科学动物的繁殖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动物的繁殖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动物的繁殖知识点

篇1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繁殖方式分胎生和卵生;

2、能够分辨何为胎生何为卵生。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比较、观察、判断的方法归纳对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归纳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进行了解辨别。

二、教学重点

懂得胎生和卵生。

三、教学难点

懂得胎生和卵生。

四、教法

演示法、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

五、学法

现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引入

2分钟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你们还记得蚕宝宝是怎么来的吗?对,最开始的时候,蚕宝宝还是一颗颗的小球,我们称之为卵,世界上的动物多种多样,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和蚕相似,哪些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动物的繁殖。

【板书:动物的繁殖】

1.进行情景引入; 2.提问并引导;3.板书

1.回顾蚕的有关知识;2.回答问题。

1.引入本节课主题;2.吸引学生注意力。

探索

5分钟

想一想我们见过的动物,说一说哪些和蚕一样是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的呢?

我们常吃的鸡蛋就是鸡的卵,与此相同的还有鸭和鹅,还有凶猛的的大鳄鱼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像蚕和鸡这样的,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板书: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比如昆虫、鱼类、鸟类。】

产卵繁殖的叫卵生,那么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动物繁殖方式吗?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动物繁殖方式,比如猫和狗,这种方式就是直接生下胎儿,就连体型庞大的大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方式我们称为胎生。

【板书:胎生: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以哺乳方法喂养。】

引导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并且思考举例。

1.联系生活实际达到教学目标;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总结

1分钟

今天学习了动物的繁殖方式分为卵生和胎生,你们能分辨动物的繁殖方式了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你最喜欢的动物是卵生和胎生,再说一说你是如何辨别的呢?再请一位同学说另一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

回答问题并总结。

巩固知识点

七、板书设计

动物的繁殖

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

比如昆虫、鱼类、鸟类。

篇2

有记就有忘,这是自然规律,可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记忆负担,我一边教学一边摸索,甚至还专门分析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科学记忆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孩子们学会了巧妙而科学地记忆,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成绩在同年级中总是名列前茅。以下一些方法体现了科学用脑记忆,具有实用性,与大家分享。

1.区别记忆法。对于小学科学课本中一些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容易混淆的,可以采用比较、区分的方法。比如,哺乳动物特征之一“体表有毛”和鸟类的特征之一“体表有羽毛”,猛地一看意思好像差不多,可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毛”和“羽毛”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记错了,那么哺乳动物跟鸟类还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字之差值千金。在教学时,必须对此加以强调,让孩子们仔细区别才会正确无误。

2.反义词记忆法。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概念是由反义词构成的,比如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你看,“疏松对紧密”、“柔软对坚硬”、“弱对强”,记住了第一个概念就等于记住了第二个,事半功倍。

3.关键词记忆法。科学知识点纷繁复杂,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孩子们想做到“记住想记住的”很困难,因此有的语句只需要记住关键词,简化记忆就“OK”了。

例如,植物茎的作用:A、支撑植物身体的作用;B、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作用;C、少数茎也有繁殖的作用。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就可以将关键词提取出来:A、支撑;B、输送;C、繁殖,在口答或书面作答的时候将这些词语造句作延伸就容易记住了。再如,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记忆时完全可以这样:水、金、地、火、木、土、天、海。不要小看只去掉了十个字,对于小学生而言,记忆起来可就容易多了。

4.重复记忆法。艾宾浩斯通过对遗忘的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掉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我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于是我领悟到: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忆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因此,每节课前利用3—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2—3个,一方面可以巩固新知,达到长时记忆,另一方面还可以自然过渡到下一节课新授,真是一箭双雕。

5.图画理解记忆法。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也就是说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慢。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比如日食的形成有较多的内容:地球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芒,处在月影里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或只看到太阳的一小部分,于是日食就产生了。对此,我们可以一边画图,一边说话,一边理解。这样,孩子们的记忆就会非常深刻了。

6.活动记忆法。就是运用多种行为方式,充分调动脑、口、手、眼等器官的作用深化记忆,宋朝理学家朱熹所说的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记忆“风的形成”,就可让孩子口中念道“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了风。”同时用双手做上升和合拢的两个动作,印象就入木三分了。在背诵时孩子们可以边写边记,也可以同伴互助你考我、我考你,还可以允许孩子们走着背、站着背、大声背、小声背等,也可以教师引读记忆重点内容,如:我说一句,你们跟我说一句。不管哪种行为,只要是健康,有益于他们的记忆的,我们就支持。

篇3

    时间:2003年11月3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学生:高二⑴班

    课题:生物的生殖(第一课时)

    上课后我开始用两个趣味性问题:①国清寺中隋梅其龄几何;②世界吉尼斯长寿翁记录抛给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此拉开了新课教学。

    这堂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点学生预习后已能基本掌握。如无性生殖的几种常见形式;有性生殖花的结构和传粉过程。所以我就开放课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摒弃传统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的独占局面。让学生充当教学主角,学生来当“传道授业者”。教师也当一回“学生”。只在具体知识连接上充当桥梁作用。因而我讲了一句“哪位同学能举出几种常见的动物?”。学生们都能勇跃发言,我随机叫了一名学生让他上讲台在视频仪下写出来。“能不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呢”?学生就从生殖方式把它们分类并讲出了几种常见无性繁殖的方式。并补充了无性生殖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所以这个知识点就落实了。而我呢?剩给我的就是多鼓励(可能有的学生讲不清楚)和多表扬(讲得清晰,完整的学生)。课后我发现同学们巩固的很好。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换教师角色从“填鸭式”工具成为启发式的引导者。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思考;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而教师是他们的肯定者、支持者和坚实的后盾(讲错了会帮助指导)。

    对于“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这个知识点,学生预习后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因此我首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我县的“立钻牌”铁皮枫斗晶和石斛的培养技术?由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然后说明它的技术核心也是利用组织培养来进行的。这就拉近了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觉得学习的实用性。如果有学生知道的,由他来讲述。(可惜没有同学知道操作过程)因而我做了一个组织培养的模仿实验。让学生上来模仿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由于‘上台’表演,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我分别请了两位学生表演,然后总结了一下他们刚才的操作要领的不足之处。这样便于全班学生都能初步了解这项技术。然后针对我县“生态各县”的主题,征求学生有何美好的设。,以及为发展家乡特色农业(三洲的学生)向父老乡亲献良策。这种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式,效果我敢肯定优于常规教学。而且它充分注重了技术科学知识与社会相联系的原则,使生物科学技术显示出其强大的经济潜力,这也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又一强大动力。

    对于“有性生殖”这个知识点,我让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来互相合作解剖花的结构。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探索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剖后让学生自己来阐述花的各部分结构。其次请学生回顾花的传粉过程(初中已学过),教师给予表扬。之后播放多媒体课件——花粉粒和卵细胞的形成,以及传粉过程。然后设疑这生殖方式有何意义,最后学生归纳。

    讲完新课后,我请一名学生总结这堂课的知识要点,最后布置课堂作业。

    通过这堂课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反思。

    1、学生的积极参与与课堂纪律能否统一协调。

    2、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开放式的教学学生的问题往往也会难住教师。

篇4

【关键词】化学课程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54-03

据统计,国内目前共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广西开设了畜牧兽医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广西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对畜牧业人才需求逐年递增。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化学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动物饲养学、动物病理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理论基础和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削减课内学时,化学类课程也不例外。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被削减学时甚至取消。分析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8学时,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0学时,取消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取舍难度增大。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使用的化学类教学用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徐英岚主编的《无机与分析化学》,以及潘亚芬主编的《生物化学》,这些教材均按64学时编制,编写时凸显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应用性训练,如果从这样的教材中再筛选出符合40-48学时的教学内容,难度极大。勉强选择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三)学生动手实验技能掌握的程度降低。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需要大量的动手实验。化学类课程课时的减少,压缩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化学类课程在畜牧兽医类专业中的作用进行定位,与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改革密切结合,掌握畜牧兽医类专业对化学类课程知识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确定化学类课程应开设的内容。

目前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岗位包括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繁殖工、兽医化验员、乳品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拓展岗位包括宠物养护员、宠物美容师等。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化学类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应用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畜牧兽医部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化学类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内容详见表1。

由表1可见,化学类课程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支撑作用。若衔接出现断层,势必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整合。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化学类课程主要开设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以及化学类综合实训课程,共计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教学,导致一些相同的内容重复讲授,浪费学时。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吸光光度法属于仪器分析法,该教学内容安排在学期未,且因时间关系只来得及安排一次仪器分析实验。而动物生物化学在学期初的第二章蛋白质测定、第三章核酸测定、第五章血糖测定等实验中均要使用分光光度法,导致两门课程一前一后都讲授了该项内容,但又因学时有限,讲解和操作都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刻。对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合并课程进行授课,将分析化学课程中溶液配制内容与后续的分析化学实训和动物生物化学实训相结合,在后续实训中所使用,溶液均指导学生计算和配制,既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又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知道实验用的溶液是怎么来的,还可以节约试剂,保护自然环境。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是动物生物化学非常重要的前修课程,也是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的前修课程。但因学时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取消了这门课程。合并化学类课程学时后,可对分析化学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化学分析法只学习酸碱滴定法,删除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滴定法的内容,加上动物生物化学不需重讲分光光度法的时间,可节约20学时,用于增设溶液配制和与动物生物化学相关的部分有机化学内容。由图1可见,整合前,由于开设课时有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核酸的代谢等内容未能讲授,整合后添加了这些相关内容,并有更多的课时用于技能训练,使知识和技能训练连贯性更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的养殖业人才。

篇5

第一,把握好第一节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节课很关键,把握好了可以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带领学生们到学校操场、花园向他们介绍各种花草、树木的名称和书名及其特点。我介绍说“过江藤”的书名是“空心莲子草”,“万年表”的书名叫“大叶黄羊”等。然后学生就围在我周围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这样一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然后,我又告诉他们身边的生物趣闻,使他们觉得学生物很有意思。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与我的关系近了,与生物学的关系更近了。

第二,重视探究实验

较多的生物老师遇到实验怕麻烦,上实验课时以讲解代替学生的实际操作,这也是造成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学生觉得在生物的学习中做实验是最有趣的。因此凡是书上涉及到的实验,我都精心的去为学生设计、准备。例如,学习到“生物要适应一定的环境才能生活”的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回家做这样一个实验:在干燥的土里、湿润的土里以及水中分别放入几要蚯蚓,然后观察成活情况。学生都按照我设计好的实验程序去做了,体会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在探究中还获得了氧气难溶于水的化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尽可能享受生物实验的操作乐趣,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使用好先进的教学手段

生物学中并不是每个知识都是富有趣味,也有抽象、深奥的知识存在。例如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受精孵形成过程等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我的做法是制作课件,利用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示出它们的过程。学生观看后也觉得易懂、易记。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科学中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与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生物。如讲到病毒、细菌的有关知识时,结合学生们都知晓的“非典”,我市的“人感染猪链球菌”事件,西方国家反反复复的“口蹄疫”等事件,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这些事件,从中理解病毒、细菌细胞的结构、繁殖方式,学习预防知识及措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好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第四,联系日常生活、生产进行教学

首先,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生物知识其实离我们很近。比如讲到“生物能影响环境”时,我例举龙虾在适应农田生活后带来的损失:龙虾在田埂边打洞而居,每年使农田关不住水。学生听后都显得义愤填膺。又如学到“细胞失水和吸水”时,我让学生回家探究泡萝卜的软、硬变化及原因。把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联系日常谚语。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蕴含生物学知识的谚语。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形象说明了生物的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又准确说明了生物的变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表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这些谚语念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利用好生物学上的趣闻趣事

例如,当学习到动物的生殖时,我向学生介绍雄海马承担怀孕、分娩、照顾幼海马的任务,同学们觉得又新奇又有趣;当介绍鳝鱼繁殖要通过自身变性才能完成使命时,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而又不可思议。像这样有关生物的趣闻趣事,在生物世界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是学生们兴趣的。有了这样的兴趣,同学们学习生物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第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6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掌握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食物网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2.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人们利用转基因羊生产含有药物的奶,这叫做乳房生物反应器。利用乳房生物反应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

染。模仿生物的某些特点发明创造出特殊的仪器设备,这叫做仿生,如: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2细菌和真菌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观察菌落

菌落的大小/菌落的形态/真菌的菌落

区别细菌和菌落的颜色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

3.归纳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二、细菌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列文 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菌

19世纪中叶,巴斯德研究细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德

大小:个体微小,高倍镜或电镜下可见

形态:单细胞,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形态和结构

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构成,无成形的细胞核;鞭毛、荚膜、芽孢

营养方式:没有叶绿体,异养型,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方式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遇到不良环境,可形成休眠体芽孢,速度很快。

三、真菌

多细胞个体:蘑菇:食用或者药用

1.各种各样的真菌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观察比较

单细胞个体:酵母菌:酿酒、做面包等

2.主要特征

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3.真菌的繁殖

孢子繁殖

四、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认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和类型

细菌的种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荚膜、鞭毛,没有叶绿体。

生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能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细菌快速繁殖和能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真菌:细胞具有细胞核。种类:除多细胞的霉菌(青霉和曲霉)和大型真菌(如:香菇、木耳、灵芝、牛肝菌)外,大多真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还有单细胞的种类,如酵母菌: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生活方式:腐生

真菌细胞与细菌细胞的最大区别是有无形成细胞核。

五、人类在不同领域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③与动植物共生(如:地衣真菌+藻类,根瘤豆科植物+根瘤菌)。

2.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1)食品制作:酵母菌:无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如酿酒时。有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如制馒头、包子、面包等。乳酸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酿酒:酵母菌;制醋:醋酸菌;生物固氮:根瘤菌;制酸奶和泡菜:乳酸菌。制酱和豆豉:霉菌)

食品的腐败原因

由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

防腐

脱水法、腌制法、烟熏法、真空包装、冷冻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食品保鲜的原理有两条

①杀死细菌、真菌②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食品保鲜办法:高温灭菌法、真空包装法、冷藏法、腌制法、罐藏法、巴氏消毒法、脱水法等。

(2)制药:抗生素和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药物

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叫做抗生素。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控制合成胰岛素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体内,生产出来的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3)净化环境:厌氧菌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好氧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3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3.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覆盖有一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连结;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内有滑液,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

4.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运动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调节)、消化系统(提供能量)、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动作产生的意义:动物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从动物行为的表现上,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防御行为(警戒色,拟态,保护色)等

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①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是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

实例:蜜蜂采蜜、蚂蚁作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②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实例: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3.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

三、社会行为

1.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一系列行为。

群体内的不同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来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举例

白蚁群体(无等级制度: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狒狒群体(有等级制度:“首领”雄狒狒、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幼狒狒)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物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探究蚂蚁的通讯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4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生物分类法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关系

2.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生物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马:马种、马属、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桃:桃种、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植物界

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种多样性(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每种具有独特基因库的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是相联系的。生物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基因资源损失,并且必然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将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我国特有的部分珍惜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生物的栖息地的破还(最终要的原因)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类的偷猎和捕杀野生动物)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是天然的基因库

天然实验室

活的自然博物管

实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颁布和完善法律和法规。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5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代表动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无性)和有性生殖

2.扁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构成,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大多寄生生活;

涡虫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肠组成;

血吸虫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虫进入钉螺体内继续发育,最后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

猪肉绦虫生活史:受精卵在猪体内发育成幼体,感染猪肉,形成“米猪肉”,进而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

3.线性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细长,不分节,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代表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线虫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结构简单,生殖能力强;

蛔虫的雌虫较大,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部弯曲;

4.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等;少数寄生;

作用:蚯蚓可入药,可以分解有机垃圾,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5.软体动物

主要特征:体表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运动器官是足;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等;

乌贼的壳—海螵蛸;鲍鱼的壳—石决明;

6.节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分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代表动物:甲壳类(虾、蟹);多足类(蜈蚣);蛛形类(蜘蛛);昆虫类(蝗虫);

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个口器;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有气门,是呼吸器官;

二、鱼

水中生活的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1.鱼的尾鳍可以控制前进方向,也可以产生前进动力;鱼的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②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③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④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⑤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⑥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⑦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3.观察鳃

形 态:鳃丝呈细丝状

颜 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结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

三、哺乳动物

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对家兔维持体温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②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③血液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⑤生殖:胎生(有胎盘)、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例如:蝙蝠、鸭嘴兽、袋鼠鲸、虎、黑猩猩等

四、鸟

家鸽适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翔的翼:两翼和尾部生有正羽,可以扩大两翼面积,使两翼扇动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②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③有的骨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充满空气,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龙骨突上;

④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有喙无齿,直肠短,不储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⑤心肌发达,血液循环快,血液输送氧、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篇7

小学的科学教学主要是以植物和动物的内容为主,由于农村小学的地理位置大都坐落在农村,加之生源都以农村生活的孩子为主,因此,合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将会大大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资源育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实施建议中这样提到:“要充分重视科学教学的实践性与生活性,把教室作为科学教学的主战场,把课外生活作为科学教学的延伸。”笔者认为,只有当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共同发展。那么,身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开发生活资源促进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呢?

一、在课堂中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就必须依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新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中,并使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在学生跳一跳就能实现的水平,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课堂过难或过易而产生厌烦情绪。比如,笔者在教学《植物的繁殖》这课时,大胆地剔除了教材中学生不熟悉的案例,比如,蒲公英、水稻、山药等,而是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选取了学生比较常见的农作物作为教学案例,包括小麦、萝卜、白菜、红薯等。由于这些都是当地农村常种植的农作物,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下田帮父母劳作的经验,因此,他们对这些植物并不陌生。在学生充分熟悉教材的情况下,笔者设计了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调查你身边的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学生在听到我介绍这种探究的教学模式后,都非常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希望在自己了解的领域里大展身手。在调查研究后,学生以有关“植物的繁殖”的报告会的形式,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成功地对植物的繁殖方式进行了分类,包括利用种子繁殖和利用根、茎繁殖两种方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还使课堂教学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实施现场教学

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而观察能力的锻炼,需要直观的教学道具。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实物的图片,或者把标本带入课堂中。虽然这种教学道具,有利于学生快速总结实物的特点并进行高效率地教学,但教具并不等于真实的科学环境和观察实体,不能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教师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实施现场教学,即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科学环境中,让学生边进行观察教师边引导。尤其是小学的科学教学大都是以揭示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为主,因此,把教学带入生活中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科学研究场所。比如,一条河流里面的蝌蚪、青蛙、水草、鱼都是小学教材中重点教学的对象;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树木等也都是最生动的教学素材,通过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环境观,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比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蚂蚁的观察》这课时,就摒弃了一般的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视频的播放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大胆地采用了现场教学的模式,带学生们去蚂蚁的巢穴进行实地观察,并一边观察一边写报告,交流观察心得。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改进观察的方式并最终使得观察更加准确、全面,通过言语交流和概括促进思考,使观察更加深刻。通过这次现场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对科学教学更加感兴趣了,每个人都在现场教学中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和努力观察并有所收获的成就感,对科学教学的意义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使五彩缤纷的家庭生活作为科学探索的大舞台

除了校园以外,家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大重要场所,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心理等素质大都受童年生活以及他们父母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校外活动,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五彩缤纷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挖掘科学原理,进行科学探索。比如,笔者的一位学生就曾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科学小发现,他说:“冬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窗户上面会有一层薄薄的冰花,非常好看。老师,请问这是什么原理?”由于这一科学原理超出了学生们的知识范围,也不是本年级的教学内容,但学生的探索精神非常可贵,于是笔者当时并没有急着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校图书馆及实验室等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寻找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于是,当下一堂课时,学生非常热情,纷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发现的原理解释,并且还引申出来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现象,比如,有的同学说:“冬天出门能够看到自己哈出的雾气,这其实是水蒸汽”;有的同学说:“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可乐、西瓜等,可乐瓶子上、西瓜表皮也会有一层水珠”;有的同学则说:“煮稀饭的时候,如果你打开锅盖,会看到锅盖里面有一层水珠”。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积极总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大家都根据自己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都是由于冷热不均造成的空气凝结成水的现象。经过这次完全由学生放手去探究的课程,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篇8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给视频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促使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视频资源应用更为便捷,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利用视频资源,创建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应用各种视频资源,能够顺利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探索.一般情况下,构建的教学情境必须要与教学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才能够顺利吸引学生兴趣.举个例子,针对《动物的行为》一课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一些与动物日常生活相关的小视频进行播放,比如播放《》生活的小片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的日常生活行为,视频中有相当一部分行为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它动物身上看到过的,这就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引出相应的教学问题,视频中的有哪些动物的行为?学生很容易发现的行为有:(1)捕捉昆虫;(2)争抢食物;(3)追求配偶、、哺育小;(4)小互相咬着尾巴防止走丢.从而引出动物的行为的概念.之后,学生综合分析课文以及信息库相关知识点,将上述的行为分别归纳为:(1)觅食行为;(2)争斗行为;(3)繁殖行为;(4)防御行为.通过这种巧妙地设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引入生物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生物特征相关知识.

二、利用视频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自然生物进行接触的机会,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等场所,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真实动物,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丰富其个人阅历,为学生对初中生物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因为初中生物教学条件相对有限,不可能频繁地带领学生到外面进行实地考察.所以,教师应巧妙发挥视频资源在生物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部分生物知识具备抽象性的特点,学生无法单纯依靠文字对相关生物知识进行真正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资源播放,将教学知识直观地展示到学生面前,提高生物知识的生动性以及形象性.举个例子,针对“开花与结果”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假如教师单纯开展理论知识介绍,部分学生是无法理解具体的授精过程的.然而,如果教师学会巧妙应用相关视频资源,就可以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植物传粉以及受精的相关知识,从视频动画中学生一眼就能观察到随花粉管移动的方向,以及两个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从而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作用.达到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生物知识,促进学生实现难点突破.

三、利用视频资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视频资源还具备一个良好的功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知识,促使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教材中部分知识相对较抽象难懂,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知识时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针对那些与微观生物体生命体征息息相关的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通过语言进行单纯性教学,往往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还可能会到学生出现理解障碍.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科学应用视频资源,教师就可以克服上述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资源,将具体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广大初中生.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知识呈现方式的拓展和创新,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实现对生物知识的顺利吸收.

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应用视频资源,能够促进微小物体进一步放大,能够让学生观察到一些依靠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事物.另外,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整个病毒入侵过程的动态化模拟,呈现出病毒入侵人体的详细过程,展现病毒如何对人体造成危害.值得强调的是,视频资源可以集声、色、形等各个方面为一体,促进学生个人感知能力的提升.举个例子,教师针对生物保护色以及拟态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大自然中相当一部分动物均能够根据四周环境变化针对自己的保护调进行相应变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银鼠相关的视频进行播放,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发现,银鼠在白雪的背景下很难被大家发现,它还会在白雪融化之后改变自己身上的毛皮颜色,在春天时,银鼠会换上红褐色的毛皮,这种红褐色正好与土壤的颜色融为一体,而到了冬天,银鼠又回重新便会白色的皮毛,实现对自己的有效保护.通过这种视频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银鼠借助伪装手段顺利躲避其敌人,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由于这些视频资源相对较生动和形象,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保护色及其应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相关教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个人认知水平.

四、利用视频资源,充实课堂内容

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应用视频资源,能够有效省略掉板书以及画图等教学环节耗费的时间,促使教学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能够尽早引导学生参与当堂训练,进一步丰富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视频播放的方法展示各种生物知识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举个例子,针对“植株的生长”相关内容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还没有针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所以无法真正理解无机盐以及有机物相关概念,无法辨别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通过选择无土栽培相关视频进行播放,能够进一步延伸生物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无机盐以及有机物的个人理解.又如,在进行《远离烟酒 拒绝》中的探究实验“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水蚤心脏在哪里,通过自己制作的在显微镜下的水蚤视频,与学生一起辨认水蚤心脏位置.通过视频资源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减少教学演示实验耗费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拥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投入实验以及知识应用实例教学中,保证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化,进一步充实课堂内容.

五、利用视频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9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设计 公开课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而集体磨课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就以一堂公开课《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胚胎移植》的磨课过程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的认识。

一、导入的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精彩有效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和风格,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生动定下基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我最初在导入环节设置了如下情境:国产蒙古黄牛价格低廉,但经济价值不高,澳大利亚纯种海福特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价格高昂,不可能大量引进。而牛的生育率又很低,如何使引进的良种牛快速大量地繁殖呢?学生讨论引出主题胚胎移植。同事都觉得这个导入比较普通,没什么新意。经反复商量讨论后初步定了两个新的导入方案。方案一:展示一张黄牛哺乳奶牛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黄牛怎么会生出了奶牛?方案二:新闻回顾“湛江产天价牛肉千元一斤有钱还难买”,配以著名的日本神户牛肉图片,同时给出情境:某养牛场引进了一雌一雄两头价格高昂的神户肉牛,欲大量养殖经济价值高的神户牛,请你给农场主提个建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优质神户牛呢?我们最终选用的是方案二,原因是方案一虽然更直观,但以社会新闻导入,并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的设计是有效性设计的关键。最初的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胚胎移植的概念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看书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讲述各个步骤注意点讲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课堂反馈。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整合,对教学流程做了适当调整,同时把重难点知识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生理学基础交叉在一起讲解。最终流程为:情境导入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讨论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完善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同时把生理学基础渗入其中讲解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学生自主生成胚胎移植的概念课堂反馈。将生理学基础包含在一些主要步骤的注意点中,这样处理更自然,也避免了重复,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实现了知识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明确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新授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而胚胎移植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基本程序后更能体会,所以放在基本程序后介绍。这些内容教授完后,胚胎移植的概念就可以由学生自主生成了,这比一开始生硬地给出概念要好得多。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之一是提出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更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授知识点、巩固小结和过渡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如问题1:供、受体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为此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供、受体?问题2:对供、受体进行哪些处理?主要目的是什么?问3:可用哪些方法使卵母细胞受精?……利用上述这类问题可引导学生观察流程图,并结合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醒学生既要关注宏观步骤,又要关注对一些重要步骤的解读和理解。而如问题:什么叫冲卵?为什么要在配种或输精后第七天进行冲卵?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强调了步骤四中的注意点,还可以引出一个生理学基础(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形成后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了可能)。又如在步骤八的讲解中提问:胚胎移植后,供、受体之间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样又自然地引出另一个生理学基础。当步骤全部讲完后可用问题:你能归纳出胚胎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吗?作为小结回顾相关步骤和注意点。其中有些注意点又能够引出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在步骤讲完,生理学基础有哪些也就自然总结出来了。而将问题“请你给胚胎移植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其实质是什么?”放在课堂结束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拓展和建构胚胎移植的概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要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课堂习题的设计

篇10

一、巧设疑点,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引入中如果能结合生活巧设疑点,便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遗传规律”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有可能!”“为什么呢?”学生们开始争论不休,兴趣顿时被激发起来了,趁此机会,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趣味盎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点”

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巧妙地设下悬念,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知”氛围和“求解”情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的现象,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又如,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我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又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具体形象,知识水平更加巩固。

三、巧借诗词成语,丰富教学内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以一些学生熟知的诗词成语作为引子,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又如“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可以让学生掌握先天和后天学习行为。这样的诗词成语,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便能使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利用动物趣闻,激活生物课堂

山区的学生每天出门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一定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的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在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乐趣的同时又可唤起他们对身边动植物的关注和爱护。

五、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