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生物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生物知识

篇1

一、做好“两结合”,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

1.以教材为“基石”,以复习资料为“支柱”。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系统复习以教材为依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吃透教材的重要性。复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细读课本,在书的边空处做好读书札记,提炼出知识点。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由章到节理出主线,节中以各内容标题划分知识块,从宏观上以鸟瞰方式构建章节内容体系,这并不等于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只是搭建了章节的知识框架,最后还需要认真研读每个知识块,精练出每个知识点和细节问题,吃透概念,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图、表与文字等信息材料的理解,有效地对事实生知识内容的识记。

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最终要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应在夯实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运用,在运用中达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理解水平,在学生已有的水平层次上进一步突破,更为重要的是还能使学生现有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精心选择一种好的复习资料。选定一种品牌资料后,就要忠实地用好这种资料。切勿贪多。

2.充分发挥资料的导学与巩固强化的功能。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资料,研究复习资料的所设栏目和编排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使用方法,我总结使用资料的“四字诀”――读、思、理、练。(1)要能发挥资料的导学功能,必须要指导学生阅读,即“读”字诀,如阅读诸如“重点知识导悟”,“拓展与链接”等这些栏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重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2)要善于对自己复习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即“理”字诀,编制知识网络图解,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理清知识脉络,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概念清,内容细,便于学生对复习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储存、优化整合及提取运用。(3)“练”字诀强调练习的功能,系统复习在练习题的选择上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二是内容要具有针对性:三是在能力要求上注意层次渐进性;四是题量的适度性。对学生要分层要求,既要面向全体,又能顾及到那些“吃不饱”的学生。

二、做好“两配套”,夯实生物基础知识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对话方式;有效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教材”“讲台”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这不仅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建立与学生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双方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作为良好的对话基础

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老师身上汲取知识,老师在学生身上受到启发,两者在学习上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交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老师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地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生活中,老师要争当学生的“益友”,用公平、公正的心去爱护和关心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做到真诚的感情沟通和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只有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才可以进行顺利的对话与沟通。

二、创设有利于对话式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进行“对话式”教学情境创设,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学生学习任务的确定来推进自己的教学。同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联系学生们的已有知识,积极推进学生的学习。根据初中生物的学科知识与学科特点,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然后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或者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最终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创新。

在这一个过程中,有效地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比如说,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鱼离开水,不久后就会死亡,在热带生长的植物移植到北方之后就会枯萎、死亡?环境变化会对生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与探讨得出结论。再让每个小组走出教室去观察一下,石块或者花盆、花园中的,身体椭圆形、略扁的灰褐色爬行动物潮虫。当把花盆或者石块搬走之后,为什么潮虫马上就会爬走?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潮虫爬走?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设计研究方案,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支持,经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理论。最后,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通过上网或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形式,了解一下,因为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更燃起了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三、打破障碍,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现阶段,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在具体的科目教学中,不是每一节课都能进行有效的对话活动。虽然老师本着有效对话、民主、平等的姿态,但是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导致有效对话的失败。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的备课,并且在捕捉课堂信息和提升学生们的思维方面找准切入点,向更深层次的方向拓展。比如说,老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入”的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更要“浅出”教材,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初中生物有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生涩,要想进行有效对话,必须先让学生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多下工夫,设计好有“梯度”的教学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真正的掌握和理解知识。最后通过对老师提供的信息的分析、比较和判读,最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积极地进行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和升华,真正地做到初中生物的对话式教学。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初中生物学习的知识规律与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要求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作为良好的对话基础、创设有利于对话式的教学情境、打破障碍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等三方面,详细分析了基于对话方式的初中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 石晓瑛.初中生物课堂基于对话的引领与打造[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 (7).

篇3

一、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1.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须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搞清仪器的量程,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选用适当量程,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

2.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对安培表、伏特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刻度尺之类的仪器,还要学会零误差修正,让学生懂得零点是相对的,零误差的修正在生产上有普遍意义。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前调节零点或修正零误差的习惯。

3.会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掌握读数的一般方法,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同时,要学会正确读数的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若是凹液面读凹处,凸液面读凸处,从安培表、伏特表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并且正对指针,估计读数四舍五入等。

4.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杆杠的平衡条件制成的,因此,使用前和秤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刀口,要让学生理解保护刀口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使用方法和规则;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1.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

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如:力学实验中的支架滑轮的安装,牵引线的走向,斜面的架设等,有时要对一些仪器做机械调整或电气调整。

2.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进行数据处理、运算,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整理数据时,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应对该数据补测。要指导学生按有效运算法去处理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适当分析讨论。

3.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的结果。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必须让学生懂得减少误差首先要发现它的存在和来源,其次是确定减少误差的方法。实际上,只有改进实验方法和仪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测量的结果,提高测量精确度。

4.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

5.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再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线,整理好仪器和导线。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以免损坏仪器及发生实验事故等。

二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途径

1.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

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在分组实验中,既有思维,又有操作,实验时,教师可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在台上做示范,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做,这种方法对于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是合适和有效的。

2.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既可完善、丰富、深化课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主要形式有:①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②组织参观活动;③举行操作实验竞赛;④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篇4

关键词民族学生;基础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38-02

基础生物化学是农学、园艺、林学、草业等专业的基础课。其课程内容的特点是枯燥、抽象、深奥,重点、难点较多,而且基础生物化学术语过于繁杂、难懂,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难度很大,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很多,使学生对该课程望而生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已经成为当前生物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塔里木大学近些年的民族学生生源占全校的40%,因此如何让他们学好这门课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加之基础生物化学安排的课时有限(总学时50学时),讲课时无法面面俱到,这使得农业类专业的民族学生学习基础生物化学的难度显著增加。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现将基础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总结如下。

1要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

民族学生本身没有汉族学生语言上的优越感,有些学生甚至还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使师生间形成真诚、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与和谐、融洽的情感气氛,从而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要善待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和潜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教师应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在教学时最好面带微笑。另外,还应坚持多从正面鼓励学生,尽量帮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成功,让每位学生都能尽量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每堂课前笔者都会抽学生来回答前面学过的知识,对不能流利回答的学生,采取边引导边鼓励的方式,这就让学生产生自我价值的肯定,重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2优化授课内容

基础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生物大分子的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且许多章节前后承接。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需参照国内其他优秀教材及国外原版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优化和调整,并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将教材内容重新加工组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度增加反映近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尤其是与少数民族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并将平时见到的、听到的和阅读到的与基础生物化学相关的例子和最新发现都及时标记在讲稿上,以此充实和丰富课堂内容。这样可将原来繁杂的信息整理为少而精的信息,并使之相互联系紧密、主线突出、层次清晰,从而成为民族学生易懂、易记的新信息。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3.1灵活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

合理应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目前各学科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可将单一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语言和多彩的画面,其逼真的三维图像和动画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及其化学变化过程,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变抽象为直观、复杂为简明、枯燥为生动,从而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利用从网络下载或从国外许多经典教材中优选清晰、典型、高质量的图片或视频制作课件,使授课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内容更丰富[2]。例如PCR的原理和反应过程对初学者而言比较抽象、难懂,而在网络中检索到的视频却能形象地模拟、再现这一过程,非常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再如DNA复制、电子传递链、ATP合成机理、蛋白质的合成等。

但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往往有照抄笔记的习惯,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带来负面效果。因此,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一是扬长避短。课件中的文字不宜过多,切忌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全部放在幻灯片中,否则极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而降低教学效率。二是使用动画不宜过多。因为动画易使学生过分注意多媒体本身带来的视觉效果,使多媒体喧宾夺主,失去应有效果。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适量。一般,每张幻灯片的放映时间以1~2 min为宜,过频繁地切换幻灯片易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思维跟不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理解,从而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回顾,对所讲授内容产生的疑问不断累积,最终对学习基础生物化学失去兴趣。四是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名词、反应过程需用板书详细说明,这对民族学生的课堂教学相当重要。

3.2运用比喻教学、联系实际,降低学习难度

对于一些抽象理论,非常有必要适当运用形象的比喻,这样可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理解抽象的理论。例如,把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比作一件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需要有设计好的图纸、原料、运输工具、加工厂、工人等;蛋白质合成需要图纸――mRNA(作为模板)、原料――氨基酸、运输工具――tRNA、加工车间――rRNA组成的核糖体;把原料装到运输工具上需要工人,这里把氨酰――tRNA合成酶比作工人。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抽象理论有较具体的认识,而且对氨基酸、mRNA、tRNA、 r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容易掌握。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的知识,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熟悉的例子加以说明。

3.3运用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泼、开朗、热情是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性格特点[3],因此如何利用民族学生这些性格优势加强学习兴趣对于教学甚为重要。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而不是简单地背记已有结论。提出的问题,既包括课前布置的问题,也包括课中提出的问题。课前布置的问题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预习课本,这样上课才会思路清晰、学得快、记得牢。教师在课中提问的设计中,除了对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进行考查外,还应引导学生对新问题积极思考,思考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并加以抽象和概括,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学生不但对知识学得灵活,对问题解决得透彻,而且记忆深刻,掌握牢固。这种启发式教学法[4]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也得到提高,而且民族学生特别积极地参与这种教学方式。如讲到蛋白质的α-螺旋和β-折叠时,提问羊毛衫等羊毛制品在热水中洗将变长,然后在电干燥器内干燥又收缩,丝制品进行同样处理却不收缩,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学生明白原理后,还会对老师提问:家中的地毯也会有这种现象吗?又如讲到酶原和酶原激活时,给学生留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刚饿时胃会有饥饿的感觉,而饥饿的时间较长时胃反而没有感觉了?

根据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特点设计阶段性讨论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强了学生对重要概念的认识,而且使基础生物化学理论与专业知识也得以衔接,大大激发了民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对基础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另外,通过讨论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如在讲到酶这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前面几章学过的内容,从中能得出什么规律;讲完糖、脂、核酸代谢时再让学生进行一次阶段讨论,比较酶前面几章和后面几章的主要区别,这样可以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更深入地掌握基础生物化学的主要轮廓,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基础生物化学的兴趣,相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4运用练习测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适用于所有知识的学习过程,对于基础生物化学这门课而言尤其如此。不仅因为知识点很多,大部分需要理解记忆,而且不同章节间内容的连贯性很强,例如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之间通过共同的中间产物广泛联系,彼此间又可以互相转变,而这些内容更是“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这一章的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对此,一方面,在每节课结束前4~5 min,就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几道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复习,每一章讲完后适当地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再次巩固课堂知识,而且每次作业笔者都严格地批阅并且给出成绩,民族学生对练习测试普遍反映良好。通过这种方式既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适时评估教师的教学效率,以便于及时进行调整。

4结语

总之,在民族的基础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民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5参考文献

[1] 吴虹.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11(4):120.

[2] 陈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21.

[3] 刘秀峰,韩春英.新疆高校健美操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7):98-101.

篇5

关键词:初等教育专业 生物 内容结构

1.生物学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公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1.1高师课程体系的现状

高等师范学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备小学教育教学所需各种能力,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同时在某一学科方面上有所专长的小学教师。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就具备了师范性、专业性和通识性的特点;所谓师范性,就是指课程的设置上应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技术、教学技能、教育实习等;所谓通识性,就是课程的设置应使学生掌握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以满足小学教育所需的各种知识能力的需要,许多通识课程的设置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自然科学基础等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而专业性就是课程的设置应体现某一专业的特点如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开设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我国的高师初等教育虽然走过了近十年的探索之路,但其课程体系的建构仍处在一个研讨、调整的阶段,笔者在研究这一课程体系过程中,发现一些课程的设置、课时以及内容结构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也有待于初等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不断的探讨来加以完善,本文着重以生物学为例来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1.2,生物学在当前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根据教育部《师范高等专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试行)》制订的《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教学计划(试行)》中的“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为例:除去军训、劳动和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必修课总学时1908学时,各必修科目及课时情况如下表:

 

课时数

占总课时%

占公共课总课时%

 

专业课

684

35.8

 

 

教育类

252

13.2

20.6

 

文史类

政治思想类

180

9.4

22.6

14.7

35.2

 

大学英语

180

9.4

14.7

 

中国通史

36

1,9

2.9

 

社会科学基础

36

1,9

2.9

 

大学语文

(本专业不开)

72

 

 

 

 

 

艺体类

体育

180

9.4

17

14.7

26.5

 

音乐

72

3.8

5.9

 

美术

72

3.8

5.9

 

理科类

大学数学

72

3.8

11.4

5.9

17.6

 

计算机基础

108

5.7

8.8

 

自然科学基础

36

1.9

2.9

 

生物

9

0.47

0.73

 

总课时

1908

 

 

 

 

 

分析这份教学计划,我们可以发现存在重文轻理,重理论、轻实验的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比如:大学英语占总课时的9.6%,占公共课时的11.4%,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课的课时总和仅占总课时的1.9%,占公共课时的2.9%;这显示人们对自然科学在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位置认识上存在偏差。而作为自然科学一分子的生物学其比例更是少的可怜,仅有9个学时,占总课时的0.47%,占公共课时的0.73%;这样的课时计划显示生物学在本课程体系中被严重边缘化,显然很难满足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中对生物知识建构的需要;需要说明的是生物学在各类高等师范公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大都如此,这也反映了生物学在高等师范当前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具有普遍性。

2.生物学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开设公共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生物学公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是有必要开设生物课呢?笔者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原因如下:

首先,是教育要“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小学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而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非常快,不同年级他们的生理、智力的差异也较大,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生理、智力发育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教学和管理,因而“儿童少年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就应成为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而这方面的知识从中学生物教材中是无法获得的;同时高师大学生本身也仍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的成长也需要获的更系统的生理、生育、营养、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中学生物教材无法满足的。

其次,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始,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利用这一特点加以引导就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进行很好的培养,而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最能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解释和引导,无疑是对其探究精神的一种打击,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变的熟视无睹,要知道儿童好奇心的泯灭大都发端于此。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分类知识,并且能够熟悉当地的生物资源,从而把小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对新事物的探究能力。同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实验,能够培养高师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各类实验、调查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能够培养他们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胜任小学的素质教育,而且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

第三,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也应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生态知识,使他们自觉的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

第四,是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小学教育教学所需各种能力,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小学教师,生物学作为本世纪发展最快,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科学理所当然应该是“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础性。课程内容要体现出高师专科教育的基础性,同时要紧密结合当今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小学课程内容对生物知识的要求及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力求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时代性。课程内容要能体现出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生物科技发展和生物教学理念的最新成果。与中小学课改相协调。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 、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一定要体现出这一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实践和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充分体现通识性和创新性。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内容表述、方法选用、技能培养方面应体现与专业课不同的特点。应以较通俗的语言、有趣味的形式,以全新的面容出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及课程开设的可能性思考

在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生物学公共课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有利于小学教师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性化的教学和管理。2,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健康和长期发展。3、有利于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深入人心。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生物学公共课程的内容构成应包括:

一、儿童少年生理卫生,内容应包括:儿童少年时期各系统的生理、智力变化特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少年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儿童少年突发疾病的医前救护等。

二、生物实验和调查方法概述及实例操作,内容应包括: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经典实验分析、实验设计与操作,生物调查的方法简介等。

三、生物分类方法及乡土生物识别,内容应包括: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当地生物特别是当地动植物资源的分类与识别等。

四、大学生营养卫生和保健,内容应包括: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生育与避孕、食品营养与膳食均衡,常见疾病的预防等。

五、生态文明概述,内容应包括: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原因、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对世界未来的影响、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等 

六、未来的生命展望与生物伦理,内容应包括:当代生物技术的成果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等。

课程内容可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儿童少年生理卫生、乡土生物识别、生物实验和调查方法及实例操作等与小学教育直接有关的部分可作必修部分,课时以三十六课时为宜,其他的可作选修部分,课时应在十八课时左右。

当然,本文只是笔者对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生物公共课程设置及内容结构的个人思考,只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同仁和有关专家能对此做更系统的论述和设计。

参考文献:

【1】《长治学院师范分院教学计划(试行)》   2005年

篇6

关键词:仓储烟叶;霉变;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TS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30

前 言

随着社会对烟草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地区都已经将仓储烟草的管理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烟叶的霉变问题是影响烟草质量的关键问题,对霉变问题采取生物防治措施进行避免,是当前很多烟草管理团队重点关注的问题。

1 产生烟叶霉变的原因

1.1 病原微生物导致霉变

从目前烟叶发霉的检测结果来看,病原微生物是导致烟叶霉变的主要原因,烟叶当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青霉素,毛霉等物质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病原微生物存在不同的状态,不同属性的曲霉会导致烟叶出现不同程度的霉变,在黄曲霉的变种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其它曲霉的影响,因此,病原微生物会使烟叶的霉变变得具有不可逆性。

1.2 气温和潮湿环境的影响

烟草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烟草含有的水分,因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会使烟草内部的水分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烟草发生霉变[1]。如果烟草当中的水资源含量过小,烟草将会出现破碎的可能。而烟草当中的水资源含量如果过于丰富,则会加快烟草的霉变速度,导致烟草发生霉变的因素绝大多数存在于烟草的水分当中,温度也是决定烟草霉变速度的原因之一,如果同样质量的烟草,含有的水分相同,温度越高的环境越容易导致烟草的霉变,因此,温度加速霉变是导致仓储烟叶霉变的主要形式。

2 烟草霉变的生物防治具体措施

2.1 使用生物防霉剂进行生物防治

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烟草的管控,将烟草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生物防霉剂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2]。在进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之前,必须对选取的生物防霉剂进行质量鉴定,要将提升生物防治质量的滤液在烟草处理过程中进行运用,选取生长状况较为理想的菌群进行实验,将生物制剂经过发酵处理之后同烟草进行使用,以便烟草能够在提升发酵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烟叶质量的提升。可以通过控制烟草水分的方式减少烟草霉变的速度,提升烟草仓储时间,在实验过程中,要对烟草产生菌斑的数量和时间进行计算,以便根据仓库水分和温度的情况对调整方案进行明确,以便仓储空间能够降低霉变的可能。要对霉菌的拮抗问题加强重视,根据烟草的霉变状态,对芽孢杆菌进行控制,使烟草能够通过生物防霉剂的使用延长仓储时间。

2.2 使用中草药进行烟草防霉

中草药能够对仓储环境进行有效的调节,因此,利用中草药防止烟草的霉变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基础。中草药相比其它制剂,具有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在进行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采用壳聚糖作为对抗霉菌的主要物质,以便烟草当中的真菌成分的活性能够得到控制,酸溶解壳聚糖也可以作为防止烟草霉变的主要物质,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将羧甲基壳聚糖作为搭配物质,并且在融入烟草物质之前,将羧甲基壳聚糖利用水资源进行溶解处理,使壳聚糖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3]。要在使用中草药进行仓库处理之后,对烟草的微生物含量进行检测,将具备较强防霉作用的微生物作为重点保留的对象,壳聚糖的应用过程中,可以使用醋酸作为溶解物,既保证壳聚糖的有效溶解,也避免了烟草的质量受到损害。在进行中草药制剂的使用过程中,要对不同酸性物质对壳聚糖的影响情况进行调查,选取适合壳聚糖溶解的物质进行处理,要拓展酸性物质的选取范围,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中草药种类,柠檬酸等现代中草药成分也可以作为壳聚糖的溶解物质,在进行制剂制作的过程中,要对制剂的抑菌性能进行明确,以便烟草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证得到充分的改良。要对壳聚糖在使用过程中的成分变化进行测量,根据壳聚糖当中脱乙酞度的具体情况,对壳聚糖的抑菌性能进行判断,以便烟草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使用中草药的过程中还要对烟草当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加强关注,烟草内部的烟气焦油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物质,因此,对霉变问题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将烟草当中的烟气焦油含量进行降低,并将烟碱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

3 结 论

生物防治技术是提升烟叶霉变防治水平的重要技术,将生物防治技术更好的使用于仓储烟叶的管理当中,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烟叶的仓储质量。

参考文献

[1] 宫长荣,于建军.烟草原料初加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238-257.

篇7

运动学部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热学部分(影响熔点的因素,内能,比热容,比热容与比热);力学部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弹力,弹力的作用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和运动的关系,摩擦力,能量);电学部分(半导体,欧姆定律);光学部分(光线,人眼看物体的原理)及特性与属性的区别.共19个难点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难点知识;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钟西友(1962-),男,四川宜宾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物理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虽然初中物理也比较简单,但其中有些知识点也比较难理解.有的老师对其中的难点知识的理解、把握也不一定很透彻,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有大一部分物理老师是由中等师范毕业,通过函授学习而改教物理的,即使有的老师是刚从本科院校出的大学生,他们对这些难点知识的理解、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很透彻,那么,他们在给学生讲解过程中,也就讲不透彻,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不能达到“悟理”的效果,只能被动接受,这也是在基础教育中物理成绩较差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此笔者认为的初中物理难点知识做一下解读,供同仁商榷,以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1运动学部分

1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分析: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位置”,它包含“距离”和“方位”.“位置”的变化就是“距离”和“方位”的变化,也就是说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或方位发生了变化,研究对象就是运动的.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圆心,虽然它们之间的距离没有改变,但它的方位在时时刻刻地发生改变,所以它是运动的.

1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在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是“沿着直线”和“速度不变”.“沿着直线”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在这里是指速度的大小不变,因为“速度”包括两个因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而前面已经有“沿着直线”,即运动方向不变了,所以,这里就指“速度的大小”了(注:初中物理不提“矢量”一词).因此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运动快慢不变、方向不变.还要强调:①“快慢不变”:指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如,某物体以60m/min的速度运动,它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不一定,它可能是匀速运动,也可能是变速度运动.②“方向不变”:指相对于同一参照物而言.

2热学部分

21影响熔点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56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括号中标有标准大气压,可见晶体的熔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就会问:老师,熔点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

分析:熔点的高低是晶w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的晶体物质的熔点不同;同一种晶体物质的熔点还和外界的气压(压力)大小及含杂质的多少有关.气压越高晶体的熔点也越高;含杂质越多,晶体的熔点越低(如在结冰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因此影响熔点的因素有:①熔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②熔点与大气压有关;③熔点与内含杂质多少有关.

22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分析:(1)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温度:温度是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物体的质量:质量决定分子数目.内能就是由微观势能和微观动能所决定的,即质量和温度都影响物体内能.一般说来,在温度相同、物态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内能高.但是在温度不确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内能就未必高了.

③物体的体积:体积决定了分子势能(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平均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时,分子平均势能也随之改变(类似于弹簧);宏观上物体体积改变(分子间距离改变),则物体的势能通常改变.在其他量不变时,体积越大内能越大,因为分子动能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隙大,分子势能大,所以内能就大.

改变体积可以改变内能的时候是因为体积增大对外做功释放能量,从而引起内能变化.但有的时候体积变化内能也不一定变化,例如在绝热的情况下让气体在真空中膨胀,其内能不会改变.

④物体的种类:物质的种类不同,其分子间的结构不同,即密度不同.因此,分子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内能不同.

⑤物体的状态:物体的状态不同,其分子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它们的内能就不同.如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水比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冰的内能大;质量为1kg、温度为100℃水蒸气的内能比质量为1kg、温度为100℃水的内能大.

(2)内能的特点

①整体性:从内能的定义可知,是整个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是“少数分子”,更不是“单个分子”. “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是谈不上内能的,所以内能具有整体性.

②普遍性:因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对内能只能说有,不能说无,这就是它的普遍性.

③难测性:由于内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有的因素无法用宏观的方法进行测量,所以不能准确知道一个物体内能的具体值.

23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分析:①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大小,这是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②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热学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强调:“不是不同,而是一般不同.”如冰和煤油虽然物质不同,但它们的比热容是相同的.同种物质在状态一定时,其比热容是相同的.

③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热惰性[1].比热容越大的物质越不容易传递热量,因此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的惰性,也就是说,比热容大小是温度变化快慢的难易程度的一种体现.如:c铁

④比热容描述单位质量的物质容纳热量本领的物理量.可以简单理解为“热容量(热的容量)”、“热的容器”.比如,c铁=046×103 J/(kg・℃),c铝=088×103 J/(kg・℃),质量都为1kg的铁和铝,温度都升高1℃,铝就可容纳088×103 J的热量,而铁只能容纳046×103 J的热量,铝的 “热容量”几乎是铁的 “热容量”的二倍.

⑤比热容的大小只跟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温度、位置以及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无关.

24比热容与比热

分析:比热容和比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理概念.

比热容的大小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J/(kg・℃)];物质的比热定义是一定质量的物质升高一定的温度所需吸收的热量与相等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吸收热量之比.比热就如同动摩擦因数一样,不过是一个无量纲的因数(系数)而已.比热容才是描述单位质量的物质容纳热量本领的物理量.

3力学部分

31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析: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速度的改变,而速度是包含两个因素:速度的大小、速度的方向.所以只要速度的大小或速度的方向两个因素之一发生改变,那么它的速度就发生了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如匀速转弯的汽车,其中“匀速”是指速度的大小不变,而“转弯”则是指速度的方向在改变.所以“匀速转弯的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32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分析:(1)弹力产生条件:从弹力的定义可知弹力产生的条有两个:⑴要接触;⑵要有挤压(即要有弹性形变).两个条件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例如在图1甲中,挨着墙立在墙边的砖与墙之间并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它们虽然接触了,但它们之间没有挤压;在图1乙中,用一根轻弹簧把两个球连接起来,放在水平面上,当它们稳定后,球与弹簧之间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它们虽然接触了,但弹簧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

(2)弹力的三要素: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胡克定律:f=-kx).弹簧(橡皮筋)中弹力大小遵循胡克定律,F=kx;非弹簧中的弹力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高中)]解答.

②弹力的方向: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例如,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子中拉力方向沿绳子方向.

③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

33弹力的作用点

分析:弹力的作用点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物体间是面与面接触: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并垂直于接触面(如,一个粉笔盒放在讲桌上,如图2所示);(2)如果物体间是点与面接触:作用点在切点,并垂直于切面(如,一个铁球放在课桌上,如图3所示);(3)如果是点与点接触:作用点在切点,并垂直于切面(如,放在篮球筐里的篮球,如图4所示).

34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直线运动状态.

分析:(1)“一切物体”:指所有物体(固、液、气;大到天体,小到微粒).

(2)“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指物体所处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等效于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3)“总”:指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即由初始状态决定,也就是说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就保持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就保持静止状态.

(5)“保持”:指物体不受力时,一直静止不动或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35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分析:理解惯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物体无论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状态改变与否,地理位置、温度及物态变化与否都具有惯性.

(2)惯性有大小,可以用质量来量度,而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也就是说,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它的惯性就越小.

(3)惯性又叫惰性,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所以惯性又叫惰性.惯性大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难改变,惯性小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易改变.

(4)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或“物体受到惯力的作用”.

(4)口溜: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36力和运动的关系

分析:在讲“力和运动的关系”时,这个力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合力为零,那么物体就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合力不为零,那么物体就做变速运动;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和运动的关系

F合=0,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F合≠0,加速运动状态,F与v的方向一致减速运动状态,F与v的方向相反

37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分析:(1)产生条件:从摩擦力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产生条件有四个:①要相互接触;②要有挤压(即要发生形变,或有压力);③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④接触面要粗糙(光滑表面无摩擦力)而且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跟物体相对于接触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是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而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对摩擦力的概念的认识中的关键词: “相对”二字,少了“相对”二字的说法就是错的.

38能量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分析:①能量简称为能;②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的一种量度.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一般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③能量定义中的关键词:“能够做功”.能够做功≠正在做功.

4电学部分

41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

分析:半导体具有哪些特殊性质?

(1)热敏性:当环境温度升高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下降.这种特性称为“热敏性”.利用半导体的电阻率[2]与温度的关系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热敏元件(热敏电阻).

(2)光敏性:当有光线照射在某些半导体时,这些半导体就像导体一样,导电能力很强;当没有光线照射时,这些半导体就像绝缘体一样不导电,这种特性称为“光敏性”.利用它的光敏特性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元件,像光电池、光电管、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和光敏电阻等.

(3)掺杂性:半导体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性质,如果在纯净的半导体物质中适当地掺入微量杂质测其导电能力将会成百万倍地增加.利用这一特性可制造各种不同用途的半导体器件,如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

(4)压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到压力后电阻发生较大的变化.用途:制成压敏元件,接入电路,测出电流变化,以确定压力的变化.

(5)气敏性:主要是半导体气敏材料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对待测气体有足够的吸附,气体分子可以充分在气敏材料表面(及晶界)扩散,引起材料的热电阻变化,这时测量电路就可以测量的准确. 简单的说就是不加热气敏材料不够“灵敏”,有待测气体时材料本身电阻变化幅.

42欧姆定律

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分析:⑴在讲这个定律时,一定要强调定律中的“隐含条件”.即前者是在“电阻一定时”,后者是在“电压一定时”.

⑵公式中的I、U、R具有同一性.即①对同一段电路;②对同一时刻.不能张冠李戴.

5光学部分

51光线

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的直线(用实线表示).

分析:光线是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的直线,其实,只有大小不同的光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光线,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借用了几何中的直线,属于建立模型法的研究方法.

52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分析:在讲光的反射时,首先就必须知道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1)必须有光进入人的眼睛,人才能看见物体;

(2)人眼看东西是按光沿直线传播的;

(3)人眼睛确定光源的位置时应用“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53特性与属性的区别

分析:属性是指事物在任何条件下具有的性质,是所有物质共有的性质.如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因为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等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惯性.还有长度、速度、温度等等.

特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性质.通常条件变化时,这种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状态是物质的特性,因为状态与温度有关;熔点是晶体的特性,因为熔点与种类、压强及参杂等有关;沸点是液体的特性,因榉械阌胍禾灞砻娴钠压有关;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因为密度与温度、状态、压强等有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因为比热容与状态等有关;热值是燃料的特性,气体料的热值与压强有关;电阻是导体的特性,因为有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会出现超导体.音色是发声体的特性,因为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注:

[1] 热惰性:就是指物体的蓄热和导热的一个基本关系.

[2]电阻率: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米的导体在常温下(20℃时)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无关,是导体材料本身的电学特性.

参考文献:

[1]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八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八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九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篇8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 植物性垃圾 沼气发电 综合利用 焚烧

1.引言

近些年城市居民垃圾的成分变化很大,随着城镇居民厨房气化率的提高,垃圾中最主要的成分主要为厨余类有机物。单位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等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植物性有机垃圾,如瓜果皮核和厨余蔬菜下脚料等,约占5O%左右。今后我国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关键因素就是对垃圾收费制度的建立和对垃圾分类、分区的收集。有机物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在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需求。本文以对宁波市的研究为例,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处理建议。

2.城市生活垃圾中植物垃圾现状分析

植物性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湿基物理成分,在总垃圾量中,植物性垃圾平均占到了49.51%;植物性垃圾在陈腐垃圾中占总量的31.76~45.57;植物性垃圾在刚入厂的新鲜垃圾中占总量的46.84~51.56,这就表明植物性垃圾在宁波市的城市生活垃圾中占到了一半左右。植物性垃圾在陈腐过程中经过挤压脱水,使得植物中一部分的水分以渗滤液的形式流失,植物性垃圾在陈腐垃圾中的重量比例下降正是这种脱水现象造成的。在和其他类垃圾混合前,这些植物性垃圾本身都属于高含水量的垃圾,无害、无毒。瓜果皮核和居民的厨房蔬菜下脚料是植物性垃圾的主要来源,含水量达到了70%,其中以蔬菜下脚料为主。

3. 分类回收处理植物性垃圾的建议

如果全部焚烧处理植物性垃圾,其含有的大量水分加大了焚烧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同时也浪费了能源。城市植物性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沼气发电。

3.1 垃圾焚烧处理受植物性垃圾的影响

在进入焚烧厂时植物性垃圾的平均含水量为7O%,在焚烧处理垃圾时,通过燃料的加热和蒸发,植物性垃圾中7O%的含水需要变成和排烟温度相同温度的140℃过热蒸汽,需要1lOkg热值为6000Cal/Kg的煤进行燃烧才能使每吨2O℃的水变成140℃蒸汽。

3.2对城市植物性垃圾进行的资源化利用

如何从其他的垃圾中通过简单的操作手段把植物性垃圾分离出来,既涉及到了政策管理问题,也涉及到了技术问题,是一个巨大纷繁的系统工程。集中分类处理和城市一家一户分散产生之间的矛盾就是我国目前进行生物发酵利用城市植物性垃圾的最大难题。我国发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产业的必然之路就是要对传统的观念进行彻底转变,对植物性垃圾分类的问题从源头上进行解决,使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真正成为一种经济活动,以企业投资经营为主体,对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新的调控管理手段,用清洁生产的理念建立起来,使其走上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1)利用沼气发电对植物性垃圾进行处理的技术路线图

利用沼气发电处理植物性垃圾系统由四部分组成,沼气发电是对城市植物性垃圾分类后进行综合利用的最有效方式,1吨植物性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发酵后,可以产生约300m3的沼气气体量,每立方米的沼气进行可以发电1.5度,所以,实际上每一吨的生活植物性垃圾可以提供给我们400多度的电能。利用沼气发酵发电对植物性垃圾进行处理的技术是一项资源再利用的系统工程,建立在分类处理城市植物性垃圾的基础上,在国内属于成熟的垃圾生物发酵技术。

沼气发电技术路线图

第1部分是建立分类回收城市植物性垃圾的体系。在城市中要建立生活区植物垃圾和蔬菜加工厂植物垃圾的植物性垃圾回收体系,以此对沼气发酵足的原料进行保证。第2部分是发酵区。由储气罐、沼气化器和发酵池组成发酵区。要建设多个大沼气发酵池,一可以避免清理某一发酵池时沼气供应不足的现象出现。二可以有足够的处理垃圾的容量。第3部分是发电部分。由变电和发电两组设备完成发电部分。采用燃气发电机作为简单实用的沼气发电技术。最好选用燃气内燃机进行沼气发电,发电效率比较高是燃气内燃机最突出的优点,其次是设备的单位千瓦造价也比较低、对于气体中的粉尘要求不高、基本不需要水、安装快捷、设备集成度高。第4部分是制造有机肥。制造有机肥是处理沼液和沼渣的生产环节。在制造有机肥的过程中,把沼气池的残液、残渣生产为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有机肥,同时也对沼液、沼渣污染环境进行了避免。

(2)对植物性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日常居民仍以毛菜为主要消费、我国现阶段的净菜生产企业生产不稳定、规模小是制约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的瓶颈,这是对植物性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主要难点。植物性垃圾分类不彻底,分离回收成本高,就是由分散的城市一家一户产生的厨余下脚料所导致。要想对大部分植物性垃圾处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得做到蔬菜下角料集中产生和集中回收处理。仅从处理植物性垃圾的角度而言,补贴给净菜生产企业较之补贴给垃圾焚烧处理企业,更具有综合经济效益价值。政府可以对净菜生产企业采取每回收一吨植物性垃圾补贴80元的政策,采取和垃圾发电企业同样的垃圾补贴办法,从而使得净菜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提高净菜上市比例,对市民食用净菜价格不至于过高进行保证的同时,也可以保证净菜生产企业的利润,如此就使得集中回收处理蔬菜下脚料变容易。

4.总结

篇9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土壤改良;措施;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49-02

海南省作为全国仅有的热带岛屿省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亦为地球另一端主要是南美洲原产地的植物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主要有害入侵植物有菊科的香泽兰、三裂蟛蜞菊、马樱丹、水生的凤眼莲,都在各自生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另外,出于耕作习惯及自然条件等原因,海南省近年来土壤退化尤其是有机质含量下降问题相当明显。

1 海南省外来入侵有害植物现状

整个海南省,上至1 000 m海拔的五指山区,下至沿海的荒滩,随处可见飞机草(香泽兰)、马樱丹(五色梅);几乎所有的公路两侧都有逸生的三裂蟛蜞菊开着黄花;所有的封闭半封闭水域,如无人工清理,多半会长满绿油油的水葫芦(凤眼莲)。这些有害入侵植物,几乎一无是处;除了挤占本土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间外,其植株多半因有毒素而无法作为草食动物或牲畜的食物,因引入跨度大、无原产地天敌、生长不受天敌限制而几乎不参与食物链循环[1-2];如水生的凤眼莲会堵塞河道、遮蔽水面而致水体缺氧,导致水生动物缺少食物、缺氧窒息而致水域生态系统退化,陆生的香泽兰(飞机草)导致土壤贫瘠化和毒化,三裂蟛蜞菊和马樱丹亦侵占原生草本植物生长空间,影响农村散放牲畜觅食,对海南省的水陆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已到了不得不除之的地步。

2 海南省土壤肥力的退化情况

与外来入侵植物不受限制的滋生相比,海南省耕地的土壤肥力现状堪忧。受海南省气候特性及耕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海南省耕地总体情况可以归纳为3个字,即“瘦、酸、薄”。根据2011年海南省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贴项目检测数据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并对比1983年海南第二次土壤普查历史资料显示,海南省全省高产田面积为7.87万hm2,占全部耕地面积42.54万hm2的18.5%,其余皆为中产或低产田,其中低产田占了近50%。主要土壤肥力指标中,有机质平均含量由2.41%下降到2.00%,速效钾由60.60 mg/kg下降为51.87 mg/kg,pH值由5.72降为5.20。

3 资源化清除海南省外来入侵有害植物措施

既要清除有害入侵植物,又迫切需要改良日益贫瘠板结酸化的土壤,因此,要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资源化利用工作,我国不乏成功与失败的例子。目前,已知成功的例子,如长江流域20世纪30年代引入的南美克氏鳌虾,亦即俗称的小龙虾,在泛滥成灾为害一段时间后,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利用,如今已被驯化控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消费流通产业,完全变害为宝。生长地区野生逸生种群因捕捞受控,对生态系统负面影响亦趋降低。反之如华南数省引进的织纹螺,如今依然处处逸生处处为害,致使原生物种减少。考虑到海南省特有的相对封闭的海岛地形特点,完全可以在国内率先控制乃至清除一至数种入侵数十年的有害外来植物,并在过程中变废为利,用其中收集的植株经处理还田,改良土壤,恢复和提高耕地土壤肥力,为其他地区做出表率。

3.1 凤眼莲

关于水生有害植物凤眼莲,基于海南省得天独厚的岛屿地形,只要控制住码头口岸,完全可以确保清除后不会再遭入侵。清除方案:可分别在水域上下游按自上而下的顺序逐段清理,优先选择在枯水、干旱季节先清除流水或季节性溢水区的植株群,后清除死水及湖泊、池塘区域。可先将植株打捞,曝晒脱水灭活减少体积后集中粉碎还田或堆沤或焚烧后还田。因为海南省本地基本没有种植绿肥养地的传统,所以可以引导当地群众在清除工作中利用凤眼莲对氮、磷、钾、钙等多种无机元素较强的富集作用,尤其对大量元素钾的富集作用突出的特性作为绿肥改善海南省耕地的肥力。凤眼莲因其繁殖方式主要为分蘖繁殖,故其天然传播扩散主要靠水流作用,相对而言,因生长地集中在水域,识别容易,根除的代价要小些。若控制得当,海南省水域内的凤眼莲可在3年内彻底根除。

3.2 香泽兰

陆生的菊科植物香泽兰(海南当地称飞机草),为丛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叶有毒,含香豆素类的有毒化合物,引起人的皮肤炎症和过敏性疾病,误食嫩叶可引起头晕、呕吐,引起家畜、家禽和鱼类中毒[3-4]。在海南岛1年开花2次,第1次在4―5月,第2次在9―12月。瘦果能借冠毛随风传播,而成熟季节恰值干燥多风的旱季,故扩散、蔓延迅速。种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长久存活。利用其自身特性,清除应选择在其花期或之前的季节,如1―2月或7―8月,拔出或齐根砍伐,集中青贮后堆沤还田或晒干后作为薪柴,焚烧作为草木灰还田;亦可利用其叶有毒的特性,在集中清除的过程中开发飞机草在杀虫、杀菌、化感和害虫产卵驱避作用方面的用途,作为生物源农药的原料,或直接将植株切碎作为土制生物源农药及绿肥。香泽兰因其繁殖方式难以防范其扩散,故需大范围协同行动,尤其是撂荒地中丛生植株的清除处理,颇费人工。另外,根据各地生长周期特性,选择合适的作业时段亦非常重要。清除行动应在广泛宣传和动员的基础上,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协同进行。若划定责任区处理得当并加以坚持落实到位,亦可在5~8年内根除。

3.3 三裂蟛蜞菊

最初作为观赏及绿化植物引入的菊科植物三裂蟛蜞菊,因其蔓生且全年常绿,在与本土植物的竞争中占尽上风,多年生草本,适应性强,能在不同土质生长,耐旱且耐湿,能耐4 ℃低温,在平地和缓坡上匍匐生长,在陡坡上可悬垂生长。断枝扦插或被土覆盖后,约10 d即生根长成新的植株。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全年均可为花期,但以夏至秋季为盛。目前,海南省的三裂蟛蜞菊主要分布在人为植入区域附近,相对集中。但因其根系密集且发达而拔除相对困难。有效的根除方法是刈割后挖掘或耕除,植株有特殊的气味且无天敌,根除过程中同样可以堆沤绿肥或开发其在农业上的杀菌驱虫作用。三裂蟛蜞菊的清除作业可全年进行,因分布范围及生长区域相对集中,清除代价不会太大。该品种欲被根除,重要的一点是不可再用其作为景观植物。

3.4 马樱丹

马樱丹(五色梅)作为一种稍具观赏价值的多年生灌木,目前其逸生现象亦颇严重[5]。相比前述几种植物,因其完全由种子繁殖扩散,故控制相对容易,只需在其果实成熟之前铲除整棵植株,即杜绝了其再生繁殖可能。植株因相对分散,可铲除晒干后就地自然降解或焚烧回田。

4 投入及收益测算分析

凤眼莲仅分布于无人管理水域,相对集中。全省的总面积应在0.67万hm2的数量级。若采用机械化手段,打捞及处理的投入以1 500元/hm2级别计,全省初次投入在1 000万元数量级。坚持3年,后续投入应会递减,总投入应可控制在1亿元以内。

香泽兰的根除周期更长,代价亦会更高。以全省面积的3%估算,受影响的地块(主要是撂荒地及空地)面积在6.67万hm2数量级,投入1 500元/hm2,初步投入就达到1亿元以上了,且控制不好就容易死灰复燃。因此,需要将行动分解到全社会,长期积累以至于最终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再辅以技术、工程手段争取提高效率,使其投入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裂蟛蜞菊的分布面积应在0.67万hm2数量级,因生境位于陆地,且生长成片,其单位清除成本还应低于凤眼莲,整体投入以3年计应在1 000万元数量级。

清除行动的收益最重要的生态效益将是长期的。水域中本土生物群落可得到发展和恢复,景观大幅改善;陆地上荒地中控制住香泽兰及三裂蟛蜞菊等有害植物后,禾本科的草本植物会取代其生态位,为牛羊等牲畜以及野生动物提供更多饲料,提高农业和畜牧收益。除此之外,有害植株集中处置过程中产生的绿肥等产物可直接获得经济收益及土壤地力的改善,有助于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5 结语

利用海南省的岛屿封闭地形,率先清除外来的有害生物,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而且从农业和畜牧业的角度看亦可为海南省的相关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 参考文献

[1] 柴伟玲,类延宝,李扬苹,等.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和本地植物异叶泽兰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4(13):3744-3751.

[2] 陈旗涛,李智,邹松,等.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14(5):49-52.

[3] 闫小玲,刘全儒,寿海洋,等.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等级划分与地理分布格局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4(5):667-676.

篇10

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战略预期

我们经过深入思考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服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运用,对推进学校教学、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提升学校教育服务的品质,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我校提出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高投入,营造一流的信息化环境;高标准,造就一支具有信息素养、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高质量,为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我校在构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特色: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作为学校特色,对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实现了“两建设”、“两学会”、“两促进”的战略预想。

说明

“两建设”:一是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两学会”:一是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素养;二是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两促进”: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我们的认识:观念前瞻是提升学校教育服务品质的前提。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我们以全新的观念,确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从2005年到2006年,先后投资160多万元,加快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1)抓好硬件建设,为教育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目前,学校内部校园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品牌电脑已超过150台;建有校园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标准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两个;全校教室和实验室都已安装了具有3000流明的大屏幕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一线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现有硬件设备已初步达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环境要求。

(2)抓好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功能

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学校注重资源库的建设,组织了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与学校课件制作中心的工作人员配合,共同研究开发契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校先后购买了大量的教学软件及电子音像制品,录制了一批影像资料,建成音像交流中心库;同时进行语文、数学、自然、美术、音乐等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实现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目前,经过全员培训,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用信息科技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校园网站已成为在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与信息科技整合的师生互动平台。一支完备的教育信息化的骨干队伍、一支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支能在学习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学生队伍正在形成,学校正稳步向着实现数字化教育服务的方向发展。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学校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

(2)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让学生充分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3.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互联网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需求,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面对未来的几点思考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资源

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将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

3.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