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篇1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31-02

1.引言

海洋是地球的主体,占据了地球绝大部分空间,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面对着海洋生态利用与保护的诸多冲突,如何正确处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可忽视的不和谐关系、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共同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2.1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

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给我国海洋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只顾及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那么最终得到的这种所谓经济发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的表象而已,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长此以往,带来的只能是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殃及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而且这种局面已经显现,并呈加剧之势。所以想要获得长久而有效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强化资源保护意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用海护海再用海一再护海”的一体化建设,在保证海洋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海洋资源,从而使海洋经济发展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2.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

“协调”是发展的根本,也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提出的硬性要求。人依赖自然,自然也会依赖人,如果人类只知道利用自然而不知道保护自然,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环境恶化,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而海洋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与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做到海洋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人海共赢,进一步推进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

2.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变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的急迫要求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藏丰富,但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人均能源储量及野生动植物和海洋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建设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环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海洋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只有全面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改善我国当前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缓解我国生态建设中所存在的矛盾。

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会、科技、经济等发展活动对于海洋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在沿海地区、近岸海域,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容易引起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海关系恶性循环。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海域生态尚属正常,7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工业、农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海域生态环境已经面临重要的问题。

3.1临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近岸海域陆源污染程度较高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海海域污染物超标现象严重,海水的污染重度远远超过海域的自净能力。分析近岸海域污染物超标的原因,一是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临海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态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提高;再者便是传统的海产养殖业迅速发展,造成了近岸海域新污染,在某些海水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已成为近岸海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再加上围民生态意识的薄弱,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3.2产业链结构更新缓慢带来的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的问

海洋资源涵盖海底矿产、海洋航运和港口、海洋能、海水及海水化学、海洋旅游、海洋生物等资源。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开采领域及开发规模不断扩张,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但仍就面临着许多问题,制约着人海关系的良性循环和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应属对海洋资源不计后果的过度开发问题。因为说到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链条上仍旧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国家,产业链结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这样的现状极大的遏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度,环境日渐恶化。虽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总是“吃老本”。近些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使得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得到了一些解决,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3.3科学技术落后带来的海洋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015年第4届世界海洋大会在青岛举办,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届海洋大会的科技展示区相比从前更加趋向于对海洋保护与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创新技术进行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节约型的海洋开发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而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俨然也已经成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然而,通过先进技术的展示,我们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创新仍显落后,受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我国海洋资源总体开发能力不高,许多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仍旧处在设计与建设阶段,尚未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也造成大量的浪费。资源利用率的低下,已成为制约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4.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4.1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科技兴海

海洋资源开采技术的落后一直是我国推进海洋生态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阻碍,技术革新的滞后性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恶化与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倡导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以此改善当前因科技落后而导致的海洋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快扶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择优发展新型高端临海产业,尽快形成绿色环保低碳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4.2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海洋产业链结构的转型升级

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只大力改善环境,而是要从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也就是生态、发展两手抓,构建一种合理的发展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域规划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综合推进用海护海工作中,各相关部门的监察与协调工作机制的建设,构建合理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升用海护海工作的效率水平。同时积极创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方式,加快构建与扶持创新型临海产业,择优发展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新兴产业,以此来推动我国海洋产业链的升级,进而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链上的地位。

4.3提高国民的海洋生态意识

其实无论是在海洋生态文明还是陆地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人们自身的道德文明意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现状。可以这么说:公民缺乏生态意识是导致现代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冈之一。因此,要大力培养公民的海洋生态忧患意识、海洋生态价值意识、海洋生态道德意识和海洋生态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用海护海,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4.4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

我国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但受制于科技因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海洋科技的发展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比较落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所以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短期的发展,确保海洋资源取之有道、用之有序。必须统筹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强化与海洋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行动方针真正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海洋环境不断改善,永续利用。

篇2

问:“十三五”期间,海南在环保方面的具体规划内容是什么?

答:海南省已出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涉及到的主要工作部署包括开展对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的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主体;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等。

目前,海南省正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体制改革、环境保护督察体制改革、环保系统垂直管理改革等,扎实推进排污许可证试点改革,要求排污企业必须做到按证排污、持证排污;并已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等系列制度。希望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建立起一套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环保,环保责任落实掷地有声,各个主体协同共治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

此外,“十三五”期间,海南环保投入将前所未有,预计资金投入相比于“十二五”期间会有50%以上的增长。

念紧环境违法“紧箍咒”

问:“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后,我省环境行政处罚情况怎么样?

答:2017年,全省环保部门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87宗,累计罚款2369万元,较2017年增长50%。今年仅第一季度对环境违法企业罚款已经达到了1324万元,预计全年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下一步,环保部门将主动作为,不断加大环境行政处罚力度,发挥新环保法“钢牙”作用。

“环评”≠“缓评”

问:有网友认为,在重大项目面前环评往往变成“缓评”,如何看待这一说法?环评制度的价值和作用如何体现?

答:“环评”不是“缓评”,环评是要充分发挥把关作用的。

首先,我省实施“多规合一”改革以来,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管理,对所有园区都要开展规划环评。在这一过程中,规划环评起的是预防作用,哪些产业能进、哪些产业不能进、环保基础设施如何布局等等系列问题,在规划环评这个环节就要解决。

其次,项目环评具有并正在发挥前置把关的重要作用。在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的条件下,环境影响评价也在简化,但简化并非弱化,对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坚决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办理环评,如果项目未批先建,环保部门将依法处罚。近两年多来,全省环保部门通过环评否决了500多个项目。与此同时,对那些没有污染的项目,我们按照新修编的环评法,由原来的登记表改为了备案管理,大大简化了这类项目的审批。

织好核电监测网让公众放心

问:昌江核电站周围的环境怎么样,海南环保部门是如何开展辐射环境检测的?

答:我省环保部门在核电站周边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目前,其周边10公里范围内建立了9个监测站,对环境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实行24小时连续监测;其周边30公里范围内建立了53个监测点位,对周边陆域大气、水、土壤、生物,以及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等的放射性水平进行监测;在昌江建立了前沿实验室,保证样品可以及时送检。

从监测情况来看,昌江核电站运营到现在,环境空气以及周边的大气、土壤、水、海洋生物、地下水等,没有受到核电站的任何影响,请公众放心。

管环保不能患“分裂症”和“拖延症”

问:海南省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在部门协调方面还面临着哪些难点?

篇3

【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保护

近几年以来,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和人类的肆意杀戮,海洋物种的淘汰速度正在逐渐加快,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海洋生物正在逐年减少这一现象。如何保护管理好海洋生物资源,在中国海洋保护和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结合海洋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保护管理制度,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一、目前中国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陆地大国,同时更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我国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海洋生物已经达到了两万六千多种,同时我国还具备了珊瑚礁、红树林等众多生态保护系统。被称为是“海底森林”的红树林是属于常绿阔叶林的一种,红树林主要生长在亚热带海岸潮湿地域带上,红树林生态系统不但为两千多种鸟类和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繁殖环境,同时还在防护海岸、河水净化、湿地保护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城市建设和毁林围海造田等一系列的破坏,致使红树林的面积在大幅缩减。目前我国的红树林面积已经减少到了六十年前的百分之七十三左右,已经到了濒危境地,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加强对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二、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人类生存和生活方面的问题。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大肆进行沿海建设,再加上逐年对海洋生物的过度开发利用,已经严重地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人类为了牟取暴利,正在无节制地对海洋和海岸进行挖掘,不断攫取用于生产加工的海洋生物资源原材料。人类的捕捞对象不再单单针对于鱼虾类和脊椎型动物,常常冒着被法律制裁的风险去捕杀海豚、海龟以及鲸鱼等受国家保护的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一般体积比较大、生命周期比较长、繁殖率也比较低,它们一旦遭受到人类的伤害,就很难恢复过来。

第二、海洋污染方面的问题。海洋生物的疾病与非正常死亡主要是由生物和污染引起的。人类的日常生活用水、工厂排放的污水、大规模的水产养殖等,都会伴随着许多病原体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有时,海洋污染还会导致赤潮的发生,使鱼类和许多其他脊柱动物面临死亡的危险,而且可能会导致一些罕见的海洋物种因为严重的水污染而死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海洋中的有机物含量日益增加,使海域的污染更为严重。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在核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核废料,增加了核事件的发生概率,使海洋生物面临更为严重的生存威胁。

第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围海搞城市建设、围海造田、大量开采海洋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都导致了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海洋生物面临着重大的环境压力,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生存繁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四十年内的围海搞建设、围海造田的总面积已经接近六十七万平方海里,我国的沿海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都会缩减两万平方海里左右。

三、改善国内海洋生物保护与管理现状的有效措施

第一、提高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性

近几年以来,我国虽然出台了海洋生物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但是,随着海洋生物资源频繁开发与过度攫取,在现有保护法律体系下,已无法在中国实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目标。我国海洋管理部门也应注意目前工作中产生的问题,有效地解决并优化调整现有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海洋生物保护管理法律体系。

1、针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专门立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必严。2、建立健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相关的系列法律体系,明确海洋生物资源所属权的具体内容,明确规定法律限制和许可的相关内容,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3、大力提高海洋行政执法效率,建立健全各部门统一协调机制,在落实与执行上保障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管理法律严谨性和规范性。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第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1、严格控制捕捞量,保护近海的渔业资源,积极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大力发展远洋渔业。2、大力加强对海洋作业船舶、钻井及采油平台的防污管理,组织防污教育培训,增强海洋作业人员的防污意识。3、科学合理地规划沿海城市的工业区域,工业污水净化后才可以排入海洋。要合理规划沿海地区的旅游开发,做到沿海资源不能过度开发,接待游客要有一定的限度并及时清理游客遗留的垃圾。4、认真全面地统筹规划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面综合地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第三、统筹规划沿海及近海自然保护区建设

海洋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科学探究、科学教育三大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陆续建立了多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如为了保护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海岸而建立的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保护区;为保护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珊瑚礁及相应生态系统的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建立沿海及海洋自然保护区,持续加大对珍稀濒危海洋动植物的保护力度,从而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海洋保护和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结合中国海洋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开发,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这是出现在IMO官方网站上的一则消息。消息中所提到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正好把南海围了一圈。而他们所提到的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区,有了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却没有中国的身影。

PSSA,你知道多少

PSSA,指的是这样一个区域,该区域由于公认的生态学、社会经济或科学的原因,可能容易受到国际航运行为的影响,需要特别的保护措施。一个海域只有满足特定的标准才能被IMO认定为特别敏感海区。

申请特别敏感海区时,该海域的特征必须至少满足下列三类准则中的一个,并应提供信息和支持文件,证实在提议的整个海区中均能得到满足。

这三类准则分别是:生态准则;社会、文化和经济准则;科学和教育准则。

――生态准则:生态的独特性或稀少性;某些鱼类的关键栖息地;具有生态代表性;具有生态多样性;具有很强的生态繁殖能力;生物的关键产卵地;生态结构的依赖性;生态的脆弱性;具有未受人类入侵的自然性;具有生物地理的重要性。

――社会文化和经济准则:具有特别的经济益处;具有娱乐旅游的重要性;对本地居民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和教育准则:具有科学重要性;具有生态和环境的研究意义;能展示特别的生态现象。

南海符合“PSSA三准则”吗

就IMO申请特别敏感海区的三个准则来看,南海,特别是南海诸岛水域完全符合条件。即:生态准则;社会、文化和经济准则;科学和教育准则。

让我们看看南海水域情况――

南海平均深度是1212米,面积356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中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仅次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属于我国管辖范围的也就是九段线之内的有210万平方公里左右。

南海与亚洲多国接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敏感性。

为使其申请成为PSSA时更易通过,我们把南海,具体为特定的申请区域,即南海诸岛水域。

所谓“南海诸岛水域”,是指由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曾母暗沙、南沙群岛和黄岩岛诸岛围成的水域。

这片水域为我国的管辖水域。我国作为这片水域的沿岸国,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其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和生态平衡,可因地制宜提出特定的保护措施。

在国际上,通过申请建立特别敏感海区而达到保护海洋资源,加强海洋区域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如Wadden海域、波罗的海等特别敏感海区的建立,就为国际联手开展水域环境保护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核心!南海诸岛水域

由于南海地理位置重要、物产资源丰富,在南海诸岛水域建立特别敏感区域十分有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保护海洋资源的角度看,南海诸岛附近海域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等。

从维护国家航运利益的角度看,其航道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舶经过。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和香港澳门地区,90%以上的石油输入要依赖南海航道;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二。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控制了南海诸岛水域便意味着控制了亚洲经济、能源的走廊。

从保护国家海洋环境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南海诸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环境压力。海洋捕捞和海岛开发出现的一些恶劣行为,给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污染正从滨海向深海蔓延。我国作为亚洲大国,正积极寻求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来保护南海诸岛水域的生态环境。

从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看,南海是联系亚洲与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时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控制了南海诸岛岛礁,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中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

因此,若将该水域看成亚洲各国各自的分割水域,各国享有独立的排他管辖权,则问题的争端必定会影响统一的海上环境保护进程,不利于解决南海诸岛水域的环境生态问题;但若将该水域看成是国际水域,则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沿海各国都有开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运用国际公约联手起来对该水域进行保护就显得更自然、直接和合理。

如果在南海诸岛水域建立特别敏感海区,我国可向国际海事组织申请更多更灵活和更严格的措施,如限制船舶含油污水、垃圾、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采取强制报告、绕航、避航、强制引航、分道通航及实施VTS等更有利于这片海域环境保护的措施,从而有效防止船舶对南海诸岛水域环境的污染,减轻对这片海域的环境压力。

总而言之,将南海诸岛水域指定为特别敏感海区,对南海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海域生态的恢复和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PSSA!南海还有几道关

在南海诸岛水域建立特别敏感海区的条件已满足,程序也已明确,但仍在多方面具有很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

长期以来的争端使区域合作陷入困境,资源投入不足使水域保护问题缺乏物质支撑,申请环节缺乏经验技术支持。

虽然我国已参加多年的IMO会议,近年来在各种会议上也增加了发言次数和提案次数。但是提出的有质量的关键性提案和发言相对较少。

如何提出一个合理且易被通过的提案?通过符合程序的技术性推进需要更多的专家和技术支持。

我国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仍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的补充。

近年来,南海战略形势持续紧张,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周边各国纷纷通过系列海上活动宣示,究其原因是各国已看到南海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军事价值,希望通过发展海洋综合实力提高世界话语权。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海洋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保护南海海洋环境和开发南海资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南海海域日趋频繁的航运活动和日益扩大的航行区域对南海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船舶的活动,尤其是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是造成该水域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这片海域的沿岸国,我国对保护南海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建立特别敏感海区对保护南海海洋环境、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越来越多国家保护领海,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政策之一。

我们看到,在中国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例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已经把设立特别敏感海区列入了日程,并且向IMO提出了相关提案。

中国将在此事上如何发声?我们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

生态南海 亟需保护

南海是一个丰饶的渔场,富有海参、牡蛎、金枪鱼、大龙虾等热带名贵水产。这里的鱼类从不游往外国的海域,似乎恋着自己的家乡,因而有“中国家鱼”的美称。南海的金丝燕用海藻和唾液做巢,这种巢就是珍贵的滋补品燕窝。

在中沙群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时如夏。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的鸟类在这里繁衍生长。分布在各个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比较常见的有白鲣鸟、军舰鸟、海鸥、蓝翡翠鸟、绣眼鸟等等。

其中,白鲣鸟体形似鸭,成鸟重约二、三斤,周身洁白,当地人称为“鸟白”;两翼较长,颇善飞行,在海上觅食早出晚归,飞行很有规律,渔民们根据其飞行方向可确定航行路线和岛屿位置,故把这种鸟称为“导航鸟”。

由于白鲣鸟大部分聚集在西沙群岛的东岛,东岛也称“鸟岛”,与麻枫桐树相互依存。1981年东岛被划为白鲣鸟自然保护区,使鸟类及其生长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人们可以看到,东岛上空成千上万只白鲣鸟穿梭飞行,白茫茫一片,遮天蔽日,煞是壮观。

篇5

1.整体统筹不足,长远规划欠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2.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3.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人类正在不断的、无休止地向地球索取,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对地球的承受力带来了挑战,其中,以全球气候的变暖,臭氧空洞的不断出现和扩大为要标志的气候问题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已经对此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世界各国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我国作为世界组织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遵守生态环境的国际保护法的相关条例,并制定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加快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衔接。

 

一、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因素以及水、大气等非生物因素的集合,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大自然自身的变异以及人类造成的损害,其中以人为因素带来的损害为主要原因,当生态环境演变到一定程度时,各个对立的因素之间就会通过重组而向另一个平衡态过渡,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打乱这种平衡的负载就会使得环境的负荷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环境的快速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人口的急速增长所带来的对各种生产资源的需求的增加就是主要的导火索之一,环境的恶化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已经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的问题,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责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维护世界环境和生态的平衡,对此问题的逃避都将给自己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埋下定时炸弹。环境问题关系到全球各国的共同利益,为了这种共同利益,就要求全人类的团结,以彼此平等的姿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于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保证生态的安全性。目前人类已经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给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生态安全,就是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的各类资源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即使已经处于被破坏的状态,但依然可以被再次修复,而且能够建立相应的机制应对突发的破坏,但实际情况是,生态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生态安全的概念对于人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人类的安全,每个国家都必须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关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法的研究探讨,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体系。

 

其次,保证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实现自己的发展要求而且对于人类今后的生存与发展不会造成威胁,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之一,首先要求实现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提高的基本需求予以满足,其次是在以发展为核心问题的情况下,将生态置于关键性的地位,另外,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如果目前的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换言之,就是要维系环境的再生力,实现社会的进步,达到二者的平衡点。

 

最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单但也应该有所差别。共同参与就是说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不是世发展的比较好的国家的问题,不论国家的经济实力如何都有责任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过渡;有所差别就是说,虽然环境问题是共同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发达国家在过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环境的日益恶化,现阶段,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对于环境的破坏力仍然是最强的,并间接的将这种破坏力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领域中,因此,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的维护中应该承担较多的责任,在资金的投入上应该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此同时还应该帮助落后国家解决技术落后的问题,以实现环境维护工作的一致性。

 

三、我国应该如何履行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

 

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需要义不容辞的担任起自己的责任,与国际上的环境保护工作保持一致的步调。

 

首先,要严格遵守国际上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条约。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明确的就世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态度,将发动全国上下力量一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与国际相关法律相一致,我国也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实现与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对接,比如关于我国海洋保护法的修订、关于动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等等。此外,我国环境保护法要求,在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如果出现与国际法相冲突的部分应优先遵守国际法,这正是我国实现与国际环保工作对接的表现之一,说明中国已经决定要坚定不移地开展这一工作。

 

其次,我国对于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制定、国际性的环境保护会议都积极的参与。比如在出台《哥本哈根协议》时,中国就表达了自己愿意站在国际统一战线上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此协议对于扼杀部分发达国家想要通过强力压制侵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坚持了国际环境保护法律中的“共同但有差别”原则,维护了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最后,我国应该加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分析我国目前情况,仍然有很多人对于环境问题没有准确地意识,缺乏维护环境保护法的自觉性,因此,我国需要将环境保护问题从法律层面提升到人们的意识层面,加强法律的宣传以及执法力度,促进公民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各国只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自觉履行属于自己的责任,为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贡献力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7

1.1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科技,在农业发生产过程中以不耗尽资源或是破坏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确保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还要加快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农业生产率的稳步增长,努力提高粮食的产量,确保粮食的安全,在当前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得以进一步延伸,所以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自身发展特殊规律和内在要求息息相关。

1.2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生态环境可以说是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态的基本条件,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一旦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则会加重农产品的污染,这不仅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制约作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所以需要加强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污染区域,更要加强治理,同时还要加快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从而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我国的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而且还要提高粮食生产的产量,这就强调了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才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便会更进一步促使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提高,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仅具有生态意义,还具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营养的生活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监督性,营造共促、共建、共谋的和谐氛围。

2.2发展生态农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生态农业的建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有力的保障。生态农业不仅为农业生态治理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法律目前还是空白。所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然是当建设方面的立法步伐,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前的重要任务。

3结语

篇8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篇9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篇幅推出了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安排,并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依据循环经济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一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1 ]。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基础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2]。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3]。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 “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4]。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 遵循 “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 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5]。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6]。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3]刘容子.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海洋经济?[n].中国海洋报,2005-1-7; 

[4]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常说和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是为人类提供各种日常所需的主要手段和控制方法。在当前人们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在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条文中明确的将环境定位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更是对当前各个成分的总概括,其中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各种古代遗物和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城市乡村概念都输与环境体系中。在这些体系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当前城市体系和乡村体系,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因素和各种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总体。在环境概念中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各个概念和物质需求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心和重点逐步成为人们建设的前提基础,更是影响当前因素和自然保护的基础前提。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多次探究和研所,就当前社会环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一项基本国策,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是将城市规划路线结合当前环境实际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