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

篇1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思维导图由学习方法研究领域的专家托尼伯赞提出,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层层展示学生难以记忆的知识点,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及学习方法。初中生物学科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生命性特征,知识点繁多,思维导图可以梳理知识结构,简化知识框架,明确生物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及初中生的学习来说,思维导图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制订教学方案,利用思维导图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备课效率。与此同时,基于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和内容,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对初中生而言,思维导图能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用简洁明晰的图表代替传统的烦琐文字描述,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思维导图的应用使学生沿着绘制流程,跟随教师的思路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1]虽然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显著的优势,但是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素养方面不同,使用思维导图时难免存在不足,这会影响生物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确保思维导图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显著优势,教师需要将其应用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记录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这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难度,帮助学生巩固生物知识,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小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本节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并根据预习的成果和现有的生物知识绘制思维导图。在小组讨论中,每名学生依次展示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在组长的带领下汇总和完善思维导图,明确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课为例,某中学的学习小组在预习中,有的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概念,分析动物主要类群的内涵,将动物类群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以动物类群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一层次,以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二层次,以两种动物类群的代表动物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三层次。还有的学生从生活方式入手,将动物类群划分为寄生动物和自生动物。有的学生从动物的生活环境入手,将其划分为水生动物、陆生动物和空中动物。上述教学实例证明,思维导图能使学生更有条理地预习知识,并在课堂中更正或完善思维导图,更深入地认识生物。

(二)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生物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流程应用思维导图策略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知识,理解生物知识的内涵和关联。第一,明确思维导图的主题及思路。一般来说,课堂的教学重点是思维导图的主题。第二,梳理主要知识。在明确思维导图的主题后,初中生物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重要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第三,完善主要知识。在明确教材主要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教材主要内容作为枝干内容来丰富思维导图。第四,明确知识的关联。教师需要在思维导图中采用鲜艳的颜色或者箭头等标识,明确生物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堂教学的重点。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腔肠动物”为例,某初中生物教师将“腔肠动物”作为思维导图的主题,将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生活方式、营养方式、身体形状结构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作为主要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填写枝干知识,并通过箭头和红颜色的内容进行标识,认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具体而言,学生填写的枝干知识包括腔肠动物的常见动物包括水螅、海蜇以及海葵等,代表动物为水螅,人类为腔肠动物提供栖息场所,腔肠动物可以用来观赏或者食用;水螅主要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清洁河流中,属于异养生物,其身体形状呈现出辐射对称状。在上述教学实例中,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篇2

一、四步概念教学

从生物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概念教学法主要有:四步法与学生总结法。相比之下,第一种相对保守,只要科学安排,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就能收到较好的成果;第二种则体现了教学理念与要求,它要求充分挖掘学生已有资源,通过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探究中进行学习。在初一上册的生物与环境中,就使用了四步法。

1.帮助学生转化思维,找准本质概念

在讲解生物环境生存时,老师问学生何为环境,马上有学生回答:环境即草木茂盛,空气质量优。也有其他描述:当下我们生存的空间有流水、高山、鲜花以及优美的环境。教材对于环境的定义为:环境是对生物生存间接、直接构成影响的因素。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对环境的理解还有待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主观感性经验,生物教材中对环境的定义才是本质反映。从心理领域来看:学生的感性体验是形象与直观思维的反映与结果,教材定义则需要更多抽象思维模式。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该含义,必须从转换思维出发,将经验、直观思维变成理论与抽象思维。首先,从感性的领域出发,让学生深化各种概念。对于某个环境设计场景:周一至周五的任务是读书,学校与家构成了生活轨迹;在家里,家这个空间结构就是生存空间;在学校,学校即生存空间。利用这种场景,学生自然就明白了生存空间这一概念。其次,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各个概念。如:在教学环境概念时,学生听课,老师授课,如果某位同学上课做小动作,或者说话,肯定会对授课构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长期出现这种情况,肯定会影响其发展,而这位同学就成了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上面那位同学描述的花草茂盛、空气质量优有利于身体健康,流水、高山、鲜花有益于身心健康,而这个做小动作的人就像花草、流水、高山、鲜花,都会影响到大环境的质量。从这些例子就能看出影响环境的本质因素。

2.做好概念实例引导

在初中生物环境因素这个部分底学习中,当老师给学生时间理解生物概念后,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如对于水稻,对其构成影响的因素有空气、水与阳光,对此我们可以说阳光会影响水稻生存。当然,引导学生学会造句也很重要,具体如:空气与水会影响水稻生存,光影响小麦生存。

3.做好举例和跟读

让举例的同学带头朗读,其他学生跟读。在多次练习中,不仅能焕发学习兴趣与热情,还能感受知识乐趣,同时还会带动学生举例的积极性,最后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大雁南飞的根本原因是温度变化。在跟读中受到启发,进行知识搬迁。从原有的四步教学法反馈的信息来看: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达,在朗读的同时也是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理解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将内在语言变成外在语言,并且对其进行恰当的整理与加工,就能让其变得更为紧密、恰当、连贯,同时相关到概念也更为清晰明确。利用概念表述思想,能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生动,从而帮助其提高思维水平。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将朗读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二、学生总结法

学生总结法就是利用实例与生活现象,帮助学生做好比对、观察与辨别,然后再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与总结,这样就能生成有效的概念。如:在对生物系统与生物圈中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个知识点待学习中,从概念的角度来看,除了生态系统,还有消费者、生产者与分解人员等概念,而生态系统则是本次章节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在章节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状况,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感性认识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欲望,引领学生对相关事务进行正确的思维与感受。在实例应用中,更多需要考虑学生观察、思索、阅读、交流与比较的能力,通过整合已有的资源,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概念属性与本质。

三、活用概念图法,增强概念认知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特;创新教育;实践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79-01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生物是一门传统但具有创新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指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环境,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如《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这一节的教学中,提出为什么绿色植物不用“吃东西”也能生存呢?很多同学回答不出来。学生越困惑,就越想解决问题,学习气氛就越浓,当得出结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获得营养后,学生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还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除了阳光,其它光可不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即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一个人创造性的高低是由他的发散思维的素质和具有的价值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创新,无非是想到了别人还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就是别人思维尚未扩散到的领域,被你的思维扩散到了。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

三、重视设计性实验

创新能力主要包含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和联想、重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的开拓意识的创造性劳动。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灵活应用知识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营养繁殖》一节以后,布置了以下一个设计实验课题:怎样繁殖蜜桃和月季?怎样提高其成活率?繁殖的方法、时间、材料、用具、步骤等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设计记录表,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不容置疑,所有的学生采用的方法都是蜜桃采用嫁接、月季采用扦插,在怎样提高成活率方面学生都进行了自己的探索。特别是在怎样促进月季扦插生根方面拿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用什么样的生长素,用多大的剂量,都有详细的记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我创新的能力。

学习完《动物的行为》一章后,布置了以下一个设计实验课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观察某一种动物的行为,并作好记录后到班上交流,有很多同学为此在家里饲养了小狗、小猫、小乌龟、小甲鱼、小鸭、小鸡等。每个学生都建立了记录卡,并利用自己设计的记录卡对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进行了探究和完整的记录,且都是亲自观察所得,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唯一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学的地位,实现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如何关注自身营养与自身健康,进行探究,并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或矫正措施。我们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就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班级内同学一日三餐的饮食情况,并且做好详细记录,然后他们将数据汇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同学们的饮食习惯不容乐观。最后他们通过查询资料、自学等形式,分析了营养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知道营养不良会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一些营养不良症。从而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在课堂上,小组交流讨论时,通过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使他们的活动作业被评为优秀作业;并且在全班和全年级内进行了作业展览。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生物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4

蕉岭县镇平中学  徐爱华

 [摘要] 

    在我县如火如荼进行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大环境下,根据“以生为本”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模式,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学习、讨论、探究,共同完成每节课的内容或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在小组中以优带差,每节课根据内容需要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活动,是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学习小组的建立

学习小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带动作用,让学习小组成为推动课堂高效的“动车组”,小组就不能随机几个人凑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学生们的学习活动能力有强有弱,性格上有内有外,家庭环境和心理性格等方面对学习活动能力也有影响。通常性格外向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要强一些,但自制能力往往要差一些,工作也相对要浮躁一些,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虽然拙于言辞,不善交际,但却非常沉稳,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组,并在学习小组活动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指导策略,使小组合作学发展。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交谈、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能力、性格、知识结构、日常生活等影响学生合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班级所有学生的摸底调查,结果是:我校地处县城,初二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深受父母宠爱,性格张扬叛逆,通常都以自我为中心,鲜有机会与其他人合作,缺少合作精神,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呈两头小,中间宽的状况。

参照《蕉岭县关于高效学习小组的规范性要求》,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和动手能力、性别比例、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学生自己的意愿等情况,依托生本小组构建模式来进行分组:选定一位优等生为正组长,一位中上游学生为副组长,每组另有中等生和相对的后进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里面合作、组与组之间良性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二、团队意识的培养

学习小组建立起来后,首先就要扭转学生们原来各自为战的学习方法,转换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我找到《动物世界》中的一段强肉弱食的节目来播放:展现在学生们眼前的是非洲的大草原上,三只身型非常瘦弱的小狗与一只非常高大的斑马进行的一场生死搏斗。一只小狗死死咬住斑马的尾巴,另一只咬住斑马的耳朵,第三只则咬住斑马的一条腿,任凭斑马如何动作,它们一点也不松口,直至斑马倒地。学生们都非常震惊于三条小狗竞能干掉一匹大斑马,我适时地让学生总结现象,他们畅所欲言,点出了秘诀:团结合作,明确分工。

为了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团队的意识,在第二课堂上,我和学生们做了一个这样的游戏:每个小组中把甲学生的右脚与乙学生的左脚捆在一起,乙学生的右脚与丙学生的左脚捆在一起,丙学生的右脚再与丁学生的左脚捆在一起,划定一个起点和终点进行赛跑,看哪个小组最先到达终点。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心被激发出来了,等发令号一响,各小组都争先恐后地冲了出去,结果自然是人仰马翻,笑声一片。第一个冲到终点的小组则紧密地围在一起,欢呼胜利。经过这场比赛,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了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1、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预习提纲在每节课的课后布置,目的是让学习小组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由小组长把任务分配给组里的成员,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个别任务,然后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个别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小组的成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在学习《生命的起源》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布置了一项社会调查任务,通过小组查找、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就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因为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方式有网上查找、走访调查及问卷调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

2、课内的小组合作学习

(1)创设学习情境

课内讨论、交流和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指在课内通过小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我会根据本节学习的内容,创设好学习的情境,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生物的进化》这一节内容时,针对书本中的知识点设计出问题(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难点等):①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②说出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③谈谈动物园里猴子的行为特性与人类的异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动,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模拟自然选择的过程。

(2)明确学习任务,促进合作、交流与探究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给学习小组。我们要向学生说明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学生明确了目标任务,他们的热情就会高涨,围绕着问题互相提问,争相讨论和交流,会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无所事事、无处下手的现象发生,使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当然,合作中还应有分工。所以的这些学习任务除了合作外还可以分工来解决,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每个人都有事情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的具体表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小组每个成员所分工探究的内容是不全面的,从中获取的知识是片面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的片面性的知识整理、汇集到一起,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交流可以使成员们获取知识、完善知识;也可以对其他成员说的不足或不对的地方及时补充或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层面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3)以优带差,各尽所能,体会集体荣誉感

小组合作并不是纯粹的合作,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合作,可以使后进生得到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层次各不相同,分工也不相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我为小组作贡献,小组以我为荣”的意识。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稍差的、语言表达能力稍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我们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后进生就像是被大树遮挡住阳光的小草,他们缺少了阳光的温暖与照耀,难于获得发展与成长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自己要努力学习,还有责任关心帮助他人,以小组都能学好为目标,培养与提高后进生的合作意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有很大帮助。针对后进生虽然在学习上稍有落后,但在其强势力项目方面(如文体卫)比大多数同学要好的特点,我设计出的问题都或多或少包含了有他们一展风采的内容。比如有的字写得比较好的,就交由小组长安排为书记员,动手能力强的安排为操作员,喜欢高谈阔论的则安排为总结发言人。在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就算回答得不对)、完成任务后给予表扬鼓励,让后进生重拾自信,激励其积极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小组的荣誉,从中培养小组成员们的集体荣誉感。

3、良好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良好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来激励他用功学习。适时、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用欣赏、表扬、鼓励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激励后进生积极参与活动,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结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我们应当把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起来,把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起来,我设计了镇平中学生物科课堂教学小组学习活动评价表:

镇平中学生物科课堂教学小组学习活动评价表

第    小组          姓名:

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形式(优良中等级)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评

组评

师评

记录

记录重点,并能复述。

专心记录,领会要点,不插嘴。

尊重交流人,不笑话其他人。

 

 

 

交流

有条理,有重点。

表述观点,让记录的人明白。

敢于交流和表达。

 

 

 

提问

问题完整,切合实际。

思考后提问。

积极思考,敢于提问。

 

 

 

实践

能独立完成任务,或合作完成。

独立思考完成简单任务,遇难题会交流探究。

服从安排,分工合作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