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看法

篇1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从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运作模式、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出路提出了见解,即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唯一出路。在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观点:做好专业数据库建设;加强与读者群沟通;提升科技期刊品牌意识;全力打造科技期刊数字化。

关键词 :科技期刊;运作模式:创新与发展;品牌意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05

1 国外科技期刊的运作模式及发展趋势

1.1 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据统计,国际出版规模STM同行评议期刊约2.3万种,这些STM期刊每年出版论文约140万篇。21世纪以来,科技出版市场规模每年超过230亿美元,而来自科技类期刊达到50%。在出版机构及影响力方面,STM是1 750种,4iley-Blackwe l1 700种,除了商业性出版机构外,还有协会非盈利机构的期刊,这些期刊包括美国化学会ACS,美国武力联合会AIP,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英国武力学会、美国武力学会等,非盈利性期刊在行业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2009年度SCI收录的总被引频次位居前10位的期刊,自然出版集团Nature排第1位;地域分布上,在STM期刊中,美英两国分别占35.4%,20.4%,中国是1.55%;在论文数量上,前10位主要是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日本、法国、瑞士、俄罗斯,中国是114种,排第9位,目前已上升到第2位,整体增长都非常快,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科研经费的投入, 2003年国家投入是1 540亿,到2011年是8 687亿,增长幅度非常大,有这么大的投入就有大的产出。根据目前数据分析,未来的5、6年以后,中国的论文数量可能超过美国和欧盟。虽然数量增加很快,但质量如何值得商榷。在语言方面,近半个世纪以来,科技出版和交流逐渐从国家性科学交流模式转化为跨国交流模式。在SCI交流上,现在通行交流的方式就是英语,其他很难操作。世界学术期刊语种分布,英语64%,汉语7.8%,德语7.6%。

1.2 国外科技期刊运作模式

国外科技期刊大多采取主编负责制,其职责包括:把握方向、吸引稿源、制定稿件背景测定。在编辑方面,有专职模式和兼职模式,专职编辑负责组织稿件工作,兼职则是请科学家做一些审稿并作出最终决定。专职有利于快速、公平地处理稿件,但缺点是编辑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视野,成本较高。大部分采用兼职模式,优势是专业背景较强、运行成本较低,缺点是难以保证统一的评审标准和公正性,审稿时效难以保证,而办期刊最为重要和规范的是同行的评议。

目前,通行的出版模式有三种:一种是商业出版集团出版模式,主要是集团化出版模式,这是国际期刊出版的重要模式,国际大型出版集团20世纪中后期就开始资本强强联合的举措,整合和兼并出版期刊资源。爱思唯尔出版集团2010年销售额为33亿美元,发表的英文SIM文献份额占26%,1999年正式推出电子期刊平台,2010年有86%的收入来自数字化产品;第二种模式是专业协会出版模式,在目前的学习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美国化学学会,他们自己认为是非盈利机构,但真正谈判的时候全是商业性的,并且做得非常好。ACS出版社是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是非常出色的化学类期刊,出版部门盈利性非常强,其原因是背后有美国化学学会支持的学术运作;第三种是专业期刊社,其典型的有Scinece和PNAS,他们分别属于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科学院,PNAS创刊1914年,1982年由月刊变为半月刊,后来是双周刊,目前是周刊。传播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付费订阅,这是科技期刊非常传统的经营模式,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按照用户的理念不同,制定不同类型的价格政策,针对机构、个人、会员、学生设有相应的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随着网络期刊的出现,出现了印刷版与网络版捆绑方式。另一种是开放获取模式,主要有:①开放获取期刊,完全开放,最有名的是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和英国生物医学出版中心;②单篇论文开放获取;③延迟开放获取,最有名的是Cell;④开放存档,建立开放存储窗口,把论文放在免费使用的预印本以及可以免费索取到的地方。

1.3 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特点与趋势

(1)网络化。当今是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外科技期刊从投稿、审稿、编辑、制作、市场营销等编辑出版全过程已实现网络化,这使得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有变化,有的还是结构性的变化。所有的资料都必须是在线的,如果不是它就不可能存在,所有的资源都互联,如果不是,它也不可能存在。科研人员获取文献的方式,目前主要是通过网络形式获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占比高达96.1%。

(2)信息化。在内容提供网络化的基础上,科技期刊实现了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多样化,同时增强了交互功能。为更好地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国外各主要科技出版机构普遍重视科技信息服务产品的研发。未来的论文呈现形式概括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印出来;第二阶段是PDF;第三阶段就是信息互动。另外还有可能的是视频由作者介绍作品以及三维立体模式展现。因此,未来论文的展现会将以更加互动的模式展开。

(3)集团化。从科技期刊数量前5位的国际科技出版机构来看,其科技期刊出版数量已达到4 100多种,占国际科技期刊总数18%,而且这些科技期刊都是国际优秀的科技期刊,代表了国际科技期刊的水平。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依托数字出版平台传播已是必然。但是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既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又需要一定规模的科技期刊资源做支撑,因此单一科技期刊自建数字出版平台并进行有效传播,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科技期刊依托集团化的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有效传播是必然的选择。

(4)产业化。在国际上,科技期刊出版成为产业化发展态势,已成不争的事实。爱思唯尔2010年销售额达到33亿美元。在全球发表的英文科技医学文献份额中占26%。美国化学学会作为非盈利性机构,2009年已达到4.72亿美元。

(5)国际化。科技期刊的竞争是争取高水平的国际论文,科技期刊中心随科学中心转移而转移,科技期刊编委会组成也会不断调整,以加强高水平的论文组织。期刊边际成本不断增长,编辑、语言润色、数据采集与服务等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如印度、菲律宾等地为国际大型出版集团提供编辑出版服务。中国英文版期刊需要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编委会必须要国际化、并积极参与国际出版的合作,同时应还包括刊名调整等。

(6)OA策略。开发存取(Open Access 简称OA)是近年来出现的创新的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在数字化时代,科技家和科研机构大力呼吁科技期刊出版界采用OA策略,OA策略将成为一个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很多的科学机构给相关的科学研究所很多的经费,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给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仪器产生的成果,需要拿到国外去发表,然后再交费。另外,图书馆预订期刊经费的限制,预定模式的限制,还有国际重要科技出版商由于市场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正在不断探索新的OA模式,他们在创办新刊的时候,并先采取OA策略。总体上讲,OA策略会成为未来科技期刊发展的趋势。

2 创新是国内科技期刊建康发展的惟一出路

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一直是期刊管理部门、科学界和科技期刊界不懈探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各自所处位置不同及看问题的视角各异,因而对我国目前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原因莫衷一是。笔者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2.1 数据库——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建设

科技期刊国际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就是被国际上同行业的专业数据库收录,当前最为被业界推崇的是被 SCI 收录。作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国,没有自己的国际性数据库也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切肤之痛。因此,应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性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数据库。同时国家出台政策,将具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级投入的科学研究报告首发于国内期刊,为高水平数据库建设解决饮水之源。

2.2 读者群——科技期刊发展的核心资源

对科技期刊而言,充足的稿源就是无穷的资源,在科技期刊办刊的过程中,应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应坚信读者才是科技期刊生存的基础和核心资源。目前,许多科技期刊与读者的交流是单向的,读者、作者缺少参与感,从而导致科技期刊丧失了最重要的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科技期刊为了生存而办刊,主要是满足作者的需求,是为作者办的刊,更多地是在思考如何为作者服务,而很少考虑读者的需求,这从期刊的印数中就可以发现端倪。现实条件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变得容易。为此,笔者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追求:一是将期刊办成社会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二是使其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

2.3 品牌——科技期刊发展的最高层面

在市场环境下,科技期刊运作方式遭遇瓶颈,如何创新经营模式,保持科技期刊持续健康发展,是对科技期刊经营者的一个考验。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科技期刊品牌运作。科技期刊的运作具有不同的层次,而科技期刊的品牌运作应该是科技期刊运作的最高级阶段和科技期刊发展的最高级层面。当前,相当多科技期刊的经营已由产品经营转向期刊品牌经营,品牌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成为科技期刊经营制胜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科技期刊如林与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谁拥有了期刊品牌,谁就能赢得了期刊市场的主动权,而缺乏品牌的科技期刊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得到生存与发展。二是创新科技期刊发展的模式。笔者认为,数字化时代的科技期刊成功经营模式应具有三个特征:①赢利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收入(如发行与广告)的比例逐步下降,新的赢利方式(如图书、光盘、客户资源、数据库、网站、会展、论坛、品牌授权)将应运而生,一切可以与刊物自身资源和品牌相关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可以纳入这个范畴;②多条产业链相互交叉。科技期刊的经营不仅仅围绕编辑、出版、发行、广告这一系列环节来进行,而是不断进行产业链的延伸甚至再造,而品牌将成为期刊经营产业链的核心;③资源整合互为基础。科技期刊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容、读者、客户、行业、品牌等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应将它们充分地重新整合运用,进而发现新的经营空间,形成新的赢利方模式。

2.4 数字化——科技期刊走出去的开拓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形态与渠道则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数字化、网络化影响着科技期刊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及经营模式,使科技期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科技期刊在数据库建设、数字期刊平台建设、网络期刊、电子杂志、手机杂志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受体制、机制、技术手段、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制约,对于如何把现有的内容优势转化为信息化条件下的传播优势还缺乏可行的手段,对利用数字化创新期刊经营模式的动力不足,因而在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期刊“走出去”战略,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只有网络化才能实现“走出去”的战略设想。科技期刊“走出去”就意味着科技期刊出版产业“走出去”,数字化网络出版是科技期刊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如“中国知网”出版的《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海外版)》,已在国外形成相当影响和一定品牌效应。同时也为我国期刊界“走出去”提供了经验。

3 结语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不仅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创造了新的良好环境,也给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期刊必须紧跟科学研究的步伐,由“科学记录本”、“科学备忘录”转变为“科学创新启示录”、“科学评议书”,要根据科研重心的转移来创新科技期刊内容、关注科技前沿进展、预测科技趋势,以形成相互推动、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科研学术与科技期刊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N].光明日报,2009-02-02

2 李晋悦.发展与创新,科技期刊才能做大做强[N].中华读书报,2008-10-22

3 陈广仁,苏青.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J].科技导报,2008(19)

4 金东.论科技期刊的营销意识与营销方法[J].编辑学报,2011(3)

5 袁桂清,游苏宁,蔡丽枫,等.论中国科技期刊品牌评价与培育方法[J].编辑学报,2011(5)

6 彭斌.国际科技类学术期刊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2(12)

篇2

中心词汇:自主创新、产业开展、战略、分析

随同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趋向,依托科技提高、提高自主创新才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树立创新型国度”曾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各级政府部门都鼎力鼓舞企业停止创新,并喊出了“向创新要效益”、“用创新带动开展”等口号。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在迷信技术范围的发明性活动,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方面内容。企业自主创新才干是国度自主创新才干的基础,国度“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才干,树立创新型国度的指点思想,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开展全局和深远开展潜力的严重战略决策。

而始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更是对各国经济的开展提出了严重考验,为了走出危机的困局,无论是兴旺国度还是开展中国度,都把增强本国的自主创新才干和促进产业转型晋级作为提升国度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总理在2009年1月9日举行的国度迷信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知识和科技是可继续开展的重要要素,是克制经济困难的基本力气”。副总理在2010年2月5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指导干部贯彻落实迷信开展观加快经济开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晋级的中心和要害,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才干,在强化原始创新的同时,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质量和规范树立,培育自主品牌,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如何抓住机遇,增强自主创新才干,争创竞争新优势,促进产业安康继续开展已是目前企业的第一要务。

1湖州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开展的状况

湖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地处长三角腹地,处于浙、苏、皖三省接壤,是中国蚕丝文明、茶文明、湖笔文明的发源地。革新开放以来,湖州把实施科技强市战略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任务来抓,企业创新日趋生动,创新才干不时提高,湖州经济社会的开展和城乡树立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湖州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较多缺陷和缺乏,自主创新才干还不强,严重制约了产业转型晋级和深远开展。

1.1创新看法有待提高创新看法是发明的前提和要害,也是企业家肉体的中心内容。临时以来,富足的农业经济和相对平和的气候让湖州人构成了相对封锁的、闲适的生活态度,缺乏冒险肉体和创新看法。许多企业家(指导)出于稳健思考,安于状况,对创新感到畏惧,特殊是受托管理的企业运营者,更是对创新采取逃避的态度。从湖州企业家调查询卷得知,虽然企业家(指导)都以为技术创新对企业生活开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关注度不高,紧迫感不强,对未来市场竞争的危机感不强,创新看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2创新投入严重缺乏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停止的先决条件。国度统计局和科技统计司司长马京奎指出,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依然缺乏,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才干树立义务还很艰难。高技术产业的特性决议了要坚持技术的抢先位置就需求不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科研投入水平偏低,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湖州企业科技投入虽然年年有添加,但投入清楚缺乏。2006年被调查的湖州企业创新费用投入9.73亿元,占销售支出的比重为1.2%(湖州市统计局:湖州市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简析,2007年9月17日),企业科技投入强度清楚偏低,与周边地域相比存在清楚的差距,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投入也大大缺乏,创新投入的严重缺乏,成了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晋级的一大瓶颈。

1.3产学研步伐一致,企业缺失内在动力受传统经济体制和科研机制的影响,加之市相关科技政策的缺失,湖州市产、学、研各单位基本上处于步伐一致的形状。产学研之间的协作缺乏完备的法规、政策、机制基础,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和偶然性,科研与社会或企业的需求相脱节。作为产学研协作中的“执行主体”的企业,就缺乏产学研协作的阅历和机制,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湖州外地的大学、科研机构比拟缺乏,或许说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才干较弱,同时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协作渠道又不够疏通,招致企业缺乏弱小的科研开发力气而在技术上无法完成创新与打破,企业的技术难题无法失掉有效处置,更难以转化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一些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单纯为了立项目、搞得所谓“创新”,与企业、市场需求相差甚远,不能有效的转化为理想消费力。

1.4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企业的自主创新不只需求自身有完善的创新体系,还需求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有这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完善的市场机制、迟滞的信息渠道和一定的资金扶持,而所些,湖州企业都是缺乏的,缺乏一个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以后浙江省和湖州市制定的一些鼓舞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大少数都是一个框架,微观指点性质的,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所以很难得以贯彻落实。政府应该统揽全局,设计、树立和培育效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机制及政策,激起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才干的战略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残局之年,湖州市片面实施“科教兴市、创新强市”战略,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树立,发明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近几年来,湖州企业自主创新看法不时增强,自主创新才干不时提高,但与全省及周边地市相比,企业自主创新看法和才干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的始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更是对企业的生活与开展提出了严重考验。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固和开展经济上升向好势头的要害一年。针对湖州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开展存在的效果,政府和企业必需从源头抓起,不时增强原始创新才干,以实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才干来牢牢把握开展的自动权。

2.1坚固树立并不时强化创新观念创新是企业生命和生机的意味,也是坚持经济颠簸较快开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一个国度和民族兴隆兴旺的不竭动力,整个民族和国度都应该坚固树立创新看法,积极参与创新实际。关于湖州企业来说,要加快推进经济开展,首先要在思想上开放,积极转变“保守”的观念和“小进则满”的心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要彻底改动临时以来构成的相对封锁的、闲适的生活态度,积极吸收创重生活的新理念、新思想;要鼎力宣传创新思想,增强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创新看法,提高每一位员工的科技素养,营建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企业文明;企业运营者应果断以创新促开展的信心,擅长不时打破现有落后观念和体制的约束,大胆创新,树立和完善相应的创新鼓舞机制。

2.2树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迷信技术是第终身产力”,但大少数科研效果只要经过商品化、产业化才干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开展的理想消费力。针对湖州原有的科研体系存在的研发和效果向消费力转换严重脱节的效果,要减速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吸引初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的协作,使企业取得继续创新的才干。树立企业引进人才的鼓舞机制,营建重才的良好开展气氛,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到湖州创业,把技术用到创新开展上。充沛应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和科技研发优势,积极展开运用技术的研讨开发,要加快科技创新平台树立,加快推进湖州科技创业园树立,鼓舞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湖州树立研发基地。同时要加大知识产权的维护力度,鼎力推行科技效果的运用。

2.3加大自主创新经费投入力度2007年湖州市企业集团研讨开发费用占营业支出的比重仅为1.0%,与兴旺国度企业集团3%至4%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湖州市统计局:2007年湖州市企业集团开展状况浅析.2008.6.9),投入的缺乏直接影响了自主创新才干的增强和提升。企业必需要进一步添加研讨开发投入,树立和完善资金保证机制,不时提高科技创新才干。企业作为科技活动的中坚和主要受益者,企业自筹的研发经费应保证占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并从企业制度和中临时开展规划上加以明白和保证,并且逐年提高这个比例。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必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比如,政府可以经过降低税收、加大技术改造财政贴息力度等经济手腕鼓舞企业停止技术改造,对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资料、开发新产品的企业给予存款、利率以及减免税等优惠。

2.4树立和完善创新运转机制首先,要树立和完善资金保证机制。技术创新是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企业活动,资金保证是自主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需树立和完善资金保证机制。政府也要鼎力支持。

其次,要树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构成总经理-研发中心项目开展部-产品项目经理及课题组成员三级决策体系,在职能分工上各有侧重,共同协作,在严重事项上迷信决策、民主决策。

最后,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型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决议性要素,在企业迷信开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要构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休息、尊重创新的良好习尚,探求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际培育人才、用机制鼓舞人才、用法制保证人才的方法,用好政策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从革新分配制度入手,按创新贡献的质和量,给予科技人员公正的报答,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和发扬才气的时机,营建一个宽松的有利于人才生长的政策环境。

篇3

“吉林又处在历史与未来新的交汇点”、“吉林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难以加快发展的攻坚阶段,不进则退”,1月26日代省长巴音朝鲁在他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振聋发聩的语句向全省人民宣告吉林已经到了改革创新谋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时间“改革创新”成为代表们之间讨论的热词,代表们分别围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驱动作用”、“基本建成创新型吉林”等报告中事关创新发展的内容展开热议,为吉林改革创新献计献策。

“完全赞同朝鲁同志代表省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王儒林代表在参加长春市代表团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表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要下决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同时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王儒林代表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刻认识在长春代表团代表中引起了广泛共鸣,姜治莹代表说,在未来长春将全力以赴抓科技创新、抓成果转化,力争培育出几个新的高端大产业。近期,要集中力量研究推进小卫星、PLED、油母页岩、激光加工系列产品,支持玉米秸秆利用、二氧化碳聚合物等一批重大成果转化,帮助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确保成果能够在长春市本地转化。来自一汽的徐建一代表同样表达了科技创新在促进企业发展中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的看法,他表示在未来,一汽将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从而使一汽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储备需要教育,巴音朝鲁代表在参加吉林市代表团审议时表示,高等院校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城镇化、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人才,同时让人才在好的机制体制下发挥作用。车秀兰代表也表达了她对人才培养在科技创新中重要作用的思考,“要更加注重教育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转型,发挥好教育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杨小天、郑秋林、薛传校等代表则建议在加快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一是对内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对外则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用政策、环境和条件吸纳人才、留住人才,为吉林加快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篇4

透支未来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确实发展了,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这的确很振奋人心。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透支未来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我感觉“透支未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就是只着眼于现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透支未来的现象:

其一,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负债。中国从1964年开始,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的比例开始上升,直到2008年,劳动力的比例仍然在上升。1964年,劳动力的比例为56%,2008年为73%。但是现在,中国劳动力的比例开始下降,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未来的年轻人,就要担负起养活更多老年人的重任。人口红利开始转向人口负债,这是透支未来的典型表现。

其二,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强,老百姓的实惠并没有相应地增加。与国外相比,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更多地转移到了企业的利润、政府的财政中,而劳动者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恰恰都是关乎未来发展的长远支出,这些方面发展的落后,势必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透支,就是一种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

其三,民间资本发展缓慢,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仍然大量地由政府来负担,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技创新行为比较少。国家推广科技成果,可往往是推而不广,为什么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就可以实现短期扩张;相比之下,科技创新则需要通过大额的投资、长远的发展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很多企业都愿意通过廉价劳动力实现短期扩张,而忽视了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科技创新,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也是一种透支未来的行为。

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中“透支未来”现象的存在,就要引起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警惕,就要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必将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同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有紧迫感、危机感,需要有忧患意识。这些透支未来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切实地解决,其后果和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因为很多事情不能仅从眼前看,更要从子孙后展来看,从长远来考虑,为中国的未来着想。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对中国民族的长久兴旺是有好处的。

看到问题,不等于要否定过去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繁荣,物质丰富;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提高,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看到问题,不等于要否定过去。我们现在谈透支未来,并不是要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而是为了中国未来更快、更好地发展。现在经济界有两个极端看法:一种看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很多,并由此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甚至想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一种看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很大,但是看不到发展过程中所潜藏的问题。这两种极端看法,要么看到问题,却否定过去;要么看到成就,却不愿意面对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对于中国未来怎么看,我认为应该要有信心,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透支未来的现象,但是通过合理的措施,还是能够解决的。

透支未来,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

透支未来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经济、社会、政治协调发展的问题。就经济谈经济,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很难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人口红利透支问题,其与经济发展有关,但又不限于经济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鼓励生育,人口失控,结果人口泛滥。到了80年代,国家转向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制度的变动,使得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减少;人口红利不断减弱,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人口数量多,质量跟不上经济的需求;现在是数量不足,质量也需提高。所以,人口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甚至涉及到了人口制度等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再如住房问题,也不单单是价格问题,而涉及到住房体制改革。1998年我国取消了福利分房,但是并没有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住房体制。住房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必需品,即生活住房,用于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是投资品,即商品房,这些房子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相应地,住房就应该分为保障房和商品房,分别由政府和市场来调控。但是现在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没有界定清楚,导致房价疯涨,老百姓住不起房子。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人人有房住,而不是人人有住房”。所谓“人人有房住”是指老百姓都有房子住,保障房也包含其中;而“人人有住房”则是指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立产权的房子,这个在国外发达国家也不能完全实现。显然,“人人有住房”不是当前政策调控的重点,“人人有房住”则是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拿出改革初期的热情,大胆进行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到了今天,我认为现在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拿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的热情,在三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大胆进行体制创新,来解决经济、社会、政治协调发展的问题。体制改革就要涉及到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利益。在这三个利益关系中,消费者是第一位的,企业是基本的,政府是不可缺少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透支未来、财富转移问题,就必须将消费者的利益及老百姓所得到的实惠放在首位;企业要有发展,最重要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政府则要明确该做哪些事情,将该做的做好,不该做的交给社会、交给企业。

篇5

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科技创新所推进的社会变革史。科技创新的不断积聚必然带来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实现质的飞跃与发展。在科技创新的促动下,到目前共发生了三次较大的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中期,又称工业革命,以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棉纺织业中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开始标志,以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为完成标志。第一次科技革命直接导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第二次科技革命,大致发生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其主要标志:一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二是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三是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导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由此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即现代科技革命,大致肇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目前仍在向纵深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也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它们交叉领域的出现,使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更为崭新的特征。

二、大数据时代及创客运动———科技创新推进社会新发展

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数据的兴起使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创客运动的风起云涌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使现代经济社会呈现裂变式发展态势。

(一)大数据时代推进社会新变革

1.大数据及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bigdata,mega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另一种与之相关的看法认为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科技金融板块科技金融板块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2.大数据时代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

大数据带来公共卫生领域的变革。2009年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美国政府要求医生在发现新型流感病理时立即报告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因为信息传达时滞,疾控中心每周只能进行一次数据汇总。对速传播的疾病,信息滞后两周的后果将是致命的。谷歌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流感爆发的前几周就较为准确地预测了甲型HINI的传播并具体到了特定的地区和州。这与疾控中心传统的做法相比,更为便捷且更为有效。大数据带来商业领域的变革。麦肯锡预测未来大数据产品在三大行业的应用将产生7千亿美元的潜在市场,未来中国大数据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7万亿元,这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IT系统咨询和ERP/CRM/BI改造服务商、智能化和人机交互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提供商将获巨大需求,相应公司将获得机会。大数据带来思维领域的变革。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不再依赖于随机抽样。我们可以不用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而只要掌握大体的发展方向即可。我们也没有必要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只要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即可。

(二)创客运动推进社会新变革

1.创客及创客运动

创客(maker),就是把创造性的设计付诸实践的人。创客包括非数字创客与数字创客。“非数字”创客是利用电脑与互联网之外的工具进行制造的创客。“数字”创客是指以电脑、互联网为主要工具,兼用CAD软件、3D扫描仪、3D打印机、数控机器等数字化工具进行制造的创客。创客运动,即基于互联网、3D打印等现代化技术,由创客为主体掀起的一系列创意、创造、制造活动。“创客运动”将实现全民创造,推动新工业革命。

2.创客运动为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

创客运动带来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创客运动开创了开源社区在线分享、创意优化的文化氛围,通过“众投”等方式为创业者提供丰富的创业资金,形成了具有鲜活生命活力的创客产业链,使加入创客运动成为一种非常便捷的创业之路。创客运动促使形成一种新的人才观。在创客运动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卓越的人才,都有可能获取成功。尽管有人非常年轻、学历不高、客观条件普通,但只要具备基本的互联网知识与专业知识,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与足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通过自身努力与社区团队的大力支持,一样能够成才与成功。创客运动有望带来新的工业革命。这一新的工业革命就是“创客运动”的工业化。在创客运动那里,使普通民众再次拥有了控制生产资料的能力,将制造延伸至范围更广的生产人群当中。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凭借互联网接口和丰富的创意就能够不断影响实体制造业,掀起制造业新的革命,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三、中关村海淀园的成功经验

(一)中关村海淀园发展轨迹

中关村海淀园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起步,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成为第一家国家级高科技园区;1999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逐渐形成一区十六园;2009年3月,国务院做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决策,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09年4月,北京市批复海淀区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园区发展进入快车道。海淀园飞跃式发展源自科技创新的力量。

(二)中关村海淀园的成功经验

在中央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海淀园以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发展为根本原则,多方举措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快速发展,主要的成功经验如下。统筹协调、着眼长远的战略安排。承接北京市“两城两带”建设,按照“南优北拓、东合西美”的空间发展战略,在海淀北部规划创建中关村创新中心区,打造未来生态科技新城;在南部规划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优质人力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使其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环节,成为万亿元增长极,并使其中的中关村西区成为创新要素的聚集区;在中部,重点推进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以上战略规划为中关村海淀园的长远发展指明了科技创新之路。高度集聚、后劲强大的产业布局。中关村海淀园密切把握世界高新科技创新步伐,科学设计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打造包括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导航与位置服务、生物医药、新材料与能源环保、文化科技融合等拥有技术主导权的“6+1”产业体系,为中关村海淀园成为世界高新科技创新中心创造了必要条件。科学合理、完善严密的政策体系。着眼打造优质科技创新环境,中关村海淀园已形成科学配套的“1+10”政策体系。该体系分为环境营造与创新能力提升板块、重点产业与重点企业板块、科技金融板块及其他支持办法等11项政策性文件,有力确保了资金扶持与优化政府服务相结合,直接资助与股权投资、示范应用相结合,切实起到了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聚焦创新、推动发展的五大工程。五大工程的分别是:产业领航工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创新聚变工程,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创业光合工程,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创想圆梦工程,激发区域内在创新活力;全球联动工程,加快核心区国际化进程。五大工程的实施必将为中关村海淀园成为世界高新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体系严密、运转高效的组织保障。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即中关村创新平台),在促进中心的指导下,组建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办公室、人才工作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工作组等工作组,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服务管理合力。

(三)中关村海淀园对创客运动及大数据产业的支持措施

依托以上战略措施,中关村海淀园对创客运动与大数据科技予以大力扶持和支持。中关村海淀园为创客提供了专项补贴并设立了专门扶持政策,引导创客运动与产业对接,使其主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创客空间”已入驻“中关村梦想实验室”,创客运动越来越成为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形式。同时,中关村海淀园率先着手布局大数据产业,将大数据产业纳入《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中关村的大数据日,成立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建立“中关村云广场”,开展云运营和大数据示范应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心得

一、注重课堂中的创新能力渗透

创新思维并不是在短时间里就可以实现的,是需要长时间的形成与培养的。且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所以课堂教学成为了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教学活动的引入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并过,同时还要将科学技术活动以及教学结合在一起,实现相辅相成的目标。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场所,所以创意也可以在课堂中得到发展与形成。

1、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想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做好课堂的分析工作,通过在课堂中预设出相应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只有学生不断产生出问题,才能具有全新的发现,这样也就可以主动的进行创新了。如学生在学习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出情境并向学生适当提问。一些植物在土壤中生长,但是如果放在水中,是否也会健康的生长?在类似问题的影响下,也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热情。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从而引入无土栽培技术。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积极定得到了激发,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1]。

2、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存在活泼好动的现象。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天性,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设计出相应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做实验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且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明确空气的特性,理解好冷空气与热空气中的性质等。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空气认识深度。

3、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想要讓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对具有创造性的作品进行鼓励与表扬。通过教师的肯定,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好这一知识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在一系列的集体活动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比赛中学生也可以获取到满足与喜悦,这样也就无形的鼓励了学生,让学生产生出了学习的动力[2]。

二、注重实践中的创新能力训练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课堂中进行常规化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就要做好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将其作为科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建设之一,通过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做好基本思维程序的训练工作

想要掌握好学生的思维方法,就要掌握好一定的规范与技能,同时还要运用好科学的思维。

以我辅导学生的作品为例,“公共自行车柔性插口”,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供一辆公共自行车,然后让学生观察,尽可能找出这辆自行车的缺点,然后一条一条分析,“这个问题有意义吗?”、“这个缺点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我还找了其他许多物品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能得到一些灵感。这个作品就是将锻炼身体用的臂力器上的拉簧应用到自行车上。好的创新工作,就是要循序渐进,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2、改变思维方式,拓宽学生视野

想要培养好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教师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借助这样的训练方式等来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中的要领。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不同的思维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在掌握好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来认识好事物的过程,明确其作用,并主动的将思维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3]。

最近我一直负责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也带领学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数个科技创新大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在平时培训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就非常注重发散性思维,一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经常会追问:“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想,结果是否一样呢?”、“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当然学生不会每次都能找到不同的思维方向,这时我就会充当“指路人”,给出一些小小的提示,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

3、重视实践探索工作

只有真正认识到科技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将其融入到课程建设、教学以及教研等环节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作为引路人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我们要就要明确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并不是问题,而是一个早就产生,并且需要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激烈市场竞争的影响下,就要不断培养好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先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探知欲,帮助学生主动的学习科技知识。其次,教师就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顺应时展的潮流,结合好学生的身心特点,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敏.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5,(07):95-95. 

[2]郑学宝.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94-95. 

[3]何善亮.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生长与培养--基于江苏省昆山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践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3(43):15-18.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团队 快速发展 思路 措施

1研究背景

伴随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已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仅凭单个学者、单一学科、单一专业的传统科研方式和科研规模已很难应对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不同学科和不同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之间组团集队并且以团队为基元,在多个环节、多个方面、多种形式上展开更高层次的协调和配合,才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攻克重大科研课题和重大技术问题,取得科技研发的重大创新。

高等学校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科研的中心,历来都是国家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链条。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步骤。2004年开始,教育部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旨在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地方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骨干和引领力量但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科技创新资源还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建设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以释放出尚未释放出来的巨大科研优势和潜在能量,是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充分挖掘安徽省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提高安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安徽省科技竞争力,安徽省科技厅组织课题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旨在摸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的对策。课题组已通过实际调查和相关法规制度研究,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要素、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企业团队成功经验,本文对加快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措施。

2 政府:明确宏观思路,落实扶持措施

政府职能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也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提升地方科技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政府在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科学规划和宏观布局的基础上,还应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基金扶持为其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动力,促其尽快成长起来并发挥高绩效作用。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为适应经济、科技、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好科学技术的储备和应用,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培养和稳定优秀的科技人才,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安徽省在全省高校中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了一批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遴选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有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有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高层次科研目标,有解决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依托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能真正实现安徽省科技资源的当量凝聚,整合全省高校科技力量,为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和高效运作提供合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使科技创新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遴选的每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都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和自己的科研特色,对推动安徽省各个科技领域发展具有科学合理的布局。依托这些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能减少生态位重叠,避免了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建议省政府以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从战略角度制定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宏观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择优扶持”的原则,集中精力建设一批有创新力,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

2.2政策支持,基金扶持

现代科技活动已从比较分散的个体活动转向社会化的集体活动,政府主管部门从科技集成度、影响度出发也越来越多地强调多个科研单位和多个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科技团队将成为参与项目竞争和完成科技任务的主体力量。这就要求安徽省政府应树立大人才观理念,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和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跨地区,跨行业使用,指导高校推行人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实行人才“租赁”制度,为高校吸引、利用、整合国内外人才资源提供政策保障。对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建设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应协调有关单位进行体制上的调整,建立开放式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扎实实地积极推进,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省政府应充分发挥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选派一批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特色人才到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或合作研究,使其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团队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应继续加强创新人才工程建设,如以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省级拔尖人才等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目标。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对高校科技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为适应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创新性研究的迫切需要,省政府还应扩大科技创新基金的资助规模,提高创新基金的资助强度,实施源头创新战略,培养精英科研,造就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流动,为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形成政府财政扶持,民间资本参与的融资新格局。总之,省政府要重视把高层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相关政策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制度规范等手段,促使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迅速成长,为全省科教事业改革与发展和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人才支撑。

3高校:发挥优势,强化联合,创新管理,科学评价

3.1发挥优势,强化联合

科学研究是探索性工作,其本质在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团队存在的理由和奋斗的目标,而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是为了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形成合力开展联合攻关。根据地方高校特点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组建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一是发挥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创新平

台优势,着力打造“品牌”团队,力争在重点及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因为重点科研创新平台汇聚了高校优质资源,具有吸引一流人才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科研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易产生原创性研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二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以“重大问题引导”为线索,打破高校科研人才组织上的体制,加强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合作,构建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规律(如学科交叉,融合)、能满足科研任务要求的网状,柔性科研组织结构,充分优化校内科研资源,发挥高校多学科、人才丰富的资源,形成综合集成的科技创新团队模式,建立一批多学科综合集成的高校“主力军”团队。三是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团队的联合共建。高校要成为地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主导力量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积极探索横向联合攻关新路子,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建立一批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发挥各自特长,在不同编制、体制下实现组合功能的最大化,使合作单位之间成为一个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促进高校的科技活动,形成长效而有突破的创新合力和集成局面。

3.2创新管理机制,释放团队管理权

为了建立一套良性的创新团队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跟踪管理,主动承担向科技团队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的职能,做好项目、技术、人才引进和科技招商工作。要科学、合理地释放团队管理权,明确团队负责人职责与权利,给予团队自主管理权,使其能最有效地开展工作。自主管理权包括:制定团队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决定岗位津贴、绩效津贴的发放标准;确定团队规模与成员结构,自行招聘引进人才,实施全时或非全时的灵活聘任方式;确定团队成员培养、梯队建设方案;在团队成员的出国等政策方面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以保持团队对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跟踪等。

3.3建立评价机制,加强绩效评估

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体现国家教育与科技的政策导向,也体现对科研创新人才价值的肯定与尊重,是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宏观管理与分类指导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奖励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合理利益分配的依据。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宗旨是帮助团队健康,有序地运行,实行公开公平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建设高绩效团队的有效手段。首先,高校要建立起适合不同类型团队自身特点的团队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应实施不同的评价原则,突出分类指导,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促进高校多元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和教研人员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团队应有的创新价值和经济效益。建议对偏重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主要评价原则应以学术创新价值为主,潜在经济价值为辅:对偏重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其评价标准是学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对偏重试验开发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其评价基准应以经济效益为主,学术价值为辅。第二,建立科学、客观和可行的创新团队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必须体现创新至上、竞争向上的价值观念,体现绩效优先、创新增值的基本原则,使资源真正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科技创新团队倾斜。第三,通过网络平台实施开放式的监督与评价。对获资助团队实行目标考核和年度报告制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开发“基于网络的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建立各团队网上动态档案,实时反映团队业绩动态,接受教职工监督,通过开放式的网络平台对团队产生强烈的公众关注压力和相互竞争压力。第四,对团队绩效的评估要坚持学术同行“第三方评估咨询”制度。第三方组织独立于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其评估咨询的目的“就是要减少项目主管部门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行政干预,减轻项目主管部门的项目管理负担,加强项目管理的专业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投入绩效”。因此,来自同行的“第三方评估咨询”能够从学术角度对团队的工作做出相对科学、公平和可靠的评价。

4团队:更新理念,明确目标,强化自身建设,创新运行机制

4.1树立科学理念,明确建设目标

科研团队是一种新型的、复杂的社会组织,能否准确定位,是科研团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与地方建设存在着必然的互动关系,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在组建科技团队时应主动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学校科技创新与地方重大、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深入、系统而持续性的跟踪研究,做出有关注度的创新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首先,要求高校科技团队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如学术积累,研究水平、研究队伍、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组织定位,确定团队的性质和目标。如团队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等,以此确定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保证团队以后的分类评价。根据团队的性质,发挥高校自己的科技特色,突出主攻重点,经过科学决策制定明确的团队科研目标,包括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力争能在不太长的时段内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其次,要使团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需要根据科技团队实际运作过程中反馈的信息,适当地调整团队的研究目标。再次,要求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根据团队创新任务的需要,发挥个性化的专业优势,担当非我莫属的那部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团队的近期目标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既为团队的科技研发提供丰富的阶段性或局部性成果,也能以点带面营造出热烈的团队创新氛围。

4.2实施“头脑风暴法”,催生创新成果

在团队建设中,实施“头脑风暴法”有利于促进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是团队创新的无价之宝,知识互补是“集体式创造性解决问题”方法――“头脑风暴法”所必需的。即围绕团队研究目标,实现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思维方式、研究经验以及年龄、性格特征、工作风格、人文素养的优势互补与融合,这样易于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应,有助于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激发创造性和攻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难题。针对地方高校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的情况,建议多采用“核心小组+人员”的运作模式,组建的团队应具备科学的人才结构,是“共同愿景型”与“结构互补型”的灵活高效协作的综合体。二是由“群体互动”而展开的团队交流活动,通过经常性的、实质性的交流,团队可以集个体之能成整体之势,产生超越全体成员简单加和的创新绩效。首先,交流活动促使成员们愿意将个人的知识迅速传播给其他人,并使整个科技团队在共享个体知识基础上,将“知识碎片”合并成新的整体:交流活动能够激发成员自觉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激发出新观点、新方法和创造灵感。其次,交流活动是化解团队冲突的有效途径。美国学者谢里夫曾做过的团队;中突试验表明:适度的冲突对团队是有益的,只有通过冲突,才能把它们各自的经历、看法,价值

观和期望值融合为共同的目标、行为准则和考核制度,从而形成团队文化。通过交流活动团队成员之间公开质疑和公开测试假定,经过争论和冲突,经过清楚与模糊之间变换,成员们意见接近一致并实施某个新的事件。因此,加强“群体互动”的交流活动,有利于促进团队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4.3建立持续学习和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强主体适应性

科学发展是一个跨时代的前后相继和跨学科的广泛协作的过程;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人员要在继承前人和借鉴今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掌握科研所需的知识、经验、技巧,了解可能有助于科研创新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新进展、新思想,新理念。因此,建立持续学习机制,培养学习型科研团队,可以不断增强团队成员的科技研发能力与潜力,并从整体上扩大团队科技创新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储备i可以使团队成员密切跟踪外部科技发展的变化,能够准确把握本领域创新的方向和切入点。团队学习方式可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设立学术讲坛,定期组织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的集体培训1,有效弥补科研团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选送优秀成员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培训学习,加快其知识更新和深化的步伐。此外,有效的人才流动可以保证主体科技团队对科技快速发展的适应性,能更好地激发团队巨大的科研活力。因此,在团队建设中要淡化成员“稳定”思想,树立人才“流动”理念,建立起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专职与兼职既分离又互补的管理模式,形成自由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努力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国际上引进有相当知名度和发展潜力的知名学者加盟,使创新团队更具开放性,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创新源,真正形成合力,组织攻坚力量创新。

篇8

在此前近一年的时间里,包括这位官员在内,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各部委官员与专家智囊,一直在进行密集的讨论与调研。“最近几天,我们还在深入多家科技企业考察调研。”5月18日,该官员告诉记者。

以上密集工作的落点,是正在加速胎动的科技体制变革。

据《财经国家周刊》独家获悉,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在酝酿新的顶层设计突破,新的改革方案已经完成起草并提交决策层审议,实质性政策有望在今年6月正式对外公布。

4月17日,在《财经国家周刊》组织了“科技体制改革闭门会议”上,多位相关部委的司局级官员参与了讨论。与会部委官员透露,本次改革方案将强化整体设计,突出重点任务,务求取得实效。其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协同创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建立更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等内容,将成为核心思路。

一位与会人士透露,科技体制改革已受到决策层高度关注与支持,将成为十后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其原因在于,自上世纪末以来,科技竞争已逐渐成为大国角力的最高主战场。在这个创新空前密集的时代,依托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网络,全球社会经济结构正日趋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个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生产力的新型文明形态正在形成,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各国争夺经济发展主动权、抢占产业振兴制高点的核心关键。

在这些事关国家经济兴衰的大国博弈中,企业已成为各国产业主导权争夺的不二主力。

问题是,多年来,中国主要的科技创新资源一直在向高校、科研院所等非市场化的主体倾斜集中,虽然自1985年以来,中国已出台三次科技体制改革的大举措,不断推动科技与产业接轨,但直到现在,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失衡、创新保护不足、研发与市场脱节等创新体制与创新环境问题,还是中国企业以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障碍。

“以前,科技体制改革修了一条路,让科技企业可以在上面开车跑。而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做大了,变成了法拉利,我们的路却还是以前的乡村公路。”一位科技企业负责人说,“我们需要一条更宽、更平、跑得更快的高速公路。”

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次改革中,科技管理体制、扶持政策和资源分配等顶层设计都将有重大突破,并将出台更加明确的政策落实方案,确保“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目标真正落实。

除此之外,如何建立更高层面的,跨部门的科技创新决策机制,也是决策层正在讨论的议题,“一个更加有效统筹科技创新资源的创新框架、甚至一个主管科技创新的大部委,也有可能在以后的几年内成立。”知情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透露。

改革核心一脉相承

科技创新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的战场,还是国家的科技战场?

两者实为一体。任何全球性企业的崛起,都离不开整个国家科技体制、政策与资源的倾力支持,而企业的实力增长,也将带动国家经济乃至举国产业的全面振兴。

参与方案起草的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科技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真正明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根本,是真正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一位参与本次改革方案起草的人士说,因为只有企业,才知道市场需要哪些技术,并围绕这些需求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创新。

“这与此前的三次科技体制改革核心战略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一位科技部官员表示。

1985年,科研院所开始打破“大锅饭”走向市场;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5000多家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面进行企业化转制。在这两次改革基础上,2006,中国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科技产业发展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顶层战略设计。

一位参与过研究制定纲要的政府部门人士回忆,在战略研究阶段参与其中的研究人员超过2000人,被咨询的国内外各领域专家过万人,整个规划的制订历时3年完成,并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在这三次改革中,核心思路都是让科技与市场接轨,最终将科研资源由科研院所转向企业。改革方案中甚至明确要求,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拢,科技项目必须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面向市场应用的研发项目都要由企业牵头。

但“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落实层面还是受到各种制约。

一位央企负责人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还没有感受到“主体地位”,事事都要审批,处处都是“婆婆”,一个科研项目跑十几个部委司局是家常便饭,通过政府部门的立项和审批甚至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数年时间。在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周期要求严苛的情况下,两者不同步很难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国家的扶持资源都是跟着科技项目走,但在这些项目中,表面上企业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但实际上科技发展规划和项目选题机制大多还是由院所和高校牵头提出,相当多专家并不具备跟踪产业技术和市场前沿的能力,多从自己的特长和偏好出发选题,造成了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真正由企业提出立项的不到20%。

这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和高校策划时开一个会,项目申请完后各行其是,申请验收前再开一个会,凑够专利数,通过验收后皆大欢喜,项目却可能就此搁置。

“整个‘十一五’,我们拿到了一个多亿的国家项目拨款,绝大多数项目都是研究所为主体在牵头,我们干了什么呢?进行技术验证。课题完成后,技术的核心我们没有,都在研究所,而且离市场非常远。”一位国企负责人说。

而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了解,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将进一步明确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

细化落地措施可期

外界更关注的是,改革方案将如何真正落实对企业创新的扶持。

“在此前的改革中,很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一直得到了彻底执行,但科研资源还是在以传统的方式向高校、科研院所等非市场主体汇集。”一位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说,与其他改革一样,科技体制的改革本质,也是对原有资源的再分配,以及对现存利益格局的再调整,这势必牵扯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这是以前的扶持政策未得到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

上述企业负责人说,直到现在,因为没有利益往来,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很多未转制的科研院所依然不愿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即使是已经转制的院所,也往往因为竞争而不愿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加上目前国内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共享和合作程度较低,不少行业内的企业都是整体技术储备不足,进而造成了整个产业的落后。

在财税政策等方面也同样有些问题。“我们前段时间搞了一次28省市的问卷调查,实际的情况是,因为细节不配套、核定范围受限制、操作复杂等原因,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明确的研发费用加积扣除等优惠政策,落实其实并不好,很多企业的实际抵扣额甚至不到30%。”一位部委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时不我待的是,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中国企业正受到海外巨头越来越多的围追堵截,从标准控制、技术封锁、产业垄断、价格驱逐、资本并购、专利诉讼、贸易壁垒到政治、文化抵制,外资厂商正采取各种手段将中国科技企业挤出市场。

比如中国集成电路核心企业中芯国际,就是在高速扩张的上升时期,被台积电的诉讼以及日韩企业发起价格战打压,导致公司实力大幅衰退,旗下的成芯等资产也流失到外资厂商手中。珠海民企赛纳科技负责人也告诉记者,该公司在推出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激光打印机时,就曾引来外资力量的专利诉讼与大幅降价抢夺市场等狙击。

“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竞争过程中,将面对很多新的困难,已经不是靠企业自身可能解决的。”一位长期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诉讼的律师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比如对重要行业进行整个产业链的扶持拉动,如TD-LTE与大飞机;对一些产业关键环节需要不计成本进行追赶,如芯片与发动机;对一些海外企业带有贸易壁垒或政治色彩抵制手段的应对,如恶意的“337诉讼”等,都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的规划与支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就目前而言,政府部门还习惯于像过去一样,大多是以普惠式的‘撒胡椒面’,或是在政策上开一些小口子,主要靠企业自己去国际上打拼,并没有给予我们足够扶持。” 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改革文件将会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一位参与改革方案起草的人士透露,正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新的改革文件中将有更多针对实际问题的具体政策,以及政策如何落实的具体措施,甚至可能有详细的量化指标。

“比如说,将来具有产业目标的国家科技项目,原则上由企业来牵头实施。”该人士说,过去,国家科技项目原则上都是大学、科研院所,863计划、973计划,包括科技支撑计划来牵头实施,未来只要是明确的项目,原则上将改由企业牵头实施。同时,还将鼓励企业牵头联合大学和研究机构来成立一些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通过这个战略联盟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此外,针对很多国有企业因科技投入造成经营考核压力的问题,未来国资委的考核标准也会有所变化,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将视同利润进行考核,此举将刺激国企扩大科技创新力度。而此前外界讨论较多的扩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政策优惠,以及支持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及其他政策等,都会有较大的进展。

“总而言之,新一轮的改革将通过强化企业的创新实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顽疾。”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说。

该专家认为,要真正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一个庞大的,需要长时间建立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真正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改革现有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支持骨干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进入企业或创办企业,并落实在此过程中的技术转移机制和产权、股权激励机制,建立科技支撑产业的完善机制等,以全方位市场化机制,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中等各个环节的改革与完善。

据这件专家透露,这些问题在改革方案中都有可能得到体现,“虽然这些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但通过科技体制的引导,中国将让高校和科技院所真正转向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并切实解决企业的创新动力、创新激励和创新保护问题。”

会不会成立“创新部”?

除了企业创新的问题,对目前的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度也一直有争议。

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看法是,与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相比,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显得更滞后一些。相对激进的看法则认为,正是管理体制的混乱,导致了诸多企业扶持政策的难以落实。

此前,中国科学院曾在2010年就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受访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存在问题,关键是国家部委多头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一位科技主管部门的官员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在科技工作的职能管理分工上多有交叉,掌握、配置科技资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的部门和单位也较多,加之部门间沟通不够充分,致使对重大科技政策的执行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领导。

“除了国家发改委与科技部外,很多部委都下辖与科技有关的司局。”一位专家说,“这些司局都有各自的行政责权与经费预算,而且对科技政策的理解与执行思路往往不一致,各个部门的政策定位都是围绕自己的主要业务在转。”

“有一次,财政部出了一个政策,另一个部门不认可,结果让企业无所适从。”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如果没有更高层面的牵头,类似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习惯于“包办”思路,充当“教练员”,从科技规划,到课题经费开支、时间节点、评审验收等都拥有相当大的决定权和影响力,致使科研过于行政化,既阻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又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的行为。

对此,业内人士给出的建议是,成立中央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从国家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改革总体方案,统筹组织实施。同时建立跨部门高层科技战略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强化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领导机构作用,按照“大部委制”原则,推进政府部门科技事务综合管理职能的合并。

在此之前,关于是否应成立“创新部”已经在坊间引起讨论。不过,也有人士认为,由于科技大部制改革涉及的部委职能部门众多,形势与利益复杂,所以成立“创新部”将遇巨大阻力。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分步实施,由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主持,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然后进行局部的职能整合,可以首先将相关部门职能合并,之后进一步归并整合有关政府部门相关科技管理职能,最终形成“大部委制”格局。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建立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部门这一计划,目前也已经受到决策层关注。

生长“苹果”的美国土壤

关于苹果改变世界的故事,近来最经典的或许是以下一则:一位中国妈妈问4岁的女儿,桔子的英文怎么说,女儿回答是“Orange”;问香蕉,回答是“Banana”;最后问苹果,女儿的回答是“iPhone”。

苹果正在创造巨大的市场神话。仅在中国,仅2012年第一季度,苹果的市场营收就达79亿美元。这意味着,苹果每天能在中国拿走5.5亿元人民币。

很多人认为,苹果的成功来自于“颠覆性创新”,无论是整合产业格局、引领革新潮流,把握市场脉搏,笼络人才搜罗技术,还是坚持工程向设计让步,苹果的市场敏感和创新活力都在凭借难以超越的创新统领市场。不过,在专家看来,美国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科技政策与环境,更是苹果能得以生长的土壤。

在此之前位于加州的硅谷凭借其“鼓励冒险、刺激创新、容忍失败、绝少束缚”的信条和文化,已催生了包括Adobe、苹果、思科、eBay、谷歌、facebook、英特尔、惠普、甲骨文、Twitter等公司在内的一大批全球性巨头企业。

“在其他地方,失败了可能就再没办法翻身,但在硅谷,要是不创办公司,反而会被人认为是失败的。先做一个,不成功可以再做一个,慢慢就能体会到如何创业了。”华人企业家贾石琏说,在美国,无论投资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大家都能容许犯错,这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整个产业的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环境也更加鼓励企业进行创新。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明确科研人员可以对自己的创意拥有所有权并出售获利,并对其给予法律保护。此后多年来,维护他人的创新权益,以及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一直是美国科技文化中的重要基因。

“在硅谷,周围的人乐于帮助创新型企业成长,并从中与你一起获益。在中关村,有人愿意成为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但同样也有不少公司希望通过拷贝你并将你踢出局。”资深IT人士,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如此评价中美创新文化的最大区别。

比如,在苹果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大公司排挤,反而得到了很多大公司的注资。另一个例子是,2012年4月10日,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名为Instagram的小公司,而这家公司被收购前没有任何收入,只是融资了700万美元,只有6名员工,核心资产只是一款应用程序,通过手机拍照,利用社区和认识的人进行分享。

这样的交易与商业模式,在中国的互联网界则是“不可接受的”。互联网巨头们似乎更乐意通过剽窃的方式,抢劫小型创新互联网公司的“Good Idea”,而在巨头之间也到处充斥着抄袭和反抄袭的争吵。

“对创新的保护机制不足,在深层次上伤害着中国企业创新、微创新的情感和热情。对互联网而言,政府部门大部分时候不是不愿意保护创新,而是不知如何保护,有时候甚至不知该保护哪一方。”一位互联网公司负责人说。

三星背后的国家力量

5月2日,市场调查机构IDC了第一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报告,三星在总出货量(9380万部)、智能手机(4220万部)出货量双项指标上,分别超越诺基亚(8270万部)和苹果(3510万部),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

三星的领先不仅在手机领域。这个1938年凭借鱼干、蔬菜、水果出口起家的家族企业,今天已成长为拥有32家大型子公司的超大型集团,业务领域横跨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多个领域,有近20种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居全球企业之首。

这些成绩并非三星集团自身所能成就。在其背后,凝聚了整个韩国政府乃至韩国国民的力量。事实上,三星集团的成长,一直被视作韩国创新刺激政策的典型样本。

在韩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三星等本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实施政府采购。与很多国家不同,韩国通过立法方式,认定韩国科技部可直接要求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乃至由政府投资和补助的机构和团体,优先采购韩国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甚至对处于全球化竞争的行业,例如汽车、计算机等,规定即便韩国本土产品价格更高,也必须优先采购。

与此同时,对依附于三星等大企业的中小企业,政府也以政策进行了创新引导,从而形成了以大公司为龙头的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在韩国,中小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多依托大企业成长,向大企业供应半成品和零部件,很少会出现销路难的问题,保证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如在三星集团的产业链上,就有数百家中小企业各有分工、为其服务。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是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至2010年,韩国的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300万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50%,韩国国家和地方的财税收入近60%来自中小企业。

篇9

关键词:投贷联动;新疆;科技创新

1引言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供给侧改革下的重要战略。总理在多个重要会议上都强调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无可否定的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中小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需求在加大,投资风险也在加大,而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采取新的模式和方法,尽力为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工业基础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发展不充足,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也比较落后,整体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以来新疆管理当局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不断鼓励支持各地州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通过创新创业等大型赛事活动的展开、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级风险投资专项资金的设立以及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的增加,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了些许改善,发展势头也在变好。据统计,单就2015年上半年来说,新疆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速较快,达到5412件,同比增长了49.46%,其中工矿企业占比最大,申请量为3010件,占到总量的50%以上,科技型企业在提升新疆创新能力的任务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通过随后一系列的变革,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主要表现为“引流”和“放大”两大作用,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活力都在涌流,呈现出较好的趋势。“投贷联动”作为新兴的融资服务模式,在扶持中小科技型企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有助于扶持该类企业获得融资扩大规模,在种子期及成长期得到有效的资金配置,进而实现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做大做强目标的实现。当前,关于“投贷联动”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但仍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广大专家学者以及实践领域的工作者就“投贷联动”的内涵、模式、风险控制、流程监管以及应用推广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和研究,如周驷华、倪涛(2015)前瞻性地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在发展“投贷联动”模式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蔡苓(2016)探索了采用商业银行牵头采用“投贷联动”模式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张慧(2016)则紧密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形势,研究了供给侧改革中“投贷联动”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此外,魏国雄(2016)以及郑超(2016)分别从“投贷联动”模式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以及运作模式的改进与发展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观点很看法对本文的研究有参考价值,但是当前研究者并没有专门对新疆的“投贷联动”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在分析新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基础上,对投贷联动这一名词进行解释还阐释了投贷联动的应用范围及益处,同时,还分析了新疆当前推行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实现新疆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献计献策。

2投贷联动的内涵及应用

在2016年的两会上“投贷联动”这一名词开始正式出现,专家学者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推广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的关注。首先,解释一下它的内涵:字面上来看,投贷中的投字主要指的是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而贷字主要指贷款,与商业银行有关,这个模式的本意就在于发挥股权和债权的作用,打破原来股权和债权不互动的局面,形成一个股权和债权有机联动的新模式。与以往模式相比,我们不难发现“投贷联动”有着较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债券和股权这两个原本未能融合在一起的东西,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在风险和收益的天平上找到了更好的平衡,实现了双赢,这可能也是大家关注和看好这一模式的原因所在。尽管投贷联动试点还没有在新疆开始试点实施,但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探索相关的业务。总结起来,当前主要存在四大类模式。第一类是依托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一类以中国银行最为突出,出现比较早的就是其境外子公司与境内母公司一起联合开展实现投贷联动。第二类主要依托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例如南京银行通过附属的投资公司开展此类业务,南京银行已找到了“小股权+大债权”这一具体开展模式,实现了更好地为科技企业服务的目标。第三类是开展“认股期权贷款”,以江苏银行为例,该行推出来一款“投融贷”模式的业务,该模式通过优先选择创投机构并签订相关协议,在所投资企业上市获得融资后,就超额收益部分按比例进行划分,最大可能地保证自身利益。第四大类是共设科技创业基金,这一模式往往是银行和创投机构一起完成的,主要就是为了帮助那些成长空间大,盈利可观的创新型小微企业,有利于破解其融资难的问题。从应用层面来看,“投贷联动”的模式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小科技型企业。由于该类企业自身存在的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以及创新能力强等主要优势属性,同时还具有投资风险高、资金需求量较大、稳定性较低等问题,上述这些属性及问题导致中小科技型企业成为“投贷联动”模式的“宠儿”。“投贷联动”模式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必将促进新疆乃至全国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该类企业的走强也将给相关金融机构带来可观的风险投资回报,进而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3存在问题

“投贷联动”的模式虽然有优越性,但是运用初期还是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才能进行试点的拓展,目前,新疆尚未正式发展该类业务,但要积极学习先进模式,未雨绸缪。现阶段,新疆试点及推广“投贷联动”的模式可能遇到以下阻碍:首先,金融生态环境落后,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较为淡薄。新疆的金融发展是比较落后的,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效率都有待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疆发展“投贷联动”的模式就遇到先天不足、后天缺失的局面,如何打破这些障碍和困境是必须首先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其次,信贷评价体系缺失,投贷联动机制不健全。以商业银行为例,当前全国乃至新疆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贷评价体系以及投贷联动机制,这也就导致前期工作开展困难,很难想象,商业银行在没有信贷评价的基础上去给中小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因此发展投贷联动机制就更加不现实,因此,必须要把完善的信贷评价体系以及投贷联动机制放在首要位置来做。再次,风控管理水平较低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呆账坏账严重侵蚀着国有资产,阻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稳健经营提高风控水平将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不良率,促进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健康化阳光化。而当前新疆商业银行整体的风控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投贷联动”模式的发展及投贷联动机制的建立。此外,专业人才缺乏,队伍建设不足。投贷联动模式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专业事项,因此人才资源是保证该模式顺利试点、推广的关键因素,要吃透投贷联动机制及各个模式,建立风控模型测算、预计风险监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进行融资,提升服务质量以及风险投资的回报水平。当前新疆的高端金融人才匮乏,也没有形成核心的建设行动队伍。因此,引进人才并进行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尽快的解决。现阶段,新疆各商业银行还没有较高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能力,不能全面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可能遇到的各种融资难题。同时面对相关产品的开发能力欠缺、信贷评价水平低、定价水平不高以及风控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新疆各商业银行当前还没有承接“投贷联动”模式试点的必备条件,更不要谈推广发展该模式了。因此,全面提升新疆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4对策及建议综合前文提到的新疆在承接“投贷联动”模式试点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先提出以下五点对策建议:第一,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意识。要提高新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配套设施,增强金融支持力度。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和融资渠道,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进而加速技术创新进程的作用加大银行业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第二,完善信贷评价体系,优化模式的联动机制。由于受到传统信贷文化及信贷模式的影响,现有的信贷评价模式较为单一,信贷评价体系并不健全。而信贷评价在发展推广“投贷联动”模式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从操作层面来看,信贷评价关系到是否给具体的某家中小科技型企业进行融资。因此,做好信贷评价体系的完善是模式发展的基础,同时,在试点及拓展推广该模式的同时,还要积极进取,稳中求变,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投贷联动”模式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第三,加强风险监管和控制。我们知道,由于中小科技型公司经营状况可能是不稳定的,不排除有财务危机或经营危机的出现,为保证参与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或第三方公司、机构减少坏账、呆账损失,尽可能促进科技型企业在初创期和种子期的发展,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相关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要加强风控意识和水平,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监管模型。对中小科技型公司企业进行跟踪监督,努力维护审慎经营目标的实现。第四,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投贷联动的过程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程序,如市场评估、法律咨询、会计核算等,应该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打破金融约束瓶颈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吸引更多资金的投入,让支持中小科技型公司的资本涌流。第五,要增强中小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尤为关键,要加快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新疆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努力实现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落实供给侧改革政策,进而为促进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周驷华;倪涛.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12).

[2]蔡苓.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基于商业银行“投贷联动”视角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03).

[3]张慧.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投贷联动机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03).

[4]魏国雄.投贷联动的风险防控[J].中国金融,2016,(03).

篇10

我国风险投资的探索始于1985年成立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以后在一些地方也陆续成立了十几家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可科技投资基金,个别以外资为基础的风险投资基金也于90年代初步开始进入我国。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许多问题,环境条件不成熟,难以真正按风险投资的要求进行运作。

近几年来,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风险投资问题。在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一号提案,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公司已有近百家,拥有近百亿资金。更多的外国基金如软库(Softbank)和著名IT企业如Intel、IBM等公司也已开始进入我国风险投资领域。

在技术创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风险投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但风险投资在我国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都十分有限。因此,在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同时,加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仅就风险投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风险投资是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有效社会激励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间的竞争靠创新取胜,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要靠创新取胜。只有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的优势,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能够充分调动个人的创新热情,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的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保持科技创新活力,赢得科技创新优势最为重要的条件。

风险投资机制就是这样一种鼓励人们大胆创新的社会激励机制。它通过向科技创新项目投资,不仅解决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支持了科技创新工作;而且还通过其特有的“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投资分制,使科技工作者不必承担投资风险就可以在项目取得成功后获得巨额收益。这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疑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可以说,风险投资就是对人的投资,是对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创造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投资。风险投资机制就是促进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社会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是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风险投资的风险,一方面在于所选择的投资项目本身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于所选择的合作伙伴即投资项目的实施者可能不具备使项目取得成功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对风险投资家来说,后者的风险比前者的风险更大。因为如果合作伙伴选择错了,再好的项目都会招致失败。而选择了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即使项目不是特别好,仍然有可能取得成功。“宁可选择一流的合作伙伴,二流的项目;而不愿选择一流的项目,二流的合作伙伴。”这就是风险投资家们公认的投资准则。

无论是项目选择,还是项目实施者选择,都要由人去实施。这本身就包含着两方面风险:一是评价者的知识、能力、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以及进行评价所需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备的,因而存在作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二是评价者在道德上也不能保证都是完备的,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方面的考虑而。前者属于技术风险,是客观的,难以消除;后者属于道德风险,虽说取决于个人主观因素,但从社会人们的道德都不完备这一客观事实来看,也是客观的且更加难以消除。

由此可见,风险投资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人力资源风险,更确切地说,是评价选择投资项目实施者的风险。因而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者、管理者及合作者的评价、选拔与约束、控制。

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与一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从管理对象上看,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其自身工作人员(项目评价者、管理者),而且还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这两部分人员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无论是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还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多数都是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的。因此,对一般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生要的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在风险投资公司不仅不必要,而且应当极力避免(基本工作流程除外)。因为只有在身心完全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创造力,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则会使这种自由,因而会扼杀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

第三,人力资源风险是风险投资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对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是风险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对所有被管理者进行严格控制。这与其工作的非规范化是相矛盾的,也是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所在。

第四,对于风险投资来说,失败是正常的,失败多于成功也是正常的。并且,风险投资活动的结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对公司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呢?什么样的失败,多大程度的失败是可以允许的呢?怎样区分正常的失败和非正常的失败,就无法对公司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准确的考核评价,公司员工的使用、培训,奖惩就会缺乏可靠的依据,因而也就无法对公司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

第五,由于存在上述困难,一些建立在制度公、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风险投资公司将不适用。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少一些科学性,多一些艺术性,也将更具有人性色彩。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领导方法与用人艺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为了增强对公司员工的约束力,风险投资公司的劳动关系将更具有长期性。但这受到劳动市场供求变化的制约,是很不够的。建立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劳动关系,一方面通过利益驱动,另一方面提高公司工作的机会成本,对公司员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将是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第七,作为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对某些投资项目的技术持有者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削弱了其对所投资企业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其经营者进行管理的能力。在许多情况下,项目技术持有者自动就成为了所投资企业的经营者。风险投资公司实际上只能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对其进行监督,不能决定是否聘用。这就决定了其管理要更多地依赖完善的外部法律体系,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对风险投资公司几个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认识

(一)激励怀约束的关系问题

激励与约束是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一对基本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所在。但是,窨是以激励为主呢?还是以约束为主?不同的人可能会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将激励放在第一位,将约束放在第二位。不能因为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源风险,为了减少或避免风险损失,就一味地强调控制与约束,以致损害风险投资所应有的激励作用。没有了激励,控制与约束都没有任何意义。约束应当服从激励的需要。

在这方面,时代联线采用的是投资经理项目负责制,即由投资经理选择、评估出好的项目,经董事会同意投资后,投资经理即可得到被投资企业的部分期权。投资经理通过努力,如果协助被投资公司成功上市,其所持有的期权就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收益。如果投资项目选择错了,或由于投资经理努力不够,被投资企业未能成功上市或经营失败,投资经理所持有的期权就不能转变为现实的收益,其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就将对投资经理的约束内化在了激励机制之中,公司采取的是激励措施,投资经理却爱到约束,其约束来自其对高收益的内在追求。

(二)风险责任问题

由于存在人力资源风险,因而也就存在风险责任问题。投资失败,风险投资公司将部分甚至全部损失其投入的资金;项目技术持有者的损失则很小,项目评价人员、实施人员等的损失更是几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有效的风险责任机制,以避免由于项目技术持有者、评价人员、实施人员等责任心不强甚至所带来的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风险投资活动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及长期性,要建立这样的风险责任机制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仅仅依靠风险投资公司自身加强管理与控制是很不够的,还必须领带强有力的社会约束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责任机制,首先是要使责任明确化。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层次要尽可能少,各部门的自主性要比较大。这样的组织结构必然是以横向分工为特点的扁平式自我管理型组织。

其次,就是要明确有关责任人应承担多大的责任,怎样承担交纳足够数量的风险抵押金,这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公司员工因责任问题失去工作的机会成本,特别是对公司经营者及风险投资项目的负责人,更应采用这种方式。为此,在利益分配上,必须引入期权制。按照国际惯例,风险投资的普通合伙人除了从每年的管理费(一般为基金总额的2.5%)中支取工资外,还可从基金投资收益中提取20%.风险公司上市时雇员的股份可达股本总额的25%,其中五名核心管理成员约占三分之一,而五人中总裁的股份约占一半。这样,如果项目取得成功,公司经营者及与该投资项目有关的人员都将获得高额收益;如果项目失败,这种预期收益就不能实现,对每一个人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三)创业者在企业中的地位问题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创业者自然而然地就应成为企业的经营者。因为从贡献来讲,创业者对企业的成立作出的贡献最大。创业者还掌握着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而且,还有谁会比创业者更关心企业的发展呢?但从实践来看,创业者虽然都可以说是优秀的技术人才,即未必都是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许多风险投资企业的失败,都可以归结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差。

因事设人,做到“事得其人,人在其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做“人尽其才,事成其功”。因此,在选拔确定企业经营者时,一定要从需要出发,突破创业者就应是企业经营者的习惯思维,不拘一格,选拔真正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担任企业经营者。据有关统计资料,美国风险企业的创业者最后在企业中担任总裁的只有一半左右,经营管理能力较差的创业者在企业中通常只担任技术总监。

(四)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