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从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突飞猛进,面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新形势下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分析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我国在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多是照搬或脱胎于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而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材为主要目标,只有确立了与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模式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是以模拟项目的训练为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减少模拟性亟待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从结合实际出发,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设计方案,教师再不能照本宣科。此外,除了校内的实践课程外,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艺术设计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经验。
摒弃学科型的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构建出符合我国高职艺术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合理的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科学的多样化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然延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采取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脱离实际、过于虚拟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环节测试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通过对用人单位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调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过于松散与陈旧,动手能力偏弱、与人沟通能力不强,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缺乏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适应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也显然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因此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实现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的转换,在与时俱进和有机整合的观念指导下实现课程开发,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套科学的符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是设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但大部分实践教学课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实践教学。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社会实践包含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不太重视实务性、应用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毕竟不只是表现图的绘制,它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材料及施工方式以及与其他技术工种的衔接与配合,还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等。在这样的实际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计任务,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并漏洞百出,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于实施,到工作岗位后,需要几年时间的实际锻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少走弯路与偏差。课堂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新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尽量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项目的考察实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材料与施工工艺。加强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与工程甲方的谈判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实践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理念。建立完善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可以突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具体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深入分析各实践课程间的内涵及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看做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累加。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有取舍有重点地以能力需要进行整合,以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四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结构有待改善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教师岗位上,虽然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造诣,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与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学校,结合我们的设计专业,聘请一定比例的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改善师资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灵活的适应设计专业变化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和学习资源锻炼自己,不断更新我们的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改革目前滞后的教育模式,思想要开放,立足本土文化,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学生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寻求企业参与,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应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细化专业方向,使专业与企业岗位有机对接。根据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着重研究本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关系。通过调查企业专业岗位的分布和工作流程及内容,寻找适合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形成自身的特色,在同领域内形成比较强的竞争优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以谋求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和节约人才培养费用。
以工学结合为创新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直接面向装饰装修行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用人标准,直接影响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定是当务之急,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同时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基础,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对社会的调研与分析,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员,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促进学生的就业技能。明确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课程的标准,从而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据,制定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从而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平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以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设置,需要有较深入的社会调研,关注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要求,并转换成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建设课程体系,把企业的技术要求和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技能证书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设置。
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素质的培养需要实践,知识的培养依托实践,建立适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建设以校内实训、校企合作、订单式、工学结合等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设计性、工艺性、综合实训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实际的工作技能。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特征,建立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围绕新时期职业技术领域的岗位对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实践过程为主线,突出职业岗位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打破传统学科的系统性,遵循环境艺术设计过程和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
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递进式课程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公共任选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综合素质培养模块,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比较符合市场目标需求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系。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是依据对一线人员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将专业课、基础课相对提前,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体系
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结合为途径,采用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重要的演习阶段,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好坏的重要依据,为此学校建立了顶岗实习跟踪制,由在校带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外顶岗实习的进度,每周指导教师到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交流与考核顶岗实习学生的表现,做到顶岗实习期间的全面考察与教学质量的监控。
建立充足的教学资源,需要企业的参与合作
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现主要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启示,没有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那么与企业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参与学院的教学,更需要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惠互利,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
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平。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习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质量的提高,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2.企业积极参与学院的教学改革
每年召开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和生产一线的专业人员)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修改和编制,对学院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计划及修订提出专业咨询意见和建议,参与教改方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参加教学过程的管理,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使之逐渐合理化。使学院及时了解现代科技发展动向和人才需求信息,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共同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而职业教育决定了双师素质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合作,需要加大双师队伍的建设,一是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担当兼职专业带头人,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三是调整校内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师,四是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业兼职教授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策,通过校企联手塑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企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发生着转变,企业更看好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这就需要现有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
张晓冬.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美术教育,审美素养;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新的精神需求,生存的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美术教育的稳步发展,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它以其广泛的内涵和自身的规律,顺应着社会的需求而逐步发展,日趋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正确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的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文化、美术、雕塑、装饰、透视学、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与风格、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从专业理论的角度讲,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于对“环境艺术”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其中包括高等院校性质和基础不同,使得在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其现状是把具有综合学科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仅定位在“室内设计”单一方向上。有些虽然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在课程设置上也只是室内设计单方面内容。还有的则是偏重室内装修、装饰等美化室内环境方面。针对这一教育现状,需要提高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认识,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结构,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到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和修订,才能培养高素质智能型、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愈将变得广阔,展望未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提升环境意识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我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前瞻性。
面对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其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确把握社会需求的动向,一方面要进行足够的社会需求调研,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社会需求预测,这样才有的放矢,按照企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充分的准备。
2 系统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的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怎样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问题。
3 特色性。
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从行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的角度看,环境艺术是建筑体系中的一分支。从建筑学科群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被包含在这个大体系之中,所以在建筑院校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天独厚。
4 创造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对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创造出更好更人性化的生活环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限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力之所在。在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上,要能充分认识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线的设计教育思想。
5 适应性。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现代新兴的服务型行业。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和美术教育的相互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在艺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学生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这样便能更好的把握环境艺术的教育意义。
素质教育是做人的基本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中。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对于环境艺术这个新型行业,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而环境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延展中的重要角色,既不断地用美的规律塑造客观世界,也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着自身。
人类自从在劳动中诞生美之后,就寻找着美,追求着美,创造着美;美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环境艺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处于同一审美情趣的美术教育观。重视审美教育的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阔的层面推进。
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教育;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专业,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反思产生了,在国外叫“环境设计”或者包含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中,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生活在经济时代的人们都希望“艺术设计”能够提高自己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因此,了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
1.1环境艺术设计的起源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专业,虽然是在20世纪后半页才渐渐形成的,但人类的环境艺术设计意识与实际意义的改善环境的努力,却由来已久。早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虽尚无大规模改造环境的活动,但已知道有意识地选择和适应环境。洞穴壁画,巨石“客观上”成为人类早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1]。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环境艺术设计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有意识地选择和适应环境。另外从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来追溯环境艺术设计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室内设计方向渊源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另一方面是作为景观设计方面渊源的园林设计[2]。
1.2产生的时代背景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促动了新材料的开发与新技术的运用。而机械工业的发展使得钢铁在建筑上得到广泛应用。现代新材料的出现导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快速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导致了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忽视了人与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关系[3]。随着后现代建筑风格对“现代”设计观念的反思与质疑,大众视觉意识的回归,以及对环境“场所”意识的再认识。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4]。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开始领悟恩格斯曾警告过我们的那句话“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们的这种自我反思意识促使“环境”开始成为人类特别关注的对象,渴望有一种东西或方法能够用来提高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生存需求迫使人类对环境的主动设计现象开始产生。
1.3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提出和确立
环境艺术设计现象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一直存在,但真正被提出和确立确实很迟的事情,详细见表1。
2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鉴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涵义界定至今尚不能说是十分肯定或完美无缺。这里就借用郑曙阳(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提出的概念。他曾经在《环境艺术设计辩义》一文中写到:“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如同一把大伞,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可称为景观设计,后者可称为室内设计[5]。在艺术类考研参考书目《艺术基础知识》中,也是借用的这一概念。
3理论研究成果代表
自从张绮曼教授1986年从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后,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1988年获正式批准,在中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今,环境艺术设计已走过了25个年头。其中以郑曙阳、鲍诗度等大师为代表,产生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见表2。
4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下半叶,蓬勃发展于80年改革开发后期。如今,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一出现便红遍中国各大高校,成为美术类中最热门的专业。据2007 年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909 所高校中,有1259 所大学设置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6%[6]。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下最重要的专业方向之一,意味着反是开了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学校都会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即已经形成无环境艺术设计就无艺术设计的教育现象。因此,总结后发现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一般分布在三类校院:一是综合性大学和其他专业大学中近年成立的艺术设计院(系),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总的艺术设计系,其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三是专业艺术院校如各大美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建立在其自身的审美体验为基础之上,发挥其专业院校的特色,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艺术创作和设计环境。
5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纵观现状,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成为高校中最热门的艺术专业,同时也成为美术类考生首选的专业,也成为市场上最热门的招聘岗位。学生、学校、市场三者相互作用,在促使环境艺术设计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一些问题:一是美术类考生中真正喜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少。因此,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很难为了理想而努力储备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艺术修养很低;二是学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太模式化。通用的公共课+绘画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单一,专业自信度弱,无地域个性,在工作中轻易沉迷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设计市场,不能和谐平衡理想环境设计与商业环境设计中的矛盾;三是市场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太过快餐化。现代的人因工作、家庭、经济压力、文化修养差异等因素难得都像古代的文人雅士自己创造雅致的环境,大多数只能出有限的钱请所谓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来打造。快餐式的环境艺术产品就产生了,相互乐此不疲,成为设计行业最普遍的现象;四是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太少。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是一个行业良性发展最有效的武器。可观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进展,除了张绮曼、郑曙阳、鲍诗度等这几位元老人物的理论成果外,还出现了多少具有强大争议性、影响力的新人和理论实践成果?
6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鉴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学生、高校、市场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未来发展形势将继续迅猛。因此,为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未来的良性发展,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有以下一些建议:一是教育者需正确引导美术类考生的择专业观,择就业观。只有当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时,他才会为成为一名合格地环境设计师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二是高校应结合地域特色加强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设计自信、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需要优秀、负责的青年设计师,而学校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有义务结合地域性培养出个性的环境设计师;三是市场中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应结合地域文化、生态性、人性化进行最小化的环境设计。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舒适、自然、生态地生活空间,而世上最美的空间就是自然。
7总结
至今,由外来“环境设计”在我国生活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已成长了25年。中间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成了艺术设计学科最佳代名词之一。在学生、学校、市场三方面光鲜地后面,暗藏着一些典型问题。作为希望“稀有的艺术”来创造美丽环境的环境艺术设计者们在选择性继承张绮曼、郑曙阳等大师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继来开往,不断避免和解决它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细化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内容,争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共创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 苑军.中外环境艺术设计简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6.
[2] 刘秋月,李珠.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概况浅析[J].城市建设,2010(1):85.
[3]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1.
[4] 代锋.从“环境”到“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传媒,2009(3):261.
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据悉,全国各地高校开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从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开设此专业。从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环境艺术设计不管在教学理论上还是教学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所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此专业人才。我们知道环境艺术设计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汇集。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主要是以建筑空间的内外进行判定的,大致可分为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大块。相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室内设计更显成熟,所以我国各高校在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时,更都偏向室内设计教学方向。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方面相继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因素是由于教育改革存在的不合理性、现实的功利性、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过度发展、快餐式教学等。很多高校为了招满学生名额,过度的招收了此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这使得学校只是为了招收一定的名额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素质,这就导致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这也成为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因素之一。我们都知道,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存在着很强的技术特征和艺术表现。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提出,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选择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满足很强的艺术敏感度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两个要求。然而,高校的扩招原则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招生原则从某种角度上讲相去甚远。这成为影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一大重要因素。在设置课程方面,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环艺设计课程时,会通常选择将专业课程设在大一、大二这两个阶段里。一些高校会将素描以及色彩作为大一学生的主要专业课程,目的是用来加强学生的基础专业绘画能力。这无疑是提高专业素质并不高的学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存在的更大的问题是,相当多的高校教学方法采用的是 “灌输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教学弊端,主要包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同学与同学之间缺少相互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另,更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没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简单的完成作业,而不是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注重对设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应付作业的消极态度,而不去对设计本身做太多的研究。所以,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全国各所高校必须及时总结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设法与目前教学相结合,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学校在安排和设置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更加趋于合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相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课程,在不忽略基础的同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空间、结构关系、比例的深刻理解。设立一些与环境艺术以及空间设计有关的理论课程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基础上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之前所学的绘画专业的明显不同。另一方面,改善传统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环境的质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它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课外的实际项目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将课外的设计题目带到课堂中,并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自己的创意设计。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操作设计中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到提高。当然,在要求外界环境以及教学课程设置完善的同时,教师的能力也显得异常的重要。大学是一个供学生进修的地方,而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重要人员,所以,对教师无论从自身素质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应该说每位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学识渊博,这是能胜任工作的基础。但现在值得深思的是,仅仅具备专业学术基础的大学教育工作者却在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遇到了瓶颈。由于教师的工作更多的仅是面向于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虽说大部分具备较高的学术理论上的修养,但是在面对市场实践方面却显得相对有所欠缺。我们都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性,就以室内设计举例说明,在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工艺、结构、材料、暖通要求、消防规范等等方面,同时此专业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性要求相对更强,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没有这些相关技能的支撑,所谓的设计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面对这些情况,各所高校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应不断提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的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从多方面入手,探索出一套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在如今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人才市场对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呈现出日趋火热的现象,面对这种形式,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实用型设计人才、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科良性发展,是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然,优化和完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奋斗历程,这需要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沈福熙.建筑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6
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艺术的方法在物质上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在美化物质环境的同时实现人们对生活品质更高水平的追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并不止步于追求舒适的个人家居生活环境,而是延伸到对工作环境、娱乐环境、学习环境等各类大环境品质的追求。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映射出人们精神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环境,所以对舒适、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追求理所应当。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绪、情趣和生活质量关系密切,更是当代人对生存条件新要求的体现。因此,高品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在当代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而社会对杰出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十分迫切。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国外各种思想进入中国,同时也对我们传统的思想和教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国外许多先进的理论和艺术设计的理念不断冲击着国内传统的理论基础,让国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改变以往单纯借鉴和堆砌理论的做法[1]。完成了初期在环境艺术设计道路上的探索之后,相关教育人士研究出了一条把多门学科如哲学、艺术、生物、物理、心理等融合在一起的设计理论。在这一新理论的指导下,国内的设计风格逐渐多样化,环境设计功能得到开发和创新,并将个人的情怀和情趣通过环境艺术的设计体现出来。当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时,人们不断提升在艺术上的审美要求,这便直接造成了建筑行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和要求的提高,原有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虽然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晚、水平低,但是发展的速度并不慢,尤其是近年房地产等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技艺设计的发展如火如荼。
三、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
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借鉴和参考了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理念等,经过多年在中国的补充、运用和发展,培养出的专业设计人才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做了美丽的改变,而且高校教师们经过学习和吸收这些理论后,明确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即培养出具备将我国的民族个性、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体现在建筑物上的能力的新一代专业设计人士,并且能够及时顺应时展,不断与时俱进革新设计形式的人才,提高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在,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创立了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尤其是一些综合院校和一些理工类、建筑类、艺术类院校。随着环境艺术设计的不断升温,许多高职院校以及成人教育等也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2]。由于教育精力和师资力量的不足,造成大量本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全部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所以不管是教育者还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都应该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向来以理论为主,在对理论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重视程度不高。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既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阻挡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进程。因此,教育者要注重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统一的教学系统。
由于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很多教育理念并未发展成熟,所以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高校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这些年来很多高校持续扩大招生,盲目增加招生数量,却没有考虑到如何保证人才质量,以及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投入的资源。这样一方面违背了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初衷,另一方面阻碍了该行业未来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总的来说就是艺术设计,在设计和创新思想以及实际操作的技术上要求都不低,可以说是一个双标准的专业,并且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但是,在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并没有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该行业杰出的专业人才也很少进入课堂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经验作为支撑,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五、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方法
要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首先要正确看待社会发展的趋势,清楚社会发展的背景,在这个基础上,对教学的内容和理念进行补充和发展,使之完善。这就要求高校及时调整好师资队伍的结构,将师资能力高效地运用在适当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其今后的实践打下基础,把师生两方面的工作做好,将人才培养体系系统化。
(一)认清时代背景,改革教学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21世纪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信息发展和交流的高速性,要求教育者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都是为了能够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计划以及清楚认识到现在时展的背景,保持与国际顶端的设计教育进行切磋交流,互相学习,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新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有效地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因素融合在一起,使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在保持自身传统元素和精髓的同时充满时尚感和现代气息[3]。比如在对设计人员进行培养的时候,督促他们时刻关注国际设计的走向,同时还要关注并参加各种相关建筑设计的比赛,以比赛来锻炼自己,检测自身的水平并提高设计的能力。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要想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就必须革新教学的内容和理念,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国外优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的走向。从他人设计的杰出作品中不断总结经验,去掉不好的部分并吸收精华的部分,来辅助设计教育工作的展开,将与设计相关的所有教学活动融入到课程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并完善教育的管理力度和制度。只有真正把教育工作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加快实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速度,最终用科学的方法革新专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多花时间到环境艺术设计的经验交流会中去学习他人的经验,作为自己能力提升的基础或者辅助手段。教师要经常性地给学生创造实地考察的机会,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实战经验,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4]。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引导学生关注外界设计的发展和变换,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和设计视觉。尤其是现代各种电视节目的发展也将环境设计作为节目的内容,吸引优秀的设计人才参与其中的同时,为观众普及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参赛者能够在激烈紧张的比赛氛围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应急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二)完善师资队伍,提高学生能力
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因此师资结构的完善和健全能够极大地推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目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不断健全现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系统和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创造经验交流的机会,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相互交流等等,来获取更多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信息,以更好地培养出更多与时俱进的杰出人才[5]。除了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校还可以邀请业内具备丰富经验的从业者来与教师们进行实际操作经验和知识的探讨,或者邀请著名的专家教授等以讲座的形式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讲授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根据社会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即拥有强烈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所以教育者在教授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知识的时候,除了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社会需要的不只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实战经验,这就要求学生在注重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和构建的同时,还要多参加相关比赛获取实战经验。总而言之,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以及实战经验的获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至关重要。
篇7
1.市场需求增加,专业不断细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设活动广泛开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和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调查可知近年来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并普遍高于其他专业的就业率,通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看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2.学生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匮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实际能力和设计能力较强,这样学生才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更方面原因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科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中只将设计图表现技法训练作为重点,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基本的设计能力训练方面却存在很大问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1.从市场需求出发,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色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必须应当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更好的为市场经济服务。近年来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各高校都根据一类院校的教学架构模本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这样“千校一面”的问题就产生了,毕业生产生了严重的专业特色缺乏的问题。高校要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脱颖而出,就应当对自身教学特色进行构建。高校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思路进行变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当对设计过程训练进行强化,不应当仅仅将设计图纸的最终结果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够形成对学生正确设计观的有效培养。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训练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成绩高低进行评价,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对本专业各项细节内容的有效掌握,并对学生的资助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对专业类别进行深化和细化,当前虽然很多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已经开设,但是却具有不同的专业主导思想。比如,师范学院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农业大学在重视学生基本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园林设计方面对自身特色建设进行强化;美术院校将重点设定为艺术形式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强化,进行精品课程的构建。这样共同发展、各有所长的局面才能够形成,才能够使本专业特色形成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就业面拓宽,防止在同一设计领域过分竞争的现象发生。
2.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强化,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丰富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是培养设计师实践能力基础,但当前学生严重缺乏设计经验,普遍设计能力不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实际当中应当采取以下两方面的措施:第一,建立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工作室。高校可以进行专门材料室的构建,对市场上现有的装饰材料进行加工,这样这些材料就能够进行装卸,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材料的亲身体验,然后通过对各种材料的选择和搭配,达到装饰设计房间的目的。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拆换这些材料进行指点,这样学生就能够将知识用于实践。第二,高校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和装饰设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具体当中根据装设公司的实际案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课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测量和考察,让学生获得市场调查结果和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开展相应的实践能力训练。
3.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现扬长避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当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进行明确,进而为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实际当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对学生的首创精神进行能够。应当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用于不同情境下,并且在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48-03
理工科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别注重课程实验教学和生产性的实习锻炼,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因而建立课程实验室和生产实习基地,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可靠保证。学科专业实训室是培养符合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 理工科高校专业教育认为课程理论学习与课程实验是本科生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有效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时间,其实是一个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过程。既然是职业教育,需要专业素养、个人谋略、社会责任等知识储备和个人道德修行。同时是技能教育,需要与社会用人单位接轨,具备职业技能熟练操作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支撑。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制定适合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是大学本科生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设计学科发展的需要 以设计工程项目应用为主导,建立应用技术为支撑的学科发展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和实训能力的支撑。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所涉及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内容,精准定位是室内、室外景观设计范畴,围绕以建筑空间规划为母体的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岗位群为重点,以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技能岗位培养,探讨学科知识架构、技能宽泛,保持专业知识宽度、深度,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以设计工作室制式为牵引,建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工作室,即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空间为核心的三个实验工作室,建立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材料与施工实训中心、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平台,分别对应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实验技能、工程意识、实践技能、工程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无缝隙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实训室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焦点仍放在课程理论创新研究,如何与市场需求联系。聆听市场客户需求进行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理论教学创新,找到自身办学特色和创新教育理念,正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第一要务。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改革由原来的单一“专业教育”转向多元化“素质教育”。而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使得设计教育教学注重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将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1)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业务能力,推动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创新、知识结构更新、实践技能熟练,确保课程教学、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同步或超前;
2)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课程授课前后衔接,同时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实验室实践环节衔接,提高实验室使用率,促进学生设计创意成果转化,优化教学资源;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运转架构
实验设置与实验需要及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设计工程项目,被公认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既需要扎实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也要求有很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都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空间。设计工程项目总是在已知的一系列限定条件下加以验证构想(设计)和实施(建造)的。具体说来就是将设计构想转化为生产实物的过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实验教学中,就是帮助学生将设计构想、设计创意一步一步演变为直观的“实物”过程,解决设计过程中各种出现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有助于学生去认识材料与空间造型设计、建筑与环境构成空间艺术、灯光与照明、节能与环保等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建造实验,并且需要去按1:1的实物建实验室,或按1:10的比例制作相应的建筑与环境模型。通过相应的实验来理解空间设计中涉及的概念性设计,受到材料、结构、技术等条件限定,以实施空间设计过程去体验人在空间中的活动规律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对工具的使用及对材料认识、运用及加工等各方面的能力。实验项目覆盖现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达80%,使用人数分布本科教学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则需要激光雕刻机、平面雕刻机、建材施工工具等大型设备及相应的手工制作工具。
2)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设置、教学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建设四个研究方向实训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建筑与环境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展示空间工作室。各个实训工作室教学目标取向如下。
①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方向,如小尺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广场设计、步行街区设计等,大尺度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城市城镇规划设计等。
②建筑与环境设计工作室:中小型单体公共建筑设计、建筑形象造型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户型设计)、构筑物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
③室内设计工作室: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软装饰设计,分家装与工装等。
④展示空间设计工作室:各类展览展示空间环境设计与安装等,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专业工作室联合建设。
笔者所在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四个年级在校人数1000余人,每年毕业生约250人(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60人),四个专业方向都有大量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需求。但目前四个专业实训工作室中现有的实验设备有限,简单落后,不够完善,并且教学场地缺乏,能与本校其他专业共用共享的实验设备很少,严重制约实训工作室正常教学活动。随着笔者所在艺术学院各专业的发展壮大,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对大量补充实验设备、扩大教学空间场地的需求日益迫切,以满足学生实验和教学需要。
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大实验平台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能满足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并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及设备的需求,在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的购置上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根据目前的条件,首先需要购置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工业设计专业250人左右的纯手工与手工及机械辅助模型制作设备的需求;其次,满足目前每年毕业生毕业设计模型制作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购置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综合制作设备,较好地解决学生的毕业设计模型制作问题;最后,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的发展,扩容与更新相应的实验设备及产地,最终使实验设备和场地能满足办好、办强几个专业,同时也能够满足其他学院,如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旅游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验需求,形成一个既能重点服务几个专业,又能较好服务整个学校的实验平台。
合理配置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 每一个实训工作室有一名学科带头人领衔负责,配置相应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分别负责该工作室的课程教学、课程实验以及社会实践项目设计科研。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实验由该团队协商制订,课程授课时数、课程教学计划与进度按学期周数确定。各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由一个主管领导统筹兼顾,监督、检查、协调。通过校企合作,学科骨干教师、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定期到企业、设计公司进行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锻炼,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新材料施工技术等,形成稳定的师资培训机制。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机制,以增强教学手段,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设计技术领域教学和师资水平。
3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增加经费投入 目前笔者所在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学校办学投入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学院自筹经费、部分实验工作室创收经费等,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仍然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设计专业领域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更新周期快,购置实验要求的设备、仪器、材料技术参差不齐,增加实验室建设周期的难度。因此,应统筹兼顾,合理分配,安排必要的实验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学耗材,教学资料采集,作品展演,教师短期培训或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设计从业人员开展学术讲座或专业,设备维护、修补等,需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实训工作室教学管理 学科带头人与实训工作室专职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实训室规范化管理,制定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安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时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课程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而系统地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技能评价体系,尽可能增加设计创意性的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实验,增设设计创意到施工技术实验,延长实验教学时间。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总的来讲,在实践环节教学中,突出一个“做”字,让学生在实训中去体会、去深化感性认识,在“做”中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基础实验室让学生在工程制图中手绘、计算机3D、CAD、PS、建筑动画课程学习中紧贴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到专业实验室验证设计的材料技术施工、工程管理等。学生从设计实际出发,体验设计构想到实施建造全过程,从中体验设计综合能力,享受设计带来的快乐。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和设计创意,得到社会认可,更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质量评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设计人才。实训工作室教学产、学、研等效益需要量化,确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教学团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成果展示、学生就业创业率、学术委员会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等多方考评,考核评价以年度或应届毕业生毕业为基准,客观、科学地考评各个实训工作室的业绩及教学质量,使实训工作室建设达到预期成果: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2)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力争在近三年内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5)巩固或增加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6)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4 结语
当今社会是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要求高校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又是热门的专业,建设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合理配置实验设备,科学高效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平台建设,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与学平台环境,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形成学科发展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杰.实验教学与艺术教育:四川美术学院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4.
[2]陈燕,江彪.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现状及对策[J].实验与探索,2011(8):
266.
[3]黄华明,吴傲冰,王萍.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
12-15.
[4]陈卫汝.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与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6(6):35-37.
[5]蔡彩理,康长河.艺术实验室教学中心建设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0-55.
篇9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室内设计 室外设计 环境 作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第一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名毕业生,在社会上,在专业里经过十年多的历练后,我想在这里浅谈一下我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出我的看法,希望将来能对这个专业的人士以及相关专业的人士有所裨益,有所借鉴。
环境艺术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关于它的学科对象研究和设计的理论范畴以及工作范围,包括定义的界定都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说法。从百度百科上查,你会惊讶地发现,“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而且它的内涵非常宽泛。不是这个专业的人很难对这个专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定义,甚至于这个专业的人也对如何定义这个专业,向别人解释这个专业感到苦恼。环境艺术设计的叫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为仿效日本,而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一时间,全国众多设计院校步其后尘,纷纷效法。在中国,所谓的环境艺术设计更多指的是室内设计,而后延伸到室外领域,也指室外设计。它的叫法很多,有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建筑装饰和装饰装潢等,后来也有叫室内外设计、景观设计的。从这些叫法和所涉及到的内容来看,环境艺术具有其狭义的一面,它的概念就是围绕建筑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但同时,环境艺术还有其宽广的内涵。环境是个非常大的概念,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从这个定义出发来看环境艺术,环境艺术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和与美化装饰有关的所有设计领域。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P.Dober)对环境艺术是这样定义的。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艺术范围广泛、历史悠久,不仅具有一般视觉艺术特征,还具有科学、技术、工程特征。“环境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对话艺术和生态艺术。”
作为第一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在四年的大学时间里,我们学习的课程非常多。而且,作为试验田,学校的老师们也是想尽一切办法,从各种渠道出发,希望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把第一届办好,把头开好。所以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是非常丰富的。首先,作为建筑学院里头的科系,我们要学习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其次,作为艺术类进来的考生,我们还要学习艺术方面的东西;除此之外,作为这个专业的学生,涉及到的本专业方面的知识我们也要学习。而且,从这个专业角度来看,这个专业又能进一步分成室内环境艺术和室外环境艺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是非常多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要学习素描、水粉、钢笔速写、超写实、艺术概论、陶艺、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画法几何、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等等再加上一些文化课和选修课。但我们只有四年的时间,每个课程我们只能蜻蜓点水似的学一点,所以我们学到的东西每样都要浅一些。后来在社会实践中,遇到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同事学友,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这个专业在某些学校是有开五年的。个人觉得五年的时间就比较好,像建筑学的课程就可以多开一些,专业基础就好一些。到三年级下学期,再学本专业的设计。而事实上,建筑学我们只学到两年级。
从学校毕业后,我主要从事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因为工作需要,也学习了一些植物方面的知识。所以在专业课上,我还建议学校多开设一些植物方面的课程,像植物花卉学、植物配置、植物病虫害学等,这样这个专业的教学时间和内容就非常完美了。当然开设植物课也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因为西北地区的植物品种要比华东、中南、西南、东南等地区要少很多。
从学校毕业后,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主要有三大就业方向。一、建筑师;二,室内设计师;三,景观设计师。而我主要从事景观设计方面的工作。从刚毕业当助理工程师配合设计师工作到自己独立完成方案设计或制作景观施工图,十年下来,感触颇深。这个专业需要了解的知识,掌握的知识太多了。俗话说建筑师是个“杂家”,而景观设计师同样也是个“杂家”。建筑需要的知识面主要是纵向的、深度的,而景观需要的知识面则更多是横向的、广度的。作为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它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个专业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东西。比如作一个设计,需要了解水文地理、地质地貌、天气气候、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社会等各行各业的内容,才能有所兼顾的控制好一个设计。单从设计本身讲,又需要了解设计学方面的知识。光设计学方面就有很多设计手法、技术需要掌握。而方案设计方面又分小区设计、公园绿地设计、广场设计、办公环境设计、街道设计等设计类别。
这个专业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专业,它需要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完善它。而时下有些单位并不看重它,因为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它的专业性有待加强。 “玉不琢,不成器。”这个专业的从业者更需要花费些时日来雕琢。某些用人单位出于急功近利的心态,想在短时间就看到环境艺术专业从业者的业绩,其结果很可能是失望的。任何一个专业从产生、发展到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国外的景观设计发展了几十年,而我们只发展了十几年。多给这个专业一些时间,相信这个专业的从业者在经历一番风雨的洗礼后,会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越走越好,走出新的风采。
篇10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系,上海 201808)
摘 要: 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之于“建筑学”课程为研究主线,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名称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用性,以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改进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s upon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u
一、引言
1、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建筑室内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室内设计,建筑室外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外环境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为人类创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艺术、技术统一体的特质要求。《华沙宣言》对建筑学的定义:“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获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脱离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不成立的,错误的。
2、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讲授内容、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与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学习那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个人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称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更为合理恰当。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查阅有关的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并绘制建筑图纸,同时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能力。
二、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1).教材专业性过强、现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现有的改革针对性尚存在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多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深,理论系统性较强,教材中有较多地与环境艺术设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点,更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公式计算,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到的可能性极少,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有的文化、专业基础上难以理解,这部分既缺乏实用性、又相对枯糙无味的专业性极强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该方面知识重要性的怀疑。因此,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基础知识”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强、专业的针对性不足问题,近年有些同行同样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们每次在挑选教材时,却很难从中找到合意适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编者研究不够深入,匆忙编写出版,其中所改,只不过是简单的降低教材内容难度,更有甚者,将“建筑学”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简单图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视建筑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在片面强调艺术特色的同时,回避该方面教学的不足。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同样不可缺一。现在建筑学专业为了培养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弥补学生的知识偏离现象,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还要一味的强调艺术,忽视与其有着血缘不可分割关系的“建筑基础知识”的专业支撑重要性呢?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针对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因此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系统详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用于“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程里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内容。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文化基础程度普遍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教材中偏深偏难的知识点很难吸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摩其中的细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详尽的建筑学知识,而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室内界面面层的构造,建筑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等,而对于建筑体内部隐蔽的细部构造等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不大的内容,没有必要过细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足亦。
(3)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重复、所占篇幅过大:比如:在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中有些内容相对落后,教材中对木窗的陈述所占篇幅较大,讲解详尽,而现在木窗基本被塑钢窗、铝合金窗等一些先进的材料所替代,对于这些现阶段主流产品却讲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墙,现在工程中已经不用,完全可以删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装饰构造中所讲述室内装饰构造内容大多与室内材料与构造所讲内容重复,仔细斟酌这方面的内容,还是认为放在市内材料与构造课程中比较好,“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没必要重复该方面的内容。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改进和精简,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精炼性;对于与环境艺术设计联系不十分密切但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发展、建筑的地基构造等知识点。
(4)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论述,极少涉及实践课程: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教学形式的枯糙,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宗旨。
2.对教材问题改进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不是“知识理论性”。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更要侧重懂得“是什么”和学会“怎样用”,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系密切、具有支撑作用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中“为什么”程度的学习只要做到简单了解,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统化,深入研究精炼内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目标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知识为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服务。而适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基础。
(1)对于专业性过强的知识点应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可以更多地用图片等直观的形象配合文字的叙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图解。有些专业性极强讲解过细、环境艺术设计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化,比如:电梯、自动扶梯的构造、屋顶的构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处理等。
(2)针对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的问题,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该简化的简化,该概述的不详述,只需要了解的无需深入学习。比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钢窗的细部构造,这些内容在环境艺术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没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几乎用不到的一些计算公式,定律完全没有必要提及。比如: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地基基础面积的计算等。而对于屋顶的保温隔热等内容,只要知道屋顶有保温隔热的要求即可,无需详细知道保温的材料,、保温的方式、保温的构造等,即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屋顶的改造设计问题,相信学生在已知该知识内容所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自学具有迎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材中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删除。
(4)增加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性内容:比如:对一些承重力学、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的知识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的改进,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教材,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剖析
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同样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里讲解,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或课上根据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作业,消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各学科几乎没有区别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具体课程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整个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为什么现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现有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所致。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他们从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触知识,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势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局面问题必须要改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的“建筑学”改造成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据课程整体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实例调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案例专题课堂讨论分析法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更加要增加观摩教学法和个案阶段研究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上: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讲解、动态、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营造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教学录像、教学内容、辅导材料等内容置于网络上,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或学习。
四、“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所有的应用设计类
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1、“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项或综合设计项目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应用的体会和理解,项目可以是虚拟的、当然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来练习效果会更好。练习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先由单项练习入手,逐步深化到较综合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整个过程从最基本的抄绘图纸,到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设计小型建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制图等知识应用,同时又掌握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2、重视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或布置学生到实地考察、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内容的理解,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纯剪等结构类型类建筑,而对于一些细部构造,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
3、注重创新,增加体验性课程
如力学与材料知识用模型体验,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模型,体验材料与造型形态、造型构造的关系,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单项灌输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突出“教”与“学”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