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技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科技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科技发展

篇1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振兴医疗器械产业,必须要从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抓起,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为加快培育医疗器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竞争力 医疗器械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持续不断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运用,就不能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经济对其依赖性越大;经济发展起点越高速度越快,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成分比重就越来越大,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

一、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受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创造了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没有过的伟大奇迹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科技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的无数事实证明,每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进步则是科学发现和产业革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以美国经济为典型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国家高度重视研究投入大幅度增加,其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美好前景。

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与医学进步

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革命性地解决了许多以往诊疗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促进疾病诊治和医学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当前,现代医学加快向早期发现、精确定量诊断、微无创治疗、个体化诊疗、智能化服务等方向发展,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面向基层、家庭和个人的健康状态辨识和调控、疾病预警、健康管理、康复保健等方向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进一步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无论产业与科技的一体化进程,还是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所占其比例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建国以来,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各级医疗器械部门的努力下有了长足地发展与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医疗器械的功能拓展、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使用效率和效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某些产品领域展露出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为满足与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是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期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其特点是起点低,发展快。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并且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医疗器械企业1276家,医疗器械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为998.4亿元,同比增长124.52%。2005-20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7.4%%;中商情报网分析师预测到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收入可达到1900亿元左右的产业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13亿多人口,中国不断地寻求义多又好的医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5%,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2009年,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政府将加大全民医疗卫生投入,建立覆 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009-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 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医保制度的 完善与健全给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科技创新是提高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平均增速在25%左右,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医疗器械研发体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些地区呈现集群发展态势。随着新医改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对基层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的大幅增加,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010年,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赵于前,汤井田,桂卫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高技术通讯.2003(09).

[2]张阳德.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现状与展望.中国医学工程.2002(06).

篇2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意义;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的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业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壤与肥料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的根本。但目前,土壤和肥料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土壤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土壤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土壤具有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生物支撑、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等重要作用。统计资料表明: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从一定程度上讲,土壤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人类宝贵的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全面地、持续地和协调地供给植物以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能力,是衡量土壤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1.2 肥料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能增加农作物产量。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基础,肥料则是土壤养分的主要物质来源。因此,肥料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化肥对增产的贡献额为40%~60%;合理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如可提高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棉花衣分、绒长等;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含量持续增加,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等;合理施肥能减轻农业灾害,如合理施肥使作物茎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等抗逆能力大大提高。在未来农业中,肥料在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我国有限的耕地和众多的人口的农业发展现状,施用化肥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土壤肥料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科学施肥和过度施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施肥,比如说氮磷,从而导致地表水产生富营养化的现象。没有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有铬、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很容易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金属片、玻璃碎片、塑料薄膜等很容易破坏土壤原来的结构,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2.2 土壤养分缺失,土壤的质量下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增加产量,人们开始大量的使用化肥,且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耕地的质量不断的下降。而且,人们逐渐忽略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养分缺失。主要表现为土壤的基础肥力下降,土壤的物理状况下降,缓冲能力下降,土壤的各种各样的污染剧增。调查显示,我国有55%的耕地是缺磷的,55%~65%的耕地是缺钾的,这都成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2.3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的施肥比例不均衡

在施肥比例不均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氮磷钾的施肥比例不均匀。钾肥的施肥比例相对于氮磷的施肥比例来说是比较低的。单质化肥、低浓度化肥的施用比例高,高浓度的化肥施用比例小。过多的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施用的比例较小,这也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3 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保护法

当前土地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导致耕地保护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耕地资源保护立法的价值,调整耕地保护法律关系,是保护耕地应用的重要措施。此外,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和破坏耕地,强化耕地利用管理,并建立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区,加强耕地资源的研究等都是解决目前土壤有效利用问题的有效措施。

3.2 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提升土壤肥力

对土壤肥料的有效应用的准确监测,可以实现对土壤肥料应用情况的准确把握。土壤肥料的有效监测手段有国家肥料效益试验网络等,该网络能实时地掌握土壤内部氮钾磷的分布状况和对作物增产所产生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

3.3 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

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用微生物化肥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微生物化肥包括:氮肥: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内部的氮素与作物氮素营养,比如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有机磷细菌肥、综合性菌肥:它可以分解土壤有机物质,提升土壤的肥力。钾细菌、无机磷细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矿物质。抗生素:可以防治植物病害,刺激植物的生长。菌根菌肥料:可以增加作物根吸收营养的能力。其中,菌肥在播种时一般作为种肥来使用,固氮菌肥和有机肥料可以混合使用,一般不和杀虫农药混合使用。

篇3

关键词:科技资源整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1-0025-02

医学科技资源的整合是创造医学科技成果,推动整个医学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针对北京市医疗卫生科技资源特点,加快资源整合对促进北京市医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满足首都医疗卫生事业有重要意义。根据我们长期参加北京医疗卫生领域科技管理的实践和经验,结合北京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特点,我们对北京地区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一、北京地区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的主要影响因素

北京地区科技资源的密集程度国内仅有,国外也罕见。但是医学科研成果及竞争力与国外同行比较仍处于明显劣势,北京地区医学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北京市经济发展迅猛,科研投资规模扩大,北京地区医疗科技资源的配置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北京地区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需要解决和关注的三个问题:

1.条块分割,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北京地区43家医学科研机构,从隶属关系看分别隶属为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国家和地方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此外,清华、北大、首都医科大学等大学掌握大量的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总体来说隶属关系上类别层次较多,给整合资源带来一定难度,加上信息渠道不畅,出现大量科研项目重复立项、科技资源投入效率低下、科技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2.中央与地方医疗卫生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三甲医院是北京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科研力量。北京地区三甲医院共有62所,其中隶属于北京市的28家,占总数的45%,隶属于中央的34家,占总数的55%。中央机构实力雄厚,整合中央资源为地方服务意义重大。大量中央科技资源从事基础研究,而地方卫生科技资源配置关注的是科研成果应用,提升科研对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提升区域内居民的健康水平是地方科技发展的核心目标。因此,应从北京地区医疗卫生科技发展需要出发,有效地配置中央在京科技资源,使其在科研链条发挥应有作用。

3.医学科研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各个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不能在业务上优势互补,更没有形成集群优势和集群效应。科技资源共享意识不强,缺乏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无法有效对临床资源中的信息资源和病例资源进行整合,整合专家资源也是北京地区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可行性及三种模式

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属于公益服务,大部分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活动属于公益产品,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是科技资源整合的实践者和决策者,在区域科技发展中担负重要责任,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全方位的作用,主要在三个层次上发挥作用:资源整合战略规划者、组织协调者和具体操作者。具体发挥三方面作用:

1.政府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战略模式,战略层面的导向作用。政府作为战略层面资源整合决策者,它对资源整合的范围更大,它不仅可以对本地区市属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而且可以对北京地区其他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这足以体现战略层的重要价值。整合更具有深度,通过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引导科技投入的方向,整合优质资源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在北京市科委制定《北京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健康市民专项的实施将把更多的资源从项目转到专项,形成以专项为基点的科技计划管理格局,有效地调动科技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

2.政府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协调模式,协调作用。政府作为协调者,通过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调,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实现对资源的跨部门和组织协调,在协调的过程中资源整合效果得到突出体现,有助于切实解决一项重大社会问题。在科技促进市民健康方面,通过支持卫生局等主管部门承担或参与重大项目,从立项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中充分协调卫生主管部门,实现科技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目标。这种模式在不破坏传统科技体制基本模式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与中央科研机构、各主管部门同理合作,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

3.政府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组织模式,组织资源整合。政府的科技主管部门也可以作为资源整合的操作者,运用项目、政策、机构、经费等手段,整合科技资源。(1)在整合方式上,发挥市属医疗卫生领域科研机构的平台作用,通过项目促进市属医疗卫生领域科研机构的发展,使其成为汇集资源、推进地方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力量。(2)通过项目组织方式创新,促进各医院之间、医院与大学和国有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在项目组织过程中,科技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组织者,通过重大项目组织引导北京地区各类资源汇聚和整合,如2002年北京市科委资助的肝炎的重大项目,以佑安医院为主要负责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探索出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模式,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措施及其建议

北京市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构建复杂和多层次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技计划制定程序及项目管理方式整合本地区的科技资源。

1.构建复杂和多层次科技计划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资源。构建复合型科技计划体系就是在总的科技计划下设各类子计划,各个子计划在总科技计划指导下完成。通过设立基金计划作好与国家科技计划衔接。吸引国家科研成果落地北京,基金计划可以分为种子基金和果子基金,引导吸引优质资源。

2.开展科技计划前的充分调研工作。区域科技计划直接决定政府科技资源投入方向,在制定科技计划之前应开展充分的科技需求调研。科技管理部门应提高挖掘需求和信息的能力、渠道、网络和工作模式,确保科技需求的把握准确。对本地区医疗卫生领域的主管部门如卫生局、疾病控制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委员会等多个部门进行调研、对产业界和学术界进行调研,形成区域科技发展计划。

3.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北京在医疗卫生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方面主要缺乏促进共享的具体法规和运行机制,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使各种要素在这个平台上自由组合。北京临床医学标本和病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通过机制创新、法规建设、技术规范制订、资源质量评价和控制及跨部门的协作,整合北京是临床医学标本和病例信息资源,建立权威的、全面开放的医学标本和病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全面共享,增强北京临床医学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临床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计量科技 国民经济 地位与作用

1 计量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第一步,起着关键作用。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综合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科学要发展、计量须现行”,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计量科技技术,其他科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计量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现代计量技术的变革也给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1]12-34。

2 计量科技概述

计量科技包含探索性、先行性、基础性的研究——科学计量,同时计量技术也包含了应用技术——工业计量和政府主导的社会事业的法制计量。在科学研究领域,计量科技可以真实的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还可以为先进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计量基础;在应用技术领域上,计量技术是我国工农业生产中有效的实用技术,对工业生产提高了技术保障;在法制管理技术领域上,计量技术也影响着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计量技术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起来,其技术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社会服务业、工农业、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计量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将法制计量推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法制计量是政府或相关授权机构根据技术、行政和法制的需要对计量器具、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在测量实验室中实施管理控制。其目的主要是用合同和法规方式保证并规定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资源监测、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社会管理等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测量工作的可靠性和公正性[2]26-29。

3.1 医疗计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也在不断的增强,所以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测量技术来提高医院的医疗综合能力。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人医疗保健的开支每年高达到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5%,其中用于计量或测量的技术设备开销占25%以上。测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精密的测量技术、改进医疗标准参考物等领域。医疗计量技术的发展不但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疾病、还可以有效的避免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3.2 贸易计量

贸易是计量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商品交换和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我国商品贸易交易额巨大,贸易计量出现微小错误就会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目前,我国现代贸易计量发展迅速,有效的减少了计量误差,在法制计量控制下,最大允许误差范围正在逐步的减小,有效的维护我国贸易经济各领域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3 资源与环保计量

资源和环保计量科技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当前,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破坏严重,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条件的恶化、生态资源枯竭等问题都会限制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坚持的基本国策之一。我国人口基数,资源的浪费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和资源与环保计量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资源计量的有效控制,可以实现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相对匮乏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采制度也会相对完善,在优化和改善人们生存条件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35-38。

4 计量科学在科学进步上的主导作用

科学计量是计量科技中探索性、基础性的计量科学,通常情况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是通过计量技术来定义和实现的,为先进科学技术提供了可靠的测量基础,是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的基础,为科学技术发展服务的计量科学研究。

(1)高新技术产业的计量科学技术支持,众所周知,产品的技术要求越高,其制作工艺越复杂,所以对测量技术的要求也会越高,例如:波分复用技术可以通过一根光纤传输不同信号,其间距仅为0.08nm,这种距离的计算就需要纳米计量技术来完成。

(2)随着市场国际化和贸易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国民经济贸易生产总值以每年15%的速率快速增长,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产品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质量检测要求,国民市场的交易模式的转换,其测量、符合性测试、标准物质数据计量越来越复杂,所以为了避免我国国民经济受到贸易计量的影响,我国相关科研人员正在建设以国民经济为基础现代测量科学。

5 结论

计量科学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的增收节支、节能降耗、增强产品开发后劲、提高生产效率等问题。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自动化、科学化的管理要求,计量科学已经由传统的静态孤立计量转化为实时监控和动态计量,实现了我国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工艺参数、投入产出的控制要求。完善检测设备、改进计量手段、发展计量技术是实现企业生产、检测自动化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现代工业提供更有效的技术保证[4]134-137。

参考文献:

[1]虞惠霞,刘月晗.计量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应用[J].工业计量,2001,6(7):12-34.

[2]王微.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7(11):26-29.

篇5

为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国

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卫生科技进步,现就促进我国卫生科学技术发展

,讲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卫生科学技术要以防病治病为中心,为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自主创新为龙头,夯实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促进开发研究

与技术应用,全面推进卫生科技进步。深化卫生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卫生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卫生技

术应用的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服务。

二、总体目标

卫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科技工作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两条主线,围绕知识更新、技

术流动、成果转化三个中心环节,构建卫生科技自主创新、科技支撑、成果推广应用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四个体系。通过不断的努力,

做到卫生科技工作与防病治病密切结合,为卫生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卫生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落实任务,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积极、务实、有效的措施

,在抓落实上下功夫。认真贯彻《纲要》,促进卫生科技工作的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大力促进卫生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卫生科技进步。

以增强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鼓励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卫生科技

工作的首位。以自主创新为龙头,大力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实

事求是,突出工作重点,实现全面跟踪和重点跨越的目标。

国家级卫生科研机构和医科大学要把知识创新作为主要目标,地方科技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疾病预防救治的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要加强联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国家级卫生科研机构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科研机构,要选择有基础、有优势的关键

项目,围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集中力量,主攻共性和关键技术,力求取得突破。卫生科技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要选

择有特色、有需求的重点领域,加强适宜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积极促进产学研联合,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同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科技支撑条件建设。

要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科技研究资金。各级卫生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积极组织好国家和地方科技经费的申报、立项、使用和管理,

确保用好国家科技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各有关地区、有关单位要做好卫生部管理的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金等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通过科学的运

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积极性,使科技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各地区、各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不断增加卫生科技工作投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安排

工作经费都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卫生科技工作,并把卫生科技成果作为评价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指标。

要加强横向联合,强化部门协调、部省共建、军民结合、行业配合、国际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形成发展卫生科技的合力。

加强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卫生部抓好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把重点实验室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

流的平台。卫生部对部级重点实验室进行动态管理,根据绩效评价,做到有进有出。在“*五”期间,努力打造覆盖面广、学科齐

全、功能完善、适应科技创新的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网络。各地要把抓好重点学科、领先学科建设放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部署

,积极推进,注重质量,稳步发展。认真做好卫生科技信息、医学实验动物等工作。

(三)继续深化卫生科技体制改革。

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力争卫生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

进展。

进一步深化卫生科研机构改革。重点抓好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

院所制度,使其成为管理机制科学规范、优势学科集中、学科带头人优秀、研究队伍结构合理、资源有效配置、研究环境宽松的医药

卫生研究重要基地。建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应用体系,以中介

机构为主的科技服务体系,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

抓好制度创新,改革不利于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重点要改善科研立项、科

技评价、人才培养、成果转化、项目审批等方面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使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有效。

(四)加强卫生技术评价和管理。

从规范技术使用,防止卫生技术不合理应用入手,以保障卫生技术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为目标,以机制建立为核心,

以技术评估为手段,加强卫生技术管理,建立卫生技术评估和卫生技术管理制度。加强对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高新技术的

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合理性的评价。要充分利用循证医学、伦理学评价等手段,通过对卫生技术应用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进行

评价,讲指导其合理应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制定技术政策、评估信息、推行技术规范等措施,使医疗卫生单位和广大群众合

理使用卫生技术。

加强卫生科技管理法制建设,结合卫生科技工作的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发展、规范科技管理的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管

理程序,并在工作中认真执行,使卫生科技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认真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制度

,对科技立项、成果评审、项目审批、科技人才评价等制定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监督程序、纠正程序等,确保科技评价工作科学公

正。

(五)进一步做好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

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适宜技术,提高城乡基层的技术服务的能力是卫生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争取

各方面对适宜技术推广的投入,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卫生部在继续做好“十年百项”推广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卫生适宜技术推广

的新的途径和措施。各地区、各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于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卫生主管部门应

当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适宜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要采取有效方式,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参与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要加强卫生科普工作,把防病治病的科技知识送入千家万户。

(六)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质量建设。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保障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开展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我国疾病控制体系、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

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认真抓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验室生物安全文化建设。各地区要充分重

视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件的改善,争取在“*五”期间,在所有相关单位设立与所从事的工作相适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要建立完善

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文件。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省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

做好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工作,不具备生物安全防护条件的单位不准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要抓好

培训工作,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和年度考核,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要注重实验

室质量建设。国家、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实验室要率先做好实验室质量建设和管理工作。

(七)培养造就科技人才和队伍。

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卫生科技人才和团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营造有利

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各地区、各单位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

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在人才培养和使

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研型领军人物的培养和使用,也要重视科技应用型人才、科技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同

时,要注意引进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加强卫生科技合作与交流,按照《“*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的要求,紧密结合卫生工作重点,组织实施国际卫生科技

合作和智力引进以及人才培养项目,在引进中消化吸收,在实践中改造提高,在发展中实现再创新。

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加强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和制定有效措施,大力弘扬优良的学风,坚决抵制科技工作

中的不良风气。要高度重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注重造就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

、能够专心于科技管理工作的人才队伍。

要高度重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注重造就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能够专心

篇6

一、坚持自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科技发展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提速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攻坚时期。在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重大需求的基础上。我省科技发展将立足省情,面向未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引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要求和全力推进“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创新、需求导向、人才优先、超前部署和改革创新的原则,从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进行总体部署:

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

二是把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及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作为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突破一批关系新兴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振兴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把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积极运用生物、信息等技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行动计划,加快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四是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开放共享,面向重点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推动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技术链、产业链,加速产业集聚效应。全面推进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使科技支撑引领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是把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发展的优先位置。着力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以各类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科研项目、海外学人创业园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为载体,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尖子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通过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凝练一批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整合创新资源,集成优势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尽快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二、“十二五”时期。我省的科技工作重点做好七个突出、七个优先和三大重点

做好七个突出,使我省科技发展实现新的战略性跨越。科技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是突出主题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并以此统领全篇。

二是突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全面组织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支撑重点产业振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和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着力培育产业技术创新集群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是突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重点产业振兴,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全面推进我省创新体系建设。

五是突出科技惠民。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民生科技。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六是突出前瞻部署。超前部署基础研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着力解决关系我省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问题,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七是突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基地和项目的统筹协调,将科技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三、面向发展需求。突出任务导向。七大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带动全省科技发展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我省确定了七大科技发展优先领域。统筹规划和安排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大和带动力强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任务。加快实施进程,力争快见成效,以科技发展的局部突破和跨越带动我省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一是新能源领域:优先支持洁净煤发电技术、先进风能综合利用技术、先进水电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太阳能利用技术、核能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二是新材料领域:优先支持高性能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光电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石墨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物材料和石英基信息材料等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三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优先支持能源装备、数控技术与装备、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关键元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四是生物医药领域:优先支持疫苗、诊断试剂和创新药物、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优先支持物联网、汽车电子与电力电子、微电子

与新型元器件、高性能计算机机群并行计算系统与软件等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六是现代农业领域:优先支持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粮食增产、蔬菜洁净及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畜禽水产饲料开发与高效安全饲养、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装备、生物农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优势畜产品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林下资源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等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七是民生科技领域:优先支持人口健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疾病防治、中药现代化、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及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四、三大重点任务。使科技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尽快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十二五”时期以建设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及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为战略重点,统筹规划和部署了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和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全力推进“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即: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实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为加速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实施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计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动计划,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行动计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施对外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篇7

【关键词】 医院档案; 档案管理; 途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57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医院档案在医院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医院档案记载了医院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不同角度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医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条件下的重大事件、人物、工作等,通过档案记录可以探寻医院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在现代化医院管理工作中,医院档案对医院发展、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评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1 档案管理对于医院业务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业务建设基本包括医疗、教学和科研三部分,医院业务也有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尤其对于中医院,中医药学术经验的传承是中医医疗水平发展提高的重要途径。历史上,中医药学术的传承大多依靠传统的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但这种方式局限性较大,不能满足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因此,档案管理就成为现代医疗、教学、科技发展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从科技档案、病案管理与人事档案就可以充分体现这一论点。

1.1 医院的人事档案,一方面是医院人才队伍现状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还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以此为基础,可以制定医院人才的培养及引进计划,以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人事档案是医院职工身份、学历、资历等各方面的证据,同职工个人的组织关系、工资待遇等紧密相连,具有法律效用。因此,在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人事档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医院职工晋升及考核的重要依据。工龄计算、工作调动、转正定级、职称评审以及办理各种社会保险等都需要人事档案,因此,人事档案在医院管理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1.2 科技档案记载医院科技发展的历史,是医院宝贵的信息资源。管理并充分利用医院各阶段形成的科技档案,可以更好的总结继承名医名家的临床经验,提高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由于医院软硬件建设的局限性,目前大部分医院对科技档案的管理利用停滞在传统的封闭管理模式,还不能适应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及开发利用。因此,在以后的档案职能、采集应用、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开放式管理,进一步转变医院科技档案的管理观念,尽快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科技档案的功能,促进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提高。

1.3 良好的病案管理可以极大地促进医院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整个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无法估量的重要作用。每一份病案都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由医护人员共同完成并及时记录形成的宝贵资料,它是临床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料来源。病案管理的质量不仅反映了医院医疗管理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病案社会功能的发挥。一份清晰、完整、优质的病案,能够精确反映整个医疗活动过程,全面体现医学学术思想,对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病案资料是实际临床工作的积累,真实、及时、详实可靠的病案是医疗教学的活教材,又是科研工作的基础资料,通过一定量的病案分析和研究,能总结出很多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可以促进临床医师的培养,对于指导医疗实践和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

2.1 加强档案管理质量控制 医院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是医院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深化改革、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需求。在当前形势下,成立医院综合档案室,由医院主要领导、职能科室主任和档案室专职人员组成管理领导小组,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对医院档案实行综合管理,是保证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的必要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为档案的充分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2.2 完善档案制度 为了提高档案的有效利用率,医院档案室应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保证日常管理工作的健康规范有序。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职能部门在工作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形成文件档案,由于材料形成的分散性通常会影响后期的收集工作,这就需要各部门专兼职档案员提高档案意识,积极配合档案部门工作,可以将档案建设作为各专兼职档案员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2.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医院各类档案的信息化处理,可以避免档案原件反复多次的直接使用或借阅,从而避免原件的磨损,以达到保护档案原件的目的。在档案软件中,还可以提供统一的信息录入格式,通过网络进行档案信息的转换和搜索,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医院档案的归档工作。医院档案室还可以与其他部门合作,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数据库,通过医院内网,将医院各业务流程中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医院资源共享[3]。

2.4 增加配备,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 目前大多数医院档案管理还处于原始手工整理与单机归档的阶段,档案室软、硬件设施均不到位。由于档案信息系统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没有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紧密相连,无法有效进行资源整合,现有系统本身也欠缺对档案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医院应加强资金投入,提高档案技术现代化配备,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培训,建立信息网络,实现计算机对档案信息的采集、记录、检索、传输等服务。

医院建立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合理使用医院档案将会成为规范医院管理、加快医院改革的助推器。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医院信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学习进取,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医院档案工作发展的新思路, 以满足社会进步和医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苏艳梅.浅谈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106-108.

[2] 彭佳.浅谈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01(21):132.

篇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兴院”之路。一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二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三要科技为先,技术创新;四要以人为本、造就人才。通过科技创新锻炼和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科技队伍,提高医疗技术整体实力,保证整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促进医院的全面快速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医院 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兴院”之路。近年来,医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意识,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促进医院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前提

    医院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的关键在于走科技发展的道路。一是更新观念,确定新思路。面对高科技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我院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在内涵建设上选择突破口,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动力,确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高质量、快节奏、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二是创新机制,制订规划。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我院先后建立了“优势为先、突出重点、抓大放小”的学科建设机制,“注重特色、创新发展、绩效激励”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引进、养用并重、鼓励冒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准名家、横向联系、借势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积极实施“优化学科战略”和“加速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医院实际的科技强院之路。三是加强管理,整章建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没有好的工作绩效,没有完善的“游戏规则”,就没有工作的正常运作。我们先后制定了科技奖励制度、研究生培养和报考制度、外出进修学习管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强化科学管理,使医院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如:我们要求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必须有自己固定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的计划内研究课题,并进行年终考评,作为职称晋升、学科带头人选拔的必要条件。这些措施为着力打造龙头、名牌学科,努力形成优势特色技术,积极培植名医、名家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保证,促进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基础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龙头,只要抓住了这个龙头就能实现以强带弱的指导思想。在重点学科建设上本着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互补优势、着眼发展的原则。注重五个结合:(1)多学科结合。要求各学科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发挥群体优势,联合攻关。科研工作要规范化、系统化、系列化,克服科研工作各自为政,单打一的被动局面。我们认为,只有大协作,才能大突破。以急诊科、icu为骨干,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为依托,组成心血管病救治中心,形成“接力式、全方位、高水平”的急危重病救治体系。心血管内科、麻醉icu、心胸外科等学科联合,推动了心脏移植和冠脉搭桥技术的快速发展。(2)内外结合。为占领技术制高点,争创一流,积极支持参加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主动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来我院讲学和积极主办各类学术会议以及专题学术讲座,使得医院广大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3)学科与技术结合。优势技术是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一流的技术和特色,学科才能持久发展。如血液内科原来基础弱、特色不明显,就选择骨髓移植为技术突破口,使该科整体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还如心内科,开展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项目之后,其社会、经济、技术效益大幅度攀升。(4)学科与人才结合。学科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使用。医院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管理办法”,确立了选拔使用标准和长远的培养计划,建立了拔尖人才专项基金和科技发展基金等。(5)技术与设备结合。近年来,我院抓住机遇,瞄准国际一流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大胆引进高新设备,建立新学科,培植新重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拓宽了医疗服务的范围和种类,为社会提供了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也带动了整体学科技术的发展。

    3  科技为先,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关键

    科研水平以其承载的医疗技术水平高低为标志。以科技为先导,瞄准学科前沿,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是科技兴院的前提。(1)以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兴院的发展。高新技术是医院的标志和核心竞争力,注重技术创新,医院的发展才有后劲。心血管内科冠心病介入诊疗、心胸外科的冠脉搭桥手术、普通外科的腹腔镜技术等,既奠定了重点学科的优势技术地位,又使各项技术形成系列,带动多学科技术开展。(2)瞄准技术前沿,形成专科特色。近年来,我院在生殖工程、脏器移植和微创外科均获重大突破,先后开展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纤维外科、冠脉造影等新技术、新项目数百项,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填补省内及地区空白,形成了介入、微创、组织器官移植、生物治疗等优势技术群,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技术发展。(3)引进高新设备,发展高新技术。高新设备带来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促进学科发展。近年来,投资3000余万元,先后引进spect、射频消融仪、神经中央监护系统、数码胎儿远程监护网、眼底激光仪、蛋白芯片检验系统、荧光定量pcr扩增仪、各种内镜、基因工程成套设备等大中型医疗设备400余台(套),发展了激光、放疗等高新技术,带动了影像、放射、检验等学科整体实力的提高。

    4  以人为本,造就人才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动力

篇9

一直以来科技股都是属于“投机者”的天堂,难入价值投资者的法眼。而今,科技型企业不但吸引了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另外一位股神索罗斯也大施拳脚,其掌控的基金今年第三季度增持亚马逊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股票。这或许对国内既有政策扶持又有良好成长空间的新兴产业提供了更多的炒作题材。

周一,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 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在25 个示范城市三年试点推广工作的最后一年,目前已启动对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和企业的“问责制”,我国电动汽车市场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受此利好消息影响,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板块强势崛起,万向钱潮(000559)、江苏国泰(002091)、亿纬锂能(300014)、成飞集成(002190)、德赛电池(000049)、比亚迪(002594)、路翔股份(002192)、动力源(600405)等8只个股强势涨停,资金追捧力度可见一斑。

由于下游充电设施的不足,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较大阻碍,而要实现试点推广的政策目标,就必须推动充电站等充电设施的快速、有效完善。加上相关个股前期也没有经历过恶炒,所以本周做多的新能源汽车概念股的力量更集中在充电桩的个股――奥特迅(002227)、动力源(600405)、上海普天(600680)本周最大涨幅都超过25%。类似奥特迅出现连续涨停板的个股回调后都还有续升的可能。新能源汽车的热潮难以降温,题材炒作还有卷土重来的时日。从新能源汽车产业获益的排序基本是电池、电机、电站等零部件和配套,相关概念股可重点关注。

年底前,正是“十二五”相关产业规划密集期,林业、医疗器械等不属于战略新兴产业也都具备伏击的机会。11月15日,林业板块大幅上涨。其中,吉林森工大涨4.95%。业内人士指出,林业股集体上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物质能源专项发展规划》可能近期出台,以前当作废料处理的木屑等木材剩余物可以卖给发电厂,林业公司将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木屑发电或成林业公司新引擎。二是近期消息表明,我国对碳税研究已进入比较详细阶段,“十二五”时期或开征碳税,这对林业公司是正面利好。

篇10

【关键词】大学;高等教育;扩张;科技发展

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大学产生于欧洲中世纪,以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为代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单一的教学的职能,从欧洲古典大学传统的四大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哲学院)可以看出他们是为社会培养官吏、牧师和医生等。随着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从此,大学与科技的发展便结下了“缘分。”在20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信息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海洋技术等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同时也在不断探寻着促进科技发展的途径、方法。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进行着科学研究,同时还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推进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1.大学扩张的表现

1.1大学招生人数的增加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根据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精英教育(入学率为5%)、大众化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由1999年的92.4万增加到2008年的5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0.5% 增加到23% [1] ,仅用不到十年的时间便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要用几百年才能完成的。

1.2大学建筑规模的扩大

由于大学的扩招,生源急剧增加,宿舍楼、教室、图书馆、食堂等都颇为紧张,为了应对扩招所带来的压力,全国许多大学都掀起了建设‘新校区’的热潮。大学新区建设与地方政府追求GDP的需求相吻合,因而很容易得到官员们的支持,从而能够相对容易的就获得用地的批准。因此很多高校不管自身条件是否具备,都开始盲目的扩建,有的高校甚至扩建至三四个校区。新校区里面设备齐全,教室均配备多媒体电子信息教学工具,图书馆资源丰富,校园环境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3大学院系设置的增加

我国在1949年前的大学一般只有几个学院,如北京大学只设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六个学院29个系,清华大学为五个学院27个系,复旦大学4个学院9个系[1],从90年代初开始的大规模的院系合并潮后,各高校建立了很多下属的学院,扩招后,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一些新型专业新校区的设置,学院数大大增加,大学少的有十几二十个学院,多的则达到了48个学院之多[2],行政领导的权利大大被强化了。

1.4大学影响力的增强

大学通过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来实现其对社会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等各方面的影响力,逐渐从原来的象牙塔走进了社会的中心,在社会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成为现代社会的火车头,而不仅仅只是传承知识,培养官吏、牧师、医生等。由于大学拥有一大批科研教学人员,科研设备和丰富的藏书,在科技研发,航天工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创造力大大增强,为社会输送各种各样的人才,促进科技的创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大学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2.1大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人才

有人说:大学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其实也并不无道理,科学技术无论进步的有多快,如何发达,经济发展如何迅速等,归根结底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而大学则正是孕育和培养这些高素质人才的摇篮,985和211工程的建设,也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成为了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同时,大学还不断的衍生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技术材料,已经不单单只是为了教学为了培养牧师官吏而存在,而是源源不断的培养大量的掌握高深理论的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成为主力军的各方面的人才,满足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大学本身也进行着科学研究,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主力军

大学是各类高端人才汇聚的地方,首先他的学科门类专业设置都很齐全,拥有各类科研设备,图书资源,大型实验室等,具备了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在学科交叉和信息交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战后,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科技发展步伐迅速加快,大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之一。

2.3大学为科技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提供平台

大学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起到了传输纽带和桥梁的作用,通过科技园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平台。斯坦福大学科技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到20世纪50年代初已经形成了“硅谷”工业园,斯坦福大学的科技成果也通过科技园区转化成了实际的产业的,掀起了建设大学科技园的热潮,我国也已经建成了八十多个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的大学科技园,如清华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吉林大学科技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等,平均下来每个科技园都有上百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的科技成果也正是通过这些科技园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

3.大学对科技发生作用的条件

3.1大学中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大学作为培养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才的场所,作为个体受教育的一个阶段,不仅使个体的身心人格各方面得到发展,同时个体的整体素质如何也已经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的发展,终究要靠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来实现,若果大学中没有一个高素质的群体,那么他也不能衍生出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也不能对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任何的作用。

3.2大学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精神要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就犹如矛盾的双方,既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学者将科技的这种负面的作用称为:“科技异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没有为人类谋福利,反而有可能破坏甚至使人类灭亡,走向道德的边缘,如原子能、生物化学等技术如果被正确应用则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福祉,若用来制造核武器、原子弹等一旦被滥用则有可能加速人类的灭亡。科技本身发展到今天就已经以牺牲了环境为代价,尽管他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工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等问题。这就要求作为科技发展的主力军的大学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仅要有科学的精神,同时还更应该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科技的发展,从而造福人类社会,达到大学和科技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1)

[2]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粟荔,凌玲.回旋的推动力[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

[4]崔立勇.大学扩招在争议中走过十年[J].中国经济导报,2009-9-17,(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