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心理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拓展的新领域,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依然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但事实上,心理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深层的心理困惑会对人成长产生阻碍,影响到人的各项能力的发展,所以学校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心理问题方面,而且学校最初开展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对象也多倾向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此外,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有关的讲座、宣传也是从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预防等方面开展,这就使得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内容、途径和方法偏离了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提升的本质,使得心理素质教育难以深入和扩展,实际效果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高等教育和国际组织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能够优化学生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①。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在这个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尤其是在市属高校,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很多,导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助工具的心理素质教育难以实现高等教育赋予的功能,使得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学生发展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也就影响了它的合理定位,所以如何转变心理素质教育的定位就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内容上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但二者界限不清晰,关系不明确。因此当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需要重新确定自身的工作目标、范围和工作内容。
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各高校把心理咨询的宣传、来访的学生数量以及咨询的效果作为评价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事实上,市属高校的学生群体在高考成绩上就远远低于重点大学,成就动机也不强,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重点大学低得多,主动求助心理咨询的人数也少于重点大学,因而当前的评估机制在市属高校起到的作用是很微弱的。各高校在实施各项具体工作时,期望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但往往事与愿违。人的心理成长必须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心理素质教育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心理素质教育短期内并不能在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效果,而是具有隐蔽性、潜在性、长期性等特征,这就导致了对心理素质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和产出不能完全用量化的指标评估。同时因为看不到学生明显的变化,使得进一步的投入会受到前一阶段的投入产出比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急于通过某种外显的形式得以体现,容易流于形式,并缺乏实质的内容②。心理素质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从长远的收益和研究的结果来评估这项工作。
三、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需要深入研究
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最初来源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咨询和治疗比较注重心理问题的治疗和改善,本质是以治疗为目的,属问题取向。心理素质教育是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是以教育性和发展性为目的的,其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属于交叉学科。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整合、利用和借鉴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出独立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各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特有的小型理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仍处于启蒙阶段,需要大量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构建和研究这一新兴学术分支。对于市属院校这一层级的高等院校来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价值感相对较低,应对问题的方式单一,人际关系敏感。一项对北京某所市属高校连续三年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每年调查数据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且每年五种症状的排行顺序也完全一致③。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很强的一致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深入探究其中的缘由和解决之道。
四、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有待改进
学校开展的心理素质教育包括各类心理素质课程、心理咨询、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团体辅导、讲座等。这些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心理素质课程的内容多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够基本满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但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在市属院校,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要少于一般重点大学,因此对于那些外界社会支持比较少、不善于利用外界资源的同学,心理咨询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学生问题复杂,跟家庭有很多纠葛,自我认知严重缺失,心理咨询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团体辅导是一种比较活跃的采用体验式、自助式的学习方式,但在市属高校,多数学生难以完整地坚持下来几次团体辅导,给团体辅导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讲座本身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开阔眼界的一种开放式教育,但难以操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市属高校主动来听心理素质类讲座的学生非常少。笔者曾调查了北京市属的若干所学校,发现组织者在讲座前普遍焦虑,担心来听讲座的学生数量过少,使组织者和讲座主讲人非常尴尬,于是利用行政命令组织某个班级进行集体听课,但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不佳。市属高校的学生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更多的是适应上的困难、发展上的阻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无目标的茫然感、缺乏学习的动力等问题,而最为主要的是学生普遍自我价值感较低。这种低自我价值感的状态并非表现为问题或障碍,却严重削弱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这样一种具体工作现状下,寻找适合的工作途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非常紧迫的。
五、心理素质教育职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英美国家、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从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师大多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经过了专业培训,并获得辅导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临床心理学等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方能从事这项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④⑤。在我国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辅导员参与来共同完成这项“心灵工程”。但事实上,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很难把自己全部的工作精力分配到心理素质教育上,大部分的教师需要承担和应对学生事务工作中的其他工作。心理素质教育本身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又由于很难从领导、同事那里获得相互的支持,容易造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和心理枯竭感,从而影响工作质量⑥。对于为数不多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直属部门一般是学生处,行政部门的领导往往希望看到外在的工作效果,而心理素质教育又难以做到这一点,领导的反馈势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大部分教师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兴趣来选择这一工作岗位的,在没有明显的工作效果又缺乏职业发展的情况下,也进退维谷。这种人为造成的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学前幼儿;心理素质;培养
现代家庭结构大多呈现4+2+1的模式,这导致家庭里6个大人围绕着1个小孩团团转,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家长对唯一的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由于现代城市封闭式的家庭以及独生子女的环境,使孩子从小缺乏伙伴玩耍以及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也容易导致不良的个性特征。心理学家总结到:一个人心理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未来的成功。然而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一直受到忽视。于是,如何提高幼儿心理素质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下面就幼儿心理素质谈几点看法。
1学前幼儿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1.1抵抗挫折的能力低,害怕困难和失败
主要表现在学前幼儿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缺乏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遇到问题就选择放弃,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或者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1.2自私、任性、缺乏独立的人格
主要表现在学前幼儿缺乏同情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情绪明显、无所顾忌,要求别人必须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在对外交流中蛮横,不讲道理。不愿意独立完成任务。
1.3情绪抑郁、孤独感重、自信心不足、容易胆怯
主要表现在幼儿不愿意与人交流,喜欢独处。由于交流的缺乏容易形成孤僻、抑郁、不信任人等不良的个性特征。在老师以及外人面前缩头缩脑,缺乏表现自己的勇气。在活动当中表现出胆怯、信心不足、甚至不愿意参加的抵触心理。1.4缺乏责任感以及集体意识主要表现在犯了错误喜欢往别人身上推、责怪别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容易以个人为中心、违反规则、喜欢攻击他人。
2学前幼儿存在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分析
1)造成学前幼儿不健康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家长的溺爱。家长对幼儿的特殊照顾,幼儿在家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幼儿的欲望容易得到满足,这些都行为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导致幼儿不懂得照顾别人,觉得自己就应该享有特别的权利,久而久之造成自私的性格。家长对幼儿过于爱护,不舍得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甚至于舍不得让幼儿下步走路,乐于抱着睡,背着走,甘心当幼儿的代步工具。这导致了幼儿缺乏独立、丧失自信、养成了依赖的心理。由于溺爱,家长对孩子包办一切,不舍得孩子动手,孩子没有机会尝试,没有经历过挫折,导致遇到挫折不愿意面对。遇到事情的时候,家长不是用商量的态度,而是用祈求央告的口吻。当孩子遭遇不顺心时,家长由于担心孩子哭闹会一味无条件的依从、迁就孩子。这些溺爱的行为是导致学前幼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的主要因素。2)现在的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并且居住在现代城市封闭式的家庭,同时家长担心孩子安全,不愿意让孩子外出,这些都让幼儿缺少了和同伴以及社会接触的机会。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直接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老人。这也容易导致孩子郁郁寡欢、压抑、孤独等性格。3)当幼儿做错事情时,有部分家长会以批评、讽刺以及羞辱等态度对待幼儿。有的家长喜欢在幼儿面前把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这些都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内疚,胆怯、缺乏自信心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4)在幼儿时期幼儿的自控能力差,精神集中短暂,加之被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从未体验过兄弟姐妹的互相照顾和谦让,缺乏集体的生活让幼儿进行尝试和体验。这些也容易导致幼儿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3培养学前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途径
3.1为学前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学前幼儿健康心理的首要条件。幼儿生活在欢悦、和睦的环境中会产生轻松、活泼和愉悦的心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括丰富、安全、舒适卫生的物质环境,而且还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教师需要多给幼儿一些关心和爱护,比如:亲切的呼唤、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家长需要经常和幼儿进行沟通,而不是忙着工作把幼儿丢给老人和保姆。应和幼儿交朋友,陪着幼儿一起玩,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爱和温暖。鼓励幼儿走出去与同伴进行交往,让他们玩得开心,消除孤独感和抑郁。
3.2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孩子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电视、幼儿读物中的角色,都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对于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情,不管好坏,都会给幼儿留下印象,并且可能在他们的行为中反映出来。观察和模仿也是幼儿进行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给幼儿以良好的影响。教师在与同事或者幼儿交往中、家长在与人交往中都应该呈现出正面、积极、友善、关心、同情、独立、自信和乐观。天长地久这种美好无声的教育就会给幼儿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相反如果行为粗暴、语言尖酸刻薄也会给幼儿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成年人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一个文明的榜样。
3.3利用角色扮演活动、触动幼儿的心灵
角色扮演是指幼儿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角色扮演游戏能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对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好处。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让幼儿饰演父母,让幼儿感受到做父母的辛苦。从而让幼儿在生活中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和关心父母。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让内向孤僻的幼儿扮演活泼开朗的角色,并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也这么做,从而让幼儿变得更加的活泼开朗。同样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教育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讲礼貌、关心同情他人而不应该只想到自己。
3.4赞扬和鼓励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专家说过“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变天才,否定批评和讽刺,可使天才成。”在鼓励中成长的幼儿可以学会自信,在赞扬中成长的幼儿学会自赏,在讽刺中成长的幼儿学会羞怯,在羞辱中成长的幼儿学会内疚。赞扬和鼓励能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心。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对幼儿进行赞扬和鼓励,善于发现幼儿的进步和成功,多用欣赏的眼神和语言告诉幼儿“你很能干!”。不要总是盯着幼儿做的不好或者不足的地方,习惯挑毛病,对幼儿否定和职责。
3.5自信训练、培养幼儿的勇气
自信让人拥有力量,自信让人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自信让人不服输,自信让人成功!然而许多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不自信的行为。比如,不敢跟陌生人说话。与同伴发生矛盾只会向家长哭诉,不敢独自解决。不敢上台表演等等。自信训练就是认真对待幼儿的要求,给幼儿选择的机会,不嘲笑幼儿,不要拿幼儿和其他人对比,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特长并且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
3.6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成长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事业成功的关键,其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更应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懂得谦让、协调、信赖,懂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护。为此在幼儿的生活中可以培养其规则意识,让幼儿真正的意识到生活在集体之中就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当幼儿犯了错误时,一定要让幼儿承担因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果幼儿损害了别人的东西,要让幼儿道歉,而不是父母帮忙道歉,同时让幼儿提出补救办法,对造成的损失父母应坚持让幼儿给予对方补偿,让孩子明白,谁造成的错误,就应该由谁负责。在集体生活中要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感受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增加了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懂得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力的推动幼儿身心的发展。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有利于幼儿培养出愉快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良好的品德,从而使幼儿健康的成长。同时幼儿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幼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伟云.浅谈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艺术,2003(04).
[2]田华,李翠霞,陈学敏,任丘.浅谈入学前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技纵横,2010(22).
[3]王慧群.浅谈幼儿心理素质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4]沈文君.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05).
[5]江晖.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素质;心理教育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也是如此。然而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却有着不同的表述。20世纪50—70年代,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三育),80年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到了90年代又表述为了“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尽管如何表述都不能把“全面发展”说得那么到位,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全面发展不同的说法变化中看到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能力”的培养。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对于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认识,大家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是有关什么是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1.权威性的解读。关于心理健康最为权威的当属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心智及情感上不与他人存在矛盾,有利于自己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2.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正视并接受现实;正确的自我评价并能接纳自己;包容他人,善与人处;乐观进取,反应适度;完整人格,正常心智;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相符。心理健康与否,应该从心理要素来进行评价。一般把人的心理分成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健康从内部来说,就应当强调各要素的品质和要素结构的协调性。也就是说,从内部分析,健康就是有高品质心理要素且各要素的结构和个人的社会角色、社会定位、社会职责等有一致性和协调性。从外部来说主要有两点:(1)有良好自我感觉和体验;(2)周围大多数的人都认可你的品性、风格和能力。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共识:学生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缺点与优势也有着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但不少学生会有些自卑的情绪。同时,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情绪稳定乐观,但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会产生一些失落感。特别是在初期,不少学生的情绪比较低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也较为担心。此外,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高兴地接纳他人和自己;也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仍有部分农村来的、经济情况差的学生,初期略显孤独不合群。在现实面前有主动适应的动机,能对周围的事物与环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能正面现实环境的阴暗面,而不是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空想中,对自己也有较为充足的信心,敢于接受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显示出适应性差的特点。另外,从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焦虑度适中,不少学生在发现困难时不是一味地逃避而是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实现问题的合理解决,而不是手足无措,寝食难安,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轻度心理焦虑的情形;部分城市来的学生生活上独立性较差。人格,更多的是品格展现,是人的品质与能力的特征综合。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比较和谐的人格,其人格各个要素之间也能和谐共生,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兼容。但部分学生因长期在应试教育中没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而造成了自我否定的人格取向。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含义。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能够运用心理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实现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从而带动学生全身心的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本身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构成,也是素质教育教学开展的举措之一,以此来实现高素质人才的输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式也就是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正面的引导与激励,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一种是处于辅助地位的教育方式———治疗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现其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疏导,引导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2.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成长,其也是实现青少年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可以解决当前现代生活中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属于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育方式之一,也是构成现代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要注意避免品德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化”倾向。总之,心理健康是衡量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培育,是其智力潜能的有效开发,是其心理适应活动的不断增强。通过这些举措来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及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引导其面对困难时能用正确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去解决。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及时疏导与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以期可以提高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其次,高职院校要让学生熟悉常见的心理障碍,掌握一些基础的保健知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面对升学就业及社会适应中各种困难与挑战。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学生踊跃参加,并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生活及教学的辅导工作。最后,高职院校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训疏导的结合,让学生消除紧张感、焦虑感,走出自卑的阴影,实现自我的调节与适应。5.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常识,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为直接的方式,而这也恰恰奠定了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教育学习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辅导与干预,关注学生潜在的不良心理与行为表现,通过教育引导让其自我控制情绪,完善人格,确保学生身心的和谐,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尝试的方式。当然学校还必须建立一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干预教师,并运用一定的心理知识与专业技术,帮助学生疏通情感,辅助治疗,让学生放下焦虑与紧张,从而保持人格的完整与行为的积极。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健康心理的打造,使其健康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自助心理爱心活动,这些都是心理疏导有效而可行的方法。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学生实习、实训中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辅助以适当的心理调适,可以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获得职业价值体验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克服将来就业的不良心理趋向,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岗位。通过积极、健康及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也实现第二课堂的正面宣传,让学生在特定文化氛围的陶冶下养成健康的心理。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与家庭建立一定的沟通联系机制,学校、家长及学生三方到位,借助家访及电话访问等形式,明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制订针对性的疏导治疗方案,三方共同努力做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更多的高职学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在教育管理的体制上,高职院校可以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高职院校的督导评估范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评估标准。当然,高职院校还可以配备一些专职的心理学师资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纳入学校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健康教育专业水准,以期更好地服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阳德华,高和平,等.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03):283-285.
[2]刘文,王盛龙,等.潜艇远航人员心理特征调查(简报)[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5,(03).
[3]徐开金.浅谈水上交通事故原因分析[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 篮球裁判 心理素质 影响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我国的裁判队伍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判罚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其中不少优秀裁判员还代表我国参加了洲际和国际比赛的裁判工作。裁判员的职责是为双方球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促使双方严格遵循比赛规则,保证比赛公平、有序、精彩、激烈地进行。篮球裁判工作是开展群众性篮球运动和搞好篮球竞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篮球裁判员则是球场上的组织者和执法者,是场上理所当然的“法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我国篮球裁判员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市内60位裁判员的问卷调查,并走访市内外15位优秀篮球裁判员,旨在调查了解我国裁判员临场执裁心理素质状况,寻找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为篮球裁判员的临场执裁和篮球裁判初学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经过分析和研究证实,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篮球裁判员并完成好临场执法任务,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要提高心理素质,就必须做到对感知、意志、情感和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控,这是确保完成好比赛执裁任务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篮球比赛时,十个队员在有限的场地上进行高强度、高速度的争夺与对抗,技、战术变化多,拼抢激烈,人多手杂,即使再精明的裁判员也难免会出现错判或漏判,要做到准确裁决,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了解和调查,我们发现,不少裁判员特别是初学者,即便是篮球专项的裁判员在临场前或临场中,自觉或不自觉,或多或少地都会产生一种“怯场”或“恐惧”的心理。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这种现象看作是一种由于情绪过分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是由于过度紧张而出现的现象。一旦裁判员产生这种心理情感,身体就会伴随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从而导致临场产生错判和漏判,甚至连平时极为熟练的宣判程序也会忘记。如果此时场上再遇到突发事件,便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裁判员的“怯场”心理,不仅直接影响裁判员执裁水平的正常发挥,还会给比赛带来许多无法预知的麻烦。
1.裁判员产生“怯场”的心理原因。裁判员在担任篮球裁判时产生“怯场”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有的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2.裁判员产生“怯场”的心理原因分析
(1)锻炼机会太少,经验不足。调查结果表明,有85%的裁判员认为,缺乏临场锻炼机会,经验不足,是引起他们心理恐惧的主要原因。缺乏临场经验的裁判员经常会出现临场前过分紧张,心里虚,不踏实,缺乏处理临场出现等问题。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是由于刺激物引起大脑皮层中枢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上升使大脑皮层对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即将面临的临场裁判工作上。这一点,非专业篮球裁判员比专业篮球裁判员表现得更为明显。
(2)对篮球规则、裁判法理解不够透彻。调查结果表明,有70%的裁判员表示对篮球规则、裁判法理解得不够透彻,尤其对身体接触动作的判罚缺乏准确性,从而影响了执法的果断性和坚决性。
(3)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想法过多,患得患失,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执裁能力,怕观众起哄,怕球队不满。一旦临场中偶尔出现失误,或者控制比赛场面遇到困难时,情绪马上紧张起来,从而出现越吹越乱的场面,由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影响执裁水平的正常发挥。
(4)由错判、漏判引起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5%的裁判员认为产生错判、漏判是引起他们心理恐惧的主要原因。裁判员在临场前休息不好,体力差,大脑神经细胞过分疲劳,反应迟钝,判断能力下降或者临场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做好热身活动,从而产生错判和漏判。另外,裁判员临场优柔寡断,也容易出现错判和漏判。这些裁判员一般是性格内向、缺乏主动性,在临场中把不住方向,辨不清是非,错判和漏判又更加剧了他们的紧张情绪;持有这样心态的裁判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裁判工作。
二、发展对策
1.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过程是指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坚持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裁判员平时要加强意志品质训练,克服临场中的困难,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自信心;临场前可采用活动调节法、呼吸调节法等心理调节法,缓解因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比赛中做到外表轻松、自然、大方,态度严肃、认真、公正。
2.端正临场动机和提高处理临场突发事件的能力。动机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内在力量。只有对临场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篮球比赛顺利进行和圆满结束的动机,裁判员才能一丝不苟地贯彻公正竞赛、公正裁决原则;只有动机正确,才能心里坦然,情绪稳定,心理上无压力,才有敢于对比赛负责和敢于承担责任的思想,遇到突发性事件,才能抓住要害,快速处理。
3.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培养良好的临场心态。篮球比赛对抗激烈,瞬息万变,篮球裁判员的情感紧紧地跟随着比赛的进行而发生变化。因此,裁判员必须通过自己的意志力量来控制兴奋,调节情绪,使之适度。当临场遇到困难时,通过自我暗示,保持冷静的头脑,不紧张、不泄气、不灰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判罚上,从而保证裁判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建议
1.认真研究当前篮球运动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高度重视和注意规则的修改。
2.及时掌握重大国内和国际比赛中裁判临场的新动向。
3.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旺盛的体力和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曹日昌等.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黄希庭等.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素质 现状 成因 对策
有关资料显示,高职院校中25%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并且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抓好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一、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1、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易产生孤独、孤僻心理。进入大学后,远离了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环境,部分学生对高职生活显得很不适应:独立生活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务,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摩擦和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面对人际关系的失败往往容易产生孤独心理,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敢与人交往。
2、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自信心不足。高职生自我认知缺乏客观性,在认识水平、思考问题上,还不够全面、深刻和客观,自我认识往往存在偏差。一方面,高职生相比于一部分同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父母和老师的表扬声中长大,表现出过度的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与本科生、与其他条件更优秀的学生相比,高职生又会陷入用自身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看不到自身优势,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思进取、情感淡漠、意志麻木。加之,国家有关高职院校高收费的政策也加重了高职生自卑心理的形成。
3、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从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来看,他们选择专业常常是草率的,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致于出现部分学生开学不久就转专业的现象。同时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种压力下高职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加之,高职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不能让学生明确定位,加重了他们不稳定、不明确的心理。
4、情绪控制力较弱,挫折承受力不强。高职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不平衡性、两面性和两极性的特点,常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当遭遇失败时也易自我否定、不思进取。大学以前,学生的生活单纯,人际交往简单,导致高职生入学后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自我,无法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我控制力差,容易感情用事,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二、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发展不成熟。高职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一、二岁,正处在青年时期,而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所以当他们遇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易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一旦这些冲突得不到有效疏导或合理解决,就易形成心理障碍。
2、家庭教育不当。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心理素质的教育,在教育的方式上多采取强制、粗暴的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而进入大学后,部分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对子女的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不关注。
3、高职院校本身的不完善。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教学内容单一,主要集中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不明确;心理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
4、社会环境剧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领域道德失范,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失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对校园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这些社会现象引起了学生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从而造成了对自我及他人的认知偏差。与此同时,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难等现实压力,使学生产生了时间上的紧张感、生活上的压力感和无所适从的焦虑感。这些现实因素与学生自身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交织在一起,极易引起高职学生心理失调。
三、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对策
1、开展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及其他专业课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观察等方法,对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开展全面调查。只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并进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作为高职生个体,也只有了解了自我的心理素质状况,才能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加强高职生心理素质的教育。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看学校各级领导与教师是否对心理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高职院校应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不仅要强调高职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应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 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加强研究,摆正位置,调整思路,增大投入,真正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高职教学计划是保证其科学性、有效性的最好办法。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努力发展新的高职心理素质培养模式。有学者将凯勒(Keller)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应用到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通过吸引和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理解心理素质教育与其今后的学业、事业和成就密切相关,激发其积极性并诱发其强烈的自信心,使其满怀信心地完成每一项教学训练,最终通过认同、竞争等方式让其体验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获得了满意的教学和训练效果。
4、创建良好校园文化,做好心理素质的隐性课程教育。良好的校园氛围对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努力创设出一个物质环境舒适、精神文化健康、管理制度人性化的校园氛围,做好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加强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的正面积极引导,规范学校的各项管理机制,使高职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的校园氛围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5、建立学校与家庭、学生、社会互动的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而且更需要家庭、社会、学生团体及个人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因此,应通过与校内外相关的心理素质教育团体、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学校、家庭、学生、社会互动的心理素质教育合作机制达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的。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工作。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结合新形式、新情况,多方面、多途径入手,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吸取经验,总结规律,努力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华 陈曦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02。
[2]段利 ARCS动机模式在高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物流教学,2010.11。
[3]杜捷 杜高明 加强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9.07。
[4]费青梅 浅谈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02。
篇6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家庭条件状况分析。实行高校并轨以来,缴费上学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近年来缴费数额一路攀升的事实,却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在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就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目前,国内的国本大学一年的学费大多至少在5000元以上,一些地区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已经高达6000元以上,而一些民办大学、大专院校,就更不止这个数目。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大专院校每年学费平均达到6500元左右,再加上生活费、学习用品费等支出,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一般要到15000元以上。此外,高校学费上涨的趋势还在继续。我们的调查显示,有36.5%的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困难,这其中37.5%的学生把自己归为一般贫困行列,自认为是特困生的学生也高达10%;53.5%的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一般,只有少数5%的学生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在“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学费及学费对自己及家庭产生的经济压力”方面,有68.3%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学费已对自己及家庭产生了较大的压力,而18.1%学生认为学费对自己产生了非常大的经济压力。从以上数据分析,大学学费问题已对大学生群体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并成为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贫困学生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胆怯、嫉妒、孤僻、冷漠、悲观等心理特征,而较富裕学生可能产生虚荣、自恋、自狂等心理问题。因此,贫困生可能产生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进而引发仇恨和报复的心理,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素质状况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57.6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上存在人际沟通障碍,这其中人际交往不自信者高达61.66%、不太自信者占43.33%、不自信者占12.50%、感到自卑者达5.83%。这些数据说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同学之间关系比较一般的占43.33%,同学之间人际紧张者占11.67%。76.67% 的大学生认为朋友交往中最重要的是“真诚”,但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由于种种的原因而实现不了,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现行的人际交往不适应的问题,以至于产生心理上的孤独、焦虑不安。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在家庭的精心呵护中长大,来到大学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的生活能力。大学里许多事都要自己独自处理,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可能给个体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很优越,过惯了被人伺候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总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很少为他人着想,但一方面人际交往动机强烈,另一方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时又显得手足无措,容易导致人际交往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自我封闭的孤僻性格。
3.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调查显示,11.67%的同学认为“学习负担过重”,34.83%的同学认为“有时学习困难”,且在调查中发现,有35%的同学有时会因学习的事情而心烦气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负面影响,这些占总有数的81.50%之高。显然,由于学习带来的心理情绪上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步伐加大,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大学生头上的“天之骄子”的光环已逐渐褪色。尽管这样,大部分依旧出类拔萃,到大学后发现周围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加上大学老师的授课程方式和高中教师有很大差异,此外大学校园生活各种各样的课余活动占用了很多时间,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适应困难。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个体难免会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尤其是对一些志向远大,立志要在大学深造的,而心理承受能力又相对较差的同学来说,遇到学习困难和挫折几乎是致命的打击,经过努力如果还是很难适应,甚至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矛盾心理。调查发现,39.67%的学生对成绩非常看重,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宜春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女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体育舞蹈对宜春学院体育表演专业女生形体与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调查问卷,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与覆盖率,本次调查覆盖了同系别的4个年级,计划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发放120份,回收100份全部有效,回收率83%,有效率100%。
2.访谈法。与宜春学院女性体育舞蹈教师就有关体育舞蹈对体育表演专业女生形体与心理健康方面进行交谈,获取相关信息,同时对宜春学院体育学院体育表演专业的个别女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宜春学院体育舞蹈专业的开展状况以及对体育表演专业女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状况。
3.数理统计法。根据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综合,以阐明和总结本课题的研究观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舞蹈对女生的锻炼价值
体育舞蹈以提高练习者的心肺功能、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同时它还具有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提高艺术修养,个人积极向上和拓宽自身知识面等社会功能。调查得知体育表演女生参加体育舞蹈的动机主要是健美形体、健身、娱乐身心、提高运动能力、减肥、完善人格、扩大交际面等,表明了体育舞蹈女生参加舞蹈是为了达到塑形美体、陶冶情操和提高社交能力的目的,这与现在教学改革所关注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密不可分,也是女生倾向体育舞蹈运动的动机所在。
(二)体育舞蹈的健美价值
在接受调查的09、10、11、12级的体育表演女生中,分别有60%、64%、60%、68%的体育表演女性学生认为体育舞蹈对健身和塑造形体有重要作用;分别有64%,60%,80%,84%的体育表演女性学生认为体育舞蹈可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据统计,有31. 5%的体育表演女性学生认为,通过体育舞蹈运动,在塑造形体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调查还发现,39.5%的体育表演女生认为,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与锻炼,自己的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这说明,体育舞蹈练习还可以消除体内多余的脂肪,维持人体吸收和消化的平衡,降低体重,保持女性匀称的身材。
(三)体育舞蹈的目的适应体育表演专业女性的需求
1.展现体育表演专业的女性的高雅气质。爱美是人的天性,心理和生理具有可塑性的体育表演女生们更是如此,体育舞蹈具有塑造形体美、姿态美的作用。学校开设体育舞蹈专业正是通过女生内心情感而达到外在姿态的高雅美,形成内在气质与外在美的协调统一。
2.增强体育表演专业女生身体素质。体育舞蹈是个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的动作有轻松自如、节奏缓慢、幅度较小的,还有节奏感强的转体造型等各种不同类型动作,这都无形当中增强了体育表演女性学生的体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舞蹈有极高的健身价值,通过体育舞蹈的练习,不仅使体育表演女性学生的各项生理指标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增强了体育表演女性学生的各项生理功能,而且使体育表演女性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的调整,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篇8
论文摘要: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而研究生的素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本文试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所需的素质进行简单的梳理。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才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研究生是高校中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是高校创新的主体, 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完备的知识体系、创新性思维风格、创新性个性特征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了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瞿海东、陈慰浙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由学习能力、研究组织能力、人际表达能力、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构成。”第二种观点认为,研究生的创新智能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包括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课程的掌握程度、外语四会的水平与能力、研修跨学科课程和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研究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思维能力、独立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等。[1]第三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是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准确、全面地界定和分析“不新”的能力;不断形成或提出可与“不新”不同的独到见解的能力;以及正确而恰当地客观描述与界定自己“新”成果的能力等三大基本素质有机地合成一种综合能力。[2]
基于上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以及不同学者的观点,我们找寻其中的共同点,即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具有创新的基本能力和个性品质,包括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较强的合作实践能力,以及用于批判的精神和思维品质。具体来说,创新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较为全面扎实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完备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的储备不但包括平时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包括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我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没有大量的知识经验的存储,就无法正确的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只有拥有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运用它们进行创新。
2、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思维起点。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性行为的心理机制,是创新的愿望、意图和动机等思维意识。在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怀疑的意识,有强烈的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在这样的心理意识的驱使下,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性的活动。
3、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是人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颖的、独特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性思维跳出常规思路的约束,强调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结果等各方面都体现新颖性和独创性。当然,创新性思维并不是一种或几种思维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非形象思维、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等各种思维有机结合的过程。
4、创新实践能力。
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必须要动手操作,才能形成创新性的成果。这就需要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能力。通过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必须要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研究,才可能解决问题。这一实践能力的形成,既包括对理论的研究能力,又包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型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应对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就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研究生的素质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两者是分不开的。研究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 才可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提高。
素质应用于心理学概念,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关于素质的概念和内涵也变得不断丰富起来。《辞海》中对素质一词作了如下定义: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②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3]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包含了智力特称和人格特征的综合能力,是己有知识经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技能等的综合表现。因此,需要具备如下几种素质:
1、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和创新所需的最基本素质和最基本前提, 生理素质包括个体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包括深刻的反思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就没有办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说创新无从谈起。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即个体思想活动和心理状况的综合反映, 是创新能力的内在自然倾向性。创新不但是一种科学研究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文休养过程。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非常重要。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等多方面,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活动才能有自主、自发的动力性。
3、道德品质
对于科技而言,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用的不好,科技同样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学会“做人”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4]对于研究生来讲, 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 要锻炼自己的学术道德意志, 正确看待功名与利禄。自觉地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丁海莺,丁松滨.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电力教育.2006(6):19页.
[2]高鸽.制约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
篇9
【关键词】技工学校;体育课;心理健康
Analysis on Improv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Qual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LU Jiang-wei
【Abstract】At present, the mechanic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en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and reasons,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active ro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o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related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Key words】technician train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陆江巍(1982―),男,山西阳泉人,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早已受到技工学校和职业教育的普遍重视,各技工学校也都开设了与心理健康有关课程和讲座。其实心理上的疏导也许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重视体育这门传统课程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根据自己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来补充完善这方面的工作。
1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
技工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全部来自区县的贫困家庭,他们的家庭多为低保户、单亲、孤儿家庭、父母有重大疾病或身患残疾,学生在校的所有费用全部由社会捐助或企业赞助、学校出资,从这种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多多少少会有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绝大多数技校学生在心理品质方面也有明显缺陷,多数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交流、自卑,行动独来独往,抗挫折能力差、生活习惯懒散、意志力不强等。
分析原因:一是进入技工类学校的学生,之前的文化课成绩比较差,大多数是被中考、高考淘汰下来的学生,在校时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思想上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
二是独生子女群体庞大,多数家庭溺爱孩子,很多优良的意志品质无法形成,反而造成学生懒散、自私、畏难、怕吃苦等不好的品质;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和特殊人群,他们自身缺乏安全感,心理自卑,不愿与人沟通交流。
三是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年龄多在15~17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形成不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差。
因此,如何提高技工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2体育课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21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其自信心
体育运动和竞赛尤其是个人擅长的运动项目,学生能在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时,与同伴精诚合作,在与对手激烈的竞争和对抗中收获胜利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被同伴赞誉也能提高其自信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1〕。
22陶冶情操,调节情绪,提高意志品质
通过上体育课和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广播操比赛、武术形体操等,可以释放压力,在音乐和旋律下放松身心,情绪自然会愉悦起来,道德情操也会得到提升。体育活动使人增加快乐和喜悦,减少烦恼与不愉快,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23增强身体素质,克服懒惰情绪和思想
每周通过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来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紧张、烦恼、焦虑的情绪,在舒展筋骨中缓解压力,获得积极性的休息,易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增进身心健康。
24体育运动能调节和改善心中的不良情绪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体育运动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而体育活动又能直接给人带来愉悦,并能缓解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伯格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30分钟,有利于情绪的改善。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2〕。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上体育课,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不良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25体育课教学能对心理疾病进行治疗并能保持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和运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使学生在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快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经常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健康和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处于良好的生活状态,形成适宜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防御。现在许多技工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这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来改变原有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怎样在体育课中提高技工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1体育课教学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多样性
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体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多样性。在上体育课中,教师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外,还可以增加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内容。例如,准备活动结束后可增加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还可以开展集体合作类型的比赛、竞技类的体育活动。如“拔河、集体跳大绳”等比赛。除了在学校中上体育课,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设游泳、滑冰和一些户外运动、极限运动、野外生存方面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心理需求、不同爱好的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需要。提高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心情更加舒畅,性格变得阳光、开朗,也增加了其心理健康的程度。
32体育课的内容中要有创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要有针对性
将体育课程进行一些创新,不仅是体育课形式的教学模式,还将“晨练”及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的体育成绩的参考依据。“晨练”全校学生以跑步为主。下午时间是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组织各班进行班级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学校组织有毽球队、田径队、篮球队,还有跳绳、拔河、象棋、围棋等比赛,针对不同性格、心理需求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练习,来促进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完善自我。如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合群的学生,可以让其参加集体性的项目,如拔河、篮球、排球等,这些集体性项目会使人慢慢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人交往;对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参加一些时间较长、需要持久而有耐力的项目,如下棋、太极拳、慢跑等,这些项目能增加其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情绪更加稳定,改变急躁、易冲动的缺点。通过运动能使人受到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转移,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健康状态。
33体育教学中通过采取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就业打好心理基础
技工类学校体育教学以身体锻炼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快乐体育意识,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3〕。体育教学的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相互包容、理解、合作的心理特点,体现出集体主义观念,课程中设置任务、目标,通过团队成员齐心努力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善于与人沟通,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帮助那些心理自卑、内向、懒惰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通过团队合作形式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弥补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结语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今天,追求“健康”已是普通老百姓的目标。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被许多人列为生活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通过体育运动,既促进了中学生肌体的生理健康,又增进了其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对于技工类学校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我们要加强体育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此类特殊群体的正确心理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方法 对本医院妇产科116例新生儿窒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 结果 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有:(1)脐带因素,脐带过长缠绕、过短、脱垂或机械性压迫。(2)胎位及产程异常。(3)早产。(4)胎儿宫内窘迫。 结论 引起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很多,因此要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及早筛查高危妊娠,并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密切观察产程,普及和提高产时胎儿的各种检测技术,避免或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产科;窒息;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254-02
新生儿窒息是指因为孕妇在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导致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生后1 min内无自主性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在临床上重度窒息是引起新生儿发生伤残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研究对本院妇产科116例新生儿窒息病例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新生儿产科窒息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孕妇及其新生儿的健康提供依据。现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1年1~12月救治的116例产科新生儿窒息病例资料。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基本情况资料 对孕妇以单独调查方式,采用统一选项式问卷调查表,其中包括: 年龄、孕期、婚姻生育情况、疾病史、服药情况等。
1.2.2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标准 无窒息:出生1 min评分为8~10分;轻度窒息:出生1 min评分为4~7分;重度窒息:出生1 min评分为0~3分[2]。
1.3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分析
首先将各种影响新生儿窒息因素进行量化,再将各种影响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
1.4质量控制
根据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新生儿窒息特点,开展预调查从而及时调整、修改、完善科研设计,实验设备认真检测,尽可能避免抽样误差和系统误差,不出现过失误差。调查工作人员要开展统一培训,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研究的目的、内容的具体要求,取得其信任,注意患者个人隐私的保密。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选取拟分析的因素,先对变量进行统计描述,然后再将所研究的因素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模型拟合,用逐步回归法把作用显著的各因素依次引入回归方程,对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等,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各种分析新生儿窒息的可能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为:(1)脐带因素,脐带过长缠绕、过短、脱垂或机械性压迫。(2)胎位及产程异常。(3)早产。(4)胎儿宫内窘迫。见表1、2。
表1 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影响因素量化情况
表2 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脐带因素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关键因素之一,脐带过长缠绕、过短、脱垂或者机械性压迫,都能导致胎儿在宫内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氧,引起临床上出现胎心率的变化、羊水污染、胎心监护基线率可变性降低。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可能会发生新生儿窒息。当孕产妇在产前进行B超检查时,需要密切关注脐带情况。在临产时,还需密切监查胎心变化情况,最好做胎心监护,发现重度可变性减速或晚期减速,必须马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此次研究还发现胎位、产程异常可是新生儿窒息的重要相关因素。产程异常可影响胎盘血循环,造成胎儿在宫内缺血缺氧,胎位异常以及各种难产也会造成产程异常,从而使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造成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提高[3]。因此在产程中,不仅要密切检测胎心变化和胎先露下降等情况,还要在综合各种情况以后做出判断,来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最好不要勉强进行阴道助产,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其他产科因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过期妊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也是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主要产科因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由于子宫胎盘小动脉痉挛,过期妊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诱发胎盘功能低下,致使胎儿慢性缺氧或者对缺氧的耐受性下降,易造成胎儿宫内窘迫,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应及时处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妊娠合并症,改善胎盘功能,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早产也是造成新生儿窒息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产儿的重要组织器官发育不够成熟,特别是肺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分娩中对宫缩的耐受性差,对缺氧的耐受性很低,容易引起窒息[4]。因此重视产检的重要性,能够预防早产发生[5-9],对于不可避免的早产,及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可促进胎肺成熟,有效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危险因素,因为一切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都可造成新生儿窒息。胎心改变伴有羊水不同程度的污染,胎心持续加速,可变及晚期减速均应考虑胎儿窘迫,对于孕妇的主诉,如胎动频繁、胎动减少等要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综上所述,引起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很多,因此要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及早筛查高危妊娠,及早发现并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密切观察产程,普及和提高产时胎儿的各种检测技术,这样就能够避免或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另外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和掌握熟练的助产以及手术技术也成为减少新生儿窒息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小英. 136例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的探讨[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1(6):41.
[2] 石晓东,杨军,李秋平,等. 广东省新生儿窒息发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7(11):1688-1691.
[3]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59.
[4] 冷开容,陈桂英. 371例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06-1807.
[5] 赵春,张雪辉,龙艳,等. 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22(2):194-195.
[6] 程桂珍. 孕妇200例孕期血红蛋白的监测及干预[J]. 职业与健康,2009,20(8):102-103.
[7] 荫士安. 孕妇的微量营养素状况亟待关注[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6,35(6):363-364.
[8] 胡志坚,许榕仙. 孕妇贫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8,23(6):660-661.
- 上一篇:含氟化物污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