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化物污水处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含氟化物污水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含氟化物污水处理方法

篇1

[关键词]生产工艺 污染较为严重 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 F76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36-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化肥年产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磷肥行业因其行业特点,所排放污水具有水质水量波动大、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色度高、悬浮物多、处理难度大的特点,是我国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磷肥行业污水处理的难点是酸度大、含磷物质难去除(浓度为200-8000mg/l),常规生化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去除。而我国现行排放标准部分指标偏严,企业污水处理成本高、设备故障率高、环保意识相对薄弱,造成行业废水超标排放、偷排偷放、擅停治污设施及在线设施等环境违法问题较为普遍。因此,深入了解磷肥企业各产污节点,以便加强环境管理,做好环境突发事件预案。

1生产工艺分析

硫酸装置采用的工艺技术为:以固体硫精砂为原料,硫精砂焙烧采用沸腾焙烧,焙烧炉气采用酸洗净化,采用“3+2”两转两吸工艺生产硫酸。采用中压锅炉回收焙烧和转化工段的废热产生中压过热蒸汽用于发电,然后再送磷铵装置使用。

磷铵生产装置采用的是“中和料浆浓缩法磷铵生产技术”。主要有原料工序、磷酸工序、中和浓缩工序、干燥工序和洗涤工序。

2产污节点分析

在磷肥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外部环境及周边居民健康影响最大的是污水污染,其次是烟气污染。

磷肥行业属于传统化肥行业,污水按照主要污染物类别及排放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是含砷污水,主要来自净化工段,特点是污水酸性强,含砷、氟。二是高磷污水,主要来自磷石膏堆场渗滤液及磷铵事故废水,特点是呈酸性,悬浮物多,磷含量高,乳白色。

废气的产生主要有五处。一是硫酸原料干燥尾气,主要污染物为粉尘。二是增湿滚筒尾气,主要污染物为粉尘。三是硫酸吸收尾气,主要污染物为SO2 。四是磷铵萃取尾气,主要污染物是氟化物。五是磷铵干燥尾气,主要污染物为粉尘。

3主要治污工艺分析

含砷酸性污水主要采取石灰乳中和,絮凝沉淀处理。目前,对于酸性废水主要采用中和法进行处理,用于中和酸性废水可用的原料有石灰石、石灰和氢氧化钠等,从价格上看最便宜的中和剂是石灰石,从使用效果上看,最理想的中和剂是氢氧化钠,但缺点是成本高。使用石灰作为中和剂处理酸性废水,缺点是投加量大,产生的沉渣量大,含水率高,难以处置,因此从经济技术角度看,采用石灰石作为酸性废水处理的主要中和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石灰还可以去除砷化物,直接形成沉淀。

高磷污水主要采取分段多次投加石灰乳中和,投加聚丙烯酰胺絮凝沉淀处理,后端吹脱(气浮)进一步去除氨氮、悬浮物。石灰乳的投加浓度石灰乳的投加浓度宜为5%~10%(以CaO计)。 絮凝剂可采用聚丙烯酰胺(PAM)、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等。聚丙烯酰胺(PAM)絮凝剂应选用阴离子型,分子量不宜小于 800 万,配制浓度不宜大于 2‰,磷肥污水的投加量宜为 5 mg/L~10mg/L。

硫酸尾气主要采取碱液吸收和过氧化氢溶液吸收。其中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吸收法具有流程简短、投资少、脱硫效率高、精确控制、不堵塔阻力小、副产酸全部回收、无二次污染物排放等优点。

磷酸、磷铵生产中的含氟废气主要在磷酸系统排放。磷矿中的氟经硫酸分解反应后,大

湿法磷酸生产中放出氟化物大多是SiF4形式,大约每生产1吨P2O5成品酸只放出氟化物(以SiF4计)约4~5kg,也即磷矿中的氟约有5%左右呈气态逸出。这种气态氟化物主要在硫酸分解磷矿的酸解过程中产生。反应料浆在进行冷却、过滤时也将逸出一部分氟化物。此外,在湿法磷酸浓缩过程中还要逸出大量的氟化物,其逸出的数量将随浓缩磷酸的浓度而异。

在磷酸生产中,为保护环境、综合利用资源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须对含氟尾气进行处理。处理方式有三种:生成氟硅酸、返回生产系统继续加以使用、作为污水。Na2SiF6的生产流程见工艺流程图。硫酸钠(芒硝)在溶解池溶解、澄清,将其饱和溶液泵送至高位槽,经计量后加入反应槽。在带有搅拌的反应槽中与氟硅酸反应生成Na2SiF6沉淀。硫酸钠(芒硝)用量应超过理论量的25%~30%,以保证反应后母液中含有约2%的硫酸钠(芒硝),这样可大大降低Na2SiF6在母液中的溶解度。为了使Na2SiF6的结晶粗大、易于过滤,应将硫酸钠(芒硝)溶液缓慢加入装有H2SiF6的反应槽中,总的加料时间约为15~20分钟。加料完毕后再搅拌5分钟然后静置沉降。沉降所需时间与母液浓度有关,一般液面高1m则需沉降5~7分钟。将母液放出用水搅拌、洗涤二次后用离心机过滤。滤饼含水约8%~10%,经螺旋加料机送入气流干燥管。采用远红外加热器提高炉气温度,干燥后经旋风分离和袋式收尘获得合格的氟硅酸钠。尾气则放空。操作中每个班还可能出少量硅胶粉末。待氟硅酸钠包装完毕,开启放料阀,将硅胶放出,并以袋包装。

生产中将得到含有约2%~5%的硫酸母液,贮存在母液储槽中,母液一部分打到化盐槽,用以溶解硫酸钠;一部分母液回到合成槽作洗涤液;另有少部分输送到磷酸工段作洗涤水。冲洗液经汇集同样进入母液循环系统中,减少废水排放。磷酸、磷铵生产中的含氟废气主要在磷酸系统排放,其氟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为SiF4,HF极少。由于它们都很易溶解于水,故现代磷酸厂的吸收系统都是用水吸收生成H2SiF6并回收其中的氟化物。国内自行设计的尾气洗涤器多采用文丘里洗涤器,配合两级空塔洗涤的工艺。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投资少,易操作。

4小结

综上所述,磷肥企业应加大“三废”综合利用力度,采取雨污分流、分质分级处理,清污分流、污污分流、梯级利用,采用节水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从而实现磷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冶金法 废水处理 太阳能电池

wastewater's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metallurgical Method multi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battery production

Xie Yu-cai An Bai-jun MuHong-fang

(Ningxia.Yinxing.Energy.Co.,Ltd.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solar cell is a kind of energy conversion of photovoltaic components, under the irradiation of sunlight converts light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so as to realize a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metallurgy method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 production process generated waste water analysis, the waste classification collection, complete processing flow are given, the results reached level of emissions standards(GB8978-1996).

Keyword: metallurgical method wastewater treatment Solar cell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寻求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太阳能电池片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转换效率不断提高,使光伏发电的应用日益普及并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电力供应的重要来源。但是,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工艺产生的废水、废气处理不当的话,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此,本文对单晶硅生产工艺产生的废水处理工艺做详细的阐述。

二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工艺简介

太阳能电池片是一种能量转换的光电元件,它可以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把光能转换成电能,从而实现光伏发电[1]。生产电池片的工艺比较复杂,一般要经过硅片检测、表面制绒、扩散制结、等离子刻蚀、去磷硅玻璃、镀减反射膜、丝网印刷、快速烧结和检测分装等主要步骤。

三 污水成分分析

电池片生产工艺中,单晶硅片制绒工艺是用碱(通常用氢氧化钠)腐蚀硅片表面形成金字塔形貌,过程中用氢氟酸和盐酸清洗,主要产生的废水有浓碱废水、酸碱冲洗废水;去磷硅玻璃工序用氢氟酸去除硅片表面的磷硅玻璃,会产生含氟废水。

从废水的成分来说,主要有以下三部分,含氟废水:主要包括含氢氟酸、硅类的含氟冲洗废水,无机废水主要成分为氢氟酸和SS,[H+]及氟离子浓度较高,酸碱废水中含有硅粉等悬浮物,少量的氟化物,一定量的异丙醇,因此COD、SS污染浓度高[2]。因此,设计后废水收集在两个不同的储罐和两个集水池,分别为:浓碱储罐、浓酸储罐、酸碱废水、含氟废水,废水按照浓度的不同,分开收集,做到轻污分流,节约处理成本。

四 处理工艺的建立

按照工艺的设计,废水按照浓度和成分的不同,分别收集在不同的储罐和集水池,分别为浓酸储罐、浓碱储罐、含氟冲洗废水池、酸碱废水。

浓酸储罐主要收集酸洗和去磷硅玻璃工序中氢氟酸和盐酸槽的废水,废水酸度大,氟离子含量高;浓碱储罐主要收集制绒槽的废水,有机物含量比较高(主要含异丙醇),含有硅粉等悬浮物,COD、SS污染浓度高;含氟冲洗废水池主要收集硅片出氢氟酸槽后的冲洗废水,废水水量大,含有少量的氟离子;酸碱废水池分别收集硅片出碱槽后的冲洗废水、硅片出盐酸槽后的冲洗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如下:

处理过程概述:提升泵把浓酸和浓碱储罐的废水提升到一级絮凝沉淀装置,中和反应,并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在2-4之间,加入PAC,PAM助凝剂,絮凝沉淀装置装有搅拌机和曝气管,加药过程中搅拌机常开,自流到二级絮凝沉淀装置,进行二次加药,加入氢氧化钠,并加入PAC,PAM助凝剂,调节pH在4-6之间,上清液自流到酸碱废水集水池,同酸碱废水一起提升到酸碱废水絮凝沉淀装置,酸碱废水和含氟废水加入氯化钙和少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调节pH在8-9之间,酸碱废水、含氟废水最后经过生化处理,微生物处理能让酸碱废水出水BOD、COD稳定的达标[3]。

本工艺主要采用投加氢氧化钠和氯化钙的方式,一般厂家选用石灰投加的方式,这种情况下,投加石灰粉适合在酸性较强的场合,但溶解度低,由于生成的氟化钙沉淀包裹在氢氧化钙颗粒的表面,使之不能被充分利用, 因而用量大[4],沉淀压滤后的残渣量大,环保局回收费用比较高。

五 处理结果分析

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后,表一为浓酸废水检测结果,表二为酸碱废水检测结果,处理结果显示,氟离子、COD、的去处理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处理后pH的范围7.5-8,处理后的污水统一排到公司园区管网,和其它废水混合稀释后排到银川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并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为了防止浓酸浓碱腐蚀,储罐选用PP材质,并且放置基础都做了防腐处理,浓碱废水集水池也做了防腐处理,工程设计中增加了应急事故池。

(2) 为了防止浓酸挥发出有害的气体,在浓酸一级絮凝沉淀装置增加了气体吸收装置,保证挥发出来的气体经水吸收后再次进入酸碱废水集水池。

(3) 每个絮凝沉淀装置中都装有pH计,能够及时准确反映水质情况。

(4) 加药泵选用进口高灵敏计量泵,根据水质情况,可及时调整加药量,节约处理成本。

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后,表一为含氟废水检测结果,表二为酸碱废水检测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达到污水处理一级排放标准。

六 结语

太阳能产业作为新兴行业,有着很大发展空间,但是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生产污水能不能达标排放是我们关注的问题。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生产污水经过酸碱中和、絮凝沉淀、生化处理等工艺过程,处理后的水样满足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要求。因此,此处理工艺可用于处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污水。

参考文献:

[1] 赵宏娟 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与种类[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17):64;;

[2] 熊宇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生产污水处理工艺[J] 地下水 2010年3月,第32卷,第2期

篇3

[关键词]磷酸 尾气 白炭黑 氟化铵

中图分类号:TM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90-01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八五”和“九五”期间建设的五个大型磷矿肥基地之一。其中,瓮福磷肥厂磷酸分厂由一套设计能力为30万吨进口磷酸装置和一套设计能力为20万吨国产磷酸装置和辅助设施组成。

进口磷酸装置采用比利时Prayon第四代二水物工艺(由一套反应过滤系统和三套浓缩氟回收系统组成),其主要设备从美国、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等国进口;国产磷酸装置采用湿法二水物工艺(由一套反应和两套过滤和两套浓缩氟回收系统组成),96%以上为国产设备。2002年、2004年两套磷酸装置经过扩能改造后产能均达到400kt/a。

现我公司两套湿法磷酸尾气洗涤系统为水洗流程,洗涤后溶液为稀H2SiF6溶液(浓度0.8~1.5%)无法利用而排放,年排放SiF4:19000吨(单系列为9500吨),折算为F:15000吨,SiO2:8000吨。此种处理方式造成了宝贵的氟、硅资源白白浪费,同时加大了废水处理负荷,造成环境污染。也由于吸收时有硅胶析出,沉积在吸收设备中与输送管道内,尾汽洗涤系统填料及冲洗水喷头很容易发生堵塞,造成反应烟气大量外溢需定期清理,影响装置处理废气能力,严重污染环境。

随着我公司成功实现三年三大步跨越式发展和大力发展磷化工业循环经济,以“资源再利用、废物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无害化为基本特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存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项目。

国内绝大多数磷肥厂在利用氟硅酸和硅胶时都是将硅胶遗弃,氟硅酸进一步加工成为氟硅酸钠产品。在生产氟硅酸钠的过程中,又排出大量的含氟母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盐酸和氯化钠,导致了二次污染,又需对此进行排污处理。即使按通常采用的以石灰乳中和方法再次处理,仍需排出大量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的溶液,依然存在污染水源和土壤盐碱化的环境问题。

为很好的回收磷酸含氟尾气中的氟、硅资源,我公司研究了利用废气生产氟化铵和白炭黑的新方法,从而将现有含氟废气的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该方法能充分利用磷肥生产中的含氟废气制取氟硅酸铵、高浓度的氟化铵溶液和高比表面积的沉淀二氧化硅――白炭黑,以及由高浓度的氟化铵溶液制取系列无机氟化合物氟化铵、氟化钠、氟化钾和冰晶石等产品。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大大消除磷肥尾气中氟、硅对环境的污染,基本无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为磷肥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创造了条件。

1 原料

氟、硅均为我公司磷酸装置生产过程中硫酸分解磷矿萃取产生的SiF4和HF气体,氨由公司下属的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提供。

2 工艺原理及流程

2.1 工艺原理

湿法二水物法磷酸生产过程中,硫酸分解磷矿会产生SiF4和HF气体,用NH4F溶液替代水吸收含氟气体,生成(NH4)2SiF6溶液。其反应式为:

2NH4F+SiF4(NH4)2SiF6

生成的(NH4)2SiF6溶液再与氨反应,得到氟化铵和二氧化硅。其反应式为:

(NH4)2SiF6+4NH3+2H2O6NH4F+SiO2

同时,溶液中存在的氢氟酸在通入氨气后,生成氟化铵,

NH3+HFNH4F

因此,在以上反应过程中,用氟化铵吸收磷酸反应含氟烟气,得到氟化铵和二氧化硅产品。

2.2 工艺流程

2.2.1 SiF4吸收工艺

SiF4吸收装置由吸收液槽、吸收塔、风机和循环洗涤泵组成。

首先在吸收液槽内配置氟化铵溶液,然后用风机抽取磷酸反应槽烟气,在吸收塔用氟化铵溶液进行循环洗涤吸收烟气中的SiF4气体,生成氟硅酸铵溶液。SiF4的吸收过程中,用10~25%的氟化铵溶液吸收SiF4气体,得到15~30%的氟硅酸铵溶液。吸收液槽的温度控制30-70℃,PH值控制在5-8。

2.2.2 氨化反应工艺

氟化铵吸收装置生产的氟硅酸铵溶液,首先经过过滤,除去氟硅酸铵溶液中杂质,然后通入气氨进行氨化反应。并且当PH值达到9.5时,反应器中产生白色悬浊物,用经过第二次过滤,滤液为氟化铵溶液送入氟化铵结晶槽中进行结晶,得到氟化铵产品。过滤的滤渣再用高效离心分离器进行液固分离,分离后固体物质即为白炭黑产品。

2.3 氟化铵吸收湿法磷酸含F尾气联产白炭黑理论计算

2.3.1 计算依据:以吸收磷酸反应烟气中1吨SiF4为计算基准

2.3.2 吸收1吨四氟化硅,消耗和得到产品的物料衡算表如表1:

3 设备特点

3.1 氟化铵吸收SiF4气体反应过程中,反应条件为弱酸性,并且反应温度不高,因此对设备管线材质要求不高,但考虑到白炭黑产品的纯度,因此设备管线采用碳钢内衬聚丙烯材料。

3.2 白炭黑料浆的过滤

(NH4)2SiF6溶液再与氨反应生成的SiO2料浆,料浆中SiO2颗粒较细,粘度较高,可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高效离心分离设备,过滤后的SiO2纯度较高。

4 产品质量

我公司通过用氟化铵吸收磷酸含氟尾气进行研究后,并建立中试装置进行生产实验,根据实验生产出的白炭黑产品指标分析,产品已达到一等品标准。

5 结论

篇4

前言:滨南油田位于东营凹陷西北边缘滨南―利津断裂带的西部,北依滨县凸起,南临利津洼陷,西靠林樊家构造,东与利津油田相邻。主要含油层系有沙一、沙二、沙三、沙四段4套。到2000年12月,探明含油面积62.1 km2,地质储量8319万吨,动用含油面积57.7 km2,地质储量8140万吨,标定采收率22.2%,可采储量1811万吨。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以滨南油田的滨649块、滨644块和滨五块三个区块的欠注井为重点,解决该油田低渗注水井欠注问题,利用酸化增注工艺提高油田开发水平,达到滨南油田稳产、增产的目a的。

一、注水井伤害机理分析

(一)清水对储层的伤害

滨649块岩心流动试验结果表明:该块地层表现为极强水敏性。清水对地层伤害原因:一是清水造成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运移;二是清水中的固体颗粒造成堵塞以及清水进入地层造成水锁效应。

(二)未经处理的污水对地层的伤害

滨649块岩心流动试验结果表明:该块注水井所注污水对储层的伤害率在9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污水中含大量固体颗粒、油污,当污水接触地层后易造成颗粒堵塞和有机堵塞;另外污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可造成储层细菌堵塞。污水中的颗粒对滨649块储层既有端面堵塞又有孔喉内的深部堵塞。

(三)以往酸化、压裂措施可能对低渗地层的潜在伤害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常规酸液对油层伤害包括酸液体系对油层的伤害和酸液添加剂对油层的伤害。常嫱了嵋旱闹饕煞质Cl、HF,酸化作业时,酸岩反应速度快,酸的作用距离短,当排液手段不强或不排液时,将会产生酸化二次沉淀伤害储层;同时酸化过程油层会释放大量微粒,造成颗粒堵塞。对于低渗地层,大分子量有机物酸化添加剂会吸附在岩石表面,导致渗透率下降。

压裂措施同样会造成地层伤害,压裂液的滤失及排液不及时均会伤害地层。

滨南油田的大部分注水井均为油井转注井,转注前后基本都采用过压裂或酸化措施,有些井甚至多次酸化,因此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二、滨南油田低渗欠注井酸化增注难点及技术对策

(一)重复酸化井对储层造成的伤害

砂岩储层酸化主要使用土酸,即HF与HCl的混合液(部分碳酸盐含量大于20%的储层只采用HCl处理),其它使用的多种酸液,如砂岩酸(HV酸)、氟硼酸、氟硅酸、磷酸/HF、有机―HF酸、胶束土酸、固体酸等,其主体都是HF或氟化物水解形成HF和HCl。HCl的主要功用有三个:第一是顶替地层水,避免地层水中K+、Na+、Ca2+离子与HF接触;第二,溶解储层中的碳酸盐岩矿物,以避免主体酸中的HF与碳酸盐岩矿物反应生成CaF2 、 MgF2等二次沉淀物;第三,控制H2SiF6-AlFx(3-x)+ - HCl的化学平衡;第四,降低地层温度。HF的主要功用是溶解砂岩储层中的长石、胶结物、粘土或基质,消除污染或堵塞,增大流动通道。

在同井同层多次采用酸化处理措施,特别是采用不同的酸液体系和工艺方法,将会形成比较复杂的、严重的储层伤害,而且伤害的程度是多种伤害的综合反映。重复酸化由于大量的酸液进入目的层,溶解了大量的储层矿物,使射孔层段井筒变大;胶结物、基质或粘土矿物、长石等溶解后,大量砂粒脱落,这些砂粒一部分随注入液进入储层的孔隙中,随流体运移,当流动力变小或孔道变狭时,这些砂粒就会停在孔道中或卡在孔喉上,导致渗透能力降低;砂粒的另一部分受重力作用沉入井底,因日集月累,会使井底抬高,有时甚至使射孔层段变小,降低完善系数;有时砂粒在井况工作制度发生变化时还会堵塞油管,增大流动阻力,降低吸水能力。

重复酸化因采用的酸体系和添加剂体系不同,形成的二次沉淀物也不一样,有一部分沉淀物不是土酸、有机土酸所能消除的,它们会形成永久性的伤害。

为了消除或减小重复酸化已经形成的伤害,必须对历次酸化采用的酸的类型、浓度、添加剂的类型、浓度、配伍性及施工参数(压力、排量、用量)等作具体分析,研究清楚伤害的类型、程度,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二)中孔、低渗透特性

欠注层的孔隙度、孔喉、孔隙通道、岩石颗粒大小及分布和渗透性等对酸化过程和酸化后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以及酸化后的产物(主要指脱落的微粒发生运移、产生的二次沉淀物,如絮状的Fe(OH)3、CaF2、MgF2、乳化油等)在孔隙中的运移关系非常密切,直接影响酸化施工及施工效果。欠注层渗透率较低,胶结物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孔喉较小,酸化要考虑防止大量微粒运移和沉淀的生成。

(三)欠注层酸化矿物特点

欠注层酸化用的工作液进入地层以后,酸与岩石之间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盐酸主要与碳酸盐岩作用;土酸与长石、粘土矿物、钻井泥浆等发生反应。地层中含有大量的K+、Na+、SiO42-、Mg2+、Al3+、Fe3+、Fe2+等,这些离子在压力、温度、pH值等一定条件下,进一步结合形成沉淀,造成二次伤害。常规土酸酸化后易形成的沉淀主要有CaF2、Na2SiF6、K2SiF6、Na3AlF6、K3AlF6、Si(OH)4、Al(OH)3、AlF3、SiF4、CaCO3,在酸化工作液体系中和工艺设计中应予以重点考虑。

(四)欠注层注地层污水伤害特点

欠注层采用污水回注,由于在污水回注处理、净化过程中,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使得回注污水在部分指标上超标,对储层造成一点程度的伤害。通过对滨南油田一区回注污水处理方面的影响因素实验分析,注地污水的伤害主要是乳化油对孔喉、孔道的堵塞,其次是微粒运移造成的伤害;微量铁对地层的伤害不明显,细菌数量严重超标,但影响程度未能模拟。另一方面,各种影响因素的伤害程度是与储层的孔、渗特点、大小分不开的。

(五)储层伤害的类型

1)悬浮颗粒(层面形成滤饼、吸附在孔道表面、堵塞孔喉);

2)物理伤害(钻井液、完井液的伤害,颗粒从表面脱落,液体对岩石的冲刷,pH值的影响,就地乳化);

3)化学伤害(离子交换发生沉淀、反应产物造成沉淀、石蜡、沥青质的沉淀,细菌的腐蚀)。

(六)不适当酸化液可能对储层造成的伤害

1)酸液与储层流体的配伍性:

①储层原油与酸液的配伍性,主要防止酸渣的形成,特别是在有Fe3+ 、Fe2+、H+存在时,此问题更显突出;

②地层水与酸液的配伍性,避免HF直接与地层水接触。

2)酸液与储层岩石的配伍性:

①酸液引起Na蒙脱石和伊利石等粘土矿物膨胀,添加高效粘土稳定剂;

②酸岩反应及冲刷造成运移,主要考虑酸的作用强度和排量;

③酸溶解含铁矿物,形成不溶物,主要针对绿泥石,防止Fe3+沉淀;

④酸化后结垢,针对碳酸盐岩含量高的储层,应及时返排;

⑤液堵及润湿性改变,针对岩石润湿性加表面活性剂,加强酸后返排。

3)酸岩反应产生二次沉淀伤害:

①铁质沉淀,主要控制pH值和使用高效铁离子稳定剂减小硫化氢的影响;

②氟化物沉淀,CaF2、MgF2、Na2 SiF6、K2 SiF6、Na3AlF6、K3AlF6;

③水化硅沉淀,Si(OH)4。

第②、③两类沉淀主要通过控制酸液的pH值、使用低浓度HF酸及高比率HCl/HF和酸化后及时返排来加以预防或减小;

4)有机物覆盖对油层的伤害,有机物覆盖在岩石孔隙表面防碍酸岩反应,且产物易堵塞储层,宜采用高效清洗剂或热处理;

5)添加剂选择不当造成对储层的伤害;

6)施工参数选择不当造成对储层的伤害。

篇5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 水资源修复 修复技术 水污染 污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Q95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水资源是保障人类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部分地区忽视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导致地表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地下水资源受到破坏和污染。在北京地区,地下水中NO3的含量为314mg/L,人类如果长期饮用含有高浓度的硝酸盐氮地下水,容易导致缺氧而患上高铁红蛋白症,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癌症和死亡。因此,做好水环境污染的修复工作,控制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处理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水污染现状。

1.水资源的污染: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等,造成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据统计,目前水中污染物已达2千多种(2221)主要为有机化学物、碳化物、金属物,其中自来水里有765种(190种对人体有害,20种致癌,23种疑癌,18种促癌,56种致突变:肿瘤)。在我国,只有不到11%的人饮用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而高达65%的人饮用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工业污染、传染病的水。2亿人饮用自来水,7000万人饮用高氟水,3000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5000万人饮用高氟化物水,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图:我国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变化)

2.水污染的严重性:污染水的70%——80%直接排放,我国污水的处理能力只占20%左右。全国每年排污量约300亿吨。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78条主要河流有54条遭污染.我国七大水系:长江,珠江,松花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标,比较严重的有:黄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我国地表水污染情况如图所示:

3.水中的有害物质:有机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农药、氨氮等;重金属:铅、汞、锰、镉等;微生物:细菌、致病菌。

三.生态修复技术。

1.污染物类型。

按污染物性质划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类污染三类。

物理:悬浮物质污染、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化学:无机污染物、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有毒

物质、需氧污染物质、植物营养物质和

油类污染物质。

生物:由病原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引起大

的水体污染。

2.修复技术。

2.1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是经过简单预处理的污水,在湿地系统中通过物理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进一步除去可沉淀的固体、胶体、BOD5、氮、磷、重金属、细菌、病毒及难以溶解的有机物质。如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充於等。物理方法操作简单,造价低,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引水冲污/换水稀释。科学有效地增加流域水资源量,加快水体有序流动,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体污染程度,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直接作用是加快水体交换,缩短污染物滞留时间,减少原来河段的污染物总量,从而降低污染物浓度指标,使水体水质得到改善。污染物只是转移而非降解,会对流域的下游造成污染。曝气一般用于河道。在适当位置向河水中进行人工充氧,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使整个河道的自净过程始终处于好氧状态,提高水体中好氧微生物活力,使水体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人工、机械除藻是收获水体中的藻类,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的去除藻类及藻华。在某些特定环境,利用自然动力收货藻类可有效的减轻富营养化的危害。

2.2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沉淀法是通过向水体投加铁盐或铝盐,通过吸附或絮凝作用与水体中的无机磷酸盐产生化学沉淀,降低水体磷的浓度,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铝盐能够形成氢氧化铝沉淀,在沉积物表层形成“薄层”,可阻止沉积磷的释放。

利用化学药品( 如硫酸铜、二氧化氯、臭氧等) 来控制藻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传统除藻方法。但是化学除藻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 并不能将氮、磷营养

盐移出水体,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而且不可长期使用, 否则会造成化学药品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 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负面

影响, 同时死亡藻类也会引起二次污染。水中的内源性磷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磷的凝聚和沉淀可以延缓内源性磷从底泥中的释放, 使其不能成为藻类的营养物质。常用药剂有CaCO3、Al2(SO4)3、明矾等。沉淀技术发挥作用较快, 但一般只作为临时措施使用。同时底泥中的磷释放, 除与其存在形态有关外, 还与许多环境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 升高温度、厌氧状态、酸性或碱性条件能促进底泥磷的释放。

3.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又称生物改良,其狭义定义为:是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生物操纵法是利用生物操纵调整营养结构,促进水质恢复。另外,可通过水环境的生境调控和植被的人工重建促进水生植被的自然恢复,逐步恢复受损水体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水生植物)、消费者(鱼类)、分解者(细菌)等,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建立有效的食物链,促进系统的物质恢复,恢复水体的功能,达到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

4.其他措施。

加大工业点源达标治理,巩固达标治理成果,防止反弹。对氮、磷排放大户,达标排放应提出脱氯、除磷要求;对中小型乡镇企业同样严格达标治理。结合产业结构凋整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不再审批新污染项目。调整工业和行业结构,实施“绿色化工程规划”,全面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引导工业向轻污染、无污染、低能耗方向发展,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促进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尽量减少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生产落后工艺向农村转移所带来的污染。加快非点源,特别是农业面源(农业、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生态治理工程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要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农田污染,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科学化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采取措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

制止污水排人河流、湖泊,是治理点源污染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加快兴建各种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尤其是要加大生活污水的处理。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工程,单靠政府拨款显然是不够的。城市地区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实施企业化经营,诸如通过提高自来水价格、向排污单位收取费用等方式,解决运行费用问题。农村地区可根据村落密度科学布局污水处理厂。新建工业企业要集中布局,以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处理为好,要把污染源解决在当地。对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劣V类水仍需加以生物或工程处理,以防二次污染。

四.结束语

水污染修复处理已迫在眉睫,在做好水污染修复的同时,也要做好对水环境污染的预防,通过事先防止的方式,来降低水资源污染,实现长期效益,保障人类生存资源。

参考文献:

[1] 朱宛华 水环境污染的修复技术 [期刊论文] 《地学前缘》 ISTIC PKU 2001年1期

[2] 赵丰 黄民生 戴兴春Zhao Feng Huang Minsheng Dai Xingchun当前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生态修复技术初探 [期刊论文] 《上海化工》 2008年7期

篇6

1.1农村水源地污染现状

江苏省内的湖泊河流有很多,北部有淮河流经,淮河及其支流构成了苏北地区的水网布局,而南部有长江穿过,给航运、工农业用水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可以说江苏是一个水资源大省,是一个降水适中的鱼米之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可用水资源日渐减少,饮用水安全问题尤其是农村乡镇饮用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农村水源地有相当一部分是地下水,在人口的压力下,地下水开采过度,使得地面下沉。据统计,部分地下水的水质指标超标,主要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和ph。此外,由于农业污染、村镇生活污染,当地地表水源也受到了威胁。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毒的农药污染水源地水质。再者,旅游、船舶以及污染底泥等内源污染对水源水质也有影响。

1.2农村水源地污染成因分析

由于过量地施加化肥和农药,农田地表径流中含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质和有毒的农药。此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还会改变土壤的物理特性,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产生更多的农田径流并加速土壤的侵蚀。农田径流中氮的浓度为1~70mg/L,磷的浓度为0.05~1.1mg/L,在农业发达地区,已对水环境构成危害。由于农业对化肥的依赖性增加,禽畜养殖业的动物粪便已从一种传统的植物营养物变成了一种必须加以处置的污染物,禽畜养殖废水中常含有很高的有机物浓度。例如,猪圈排水中BOD5为1200~1300mg/L,牛圈排水中BOD5可达4300mg/L。这些有机物易被微生物分解,其中含氮有机物经过氨化作用形成氨,再被亚硝酸和硝酸菌作用,转化为亚硝酸和硝酸,常引起地下水污染。此外,粗放发展的乡镇工业所排废水,在部分地区常成为当地水环境重要的污染源。其废水中常含化学需氧量、氰化物、挥发酚、悬浮物、重金属和砷等污染物,这些污染废水未经有效处理排水当地水体,污染当地水源。造成农村水源地污染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农业排水、乡镇企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速度赶不上排放的速度。近20年来,我国城镇生活和一般工业废污水排放量比1980年增加了3倍多,城镇污水处理率低,污染治理能力不足。不断加剧的点源和面源污染,使得水污染加剧的态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导致部分水体丧失使用功能,威胁供水安全,加剧了供需矛盾,地表水有34%的河段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也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此外,对水污染治理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政府政策导向存在一定偏差。水污染防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责任主体不明确,对相关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重视不足,特别是对现在污染的特征和规律缺乏认识,不能从流域和系统的角度进行统筹安排、综合防治。各级政府的环境财政投资导向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地区投资不足;对流域下游投资较多,上游投资明显不足;对末端治理投资较多,对源头预防重视不够;对调水、水库等工程措施考虑较多,对水污染治理问题关注不够,从而无法做到标本兼治。

2污染控制对策

2.1发展节水农业、现代农业

据统计,江苏地区农业用水占全省总用水量的49%,农业节水不仅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占用,而且“节水即节污”,从而降低农田排水,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在经济技术比较的基础上,可适当发展微喷、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对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规划实施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精品农业、种籽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积极推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推广使用立体种植技术和共生互利养殖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草害等综合防治技术、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因施用农用化学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

2.2减少土壤侵蚀

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持水性能好,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减少土壤侵蚀的关键是改善土壤肥力,具体措施包括调整化肥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粪便等有机肥的施用,实行作物轮作,减少土壤肥力的消耗等。

2.3合理利用农药

推广害虫的综合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农药施用量,该模式包括各种物理技术、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例如,使用无草、无病抗虫品种,实行不同作物的间作和轮作,利用昆虫抑制害虫,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多效抗虫害新农药,合理施用化肥等。

2.4截留农业污水及生态修复

恢复多水塘、生态沟、天然湿地和前置库等,以储存农村污染径流,目的是实现农村径流的再利用,并在到达当地水道之前,对其进行拦截、沉淀、去除悬浮固体和有机物质。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内物流能流的有效流动和循环,对水源地水质产生影响,对生态破坏受损严重的水源地保护区进行生态修复尤显重要。水源地生态修复是指通过采取生物和生态工程措施,对湖库型水源保护区的湖库周边湿地、环库岸生态和植被进行修复和保护,营造水源地良性生态系统,鉴于修复保护工程是新兴的技术方法,发展较快,各城市在采用此类工程措施时,应根据水源地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生物和生态工程技术,也可借鉴其他有实用基础的生态修复措施,以达到保护水源地的目的。

(1)河岸生态防护工程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过渡带,维持湖滨带的生境及栖息其间的动植物群落,保持湖滨带尽可能多的功能。要达到这个目的,湖滨带必须尽可能维持湖泊和陆地系统间某一规模以上尽可能大的过渡带;尽可能发挥湖滨带的截污和过滤功能,使湖滨带的水质净化潜能达到最大值;为土著动植物物种提供合适的生境,同时应允许因为某些特殊需求而引进的外来物种在特定地点生存;对湖滨带群落的生物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维持在某一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尽可能与普遍接受的土地利用和湖泊功能保持一致;尽可能补偿湖滨带土地和湖面占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利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水源地岸边建设陆向绿化缓冲带,介于河流河滨带脆弱生态区与城乡人民生产生活区域之间,其陆向规划宽度为10~20m,地形特殊地段及居民聚居点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采用乔、灌混交种植、喷播草坪草籽的绿化万式,同时,根据设计景观形态穿插布置疏林草地、各种灌木花卉;在石护坡堤岸上种植爬山虎,使之向人工护坡延伸。根据河岸类型,恢复河滨带乔木、灌木、湿生植物优化群落,在小板块内实施人工辅助措施对湿地生物进行定向改造。通过对河岸的整治、岸基的修复,种植适宜的水生、陆生植物,构成绿化隔离带,维护河流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兼顾沿岸景观的美化。#p#分页标题#e#

(2)前置库工程

对污染严重且有条件的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可在支流口建设前置库,一方面可以减缓水流,沉淀泥沙,同时去除颗粒态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前置足够的库容满足蓄浑放清、改善水质的要求。前置库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沿岸湿生植物带、挺水和浮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底栖动物带等,布置前置库生物措施应因地制宜,以适应性、高效性和经济性为原则,选择合适的生物物种。

(3)湖库水源地周边生态修复工程

对湖库周边生态破坏较重区域,结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物隔离工程建设,在湖库周边建立生态屏障,对湖库周边的自然滩地和湿地应选择合适的生物物种进行培育,为水生和两栖生物等提供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周边建立生态屏障,减少农田径流等面源对湖库水体的污染,减轻波浪的冲刷影响,减缓周边水土流失。以保护现有生态系统为主,在破坏较重区域进行生态修复,选择合适的生物物种进行培育,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湖库内生态修复工程

对于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污染、富营养化较严重,存在蓝藻暴发等问题的湖库,可在湖库内采取布置生态浮床等生态防护工程措施,保障水源地供水与生态安全。在取水口附近及其他合适区域布置生态浮床,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物种进行培育,通过吸收和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质。生态浮床宜选择比重小、强度高、耐水性好的材料构成框架,其上种植既能净化水质又具观赏效果的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水芹、旱伞草等。在受蓝藻暴发影响较大的取水口,应采取适当的生物除藻技术,或建设人工曝气工程措施减轻蓝藻对供水的影响。利用载有水生花卉的浮床或浮岛净化水质,用浮床的植物去除库区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和有机物,既可减轻进入库区污染负荷,又可美化库区环境。

2.5禽畜粪便处理

现代禽畜饲养常常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废物,因此需对禽畜养殖业进行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同时加强禽畜粪便的综合处理及利用,鼓励科学的有机肥还田。此外,应严格控制高密度水产养殖业,防止水环境质量恶化。

2.6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对乡镇企业的建设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乡镇企业实施严格管制。在乡镇企业集中的地区以及居民住宅集中的地区,逐步建设一些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分散堆积或填埋,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缺乏,适当的填埋场地越来越难寻找。农村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中除含有渣土外,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组分,如食品、蔬菜叶、植物残枝落叶等,应统一回收处理,变废为宝,生产沼气和肥料,因此,堆肥和沼气工程是处理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最佳途径。

2.7底泥污染治理

底泥是入湖废污水及径流输入的泥沙、湖内死亡生物体及其他悬浮物沉降所形成的沉积物,一定条件下,污染底泥能够向水体释放污染物,影响水质。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过程、释放速率与湖泊水环境状况、底泥的特性等密切相关。氮与磷的释放机制不同,前者取决于氮化合物分解的程度,而后者与其化学沉淀的形态有关。氮化合物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相互转化,不同形态的氮,其释放能力不同,溶出的溶解态无机氮在沉积物表面的水层进行扩散。由于表面的水层含氧量不同,溶出情况也不同。对底泥污染严重并对水质造成影响的饮用水水源,应根据底泥污染和影响水质的程度拟定底泥清淤方案,提出清淤的范围及厚度、土方量、主要污染物及超标情况等,避免底泥的二次污染。湖库污染底泥疏浚工程,除应按一般疏浚工程的要求进行外,还需符合污染底泥疏挖和处置的环保疏浚要求。

2.8综合管理

(1)建设水源地在线检测系统。

饮用水源污染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隐蔽性。对饮用水水源加强监督性监测,每月对饮用水水源进行监测由原来的一次增至两次,随时掌握水源地水质状况。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必须快速、准确地判断污染物种类、浓度、范围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2)加强水源地管理措施,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工作。

对保护区现有的点源、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做好生态修复,恢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植被,恢复种植涵养水源林及水土保持,严禁采伐林木;设立隔离防护措施,防止人为不合理活动对水源保护区水量水质造成影响。

(3)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

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定量考核办法,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公路、桥梁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宣传工作,设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标志。

篇7

一、污染源普查工作目标

通过污染源普查,全面掌握*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分布,查清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查清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市污染防治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建立*市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建立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市各区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市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污染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污染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有色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污染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污染源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污染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化肥、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污染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污染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污染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污染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污染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按照规定程序,对工业污染源中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等方法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污染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污染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国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污染源的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基本情况调查,并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普查”的方式,分3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年12月底前):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订普查实施方案、普查经费预算;掌握各类技术规范、普查表、相应软件及数据库;开展工作调研、资料收集工作及普查培训、召开全市污染源普查动员大会,开展污染源监测工作。

2.全面普查阶段(*年1月—*年12月):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录入工作,汇总普查数据,建立污染源档案,申请省级审核验收,校正、上报普查数据,编制普查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报告等。

3.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建立*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库,污染源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区县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建立*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另行文),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日常工作。

各区县政府建立相应机构,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普查工作中,可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居民委员会、有关教育单位及工矿企业临时聘用部分普查员。

(三)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定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组织普查工作培训,负责污染源监测,汇总、分析普查数据,普查结果,组织普查工作验收。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区县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协调落实相关事项。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和报导工作,配合办好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经委配合做好工业污染源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公安部门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水务及城管部门参与生活源普查,会同环保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农业部门、环保部门负责农业污染源的普查;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污染源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

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

统计部门负责参与普查工作监督检查,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四)污染源普查培训

按省的要求组织参加省级普查培训工作,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区县及普查员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五)质量保证

认真执行国务院和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文件和普查工作评价标准,加强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市、区县各级污染源普查机构要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区县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六)宣传动员

市、区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到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应当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五、普查经费

普查经费实行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将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普查专项经费支持。

普查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各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工作经费预算和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分别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部门预算中,分年度按时拨付。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

六、污染源普查管理

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都必须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篇8

一、化学教育中

必须增加环保内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工业基础和落后的科技管理以及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尤为严重。青年学生是社会各级人才的后备军,因此,在化学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非常必要了。但目前,这方面的教育相当薄弱,据调查发现将环境教育列入化学课内容来抓的只占21%(边远地区的情况更让人担忧),学生掌握环境常识不尽如人意,有近1/3的学生连初步的环境常识都不具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依然盛行,某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环境保护教育的进行,也降抵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二是一些地区的多数教师缺乏环保方面的知识,没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把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当作任务来完成;三是部分地区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不尽如人意,加强环境保护教育难以完成。

二、化学教育中

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

1.分析国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的人口众多、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给我们带来的生存危机不再是耸人听闻的语言。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上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污染严重时期。从国家环保局近年来的中国环境公报可以看出,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农村蔓延。具体表现在:

(1)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我国能源以燃煤为主,由于我国煤热能利用率不高,除尘脱硫率又很低,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量燃煤就使得大气质量严重下降,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与水汽结合,形成硫酸和硝酸,造成我国许多地区降酸性雨的现象,不少城市酸雨次数占降雨次数的一半以上。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与副局长王心芳分别向新闻界透露: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碳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00多亿元人民币;酸雨覆盖区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其中最严重的是重庆和贵阳两市),雨水使土壤酸化,破坏植物生长,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破坏水生系统,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乡镇企业在给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目前有污染的乡镇企业占40%,其中重度污染的有10%。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并在粮食和植物中残留,给人和牲畜造成潜在危害。

(2)沙漠化蔓延。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同时,沙漠化土地每年还以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四千多万吨化肥,接近目前全国化肥的年产量。全国约有60%以上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弥漫的生态脆弱带。

(3)水污染加剧。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大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需氧有机物(糖、脂肪等),植物营养物质(含氮、磷、钾、硫等营养元素的物质),重金属(汞、镉、铅、铬等)和石油、酚类、氯化物、氟化物、无机盐类污染物、农药等。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竟已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城市河段有78%超过三类标准,据初步统计,全国已约有70%的淡水资源因遭受污染而不能直接使用。

(4)臭氧层破坏严重。近30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正在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er等人发现从1975年以来,南极每年早春(南极10月份)总臭氧浓度的减少超过30%,如此惊人的臭氧减弱引起了全世界极大的震动。进一步的测量表明,在过去的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形成比美国国土面积还要大的臭氧空洞。1997年至今,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臭氧空洞发生的时间在提前,持续时间在延长,面积在扩大。这一切迹象表明南极臭氧层的损耗状况仍在恶化之中。而且臭氧层的损耗不只发生在南极,在北极上空和其他中纬度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臭氧层损耗现象。臭氧层的破坏令人胆战心惊:其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进一步对大气组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要能减退和抵抗能力下降。这将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本来就不好的健康状况更如恶化,大量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甚至包括麻疹、水痘、疱疹等病毒性疾病,疟疾等通过皮肤传染的寄生虫病,肺结核和麻风病等细菌感染以及真菌感染等。

2.掌握环境保护技能,保护生态平衡。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付出的最大代价莫过于环境污染。当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布纷繁复杂,影响污染物作用的因素也很多。就污染物本身而言,其化学结构是主要的。在有机物知识的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将污染物的化学知识逐步介绍给学生。例如,从污染物的化学结构看,以碳氢化合物为例,大原子个数越多毒性越大,不饱和程度越大,毒性越大;氢被卤族元素取代越多,毒性越大。从污染物的物理性质看,污染物的溶解度越大,越易被吸收,危害性就越大;分散度、挥发性越大,中毒的危害性也越大。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看,一般来说,经呼吸道吸入的蒸气毒性大;相对来说,口服毒性较小。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之后,对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之中正确合理使用化学产品、合理地利用资源、控制化学污染物、防止污染都将具有帮助作用,从而起到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3.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生活质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面对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生存状态,都有责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环境科学知识将成为每一个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环境的污染和保护,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将“三废”资源化,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更是化学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甲醇”这一部分内容会涉及到甲醇的用途及毒副作用,甲醇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呼吸;而且甲醇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组织蛋白的凝固坏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严重者可致癌甚至当即死亡;而调查发现,装饰程度较高的居室中,甲醇浓度竟为室外的46倍。这些有效渗透能启发学生思考:装修房屋适可而止,研制新一代环保型装璜装饰材料,实现装璜的环保化、绿色化。

三、化学教学中

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

1. 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国家应把环境保护教育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考试栏目中。在此之前学校、教师应根据化学教材较多章节都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情况,充分地加以利用。如在“空气的组成”这一部分内容就可以讲述大气的污染状况和有效防治措施,结合金属元素尤其是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水中的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2.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结合1998年夏季洪灾让学生分析原因,指出人为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本地区的生产、生活实际来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分析讨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发展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认识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一系列现象造成的环境恶化和防治措施。

3. 通过各种活动,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仅在课堂上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等,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课外阅读、课外参观、化学专题报告会、化学晚会、化学展览、竞赛等。无论哪种形式都应有明确的环境保护内容,力争达到预期目的。

(1)开展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江、河、湖的水质污染情况或附近工厂的矿物冶炼情况进行调查,如附近沿河有几家工厂向河内排污?排出的污水有哪些有害物质?对附近的环境造成哪些危害?当地的环保部门有哪些要求?草原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当地主要工厂的生产原理是什么?它对大气、土壤、水流有哪些危害?最后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进行讲演。

(2)联系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例如讲空气的组成提到空气污染和防治,教师可选附近典型的大气污染工厂,用事实说明对人体健康和生物繁衍的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也要指出,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完全有办法使有害气体得到控制并加以利用为人类提供清洁的空气。讲完水这一部分内容,可组织参观污水和处理、进行水质分析或污染源控制讨论,让学生知道污水应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才能排到江河中及如何进行污水处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见不到的。因此,化学只有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环境才能学得更生动灵活。

(3)开展青少年课外环境保护活动。在科委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动植物标本采集、矿物标本采集、污水化学分析、实地考察、知识竞赛、写环保论文等活动,使当地的青少年课外活动呈现从无到有,不断提高,逐步普及发展的好势头。

篇9

创建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推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全区各部门、各街办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健全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今年月日。

时期资料:今年。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区行政区域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和生活源。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我区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各街道办事处、区农村工作局和各总公司为单位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能源消耗情况、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医院基本情况,能源消耗、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污染治理、医疗废物的处置等情况;医用辐射设备使用情况。

(3)配合市上完成以全市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包括燃料油使用、在用车分年度和类别的使用情况等。

(4)城市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和省、市指导,区政府组织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放量。

2、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源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

成立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下简称“普查机构”),抽调专职人员从事污染源普查工作。

(2)落实经费。

区普查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由区财政部门编制污染源普查经费预算,核定经费,按时拨付。

(3)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聘用。

区普查机构从环境管理、科研、监察、监测等部门及行业、企业环保专干中抽调有一定业务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员任普查指导员,负责指导与审核普查员的工作;普查员可从街道办事处环保专干和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以及具有一定学历的社会人员中选聘,经考核合格后聘用。根据我区实际,拟聘普查员150人,普查指导员15人;建立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信息网络和分片包干责任制;区普查机构于今年月日前完成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聘用工作。

(4)培训及考察。

培训工作由区普查机构负责,普查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5)污染源清查及普查前的准备工作。

区普查机构清查企业及其它污染源普查对象,月开展模拟普查试点;普查对象要整理原始纪录和台帐,核查主要生产设备的状态和生产能力等情况。区普查机构于今年月日前完成普查清查单位名录库(或名录册)的建立,同时报市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6)宣传动员。

制定印发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宣传方案》,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建立定期简报制度,及时向普查领导小组和相关普查单位通报普查进展情况。宣传工作要贯彻普查工作的始终,包括全面普查和总结阶段。

2.全面普查阶段

(1)区普查机构于年月日前,完成普查前期所有准备工作。

(2)年月至月,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采取分组、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型、分片区包干的方法,对排污企业和普查对象实施现场调查,月底完成入户调查。

(3)年月至月,区普查机构审核、填报普查表和进行数据录入,月底前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本辖区污染源普查数据,报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4)在普查实施全过程中,区普查机构将组织对普查分组质量进行检查、审核、监控和验收,对抽查不合格的地区要重新进行普查。

(5)年月底前,配合市普查领导小组完成对全区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和汇总工作。

3.配合全市验收阶段

配合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受国家审核验收。

4.总结阶段

建立全区污染源数据库,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区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分局,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全区污染源普查方案,报市政府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订和组织实施全区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3.组织开展全区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培训;

4.对全区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具体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5.向市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报告,根据市政府普查领导小组决定普查数据。

(三)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区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环保分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区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定全区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试点和培训,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区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

环保分局负责工业源、机动车排气污染源、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民用核技术利用和辐射污染源,以及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

区统计局负责审定污染源普查表,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环保分局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辖区内生活源中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及城市居民生活污染的普查;

(四)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聘。

选聘合格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是搞好普查工作的基础,区污染源普查机构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聘工作。

1.普查员的数量配备原则。

(1)每10个重点工业污染源至少配备2名普查员;

(2)每40个一般工业污染源或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至少配备2名普查员;

(3)每60个农业污染源至少配备2名普查员;

(4)每80个生活污染源至少配备2名普查员。

2.普查指导员的数量配备原则。

每10名普查员配备1名普查指导员

(五)污染源清查。

单位清查是污染源普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确定普查总体样本数,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保证普查顺利实施。

清查所需基础资料由区普查机构中相关成员单位(工商分局、区统计局、发改委、环保分局等)共同提供,同时电力部门、水利部门、税务部门等相关单位也要给与配合,以各地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经区普查办公室进行整理和核对,形成我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清查基础资料库(册)。

以清查基础资料库(册)为依据,按照地域原则进行清查登记,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一律按经营所在地进行清查。参考工商企业名录、经济普查产业活动单位名录、中小企业名录、本地污染源监管记录等信息,按行政区域逐户发表清查。

(六)培训。

培训教员可从区污染源普查机构的业务骨干中选调。以教员面授为主,结合讨论、练习、测试等方式进行。培训中要着重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进行调查技能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普查员培训不得少于2天,普查指导员培训不得少于3天。力争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七)质量保证

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专门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文件,确定普查工作评价的标准,指导全区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按照全市的统一规定,建立全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制定污染源普查各项技术规定,吸收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参加,对污染源普查方案和重要技术规定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污染源普查各项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全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八)宣传动员。

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通知》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应当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五、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市、区财政共同负担。区政府将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普查经费,用于本级普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