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

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苏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及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6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6处11个景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苏州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水平居全国前列,旅游目的地规模和高等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空间结构模糊不清,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够。因此,对现有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排摸、梳理及优化开发能更好的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为开发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奠定基础;同时从空间视角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现有结构的调整及开发模式的优化更有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及数理统计

对离散的地理对象或事件(点)如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服务设施布局及商业开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点模式的研究是用点的密度或频率分布的各种特征研究点的分布情况,并从空间离散的旅游资源点中有效提取其分布格局,从而揭示旅游旅游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在研究中通常用点过程密度λ(S)描述空间分布情况,即在点S处单位面积内资源点的品均数目。用数学极限公式可定义为,其中ds指在点S周围一个足够小的区域;E表示数学期望;Y(ds)是ds内资源点的数目。在此基础上,现行的基本方法有样方计数法和核密度方法两种。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所不同。因此,核密度估计法主要用于交通事故预防等通过已知事件推测未知事件的研究。而样方分析法(Quadrat Analysis, QA)则是基于点的密度分析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的方法,通过研究景区的密度、频率来解释其空间存在的模式。分析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样方),统计落在样方中的资源点的数量,再对包含不同景区数量的样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纳,最终判断景区聚集程度。从忆波等(2013)利用样方分析法对旅游景区的分布及可达性等分别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样方分析法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可供研究的基础规律。根据Greig-Smith于1962年的试验以及Tylor和Griggith、Amrhein的研究,最优化的样方尺寸是根据区域的面积和分布于其中的点的数量来确定的,即矩阵样方边长为。其中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是区域中的资源点数量。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资源点分布情况

(一)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007年江苏省旅游局指派相关专家对苏州进行了旅游资源进行了基础的排摸及梳理,并形成了以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基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苏州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及比重”为1:269,远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118。由此可知,苏州市不但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率极高且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旅游型城市。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所辖六区四市今年来的发展规划及统计资料,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与整理:一是删除了如杨公祠、金门、中和桥等已经不存在的资源点;二是删除了不具备文化旅游特征的资源点,如胥江路汽配街,太浦河泵站等;三是对相对较大成片的景区或特色街巷进行细分,将每个资源点具体落实;四是添加了近年来新出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科文会展类、新建的火车北站等。

经过重新梳理的苏州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比国标总数少6个,拥有率为96.1%。其中,水域风光类是自然资源的主题,占总数的35.2%,天象与气候类最少,占自然资源的3.6%。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建筑与设施类占全部资源总数的63.3%,是苏州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类型区分

将利用GPS设备采集的全市991个资源点的物理地址按照不同的等级分批导入ArcGIS软件,并按照计算栅格的边长为4公里,即将苏州全市划分成以4公里为边长的正方形网状样方栅格以判断不同区域内不同等级资源点的密度情况。即,苏州各区市均为由若干个16平方公里大小的样方栅格组成(表1)。而GPS采集来的资源点则散布在全市范围内,且每个栅格中所拥有的资源点数量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区市中每个栅格内资源点数量的多少、类型及等级将有助于找出苏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计算与判断也均基于此。

表1:苏州市分地区土地面积及栅格数量统计(不含水域面积)

姑苏区 吴中区 相城区 高新区 工业园区 吴江区 常熟市 昆山市 张家港市 太仓市

土地面积(km2) 51 1254.3 300.8 205.7 107.7 760.1 1094 864.9 772 620

栅格数量 3.19 78.39 18.80 12.86 6.73 47.51 68.38 54.06 48.25 38.75

从整体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苏州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全市3级及以上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在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占总量的19.8%及21.8%。新建城区中相城区、高新区及工业园区资源点偏少且优良级比率更小,资源点分布呈现块状及线状集中分布的特性。吴中区旅游资源点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局部集中于东西山及木渎、直古镇中。吴江、常熟、昆山、张家港及太仓的旅游资源点则相对集中于区域内的古镇及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结构比较

(一)旅游资源总数及资源密度差异

从行政区域来看,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应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从资源点数量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性(图1)。姑苏区、吴中区、昆山市、太仓市及常熟市的资源点分布较多,单体数量均超过了100,占总数量的74.8%,旅游资源极度丰富。吴江区及张家港市的单体总量超过50,占17.1%为旅游资源较丰富地区。其余三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少,资源点分布也较为分散。从资源量的占比方面来看,除姑苏区外其他区市的资源密度均不超过0.5个/平方公里,这与行政面积较大有直接关系。其中,相城区与张家港市由于资源点数量少,资源密度小于0.1个/平方公里,为旅游资源稀疏地区(图2)。

图1:苏州分地区资源点数量及资源量占比

图2苏州分地区土地面积及资源密度情况

从地缘角度来看,区域间的资源点分布情况也各不相同。纵观苏州全市有两处明显的旅游资源真空区。一处在相城区中心城区以北至常熟市区以南,东至阳澄湖东岸、西至望亭通安一线的广袤地带。另一处位于同里周庄资源密集区以南至G318以北,东至淀山湖西至S227的地区。大范围区域的资源真空对连接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点的主城区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但游客相对稀少的太仓、张家港及吴江区东南部地区起到了负面作用。如何打通这其中的障碍及瓶颈,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游客在前往旅游景点道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并提高过夜旅游者尤其是境外旅游者,以达到全市旅游事业携手共进的目的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点分级密度评估

从单体样方角度分析,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即总资源密度大的区域其优良级密度也相对较大。其中资源点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为姑苏区,原因是在5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拥有188个资源点且其中有81个为优良级(三级以上)。另外,该区域的不同等级的资源点分布趋势及其密度差异不大。这也显示了苏州古城区的深厚文化积淀,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相对到位。而相对应的,五级资源点的分布也与整个资源密度呈正比例关系。其中,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有18个和10个五级资源点,并呈以核心区域为中心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点(图3)。其他区域的五级资源点相对较少,相城、张家港和太仓则没有五级资源点。随着等级的逐步降低,资源点数量也上升明显但总体趋势不变,且分布较为分散。

图3:苏州下辖10区市资源密度及高等级资源密度及数量比较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同类型及拥有量却有很大的不同。建筑与设施类是全市分布最广泛的资源类型,全市十区市均有分布。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在吴江、常熟及太仓占总资源比均为63%。而遗址遗迹、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三类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总量及类型双排序,姑苏区尽管缺少了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及生物景观类但仍然是全区市中资源总量及质量最高的区域,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也相对得当所以排名第一。吴中区除缺乏气候景观类之外其余类型的旅游资源均非常丰富,旅游资源总量培训的第二位序。国标中的主类中天象与气候景观是全市最缺乏的一类旅游资源,全市仅常熟与太仓市共计五处。而这两市也是拥有资源类型最全的区域,但每一类的单体数量均不多高等级的资源点也不多,因此两市位于第三位序。高新区及工业园区尽管旅游资源单体总量不大但高等级资源尤其是拥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旅游资源点对丰富苏州的旅游类型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两区位于第三位序。昆山、吴江、张家港的特点是旅游资源总量不多,类型分布上有一定的非均匀性,三区市的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及景观建筑与设施类是其资源的重点类型为第四位序。相城区拥有的类型则最少,均只有三类旅游资源且无优良级资源为第五位序。

从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来看,经过整理及重新筛选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点明显呈现出人文旅游资源远高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情况,(图4)这与之前江苏省旅游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所统计的结果吻合。

图4: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

从地缘角度分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区域,且其在类型分布上差异也比较明显。(1)中心地带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在拙政园、平江、阊门历史街区,桃花坞片区、山塘-虎丘、运河、环城河带以及观前街商贸区周边,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2)环太湖区域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于东西山、木渎古镇、城西丘陵地区及西部生态城周边,其资源类型兼顾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3)中部湖荡地区以金鸡湖、阳澄湖为中心,以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为龙头,整合相城区、工业园区、昆山等地的旅游资源,以新建景区景观以及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及旅游商品类。(4)沿江地区则在以大江风貌、江海风情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大量景观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5)全市的古镇除木渎外均集中于中部湖荡周边及东太湖附近。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景观建筑与设施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综之,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自然资源类型分布不均,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四)苏州市优质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苏州下辖十区市的优质旅游资源数量分布差异明显。在全市991个旅游资源点当中,优质资源共有385个(其中五级33个),占全部的38.5%、五级资源点占全部的3.3%。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共分七个主类,按照单体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依次是景观建筑与设施类、人文活动类、地文景观类、旅游商品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及遗址遗迹类。五级资源点与总优良级比较缺少了遗址遗迹类及建筑与设施类两类,具体分别是建筑与设施类20个、地文景观类5个、水域风光类4个、人文活动类3个及旅游商品类1个。五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及变化趋势与总优良级基本相同(图5),低等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亦同。可见优质旅游资源,尤其是五级资源点的出现与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总量及整体质量有极大的关联。

图5:高等级旅游资源点的分类情况

四、总结与不足

基于本次调查研究,对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作如下总结:(1)苏州市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在分布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多为湖泊、丘陵地区,多集中在苏州西南部及沿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则分布较为分散,并呈现围绕中心城区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征;(2)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3)旅游资源从数量和等级综合考量,姑苏区位于第一位序,相城区位于第四位序。(4)相城区资源点少且均为低等级资源点,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并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支撑点。工业园区则是量少质优的特点,在高端商务旅游及城市休闲游方面可以多做文章。高新区的优良级偏少,应在现有资源点中提炼出有潜力可挖并符合现有消费习惯的旅游资源点,并加以重点培养。县级市在旅游开发中应尽量避免资源真空区的出现。

样方计数法只能获得点在样方内的静态信息,不能获得关于样方内点与点之间的动态信息。其结果是样方分析不能用来充分了解旅游中的可达性,即旅游者到达这些资源点所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经后可考虑用GIS软件辅助判断,以期更加深彻了解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程玉珍,等.苏州统计年鉴2013[M].苏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5-76.

[2]苏州市旅游局.苏州旅游总体规划(2008-2020)[R].苏州:苏州市旅游局,2008:34-35.

[3]从忆波.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可达性测度[D].兰州:兰州大学,2013:19-22.

篇2

关键词:滁州市;旅游形象;旅游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61-02

1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旅游形象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自身及其所在地区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她在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带动力,她客观地反映了该城市的主要特征和市场定位,并对带动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资源是反映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载体,如城市建筑、人文活动、风景名胜区等都可以反映出城市的旅游形象。依据城市主要旅游资源特征来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因此,整合分散、多样的旅游资源,确定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别,给出合理恰当的旅游定位,是发展、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关键。这对滁州整体旅游规划、旅游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滁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滁州市地处安徽东部,濒临长江,属江淮丘陵带,下辖二市、二区、四县。位于117°9’~119°12’E,31°52’~33°3’N,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4.4℃~16.6℃,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040 毫米 左右,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滁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秀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2.1滁州市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和各种事物等因素。

2.2滁州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2.2.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密度较大。依据旅游资源特性,2003年国家旅游局颁布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得到滁州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计104 个,分属于7大类,18个亚类,如综合自然旅游地、地质地貌过程遗迹、自然变动遗迹、天然湖泊与池沼、泉、野生动物栖息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水工建筑、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记录、民间习俗、现代节庆和32 个基本类型。按类型统计,地文景观类包括琅山、皇甫山、韭山洞、彩云洞在内的单体旅游资源等13 个,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卧牛湖、高邮湖、姑山湖、女山湖等7个,生物景观涵盖琅琊山森林公园、神山森林公园、醉翁榆、琅琊榆等9个,遗址遗迹类有半塔保卫战旧址、孔雀寺遗址、清流关古驿道、琅琊古道、明中都城遗址等10个,建筑与设施类如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护国寺、龙隐寺、皇觉寺、明中都鼓楼、醉翁亭、丰乐亭、会峰阁、吴敬梓纪念馆、欧阳修纪念馆、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藕塘烈士陵园、梅花垄古墓群、来安半塔烈士陵园、虞姬墓、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釜山水库、城西水库等44个,旅游商品如秦栏卤鹅、天长烩鱼羹、全椒管坝牛肉、凤阳御膳豆腐、凤阳洪武宴等10 个,人文活动最著名的为小岗村农民大包干、琅琊山庙会、正月十六走太平等11个。由此可以看出,滁州市是一个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化的地区。山、水、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齐备,品位较高;人文旅游资源颇具魅力,享有一定知名度。

2.2.2旅游资源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首先,由于滁州市经济不发达,对旅游业的投资也不足,交通道路设施不通达,使得一些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其次,本区除几个已有开发基础的旅游景区外,其他许多景区都处于待开发状态,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面积小,客容量不足等弱点。最后,虽然滁州市旅游资源禀赋高,但有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一定区域内没有形象良好的资源互补优势,旅游线路串连不良,市场开发难度大。

2.2.3旅游资源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形象不明确。同一类型的观光型旅游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时,个体之间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从而使各自的吸引力相互抑制,这就是负的近邻效应。滁州市与南京市距离很近,且旅游资源具有雷同性,必然会存在相互竞争相互替代的关系。尤其在人文旅游资源竞争上,南京市是六朝古都,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品位很高,从而使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的滁州市笼罩在南京市的“阴影区”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滁州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本区内有一些自然旅游资源由于距离较近,并且存在雷同,也会产生负的近邻效应。另外,虽然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在短期内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但从长远看来,未来旅游更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观赏体验休闲过程,游客已经不满足于纯粹静态的旅游,转而追求有刺激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活动。审视滁州市的旅游资源产品仍然是以初级阶段的观光旅游为主,旅游参与性不强,难以满足旅游者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有必要按照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入深度开发,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形象也不突出。

3服务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资源整合

3.1滁州市旅游资源整合

滁州市处于丘陵地带,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各个辖区都有旅游资源分布,但在一些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又呈地域集聚分布形态,密度较大。如在滁州市、凤阳县,旅游资源单体呈较好的集聚分布形态。地域集聚型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体型可以作为辅助类型。主要的旅游单体距离比较近,集群度高,所以就具有组合优势,容易发生整合效应。以整合后类别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滁州旅游发展的优势主打,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策略开发保护这些资源,促进全市旅游业积极进步。

3.1.1整合自然旅游资源。滁州市不仅有许多珍贵的植物,像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琅琊榆、醉翁榆,还有鹭鸟和省鸟灰喜鹊在内的动物资源。滁州市部分综合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是发展生态和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又形成了一些奇特的岩洞或溶洞景观,其中有“江北第一洞”之称的韭山洞。以上这些都是滁州发展成为皖东地区最有前途旅游地的重要保障。

3.1.2整合人文旅游资源。滁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众多。唐滁州刺史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使西涧名传后世。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使醉翁亭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者,还有独具特色的“欧文苏字”。全椒县人吴敬梓因《儒林外史》而成为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凤阳县小岗村因首先在我国实行“农业大包干”而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现已是当代中国人追忆致富和大胆创新的圣地,也成为许多旅游者的向往之地。此外,滁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保护单位11 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其中凤阳县的明中都城遗址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影响了明北京城的规划,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如能进一步挖掘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相应的专题旅游,必会成为滁州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

3.2滁州市旅游形象定位

要塑造一个良好突出的旅游形象,前提是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合理定位。形象定位应该把握住一系列的原则:系统性、区域性、特色性、针对性、文化艺术性、互补性和拓展性原则。由此可见,一个合理的形象定位不是人们任意塑造的,而是考虑自身资源优势,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而形成的。因此,根据以上的原则,结合滁州市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点,把滁州市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在:山水休闲,帝王文都。宣传口号可以为:“忆醉翁,茗滁菊,游帝王故里,品天下文山。”“青山奇洞险谷秀,名亭古寺滁州游。”

3.3 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建议

滁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较为明显,资源禀赋也较高,但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县乡地区,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发达,一些有价值的旅游景点,如清流关既没有有利的通达条件,又没有有效合理的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使得拥有像“清流四石”及“三古遗址”这样悠久独特的旅游资源并享有“国内罕见”美誉的景点几乎无人问津。笔者认为,根据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性,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对提升城市旅游形象采取必要措施。

3.3.1 依托主体旅游资源的旅游保护与开发

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大保护力度与积极开发利用滁州旅游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护与深度开发并举。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确定目标游客群,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善主体旅游资源所在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持环境卫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提高导游及景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滁州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3.3.2 基于资源整合的旅游线路开辟

基于整合后的旅游资源,滁州旅游可开辟两条经典旅游线路,即皖东古迹精华旅游线:醉翁亭――欧阳修纪念馆――龙兴寺――明中都城遗址―明皇陵。游客可以通过这些景点去感受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的心境,理解文化名亭的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明朝帝王之乡的魅力,有利于提升旅客的精神境界。滁州观光休闲旅游线:(1)神山――琅琊山――皇甫山――姑山湖――狼巷迷谷――卧牛湖――韭山洞;(2)神山――琅琊山――白鹭岛――釜山公园――高邮湖。游客通过这些景点用视觉领略滁州的形象之美,以触觉体验滁州的休闲。

3.3.3 基于旅游资源整合,实施“五个一”策略

“五个一”策略是宣传滁州旅游形象的重要措施,即拍摄一套《滁州揽胜》电视片;编写一本《滁州旅游手册》;发行一套《滁州风光》明信片;精制一份《滁州市旅游图》;选择一家有影响的网站,联合开辟一个旨在介绍、宣传滁州旅游资源的固定平台(兼有外文版),以多媒体、全方位地将滁州的旅游资源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郑平建.安徽滁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4):51-55.

[2]马耀峰,等.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篇4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其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具体如下表所示。

种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较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居民地较多功能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度假、健身等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会议等示例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具体如下表所示。

旅游资源的

主要特点含义多样性①由于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自然旅游景观;②各地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不同,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观各不相同;③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观赏性和吸

引性自然、人文要素是否富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特点。观赏性越强,吸引力越大,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就越高不可移动性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具有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游客参观游览,带走的只能是印象而非旅游资源本身可创造性人们的旅游兴趣、旅游需求随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为创造新的旅游资源成为必要和可能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与地理成因

1.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景观类型观赏位置的选择景观举例高大雄伟的山峰远眺、俯瞰庐山、黄山、泰山、武陵源群峰(湘西北)江、河、湖、海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远望岳阳楼与洞庭湖、黄鹤楼与长江、滕王阁与赣江、大观楼与滇池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长江三峡、桂林芦笛岩溶洞湖沼、池塘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济南大明湖、北京昆明湖、南京莫愁湖、杭州西湖瀑布适当距离仰视贵州黄果树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长江三峡、桂林漓江酷似某造型的地貌在特定的位置观赏黄山石猴观海、云南石林阿诗玛、广东肇庆七星岩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气象景观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随天气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名山――雨过天晴(即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观鸟――五月份;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3.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种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从审美特征到欣赏方法,再到探究成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各种景观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景观类型形成原因举例自然景观地质

地貌

景观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因素,是形成地质地貌景观的重要原因断块隆升形成了雄伟的泰山、华山、庐山;构造断陷形成了鄱阳湖、青海湖;火山活动形成了五大连池;在石灰岩分布区,流水溶蚀形成了溶洞、石林;在节理发育的砂砾岩分布区,形成奇峰突兀的丹霞山;长期风蚀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如新疆“魔鬼城”天气

与气

候景

观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本身就是自然景观;气候对地貌的雕塑、风景的形成、观赏性植物的生长与演化,也有影响哈尔滨的冰雪、长春的雾凇、黄山的云海、风力侵蚀形成雅丹地貌、北京香山红叶适合在秋季观赏等水域

风光水文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作用是许多旅游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海洋、湖泊、河流、沼泽、泉、瀑布和冰川等都是重要的旅游景观;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河水的下切作用形成长江三峡;海洋的潮汐作用形成钱塘江大潮生物

景观取决于气候、水文、土壤和地形条件的综合影响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色生物景观,都是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卧龙自然保护区、黄山松、青海湖“鸟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等)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人文景观的地域差异;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人口特征、生活习惯和政治经济状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景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有利于壁画的保存,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以雕刻造像为主;古都、风俗民情、宗教文化、各地生活习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观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项目内容开发条件评价资源

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取决于资源质量(即自身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低),还与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有关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大,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地理位

置与交

通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客源

市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客源市场的距离。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的影响,与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在其最优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的价值小基础

设施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四、旅游规划设计

1.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旅游规划的概念: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订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旅游规划的内容

(1)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对规划区域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基础、旅游竞争状况、旅游容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产业地位,旅游主题、功能,市场与产品定位;确定旅游发展的“三战略”,即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对衣、食、住、行、购、娱等进行规划,具体如下图所示。

(5)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提出旅游区分期建设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方法,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环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统作出规划。

五、旅游及环境保护

1.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也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环境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环境

保护策略具体措施实施主体法律法规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法规立法机关工程建设建设污染处理设施政府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旅游研究专家、政府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旅游开发商经营者旅游

项目评价评定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评价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研究者旅游环保

教育倡导绿色旅游政府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教育专家六、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或距离)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线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作出的一种导向性安排,应该突出所设计路线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既要各具特色,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

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又要做到有张有弛。

3.“冷热”兼顾

不同季节,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路线要从全局出发,做到“冷(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景点)热(著名、旅游者较多的景点)”兼顾。

4.发展创新

旅游路线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也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线设计,一方面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旅游者游得开心,玩得放心,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区的安全保护规定,避开军事、保密设施等。因此,旅游路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其次要根据各地区旅游景观的特色和交通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地区接待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旅游线路时,要充分展现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欣赏到不同的旅游景观,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围。但是,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观,而应做到既要景观丰富,富于变化,又要突出重点,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2012・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2)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思路分析:此组题以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1)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所以是断裂上升。

(2)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099米,垂直温差大,山顶气温低,夜间气温更低,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晴天观日出景观较好;山顶海拔为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而桃树是阔叶植被,所以A不对;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以C不对;D项所指在丝竹之乡,该项不正确。因此选B。

答案:(1)A(2)B

例2(2012・浙江文综卷)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1)~(2)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篇5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性与意义

1.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天气与气候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

(2)人文旅游景观

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等。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 差异性

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人文旅游景观具有可创造性、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2) 共性

多样性、非凡性。

3.旅游资源的意义

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性的意义。

二、我国的旅游资源

1.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1)复杂多样的自然h境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类型齐全,气候复杂多样,多名山大川,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2)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和著名的古代建筑物,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2.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

①名山――地文景观: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黄山等。

②水景――水域风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台湾日月潭等。

(2)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最为重要

①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②风土民情: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③其他人文旅游资源:著名的现代工程建筑,各具特色的小镇风光,丰富多彩的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神奇的中医和养生之道,名扬世界的菜肴,等等。

3.我国的世界遗产

我国于1985年加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到2013年,已经有4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1)旅游资源价值的表现

①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一般都具有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HJ2.7mm〗原因。

②科学价值

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风景名山对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具有重要价值。

④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⑤康体娱乐价值

利用旅游资源能满足旅游者康体娱乐的需要。

(2) 旅游资源价值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①资源的质量决定旅游开发的功能

美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具有观光旅游的功能。

文化和科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具有文化、科学考察功能。

如果某一旅游资源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旅游功能,就能吸引多个旅游者群体,宜进行多种旅游活动,其游览价值相对较大。

②资源集群状况影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有些旅游资源虽然有一定的质量,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只是孤立的景点,而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不大。

③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影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有些旅游资源尽管有较高的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但如果在同一地域有特征相似而更具价值的资源,其游览价值便会大大降低。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资源价值、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1) 资源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质量,还与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有关。

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大,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2)地理位置及交通

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

(3)客源市场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其最有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的价值小。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客源市场的距离。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的影响,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

(4)基础设施

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修建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可用容人量度量。容人量是指在满足游人游览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所容纳的人数。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四、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

(1)形象美

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美感。

(2)色彩美

以色彩的冷暖等以及它们的对比协调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的美感。

(3)动态美

自然景观中的动态美,由波涛、飞瀑、溪泉及云雾飘动等引起。

(4)朦胧美

自然景观透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

2.人工美

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如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民俗风情美、书画艺术美、雕塑艺术美等。

五、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1)距离

高大的山峰适合远眺、俯瞰。地貌酷似造型适合在特定的观赏位置欣赏。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适合置身其中近距离观看。瀑布适合在适当距离仰观。

(2)角度和动态

江河湖海适合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远望。较小的湖沼和池塘适合在低临水面的亭、榭、廊中欣赏。山水有机组合景观适合乘船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1)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季;我国南方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色丰富并富有变化,同时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2)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及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清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

(3)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特定时间出现候鸟――5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我国自然风景区特色之一。

4.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一、旅游规划

1.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1)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2)分析该区域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需求数量、质量和类型的影响。

(3)策划旅游资源开发,使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安排旅游活动。

(4)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3.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1)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①突出景观特色

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把突出景观特色放在首要位置,切忌模仿、抄袭。因为特色是旅游景区存在的基础和生命,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才有生命力、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②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

将人工建筑与旅游景区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使旅游者能够感受到风景和谐统一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③维护生态平衡

旅游景区一旦被开发,旅游者和建筑物就有可能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因此,开发时要遵循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④最佳综合效益

在开发景点时,应注意充分利用现有景点,并同其他事物结合起来,做到“一点”多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景点的综合使用价值,以取得投资少、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大的效果。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三个方面。

景区形象指人们对某旅游景区总体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它综合了旅游景区的历史、现实景区形象和未来发展方向。景区形象逐渐成为旅游者决定是否前往的重要因素。功能分区是将旅游景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使每个区域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常见的功能区有服务区、游览区和保护区等。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就是对景区的交通线、服务设施等组成要素进行选址和定位。

二、旅游活动设计

1.设计旅游活动

(1)了解出游愿望和能力

(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①确定旅游地的原则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旅游地的知名度越高,往往表明其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强。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较大的旅游地

人们居住地与旅游地的环境差异会激起人们的旅游欲望。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成为旅游的动力。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旅游时间比是人们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单纯旅游时间与在旅游目的地游玩时间的比值。一般来说,人们选择旅游点和旅游线路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在旅游线路上倾向于环路设计,追求以最短的时间游览最多的旅游地。

②根据时间长短和季节选择旅游地

③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设计旅游线路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或距离)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突出特色、讲究韵律、“冷热”兼顾、发展创新、安全可靠、符合自身特点、选择最佳路径、景观丰富多样。

2.旅游安全

篇6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混淆的原因

(一)旅游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本身性状的改变较小

因为旅游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性状一般不进行改变,例如自然风景区、历史遗迹等的开发,首先要强调保护,杜绝破坏和改变自然、遗迹原貌,因此,旅游开发主要是建设旅游经营环境和服务设施,对核心旅游资源保持原貌,以导致人们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概念的混淆。

(二)旅游消费的非消耗性

旅游资源具有永续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旅游者付出金钱所购买到的只是一种经历和感受,而并不是旅游资源本身。无论是登山、滑冰、泛舟,还是观光、休疗,游客所能带走的只是对旅游资源的感受,而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因而,人们用传统的资源与产品的概念和关系来理解旅游资源和产品时就产生了混淆。

(三)旅游产品的特殊性

一般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中间有一个交换环节,在时空上可以分别实现,而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在于旅游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过程。这一特性让人们很难界定旅游服务到底属于旅游产品还是属于旅游资源。而通过对传统商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劳务是旅游产品的部分而非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不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之内,应该是一个单独的概念。另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用的是旅游产品而不是旅游资源,即,面向游客开放的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同样的自然景观或者历史遗迹如果面对的是旅游开发或再次开发,那就是旅游资源。

(四)旅游开发不同层次的不同叫法

简单来说,旅游开发可以分为景区开发和区域开发,在区域开发里又可以分为很多层次,例如村级区域、乡镇区域、市县区域、省级区域、全国范围等,总体来说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在讨论更大范围区域旅游开发的时候,往往被称为是该区域的旅游资源。一个区域丰富的旅游产品确实增强了区域旅游发展的实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将景区旅游产品称为旅游资源已经脱离严格旅游资源的涵义,而是一种泛化的旅游资源用法,就好像古文中的通假字。

(五)人文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某些组成部分极为相似

有一些人文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中人工建造的设施和建筑极为相似,它们都具有人为建造性,而且都为旅游开发和经营服务,很难从表面区分它们的不同。但是,从建设这些建筑和设施的初衷可以看出他们到底是旅游资源还是旅游产品。

例如,苏州园林当初的建设是为了建园者自己享用,因此属于旅游资源,而同属于人工建筑的深圳中华民俗村,它的初衷就是为游客欣赏,所以它就是旅游产品。有人会说历史建筑属于旅游资源,现在建筑属于旅游产品,这种观点仍然不妥。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以及我国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等现代建筑,同属于现代最新建筑设施,但是因为它们的建造初衷是奥运会比赛和水利发电,因此,它们对于旅游开发来说是旅游资源,而不是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

关于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问题,吴必虎将其划分为资源产品共生型、资源产品提升型和资源产品伴生型三种模式。共生型是指资源品味较高、具有较强吸引力,不需要经过大规模开发既可转换为某种产品的情况;提升型指旅游资源品味较低,将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开发强度较大的情况;伴生型是指某些功能上属于其他类型的设施或场所,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的情况。

实际上,旅游开发过程中所利用的旅游资源是各种类型旅游资源的综合体,因此一个相对独立的旅游产品不是单单依托于某个单体旅游资源,而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的关系除了上述三种关系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具有三种关系,不如说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存在依存关系,而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与其所依存旅游资源之间的依存程度是由有差别的,见表2.由于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富复杂,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的依存关系又千差万别,所以很难用具体的程度来表述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的依存度,但可以推测的是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的依存度几乎是一个连续的谱系,而为了理解得直观,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定性描述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依存关系,见表3。

旅游资源的概念

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学界已有很多研究和论述,而且争议很大,张凌云(1999)列举了16种,丁季华(1999)给出了10种,李伟(2006)总结了8种,文章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9种加以评述。以上有关旅游资源概念的阐述,主要围绕对游客的“吸引”展开,而且很多阐述还涉及到旅游资源的类型,这样的旅游资源概念的阐述虽然从一定程度说明了旅游资源的范畴,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区分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概念,也没有清楚地说明二者的关系,因此很容易导致这两个概念的混淆。

综上所述,给旅游资源进行如下定义: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是旅游产品的根本,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不以旅游开发为目的形成和人工建造的,经过策划、设计、建造之后能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自然、社会甚至精神因素,旅游产品与其存在一种依存关系。

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

1.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产品与其存在一种依存关系,而二者的依存程度因旅游资源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2.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人工建造的旅游资源,以旅游开发为分界点,之前就有的为旅游资源,之后建设的为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产品。

3.从人造建筑和设施的初衷看,以旅游为目的建设的为产品,以旅游之外目的建设,现在拿来发展旅游的为旅游资源。

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评估

在总面积15.6万km2的三晋大地上,高山峡谷、山地森林、飞瀑流泉、祠堂庙宇、宫观楼台、名人遗址、古风古貌、珍禽稀兽、名院名城、奇观仙洞,几乎能想得到的景观类资源,我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寻的到。山西的旅游资源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地上地下,开发的未开发的诸多旅游资源,常常令身在其中的三晋人都瞠目结舌。

1 资源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

山西的旅游资源虽囊括万千,总量繁多,种类齐全,但是伴随今年来对三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加之政策的引导,山西旅游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由于山西的南北文化差异和地文景观的分布状况,以及山西的地形地貌特色,近年来在旅游规划开发中形成以下六大主要特色旅游区。晋北宗教古建游;晋中晋商文化古城游;晋南寻根觅祖游;黄河文明游;晋东南太行风情;红色经典游。

2 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景观奇异

在山西旅游,不仅是一次身心的休憩,更是一次精神的沐浴。山西囊括了远古先民到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遗迹遗址、历史重大事件的遗址、著名古建。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从北到南遍布全省,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曲艺等,别具三晋风格。因此在三晋旅游也是学国历史文化的过程。煤炭化工业在山西绝对第一的产业地位,让人觉得山西就是一个被烟煤熏黑四壁封闭的古院落。殊不知,山西其实有很多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很难找寻到的奇观美景。宁武天池在海拔1771m的高地上波光涟漪,犹如天上瑶台,太行大峡谷原生态自然景观犹如原始峡谷林地,北武当山集泰山雄、恒山奇、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幽的特点于一身。

3 独特的地理分界

山西行政区划北部为万里长城的一段,西部及南部一段为母亲河黄河,东不及南部东段为太行山。这样独特的地理分界不仅将山西包的严严实实,而且这三大地理界线本身也是知名度极高的旅游资源。长城在山西境内的多处古关隘如娘子关、雁门关、平型关、偏关均是古代及近现代军事重要的关口。

4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估

4.1 有利因素分析

山西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除了海洋、沙漠、岛屿等元素外,一般认为的旅游景观在山西均有发现。各种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山西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的旅游资源从人文和自然两个角度看主要包括如下资源类型。自然风景类型有历史名山、峡谷陉道、森林、高山草甸、溶洞、湖泊、泉水、瀑布、温泉、河流、避暑型气温、珍惜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类型有寺观祠庙、石窟、长城、古代民居、古代陵墓、历史名城、古人类遗址、文化纪念地、名人故居或遗迹、古今战场遗址、博物馆、现代建设工程及重大成就景观、名特产市场及其作坊、地方戏曲曲艺及其形成演出原地、珍稀人文景观。

资源的年代久远,更具参观科研价值。山西有一大批旅游资源都是历史上形成的,能够直观的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不仅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更能满足广大游客追求原滋原味的心理需求。大同的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政治、经济、文化繁盛的历史写照。虽然经过了千年的风雨洗礼,通过这些大佛的造型、姿态,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到当年的北魏王朝盛极时的场景。

政策引导优势。山西省政府在“十五”期间将旅游文化产业列为山西七大优势产业。近年来,各地政府对当地旅游产业的投入比重增加,’山西许多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被挖掘出来,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促销山西旅游产品,人们对山西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位于翼城、垣衄、沁水、阳城四县交界的历山自然保护区是一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野生动植物富集的天然基因库,2008年历山保护区翼城段经过数年的努力开发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历山自然保护区科研综合楼在垣曲境内奠基,当地政府无偿划拨28.44亩土地用于项目建设。像这样的例子近年来在山西旅游资源开发上还有很多,这些做法体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手工技艺等。著名的有蒲州梆子、皮影戏、剪纸、舞狮等。

4.2 不利因素分析

煤电能源大省制约旅游资源大省的发展。在山西省政府确定的未来山西省七大优势产业中,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产业排在了首位,而旅游文化产业和服务业仅居末尾。相比较能源产业,旅游业的收益效率不像能源开发那么明显,特别是涉及到部门企业,旅游业更是一项长期的经济产业。所以,尽管山西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是投资者要考虑它在短期内的效益,这必然制约其发展。煤电产业的发展也让山西投入更大精力在这项效益明显的产业上,而在旅游业上花的心思就会少许多。

旅游资源宣传开发力度小。山西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高品位的资源也很多。但是很多资源不为外人所知,甚至连山西人对山西的了解也很浅薄。在旅游资源宣传、旅游线路规划开发这一块儿,今后还将任重而道远,我们争取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改变山西在全国人心目中煤黑的印象。

与景区相配套的娱乐活动偏少。山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山西旅游过的都知道,除了一些古建、风景资源,没有其他相关活动,参观完了剩余的时间不知如何安排。或者是要参观较多的景点要跑很多路,不停地换乘交通工具。以上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相对分散,要游览参观要不停地奔波于各市县,另一方面反映了山西的配套娱乐活动安排较少,导致游客旅游除了游、食、住、行,没有其他事可干。在娱乐、购物这两方面,结合山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山西旅游开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山西的环境效应影响山西旅游的发展。山西重化工业的发展,给山西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山西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所以很多没有到过山西的人片面地认为山西就是一个煤的海洋,到处黑乎乎的一片,加上运煤线路在山西的分布较多,游客沿途看到的也确实是呼啸而过的煤车以及铺满煤尘的路面。山西很多城市环境质量较差。这样对于遍布省境的很多美景奇观古建,很多游客也只能望而却步了。其实,山西并不像冠之以煤炭大省的名号那样,山西多山,于崇山峻岭间,藏匿于其中的景观常常超乎人们的想象。打破这种环境效应劣势,今后要在宣传方面多下功夫。

篇8

论文摘要:西安市作为举世闻名的 文化 古都,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但就其开发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该文旨在探讨如何深入开发西安市的人文旅游资源,打造西安文化产业城市。

1.引言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以 社会 文化 事物为吸引力本原的旅游资源,它是在人类 历史 发展和社会进程中由人类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悦人事物,其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历史、 民族 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自然 环境 的深刻影响。人文旅游资源的构成比较复杂,包括有形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无形的人文旅游资源两种。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历史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及有关场所、有影响的国际性体育和文化盛事、以主题公园为代表,富有特色并具备一定规模的现代人造游乐场所或其他消遣娱乐型的现代人造旅游景点等。例如不同时代留下来的历史 建筑 、文明遗迹、宗教庙宇和寺院、展示民族 艺术 和风俗习惯的博物馆、艺术馆及民俗活动等,它是吸引旅游者浏览观光的重要资源,也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2.西安市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西安市作为举世闻名的文化古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地,有着3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及1100多年的建都史,周、秦、汉、唐等许多有影响的历史朝代都在此留下重要的文化遗迹,因而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独特的历史古迹、文化遗迹、革命旧址等遍布整个市区,大量的碑刻、典籍、绘画、 音乐 、戏剧等方面的多种实物和其他文化遗存,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西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4年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国际化、 市场 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观念,以及“文化名市”的发展方略,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西安市的旅游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2006年,西安市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04.3亿元,同比增长14.45%。但是,与丰厚的旅游资源相比,西安市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2.1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西安作为千年帝都,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级别相对较高,占绝对优势。但是,从总体上看,开发利用很不充分,据估计,西安“还有75%的资源有待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按照传统的静态展示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的精髓在于其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那些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如果开发方式不得当,对于普通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导致旅游重复率和滞留时间不够理想(海外游客在西安的停留时间仅为2.9天),从而影响旅游业的收入。

2.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西安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所推出的拳头产品,几乎主要是以文物古迹为主体的线路和景区,多为陵墓型、博物馆型,不能优势互补,以西安为中心的东线一日游、两日游,西线一日游,北线一日游,多年来没有多大改变,模式陈旧,且差异性不突出,吸引力减弱。观光型产品多,休闲类和特种旅游产品少,旅游资源功能结构相对单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特品级的旅游资源,也以浏览观光为主要开发形式,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较差,满意度不高。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2.3旅游物品开发落后。西安市各个旅游点出售的旅游商品主要有仿制兵马俑、青铜复制品、玉器、瓷器等工艺品,产品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或制作粗放,有特色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工艺品、纪念品极为缺乏。游客购买兴趣不大,创收能力落后于其他地区。这与西安市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4 管理 分散,旅游相关部门协作不力。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属 行政 管理部门不同,不同部门分割管理,没有注意发挥合力优势,造旅游资源分属省、市、区三级,涉及文物、园林、建设、宗教、文化艺术等相关部门,使旅游市场条块分割,与当前大合作、大效益的管理经营理念有很大的差距,造成丰富的资源,较低的效益,成为制约西安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

3.西安人文 旅游 资源的开发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市作为 历史 文化 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要提高其在国内外旅游 市场 中的知名品牌地位,就必须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多动脑筋,充分利用西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提升西安的城市竞争力。

3.1积极创新,提升形象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等已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想提升西安的旅游城市形象,就必须更好地利用西安丰富的人文资源,突出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加大对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形成以西安城市为依托,以文物古迹为主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补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旅游景观区(带),从而形成西安古都旅游区,临潼旅游区、四大遗址保护区和秦岭旅游带等三区一带的景观格局。同时,还要不断推出新一代的人文旅游产品,使市区内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增大,在已开发的秦兵马俑及其博物馆、大雁塔广场等这些有形的文化旅游产品基础上,应大力开发西安的秦文化、唐文化等无形的旅游产品,使西安的秦风唐韵在国内外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总之,传统的人文旅游资源是西安旅游业前进的基石,我们要在继承 传统文化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进西安旅游业的发展。

3.2突出个性,发展民俗

西安作为中华 民族 和黄河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不仅拥有丰厚的文物资源,更孕育了璀璨的关中文化和独特的风土民情。西安有古老的秦腔和眉户、社火、皮影、木偶等地方戏种;有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等黄土气息浓郁的民间 美术 ;有唐三彩、景泰蓝、蓝田玉雕等举世著名的工艺品;有保存完好的关中民居、刚刚兴起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有书院门、北院门、古玩城等文博市场;还有仿唐乐舞、集贤鼓乐等古典 艺术 以及传统节会,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独特的历史特点造就了古城浓厚了民俗文化气息,故而民俗购物、民俗娱乐、民俗饮食、民俗住宿等为主要内容的西安民俗文化展示能够迎合大众旅游的口味,成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3.3与时俱进,发展动态旅游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过去的静态的观光型的旅游已无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就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来说,也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开发。我省华清池景区开发的动态文化旅游,在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其经验值得 总结 ,该景区以丰富多样的动态实景,再现盛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唐华清宫梨园的仿唐乐舞、宫廷茶道、仿唐沐浴、贵妃伴驾等,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再如大唐芙蓉园里每日上演的大型诗乐舞剧《梦回大唐》,亦吸引着大量游客。西安旅游业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风景名胜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主动性,变静态旅游为动态旅游,由此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3.4积极宣传,扩大市场

西安市作为一个旅游型的城市,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和著名景点,整体宣传对其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相对薄弱,近一两年,对西安的宣传有所发展。2006年,西安旅游推介会在香港举办,同年,西安的宣传大篷车走进洛阳、郑州等近10个城市,中央 电视 台首次出现了西安旅游形象,这些都为西安的宣传与促销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让西安的旅游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扩大了旅游市场。2007年西安市又选出20位旅游推广大使,组成了专业的宣传促销队伍,成为助推西安旅游业更强大的力量。这些举措对发展西安旅游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后还应该不断创新,为西安的城市旅游推波助澜。

总之,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合理开发,发掘文化潜力,使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更具魅力,有力促进西安旅游业及整个国民 经济 的快速发展。

篇9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78-04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

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篇10

一、景区概况

4A级的宜宾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位于长宁、江安两县毗连的连天山余脉,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是以竹景为主要特色,兼有文物古迹的风景名胜区;4A级的兴文石海洞乡位于兴文县城南的兴堰、石林、周家、德胜、博望等乡境内,包括小岩湾地质园区、王山园区、太安石林和凌霄城园区,景区面积136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的景区;2A级的宜宾长宁西部石林位于长宁县南部,是一处融竹林、石林、深洞、瀑布、温泉为一体,面积为60平方公里的景区;宜宾长宁佛来山景区位于长宁县东北面开佛乡境内,面积14平方公里,是文物古迹兼具农业景观的景区。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景观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会引起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同类型的旅游区之间会出现竞争排斥,不同类型的旅游区之间则会产生互补。参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结合景区内实际勘查的景观单体情况,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景观和人文景观六种类型进行比较,可以得到景观类型数据,通过景观多样性指数揭示景区景观异质性程度,横向比较后能确定景区在区域整体开发中的方向和地位:

三、研究结果

利用宜宾市交通地图和实地考查,经过统计对数据处理后得到表1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旅游资源品质

四大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十分富集,其中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和兴文石海洞乡拥有全部六种资源类型,景观多样性指数较大,两个景区的面积相当,在区域旅游中应具有同等地位,都具备综合化、大型化开发潜力。长宁西部石林景区虽然也具有较多的景观类型和较好的景观多样性,但其面积较少,因而具备生态旅游或度假旅游开发潜力。长宁佛来山景区景观类型较少,景观异质性不大,但其遗址遗迹景观的特色突出,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的良好基础。

区域旅游资源对游人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的竹景和兴文石海洞乡的地貌景观有较高的知名度;长宁西部石林与两处4A级景区的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有较大重叠,但其水域景观优美;长宁佛来山景区的遗址遗迹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和宣传力度较弱,对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有较强的依附性。

2.整体景观格局

从空间格局上看,长宁西部石林在四大旅游景区构成的区域中位置居中,易达性最好;兴文石海洞乡的隔离度最高,与区域中心的距离最远。长宁西部石林和佛来山景区由于同处长宁县境内,从宣传和旅游路线规划上看,已逐渐成为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景区,甚至成了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的景点;兴文石海洞乡的四大园区在地域上较为分散,其中王山园区紧临长宁西部石林,与小岩湾地质园区距离较远,整个景区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形分布。从整体上分析,四大景区基本在一条线上以长宁西部石林为中心呈点状分布,与宜宾市市区距离依长宁佛来山景区、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长宁西部石林、兴文石海洞乡次序逐增。

3.景区联动性

近年来,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政府对景区建设的高投入,旅游质量和规模有较大的提升,兴文石海洞乡在管理上改制后也收到了成效,从2000年~2005年,两区游客数量分别从35万和5万人次攀升至81万和71万人次,而长宁西部石林和佛来山景区的游人数量始终保持在2~5万人次。实地调查发现,一地游人数多,只有少数游客选择同时游览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和兴文石海洞乡的中心景区,长宁西部石林和佛来山景区的本市游客多。四个景区的发展较为独立,提供的旅游模式较为单一和相似,景区间往返成本较高,因而,选择周游四大景区的游客极少,景区间没有出现旅游联动效应。

4.开发建议

(1)改善易达性增强联动

根据四大旅游景区在地理空间上有一定的邻近性的特点,应从整体上予以长远规划,首先应改善四景区间的基础通道,在景区间修建最便捷的旅游公路,缩短景区间的路程,提高相互间的可进入性,打造区域无障碍旅游、推行无缝隙服务,实现合作区域内旅游交通体系化、旅游服务一体化和旅游信息联动化。建立景区间的发展与协作,在统一宏观决策下建设,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最终形成旅游集群,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树立起大旅游产业观念,重构旅游价值链,并逐渐实现线面整体推进,把区域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2)弱化旅游地资源的替代作用

四个旅游景区的基础资源条件都很好,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首先应该发挥独立的支配效应,利用各自国家级品牌声誉,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再立足于区域,强化旅游形象整体宣传,互为依靠,共同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降低宣传成本。景观共轭性是旅游景区联动开发的基础,四大景区都有共性旅游资源,要分享旅游客源,就需以个性丰富共性,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长宁西部石林就应利用其区域中心位置优势,修建更多的住宿设施并推出以休闲为主的旅游项目,佛来山景区就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项目,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和兴文石海洞乡可在综合化发展中,在旅游供给内容和产品上加大互补性,只有旅游复合价值得到提升,通过优势互补,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3)挖掘文化渊源增强后续发展潜力

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未来的旅游市场竞争将取决于自然景观品质和人文内涵价值。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才有发展和扩张的后续动力。在深度开发中整合资源,用产业化的思路对文化资源如竹文化、水文化、石文化、佛文化、人文化等进行有效的商品开发,使潜在的文化资源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如果每一处景区既有生态风貌又有独特区域文化,无疑会增强整个区域旅游地对游人的吸引力。

四、结语

宜宾市的四大国家级旅游景区,虽然在地域上比较集中,但都应保持各自独特的旅游个性,在确立自己主体发展地位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增强联动,以点促面形成旅游上的集群优势,并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中突出文化品味,最终走上统一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