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深入考察和调研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总结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具体做法,分析了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灌云县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的基本要求,是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安全和消费安全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所在。近年来,灌云县持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灌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不断改善,对灌云县农业农村经济和谐快速发展起到了有力地促进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度考核连续3a获得省农产品质量建设2等奖、1等奖、1等奖。在成绩面前也要看到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定不足,为了使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得更为扎实有效,深入到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调研。现将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1基本情况
1.1县级监管检测体系逐步健全灌云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灌云县对农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与管理的主要机构。中心于2003年4月获得灌云县编委批准并挂牌成立,2007年10月取得法人资质并独立运行,2009年10月通过江苏省计量认证,2013年度通过江苏省复查换证。中心下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20m2,有大小仪器123台套,中心批复编制6人,在职4人,2010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200个质监站建设项目之一。中心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制定与组织协调;负责拟订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规划和配套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负责指导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产品品牌认证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和信息通报;负责灌云县食用农产品的“三品一标”基地建设、认定和认证的指导服务工作。承担部、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样和检验检测任务,承担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参与相应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和技术处理。中心以提高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工作核心,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水平、监管能力建设为己任,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中心对农产品生产企业从产地环境、生产记录、投入品档案、包装标识、基地准出、例行监测、信息等制度入手,加强引导和监管,并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探索符合灌云县实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1.2乡镇监管检测体系基本建立已在12个涉农乡镇挂牌成立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配备了部分办公设备,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兼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站长,农技推广服务人员2名兼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并拟在每村设立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各乡镇监管站大多数都设立了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并配备了部分检测仪器,制定监管、检测等规章制度。
1.3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流通效率、质量管理、安全消费是呈正相关比率。在灌云县“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城乡联动、多元投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格局下,以伊山镇淮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向阳农贸市场为中心,以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先导,以各乡镇田间批发点、集贸市场和零售经营门店为基础,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正在稳步形成。经过调研,目前灌云县有蔬菜生产基地批发点11个,蔬菜批发市场2个,经营农产品销售的大型超市3个。随着灌云县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设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在县农委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助下,逐渐形成了一批有严格准出制度的乡镇蔬菜基地批发点。这些蔬菜基地批发点在农委大力协助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运作下,采取经纪人和客商直接交易等多种方式开展销售活动,各种农产品除销往本省外,还销往上海、浙江、安徽、山东等多个省市。
1.4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为了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灌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抓标准化示范推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先导,以兴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陡沟芦蒿基地、伊山镇王圩西瓜核心示范区为对象,推行农业标准化普及,大抓标准化生产示范。新建基地必须有标准。新建基地一律对生产的产品要按一品一标生产,符合标准的准许建设并向上级部门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到产前有认证、产中有标准、上市可追溯的全程质量控制,同时农委还印发了农产品生产明白纸、生产操作卡、农产品生产作业标准简图、以及国家禁限用农药告知书等,规范了企业生产操作规程,建立健全企业生产台帐,检测记录,销售档案等,到目前为止,灌云县共有45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企业生产标准,和不同产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对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签订产品质量责任书、不使用禁限用农药承诺书等,强化农户自律,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产地准出证明、统一销售。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在灌云县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2取得的成效
2.1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近年来灌云县农业委员会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时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农委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标语、横幅及各类讲座、培训等形式,积极宣传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力宣传,有效提高了农户和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生产技术水平,形成了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认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由于工作扎实有效,灌云县连续3a获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大奖。
2.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高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是体现一个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好坏的具体指标。灌云县农委在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监测,严厉打击农产品生产环节当中使用各类国家禁限用农药行为。灌云县全年共完成农业部监测抽检60个,合格60个,合格率100%,江苏省例行监测抽样180个,合格180个,合格率100%,连云港市例行监测抽样240个,合格240个,合格率100%,蔬菜速测抽样10437批次,抽检合格率达98.92%,定量抽样18个,合格率100%,全年灌云县无一例监测抽检部、省、市级预警通报。目标任务考核云港市首位,江苏省并列第一。
2.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有效
2.3.1源头治理源头治理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环节,灌云县连续3a开展春、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制作、销售和使用违禁的农、兽药行为,实行高毒农药定点销售等措施,定期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
2.3.2产地环境治理开展了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工作,摸清了农产品产地重金属分布情况,从产地环境环节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相应措施,为灌云县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3.3生产环节技术指导重点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及涉农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指导与监督检查,规范投入品使用档案、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记录、产品销售记录等农业生产台帐,确保生产的每一批次产品都可溯源。
2.3.4基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基地生产出来的每批产品有检测、有记录,市场进入的每批产品有产地准出证明和自检合格证明是基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核心,农委加强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追溯体系制度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产品进货查验制度,农产品索证索票制度,农贸市场日常经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执行,有效实现农产品生产,包装,储运和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跟踪,切实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2.4农产品品牌建设稳步推进“三品”品牌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抓手,是提升效益农业主要途径,2011年灌云县人民政府出台鼓励“三品”发展相关政策(灌政发[2011]33号)文件,文件规定:企业获得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的,分别一次性给予0.2万元、0.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奖励政策出台为灌云县“三品”发展夯实基础。目前灌云县“三品”品牌共计有373个,基地面积9万hm2,完成申报绿色食品品牌23个,申报认定国家级绿色食品示范企业1家,完成申报绿色食品原料企业1家。目前“三品一标”品牌申报认定以及“三品”基地认定面积在全市名列首位。
3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纵观灌云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现状,虽然取得的成绩斐然,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不足,与中央、省、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难以管理虽然灌云县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在稳步推进,但就灌云县而言,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占绝大多数。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不便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难以执行标准化生产的农业管理,难以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控制,直接导致监管部门投入精力巨大,也加大了宣传、农业培训管理成本,且经济效益低下,管理效果难以衡量。以典型的农药使用为例,如不进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无法控制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对高残留及违禁农药的使用,则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无从谈起。
3.2分段式的管理模式存在漏洞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主要由农业、工商等部门联合组成,采用分段管理与联合管理并行的模式。农业部门主要负责规范农产品种植、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农民的培训、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等问题。工商部门主要负责农产品的销售监管任务。其中,农资产品及农药的销售由多个部门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看似严密,但是存在各个单位互相协调、相互补位的问题。以对农产品质量影响巨大的农药管理为例,在农药的生产环节,农业部门负责农药的登记,生产部门依照质检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或工信委出具的批准文件组织生产,在经营环节,由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安检部门核发高危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不涉及对普通农药的经营许可。对农药管理的政出多门,导致有些事情大家一起管,有些事情没人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3.3机构建设滞后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灌云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是灌云县对农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与管理的主要机构,中心批复编制6人,实有人员4人,人少事多,超负荷工作,与周边县区相比,人员严重不足,监管、检测经费严重不足,中心自成立以来,灌云县财政在13a只给予了3万元监管检测经费,而实际监管检测经费达32万元,不足部分只能从市场寻找,检测场所、仪器设备都已老化难以达到检测要求。乡镇级监管、检测机构全部由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兼任,监管手段和监管能力有限,而且农技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农业技术推广,同时还要兼顾乡镇的其它工作,根本就没有精力进行监管、监测工作,有时腾出时间来做监管工作的也是人情账!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性技术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工作有时无法正常开展。
3.4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不健全发达地区用系统、完整的生产技术标准控制当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以上相关部门制定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地方制定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但仍有很多农产品生产无相关标准。灌云县在这一方面起步晚,目前制定的农产品地方标准很少。没有地方标准的农产品无法推行标准化生产,也不能反映出标准化建设的成效,与灌云县农产品生产大县和比较丰富的资源特点不相适应。
4对策与建议
4.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设立独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职人员和检测专职人员,在村级设立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明确各级监管和检测人员职责,落实编制人员、办公场所和日常经费,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形成监管、检测长效机制,稳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监管体系。
4.2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推广长效低毒生物农药和统防统治减少农业污染源对环境影响,种植业以蔬菜为重点,开展蔬菜、水果、茶叶等用药专项监督抽查,严厉打击高毒农药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加大“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剂专项整治力度,强化兽药和饲料生产、使用环节监管,强化用药执法检查,完善种、养殖业档案,建立严格的产地检查和准出制度,形成监管工作常态化。
4.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监管、检测设备、产品检测和质量安全技能培训相关经费及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工作补助等均列入县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情况保证经费每年呈一定比例的增长。做到经费常态化、制度化管理,确保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4.4有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扩大永久性“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比例和规模,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工作,严把“三品一标”认证准入门槛,严格认证程序、认证审核,提升农产品认证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大证后监管、证后抽检力度,严格执行退出机制,确保灌云县认证农产品质量。
4.5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健全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制度,实现灌云县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局面。认真落实种植、养殖业生产档案记录和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应该由多个部门来联合执行,不仅对于外来的农产品,而且也要针对全部在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加快灌云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步伐,全面推广绿色农业的生产方式。
4.6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各级监测人员的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和岗位练兵活动,加强对基层检测人员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灌云县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崔野韩,许学宏,陈能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能力调查与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05(3):29-32.
[2]余昇,刘隐,刘稀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队伍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3):105-107.
[3]梁尧,李刚,仇建飞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3):9-14.
[4]梅星星,郑先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创新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4):20-24.
篇2
关键词: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58-0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农产品食用质量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是通过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来实现的。然而,在实际发展建设农产品行业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众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稳定性。
一、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应用现状
西安市已全面启动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在猕猴桃、草莓等产品上开展了追溯体系建设试点,2015年西安市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达到67家。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此外,相关建设人员还通过进一步推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制度执行、展开打假的专项整治活动以及加大农业投入品的治理工作,来呼应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应用效果。然而,就目前来说,西安市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构建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相关建设人员应在明确体现建设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找出具体控制的方法和配套措施。
二、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明确指出了农产品行业建设的市场准入制度、检验检测制度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标准等。但就目前来说,西安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人员仅在制度上进行引用,并没有使其落于生产建设的实践当中。具体来说,体系现有的法律法规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这就使得各个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归属并不明确。在此情况下,实际的构建体系操作过程中,监测计划的科学性和落实的可操作性具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以提供日常的市场运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行业增加了随意性以及盲目性的风险。
(二)管理生产与隶属关系单位不统一
据统计,西安市各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均隶属于不同的单位。例如,养殖业畜禽产品、种植业农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均由不同的管理单位来控制质量安全运行效果。这不仅增加相关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的作用。与此同时,这种分部门、分农产品类别的管理模式,不仅与当前的发展建设方向不符,还增加了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难度。
(三)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科学技术应用不
西安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十分有限,这就使得有害残留物的农产品流入市民群众消费市场。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作用,从而放松了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具体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不具备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的情况下,使其流入市场,这就加大了质量安全源头的追溯难度。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明确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及配套措施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经成为公认的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可通过建立各自的追溯信息化平台、产品流向信息数据库,来完善当前市场环境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建设人员应从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方面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来进行实现。然而,如何尽快实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统一性、信息共享性,需要行业建设人员明确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以明确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方式及功能需求。
仅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是难以满足市场环境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相关建设人员还要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配套措施包括:中央追溯管理平台、省级追溯管理平台以及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其中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就是将中央作为农产品流通管理、数据交换以及日常运行的控制单位;省级追溯管理平台,就是将省级单位为主要管理部门,从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规范惠及全省,以提高农产品使用运行的行业市场效果;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就是将城市作为追溯农产品信息的集中管理中心,以实现质量安全控制。这种逐级递增的配套措施,将大幅度提升追溯体系的作用效果和实践有效性。
(二)完善体系构建的总体部署
体系构建人员要根据农产品的地域分布特征与产品区域分布的特点,采用统一集中协同管理的数据大集中模式。此过程,建设人员还要充分考虑系统负载平衡能力、系统负载平衡的安全稳定性、建立数据存储库能力,以实现溯源应用服务器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集群应用系统以及远程灾难备份服务器系统的建设。具体来说,可通过建立从农产品进场登记、交易终端和结算终端直接登录系统操作以及农产品农残检测及农产品交易的全程信息管理等,来实现对农产品批发环节的信息追溯管理。上述部署内容,要以农产品产地证明或检测合格证明为农产品来源依据。即以农产品流通服务 IC 卡或是农产品交易凭证,作为农产品流向分析的依据,这是确保农产品流向信息数据来源与流向信息相关联信息准确性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实行电子化结算是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批发交易信息完整性的重要内容。
(三)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功能性实践方法
1.农产品交易人员的系统备案
对于进入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团体采购单位等主要经营者,来进行追溯体系数据库的备案,并签订追溯承诺书。此过程,要求进场经营者必须持营业执照、有效身份证件以及对应的复印件,到批发市场进行备案。然后,农产品市场管理部门就能根据经营者的基本信息,写入农产品流通服务IC 卡,以实现追溯体系构建的作用发挥。
2.进场登记流程
首先,在农产品进场处设置登记窗口,由批发市场管理人员验证(产地证明或检测合格证明)收货,货证相符后根据上市凭证为批次管理依据,同一批发商的同一张动物产品检疫证、产地证明或上市凭证的肉类或农产品为同一批次,市场管理员进行过磅登记,并将信息输入追溯子系统,生成电子台账。其次,对于已建立电子台账的,经营户需持卡申报,经批发市场管理人员验证(交易凭证)收货后,通过读取农产品流通服务 IC 卡将信息自动导入追溯子系统,完成与系统中该批次农产品信息的匹配验证。最后,市场管理人员在进场登记处现场对来货验证,根据同一张产地证明或检测证明给一个批次号,多品种的根据品种自动产生明细批次号,操作人员按品种录入电子结算溯源系统。这就实现了追溯体系构建的经营者性质、备案实践、工商登记证号或身份证号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号等信息的控制。
3.电子结算与出场验票
设置农产品交易专用登记窗口、流动式登记终端、自助式交易终端机或手持式交易终端等设备进行交易信息录入,买卖双方看货议价,确定品种、价格、数量,既可由货主开具成交单、买主凭成交单到农产品交易专用登记窗口或流动式登记终端进行信息登记,也由货主采用自助式交易终端、手持式交易终端自行录入交易信息,将农产品来源信息与流向信息相关联,并将交易信息写入买方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打印交易凭证。实行电子结算管理,设置统一结算中心,支持多种支付方式,确保农产品出场环节资金流与信息流相对接。买主凭货主开具的交易凭证和买主农产品流通服务 IC 卡,到结算中心支付购货款后,由结算中心在交易凭证上盖章确认。设置农产品交易专用登记窗口的,可同时承担结算中心功能,代为收付货款。而后进行的出场验票过程,需要通过批发市场结算中心盖章确认的交易凭证提供给验票员,验票员对买主所购货物品种、数量、价格等进行核查,核查合格则允许买方将货出场。相关研究表明,验票作为规范市场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定点检验客户交易实况,同时可以约束用户的逃单,价格欺骗等行为,是市场管理员的主要职责之一。
4.农产品流向信息的数据库上传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需要上传的信息数据包括批发市场基本信息、进场批发商基本信息、进场外地零售商基本信息、r产品进场信息、农产品检测信息以及农产品交易信息。这些信息缺一不可,否则将会给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找回增加极大的困难。因而,相关建设人员必须细化上述信息数据的内容。
总而言之,农产品行业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所在地经济发展建设的稳定性。因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在明确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运行问题的前提下,找出具体控制建设的方式方法。事实证明,要想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对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建设需求,必须在明确基本构架、配套措施的条件下,来实现体系应用的具体功能。
参考文献:
[1] 肖 珠. 推进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摘要[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1).
[2] 张 锋,牛 静,高 芳.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2(29).
篇3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监管部门职能划分存在重叠,监管工作存在盲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借鉴了发达国家“从农田到餐桌”的管理模式,使得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涉及到农业、工商、供销、外贸、经贸、质监、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然而并未对产品产出前后、环境、投入品等进行具体区分,导致监管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部门通常按照其自身制定的标准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进行“分段管理”监督和检验检测,在执行中就易出现监管真空、监管重复等问题。这就为各部门互相推诿创造了条件,容易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得不到及时处理。
1.2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多,农药、化肥等使用较为盲目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季节栽培,对土地进行掠夺式使用,过量施用肥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土壤中留存更多的残留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很多农民只求效益,不考虑质量安全,几乎不施农家肥,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等。在生产中施用大量农药、化肥和生长调节剂,就易使农产品存在高残留农药和含生长调节剂;兽药抗生素的泛滥,也造成人为的二次污染,使畜产品抗生素大量积累,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除此之外,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添加了大量的化学添加剂,也会存在食品中毒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工业污染也会使得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工业废水、废气、烟尘、重金属等污染使得生产出的农产品受到水气、烟尘的污染,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易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性风险和突发事件。
1.3农产品安全知识宣传不够,普及渠道缺乏农产品安全知识普及没有与新闻宣传部门、媒体等进行良好沟通,还未能引导人们科学、理性地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由于农产品安全知识普及渠道缺乏,未能及时对农户和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引导和管理、宣传教育、技术引导等,使得他们延用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从源头上没有质量安全意识。
1.4专业监管人员比较短缺,检测机构运行困难监管能力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根本保障,然而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普遍存在缺经费、缺人员、缺手段的问题。在监管人员方面,存在着技术力量不足的局面,存在监管能力不足或覆盖面不全面的状况,也即监管效率跟不上经济与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抓紧健全机构队伍,强化检测条件,确保“有机构履职、有人员负责、有能力干事”。
2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2.1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完善监管法律体系(1)借鉴国外相关的先进立法经验,遵循“从农田到餐桌”全监管原则,构建系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2)结合地方特点建立完善具体执行制度,将各地成功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条例。(3)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调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法律责任追究的规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修改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违法生产和销售农产品行为的处罚力度。
2.2合理划分监管部门职能,加快基层监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健全从省市到乡镇村全覆盖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量,充实监管队伍。与此同时,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从法律上对各有关部门的业务范围予以界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以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主体和检验检测机构的法律地位、基本职能、法律责任等,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合理划分监管部门职能,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2.3加强农产品全过程检验检测,提高监管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包括产地环境质量监督检测、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监督、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到产后一条龙监督检测机制,完善从源头到最终消费的农产品监控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检测员进行专业技术和综合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科学素质,严格执行资格考核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检测的科学、公平、公正。
2.4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认证和品牌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为了防止有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应该积极推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准出证制度、农产品安全市场准入证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设立农产品的身份证、准出证和准入证,实现农产品准出、准入和追溯的对接,让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享有知情权,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入良性循环。
2.5强化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将风险评估确定为一项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我国在风险评估基础理论方法和风险评估监测数据获取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应采用危害性评估技术对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进行评估,从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限量标准制定与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更好地做好应急处理。
2.6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体系在信息和大数据时代,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无疑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必然的选择。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构建一个无线移动、互联互通、智能互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能够加强对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进行管理,同时也能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普及,及时了解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处理突发的状况,实现检测办公信息化,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设还应配合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篇4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基本概念
所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指当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过程进行追踪溯源的行为。基于追溯结果,可对有问题的农产品实行下架召回、封存处理等措施,并依法对责任主体进行处罚。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及时、准确查找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并依法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处罚的重要依据,是政府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也可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主要是“责任追溯”。
生产销售记录和包装标识是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一般的加工产品,只要有符合规定的包装标识和健全的“索证要票”制度,一旦出了问题,比较容易追溯到责任主体(即生产商或经销商)。但是,农产品具有一定特殊性,有些农产品是无法包装的,如鲜活畜、禽、水产品等;还有一些农产品在收购、批发、零售等流通环节要经过多次集散和拆分,如谷物、蔬菜、瓜果等,增加了包装标识的难度。特别是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规模小,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在现阶段还难以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并进行规范的包装和标识。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基础是相关责任主体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销售记录、包装标识等管理制度。但是,责任追溯本身并不是、也没有必要成为一项日常性、经常性的工作。一般而言,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需要启动责任追溯:一是消费者或经营者发现农产品质量有问题后向政府部门投诉、报告或举报。二是政府部门在例行抽检或随机抽检中发现农产品有质量问题。因此,农产品安全追溯的主要目的是尽快追查到责任主体,需要追溯的也主要是基本信息,包括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等。同时,由于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应该是“全程追溯”。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行为的主体是政府监管部门,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主体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因此,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要合理划分政府与企业(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府不能去承担应该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承担的责任。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中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十分重视。2009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2010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近年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相关的法规制度不断健全,追溯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农业部门在一些地区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加快推进。
(一)抓好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和包装标识规定的落实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当建立生产记录制度并保存两年,食品(含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包装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者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未包装的农产品,应当采取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标明相关信息。只要这些制度和规定能够落实,通过生产销售记录,大多数农产品就能够实现可追溯。
(二)切实把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关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大宗农产品跨地区流通的主要渠道,一旦出了质量问题,社会影响较大。在产地批发市场准入环节,要扎实做好农产品可追溯信息的登记工作,这是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的第一道主要关口。产地批发市场作为经营主体,按照有关规定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抽检的同时,要认真核实和记录农产品的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收购人、进场日期等信息,作为农产品可追溯信息的基本内容,通过纸质记录或标识码等方式,随着农产品进入下一个流通环节,做到“信息流”与“物流”同步。相关信息不完整的,不得进入批发市场销售。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供货人、场内经营者、采购商等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标识代码和信用档案,以利于相关信息的记录和追溯。
(三)积极解决小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可追溯问题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最薄弱环节是千家万户小农分散生产、不易包装的农产品。从实践看,这类农产品的产地如果能够标识到乡镇、重点村或规模种养户,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能够通过收购商进一步追溯到生产者。如果追溯不到生产者,则由收购商承担相应责任。因此,要着重从三个方面提高可追溯性:一是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在收购时要如实记录农产品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等信息,并在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时按照规定进行登记、标识。二是加强基层农产品追溯服务,建立县级农产品追溯管理服务站,对县域内各乡镇、重点村、规模种养户进行统一规范的产地编码,规范农产品标识信息的内容和格式,统一制作发放农产品产地信息标识码,以便于各类生产经营者进行登记和标识。三是对于在本地分散收购、直接运到外县销售的农产品,在出境之前及时发放产地信息标识码。
(四)大力推进农产品追溯标准化和追溯信息电子化
尽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核心环节生产销售记录和包装标识制度等已做出明确规定,近几年农业部门也在试点基础上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 通则》等行业标准,但由目前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记录的信息内容、信息类型、追溯方式、技术手段等仍千差万别,缺乏统一规范,特别是农产品生产销售记录和包装标识,大部分还停留在纸质信息的阶段,一旦出了问题,不但直接影响追溯效率,影响对问题产品的及时处理和对相关责任主体的及时追究,而且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追溯信息无法共享,还增加了追溯难度和成本。为此,要抓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相关标准,包括通用基础标准、信息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等,规范农产品追溯记录的内容和格式,明确农产品追溯信息编码规则,采用统一规范的标识技术,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收购、批发、销售等环节可追溯信息的标准化、电子化,尽快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标识码,并能够随着农产品流通过程及时添加新的信息,实现各环节信息共享,全程追溯。要结合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管理业务流程,加快开发和推广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效率,增强追溯的时效性。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要与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紧密结合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都是农业部门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的重要支撑手段。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已有一定基础,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检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已有近1000个县建立了农产品质检站,与此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日常监测制度日益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检验检测工作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出问题多是通过检测发现的,或需要通过检测进行确认。农业部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例行监测或随机抽检时,也必须要知道所检测农产品产地、流通过程等信息。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要与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相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要与检验监测工作相结合。
(二)近期要重点加强县级农产品追溯管理和服务能力
要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着力加强县级农产品追溯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一是按照全国统一的编码规则,对县域内各乡镇、重点村(规模种养户)等进行规范的产地编码,并对本辖区内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企业或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批发市场等)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以便于标识。二是以县域为单元统一制作产地信息标识码,并对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发放。特别是对于本地生产、收购后直接运到外县销售的农产品,要加强服务和监管,及时发放产地信息标识码,确保产地可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三是加强对县域内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宣传培训,提高他们对所生产、销售的农产品依法规范包装、正确标识的意识和能力,并加强日常监督和核查。
篇5
敦化市农业局在省、州农委的正确领导下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完善乡镇监管体系建设为突破点,以服务标准化生产为宗旨,以“技、监、检、认、教、宣”六措并举为手段,精心组织、加大工作力度,保障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了安民心、保稳定、促和谐。
1.以标准化生产技术为依托,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一是以吉林省地方标准和延边州地方标准为依据,将现已制定出的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0项及地方标准5项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彻底解决标准重复、交叉、滞后的问题。把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印制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10000份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严格落实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印制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日志5000册,完整记录标准化生产全过程,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农业生产环节定期到村屯进行检查指导,避免违反规程操作,严格监督生产全过程,从生产环节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年推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面积5万亩;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28万亩,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效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是严格执行已制定的《农产品标示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使用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度》、《初级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等6项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使工作有理有据,完善监管体系。
四是创新科技推广服务方式。敦化市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项目,结对培育农业示范户2000多户,加快了农业标准化技术成果转化。主要技术成果的入户率和应用率达到85%以上,对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规范核心示范区,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作用。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选择一批基础好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率先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新格局。2012年组建了市、乡二级科技示范园区16处,总面积175公顷(其中:食用菌100万袋)。
六是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积极引导和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订单农业,带动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全市共有2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11万多公顷订单农业,带动4万多户农民生产,带动标准化生产种植面积达到40多万亩。
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包村联户”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达到以科技服务农民,科技带动农业的效果。
2.以完善乡镇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突破点,确保工作不留死角
敦化市高度重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工作,由市编办发文正式在全市16个乡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在现有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牌子,履行工作职责。
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确保监管工作不留死角:一是要求16个乡镇政府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乡镇领导小组,由各乡镇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成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日常工作。每个乡镇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都确定监管服务人员2人以上。完善了县级农业部门有专门监管机构、乡镇一级“有职能、有人员”的监管工作体系;二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制作了巡查记录,积极开展定期巡查,巡查对象为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民合作社。注重指导与检查相结合,把指导标准化生产作为第一目标,坚决杜绝出现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进行农业生产的现象发生;三是建立乡镇蔬菜农残检测制度,在主要蔬菜基地设立了常态化监测点,配合市检验中心完成蔬菜农残抽样工作;四是配合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农资销售旺季对本乡镇全部农资经销店进行农资市场检查。注重日常监测,把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突出的产品和经营点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及时主动和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沟通,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第一手可靠信息,提高监督抽查的针对性、实效性。2012年全年配合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检查农资市场29次。
3.以检测服务为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为及时了解农产品安全状况,根据各个农事季节、重要节假期及重大活动,坚持日常检测和重点抽检相结合,全年对全市范围内中心市场、万客隆超市、康惠批发市场、江南镇蔬菜基地等重点种植区提供检测服务。形成了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中心,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生产基地、超市检测点为基础,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2012年全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共完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检测41次,出动人员84人次,其中市场监测17次,抽样51个;生产基地检测24次,抽样72个,合格率在95%以上,确保了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4.以认证管理为标杆,树立品牌优势
认真搞好已认证22种无公害农产品、7种绿色食品A级产品、3种绿色食品AA级产品、7种有机食品级和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生产企业的管理工作。围绕全市优势主导产业,通过走基地、走企业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及时印发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发放到各认证企业和生产基地,确保已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树立良好的品牌优势。
5.以科技培训为基础,深入发动标准化教育工作
按照实际需求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敦化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对行政辖区内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分别展开培训。一是先后四次组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人员进行质量安全监管业务培训,提高监管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二是通过集中授课、多媒体教学、实地练兵开展了农资市场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暨标准化和检测人员3次集中培训;三是整合项目资源对江南镇、大石头镇、黄泥河镇等主要蔬菜生产乡镇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户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全年共计举办各类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75场次,培训4642人次。
篇6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采取有力措施,从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入手,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食品放心工程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体系建设,加大产地环境、市场准入等环节监管,积极推进全程监控。*年,全市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认证产品35个,生产基地3.86万亩。*年市政府认真落实农业部领导的批示精神,突出抓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紧扣绿色与科技,生态与环保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大力扶持基地建设,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水平;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来抓,由市农业局负责牵头,协调各部门,在县(市)区、乡(镇)、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农药残毒快速检测站14个、检测点83个、配备速测仪101台、检测人员200余人,随后逐年增加设备,至今已配备速测仪148台,其中,农业部门51个站点(速测仪51台),初步建立了市、县、乡(镇)三级蔬菜农残检测网。*年,为加强蔬菜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监控,把好入市关,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了《*市蔬菜批发市场试行市场准入实施方案》(昆农联[*]3号),从*年1月1日起,在我市龙城、王旗营、关上三个主要蔬菜批发市场试行市场准入。通过试行,起得初步成效,农业部每年对3个市场4—5次抽检,蔬菜农药残留综合超标率已由*年的13.33%下降到5.00%,降低了8.33个百分点。市场准入快速抽检合格率由*年的95.5%上升到99.0%,提升了3.5个百分点,入市交易的蔬菜合格率逐年上升。到*年全市累计无公害蔬菜认证基地达37.4万亩,45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年我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无公害基地建设和“三品”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累计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1.35万亩,比上年增加6万亩;有76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比上年增加31个;农残超标率为5.4%,与*年超标率30.84%相比,下降了25.44个百分点。*年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按照上级农业部门和*市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安排,认真落实专项整治的四个目标、三个重点、五项任务,细化措施,强化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七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100%纳入了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农业标准生产示范区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治理违规销售5种高毒农药的行为取得较大成效。据农业部对我市蔬菜的四次例行抽检,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95%、93%、95%,平均超标率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综合排名第13位,较*年上升两位,与*年超标率30.84%相比,下降了25.84个百分点。农业部两次监督抽检的合格率分别为:93.3%和93.8%。*年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认证体系,明确工作机构和人员,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体系人员素质和能力,协同配合,齐抓共管,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加强监测检验,保障消费安全;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工作步伐,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部对我市蔬菜产品质量四次例行抽检,检测结果农残超标率分别为4%、6%、4%、3%,平均超标率4.2%,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蔬菜产品质量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农残超标呈逐年下降趋势;切实做好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工作,加强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定期对基地和市场的蔬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并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每月将检测结果报送相关部门,*年共抽样49692个,合格率98.97%。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工作的开展,对蔬菜产品质量的的控制起到了较大作用,为市场准入的推行打下了基础;继续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年全市共组织29家企业(单位),68个产品申报“三品”认证,截止*年底,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1个,认定面积110.0278万亩,产量707.5015万吨,“三品”认证数28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124个,绿色食品认定数137个,有机农产品22个),“三品”认证总数及规模在全省名列前茅,占全省的20—25%。在做好“三品”认证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绿色食品续展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复查换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经费、仪器设备等手段与承担的监管职责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重视力度还不够,认识有待加强;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不健全,检测能力弱,检测水平和检测手段有待提高,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3、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工作机制、自律机制等不完善,有待健全;
4、经费投入不足;
5、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较大难度。
三、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从强化全程监管的实际需要出发,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群众放心消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部门间、部门内的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2、扩大宣传,加强培训。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营造安全生产、放心消费、关爱健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氛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人员资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强无公害认证体系建设,对农产品安全质量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建立和完善“三品”认证体系,加强认证队伍资质和业务培训,建立一支资质齐全、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认证队伍。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仿造、违法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的行为。
4、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基础性工作,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标识规范、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田间生产档案、农产品质量跟踪追溯管理等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和规范的产地准出检测制度。
5、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机构,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及批发市场监测检验网络体系,市设中心、县(市)区设站、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或专业经济组织和流通领域设检测点。市级争取取得省级计量资格认证和省农业行政主管授权,成为具有法定资质和社会权威的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机构。市中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指导县监测站开展检测业务;县检测站主要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快速检验检测和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并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等建立检测点,开展相应的检测检验工作,使自检与抽检真正结合起来,使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6、建立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时报送、分析、评估、监测结果,定期发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建立危害信息预警通报制度。进行种、养殖管理档案软件开发及信息网络建设。
篇7
一、我市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监测机构现状
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站)为辅的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
(一)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年*月通过省计量和资质认证。中心内设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化验检测科4个科室。现有职工23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5%以上,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主要对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化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仪器设备47台套,可以对蔬菜、大米等农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64个参数的检测。按照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要求,于年初已开展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蔬菜残留进行监测。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一辆,可以机动的对全市生产基地,市场中的蔬菜进行检测。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畜牧等专业人员多,而分析化学、植保、化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慢,缺乏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很好的对农药参数进行定性。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保、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相比,缺乏独立专业执法机构,缺专业执法人员,缺执法装备,缺执法经费。造成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低、水平低、权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市、县财政没有落实,配合不到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难以有效、及时落实。检测设备陈旧、条件简陋,没有办案经费,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设备,检测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年需经费在120万元左右,而现在每年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造成很多工作内容无法实施。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职责的界定不清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仍然不能形成日常性、常规性执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造成“出台前无法可依,出台后有法难依”。
三、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检测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和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要尽快出台已经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细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行为有要求的,监督检查又必须实施的,行政处罚和法律罚则中有明确规定的.都应当有规范性的、操作性的规定,以便各方遵循、实施和对照检查,使法律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各项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加快立法,健全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方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
(三)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中,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做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四)要积极争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篇8
关键词: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就必须开展产地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业生产过程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检验检测、农产品市场准入检验检测、依法行政检验检测和破解国外绿色壁垒检验检测等各类检验检测工作,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生产过程安全、农产品认证质量和最终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1、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环境质量监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产生的大量“三废”,以及化肥、农药、兽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残留等,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此外,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一些问题,如地膜的应用,产生了白色污染,地膜是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随着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的扩大,使用年份增加,耕地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残留的农膜将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使耕地老化,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其次,农业投入品和农机具质量监测,农业投入品主要有农药、化肥、种子、兽药、饲料及添加剂、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现代农业的必然结果,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很大,故农业投入品质量必须安全可靠,而且,现在肥料种类也比较多,包括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肥料,以及土壤调理剂四大类,化学肥料就有大量元素肥料,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数十种。再次,就是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测,根据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理论,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农产品生产的每个生产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按相关标准进行操作,才能生产出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最后,农产品认证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包括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HACCP 认证、GAP认证,兽药企业GMP认证、农机产品质量认证、种子认证、花卉产品认证和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等,其中前4种认证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认证形式。
2、中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中分析了我国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体系不健全,质检机构功能单一,数量不足并分布不平衡,现有质检机构力量分散且效率低下,高新技术产品检测缺乏。其二,检测能力弱、可检项目少,仪器设备老化陈旧,专业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实验环境条件差,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其三,质检人员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尚需提高。其四,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要加强市场急需的如优质抗病品种、无害化生产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投入品、多残留及快速检测、保鲜加工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研发能力。最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没有形成制度化。
3、研究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目标、思路和方法
3.1研究目标
研究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其发展历程,总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发展历史及各级检验检测机构的功能。系统调查我国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状况,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规划、建设和利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供依据。系统收集和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研究和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有关的政府部门职能、管理模式,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研究和分析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相关标准和检测技术现状,为合理评估我国检验检测能力提供参考。
3.2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系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系统调查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分析研究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分析研究先进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对检验检测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管理建议。
3.3研究方法
首先是资料信息收集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历史、检验检测体系作用和功能、检测资源状况、检验检测方法及标准、检验检测需求及检验检测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理论和研究结果。研究我国现有的政府机构职能、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和方法,分析现有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资源系统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通过对获得计量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信息、人员、资质、资产、检测能力、仪器设备的系统调查,收集和整理我国法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现状,通过学术刊物、互联网等收集已有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管理资料,与先进国家的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和运作进行比较。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检测机构进行实地调查,详细分析实验室管理,投入产出效益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需求分析与体系规划建议相结合,运用供给和需求分析方法,依据全国和各地区农业生产总产值及农业生产全过程对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需求,分析全国和各地区检测资源需求和供给状况,结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的原则和相关具体建议。
4、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构成要素和功能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以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手段,以可靠的实验环境为保障,对水、土、气等产地环境,种子、农药、肥料、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及其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种植业、畜禽产品等方面实施科学、公正的监测、鉴定、评价的技术保障体系。承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农业依法行政、规范农产品市场准入、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事实上,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同其他的系统一样,从上到下具有明确的层次结构,在各层级中都包含有政策子系统、技术标准子系统、法规子系统和质检机构子系统。其中,质检机构子系统是由众多具体检验检测机构所组成,检验检测机构是最基本的单元,按其所处地位,可分为国家(部)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质检机构。
5、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农副产品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明确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的农副产品在检验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的目标、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希望我国的农副产品能够拥有更加安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肖良 张社梅. 引力模型在定量研究 SPS 措施对贸易影响中的应用,世界农业,2005(5):43-46
篇9
打造全县放心农产品基地
农业局长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主任、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
感谢市农委一直以来对法库农产品监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近几年,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法库县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构建了监管能力强、覆盖面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编织了保护网。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要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创新手段,继续抓好全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1、继续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县农业监测站的升级改造,增加仪器设备,拓展检测范围。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站检测服务工作,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风险监测任务。积极引导农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检测室,开展自检工作。
2、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及范围。秉承“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质量方针,结合“双认证”到期复评审工作,将检验检测范围由过去的三项(土壤、肥料、农产品)拓展到六项(农产品、土壤、肥料、农田灌溉水、农田大气、植株),参数由过去的89个增加到162个,不断提升全县现代农业的服务水平。
3、进一步强化监控平台管理。将监控平台软硬件进行更新改造,安排专人负责平台管理。将全县重点农药商店、重点果蔬生产基地、所有检测室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切实发挥互联网+农产品监管的作用。
二、进一步健全制度措施,落实监管责任
1、进一步加强农药经营管理。以源头可追溯为目标,按照先审查、后备案、再经营原则,对全县农药经销商店进行统一排查、备案管理。
2、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由县农经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农资市场拉网式打假整治和执法监管行动,加大假劣农资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3、加大农产品风险监测力度。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制定监测工作方案,重点抽检树莓、辣椒、白菜、菠菜等重点品种,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三、注重品牌培育,着力提升品质
1、狠抓“标准化”生产。围绕出口树莓、辣椒、寒富苹果、西红柿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示范园10以上,面积65万亩以上。制定标准化栽培模式图,逐村逐户发放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2、推动“品牌化”认证。以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重点,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原则,积极推动农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01
目前,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已经初步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及行业标准也逐步建立,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加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已经得到了初步保障。但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害物质超标以及农产品检验方法不当等问题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生产者安全意识淡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环节众多,其中农产品生产者是农产品质量的最关键环节。而我国是以小农户为主,且农户数量庞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分散的农业生产大国,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有限,法律和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与欧美国家大规模科学化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不同。很多农民并不了解数量庞大,门类众多的各类农业标准规范、农产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个别经济利益至上者,为了利益最大化,在使用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时并没有按相关标准要求,使用见效快、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添加禁用物质、在农产品未过施药间隔期就上市销售,导致违规使用、误用、超标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从“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事件中可以看出那些奶农、养猪户只知道添加这些东西牛奶可以卖个好价钱,猪可以长得快些、瘦肉多些,并不知道添加的这些是什么物质,属不属于法律明令禁用的物质,法律意识相当淡薄。
1.2 不合理的运输、贮藏
在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中不合理的运输、贮藏等造成农产品的污染事件也常见于报端。例如,由于设备技术水平、资金、地域、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实现全程冷链控制的要求,导致一些牛奶在运输过程中没有按法律的规定保持低温的要求;另外,个别人的利益驱使出现粗制滥制、运输中不注重卫生、运输农产品的车辆也用来运输其他物品,甚至是有毒有害品,没有专车专用,混用现象,销售过期产品等种种现象,屡禁不止。更有甚者,个别经济利益至上者为了防止鱼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生病、死亡,使用孔雀石绿;为了防止白菜的腐烂变质在运输、贮藏过程中使用甲醛等致癌物质。这些都是由于利益驱使且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手段导致现实中没有得到根本的遏止,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3 故意隐瞒真实信息
由于农产品各生产经营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和经济利益的博弈,导致存在故意隐瞒真实信息的现象。我们知道农产品的生产供应链较长,涉及从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的购买到具体饲养、种植过程再到运输、贮藏、销售等众多环节,在这么多环节中使信息能够在上下游之间顺畅传递是一件十分困难、复杂的事情。这就使得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交易环境认识有限、信息获得并不充分的状态,同时他们又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故意隐瞒有关信息损害另一方的利益甚至欺诈等手段,使自己占据交易的有利地势。因此,在这种交易情况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养猪户在出售生猪时隐瞒了生猪刚刚用完药还在休药期的消息,致使还在休药期的猪进入了流通环节而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销售商隐瞒了种子、农药、化肥掺假的消息,使得这些种子、农药、化肥使用后才能发现,造成了农民的财产损失。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和经济利益博弈的结果。
1.4 农产品抽检范围较小,监管缺失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超市和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进入流通领域。但是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很多农产品抽检单位很难对多数农产品进行检验,农药检验仪器也只能对农产品进行定性分析,检测的准确度较低。此外,由于很多农产品不能长期保存,而农产品检验的周期又较长,这就决定了很多农产品在进入消费领域时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农产品质量急需提高。相应的农产品安全监督机制需要建立,快速和科学的检测技术也亟待加强。
2 农产品质量安全解决对策
2.1 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进一步的怀疑。各级政府和部门不仅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建设,还要在意识上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食用安全,还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生产的正常有序进行。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标准建设,对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到战略高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安全,提高居民满意度。
2.2 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
禁用农药具有较高的毒性,国家虽然已经明确禁止生产和使用,但是农药超标的问题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也不想使用禁用农药,但是一般的农药不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这就要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技术人员要加强农药研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违法生产禁用农药的检查,而法制宣传部门则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农民选用非禁用农药,提高农产品生长环境质量。
2.3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已经初步建立,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本部地区农产品的生长特点,制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逐步健全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质检机构还存在效率低下和分布不均的问题,各部门要在把握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当地的行业和企业标准,加强农业三品建设,提高广大居民的认可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农产品质量。
2.4 加大科技的投入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还存在抽检范围小和检测周期过长的问题,相应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生产,扩大农产品检验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此外,各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还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检验的效果,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2.5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农产品安全意识
各方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可以开展“依法行政宣传一条街”活动,以设立宣传咨询服务点、悬挂条幅、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材料的方式积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农技人员到各级蔬菜种植村镇,现场指导农民科学规范使用农资,严格执行农药间隔期等规定,推广优质放心农资。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对各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进行培训。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得农产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 上一篇:审计结果的运用
- 下一篇:学好生物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