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8 12:2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
一、投资不足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与进步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投入的保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源动力,文化要实现产业化,其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物质的投入会呈现出更为大量的需求。因此,从法律、政策与事实上确认必要与充分的投资,这是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而投资不足必然会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导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的不足,进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投资渠道不畅通
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政府)的文化投资、民间文化投资和外资的进入。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纯粹的公益和消费部门而由政府财政包办,这种体制使得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其建设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大多实行“出身”准入制。即只有是“我部门”、“我行业”、“我地区”以及全民所有制的企业才能优先进入市场,这就把部门出身、行业出身、地域出身和所有制出身变成了文化市场准入的条件,由此导致民间资本的产业进入壁垒比较高,使得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难以向文化产业靠拢,急需资本扶持的文化项目只能望梅止渴。而外资由于在文化的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其资本的进入也受到一定的控制。
(二)投资方式不合理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的直接财政拨款和一些文化经济优惠政策给予了文化产业发展以很大的助力,“九五”期间,全国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财政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如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14.96%,至2000年达到67.03亿元;但是,对一些产业或项目的资金投入上缺乏明晰的终端目的性,往往造成投入和产出不相协调。在根本上仍然是一种事业型投入方式,而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投资方式。此外,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较低,在融资手段上比较原始,即以资金方式投入为主。缺乏现代化的筹资方式,如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
(三)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诸如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所关注的法律地位、权益保护、退出机制等核心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国家对文化事业的管理主要依靠政策号召和行政措施,而缺乏用法制手段引导、保障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法制环境的不完善,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投资的风险成本急剧攀高,令投资者望而生畏。
(四)文化投资效益的体现也是影响资金向文化产业投入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单纯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投资者只对其所投资的项目的利益实现感兴趣,投入少、收效大、周期短自然能够吸引大量的资本流入,而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无论是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文化基本建设投资,还是用于形成流动资产的文化的知识产权投资和用于培育文化战略后备资源的投资,其建设、创作、培养周期和成型期都比较长。出于对投资回报的考虑,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私人投资等,所选择的投资重点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政府统筹兼顾,采取必要的投资倾斜政策,促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投资结构。
二、国外文化产业投资情况简介
(一)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加拿大为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努力扩大和占领文化市场。在连年削减联邦预算的情况下,却不断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如为支持电影业发展,投资2亿加元,建立了一个故事片生产和发行基金;对投资电影业的加国公司实行一定程度的减免税政策等等。
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近几年,法国兴建了一批大型文化工程,如巴士底歌剧院、新国家图书馆、大卢浮宫扩建工程等。这些工程耗资巨大,施工时间长,如新国家图书馆工程建设资金为80亿法郎,1989年开工,1996年建成,工期为7年,每年均需十几亿法郎的投资。1999年,文化部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35.43亿法郎。因此,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化产业。
韩国近来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得益于大量巨额资金的投入。近年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文化产业预算由1998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878亿元,文化事业占总预算的比例由3.5%增长到约17.9%.
(二)投资主体的多元性
美国文化产业之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实现了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性,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资助。而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主要社会资助则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1997年文化艺术业的经费总额为175.83亿美元,其中社会赞助为37.6亿美元,政府直接资助20.96亿美元。
近些年来,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之所以向前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商业赞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赞助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业参与文化活动,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筹集资金的方式。进入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政府和文化机构越来越认识到,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只靠传统形式上的政府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所需的资金,政府和文化机构的目光均逐渐转移到了企业,寻求赞助以弥补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1991年3月,澳政府出台了文化组织登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向这些已登记的文化组织(目前已有将近1000个)提供赞助,便可免纳相应数额的收入所得税。同时澳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澳大利亚人文基金会)为企业和文化机构双方牵线搭桥,提供咨询;出版期刊宣传和指导;实施有关减免税政策。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企业和个人向文化机构提供无偿捐赠或商业赞助的积极性。
印度政府通过给予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国内私人企业和财团投资文化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的新闻社、广播电台、报纸杂志以及电影制作发行,图书发行,演出团体等主要文化产业部门都采用了官办、民办多种形式。如印度报业托拉斯这家全国最大的通讯社就是一家私人机构,而在印度最有影响的时报系、印度教徒报系、印度快报系等全都是有私人投资,这些报系不仅发行出版报纸杂志,而且涉足更广泛的文化产业领域。
(三)融资方式的多样性
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比较高,在美国,各个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
英国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实行“政府陪同资助”即如果企业决定资助文化事业,政府将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为这项活动的质量和成功打上“双保险”。政府特别鼓励“新投入”,即当企业第一次资助时,政府“陪同”企业资助,其比例是1∶1,对于第二次资助,政府则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2的比例投入。资金的加倍投入,必定会扩大文化活动的规模、质量和影响,广告效应自然增倍。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明显地提高了英国企业资助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已有3000多家公司加入了资助文化事业的行列,资金高达近亿英镑。
韩国在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机制中,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这是以动员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融投资的运作方式。文化产业振兴院2000年至2001年两年期间,成功运作“投资组合”17项,共融资2073亿韩元(政府350亿,民间1723亿)。计划以后每年通过“投资组合”至少融资1000亿韩元。2001年韩国电影振兴公社通过“电影专门投资组合”融资3000亿韩元,保障了电影事业的发展。
(四)投资具有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拿大强调立法,用法律进行行业的宏观管理。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文化由联邦、省、市政府分别管理。一般情况,联邦政府负责全国性的文化事务,主要是通过颁布各种法规对全行业进行指导和管理。省、市政府也依据所辖范围,通过颁布各种法规和条例进行指导和管理,对主要文化投资领域采取了完全透明和基本开放的政策,任何人都要严格遵守,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使投资者所面对的政策风险降到最低。
日本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法规健全,通过法律法规调控文化市场的手段已经逐渐机制化;在文化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法规就是1970年5月6日颁布的《著作权法》,迄今已经修改20次。该法明确规定,保护各类著作物作者的所有权利,以及对有关部门作品和表演、唱片、广播电视等的权利及相关权益。其目的是公正使用这些文化成果的同时,有效维护作者的权利,使文化产业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近些年来,智利也不断适时出台并不断修改完善法律条款,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使智利的文化产业走上了一条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使政府对文化工作的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例如:为使智利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智利政府于2001年着手对原《文化捐赠法》的有关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改并获国会通过,颁布实施。修改后的《文化捐赠法》拓宽了文化机构筹集资金的渠道,灵活了捐赠方式,扩大了受益群体,提高了捐赠资金的免税百分比,进一步刺激了捐赠人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了“企业办文化、文化全民化”的风气。
三、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不足问题之克服
(一)改革文化产业融资办法,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限制
我国金融专家汪保健、肖瑞林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金融的介入力度,假如没有金融的全方位的介入,文化不可能真正走向产业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受资金短缺制约的情况下,鼓励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为此:
1应鼓励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完善融资手段。在投资来源上,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在投资方式上,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既可以资金方式投入,也可以土地、无形资产和技术方式投入入股;还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债券以及文化彩票等方式筹措资金。此外,还可以通过流动资金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联营股本贷款、循环贷款、产权市场上的溢价转让和拍卖、项目贷款等间接融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提升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亦可大胆引进外资。
2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限制。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壁垒还比较高,民间投资进入的深度明显不足,这不仅体现在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在市场准入条件上的不平等,还体现在我国对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的区别对待。为了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广开投资渠道,笔者认为:首先,要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支持民间力量投资文化项目,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让市场在长期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主要和关键作用。国家(政府)主要依靠宏观经济政策对文化市场进行引导,再由市场引导分散的企业投资,构建众多的民间投资主体。目前要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的分工和投资责任,切实按照国家文化产业各行业的特点和文化市场供求情况,将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划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真正确定企业是基本的投资主体地位,政府尽快减少竞争性项目的投资,集中力量进行大型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将竞争性项目的投资主要让位于民间投资。通过制定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个人和团体对文化事业的投资与捐赠,鼓励工商企业和社会人士对文化产业的赞助。其次,对加入WTO以后,我国已承诺对外资开放的文化领域,应同时向民间资本开放,改变文化产业领域当中存在的外来资本“超国民待遇”的状况。凡外资准入的,原则上可视为允许国内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同时,我国对外资准入时间上的限制,不适用于国内民间资本。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现状的分析,目前应加强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对文化产业进行直接投资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与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制定有关的文化投资法规、章程、实施细则以及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并通过监督实施,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文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文化产业投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大力推进,许多地区都遇到了文化投资的短期效益和长远回报的矛盾,遇到了政府的公共投资和企业的商业投资如何衔接配套,以及如何分担投资的风险和分享投资效益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统筹兼顾,采取必要的投资倾斜政策,促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投资结构。
3合股参与,共同投资。政府可以通过与文化企业等投资主体合股参与共同进行投资,不但为企业等投资主体分摊了风险,同时也在客观上减轻了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的压力。
4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无论是对国内的投资者还是对外商来说,投资环境是他们所最为关注的一大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实际是改善播种与收获的联系。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政府就必须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既是政府一项长期的任务与工作,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彭立勋。2003年深圳文化发展蓝皮书[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丁邦开等。科技进步的法律环境[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3]乐后圣。21Century黄金产业———文化产业经济浪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4]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5]花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2)。
[6]谭震。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的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篇2
(一)学生热衷于短期利益,长远职业培养难以完成
这种现象在职业培养中十分常见,一般学生在接触一段时间的专业教育之后,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把这个兴趣迅速的安排在实践上,学生在进行实践时,一般不会选择难度太大的进行,而且这些实践一般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并且有一定的报酬,这部分实践学校是无法进行阻拦的,从短期利益来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获取了一定的酬劳,但是学生一旦发觉这种实践行为的短期利益,会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学生将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进行实践活动,这将严重影响学校的课业规划。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培养计划中不仅有时间过程,还需要大量的理论来做支撑,学生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将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够进行理论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是百害无一利的。
(二)教师和学生地位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在校期间教师应该注意理论知识的讲授,这种理论知识将手上必定要将教师放在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位置,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学效果不好,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那么理论知识将会被严重压缩,这将会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教学重点的划分问题
专业教育中,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教学重点也会放在这些专业知识中。在专业教育中也会有一些公共课的部分,这些部分不可取代,但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影响不大,如果对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必将会影响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认知,造成学校对专业知识的混乱,学生无法在校期间完成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那么培养期间内实践课程过少,也不利于计划的开展。
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
(一)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教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时,任何一门学科建设中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式的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有目的了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向和应用方向。教师在进行培养人才时应该注意了解文化企业的规律,了解企业对文化产业的要求,充当学生学习的总策划师,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产业。学生应该注意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主动进行实习,了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
(二)以培养经营管理能力为培养重点
在进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公共课的培养,为了更好的精简课程突出重点,在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比例制定时,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应该以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为重点,专业方向要划定明确,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专业和学习重点,我们培养的就是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校内开设的一切的课程都应该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教育就应该有重点的进行培养。推行素质教育,不仅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学习和锻炼。
(三)实践课程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在进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上,应该注意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进行教学,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培养出来的,只有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文化产业,学生才能更准确的判断今后的工作方向和自身的能力。在理论课堂上进行讲授时,应该注意将一些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锻炼能够准确判断文化产业前进方向的能力。与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学生进行实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
(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者需要促进和引导文化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培养时,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接触文化产业,校内可提供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一体化培养,也可以按照实际的文化产业企业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一种更加接近现实工作的场景下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类似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评判,帮助学生更快进入状态,促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三、结语
篇3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之所以把XX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专门研究,主要是向大家传递两个信息:(1)虚功只有实做,真招才能实落。文化这一“虚功”,只有凝聚到文化产业这一“实活”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更好地发展。(2)发展文化产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而是事关XX科学发展、超常发展的大战略,从现在开始就要集结队伍,整合资源,突出亮点,加快推进。刚才,XX同志就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发展文化产业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抓实。下面,我强调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切实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始终是决定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也因此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资深产业。XX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地域、新兴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我们不仅具有较好的基础,更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社会进步的现实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
第一,XX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XX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天下九州,冀州为首;夏铸九鼎,冀鼎最重。在中国历史上XX曾是中原政治文化的核心,由此孕育的XX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武强木版年画、XX内画、XX法帖拓印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金鱼、侯店毛笔、武强和饶阳乐器、深州黑陶、阜城剪纸、武邑和饶阳雕刻也都在国内外久享盛名。这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XX特色相互融合,为世人所珍视,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成为我们发展的独特资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在我们手中得到充分发掘和弘扬,既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后人,既对不起前任,也对不起后任。我们必须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弘扬历史上深入发掘,深入研究,用心工作,用力开发,这样,才能使宝贵的文化资源变为当今XX的经济资源和产业财源。
第二,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具有“逆经济周期”的特点。历史经验证明,经济萧条时,文化消费反而会逆市上扬,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使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第一文化强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和韩国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分别占GDP的17%和13%。日本的动漫产业已超过了汽车产业,韩国文化如电视剧等,则在我国掀起了“韩流”。当前正在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将加速人才与资本等要素向文化产业转移,使文化市场面临着重新配置的机遇。机不可失,遇不再来。如果我们不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将失去一次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三,打造“水市湖城”品牌,需要与文化产业相互借力、互惠共赢。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历来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能增添城市魅力,提高城市品位;城市的发展,影响力、吸引力的增强,又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产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城市经济,提升文化产业就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当前我们正在围绕XX湖做文章,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水市湖城”。把“生态+文化”这一城市品牌打造好,不仅要有“硬景观”,还要有“软内涵”,不仅要有影响力,更要有亲和力和美誉度。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增添文化要素,不断增加“水市湖城”的文化内涵。唯此,“水市湖城”的品牌才会更响、分量才会更重、名号才会更名、亮点才会更亮。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于XX超常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业,具有不消耗资源、不污染环境的显著特点,是最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呈几何倍数快速增长。而且事实将越来越证明,缺乏文化产业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缺乏文化品位的城市,是不健全的城市;没有文化内涵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企业。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还能够使文化要素融入其它产业发展之中,提升各大产业的发展潜力,强力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加速区域产业集群的成长和产业链的延伸,使各种产业发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为推进XX超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软硬双重支撑。
总之,XX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机遇在即。只有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档次;反之,就会在新一轮文化产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也影响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鼓足实劲,硬措真举,以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推动XX经济的以快补慢,为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立足实际,注重实效,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提升
文化既是生产力,也是发展力,既反映软实力,也体现硬实力。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提升的空间很大,我们必须把“软实力”作为“硬资源”,把上层建筑当做经济基础,来大谋划、来真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第一,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特色。从现在开始,要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合理规划,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要重点在“三个注重”上下功夫:一是注重挖掘整理。我市的文化产业有历史没有提升,有“名气”没有规模,有影响没有效益,下一步必须在进一步挖掘上下功夫,在进一步整理上用气力。要组织得力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对XX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典故、传说、故居、故地、遗作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精心整理,追根探源、寻祖问宗,整理残存的记忆,粘接文明的碎片,还文化以灿烂的色彩,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二是注重塑造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影响,品牌就是效益。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一方面,要立足XX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打“四牌”,即九州文化牌、湖(XX湖)河(滏阳河)文化牌、历史名人牌、特色产业牌。另一方面,要高点高位打造品牌。在品牌打造上,既要有“大家”气质,又要有大将风范,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本地实际。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品位和产业影响,冠以不同名号,使其各就高位,从而提升其文化价值,提高其价值品位,让XX的文化产业走出全国、享誉全球。三是注重宣传推广。XX文化有特色,历史有传承。酒香也怕巷子深,醋好还得会吆喝。要围绕文化产业的宣传推广,加强研究,搞好策划。在这方面,要舍得下功夫,舍得花本钱。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全方位、广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宣传推介XX文化,全面提高XX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二,占领市场高地,提升文化效益。要围绕推进XX超常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重点在“三个抓”上求突破。一是抓项目。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同样需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没有项目作支撑,一切都是徒劳。当前要瞄准文化大市、产业强市目标,围绕内画、乐器、年画、毛笔、剪纸、黑陶、金鱼、雕刻文化产业,培育、包装、打造优势文化品牌项目,特别是以内画、乐器、毛笔为主的标志性项目,既要注重现有产业的提升改造,又要注重谋划推进一批文化产业的大项目和好项目,做大规模,提升效益。每个县市区都要确定各自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并从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抓招商。要着眼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招大商、引大资,聘能人、请高人,引进集团投资者,参与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稳妥地吸收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借助外力把XX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三是抓龙头。XX不缺少文化,但缺少龙头文化产业,特别是缺少实力强、影响大的龙头文化企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增资扩股、合作经营、联合开发等形式,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打造“航母”型文化企业。要充分发挥龙头文化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搞好产品对接,发展龙型经济,影响和带动整个产业的大发展、快提升。
第三,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文化产业单打独斗,既形不成效益,也缺乏竞争力。必须加大整合力度,让优势企业联合起来,把优质产品集中起来,以“规模效应”形成产业带动效应。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规划的文章。做大文化产业,谋划为先,规划为要。市直有关部门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认真谋划、精心规划,要敢于请高人、聘能人、邀大家。要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到近期有项目,中期有目标,长期有远景。二是做好园区的文章。园区既是聚合文化产业的平台,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舞台;既是产业集约发展的“孵化器”,也是产业集群建设的“推进剂”。要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上求突破,通过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整体实力。当前,要加快推进文化园区、文化公园、文化中心的策划和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打造、高水平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产业的靓丽名片,成为XX“水市湖城”的新亮点。三是做好“借湖兴文”的文章。要紧紧抓住三年大变样的有利时机,环湖打造优势文化产业的对外窗口和展示平台,使XX湖成为全市文化产业的聚集地。当前,要着手围绕XX湖筹划建设“一园一院十馆一中心”。“一园”即文化公园,“一院”即XX湖生态大剧院,“十馆”,即“水市湖城”规划馆、董仲舒纪念馆、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世界内画博物馆、中国笔帖博物馆、中国古瓷器博物馆、中国年画博物馆、中西乐器博物馆、中国雕刻艺术博物馆、中国裘皮展销馆。“一中心”即国际会展中心。“一园一院十馆一中心”的建设要加紧推进。目前正在成立筹备推进小组,组长由有名望的懂行的原市级老领导担任,要把能干细活、能顶硬事的精兵强将吸收进来,真招实措,真抓实落,借力“水市湖城”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好,把文化产业做名做大。XX“水市湖城”在外扬名之日,必将是文化产业兴盛见效之时。
第四,打造文化团队,构筑智力支撑。文化产业是一项高端型、专家型产业,没有一批能人、高人、细人、硬人作支撑,是不可能实现大提升、大突破的,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靠人才提升层次、提高水平。要重点做到“三个一批”。一是立足长远发展,储备一批人才。要对我市现有的和在外工作的XX籍文化名人进行登记造册,经常联系,定期走访。同时,要把XX的“名人库”建起来。二是发挥院校优势,培养一批人才。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在高等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文化产业专业,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培养文化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推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让高等院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技术研发的中心。三是要加强文化交流,引进一批人才。要邀请文化名人到XX办讲座、搞培训,传真经、授真招,对人才培养、产业打造进行指导帮助。同时,要用宽松的政策和优良的环境引人才、聚人才,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但求“管用”,共同推进XX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尽快见效。
三、戮力同心,强力推进,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速提升营造良好环境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关联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事关发展大局,涉及统筹兼顾,主管、分管、直管部门要精心运作,各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名人志士要协调配合,上下形成合力,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具体落实。
第一,要健全组织,加强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分产业成立指挥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精干队伍。既要让领导挂帅,又要让“大师”出征。要把产业领头人、民间艺人、文化“大师”吸纳进领导机构,提升他们的地位,突出他们的作用。要牢固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像抓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既要做大龙头企业,又要兼顾产业提升;既要横向膨胀规模,又要纵向延伸链条;既要积极开拓市场,又要打造外部形象。
第二,要积极扶持,出台政策。文化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扶持引导。要结合省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深入研究和制定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促激措施。要注重从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要从“宽”处着眼、在“放”上用力,鼓励和吸引非文化民营企业、省内外知名品牌文化企业参与进来,推动XX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整体提升。
篇4
一、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含义
在我国,艺术管理这门学科还相对年轻。其跨学科特征非常显著,所包含的分支概念十分的复杂,尤其是所涉及到的艺术和管理、人文历史、法律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部分,格外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辩证。在国外的相关领域,特拉华大学研究所,格外强调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学术训练。创建于1980年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的视觉艺术学院管理、与时代潮流同步,除了致力于艺术理论和实践,还通过私人艺术基金会、私人画廊和艺术拍卖业务等方式,进行了艺术管理的全新探索。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概念来分析的话,其中涉及到了许多领域,音乐,诸如艺术,戏剧,舞蹈,都包含其中。而从管理的艺术来理解,则可以细分为视觉艺术管理、音乐、戏剧、舞蹈等分门类的管理等。针对国际上在艺术管理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从新世纪以来,国内艺术机构逐步开放,艺术部门和领域的管理课程,如中央美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工作室管理等,也渐渐的形成规模,在培养优秀艺术管理人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文化产业”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知识产业革命,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尽管当下对于文化产业的准确概念尚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阐释,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旨在结合实际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将无形的文化内容,以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使之受到著作权的保障的形式。
(一)我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变化,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发展得到了普遍关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在东方之星等自然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水平却在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如今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保持总体上的良好发展;其次,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上的政策支持比较明确,国家开始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加以支撑,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逐步完善;第三,我国各个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加强培养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方面的人才,为人才建设提供了新的特色场所,促进了文化研究的不断加强。促进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人才的建立,从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第四,从2010年开始,我国正在加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交流活动的开办,并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经济发展地区,开展了相应的博览会,吸引了很多的文化产业人才加入。纵观2015年,我国在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形势,正在以原创为先的走向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
(二)英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现状
1.历史背景1926年,是英国文化产业的初始阶段。在英国伦敦,一个叫约翰•贝尔德的人,举行首次电视公开表演。对于贝尔德的发明,《纽约时报》做出了高度评价。在同一时间里,科技进步也带动了相应的电视的发展。1950年左右,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工业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到了后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英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2.现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把目光转向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上。尤其在“新英国运动”开始以后,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重视加剧。政府的重视促进了英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应该产业发展中的第二大产业。近来,英国首相还组织了战略小组,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显示了英国经济从金融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
二、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比较中国和外国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发展和针对性的改革。如何开发一个适合中国文化的发展实情,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文化产业的实战策略,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文化产业政策难以充分落实困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放方面,先后制订了众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其中1992年前后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大环境下,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新的行政法的颁布和实施,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政策和法律依据。以《著作权法》和《广告法》等为代表的法律,和以《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为代表的政策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在文化市场的萌芽阶段,起到了其相应的作用。不过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多样性特点和复杂性特点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现状看,现阶段的行业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日渐凸显。很多暂行的法律法规存在不完整性,缺乏严密性和操作性。另外一些行业法规缺乏整体性的调度和指导,甚至一些条款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互相抵触,造成管理的低效,客观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提高。
三、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立法制度,提供文化保障
能过让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得以发展的根本,就是要从法律体系上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保障。要使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必须不断保证法律制度的增强;要想弥补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结构不足,就要促进文化法律和相关政策;要想保证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基本方向,就要对文化产业现状有所了解,要根据文化产业的根本现状去拟定文化法律的各项制度。把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方面的法律当成是法律构建的重要一部分,提高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权威性,形成合理的法律体系。
(二)转变艺术管理职能,创新文化体制
整个国家行政机关都应该把政府文化管理的转变当成重点,让政府的转变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政府的管理模式应该放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建构上。要注重运用多种手段管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强化依法行政,促进文化立法的完善。按照法律规定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进行行业管理,给政府提供行政的法律依据。政府在管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将会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转变为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转变。从而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促进政府与文化单位的建立
(三)优化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机构,创新运行机制
篇5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当代社会新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应正日益引起普遍关注。在我国,文化产业更是备受关注的朝阳产业。本文分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性,比较西方优秀文化产业范例,结合我国国情从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现状,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并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资源产业结构
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它与信息产业并称为21世纪的两大新兴支柱产业,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新亮点。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力量: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其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额高达600亿美元,已经取代航空航天工业而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在日韩两国,文化产业也成为在国内创造产值,出口创汇,在中国,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指出,对11种产业中建立世界级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显示,传媒业只需8年时间,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建筑、日常消费等行业。中国传媒业甚至只需年2年就能建立区域或行业优势。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和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的增长点之一。2005年,文化产业在中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文化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资源,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地位。文化需求具有比一般消费需求更高的收入弹性,因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对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证明,文化内容产业能够有效地结合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充分体现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新兴文化内容产业不仅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与传统产业的战略关系,促使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而且还能够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跟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步伐。
此外,文化产品价值具有增值效应。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是随着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的,而一个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却往往是不断增加的,这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之所以成为资产保值增值常用手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如果开发得当,文化产品往往可以产生很大的投入产出比,具有极为可观的边际效益。回顾我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文化也曾被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然而,文化事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现状却令人不太乐观。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文化仍然没有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操作层面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它的作用似乎仍然只限于利用文艺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近些年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摸索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到人们的重视。
一、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源泉,比如历经我国五千年历史洗礼下的文化古迹对于旅游业是一笔可循环开发利用的瑰宝;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民间流传的众多神话传说为电影,电视,戏剧戏曲以及相应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文化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可发展性,但它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在某些方面和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
迪士尼就是这方面卓有成效的例子,它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汲取创造素材,再通过科技及创新重新编排故事,甚至对这些素材展现出来的思想予以创新并加入商业和娱乐元素,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人物进行包装再出口,使之成为成熟的商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其中,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就是源于我国著名诗歌“木兰辞”,在保留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崭新的美国式追求梦想,要求妇女平等主题,在98年推出之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一部较为尊重原著的《泰坦尼克号》,或者由莎士比亚戏剧而改变的动画片《狮子王》竟能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匹敌。其所依靠的,不过是一点新颖的创意和简单的三维动画技术,还有借助“拿来主义”所吸纳的文化素材和历史背景。那些优秀的文化资源通过再开发和创新再利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却少有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而日本,这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从古至今多次向学习中国文化的邻国,却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发扬甚至创新,获得了很大成功。最典型的好比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经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的精心雕琢与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极受欢迎的漫画《孙悟空》,以及取材于西游记曾进风靡一时的漫画和动画《最游记》,还有曾在中国取景拍摄等等的日本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等等,都在日本本土乃至东南亚获得了巨大成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应。而中国除了多年前那部由六小龄童演绎的经典电视剧之外,基本上没有文化再开发的作品与之相匹敌。中国游戏产业也有待成熟,《三国志》这是日本光荣游戏的产品,有“三国志系列”等,任天堂则有“横山光辉三国志”等。加上其他日本公司的产品,至少有30款日本三国志系列游戏,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富矿,源源不断地回报着深刻挖掘和爱护它的人们。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我国文化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所谓“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大体上分为这两种类别。而无论是“大众”还是“高雅”,观众的文化鉴赏力,媒体的宣传导向以及政府的引导都是需要关注的。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优秀作品未能百家争鸣,相比于高速发展的经济,表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
于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主义抬起了头。他们坚守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面对日益万新的社会和市场却坚持不创新,不变通,不思进取,以保持传统的名义阻止变革和创意,甚至还要求社会和政府给与支持。这样的力量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发展,使得脆弱的传统文化在面对汹涌蓬勃的国际化趋势时,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开放的市场时,显得无力而很难适应。这些本应得到大力开发的内容产业,吃着祖宗留下的老本,由于不曾尝试可持续发展,创新与变革的道路,一点一点被破门而入的强势文化所蚕食。
同时,由于供不应求的文化市场,一些制作粗燥,缺少文化内涵的作品乘机冲击了文化市场,不仅对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度浪费,对于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文化垃圾,伤害着人们的视听。比如近两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颇有争议“芙蓉姐姐”、“木子美”等现象,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反而可能浪费资源,错误引导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广告行业也是如此,一些通过引起消费者的厌恶而取得商业效应的垃圾广告每天仍然污染着消费者的视听,却并没有受到管制,如著名的“脑白金广告”等。对于由于科技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产生出的垃圾文化产品,人民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抵制,阻止它们泛滥产生负的社会效应。
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和国家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以前一直实行双轨制计划式发展,直到2006年才开始从试点转向全面改革。“十五”期间。相比速发展经济和总体消费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趋于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产业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当作一项由政府引导安排,社会响应,公众被动的一项公共事业。文化的两面性,是重点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的经济效应(商品属性)和文化事业中的社会效应(使用属性)。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引导发展方向,管理高度集权和统一,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标,只需按政策组织完成计划,形成没有来自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选择的文化,被剥夺了其商品属性和盈利能力,使其很难出现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用文化事业的方式管理文化产业,以至于资源有效配置不足,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再加上出现很多准入限制和垄断,导致产业发展受到抑制,需求严重大于供给,文化产品多样性上也受到很大破坏,文化产业链更是难觅其踪。
我国文化产业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还未形成,缺乏国家竞争力。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视野和对所处产业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对生存环境并不令人满意的民营企业,这种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唱戏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最大的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比如动漫产业,值得借鉴的是日本,美国等,纯熟的产业链运作和规模效应,如一部优秀的漫画作品,可以在一到两年内形成由受欢迎的连载到单行本发行,到动画,电影,唱片以至于周边商业产品等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系列产值的创造,使消费者需求及时全面的得到满足,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由此看来,文化产业和文化内容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文化内容资源的产业,它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占有和开发的基础上。我国应建立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战略。培养具有认识、开发、经营文化内容资源的高素质人才,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保障。文化内容资源开发属于“创意工业”的领域,参与文化内容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必须对中华文明丰厚底蕴有全面掌握、对优秀文明成果有深刻领悟。
还应该实施文化资源开发的政府管理。政府部门作为文化市场的监管者和文化内容资源的保护者,应该站在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高度,建立和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这是文化内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合理保护前提下的有效开发,才能够充分保障文化产业创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再有,应该尽快建立文化产业链和产业园区,打品牌战术。例如可以借鉴的是机器猫,米老鼠等动画形象都已经连续创造产值几十上百年,由大受欢迎到成为经典,成为一支新的文化力量,推动着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文化交流,将我国丰厚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只有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文化产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国际舞台,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2]江蓝生谢绳武: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
[4]王哲平:“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向[J].天府新论,2003
篇6
关键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慧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它具体包括的行业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电视和广播等。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主要包括: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如设计、策划等人员;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即将创意思想商业化的人才;专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现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设置的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类专业,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所高校开办了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的专业。但是,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2、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师资力量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
3、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歌厅、舞厅、电子游戏厅;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
1、加强跨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师资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具体落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创意、艺术、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师资力量而言,其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性仍显不足。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种:文史哲、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不同的学科背景都有其优势所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各学校应有意识地引进本身缺乏的其他相关专业师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相关博士后课题的研究,从而形成真正跨学科的师资力量。
2、搭建教学、科研交流平台。跨学科师资力量或教学科研团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学单位、高校可通过搭建跨学科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方式,解决学科视角局限性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参与、推动全国性文化产业教学、科研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全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联席会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流平台之一。此外,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院系也应积极搭建中观和微观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形成校际、系际甚至是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
3、课程设置恰当处理“通识”与“专业”等方面的关系。文化产业的课程应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文化产业学科的通识教育应以拓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为主,文化学、美学、历史学等“无用之用”的素质教育内容是其重点所在;在专业教育方面,则应加强文化市场学、文化营销学、媒体创意、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教育则注重其实践运营能力的培养。通过二者的结合,使得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文化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文化产业在横向上分为各种不同的行业门类,在纵向上又可以拆分为不同的市场运行环节,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根据不同行业门类和环节而有所侧重。从横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根据学生兴趣,增设电影、电视、出版、演出、动漫等具体行业门类的选修性课程。从纵向来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也应具体考虑文化策划环节、文化市场营销环节、文化管理环节等不同环节的特点,并在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应该是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尤其是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也包括文化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围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特点,重点开设以下六类专业课程:(一)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美学、艺术基础、宗教文化、中外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应用民俗学等;(二)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投资学、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三)广告创意与策划、品牌传播、新闻出版、现代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等;(四)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文化法规学、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文化法规案例分析等;(五)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西方文化原著选讲等;(六)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网络设计与管理等。
四、高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的要点
高等院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摇篮、实验基地和交流平台,在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把培养目标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其核心目标之一。
1、端正教育态度,推行因材施教。文化创意产业最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在设定培养方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应用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师资聘用等方面都应向应用性倾斜。
2、充分利用资源,搭建交流平台。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努力推广学生的优秀创意,帮助学生做好融资准备工作,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要成为学生强有力的后盾,尽快使其创意产品化,并获得经济收益。要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开发及推广,不断提升在校学生的从业素质,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制定合理政策,促进人才流动。高校应利用其在政府政策制定上的特殊地位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改善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和体制弊端。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类人才的信息共享工程,切实通过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流动。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才效能。
作为教学和科研中心,高校拥有足够的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它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文化创意人才需要的是对大文化概念的把握,特别是文化见识和文化视野并不是依靠固定模式的培养可以形成的;而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所需要的资本运作能力,把握政策与市场的能力等更不能仅凭学校现有的常规教学来完成其全部过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工作室花建认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要树立新的人才定义,高层次不一定是高学历和高资历,而应该是高素质、高能力和高产出率,而且是多学科人才的有机综合,这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单位:1.河南城建学院;2.郑州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正在积极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建设与专业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厘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思考不同的课程在承担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劣,寻找合适的实现课程功能的途径的基础上来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课程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构建
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要素及结构体系.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两种理念
通过对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两种理念在影响各高校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及做法.其一是,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落脚到“管理”二字之上,也就是培养管理人才,只不过是为文化产业这一特定的产业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相关的培养机构主要针对学生与管理有关的,特别是体现出与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有关的能力的培养.这从相关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来.其二是,考虑到文化产业在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层面,部分院校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落脚到“文化产业”之上,也就是为文化产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这种理念促使相关的培养单位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单单限于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由于文化产业所包含的门类及具体业态甚广,这里又显现出两种趋向.其一,部分高校该专业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及基于此培养相关的能力,也就是从各个作为文化产业的具体门类中抽离出具有文化产业共性的东西.希望通过对学生一般性的文化产业的知识传递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应对现实需求中的某一种具体的文化产业的工作.其二,另一些培养单位则在考虑文化产业共性的同时,提供一个或多个文化产业的具体门类作为专业方向,将此重点发展,这也就成了培养某一类或几类文化产业具体门类的专业人才,同时基于此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比如重点培养文化产业门类中的影视类人才、会展类人才等.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解成文化产业的理念的两种趋势各有优长,但也都有局限.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并基于此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侧重于对文化产业一般规律的学习,由于把文化产业当作整体来讨论时,势必抽离其特殊性,也就是排除掉对具体文化产业业态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能力培养也只能流于空泛,也就是只能培养诸如更上一层级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意能力等,而这些更基础的能力是否需要特定的专业来培养则成为了问题.用抽离出文化产业的某些具体门类来培养文化产业学生的趋向,由于更加重视某一类或几类具体的文化产业门类的学习,比如说会展方向、广告方向、或影视方向等,这的确可以弥补第一种方式流于空泛的弊病,但是,会展专业、广告专业、编导专业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独立专业了,用后一种方式来理解文化产业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在这里就面临了挑战.除此之外,这种方式同时忽略了文化产业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眼界,没有为其在未来从事更广泛的文化产业门类打下基础.当然也有一些学校采取了将上述两种思路结合的方式.
2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
基于以上讨论,是否有第三条或更多的道路可以选择以增加培养模式及培养人才的丰富性及多样性成为了必须考虑的问题.要思考这个问题,几个前提必须考虑,其一是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二是在就业的视角下,基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其三兼顾文化产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考虑到上述三个前提,同时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实业界多以项目的方式运作某一文化产业的具体业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现实中不是在从事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而更多从业者是按照文化产业项目的分工在从事某一类的具体文化产业的工作.另一方面,从业者又不是长期一成不变的在从事某一文化产业具体类别的工作而是经常从这一类别跳到另一类别,这些类别虽在大的文化产业的概念之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又是不一样的.基于这样一些特点,笔者认为在文化产业这一抽象的概念之下,在某一具体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上的结合点是它们均按照“项目”的方式来进行运作,仔细分析,这些“项目”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同时可以就此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种专业能力指的是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专业能力区别于诸如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般能力,同时也区别于完成复杂任务和解决新问题所具备的综合能力.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具体的文化产业门类多种多样,因此要讨论文化产业的专业能力必须基于整体的文化产业而言.按照文化产业各门类的共性,按照“项目”的方式运作,因此,可以基于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分解来说实现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模式来确定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能力的结构:分析职业标准—确定能力标准—分解能力标准—确定能力单元.[1]
2.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要素体系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如下环节的工作:项目的各种与调研有关的工作;在调研基础上的各种创意工作;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的各类策划工作;在策划基础上的具体运作工作,包括文化企业的日常运作以及项目管理;文化产品的开发及生产工作;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收集各种反馈信息,进入下一轮新的循环.在文化产业的各种门类的具体业务中都包含上述几个环节的各项工作,如完成上述工作的一般能力完全具备,进一步深入到各类具体门类的相对应的工作则相对容易.例如通过培养掌握了一般的调查工作所应该具有的各项能力,那么具有这样能力的人则很容易掌握并养成文化市场调查等具体的调查工作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由于每一项具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几乎都包括了以上几方面的工作,那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的话,那就应该以完成相应的工作的能力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基于以上理念的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包括:1、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调研能力;2、文化创意能力;3、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方面的能力;4、文化企业或单位的日常运营及文化产业项目的管理能力;5、文化产品的开发及制作能力;6、文化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等.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能力除了可以分解为上述一些具体的能力之外,每一种具体的能力又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分层的结构.在水平层面,每一种具体的文化产业类别的能力,比如调研能力、创意能力、策划能力等都是由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构成,例如,调研能力包括与调研有关的各种知识,同时还包括具体调研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各种技能;在纵向的层面,每一种能力的知识要素又可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每一种能力的技能要素又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2]
2.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
在讨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结构这一问题上,能力的各个要素只是结构的一方面,而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作为结构问题的一部分应该加以讨论的.首先,调研、创意、策划、运营、管理、营销等环节是作为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不可缺少,因此,如果缺少了具有上述某一能力的成员的话,整个项目是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其次,文化项目作为整体是需要团队协作的,这是基于一个人很难充分而全面的掌握上述的所有能力.这也就是说,个人在某一项目团队中发挥作用的是上述工作环节中的某一环,比如说,某一人在一个文化产业项目中主要从事调研工作,那么他就是主要完成整个项目中调研这一环节的工作,而要很好的完成这一环节的工作,则需要很强的调研能力,包括掌握丰富的调研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调研技能.那是否说明,作为文化产业的学生,只需要掌握一个文化项目的某一环节工作的能力就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划分成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是一种人为的结果,如果从事其中一个环节工作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工作的整体情况,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自己这一环节的工作的.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精通.考虑到这一对矛盾的有机体,兼顾这两者,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应该至少精通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某一环节的工作,非常熟练的掌握这一环节工作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其他环节工作所需的能力.比如说,一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将发展方向定位在了文化调研方面,那么他应该全面掌握与文化调研有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但是为了更好地从事调研工作,他还应该较为熟练地掌握文化创意、策划、营销、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文化产业能力结构的层次性问题也需要关注.文化产业能力结构的层次性主要体现文化产业项目运作的线性关系上,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一般是按照先进行前期调研,在调研基础上的创意以及策划工作,紧随其后的是具体的运营和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工作,然后是营销工作等,所有这些工作在整个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一种有先后顺序的线性关系.但又并不完全是线性的.每一个环节又会包含其它环节的工作,例如在市场营销环节就仍然包含调研方面的工作,只不过在这一阶段,调研的内容是围绕营销进行的,且调研在这阶段的工作中不是主要工作,而是为营销服务,体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同样,文化产业能力也具有此特点,在上述六种能力中,也具有此种相互包含的关系,但在某种具体能力中,其他的能力则占据次要的地位,起着辅助的作用.另一方面,从纵向上来看,上述能力是建立在思维能力、交往能力、情感能力、语言能力等更基础的能力之上的,同时在上述六种能力的更下一个层面还包含更多层次的能力,在每一个层次还包含多种能力要素,总体来说构成了由基础到具体的纵向结构层面,而在每一个纵向层面的平面上又分布着相互联系的横向的各个构成这个层面的能力要素.
2.3课程建设背景下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来组织和构建的,这就要求该专业的教学工作者按照其内在结构体系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3.1运用系统论观点,全面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系统都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基本特征.[3]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参与者需要将专业建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能力培养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又不是一个自足的部分.另一方面要厘清专业能力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不是单独的发展而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联系.
2.3.2分析各种可能使用的教学手段,寻找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方式组合.
不同的教学手段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优势,会导致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认真考察各种可能的教学手段的特性.另一方面,每一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是有限的,而专业能力是丰富而多层的,这就要求寻找教学手段的组合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2.3.3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多数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课程都可以分为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的确考虑到了学生能力结构的不同层次,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对前两种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明显认识不足,这就要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要明确不同的课程在承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专业课程中又分为基础性的理论专业课程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只有专业课程承担了明确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任务.要改变此种现状,首先需要分解专业能力的各个要素和层级,分析不同的要素和层级需要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和课程才可以实现,然后为每一种课程在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方面做出明确的要求.
2.3.4根据专业能力结构体系按照教师的特长
来进行专业教学分工.当前,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教师专业特长与课程挂钩的方式来进行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分工,但是这种方式没有考虑教师的能力特长与课程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一个专业教学团队之中,基于不同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不同特长来分别承担整个专业能力体系中的不同任务.比如说创意性强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策划能力强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诸如此类.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打破传统的一位教师承包一门课程的方式.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承担了培养学生多项能力的重任,由于不同教师能力的差异,导致其可能在承担这门课程的部分能力方面是不错的人选,但是也可能这门课程承担的培养学生另外的能力方面该教师并不在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一位教师完全上完该门课程,该教师就会扬长避短,就会向自己擅长的能力方面进行重点倾斜,而该门课程承担的其它能力培养的方面则不太涉及,这就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该门课程设定的专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并没有完全实现.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将课程按能力培养任务进行分解,同一门课程安排多位教师基于该课程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按照教师的能力特长进行分工合作.
综上所述,在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以基于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学生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调研、创意、策划、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营销、产品开发与制作等能力,在当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首要的是需要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到课程建设过程中,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能适应该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3-64.
[2]杜今锋.缄默知识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0):19-22.
篇8
第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同质化共存。
区域文化资源往往以某一地域空间为复合载体,在纵向上贯通古今,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底蕴;在横向上融合各个专项文化类型,形成复合文化体。每个地区不同的历史及现实人文景观和文化积淀,构成了各个地域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不同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生态圈。地域文化作为特色文化资源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形成地方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制定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战略的重点。
区域文化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选利用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一定的资源底蕴会产生相应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形态。区域文化差异的存在,形成了区域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地理环境、区位、民族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带来各个不同地区,乃至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村寨,其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点都会有所不同,很难简单模仿和套用固定统一的开发模式。因此,各地区必须结合区域文化情况,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区别对待,探索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探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反思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区域差异性是显著的特征,但区域同质化特征也与之并生。
第二,文化产业区域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分析。
其一是资源因素。尤其是不可移动、不可异地复制的文化资源造就了区域的独特文化品质,决定了区域文化产业的主要文化特点。例如江西的红色文化决定了区域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云南富集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决定了云南发展民族演艺、民族旅游、民族手工艺等以民族文化为底色的文化产业类型。
其二是经济基础差异。区域经济基础能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保障。文化资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区是文化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国家层面提出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所涵括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都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禀赋,但就发展水平来看,这些省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受到经济基础水平弱的制约。
其三是政策性因素。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地域文化精神与区域经济发展有一种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在以往十余年的文化经济发展中,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依赖逐步完善的国家政策体系建立,政府“看得见的手”起了主要作用。因此,像这种制度性因素,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往往扮演最重要角色,当地政府是否利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第三,文化产业区域同质化原因分析。
就空间特色呈现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具有差异性,但区域同质化特征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产业结构层面,以省级为单位的大区域结构单元之间文化产业结构趋同;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层面,表现为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影视城、动漫游戏基地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等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同质化。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行政区经济”的干预。文化领域在推进文化改革实现管理转轨过程中,还未能形成一个充分竞争性的市场,政府干预作用影响大,往往由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方保护造成了市场分割,历史性同类文化资源在不同地区间出现相似性开发利用,或者同一资源主体多地区恶性竞争。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当一个地方政府引进并发展某个文化产业行业门类,其他地方政府也会低成本地跟进模仿,以更低廉成本或更优惠政策诱导,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结构趋同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当国家层面围绕特定类型文化产业出台扶持鼓励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即使缺乏产业发展条件基础和人才、技术、资本等支撑,也会出台政策层层传导,出现了文化产业发展忽视资源禀赋的“跃进”现象。比如各地盲目上马的很多动漫基地、影视基地建设就是文化产业的恶果,忽视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地区资源积累的差异特色。
二是市场主体结构失衡。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原创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带动力强的骨干航空母舰,更需要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的文化企业“小舢板”,形成功能互补的企业构成的合理生态。据统计,2013 年我国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91.8 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为41351 家,仅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4.5%,95.5% 的法人单位是小微文化企业,且六成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7.0 万家、13.7 万家和4.4 万家,分别占18.5%、15.0% 和4.8%。而特色文化资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区在文化企业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往往较低,缺乏专业化能力和对市场的宏观把握,容易跟风,盲目投资,这也成为我国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的一个因素。
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08-02
文化产业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交换价值的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核心是创新。以满足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为主,具有多样性、动态性、主观性、可转化性和可移植性等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推动下,发达国家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家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推动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在实践层面上已经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第一,围绕城市振兴实施的系列文化和文化产业活动,包括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和商业性娱乐设施建设,重视节庆活动和会展业的价值。鼓励通过艺术对老城区进行创造性改造,鼓励创意和设计,重视塑造城市品牌和形象。第二,促进文化和科技结合,大力发展新媒体产业,打破各种文化行业间的界限,新媒体产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动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走向,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是朝阳产业。我国目前的研究停留在专业建设的层面,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阿性研究还不够。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5年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等高校和2所独立学院开办并开始招生。在这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高校,已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目前我国开办文化产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到百余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开办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将专业基础或方向分别倾向于宏观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多学科类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凸显各自专业特色,将专业基础或方向定位在经济、政法等。艺术类院校主要以艺术管理为主。综合艺术院校以艺术学为基础,管理学为依托,经济学、法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渗透其中,将专业牢牢扎根于艺术教育的土壤之中,在充分发挥综合艺术院校内在优势的同时,突出该类专业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产业的联系与融合;单科类艺术院校根据自己院校单科类的教学资源和社会需要,将艺术管理专业特色化、行业化、专门化。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宏观研究或专题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以消耗物质资源为基本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为继;居民消费由物质消费为主逐步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转变;文化与产业结合,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中心城市由生产性城市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城市转型;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开始向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并重转变。文化产业发展也为高校发展带来了挑战性机遇,文化产业要顺利发展需要合适的高校人才。
1999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并制定工作规则;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2003年,文化部制定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提出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设想;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2008年,胡主席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改革为动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9年,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税总局出台《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税总局出台《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继续实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信息产业部出台《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进出口银行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性意见》等文化产业政策,共30多个,内容涉及文化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网络监管、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文化贸易政策、文化市场秩序,较好地规范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10年中央继续加大文化产业宏观调控力度。先后出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涉及新闻出版业改革、电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融资、数字出版产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网络游戏、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2012年国家就颁布了多个规划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十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出确保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3年至2015年间,多次讲话都谈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等,各部门也出台了更多的文件。从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来看,总体呈良性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生及家长对该专业报以很大期望,许多专家也对该专业看好。但是,由于不同高校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并不完全一致,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培养出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并不一致,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数年。
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所需人才是包括三个层面,高级层面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高学历(研究生层次)人才,中级层面是能够应对多种资源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基础层面是能够负责具体事务的某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基础层面和中级层面的人才是本专科高校培养的对象。总体而言,高校应该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但是这需要高校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作为保障。
2012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类中工商管理类下辖的专业,可以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也可以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对于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在管理范围上的归属,各个高校的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将其设在艺术学院或文学院(新闻学院),有的归入传播学院(传媒学院),有的放置在管理学院,还有的归入历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等,招生种类有艺术类的(逐步取消了在艺术类招生的申请),也有普通本科类的。所学科目也是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开设了该专业,却并没与其相应的科目设置,在选择教材上也不够严谨,不同课程之间有的还存在严重的知识重复现象。从整体看来,该专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条件就必须具备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要求,然而许多高校只是设置理论教育,并没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急需实践操作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决定该专业要学很多科目,但容易就造成另一弊端,即多而不精。如何处理“多”与“精”的关系,不同高校设置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首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国虽然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并不大,尤其是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上,较为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和一些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毕业生在地域与专业的选择中有时未必选择专业。
就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理论和实践并重是各高校的共识。师资配置的合理性和课程布置的高效性是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的关键。就课程设置和教学重心而言,应该与具体的工艺美术设计、图书编辑出版、游戏创意、景区规划,以及演艺产业、广告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有所区分。概而言之,课程设置应主要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人文素养积淀,促进文化的现代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构建优势文化类基础课程体系。这类课程有中外文化概论、文化资源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二是熟悉文化企业微观运营,掌握管理类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原理、文化市场营销、文化项目管理等课程。三是具备宏观政策经济知识,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开设文化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课程。四是强化前沿应用能力,开设现代信息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文化创意与策划、会展策划与实务等。五是学研产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文化市场调研、阶段性实习、新技术应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其它实践性课程,增强教学的市场针对性。同时,还需要通过举办讲座和学术报告,拓宽学生知识面,关注新知识新信息,确定动态开放式的学习结构。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的效果而言,师资的培养至关重要。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是从其它相近的专业转过来的,之前的理论体系多不能系统支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需要,存在不够系统、结构不合理、缺乏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等多种情况。推进教师专业化并且现教师转型是建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前提。高校教师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要研究教学,研究教学体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要通过教研产整体模式丰富实践经历和强化实践技能。各高校情况不同,本身师资情况差别极大,但借助多方面资源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必备的前提。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教改项目“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1007)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国勋,席鸿建,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学院出版社,2001.
[2]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03).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SWOT分析;对策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作为战略产业的兴起,社会上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相应,2003年底我国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和云南大学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专业招生试点。如果以华勒斯坦的学科规训制度理论来看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的话,可以看到目前全国的大学里已经如火如荼的建立起了相关的系科,甚至有的干脆就叫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开设了专门讲座和相关的课程。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院校(主要是本科院校)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办学层次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一直到博士一应俱全。成立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也成功举办了七届,涌现了一些本专业的知名学者,有了刊发研究成果的专门期刊,但是还缺少学科经典著作,没有建立起图书收藏制度,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成熟。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态势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以期为推进这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笔者采用SWOT分析模型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的机会、威胁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1.优势(strength)分析
(1)研究对象覆盖范围广。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行业,如新闻、广播、电视、电影、艺术品的生产和销售等;也可以是行业层面的中观管理,如研究某一个行业协会的管理;还可以是研究整个国家的宏观管理中的文化产业政策、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地方的文化产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研究对象广泛的覆盖范围也进一步拓宽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例如,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画廊、美术馆、会展公司、广播电影电视公司等处就业。
(2)研究人员的多元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特点决定了其研究人员的多元性。除了高校的教师为了专业建设在研究它,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城市品牌的塑造和维护在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委托各级科研机构去研究它。研究人员中有文学、历史、新闻传播、法律、经济和管理等各种专业的人才,呈现了多学科的态势。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研究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如电影的分级制、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等等。这其中涌现了一批专业的研究者,如熊澄宇、叶朗、陈少峰、向勇、胡惠林、李向民、欧阳友权、王育济、金元浦、万里、花建等。这种各个专业的人员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共同兴趣有利于整个专业的知名度的提升和早日实现交叉学科中普遍性规律的概括总结。而且此种多元性使得学生在接触不同知识背景和学科门类的过程中有助于形成知识的融合与贯通。
2.劣势(weakness)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不成熟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全国211和985学校中,文化产业专业的所属院系五花八门,包括经济类的、文史类的、传媒类的,还有艺术类的。【1】在教育部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这个专业是在管理学的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当前的这种专业设置是与学科归属很大程度上是不对应的。这种混乱的专业归属,一方面说明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各个学校都在依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开设课程。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有些偏重艺术,有的偏重经管,还有的偏重历史等等不一而足。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达成共识,学科理论体系不成熟,缺少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参照。课程设置上太多概论性质的课程,学时少而课程门数多导致每门课程都是浅尝则止,无法深入。
(2)经典教材缺乏
由于专业设置的时间比较短,核心课程在学科内部没有达成共识,各高校组织结构的条块分割和部门本位主义所致的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单薄,加之该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质,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水平教材严重不足。目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呈现出的基本态势就是在传统教材相互拼接的基础上在前面加上“文化”二字。比如“文化市场营销”就是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前面加上文化两个字,“文化经济学”就是在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前面加上文化两个字,读起来甚至还不如传统的市场营销或者经济学的教材通顺流畅,极大地浪费了学生的金钱和时间。
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国家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增强
在教育部近日下达将于2012年上半年实施的新版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方案”中可以看到专业名称为“文化产业管理(可授管理学、艺术学学位)”的专业被划归在了“管理学”学科门类下,专业类为“工商管理类”其专业代码为110213,比照先前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原专业代码110310S,可以看出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予以了重视,已经从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提升为基本目录中布点较多、稳定性好、共识度高的专业。这其中的管理学学位尤其吸引了一批艺术类考生。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管理这个新兴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就业领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
就业领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和各地政府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文化产业园区陆续投入建设,加之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很多文化企业开始创建并获得成长。这些文化企业急需大量的策划、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恰巧提供了这样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从而对会展、旅游、动漫、网络游戏、影视等方面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这间接引致各个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加。
4.威胁(threat)分析
(1)各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间竞争激烈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虽然为同行交流提供了便利,但也造成了专业布局上的小而散的局面和激励的竞争。这其中突出的弊端是有的学校没有这样的资源和条件也盲目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方面有的2011年刚刚开始招生,一届毕业生也没有,学生成为无辜的小白鼠,另一方面,有的学校至2011年已经停止招生,这不禁让人对已经毕业学生的素质提出质疑。
(2)相近专业的替代性强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仅“工商管理类”中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近的就有“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和“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三个专业,在“新闻传播学类”中也有“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与之相关。这种专业的替代性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临的竞争除了同专业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传统专业和这种已经比较成熟的相近专业对生源的紧张争夺。
(3)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当前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者方向的学校遍地开花,但是这个新兴专业的社会接受还需要时间,在目前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导致各个学校该专业的招生规模受限,一般招生规模为100人左右,同时由于毕业生人数少,社会影响也还没有形成。具体表现在很多文化企业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即便一些知晓这个专业的文化企业也存在着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届生不利的用人过程中固有的社会网络问题。这些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SWOT分析,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未来的专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加快学科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刊发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研究成果的专门期刊,如:《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半年刊《文化产业导刊》。但是这两种期刊中的文章在CNKI中都难以搜寻,所以应加快数字化出版的建设以方便官学研对学科发展的研究交流。另外,在举办全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组织力量引进国外经典教材
在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学科,相关的经典教材并不缺乏,而国内的教材受国内浮躁的科研习气的影响在简单的拼接和生搬硬套之外很难有什么引人入胜的精品。所以,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应该组织治学严谨的学者大量翻译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3. 严格专业设立的审批
在如今明确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归属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的学院归属,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文学院、哲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等等很多学院都可以开设,没有严格限定。在办学条件上要考察相关专业近些年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是否充分的基础。
4. 注重专业的市场营销
要向国外的大学学习,积极推进我们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本身的营销,比如在各种媒介上积极推出品牌教师、精品课程、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宣传、各种社会实践单位的具体实践课程、品牌工作室、专业的学生活动等。形式可以是网络宣传片、记者的访谈视频、报纸的软文、产学研合作时宣传报道、百度贴吧等。
参考文献:
[1]陈少峰,朱嘉.中国文化产业十年[M].北京:金城出版
社,2009.10:94.
[2]李庆豪.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进展、问题与前景[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