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篇1

1 现实生活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江苏某地瓜农的西瓜发生大面积炸裂,调查中有关专家认为,“膨大剂”使用时机不当是导致裂果的可能原因之一。“瓜裂裂”立即引发了消费者对“膨大剂”这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强烈关注,并引起了对使用了“膨大剂”西瓜的恐慌,最后导致了对西瓜的拒绝。随之全国多个城市的西瓜滞销,瓜农损失惨重。

某些媒体披露,有销售黄瓜的小贩自曝,不少头顶黄花身上带刺的黄瓜,都是抹过“避孕药”的,以此保持黄花不败,并使黄瓜看着新鲜。调查中,菜农证实是抹过了自称为“避孕药2号”的药剂。由此引发了消费者的又一次恐慌,吓得连黄瓜都不敢吃了。

当德国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疫情后,国内某一日不少媒体的醒目位置上出现了“欧洲大规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由一种‘高传染性、有毒的新型病毒’引发”的标题,报道中多处出现“大肠杆菌病毒”的错误说法,使得读者一头雾水,搞不清病原体到底是细菌,还是病毒?

由金龙鱼食用油引发的关于反对转基因食品的呼声此起彼伏,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有危害、对我们的危害性有多大,目前还没有定论。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接受,转基因亦如此。科学家对转基因进行了十余年的研究,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对于转基因食品,目前消费者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对于以上几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果教师在高中生物教材的相关内容教学中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育,相信人们就会作出比较理智的判断。

2 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教材内容

2.1学好植物的激素调节内容,正确面对“膨大剂”、“避孕药2号”

分析上述对“膨大剂”西瓜恐慌的原因,主要是国民科学素养不高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人文科学化。如果知道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具有很强的细胞分裂素活性,在幼果期等果实细胞数量增加的时候,使用适量膨大剂可以使果实增大的原理后,就不会产生恐慌。

而发生黄瓜涂“避孕药2号”事件更是体现了国民缺乏人文科学化,科学素养太低的现状。如果说菜农因文化程度低,没有接受过高中生物教育,不知道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的区别,不知道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何物,凭日常生活经验把植物生长调节剂说成是“避孕药2号”还情有可原,但受过高等教育的部分媒体的记者、编辑们则太缺乏基本科学素养,胡乱报道,引发人们恐慌。

2.2掌握生物学基本分类知识,避免出现错误名词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是“走近细胞”,通过该章的学习,很快就能知道大肠杆菌是一类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而病毒则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地球上最简单的一类生命,掌握这一生物学基本分类知识应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而具备了这一生物学的基本科学素养的翻译、记者、编辑们,在报道欧洲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时,就不会翻译和报道出“大肠杆菌病毒”这样的错误名词出来了。

2.3认真学习基因工程等现代高科技生物知识,正确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人教版必修2教材中第六章第二节是“基因工程及其应用”,选修3中专题4中有“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在这几个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如果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外,挖掘一些相关教材内容的话,就能让学生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趋利避害,促进科技术的发展。 3 挖掘教材内容的实施方法

在现行教材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挖掘教材内容,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呢?笔者在长期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证明下列一些方式和方法是可行的。

3.1组织讨论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即提高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之配套的人教版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资料分析,有不少资料分析可考虑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来进行一定的挖掘,可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有利于实现人文科学化。

如学习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中资料分析“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时,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下列5个讨论题的资料:

①你知道哪些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

②哪些水果在上市前有可能使用了乙烯利?③生产过程中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不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④如果你是水果销售员,面对半青不熟的水果,你认为应当使用乙烯利催熟吗?作为一个消费者,你又怎么看?

⑤在农业生产上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要考虑哪些因素?

同时教师也要收集相关资料,如“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使用原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时期”、“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浓度”等。

课堂中,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55页的资料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也一起参与讨论并在适当时机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实现人文科学化。这样当学生将来遇到类似的“膨大剂”西瓜、涂药黄瓜等事件时就能正确对待了。

3.2社会调查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收集和调查的学生活动,开展这些活动时进行适当挖掘同样非常有利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由于教学课时较紧,进行社会调查可考虑与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进行。

如在高一的第=个学期往往会开设“调查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因受传统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高科技成果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在进行该课题学习时,在开学初笔者首先让学生报名,接着将选该课题的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利用下午课外空余时间将这些小组成员集中起来,让他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转基因食品,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和不安全的二种对立观点,这样就可以在我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尽可能的催生现代科学精神,实现人文科学化。另外教师还要介绍一些调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布置好任务,然后布置学生利用放假的时间去各自所在的乡镇超市进行调查,再利用下一次放假的机会回去进行媒体调查,最后各个小组各自抽时间进行汇总,再由每个组的组长执笔形成报告。然后当课堂教学上到该内容时,再让各小组在自己的班上介绍课题的进行过程和报告,再与全班同学展开小型的辨论会,让全班同学都能实现人文科学化,都能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3.3课堂讲解

有些知识通过课堂讲解传授也能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如生物学的分类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走近细胞”中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最简单的生物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具细胞结构的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常见的原核生物是细菌和蓝藻,这样就明白了病毒和细菌完全是不同的生物,有了这样的生物科学素养,就能实现人文科学化,就不会出现“大肠杆菌病毒”的错误名词了。

3.4结合校本课程讲解

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交汇之处,重视对少数民族医学生的教育培养,针对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医学生的教育途径,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

1.1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素质参差不齐

新疆医学院校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各民族的医学生,由于各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部分少数民族医学生尤其是南疆学生由于生活环境限制,对于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较为欠缺,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对新疆某高等医学院校一年级少数民族医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于自身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满意度较低,对于医学人文精神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

1.2少数民族地区医学人文教师紧缺,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对医学生的培育一直都以专业技能为主,因而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师资力量相比,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新疆某医学院校专门从事医学人文课程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大部分来自临床或者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教师或兼职教师相对于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没有形成较好的师资团队,部分兼职教师由于承担临床教学或政治理论课教学,备课精力和时间不能保证,因此教学水平难以提高,而针对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一直处于一种瓶颈状态。

1.3教育模式僵化,对少数民族医学生缺乏吸引力

目前,虽然关于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很多,但针对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仍然欠缺思路和方法。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现多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第一课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少数民族医学生不同的人文基础而采用统一标准教学,这样可能造成部分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继而缺乏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样,医学人文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强、考核形式单一也是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在课程的考核方面,现行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传统题型为主的试卷,而传统的考试类型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医学人文受教育状况还需考究。

2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于人文课程学习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足

在对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认识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少数民族医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在于应付各种考试和获取相应学分。可见,多数少数民族医学生对于人文课程学习的内涵、意义以及它与医学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知,从而也使得医学人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决定着包括医学在内的各专业高级人才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医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不仅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部分学生对于人文课程学习意义认识的欠缺,一方面是由于少数民族医学生在入校前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继而导致其对于人文课程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说明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缺少较好的举措,在人文课程设立之初,针对少数民族医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没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预测和预判。在教学内容安排中较少关注是否与民族文化相适应,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在课堂上给予少数民族医学生正确的引导,这些都影响着少数民族医学生对于人文课程学习的认知程度。

2.2学校缺乏对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视和有效管理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并没有对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加以区分,而是采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少数民族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对也较为薄弱,加之部分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不重视,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也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此外,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化,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课时偏少,目的性不强,往往流于形式,不重视实际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而言,由于高素质、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教师的紧缺,致使在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环节相对欠缺。加之,在教育方式上均是采取应试教育,学生在学习当中只注重概念理解和理论知识记忆,而忽略思维模式的强化,缺少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教学理念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考试当中人文教育方面科目成绩偏高,而在真正的临床实践当中则表现出医学人文素养偏低的现象。

2.3医学人文教育内容过多拘泥于教材,忽视了对民族医疗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解读与挖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受本民族习俗与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厚,因此在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在实施教育中适当融入民族医疗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其多方面汲取文化教育丰富的养分,这对于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健康成长有着特殊意义。纵观新疆民族医疗文化发展历史,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当代并不匮乏知名学者、优秀的民族医学家,他们在传承本民族优秀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先进医学技术和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医学的敬业精神、导人向善的语言行为、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发展的不竭努力等等。而在现代医学人文教育中,却忽视了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更缺少了对民族医疗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解读和挖掘,因而很难引起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共鸣和对于人文精神的深入思考。

3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思考

3.1利用物质资源优势,发挥隐性课程与文化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隐性课程,伴随着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和生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熏陶、塑造、调节等作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新疆一些医学院校虽不乏特色建筑标志,但其内涵和意义却多不为在校学生所重视,这就使得许多雕像、建筑仅仅成为了校园的装饰。对此,学校与教师应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物质资源优势,加强对校园标志建筑的宣传,在授课中加入对于名医雕像及其背景的介绍,进而加强少数民族医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以助于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此外,隐性课程与文化还包括学生社团开展的医德医风知识竞赛、热点医疗话题辩论赛等,在丰富少数民族医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同样影响其对于医学人文的认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医学人文相关内容,加强医德医风的宣传,可以改善现有医学人文教育方式的单一,增强少数民族医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相关知识的了解。

3.2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中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加强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首先要加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优秀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要条件是引入多领域少数民族人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实现“一课多师”。以医患沟通学为例,单纯依靠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来讲授不免纸上谈兵,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厌烦感,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此间隙,由一名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身边的医患问题为实例来讲授,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二次消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引入多领域少数民族人才,一方面缓解了在校教师由于受专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所造成的知识局限性,另一方面具有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的授课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使课程变得更加多元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识。

3.3结合新疆文化特色,实现民族医疗文化与现代医学人文理念的高度融合

新疆地处祖国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对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点。因此对新疆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应当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将民族传统医学文化引入课堂,可激发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明确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结合新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体的特殊性,将民族医疗文化与现代医学人文理念高度融合,有效地结合少数民族医疗文化中丰富的人文关怀理念和文化特色开展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探索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可行办法。

3.4坚持学用结合,强调医学人文考核机制的持久多样化

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仅应帮助医学生去获取、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还应积极引导医学生对棘手的问题进行思考和体察。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考核上,偏重于人文知识的记忆,未充分关注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体验、内化和具体行为表现。这也是学生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所在。坚持学用结合,强调医学人文课程与基础课程的结合,医学知识与医学道德的兼顾。同时,丰富人文课程的授课形式,在临床教学阶段,使学生吸取医患关系、医学伦理、法律法规问题的经验教训,突出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增加医患沟通技巧、心理诊断技能,增强人文关怀意识。此外,无论是对于医学人文教育成效的考核还是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都不能单纯地遵循传统课程的考试模式,尤其是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应当是贯穿其整个学医生涯的。首先,在课程的考核方面,加入对时下热点医疗话题的论述;其次,建立持久的考核机制,特别在临床实践中,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考量作为医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指标,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是对医学“以人为本”重要理念的贯彻。

作者:孙子君 佟晓露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

参考文献:

[1]李恩昌,程乐森,王庆淼.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14-417.

[2]谢静,陈晓阳,韩淑琴,等.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94-695.

[3]王华山.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教改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4-215.

[4]陈铭彬,张婧.社会学习理论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引导策略探析[J].学术论坛,2015(5):166-168,180.

[5]赵海录,佟晓露,韩书贤.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1):91-93.

[6]时统君,吴永平.论医学人文教育的超越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432-434.

篇3

【关键词】医学哲学;医学哲学思想史;医学人文精神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知识相融合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易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理论准备和积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标志巫医相混的时代结束,不科学的巫术开始从医学剥离出去。古人还认为疾病产生于人类“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1]。还认为“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1],才有了中医中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许多医学史书籍也都普遍认为“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3]。而《黄帝内经》问世前,医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当医生,许多文献所谈都过于粗疏。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奠定中国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来自于“六经”之一的《易经》,其充当医生的人也多来自于早期“儒”的社会职业之中。

“六经”之一的《易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而且在思维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这一医学的行为上则更为重要。例如:在思维模式上,《易经》提出了"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的道器论,在由“器”(物)升华为“道”(意)的过程中,《易经》主张要经过“观物取像”、“立像尽意”、“以像喻意”的过程,这里的“像”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之处,作为哲学体系,在取譬中,它也成为医学的思维模式。在方法上,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也是中医学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国先民的重要思维方式,并被《易经》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医学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这一重大命题,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的对应关系[4]。古人把物质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的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此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建立了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的精气理论,并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治理论的构建具有方法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贯穿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五行学说,既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5类,整个宇宙是由此5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所构成的整体。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分归于五行之中,构筑以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规律阐释此5个生理病理系统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帮助中医学建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思想,构筑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系统模型,并用于解释疾病的病理传变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虽是我国古代富含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仍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尚有许多深层次的规律和机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尚不能全面和从深层次来阐释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和机制。因此,我们对精气、阴阳和五行诸哲学思想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原始朴素的阶段,应该结合现代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个层次;对人体复杂的生命过程的研究,也不能仅用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阐释,而应该在中医学整体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吸收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精华,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细微层次的研究,以逐渐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天人相应、心身统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3.1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与自然界有着相类相通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阴阳与天之阴阳的相通相应:“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自然界阴阳五形之气的运动,贯通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素问》)。

3.2心身统一整体观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体性,人体的各种脏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地维持着生命活动;生理与心理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理状态决定着心理状态:“黄帝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歧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素问》)。心理状态影响着人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3.3临床诊治整体观《内经》在对病因、病机、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的关系、各种治疗方法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鲜明地表达了整体思维的特征。如认为局部病变是脏腑病变的整体反映,因此在诊治局部病症时,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素问》);强调将各种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古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

3.4疾病转化恒动观《内经》借用哲学“恒动观”的概念﹑原理,认识人体生命过程的永恒运动及其伴随发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过程。它认为世界是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事物与现象运动的化与变,以及事物和现象量与质的状态为基本内容。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在论述脏腑功能之后总结谓:“恍惚之数,生之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此外《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灵枢·天年》篇关于人体生长发育的论述,《素问·热论篇》关于热病传变过程的记载,都是以恒动观为思想基础的。

4传统医学哲学思想的现实人文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易经》、《黄帝内经》阐述了医学人文观念、医生思维素质和医学职业品格等方面宝贵思想。为医学人文思想教育提供具体要求。

4.1医学人文观念第一,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医家当以病人的生命为本。因此,在为病人诊治的时候,如同面临万丈深渊,极其谨慎;同时要象手擒猛虎一般坚定有力,全神贯注,决无分心:“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第二,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疗病救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内经·灵枢》)。《内经》认为,医者应关爱病人的生命,对病人满怀同情和仁爱之心,以尊重和珍爱病人的生命为出发点考虑问题:“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

4.2医者思维素质第一,完善的知识结构。《内经》从整体论的观点和医学的复杂性出发,对医者的知识结构有着独特的见解:医者不仅要具有医学知识,而且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内经·素问》),这样的医者,《内经》称之为“上工”。第二,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医者的诊断属于主观认识,病人病情属于客观事实。《内经》认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为本”,医者的诊断是第二性的,“工为标”。医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而主观背离客观,治疗就将失败。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内经》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医者才能掌握医学的规律而不迷惑;对事物的要领了解极其透彻,才是所谓明事达理的人。

4.3医生的职业品格第一,接诊疗病有方。《内经》认为,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特殊的职业品格。在接诊的时候,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举止得体,思维敏捷,头脑清醒:“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内经》要求医者诊病时要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观察,全面分析:“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素问》),《内经》对“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素问》)的不良职业作风予以了严肃的批评。第二,医患交往有礼。《内经》对医患交往的的方法和礼节作了首创性的阐述,首先提出“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的医患交往的一般礼节,突出强调了“临病人问所便”的重要性(《灵枢》)。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唐·孔志约.新修本草序[A].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1.

[2]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3.

篇4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均开设了医学英语必修课或选修课,这不仅由医学科学发展学术交流和医疗服务的客观要求所决定,也是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举措。作为语言课程,医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掌握一种实用的语言工具,同时也担负了促进学生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任务。医学英语教学贯彻人文精神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1 医学英语教学中哪些方面体现人文精神

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将英语在医学背景下应用,并解决医学问题。医学从基础到临床范围很广,故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并非以单纯讲解英语或利用英语讲解医学知识为主,而是让学生把英语作为实践工具来应用。医学实践本身富有人文精神,从基础和理论医学的方法论、临床医学的探索和服务,到医学的生物社会心理整体模式,其每一过程均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1.1 使学生了解人文精神在医学发展中作用并启发其探索

医学英语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从理论文章到病历报告,从学术前沿到历史回顾。每篇文章中均具有一定内涵。如果仅从语言讲解方面谈这些细节,课程会很简单,主要讲解语言点和前后文的关系,使学生能懂得文章内容即可。而单纯读懂这些细节没有思考,文章内容就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仅从专业知识的层面上讲解,也仅是用另一种语言重复专业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具体事例的诸多细节都体现了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课文细节联系一些背景资料,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该段文字的内容,还使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人文精神的内涵。如在讲遗传疾病时涉及到遗传规律,可以向学生介绍孟德尔如何通过豌豆生物性状发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告诉学生机遇在其中有一定作用[1]。这时可以补充介绍MARY WALKER在向DENNY-BROWN求教时被其无意中的一句话启发,从而通过类比思维大胆试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事件[2]。简单介绍这些事件后总结机遇在医学重大发现和进展中的作用。同时强调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再简介这些重大发现的实践者是如何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其前期有哪些基础才能抓住机遇。从而激励学生树立敬业爱岗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又如讲解无菌术的发展史和最早提倡无菌术的先驱不畏保守同行的反对和排挤勇于实践的经历时[3],可着重强调创新需要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结合课文中具体事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不是被动接受所学内容,要批判地继承,要勇于提问;不仅治病还要关心病人的生活质量;医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何;如何看待医疗预防措施的社会经济意义等。可结合事例随时谈起,还可在当次课程结束时以及期中和期末做一比较系统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文精神的内涵。

1.2 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流中的伦理学和方法学

医学实践是人类实践的一部分,任何实践均有基本的伦理学要求。医学研究方法学也要受到伦理学的约束。在讲解临床流行病学中的双盲对照试验时[3],不仅向学生介绍安慰剂效应是设置对照组的根本原因,还要介绍目前大型临床试验都需要伦理监督,一些已经有了有效药物治疗的疾病就不能再使用无效药物作为对照,而是采用有效药物作为对照。同时应该让病人知道自己可能接受无效或疗效并不优于对照的治疗,这就是知情同意原则的一个体现。还可以通过临床具体事例介绍,如介绍美国神经病学家KLAWANS的纪实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事例[4]:一个医生在脑血管狭窄的治疗中违背知情同意原则,没有客观介绍当时医疗条件下干预和不干预对病人预后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结果发生了手术中栓塞导致病人偏瘫的后果。最后给学生提供BERNAT[5]的文章供课余阅读。

现代大学生的沟通意识较强,但沟通方法和沟通机会并不充分。医学英语学习可帮助学生熟悉如何在医学实践中与他人沟通。国外知名医学院校有专门课程介绍医患关系、知情同意和交流技巧,也有专门课程介绍如何向病人及家属准确介绍病情和治疗,以及如何写论文和自己的简历。这在学生以后的医疗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结合授课内容适当介绍相关情况并举例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在工作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中国学生对知识有被动接受为主、主动发问少的特点,可能与中国文化背景有关。英语学习正好给学生一个暂时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直面教师和其他学生。

1.3 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

医学英语教学的第一节是准备课,向学生介绍学习医学英语的意义。作者通过电影《窈窕淑女》中一个社会下层女子被语言学家作为试验品培养成为上流社会中人的情节作为开篇,讲解语言对人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在课程结束前作者又总结语言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可以通过激发兴趣和促进自学而提高。在具体事例介绍时常常谈到素养对人,尤其是医学科学家或医学家的意义,鼓励学生成为学者型的专家,而非单纯经验型的专家。素养培养要强调语言是思维的体现,语言学习的较高境界是通过语言促进思维的锻炼。

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学生自己也在探求如何提高自己。除了在具体事例中结合课文介绍医学史中名家的个人精神外,作者还下载了一些著名医学院校的校训和理念,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这些内容深刻地打动了许多学生。

2 教学中采取哪些措施有助于体现人文精神

2.1 材料的选择

医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部分是阅读。作为实用课程,英语基础知识已不再是医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与医学相关的表达法以及构词法是医学英语的基本功。阅读使学生把这些基本功用于语言实践,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在医学背景下应用英语。课本中提供的阅读内容丰富多彩。以我们采用过的《医学英语读本》和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专业英语》为例,就包括了教科书体例的文章、报刊上的争鸣性文章、病历和医学历史文章等。这些文章的许多细节体现了人文观,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提炼。我们的教师都由临床医生兼任,还可结合临床和科研实践经历给学生讲述人文观如何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者还收集了许多课外材料,包括杂志文章、医学散文(如托马斯·刘易司的《水母与蜗牛》可使学生了解一个成功医学家的综合素养)、医学为背景的小说(如阿瑟黑利的《最后诊断》和《烈药》可使学生了解医药界工作中的诸多矛盾和认识一些富有正义感勇于务实求真的医药工作者)和互联网资料,向学生推荐。

2.2 具体事例的讲解和时机的把握

过分强调人文观而脱离课文本身会使学生觉得这不是在上医学英语课。介绍人文观应该自然地从课文中引出。讲解完本段落的课文内容,尤其是对其中一些字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其中文意思后可提出问题,比如如何看待无菌术的意义和当时这位医生面临的困难。然后简短概括,视学生的反应再决定是否补充其他与课文无关的内容。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仍然存在问题,应果断再次回到课文内容上。作者认为,课时的10%~15%用作人文精神启发比较适合,而且每次2~3 min为宜,可使学生暂时脱离课文内容得到放松,有助于再次回到课文讲解时学生集中精力。更多的补充材料可以在课间给有兴趣的学生介绍。

2.3 非文字性语言的运用

作者特别注意身态语言在教学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不仅注意自己的身态语言随课文内容和补充内容表现出同情、认同和赞赏,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注意与学生平等和友好,并提醒学生注意身态语言的应用。如在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保持沉默时笑谈:“’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你们是想爆发还是灭亡?”学生报以会心爽朗的大笑,对教师提问不做回答的情况明显减少。作者还选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理论,同时介绍在帮助同行或病人理解时可采用非文字性语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一种有效的补充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强调其人文价值。

3 在教学中实践人文精神

3.1 在教学中融合师生关系

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的朋友,然后才是学生的领路人,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语言教学是最不能强制学习的,兴趣很重要。教师可选择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文体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其需要和薄弱点。如问题有共性,可在课堂上介绍解决方法并提出建议。如无共性,则可鼓励其保持个性同时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学生不喜欢教师高高在上,而是希望教师更多倾听学生,并从中发现问题,与学生探讨解决。教师应常反思学生是否喜欢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从课下反馈可获知学生喜欢不仅希望教师传授知识,还给他们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方法并启发思考。学生喜欢教师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误,语言教学很容易出现理解不同的问题,应与学生平等探讨解决。这是教师实践人文精神的要求。

3.2 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学生实践人文观的重要途径。在上课时尽可能给学生机会主动参与。作者请学生主动报名翻译课文内容,一般一次翻译2~3个段落,大约200~300个英文单词,然后其他学生评点,最后教师总结。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比较长的句子或段落给予讲解和提供背景知识后由教师重新翻译。对学生的异议采取商榷的办法,如学生有更好的翻译则表扬。翻译不准确时仅指出存在的问题,不否定学生的看法,请学生与教师的翻译进行比较。在讲解知情同意原则和病历资料时专门安排时间由学生之间模拟就诊时医患对话。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语言是个人思维的反映,也是个性的反映。没有必要使学生都按照相同的模式学习。医学英语归根结底还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机会使学生舒展自己的思维,同时对教师也是一种放松。语言的操练是思维的练兵,既然是演习就没有必要害怕说错,也就有了张扬个性的机会。个性的张扬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邱望生. 医学专业英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53258.

[2]李海峰, 丛志强. 类比方法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研究中的意义[J]. 医学与哲学, 2005,26:3940.

[3]周惠民. 医学英语读本[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2629,161173.

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 英美文学赏析 素质教育

文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塑造人的性格。早在1995 年,国家教委就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要求。时下,从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来看,重视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眼光都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层面上, 认为只要通过四六级, 英语就过关了。不要说对西方历史,作家作品的了解, 就是对所学语言对象国的文化也兴趣索然。通过教育思想的更新及教育观念的逐步更新,我们深刻认识到,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除具有专业医学知识外,还应具有热心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严谨的职业态度,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英美文学欣赏课具有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对于医学生而言,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对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

一、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自从贯彻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纳》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年来,对大学英语大纲执行情况和教学活动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国内外语教学研究也十分活跃,为改革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几年的实践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材、教学模式和测试体系,为推动大学外语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起到巨大作用。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一些地方以追求“高通过率”为目的,不少学生过四六级为英语学习的努力方向,甚至把教科书弃之一边,视种种“题集”为至宝。部分已过关的学生则沾沾自喜,以为大学英语学习就此止步。显然,外语教学只停留在基础阶段和四、六级的通过率上,从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不仅使学生在基础阶段学到的语言知识得不到巩固和加强,而且还会使外语学习前功尽弃,更无法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得专业所需的信息”的要求,进而影响学生未来在医疗、研究方面的工作能力。由于英语课程重点放在语言基础训练以及语言技能培养上严重削弱了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点,淡化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语教学潜在的危机,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成了制约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瓶颈,也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历经了古代经验医学的奠基阶段和实验医学的初期发展阶段,大学教育,原则上是一种专业教育,但又具有很强的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素质教育的色彩。作为一名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努力学习专业的同时,应致力于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时代,在高度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需要倡导的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综合,这对学习医学的医学生尤为重要。

二、开设英美文学赏析课――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英美文学赏析课益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外国文学课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人文教育,是西方文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拿“学校" 这个词来说,英文中的“school”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本的意思是leisure(闲暇)。这说明古希腊人把读书看做有别于谋生计的从政,从军或从商的行为,它需要个人去消耗 时间,在近乎“享受”的自由空间里习得知识。因此,教育意味着对德行,品格与性情的熏陶和培养。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增强,多种经济形式的不断产生,意识形态,思想领域趋于多元化,高等学府的围墙挡不住外面世界的喧嚣与诱惑,大学生们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培养足够数量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的根本任务。

文学作品可以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他们未经历或者不会、不能经历的各种人生经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他人的生活经历,体会到人的复杂性、多面性的本质。文学欣赏涉及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角度体现高尚的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人类美好的感情,这些思想和情感既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理想和品格的生动教材。他们从中能深切感受到作品的思想美,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情操的陶冶,道德的完善,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教育作用比长篇大论的政治说教更直接有效。

2.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深刻分析,益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家陶曾佑说:“无文学不足以立国。”这句话简洁地道出了文学在兴国立邦中的作用,说明了人文素养与人才之间的滋养与秉承关系。没有文学的滋养,就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兴邦建国之良才。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的活动;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的、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从广义的角度讲,医学首先是自然科学,因为医学是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科学与技术,而人首先是自然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其范畴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活动,还包括人的精神世界。所以,人的健康与疾病就不只能是自然科学所能认识和解决的,必须要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医务工作者所接触的是形形,千差万别的人群。大千世界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东西莫过于人,人心的飘忽不定,人性的复杂脆弱,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医学的实践证明,精神因素对人的生理与病理所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医学生在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积极参加一切有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

医学院校的学生,其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应该养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文学作品的多点思维,丰富联想,有利于启发和培养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益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英美文学欣赏课的教学目标

针对外语教学中的实用主义问题,我们对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应该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充分认识到英美文学欣赏教育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在外语教学中使得语言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在于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从而最终塑造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之完整人格,而英美文学赏析课程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思想启迪与教育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探索和追求,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向我们展示一种更贴近生存本质的现实。文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重塑人文精神。英美文学欣赏是一门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为主要目的的一门教育科学。增加文学欣赏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医学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英美文学赏析课对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来看,有着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应该开设英美文学赏析课。

参考文献:

[1]陈军,张宏.《新编文学欣赏》[M].科学出版社,2006.9

[2]王志新,潘德建.浅谈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M].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

篇6

[摘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把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改变着医学教育理念,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辨证地看待中医学的传统思维特征,主张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互补与整合,更有利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中医高等教育;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21-03

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因为批判性思维在人们的认知、决策、创新、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品质,无论在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界,还是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中医院校教学水平评估与专业认证、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正在实施和制订之中,因此有必要就批判性思维及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1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素

关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国外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确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或“反思的倾向和技巧”等。国内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或“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的眼光看文本”,有的认为“批判思维”与“教条思维”相对,它是“批判思维”的条件。批判思维类似创造思维,带有否证、怀疑,当然也有继承的意思。迄今为止,批判性思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各种定义之间都是互相补充、互相澄清的。

美国哲学学会成立的专家小组通过Delphi法进行调查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部分,即认知技能与情感倾向。其中认知技能包括分析、评价、逻辑推理、解释说明、归纳演绎、自我调控等;情感倾向包括知识渊博、思想开明、勇于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等。由此说来,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要加强认知技能训练,更要注重正确应用这些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即情感倾向。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与非形式逻辑相提并论的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1]。

1993年美国教育部要求所有大学生毕业时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都应有显著提高,并且把促进大学生“评判思考,有效沟通及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2000年的国家教育目标。1999年6月,由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及其所属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订了针对本科医学教育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2], 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由7个宏观教育目标领域组成,规定了批判性思维作为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人们在探索未知领域中,发挥认知的能动作用,冲破原有的逻辑通路,以新颖的方式和多维思维转化去获取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前提。在以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的医学科学领域,由于其问题的复杂性,医生经常面对的是没有唯一结论的临床问题,在作出医疗决定时应考虑到问题的不确定性和概率,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已经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医学人文教育改变了医学教育思想,丰富了批判性思维内涵

在我国,随着医学人文各个学科的萌生和逐步发展成熟,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学科的教学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9年11月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全面地总结了几十年来我国医学人文学的发展过程,呼吁重新思考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与功能,顺应当代医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应该看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对人体的干预越来越大,引发的人文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要重视医学人文和医学专业的整合。有关专家指出,要大力促进医学回归人文,提升医学诊疗技术中的人文性,提高对生命质量的关注。

埃德蒙德D.佩里格里诺在20世纪末就认识到医学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一门科学技术,更应把它看作是复合型的学科,他强调仅仅是医学科学和生物技术不足以表达医学的复杂本质。“外在于科学范畴”的人文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的本质[3]。然而,当今的医学教育与医疗实践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即过分地强调医学的科学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医学关注人类价值的传统。“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4]。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就提出,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的判断、必要的知识和不迷信。唐代的《大医精诚》一直被视为医德典范,孙思邈在其中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同时提出,欲为“大医”者,除医学知识外,还需要涉猎五经、三史、诸子百家。

此外,我们还应从医学发展的本源来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对医学的重要作用;在医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并倡导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相得益彰的综合素质,拓展批判性思维的内涵。首先,医学人文教育能促使医学生和医学从业者通过反思、感悟、评判来认识人类生命的价值问题以及做为“人”应当如何存在等伦理问题,而不仅仅靠经验的观察或实证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追求合理性,既包括求“真”,也包括求“善”和“美”。所以批判性思维既需要科学思维,也需要道德思维;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辩证思维;既需要有独立判断真伪的能力,也需要能评价其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才能考虑各种因素、各种条件或各种情况,从而做出合乎理性的最好的选择与判断。

3 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中的批判性思维

3.1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包含着较浓厚的批判性思维传统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坚持独立的主张,保持独立的人格。如墨家在与儒家、道家、名家等其他学派进行论辩的过程中,对各家各派的主张进行理性审查和分析,从而形成了墨家的批判性思维。《礼记・中庸》也提到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的审问、慎思、明辨则包含了丰富的批判性思维思想。朱熹曾提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审问”和“慎思”,才有可能达到“明辩”境界。近代的、,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反对经学独断论,提倡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医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众多的各家学说。每位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的同时,往往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形成了个人的独到见解、观点、经验,形成了中医学术百家齐鸣的局面,对中医学说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与情感倾向这两个部分,那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包含的批判性思维传统大致属于后者,即包括知识渊博、思想开明、勇于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等。其认知、判断时又常常伴随着比较强烈而浓厚的主观情感。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们的认知判断常和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

3.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也包含着与批判性思维相背离的因素

现代中医学子在研读古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接受中医文化和传统思维方式熏陶之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也包含着与批判性思维相背离的因素,而这些不利因素会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育,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萌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着明显的唯上性特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形成的宗法结构导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社会心理表现为对传统的极端尊重。圣人的古训从小就加以灌输,使之带有趋同性特征,即:反对思想的多样性,盲目地尊重或推崇某一种观点或理论,排斥其他的观点或理论。中庸之道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智慧特征,中庸尚调和主平衡,反对走极端,提倡择两用中。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或削弱学生敢于向权威或自我挑战的精神。另外,从经验方面注重思维及言论的效用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又一重要特征。在这种思维方式支配下,人们判断是非往往以过去的经验以及感性认识为标准,而很少利用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

4 培养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互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代高等中医院校的创建,使中医学教育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变为院校教育模式,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这是中医教育的一大进步,是中医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与自己学科特点契合的人才培养要求,目前,中医高等院校再次强调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研读,其目的重在培育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有利于对中医理论及其治病技能的正确把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培养学生的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形成多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思维特点,开发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4.1 擅长于运用人文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生命和疾病是中医学科的本质特征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的辨证性、整体性、直觉性、反思性以及实用性等多重特征,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因为中医学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之中,从本质上说,中医学就是建立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说,关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规律,可以通过实验室,用微观的、静态的、分析的、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和掌握;而有一部分只能通过活体的考察,用宏观的、系统的、联系的方法来认识,如中医主要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中医擅长于运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对待生命和疾病,治病与治人相统一,医德与医术并重,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巧妙结合。中医药能够发展延续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与外在环境密切相联的规律,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揭示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保护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质量。有专家认为,中医学这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具有超前性、开放性,甚至代表着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方向。

然而,中医依靠四诊合参收集人体宏观层面的信息,注重经验、直觉感悟能力和综合思辨能力在现代科学发展中会招来质疑。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缺乏严整的概念系统,多用格言、比喻、例证的方式表达思想,使用的概念也大多没有明确定义,只能靠人们的直觉去领会和体悟。这种悟性思维方式的直观性特点之长处在于,它强调人的灵感,强调一种超越,带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时能引导人们做出一些原创性的重大发现,这是通常在逻辑思维情况下难以取得的。但是通过直观所得的重大发现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凡是能够产生一定科学价值结果的直觉思维实际上都与长期艰苦的逻辑思维有密切关系,并且,直觉思维的结果还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4.2 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互补整合

就现代中医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培育而言,不仅需要传统的思维方式来传承和保持中医思维特征,而且还要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充实、提高甚至变革传统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多学科多维度的全面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标志之一,高等教育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或跨学科课程以及隐性教育等方式来实现。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目的是要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设问、多维度考证、反思的学习方法与态度,不唯书、不迷信权威、不照搬经验、不盲目从众。高校教师也应该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反思,尤其是对学生的批判性人格等精神的发展给予人文关怀,采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营造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有思维活力的教育情景。近年来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医学的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后天不足。而曾经创造近代科学辉煌的分析和还原方法在处理跨越两个物质层次以上的事物时也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正像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所指出的:只要自然单纯由确定性科学所描述,我们就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题。现代科学的研究使这一矛盾日渐突出。不稳定性和涨落在从宇宙学到分子生物学的所有存在层次上产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过程物理学及不稳定系统的物理学表达使现代科学与无时间的确定性的世界分离。这一结果,将西方科学拉近了中国哲学[5]。

20世纪40年代之后,新兴的复杂性科学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即由追求简单性转向更真实的复杂性。中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面对太多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处理同时存在和发生的许多甚至无限多变量之间的协调和不协调的关系,单凭传统思维方法是不能胜任的,所以需要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互补与整合,即多学科多思维的综合应用。现代复杂性科学的整体性思维方法正是如此,它一方面以整体、关系作为问题的出发点,特别强调宏观层次的“突现”的特性;另一方面力求从微观层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来理解宏观层次方面的特性。更重要的是把两者相互关系的表述不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的水平上,而是具体化到科学地解释事物整体属性和局部属性的产生及其机制上[6]。这是一种整体和局部、定性和定量互补整合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中医的科学研究需要这种批判性与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邹从清.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21(1):67-69.

[2]丁可.明天的医生:科学、批判性思维和能力[J].国外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1-7.

[3]Tristram H Engelhardt, J r. The Birth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and the Rebirth of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 Vision of Edmund D. Pellegrino [J].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1990(15):237-241.

[4]Edmund D Pellegrino. Humanism and the Physician [M]. Knoxville: University Tennessee Press,1979:17.

[5]陈晓东,李婷.从思维方式的互补性看中医学与现代科学[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1):20.

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论*文*网]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篇8

Abstract: From the real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 colleges of Shaanxi,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 college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roceeding to promot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nd its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haanxi, even the national high education.

关键词: 陕西省;第二课堂;教育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53-02

作者简介:宋红生(1982-),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0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陕西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目前有本科院校39所、专科院校39所、独立院校12所、民办高校18所。所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主要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实践教育视域来研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相对单一的课堂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及智力成长的要求,第二课堂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越来越受到高校大学生的欢迎,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第二课堂含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教育同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以及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同个人理想融合的综合理念,建立教学同交付科学关联,从而把交付工作的主动作用发挥出来。“第二课堂”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亦或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其能够达到教和学的共同参与和双向沟通,共同设计,进而促进学生工作。“第二课堂”不但是个人成长空间同与之有关联的综合制度结合体,而且是学生成才的标准以及培养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导向。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来讲的。假如我们将第一课堂定义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则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所进行的同其有关的教学活动就称之为第二课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其来自于教材却又不局限教材;其不必考试,却又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其具有生动性和多彩性,其学习空间很大:教室或操场,家庭或社会。

2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形式陕西省高校以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形成自身特色

2.1 第二课堂,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力、思维力、想象力、调研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从而提高整体素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形式内容广泛有围绕学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实用技能等综合素质开设的一系列活动课程;有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而设置的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活动课程。其次,有必修类和选修类。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组织一组或多组的核活动课程。例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举办各类科研讲座、赏析名著选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人人参加的活动课程,讲座,志愿者活动,征文活动等,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人文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综合选修类则是学校开设的一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包括实用技术类、人文与艺术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

2.2 鉴于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陕西省高校在课程选择上要凸显出多样性,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活动课程的设置,这些活动课程应有不同的方向、层次以及基础,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目的。一方面,陕西省各各院校加大了综合选修类课程的比重,充分地显示出教学中的主体就是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这些课程内容成为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或延伸。例如,围绕学习技能的培养开设“大学礼仪培训”、“办公软件训练”、 “青年创业大赛”等。在国外,某些著名大学在各学期能够对学生提供百项之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和参加。另外,第二课堂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相对更多一些,在设置第二课堂内容的时候,能够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层次进行分阶段的设置,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状况分阶段选择完成。

2.3 注重创新创业项目。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这是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中的要求。院校应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其创新精神为中心,从而设置同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进而加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设置此些活动课程的同时要注意和第一课堂的专业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基于学科前沿领域设置相应的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充满信心地参加技术开发等竞赛。陕西省市各类竞赛设置有关的课程,例如开设“青年创业大赛” 等活动课程,把竞赛所需要的方案、申报以及立项等流程假如教学活动的计划中,竞赛组织管理部门通过教学管理动态地、全程地管理与监督活动课程。

2.4 开发特色活动项目。陕西省作为高校聚集的地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活动特点开设一些特色活动课程,打造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精品项目。“不同类别的院校有不同的特色项目。陕西省各高校在合理开设第二课堂的前提下,认真总结归纳具有本校特色的传统项目,鼓励热忠于学生活动指导并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教师开设选修活动课程。

2.5 动态调整活动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陕西省各院校对课程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用新的活动课程代替学生不太喜欢的活动课程,这样就能够密切地了解学生喜爱的活动课程,同时按照社会的需求添设活动课程。对第一课堂的课程调整状况进行不断地探究,切实地达到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3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

3.1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方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二课堂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样能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作用。

3.2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和深度 当代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驾驭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密切地联系学生的业务学习,让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等活动课程中加深对自身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提高感性认识。

3.3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和不足,其中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对薄弱。针对这一凸显情况陕西省各高校在开设第二课堂中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第二课堂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而校园文化则又对学生产生示范、教化、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向上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增强了校园文化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吸引了广泛的学生参与,增强了活动的育人功能。大学时期是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社会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方面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要面对社会种种竞争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作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为陕西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源泉第二课堂应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省乃至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展,乃至于关系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为此,陕西省各高等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活动平台。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格,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能够以科学的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从多方面、深层次提高素质与能力提供积极有效的平台。开展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彭绪琴,胡钟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58.

[2]严军.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02.

[3]侯亚辉,苏兴仁.关于在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思考[J].经济师,2005,(9):94.

[4]张科.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0,(24):190.

[5]张德.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育动力功能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3):6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