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篇1

2、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3、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战胜天花、霍乱和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经验中,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预防医学理论及体系。1949年后,中国卫生防疫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看看我们手臂上部的那个“小花”,就是在出生后不久接种的“牛痘疫苗”,是预防天花的,这种病曾在欧洲和我国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即使幸免一死,也会在脸上留下大大小小的“麻子”。而近几年我国出生的小孩已不再接种这种疫苗,因为 “天花”这种病毒已经在我国彻底消失了。预防医学培养出的人才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能从整体把握大局。调查分析是预防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需依赖现场观察和实验研究两类分析手段,多采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法,学生会接受系统的统计学、计算机等科目的教育。

篇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06和2007级临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各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再从每个班单纯随机抽取40人,共160人,然后从这160人中单纯随机抽取80人为实验组和80人为对照组。实验组:2006级37人,2007级43人,其中女生45人,男生35人;对照组:2006级44人,2007级36人,其中女生38人,男生42人。两组学生在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理论基础教授学时不变,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增加社区实践教学。两组授课教师相同,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课程结束后统一试题和考试时间,考教分离,比较教学效果。

1.2.2社区实践①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将实验组学生由学校教师分批带教到社区进行实践课程,共15次。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高血压测试方法、高血压诊断标准等,增强对重要知识的感性认识;以高血压现况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实习工作,从高血压的现患率、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详细地阐述了社区预防的基本操作程序与过程。同时补充了文献查阅、数据收集和分析、质量控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②采取完成小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几个调研课题为中心,将实验组学生分10人一组的小组进行实践。③建立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学生的成绩评定方法。结合每组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及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评分。

1.3考核方法

包括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总分100分,其中基础知识30分、综合分析30分、综合应用30分、其他10分。技能总分100分,其中实验操作25分、疾病研究25分、数据整理与分析25分、预防措施指导能力25分。

1.4调查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采用选题小组法进行访谈;定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教学方法效果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教师在教室发放问卷,学生自行填写,不记名,当场收回,社区实践课程前后分别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答卷160份,回收率为100%。

1.5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学生预防医学考试成绩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理论考试总分、综合应用、技能考试的成绩及预防措施指导较高,经两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理论基础知识的得分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自我能力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在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而语言表达能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访谈结果

虽然只有短期的社区实践,但是总体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评价也普遍较高。对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达到90%;88.5%的同学认为安排预防医学社区实践非常有必要,只有约4%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对于实践内容的选择和安排,94%的同学表示满意和较满意;对于实践方式85%的同学认为较好或非常好;93%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社区实践对以后的医疗实践有帮助。而对于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预防医学实习学时数不够,约63%同学都认为预防医学实习的时间太短,不能深入了解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能。二是对实践带教老师的水平不满,约15%的同学对预防医学实践的教师水平不满意,原因主要是讲座的内容不能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或认为教师讲授不清楚或描述不到位。

3讨论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社会卫生问题的突出等,对医学的内容和服务提出了新的任务[2]。医学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社会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供给者[3]。现行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彼此割裂开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尤其在SARS的流行期间明显暴露出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如何改革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学生能树立现代医观,建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并适当地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是预防医学教育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篇3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实验课程

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临床各科以及“医学辅助诊断”的课程,还需要掌握“预防医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课程。预防医学的课程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疾病三级预防观念,且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们在大学和以后工作中从事科研设计和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与这些预防医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课程体系存在把重点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会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积极性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总结他人的成果,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制订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临床医学学生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数据处理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3]。

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中,教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找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巩固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计算好数据,不关心自己做的结果有何意义,更没有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去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这样的大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做事只看结果,对结果怎样,以后需要如何改进并不清楚。临床医学系学生最终要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病人,而这些病人中有很多症状相似,重复看病,不会总结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增加医生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国内外医学上很多著名的发现,都是基于医院的医生会总结,总结后再加工。医学上前人实践累积的数据和经验很重要,因此重复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要学会适时总结,及时发现不足,进行自身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中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看问题。循证医学的统计软件REVIEWMANAGER也应该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进行介绍,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使方法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临床流行病的实验课上存在着给学生讲解一个案例,让学生计算相关的指标,掌握一些指标的计算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的实验数据怎样系统的论证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等问题,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思考。因此,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尤其是循证医学的思想并没有融会贯通到各种流行病学方法中,造成学生看问题单一片面,不会总结,无法通过已有的证据总结新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某一项结果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得出很多的结果,那么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同一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不同,为何结果不同;这些方法间有何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到底如何取舍这些结果。传统的医学模式由于缺乏总结这些结果,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性,不能科学合理地解答这些结果是否适用当前的病人,教师只能根据经验和书本来讲授,其结论往往缺乏科学性。

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生产、生活实践,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指导合理营养,预防营养相关疾病,并且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然而,在目前的实验课中存在简单教学生配餐的原理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基本不让学生发问。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但是营养和食品问题是存在争议的,标准也是时刻在改变的,应该用循证医学的观点看问题,及时总结更新自己知识。循证营养被定义为:“系统收集来的现有最佳证据,在制定营养政策和营养实践中的应用”。循证营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其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所有可获得的证据都被收集和评价,从而帮助制定营养政策与建议,并且有可能为那些存在争议的营养问题提供决定性的证据。在“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食谱编制和各类食物卫生检测是重点实验课内容,但是既往的食谱编制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有没有证据去证明确实需要改进。如: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阜阳奶粉事件对于奶制品卫生问题的检测,现有的三聚氰胺检测的证据到底准确性如何?奶企业是否已经不添加三聚氰胺,而去添加目前人们忽略的二聚氰胺。由于方法的缺陷,检测不出,及时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并为新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将循证医学应用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可以让临床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时刻更新知识理念,改进一成不变的思想。

4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现有的“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内容在设置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一些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模拟实验、验证分析或形成物质检测等;对实际存在的现场实验内容设置很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检测对象现场的环境基本资料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培养受限[4-5]。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造成临床专业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实验课极不重视。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运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环境卫生学实验课大气采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不同地点采样,将每个地点采样的结果作为一个证据,收集整理证据,最后总结比较不同地点空气污染状况的差别,发现问题,为具有争议的相关问题提供依据。例如在“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和需氯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碘量法,滴定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者使用碘量法差别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总结发问,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5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其主要以职业人群及其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重结果、重演示,轻设计、轻培养,仅仅在实验室内对传统检测项且按已有的方法开展验证性实验,得到预想的实验数据,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满足不了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如:开展劳动现场空气质量检测、按国际标准进行气象条件测定、大气中SO2浓度测定、空气中铅浓度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等项目,并且强调一定要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现场,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工效学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等,开展实验。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就可以很好让临床专业学生去发现和收集很多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课上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区别,分析整合这些数据发现相同厂房可能由于暴露地点不一样,不同地区职业有害因素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很好的应用。通过循证医学思想在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学生可以掌握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寻找科研证据、解决问题和进行证据评价的必要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理念真正得到了灌输,并且能够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6]。

作者:穆敏 刘国礼 佟媛 白明杰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殷朝阳,钟才高,易露芮.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9-230.

[2]韩知峡,甘仲霖,熊炜,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868-1872.

[3]李幼平.循证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万伟,李晓红,贺圣文,等.《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20-123.

篇4

关键词: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道德;道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现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轻人中得病人数不断攀升,肥胖人数比以前增多。而现在的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长寿,这就由此引出了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

预防医学(prevention medicine)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它以人群为重点研究对象,侧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乃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害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医学的目标已从减轻病人痛苦与恢复健康,扩展到维护健康,进而发展到促进健康。预防医学担负着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重任。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预防医学发展史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使得婴幼儿、儿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国际卫生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国际间合作。预防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更高的目标。即“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近年来,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全人类为对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

三、三级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也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预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措施,针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等。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疾病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可通过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办法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发病期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四、预防医学道德

由预防医学自然就引出了预防医学道德的问题。预防医学道德是探讨在预防医学工作中来调节预防医学工作者与人群、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医学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通常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识的锻炼、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一)道德认识的提高

道德认识也就是对医学道德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医学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医学道德认识为基础或前提的。这是道德认识的意义所在。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学工作者对医学事业所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或厌恶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难获得,作为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决定和毅力,它对于保障医生的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除了意志,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说一种对医学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动医学工作者产生医学道德行为的动力。医学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习惯养成,它应该也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二)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修养。如果说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养可谓是一种内在支撑。道德修养第一层“大公无私”,在这种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众的健康至上,而个人利益永远没有位置。第二层次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位置,但是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先公后私”。道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一种恰当的修养才能被培育。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只有在为患者服务时,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医学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断提出新的道德问题,可以说医学实践本身也是不断推动着医学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要求。

(三)道德监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之外,道德监督对于医务工作道德品质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感的形成与外在“舆论”的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此主要讨论“道德评价”问题。医学道德评价是指在医学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而对医疗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通常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级、患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医务工作者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一般通过内心信念来实现,属于医学道德自律;社会评价一般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完成,属于医学道德的他律。通过社会性的评价,医学道德的善恶标准与是非准则会更为深刻地传达给医务人员,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也变得生动起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高度发达已经让社会舆论成了一个显微镜,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话题都无法逃脱公众的视野。社会舆论在医学道德中的评价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们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总之预防医学和预防医学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互为辅助的关系。对这两者的研究讨论对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海婴.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

[2]魏双平.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

篇5

目的 探讨预防医学的网络教学模式,并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评价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方法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04级临床本科2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一班采用传统模式教学,另一班采用网络模式教学,在教学后对其问卷调查。结果 在期末考试及问试卷调查中,网络教学组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预防医学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效果评价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学校的逐步普及,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预防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其内容多,口径宽,涉及的知识面广等特点,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对临床医学本科《预防医学》开展了网络教学模式的尝试,并进行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04级临床专业的5、6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5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6班为实验组,采用网络教学模式授课。

1.2 研究方法

5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即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6班采用网络教学模式授课,具体做法是:老师先将《预防医学》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及视频教学材料及网上答疑系统等放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免费开放,并不断进行内容的增添和更新。授课时,老师把本次课的内容和要求说明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自主学习,浏览教师的教案、课件,并进行适当的练习,课间可以相互讨论,老师只需给予适当的指导,两个班的学时数相同。

1.3 研究内容

在期末考试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并进行问试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民族等基本人口学特征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用access录入数据,用SPSS 12.0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主要为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期末考试后发放问卷112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100%;其中5班55人,其中男生26人(47.27%),女生29人(52.73%),年龄为(23.8±1.43)岁;6班57人,其中男生27人(47.37%),女生30人(52.63%),年龄为(23.4±1.52)岁,两组同学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

2.2 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在采用同一份试卷的期末考试中,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2.3 两种教学模式的评价

在各项教学效果评分中,除了第一项“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对照组评分较高以外,其他各项均为实验组评分较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教育信息化是网络时代的客观需要。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2]。预防医学在内容多、涉及面广、授课学时缩减的情况下,如何改革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对预防医学知识掌握得更多、更深刻,成为当务之急[3,4]。

本次调查显示,在同一份试卷中,实验组的同学比对照组的同学成绩好,问卷调查中除“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一项外,其他项目实验组的分数均比对照组高。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而言,网络教学模式能更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及更好实现个性化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网络教学中,由“以教为中心”变成“以学为中心”,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体,更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虽然在传统教学中,也提倡教学的互动性,但因受时间、地点、面子或其它条件的限制,影响他们之间互动性的发挥;而网络教学通过在线答疑和BBS、专题的讨论,对同一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势必能够激发学员积极思维,在相互讨论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另外,传统教学模式受学时和教学任务所限,采用统一规格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个性化的要求,也违背教学规律;而在网络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在各知识点上的时间分配,可见,网络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个性化的原则。

对网络教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在实践过程中还发现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如由于网络中信息极为丰富,一些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方法还不很习惯和掌握,更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学时也发现有些学生在玩网络游戏,QQ聊天或浏览与学习无关的网页。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申永春,李金光.浅论积极运用网络开展网络互动式教学之必要性[J].现代情报,2004,12(12):193-194.

[2]黄成华,黄钢.网络环境下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6):40-42.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逐渐增多,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诊疗疾病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能力。本文就对高职医学生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防治型的临床医学生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高职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防治型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需求越来越多,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生涉及到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这就对医生要求越来越高,而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具备五各方面的能力,卫生保健提供者,即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医疗决策者,即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健康教育者,即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地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社区卫生领导者,即能根据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作出合适的反应及参与卫生决策;服务管理者,即能协同卫生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卫生服务管理。

1.明确预防医学的地位,提高高职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1]指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744万个,其中医院24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5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2万个;但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临床专科生而言,绝大部分工作岗位在基层医疗机构。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而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构成了现代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伤残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2.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出防治结合型的高职医学生

2.1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对健康的需求逐渐增多。健康的范围由个体向群体扩大;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向社会扩大;但轻预防重临床的思想还依然存在,而高职医学生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成员,承担着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职责,要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参与防病治病的各种活动,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非常必要,对培养大卫生观和防制疾病很有利。

2.2培养群体观念

临床医学侧重于个体病人的诊疗,预防医学侧重于群体健康的影响因素。现在的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导致的多种结果,一个人可能接触了多种致病因素,经历的时间也可能很长,才造成现在疾病的发生,出现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可能具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如能控制,则这部分人的疾病得到诊疗或者健康得到了保护,这就需要我们临床医生具有群体观念,主动服务病人,不要局限于来一个治一个的被动服务。

2.3培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近10年来[2],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各种传染病,如:2013年H7Ng型禽流感、2011年大肠杆菌0104:H4出血性肠炎、2009年甲型HINI流感、2005年猪链球菌人间感染、2004年高致病性HSNI禽流感、2003年SARs等,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依然存在;三聚氰胺、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各种职业中毒、放射事故、化学事故的发生。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临床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与疾病斗争的第一线医务人员,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其应对能力是关键性的一步,把临床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防治结合型3[]的人才非常必要。

2.4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宿主、致病因子、环境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不满足某一条件,疾病的发生就终止,而疾病具有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疾病的自然史,而疾病在人群、空间、时间上的分布,我们称为疾病的分布,在诊断疾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漏诊或误诊,临床医生可以根据疾病的情况提高灵敏度或者特异度。这些知识有助于临床医生找到更有效地方法和技术治疗病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保健措施[4]。

2.5培养概率思想,突破个人经验,循求最佳证据

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所面对的还是医学的随机事件,而概率就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而概率病因观认为,那些能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这些因子就为病因。那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就要有概率的思想,做出的诊断或采取的治疗都有一个可能性的问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找到更好的新的治疗方法,循求最佳证据,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

2.6培养健康教育的能力

医院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医务人员不仅要治疗病人,还要对病人或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健康所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家庭保健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一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20153

[2]万成松.对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思考,现代预防医学,2014(6):1035一1037

[3]张军,李艳,刘建涛等.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5(16):51一52

篇7

关键词 PBL教学法 预防医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Advantag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Pedagogy in Preventive Medicine Teaching

LIN Qi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8)

Abstract PBL is a new mode of teaching, problem-centered, student-protagonist, and the ability to train students through situational simu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PBL advantage in preventive medicine teaching expounded.

Key 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s; preventive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s

1 以问题为核心来推动预防医学的学习过程

知识结构非常重要,知识不仅仅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还应包括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懂得基本的理论可使知识更容易理解,而有探索问题的态度可激发学习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提出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PBL更多的是关注经验而不仅仅是理论的记忆,它是围绕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会真实遇到的某些不明确的问题来寻求解决方案。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子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不固定结构的,在教材上无法找到固定答案,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并能将知识进行综合。PBL通过抛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寻求答案的学习态度,来有效地推动学习过程。在预防医学的学习中,往往以小组协作学习、小班讨论和教师点评来实施PBL教学法。老师给出的问题往往是根据真实病例或案例编排的教学案,针对每个案例提出有层次的问题,问题是PBL教学中的核心,贯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例如在学习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给出食物中毒的案例,案例后的问题涉及食物中毒的诊断、报告制度、调查及处理工作等知识点,通过对对案例抽丝剥茧,每一个问题的逐步讨论与学习,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2 PBL以学生为主角,代入医学角色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由教师直接讲授知识,学生聆听和记忆。学生把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把学习的目的视为好的考试成绩,而只去简单地记忆知识点,失去了最初的对新知识的好奇心。PBL教学法中,则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获取新的知识,这具有一定的挑战和成就感,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①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提出问题、提供学习资源(如教材和参考文献等)、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归纳与总结。在预防医学的PBL教学中,往往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作为不同职业的卫生或医务工作人员,应如何解决问题,应如何制定方案。例如在上述食物中毒的案例学习中,学生作为发现食物中毒的医生或作为收到食物中毒报告的卫生机构等不同单位从业人员,应如何及时实施食物中毒的报告与处理?又如在职业卫生的学习中,作为临床医生在怀疑腹绞痛患者为职业中毒时,病史调查应包括哪些资料?如作为职业病医院,应如何制定工人体检方案与制度?学生将自身代入不同角色,作为问题解决的实施者,来给出每个问题的答案,这可促使学生更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相关知识与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而且通过文献的查找、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分析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3 PBL通过情景模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记忆为主,即学生机械地记忆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作为医学生,往往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病例,也没有定式的处理方案。PBL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以案例或病例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真实生活中、与医学职业密切相关的问题讨论与解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缩短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使得学习过程更有意义。在PBL教学法中,情境提供了一个虚拟平台,包括了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成分,问题则隐含在情境之中,这一方式非常适用于预防医学。而另一方面,作为一名预防医学执业医师或医生,人际交往能力及(下转第144页)(上接第99页)表达能力非常重要。②预防医学相关的健康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可独立解决的,需要各级卫生部门、医院及政府部门共同协作完成。PBL教学法给出的问题往往具有开放性,设定小组讨论是一种模拟日常预防医学工作的合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与合作共事过程。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作为一个团队来考虑问题的解决,团队中的成员又各有分工,分别收集问题相关的资料与信息,通过讨论来分享知识,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最终实现高效率地解决问题。PBL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对于自己今后的工作性质及工作角色定位也能更为清楚。

4 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首先对教师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身份,如何构建合理的问题、如何把握好对学生的引导,这些转变都需要教师适应。另一方面,问题的开放性,使得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查找文献和资料,这对于功课繁重的预防医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学习负担。有部分学生习惯讲授式教学,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也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PBL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在宣传PBL教学法的同时,应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PBL教学法的技巧。教师在设置情景和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或健康密切相关的,例如以学生主要的营养缺乏问题或学校周围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有研究显示,接受PBL教学法的学生其在处理临床问题和在高级训练(阶段)中做得更好,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问题解决能力上较传统教学的学生表现更佳。③与临床医学相似,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核心指导思想,研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来实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记忆式学习,缺乏主观能动的思考,对预防医学知识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广度与深度。采用PBL教学法,将疾病或案例作为问题提出,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学习新知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予以引导教学,将问题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等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④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效果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适合在现阶段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注释

① 刘晓艳.在大专层次生理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可行性[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② 胡冬梅,刘启贵.PBL教学法在研究生卫生统计学实验课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国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以及全国部分高校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的院长或系主任(每所高校只调查一名对象)。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问卷是按照教育部(高教司194号)函件的要求,由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设计形成问卷,经5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的测评。最终的问卷包括13个闭合性问题和4个开放性问题,内容涉及“十一五”规划教材基本内容、“十二五”教材建设基本原则、教材质量监管情况、对国家规划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四个维度。(表1)

2结果

2.1预防医学专业,“十一五”期间教材建设基本情况不同专业书籍的数目不同,同一专业相似内容的书籍出版社也不同。卫生政策管理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表2)

2.1.1教材数量与比例多数高校的专家(58.3%)认为目前预防医学规划教材的数量基本适当,有27.1%的专家认为目前规划教材偏多;而在规划教材与非规划教材的比例方面,有29.2%的专家认为规划教材所占比重过大。

2.1.2教材编写质量与出版质量有79.2%的专家对“十一五”期间规划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质量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表3)。对于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有91.7%的专家认为不同出版社的教材质量存在差别,参差不齐。对规划教材的选用情况,表示满意的有20.8%,基本满意的有56.3%,表示一般的有22.9%。

2.1.3教材评审推荐制度有89.6%的专家认为可以采用教材评审推荐制度,从陆续出版的教材中分批推荐教材供各高校选用,推荐周期建议为2-3年(中位数)比较适宜。教材评审方式建议由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成立专家评审库,采取在一定范围内的函审和会审结合的方式,参与评审的单位和学校要有足够的数量和代表性,同时要适当考虑使用教材的基层教师及学生的意见。

2.1.4预防医学专业教材的空白有超过半数的专家(58.3%)认为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空白,而35.4%的专家认为不存在教材的缺少。虽然部分专家认为教材在某些领域存在空白,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卫生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但是大多数专家(77.1%)认为目前的教材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2.2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十二五”期间教材建设应贯彻的基本原则

2.2.1“十二五”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预防医学专业各高校的专家(97.9%)普遍认为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中第一重要的是保证质量(图1),质量是教材的根本,无论对于规划教材还是非规划教材,首先看重的都是教材质量。其次,多数专家(89.6%)认为教材的编写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世界先进高校的教材接轨。目前,部分教材存在知识更新不够,课程体系框架与时代需求存在差异的情况。同时,编制教材要重点突出,体现特色也是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专家(75%)认为高校教材的建设要遵循合理配套的原则,针对不同性质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教材应具备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3关于教材质量与教材建设

2.3.1教材质量专家(83.3%)普遍认为(图2),教材质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与实际相结合,教材内容应该紧贴科学发展形式,及时准确的补充新理念、新进展。教与学的过程最终是为了实践应用做准备,所以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单纯传授知识而脱离实际。目前部分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教材建设应进一步加强案例分析的内容,针对实际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建议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与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一起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其次是合理选题(72.9%)和加强监管(70.8%),大家认为教材的编写要有侧重性,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体现该学科领域的精华,更多的内容可以在参考书目中出现,而不是在规划教材中涵盖全部。对于教材的质量监管问题,大家提出了多种意见和建议,包括成立教材质量管理专家组、建立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征求教材应用单位教师和学生意见、及时组织对教材质量进行评价、同行专家匿名评议等。无论何种建议最终都是希望学生和教师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教材。

2.3.2教材建设大家认为促进教材建设最重要的手段是引入竞争机制(87.5%),这其中既有教材编写人员的竞争,也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要打破垄断和僵化的局面,在竞争的前提下,主推精品教材(75%),把在竞争中体现出实力和水平的优秀教材向所有高校提供,同时注意统筹安排和避免重复(图3)。

2.4关于教材规划的其他意见和建议首先,某些方面的教材明显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例如:反映各学科进展的教材、实验教学配套教材、实习指导教材相对匮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关教材明显不足;现有双语教材有限等等。其次,要采取措施提高教材质量。如:教材建设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差异,结合实际情况,补充吸收地方高校的编委参加编写工作;从教材研究、教材开发、教材使用、教材检查、教材反馈等多个环节入手,加快教材建设,提高教材水平;建议成立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以及专业学术组织监管两个系统对教材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目前的教材更多地强调了理论和知识的权威性,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高职 口腔预防医学 实践教学

课 题:本文系江苏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基金项目(基金号MS201502)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示,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目前口腔医学教育模式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培养的大量口腔医学人才特别是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生大多流向大城市和大医院,导致医疗资源不均衡,加重我国口腔医疗负担。高职口腔医学教育培养的专科人才大多面向社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教育特点为注重实践教学。口腔预防医学是口腔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为面向社区及大众医疗提供相关知识体系。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职口腔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旨在寻求合适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4和2015级口腔医学专业全体学生。

二、实践教学形式

1.社区实践教学

作为苏州市姑苏区实事项目――儿童口腔健康幸福五年(2012―2016年)计划的参与和指导单位,苏州华夏口腔医院(即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每年都会为4000~6000名8周岁左右的小学二年级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治疗和复查。该项目会在每年4~6月之间进行,这和二年级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时间相吻合。14级和15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主动参与其中。学生们主要负责口腔健康登记表的填写、录入和汇总以及窝沟封闭操作过程中的操作助理、学生口腔健康状况汇总和回执单的填写等工作。学生们对社区实践积极性很高,一方面相比枯燥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更生动具体;另一方面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更加形象具体,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临床实践教学

苏州华夏口腔医院每年都会在“9.20爱牙日”举行一系列义诊咨询活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会和医院各科室医生一起参与咨询和简单的义诊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转化。同时活动开展前,学校会邀请学生制作活动相关的展板、海报以及其他形式的宣传材料。这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增加了他们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调查参与活动的学生,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

3.实验室实践教学

实验室教学包括学生仿真头模实训室教学和诊室内的临床实践教学两种形式。在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仿真头模实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复制诊室就诊状况,但是这种复制还并不能百分百还原诊室操作过程,在口腔卫生宣教和龈上洁治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增加了诊室内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在自愿的前提下,教师邀请部分学生扮演患者的角色,由带教老师示教,演示刷牙的方法、其他口腔清洁工具的使用以及龈上洁治术的操作要点,然后由扮演医生的学生为扮演患者的学生进行相关的临床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把课本文字的描述体现到操作上还相当困难。通过诊室实践教学,学生除了对于最常规的椅位调节、患者就诊有了直观的了解外,对于口腔卫生清洁方法、方式和龈上洁治术的细节也都有了大致了解。

4.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

一是参与临床诊室卫生宣教。口腔专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华夏口腔医院牙周科诊室向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方式、牙周疾病的病因和治疗等知识的宣教。二是口腔科普论文的书写。科普论文的书写是专科医生必备的一项技能。科普论文内容选择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患者最常提出或者遇到的问题为题材,自由发挥。教师在理论课上挑选比较好的科普论文,请学生现场演讲,这种实践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其参与热情比较高,完成的论文质量比较好。

三、实践教学评估

1.问卷调查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口腔预防保健课程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践课程的评价。问卷主要内容如下:学生是否参与过与口腔预防保健相关的实践,如窝沟封闭、9.20义诊 、临床实践或者其他;在所参加的这些社会实践中是喜欢(自愿报名参加)还是喜欢(不太自愿参加,但是参加后渐渐喜欢),或者不喜欢(非自愿参加);请评价这些社会实践形式的新颖程度,以及社会实践课程对于口腔专科生来说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请指出理论实践和社会实践哪个更重要;认为社会实践对于未来工作是否有帮助;请表达对于口腔预防保健课程的建议和想法,或者还可以增加哪些形式的实践课程。调查结果显示,有98%的学生参与了一项实践活动,有80%的学生参与了两项实践活动,有62%的学生参与了三项实践活动,学生对于实践活动普遍认可度较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非自愿参加的,可能是老师要求参加或者其他原因参加,但是参加后渐渐发现社会实践相对理论学习比较有趣,不枯燥,可以增加临床经验。对于社会实践的新颖程度和必要性,学生普遍认可度高。在社会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比较中,大家观点不一,这和现在公认的教学理念还是相一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没有谁比谁更重要。

2.教师评价

2009―2016年,笔者连续8年参加口腔预防保健所有课程的教学。笔者发现从2012学院课程改革以来,口腔预防保健课程在保持理论教学的同时改革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逐步增强,在学校实验课中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对于实验的内容和要求的理解、掌握程度明显好于未参与的学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学院教学研讨会上,笔者与口腔系其他教师分享和探讨实践教学经验,同行认可度较高。

3.社会评价

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和医生的配合程度、对于患者的耐心度、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都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

四、讨论

目前我国口腔医疗人才资源匮乏,结构层次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未来口腔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和社区。大量的口腔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3年制专科口腔医学生是口腔基层医疗力量的有力补充。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了优质教育。

医学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类,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已不需要再一一阐述,实践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学生对医学教学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陌生感,缺乏感观和参与的经验,在日后的工作中理论知识很难被转化成操作,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医疗行业的特点不允许在工作中通过失败不断进取,要求毕业生在学校就要掌握相关的操作。面对这一特点,医学院校教学体系需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同时也是理论教学的延伸,理论的再认识促进实践教学,实践也促进理论升华。

本次研究通过呈现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寻求合适教学模式,为高职口腔医学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依托附属口腔医院资源,如诊室医疗、实验室场所、医院常规活动项目和医院合作项目以及政府长期实施项目,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本次调查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各方对教学形式评价较高,收效见好。

但目前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待完善,目前实践主要依靠附属口腔医院,临床诊疗操作相关实践教学可以实现,但是其他教学内容如特殊人群的口腔维护,建议可以增加参观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实践形式。膳食营养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参观医院和学校的食堂。二是实践教学课时相对不足。目前课程设置仍沿用“理论是教学的核心,实践是教学辅助”观念,建议可以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三是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实践合作教学包括政府实事项目、医院活动宣传等,内容、场地和时间相对不固定,这为教师安排教学活动带来困难。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和校外单位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项目,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四是学生对实践教学反应不一。目前社会存在“人才高消费”的观念,对高职学生认可度不高,存在学生就业困难等现象,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自我肯定度不高,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这要求高职教育把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向内涵建设和素质教育,强化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卓,邓颖,尹伟.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口腔卫生工作现状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5(2).

[2]张晴,冯希平.上海市公立医疗单位口腔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0(1).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4]李娜,贾方,杨瀚宇.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

[5]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6]余超.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

篇10

关键词:体质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干预

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848-02

笔者在社区中风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发现,在中风病后遗症阶段,预防中风病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第一诉求,品类繁多的中成药(包括静脉制剂)以其方便、有效,满足了市场的很大需要,但用药上的重辨病、轻辨证以及辨证上的繁、乱仍困扰着中医药市场。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可重复性,必须以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为基础,针对此,笔者对中风病后遗症期患者进行了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形成了《老年脑血管病数据库》[1],在对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证候分型研究中,笔者发现,在包括类中风的广义中风病中,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传统中风病五大主症或不明显或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部分病人甚至无症可辨,此阶段辨证的结果更倾向于一种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通过《老年脑血管病数据库》,采取两阶段抽样(two stage sampling),随机调查165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被调查人群中,年龄最小60岁,最大83岁,平均(69.63±5.08)岁,其中男80人,占48.5%;女85人,占51.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西太平洋会议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全部病例均经头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及内容参考1988年由王永炎、孟家眉等制定的《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涉及的症状及体征,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试行)》(2002,)关于症状与体征的轻、中、重分级标准,设计了51项指标,设计出四诊调查问卷;通过中风病后遗症期四诊信息的采集,剔除四诊信息中低于10%阳性率的指标,最终挑选出38个指标(即38个变量),作为下一步因子分析的对象,应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降维处理得出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证候分型。

1.3统计方法因子分析、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中风病后遗症期证型研究根据查阅既往文献,提取6个共因子(以F表示)更接近临床,从6个共因子对全部变量贡献度来看,已经达到62.48%,(Cumulative=0.6248),故取特征根值=1.76,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取得6个共因子,分别代表6个证候分型。根据每个症状对应6个因子中,哪个因子的系数最大,则该症状属于哪个因子的原则,可以得出6个共因子所包含的变量数,结合临床,可以确定该共因子对应证候类型。通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F1=∑38i=1 βiYi=证候的标准化积分,可以得出每个患者在各个因子的得分,针对每个病例来说,其所对应的6个因子之中,哪个得分最大,可得出该病例属于哪个因子。165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型49例(29.70%),气虚血瘀兼痰阻者30例(18.18%),阴虚阳亢证19例(11.52%),痰热腑实证10例(6.10%),肝郁证28例(16.97%),类体质证29例(17.58%)。

2.2类体质证的研究类体质证29例,占17.58%,所含变量为舌胖或有齿痕、面唇紫黯、脉沉三变量的组合,属舌、脉象和体征组合,并无症状表现,实为一种气虚血瘀病理体质。该部分患者以轻度中风患者为主,特别是体检后查出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

3讨论

王宏伟等[2]总结证候的涵义:证候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性的反映。在众多关于证候的论述中,均提到了证候与体质关系密切。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3]。一般来说,体质决定疾病的易感性,决定了疾病证候的类型、转归和疾病的预后;证候与体质的关系体现在:(1)证候是易变的,而体质往往是相对稳定的;(2)形成体质差异以内因为主,形成病证以外因为主;(3)证型的治疗是比较容易的,质型的调整往往是较为困难的;当病因去除以后,病证可以消失而质型仍存在;(4)分型繁简不同,体质分型要简单的多。匡调元[3]认为,证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体质之后产生的一种反应形式。没有病因即没有证。强调了病与证相结合的观点。同时指出正常体质、病理体质及证候之间存在量变到质变的关系,提出病理体质的概念,一种将病未病的病前状态,或者说是隐匿状态、回归状态。周小军[4]等认为构成中医证型的证候包含体质证候和疾病证候,这种中医体质证候是构成中医证型的核心要素,是辨证论治的重点。体质证候既可存在于疾病状态,也可存在于非疾病状态,但一般在疾病状态下表现更加明显,因而具有存在的长期性;疾病证候则只在疾病发生时才表现,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体质证候的普遍性原则是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中风病后遗症期证候规律时,发现存在一类类体质证,即患者常无症可辨,只有体征和舌脉变化,呈现出一种病理体质状态。该型缺乏症状表现,提示中风后遗症患者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辨证,要结合体质特征进行辨证。临床上该型患者没有气虚血瘀的典型症状表现,却存在气虚血瘀的病理体质,按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等相关量表辨证时,常常表现为气虚证和血瘀证等级或分值均不够,这与体质证候观点一致。事实上,在中风后遗症期,在包括类中风的广义中风病中,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传统中风病五大主症或不明显或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部分病人甚至无症可辨,此阶段辨证的结果更倾向于一种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与急性期比,中风病后遗症期病理体质的存在往往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由于病理体质具有易感性、普遍性、长期性、难调性几大特点[4],因此,针对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的调理也是长期甚至终生的过程,与西医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强调终生服药的理念应是一致的。正是基于以上结果,笔者认为:中医证候不仅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点[5],还具有“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的特点。这种相对静止状态就是机体内外环境的一种相对平衡,是归于原有体质状态,或正常体质、或病理体质。内伤疾病中病理体质呈现易感性、长期性、相对稳定性,因此病理体质是内伤疾病干预用药的终点,这种干预可能是终生的。绝对运动就是证候不断变化,在失衡与平衡之间摆动,呈现“动态时空”的特点。这种“动静观”是中医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基础。

在中风病后遗症阶段,预防中风病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第一诉求,品类繁多的中成药以其方便、有效满足了市场的很大需要,但用药上的重辨病、轻辨证以及辨证上的繁、乱仍困扰着中医药市场。事实上,由于“证”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反映,具有动态时空的特点,许多中风病患者后遗症期,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并无症可辨,患者却有预防需求,因此,针对病理体质的调理成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江涛,刘金民.建立中西医结合脑病数据库的探索[J].中医药学刊,2005,23(2):252-254.

[2]王宏伟,许鑫梅.中医证候及其与体质关系浅谈[J].河南中医药学刊,14 (2):1-3.

[3]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