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学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逻辑哲学不是逻辑学
大多数学者认为,逻辑哲学从学科性质来分是逻辑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是两者相互渗透的产物,是哲学的新分支之一,因此,逻辑哲学不是逻辑学,而是哲学。一般认为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真理,是认知思维,是人的思想。根据英国著名哲学家哈克的理解,从研究的范围来看,逻辑是关于形式逻辑系统的形式特性的学科。它通常包括形式逻辑系统的一致性、完全性或可判定性的证明或证伪)。逻辑哲学也同形式逻辑系统的问题有关,然而是同哲学问题有关,而不是同纯形式问题有关。逻辑哲学并非完全从事于形式逻辑的问题;非形式推论,形式系统与非形式推论二者间的关系也包括在逻辑哲学所研究的范围之内。形式系统的发展确实极大地增加了逻辑研究的深度与精确度;但是,非形式推论的研究对形式系统的发展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同时,系统化的非形式推论的成就也是检验形式系统有用性的试金石。
从逻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学者们对逻辑的涵义仍有不同的理解。首先,逻辑指经典逻辑,即二值的命题演算与谓项演算,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数理逻辑,这是最“标准”、最“正统”的逻辑,也是最狭义的逻辑。其次,逻辑还包括现代非经典逻辑,也就是所谓的哲学逻辑,即哈克所讲的扩的逻辑与异常的逻辑。再次,逻辑还包括传统演绎逻辑,它是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基础的关于非模态的直言命题及其演绎推理的直观理论,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概念、命题、推理、证明,特别是三段论等。尽管关于逻辑的涵义和研究对表述不一,存在争议,但基本上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类概念去理解。广义的逻辑是指研究思维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而狭义的逻辑是指研究推理有效性的科学,即如何将有效的推理形式从无效的推理形式中区分开来的科学,其中心问题是区别有效论证和无效论证,“逻辑的形式系统则为论证的有效性提供严格的工具和纯形式的标准”。狭义逻辑的形式系统力图把“非形式论证”形式化,力图用精确、严格和概括的名称来表述它们。“逻辑学家总在逻辑论著中直接提出他的公理系统,而决不告诉你他是怎么得出这套公理系统的。然而,逻辑哲学则要研究形式体系如何创立的问题,创建、调整过程的一般特征,直觉在这一过程中的定向、引导作用等。”
二、逻辑哲学不是哲学逻辑
从概念产生时间看,哲学逻辑要远远早于逻辑哲学,而且两者在研究的内容上多有重叠之处。因此,经常有人将两者等同,认为哲学逻辑就是逻辑哲学。但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当将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区分开来,逻辑哲学并不是哲学逻辑。二者不能同等对。哲学逻辑主要是由逻辑学发展中相关的哲学探讨而引起的现代逻辑的一些分支,这方面的研究实质上预示着一个新的逻辑学科群体的产生,其特征是以某些传统的哲学理论、概念、范畴和方法为对象所进行的现代逻辑的研究,它是关于某些传统哲学范畴的形式理论,因而,它本质上属于逻辑学。最早明确使用“哲学逻辑”一词的是罗素,他在《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一书中指出:“数理逻辑,除了它的初创形式之外,就连最现代的形式也不直接具有哲学上的重要意义。
在初创以后,它就属于数学而不属于哲学了。我将要扼要论述的,是数理逻辑的初创形式,只有这个部分才真正称得上哲学逻辑。往后的发展,尽管没有直接的哲学意义,但是对哲学研究有很大的间接用处。”但罗素并没有给哲逻辑学以明确的定义,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学者所争论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逻辑哲学就是哲学逻辑,英国牛津大学讲师A.C.格雷林(Grayling)在其出版的《哲学逻辑导论》一书中指出,哲学逻辑的研究是围绕语言问题展开的,它的基本概念为命题、分析性、必然性、存在性、真理性、意义和指称等,而其目的则在于通过语言的分析更好地理解思维和世界。虽然逻辑哲学有时候在一定的场合也被理解或者说涉及到哲学逻辑,但是它实际上是指与解决哲学范畴和方法相关的现代逻辑的一个学科群,大概可以包括: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多值逻辑、概率逻辑、自由逻辑、相干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存在逻辑、问句逻辑、问题逻辑、对话逻辑、认识论逻辑、命令逻辑、优先逻辑、行动逻辑、部分与整体逻辑、本体论逻辑、信息与信息过程逻辑、量子逻辑、归纳逻辑等。
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在其相关论著中,也明确主张严格区分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他认为哲学逻辑是20世纪20-40年代开始兴起,50-70年代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兴逻辑学科群体。它们以数理逻辑为直接基础,以传统的哲学概念、范畴以及逻辑在各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构造出各种具有直接哲学意义的逻辑系统。逻辑哲学则是哲学。然而,哲学逻辑作为逻辑的形式系统,本身也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成为逻辑哲学的研究对象,因而,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篇2
【关键词】发现认识;剖析解读;探索学习;总结理解
经历了教学课程重点突出的小学时代,学生对于自己的中学生这一身份难免会有不适应,对于新接触的课程学生可能会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也可能会有所抵触不以为然,然而对于政治教育学生大家却并不陌生,从小到大学生接触到的教育最多的就是政治教育,从小学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到中学乃至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都是在政治教育的熏陶下成长直至成熟。作为中学生,学生开始真正认识政治教育,在这个启蒙阶段,学生接受的教育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我早此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发现认识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初中生的学习分化在于学生方法的筛选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最开始我们会了解到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而要认识宪法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宪法。教材中有给出宪法的定义和一些基本的内容,那么学生就要明白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课本中提到的知识浅显的基础的概念,这时候老师就该给学生一些拓展知识,要学生了解的不只是简单的概念,还要知道宪法的一些常用的基本内容和宪法的核心等,它不只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还是其他指定其他法律的根本核心,它不仅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义务,还写入了国家机构等等。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大多都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加入一些课外话和一些词藻的修饰,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信息便不再局限于课本。
二、剖析解读意义或原因等,即为什么。
我们知道有个名词叫做“民主”,还有个动词叫“选举”,而对于中学生而言,理解能力有限,可能不会深刻理解到底“民主”和“选举”之间有什么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时候学生肯定想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民主”,为什么“选举”才是“民主”的最佳途径。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曾说过,民主显然离不开选举,但同样显然的是,选举并不是民主的全部。一个国家的民主不能脱离了自己国家的国情,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但是最终选择哪种方式作为自己的指导规则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谨慎做出决定。
对于“选举”和“民主”这一概念,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民主”,顾名思义,“民主”就是人民,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者是少数服从多数这样的原则来共同治理或管理国家事务或其他事情的一种国家制度,这种制度需要公民或者人民来共同制定,而“选举”正好是实现这一制度的最佳途径,我们知道凡是要讲公平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投票表决,而选举正是形式上同时也是实质上的表达个人意愿的最佳方式和途径。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我们需要“民主”,而实现“民主”最好的方式便是“选举”,只有“选举”这一动态的程序是正义的,“民主”这一静态的结果才可能得到保障。
三、探索学习面对所学内容自己应该怎么做。
我们知道中学的政治课本中基本上每张内容的后面都会有一个问题,即面对某一现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诚然,在学习认识了某个知识点或现象,在了解了学习它的原因了意义之后,便是学以致用了,也就是说在学习了这些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在现代化国家里,学习、教育和科学永远是实现某一理想或落实某一事件的根本,近些年里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但整体的发展水平还是很受限制,而大力发展教育致力于科技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的重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科教兴国,而该怎么实现科教兴国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国家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资源和硬件设施,而我们独立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决定了科教兴国是否能实现的主要因素,学生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不怕苦不怕累,凡是要学着以身作则,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才是真正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途径。
四、死记硬背直至理解记忆。
篇3
关键词:智能教学系统;神经网络;学生模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1)04-0052-03
0 引言
人类社会为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人才,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尝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希望能实现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特征进行差别化教育。但限于教师资源不足和教学效率的要求,尚未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智能教学系统的提出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ITS)是计算机辅助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教学上的应用,其由人工智能、认识科学、教育理论等多门学科交叉产生。ITS通过研究人类学习的思维特征和过程,寻求学习认识的模式,同时以个性化教学为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认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动机等个性化特征进行学生个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与其学习特征相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学生通过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智能教学系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新方法、新途径。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e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也称为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是由大量处理单元(神经元)广泛互连而成的网络;这是一种模仿生物大脑的结构,并且模拟人脑信息处理过程的信息处理系统。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即通过训练可抽象归纳出训练样本的主要特征,因而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记忆联想能力,能够并行处理信息,因而有较快的信息处理速度。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智能教学系统能有效提高系统的智能水平、适应能力及反应速度。
目前智能教学系统已有不少研究,其中包括部分学生模型的研究,但这些学生模型普遍存在着智能性不足等问题。本论文对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智能教学系统学生模型进行了研究,以人工智能、认识心理学、教育学为基础,分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设计。
1 基于神经网络的学生模型设计
智能教学系统(ITS)是交叉科学,由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故ITS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组成部分有不同的说法,如由三部分组成,四部分组成,五部分组成,但却都包含三个核心的部分,即学生模块、教师模块和专家模块(知识库)。本文在三模块架构基础上对学生模型进行设计。
学生模型是智能教学系统的核心,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构造合适的学生模型是构建智能教学系统的重点。该模型应该能够及时、正确反映出学生学习行为中的本质特征和状态,即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掌握、理解程度和学习行为中包含的学习风格、习惯及学习能力等。学生模型目前较普遍的分类有:覆盖模型、微分模型、摄动模型和认知模型等。
(1)覆盖模型是将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看成是专家知识的一部分,教学目标是在现有和总体之间建立相应联系。在覆盖模型中,通过将学生与专家的行为差别来建立学生模型,并假设由于某种原因使学生与专家的技能差别造成学习行为的不同。覆盖模型对学习者的描述过于简单,认为学生知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没有考虑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训练,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训练。
(2)微分模型是将学习者的知识分为预备授予和预备授予以外知识两个部分,较覆盖模型有了进一步的扩充,但其本质还是覆盖模型。
(3)摄动模型考虑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有可能与专家库中知识的不同,但仍然是从知识角度来建模。
上述模型都是通过专家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对比来找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偏重于知识,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状态。
1.1学习过程因素对于学习的影响
根据比格斯的3P学习模型,学习过程可以决定学生学习质量。不同的学生用浅层式学习与深层式学习在取得相同的成绩评定情况下,其学习质量也是不一样的。浅层式学习记住的是一些与原文一致的内容,没有去思考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深层式学习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学习内容,学习者想方设法弄清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过程因素(主要是学习方式)不仅会影响学习结果,而且其本身也是反映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智能教学系统学生模型中,需要考虑学生对于知识记忆、分类、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醒学生使用深层式学习。从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原因,特别是对于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诊断,并反馈给相应的教师模型,从而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同时给出学习方式的建议,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重新学习某一部分内容。如测试中发现学生在基础知识部分的得分很高,而综合运用测试得分较低,学生可能应用的是浅层式学习,教学系统应给出学习方式的提醒和建议,使智能教学系统的因材施教效果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有的学生习惯于通过做大量练习题来进行新内容学习,以期将该内容所有可能出现的题型都见识一下,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而有的学生则习惯通过演绎推理,用万变不离其宗的原理,从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出发,深入理解内容的各部分之间关系,不用做大量习题也能较好掌握所学内容。
因此,在设计学生模型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学生学习习惯、年龄、拥有的正确知识及对这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即已有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史与学生个性特征等。在学生模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学生总时间、学习某一内容或解决某一问题所花的时间。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用布鲁姆的6个认知级别,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标记。在学生具体学习行为中,用解决系统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率来确定学生对目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学习正确率与学习该内容的时间比值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
1.2学生模型设计
建立学生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eutral Network),即前馈反向传播网络。BP网络由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组成,各层神经元仅与其相邻神经层之间有连接,同一层神经元之间无任何连接,且其输入与输出是一个高度非线性映射关系。输入信号从输入层进入网络,经过隐层处理,最后到达输出层;每一层由多个节点组成,同层节点间无任何关系。
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利用学习实例对网络进行训练,通过自适应算法修改网络结构的连接权值,使网络逼近所期望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并可以根据输入数据的变化自动调整参数,优化系统,使之能更好反映学生的学习特征。输入是学生基本信息(姓名、学号、年级、班级、年龄等)、课程名称及章节、学习基础、对某一问题的得分、学习时间记录等,输入层节点数为5。输出层根据所要表达的学生学习状态和特征来设计,目前设定的输出有对某一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隐层数则根据需要设定。
学生模型的神经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网络教学 有效性 策略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的教育模式必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教育形式。在网络环境模式下,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开展多元评价四方面做出了进一步探讨。
一、把握教学现状,明确教学目标
培养中职学生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现状。目前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掌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性、抽象性强,实际操作比较复杂和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把握好教学现状,根据计算机学科特点,以学科目标为主,兼顾信息素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设计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可以通过情景模拟、上网查阅、网络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但要注意的是: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明确的学习任务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让学生自己把握好利用网络的"度",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去浏览网络资源。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重基础,创条件;重赏识,多实践;重自学,多创新"的原则,使学生在理论方面,掌握好计算机入门的知识点,理解实践操作的含义;在实践方面,能完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应用方面,能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教学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创设教与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当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奠定基础。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精心筛选材料,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网页制作》一课时,由于一般学生都会有上网的经历,教师在学习网页制作的开始就应当不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现成的资料,而是去引导学生观察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一些优秀网页,使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在课堂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创设的情境应当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计算机这门学科,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真实、最直接、最好的问题情境。在学习Excel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通讯录,让学生采集身边的数据,分小组来完成学习建立和编辑Excel表格;在学习Powerpoint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事物为题材,让学生制作演示文稿。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主题的目的。例如,在讲Flas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时,先让学生看一些简单移动动画或者形变动画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具体内容和相应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检索网络资源、动手实践操作。总之,利用好计算机网络优势,创设逼真的仿真教学情境,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亦有助于好学生的理解,在学习虚拟实际上,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很多新型的教学手段被提出,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为显著的一点是很多学校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策略。
1.任务驱动法,化“学”为“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得以展现。如在教学Word"图文混排"时,教师可以预先设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行设计一张贺卡。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驱动,完成在Word中图片与艺术字的处理,以及版面的设计;在Excel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班级所有同学期末考试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再将计算机成绩大于95分的筛选出来;在教学Powerpoint时,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个电子相册展示给学生观看,随即布置任务。此外,任务完成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还应当给予适当的教学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任务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提高了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现自我的空间。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小组协作法,化被动为主动
中职学生生源复杂,知识基础高低层次不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法,在实作课时把学生分成一些小组,由组长组织小组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带动、指导操作能力较差的以实现学生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身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团体合作,获得一种集体荣誉感。
篇5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计算机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4
由于国情、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中国的高职教育和德国的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高职教育,用行动导向的思想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方面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如何实施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而在于我们如何能把它变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应用于中国的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尝试。
笔者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十几年来,主要开展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教授的课程有动态网页和数据库技术。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特征,笔者认为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参与学习和提高能力的机会。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教学改革在我专业已经开展了多年,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教师反馈和学生评教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行动导向学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用脑,而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并形成关键能力。具体来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转换成教学活动的主角。
1.2 以学生为中心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倡导“以人为本”。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老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充分地发挥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3 呈现开放性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把与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开放型教学。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研究教学内容,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4 重视能力的培养
结合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要求充分展示并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展示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功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行动导向学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2.1 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教育的本质首先是“育人”,这是第一要务。目前最大的误区是“学院化教育”,因该把它变成“职业化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如何教学生学。而学生的学不仅是听,还要自己思考、自己学习。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光靠老师教。真正的学习活动是积极地思考。德国的职业教育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独立、负责任地(在团队条件下)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这一目标同样可以给我们在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时进行借鉴。比如,胡格老师提到的“关键词法”和“卡片法”。要求学生独立地研读文章,在文中标出关键概念,然后建立逻辑关系。把概念写在卡片上,一张写1个,最多写10张。然后将卡片按照合理的顺序、条理或结构排列,最后的学习成果“可视化”。实施过程要求小组合作,成果要在设计现场展示,最后由师生进行评价。此方法也可以作为个人复习时使用。如果学生阅读的时候存在困难,老师可以给予一些提示,但不能机械地变成老师讲授。这样的方法实际上培养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查找关键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能把握住重点,通过用卡片标识并“可视化”进行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的自己学习。
这种思路,同样可以用于目前我所讲授的《网络开发技术》和《网络数据库技术》的教学过程,采用项目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络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宏观上以具体项目为驱动,在微观上采用“问题牵引”,通过各任务单元中要解决问题的延伸、拓展,在前、后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实现知识点的多重循环;完成各任务单元的过程,就是以层层递进方式实现数据库系统的过程。此方法在本课程教授过程中已经持续使用了四届,学生普遍反映对于枯燥的程序设计来说,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和课余时间积极地参与进来,完成项目后也很有成就感。此方法为学生创造了参与课程教学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实践课或业余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课程建设的网络资源,变简单的学生观看为学生参与,参与讨论、参与案例设计,使网络教学平台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充分发挥了网络学习平台的开放性特点。
2.2 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相交替
胡格老师提到的“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个人学习阶段学生要有好的学习状态,要知道完成工作的时间;小组学习培养团队的协作、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学生通过学习要锻炼自己的向伙伴表达思想、说服对方的能力;成果的完成需要有效的工作状态,信息的精度和密度也需要有效地被强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不同的学生学习过后得出的结论却不同,这说明学习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设计来学。学生只要能自己找出答案就完成了任务,而不一定是从老师那里获得标准答案。这个方法让我懂得了学习的本质不在于学习的内容本身,而主要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已经把这个思路应用到了《毕业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毕业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的成果要求都是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在项目中用行动导向的思路进行个人学习和小组交流学习,设计成果完成后还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到教室前面进行展示和汇报,在汇报中每个成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同时也在小组成员的配合过程中,共同完成了汇报任务,既培养了独立自主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3 学会在表达、沟通中不断完善
胡格老师提到的“魔法箱”的案例。请一个老师上来用双手摸箱子里的东西,但箱子里面不可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给每位学生发一张A4纸,用三维立体图画出你所听到的描述。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画出了自己的草图,但结果千差万别。现实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认为自己讲清楚了,但实际上没有。因为有些东西并非像我们想象得那样易描述。因而要训练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把事物描述清楚的能力;学习时要把描述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接下来才是精确描述,要让结果越来越接近真实。这个案例说明,讲授时所用的语言表达不是越华丽越好,和学生所有的沟通表达要从学生最易理解的地方开始。所有有效的沟通、形象的表达,是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间,要给学生时间去理解。科学的分析表明,我们的大脑能够记住所读到的10%,所听到的20%,所看到的30%,所听到和看到的50%,这些都是被动地接受。而我们的大脑能够记住自己讲述的70%,自己做的90%(即在情境中与他人合作、做出决定)。也就是说,如果能让学生自己讲述一遍就变成一种积极的过程。如果能做到在做中学,合作中学,效果就会更好。
这个思路已经应用到了网络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最后的考核与评价形式中。要求学生实训结束时提交的成果不仅仅是设计的系统和实训报告,如果能安排一次成果的介绍展示和开展一次模拟的答辩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设计成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不断完善和提高。行动导向教学法用于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训的评价在我专业开展了三届,师生和企业、行业专家一致反映良好。
3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观念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擅长传授理论知识,但实践不多,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学生问到企业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当然,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实践中并不是主要问题,教师们经过自身的努力并参与企业培训及实践,不久就可以适应教学工作。
3.2 要重新编写教材
现有的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学而设计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后,学生成为了主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项目式和任务驱动的思想。因此,教材也要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思路上来考虑,逐步编写出具有行动导向特色的教材,以真正体现其在教学中的优势。
3.3 要改革考试制度
行动导向的思路使得我们的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成素质教育。过去的传统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因此在考试制度上也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设计的,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的考试制度进行配套改革,以适应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4 结语
我国的职业教育建立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基础之上,因此往往过分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关注度不高;对高职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效果不明显的。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以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我国高职教学的实际效果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行动引导型教法.http:///Article/jyky/ktyj/200710/451.shtml.2007,10.
[2]王占荣.行动导向行教学法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4.
[3]冯燕.试论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五年制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11.
[4]张勇,董启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篇6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典型的职业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多的是作为教学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主持者。
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项目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另一方面,情境教学成为以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情境教学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学习情境的创建要尽可能与工作的应用情境相接近,使二者可能地在高度上达成一致。它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缘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咨询者或指导者,但这并不影响教师的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2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2.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首先,学习领域的设计必须基于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的开发步骤设计的活动领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校校园网初期建设、建成后应用管理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其次,学习领域的确定,必须能将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又能运用它去解决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对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重庆罡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九方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走访调研,确定了学校校园网的初期建设到建成后使用所涉及的行动领域如下:局域网组建、应用与维护;不同的网络互联;网络服务器搭建;网络安全;校园网接入;综合布线;网络管理。根据知识的形成规律,可以确定网络管理员的培养需要进行学习领域如下:认识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布线施工、组建Windows对等网、校园网服务器搭建、校园网安全及网络管理这五个学习领域。
2.2如何在学习领域中实施项目教学
正对某个学习领域,师生共同确定该学习领域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项目实施过程的具体步骤);然后演示项目结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实验结果)进行评估。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项目教学法的步骤一般为选定项目设定目标并分组计划实施成果展示评价。下面用一个具体例子来介绍行动导向法的项目实施,比如选择学习领域 1 认识计算机网络。
(1)学习情境。参观学校校园网,通过查阅资料或咨询网络中心管理员,了解校园网硬件构成,绘制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
(2)教师分组进行项目实施,分组过程中要兼顾不同类型的学生,每个组都应该有善于收集资料的人、善于表达的人、组织能力较强的人,男女搭配得当。
(3)分析讨论,编写项目实施计划书。教师引导学生对校园网有一个总体认识及了解,分发引导文资料。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要以问题探索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自行完成任务,通过自主探索或者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完成任务计划书。
篇7
一、新时期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结构要求
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在内的三维结合的统一整体。
(一)专而博的知识素质
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课程界限,走向“综合化”;在课程内容上不断拓展,呈现出现代化、生活化等特点,重视人文、社科前沿的动态,增加了许多生活知识。此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活泼好动,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师性”特别突出。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的通才,应当成为“能唱会跳、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能学会教、能思会研”的综合性、全能型人才。在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拓展和培育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作为今后支撑其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与时代密切相关的广泛而博大的文化科学知识,这不仅体现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现代化的要求,更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树立教师的威信,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
(二)多而广的能力素质
1.能言善辩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职业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教育的效果如何,与教师是否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幼稚状态,在知识、生活经验等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尤其是在新时期,小学生以他们稚嫩的眼光接触着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如何激发他们的热情,引导他们发现、辨别真善美,在这张白纸上打好底色,描绘美图,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就能做到能言善辩,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从而使教育对象能够听师之言,感师之心,信师之道,健康成长。
2.主动积极的教育科研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教育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新时期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把教育科学理论运用于教育科研实践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查阅收集文献的能力、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整理分析资料和撰写文章的能力等。通过大学的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当不能仅满足于做一名教学者,同时还必须做一名研究者,应该形成浓厚的科研意识,确立严谨的治学态度,掌握基本的教研方法,为今后进行主动积极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教学实践推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和教学方法手段、教育效果等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分析和调整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面对着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理念、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面对“教什么”“怎么教”,尤其是“为什么教”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作出思考和选择,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改进,以实现育人的终极目的。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有助于其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以一种批判的精神和态度不断自省,改变落后理念,摒弃不良行为,优化教育策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教学要求,从而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推进教育整体发展的双赢结果。
4.持续的教育创新能力
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小学教师由传统的单纯的教育任务的执行者转变为现代教育过程的设计、开发和创新的参与者、引导者。[1] 这样的角色转型,必须以持续的教育创新精神与能力为依托。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应当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的创新精神来自教育。创新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学生起着榜样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只有自身具有较高的教育创新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才会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才会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
5.不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已深入人心。站在知识和信息前沿的教师,特别要具有不断发展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能力和素质结构,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基础教育改革也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观点,建构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法和学法在新课程中被加以要求和强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既是当前的受教育者,又是未来的教育者,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并教会教育对象,“授之以渔”,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必不可少。
(三)真而恒的思想道德素质
1.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表现在:一方面要求真务实,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避免主观臆断,保持一颗客观、公正之心对待教育中所发生的一切;另一方面要怀有理智好奇心和批判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单凭感性的或经验性的认识,而是具有不断探究的精神,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升华。
2.坚定正直的个性修养
小学教师往往成为小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对小学生的影响极大 。小学教师必须养成良好的个性修养,才能在举手投足间对小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修养主要体现在坚定顽强的意志品质、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独立清晰的自我意识、正直宽容的人格特质等方面。
3.爱岗奉献的职业道德
教育是以一颗心影响另一颗心,以情感赢得情感的实践活动。《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中也提出了“师德为先”的理念。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师德修养,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以特别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二、逻辑教育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优化的助推器
逻辑学是系统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思维的逻辑形式及规律是人类理性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社会、思维和人类文化传承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逻辑教育,将有助于师范生认识和掌握这些逻辑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在思维实践中主动自觉地遵守逻辑规律,从而提高思维的精确性、严密性和创造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不断开拓自我发展的空间,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也为未来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良好的逻辑素养是他们当前学业和今后事业成功的保障。
(一)有助于改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知识的生产过程中,总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的运用。逻辑学为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探求新知识提供了正确思维的方法和逻辑分析的工具。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逻辑这一工具,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锻炼自己的思维技巧,在认识活动中运用一系列逻辑方法,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应用到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上去,得出新的结论;也可以由已知的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知识,从而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宽度。这正如列宁所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2]
此外,逻辑学与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等人文科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形成了各种应用逻辑学或逻辑的各科应用,可见,进行较系统的逻辑学学习还能接受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的教育。[3] 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以逻辑为原则,掌握扎实的系统化的教育理论知识,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儿童教育专家”和人文涵养丰厚的“通才”。
(二)有助于培养和强化多种能力
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规律和规则以及逻辑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正确思维的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逻辑,“读者可以得到一种训练”。[4] 这种训练能够增强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由50个国家的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被列在第二位。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塑造其他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些能力恰恰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能力都是以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
1.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逻辑素养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语言表达有“三性”,即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准确性就是逻辑问题,也就是要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人们在语言表达中如果缺乏了准确性这个前提,说话、写文章就会毫无依据,或者语无伦次,或者自相矛盾,即使用词再怎么华丽,滔滔不绝,也只会引起思维的混乱,有害无利。“逻辑是语言表达的骨架,逻辑思维素质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和核心。”[5] 通过逻辑教育,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素质,其思维才能敏捷严谨,在教学、与学生交流、做科研和写文章时才会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富有说服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产生不可抗拒的威力。
2.增强教育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知识的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已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成为现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逻辑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锻炼,无不依赖于逻辑。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加强逻辑教育教学,有助于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为培育其思维品质和提升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提高认知自学能力
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知识更新快的时代,认知自学能力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促进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认知自学能力的获得和提高的基础。因为任何科学知识都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要素。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正确的理解和系统的掌握,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有批判地选择,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有效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逻辑是人们摒弃谬误、正确思维的工具,但它又是形式化、符号化的。如果学习缺乏认真、务实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则很难达到熟练掌握和熟练运用。在逻辑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对学习者的这些思想品质产生积极的作用。
1.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是探寻客观事物规律,以追求客观真理为目的的理性精神。逻辑是规范性科学,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人的正确思维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用以保持求真思 维的确定性和前后一贯性,反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上,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 小学教育乃国民教育基础的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理性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通过逻辑的学习,可以促使其自觉遵守和运用逻辑规则,做到思维更加严密,形成实证精神、分析精神、批判精神等科学精神。有益于他们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保持其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热情,培养其严谨准确、客观公正、坚持真理、坚持科学的品质。
2.提升道德修养
逻辑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形式化、公理化的学科,逻辑中的推理和论证等需要人的耐心和细致,需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可以说学习逻辑的过程本身就是考验和培养学习者毅力和恒心的过程。同时,道德学习和养成也须仰赖逻辑工具。良好的逻辑素养,有助于个人进行清晰的道德思考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进而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形成道德自觉。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耐心细致的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正确的道德行为恰恰是他们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所特别要具备的道德修养。一方面,身正示范,言传身教;另一方面,以理服人,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
总之,逻辑学对培养和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逻辑素养,优化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特别是在培育其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时期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逻辑教育,进行适应其专业特色的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其良好的逻辑素养,将极大地推进高素质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400700)
参考文献:
[1]谢培松.“三维一体”:新型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刘邦凡.论逻辑与教育[J].教学研究,2001(6).
篇8
关键词:态势感知;数学模型;网络安全;态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的网络攻击手段不断出现,网络安全的问题成为计算机网络使用者和管理员们高度关注的问题。由于各行各业活动都开始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因而网络作为现代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安全性也成为了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网络信息交流主要依赖于数字化信息,而数字信息容易受到攻击,而被破坏盗用,引发诸多不安全问题。传统的网络安全防御措施,如:查看安全日志、添加和配置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路由器访问控制列表、IDS等)无法全局地分析网络的安全状况和预测网络安全的态势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变革,从传统的入侵检测、入侵防御到入侵容忍、可生存性研究等。
网络安全态势是一种通过现有的网络信息进行实施评估系统安全的研究领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为网络管理员的操作提供依据,避免即将到来的网络不安因素和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安全态势评估准确性提高,可以为网络管理员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支持。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NSSA(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wareness)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它能实时感知安全风险,使安全分析员可以掌握网络安全状况,从而为准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将安全事件带来的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通过分析威胁传播对网络系统的影响,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并提供出对应的系统加固方法,通过不同的数据模型进行相关算法的优化分析,有效地抑制威胁的扩散。
1.基于时空维度分析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空间数据发觉理论是针对实体的几何形状、物理位置、拓扑结构、维度等进行研究的空间特性的理论和方法,早期主要应用于环境研究、地理信息系统、交通控制、医学影像识别等领域。后来,由于具有空间特性的网络数据也逐渐被引用到网络安全领域中了。
基于时间维度分析的网络安全态势模型对已经出现的攻击序列Asi进行攻击追踪分析,在攻已成功实施攻击的情况下,不存在继续被攻击序列利用的脆弱性,所以该攻击序列不会再发生变化;其次,对已攻击序列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由于时空维度模型(ARMA)在安全态势领域的预测结果误差较小,所以选用ARMA模型进行分析。ARMA模型首先进行平稳性检测。
基于时空维度分析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从网络体系中的进攻方、防御方、环境三方进行安全态势的要素集收集,然后在时空维度上进行对未来各个时间段内的网络安全态势要素集的预测,并根据要素集之间的关联性在空间维度模型上进行数据发掘计算网络的安全态势。最后利用公用数据集DARPA进行结果验证,证明基于时间维度的感知模型是可以提高安全态势的预测能力的。
2.基于Markov博弈模型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传统认知态势感知的核心是对态势量化进行评估。我们首先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将其中检测出的安全类数据进行融合并进行归类,如:威胁集合、信息集合、脆弱性集合和网络架构等信息。将这部分数据进行格式规范化并保存在数据库中,这样就可以进行数据地实时操作了;其次,对集合中的每个威胁元素建立TPN;并对用户、管理者、威胁进行Markov模型的博弈分析,评估单个威胁的保密性态势以此来给出优化的系统加固方案;最终,对威胁集合中的保密性态势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评估系统的保密性安全态势;同理,我们可以评估系统的可用性态势和完整性态势。针对不同的网络系统应用环境和需求,对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安全性、可用性态势加权,以此评估整个系统当前的安全态势情况。
系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安全态势是相互关联的,态势预测模块以态势评估结果为基础。我们可以利用此种相关联的态势变化规律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
Markov博弈模型通过态势评估将资产、威胁、脆弱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评估结果准确、全面、具有科学客观性,为管理者提供的系统加固方案能很好地针对具体的某个威胁找到其路径和节点,有效地提供了系统安全性、抑制了威胁的扩散。
3.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并行处理能力,自适应性相对较强,因而灵活性相对较高,能够利用任意精度处理函数关系。除此之外,由于不确定的非线性态势值,传统模型的预测结果误差相对较大。RBF网络在对复杂系统的描述中,可以进行非线性系统描述,因而在网络安全预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神经网络参数优化可以通过遗传算法进行。
RBF态势预测模型最主要进行基函数中心、宽度的计算以及隐节点数目和隐层的计算,从而降低预测误差,建立相对精确到网络。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性相对较高,因而局部极值出现的可能性有效降低,基于这一点,RBF网络利用遗传算法可以有效优化参数、结构。
基于BP神经网络评估模型,引入了遗传算法,对网络态势预测相关参数进行有效优化,从而提高态势预测的准确性、有效性。
结语
本文综述了3种基于数学模型建立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从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预测、发现、解决、系统的加固给出了具体的方法,针对不同算法的优化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在实际网络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感知系统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勇.基于Markov博弈模型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方法[J].软件学报,2011,22(3):495-508.
篇9
【关键词】
美罗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抑制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指因B细胞过度活化,分化成浆细胞并分泌的异常免疫状态,造成血小板破坏增多的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目前该病治疗上仍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约2/3的患者可获得长期反应。激素无效的病例可以选择脾切除,也有较高反应率。但仍有15%~20%病例复发,成为慢性难治性ITP,治疗困难较大,以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免疫抑制剂为主。前者治疗费用贵,持续时间短;后者有效率低,有骨髓抑制,不可逆性神经炎、继发肿瘤的严重不良反应。人们不断探求新的药物及方法来改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的预后。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是抗CD20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通过多种机制清除体内B淋巴细胞,已开始在ITP中应用,尤其是cITP。现将我院美罗华治疗复发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明确诊断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0岁,46岁,51岁,平均38.3岁。病程分别为8年,3年,5年,平均病5.3年。既往治疗有足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加至少1次免疫球蛋白,联合/不联合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全部患者均不同意脾切除治疗。
1.2 治疗方法 抗CD2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由美国罗氏公司生产。每次100 mg/m2静脉滴点,每周治疗1次,连续4次。治疗前常规检测肝炎病毒学均阴性。首次给药前常规给予异丙嗪25 mg肌肉注射抗过敏治疗。治疗中每小时测血压、脉博1次,并给予心电监测。
1.3 毒副作用 全部病例均出现静脉输注相关事件:包括寒战、发热(1例),一过性头痛(1例),恶心(2例),皮疹(1例)。上述症状均出现在首次治疗后的30 min~2 h内,减慢输液速度或暂停输液后,上述不适症状缓解或消失。
全部病例未出现血液学毒性。治疗前血小板数分别为8.5×109/L,3×109/L,11×109/L,治疗后血小板上升时间分别为治疗后的6周,8周,5周,随诊6个月,血小板最终稳定于50~60×109/L,65~85×109/L,30~40×109/L。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好转,脱离输血,持续疗效达4个月以上。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明确诊断为cITP的3例病例,之前接受了2~3种治疗无效。按上述推荐方案给药,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好转,无出血倾向,血小板升高,脱离输血,总反应率3/3(100%),2例病例血小板在50~100×109/L,PR2/3(66.7%),但没有达到正常范围病例,CR0/3(%)。
2.2 不良反应 3例病例均出现了静脉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寒战、发热1/3(33.3%),头痛1/3(33.3%)恶心2/3(66.7%后上述症状消失。1例发生了寒战、发热,暂时中断治疗,给予对治疗后寒战、发热症状消失。再次以减慢输液速度输注未再出现上述反应。不良反应均在首次治疗中出现。所有病例未见到血液学毒性。
3 讨论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机制与体内产生自身抗血小板抗体有关[3]。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关ITP的研究更加深入。目前认为其发生与B细胞功能异常有关。B细胞的过度激活、活化、分化成为浆细胞并引起的免疫反应成为ITP治疗主线。如何调节抑制B细胞过度激活是免疫,治疗重点。复发/难治性慢性ITP对常规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疗有困难,临床上迫切需要有新的治疗方法。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是1990年研制成功的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通过多种抗制清除休内的B淋巴细胞。既往治疗在治疗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已得到了充分证实[4]。这种单克隆抗体与B细胞靶向特异地结合,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诱发并加速B细胞凋亡,减少B细胞向浆细胞转化,减少异常抗体的分泌,从而达到cITP的治疗目的,并为抗CD20抗体治疗cITP提供了理论依据。Ratanatharathorn等[5]在2000年报道了一例抗CD20单抗冶疗难治性ITP的患者获得缓解,到目前为止,美罗华主要用于难治/复发的慢性ITP。常用方案为375 mg/m2/周,连用4周。2007年,Arnold等报道:近期总有效率62.5%、CR率46.3%。明显高于对照组31%,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美罗华治疗复发/难治性ITP的有效安全。鉴于该药品价格昂贵,有人偿试用小剂量美罗华治疗cITP并获得成功,意大利Zaja[6]的研究中,以小剂量美罗华(100 mg/m2/周,连用4周),总有效率75%,CR率43%。中位起效时间分别为31 d和44 d,提示小剂量美罗华治疗ITP具有与标准剂量治疗相近的疗效。但此结论有待于小剂量与标准剂量美罗华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
本临床中实验中,小剂量美罗华治疗3例cITP患者,2例PR,PR率为66.7%,PR率略高于上述报道,但未有CR。分析原因:①样本量小,不能体现疾病异质性对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的影响;②患者一般情况及此前接受的治疗情况不同;③观察时间不够长;④用药剂量小。另有临床实验发现:血清美罗华的浓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治疗有效的患者血清的美罗华浓度比无效者高[4、6]。在不良反应方面,均出现在首次输注过程中。大多较轻,通过减慢输液速度或暂停输液后再次输注时患者均耐受,没有因此中断治疗的病例,副作用可防可控,治疗安全有效。
今后工作中尚需统一入选标准,需大样本临床研究确定给药方案,适应证可以不单纯为复发/难治性cITP,若不考虑经济问题,对于初治ITP,也是可以偿试推荐美罗华治疗的。
参 考 文 献
[1] Rodeghiero F,et al.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definations and outcome criteri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f adults and children:report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Blood,2009,113(11):2386-2393.
[2] 侯明.成人 ITP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30(9):574-575.
[3] Garcia-suartz J,et al.The clinical outcome of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patients is related to their T cell immunodeficiency.Br J Haematol,1993,84:464-470.
[4] 钟亚华,谢丛华.抗CD2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2,25,60-63.
篇10
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ISO9000认为,“质量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里的“特性”是指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固有特性是事物本来就有的,它是通过产品、过程或体系设计和开发及其之后实现过程形成的属性。因此,该定义从质量的外在属性与内在属性对质量进行了规定,认为质量一方面是客体本身的属性,另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适用性。
法国著名学者米亚拉雷(198助指出,教育质量的一般性定义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以一般的或具体的教育而表达的社会期望,二是教育过程的实际特征以及在学习水平上所观察到的变化。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与内涵经历了一个从单维向多维逐步发展的历史演进、不断丰富的历程。当前对于教学质量的研究和讨论过于注重质量定义中的主观方面,其中以适应性质量观最为代表。这一也似乎导致了我们在关注质量问题时过于关注质量对于主体适应性的一面,却忽视了质量的客观性本身。
将质量视为可以分解并加以测量的客观存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我们可以控制大学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高等教育的众多利益相关者感知到质量的确定性,从而维系和证明高等教育的合法性价值。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不仅需要考虑怎么评价质量,而且需要转向对质量本身进行审慎的客观分析。也许正是由于缺乏对质量本身进行逻辑分析,人们在论及质量时总会感觉到质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本文立足大学教学质量的客观性本质,以系统哲学为方法论,探析大学教学质量系统的一般范畴和运行逻辑,以期为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提供理性基础。
二、大学教学质量系统的基本范畴
系统哲学是关于系统的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是现代系统科学成果的总结。系统哲学关于系统元素与环境、系统信息、结构与功能等基本范畴体系的一般概括和抽象,以及对系统运行规律的阐释对于厘清大学教学质量的实质内涵和系统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系统哲学的视野里,系统就是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并处在一定环境下的有机整体。质量综合体现在作为系统的质量的元素、信息、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间的祸合关联之中。虽然在事实上,质量作为一个体系不可切分或“还原”为部分,但在逻辑上只有将大学教学质量视为可以分解并加以测量的客观存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立基准性的质量指标特殊值,从而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监测和控制质量运行过程和效果,而且,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由此才可以感知到大学教学质量的确定性,并对其做出相应评价。因此,以系统思维理解大学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建立大学教学质量系统的范畴体系,将内容丰富的高等教育功能和活动抽象为质量系统元素、质量系统信息、质量系统结构、质量系统功能等四个基本范畴。工
大学教学质量系统的元素。元素是指“构成系统统一体的各种不同的功能单元,而不是机械论所说的物质的‘最后实体’或‘宇宙之砖’。”《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会服务和学术环境等。”有鉴于此,大学教学质量系统的元素包含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师生素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条件。系统元素具有两个独特的性质:协同性和不确定性。大学教学质量系统元素的协同性是指直接构成质量系统的功能部分(即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发生着比较密切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系统元素与系统环境之间在相互联系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大学教学质量系统元素的不确定性源于系统元素包含着内在的偶然性。由于系统元素的构成不仅有物质、能量,还有信息,它们的内在偶然性决定了系统元素运动和性质必然具有不确定性。
大学教学质量系统的信息。质量系统信息是在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中发生的,反映“产品”质量和各个环节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大学教学质量信息是统计性信息、语义性信息和价值性信息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如“生师比”、“教师职称和学位结构”、“开出课程数”、“毕业生就业率”等定量化的质量信息就属于统计性信息,“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支持性”、“教学方式方法与能力培养的匹配性”等属于语义性信息,而“教学效果与内外部需求的适应度”、“教学条件对教学目标的保障度”、“教学过程与教育目标的符合度”等就属于价值性信息。这些系统信息构成了评定大学教学质量高低的基本依据。
大学教学质量系统的结构。系统结构是元素之间的功能藕合关系,具有由系统反馈机制保证的稳定性。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师生素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条件等教学质量系统元素之间按照一定办学规律和教育规律藕合关联,形成大学教学质量系统结构,具体可以分为目标质量、过程质量、条件质量。其中,目标质量是从目标管理的意义上在学生学业成就上设定的相应质量参数,这种设定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要对于教与学效果的理性演绎。过程质量是指为确保学生经过专业学习能够达到上述学业目标,必须选择和确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条件质量是“旨在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而制定的教学规范、关系规范、分配规范,借以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卓越的学习”,是指达成最终质量需要怎样的平台、条件、机制。三者有机统一,互为支撑。
大学教学质量系统的功能。系统功能是指由系统结构决定的能力和性质。质量系统的功能包括系统结构的内部能力和性质,也包括质量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特征。从教学质量的主体性来看,教学质量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即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教师发展,即教学卓越、学术成长;学校发展,即办学声誉提升、资源竞争能力增强。认识教学质量系统,本质上就是在于用系统思维对教学质量寻求结构性解释,而系统结构是由系统元素之间的功能祸合关系构成的,从教学质量系统的功能是否有效和优化可以反推出系统结构的优劣,进而可以判断教学质量系统是否有序、稳定、协同,以及系统元素能否自我调整与纠错。
大学教学质量环境。系统环境是对系统起直接作用的、系统元素之外的事物集合,由相对稳定性的部分和比较易变的部分组成。在系统哲学看来,教学质量系统的环境范畴不同于机械论的收敛式认识方式。作为质量系统的重要制约因素,系统环境事实上并不具有无限性,而是在一定层次、一定范围解释教学质量系统的认识模式。明确这一点,非常有助于对教学质量系统的具体理解。这一也意味着教学质量系统有着自身的功能边界,为大学教学工作不应该承担“无限责任”(比如就业,大学只能承担有限责任,大学生就业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与外部社会尤其是市场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提供了理性辩护。
三、大学教学质量系统运行的逻辑规定性
1.教学质量系统元素新特质的创生。
教学质量系统元素的新特质创生实质上就是教学理念、教学制度、课程等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和结果。从系统哲学的观点看来,系统元素自身和元素之间匹配状态的创新性变革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
(1)教学理念方面。当前大学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客观主义”的教学理念,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创新导向和实践导向的教学改革意识还不强。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大学教学理念的有效变革,创生出适应甚至引领教学质量系统完善的思想观念或教育哲学。我国一些大学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借鉴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的“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BE)改革就是教学理念新特质创生的很好范例。( )BE理念“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0当大学教学向(>F3E理念进行转换时,会带来教学质量系统目的和价值的重新定位与聚焦,它从强调方法到强调结果,从过程到目的,从花费的时间到结果的完成,从进人的要求到达到的标准,从教到学,从计划到绩效,以及从课程到结果,形成“真正以它的全部学生为中心—而非围绕时钟和日历”的教育系统产门随着对( )BE理念的成功引人和借鉴,一些大学在高等工程领域教学理念不断得以丰富和创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显著增强。
(2)教学制度方面。教学制度元素为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提供系统化的支撑。教学制度元素的特质创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以教学为核心的教育资源配置管理体制改革。相对于强调学术自由的科学研究功能,大学教学必须具有规范性、程序性、制度化的特质。由谁决定资源的配置,以何种程序或方式决定资源的配置,如何合理配置,这是教学制度元素特质创生的三个基本问题。因此教学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创新要审慎地平衡行政权和学术权,细化教学学术性事务上学术主导权的权责义务和教学行政性事务上管理的具体职能。其次,以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改革。积极转变质量观和知识观,吸收业界专家、引人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生成过程管理的科学性。最后,过程管理制度改革。教学实施活动的过程管理科学化才能推进教学的深层化改革。“由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动态性、艺术性、创造性,过程管理改革与其是细节控制,毋宁是在保证统一要求和规范性的同时,用相应制度规则去保障教学活动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体现出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育规律、认识规律、发展规律的尊重。”
(3)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大学课程不仅是知识体系的具体反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知识结构继而能力结构的形成,更是大学教学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和必需手段”。叫改革课程结构,创生课程体系新特质,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整合优化课程设置,在通识与专业、必修与选修、核心与更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学分结构上形成一种学习经验,这些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实践背景和相互支持的知识框架与创新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创生教学内容新特质,需要重新审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注意吸纳新知识、新科技、新成果,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强化综合化课程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培养目标的大学课程教学内容各具特色,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发展规律,按照各自的目标与特色对课程教学内容要素进行科学设计,使之有利于学利、知识的交叉,在训练系统思维、养成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大学与其他单位合作培养、树立国际化的开放视野和国际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逐步培养创新能力}o}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构建合理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结构。
2.教学质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自洽。
大学教学质量系统结构是由理念、制度、师生、课程、资源和条件等系统元素按照一定办学规律和教育规律藕合关联形成的抽象性存在;而大学教学质量系统功能则表现为教学质量在学生、教师、大学发展中的实际能力特征。大学教学质量系统运行逻辑的内在规定性要求质量系统结构与质量系统功能之间必须具备内在自洽性。
教学质量系统可分为“原功能”和“构功能”。系统某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于整体而具有的功能称之为“元功能”;系统诸要素“元功能”的机械和就是该系统的“原功能”。只有教学质量系统内部诸要素排列有序和结合紧密,才会使质量系统具有比原功能大得多的功能,也可能出现原功能中所没有的新功能,这种和原功能相比量上多出来的部分,以及在质上新产生出来的部分,就是质量系统的“构功能”。按照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学质量系统功能事实上是系统要素如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课程等的原功能和构功能之和。要提高质量系统的总体功能,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师生发展的需要,必须或者提高每一个系统元素的“原功能”,即改造每个要素的素质,通过教学改革带来系统元素新特质创生,或者提高质量系统的“构功能”,即改造质量系统的结构,也就是改进改善教育理念一教学制度一师生素质一教学模式一课程设置一教学资源等之间的藕合关系,充分发展要素祸合的整体性作用,使教学质量系统处于构功能最佳的状态,最终达到质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自洽。
一定程度上,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冲突是教学质量系统的常态。面对外部环境的变迁,正是这种非平衡的冲突和矛盾推动着质量系统远离正墒状态,不断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在每一次冲突和矛盾中,质量系统中组织的核心特质尤为关键,它不断发挥着组织自我纠错和自我改进作用,发挥出“自组织”功能。这个核心特质就是教学质量系统中的一些主体性元素的自主性作用机制,实质上就是教学质量系统中组织成员(如敬业而有理想的教师、教学管理者、学生等)面对客观性的外部约束,主动对教学质量元素新特质进行创新性活动过程,如改革教学制度,变革教育理念,更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等。
3.教学质量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如同开放组织系统理论所揭示的,组织是一个通过与其环境的输人和输出来调节其生存状态的自我维持系统。”大学教学质量系统接受来自外部环境的价值、目标和资金等输人,经过系统内部的人、结构、技术和任务的祸合匹配后,再向环境输出更有能力的受教育者、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化和思想,以及新的知识体系。叫教学质量系统为了不断地降低自身的正嫡含量,提高其有序度,就必须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一是内外循环。古典理论以一种静态组织观把教育组织设想为由稳固的结构和科层制度支撑着的集合体。强调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理论则认为,大学教学质量系统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循环系统组合而成,大循环中包含着小循环、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嵌人,只有质量系统向外部环境输出大于环境向系统的输人,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保证系统本身存在的价值。
二是平衡与调整。大学教学质量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一种平衡状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需求变革,大学教学质量既要适应这些变化,同时更重要的还要发挥作为知识和思想高地的引领功能。如果质量系统只是维持现状,被动和静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质量系统的对外输出必然逐渐滞后于发展需要,教学质量提升则无从谈起。教学质量系统只有通过内部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动态调整,如调整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甚至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主动和动态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才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并起到良好效果。
三是信息的输人与反馈。外部环境把价值取向、教育目标等通过信息输入的方式影响着教学质量系统;大学教学质量系统为了做到内外循环和平衡调整,就需要获得足够且畅通有效的信息资源,准确地做出甄别、判断和评价,适时做出有效反馈,既包括反馈到系统外部,也包括反馈到系统内部的每一个过程环节,从而形成既能内外贯通又能甄选识别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支撑教学质量系统的总体运行绩效。
- 上一篇:田径竞赛起跑抢跑规则
- 下一篇:传统文化孝道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