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资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资源建设

篇1

关键词: 三通工程;教育资源云平台;共建共享;机制;体系;标准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81-05

2012年5月28日,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就是建设“三通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云平台”。“三通工程”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为全国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战略方向和行动纲领。

在此,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理解:“三通工程”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就是要建设好信息高速公路,这个信息高速公路要通到每个学校,通到每个班,通到每个师生信息终端。“校校通”是前提,是硬件,是每个学校必须要达标的要求。

“宽带网络校校通”为“优质资源班班通”提供了条件,“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要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到每个班,就是能使每个班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它有硬件建设要求,也有教育资源方面的要求。“优质资源班班通”并不是此前我们所想象的一根网线连接到班级多媒体教室终端,能够上网下载有关资源或能进行网络教学就是“班班通”了,真正的“班班通”应当在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的基础上,个人或班级空间与网站优质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平台空间之间资源自动智能汇聚,共建共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更进一步,优质资源不仅共享,而且在空间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平台空间互动,在吸收运用与整理已有优质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优质资源,动态创新更多更活更好的资源,从而最终达到真正的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对信息技术平台硬件与软件应用的综合要求,即要求这样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要具有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体系与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直接的基本要求。

“三通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三通”之间有着深刻严密的内在联系,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云平台”都是为“三通工程”服务的,就是运用信息化手段为教育提供优质资源、提供优质的管理与服务,直接落脚点还是资源共建共享。可见,全国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已提上议事日程。

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一个单位或区域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于消灭数字鸿沟,推动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而言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推动全国教育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育资源云平台是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服务的,而“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其直接之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最终是为了推动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能解决教育中的很多现实问题,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

1.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学生个人学习之间的竞争已很激烈,个别优秀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一种比较保守的学习风气,有了好的学习经验和体会不愿与人分享,有了好的学习资源也处于高度保密之中;有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学生相应地处在一种相对平等的学习起点上,每个学生必须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如果使自己处于某种封闭状态反而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合作学习、相互帮助会成为学习成长的新动力。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或班级在相互合作学习中提高差班差生的成绩变为常态,从而提高班级或学校的整体学业水平。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不仅对学生学科学习,对老师专业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一个学校或地区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2.可解决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师资水平不齐的老大难问题。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师资水平不齐是老大难问题。资源共建共享,信息互联互通,有利于水平较低的教师方便地向水平高的教师学习,方便以年级或以学科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校本教师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水平,消灭师资水平悬殊太大的弊端。

3.一县或一个地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提高整个县或地区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地区内发展差距。

4.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全国缩小地区差别,加长教育短板,促进落后地区教育与社会发展更具有重大意义。

二、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1.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首先应确立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是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共建共享的关键。

资源共建共享是互联网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资源共建共享的认识是有不同层次的。此前,国家投资,相关部门建成资源库,然后提供给一定范围内人们使用,这是一种资源共建共享,就是用国家的钱(也就是人民的钱)建成资源库,然后让人民来使用。互联网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形态,就是“大家帮大家”,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资源能够彼此公开,大家共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

还有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资源的使用,习惯于共享,而不屑于共建。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校总是希望从别的学校,从相关部门,从资源网站上弄到自己所要的资源,或者在引进资源时总是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源丰富不丰富,质量好不好?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很少有学校有单位想到在引进资源的同时,怎样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资源。很少有人去关注、去探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很少有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考。

过去我们各自都建立不少教育资源库。各大学、各院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等都建立了一些教育资源库或教育资源平台。尽管这些资源平台、这些资源库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都不是共建共享资源,也不是动态更新的资源,因此也算不上是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

其原因有四:

第一,资源建设不符合共建共享理念。这样的资源库建设只有少数人参与,即少数专家,少数教师参加,谈不上在一定范围的全员参与,更说不上有资源使用者的全面参与,尤其是基础教育学科资源更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参与,这样的资源是静态资源,使用价值有限。 第二,已建资源无法有效实现资源的共享。资源建设费时长,资源建成后只有少数人下载、使用。这其中又有多种原因,一是资源平台设置了种种限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使用其中的资源,二是只有少数人愿意使用其中的资源,其原因也是因为其资源建成就陈旧了,就成为死的资源,不方便变化为活的有用的资源。其三,查找资源不方便,下载不方便,收藏不方便,整理使用不方便,其资源平台或资源库未能提供给使用者各种方便。

第三,因为资源建设没有全员参与,没有全员使用,所以创建的资源库是死的资源库,不能做到动态更新,不能成为活的资源库,因此也就不能充分发挥所建资源库或资源平台的作用。国家花了大量的钱,所起作用有限,效果甚微。

第四,平台技术不具有共建共享机制。过去所建的资源平台,且不说使用资源的各种限制,就算通过注册,可以浏览或下载资源,但还是不能从技术手段上很方便地让公众参与共建,实现共享,缺乏共建共享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比如,上传资源,其图片、视频流量受到很大的限制;下载速度慢,存储以后才能使用,且调用很不方便。就是说,平台建设本身不具有方便共建共享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技术角度上,不能保证共建共享机制的完美实现。

所以,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无论是平台建设,还是资源库建设,必须建立好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而这样的机制,只有在云技术支撑下,以平台空间为基础,从个人空间直接进入平台,在个人空间直接运用和学习使用平台的资源,平台空间互联互通,平台空间资源自动智能汇聚,资源信息全面互动直达对方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具有目前互联网领域中最完善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国家教育资源云平台,必须选择像这样的云技术平台做支撑。过去国家或地方都建了不少资源,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就是没有把好的资源放到好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上是一个根本原因。

2.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必须有强大的云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优质资源必须放置在强大的云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上

过去不少院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和资源平台。但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很多学校的校园网,一旦全校人人参与到网络教学和学习中来的时候,人人上传资源,个个下载或每班播放网络视频等,校园网就会被挤爆而瘫痪。就像中国的铁路订票系统,一到春节前后就进不去,无法登录,其网络服务体系落后显而易见。过去我们一些院校花大量的钱做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用大量的钱购买服务器,不仅花了大量钱,而且管理非常困难,还根本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的要求。而事实上,每一个学校或机构都要建一个强大的云平台,这是不现实的。这不仅需要有新的技术突破,而且需要有新的建设机制。

湖南教育信息化找到了一种好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好的机制, 那就是:企业投资搭建平台,院校按需要购买服务。校企合作,形成了一种便利的云技术平台建设的机制,解决了院校资源共建共享云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的难题,且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这应当成为当前国家和绝大部分地区及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一种最佳选择。遍观当今各类互联网网站,能够真正具有大规模全方位共建共享机制的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实在很少,世界大学城云平全具有这样的技术特点与创新特色。

世界大学城具有平台空间互联互通,网状的沟通与互动环境,平台空间建设自定义,平台空间资源自动汇聚,强大的视频直播与交互等创新功能,在这个平台中,资源上传汇聚不受容量限制,资源使用提取无需下载,无需个人U盘、移动硬盘、个人电脑硬盘中存放,通过个人空间订阅分享,所需资源自动汇集到自己的空间,在空间直接打开使用,只要有上网的地方,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调用。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虽然空间应用不是世界大学城首创,但不是任何一个互联网的平台空间都能达到完全互联互通的目标。我们知道,许多互联网网站,都有个人空间,而且也都能对个人空间有一些个性管理,但他们的网站平台与个人空间都没有做到全面的互联互通,还没有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空间的自定义和个性化管理有现在的世界大学城云平台这样全面,不仅如此,世界大学城每一个空间都是一个强大的互联互通的个性化网站,具有与机构平台一样强大的功能。平台、空间互联互通,资源自动汇聚与推送,这样的平台空间才能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的伟大目标,只有在这样的平台空间上,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常用长新,形成一个活的教育网络资源库和资源平台。也就是说,通过平台空间资源直接汇聚与调用,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真正落实并践行好“三通工程”。

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深度支撑“三通工程”中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它可为每一个班级搭建一个班级云空间,实现国内外优质资源智能汇聚;开设本班管控、共建共享的“视频直播互动同步课堂”,共享全国其它学校的班级开设的视频直播互动同步课堂;它可为每位班主任或辅导员搭建一个功能强大的云空间,依托云空间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依托班级空间创新各种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

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深度支撑“三通工程”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它可以为每个老师,每个学生快速构建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且汇聚互联网领域的各种功能与教育需求深度融合;人人有空间,使空间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依托,使优质资源、教育过程直达全体师生;学习空间构建实现完全自定义,各个空间各有特色。

3.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建好一个资源平台,只有少数人能用,只有少数人参与建设,那不叫共建共享。如何才能实现资源建设共建共享,除了好的建设机制和好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还不够,还必须有相关法律或政策的保障,应当制定资源共建共享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首先,资源建设要实现共建共享,其资源建设的目的与赢利性的资源建设不同。这里所建的资源不是个人或机构来赢利的,而是为了让大家来共享的。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我建了资源,为什么要用来共享?

资源共建共享要求其资源建设主要不是直接用来赢利的,但资源建设本质上是离不开利益依托的,其共享资源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益,而不是只追求少数人的利益,国家教育资源共享当然是为了实现其国家发展之利益。

第二,我们要考虑,谁建了资源,谁就应当获利。所建资源都是有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为了让某一机构或个人获得一定的利益。建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不影响、不妨碍资源建设者个人或机构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其大量的资源应当是免费的,公开的,带有公益性的。一个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网络资源平台,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让更多人参与资源共建共享是主要目标。而且,判断一个资源平台是不是共建共享,又应当是有标准的。

国家应当制定一个标准,一个网络资源平台,在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上让更多人共享,或者让多少比例的人员使用资源并参与共建,才称得上是共建共享平台,制定这样的标准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国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依笔者看来,其义务教育及其以下教育资源应当全部免费公开、开放。高中、大学基础学科,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等课程资源也应当免费公开、开放。专有课程,特色课程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这样的资源平台才算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相应地,一省或一校资源共建共享也应当有一个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就不算是资源共建共享。

国家如此,机构如此,学校也是一样,一校的资源在多大范围自由交流才算是共建共享也可以确立公认的标准。小而言之,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个个人空间,也可以确定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准。如果一个个人空间,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资源别人都无法浏览学习,这样的个人空间就不是资源共建共享。至少,这可以作为学校评定优秀个人空间的一条标准。世界大学城的核心理念是:“大家帮大家,找到你想学习的一切”。所有人的资源,都可以让大家来分享,学会分享不仅是一种个人美德,也会使个人在学会分享中不断提高自己、展现自己。因为,你的好东西不让别人学习,别人就不可能很好地认识你。 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不仅要有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准,还应当有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达不到技术标准的,同样不能视为是资源共建共享云平台。比如,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以云计算、Web2.0理念与技术为基础,以机构平台和用户空间为构建元素;平台空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平台空间自定义、个性化、实名制管理;大并发量、海量数据处理云技术,大并发量视频分发、搬迁、加速云技术等,即可视为云技术平台这一领域的行业标准。

4.国家或地方应当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平台可以分两部分,即公共资源建设与云技术平台建设,然后,把公共优质资源放在优秀的云平台上,资源共建共享是把优质资源放到云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上,这样才能达到共建共享之目的。一般而言,既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又建有丰富的资源,这样优秀的互联网站是很少的,而实际教育资源云平台建设,可以把两个部分分开来做,然后合在一起。

一般地,互联网企业长于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云技术平台建设,说到云平台技术建设,不是随便就可以建好的,如前面所说,须具备共建共享资源建设机制,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云技术体系与服务标准,建设这样的云平台,除了具有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还要有大量技术人才队伍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资源建设,各院校、各教育、培训等部门是它的长项,教育资源要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现实需要,其组织编写与资源汇聚需要大量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参与,而且在共建共享机制前提下,还有广大使用者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资源库建设才能成为活的动态更新的资源库,才能对各级教育教学产生真正的推动与支持作用。所以教育资源云平台建设可以走企业与教育、培训部门结合的路子,在一个共同目标下按照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合作。

那么国家对这样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经费补贴应当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资源提供者的补贴,这其中一是源资源提供者,其二,对资源进行优化更新的更新者。当然,这里可以有一个认定程序和标准问题,由相关部门或专家认定,对优质资源更新者实行补贴。

另外,在以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由国家出资在教育机构或院校已建了一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如大学公开课或一些精品课程,特别是那些基础教育或特殊教育资源等,这些资源应当放到更好的云平台上,让更多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来共享,并在共享中不断创新,形成资源建设动态更新的良性机制。

篇2

标准化原则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资金大、耗用时间长的系统工程,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和管理简单化。为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实现小学英语教育资源共享化,也要推进资源标准化建设,为平台提供软性支持。只有遵循标准化原则,才能实现小学英语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和更新的及时性。时代化原则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平台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推出符合新课程内容和新教学大纲的资源,迎合小学生和英语教师的需求,进而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生活化原则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应联系实际,贴近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小学生的需要,发掘相关的英语材料、信息,把学生身边的英语引进课堂[3],以创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情境,感觉到语言生活化,有现实感和时代感,进而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框架

平台构建要体现“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层次性、新颖性、实用性、时效性、多样性、地方性”等特色,实现网络信息交流现代化、资源共享最大化。基于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实际,拟构建的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教师博客互动模块此模块重视教师成长经历的分享,为教师自主学习、研修及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可以通过建立博客讨论区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分享经验,互动交流,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互动发展。

主题资源库模块主题资源库模块的设计,以学生的需求为重点。例如,《节日》资源库中既有关于东西方节日内容的学习,包括愚人节(AprilFoolDay)、母亲节(Mother’sDay)、父亲节(Father’sDay)、感恩节(ThanksgivingDay)、圣诞节(ChristmasDay)等西方节日和春节(SpringFestival)、元宵节(theLanternFestival)、除夕(NewYear’sEve)等东方节日,也有东西方节日相关联的知识。

本土文化资源模块此模块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对广西的地理风貌、民族风俗、文化艺术等知识用英语进行讲解,将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拓展了小学生的视野,帮助小学生学习。此模块具有地方特色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提供贴近学生实际、内容健康丰富的英语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学习实践的需求,拓展词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此模块的开发无论是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小学生的教育,都具有心灵和智慧的启迪。用户信息反馈模块用户信息反馈是对资源建设质量的把关,在资源开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用户信息反馈模块有利于用户从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对所建小学英语教育资源进行评价及反馈。这样,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者既能第一时间掌握庞大而真实的用户信息和听到用户最直接的心声,又能及时做出最适合用户的调整,更新资源信息满足用户个体的喜好。节目点播模块英语信息资源平台是通过网络来搭建的,不同的模块包含不同的英语学习网站和节目,学生可以进行点播。教师或管理员都可以随时添加和更新英语节目。

3结论

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贯穿小学英语从教到学到管理的全过程,由多个功能模块构成,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针对小学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听力学习平台、口语学习平台、写作学习平台、阅读学习平台和翻译学习平台;提供小学英语图文、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添加个性化资料,不断丰富和扩充资料库;平台与互联网连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并实现网络化作业和网络化考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资料进行学习。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的运用不仅为授课教师提供了诸多方便,而且能让小学生在轻松自由、激情四溢的环境中学习,多方面给予他们听、说、读、写、译等训练。

篇3

[关键词]教育 资源 共享 机制 资金 协作

山区与沿海一体化,繁华的闹市与偏僻的乡村一体化,这是我们的理想,在这一体化的进程中,教育不能滞后。让边远山区每一个渴望求学的人,都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都享受到最优质的城市教育,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而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这一崇高愿望的桥梁。在这知识爆炸、数字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如何利用网络达到资源共享,积极为山区培养人才,成为我们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

管理是配置教育资源的中枢,实现城市、山区资源共享必须制度先行。山区教育人力、财力相对缺乏,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机制健全完善了,才能做到事事有人抓、管理能到位,教育资源共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要建立高效精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以成立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委员会,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做到有科学规划、有实施规范、有严格流程、有考核标准。要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潜力、不同个性特征的学员创造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提供因人而异的教育,提供最优质的资源,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努力形成科学开放、齐全规范的资源共享系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引进、开发与运用。

2.要明确机构职能和相应人员职责。一是决策职能,加强城市、山区资源建设的科学决策,建立评估监测系统,确保教育资源高效运行,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有效合力。二是宣传职能,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电话、广告和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提高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三是开放职能,创造开放条件,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享有使用教育资源和参与建设的机会,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联系职能,加强山海联系、校校联系、城乡联系、校企联系、校政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教育资源互补共享;五是组织职能,组织学习名校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更新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资源共享对国家、学生以及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形成一支能使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效益的技术队伍,保证通畅的服务。

3.要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第一,要在借鉴和引进先进院校资源管理成熟制度及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修订现有的教育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第二,要制定相应的管理与技术规范,突出某些教育特色,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山区教育可以采用以享为主、交换为辅、适当开发的模式。有些地方已经建立简易的教育资源交换平台,教师可以把课件、教案、导学计划、课程实施细则等上传到网络,分享教学经验,交流工作体会等,但在交换和使用教育资源时应有一定的规则,以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更新制度,充分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环境。第四,要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制度,引导和激励其利用共享的教育资源,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职工的考评也应体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成果。第五,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培训与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各名牌院校、示范院校的带头作用,分期分批对山区、乡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缩小师资配备的地域差异,使优秀师资在城市、山区之间流动起来,在资源共享中追求共同的发展;逐步完善城市、山区资源共享动态监测系统,丰富监测手段,逐步推行教育资源共享督察员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资源共享进行监督,为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做出贡献。

二、统筹解决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

资金短缺不仅仅是某个院校的问题,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贫困山区的情况更加严重。我国的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低于3%,而发达国家的均值为5.7%,与我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平均为4%,世界各国的均值为3.6%。即使这低于3%的教育投入也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农村的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不少地方甚至负债运行,不仅抑制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因此,在资源建设方面,应该统筹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

1.要加强资源建设的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财政性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数量指标,并根据国情逐年增加,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资金以生源多少为标准的分派原则,而不是越上层资金越充裕、越下层资金越短少,城市投入大、山区投入小,或者重点院校投入多、一般院校投入少。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的立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要拓宽广大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弱势群体、来自乡村、来自山区、来自基层的意见;要体现公平正义,统筹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推动城市、山区教育资源共享试验区的改革实践;要处理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2.要加大教育执法的监督。凡教育资源建设经费支出未达到法律规定指标的预算,各级人大专门机构应不予通过;资金分配不合理,要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还要加强对资金是否确实到位的督查。加大教育执法的监督,是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大教育执法的监督,要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要关注贫困山区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和制度,努力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3.要统一资金的管理制度。将目前分散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教育经费汇总,划归教育部统一调控。统一资金管理制度,应在法规政策、管理程序、使用服务、透明监督等环节构建一整套规范的运作模式,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透明,并可以适当均衡。如拨出专项资金,让人力、财力、物力雄厚的城市学校,拿资金开发教育资源,无偿提供共享;让人力、财力、物力匮乏的山区学校,拿资金添置网络设备,开启获取资源的通道。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可以减少资金闲置,降低资金成本,充分发挥整体资金的规模优势,有助于更好地管控风险,最终实现资金留存和运用的合理化。资金集中管控作为资金管理的一个有效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要建立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要优化资金集中管理流程,要健全财务信息集中管理系统,提升财务报告、分析、预警系统。

4.要拓宽资金投入的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才能保障和支撑教育资源的各个建设项目的实施。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投入的主力军仍是政府,但促进教育质量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用人单位发展的基础,因此,用人单位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投入也有责任和义务,应使用人单位成为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投入的生力军。此外,还应鼓励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为教育资源建设投入资金。教育资源建设要积极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动作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格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上的城市、山区资源共享。

三、围绕共享核心协作创制教育资源

目前,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组织正积极地引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材料,以及国外其他学校的先进技术、优质课件、教学手段等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国的教育资源共享。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应该让有教育需求的社会成员都能在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课件和资料。但是,如果所有的教育单位都来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必然会出现一些内容陈旧、形式简陋的劣质课件和网站。同时,从原材料中加工提取良好的教学材料是很费力费神的,每个教师都尝试着自己去做一切事情,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山区院校的条件不可能单独大规模的开发教育资源,但可以集中力量开发一门或几节。因此,应提倡围绕共享核心,尝试协作创制教育资源。可以利用网络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协作前景,利用现有网络为人们提供的交互机会,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带来的可能与便利,尝试与不同时空的教师协作开发教育资源。具体来说,应该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同的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应有各自的特色。人力、财力、物力充足的名校,可以坚持自己开发为主、交换为辅、适当外购的原则;人力、财力、物力居中的院校,应坚持多引进少开发、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人力、财力、物力不足的学校应坚持借鸡生蛋、无偿使用的原则。

2.要合理分解,集中使用。先进的现代化通讯媒体必须与优秀的教学内容完美统一、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也没有形式,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果教学内容落后单一,即使用最先进的手段传播,也没有学生乐于接受。因此,必须科学地、有计划地制作优质课。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全国各地知名院校特色专业的知名教授进行优质课的示范,当场录像后集中使用推广,彻底改变教学程序单调的现状;也可以让有条件的山区院校进行优质课的尝试,培养其教育资源建设的意识,使其体验分享、参与、合作的快乐。通过这种合理分解、集中使用的办法,用最现代的教学形式传播最先进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共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播知识和交流合作的全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公开与共享的项目或计划,这对于解决素质落差、促进知识进步无疑起到重大的作用。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山区的教育资源建设,让山区愿意学习的人能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得参加学习,这必将为山区的人才培养带来广阔的前景。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琨.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资源共享探析[J].河北科技图苑,2012(7).

[2]刘中宇,李延霞,杨艳萍.基于交互决定论的网络教育资源互动平台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3]程本强.信息技术与教学“专题资源库的分类与整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3).

[4]赵欣.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J].青春岁月,2012(10).

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范畴;资源建设;信息无障碍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65-05

一 引言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木桶”中的短板。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其和谐发展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纵观世界特殊教育发展历史,从“隔离教育一一体化教育一融合教育一全纳教育”无不闪耀着追求教育公平的人类理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其主要内涵包括: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可见公平享有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之一。

《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697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2801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4.5万人。通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改善信息环境、消除信息鸿沟,使他们充分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与知识,这显然是促进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是“科技以人为本”的水到渠成,是教育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二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反思

特殊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教育资源”这一术语因受不同文化与教育思想影响,有不同的称谓,在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影响下称为“学习资源”,如在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解读中使用“学习资源”一词;而在我国“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称为“教育资源”,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使用“教育资源”一词。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二者的内涵基本一致。教育资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趋势。特殊教育资源与普通教育资源相比,对承载特殊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辅助技术有更高、更具体的特殊需要,因此,本文所指特殊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按资源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软、硬件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

1.存在问题

通过流量分析、问卷调查、信息无障碍测试等手段,对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资源阻隔

在资源利用方面,利用“WebDig网站流量分析决策系统”,对特殊教育资源丰富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省略.cn)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7月1日访问者省份来源数据统计:在大陆内地,前三位分别是北京22.42%、江苏9.30%、广东5.43%,前三位共计占37.15%;而后三位分别是0.04%、海南0.12%、新疆0.16%,后三位共计占0.32%,西部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巨大阻隔。

(2)资源失衡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日,出台促进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已很多,但很少出台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要求在一些文件中仅一笔带过,无具体操作办法等实质性内容。资源失衡主要表现在领域失衡、地域失衡、学科失衡、发展失衡等方面。

(3)资源失范

笔者在2010年11月对115名江苏省特校教师进行《江苏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在“特殊教育资源信息无障碍满意度”中,苏南为12.19%、苏中为13.33%、苏北为9.75%。孙祯祥利用“网站易访问性测试软件Bobby”对我国65所大学和371所中、小学网站的主页或入口进行了无障碍网络环境测试,通过比率分别仅为9.23%与0.18%。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无障碍的失范程度令人担忧。

2.反思

“知行观”决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在中国哲学中,“知”与“行”可以表述为认识和实践。

从“知”角度反思,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复杂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原因,在事实层面上,残疾人与健全人享有的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并不平等。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的国度里,许多地方抱着普通教育比特殊教育重要,特殊教育发展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的认识,特殊教育的弱化导致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边缘化。

从“行”角度反思,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该“做什么”、“用什么做”、“怎样做”。观照现有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缺乏系统工程意识。我国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大多来源于企业、国内外基金会的人道主义资助项目或少量的课题研究成果,这些资源建设大多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其中不乏带有功利或感彩的资源建设缺乏应有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

三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坚守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起点是特殊儿童能基于优质无障碍资源的学习,过程是资源能消解、补偿特殊儿童的学习障碍,终点是提高特殊儿童的学习绩效。所以,探索、依据、根植于坚实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理论基础尤为重要。

教育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对象之一,这从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中清晰可见。历史上,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几十年间推出了五个不断演化定义,其中对我国当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影响较大的是“AECT 94定义”与其解读《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和“AECT05定义”与其解读《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AECT 94定义”为:教育(教学)技术是为了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明确了教育技术研究范畴是过程与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AECT 05定义”为: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技术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与合乎道德的实践。“AECT 05定义”对教育技术两大研究对象“过程”和“资源”之前有一个限定词:“适当的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ical)”表明了“资源”对技术运用的适用、绩效有更高的要求,是对以往定义的超越。但“AECT 05定义”使用“创建、使用和管理”三个范畴取代“AECT 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引起了中外学者不同观点的讨论。桑新民教授认为:“AECT 05定义”的

不足之处是范畴分类层次有些混乱,而且过于抽象,距现实太远,不便操作。

一个术语定义与范畴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能对某些现象作出解释,而另一种定义与范畴在其他一系列情况下或许更有用。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从教育技术的学科化取向对教育技术学定义与范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广泛研究,何克抗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与内涵形成了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超越国外经验的全新认识。其中桑新民教授从中国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的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如图1所示)研究,力图将美国同行的研究再向纵深推进一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影响。

图1中,设计范畴是资源建设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开发与实施是资源建设的基本舞台;评价与管理则对资源建设起反馈调节作用。该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媒体的学习”,逻辑终点是“高绩效的学习”,这与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此范畴模型中,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者可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

四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以“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动态结构模型”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指导,可以保障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与全面性,避免资源建设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下面从该模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入手,依据特殊儿童生理缺陷、学习障碍与认知规律的特殊性,侧重于在实践层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

1.设计

在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中,“设计”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特殊教育资源设计应从关注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特征、学习需求与学习环境的无障碍入手。

(1)依据信息无障碍理念设计资源

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在特殊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有无障碍需求的主要是听障儿童与视障儿童,听障学生对获取文本、图形等视觉信息没有困难,但如果语音信息没有转化为文本或手语,听障儿童就无法感知信息了;视障儿童因缺乏辅助工具,难以理解看不到、看不清或有干扰的图片与文本信息,导航系统混乱也对视障儿童使用资源造成障碍。因此,《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一2010年)》指出: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

信息无障碍的诉求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以及者,与信息需求者的信息获取和应用之间产生的矛盾引起的。2008年4月信息产业部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YD/T 1761―2008)标准来规范领域发展。

(2)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

移动学习是手持式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或跨越各种情境或地点发生的学习,包括那些使用移动或个人设备支持的课堂学习和扩增实境性学习,或把固定和移动技术结合起来跨越许多不同地点的学习。因特殊儿童在认知与交往中存在障碍,许多家长为方便特殊儿童学习与生活,为他们配备了移动电话、媒体播放器、掌上电脑或其他通讯设备等,这些设备具有较强的信息浏览和网络通信的视窗功能,正是引导他们进行移动学习的好时机。

特殊儿童在移动学习过程中能按需、随时、随地的利用资源,减少了教学与生活辅助人员的帮助,提高了学习质量,改善了生活品质。例如,听障儿童主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并且因为长期“以目代耳”,视觉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利用移动学习资源丰富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来刺激听障儿童的视觉器官,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辅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视障儿童利用移动学习资源的语音重现、图文屏幕放大等特殊功能补偿视觉障碍,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语音稍纵即逝,无法保存的缺点。

2.开发

特殊教育资源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为保证资源开发的质量、水平与效率,“多学科联合开发”与“二次开发”两个策略值得重视。

(1)多学科合作开发策略

特殊教育倡导医教结合,文理交融。但国内常从单一学科领域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资源开发的片面性致使其在共享、迁移、延伸方面出现障碍。

特殊教育资源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与需要进行开发,资源开发中需要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基于教育技术、特殊教育、神经认知等跨学科联合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在国内外已初露端倪。例如:利用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RP(事件相关电位)、眼动仪等现代化的行为实验技术对特殊儿童的语言、视觉认知规律进行揭示,以此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开发的依据,实现特殊教育资源开发从理想的应然开发向科学的实然开发的理性转变。

(2)二次优化开发策略

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设置与普通中小学相比,在体系与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现在普通中小学课程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出现多种版本共存态势。这些资源除教材配套资源外,其他教育资源建设主体大多实行市场化调节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特殊教育种类多,学校教育主要有盲、聋、智障三类,但细分到各类受教育的人数较少,资源开发单位面对特殊教育资源开发,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不愿介入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

把特殊教育与普通中小学相同的课程资源二次开发,通过“引进一整合一加工”优化成为适合特殊教育需要的无障碍资源,可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在资源二次开发中,要争取高校介入,高校与中小学特教学校相比,具有专业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与科研优势,高校汇聚了较多的网络、多媒体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㈣,可保证二次开发质量。

3.实施

实施是特殊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产品”的实践舞台,是利用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过程,资源实施必须围绕特殊教育的教学活动、多层次育能培训进行。

(1)基于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

特殊教育资源在信息化教学中主要作用有: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补偿缺陷、设疑思辩等。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缺陷与学习障碍,他们的认知结构还比较简单,正处在知识积累与思维发展阶段,还缺乏学习自控力。在缺乏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现状下,放手让特殊儿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事实证明是低效甚至无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比较中,加涅的“九段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据此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这九个不同阶段,特校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驱动资源,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2)基于资源开展多层次育能培训

对特殊教育从业者与特殊儿童进行育能培训具有重要价

值,通过资源的有效实施,可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特殊教育资源应用培训的对象主要有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

对行政管理人员建议以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资源建设的内涵、实践领域、管理为主要培训内容。对特校教师的培训,应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特殊教育教师资源应用能力培训,增加他们的体验与实践机会,使其真正地提高知识与技能,发挥资源应有的效能。对学生的培训,主要以学习中缺陷补偿、康复设备使用方法、提高生活技能途径等资源为主要培训内容。对家长的培训,主要以特殊教育知识、辅助技能、家校沟通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增加家长对特殊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干预、督导能力。

4.管理

特殊教育资源管理是通过对资源实施的自我调控,以实现教师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培养特殊儿童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为师生与家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完成特殊教育目标。

(1)以项目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专用设施,是指用来增进、维持或改善特殊儿童的学习机会与范围,克服或弱化他们在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辅助专用设施。

以项目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成功经验,通过项目的整体实施可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江苏省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正,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从2007年省教育厅决定用2年左右时间实施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在“建设基本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完成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教学基本设备、特教专用设备的具体指标。江苏省通过“四专项目”(列入专项工程、制定专门文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专人检查)来管理、推进项目建设。两年间省财政投入7000万予以保障,各地先后投入4亿多元用于特殊教育合格学校项目建设。全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推进中实现了高位均衡发展,为江苏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以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促进资源的深度应用

理论和实践表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远程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特殊儿童在生理方面的缺陷与学习中的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提供了较为宽容和灵活的学习管理体制,网络资源的便捷性能满足特殊儿童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特殊教育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应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为原则。通过组织“国家区域本地”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与“本地区域国家”自下而上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规范的资源汇聚功能,促进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5.评价

特殊教育资源评价是对资源在教学实施中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对资源在教学中作用的测量、分析与评定。特殊教育资源评价的重点内容是规范性评价与适切性评价。

(1)通过标准规范评价资源的无障碍性

特殊教育资源的评价除对其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评价外,还要重点对资源的无障碍性进行评价。无障碍评价重点从资源的浏览机制、多媒体信息处理机制、输入输出机制、整体结构设计四个方面来评价。特殊教育资源无障碍评价的国际标准规范主要有:互联网协会的WCAG1.0(网页内容无障碍指南1.0),它是由互联网协会的网页无障碍组织制定并的,主要是在考虑各类残疾人群访问网页内容时的特点而制定的与之相对应的技术标准,它对网页设计者提出了具体的网页内容无障碍要求;美国政府的Seefion508《美国残疾人康复法案》第508节(Seefion508)开创了全球信息无障碍立法工作的先河,它是一部联邦法律,规定了所有由联邦政府发展、取得、维持或使用的电子和信息技术,都必须能保证对残疾人的无障碍,现已成为国际性的网页内容无障碍的参照规范。

(2)通过学习成就测验评价资源的适切性

由于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小,被试异质性高,许多学者提倡在特殊儿童教育评价中采用个体被试教育评价。“成就测验”因侧重个体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能直接评估受测者对某些学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测验内容紧扣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联系密切等特点,在特殊教育评价中受到推崇。比较常用的个人学习成就测验量表是韦克斯勒个人成就测验―Ⅱ(Wechsler Individual Achievement Test―Ⅱ,WIAT―Ⅱ),它从口语表达、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基本技能、阅读理解、数学计算、数学推理七个方面进行测验。通过量表测验可评价资源对特殊儿童的适切性。

五 结束语

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学习障碍、认知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以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为宗旨,以特殊教育技术与育能科技为手段。本文以系统观研究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从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提出了有别于普通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通过资源建设中的形式创新,方法创新与内容创新,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资源对特殊儿童的适切性。优质无障碍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将对特殊教育产生两个积极的影响:一是对特殊儿童学习目标的充实与达成,学习方式的丰富与变革产生推动作用;二是通过资源有效实施来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康复与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

篇5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的教育资源生态。面对当下幼儿教师教育资源存在的一系列诸如幼师资源总体缺乏且队伍参差不齐、区域性之间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创造更富有活力的教师教育资源模式提供可能,成为了当下新的探索聚焦点。因此,利用远程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再培养,以及教资源管理局域网的建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教师;教育资源

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不二法门,主要包括教师教育内部资源的调整和外部资源的保障机制。教师教育内部资源的调整包括队伍的重建、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更新等;外部资源的保障机制是依托于来自社会等所做出的保障措施。[1]网络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增强教师教育资源的实力,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新兴动力。

一、互联网语境下的教育资源生态

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一系列优势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使社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首先,新媒体时代,众多贴吧、微盘、网易等资源库的发展,更高程度上冲破了地域的束缚,打破了传统地域的枷锁,教师利用微视频进行授课实践、专业能力、学术研究等的交流切磋。

其次,互联网技术收集了海量数据,资源传输更快。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类别多种多样,当然虚假信息也容易漫天飞舞。要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还需要规范安全的网络资源环境,特别是有关教育的网站要建立更为规范的管理和申请使用制度、完备的资源监管系统。[2]

再次,网络上的信息即时交流,加速整个资源生态圈的循环更新。它突破传统网络媒介的虚拟性,也改变了信息传播形式的单一性。可以充分考虑不同起点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必要时要尽量创设分层次的个别化学习环境。同时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交互式学习,促进整体资源生态圈的大循环。

二、幼儿教师教育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教师教育资源总体短缺,队伍参差不齐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师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都有积极的变化,但也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3]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下发,公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会持续上涨,进一步导致对学前教育教师需求的增加。教师质量是决定托幼机构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4]但是现阶段仍存在高学历幼儿教师分布严重失衡现象,比如城市高学历专任幼儿教师占教师总数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县镇和农村,农村本科以上专任幼儿教师所占百分比长期处于低位徘徊。[5]

(二)师资队伍区域性发展不均衡

我国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师资队伍区域性发展不均衡问题,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幼儿教师受到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普遍愿意选择经济回报高、工作条件优越的工作岗位,这种向好幼儿园集束式聚拢的现象,使区域之间幼儿教师资源配置形成相当大的差距,进而拉大区域、城乡的学前教育水平差距,严重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对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提出了重大挑战。

(三)社会对幼儿教师要求高与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矛盾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普遍认可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费尽心思择取优质幼儿园,家长择园,实为择“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保障,待遇、职称、进修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6]且各级政府经费投入差距亦显著,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幼儿教育受关注程度较高,经费投入到位,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职称评定、优秀教师培训等占有很大的优势;落后地区和农村,地方政府难以将有限的财力用来发展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路径

(一)利用远程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再培养

师资是保教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优质教师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内驱力。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的核心概念,[7]随着教师专业进程的不断加强与加快,规范性与长期性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利用互联网积极构筑远程教育环境,进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库建设。即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设备、技术等,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再培养,使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一线教师成为合格教师,将合格教师提升为优质教师。视频培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通过网络虚拟技术实现不同层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使用。研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选取相应的教学课程,达到直接与专家“对话”的目的,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方式与全新的教育理念。[8]既给幼儿教师提供终生培训学习的平台,也更贴近教师自身需要,走出统一培训的“大锅饭”时代,提高教师培训效率,扩大其覆盖面。

(二)教师资源管理局域网

明确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主导责任,是一国学前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合法性、正当性、实施效果等问题应该承担相关责任,是学前教育服务外包的主要负责人,依法落实教师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责任,必须由政府成为主要承担者。重视保证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同时,也应保证教师工资待遇,对教师的投入是效用最大也是最长远的财政方法。

建议对所有教师进行统一规划,可以形成地方性的或国家层面的教师资源管理局域网,政府统筹管理,完善教师政策特别是编制和待遇政策。可以以当地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水平为基准,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制定以岗位和职级为基础的统一的教师工资待遇指导性标准,同工同酬,将幼儿教师的待遇作为政府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重要工作予以完善,进行财政性补贴。[9]

参考文献:

[1]邵燕. 论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分化[D]. 四川师范大学, 2006.

[2]陈柳. 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冯晓霞, 蔡迎旗. 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7(11).

[4]王凌鸿. 西安市民办学前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大学, 2014.

[5]姜盛祥. 教育均衡视野下我国幼儿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4(8):77-79.

[6]庞丽娟, 韦彦. 学前教育立法――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1(1):5-8.

[7]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电子专业课程 信息化教育资源 建设制作

将信息化教学理念融入到电子专业课程中,处理好信息化教学与学科之间的关系。针对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信息化教学理念,制定详细的教学流程,开展全面的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将会促进电子专业课程的有效开展。

1 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流程

1.1 建设思路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要经过系统的开发,将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同时开展教学资源管理活动。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可靠性,资源管理系统要经过统一的上传、审核以及查询。信息化资源系统是教学开展的核心体现。能够实现媒体素材的搜集,课件引用以及电子书图的获取等。网络课程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电子专业课程的完整性,能够合理的安排学科分配。信息化教学资源要进行系统的配置,保证教学资源都能够得到正常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中重点建设硬件与软件支持,发挥系统功能维护作用,保证信息化教学系统正常的运转,积极的拓展资源访问。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体系主要是针对特定岗位中的技能需求,根据电子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充分的体现职业教学的特点。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要体现教育的科学性、专业的技术性等。

1.2 建设理念

明确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整体学科系统化分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化教学氛围,能够准确的制定教学策略。针对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结果开展综合评价分析。注重教学的理论创新活动。要实现信息化教学系统优化发展,并且在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资源分配情况进行全面的指导。在开展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知识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系统结合,积极创建优质的课程教学环境,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充分的发挥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

2 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

构建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要充分的了解到学生的主要特点,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明确资源建设的万式以及开发工具,在机电专业课信息化教学建设中要对整个课程框架进行系统地设计,发挥各部分的功能作用。根据教学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组合。采集教学信息根据学科之间的不同关系,在实际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主体的资料分析,视频动画、音频等都是采集教学信息的途径。根据教学需求构建信息化教学流程。制作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积极的应用软件系统制作电子专业课程,编写相应的脚本,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的过程中能够保证电子专业课程的效果。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进行科学的测试,积极的调整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的运行效果,测试学生对于电子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的实用性特点。根据电子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块,开展创新型教学设计。在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分析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策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及时的进行教学评估。教学计划要与操作程序相互适应,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基础上优化教学结果。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优化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信息化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优势特点,在教师专业指导下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综合水平的提升。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探究,提升学习效率,保证教学效果。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制定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计划与内容的相互统一。

3 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注意事项

3.1 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利用信息化进行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的了解学生的疑惑。在讲解电子专业课程的时候语气平衡,组织专业语言进行讲解,积极的进行自我调整,丰富自身的专业素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听懂电子专业课程。学生只有真正的理解专业知识,才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

3.2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根据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3.3 增强学习兴趣

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要采用自动化教学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教学引导你,使学生能够探索事物。教学资源的开发将会明确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科开展系统化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确定自身存在的不足,培养职业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 结束语

电子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制作是在自动化教学理念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互结合。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真正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宗敏.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5.

[2]蔡葛明,雍照章.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J].网友世界,2014(06):30.

[3]王国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05):25.

作者简介

金德新(1971-),男,吉林省松原市人。现为深圳市优视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多媒体教学。

篇7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34―0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百家企事业单位、万名师生开发的优质资源,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资源,为学习者享有和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我县以被确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地区为契机开展了先行试点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临泽县教育资源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并以国家平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为应用载体,在充分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应用着力打造中小学教师高效优质课堂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现就具体做法作以阐述,以飨读者。

一、用好“一师一课”优质资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2014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启动了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活动以应用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教师课堂应用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截至目前,全国教师已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晒课300多万节。晒课评选出的“优课”覆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平台汇聚的这些“优课”资源(包括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和相关教学资源)将为教师个人课前备课、课中上课和课后评价等高效课堂建设的各个环节提供示范、参考和借鉴。同时汇聚的“名师”及“优课”资源为教师专业成长、常态教研开展、教学竞赛参加等活动提供了丰富、生动、高效、优质的资源素材,为教师建设高效、优质课堂提供了资源保证。

二、用好平台提供的教学应用系统

我县通过下发通知、组织培训等多种途径,及时向师生推介使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最新上线的各类教学应用模块,如仿真实验、优学360、易题库、互动学习、快乐英语等。这些教学应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交互、自主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在线学习”教学应用模块,集成了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汇聚了教育名校精品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应用这些教学应用模块,将会使高效课堂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好“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畅言教师助手”

“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畅言教师助手”是科大讯飞公司为教师量身定制的备授课一体教学工具,它以覆盖全学科成体系正版电子教材为内容核心,同步提供到书到课的优质资源以及各种功能强大的信息化教学教研工具,其场景化教学、统一监管、语音支持、应用百宝和云端一体五大特色功能助教师轻松达成教学教研目标。我县在积极考察了解国内各种主流多媒体教学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在全县中小学推广使用“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畅言教师助手”教学软件,为全县中小学及部分教学点安装“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200多套,开通“畅言教师助手”帐号150多个。教师可利用能听会说的电子课本、到书到课的优质资源及快捷交互的学科工具进行备授课,有效推动了高效课堂的建设。

篇8

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除了应当利用成熟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建立有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的机制和管理平台外,还应当遵守职业教育的特有规律。例如,职业教育学习内容的结构和难度取决于职业活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学历层次和学校类型,因此,职业教育学习资源建设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学校类型和层次进行结构划分,而可以针对所有类型的职业院校、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企业培训部门的学生(员)和教师,甚至可以兼顾相关职业领域企业的在职人员。不同人群在此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当然在资源选取上可能有所侧重。

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资源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还应当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理念,本文仅讨论两点,即设计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

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研究表明,现代职业教育除了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和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期实现毕业生不但能在短时间内顶岗工作,而且在今后能够有良好职业发展机会。如,目前汽车服务企业的“汽车大学科”(R&D+M&S)机制已经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方式,传统岗位分工被灵活、整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代替,掌握这些共同的基本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的重心。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对宽基础、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全面的能力培养。引进“设计导向”的理念,使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必然趋势。

设计导向(Gestaltungsorietie-rung)是产生于德国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对“工作和技术的设计”

它认为,在技术、生产组织和工作的设计过程中,新设备、新技术的性能固然重要,但职业教育通过多元文化取向对社会愿望产生影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参与)设计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介于技术、工作和人力资源开发之间复杂关系的独立变量。因此,必须有意识地促使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从“适应导向”向“设计导向”的战略性转变。

2.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企业日益提高的对产品质量和员工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学习内容应当是职业实践中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任务。在此,学生应当能够独立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尝试解决之。设计导向的教学内容不局限在技术的功能方面,而是在把技术发展作为一个社会过程来看待,让学生对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即必须遵循设计导向的指导思想。基于此,现代职业教育的远程学习资源建设也应当区别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培训(CBT)学习程序,遵循设计导向的指导思想并参照Wikis工作方式,让教师和学习者有机会参与建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现代远程学习资源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建立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虚拟基础设施”(virtual infrastruc-tures),而不再是开发传授事实性知识的课件或课程(见图1)。

远程职业教育的“虚拟基础设施”与现代企业的分散工作方式和精益管理模式相适应,可以将职业院校的正规学习(foraml)和企业岗位的非正规学习(informal)结合在一起,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影响人的感知和行动策略。这一虚拟基础设施可以作为职业院校学生个人或团队交互式学习的平台(视专业不同),通过真实或虚拟的综合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知识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如果运行成功并吸引到一定数量的企业用户的话,还有可能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企业的实践性知识(theory in use)宝库的大门。

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

调查显示,我国急需大量高水平的应用型及技能人才,如汽车和数控机床的维修人员。这些“汽车医生”或“机床医生”在工作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安排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的能力以及不断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和相互合作的品质。要想培养这些能力,仅仅传授书本上的、事实性的和原则性的知识是不够的,而必须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在此,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已经无能为力,必须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

所谓行动导向(action orienta-tion)的教学,是让学生有机会根据需要参与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汽车维修为例,其基本学习步骤为:拿到故障车并确定任务――制订维修计划――确定维修细目――进行维修――维修中和修后质量控制与检测――还车并进行专业指导。行动导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其主要特征见表所示。

行动导向教学是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性的工作和学习,在尽量真实的工作情境(work situation)和工作过程中获得职业能力(图2)。因此,职业教育的远程教育资源也应当能够根据不同职业领域的特点,建立真实或虚拟的网络工作情境,提供真实或虚拟的工作过程,帮助学生将学习活动与工作过程在一个具体的工作环境中整合起来。这样,学习资源的建设必然涉及工作过程的四个要素,即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如图2所示)。

职业教育的远程教学资源建设,是设计具体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帮助学生取得一个工作成果(产品或服务)。为此,学生应当进行满足专业要求的工作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使用工具,与工作人员(如顾客、师傅和管理人员等)(通过网络)进行合作与沟通。

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基本构思

现代职业教育的远程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开放式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性知识交流相结合的学习平台,其设计理念是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设计能力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为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教学遵循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而非“学科系统化”原则,另一方面,实践性知识谈不上系统化和完整性。资源库的使用者应当能够不断地添加和更新资源。

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资源的呈现方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针对技术类专业的,以建立学习工作平台为核心;另一类是针对服务类专业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模拟公司。

1.针对技术类专业的学习工作平台

这是指在平台上建立虚拟专业教学场所,能让大家在平台上获得学习资源,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解决来自职业实践的实际问题,获得、归纳和交流职业经验、上传和展示教学资源、下载学习资源,这样资源可以不断再生,并且可以逐渐筛选和积累出精品资源。在此,可以采取Learning Experience的呈现方式,在经验描述(Experience History)的基础上,对总结出的经验性知识(Lessens Learned)进行描述、交流和评述,并通过网络供大家分享,由此体现网络学习的参与性和学习者的主体性特征。

篇9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个信息时代,在共享经济的大潮下,线上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了解大学生内心想法,分析当前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现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正是此次调查分析的主要目的。

二、信息时代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卷调查的相关分析

(一)针对“在学习生活中,您会主动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吗?(例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万门大学网等)”,只有6.45%的同学选择经常会,其余同学均为偶尔或从不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相关学习平台的宣传不到位,了解并会使用共享平台的人数有限,另一方面,也许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有关,不愿主动寻求学习平台进行补充学习。

(二)在问题“您认为现有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缺点有哪些(多选)”中,过半同学认为课程不够本地化、没有提供其他的例如职业规划、方法归纳等指导,30%左右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陈旧且不够丰富,也有25.81%的同学认为视频清晰度不够高。此问题结果反映了当前的一些平台在学习内容上要更加地接地气、更加地多样性。

(三)在问题“如果现在在校内有一款软件,会有本校老师在该平台直播或录播课程(包括期末课程辅导、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计算机二级考试辅导等)你会愿意付费观看吗,以及你愿意付出的价位?”中,过半同学可以接受10元以内的价格,6.45%的同学没有观看的意愿。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学习意愿较强,并愿意有合理的金钱投入。

(四)在问题“若在该平台提供一些考试重要资源(如本校某课程历年期末试题及详解、实验报告、习题册及详解等),并可提供自助在线做题,自动批改及错题收集(类似驾考宝典软件),您愿意付费吗以及您认为合理的价格?”中,绝大部分同学的可接受价格为20元左右,可以看出部分同学希望通过此类平台促进自己的学习。

(五)在问题“若在该平台,你能够看到很多学长/学姐关于考证、出国、保研、工作等的经验分享,全面而且实用,你愿意为这些经验付费吗以及可接受价位?”中,绝大部分同学的可接受价格为5元以下,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此类信息共享的渴求。

(六)在问题“若该平台能让你吐槽、分享学习中的得失,并能让你找到学习的小组、一起自习的小伙伴、研友等学习中的同伴,你有兴趣吗?”中,超过80%的同学有兴趣参与,一方面反映了同学们希望可以找到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学习小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同学们希望在学习中可以接受监督,督促自己更高效地学习。

(七)在问题“如果举办丰富的与学习有关的线上活动(例如“学渣奖学金”、“线上给各个老师评价打分”等),你愿意参加吗”中,有77.42%的同学愿意参加此类线上活动,反映了同学们对多种形式学习的支持与认可。

(八)此次问卷调查,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当前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光明前景。当前,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相关学习平台的宣传力度不够;

2.部分同学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主动寻求优秀学习资源的意识;

3.一些平台的学习内容不够丰富,部分内容本土性不强,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没有很好地衔接在一起。

三、信息时代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一)加强平台宣传推广,拓??平台受益范围

各共享平台可以利用社会媒体、学校媒体(如学校官网、公众号、学校社团等)等多种媒体开展多样的宣传,如宣讲会、体验会等,将平台的优势、特点、使用方法等内容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宣传,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自己的平台,使用自己的平台,平台获益的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收获知识,实现自身的成长。同时,各大平台也应积极到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宣传,让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接受更好地教育,为国家储备更多的建设人才,这对实现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带动学生共享资源

各高校可以鼓励各院系辅导员等相关教师在院系内开展相关活动,鼓励同学们相互共享学习资源,形成共享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共同进步,实现双赢。同时,各院系也应鼓励同学们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补充学习,扩展知识面,掌握更多的技能,促进在校学习。各高校可通过慕课等多种形式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共享给更多的高校,促进整个区域、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高校教师也可通过共享平台将自己的知识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发达地区的学生可通过平台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互动交流,共享资源,相互学习,相互徐进。

(三)丰富共享平台内容,满足学生多样需求

各平台可在充分调研,征求广大教师、学生的意见后丰富平台课程内容,增加多样的学习形式、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提供接地气的资源共享,促进平台多样性、本土性的建设。

(四)构建教育共享体系,完善教育共享平台

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宏观把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合理高校稳定的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使相关平台更规范、更合理。国家立法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推进平台硬件建设,保障平台稳定运行

篇10

【关键词】 第三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泛在学习;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3―0072―10

著名市场咨询机构 IDC(国际数据公司)认为,信息和通讯技术(ICT)行业正在转型为一种可实现增长和创新的新技术平台,这种转型每20-25年发生一次。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主机和终端为主的第一平台;80年代开始的以PC(个人电脑)为核心、以局域网、客户/服务器和互联网为依托的第二平台;目前市场正处于第三平台,它建立在移动设备和应用、云服务、移动宽带网络、大数据分析和社交技术上(如表1所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ICT支出将达到5万亿美元(较目前高出1.7万亿美元),至少80%的行业增长是受第三平台技术推动的。在过渡期内,随着新兴市场对第三平台产品和解决方案需求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第三平台上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将呈爆炸式增长[1]。

表1 IT发展各个阶段对照

IT 第二平台阶段,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业务的效率,比如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出版数字化、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计算机辅助教学等。IT 第三平台则不同,它对传统业务的影响是颠覆性变革,产生了大量新兴业态,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关于IT 第三平台对社会的影响,从人民日报的一则消息可见一斑,“本报北京7月22日电: 22日早晨7时30分左右,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近20个省市大量微信用户反映微信发生全面故障,包括微信信息无法发出、无法刷新朋友圈、无法连接微信网页版,或接收到的图片无法打开等”[2]。一时间,“微信遭遇黑色星期一”在微博上迅速成为焦点。网友纷纷吐槽“没有微信的日子里,不仅影响正常工作、耽误日常沟通”,甚至还会“心里发慌”,感觉和小伙伴们“失散”了,与组织“失联”了,在社会“失语”了。有媒体称“上海一锹挖断光缆 微信几亿网友失散”[3]。

2011年才出现的微信,到了2013年上半年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4亿[4]。6年前还没有的iOS(2007年1月)和Android(2007年11月)操作系统,现在已经和Windows三分天下。搭载这两个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呈直线增长,后PC时代即将到来[5]。

今天,IT第三平台已经来到我们面前,它的快速发展对开放教育有什么样的影响?对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建设有什么影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认清趋势是前提

IT第三平台阶段,有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1. 固定变移动

(1)互联网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7月31日,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8.20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9.2%, 3G上网用户比重突破30%。仅1-7月,移动互联网用户就净增5585.2万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是1.83亿户[6]。

中国IDC圈10月17日报道,联合国宽带数字发展委员会日前的2013年版《宽带状态报告》显示,移动宽带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技术。移动宽带签约用户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用户已可实现利用智能电话、平板电脑和与WiFi相连的笔记本电脑上网。到2013 年年底,移动宽带连接将比传统固定宽带用户超出3倍以上[7]。

(2)终端设备

新浪科技援引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保有量突破10亿大关,达到10.38亿部。虽然整整16年才实现这一里程碑,但分析师认为,下一个10亿或许只需3年就将实现。

另有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数量最多的国家。分析公司 Flurry Analytic 估计,截至2013年2月,中国的智能移动设备激活量 2.46 亿[8]。

2. 分散变融合

(1)媒体融合

媒体是技术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纸质媒体历史悠久,有了电之后才陆续有电影、录音、录像,进入数字时代,形成了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多媒体。在IT第三平台上,文本、图形、声音、影像已全部融为一体进行处理,无需再单独使用。

媒体融合改变了传媒的业态,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如电子杂志、电子书、网站、博客等,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还促进了网络融合。

(2)网络融合

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这些网络的技术属性逐渐趋于一致(数据传输),通过技术改造,使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逐步整合成为全球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以互联网服务为核心。各发达国家纷纷完善法规,规范市场,形成统一的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通信网络。

有人提出,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加入智能电网,成为四网融合[9]。这已经是物联网的概念了,技术的发展最终会将各种信息网络融合成统一的物联网。

(3)屏幕融合

屏幕融合是媒体融合的表现方式之一,同一内容可以和显示在不同终端屏幕上,也称多屏同步或多屏互动。如常见的基于iOS、Android等不同操作系统的不同智能终端设备(像手机、PAD、TV等)之间,进行多媒体(音频、视频、文本、图片)内容的传输、解析、显示和控制等一系列操作,可以在不同平台设备上同时共享和展示内容。

屏幕融合带来了屏幕自适应技术,可以自动识别显示屏幕尺寸并做出相应调整,使同样的内容,在大小迥异的屏幕上,都呈现出满意的效果,无需人工配置参数。

(4)竞争融合

分散变融合的趋势是全方位的,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产业的合作。2013年底,一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土豆网和优库网同步播出。两大电视平台加国内数一数二的视频网络平台,四大超级平台强强联合,最大化地实现了全平台观众的覆盖[10]。最终结果是两个卫视频道覆盖各自的观众群,重叠度不到10%[11],达到了合作扩大覆盖的目的。而此前他们是竞争关系,拿到优质资源要“独家首播”以取得竞争优势,现在则意识到,这种竞争的融合会给各方带来更大的效益。

目前,众多的开放教育机构和组织都在建设学习资源,如果能够真正像这样在某些领域进行融合,那么团结就是力量。

3. 云计算兴起

云计算带来了云服务,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指出: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传统IT业具有如下缺陷:

运营成本高昂,需承担软件及服务器等基础架构的各项费用;

系统利用率较低,小而全一定会造成浪费;

敏捷度低,无法适应负载变化,使得业务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云服务则相反,吸引用户的就是经济、高效,以及灵活应对负载变化。可见,云服务可以经济、高效地解决现代化 IT 基础架构与用户所面临的各种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云服务带来的一个重大变革是从以设备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为中心,只有信息及人们在信息中的投资才是必须要长期保留的资产。VMware 公司原CEO Paul Maritz 曾预言:今后在云上每个人都将会有一个伴随终生的个人数据体,这样的个人数据体不会被捆绑到任何机器上,不会随着机器的过期而失效。

4. 智能终端迅速发展

云既然具有无所不在的特点,接入的终端也应该无所不在。一般认为,云服务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随需自助服务;

随时随地用任何网络设备访问;

多人共享资源池;

快速重新部署;

可被监控与测量的服务;

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

降低了用户对IT专业知识的依赖。

PC是功能强大的终端设备,但无论如何轻量和小型化,随时随地使用还有困难。随后出现的PDA(掌上电脑),因功能有限,发展缓慢。但当PDA搭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后,就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形成了快速发展与普及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各种各样的Pad(平板电脑)就是代表。

智能终端具有如下特点:

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

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拥有独立的核心处理器(CPU)和内存,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使智能终端的功能可以得到无限扩展;

人性化: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实时扩展机器内置功能,软件升级,智能识别软件兼容性,实现与软件市场同步的人性化功能;

功能强大:扩展性能强,第三方软件支持多。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APP客户端上网的方式。社交、购物、旅游、阅读等事情均可通过智能手机完成;

感知能力:这是与PC和PDA的根本区别,再便宜的智能手机也有重力、距离、位置、光线等传感器,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具备NFC(近场无线通信)功能,做到非接触交换信息。

这些特点揭示出智能终端的3个核心特征:

丰富的感知能力

多模的联网能力

开放的操作系统

智能终端的感知能力日益强大。随着智能手机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讯能力的不断增强,基于移动感知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应用或直接访问传感器硬件,或间接通过传感技术获得情境信息,为用户带来自然的交互体验和智能化服务[12]。

例如,现在的应用程序出现了“终端指纹”的概念,可以搜索出用户的IP地址、路由器型号、接入终端型号、产品序列号等一系列信息,并且将使用者在终端上的动作都一一记录在案,这些信息就构成了终端指纹。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楚地了解用户,使精准投放、精准服务成为可能。依靠这些功能开发的应用程序,使得智能终端比PC功能更强大、更完善。那么在开放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和发挥这些功能,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

如果说今后在云上每个人都将会有一个伴随终生的个人数据体,那么智能终端普及的趋势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包括儿童和老人)都拥有了放在口袋里、随时可用的信息利器。

5. 大数据时代来临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研究表明,全球每人至少产生200GB以上的数据。人类社会各领域产生的海量数据,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IDC研究指出,未来十年的数据存储量将增长50倍。IBM表明,89%的CEO都迫切希望使用大数据分析来获得更好的洞察力,各行业的先行者都试图利用大数据来改变自身和行业的现状[13]。

目前比较流行的大数据特性被归纳为4个V,即Volume、Variety、Value和Velocity,分别对应: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数据本身有潜在的价值,但价值比较分散;数据高速产生,需高速处理。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要把数学计算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被称为“大数据时代预言家”的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管理专业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说[14]。

大数据的出现,使得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知识、商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从以往局限于少数象牙塔之中的学术精英圈子扩大到了普通的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大数据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就像公路、铁路、港口、水电和通信网络一样不可或缺。但就其价值特性而言,大数据却和这些物化基础设施不同,不会因为人们的使用而折旧和贬值[15]。

大数据与云计算密切相关,正是因为云计算提供的海量信息处理能力,大数据时代才得以到来。

6. 网络原住民进入社会

通常把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称为“网络原住民”,而出生在互联网之前的上一代,则被称为“网络移民”。对上一代人而言,网络是工具;对网络原住民来说,网络就是世界。

在网络原住民已经开始进入社会、逐渐成为开放教育主要学习群体时,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探索怎么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形式,以适应新崛起的一代。

以上6点表明,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泛在的网络环境中,以往分散的图文声像媒体已经融合为一体,智能移动终端在迅速普及,网络原住民逐渐成为开放教育主体,竞争促进了合作,云服务和大数据提供了支持。这就是我们在新时期建设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的大前提。

二、泛在学习理念是基础

然而技术终归是技术,要想融入教育,必须有学习理念和方法的支撑。在IT第三平台阶段,技术已经提供了几乎无尽的可能。将这些技术用于教育,泛在学习理念是最合适、最恰当的,像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交互、即时、时空分离等,都被泛在学习理念所涵盖。虽然泛在学习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框架,但泛在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特别是开放教育领域。

杨孝堂和陈守刚在其著作《泛在学习的理论与模式》中,将泛在学习的定义划分为三类[16]:

第一类,强调学习的泛在性,是“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从广义的学习出发,学习本身就是无处不在的,学习的需求、发生和资源也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类,泛在学习指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泛在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随手可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的3A(anywhere,anytime,any device)学习,也可以将3A拓展到7A来定义泛在学习: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利用随手可得的学习设备(any device),以自己的方式(in anyway),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any contents)和学习支持(any learning support)。

第三类,通过与其他学习方式进行比较来定义泛在学习,如泛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数字化学习相比,泛在学习不用坐在电脑面前,就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学习,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里,泛在学习的灵活性满足了学习者在新时代下获取信息的需求。

无论从哪一类观点看,我们都可以归纳出泛在学习方式中学习者的需求:

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学习支持无处不在

能够满足对信息获取需求的灵活性

这些需求在技术未能达到之前,只能是美好的构想和未来的理念。IT第三平台的到来,使得实现这些可能的技术基础已经成熟,在泛在学习理念指导下,可以研发出适合不同需求的学习资源。

三、提升认识是关键

泛在学习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各种功能的基础,要编制出适应学习者在新环境下的需求的学习资源,关键是认识要先跟上。

当开放教育的学习者越来越离不开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时,还固执地要求他们坐在电脑或电视机前学习,已经不现实了;当这么多技术手段摆在我们面前时,仅凭以往经验简单说“有用”或“没用”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体验根本就跟不上。

因此在新时期,首先要有积极的态度,学习、认识和体验新的技术手段,研究如何应用到学习资源建设中。以下这些要素需要在设计学习资源时认真研究和考虑:

1. 媒体融合是核心

人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器官感知各类信息,从不单一处理某一类信息。但在技术不发达时期,我们不得不单独记录、处理和显示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

以往的文字(图书)、音像(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课件(软件)各自独立,连出版都要分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在教学设计时只好要求多种媒体一体化设计,强调各种媒体的有机配合;在应用时不得不将各类媒体在一起配送,形成“教学包”和“学习包”。

到了IT 第三平台阶段,图、文、声、像等媒体已经融合在一起处理和显示;而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如智能手机、pad,已经融合了不同媒体的多种功能、多种感知能力,而且这种趋势正在逐步扩大,使我们可以趋近人的认知功能,设计各类应用(包括学习资源)。

因此,新时期的学习资源,不仅不能再按照单一媒体(文字、音像、课件,或图书、光盘)割裂地考虑,也不能按所谓多种媒体一体化设计的理念来设计(这里媒体仍然是分别使用的,只不过强调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弥补),而是要将所有适合的学习资源(素材),内容、导学、测评、自适应等因素放到一起考虑和设计。也就是说,新时期的开放教育课程和学习资源设计,核心是要按照融合的媒体来设计。

在iPad上用iBooks 2阅读的互动电子书(多点触控电子书)《Life on earth》,是运用媒体融合理念编制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子教材。该书在一个屏幕上安排了文字、图片、相册、导航图片、视频、3D模型、互动keynote等内容,借助iPad的指划技术,读者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能阅读文字,看图片、视频,做练习。其具体特征如下[17]:

(1)图片

该书中的图片可以实现纸质图书中几乎所有插图的位置和大小,通过指划显示全屏或者退出全屏。图组(或相册)分为两种:一种为对比图组,一个图片框中出现多幅图片,随指划依次出现,此种情况多为所呈现的画面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对比显示;另一种为动态图组,此方式需要学习者手指滑动参数条,自行调节参数,以观察在不同参数变化下对象的变化。比如随季节而变化的全球光合作用图,用手指滑动到相应季节,图表内容亦相应变化,并且是连续的。细胞组织的紧密度,随百分比而变化,等等。

导航图片将一张大图中的某个细节拉近,并进行细节解析。例如在描述某国家公园的植被分布时,选择不同地貌和植被的小图,大图和地形图亦相应转变,且都在一屏里显示,使内容连贯,一目了然。

(2)文字

该书中的文字可以实现纸质图书中几乎所有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可以选中文章中的某个词、某个句子、某个段落进行如下操作:

查看定义:可以单机查字典,联机Google搜索网站关键词,搜索维基;

标记重点:做5种颜色和红色下划线的不同标注,可以同时添加笔记。标记后,轻点标记过的词或句子,可以修改标记颜色、修改笔记、查询定义、通过Google搜索引擎搜索;

笔记:针对某个词或句子做简单的笔记,篇幅不受限制。做完笔记后,该词或句子自动进行标记,同时在图书空白处会显示一个小便签,点击便签则放大以查看笔记;

搜索:可在该书中搜索出相同的关键字所在页,点击可以跳转到对应的页面。也可以联机Google搜索网站关键词,搜索维基。

(3)视频

如同纸质图书中的插图一样位置和大小任意地分布在书中。视频甚至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可以自动播放,也可以由学习者自行控制播放哪一段。可以将书中视频放大到全屏观看,也可在播放过程中实现暂停、快进与倒退。

(4)3D模型

在展示分子等无法常规拍摄到的物体时,制作了3D模型,以便学习者观察。直接在屏幕上用手指就可以旋转、缩放3D模型。

(5)交互习题

富媒体练习增加了学习者的参与度。练习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拖拽题,且练习中充分利用图片进行互动。如在地图中点选正确答案;可以随时查看正确答案;练习结束后可以反馈做题情况等。

与现有的计算机课件和网络课程相比,前者需要滑动鼠标、点击,而《Life on earth》这样用于智能终端的电子书更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与互联网搜索引擎相连,革命性地拓展了电子书的功能。在开放教育中,经过媒体融合的教材与网络学习平台协同使用,将会展现出更强大的作用。

媒体融合并不排斥媒体配合,IT 第三平台为媒体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媒体间的相互融合。以使用增强现实技术编制的教材为例,纸媒+网络+云+智能终端,同样能起到媒体融合增强效果的作用。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简称AR)是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或关于真实物体的非几何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之上,实现了对真实世界的增强。同时,由于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并未被切断,交互方式也就显得更加自然。

AR教材主体是纸媒体,即传统的纸质教材,多媒体资源置于云端,根据阅读需要,读者利用个人持有的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摄像头,阅读关键图像或约定标记(如编码符号),进行图形识别,通过无线网络向云端提出请求,获得媒体资源信息,再通过无线网络下载到个人终端,在读图像或标记的原地,无缝展示,供读者阅读。

云端的媒体资源,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动画,或功能媒体,也可以是特指的公式推导过程,甚至解题指导等等。而且云端媒体资源,除了音视频外,还包括具有交互功能、地理定位功能或其他感应功能的媒体,因此这里所称融合媒体,既包括表示媒体,也包括功能媒体。

这种纸媒+网络+云+智能终端的应用方式,没有打破原有纸质教材的使用习惯、配送(发行)方式,却驾乘在IT第三平台之上,充分享有各种功能。

2. 素材建设是基础

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建设要抓住媒体融合这个核心,并不是要排斥图书这样的传统教材,而是说再也不应该分媒体单独建设了。在明确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前提下,统一建设文字、音像、动画等素材,应用这些素材,组合出文字教材(图书)、网络课程、电子教材、电视课程。这与传统资源建设先文字教材(主教材、基础教材),后音像教材、网络课程,虽然是流程反向,却体现了先整体、再组合、素材一致这样一个根本转变。

虽然,文字和音像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不再是先形成单一媒体产品,如图书、光盘,再配合使用。而是在文字和音像资源(素材)的基础上,形成二者已经融合了的网络课程、电视课程、APP应用课程等。这一先一后,代表了媒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前者是无奈,只能强调配合;后者是一体,任学习者自选,体现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比如音像,以往有供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课程,有以光盘为载体的音像教材,网络课程里也有音像内容,还有智能终端用的APP产品,不尽相同。现在提出变电视教材为电视素材,是质的跨越。国家开放大学提出了基础视频的概念,就是在有完善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拍摄和编辑出完整知识结构的视频素材,作为基础视频。在基础视频上加工成适合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课程、适合网络应用的网络课程、适合智能终端用的APP产品。

文字内容仍然是新时期教材的基础,但不再是以前说的文字教材是主教材或基础教材的概念了。统一设计的文字内容(素材)被融入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中。

素材要汇聚入库才有价值,得以复用。而资源形成库后,就可以根据需求,源源不断地拼装出各类应用产品。因此,新时期学习资源建设,资源库是极其重要、不可回避的基础建设项目,需要引起各级领导和管理者的重视。

3. 云计算和大数据是支撑

开放教育以往的资源建设,受技术限制较少考虑到交互,更做不到大规模交互。通常是单独建设学习资源(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课件),而将需要交互的答疑、测评、社交等放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二者缺乏联系。

云服务打通了这条路,它的经济、高效,以及灵活应对负载变化等特点,使得开放教育可以搭建为千万级学习者服务的大平台。这样,每一个学习者,以及他们自己使用的每一个电子教材和融媒体教材都可以和学习平台无缝连接,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无缝连接,从而满足泛在学习方式中学习者的需求。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设计承担学习全过程、自适应学习者程度的学习资源,包括困扰开放教育的学习过程管理。因为内容资源(可实现动态更新)、数据分析等数据量大的存储、复杂运算都可设在云端,用户端调用资源、反馈使用信息。这样大大减轻了用户端的负担,少占用终端资源。

因此,我们在设计学习资源时,不用受终端能力限制,完全可以把需要学习者反馈和交互的内容,比如在线搜索、在线答疑、作业、测评、交流等和学习内容放在一起,让他们手不离“书”(电子书)就可进行全过程学习,而无需在各种界面间切换。

云服务还使得对学习者进行大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将学习者使用电子教材、增强现实教材的种种数据(终端种类、时间、地点、时长、学习特征等)反馈到云端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判断学习者是怎么学习的,喜欢哪一类媒体和资源,难点在哪里等。通过分析和使用数据可以做到形成性考核自动测评,科学分析教学效果与学生体验效果,评估得失,并为改进提供依据。从宏观上,学习机构可以分析出哪些专业和课程受学习者喜爱,为什么;学习者学习时间、使用的媒体和终端的分布;地域、年龄、职业差异等。这比问卷调查等研究方式要科学、准确得多,并且实时就可以获得数据。

4. 智能终端是工具

我们正在进入“后PC时代”,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多台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并且对移动智能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传统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重要性下降。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将会发展为开放教育中学习者的主要学习工具。

智能终端与PC和PDA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感知能力,并且这种感知能力越来越强。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正成为“人-物-机”三元世界相互沟通和融合的门户。智能手机已经从单纯的计算通讯设备,进化成为一种集计算、感知与通讯为一体的便携式个人智能终端。伴随着用户与终端的紧密耦合,越来越多的上下文相关服务迅猛发展,各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层出不穷[18]。

对于这样伴随每个人的智能终端在泛在学习中能够发挥的作用,需要认真研究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移动设备的情境感知(Context Sensitivity)能力将越来越强大,它将集成更多的传感器、探测器、采集器,通过这些电子化的微型感知设备,捕获用户、设备、场所、问题、应对策略方法等真实世界的信息,以及将我们所处生活环境中各种人类感官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信息,采集到移动设备中,进入到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经过计算、处理,变成人类学习、决策的参考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连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通过虚拟世界的知识学习增强对现实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通过情境感知的移动设备,学习者可以轻松地感知并获取学习对象的详细信息和学习内容,利用头盔式显示器、穿戴式电脑等设备,提供一个新的、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学习空间,并利用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其他手控输入设备、声音等使参与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全心投入和沉浸其中的感觉,并透过无所不在的智能网络,利用对话、实践社区、协作学习、社交过程的内化、参与共同活动来实现社会学习[19]。

如前所述的“终端指纹”,使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包括个人活动和习惯爱好等。开放教育因师生分离,最担心的就是不了解学习者,不知道他们看不看学习资源,看哪些,不看哪些,对什么有兴趣,喜欢什么样的方式等。有了终端指纹信息,就可以分析出学习行为,进而了解学习心态,能够有的放矢地设计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

5. 社交媒体不可少

IBM在2013年最新首席高管调研报告中,对“实施数字化战略面临的挑战”一项,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缺乏统一连贯的社交媒体计划是数字化战略的最大障碍”,其次才是相互竞争的优先事项、难以衡量的投资回报、法律和安全方面的顾虑等,缺乏合适的技术等因素还要排在后面。社交网络、移动平台和数字网络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组织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平等化,也迫使组织重新思考自己的运营方式[20]。

所有的公司都应该清楚,唯有把控制权让渡给客户,业绩才能蒸蒸日上。互联网和Google搜索唯一重大的革命性力量与技术、媒体甚至是商业几乎无关,它是关于人的,是关于营造新型人际关系的[21]。

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本质是信息资源的凝聚力和整合力。Web2.0时代,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用户贡献内容,谁能对用户贡献信息的流向进行引导、对碎片化信息内容的呈现结构进行优化,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发掘、整合和利用,谁就最有可能获取说服和影响他人的能力[22]。

这应当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工作者以警示,社交媒体并不是狭义上的“社交”,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营造了新型人际关系,带给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开放教育、学习模式和学习资源,是否真想和学习者(客户)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有统一连贯的社交媒体计划吗?想到过吗?

学习资源建设者往往对学习内容关注多,但对学习对象关注少。建资源时,想到社区、论坛了吗?想到主动和学习者交流了吗?

社交媒体应用得当,可以有效弥补开放教育师生分离、缺乏交流的缺陷,如果能够制定出统一连贯的社交媒体计划,就能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支持服务,或者说前者是实现后者的路径。需要开放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资源建设者认真加以研究。

6. 按需索取是方向

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领域之一零售业,依靠IT第三平台,已经实现了“泛在购物”,购物无处不在。线上线下交易、电子支付、配送服务,使得零售业从产品驱动、渠道驱动发展到客户驱动[23]。

这里的“客户驱动”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到IT第三平台“以用户为中心”,反映的是同一个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则提供了技术支撑。

建筑在IT第三平台上的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的支持服务,完全应该按照按需索取进行设计。IT第三平台阶段各路媒体都仍有其用武之地:传统纸媒、电子教材、融媒体教材、网络课程、电视课程等,可以满足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偏好按需索取。而按照媒体融合理念编制的这些教材,保证了学习者选择任何一种,内容都是一致的。

相对传统有形学习资源,如图书、光盘的征订、配送,电子商务更便捷、高效,在此不再赘述。而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虽然技术手段是下载,然而怎么服务,大有讲究。零售业强调客户体验,从售前的宣传到售中和售后服务,使消费者满意和放心。IT第三平台还带来了“关联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关联需求。关联服务建立在大数据分析之上,根据消费者行为习惯,推送产品和服务。

这样的理念需要借鉴,不仅要让学习者方便地搜索和获取学习资源,不受个人终端设备的限制,还要推送关联服务:推荐学习材料、咨询答疑,甚至做到学习者学习生活的参谋,成为无所不在的支持服务的一部分。通过对学习者终端指纹信息的分析,可以实现学习资源和服务的主动推送和精准投放。这样做到学习者手里无论有什么样的终端,都可以得到适应的学习资源;喜欢什么样的媒体,就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服务。

四、应对挑战是根本

由此可见,IT第三平台阶段对资源建设者的挑战有多大!单一媒体阶段,文字教材只需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音像教材在文字教材基础上,考虑如何发挥视听媒体特点,将内容视觉化。基本上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也没有信息渠道沟通关联。即使这样,要做好也不容易。

IT第三平台的技术手段,可以满足泛在学习的各种需求,留给我们的则是如何设计、编制出这样学习资源的大难题。学习资源的设计者现在需要考虑:文字、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媒体适合承载什么样的信息;怎么把学习内容分配到这些媒体上;怎么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材;怎么交互、怎么答疑、怎么自适应学生程度;怎么形成社交媒体计划,还要统一连贯;怎么进行大数据分析、分析的结果怎么用;在统一的学习资源里,哪些部分放在终端,哪些部分放在云端,云端学习平台的结构等。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如同解方程,多一个“元”,难度就不知大多少。

苹果公司iBook author互动电子书制作平台时所展示的样书《Life on earth》中,主创人员有19人,包括制片人、项目统筹、编剧、主讲、数字导演、动画导演、脚本与教学设计导演、制片人、内容制作团队、特效制作团队。这19人仅仅是参与电子书设计的关键人员,书中所出现的诸如照片、影片等媒体素材,其创作人或机构并没有全部包含在内,并有26个基金会和个人资助支持。

由此可见,一本目标清晰、内容丰富、形式美观的互动电子书并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即可完成的,完全要依靠现代科技工程的管理方式和团队运作,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支持。这需要多个角色参与,形成一个项目团队来制作。

1. 资源建设角色要定位

这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原来的资源建设决策、管理、编制链条要升级。应对挑战,高层管理者的决断、管理层的实施、团队的组织,都与以往不同,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对于决策层,要分析和梳理需求,确定学习模式,确定资源建设的投入。如果要建设富媒体、融媒体学习资源,就要承受相应的成本支出、时间周期,并落实组织结构和建设机制。

对管理层而言,资源建设等于产品制造,而不是教学工作。为此,规划、流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绩效考核都要拿得起来。

对执行层来说,实行项目管理机制,而不是按学校对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管理方式。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办法,任务、职责、完成时间、薪酬逐一明确并严格执行。

2. 团队建设要跟上

互动式电子教材面对关联因素如此之多,涉及对象、内容、平台、互动、大数据分析,按照常规以学科教师牵头的课程组模式就很难适应。因为教师仅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很难要求他们面对缤纷复杂的媒体,还要做到教育技术、媒体和管理专家。

这样一个工程性的工作,只能成立研发团队,项目主管可以是职业经理人,也可以由教师担当,但这时他的角色是项目经理而不是教师,学科背景仅是他完成项目的有利因素而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视听媒体研究室富媒体教材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从实际出发,开发符合开放教育教学要求的互动电子书的理想团队应包含以下成员:

项目负责人:负责电子书内容的整体构架,媒体的选择方向,团队成员的角色分配与协调,也还应包括整个项目的进程安排、经费运用等。以《Life on earth》为例,整本电子书是由哈佛大学的Edward O.Wilson教授为总策划,由他带领一批团队成员,为每个角色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而Wilson教授作为灵魂人物,贯穿整个项目始终,使整本书看起来目标清晰、结构规整、风格统一。

教师或学科专家:主要进行教学设计与专业知识内容撰写。其中专业知识只能由教师或者专家提供出来,而他们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可依据不同知识点,直接生成电子书的“词汇表”。

媒体专家:主要进行多媒体设计。一本完整美观的电子书中可能包括文字、图片、相册、导航图片、视频、3D模型、交互功能的程序件,所有的媒体形式是否都要出现,其出现的时机、方式、位置以及媒介之间的对应关系,都应该是媒体专家所要考虑的问题。

文字编辑组:主要进行文稿撰写。一本耐看的电子书,仅从文字内容看,也不应该是知识点或知识内容的简单罗列。文字编辑所要体现的价值,就应该是在教师或专家所提供的文字稿本基础上进行文字校对与深加工,以使文字表达变得准确无误、文字内涵变得丰富饱满。

图片编辑组:绘制或搜索电子书中所需图片,并确保解决好版权问题。

视频制作组:主要根据教师与媒体专家所提出的要求与设计,拍摄相关视频。

技术支持组:包括将所有文字、图片、相册、导航图片、视频、3D模型、交互功能的程序插件等向电子书中的技术实现及硬件设备支持等方面转化。

版式设计人员:如何让一本书更加美观漂亮,赏心悦目,好的版式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还不包括学习平台、社交媒体、云服务等相关工作团队,可见要想发挥IT第三平台功能,编制出符合泛在学习理念的媒体融合数字化学习资源,需要多么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带给我们在管理上的挑战又有多大。

3. 媒体本质要认清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开放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IT 第三平台仅是提供了更多功能和手段,怎么应用完全因教而易(或因学而易)。

教学媒体绝无高与低、好和差、先进与落后之分,适用为王。能用简单方式说清楚的,就不用复杂方式;能用低成本媒体就不用高成本媒体。当然不能为技术而技术。

新时期课堂里,黑板仍然是有效的教具,讲义、ppt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只不过应用信息技术,我们有了翻转课堂、慕课(MOOCs),有了网络课程、电子教材,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

最终我们仍要回归:开放学习教材是那种使得学生在得不到教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就可以满意地学习的教材。尽管教学包(学习资源)经常以多种媒体形式出现,但不一定要多种媒体。它必须含有的是一位以虚拟状态出现的教师。学生一打开教学包(学习资源),教师立即为他服务,随时帮他学习[24]。

处在IT第三平台阶段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决策者、策划者、设计者要时时想到媒体正在融合、云计算功能强大、电子教材可以和学习平台协同使用,学习资源可以和学习服务连在一起。这样即便仍是一本纸质教材,起点和理念已经不同了。

[参考文献]

[1] IDC. 第三平台研究报告[EB/OL]. [2013-09-30]. .

[3] 新快报手机报. 上海一锹挖断光缆 微信几亿网友失散[EB/OL]. [2013-07-23]. .

[9] 百度百科. 四网融合[EB/OL]. [2013-11-29]. .

[12][18] 陈龙彪,李石坚,潘纲. 智能手机:普适感知与应用[EB/OL]. [2013-07-08]. http://.cn/sites/ccf/nry.jsp?contentId=2746457350456.

[13] 蓝色梦工厂. 驭数有术 智胜大数据 Power开启大数据业务在线高峰论坛[EB/OL]. [2013-07-08]. http:///?m=event&a=activity&activityID=448.

[14] 光明日报. 大数据时代:从预言走向现实[EB/OL]. [2013-11-12]. http:///2013-11/12/content_9457496_2.htm.

[15] 谢文. 实实在在大数据[EB/OL]. [2012-12-18]. http://.cn/cloud-computing/htm2012/20121218_261090.shtml.

[16] 杨孝堂,陈守刚. 泛在学习的理论与模式[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36-37.

[1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视听媒体研究室. iBooks Author研究报告[R]. 2012.

[19] 余胜泉. 移动时代的教与学. 内部交流资料,2011.

[20]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 客户主导企业 合作铺就未来 来自全球最高管理层调研的洞察[EB/OL]. [2013-11-20]. http:///services/cn/c-suite/csuitestudy/.

[21] [美]杰夫・贾维斯. Google将带来什么?[M]. 陈庆新,赵艳峰,胡延平译.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3-15.

[22] 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 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24-28.

[23] IBM智慧的企业中国峰会(内部资料),2013.

[24] [英]德里克・隆特利,鄂鹤年,蔡枢译. 怎样编制开放与远距离学习的教材[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