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文化课程

篇1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由三大支柱支撑的,即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旅游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灵魂,是推动旅游发展的原动力。研究旅游,无论是将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将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都离不开文化”。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一门主干课、必修课,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目前它不仅仅以一门课程而存在,其地位在逐渐提高,一些学者甚至提出:旅游文化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旅游文化学”。还有学者指出“旅游文化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足够的经世致用价值,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学具备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三大基本条件”。

二、旅游文化课的重要性

(一)体现旅游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虽然当前旅游文化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种种研究表明,它逐渐被学界重视,它的学科地位在逐渐上升,它不仅仅以一门课程而存在,更应该以一门学科对待,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课程正是体现了旅游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二)丰富学生知识

旅游文化课讲授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涵盖山水文化、聚落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刻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等,这样全面而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三)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刻等,都反映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直接展示出历史文化;作为旅游流动资源的民情风俗,有关景物的诗文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等。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将旅游景观鲜活地展示给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深入学习,进而挖掘旅游景观中蕴含的民族文化。通过观赏旅游审美对象,学生自然会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

旅游文化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包含有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建筑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熔文物、古迹、书法、绘画、雕刻、篆刻、音乐、舞蹈、园林、建筑、庙宇、服饰、烹饪、民俗、风尚等为一炉。通过这些知识及实物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发现、感知、鉴赏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培养他们正确、积极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健康的审美观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铸就良好人格品质。

(五)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篇2

我们先后开设了“旅游文化”、“旅游摄影”、“旅游游记”、“旅游创意”等课程,最近又设想把旅游这门课程扩大和综合为“旅游新概念”,使它含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更深远的历史含意,课程的内容也拓展到绘画文化、宗教文化、建筑科技文化、摄影艺术、文学写作等领域……还有上海特色的海派文化以及涉及海外具有文化内涵的景点等,将老年大学的旅游课程逐步培育为老年学员喜爱的精品课程。

1、名师任教——聘请教授专家编写教材,名师讲授

旅游课程所要求的许多历史和文化元素,不是一般导游所能够胜任的,我们专门聘请有关高校相关学科的教授以及旅游部门的资深行家担任教师。这些应聘的名师都把投入老年教育当作是自己的一种奉献,也把帮助老年人谋求幸福快乐看作是自己的一种价值再现。因此,他们不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而是精心备课,哪怕只是一副对联、一块石碑、一座古塔、一幢名人故居,经他们讲解,往往也会令学员惊叹不已。名师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来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黄祥康教授,几年来就编写出版了近50万字的《旅游文化赏析》上、下册,还另外编写了近20万字的《旅游宝典》,成为上海老年教育十大特色课程的专门教材,并被推荐到上海教育电视台,在上海远程老年教育节目中,向全市30多万老年学员播出。名师在课堂上运用教材,引经据典、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讲授,引发了众多学员的震撼,深感旅游之中大有学问,原来认为旅游与文化不搭界的,现在却感到旅游与文化是相关的。有位90岁高龄的学员,坚持从数十里外的七宝到上海老年大学听课。

2、教学的互动——实践“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课堂讲授采用“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的方式,把“讲、看、议”结合起来,使“教”与“学”动起来、活起来。有一次,在讲到河北遵化清代东陵的旅游课程时,老师讲课刚告一段落,一位学员就根据自己曾到东陵旅游的见闻,对老师的讲述作了补充;另一位学员也就陵园的一块石头、一个石雕以及孙殿英偷盗东陵的细节作了叙说……课堂一下活跃起来,老师也受到很大启发。师生互动更完善了相关的旅游知识。

3、“读”、“行”的结合——引进品牌旅行社,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

旅游需要有文化知识去指引,文化知识也需要从旅游中去感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的优良传统,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且成为不少人生活的追求。因此,我们的“旅游文化”课程也要从课堂中走出来,搭建平台,开门办学,组织实践。使教师所讲的与学员阅读的“万卷书”中的“知”,融入到“万里路”的旅游之“行”中去细化、深化、内化,从而成为老年学员自身的智慧与能力。上海老年大学也引进例如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皇家加勒比海游轮公司等有知名度和有影响力的旅行社,每周三上午到学校来为学员进行咨询服务,从而由专业可靠的旅行社,根据学员的需求,进行安全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旅游教学实践活动。

二、老年旅游要选定目标和提高品位选好自然景观的目标

1、按照我国四季所呈现的不同自然景色,我们引导老年学员能选择与四季更替合拍的景点,达到使人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营造天人合一的境地。按四季规律而有所侧重的自然景色旅游可总结为:春赏花、夏消暑、秋重色、冬避寒。

春季,我们选定的目标为“花为媒”,寻求赏花之地。如“三月扬州看琼花”、“洛阳之城看牡丹”、“龙华三月看桃花”、“大明山上赏杜鹃”、“磐安、云南看茶花”……处处春光,花香袭人,老年人与其说在旅游,更像是在养生。

夏季,我们选定的目标以“凉为快”,寻求凉爽消暑之地。一是“上山”(因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可降0.6℃),到有名胜古迹的山上,边消暑、边欣赏千奇百怪的风光。二是“下海”,这也是消夏的好去处。三是“登岛”。四是去西部内地、去关外,那里的气候、瓜果,均具有吸引力。

秋季,我们选定的目标是“色为重”。当“叶变色、果成熟”时,大自然勾画出的一幅幅美丽的山野风情画,吸引着我们在秋天这美好的季节里,去体味精彩的晚年生活。

冬季,我们选定的目标是“避寒游”。在条件许可下作候鸟式的南迁游。当然也不排斥身体健康的“年轻”的准老人,可以体验寒冬的长白山天池、冰城哈尔滨、吉林雾凇。

2、选好人文景观的目标

老年学员有人生阅历丰富的优势,也有探究文化特色的能力,在老年大学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除了上述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观,可以寄情山水之外,我们还以中华文化作为突出重点,组织和引导老年学员重视人文景观目标的选定。“寻梦博物馆”。不必翻阅厚重的书籍,博物馆犹如一部形象立体的“百科全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参访者进行生动的文化熏陶,使人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民俗文化游”。中围广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迥异的文化习俗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让人们沉醉在迷人的民俗风情中。“诗意园林”。如果把建筑比喻成同体的音乐,那么中国最美的同体音乐应该是园林艺术,为世人营造了无比秀美婉约的诗意。“走进寺庙”。去感受那超凡脱俗的氛围,领略博大精深的寺庙文化。“石窟漫游”。被其惊心的艺术魅力所震撼。另外,我们还注意引导老年学员在“行万里路”的旅游实践中,重视对“名人故居”、“十大名楼”以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寻访,并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大法定节庆为切入点,组织老年学员旅游赏析。

3、选定景点应与旅游需求的心理目标结合

首先,应选择有品位的旅游新鲜地。只有使人们感到新鲜,才能产生兴趣,迸发渴求和欲望,进而付诸行动。其次,要发掘藏在旅游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景”中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产生影响人们心情的能力,进而具有更大的生命力。不能停留在“上车闲聊,下车拍照,过后什么不知道了”的走马观花模式。再次,选定能体现自我完善的旅程。如对年龄还不是很大,身体健康,有一定抱负的,可组织他们到一些具有一定风险的景地,观看一些人生难得一见的景象。对希望结合旅游实践,奉献爱心的,则可以组织他们到一些地方去扶贫助学,将旅游与回归社会结合起来,回报社会。总之,我们感到要在安全有保障、事前有约定的条件下,尽量满足老年学员的心理需求。

篇3

由于我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基础建设理论论证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学学科应用性发展期,至今旅游文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并伴随着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旅游实践的纵深发展,旅游文化学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大,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参照,②特别是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首先做出改革。由于各院校及专业特色不同导致目前本科院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认知与理解存在差异,呈现出旅游文化类型概述和三要素理论两大课程体系结构特征,尽管大多学者都认为围绕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三要素展开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安排较为合理,但由于教材、专业特点、学科基础理论存在争议等原因,旅游文化学实际课程体系安排仍沿用旅游文化类型的概述,再加之本科院校旅游地理、旅游民俗、导游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间具有极强的交叉性,未能满足本科院校“强理论”与“重实践”的双重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框架应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区域发展完整理论教学体系内容,即以文化旅游化与旅游文化化两大主线展开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特征。首先,结合中国传统旅游民俗文化相关内容纵向探讨旅游文化植根的土壤以及生成原因、特征,揭示旅游文化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次,结合不同院校和专业课程间统筹内容,弱化旅游文化形态的比重,创新旅游文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例如结合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系统说”加强课程教学中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旅游通道的基础理论内容,以此完善目前旅游三要素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针对区域旅游实践中旅游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形象理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中国旅游文化产生、发展及变化趋势。

2旅游文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视听”,占到94%,并且二者搭配比例也直接影响接受效果,③而目前传统填鸭式课堂讲授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上,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学生以专业意见与建议。因此,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专家进课堂、辩论赛等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旅游专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

篇4

论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也面临全面更新和优化。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对《旅游文化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旅游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教学评估。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Www.133229.cOM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篇5

一、《旅游文化学》教材建设的现状分析

1.教材更新周期相对偏长,不能及时反映学科新进展。旅游管理科学发展迅速,新知识、新进展层出不穷,而我们的教材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大多数教材的更新周期为5~10年,而国外教材的更新周期平均为2年,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不能及时反映学科新进展。

2.有的教材篇幅偏大,不适应当前本科教学实际。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培养人才的“宽口大径”,各高校普遍增加课程门类、压缩课程时数。如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旅游文化学》课程,改革前为80学时,现在压缩为54学时。

3.教材编写体系存在不规范和无特色的现象。不规范体现在章节顺序安排不尽合理,导致内容前后衔接不好。如《旅游文化学》中文化遗产内容,不同教材安排的章节顺序差别很大,其中有的教材存在安排不合理问题。无特色表现在千书一面,很多教材并不真正具有自己的特点,大部分同类课程教材都沿用某一个优秀版本的体系,在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讲述问题的方式、文字叙述及语言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千书一面、大同小异的雷同现象。

4.教材综合质量与国外差距较大。与国外旅游文化学教材相比,国内教材的质量不管在内容还是出版印刷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旅游文化学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印刷和纸张质量好,内容图文并茂,特别是配有大量的彩色图表,教学素材丰富,非常形象生动;而国内的旅游文化学教材,从内容来看,形象的图表资料明显较少,特别是彩色版教材凤毛麟角,印刷与纸张质量也相对较差。

5.教材质量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陈旧、针对性差。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教学改革,没有真正体现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成果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不足。配套性差,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建设几乎是空白。许多教材还是选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理论性偏强,不适用,对于提高成人学员的实践能力没有帮助。教材内容陈旧、针对性差的重要原因,是成人高校学生数量少,教材用量少,适合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教材难以出版。此外,一些教师参加编写教材后要承担包销的任务,使学校积压大量教材,也使教材陈旧落后。

6.教材建设管理问题。教材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能够满足素质教育需要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给教材的选用带来难度,很难选择到适合的教材。高校在教材选用上往往有一定的随意性,往往是由任课教师决定选用何种教材,而教师往往愿意选用与自己有关(如自己参与编写)的教材,使一些选用教材的质量难以有保证。高职高专院校一般都有教材建设的规划,但教材建设的规划往往不落实,教材自编率、更新率低。

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说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建设,尚处于草创阶段,既缺乏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又缺乏今人的实践可以总结。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精品教材工程的实施,又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旅游文化学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

所谓立体化教材,简言之就是某一门课程的教材包,既有该课程的主教材,又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写的辅助教材;既有纸质教材,又有音像制品,是电子与网络出版物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材。立体化教材为学校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促进教学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支持平台,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和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立体化教材,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提高其适用性,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促进优秀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旅游文化学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路是:

1.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服务应用能力为主的教育,同时,和其它教育类型一样,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特别是职业技能的教育。可以说,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新认识,是编写旅游文化学精品教材的最直接动因。为此,旅游文化学教材编写应确立以下指导思想:(1)既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运用、继承和发展普通高校教材编写经验,又必须特别关注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3)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注重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整体优化。

2.教材体系确立。基于上述旅游文化学教材指导思想的确立,旅游文化学的教材体系应由三条主线构成,即: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此,旅游文化学立体化教材在编好主教材的同时,还应完成教学参考教材的建设,以适用的教学辅导教材建设为突破,先后编写了如下教学辅导材料:(1)根据一线教学经验编写了《学习辅导》,主要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多角度释疑;(2)精选大量习题编写了《习题解析》,兼顾题目的难度和广度,注重解题思路和技巧的培养;(3)从科研项目和实际应用中抽取相关案例形成《案例选编》;(4)实践环节编写了关键算法实现、实训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书。

3.教材内容确定。旅游文化学教材内容选择上应做到实用、够用、新颖。所谓“实用”主要指教材内容应满足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所谓“够用”主要指知识容量适度,知识起点适度等;所谓“新颖”是指教材内容应反映该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立法、理论或技术等。

4.教材编写方法。(1)在写作中尽量做到从问题出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导出必要的概念和方法。(2)案例分析是高职教材的写作特色。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案例分析是完成这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搜集、编写、比较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并因势利导引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教材编写的主要手段之一。(3)教材中应给出足够的训练题目。高职教材中的习题一般包括巩固理论知识题目、分析研究性题目和训练性题目。(4)给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条件。如设置弹性教材体例和内容结构,给教师留有选择讲授内容空间;再如在教材内容中有针对性地穿插问题和相关链接,即拓展教材内容的同时,又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旅游文化学立体化教材的构成及特色

旅游文化学立体化教材包括“主教材+辅导教材+光盘+教学网站”,具体内容包括:

1.关于教学:提供了电子教案、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素材;

2.关于辅导:每一章都提供了学生电子笔记、知识结构、教学难点和重点、学习要点、重点整理、重点难点释疑、典型题解、课后习题详解、学习自测等全面的学习资料。

篇6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紧密、有机的、教与学的结合体。语文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安排语文课堂,准备达到怎样的效果,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到了怎样的方法来进行学习,课后反映怎样等都是语文教学过程要考虑的。而我认为在我们学校因地制宜,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应从教与学的时间,授课的内容,目标的明确,教法的得当,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改进,质疑、情景的布局等几个方面来设施。

一、教与学的时间

有机、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时间,将会增加教学过程的节奏感,既严肃又活泼。小学生自控能力特别差,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巧妙使用,科学地分配仅有的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语文教学内容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使之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避免拖堂、压堂的现象发生,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时间,要细讲,精讲。把学生从“灌”、“喂”、“填”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挥自己在语文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主动性,在动脑、动口,动手方面有一定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授课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容,是充分保证语文教学过程在有限的时间中,以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来进行语文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语文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取足于语文课堂的质量保证和课后自觉性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授课,必须是保证在一定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的,在现在的语文教学当中,也有学生有“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前者造成时间浪费和“营养不良”,而且滋长学生的惰性,后者使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滋生了学生逆反心理。语文教学时间的内容过多,造成学生手忙脚乱,这与语文素质教育中减轻学生负担相抵,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

三、目标的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所规定的总目标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对语文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和严格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随时紧扣大纲,服务于、服从于大纲,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是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影响,而不能仅仅看到对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发展的影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

四、教法的得当

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难易适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并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足于语文教师教法的得当和教学过程的难易。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社会有哪些影响,那么教师就得更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材、教法和社会现象。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充分体现语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业是主线的关系。语文教学本来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而主要的是贵在方法通用,方法得当,方法得体。

五、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

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学生在主动积极,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生动活泼地成长。

六、授业解惑

教师不单是传道,授业,还要解惑,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解决学生们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学生幼小的心灵,只知道老师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法官”,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当机立断,千万别拖泥带水,要尽力完善我们在学生心目中法官的形象。

七、情景的布置

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老门东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独特历史文化的现实体现,也是许多城市进行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已经成为国内外常见的推动城市再生的重要手段。

我国于1986年初次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即历史文化街区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完整地或能较完整的体现某一历史时期的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均应予以保护。并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划分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是一条街或几条街组成。

因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且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存,具有历史价值,能够反映该城市在相对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俗风情。对游客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同时,适度的旅游开发也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状态的持续更新,能够为街区及其周边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二、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它的南部以夫子庙为中心,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路,东西两端至城墙,是南京的居民的集中地,所以被称为“老城南”,它包括南浦厅、牛市、老门东等等。老门东地处南京城南门(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历史上是非常繁荣的商业地和居住地。早在三国时期便有民居聚落出现,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世族大家居住之地。清末以后,门东、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貌。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组成部分,位于夫子庙箍桶巷南面一带,自北面长乐路起,南至明城墙,东至江宁路,西临内秦淮河,总占地约70万平方米。现今按照传统样式开始复建,比如马头墙、中式木质建筑等等,来集中展示南京的古老历史文化。

目前明清建筑示范街区已经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同期开放的还有具有南京特色的老字号文化馆,如金陵美术馆、老城南记忆馆等。箍桶巷是老门东的集中示范区,在此设立了展示金陵刻经、南京白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以及德云社、剪纸、手制风筝、提线木偶等民俗工艺展示区。在三条营巷子口,打造了名为“南京味道”的美食聚集地,汇聚了小郑酥烧饼、蓝老大糖藕等12家最具南京特色的美味小吃。此外,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白鹭洲啤酒吧、星巴克等餐饮店也在老门东落户。2016年春节,作为秦淮灯会的主要展区之一,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示了南京老城南民居街巷和市井传统风貌。

三、老门东街区游客满意度分析

1.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产品或者服务的满意程度的一种评价,是游客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游客满意度来源于游客在景区消费某种产品或者享受某种服务所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所进行的对比。国外学者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度的定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满意度测度这三个方面。我国学者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模型和测评体系两大方面,而且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比如:董观志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王群的TSI模型。

游客满意度受到影响的因素众多,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在1978年美国麻省的科德角海滨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研究案例中,美国学者Pizam等首次提出海滩、游憩机会、成本等8个游客满意因子。1979年Dorfman在进行野外活动的时候发现,游客满意度不仅会受到旅游目的地众多要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其它一些要素等影响,比如游客的个人出游目的、天气温度、环境条件等等。1988年Whipple等发现游客满意度中存在一种晕轮效应,即如果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某一要素感到不满意,则会使其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不满意。

本文认为由于游客满意度是通过游客的期望与感知相互比较得到的,所以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应贯穿于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还应考虑到景区的服务与管理方面因素影响。由此,本文构建了老门东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包括七项一级指标和二十项二级指标。

2.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于2014年的3月份到老门东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00份,有效问卷数为99份。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游客的基本信息采集,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第二部分是游客满意度调查,包括总体满意度以及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游客的游览之后的行为预测,主要包括是否愿意再次重游等等。采用SPSSv19.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计算分析,以李克特的5级量表法,建立评价集V=[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对应的测量标度向量H=[1,2,3,4,5],作为相对应的分值,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3.游客满意度分析

(1)总体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99份有效问卷中,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很不满意的游客数为9人,占9.1%,不满意的游客数为24人,占24.2%,感觉一般的游客数20人,占20.2%,满意的游客数36人,占36.4%,非常满意的游客数为10人,占10.1%,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总目标是3.142,这说明游客对于老门东街区整体印象比较一般,景区还有很大改善的空间。

(2)一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将一级指标满意度数值与李克特量表中5级满意度赋值相比可以看,除了旅游交通指标达到满意外,其它六项指标旅游景点、旅游餐饮、旅游住宿等都未达到满意水平,见图。

(3)二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通过满意度计算结果显示,在20个二级指标中,只有3个达到满意程度,即旅游住宿中的服务人员的态度、旅游交通便利程度和旅游交通安全性,其它大部分指标都是感觉一般。其中最不满意的是旅游购物的特色与种类和娱乐节目的种类。这样的计算结果显示老门东街区还不少有待提高与改善的方面。第一,在与“游”密切相关的旅游景点方面,对于景点的设施、建筑、特色与形象大部分游客都不是很满意,感觉一般。第二,在旅游餐饮方面,3个二级指标中,就餐环境相对满意度较高,而价格相对满意度较低。第三,在旅游住宿方面,这一项中游客对于住宿价格和住宿的环境卫生感觉一般,但对酒店的服务人员感觉还是满意的。第四,在旅游交通方面,游客满意度最高,大部分游客认为交通比较便利,安全性较高。第五,在旅游购物方面,满意度较低,大部分游客认为在价格和质量以及种类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第六,在旅游娱乐方面,游客满意度也较低,其中对于娱乐节目种类,很多游客表示不满意,认为景区内的很多展现南京特色文化的娱乐项目还是较少,商业气氛过浓。第七,在景区服务与管理方面,景区内的服务人员态度以及游客的旅游行程都感觉一般。总体来说,通过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了解到,游客对于老门东的满意度并不高,街区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游客总体满意度与推荐率与重游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游客总体满意度与推荐景点之间存在正相关。在总体满意度中,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为46人,这46人都表示愿意将老门东推荐给他人,剩下的53人中,只有17人选择愿意,36人选择不愿意。结果显示,游客的总体满意度越高,将景点推荐给他人的愿意就越高。

而总体满意度与重游景点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总体满意度中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46人中,有30人选择不愿意再次重游,选择很不愿意、不愿意和一般的53人游客中,48人表示不愿意再次重游,这表明总体满意度和重游景点之间并没有正相关的联系,由此表明,老门东街区游客的重游率较低,仅为21.2%。

四、老门东街区旅游开发的提升建议

1.注重游客感知,充分体现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特色

有人说过:“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门东”。老门东有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古老街区,应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南京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老门东的复建吸引了来自南京以及其他各地的游客,城南旧景感染了很多人,但是也有不少人发现对老城南文化的表达并不准确。除了房子外,有很多场景也和老一辈南京人的记忆相差甚远,其中在街边有一幅展现以前老城南的旧照片,上面就有很多瑕疵。另外有一尊展示箍桶匠劳作的雕塑,也被市民指出有很多不符合历史的地方。由本文的调研可以看出,游客对传统文化和南京地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目前街区内提供的相关项目数量上还不能满足游客所需,因此可以更多地提供向游客展示传统文化技艺的场所,控制过度的商业化。在项目选择上,应适当提高游客参与度,以增加游客回访率,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打响南京老门东传统文化品牌。

2.秉承古意,尽量保持传统建筑格局与尺度

老门东在修复开发过程中已经保留了一些老房子和街巷,并依附原有建筑样式进行建设。但在本文调研中,游客对老门东景区建筑景观的满意度并不高。一方面可能与街区周边新开发的木匠营小区、江宁路花园、长乐渡等地产项目有关,这些项目取代了旧式民居,破坏了景观的一致性,影响了游客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修复过程中,一些老街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仿古建筑形式做工粗糙,翻新过多。此外,过多星巴克、哈根达斯等洋品牌入驻,对景区的古意传承也有所影响。

3.增加景区内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老门东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应加强街区从业人员加深对老门东文化的了解,同时可以选择一些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导游,引导游客了解南京的本土文化,诚信待客,加强行业规范,提升老门东的品牌。

4.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监督与引导

政府要有前瞻性,加强监督力度,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在保护和开发的同时,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或者历史遗存予以保留。遵循循序渐进审慎更新的原则,根据老门东的现状和居民的需求,对居民的环境加以改善。既要尽量保留老门东原先的街巷布局,同时也要考虑现代化城市进程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完善供电、排水、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张启全,余凤龙,齐莉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与规划--南通寺街历史文化街区实例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10-113.

[2]张学梅.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与发展研究,2011,18(7):555-557.

[3]杨俊宴.吴明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模式探索--以南京南浦厅街区为例[J].规划设计,2004,20(4):45-48.

[4]刘军.试问路在何方---有感于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J].随想杂谈,2010,26(4):95-97.

[5]刘正平,宣莹.南京城南历史地段保护的回顾与反思--借鉴法国历史地段保护经验[J].中国明城,2009,(11):11-15.

[6]李智虎.谈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提升[J].营销企划,2003,(4):39-41.

[7]俞万源.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7):824-830.

[8]陈友军.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湿地旅游开发策略---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4):10-21.

[9]Pizama,Neumanny,Reichel.A.Dimensions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a destination are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314-322.

[10]Dorfman P W.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A case study in camping [J].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1979,11(4):483-510.

篇8

关键词:旅游;主客交互;影响因素

旅游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是旅游文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旅游者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旅游业从业人员和其他旅游者进行各种各样的接触和交往。在他们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相伴而生。

一、主客文化交互的一般模式

从旅游客源地进入旅游目的地,作为客人的外来旅游者就会面临着与作为主人的当地居民直接的接触。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交往是通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访问而实现的,其性质多数属于邂逅相遇,目的在于相互之间增进了解、相互寻求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但是,在实际的旅游过程中,由于游客的范畴以及参与旅游的形态多种多样,因而导致主客双方文化接触的情形也很不一样。由于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居留时间上的长短有差异,加之组织性游客与非组织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差异,其与目的地居民的文化交互模式也存在差异。

(一)组织性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文化交互模式

对于有组织性的游客而言,他们对目的地地方文化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导游、翻译、旅游公司的经营者、目的地地方的某一利益的代表等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有组织性游客与目的地居民文化交流的机会、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中介者”的支配,游客本身在这个过程中的选择余地很小。

(二)非组织性游客与目的地的文化交互模式

非组织性游主客要是指不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喜欢独自外出探寻异地风情的游客,即背包游客。与一般的组织性游客不同,背包游客一般不需要依靠旅游中介的帮助,因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目的地居民接触、交流与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更像是“旅游者-朋友”的关系。

二、旅游主客文化交互的渠道

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是一种人际间的交往活动,参与文化交流的主体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业从业人员等,其中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旅游者与目的地旅游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文化交互是两地文化交互的主要对象。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必须依赖介体的作用,即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进行文化传递的桥梁,对旅游的文化传递的全过程都有影响。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传递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传递的途径之一就是旅游产品的文化传递。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产品通过作用于旅游者,实现文化的传递功能。通过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二)旅游者的文化传递

旅游是客源地和目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旅游者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主要介体,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使者。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旅游者的文化借取

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从旅游目的地将各种文化信息带回到旅游客源地。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结束后,往往会向周围人们讲述自己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或者通过游记等形式向后来者讲述自己的所知所感。

2、旅游者的文化撒播

旅游客源地的文化为旅游者所携带,在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者本身的文化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他的言谈举止、服饰、消费偏好等对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和旅游业从业人员产生影响。

(三)旅游营销手段的文化传递

由于旅游产品具有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的特征,旅游者通过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手段实现对旅游目的地的初步认识,形成第一印象。随着旅游者的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以旅游目的地的标志物和形象代言人的文化传递作用最为突出。而这些标志物将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抽象为具体的物质,更易进行文化的传递,使潜在的旅游者形成生动的文化印象。旅游者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来实现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文化传递。他们为了自己旅游活动的实现,不得不向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目的地居民购买商品和服务。

(四)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文化传递

参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旅游从业人员包括客源地旅游业从业人员和目的地旅游业从业人员。他们围绕旅游者旅游各项需求的实现进行业务往来,纯商业性质的旅游交往,相比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它所受到的组织规范的约束也就更多。因此,发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带有组织规范的约束的特点。

三、影响旅游主客文化交互的因素

(一)影响旅游主客文化交互的主观因素

1、文化差异是影响旅游主客交互的最主要的因素

文化因素决定了“主”与“客”交往的特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即使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收入、闲暇时间、年龄或旅游动机,其旅游交往行为也会由于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差异而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旅游消费者需要进行空间位移,在其消费活动中往往要接触多种不同的文化。当游客与目的地的文化背景存在显著差异时,文化差异对于游客与目的地的文化交互行为便有着特殊的影响。

2、语言和文化习俗对主客交往还会产生明显的障碍

语言文化差异是影响主客交往的主要障碍之一,对主客交往机会和主客交往效应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会阻碍主客交往的深度,而且还会对主客交往机会的出现造成障碍,往往会引起交往过程中的冲突,从而使主客双方对交往产生顾虑。

3、游客的个性特点、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也对主客交往有较大的影响

文化决定个体游客的旅游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价值观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使人们明白好坏、对错、真假等一系列事物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游客由于个性特点、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使其在和旅游目的地居民进行交往时具有不同的表F。主客交往双方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往往会决定主客之间的关系。在游客与目的地交往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进行的情形下,以经济交换为基础,个人关系不会受到重视。目的地居民提供给游客的产品与服务己经被商业化了,主客之间的交往也因此而被转变为一种经济收益的来源。

(二)影响旅游主客文化交互的客观因素

除了文化对主客交互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外,交往双方的人口学特征、交往愿望、动机、态度以及交往环境和游客的出游方式等对主客交互也会产生影响。

1、人口学特征

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游客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交往技能等。从性别上而言,男性和女性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化交流愿望和性别没有明显的关系。但客观上,因女性本能上的保护和封闭意思,男性天生具有进攻意识,主动性高,使两者在与目的地的交往机会和交往效应上有较大的差异。从年龄阶段看,年轻人更愿意与当地人进行交流,而且交往时较随便,不像老年人那样比较讲究辈分和礼节。从职业来看,退休人员、职业技术人员显示了对文化的浓厚兴趣,其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愿望要比家庭主妇和农民强烈的多。学生、商务人员进行文化交流的愿望最强烈,政府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一般职员和工人的交流愿望也较强烈,而推销员和农民的交流愿望最低。从受教育程度看,游客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观念越开放,知识面越宽,对文化的兴趣越大,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一般而言,游客的旅游经验越丰富,其交往技能越高,也更容易现和当地居民的交流。

2、心理因素

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方面是旅游者内在心理因素的推动;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影响主客交往的心里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交往愿望、交往动机、交往感觉及交往态度等。

动机是是旅游行为的产生原因和推动力量。旅游动机是激发旅游行为及其心理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愿望是动机的重要部分,如目的地对旅游者的欢迎态度、为理解旅游者的需求所作的努力,以及旅游者理解并尊重目的地文化的意愿,都会增加主客交流的机会。

主客双方的交往感觉和交往态度对主客交往机会和效应也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交往双方认为自己在交往中获得的利益越大,这种交往越有可能发生。再如交往双方的宽容、热情、兴趣、慷慨等个性特点,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欢迎态度、为理解游客的需求说做的努力以及游客理解并尊重目的地居民文化的意愿等,都会增加主客双方的交往机会。

3、交往环境

游客逗留时间和交往场景是最重要的两个客观因素。一般地,游客逗留的短暂性和非重复性使主客交互不易发生,即使有表面的互动,也容易产生欺骗、剥削和不信任。在交往情景方面,具体的气氛情形对具体的游客与目的地的交往意愿或顾虑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交往机会,影响主客交互效应。

4、游客出游方式

游客的旅游方式一般可分为参加团队旅行、亲友结伴和个人(背包客)三种类型。团队旅游的游客通常严格按照预先计划进行,统一行动,一切问题都通过导游和领队解决,和目的地直接接触的机会、时间很少,有限的交流也是表面和浅层次的。背包一族的旅游,从制定计划、买车票到预定住宿都由自己解决,这本身就需要和目的地交流。为了更好的实现交流,在旅途中游客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因此,个人旅游和目的地交流的机会明显比团体客多,交流程度也比团体客要深入。和亲友结伴旅游的游客与目的地交往的机会和程度居于前两者之间。所以,游客的出游方式对主客交往机会有明显的影响,从而对主客交往效应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崇云,顾铮.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初探[J].杭州大学学报,2004(3).

[2]谢彦君.旅游交往问题初探[J].旅游学刊,2012(4).

篇9

1.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发展形势来看,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传统的观光旅游正在向文化旅游转变,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旅游文化知识成为了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增加此类知识的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创新灵感,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旅游文化知识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2.促进高品位旅游产品研发。旅游是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同时也是一项经济型的文化事业。[1]旅游文化来源于旅游,是旅游产品中最核心的内容,旅游开发只有深入地挖掘文化内涵,才能造就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才能增加旅游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内涵的挖掘有赖于旅游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旅游研发技能的运用,而这一切归根结底要依赖旅游文化及其他课程的学习。

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上来看,它涉及到旅游学、文化学、美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民俗学、宗教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又涉及到资源开发、经营管理、服务文化等内容。[2]因此,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同时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素养,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关于旅游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上所述,旅游文化教学对于旅游人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旅游文化教学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积极作用是当前教学工作者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旅游文化教学问题发表如下几点拙见。

1.结合旅游热点问题阐释教学内容。任何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旅游热点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也最能反映旅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把旅游热点问题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学活动中,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旅游热点问题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这种方式可以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到旅游实践中,使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最后,通过旅游热点问题可以将课程内容直观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接收。

2.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容易使他们陷入迷茫,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因此,课程教学要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恋爱、就业等诸多问题,教学中要尽量把这些问题引入到课程中,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教会他们正确地待人接物,从而完成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播基本知识外,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所谓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3]实践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教学手段。过去传统教学中往往仅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特别小,甚至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属于一种单向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的参与性较差,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实践考察学习。例如讲到古代陵寝文化,可以带学生考察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昭君墓、成吉思汗陵等景区;讲到宗教文化可以到呼和浩特市区的大昭寺、席力图召等实践学习;涉及到建筑文化的内容,可以尽可能地带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直观、深入地学习到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这种考察绝对不是观光式的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学习,考察的整体设计由学生制订,考察过程尽量由学生组织,考察后要请学生自行制作PPT,进行课堂讲解评论。总之,通过实践教学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各种实践能力。

篇10

1.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我们苏北旅游资源丰富,每个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且地域性较强。旅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本地旅游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的积极性。此外,旅管专业教师要通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以实现素质教学的目标。

2.旅游市场的需求。

旅游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导游的讲解和展示,因此,旅游文化教师要针对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旅管专业学生来说,不但要深入挖掘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而且要全面了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及历史渊源,为以后的职业发展作好铺垫。旅游文化不仅仅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富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及时向学生传播本地的旅游文化,又要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下旅游文化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1.旅游文化教学现状

(1)旅游文化教学理念模糊,基本没有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

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历史、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传统的旅游文化教学中,教师简单地给学生介绍某个地区的历史建筑、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教师未对一些旅游文化现象的历史渊源和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讲解,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够明确,没有准确地对课程进行定位。同时对于大量的旅游和地方文化知识,教师仍一味地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兴趣,更难帮助学生感受旅游和地方文化,进而爱上旅游和地方文化。

(2)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缺乏地域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教学的教材种类众多,教师的选择性很大,但这些教材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没有融入到旅游文化教材中。大多教材只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少涉及具有地方特色建筑、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本土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当地旅游业的需求。

2.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下旅游文化教学改革措施

(1)合理设计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文件,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旅游文化学科来说,要在面向旅游业需求、顺应本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制定适应人才需求的教学大纲,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总之,旅管专业教师要不断对地域性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提升,把本地旅游资源合理的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学中,并重点讲解与分析旅游文化主题,真正实现提高旅游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目的。

(2)把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地域性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游客可以从中直接感知到该地区的本土文化,这是旅游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旅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本地旅游文化,有利于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游客的认同感,出色的完成旅游相关工作。因此,旅游文化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教材,加深学生对本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认识。此外,旅游文化教材中还应该涉及本地旅游现状研究和旅游发展规划等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旅管专业学生的职业潜能。

(3)提高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旅游文化的教学一般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达不到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满足不了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把旅游市场需要与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高旅游文化教学的综合功能,不仅要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且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习、实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提高旅游文化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4)提高信息化利用的概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