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

篇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素质测评与“体检”一样重要,是许多单位招聘、使用和选拔人才的必要程序。在近年来一些机关的公务员招考工作中,如外交部一些特殊职位和各地警察招考工作中,都在运用心理素质测评。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使用心理素质测评,主要是为了考察应试者的性情、意志、品质以及反应等心理素质是否符合一个合格的国家公务员所必须达到的各项要求。这类心理素质测评一般采取纸笔测试形式进行,有些单位也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让应试者答题。

1、心理素质测评要求应试者真实作答。由于多数测评为自陈量表,难于控制和防止应试者的掩饰行为和倾向性作答行为,同时情境因素对应试者的影响也难以控制,因此在测评之前主考官应注意向应试者做好解释工作,尽量达成双方的信任关系,排解应试者的顾虑和猜疑,让其尽可能达到一般的自然、平和心态,同时请应试者注意在自我评述中按照自己最平常的情况作答,最大程度地反映自身真实状况。

其实许多心理素质测评问题的备选答案并无对错之分,应试者没有必要对备选答案做任何是非判断,而应该反映自身真实面貌。由于在选拔、筛选测评中,需要考察应试者是否有社会赞许倾向,于是一些应试者在高动机驱使下,会对题目有所猜测,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其对测评问题的本来反应,而塑造出一种会受到社会赞许或迎合职位需要的的形象。事实上,这种形象并不能代表应试者的真实情况。对于此类人员,具有专业知识或者经过简单培训的考官一旦发现,应当在结果解释中标注出来,因为这也代表其行为特征之一。同时应补充使用其他的评估技术,比如面试、情景模拟测验等,或在其他测验中对相应的考评要素反复考察和评定。

2、心理素质测评问卷中,有部分“测谎题”,可以保证测评结果的有效、真实。比如卡特尔16PF测验、艾森克人格测验本身就有测谎量表作为监控手段,用来检测应试者掩饰倾向的维度,反映应试者是否诚实而不加掩饰地报告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这类心理素质测评工作中,一些人过于掩饰自己或自我防御意识过强,测谎分数过高,可能导致测试结果无效。如果应试者在内容相互对抗的项目上回答相同,或在绝大多数项目上的回答选项相同,那么就表明应试者很有可能没有认真地按自己的实际情况答题,而是在敷衍了事或故意作假。这样的答题是无效的。例如,“我爱发脾气”,“我很少与别人争吵”,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只选其中一个是比较正常的,如果两个问题都答“是”或都答“否”,必有一个答案是谎言,或被怀疑有抑郁症,或者就是一个人格不统一的人。

应试者在参加心理素质测评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应试者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量真实作答。这样就容易做出前后一致、相互吻合的选择,得到真实有效的测评结果。按照惯例和规定,心理素质测评结果应是保密的,应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和评估,应试者不必刻意伪装自己。

其次,应试者应当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快作答,不必反复琢磨,不要随便修改答案。当遇到拿不准的题目时,可凭第一印象和感觉选择答案。

篇2

[关键词]人才素质测评;意义;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159-01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人才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生是能力开发的过程,也是终身投资的过程。没有企业不重视人才,没有老板不重视人才资源。有效发掘人才、科学评估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而识别人又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关键。科学测评人员的素质,是识别人的好办法,它既有助于企业客观了解员工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员工了解自身的发展方向。如果企业选择了不合适的人,不仅增加企业的招聘成本,还将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因此,企业近年来在人员招聘时纷纷引进了流行的人才素质测评手段,以便对人员素质作出准确的评价和预测。

1 人才素质测评的意义

(1)降低人员招聘的风险。通过人才素质测评可以了解一个人与工作相关的各方面素质,得出一个诊断性的信息,从而分析该候选人能否胜任工作。通过选拔和评价,可以让我们找到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有效的避免不符合任职资格的人,也就降低了由于雇用不胜任的人员而带来的风险。

(2)及时提供人才信息。人才素质测评不仅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够使人力资源的配置与调控由静态改为动态,及时、全面、系统地提供人力资源变化的动态信息,帮助企业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制定最佳可行的人力资源战略措施。

(3)为人员的发展预测奠定基础。人们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对员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人才测评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候选人当前的素质情况,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人员未来发展方面的信息,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发展潜能。这既可以为其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又可以为其提供适当的培训与提高的机会。

可以说,企业若能科学地应用人才素质测评,一定能够感受其无比的价值。

2 人才素质测评的内容

人才素质测评是对个人稳定的素质特征进行的测量和评价。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稳定的素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能力因素。能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在某项任务或活动中表现出的既有成就水平;二是指个体具有的潜力或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通常我们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通常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比如,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都是我们日常完成任何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也是完成任何一种工作都不可缺少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些特殊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音乐家需要具有乐感、把握旋律曲调的特殊能力;画家需要具有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及色彩辨别力等。这些都是一些与特殊专业内容相联系的能力。

(2)个人风格因素。人们在处事时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就是个人风格因素。例如,同样做一件事情,有的人快刀斩乱麻,很快就做完;而有的人则慢条斯理,但最终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个人风格因素一般来说包括气质、性格和行为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3)动力因素。做好一项工作,不仅取决于能力水平,还取决于个人意愿。一个人有较高的能力水平,也具有适合做某项工作的个人风格特点,但如果缺乏愿望和动机,也做不好这项工作。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相对低一些,但却有强烈的完成工作的愿望和动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能力的不足,把事情做好。

3 人才素质测评的具体方法

(1)心理测验。使用一系列心理测量表测量个体的潜能和个性特征。通常,让受测者在答题卡或在计算机上回答一些客观性试题,根据作答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出具相应的职业心理素质测评报告。

(2)面试。测量被测者岗位胜任能力和个性特征。通常由主考官根据面试的设计向被测者进行提问,几位面试考官再用客观化评分表对受测者进行量化评价。

(3)评价中心技术。以测评被测者的管理素质为中心的一种测评活动或方法。该方法是在工作情景模拟测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该方法主要有文件筐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和角色扮演四种形式。

①文件筐测验(公文处理测验),是将工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设计成信函、请示、备忘录等书面形式,让受测者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书面处理意见或决定。文件筐测验比较适合对管理人员的测评,可以考察应试者多方面的能力。

②无领导小组讨论,通常把受测者分为几个小组,各组在不指定负责人的情况下,在规定时间内对指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考官通过规范的观察对受测者在讨论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③管理游戏,是一种以完成某项或某些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标准化模拟活动。测评者通过观察被测评者在活动中的表现,从而对其实际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因为模拟的活动大多要求被测评者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来侧重评价被测评者的管理潜质。

④角色扮演,通过设置工作中的某种典型情景,让受测者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考察其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4)其他,如纸笔测试简称笔试,它是一种与面试对应的测试。就是要求被测者根据项目的内容把答案写在纸上,以便了解被测者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 人才素质测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不是选最优秀的,而是选最合适的。人才选拔并不是一味追求选到最优秀的人,最关键的是合适。一个过于优秀的人可能会远远超出职位的要求,那么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可能丝毫不具挑战性,他的工作稳定性就不会太高。

(2)要将候选人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而不是在候选人之间进行比较。人才选拔一定要先制定评价的标准,将候选人与这个标准进行比较。而人员招聘中往往会在候选人之间进行比较,在众多候选人中挑出最好的。这是一种误导,若干候选人中最好的不一定能满足职位的标准。

(3)尽量不要降低标准来录用人员。当所有的候选人都无法满足招聘的标准时,招聘者往往不得不重新思考招聘的标准。是不是标准定得太高了以致没有人能够满足?有的情况下,确实是标准定得高了,而相当多的情况下并非如此。在考虑降低标准时一定要谨慎,否则会造成标准的混乱,将对其他人才显得不公平。

参考文献:

[1]臧风宇.人生三篇(修订版)[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综合教育 知识体系 研究

一、当前理工院校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政治和国家大事漠视,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意识淡薄、劳动观念不强、文明素养较差,知行不统一、诚信意识淡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较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信仰宗教问题方面,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有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一学生为0.58%,大三学生为14.44%。大学生考试不诚信现象也非常严重,考试作弊或有过弊想法的占55.85%。

2、综合素质测评不全面,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目前,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各高校的称谓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颁发的《中国普通高校学校德育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学生素质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划分为德、智、体等三个主要方面,并分别赋予权重,加以累计,并通过对学生得分分值的排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评价体系产生于过去的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学生注重智育评价,而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没有体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思想,在一程度上影响到第一课堂的教育效果。

3、德育教学模式、方式单一。一直以来,许多高校不重视德育工作或者是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加上学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单一。调查发现,40.82%的学生希望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8.78%的学生希望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此,德育教学模式和方式改革迫在眉睫。

4、教育资源零乱,教育目标不够明确。高校除第一课堂之外,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日常管理教育、课外科技文化学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

虽然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很多,但是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形成明晰的教育目标,教育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综合所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综合转变入手,提出培养原则和途径,其中开展综合教育不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关于综合教育概念的界定

综合教育,特指在校四年除教学活动之外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第二课堂的教育),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承,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和中心,促进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文社科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它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起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作用。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教育知识体系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综合教育包含了德育的主要部分。因此,综合教育比专业素质教育在深层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所以要予以重视。综合教育知识体系主要由四个教育模式,即思想教育、创新教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24门课程组成[ 14门必修课程(核心课程),11门选修课程]组成。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分阶段修满53学分。

1、思想教育,要求学生修满16个学分,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日常思想教育、品行鉴定、操行表现,毕业教育,商务礼仪等。

(1)入学教育与军训。军训是一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途径,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磨炼意志品质,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人民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同时与入学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安全、专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每年新生入学后即参加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时间为2周,2学分。入学教育主要内容为家长座谈会、开学典礼、校园参观、专业介绍、校史介绍、校纪校规学习等;军训主要内容为:部队常识、军事理论、队列、拳术、阅兵等。

(2)日常思想教育及品行鉴定。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遵纪守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主要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采取集中报告的形式,由社科系教师担任报告员;报告、讲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热点、焦点问题;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升国旗活动,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党团班级活动,主要包括: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与教育,团校团课教育,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风景线活动、团内民主评议、评优表彰、主题班会等;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员"三个代表"实践团建设,使其成为大学生党员自主开展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团体。

(3)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诚信品质。本活动项目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安排,以助学贷款、缴纳学费、考风学风建设等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蕴教育,并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组建学生诚信考核体系,并逐步与社会接轨,为用人单位提供依据,努力促进 “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感恩、和谐的学校氛围的形成,着力增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4)毕业教育。主要安排在第八学期。以第一课堂《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择业教育、文明离校教育、毕业生评教、毕业典礼、优秀毕业生评比表彰等,以“毕业生文明离校月”等活动为载体,帮助毕业生正确理解国家现行毕业生就业方针和政策,帮助暂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办理好户口、档案存放手续,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培养大学生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

2、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本项目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首先通过课堂主渠道 “创新学”的讲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创新理论、意识和观念;其次由学生处和校团委开展系列活动,包括科技竞赛、学术讲座、、科技学术报告等,科技学术报告(讲座),旨在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同时建立制度保障,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该科目学分不得少于6学分,提前一年毕业者可减免2学分。

3、文体活动,要求学生修10学分,包括文艺活动、美育活动和体育达标。通过学生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卡拉OK、舞蹈、话剧、百科知识、书画等活动活跃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人格境界,陶冶情操,增进友谊,拓展素质。通过早锻炼、体育课、群众性健身活动、课外自由活动、球类运动和体育比赛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心素质。一年级学生可采取集中做广播体操的方式进行,二、三、四年级则主要采用跑步打卡的方式。

4、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勤工助学、党团活动。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使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了解国情,学习革命传统,接受实践锻炼,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身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劳动观念、群众观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和社会的实践情况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自身的全面素质,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办一些实事,并为社会作一些贡献,又使自身在奉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

篇4

【关键词】教学;非专业素质;培养

近年来,许多学生“有业难就”的现象,直接反映出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学生专业素质本身,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学生的敬业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思想道德等许多“非专业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所谓非专业素质,就是指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应该具备的素质。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中,由于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办学思想、人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等,都烙印上了强烈的专业素质教育痕迹,这与“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的成功教育素质理念是相悖的。所以,有不少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职业教育应在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情况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分析上,而针对具体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的较少。从大的方向看,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涉及到多个方面。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教学的角度探讨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1.加强教师的非专业素质培养

首先,要加强教师非专业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提高。教师是联系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纽带,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都必须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并且教师的言行举止等也反应着他的思想修养和意识形态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且这种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报告”“演讲”等形式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模范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性地表达了人们对教师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修养的预期。但是教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对于自己工作的理解首先是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事业。教师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承载着来自社会、家庭、职业等诸方面的压力,比其他职业者担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职责,因此,需要教师具有更大的承受能力及抵御挫折的能力。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他可以格守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但难以上升到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先天地规定了教师的角色就必然要承载重负,要具备甘于奉献、两袖清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等高贵的品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的工作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也规定了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才能完成其使命。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的活生生的榜样,要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应当首先发展自己的这些优秀品质。

其次,加强教师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是成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很多时候也都是从教师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丰富程度和熟练程度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没有相应的学历是不能走上讲台的。但是教学是一个过程,学历高不等于就能交出好的学生,现实中一个博士后不一定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传授与接受的问题,教师教学在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学生接受能力来调整自己的传授方式的,也即是古人所谓的“因材施教”。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就不能只围绕专业知识的提高,应该更多地进行教学方法、普通话训练、心理学培训等等方面来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并且现在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取得教师资质从学历上来说该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是完全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所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当更多的关注于教师的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了解分析学生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比起专业知识进修,教师通过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构建新的学生素质测评机制

所谓构建新的学生素质测评机制就是在现有的学生专业成绩测评机制中添加辅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测评机制。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好”,进入社会后却无所作为,典型的高分低能;有些学生“得分不高”,在社会上却能成就大业。这反应的就是学校评价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严重脱节的问题。由于学校的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培养目标,教学实施等等内容,而学校不是为自己培养人才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最终归宿是社会,这就要求学校的评价机制必须与社会的评价机制相适应。

根据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均占47.7%。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将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非专业素质表现排在了前三名,排在了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专业素质前面。这提示了职业教育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加强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学校成立专门的“德育办公室”,实行了“德育操行评分量化考核试行办法”并把其纳入了学生学期考评体系,并作为学生评优和推荐就业的必备条件,从而使学生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视。鼓励学生参加第二专业培训,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等,并且在学生的毕业档案中,不仅有学生各科专业的成绩,还有非专业素质的成绩。这样建立起了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状况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基本吻合的测评机制。从而引导和强化了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改变了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埋头专业,而对专业之外的事情不闻不问的情况,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师生的人文素质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学校图书馆书籍种类和分量,在校园内塑立名人雕像、铭刻名人名言等等方式来构建校园文化硬环境;同时在校园内成立兴趣培养学习小组,建立各种教师和学生俱乐部,努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比如人文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辩论比赛等活动,构建校园文化软环境。学校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施加影响,并发挥引导的作用。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加强人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人类意识教育和精神修养的教育等内容,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且在授课时配合授课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学习中感受到责任和压力,就可以变为学习中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只围绕专业知识进行教育是不全面的。中国有句老话“未学做事,先学做人”,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首先是能够认同社会并能被社会认同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人。所以对教学中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予以重视而且也必须进行强化。

参考文献

[1] 李淑珍,李晓宾,《论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与就业关系》,考试周刊,2009年第15期。

篇5

人才测评在校园招聘中的应用

人才测评的理论依据

人才测评依据的冰山理论人才测评模型是将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人的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测量。“冰山以下部分”包括就业动机、角色定位、价值观和品质等,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很难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但对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

人才测评体系的构成

江苏公司构建的高校毕业生招聘测评体系分为“劣汰”与“择优”两个阶段。“劣汰”阶段对应个体素质的“冰山以上部分”,该阶段的测评重点是将不符合公司企业文化和基本素质要求的高校毕业生从目标群体中淘汰出去,初步筛选出满足公司用人基本要求的目标群体。因此,该阶段的测评方式是将应聘学生与公司文化、岗位基本能力要求等进行对照,主要以简历、资质证书筛选和纸笔、线上测评形式进行。“择优”阶段对应个体素质的“冰山以下部分”,该阶段的测评重点是选拔出目标群体中最适合、最优秀的应聘毕业生。因此,该阶段的测评方式是将具体岗位能力要求与应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个性特征进行全面对比,主要以面试和专家评价等形式进行。

人才测评的主要步骤

(1)核查基本条件——材料预审。依托国网公司统一招聘平台,初步核查毕业生的院校、学历、年龄等相关信息,严格高校毕业生准入基本条件,将不符合招聘要求的毕业生排除在进入下一步测评的人员名单外。

(2)看到简历的背面——纸笔测试。通过纸笔测试方式,初步掌握应聘学生的基本特征,看到应聘简历的背面。

①明确考察维度:江苏公司主要从逻辑分析、数字运用、图形推理、言语理解、资料分析、企业文化、英语阅读理解及专业能力共8个维度,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同时,严格遵循心理统计测量学的理论,根据不同的岗位选择相应的考察维度。如营销类岗位和生产类岗位,两者的岗位性质和工作内容截然不同,所需要的性格特点与能力特质也相差甚远,因此会结合岗位实际工作需要,有所侧重的设置考察维度。

②确定维度权重:根据不同的岗位能力要求,确定需要进行重点考察的内容,制订不同维度的考察权重。每个维度(测评指标项)都有其对应的得分绩优区间,运用测量统计学方法,对各个维度得分进行统计,即可得出“岗位匹配度”(百分比),即学生与用人标准之间匹配吻合程度。

③试测完善试卷:笔试试题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客观题命题侧重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主观题命题则侧重于一些热点、重点和经典的理论问题。试卷初稿编制完成后,江苏公司通常会邀请系统外部专家进行试测,采用头脑风暴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不断完善试题内容,使之更加贴合岗位实际,提高纸笔测试的有效性。

(3)探寻心灵的深处——心理测验。简历筛选与笔试对学历、经验、知识技能等可进行考量,但对个性特征等抽象内容则很难把握。有些大学生可能在知识层面上符合该岗位要求,但个性特征却会限制他们的发展。比如技术科研岗位,应聘者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但如果自学能力较差,缺乏钻研创新精神,就不适合此类工作。通过心理测验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企业选人提供有力支撑。心理测验是测评应聘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特征,预测其发展潜力,了解其人格品质及职业兴趣等特质的一项测评技术。在校园招聘中江苏公司经常采用的心理测验有16PF,从乐群性、固执性、兴奋性等16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挫折的抗压性以及焦虑感,进而挑选符合企业需要、心理健康的学生。江苏公司运用人才测评网站向每一位应聘学生发送心理测验邀请,学生登录网站在线完成相应的测试后,网站会自动生成学生的测评报告,明晰学生的性格类型,兴趣倾向与心理健康水平。

(4)挑选最合适的人才——面试。纸笔测试和心理测验是校园招聘过程中的“劣汰”阶段,要想选拔出合适的岗位人才,需要进一步“择优”。江苏公司主要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团队游戏以及结构化面试等多种方法开展面试,甄选人才。

①设置面试维度:招聘小组在面试时同样需要严格遵循心理统计测量学的理论,根据不同的岗位选择相应的考察维度,如营销类岗位更注重学生的言语表达,应变能力以及影响力;而生产类岗位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学习能力。在面试择优环节中,招聘小组需要考虑到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合理设置面试维度,考察出学生的个体差异。

②选择面试形式:面试形式多种多样,之前江苏公司采用较多的是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随着对人才测评技术的学习与深入了解,近年也逐步采用新颖多样的面试形式。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江苏公司在校园招聘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主要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面试,通常在面试的第一轮进行。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观察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影响力等是否达到拟任岗位要求,判断学生的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公司的团体气氛。

——团队游戏。是指通过团体协作来共同完成任务的游戏。通过团队游戏可以考察团队成员相互之间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合作意识、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江苏公司通常会根据招聘岗位性质,编写团队游戏的主题,如设计一款符合电力公司企业文化的纪念品,并设置考核维度与评分标准。在游戏过程中,面试官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达、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确定各个维度的分值,并进行综合评定,确定淘汰人选。

——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与应聘者面对面交谈和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应聘者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江苏公司的结构化面试内容主要分自我介绍、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3个部分,考察维度主要有综合能力、领导能力和个性特征3个层面。以情境性题目和行为性题目类型为主,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推测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能力。

每年参加江苏公司面试的学生人数众多,为提高面试效率,首先会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团队游戏,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淘汰部分不满足要求的学生,通常聘请系统外部人才测评专家协作面试。随后进行第二轮结构化面试,邀请多名电力专家及人力资源专家共同参与。

应用人才测评的招聘成效

校园招聘中人才测评技术的应用帮助江苏公司实现了人才识别从经验判断到科学选拔,从评价现在到预测未来的转变。采用人事测评技术提高了高校毕业生招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选拔录用优秀、高端人才,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测评技术已被江苏公司充分运用在高校毕业生招聘的全过程。一方面减轻了招聘工作量,提高了招聘的效率与质量,引进毕业生素质逐年升高。2013年,江苏公司录用的毕业生,电工类比例达到91%,博士生33名;研究生比例达到35%,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985”、“211工程”院校生源达到6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也为各个专业岗位选拔了合适的优秀人才,使得新员工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所长,在获得用人单位好评的同时,员工的归属感愈加强烈,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新员工在岗位工作满半年和一年时,江苏公司会组织新员工进行座谈,鼓励新员工畅谈在公司工作的体会和想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定位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期许,从中了解新员工对自身岗位价值的认可度以及在团队中的融入度,为新员工的培训计划制订和薪酬激励奠定基础。从2012年新员工的座谈情况来看,员工对公司的认可程度很高,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也希望自己能够为公司做出最大的贡献,充分体现出了招聘工作的科学有效性。

人才测评的改进与提升

完善人才测评理论体系

江苏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测评理论体系,结合近几年校园招聘的实战经验,编制符合公司发展需求、体现不同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才测评量表,例如每月编写一套无领导小组面试试题,结合社会热点话题、时事政治等,撰写出可供大学生讨论的两难题、情景题等,以及相对应的考察维度和评分标准。另外,建立完备的测评题库,广泛听取公司系统内、外部专家学者的意见,同步进行优秀员工深度访谈,结合不同岗位要求设定维度,根据不同维度撰写合适的题目,建立岗位素质胜任力测评题库。通过定期收集、修订、完善测评量表和题库,完成江苏公司人才测评体系的更新提升,做到与时俱进,与高校学生生活同步,测评量表与题目新颖独特,信效度高。

加强人才素质测评队伍建设

加强招聘专家组的培训,无论在笔试还是面试环节,招聘成员的专业度决定了招聘结果的有效性。江苏公司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将尝试通过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积极引入人才测评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科学地设置培训课程,使招聘小组的成员熟悉和掌握各种人才测评方法的同时,加强自身对心理学、管理学、测量学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平时的工作中,招聘小组的成员可以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分享会,由组长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大家一起交流这两周的学习心得,如下次分享会组织讨论文件筐的测评应用,在这两周的时间内每位小组成员在空余时间发挥所长,制作PPT、电子杂志、书面材料等,在分享会上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进步。每半年人力资源部可以邀请外部人才测评资深专家为招聘小组做讲座,进行知识讲解与实战演练,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综合提高招聘组员的能力,为下一年度的校园招聘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江苏公司内部竞聘人才测评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6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建立了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模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实训测评方法体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推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实践能力,保障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课程。为保障实训效果,实训课程教师致力于实训教学测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测评体系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培养具有较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一、确立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逐步确立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测评模式及方法应能全面有效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的测评是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测评成绩的高低应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的状况。成绩评定要起到引导、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技能训练,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实训考核应既能检测基础技能也能对诸如市场分析、决策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贸易纠纷等综合性高级能力进行检测。实训测评以对国际贸易基本践行能力的评价为主,注重对国际贸易全方位能力的检测。实训测评的内容应主要包括:(1)国际贸易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测评;(2)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操作的测评;(3)独立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测评;(4)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的测评。

(二)采用按能力层次推进的测评方法

专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大层次。在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内部又分为许多小层次。技能测评应按照这些层次逐步进行。在考核思路的设计上,我们先进行单项技能训练的考核,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考核。我们认为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按层次考核,可推动技能实训循序渐进地展开。我们须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能力细化项目开展专项能力评测。通过边测边练,当学生掌握初级技能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考核如商务谈判、市场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考核。

(三)贯彻考练结合、以考促训的考评原则

我们认为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实训内容才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使测评既能准确地反映实习实训的效果,又能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是实训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专业能力考评的一种好途径。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测评中,我们围绕能力培养之核心,始终注重将能力训练与能力考核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练不脱节。考服务于练,练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本身就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将之割裂开来。将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统一起来,可以使训练更有针对性,使考核更有依据,更有利于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根据实训的要求来确定技能考核的要求,使考核的要求与训练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实训与考核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技能考核与技能实训同步进行,技能考核穿插在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开展一个环节的训练,就应同时对该训练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有多少项技能模块实训,我们就应就进行多少项考核。专项技能训练完毕后,就要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和综合测试。我们设计了国际贸易实训的十关,即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磋商(用英文进行)、国际货运、国际货运保险、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报关、银行结算、外汇管理、涉外税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测评也设有十关在单项技能训练考核完之后,还要对国际商务综合运作能力进行考核。

(五)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实训的效果好、质量高,说明学生对专业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高;反之,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低。所谓实训效果好,就是指训练操作准确、规范、熟练,效率高,实用性强,符合现代国际商务运作的要求。之所以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是因为我们重视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实训来保证整个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质量。我们将实训环节与考核环节融为一体,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促进考核和实训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发展,促进实训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建立“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方法模式

由于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复杂性,实训的考评往往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往往采用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其他单一的考核办法一次性地完成实训测评。整个考核的时间短,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考核的内容不够科学,对专业能力素质的测评不到位这样的考评方法当然不能达到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目的。

为了弥补原有实践教学测评方法的不足,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国际贸易实训过程中,逐步探索和设计出了“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模式。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为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检测提供了全新的测评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和创新了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测评方法。

“一”即“一条龙”考核法,又称全流程考核法。在实践教学的前期,我们重点对学生的专项基础技能进行训练和单项测评。在实践教学的后期,当学生对基础技能有了较好的掌握、能较熟练地进行单项业务操作后,我们再对受训学员进行“一条龙”式的综合演练。在接近实战的场景中,要求学员将一单业务从头至尾做到底。这样可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符合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即“二次模拟”考核法。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既设立了全景仿真模拟考核,也设立了全程实战模拟考核。仿真模拟重点考查学员对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业务流程等国际商务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仿真模拟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它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还将在全程实战模拟环境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更符合国际贸易实战要求的考核。

“三”即“三分实践考核法”。既有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又有毕业实习考核。在实习考核中侧重考查学生职业品质、合作精神、国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上岗就业能力等在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中较少涉及的能力素质内容。

“四”即坚持“四个结合考核法”。在开展实习实训测评时,我们注重将专项技能考核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个环节考核与全流程考核相结合,单兵作战考核与团队攻关考核相结合,模块分割考核与模块整合考核相结合,从而全面、系统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五”即“五级叠加考核法”。根据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把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细分为五级能力指标,这样就建立了详尽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进而针对每级能力指标的训练寻找适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途径。

为保证实训质量,我们采用“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所谓“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就是指,对于前后关联性强的实习实训环节,我们设立了诸多“关卡”,要求学生“过关斩将”,通过各个训练关卡。例如,我们在国际商务实训中心采用的实战训练“1o步”法,同时也是检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10关”,他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第一关(即全面按时完成通过抽签获得的贸易实训项目的作业),才有机会进入第二关;只有全部过关后,他才能取得国际商务实训实习的合格成绩。

三、构建以专业技能考评为核心的测评方法体系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缺乏对国际贸易人才专业能力的分层次分等级的细化分解,缺乏对专业能力素质考核的深入分析,未掌握每项考核的能力要求,不知道应对哪些专业能力进行考评。因而,考核成绩就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技能、素质掌握情况。考核与能力培养基本脱钩,考核起不到实践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在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中,我们致力于改革传统的项目式考评方法,确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能力构造体系为依据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测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构造科学的能力测评体系,设计相应的能力测试方法。我们按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对“高级应用型”外经贸人才的能力指标进行了多级分解,对各项能力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形成多级能力指标体系。我们把该专业必需的实践能力分解为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等四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不按能力分解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测评的模式,制定出了科学可行的能力型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我们按照专业能力模块体系设置考核项目,首先进行单项技能考核,然后再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细分为许多项目模块,按细化的技能模块进行训练。实训以技能模块为单位展开,实训测评也按对应的模块进行。由于各项技能训练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考核的方式也相应地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若技能属于思维分析类,我们就采取案例分析、答辩、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测评;若属于业务操作类,我们就采用场景实训、实验室模拟等方法进行考核;若属于贸易项目策划类,我们就利用设计报告、预案等方式进行测试。

在实训测评中,我们按照专业技能的分解项目逐一进行详尽的实训和测试。在预定的分值范围内,给出各项技能水平的分值,以0.5分为一计分单位,统计出各部分的百分值,再按权重比例计人总成绩。国际贸易实训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

实训总成绩一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测评成绩x20+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成绩×40%+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成绩×20%+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测评成绩×20%。

我们精心设计和实施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测评的“多环节、大周期”的过程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拟练习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规律,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国际商务实训考核的环节体系:(1)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技能基础知识考评。(2)国际商务专家培训后的培训考核。(3)学生就有关国际商务问题进行小组研讨考评。(4)学生就易引起分歧的商务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辩论考评。(5)实验室模拟操作考评。利用全仿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国际贸易各流程的模仿操作考核。(6)流程考核。利用我校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实训场地,按照国际贸易的实际流程,在接近实战的状态下进行商务运作考核。(7)国际商务的方案设计。针对某些国际商务问题,要求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案,如谈判方案、风险防范方案等,以此检测学生国际商务运作的策划设计能力。(8)实训体会交流,发表对技能训练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发言,学生互相评分。通过经验交流,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商务运作能力。

四、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

在对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素质进行分解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等四种能力模块循序渐进地分别展开专业技能实训测评。先按能力模块分别考核记分,最后统计出国际贸易实训的总分值。

(一)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该模块的测评内容分为国际市场分析技能与国际市场决策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国际市场分析技能包括: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目标市场分析能力、盈利分析能力等。国际市场决策技能包括:市场预测能力、市场进人策略选择能力、贸易伙伴选择能力、价格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按照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分项训练模式,我们制定了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实训的分项测评体系。对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网络信息收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分组辩论,实验室模拟实验,流程实训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二)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业务践行能力由进出口业务两方面的技能组成。对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测评也须从这两方面展开。出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备货出运能力、出口报检能力、出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进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提货分销能力、进口报检能力、进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我们按照上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训练测试项目,制定了详尽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实训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我们运用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方法主要有:外贸函电撰写,缮制单证,单据审核,案例分析与错误查核,场景角色模拟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40%。

(三)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实训测评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技能的测评,二是对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能的测评。风险防范的技能有包括风险识别能力、风险估测能力、风险评价能力等。风险管理的技能包括风险预警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对无法控制的国际贸易风险作出财务安排的能力等。以上述分解的能力项目为基础,我们开展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分项训练和分项测评,制定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的实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估测报告,决策分析报告,观测报告,预警报告,预案设计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四)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实训测评的方法

完成专项能力训练考核后,要进行全流程业务综合演练,同时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进行总体评价,其中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国际贸易全流程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决策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仲裁诉讼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实训出勤、人格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感、诚信度、交往合作、业务能力、对复杂国际贸易问题的推理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表现各占50分。由任课教师和特聘的外贸专家共同评分。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0%。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综合演练、问题研讨、实训考勤。

五、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改革是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建立科学、高效的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探讨,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一)关于学校总体协调的问题

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较之课堂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具有更大系统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任课教师是完成不了此项任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应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系部的统筹协调下展开。教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国家贸易实践教学测评考务大纲和考核计划,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工程复杂,涉及较多的人力物力和场地,学校应在此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二)关于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有些环节的工作可由单个指导教师独自承担,但有许多环节的工作只能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实训测评应采取教师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参与实训测评的教师要有较好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实训指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分工,紧密合作,协同作战,圆满地完成实训测评任务。

(三)关于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应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能否胜任外贸实践工作作为检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最终标准。由于外贸专家精通、擅长外贸业务,他们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有最高的发言权。因此,在进行实训测评时应尽可能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工作,这可保障国际贸易实训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关于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的问题

按照分解后专业技能项目进行实训检测,可定量地检验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但由于分解细化后的专业技能检测项目众多,若采取逐一检测的方法对每项技能进行测评,则工作量非常浩大,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某种方法的某次测评应能同时对多项技能指标进行测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训测评的效率,使实训测评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档案;心理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使得高等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招生规模的扩大极大地降低了生源质量,特别是处于较后录取批次的高职院校。参差不齐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有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学生不断增多。而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高职院校要为制造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如果让心理问题妨碍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必将影响我国的长远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切实加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建立心理档案的必要性

(一)心理档案有助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归因

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有二:一是来自高中毕业生,他们通过高考被高职院校录取;二是来自于各中等学校的中专毕业生或五年一贯制的中专生。他们大多是其他高校或高中录完之后的考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所以高职生既有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心理特征,又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关研究显示,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就业期待等引起的心理上的困扰[1]。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对同一类心理问题的学生可进行集中的团体辅导,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

(二)心理档案有助于高职教师了解学生,完善教育工作

要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教育学生,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具有个人的特点[2]。因为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所以能够对他们进行集体教学。但是同中有异,相同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

(三)心理档案有助于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高职生大多对职业学校的学习及就业前途有很大的担忧,因此,建立高职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职业素质测评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倾向性,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当今世界竞争很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耐受挫折、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才能对抗残酷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从创新选拔人才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既有利于社会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二、高职院校建立心理档案的可行性

(一)确定档案的内容

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如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对个人生活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如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等。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1.学生本人背景资料。主要有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特长等。

2.家庭背景资料。主要有家庭结构、家中排行、父母文化水平、职业、健康状况、父母与学生的沟通情况、父母关系、家庭早期教育的实施者、早期家庭教育的方式、早期抚养方式。

3.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主要是指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

4.既往病史资料。主要了解学生生理状况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内容为:本人所患过的疾病、家庭成员是否有过精神病史。

5.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测验及诊断资料。主要有测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测量学生智力水平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诊断学生个性特征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诊断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的《学习适应性测验》。

6.家长、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种评语、鉴定。

7.教师观察记录。主要是学生异常情况的记录资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包括早恋、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教师,特别是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应当随时记录下来,归纳总结,以备查考。

8.学生心理咨询记录。主要包括咨询的时间、地点、咨询员、主诉及症状、诊断分析、结果、处理意见及措施、辅导效果。

9.学生心理状况综合评定材料。主要有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生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二)选择心理测量工具

建档过程中,难度较大的就是心理测试工具的选择。如果这个环节出错,所得的材料不真实或不准确,那么就会影响心理档案效用的发挥。所以,可以选用下面几个信度和效度较高、在国内使用较多、反应较好的量表。

1.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此量表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的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实践中。该量表共90个项目,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测量者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该量表可以测定多种指标,包括人格因素轮廓图、性格的内向型或外向型等,可以用来全面评价学生的人格状况及其特征。

3.学习适应性测试(AAT)。AAT测试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为学生自身改进、提高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

(三)规范档案建立的过程

1.测量前的准备。(1)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测量工作日程安排表。在测量前要具体落实各班的测量时间、地点、人数、负责人。(2)要注意主试的选择与培训。心理测量是一项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主试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测量的准确性,为此一定要慎重选择主试。一般由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担任,如果人员不够,也可由各班的班主任老师进行补充,但在测量前一定要进行培训,为他们详细讲解测量的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细节,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科学性。

2.正式实施测量。(1)正式实施测量前,要进行几分钟的说明,让学生明确:进行心理测验是用现代心理科学的成果来了解自身、获得帮助的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负担;测量是保密的,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填写;测量不是考试,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就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打消学生的顾虑,使测量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2)测量过程的组织要严谨,包括场地布置、时间安排、指导语标准化、组织秩序等方面,让学生在平静的气氛中与主试积极配合并接受测试。

3.统计结果及其解释。心理辅导教师要按照每一测验所提供的计分标准进行统计,并要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在计分统计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次是将统计出来的分数赋予一定意义,并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当事人或其教师及家长。在进行分数解释时,要参考常模资料、效度资料,还要考虑测验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一般只需告诉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使用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语言;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总之,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当今高职院校面临特殊发展机遇的时期,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为契机,与学院各项有关工作密切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院教学、管理及培养目标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综合考评

[作者简介]冯蓉(1978- ),女,河南开封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10019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71-02

一、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恢复到平稳发展的过程,研究生总体规模较小,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精英化的专业人才”,研究生在社会就业市场中供不应求。2005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效应逐渐显现,研究生培养规模快速增长。在社会就业市场中,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精英”地位已不明显。研究生的社会职业定位从“专业科研人员”逐渐过渡为“社会实际应用型人才”,社会发展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创新能力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题。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成为许多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点。所谓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科研素质,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职业发展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在深入落实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都以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为新目标。针对研究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有必要构建一套面向全体,兼顾个性,科学合理的体系和标准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考评,这不仅对研究生个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研究较为缺乏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相关研究中,涉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文献较多,视角通常比较宏观,内容包括研究生培养制度、导师、研究生、学科专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而关于研究生综合素质考评的研究文献并不多,针对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则更少。从目前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研究生学科专业细化、学制及培养方式弹性化、研究生群体特征多样化等特点都为构建科学、有效的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增加了难度。理论研究的不足,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在当前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背景下,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考评指标单一片面

目前,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概括而言,当前对研究生的考评方式仍因循传统的“成绩考评模式”,这种以成绩为指标的考评模式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上的差异,却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职业发展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考评。此外,在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奖学金激励机制中,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和论文数量在考核标准中占绝对比重,其他能力素质的考评似乎只是形式,这无形中把研究生推向“重成绩、轻能力”的误区,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对研究生个性发展重视不足

个性发展不仅是研究生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研究生实现自我的必要过程。研究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知识群体,其中有立志专业发展深入钻研的科研型人才,也有具备较好组织协调能力的管理型人才,还有能创作善歌舞的艺术型人才。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考评体系中,研究生都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一刀切”的考评标准没有把研究生主体放置在动态发展的视野之中,对研究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重视不足,忽视了研究生自我发展和提升需要,限制了研究生的个性发展。

三、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应涵盖的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研究生最重要的个人素质。近年来,随着在校研究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少高校把发表一定级别和数量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重要指标。部分研究生平时在学术科研中投入的精力不足,迫于毕业压力,论文随意抄袭敷衍了事,肆意修改、伪造实验数据,科研成果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声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信现象折射出当前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状况。研究生群体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应当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理性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公民道德意识,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

(二)专业科研素质

专业知识技能不仅包括研究生通过课程所习得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包括研究生在日常科研活动中养成的学术规范和专业素质,是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果。”对研究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考评可参照一些可量化的数据,如研究生课程成绩,学分,期刊质量、数量、影响因子等。

(三)实践创新素质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实践创新能力也是社会发展要求研究生必备的素质。当前,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还不够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虽已在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得到,但是在各种考评指标体系中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将实践创新能力纳入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能够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研究生论坛、研究生科技竞赛、研究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实践的视野中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所不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评更注重对研究生所学知识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可参照研究生科研成果,如科研实际成果、发表专利数量等,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对研究生参与日常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四)职业发展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是研究生当今社会应对职场竞争的必备素质。研究生的职业发展素质不仅决定着研究生能否在求职环节成功胜出,更是研究生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当前,用人单位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抗挫能力”等都归入职业发展素质的范畴。不难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研究生学生干部的研究生通常都具备较完善的职业发展素质,但这部分学生在研究生整体中的比例并不高,许多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因为专注于学习、科研,对参与社会工作热情不高,甚至连班级组织的日常活动都很少参加,社会交往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明显欠缺。在对职业发展素质进行考评时,可在量化环节对积极参与研究生学生工作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研究生提升培养自我职业发展素质的积极性。

(五)身心健康素质

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决定了其全面发展的程度和综合素质的高低。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提升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科研、就业等方面均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更需要研究生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几年,全国范围内每年都会发生若干例因研究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突发事件。在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中加入对研究生身心健康素质的考评,旨在引导研究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成为智商和情商同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六)国际交流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当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中,应融入研究生国际交流素质的考核指标。

四、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尊重个性

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引导研究生关注并改善自身素质发展存在的不足,激发研究生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把考评内化为研究生自我规划发展的自觉追求。因此,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从研究生整体需求与特点入手,抽离出研究生培养、管理各环节共性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要重视研究生在能力、兴趣、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性,可建立部分特色指标,对有特长或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给予鼓励。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可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研究生参与评价,为研究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鼓励研究生个性成长。

(二)定性分类、定量考核

定性是指在评价中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解释和说明具体行为,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定量是把行为的具体指标用数值量化,通过统计分析,对指标作数量化说明。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内容中,一些内容比较容易量化,如研究生的课程成绩,等级、数量等;还有一些内容不易量化且有较深的潜在性,如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等。在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时,可考虑将不易量化的考评内容定性分类,制定相关等级标准,通过自评、互评方式进行考评。对于能够量化的考评内容可依托量化计分和测量工具进行量化考评。

(三)重视实效、促进公平

有效性和公平性是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有效性指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即能有效衡量出研究生各项素质能力水平的差异与分层,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公平性是指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能够以相同的标准考评不同的参评对象,特别是在由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自身参与的主观评价环节,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监督功能,确保考评结果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明亮,仇翔,金诗南.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9(9).

[2]田维波,张远英,张萍.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位评价体系及其改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篇9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各高校非常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就显得异常重要,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当前,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能否适应人才需求市场配置的一项重要参数,在这种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被凸现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但是从目前各高校的调查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意,其问题症结何在,该如何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项课题。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1.就业指导目标不明晰,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就业指导目标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归宿。大多数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只是认识到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而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这就造成: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和接受指导的大学生都把顺利就业,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短视心理、短行为严重;重服务、轻教育的情况屡屡出现。高校过于强调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专门服务功能,如信息服务、技能培训、方法指导及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等,而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如何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创业”教育,“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教育等。

2、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践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指导人员与学校专业教育脱节,不了解专业教学情况,就业指导只能是泛泛而谈,缺乏有效的针对性;二是高校传统的专业教育很少融入就业教育,很少将专业知识和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讲授,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有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却不能符合就业实际需要;三是尽管不少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这门课事实上被严重弱化,没有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学校不重视,教师没有积极性,加上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学生对此没有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就业指导没有贯穿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是在学生就业前半年或一年进行,平时即使有一些就业指导,也是零零碎碎的,不系统的,因而就业指导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业指导涉及到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就业前的突击性指导可以做好的,特别是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是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长期观察、科学分析和逐步改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必须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等到快毕业再抓已是毫无意义了。同时,就业意识、就业素质的培养也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形成。正因为如此,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注重建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有的国家甚至从小学教育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而这一点正是我国各高校所缺乏的。

4.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多把就业指导部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也大多是由行政管理部门转化而来的,这造成了就业指导队伍理论知识不够,先天不足,这使得他们难以承担诸如学业设计、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难以满足学生就业辅导的实际需要,学校相对封闭的分级管理模式,使就业指导人员较少接触社会,他们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只能是谈政策、谈形势、谈一些一般意义的东西,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相差较远,对学生就业起到的指导作用就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就业指导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也难以深入社会实际。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不少学校采取了请进来的办法,即请企业和有关职业机构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指导报告,由于这些人士对学校了解不够,对学生情况不熟悉,他们的报告往往也只能是泛泛而谈,同样也是脱离实际、脱离学校的实际、脱离学生的实际的,学生参加这些报告会往往也是激动一时,过后依然不知所云。

5.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缺乏。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不单单是就业指导,正朝着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导航等方面发展。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或是非人力资源专业毕业后直接从事就业工作的学生,或是原从事学校行政岗位转岗的行政人员,甚至有些是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这批教师最大的不足是虽然他们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知识的支撑,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的专家和专业人才,也无法瞄准高校就业指导领域的制高点。

二、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就业指导的策略

1.转变就业指导观念。要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从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入手。《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是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要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具体体现。

2.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要建立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香港城市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由学生工作辅导员、心理学专家以及曾在不同行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士组成。据了解,在国外不少大学里都设有择业指导专业,有的甚至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我国高校中还没有一家设立这类专业。我们许多高校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往往是凭借经验办事,缺少专业知识。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点。因此应该以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加强队伍建设,吸引富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的优秀人才从事就业服务工作。同时,要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作为日常工作来抓,而且要作为一门科学去研究,以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逐渐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3、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四年学习的令过程。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不同年级的任务和特点不同,不同年级要划分不同内容的指导计划,并形成不同年级不同任务的连续性发展。如一年级着重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教育,通过职业规划的辅导和应用素质测评系统的分析,帮助大学生发展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年级则着重进行就业观念的指导,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观念,此外还要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和竞争。三年级着重进行求职技巧及就业法律知识的指导,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让大学生掌握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四年级则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及学校的就业方针政策、规定,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这样,就业指导内容与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建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使就业指导从临时性、突击性变为长效性、全员性,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序,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4.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实践环节。大凡在就业指导方面做得好的,如日本和香港的一些高校,无不重视实践环节。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我们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期到父母或亲戚朋友单位实习;邀请各行业的人士到学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外出打工;在学生中开展职业兴趣分析测验;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等。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鼓励学生校园创业;定期向学生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重视学生的毕业生实习工作;邀清毕业校友回校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等。总之,通过实践锻炼,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基层意识,促使学生反省自身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

5.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服务系统。首先,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这样有利于形成竞争环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人才。

其次,建立就业信息网站。充分利用信息沟通的方式,开辟一条适用性强,效率更高的就业沟通渠道,将是今后双向选择模式的发展方向,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就业网站,介绍学校情况、专业设置、毕业生人数、专业及学生简历等各种内容,也可以多所高校进行联合共建,建立院校就业超级联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高校也可以与社会上专门性人才网站联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真正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