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图书借阅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图书借阅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图书借阅机管理

篇1

1.1美国电子图书供应方主体构成

因为电子图书灵活的出版形式、多样化的格式等因素,美国面向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供应方也较为多元化,主要包括:传统出版商、自出版a公司、新兴的电子图书在线零售商、面向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经销商等。在这些性质各异的电子图书供应主体中,传统出版商是商业模式构建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截至目前,尚无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可以被所有出版商或经销商认可。

1.2核心诉求

面对电子图书公共借阅的旺盛需求,电子图书供应方基于各自立场,提出了不同侧重的商业诉求与主张

1.3分析

综合分析表1可以看出,电子图书供应方的诉求虽然大相径庭,但其核心理念却基本一致:既合作,又限制。

1.3.1合作

经过前些年的激烈争执乃至拒绝向公共图书馆开放获取之后,近两年来,通过富有创造性的举措探索电子图书公共借阅的操作方式和服务空间,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电子图书供应方的共识。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企鹅推出电子图书借阅尝试,Smashwords推出借阅项目,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作为电子图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机构用户的商业价值日益受到电子图书供应方的重视。

1.3.2限制

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各有侧重,究其本质,都是为了限制图书馆对电子图书的利用。这种限制主要集中在销售和借阅两个方面。①销售限制。在各项因素中,电子图书供应方向公共图书馆开放电子图书获取所附加的限制条件是构建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销售限制主要表现在:其一,高定价,以超过零售价2倍甚至3倍的价格向公共图书馆销售;其二,延迟发售,首次出版6个月才可销售;其三,限制借阅次数,对借阅次数进行总数限制,一旦超过了借阅总数,图书馆需再次购买。总体而言,电子图书供应方向公共图书馆出售电子图书的条件要比实体书苛刻许多。定价的虚高对于公共图书馆的预算形成了较大压力;延迟发售则极大限制了畅销图书、热门图书在图书馆的借阅,而这类电子图书正是读者迫切需要的;借阅次数总数限制使得图书馆不可能永久持有图书,而是类似于租借或者订阅。②借阅限制。其一,单用户限制。电子图书的借阅基本上复制了实体书的模式,即一本电子图书只对应一名读者,同时借阅人数取决于复本数。这种单用户限制是所有电子图书供应方共同的诉求,基本上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明确了这一点;其二,借阅范围限制。原本必须局限在图书馆实体范围之内,后扩展为图书馆服务半径内的持证读者都可进行借阅;其三,借阅期限限制。借阅的期限通常限制在14天之内,但对于部分电子图书供应方而言,尚存有可变空间。

2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应对思路

2.1核心诉求

对于电子图书供应方的诸多限制主张,各大公共图书馆也应时而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2.2分析

面对纷乱复杂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采取既妥协又坚持的方针,不断调整借阅主张,以找到新的商业模式与借阅业务之间最合适的平衡点。

2.2.1妥协

通过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电子图书借阅的实践可以看出,图书馆对于单用户限制已经事实上默许。所有的借阅服务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对于电子图书供应方的其他限制,尤其是销售上的限制,公共图书馆被迫暂时接纳,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补偿性方案。其一,关于高定价。公共图书馆可以以高费用采购电子图书,但应允许两个或者多个读者同时借阅;或实施可变定价,意即在高流通阶段采用高定价,流通率变低之后,定价下调。其二,关于延迟销售。延售的电子图书应享受特别折扣,特别热门的图书可考虑额外付费。其三,关于借阅总数限制。可结合“日落”条款,即在持续购买几年之后,即可永久持有。对于不太畅销的图书,如果借阅次数达到总数时,电子图书已经不再公开销售,图书馆应可自动永久持有。

2.3坚持

根据ALA等相关机构的报告,美国公共图书馆界在妥协的同时,在一些问题上也毫不退让。目前,美国公共图书馆认为最重要,且最为紧迫的主张主要有三点:其一,所有公开出版的电子图书均可平等地开放获取,这是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的基础;其二,需要提供一些选择方案,让图书馆可以像实体书一样实际上拥有电子图书,并相应获得永久访问、转移等相关权利;其三,要求电子图书供应方开放元数据和管理工具,以便于公共图书馆将物理馆藏和流通电子图书馆藏进行系统整合,减少了借阅电子图书所需要的步骤和点击次数,为读者提供可一站式访问的集成服务。

3美国公共图书馆创新探索

在图书馆与电子图书供应方博弈的过程中,美国公共图书馆或是另辟蹊径,探索、实践新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或是理论上提出有利于图书馆的商业模式。

3.1实践案例

科罗拉多州的道格拉斯县图书馆从2011年开始,通过联盟的方式直接与出版方谈判,以25%-45%的折扣价格购买电子图书。一旦购买,图书馆就可拥有永久权利。另外,道格拉斯县图书馆联盟还自主开发了新的系统,将数字内容系统与物理馆藏的目录系统进行了无缝链接。以目前的实践而言,这种商业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加入到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版社已经达到了17家。道格拉斯县图书馆的创新实践绕过了第三方经销商并开拓了新的供货渠道,比如中小出版商、独立出版人和当地作家等,极大提升了图书馆在电子图书商业模式探索的议价能力与谈判空间,对建立符合图书馆价值观念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3.2理论模式

美国图书馆界提出的理论模式较多,本文仅选取较具有代表性的6种。在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式中,最多被提及的是建立完全由图书馆主导的、开源的托管平台和借阅系统。这对突破电子图书采购与第三方强制托管的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4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4.1开拓渠道,建构多元电子图书获取途径

由于国内电子图书起步较晚、产业链不完整、用户消费习惯滞后等一系列原因,国内电子图书行业发展缓慢,远不及美国成熟。处于产业末端的公共图书馆在电子图书服务的开拓和进展上也相应滞后。这首先表现在公共图书馆获取电子图书的途径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超星、方正等电子图书经销商。这使得图书馆电子图书品种、数量少,且对经销商依赖过重。参照美国经验,电子图书供应渠道的多元化,不仅有利于电子图书商业模式的发展定型,而且对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借阅服务的拓展和提升也极为重要。就国内实际而言,新兴的电商平台和出版平台是渠道拓展的新方向。目前,图书馆界在新渠道开拓方面已有初步进展,比如处于试运营阶段的当当数字图书馆(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机构)、上海图书馆与盛大文学(性质上类似于自出版)合作开展网络文学借阅服务等。公共图书馆可积极跟进探索,拓宽渠道,构建丰富、立体、多元的电子图书获取途径。

4.2积极主动,破除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获取障碍

在面向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建构过程中,美国公共图书馆面对争议创新实践,主动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力图在与电子图书供应方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因为中美出版管理外环境的差异,再加之国人版权意识的落后,国内出版社对于向公共图书馆开放电子图书获取要比美国态度保守得多。整体而言,出版界对于首次出版图书,尤其是畅销书,基本上是完全拒绝向公共图书馆开放借阅权限。相较于美国同行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积极争取,国内图书馆界显得较为被动。国内图书馆可吸取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验,主动出击,积极解决电子图书内容滞后这一关键问题。其一,要积极建立与出版方的直接对话机制,通过反复对话/谈判的形式,不断摸索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底线;其二,要主动发声,表达公共图书馆在电子图书方面的诉求,主动设计兼顾出版方利益的电子图书借阅规则,打消出版方的顾虑,争取出版方向公共图书馆开放首次出版电子图书的获取;其三,创新实践,探索摸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电子图书商业模式。

4.3抱团参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篇2

关键词:网络;图书馆;价值观

一、图书馆怎么了

2012年5月,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会议上透露,通过对全球59个城市图书馆的调查发现,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下降了。调查显示,相比2009年,2010年全球图书馆读者的实际访问量下降了16.8%,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量则降低了23%。图书馆正消逝着往日的光环,门庭冷落、资源闲置。图书馆到底怎么了。

1.电子图书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2000年美国作家Stephen King出版第一本电子书《Riding the Bullet》,而后电子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子书革命。目前各类图书,特别是新近出版的图书,其电子版几乎遍布网络,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充分的阅读资源。在这些网络图书中,由于管理缺失,盗版图书所占比重较大,虽错、漏严重,但足以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纸质图书已不是人类阅读的唯一方式。

2.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使读者通过网络阅读成为可能。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网络覆盖率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4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6.18亿,互联网普及率45.8%,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另据有关研究,发达国家网络覆盖率多在70%以上,高的已达90%。互联网的普及,使读者可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通过网络阅读各类图书,从而失去了对传统图书馆的依赖。

3.阅读终端的发展,为读者网络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类电子图书阅读终端种类繁多、价格适中,功能多样,为读者实现网络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阅读已为大多数读者、特别是能熟练操作移动阅读终端的年轻读者所喜爱。

二、有关概念

1.网络图书馆。网络图书馆,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名称更是多样化,如“口袋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本文只作简单的定义,所谓网络图书馆,就是将纸质图书电子化,通过互联网络,向阅者提供阅读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网络化”。

2.电子图书:根据简明牛津辞典定义,电子图书(Electronic book,简称ebook)是以传统印刷方法出版图书的电子版,是特别制作的为了方便读者可以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或掌上计算机上阅读的新型图书。可以兼容多媒体文件,所以也可以被称为多媒体图书,电子图书主要在网上传播。它是以电子记录信息,以比特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的图书。

3.电子图书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从人类发明文字开始,文字载体进行了多次革命。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龟甲兽骨、泥石竹帛,从青铜铭文到蔡伦造纸,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一次一次实现文字载体的革命。而今天的电子信息载体是对人类使用了几千年纸张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其最主要的优点之一,就是大大节约了成本。1G空间能存储成千上万本书,一块硬盘几乎可以装下整个图书馆。可以说电子图书是人类文明传承载体的又一次革命。

三、建设网络图书馆的必要性

1.现代人的阅读习惯。2008年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网络阅读率为36.5%,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12年上升了11.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2年上升了10.7个百分点;5.8%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2012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可见网络阅读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特别是20~40岁的青年人、中年人,网络阅读成为时尚。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正逐渐地由传统纸质图书阅读转变为网络阅读。

2.现代生活节奏,推动了网络阅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忙着赚钱、忙着应酬,“没时间读书”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共性。在如此境况下,拿出大量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捧着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已成为一种奢求。而忙里偷闲,利用各种琐碎时间,上上网,看看书,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

3.网络阅读更方便资料的整理、搜集,有利于提高读书效率。网络阅读以其方便收集、整理和记忆的优点,受到现代人的喜爱。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查找相关内容,比在纸质图书上查阅更加便捷、高效;对于一般读者,可依据个人爱好,在网上查找喜爱的图书、章节阅读,对于喜欢的内容,可复制保存、反复研读,减少了对传统图书选择、摘录的烦恼。

4.便于读书交流。通过网络图书馆开辟的特定读书交流空间,与其他读者共同探讨、交流读书感受、学习心得,将成为网络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使读者阅读由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转变,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四、网络图书馆的定位

1.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这是图书馆的最基本职能,网络图书馆也同样以此为基本职能。一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必须依赖于读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需要每一名公民去努力学习、继承、升华。网络图书馆提供的就是学习的资源,向每一位读者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借以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这是网络图书馆的基本职能。

2.提供信息参考服务。图书馆除了提供借阅资源外,更主要的是利用图书馆得天独厚的图书资源,整理、总结各类信息,为读者学习提供参考。

3.组织图书讨论活动,引导学习方向。“学而不思则惘”,思考是个体形为,学习的升华需要更多人共同的思考”,而学习讨论活动就成了检验思考正确与否的最好方式、方法。网络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利用网络组织读者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引导学习讨论方向,使读者学习向着有利于国家团结、建设、发展的方向展开。

4.打击盗版,维护作者版权。目前各种盗版电子图书充斥网络、严重损害作者利益的现象必须予以治理和打击。利用各级网络图书馆为基地,通过各级网络图书馆推行正版电子图书,推动广大读者养成阅读正版图书的习惯,是打击盗版图书、维护作者权益的有效方式之一。

五、建设网络图书馆的设想

基于网络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建设网络图书馆的设想如下:

1.建立电子图书书库。电子图书是网络图书馆的基础,其重要性如同传统图书馆内的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数量的大小,是衡量网络图书馆等级的一个重要指标。电子图书数量越大,能为读者提供阅读的机会就越多,图书馆的等级就越高,反之,等级就越低。因此建立网络图书馆,首先要重视对电子图书的建设。

获取电子图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对馆藏纸质图书进行扫描,向作者支付必要费用后,取得扫描类电子图书。此类图书是对传统图书的电子化,是传统图书馆向网络图书馆转化的重要途径,更能彰显传统图书馆的实力,也是形成图书馆专有电子图书的重要方式;二是向作者直接采购电子图书。从建立网络图书馆之日起,各级图书馆应根据知自身发展需求、资金能力等,向作者、供应商购置电子图书;三是向其他网络图书馆采购电子图书。

2.建立图书馆网站。按国家、省、市、县的行政区划,建立各自网络图书馆,每个图书馆建立一个规范网站。网站应根据网络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设立相应板块,比如:图书借阅板块、图书购置板块、书目查询和内容简介板块、知识参考板块、读书交流板块、费用结算板块等,提供网络借阅、收费、购置、查询、阅读、交流等方面的服务。

篇3

【中图分类号】G25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8-03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价格的“白菜化”,Wi-Fi信号的铺天盖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离线时间”之分,只要愿意,便可几乎全天候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在线会议、在线办公等网络服务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年轻的90后学子们更是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更多更好地利用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势必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效果和便捷性。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远程教学等都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普遍存在使用率不高、图书借阅量偏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感觉图书馆借阅手续复杂,经常丢失借阅的书籍,馆藏图书不符合自己的口味。由于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馆藏不可能均衡地满足每个专业的要求。学生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时往往感觉无所适从,总感觉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专业书籍用于辅导相关课程的学习。很多课程的教学仅仅围绕一两本教科书展开,致使学生对教科书的依赖性太强,知识的系统性、延展性和时新性存在很多缺陷,甚至导致教科书存在的谬误都无法查证。鉴于上述原因,实体图书馆势必朝着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相匹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结合专业和课程学习甄选更多更好的优质图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将优秀图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为学生量身订做“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立足于教学,忠实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并为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更好的辅助方式,不失为一种全新大胆的尝试。

2.实施途径

(1)构建特色化电子图书遴选指标体系

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以现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骨干建设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作为理论依据,设置问卷对该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开展深入调查,针对高职教育界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人士、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度访谈,邀请他们召开研讨会,广泛收集信息和挖掘资源,拟构建并制定图书遴选指标体系。

图书选题既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相关,从而服务于课程教学,又要合乎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与他们的阅读志趣、知识背景相匹配,尚应体现人文关怀和趣味性、启发性。因此,图书遴选指标应从图书所属知识能力范畴、与专业及课程的匹配度、可阅读性与难易程度、教益启发影响力、编著者及出版机构的权威性等方面进行设置,应同时包括定性指标和量化指标。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即可进行图书的遴选,选题范围应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图书,以当代中文书籍为主,初步库容量为3000~5000册。

(2)开发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迎合90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喜好,拟开发特色化电子图书综合阅览网络平台。该网络平台应集便捷性、人机互动性、开放性、功能多样、界面友好等特征于一身。学生随时随地可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多种设备登陆该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图书的自由阅览,他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自己的“网上书架”,下载、推荐或上传优秀图书,对阅读过的图书进行微评或写读后感,了解时下新书新锐作家,通过“文献传递”功能获取自己想找的图书。管理者(或教师)可随时通知公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解答,对学生上传的电子图书进行遴选,维护和更新平台。

为了更好地“迎合课程教学需求、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培育学科专业素养、延拓课外阅读视野”,电子图书网络平台拟设置多样化栏目,一方面监控、统计和考核学生的阅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更高层面则是如何交叉融合课程教学与电子图书平台,让学生和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利用和依赖这一平台。

(3)运用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

将上述电子图书资源库导入阅读平台即构成电子图书网络平台。将这一网络平台运用于课程教学,使之为教学服务。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电子图书网络平台,查阅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从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不局限于上课所用的教科书。对教科书上没有介绍明白的内容、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教师没有讲述清楚的知识点,都可以无障碍地通过查阅电子图书得以解决,这比前往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要便捷容易得多。

更为重要的是,该网络平台可以借助现有各种技术手段对学生的阅览情况进行高效化统计和监控,例如安装摄像头、指纹扫描系统和在线时间监控程序;设置与阅读相关的人机互动环节和考核环节等都是可以尝试的。具体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电子图书网络平台并形成查阅参考图书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爱上电子图书网络平台,这些内容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后续研究的成果均可作为该电子图书网络平台的升级依据。

(4)探索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与课程教学结合的方式方法

寻找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与课程教学结合的最佳途径,动态维护和完善电子图书网络平台,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得力工具之一,是本研究课题的关键内容。设置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的初衷即是服务于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阅读途径,通过阅读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如何将这一网络平台融入日常教学中,使之功能得以完美发挥?抑或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完善?这些问题都必须建立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和积累,才能发现问题和症结,然后设法解决。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螺旋式提升的过程,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思考和尝试。

3.具体做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剖析研讨,结合学科专业(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的特点构建图书遴选指标体系,依据这一指标体系精选图书并予以分门别类和数字化处理,从而形成特色化电子图书资源库。

其次,基于“迎合课程教学需求、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培育学科专业素养、延拓课外阅读视野”的指导思想开发电子图书综合阅览网络平台,并将上述电子图书资源库导入该平台,形成电子图书网络平台。

最后,将这一电子图书网络平台试用于该专业内各门课程的辅助教学,通过逐步的实践和积累,寻求运用该系统辅助课程教学的最佳方案,并动态优化和完善这一电子图书网络平台,以便最大效益地发挥其功能。

该图书平台至少应实现以下功能:

(1)在平台上传有专业书籍、综合类书籍和专业规范,资源总量在初期在1000册左右,后续会逐步增加,最终应该在5000册左右,采用PDF格式。

(2)系统要能自定义分类编目书籍,同时提供资源的更新功能。

(3)学生每次阅读完成后,给予记录,通过考核后可以记录学分。每次阅读时间要超过10分钟给予计时,否则时间不被记录,并需要重新获取手机验证码登录,并从头阅读。

(4)考核方式包括读书报告,试题等。如果是读书报告要能在系统内以及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检索重复率。(用维普的学术检测系统)

(5)教师能进入平台与学生讨论,主要是用文字方式,并进行网络指导,支持图片上传。

(6)平台有课程阅读体系与论文(项目)阅读体系。课程阅读是由教师制定阅读的书籍,学生必须完成这些书籍的阅读并提交作业。论文(项目)阅读,是给一个阅读的范围,关键字,要求阅读的数量,由学生自己搜索资料提供书目。完成论文。

(7)要监控学生的登陆信息,读书的时间长度,完成作业的情况,系统进行统计,方便后续的激励措施。

(8)能在线测试、提问与自主判卷或人工判卷。

4.实施成效

由于高职学生具有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依赖性强等共性,导致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已无法解决教学效果差、质量低的弊病,为了更好地对症下药,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业内人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成果。本研究课题以“电子图书”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作为基本对象,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其运用于辅助教学。由于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相比,具有更多优势,也更合乎新生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科学合理地整合优秀图书资源,使学生能全天候地无障碍使用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

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将优秀图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为学生量身订做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服务于教学,并为传统教学模式另谋出路,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下图更为直观地概括了本研究项目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1]关志英.三种西文电子图书系统的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34-39.

[2]李健.校园电子图书系统的构成与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配,2003(8):4-5.

[3]宋罗盟.基于Web的全文检索电子图书系统的建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0):74-79.

[4]李玉琳,刘沧德.对三种电子图书系统的分析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7):154-158.

[5]张成昱,赵仪,邹荣,曾婷.中文电子图书系统开发和应用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4):19-23.

[6]邵晋蓉,徐宁.对四大电子图书系统的比较分析及引进策略[J].图书馆建设,2003(6):37-39.

[7]黄纯艳.中文电子图书系统平台的遴选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5):79-82.

篇4

关键词:电子图书 版权保护 出版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42-01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电子图书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宣传模式,但是,从电子图书整体数量和质量上来看,仍旧不能满足大规模的中国网民需要。究其原因在于电子图书出版模式不清晰和盗版电子图书市场过大。因此,要保证电子图书质量,提高电子图书供应量,必须更新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强化数字版权保护。

1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研究

1.1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现状分析

电子图书是一种以数字形态存储,通过计算机网络、终端设备以及相关电子设备,实现对信息的存储、管理、传递的出版物。电子图书出版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活动,其涉及到电子图书的生产、、运行以及信息服务各个环节,并在市场、政府、社会等多方参与下,实现图书的知识价值和人文价值。就我国电子图书出版模式来看,由于我国数字出版处于起始阶段,这方面的研究很不成熟,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差距。如美国形成了专门性出版机构、对应的技术提供商和硬件生产商以及专门的电子图书销售平台和服务平台;而我国电子图书产业链结构并不清晰,市场内部分工不明确,大多电子图书出版仍停留在初始阶段,这就不利于实现电子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现阶段,电子图书出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1 集中面向图书馆的模式

B2B商业模式是该模式常用的模式。如Net-Library公司与美国多家出版社合作,向全球多家图书馆提供专门性的服务,其中包括很多世界名牌大学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将电子图书购买,在购买过程中,图书馆可以确定购买哪一本书及其复本量;购买后,向读者提供专门网页,读者通过访问指定网页实现阅读和学习,但是一个复本在同一时间只能提供给一个读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将图书借出或是归还,若超出规定时间未归还,系统将会自动还书,若读者需要继续阅读且在这一时间内并无其他读者,则可再借。

1.1.2 提供个人服务模式

B2C模式是该模式的典型。如Overdrive公司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到公司网站上选择相应的电子图书,通过信用卡付费后,获得相应电子图书的阅读权,并在指定的设备上进行阅读。

1.1.3 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面向图书馆和个人提供电子借阅服务,如Overdrive公司和Libwise公司。Overdrive公司在2002年推出面向图书馆的模式,并采用Adobe C ontent Server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系统;Libwise公司采用专利技术来支持复本控制模式。

从我国电子图书出版来看,电子图书出版产业取得了重要成就。如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系统能够同时实现个人服务和图书馆服务,并按电子图书数量来销售电子书。鉴于方正集团该模式的优越性,很多出版方与其合作,出版的正版电子图书数量高达20多万种。

1.2 更新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的途径

1.2.1 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模式是出版社按照用户所需的资料及其数量进行数码印刷、装订的出版模式。由于按需印刷在读者购买图书后由快印店进行印刷,因此此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而且能够实现零库存、即时出版以及个性化印刷。

按需印刷模式具有自身优势,也存在一些隐在问题。其一,电子图书文件保护。按需印刷是在互联网交易后,由快印店根据购买者要求进行印刷,因此,必须要求数码快印店必须在授权后进行拷贝,未经授权,不能进行随意拷贝,印刷数量必须符合规定或是要求,以便于实现出版社结算。其二,由于按需印刷涉及到接受订单、读者购买、网上交易、图书印刷等环节,其工作程序较多,因此,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使数码机能够直接输出装订好、且符合出版社要求的图书。

1.2.2 即时发行

电子图书即时发行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其要求实现电子图书出版、版权保护、发行、网络销售以及信息服务各环节相链接。电子图书从策划到销售,直至读者阅读,需要经历多种工序,每种工序内部都存在不稳定因素,这就容易造成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受损,因此,要实现电子图书即时发行,首先要保证电子图书安全运行。

2 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

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电子图书出版安全性是出版商重点关注的问题,实现版权保护,促使正版电子图书发行和运营,是出版业经营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法律、技术、协议等各种方式,来实现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维护。

2.1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实现电子图书版权维护的重要方式,如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要推行正版图书和保护创作、著作权,如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对数字化作品的出版版权进行规定;这些法律的规定和实施,为电子图书正版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2.2 采用技术措施

技术保护是面向电子图书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够实现电子图书版权保护,而且能够维护电子图书安全性。现阶段主要采用许可认证、加密、数字水印等权限设置的方式实现版权保护。现代很多计算机公司以及相关研究机构都着力于开发数字权利保护系统,并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案,如微软的WMRM,苹果的iTunes等。

2.3 开放许可授权协议

在20世纪90年代就采用许可授权协议的方式,进行电子图书版权保护,影响较大的项目有意大利的GNUtemberg,中国的OCW联盟,日本的Aozora Bunko等。

3 结语

电子图书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是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其不仅实现了无纸张出版,降低了出版费用,而且要求资源供应商、营销商、印刷行业等相关行业合作,要求图书设计、出版、销售、服务等环节链接;要实现电子图书出版业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其运营模式,并对电子图书的出版版权进行保护,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出版行业转型,促使电子出版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河,杨洋.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著作权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

[2] 余平,祝智庭.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与访问许可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4).

篇5

(一)电子图书的概念。电子图书就是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将图书信息转化为电子形式并使之实现最大的存在价值,进而加快信息的传播。在电子图书的兴起过程中图书管理的形式从以图件文本为主向以电子信息为主兴起。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的过程,需要跟随时代脚步采用最先进的电子信息管理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子图书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率。

(二)电子图书传播的意义。电子图书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载体,它不仅是纸质印刷图书功能的延伸和扩大,而且是方式上的更新和飞跃。电子图书信息化的兴起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当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电子图书根本意义是提高信息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率,使人民的读书信息来源更加充分,从而促进电子图书产业的兴起。图书是经济兴起的重要基础,图书电子信息化的兴起对于图书信息传播利用的相关工作和其他广泛行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意义,普通的图书信息传播利用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阅读需要了,电子图书的兴起就变得异常重要。此外,网络系统管理电子图书可将传统的文本图件方式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化图书,并可使用优盘等不同的存储介质存储起来,从而使得电子图书的存储时间变长,通过电子科技的方法,存储在存储介质中,避免了传统存储的缺陷,进而让每一位电子图书利用者都能方便地保存电子图书,并准确快速获取所需要的图书。

(三)电子图书的特点。电子图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存储的信息量大、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阅读的内容丰富多样以及资源共享等。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数据压缩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可以利用很小的容量来存储占据内存较大的数据,一张普通光盘的内存已经超过1GB,每张光盘可以存储约1,000本电子图书(按照平均每本图书45万字计算)。现阶段,光盘已经十分普及,单层光盘内存最大容量已经达到了500GB,能够储存的书就更多了。硬盘容量也越来越大,一个硬盘容量已经达到500多GB。电子图书大大地节省了存储空间。电子图书可以提供很多种检索查询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快速查阅。比如,可以进行简单的关键字查询,也可以针对正题名、作者、出版社、关键字以及分类等多种条目进行详细查询。电子图书馆的真正潜在意义在于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分析和处理。检索结束后可根据用户需要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或将其打印出来。此外,电子图书的在线阅读能够支持更多格式的媒体文件,包括文本文件、Word文档等。所有可以绑定和内嵌到浏览器中的多媒体内容,都可以在线浏览。因此,电子图书可以融文本、视频、声频、图像为一体,而且支持超文本链接,信息量更加丰富,阅读更加方便。电子图书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新,一些最新的学科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加入到电子图书中。随着网络的兴起,基于网络环境的电子图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利用宽带专线可以把电子图书挂到网上,电子图书可进行远距离高速传输,读者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全部电子图书,不必办理烦琐的借阅程序,不必受到借书册数的限制,它可引导人们在庞大的信息网中方便地检索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是图书馆所没有的书籍。

二、电子图书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比较薄弱。现阶段,绝大部分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还不能完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服务。部分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只有在极少数较大的公共图书馆才会出现。而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现在都只能为读者提供有限的电子读物。

(二)宣传力度较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阶段国家和各方媒体并没有针对电子图书为读者服务的设想进行宣传和推广,很多的读者对于此类服务并不熟知,这使得电子图书阅览的利用率相对比较低。

(三)种类单一。我国的电子图书对读者所开设的项目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实际经验,而且电子图书为读者所提供的种类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一般只有有限的图书种类,比较单一。那些先进的前沿的图书并没有广泛应用在这里,很难吸引读者进行体验。(四)缺乏专用资金。电子图书的建设缺乏专用资金,这些资金一般由公共图书馆自己负担,也有一些是社会上爱心人士所捐赠的,但捐赠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公共图书馆通常也会由于电子图书阅览的利用率较低而不想投入过多资金,因此,电子图书的专用建设资金就非常短缺了。

三、解决电子图书传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电子图书阅览应该为读者配备专用硬件设施,比如在图书馆提供计算机相关服务,应该在计算机上连接专用的阅读电子图书的键盘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读者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图书的阅览。提供电子图书的相关阅读设备,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

(二)加强宣传力度。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时代,应该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对电子图书为读者阅览的设想进行推广和宣传。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地对电子图书阅览进行宣传,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个内容,利用电子图书进行读书学习,体验各种活动。

(三)提高电子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素养的培养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学习实际能力和修养的过程。个人的素养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了让社会向上兴起,电子图书跟上信息化的脚步,电子图书管理者的知识、能力、品格、修养必需在一定的层次以上。电子图书管理者是兴起电子图书的重要影响因素,电子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素养和道德品格直接影响电子图书的传播利用效率。所以,在信息化兴起迅猛的现代社会中,电子图书管理者的高素养成为电子图书管理和利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前提。电子图书兴起是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之下的必然趋势。经过实践证明,电子图书可以让每一本图书信息的利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网络在图书系统中获取所需要的电子图书资料和信息。电子图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信息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图书信息的管理效率。电子图书管理者为了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达到对电子图书的最佳管理,通常利用网络管理信息,在此背景下就使得电子图书越来越普及。电子图书的兴起对电子图书管理者提出了适应电子信息化的新要求,需要电子图书管理者熟练运用各种与电子图书相关的电子产品,进行信息的收集、选取、处理分析、储存和利用。

四、结语

篇6

电子图书进入大众普及阶段

据前不久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公布的有关《二00四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载: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6081种,14788.66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22.58%,数量增长58.66%。今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电子图书产业年会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共销售电子图书805万册,比2003年翻了一番还多。数据还显示,到今年4月,我国电子图书出版总量已达到14万多种,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全国约有100家出版社在推出印刷版图书的同时发行电子版本,将中文电子图书业务扩展到美国、东南亚等地。主要分布在高校和中小学,专门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的电子图书馆也已突破1000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国内的电子图书读者接近1000万,这意味着电子图书已进入大众普及阶段。

曾记得上个世纪末,我国只有少数图书出版单位兼营电子出版物的出版,短短几年我国电子出版单位迅速增加,实力显著增强。一批图书出版社把电子出版物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投入较强的人力、物力,现已从图书出版中成长出一批有一定实力的电子出版单位。与此同时,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资金的高科技单位通过试点,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加入到电子出版的行列。我国光盘复制生产线自2000年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到2004年发展至297条,光盘复制加工能力迅速增长。CD、VCD、DVD的加工技术有了显著提高,CD-R、CD-W、DVD等新的生产线已大规模投产,尤其是DVD生产线技术在“十五”期间更是突飞猛进,达到并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样就迅速地加“厚”了我国电子出版业的技术“底子”。虽然从产业来讲,电子书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中国目前的出版产业规模有800―1000亿人民币,如果电子书市场份额能达到6~10%,那就是几十个亿或者是100亿的规模。

篇7

Abstrac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a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core component of capacity building. How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library services to meet the needs of users is a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Thi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electronic literature resources,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librarianship.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

Key words: university;library;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314-03

作者简介:张娟(1968-),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

0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的全面普及,电子信息资源已成为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资源种类和数量的日益增多,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建设投入的资金额度也越来越大,逐年上涨的价格使图书馆的费用负担越来越重,图书馆时刻处于服务能力的有限性与用户需求的无限性矛盾之中。因此,图书馆应采购何种电子资源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使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已成为目前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1 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资源是利用电子技术存贮、传播信息的信息资源总称。分为参考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事实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博硕士论文全文、会议论文全文、年鉴全文等类型。

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如下:

1.1 在应用领域方面:电子信息资源利用的重心已经从官方向民间转移,从政治和军事向经济和民用转移。

1.2 在资源建设方面:随着电子信息资源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电子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将会大幅度地提升和丰富,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并且成为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1.3 在技术应用方面:以数字化为主的处理技术、以知识挖掘为特征的检索技术、以数字信号为载体的存贮技术和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图书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将推进新技术的发展。

1.4 在服务手段方面: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网络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服务环境正在形成。

2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及利用现状

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以资源采购为主要渠道,集团采购是资源采购的主要模式。CALIS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模式是依据每个图书馆本身的需求对不同的数据库进行选择,分别构成每个数据库的采购集团,联合采购电子资源。在这种模式中,图书馆的参加具有自愿性。通过集团方式进行电子资源采购,往往可以达到“物美价廉”之目的。实践证明,CALIS电子资源集团采购国外电子资源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集团采购可以从数据库商处争取最优惠的价格,所以,降低了采购价格,节省了采购费用,从而使有限的经费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节省了图书馆与数据库提供商谈判的时间和精力。召集馆是CALIS集团的代表,它代表各成员馆与电子资源提供商谈判协商。在集团采购程序中,从召集馆与国外数据库提供商接触开始,初步评估数据库,集团组织试用,再次评估,到双方谈判结束,将结果上报CALIS资源组确定该库购买方案,一般需要一至两年时间。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效率,同时,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双向原则。三是以集团的名义有组织地向数据库商提出要求,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以促进其不断改进工作。当前的国外电子资源提供商利用他们的垄断优势和知识产权在世界范围逐渐地被强化,通常在电子资源的价格和使用等方面日趋做出很多的约束条件。国内各个高校图书馆只有联合起来,形成采购集团,才能在定价模式、使用要求、用户培训等方面发挥应用的影响力,从而掌握国外电子资源采购的主动权。

2.1 电子期刊的使用情况 从2004年到2007年,CALIS集团引进的电子期刊数量增长了120.93,费用增加了65.89,极大地满足了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但是,在电子期刊的快速引入及发展的同时给高校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许多图书馆在采购电子期刊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馆藏重复。一是引进的不同全文数据库之间存在部分内容重复的现象,主要是以EBSCO为代表的集成商与出版商之间的全文数据库的收录重复。建议在购买前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全面评估。二是数据库与纸本馆藏之间的重复。这是由全文数据库捆绑纸本刊造成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背负了捆绑纸本期刊的负担,不但造成了馆藏重复,而且还承受着纸本和电子期刊的双重涨幅,所以,对图书馆来说,保持“原有纸本+数据库”的馆藏模式,还是完全放弃纸本,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这就需要对馆藏和发展有一个全面和长远的思考。

2.2 电子图书的使用情况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在购置纸本图书时遇到了诸多问题,如经费有限、馆舍紧张、外文图书品种不足、教参书复本量不够、图书的年代“断档”、提供受开馆时间限制等。而购买电子图书,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在清华大学校内所做的一次关于电子图书的调查中显示,有71.59%的读者认为在图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解决纸本图书购买时所遇到问题的最佳方案是购买电子图书。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几年内电子图书的种类、用户数量在国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电子图书的利用率大幅高于印刷版的利用率。然而,相对于同期电子期刊的数据库种类和用户数量这两项指标,电子图书发展还显得较为缓慢。此外,电子图书的制作周期应该与纸本图书同步,但目前数据库商推出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大多都存在3-5年的滞后期,有的时间更长。图书馆对于花大钱买老书的现状非常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图书市场的发展。

以上海图书馆2008-2009年中文电子图书使用情况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其中规律。上海图书馆从2002年开始购买方正电子图书,到目前为止,电子图书已有155830种,约359156册,2008年1月读者借阅次数为188次,2009年12月增长到3872次,增幅为20倍;2008年月均借阅量为767.7册,2009年增长至2358.25册,增幅超过2倍。数据表明,读者借阅次数呈现大幅上升趋势,读者借阅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此期间,上海图书馆7次购买电子图书,每次图书入库后的第二个月的借阅量都会大幅上升,这表明读者的借阅更倾向于新书、好书。

2.3 电子报纸利用情况 以深圳图书馆为例,该馆现有电子报纸820种,覆盖国内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陆地区767种,港澳台地区25种,其它国家和地区28种。电子报纸与纸质报纸共存,为不同需求、不同爱好的群体服务,形成良性循环。电子报纸为读者提供3种检索途径:地区途径、拼音途径与题名途径。地区途径是指按电子报纸所属地区范围进行检索的途径,包括各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与海外地区;拼音途径是指根据报纸拼音名称的首字母进行检索的途径;题名途径是指根据报纸名称进行检索的途径。通过这3种检索途径,读者可方便、快速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此外,读者还可通过“点击统计”了解报纸的阅览情况。深圳图书馆在2009年1-10月的10个月的时间里,电子报纸阅览达6 845人次,随着进馆人次特别是学生读者的增加,电子报纸的阅览人次也在相应增加。经过对阅览量排名前50位的报纸按地区分类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阅览电子报纸的需求有着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广东地区尤其是深圳本地的报纸较受读者欢迎,其次是北京与香港地区的报纸。

2.4 二次文献的使用情况 部分全文出版社把自身出版物的文摘索引放在Google上,对全球读者免费开放,旨在扩大学术影响。假如图书馆购买了本出版社的全文数据库,那么读者能够直接从Google链接到全文。针对读者而言,他们不必首先对二次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然后再去查找全文,更有甚者,他们根本不知道图书馆已购买了本全文数据库。此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读者传统检索文献的渠道以及方式,并且对于销售二次文献数据库也是一种威胁。为了应对挑战、开拓生存空间,二次文献数据库陆续增加了个性化服务、专题定制服务、全文链接和传递服务等多种功能。一些已享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二次文献库进一步突出其筛选、评估的学术评价作用。为了应对挑战以及生存空间得到开拓,二次文献数据库接连不断地添加了一些功能,诸如全文链接与传递服务、个性化服务以及专题定制服务等。某些已经享有相对高学术地位的二次文献库还在深层次上凸显出它们自身的筛选和评估的作用。此外,部分二次文献库经过全面整合,高度集成的信息服务门户已经替代了以前信息收集和筛选的辅助工具。在整合时,二次文献数据库集合了百科全书、手册等文献在内的资源和一次文献(会议录、专著等)、以及二次文献(书目等)。在同一数据库中,不同的信息之间的多向联系取得了充分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一个学术信息资源的集成体系,这种体系相互关联、参照以及补充。第二,选择、标引学术网络资源,通过统一平台分别提供专业搜索引擎的链接或者与网络上开放资源的联合检索,将具有众多网络资源的二次文献数据库纳入其中,进而使相对完整的资源系统形成。第三,运用诸如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称RSS)和开放档案计划(Open Ar-chives Initiative,简称OAI)等多种机器接口,经过同每个图书馆的合作,整合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联合目录以及二次文献数据库,进而形成一种检索系统,以便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链接到它们的数字或者物理馆藏,成为地区性资源联合目录的信息门户。高度的包容性以及能够扩展性是二次文献数据库自身具有的特点,能够持续地兼并,达到对全方位进行整合的目的,同时使得二次文献数据库的生命力变得更强。

2.5 事实型数据库使用情况 事实型数据库的应用范围广,包括数值数据库、知识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新闻报道数据库、名录数据库、图像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软件数据库、实验报告等。事实型数据库的专业性、时效性、应用性比较强,可以为科研工作提供支持,也可以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还有一些数据库既收录事实数据、实时新闻,同时也收录一种或几种期刊的文摘或全文,如ProQuest Asian Business(亚洲商业数据库)介于全文与事实型数据库两者之间,也被归入事实型数据库。据一项针对图书馆资源结构的调查表明,国内高校购入的事实型数据库在电子资源中的比例明显要低于全文数据库,最高达27%。而国外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能达到40%[7]。这表明在我国,全文数据库的发展要比事实型数据库先进。因为事实型数据库有相对强的专业性,通常对某一行业进行服务,甚至仅服务于更为具体的领域。在某种程度上,不宽泛的信息服务区域约束了事实型数据库被购买与选择。事实型数据库有众多的种类,它们的质量也是有好有坏。部分事实型数据库没有良好的数据连贯性以及准确性,也没事及时地进行更新,同时也没有相对完整的收录等。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他的应用性。所以,用户选择和购买的过程中,应考虑到评估事实型数据库。然而,对于当前的集团采购来讲,制定的对事实型数据库所使用的评估系统大部分都是基于全文数据库。当中,对于事实型数据库,一些指标并不适用。在制定符合事实型数据库的评估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到事实型数据库的特点,诸如:其内容的准确性、辅助分析功能以及检索系统等,从而进行有效地甄别。

3 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对策

3.1 重视电子图书采购,丰富馆藏建设 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资源采购密不可分。首先,应大幅增加采购数量,尤其是新出版的电子图书的采购数量。为较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图书馆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使电子图书在数量上迅速达到一定的规模。其次,提高采购频率,使电子图书采购常态化。由于每次新书采购后,读者的借阅量都会大幅上升,因此,多数图书馆应改变过去一年几次或几年一次的批量采购现状,从而使馆藏建设体系化、系统化。最后,多采购使用频率高的类别图书。图书馆采购电子图书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还必须对读者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地分析,较好地把握读者的需求。建议图书馆每个季度对读者借阅的电子图书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研究,为图书采购提供依据。

3.2 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揭示电子文献资源 图书馆必须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开展宣传和推广工作。首先了解读者查找图书的主要途径,然后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对电子图书进行编目,建立书目查询系统,方便读者查询、借阅,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加入电子图书信息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使读者通过一个界面可以了解到图书的不同馆藏形式,提高电子图书的利用率。

3.3 引进电子阅读器等新型移动传媒,提高电子图书的利用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阅读载体、阅读形式、阅读内容也随之产生。如电子阅读器内载有大量电子书刊,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外借文献的数量制约。新型移动传媒方便读者阅读、符合服务新潮流,大大改善了数字化文献的阅读环境,并能有效提高文献使用率。因此,图书馆应积极提供新的阅读服务,开发并尝试新的文献类型和媒体形式,以推广社会阅读,提高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4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丰富馆藏文献信息 学科专业是地方院校按照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办学定位而设置的,其特点是专业方向的多样性以及多层次结构。因为不同的读者的需求有着不一样的种类和深度,在配置馆藏的图书的过程中,也根据专业的种类和级别进行收藏,这样一来,从某种角度看,对收藏图书种类的覆盖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新开设的专业相对应的类别图书收藏的覆盖程度相对完备。由于办学定位在深层次上得到确定,本院学科专业正朝着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逐步替代以师范类为主,同时设置了建工学院和医学院等以及众多和理工科有关的专业。这些学科原有馆藏图书数量并不强大,而且技术也不是很大,并且知识在持续的更新,以及新设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急迫需求,本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些类别的图书收藏力度,例如:航空航天、工业技术以及医药卫生等等,馆藏图书年度增长有相对快的幅度,也相对完善了新收藏图书年度覆盖率。第二,调整、缩减的学科专业对应类别的图书收藏覆盖程度呈下降趋势。例如,我校与师范类专业相关的文化、科学、教育(G)、语言(H)、文学(I)等类图书收藏量就随着学科专业的调整有所缩减,收藏图书的覆盖率相应就有所下降。

3.5 强化管理,发挥学科馆员优势 图书馆根据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选择素质较高的馆员若干名作为各院系的学科馆员,并制订出学科馆员管理考核办法。学科馆员依靠自身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为对口学科院系师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参与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制订馆藏发展计划及选购文献)、电子资源管理(管理与维护电子资源系统平台、评估与推荐电子资源、帮助排除故障、组织与维持资源数据库网页)、资源推广(推广学科资源和制订学科指导、公共指导以及提供入馆指南、新生指南)、用户培训(基本信息技能培训和学科信息资源培训并提供培训资料)、参考咨询(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相关文献检索建议、编目和藏书剔旧建议、沟通联络(在对口院系设置联系点提供上门服务、信息收集与反馈、图书馆宣传、达成服务协议)等工作。若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具有购书的额度及开展活动的相关经费,就能使其实质性地参与到资源建设中并全程参与图书馆的用户服务,形成了“资源―服务―用户”闭合(闭合指的是学科馆员参与从资源建设到面向用户服务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像过去那种隔离式的分段管理)的图书馆工作环节,从而可以实时、动态地监视图书馆的资源质量、服务质量及用户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效益。

3.6 加强图书馆网页建设,提供快捷导航系统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网站就是一个以资源、服务和读者为中心的站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发展网站服务,提供信息资源的新途径及组织和保存信息资源的新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高电子文献信息的利用率。一是重视完善图书馆的服务职能,网页除了提供书目检索、电子资源和在线服务等基本内容外,还应开发新的如资源导航、馆际互借、超级链接等服务途径和项目。二是建立友好用户界面,方便读者阅览。用户界面是否友好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使用率。网页界面重视个性化服务,风格应美观大方、布局合理、结构清晰、方便浏览阅读。 导航系统的设置应该遵循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原则。

3.7 加强二次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在信息分布方面,报纸资源没有连续性、连续性以及集中性,这就像是一个主题零散在不一样种类和时间的报纸上,没有一定的规律性。然而,普通的图书馆没有及时地整理报纸中的资源,并且对这些资源的揭示也只是处在为读者开放,方便他们进行查阅的阶段。大部分的电子报纸都分属在不一样的网站上,每种电子报纸都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和检索命令,并且也不具备有较高的通用性和查准率读者容易掌握的检索系统以及统一的信息组织模式,进而造成读者在信息查询的时候既浪费力气有浪费时间。所以,要按照用户的需求,依据网络新闻规律,结构化处理资源,达到二次文献的开发和重新创造的目的。明确信息采集的重点和区域,对电子报纸中的信息资源以分(分层处理信息数据)合(集成综合处理同一新闻主题的信息)处理的方式组织成专题信息资料,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8 做好用户培训工作,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 对读者而言,了解信息资源的分布状况并合理地加以利用是至关重要的。但许多读者对电子资源的认识不足,对网络环境下电子资源的载体分布、发展状况与传播方式等知识匮乏,并对检索工具利用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读者的“不会利用”与“不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做好用户培训、宣传与导读工作,通过图书馆网页、宣传册、宣传单等方式向读者展示,使读者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能够全面了解。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读者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当读者能够灵活运用检索工具,具有一定的检索技巧,能够熟练地掌握数据库及各种网上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3.9 完善专家学者荐购制度,为采购工作打好基础 电子信息资源属馆藏文献资源的一部分。建立专家学者荐购制度,安排专员负责学院荐购工作,并由该专员与院系教务员建立联系,定期收集该学院教师学者提供的荐购单,由于这些图书是专家学者推荐的,学术性较强,弥补了图书采访的疏漏,使馆藏质量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专家学者一般只专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往往忽视跨学科领域的文献资源采购,因此采访人员有必要综合考虑院系荐购的需求,作出合理的决策,为采购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Van Kappen P J.Study Shows Migration to Online Books Saves Libraries Money and Increases Usage.Newsletter2008(1).

[2]桂君,杨毅等.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探讨.图书馆建设,2010(4).

[3]宾锋.基于使用情况分析的电子图书采购和服务建议.图书馆建设,2010(11).

[4]符艺.公共图书馆电子报纸资源利用分析.图书馆建设,2010(4).

[5]陈士军.因势利导打造强势媒体――从南方报业网改版看电子报纸的改进与创新.新闻战线,2005(4).

[6]潘辉.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数据库购买决策体系研究.图书馆建设,2010(6).

[7]张宏杰.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

[8]白献阳.电子资源集团采购的优劣分析.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3).

篇8

[论文摘要]基于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了解油田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针对油田图书馆科研读者的需求,设计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阐释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模式。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资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石油企业在战略中重视并研究自己的知识管理已成为必然。目前国际上许多油气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寻求实施知识管理的办法,试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以提高勘探开发决策水平,减小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的开展基于现有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网络环境下开放的分布式知识共享平台,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资源的管理系统,促进相同区域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知识交叉共享,引进外部的知识,对提高整个油田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分布状态

油田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纸本文献资料和数字信息资源。

1.1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图书馆馆藏图书158,890册;各类期刊现、过刊53,000多册,以石油地质类图书和期刊为主馆藏。日常业务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运行。

ILASII系统不包含了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而且设计了征订订购系统、联机编目系统、专项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预约/预借/闭架借书系统、联合目录管理系统、期刊目次管理系统、网上流通系统、我的图书馆等等,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家族。

1.2图书馆数字资源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让数字化文献在网络上传播、安全共享,对油田图书馆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主要数字资源包括自建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引进数据库和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1.2.1自建电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网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开通。从2002年3月开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网。现已累计报道文献量达到900篇、330万字。其主要栏目有:①腾飞进军号:刊登有关领导的讲话和指示;②科技新视野:主要登载当今世界“三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原始研究论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载国内油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动向;④江汉科技城:报道江汉油田在勘探、开发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⑤网上读书城:登载《江汉石油科技》和《国外油气地质信息》的摘要供读者查阅;⑥创新金点子:选择性地刊登一些有关“三新”技术方面的读者来信或论文。

1.2.2自建数据库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是由研究院开发建没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是江汉油田图书馆文献、技术档案等信息部门以及各二级厂处、科研单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检索的必用工具。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1973年至2005年江汉油田的科技成果,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等专业。约220万字。

该数据库的检索路径有分类检索:主要按石油地质、石油物探、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计算机应用、油盐化工等类别;关键词检索、课题完成人姓名检索以及综合性检索等检索方式。

该数据库目前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可供8000多个用户直接查询。

1.2.3引进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了《中国石油文摘数据库》、《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12个数据库。

①中国知网

江汉油田图书馆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本行业的理工A、理工B两专辑。开通了镜像站,月访问量约15000次,下载5000篇,该网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资料比较齐全,给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文献资料获取方式。

②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个镜像资源,该馆根据油田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引进了理学和工业技术分类中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地球科学。它的引进,填补了油田在学位论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给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运行,科研工作者对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专业性、可参考能力强,由于它是作为一个镜像资源,所以它的访问速度也相当地快。访问量累计已达236030次,累计下载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献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和《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综合性、二次文献型数据库。

两库分别收录了中文期刊256种,外文期刊近200种(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语种)。此外,还收录了会议论文、科研成果报告、学位论文、考察报告、技术讲座总结、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图书等多种类型的中、外文文献。两库收录石油文献的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油气加工、油气储运、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以及石油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等石油工业12个专业大类。

④《美国石油文摘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Tulsa(美国塔尔萨)大学编辑出版,是一个查找石油勘探开发有关文献和专利最权威的英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井、油气开采、油藏工程和开采方法、管道及储运、生态学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辅助工艺和其他矿产品等。

⑤《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数据库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查新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省、市、部委鉴定后上报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录成果范围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农林、能源、轻纺、建筑、交通、矿冶等十几个专业领域。《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详实性已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技术成果数据库。

1.2.4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可免费获取,根据油田科研生产需要,主要以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

①《中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记录了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全部中国专利文献的全文,面向公众提供免费专利检索服务和全文提供服务。提供检索的内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关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摘要与全文。

②《美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供,可以检索并浏览美国专利全文。收录了1790年至今的美国专利,1790至1975年的专利只能通过专利号和现行美国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1976年至今的专利可以通过多个检索人口进行检索。

③《欧洲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由欧洲专利组织(EPO)及其成员国的专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费检索。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文摘、著录信息和说明书全文的国家有:欧洲专利组织(EPO)、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专利合作条约组织(EPO。可以查到文摘和著录信息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仅可以查到专利文献著录信息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印度、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丹麦、埃及、埃拉、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欧亚专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检索结果记录中可以得到的项目内容:发明名称、专利号、公开日期、发明人、申请人、申请号、优先权号、国际专利分类号、欧洲专利分类号、等同专利号、权力要求项、专利说明书全文、专利附图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比较丰富。但各模块分别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向油田读者提供初级服务,尚未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知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笔者对油田图书馆部分科研读者所作的调查表明:科研读者目前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途径以局域网下载资料为主。到馆借阅逐渐递减;现有的电子资源能满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数宅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读者希望建立门户网站,提供简便检索方法,让读者自由使用电子资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

2.1门户网站系统

江汉油田图书馆门户网站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入口点。主要任务为:

信息。包括新闻公告、专题资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读者指南、下载浏览器、FAQ等。这些栏目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属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范畴,需要进行授权管理,规范数据加工过程与数据格式,及时、及时更新。这些栏目的实现是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来完成的。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主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

2.2电子图书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目前尚没有图书数据库。为了满足油田广大员工对电子图书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设一个能够与已建资源相互补充的电子图书库。由于之前的期刊、论文等资源相对比较专业,所以此项目需建设一个集石化、采矿、工业技术图书及综合社科类图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数据库。

江汉油田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读者定位为江汉油田的内部员工,所有江汉油田的员工将可以通过江汉油田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超级秘书网

为了能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库与传统纸书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作用,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需要与现有的纸书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缝连接。通过纸质书系统与电子书系统的互联和互检,读者将能够从纸书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进行自由的切换访问并获取相应的借阅、查询等服务。

电子图书库应该具备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等主体功能,为了能够及时监控电子图书的借阅、流通和使用情况,电子图书库的管理平台需要提供相关统计功能,并能定期生产统计报告,以方便图书馆迅速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并调整相应服务策略或进行相关决策。

用户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两者管理方式,lP范围用户管理和非IP范围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设置相关的检索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系统检索电子图书,实现简单检索、模糊检索、全文检索、分类导航等多种检索方式,无论是从书号、书名、作者还是图书类别或图书内容等都可以实现查询。为了能够保证广大江汉油田员工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更多好书和新书,电子图书库的图书资源需能够定期更新,更新后的资源能迅速上架。

篇9

1美化图书室,为教职工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

图书室是学习、传递知识的殿堂。学习和传递知识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场所。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应当随时保持图书室的清洁,在室内色彩、空间结构、景物装饰、背景音乐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布置,营造幽静、舒心的阅读和学习环境,让学校教职工在图书室能够无噪音、无干扰地进行阅读、思考、研究,与书籍对话,或静心写作。

2严格图书管理制度,保证图书的利用率

图书管理制度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图书在存放、借阅中被遗失、损坏,并保证图书在流转中被更多的教职工阅读和查询。因此,图书管理员应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图书管理制度,包括存放登记制度、借阅归还制度、查询使用制度等。管理员要适时提醒教职工爱惜图书、到期归还借阅书刊,以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3全面了解收藏书刊,开展藏书宣传

进修校的教职工在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和工作岗位等方面都各有特点,阅读的习惯、内容、方法都各有不同的要求。图书管理员对学校藏书应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并能进行专业分类,在此基础上向学校教职工推荐、宣传适宜的书刊、电子图书。一方面为教职工提供快捷了解学校藏书服务,激发教职工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已有书刊和电子读物的知识传递功能。图书管理员还可以收集一些阅读和查询文献的基本方法,向教职工推荐使用,帮助教职工有效进行图书资料的阅读和查询。

4根据阅读需求,为图书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社会不断的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发现不断涌现。图书室也应当不断新增阅读的内容。因此,管理员应当发挥工作主动性,根据教职工的阅读需求,以及进修校的学科教师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任务需求,搜集图书市场的发行动态,并向学校领导提供加强图书管理的建议。比如,建议不断补充图书室的藏书,给教职工提供新的阅读内容;建议图书室环境的改善,给教职工提供适宜的阅读空间等等,以保证教职工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5利用过期报刊,搜集专题资料

篇1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化的历程进一步加速,向着网络化,智能化标的目的成长,企业也面临着更大的机会和挑战,若何融入信息化历程是每个企业必需管理的一个干系本身生存的问题。谁能顺应信息化,谁能更好地使用信息,谁就能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不能适应时期的转变,就不能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2研究背景

2.1图书管理需求

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常常需要参考过去的记录,或者要对以往图书书目进行修改。管理者需要快速有效的对历史数据开展检索。而当前图书管理企业普遍存在的电子图书管理近况是:对图书的管理方法主要基于文件体系。文件体系中用户对目次构造的建立、使用具备随意性;文件及目次没法切确切的表达图书、文档的真实寄义;用户很难有效率的找到本身所必要的文档;对管理企业管理的利用需求来说,通俗的文件体系对权限的控制过于简略,而基于图书信息的电子图书查找和检索,在文件体系中更是无法有效地实现。是以,基于文件体系的图书管理方法无法有效管理电子图书管理中的浩繁问题,当前,市场上成熟的浩繁图书管理体系,多数是继配应用在档案管理范畴,管理纸质图书的扫描输入、处置、存档、借阅等文件图书管理的问题。

2.2当前电子图书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1)图书数据的安全性管理。在网络共享的情况下,用户对电子图书的权力除读、改、删这三种基本权限外,用户对图书的权限应该有更确切的分别,如能否阅读图书构造、能否检察图书内容、能否下载、能否打印等。

(2)电子图书版本管理。在管理过程当中每个电子图书城市履历校审和点窜进程,版本管理首要管理如何开展版本控制并肯定最终有效版本及无效版本。

(3)图书快速浏览。当启动应用程序来打开文件,阅读文件的内容的方式效率较低,而且大概会存在被复制、滥用的安全隐患。采取更加简洁、快捷的方式显示文件的构造和内容,并用同一的阅读东西来撑持分歧格局、范例的文件阅读。

(4)图书的快速检索。图书的快速查找和检索是指面向正在管理的项目或已完成归档的电子图书开展查找和检索,这类检索和查找是基于图书的图书描写信息的,当用户要找的是某个图书的修建立面图,他便可远望必要的文档并对其作阅读或下载等使用,而这个图档在体系中以何种文件格式存档,放在哪台服务器的哪一个目次,此外文件有什么样的干系,这和用户无关。

3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图书网络难

项目结束后,管理人员不能或不愿及时提交项目图书,或者管理人员提交图书不规范,造成归档工作不连续,给归档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阻力。特别是呈现职员活动或电脑出问题时,散落的没有开展会合管理的图书一旦流失就没法再生。甚至在管理周期结束时,管理人员对本身管理的图书管理混乱,对必要归档的有效版本缺少控制,也没法开展有效归档。

3.2图书归档难

绝大部分一个DWG管理文件包括多本图书,为有利于图书的查找再利用,建档时必要图书管理员手动拆分成多个图书文件,并徒手录入大量的图书信息,反复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出错率高,造成了归档难;书名不准确,不利于归档人员归档及管理人员查找利用。

3.3存档文件管理难、利用难

没有严格的图书归档规定保障,或有规定但执行难;没法确保图书的版本有效性,没法确保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一致性。对图书没有响应的权限设置,图书资源轻易流失。

当读者急需某本图书时,管理人员徒手四处查找电子版本,效力极低且没法确保版本可靠性,仅靠纸质图书更没法直接使用,即便管理人员找到相干图书时,也会呈现因为版本、字体、实体等不一致而无法正常使用。

4研究目标

4.1解决图书网络困难的问题

体系可以在图书打印的过程当中,主动将图书上交换服务器中,实现图书的即时集中:可以主动识别记实图书的相关信息(管理好、项目名称、图书名称、阶段、专业、图号、管理人等),为集中上来的图书的主动清算奠基基本。

4.2解决图书归档与管理困难的问题

体系要削减图书管理员工作,建档、归档不再是体力活,体系要到达智能阐发图书内部属性,提取图签信息,按照图签信息主动有序成立图书归档目次,并可依照项目信息主动范例图书名称,使查阅职员按照图名便可辨别出图书内容。体系可对图书可天生条形码,经过条码来区分最终版图书。

4.3解决图书利用难的问题

体系供给图书名称、书号等信息开展各类多前提组合查找,模糊查找等多种方法,快速精确的定位图书,并可同屏多图阅读图书,大大节流管理人员查找图书的时候,以便管理人员快速使用图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