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

篇1

关键词:孝道;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112-02

孝道作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准则,长期以来已经渗透于人们的思想之中,成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扩展至社会,始于私德扩展至公德的特点。

一、中华孝道文化的核心内涵

“孝”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按照陈德述教授的观点,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有八点:保全身体,珍惜生命;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尊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承志立身,成家立业;诤谏劝止,从义不从父;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尽职尽忠,清正廉洁,为国立功。这就是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或核心内容。只有明白了孝道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发展和创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培养有用人才。儒家所倡导的“孝”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仁爱”和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其基本意思是“善事父母”,其基本内涵是对父母“敬爱”和“赡养”,其本质是“敬”以及自身的成家立业,“爱”、“成才”。这种“敬”、“爱”和“成才”中所包含着的人的价值、珍视生命、人与人之间的“敬爱”与和谐以及自身的成家立业,这就是孝道的核心价值,它是不会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需要的。

但是传统的孝道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其中经由统治阶级的多次诠释修改,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武器,严重歪曲了孝道的自然本意。对于传统孝道文化,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强化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孝道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在信息化社会中相互碰撞与整合。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相当严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孝道文化所蕴涵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弘扬孝道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践行孝道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由孝道教育来培养的。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文化中蕴涵的“尊敬父母”、“珍惜生命”、“忠孝仁爱”、“清正廉洁,为国立功”等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在提升大学生品行修养、完善人格时,要继承、弘扬和吸收传统孝道中的有益因素,把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清正廉洁、诚信守义、成家立业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结合起来并逐渐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最终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孝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在传统孝道思想中,孟子有“申之以孝悌之义”的论述,主张人们应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之上”。《弟子规》中第二篇也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论述。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认识与处理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考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中较缺乏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而按照孝道的精义,应该由孝及悌,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孝亲敬长

我们应敬长返本、亲亲感恩,而感恩报恩,即为孝道。我们应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不仅要有物质供养,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孝亲是孝敬与赡养父母,敬长是孝敬老师和长辈。在大学阶段,家长和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孝敬、尊重的对象。老师给予了学生知识和文化,参与了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对老师的培养教诲,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4.实践孝道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墨子说过:“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人与人不相爱必相贼”,“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所以起者,以不相爱也”。孝为仁爱之根本,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基础,而这正是和谐的核心价值。孝道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尊敬老师、帮助同学、感恩他人、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祛除人性的自私、冷漠,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和谐安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践行孝道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弘扬孝道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层面,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要在大学生中宣传孝道、弘扬孝道、践行孝道,使孝道成为学校每一个学生基本道德,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1.学习传统孝道文化,提高理性认识与道德认同

传统的孝道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范畴,在高校德育内容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论断,在大学生中大力实施孝道教育,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道元素,使之参与育人过程。

2.将孝道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丰富教育内容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蓬勃发展的前进动力。[2]孝道文化教育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就必须结合当地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策略,根据学科特点实施整体规划,落实科学评价机制,将孝道文化教育贯穿学校德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将孝道文化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迁移到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形成社会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创新孝道实践载体,增强育人效果

将孝道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育人效果,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道德实践环节。各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实践载体。以孝道教育活动月为载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评选活动。还可以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就是把孝的情感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起教于微细,尝试于躬行,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我们对广大学生内心那份深藏的“孝道”的唤醒与外化,是一种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及日常思想教育活动无法代替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孝感;孝文化;孝人物;孝景观;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90-04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孝感自古出孝子。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有三大孝子:董永、黄香和孟宗,历代《孝感县志》有记载的孝感孝子就有493名。一代又一代的孝子风范凝聚成丰厚的孝文化资源,滋育了历代的孝感儿女,使孝感人热爱孝子,崇尚孝德。

现如今,经过十年洗劫了的孝道精神又正在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一些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子女遗弃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殴打父母的现象屡屡发生,以至于有人感慨,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裸的金钱关系。在此背景下,孝子之都孝感市为继承和弘扬孝子精神,树立新时期尊老敬老良好风尚,自1996年开始进行“十大孝子”的评选,至今已评选了四届。“十大孝子”的评选掀起了孝文化研究的热潮,2005年孝感学院和湖北职院先后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两个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华孝文化研讨会、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以及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展了一系列孝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孝感日报》、《孝感学院学报》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还分别开辟“孝文化研究”、“孝感孝子”等专栏,组织开展孝文化研究征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及其丰硕成果使孝感成为我国继济南后孝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基地。近十年孝感孝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一、有关孝文化研究学术专著与孝文学专著

孝感学术界有关孝感孝文化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孝文化史料征集》《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孝文化研究》、《中华孝文化研究》、《孝感地方传奇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新二十四孝》、《当代学者论孝》、《孝经新解(通俗读本)》、《孝文化文学作品选读》、《孝文化景观》、《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孝文化概论》、《中国孝文化史》等孝文化研究与教育丛书。另外,有关孝文学著作有:《千古孝子黄香》、《三国孝子孟宗》、《孟宗的故事》、《补碗》和《无敌孝子剑》。其中,《孝文化史料征集》全书由孝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文物精华和拾萃四部分组成,是孝感孝文化系统考证的奇葩。《孝文化研究》对“孝文化的本质”、“中华民族的人格思想”、“先秦以来历朝历代孝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轨迹”以及“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均进行了深入和有益的研究,称得上是“孝感孝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收录了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征文活动的40余篇优秀论文,它把孝文化研究与孝感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孝感孝文化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划时代的新突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孝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论创新研究和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探索研究,该书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孝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见解,对孝文化的现代化研究和孝感市“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有关孝经学、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

孝感孝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对《孝经》、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和《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下)、《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孝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论的孝意识及其特色》、《唐代妇女孝行特征:女之孝重于妇之孝》、《与孝道思想》、《论、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中的异类孝子形象》、《“孝”字的创生及其原义释》、《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和《中西孝道差异及其原因探析》等。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对《孝经》与《二十四孝》的产生及其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上阐明了二者的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中必须弃除的糟粕和应该吸取的精华,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论证;《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从忠孝的思想基础、《孝经》的理论基础、天子的孝道榜样、举孝廉的用人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及其演进的过程,透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指出孝观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从中国古代文学与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着手,指出古代与孝相关的诗歌、小说、戏曲和部分记叙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塑造孝子形象对孝进行文学性诠释,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史实为据塑造孝子形象,另一部分作品则通过虚构塑造孝子形象,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孝的完美诠释,这种诠释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罗移山等一批学者还分别以《周易》、《儒林外史》、《牡丹亭》、《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作为个案,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作品中的孝意识、孝道思想和孝行实践,并分别从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中西文化差异和人性与神性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中西“孝道”、孝爱观的不同,并指出中西“孝道”、孝爱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此促进中国孝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三、有关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学界在挖掘中华孝文化内涵,发挥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的成果有:《论孝的文化内涵》、《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

内涵的特征》、《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论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扬弃》、《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中华孝文化的存在方式三题》、《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孝文化与孝文明》、《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关于孝感孝文化形态及其当代价值的若干思考》、《论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析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内涵》、《体味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底蕴》和《推进孝德文化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等。对于孝文化的内涵,《论孝的文化内涵》指出“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强调了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特征》和《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则分别梳理出孝的自然性、推及性、无我性、义务性、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和久远性、普遍性、延伸性、人民性、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现实性和发展性等十大特征;《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化的特征,指出要继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华,必须弘扬善事父母、赡养双亲,敬爱父母、敬爱长者等孝道,创新赋予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等内容以时代精神,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礼、慎终追远等内容中过时成分,彻底批判包办婚姻、传宗接代,提倡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观和民主平等思想。另外,叶继宗教授等学者还分别从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孝文化与孝文明、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等方面对孝文化进行了探讨,指出孝德、孝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并从时代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不同的视角对孝感孝文化进行审视,提出了科学界定孝德文化内涵、全面整合孝德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孝德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孝德文化产业等四条科学发展孝德文化的基本途径。

四、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对于孝感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促进孝感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孝感政界、学界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研究论文有:《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研究》、《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战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银色营销策略》、《以中华孝文化开发农村银色市场》、《以中华孝文化塑造产品品牌模式研究――以湖北孝感市为例》、《从孝文化谈文化营销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塑造》、《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发展多利共赢――着力建设“四园”

打造孝文化旅游经典》、《旅游和孝文化资源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朝阳产业》、《日本“一村一品”理念指导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思考》、《孝感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原则及模式探究》、《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刍议》、《对依托孝文化发展应城文化旅游的思考》、《以特谋发展以特赢市场――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感》和《浅议孝文化节日礼品开发》等。其中,《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孝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所发挥的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文化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引起孝文化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发挥作用的趋势。黄宏磊等学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对孝感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孝感孝文化为基础的银色营销、孝文化特色产品品牌塑造、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发展等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对策。上述研究成果对指导围绕地方孝文化特色进行特色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孝文化名城建设相关论文有:《孝感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战略构想”》、《孝文化在推进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空间》、《孝文化与孝感市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中华孝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和《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城市品牌战略》等。在上述研究中,吴崇恕教授等一批学者分别就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战略、孝感孝文化对孝感文化名城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感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建设空间进行了研究,并以孝感市为例,讨论了基于孝文化的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定位、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和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有益建议。

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论文有:《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创建现代文明家庭何以立孝》、《对于孝文化建设之难点“婆媳关系”的思考》、《关于孝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论中华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等。上述文章分别就如何利用孝文化资源促进代际和谐、家庭和谐、婆媳和谐、校园和谐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及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性建议和办法,为孝感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五、有关孝德教育的研究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尤为重要。孝感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把推进中华孝文化与高等教育相融合,在推进中华孝文化领域的产、学、研、用,培育以中华孝文化为特色的育人文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湖北职院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华孝文化学院。相关研究论文有:《“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论孝文化的回报德行》、《传承中华孝文化精华

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浅论孝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构建》、《解读孟宗的故事》、《“孝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关于“孝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谐校园呼唤孝道教育》、《以弘扬孝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运用开展家庭孝道教育的思考》和《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等。在上述研究中,《“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分析了现在我国孝道缺失的原因,强调传统孝文化对提升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重建家庭美德、构建社会公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分析当前孝德教育被弱化的原因,指出要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创新孝德教育的实践,提倡情行并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还有李友清教授等学者分别就目前在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忽视道德底线教育引发的弊端、开展孝德教育的意义、如何进行孝德教育、孝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孝德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这些成果无疑对孝感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和社会开展孝道教育、弘扬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孝人物、孝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

对于孝感古代孝子和中华孝文化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的论文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证》、《“黄香故里”考辨》、《(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中华孝文化景观》和《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等。上述文献分别就“孝感是董永故里”、“孝感是孝子之乡”、黄香的故里、事迹及文物文献进行了考证,并就中华事亲景观、孝亲景观和孝行景观等中华孝文化景观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弘扬孝文化,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确保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 孝感文史办.孝文化史料征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 昊崇恕.李守义.孝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孝德缺失;传统孝道;演变;重塑;新时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78-0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为诗人王维于重阳佳节思念亲人而作。诗句朴素无华,之所以脍炙人口,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倾吐怀亲之情时最爱吟咏的佳句,正是因为诗句中所流露的真挚感情打动人心。重阳节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是为重阳。又因“九九”谐音“久久”,寓长久之意,所以民间常在这一天祭祖或推行敬老活动。1989年,我国更是正式定名重阳节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定为全国敬老日,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又逢重阳,各地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举办关爱老年人活动的报道铺天盖地。然而于此时,我却惊闻一则极不相宜的消息,四川成都一位老人以“裸模”为职,子女因嫌弃其“丢人”,要与其断绝关系。原来老人已然八十四岁高龄,十五年前老伴就走了,五年前小儿子也不幸辞世,亲人的相继离世在他身上刻下了不浅的伤痛。虽然身边还剩下一子二女,但不常见面,更不论照顾。独居生活让老人倍感寂寞,因此便找到了这份工作——给美术学院的学生当“裸模”,聊以排遣时间。老人说,看着学生们嬉笑打闹,觉得打发时间更容易了,自己也快乐不少。对于老人做“裸模”这件事本身,我们暂不置可否。但其子女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处理方式实难让人苟同,甚至为人唾弃。八十四岁高龄,风烛奄及,随时可能羽化而去。未知的死亡戴着它黑色的神秘面纱可以轻易给一颗强大的心带来压力和恐慌。没有人陪伴,甚至没有人可以倾诉,可以想见此时老人内心一定被恐慌、无助和孤独满满占据着。而他的子女们——他曾经寄予了全部希望、用尽心力疼爱的子女们,如今非但不能给他依靠,反而不安慰、不体谅、不理解,拒绝接受,嫌弃“丢人”,甚至要与其断绝关系!对于一位父亲而言,还有比这更残忍、更痛心、更悲哀的吗?

现今社会,孝德缺失的现象又何止此一例?不尊重父母,虐待父母,对父母巧取豪夺,拒不赡养父母,更甚者与父母反目成仇……这些事件屡见不鲜,时有发生。不禁让人发问:我们的社会这是怎么了?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内核和主要特征,是诸道之首、百善之先、教化之始,是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意识。何以如今孝之一道没落至此?人类发展之初,混沌蒙昧,老者往往因为丰富的阅历与生产经验而被后辈尊崇、敬服。随着以血缘关系为联结纽带的氏族社会的瓦解,以夫妻为核心的家庭逐步定型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对老者的尊从亦随之转变为对父母、祖父母以及年长血亲的敬服。这里的“尊亲”不再是单纯的对智者、长者的敬服,更内含有对父母长辈哺育之恩的感念,是本能的发诸于心的爱慕之情。这种心理情感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可以说就是孝之本初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孝”这一伦理观念也被不断完善、规范,并因为宗法制度的不断介入、渗透而渐成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于“孝”之一道认识基本一同。而孝文化正式确立其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根本地位,并以儒家思想为载体登上政治舞台是在汉武帝时期。“以孝治天下”是汉代统治思想的核心,甚至被定为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这对当时淳朴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生产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后,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孝道文化被政治绑架,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实现其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并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被不断强化,其影响之深、作用之大无异于一种无形的“国家机器”。以此为背景,孝道超越它原来的道德伦理范畴,上升到国家律法乃至天理的高度。由此所衍生出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极端孝行观念催生出无数畸形孝子在以黑暗为底色的封建主义伦理道德帷幕后上演一场又一场惨烈的孝行事迹。本初纯粹的以爱与敬为出发点的孝开始变得面目狰狞。至清朝末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封建统治、冲破封建礼教禁锢成为必然趋势。其后数十年间,传统伦理道德受到严重抨击,尤以传统孝道首当其冲。可以肯定地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以暴力手段摧枯拉朽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这种刚烈的处理方式通常会留有后遗症。传统文化大厦坍塌殆尽时,传统孝道文化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核心亦不能幸免。所谓“矫枉过正”,传统伦理遭遇前所未有的涤荡,污渍被洗尽,衣衫本身也索性被一并丢掉了。

篇4

学科渗透,引导师生弘扬民族精神

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知恩、感恩,学习立足课堂,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孝道文化教育。小学部将国学课程纳入校本课程管理,每周固定一节全校统一的国学课。教务处定时进行检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落实孝道感恩教育内容的主要课堂渠道,其他学科根据内容结构和教学特点,实施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逐步落实小学孝道文化教育目标。中学部主要借助语文、思品学科以及地方课程进行教育渗透。例如《青少年孝道教育读本》是一本值得学生认真品读的好书。学校把这本书的学习纳入地方课程体系中,学生学孝道知识,讲孝道故事,自觉参加到学孝、行孝、传孝行列。

教师讲坛,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精髓

每周一、三、五,语文教师利用校园广播开展孝道讲座,选读部分健康有益的孝行经典:《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图》《劝孝歌》及《论语》中有关孝道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和具体事迹以及普通百姓孝行事迹。教师讲坛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孝德教育最终让学生形成爱人的品质,发扬传统孝道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

图文宣传,彰显孝道文化气氛

学校首先利用围墙的24孝图、走廊的孝心展示窗、楼梯的“百善孝为先”的专题设计、牌匾的中小学生孝行“十个一”、班级的孝心评比等内容,大量培植感恩文化,大力营造孝道氛围。操场东侧和南侧有处靓丽的风景线――传统文化教育长廊,内容包括“孝德校园,商法明礼”的标语、《二十四孝图》和励志故事。这是八中精心打造的一条诵读经典、滋养心灵的文化墙,完全由学校的美术老师创作,极大地增加了校园的孝道文化气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心灵与经典同在。

各个班级的文化墙,汇集了以孝道橹魈獾氖文、书画、剪纸、摄影等佳作,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令人赏心悦目,这里也是孝德校园实践的基地、提高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魂”植“根”,育人向孝。其次,利用媒体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工作。在校刊《兰之馨》中专门开辟传承孝道专栏,开设孝道文化系列课程,刊登孝道活动中学生的征文、活动感想、孝心小故事等等,以增强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向《开原教育》投稿,及时反映校园孝道活动。

屏幕展示,拓展孝道文化教育渠道

校园屏幕媒体播放一条孝道名言佳句。这些经典的名言,是把对孝道文化教育的理性思维放在生活化的教育当中,这些孝道文化教育活动的体验使学生学会尊敬父母、热爱学校,从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二十四孝》等经典名句,对全校师生了解儒家经典,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智慧与能力,倡导孝道,完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简明的标语能鼓励广大学子胸怀大志,豁达乐观,好学笃行;深邃的哲理能指引孩子诚信明理,正己正人,爱国爱家。

主题班会,感悟孝道文化之精髓

中小学每月召开孝道主题班会,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促使学生去搜集、了解、感知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特别是孟母教子、岳母刺字、二十四孝的故事。主题班会坚持孝道文化教育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孝道文化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行孝是做人的根本。

示范引领,树立孝道文化的先进典范

评选“孝心少年”。为了巩固孝心教育的成果,学校在全校层面进行“孝心少年”评比活动。活动从每一个班级推选班级“小孝星”开始,学校组织这些小孝星通过校园广播、事迹墙报,向全校师生宣讲孝心事迹,全校学生为心目中的“孝心少年”投票。至今,学校已经评选了两批“孝心少年”,共32名。我们把他们的事迹在走廊和学校网站进行展示,其中第一批“孝心少年”还把自己在孝心教育中的进步在校刊上发表。评选“孝心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孝心教师”评选活动。参选教师们的事迹平凡质朴、真实感人,令师生大为动情。评选“孝心家长”。学校把孝心活动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以此营造和发展良好的社区文化。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学校附近几个社区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组织和发动下,学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孝心家长”的评选。

篇5

关键词 践行孝道 人生价值 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本保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西方各种腐朽价值观的侵蚀,市场经济本身的趋利性,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自私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追求自我价值而忽视了社会价值;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人生发展的长远规划等急功近利思想。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地制约着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 人生价值的科学内涵

价值即意义,它表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而所谓的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二者统一时,就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指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群体或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就是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即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看他的社会价值。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时,还要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奉献须尽力相统一,要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要坚持完善自身与奉献社会相统一。国家“文明办”评选的“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都是在各自平凡的岗位,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既有物质贡献,又有精神贡献;既奉献了社会,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又得到了提升,不断完善了自我。

5·12汶川大地震捐款的“义丐” 徐超;坚守藏区12年支教的胡忠谢晓君夫妇;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吴孟超;无臂钢琴师刘伟;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刘金国;“孝更绝伦足可矜”的陈斌强等等。他们奉献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谱写了一曲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国尽忠的精神赞歌。这种精神的力量将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它是无价的。

2 孝道的现代诠释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尽孝入手,孝道教育是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起点,也是落脚点。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儿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亲情的回报,是人伦关系的传承。因此,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也就是说,用真挚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父母侍奉好了,让老人愉悦、高兴、没有精神负担,才能称为真正的“孝”。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敬”和“爱”上,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没有这种真挚的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则养”,即赡养父母,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首先要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

(4)立身。《孝经》上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儿女为人正直善良,与人群和谐相处,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懒惰、浮漂,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这都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音“正”,直言劝诫的意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但不是当面反驳和指责。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对待父母要始终如一,给父母送葬时更要庄重、虔敬,严格遵守各种礼仪。

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同时,更要把传统孝道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一是要保全身体,珍爱生命。身体受命于父母,是父母所赐,保全身体,珍爱生命,是报效父母报效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三是要尊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四是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五是要承志立身,成家立业;六是诤谏劝止,从义不从父。即对父母的不义或不法行为要进行诤谏劝止,不盲从。七是要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要尽量采用现代文明方式安葬过世的亲人。八是要尽职尽忠,清正廉洁,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为国立功。学好过硬本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这才是真正的孝,是孝道的升华,是大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爱人民、爱祖国的基础。对传统孝文化中的 “愚忠”和“愚孝”,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错误的观念,我们今天必须予以摒弃。

3 在践行孝道中实现人生价值

践行孝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道德保障。首先,明孝、行孝、尽孝可以培养自己的德行,提高道德素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立德,就要知道什么是孝、怎样行孝,因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的实质是“仁爱”,仁爱是人的内在本质,是孝的人性基础,而孝是仁爱的外在表现。同时,有仁爱之心的人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其有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能自爱,且有智慧、有勇气,这为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品质。

其次,孝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价值导向。以孝励志,精忠报国,建功立业,是深入人心的基本价值取向。要讲孝就一定要为国家服务,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生价值追求的正确方向。我们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这是我们的事业走向成功的价值导向。

再次,奉行孝道是实现人生价值终极目标的最好方法。我们知道“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道,一开始是起源于侍奉双亲的,这是孝道的初始阶段,我们称之为“小孝治家”,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到了单位,有了自己的岗位,角色发生了变化,便要发扬爱的精神,以民胞物与的情怀,为集体、为大众、为领导着想,心里有个大局观念,想问题、干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我们称之为“中孝治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二个层次。随着阅历的增加、胸怀的开阔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也就是说,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候,他的人生境界就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了,他会不断地反省和检点自己的言行和道德缺陷,有了为民族尽心、为国家尽忠的心理渴望,我们称之为“大孝治国”,也是孔子说的“孝之终也”,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最后,希望我们的大学生爱护身体,好好学习,树立一个目标,确定生活方向,从行动上践行孝道。我们知道了要在行孝、尽孝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有行孝、尽孝的实际行动。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要行孝、尽孝,首先必须要爱护身体,珍爱生命,保持身心健康,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不能动辄离家出走或自毁生命,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其次,要好好学习,发愤图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不断提高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本领。要为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确定一个可行的目标方案,制定相应的措施,并付之于行动。不好好学习,混日子,动辄逃课,辜负亲人和社会的期望是大大的不孝。再次,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奉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奉献社会相统一。在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过程中,既要讲物质贡献,又要讲精神贡献;既要不断完善自我,又要奉献社会,同时要尽力而为。最后,要以感恩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感恩之心对待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老师先贤的教导之恩,大自然的哺育之恩,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感恩成功,感恩挫折,感恩对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感恩之人,常想感恩之事,常报感恩之情。以感恩的实际行动服务人民,回报社会,报效国家,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大学生要在对长辈尽孝,对工作单位尽责,对国家对民族尽忠的行动中,提高报效祖国的本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共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篇6

关键词: 孝文化 当代法律 融合途径

一、孝文化与当代法律融合的必要性

孝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经济基础,在新时代孝文化存在许多与当代法律相抵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孝文化强调父母的权利和权威,忽视子女的权利。这与当代法律强调的权利义务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不相符。第二,孝文化强调父母在人身权、财产权和婚姻方面对子女的绝对支配地位,这与当代法律强调的婚姻自由理念及财产所有权归属精神相悖。第三,孝文化中替亲代刑、加重刑罚及亲亲相隐的规定与现代刑罚原则和精神相抵触。因此,我们有必要用现代法律的精神和规定重新审视古法孝文化,达到孝文化与当代法律相融合并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孝文化与当代法律融合的具体途径

(一)实现孝文化与法律规范的互助

一方面实现孝文化的法律化,把孝道行为规范到法律,用法律的高度规范调整人们的行为,这也是我国现代立法的价值取向之一。当孝伦理上升为法律时,它就是一种对全社会的硬性要求,孝因而得到强化和强制实施。另一方面要实现法律规范的伦理化。许多起规范作用的法律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道德水准的提高逐渐退出法律领域,当这些法律规范被违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时,它们就会从法律体系中抽离出来,变为道德伦理规范。比如,当子女应定期回家探望老人、子女赡养老人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其实就变成了人们内心的一种信念,变成全社会的一种伦理规范,不再需要法律的规制。

(二)实现“孝”信仰与法律信仰的互通

第一,实现传统“孝”的信仰的转化。传统的孝的信仰形成和发展的特定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决定在当代继续维持传统的孝伦理已不可能,而传统孝伦理中鲜活的成分应当让其发挥作用,增添亮色。家庭伦理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的,在家庭关系中,要自觉剔除那些与当代法律相冲突的思想和观念,树立新型的孝的观念和信仰,不仅应该关心父母的物质生活,更应该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帮助父母建立与新社会的连接,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与现代生活建立紧密联系。

第二,现代法律信仰的生成。法律信仰的生成,从外在的强制方面,要完善孝道方面的立法,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法律信仰的生成才有依据。通过法律剔除现代孝道伦理中不合理成分,使我国的立法体现我国孝文化的精神,并把诸如和谐、关爱等孝的基本观念融入法律精神中,一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把法律规定内化于心,促成法律信仰的生成,达到现代法律与孝文化的融合。对于个体内在来说,要自觉用法律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行为,对法律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切体会,把孝道内化于心,进而培养一定的法律情感,最后达到法律信仰的生成。

(三)实现孝文化功能与法律功能的互补

孝文化与法在功能上互补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第一,以孝文化精神指引立法。现代社会的依法治国,不仅要求有完备的法律作为依据,而且要求法律本身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以孝为核心内容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因此,孝文化需要与法律互动,将人们公认并接受但法律尚未规定的道德观念转化为法律规范,并随着道德的变化对已制定的法律进行必要修改、补充和完善。

第二,以孝文化精神规范执法者的执法。法律的贯彻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主体的道德能力,执法质量与执法者的道德素质和水平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执法主体有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在履行自己职务的过程中忠于职守、廉洁公正。孝文化不仅能对人的内心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和塑造力,而且能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孝文化蕴含的公平、和谐、自律及推己及人的内涵能激励执法人员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工作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执法行为,从而使法律和孝文化的精神在人的主体身份上达到融合。

第三,以孝文化精神制约守法者的心态。大多数社会成员守法,并不单单是因为法律具有强制性,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他们对法律遵守的义务感和对违反法律的羞耻心而守法。孝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能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且能调节更广泛的人际关系甚至社会关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人生追求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追求和谐关系,对于调节人们的道德心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孝文化内化于人们的心理,当个体置身于更大的环境范围内时,能用孝文化的精神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规定,使孝文化的精神和法律的精神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孝道价值观;孝文化价值

随着在上世纪我国社会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逐渐由壮年步入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再来,未来老年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将上升,老年人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宠大群体,老年社会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国自古有尊老爱老的传统,“孝道”曾是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作为传统文化的孝文化,显然对中国的老年社会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将孝道价值观融入老年社会工作,是我们探讨的课题。

一、传统孝道价值观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

老年社会工作价值观指导着老年社会工作的进行。因此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更利于社会工作的进行。传统的孝文化的中心内涵包括:赡养父母、尊敬父母、顺亲无违、光亲显亲等方面。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些传统的孝文化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孝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依然能够更好的促进老年社会工作。

首先,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孝道价值观融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孝文化不仅仅能够让家庭的关系更加的和谐,而且也可以让社会的关系更加的和谐,孝文化可以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伦理基础。其次,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孝道价值观融入符合我国孝文化和社会尊老的传统美德的规范。我国历来是一个尊老的国家,孝文化在我国占据重要的作用。将孝道价值观融入老年社会工作不仅能够传承我国的孝文化,而且还能够帮助社会重新形成一个尊老的道德规范,这样可以减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轻视老年人的现象。而后,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孝道价值观融入是我过老年社会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从西方引进的,如果能够在老年社会工作中融入孝道价值观,这就更加符合我们中国的实际,符合中国的本土孝文化,从而更加利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老年社会工作孝道价值观融入的途径

(一)以融入情感的小组工作方法为老年人口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彼此沟通、互动等方式,针对老年人群的自身问题及其特点,以小组工作的方法帮助老年人群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应当注意充分建立好与老人的关系,要采取一个助人的态度,投入情感,让老人对自己放下戒心,使老人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来。此外,在设计老年人活动小组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老年人口,要让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同时也加入到这些活动中来,这样可以帮助老年人在和年轻人的交流中学习到更多的新的知识,有利于老年人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以社区为平台,同时宣传“孝”的价值观与老年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服务、民主的参与等方面来提供服务。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来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教育。要大力倡导促进社区内养老院的建设工作,使得这些养老设施更加的社会化、人性化,方便老人熟悉新的环境。因为老人离开了家一般会不熟悉他所在的新的环境,不适应新的生活。通过建立人性化的设施和服务,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这样利于老人在入住养老院的时候较少焦虑、烦躁的心情,让他们能够感觉到舒适、放松,这样利于他们更好的生活 。

(三)工作方法以与“孝”传统容易对接的“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

家庭养老不仅能够在生活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在精神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种方法能够为老人及老人的家庭找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在物质和情感上对其进行支持,使得老人及家庭获得更多的福利。社会工作者不仅要让家庭成员明白什么是孝文化,而且要能够对老人及其家庭的真实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能够确保老年人群在家养老是可行的

三、老年社会工作孝道价值观融入的若干经验总结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尊严、看到老年人的价值。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会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努力学习,深刻体会孝文化的内涵,要在内心中真正的尊重老年人群,看到他们的价值所在。这样能够帮助老年人建立自信,更加开心的生活。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要采取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我国的老年人问题中,大家都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当他们遇到问题了他们一般不会向外人去寻求帮助的。所以社会工作者要能够积极主动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也可以通过对老年人进行一些社会工作的教育,让他们更加清楚社会工作的内涵,正确理解看待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采取一个拟亲属化的策略。在中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想象:人们的求助关系一般不会发生在陌生人中间,人们的防备心里很强,不会随便接受无缘无故的帮助。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想尽办法和老人建立一种“拟亲属”的关系,拉近和老人的关系。

最后,老年社会工作中孝道价值观融入的具体措施方面,多以社区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等为主,多尊重老年人尊严,要能看到老年人的价值,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帮助老年人。

参考文献

[1] 孙晓玲.老年社会工作的职业伦理向度及美国经验[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篇8

借助网络让远方的父母享天伦之乐

再过几天,回老家过年并休假的张婧,就要再度踏上返回德国的飞机。毕业后的她自2006年远赴德国留学至今已近10年。

“这么多年不在父母身边,陪伴他们的时间也很少,一直觉得很愧疚。”张婧说,尽管每次回国都是大包小包往回带礼物,可不能陪在父母身边的遗憾,用礼物是弥补不回来的。

好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让张婧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近。教父母用QQ聊天、写空间和博客记录生活点滴、用微信实时“对讲”、刷朋友圈互报平安,张婧一直借助网络表达着自己的孝心。“平常聊聊天,爸爸妈妈的生日或者父亲节、母亲节,我就做一个电子贺卡发给他们。”

随着科技发展,让远在故乡的父母借助手机终端享受天伦之乐,已成为很多和张婧一样身在异乡年轻人的选择。在深圳工作的叶磊,今年过年时给母亲换了部智能手机,同时还下载了微信、打印了网络上红极一时的手绘版“微信使用说明书”。

“有一次我母亲打电话跟我说,经常看到年轻人在路上拿着手机边走、边听、边讲,觉得很新奇,问我那是什么。”叶磊说,他就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电话里解释之后,就打算给母亲买部智能手机、安装微信,“对于不会打字的老人来说,用起来特别方便”。

一个多月来的每天晚上,叶磊的母亲都通过微信和远在深圳的小孙子“说说话”、看看小孙子的照片和视频“,虽然距离隔得远,却感觉很近。”不仅如此,叶磊还尝试着教会父母申请QQ、开通微博空间、和老友们建立微信群,在群里讨论时事热点、养生知识,或者通过QQ空间交流彼此最新的书画作品,让父母通过网络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也找到老有所乐的新空间。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举。”叶磊表示,“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句“游必有方”,“借用学者于丹的解释,现在的‘方’不仅是方向,还有方法的意思,我们如果远游,要安顿好父母,不要让他们担心,更不能让他们因为没有子女在身边而有所委屈。”

关心为上让“老漂”的父母有归属感

又到周末,57岁的赵阿姨正参加老年模特队的排练。“前几年的生活都是围着儿孙转,现在儿子说,我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了。”

4年前,赵阿姨从老家来到儿子家带孙女,成为“老漂族”中的一员。每天早上6时半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开始准备早餐。小孙女醒后,换衣服、洗脸、喂饭,带着在小区转转晒太阳。中午保姆做好饭,她喂完之后哄小孙女睡觉,下午醒来再带着孙女出去转一转。等儿子、媳妇下班,这一天就结束了。

去年9月份小孙女开始上幼儿园之后,赵阿姨顿时觉得生活空虚起来。“早上送去幼儿园到下午4时放学,这段时间我做做家务之后就感觉没什么事情可做,心情也变得不好。”赵阿姨说,在儿子、媳妇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参加了社区的老年模特队,“有时候还出去演出,觉得挺充实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儿女已认识到,对于“老漂”的父母来说,精神赡养远大于物质赡养。踏春赏花的好时节,刘先生带着父母、妻儿一起去赏了油菜花。“父母离开老家和我们住在一起,帮我们带孩子,平常没什么娱乐,也很辛苦。挑个好天气带上父母到他们向往已久的地方去旅行,也算是尽了一份孝心。”刘先生表示。

对于如何孝敬“老漂”的父母,刘先生坦言,他也经历了单纯的物质赡养向精神赡养转变。“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话都不想讲,和父母交流的内容基本上都绕不开孩子。”后来,刘先生发现媒体对“老漂族”的报道多了,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呼声也越来越多,他开始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尽管逢年过节都给父母买礼物,也不会让他们缺钱花。但平常与他们聊天还是不多,老人难免觉得孤单。”

孝老爱亲点点滴滴藏在生活细微处

父母生日是哪天?父母身高是多少?父母腰围有多大?父母穿多大号的鞋?父母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父母吃剩的饭菜你能吃下去吗……在网上,这份“孝道问卷”引发网友热议。问卷中设置了20道问题,每题5分,都是关于父母最简单的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并非人人都能答出。

最初在论坛上贴出这份问卷的网友表示,做问卷越做心情越沉重,最后打分,没能及格。“给父母钱,为他们治病,帮他们干活,我一直自认是孝敬父母的。做完这张孝道试卷,我羞愧无言,因为真正的孝敬恰恰藏在生活细微处。”面对这份未能及格的孝道问卷,该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父母垂垂老去,正是子女反哺时,孝敬老人更要关爱他们的精神需求。”某老年护理院院长谢琼表示,在传统观念中,人们重视的往往只是老有所养,简单地认为老人只要吃饱穿暖就解决了生活的全部问题,而老人精神生活层面的需求往往被忽视,即便是老人自己,也并未清楚地意识到应该追求并享受更丰富多彩的新生活。而对于“老漂族”的精神层面需求,谢琼表示,当生活环境发生改变,老人需要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便找到新的精神寄托,建议子女多支持老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

“弘扬孝文化,应当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一位政协委员韩一民建议在社区建立“虚拟养老院”,将本小区的空巢多病老人和孤寡老人以及他们的子女或亲属的联络方式进行登记,相约定时联系,一旦“失联”,可以及时做出反应。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孝文化,韩一民还建议,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中,加强尊老敬老教育,使孝文化的道德精华得到传承。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都要发现、培育孝老爱亲优秀典型。

韩一民表示,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使年轻人清楚、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赡养老人的道德、法律义务,使老人知道自己所享有的被赡养的权利。

传统孝道与现代家风

早在古代的《周易・家人》卦辞中,就提出了“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主张,后来的《礼记・大学》更加明确地将身修、家齐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今天,传统家训的教化形式虽然随着大家族的解体和时代的发展衰落,但其孝道教化的宗旨和积极内容并不因此而失去其价值,而卓有成效的孝道教化途径、方式的合理部分仍然可以借鉴。

首先,在培养宗旨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孝为立身之本的观念。传统家训孝道教化十分强调“孝”德在子弟品德培养中的根本地位,如“立身以孝悌为本”“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等等。古语云“忠臣出于孝门”“百行孝为先”。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能是一个对国家忠诚、对社会他人关爱的好人。

篇9

关键词:孝 愚孝 二十四孝 批判继承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孝与愚孝的区别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孝”是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所共同遵循的一项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时至当今,我们也倡导弘扬中华孝道,构建和谐社会。什么是孝呢?《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①《尔雅释训》也对其解释:“善事父母为孝”。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中分析为:“‘子’用头承老人行走。”这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爱敬、善养的行为就可称之为孝,这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孝现象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儒家在继承原始社会孝观念的基础上完善了孝道理论,提出“父慈子孝”的主张。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提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②的观点,使孝跃出家庭伦理的苑囿,融入政治生活,扩展为社会规范。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秩序,历代君主多推崇儒家孝道观,期望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政治服务,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统治者甚至以法律手段强化孝道,使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为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历代思想家也对儒家孝道观进行加工、引申,使之更好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历经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阐述、深化和统治者有所侧重地倡导、宣扬,儒家孝道被篡改利用,不断扭曲,内涵出现了异化,最终被推向极端,成为愚孝。

何谓“愚孝”?愚孝就是盲目不清、失去理智的孝。与谨慎、理智的智孝相比,愚孝就是专制化、绝对化、迷信化的代名词。如信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念,侍奉父母,不论对错、曲直,绝对顺从;相信做出“至苦至奇之事”才是孝敬父母,竞相以割股疗亲、杀子奉母、随父同死等等野蛮、残忍的举动行孝道。在统治者的宣扬下,愚孝被普遍视为美德,并在社会上产生相互攀比的现象。

二、愚孝产生的原因

我国古代愚孝扭曲人性,甚至日甚一日、泛滥成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笔者对中国古代愚孝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1、古代思想家对儒家孝道思想曲解的结果

春秋时期产生了儒家“孝”观念,孔孟孝论中父与子是“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三纲”理论,使“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绝对化,曲解了儒家的孝道理论。在封建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下,“父为子纲”逐步被涂上神学色彩,之后历朝历代思想家对三纲的释义加强了其神圣化的趋势。至宋代二程朱熹提出“理学”思想,将孝道提升至“天理”的高度,提倡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此时的父子关系已经由孔子所倡导的的“父慈子孝”发展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的愚孝思想。经过二程、朱熹等古代思想家的演绎和阐述,孝的内涵被严重扭曲、异化。而异化的封建孝道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在统治者的倡导之下,愚孝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至“至苦至奇”的愚孝行为触目皆是。

2、历代统治者对孝道篡改利用的结果

以“导民以孝,则天下顺”③为导向,为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实现以孝劝忠的目的,统治者高度重视、大力倡导孝道。

随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逐步建立起以“三纲五常”为准则的统治秩序。孝道逐步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尤其是统治者对孝道的篡改利用,使孝的内涵发生质变、逐步异化为愚孝。

统治者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出发,极力倡导“冠冕百行莫大于孝”《宋史孝义传》的思想。孝道思想在统治者的篡改利用下产生了愚孝,甚至将愚孝当做教材向人们灌输。如《二十四孝》的晋人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在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愚孝的大力倡导和宣扬,使之形成了政策性导向,误导人们信奉愚孝、践行愚孝,于是“至苦至奇”的愚孝现象在社会上出现了。

3、神异灵验的孝感传说对孝子的误导的结果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思想盛行,《孝经感应章》直截了当地宣传了迷信思想:“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④无限的夸大了孝的作用,必然对人的行为产生误导。江西凤t书院的学规记载“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如此方尽得孝弟分量,何莫非爱敬之心所由推暨也。”⑤与《孝经》一脉相承,向人们传达行孝悌之道便可与神明相通的迂腐思想。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更是向人们宣传荒诞的神异灵验的孝感传说,如“啮指心痛”“为母埋儿”“卧冰求鲤”“孝感动天”和“卖身葬父”等等荒诞的神话故事,渲染了孝行的上天感应。当时人们在封建思想的钳制下,愚昧至极,轻信封建迷信,有些人甚至丧失人性,做出愚孝行径。

4、百姓沽名钓誉的结果。

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者重视孝道,甚至制定一整套的褒奖孝行的机制,如开设“孝悌力田”选士科目,尽孝的子孙予以褒奖和宣扬,甚至受官、赐物、旌表门闾等,社会上多有“以孝闻于世”的孝子贤孙。统治者甚至对惨无人道的“割肝l股”等愚孝予以表彰。《宋史孝义传》记有刘孝忠割股疗亲,甚至“断左乳以食母”;杨庆割右乳“以灰和药”以救母;吕生“剖腹,探肝”救父亲眼疾,且都受到宋代皇帝的褒奖,甚至还“召见慰谕”。

人们逐步发现统治者以孝取人的规律后,为求取皇家恩惠、官府奖赏或为谋得一官半职,愚钝小民便做出“勇者割股,怯者庐墓”等等至苦至奇的举动。

由于上述原因,不少人以行“至苦至奇”的“奇激”行为为荣、为高,竞相做惊人之举,以获取嘉奖、荣耀。此等思想、行为不禁令人汗颜,愚孝泯灭人性、摧残生灵,着实令人发指。

余论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历代思想家们的阐述、引申和统治者有侧重的宣扬、利用下,孝道思想变得扭曲、异化,并逐步成为封建礼教的帮凶,沦落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具。愚孝成为古代人们的精神枷锁,信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使人们不论是非曲直绝对顺从父母。甚至竞相攀比,做出残害身体的惊人举动。

自“愚孝”出现之日即有学者对其进行否定,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作《鄙孝议》一文批判割股、割肝等类愚孝。也有贤明君主批判愚孝、守卫人性的事例,如明朱元璋“命礼部定议《旌表孝行事例》行于天下”。可见古人已认识到了“愚孝”的弊端。

在法律地位平等、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却仍然存在愚孝的影子,比如丈夫一味顺从父母,忽略妻子的感受,甚至根本不顾及妻子,凡事遵从父母的要求,从而破坏了夫妻之间的和谐,进而影响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工作也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应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以辩证的态度审视传统孝道,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我们做到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民素养,促进家庭和睦,更好地应对当今老龄化社会所提出的挑战,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6]徐仪明.孔孟仁孝观与宋儒的重医倾向[J].孔子研究,2000(5):96-106.

[7]张晓松.”移孝作忠”-《孝经》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影响[J].孔子研究,2006(6):87-92.

[8]谭宝刚,李朝晖.中国古代儒家孝道观浅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223-228.

[9]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6.

注解

①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248页.

②生译《孝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页.

③[东汉]班固撰,《汉书》,卷8,《宣帝纪》,第250页。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孝道 孝道传承 感恩教育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改变。作为百善之首的孝,在当今社会人群中产生不同程度的缺失,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孝”正逐渐式微和消亡。当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心智趋于成熟,但尚处青春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父母。积极在大学生中提倡孝道的传承,可增进当代大学生对“孝”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将孝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成感恩尽孝的教育机制。

一、孝道的科学内涵

“孝”在华夏文明史中是最早出现的道德范畴之一。小篆字形的“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意为人年迈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孝”字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孝的本义。

(一)孝道的历史发展

西周是孝道的产生时期。天子需要定期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实际行动对太学的学子进行孝道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战国,是系统孝道观形成的时期。孔子在西周孝的思想上进一步系统化,确立基本的伦理模式。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孝被不断强化和泛化,完全超出了家庭伦理的范围。而至明清两朝,当权者把君权与孝联系在一起,移孝作忠,使孝道消极因素不断增加。受到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偏移,具体表现为自我化、功利化。孝道观正由传统孝道向现代孝道蜕变。传统孝道,部分内容反映了封建专制社会许多不好的、与当代社会发展相违背的因素。但同时,它保留了我国自古积淀的道德精粹,在维系人伦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上,仍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现代孝道继承传统孝道的合理因素,摒除传统孝道的消极糟粕,是对传统孝道观批判的继承。主要继承的包括感恩知报、敬亲养老。它与传统孝道的区别则强调人格平等,提倡义务并行,注重感情性。

(二)现代孝道观念的特征

第一,注重个人自由权利。当代人十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讲究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子女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孝敬父母。第二,亲子交流减少。如今很多老年人单独生活,儿女对父母也不再是每早请安、晚上汇报,而仅仅是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媒介传递。休息日、节假日举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第三,殡葬活动简约。现代人再也不会如同古人那样结庐而居、兴修坟墓、守孝三年,而是努力工作,幸福生活,这是对死者寄托哀思的最好方式。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与分析

(一)大学生孝道现状

现在的大学生对各种各样新鲜的思想意识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大学生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对某些问题事情考虑不周全。面对种种诱惑,抵制能力很弱,追求时尚、互相攀比严重,认为父母落伍,与父母关系淡漠。另外,某些大学生考上大学后,父母的话也不听了,完全不顾及父母的感受,更是认为考上大学既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又完成了父母交代给自己的考上大学的任务。于是,他们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小银行,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完全没考虑到父母挣钱辛苦。再者,大学生毕业时面临就业问题,有的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却认为是自己的出身不好,恨自己的父母没本事,经常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不思上进。

(二)大学生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越来越多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某些人的孝道传统正被逐渐淡化。另外,大学生健康的成长离不开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学校因素。由于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够。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注重知识的传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孝道知行脱节。道德教育常常与社会相脱节,这样的教育导致的就是大学生孝道认知和孝道行为的背离。

3.自身因素。大学生处于青少年中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尚未定型,自我意识很强,自控能力比较弱。因此在面对复杂现象时,常常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尤其是在现在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复杂的情况下,容易迷失自我,放松自己的自我规范,出现孝道缺失等问题。此外,学业与就业压力大导致大学生对孝道的漠视。压力的集合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家庭无暇顾及。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一)全面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孝道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开始,是一个人关爱社会的情感奠基。孝是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孝道的教育就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塑造人格的过程。在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教育,大力提倡孝道文化中的忠孝仁爱和谦和礼让等品质,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自尊、自立、自信等理想人格观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解决家庭代沟隔阂问题

加强孝道文化教育,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家庭中的代沟。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在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些人的伦理观念非常模糊,对父母缺乏孝道观念,总是以我为中心。加强孝道教育,是实现家庭和谐、调节人际关系、消除代沟的有效办法。

(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统一的,和谐社会应当开始于家庭,家庭和谐也推广成为社会和谐。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相当多的大学生是家中独苗,父母对他们的宠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变得自私自利。如果不加强孝道教育,就会影响社会秩序。我们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孝道文化,营造孝敬父母的社会氛围,这将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的措施

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孝道教育需要学校的系统教育,家庭的协同,以及社会的参与。要想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则要有社会的倡导、鼓励和规范。唯有通过社会的倡导、规范、鼓励,学校的教育,再加上家庭的密切配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孝道。

(一)社会环境建设

孝作为一种道德,需要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做保证。目前我们在孝道方面的立法只侧重于构成物质或经济上的赡养,并且没有能够很好地落实执行和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必须从依法治国的高度,加强孝道立法,全面完善孝道的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推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各类大众传媒义不容辞的职责。加强孝道正面宣传,激励大众崇尚孝道,并对各种孝道异化现象进行批判,逐步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孝道的氛围。

(二)加强学校教育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首先要树立加强孝道文化教育的观念,务实加强孝道文化教育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全面支持高校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并为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加强自身孝道方面的修养,成为实行孝道的先驱。

(三)改变父母家教

家长需要纠正重智轻德的功利性教育,树立亲子平等的家庭教育观。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应该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才能够得到孩子的尊重,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和孝心。父母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家长与其让孩子向别人学习,还不如从自己做起,在生活中关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与父母聊天谈心,满足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以自己的行为默默地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比向孩子灌输大道理的效果要好。

孝道是中国古代诸家公认的一种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基础。“百善孝为先”,是传统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是中国伦理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孝道对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建立和谐的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