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灼伤的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灼伤的预防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灼伤的预防措施

篇1

必知:了解烧烫伤种类

根据发生原因,烧烫伤可分为热灼伤和吸入性烧伤。

热灼伤 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烫伤——由热的液体或蒸汽导致的损伤;

接触烧伤——由热的固体或烫的熨斗、厨房用具及燃着的香烟等物体导致的烧伤;

火焰伤——由燃着的香烟、蜡烛、灯具或火炉等引发火灾导致的烧伤;

化学烧伤——由于接触化学反应性物质而引起的烧伤,如强酸或强碱;

电烧伤——从电源输出插座、电线或用电器流出的电流经过机体而导致的烧伤。

吸入性烧伤 由于吸入过热的气体、热的液体或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有害生成物所导致的烧伤,为吸入性烧伤。

必知:判断烧烫伤严重程度

决定烧烫伤严重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烧烫伤的深度和面积。

深度 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来分类。

Ⅰ度:轻度,仅伤及表皮层。创面红斑,轻度灼红,感觉过敏,无水疱。一般3~7日愈合,不留瘢痕。

II度:中度,伤及真皮层,分为浅II度和深II度。

浅II度:水疱较大,创面红润,泡壁薄,液体渗出多,基底潮湿,水肿明显,有剧痛。一般2周左右愈合,有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深II度:创面红白相间,液体渗出少,水疱较小,泡壁厚,基底苍白或红白相间,水肿,可见网状血管栓塞,痛觉迟钝。一般3~4周愈合,留瘢痕。

III度:重度,伤及真全皮层,甚至可深及皮下组织及肌肉骨骼。创面皮肤呈苍白样或蜡白样,严重的有焦痂、无水疱、焦黄、蜡白、炭化、坚韧,可见树枝状栓塞的静脉网,痛觉消失。愈合较慢,面积小者可自愈,面积大者需植皮,留瘢痕,影响功能和美观。

面积

九分法(适用于成人和10岁以上儿童):头部9%、躯干18%、背18%、双上肢2×9%、双下肢2×18%、1%,全身合计约100%。

手掌法(适用于成人及儿童):患者手掌(含五指合并部位)约相当于其身体表面积的1%。

必知:做好预防措施

大量证据表明,儿童期烧烫伤大多受环境条件制约并且可以预防。生活中,有儿童的家庭应根据自身情况,做好以下几种预防措施。

安装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水灭火装置,使用安全的灯具。

儿童洗澡时不要使用温度太高的热水,以37~40℃为宜,放水洗澡时应先放冷水,再放热水。

将烹饪区和生活区分开,使用安全的炉灶,做饭时不要让孩子靠近,热的烹饪用具应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不要用空饮料瓶装危险溶液,以免儿童误食。

怀抱儿童时,不要去倒热的液体,如咖啡、热茶等。

教导儿童不要燃放爆竹,也不可捡拾、随意丢掷爆竹或将其放置身上。

必会:正确应急处理

如果孩子不幸发生了烧烫伤,家长应保持冷静,进行急救处理,以降低伤害程度,家长可通过各种形式将应急处理方法教给孩子。对于不同类型的烧烫伤,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介绍最常见的烫伤的紧急处理步骤。

冲:迅速以流动的自来水冲洗,或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以快速降低皮肤表面热度。

脱:充分泡湿后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时可以用剪刀剪开,并暂时保留粘住的部分。尽量避免将伤口水泡弄破。

泡:继续浸泡在冷水中30分钟,可减轻疼痛及稳定情绪。但如果烫伤面积过大或年龄太小,则不必浸泡过久,以免体温下降过度,或延误治疗时机。

篇2

关键词 高校化学实验室 安全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分类

(1)火灾事故。该事故是实验室经常发生的事故,造成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忘记关电源,致使仪器设备、电器等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供电线路或电器具老化,导致发热、短路打火,引起火灾;实验人员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等等。

(2)爆炸事故。该事故多发生在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造成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实验人员工作中化学药品配置、使用不当,使得化学反应加剧造成爆炸;违反实验操作规程,引燃易燃物品,进而导致爆炸等等。

(3)化学试剂腐蚀、灼伤事故。该事故多发生在有腐蚀性化学药品或强酸、强碱试剂的实验室。造成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做化学实验时,由于实验人员对实验操作流程不熟练或操作不当, 使腐蚀性化学药品或强酸、强碱试剂外溅造成眼睛或皮肤被损伤、灼伤。

(4)毒害事故。该事故多发生在具有化学药品和剧毒物质的化学化工实验室和具有毒气排放的实验室。造成这类事故的原因:违反操作规程, 将食物带进有毒物的实验室, 造成误食中毒;废水排放管路受阻或失修改道, 造成有毒废水未经处理而流出, 造成环境污染等等。

2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人为操作不当。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多是化学实验室的操作人员犯了极低级错误导致的,这些错误往往是在实验前由老师不断重申不要触犯的,但由于最初的培训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缺少实际体会,记忆不深,实验时不小心操作不当导致。

(2)环境差,设备老化。许多具有几十年办学历史的高校,他们有些老的理化实验室在消防安全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在建筑材料上没有应用耐高温和防火的材料,无报警系统,也无安全出口处,通风设施系统也不完善。有些老的理化实验室因增添了不少大功率的仪器设备和电气设备,致使电源和电线超负载运行,埋下了火灾的隐患。

(3)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缺少。目前,在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里,一线科研人员主要由硕士、博士、博士后和实验员组成,他们是各种化学实验的主要完成者,但他们的安全防护知识却往往局限于来自实验室管理者的简单传授和自身操作实践。他们往往对技术环节比较精通,但对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和应该承担的安全责任大多意识淡漠。

3高校化学实验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3.1建设安全规范的化学实验室

高校应该对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建设安全规范化的化学实验室。安全建设应该从源头抓起,把安全建设标准纳入实验室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加大对化学实验室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在实验室新建、扩建过程中,以保证安全为前提,按专业实验室的特点,充分考虑实验室的设计、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安放及实验室水、电、气等管线设施的规范完善问题。对于安全条件不完备的老化学实验室应该投入经费进行改造,为有需要的化学实验室加装煤气泄漏报警装置、洗眼器及喷淋装置,进行实验室通风系统及水、电、气线路的扩容和改造。

3.2健全管理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安全责任制并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落实。学校与学院(系、部), 学院(系、部)与实验室, 实验室与学生, 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明确各级安全工作的岗位、范围、内容、标准、责任、处理原则及相应条款。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

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健全制度,调整岗位安排, 配备业务熟练、安全意识重、责任心强的管理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三防设施,灭火器是否在使用期限内,气压是否在正常值内,电源开关是否正常使用, 漏电保护器是否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消防栓内是否有水,通水管是否漏水,安全出口灯断电后是否能正常启动等。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3.3加强安全教育,提高管理技术

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非常丰富, 不是简单的防火防盗,还涉及到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在实验室管理体系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人, 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思想稳定、胜任本职工作、年龄结构合理、任职资格合适、数量素质达标。此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安全管理消防专业知识和化学实验专业知识。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要关注相关学科理论的新进展, 不断丰富知识体系, 将最新的信息、方法、成果应用于实践。利用电脑联机数据处理设计网络管理系统。弄懂基本理论、掌握操作技能、学会现代管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真正做好为教学、为科研、为实验、为学生服务, 一切从教学出发, 一切为教学着想。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硬件的投入,又有软件的管理,要同步建设、协调发展、全程管理。在安全实验管理中要常抓关键、抓重点、抓防范、抓落实、抓教育,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系统的教育,严格的管理体系。时时刻刻牢记化学事故猛于老虎,实验安全重于泰山。通过科学管理,努力使高校实验室成为创造性教学的场所,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

篇3

为进一步做好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分析国内危险化学品生产情况和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情况、国内外重点监管化学品品种、化学品固有危险特性及国内外重特大化学品事故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目前已予公布,同时制定了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理原则。

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单如下:

1.氯酸钠

2.氯酸钾

3.过氧化甲乙酮

4.过氧化(二)苯甲酰

5.硝化纤维素

6.硝酸胍

7.高氯酸铵

8.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9.N,N'-二亚硝基五亚甲基四胺

10.硝基胍

11.2,2'-偶氮二异丁腈

12.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即偶氮二异庚腈)

13.硝化甘油

14.乙醚

3.过氧化甲乙酮

风险提示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理化特性无色或微黄色液体,带有刺激性气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分子量176.21,相对密度(水=1)1.042,闪点82.22℃。

主要用途用作不饱和聚酯的交联剂和引发剂,硅橡胶硫化剂。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可燃。受撞击、摩擦、遇明火或点火源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

[活性反应]

强氧化剂,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可燃物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被丙酮污染后可产生对振动敏感的过氧化沉积物。

[健康危害]

蒸气有强烈刺激性,吸入引起咽痛、咳嗽、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迟发性肺水肿。口服灼伤消化道,可有肝肾损伤,可致死。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穿防静电工作服,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橡胶防护手套。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防毒面具。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操作安全]

(1)装置内配备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操作人员在操作、取样、检维修时宜佩戴防毒面具。

(2)避免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易(可)燃物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不得与促进剂直接接触。如必须使用促进剂,可先加入促进剂,搅拌均匀后再慢慢地,逐渐加入本品,避免引发剂堆积或局部过热。

(4)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库房温度不超过25%。

(2)应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易(可)燃物等同车混运,尤其是促进剂。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①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休息,采取半卧。就医。②食入:漱口,饮足量温水,不要催吐。就医。⑨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中洗至少15分钟。就医。④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灭火方法]灭火剂:小火,首选用雾状水灭火。无水时,可用泡沫、干粉灭火。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800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也至少为800米。

[泄漏应急处置]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惰性、湿润的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非火花工具收集,置于盖子较松的塑料容器中以待处理。大量泄漏:用水湿润,并筑堤收容。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50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250米。

4.过氧化(二)苯甲酰

风险提示干燥时极度易燃,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

理化特性白色或淡黄色晶体或粉末,微有苦杏仁昧。微溶于水、甲醇,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二硫化碳‘等。分子量242.24,熔点105℃(分解),相对密度(水=1)1.3,自燃温度80℃,燃烧热6855.2kJ/mol,蒸气压20℃时0.1kPa。

主要用途用作塑料催化剂,油脂的精制,蜡的脱色,医药的制造等。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l

干燥时极度易燃,遇热、摩擦、振动、撞击或杂质污染均可能引起爆炸性分解。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

[活性反应]

强氧化剂,与强酸、强碱、硫化物、还原剂、促进剂、胺类、金属烷基酸盐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l

对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刺激。对皮肤有致敏作用。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橡胶手套。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强酸、强碱、硫化物、还原剂、促进剂、胺类、金属烷基酸盐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时以水作稳定剂,一般含水30%。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库房温度保持在2-25℃。

(2)应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强酸、强碱、硫化物、还原剂、促进剂、胺类、金属烷基酸盐等同车混运,尤其是促进剂。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倾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①吸入:将病人移到空气新鲜处,休息。就医。②食入:漱口,饮1~2杯温水稀释化学品,就医。③眼睛接触:如果佩戴隐形眼镜,首先摘除隐形眼镜。立即用大量清水或者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就医。④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灭火方法]灭火剂:小火,首选用雾状水灭火。无水时,可用泡沫、干粉灭火。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篇4

关键词 危险化学品特性;危险途径;危险源;危险因素;识别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TQ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7-0110-02

古人云: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如何居安思危,如何减轻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本文将根据危险化学品特性,从危险化学品危险因素的预知、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并提出预防对策。

1 认知危险化学品危害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有与腐蚀品等[1]。

从以下事故中认知危险化学品危险因素预知、危险源识别与控制的重要性。

1.1 事故危害

1.1.1 盐酸伤人事故

2005年8月2日某军校化学实验楼王某、赵某等人在安装高压釜的坚固件和和阀门。在前几日拆卸时已将管道内氯硅烷液体排出,为挡灰尘用简易塞将氯硅烷液相管塞住,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压力和液体积存。在安装氯硅烷液相管时,当事人将简易塞拔下的一刹那,突然有一股氯硅烷挥发气体冲出,此时正值王某俯身坚固螺丝,来不及躲闪,正好喷到脸上和手臂上,将其灼伤[2]。

1.1.2 中石油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

2010年7月16日晚18时50分,中石油大连大孤山新港码头一储油罐输油管线发生起火爆炸事故,事故造成部分输油管道、附近储罐阀门、输油泵房和电力系统损坏以及大量原油泄露,周边海域污染严重,事故救援中一名消防官兵牺牲,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难以估计[3]。

1.2 事故原因

1.2.1 盐酸伤人事故主要原因

这套高压釜反应装置被安置在棚内,当时又正值高温时节,棚内温度超过40℃,管内残留的氯硅烷变为气体,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拔去塞子时氯硅烷气体就冲了出来[2]。

1.2.2 中石油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主要原因

在外籍油轮已暂停卸油作业的情况下,某公司继续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造成输油管道内发生化学爆炸。

1.2.3 两起事故原因分析

间接原因:监管缺失、管理不倒位。

直按原因:化学品存在不安全状态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未做好危险源识别与预防、对策控制等工作。

1.3 事故后面的“隐患”

事故发生往往只是冰山上的一角,人们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事故危害,并没有意识到隐藏在水下大量危险的存在,潜在危险因素不预知、不预防、不进行消除,事故隐患就不会减少,可能会导致更大规模事故危害发生。

美国安全专家海因里奇为保险公司研究分析工伤事故时,发现:一件重大灾害的背后,平均有29次轻度灾害,和300次有惊无险的经验[4]。它告诉我们一件重大事故的背后有29件轻度事故,还有300件可能发生的隐忧。对潜在的事故如果毫无察觉或者视而不见,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事故发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 危险化学品特性与危害途径

2.1 危险化学品特性

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主要有易燃性、爆炸性、毒害性、腐蚀性、放射性等[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废弃越来越普遍。在使用、处置危险源过程中,不了解其理化性、燃烧爆炸危害性、毒性及健康危害性,不懂得储运条件、泄漏处理方法及灭火、急救方法,不进行危险因素预知、危险源识别与控制等工作,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2 危险途径

危险化学品进入人体才对健康产生危害,进入人体的途径有皮肤、眼睛、食道和胃以及气管和肺。在工作中,良好的个人习惯是安全使用化学用品的前提,如接触化学品后要洗手,在化学品场所禁止吸烟、禁食,搬运化学品时不要奔跑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的是对危险化学品的认知、化学品特性的熟悉、危险因素合理的预知、危险源有效的识别与控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消除或减少工作场所不安全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灾害的发生。

3 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在面对危险化学品,如何让职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对危险化学品的认知,然后进行危险源识别、危险因素预知、危险源的预防控制,最后形成安全的行为活动。其中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是安全使用危险化学品工作的核心内容,“预防为主”就是消除或减轻危险化学品的危害。

3.1 危险化学品的认知

在使用、储运存放、泄漏处理危险化学品时,应当熟悉危险化学品的种类、特性,做好相应的通风、防火、防爆、防毒、防腐、防渗漏、中和、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工作。

每个化学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理化特性,了解它的易燃性、爆炸性、毒害性、腐蚀性、放射性等,才能认知它的毒性、健康危害性、燃烧爆炸危害性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性,更好地识别危险源,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急救措施以及消防措施。

3.2 危险源的识别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况[5]。危险源辨别方法为工序(活动)/设备/人员分析法[5]。

危险化学品危险源识别具体方法:将活动划分为具体岗位(工序),针对岗位(工序)的人员活动、仪器设备、作业环境和危险化学品的输入和输出,分别识别出仪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突发事件等各种类型的危险源。以危险化学品贮运为例,简要说明危险源识别流程:

针对危险化学品贮运活动,从化学品运输、运输车辆、运输装卸人员及危险化学品的输入与输出等方面分别识别各类危险源,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汇总、评价,形成有效危险源清单,然后根据清单内容实施对策,进行有效预防控制。

3.3 危险因素预知与危险源控制

危险因素: 一般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5]。

危险化学品危险预知是识别化学品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通过KY活动,可以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价与转换,是挖掘识别与控制危险化学品危险源、消除其隐患、预防事故灾害发生的活动。

1)危险因素识别

全员参与,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开展危险化学品KY活动,识别出危险因素。

2)评价与转换

将识别出来的危险因素进行记录,然后经过评价转换为危险源。

3)预防与控制

补充与更新危险源清单,纳入危险化学品危险源范围进行实施对策管控,消除危险源隐患。

4)应急响应

对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火灾、爆炸、辐射性、有毒等重大危险源控制,应采取预案,通过规范管理,加强控制,避免或减轻紧急、突发性的重大风险事故发生。

4 危险化学品的预防行动

建立一个PDCA循环模式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强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消除危险化学品不安全状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危险化学品灾害的发生。

4.1 掌握危险化学品

每个危险化学品都有它固有的特性,熟悉其理化特性、危险性,就能了解其防护措施、急救措施、消防措施以及泄漏应急处理措施,做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预防为主,不断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或减少事故灾害发生。

4.2 预防行动

1)EHS(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

2)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不同岗位不同责任;

3)培养教育员工“预防为主”意识,开展KY活动与事故学习,提升每位员工能力;

4)文件的制定与运行控制;

5)做好应急准备与响应;

6)定期检查,对策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4.3 持续改进

危险化学品的泄漏,常常引发急性中毒、职业病以及火灾等较大灾害,为避免给员工身体健康、社会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应以持续改进的方式,不断分析新问题与新事故,提出新的保障措施,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命通道,为企业建立一个安全职业的健康管理架构,为社会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5 结论

关爱地球、关爱公民、保护环境,从我们每一个员工身边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个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作业风险,减少各类事故发生,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社会秩序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

[2]豆丁网(),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2012.

[3]新华网(),2010.

篇5

[关键词] 手术室;安全隐患;管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10-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工作的整体过程中,患者不出现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生理、心理及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损害、缺陷或者死亡。手术室的护理工作的护理安全管理是患者在手术室内不使患者出现身心意外的损害、障碍或缺陷,根据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种类而采取的各种相应的安全防患措施,在工作中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并有效防患[1]。由于术室护理工作的疏忽和大意会直接导致患者在手术时发生差错,最后铸成重大医疗事故[2]。现将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汇报如下。

1 手术室的安全隐患

1.1 缺乏法律知识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较淡薄,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只注意了护理工作的单纯技术知识含量,却忽视了护理工作的优质服务特性。共组者缺乏对护理学科主动性、独立性和科学性的真正认识,在工作中缺乏对责任心、束缚性,表现的随意性较强,慎独精神较差,对发生的护理小错误常会轻描淡写,认识不到护理的过失的重要性以及引起医疗纠纷的严重性。

1.2 术前隐患 由于科室的人力不足导致开展术前防范不到位。在许多环节中只是流于形式,处于应付的心理,因此防范的规范性受到限制。患者在术前防范过程中对即将发生手术会有许多疑问,甚至有些问题超出了术前防范护士所能了解的范围。如麻醉风险、麻醉方式、手术方案、手术意外等,有些内容是病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若对患者的疑问回避或应答不当,或出现他人解释版本不相同,会使患者产生误解或疑虑。达不到术前防视的重要目的,甚至会为患者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增加出现医疗纠纷隐患的机率。

1.3 手术室的隐患

1.3.1 人员自身 手术室护理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所导致操作违规而发生工作中的失误。例如在手术对象接诊错误、向医师提供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及侧向的错误。针对手术的物品准备不完善、器械物品不足、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手术仪器操作不规范等,有的由于自身原因还造成严重的后果。

1.3.2 环境隐患 由于手术室内手术间空气洁净度不达标造成手术发生感染等。如参观手术人员过多、空间净化系统未定时维修清洁、湿式清洁扫措施未及时落实等。

1.3.3 护理经验隐患 由于自身的护理经验不足导致执行不完善,如患者、组织损伤或神精手术低温导致苏醒延迟;皮肤灼伤等。当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或滞后,也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增加。

2 护理安全隐患的管理对策

2.1 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意识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讲座,使其了解护理工作中权利及义务,在工作中要以“安全质量第一”为前提,做严格做到依法护理的法律意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在护理工作中加强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

2.2 强化护理规章制度建设 严格制定各项护理规章制度,与护理各项操作规程,相应的制定检查奖惩制度。严格贯彻巡视,查对,交接班等制度,在临床护理中得以实施,这对于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理危险起到关键作用[3]:按手术方式做好术前巡视工作,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如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请求医生帮助;加强“三查八对”的护理工作,防止出现手术对象接诊错误及相关手术设备和手术物品的缺失及损坏。

2.3 努力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科内组织护理人员定期的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对于新护士以及资历低的护士,应当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带教作用。对于科内新引进的设备,技术人员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后,要进行反复操作并定期考核,以保证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新设备的操作,避免在治疗抢救过程中发生意外。

2.4 灼伤、烫伤 患者在使用电刀时常规检查电刀的性能是否良好,使用电刀时局部消毒时不要太湿,注意负极板的放置要与皮肤完全性的接触,电刀用完或者不用时固定放置,患者手术的特殊时要对肢体垫海绵垫,保证肢体与金属物不接触,避免烫伤患者。防止化学药物灼伤如:碘酒、双氧水、酒精等[4]。

2.4 手术室微生物的监测 对每一项物品、器械和环境监测指标的详细评估,如果出现监测指标超标的现象,应汇报科室领导及感染科室,给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超标的原因,总结经验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有效的处理,使微生物的菌落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 讨 论

手术室的护理隐患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问题,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对自身有一定的约束,强化护理服务意识,在护理各项工作中巩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安全隐患的意识,采取定期召开隐患分析会,会安全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刘柏辉.老年脑棒中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便化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18):143.

[2] 单敏后.介绍一种小病理标本收集瓶[J].护理学杂志,2006,21(12):7.

篇6

关键词:管道燃气、燃气安全、事故发生和预防

中图分类号:TU99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燃气事故的特性及危害

城市燃气一般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物质危险性。常用的城市燃气的最小点火能量都较低,大约为0.19〜0.35mJ之间。天然气爆炸极限为5%〜15%,液化气爆炸极限为2%〜10%,人工煤气为6%〜70%,1kg液化气的爆炸当量相当于4〜6kg的TNT炸药。燃气泄漏引起的爆炸事故,虽然都是发生在一瞬间,但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如果煤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较高的话,泄漏后还会引起中毒,一氧化碳浓度达到0.4%时,吸入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城市燃气安全事故除具有一般事故的特性外,还具有社会危害性、群体灾害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城市燃气属于市政公服行业,向用户长期、连续地供应,若发生事故,造成管网供气中断,将会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天然气密度是0.6〜0.8g/cm3,比空气轻,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可沿各类管道井、沟渠等窜气,若发生持续大量的燃气泄漏,将会形成更大范围的爆炸性气体空间,使事故的波及范围扩大,在同一时间、同一区域会有更多人受伤害。燃气事故发生火灾、爆炸及中毒,往往还伴随着机械伤害、高温灼伤等,给救治伤员带来困难。因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现场补救、善后处理等费用更是难以估计。

2、管道燃气事故原因分析

下面对各类公开的国内城市燃气事故进行统计,2011年国内城市燃气行业发生各类管道燃气事故397起,其中用户端事故194起,占48%;燃气管网端事故180起,占45%。可见,用户端事故、燃气管网端事故是城市管道燃气安全防控的重点。

用户端事故主要有爆燃、爆炸和中毒3种类型,因用户使用不当、胶管原因、私自改装及燃气设施质量等问题所占比重较大,具体见附图1。从火灾三要素组成看,燃气泄漏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危害因素。户内燃气泄漏原因有:

2.1燃气设施的渗漏。包括管道、燃气表、阀门和燃气器具发生的自然泄漏,多数发生在燃气设施运行时间较长、环境条件较差的老住宅区。

2.2燃气灶具使用不当造成的泄漏。多发生在视力差、嗅觉迟钝的老年用户群体中。

2.3胶管原因造成的泄漏。多是胶管老化、老鼠咬断、卡箍脱落等原因。

2.4其他因素。

燃气管网多采取直埋方式,属于隐蔽工程,受周边环境干扰较大。从统计资料看,2011年发生的煤气事故中因第三方施工破坏引起的事故所占比例最大,具体见附图。影响燃气管网安全的主要危害因素有:

2.4.1第三方施工破坏。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道路及旧城改造建筑施工的频繁,再加上电缆、通讯等市政工程改造的交叉施工,燃气管线被挖断及破损的现象时有发生。

2.4.2外界破坏。受新建、违章建筑和重车碾压影响,长期在载荷作用下,受力缓慢沉降,可能引发断裂。

2.4.3受电化学、化学、杂散电流等腐蚀影响,管道设备老化、腐蚀。

2.4.4季节变化引起土层的不均匀涨缩、升降,导致管道接口处受剪切力影响。

2.4.5建设期采购质量或建设施工质量监管不严,留下隐患。

3、管道燃气事故预防措施

3.1设计方案要切实可行。在施工前对所涉及的各类设备、设施、材料、配件进行认真严格的选购。有条件的进行检测,尤其是高、中压管线使用的材料更要严格筛选。设计、施工、验收单位资质要齐备,施工中要按图施工。加强过程验收,对不符合要求的管线要坚决返工整改,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

3.2 开展城市燃气管道及燃气设施的定期检测。对于到达使用期限或腐蚀严重的管线及设施立即更换或维修,其他情况要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和实际条件有计划的改造。

3.3制定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不断完善。每年要定期组织模拟演习和消防演练,提高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配齐抢修抢险人员,完善设备设施,做到专用设备固定位置摆放,专人管理,随时可用,熟练操作。抢险人员要带齐防护用品、检漏仪器、通风设备等必备用品,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抢修现场高效有序,抢险措施及时有效。

3.4 燃气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贯彻落实。要层层实行燃气安全责任制,做到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要通过培训、演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并将燃气安全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3.5定期开展对管网安全检查,排查事故隐患,特别是对机动车辆经常通过地段:对管线上部土层较薄地段;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物料堆放占压管线地段:对各种管沟与燃气管线综合交叉、距离较近地段:对一些易引发群死群伤的重点地段、重点区域、重要设施运行状况等必须逐一排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设置专门标志、专人跟踪管理等严格解决措施。对特别地段一时整改不了的,要派专人死看死守。对占压管线问题,要加大违章占压管线危害的宣传力度,争取从源头上杜绝违章占压现象,对已发生的违章占压,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采取措施,杜绝由此引发安全事故。

3.6要加强燃气安全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用气安全、防护、救护等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将燃气安全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要以社区、物业为依托,不断推出新的宣传管理方法,及时解决各种影响安全用气的因素,使人们在使用燃气的同时提高防范意识,确保安全。

3.7严格施工管理和工程监督。对管道的设计、沟槽开挖、基础、回填的要求、管道铺设及验收等严格遵守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规范,层层严把制件、验收关。结合经验、教训,争取做到相同事故不发生两次。

4、 结束语

城市燃气迅速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燃气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环境,方便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燃气的安全运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依靠政府、依靠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更要依靠我们燃气公司的全体员工,本着对社会、企业、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坚信投入感情无限,服务创新不断,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保证管网安全运行,市民、用户放心。

参考文献:

[1]尤秋菊,朱伟.地下燃气管网事故的致因理论分析[J].煤气与热力,2010:30(4):B30-33

篇7

【摘要】 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长期工作在“密闭”环境里,因职业压力源因素所致的紧张、繁重、疲劳和生物节律的改变,同时受到环境内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侵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各种对人体有害健康的因素。因此加强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保证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认识到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特殊的环境中,采用了一系列防范措施。结果:增强了基层医院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对护士的健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减少了环境污染。结论:减少或消除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防范措施的关键。

【关键字】 手术室;危害因素;预防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发展。它是为患者进行各种手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各种尖端复杂手术都离不开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不仅要有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还要有健康的体质。但是,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手术室护士因工作性质特殊,长期处于这样的密闭环境里,常暴露在多种职业危害之中,严重的危害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现代医院手术室的设备逐渐完善化,高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化学药物的不断推新、使用,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知以自我防护,很容易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同时受到手术室环境内各种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生物因素如:通过皮肤破损处感染、密切接触后消化道感染,化学因素的刺激如:化学消毒剂的蒸发对空气的污染、臭氧对空气的污染、挥发性麻醉气体对空气的污染等,对手术室护士的身心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一定的危害。工作繁重,节奏紧张,生活严重缺乏规律性,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压力。法律意识的贫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但会造成自我损伤同时也会损害患者的利益。尤其是基层医院,好多职业保护措施不到位,身边的护士姐妹都因这样那样的职业危害因素而困扰,真是血的教训。经调查一家基层医院有护士30人曾在手术室工作,现有28人在手术室工作,前后共计58人。80%都有被锐利器械损伤的经历,2%的人在手术室晕倒过,2人传染了肝炎,3人流产,这些都是血的教训。

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因素,才能就其产生的规律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

一、 危险因素

(—)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紫外线是基层医院手术室普遍采用的空气照射消毒剂,能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眼睛黏膜和肺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能引起肺水肿和哮喘。紫外线强烈作用于皮肤时,可发生光照性皮炎,皮肤上出现红斑、痒、水疱、水肿等;严重的还可引起皮肤癌。

2、X线照射对人体的危害,随着骨科手术中影像增强器的广泛应用,使接触X射线的机会增加,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浑浊、甚至诱发肿瘤。孕龄妇女长期接触X线照射,可导致胎儿畸形、流产。

3、激光对人体的危害,机关对人体有热效应、光化学效应、冲击波等效应。

(二) 空气污染危害因素:

1、 电灼及气味危害:封闭的环境中,散发着电刀切割、电凝时的烟雾焦味,尤其是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的气味,更让人胸闷、气短、头疼,甚至发生过敏反应。

2、化学消毒剂的危害:

2.1甲醛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质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并能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

2.2戊二醛 戊二醛是一种醛类强效、速效、广谱、低毒灭菌剂,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耐酸菌、芽孢及病毒均有杀灭作用。手直接接触,可发生皮疹、皮肤红肿、瘙痒等现象,尤其进行手臂消毒后最容易发生。

2.3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的常见危害现象有:皮肤灼伤、出现喉干、胸闷、呼吸困难等类似非典的症状;甚至还有自行爆炸的可能。

3、臭氧的危害 臭氧具有消毒作用,臭氧还没有还原时对人体有害,对眼睛、粘膜和肺组织都有刺激作用,能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并能引起肺水肿和哮喘等疾病。

4、挥发性麻醉气体的危害 现代医院手术室的设备逐渐完善化,高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化学药物的不断推新、使用,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没有自我防护意识,很容易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弥散在手术室内的麻醉废气,如“异氟醚、安氟醚、笑气”、腹腔镜时CO2气体的泄露,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造成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慢性氟化物中毒、胎儿畸形及影响生育。

(三) 噪音对人体的影响因素

手术中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可使护士出现失眠、头痛、精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医院病房的国际噪音标准容许声压级为38dB,而手术室噪音强度在50dB~60dB时,可产生相当大的干扰,长时间在9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中,能引起头疼、头晕、耳鸣,甚至可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改变。

(四) 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士工作每天都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可能含有各种病原菌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受感染的机会高,主要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如各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由职业性物质引起感染机会中刺伤占80%左右。而锐利器械如剪刀、刀片、缝针、钩等在手术室使用最频繁,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中,容易误伤他人或自己。手术中虽戴有手套,但已破损还未及时更换,皮肤有破损或有感染灶者,仍参加手术其感染的危险性更大。

(五) 压力源因素

5.1来自职业的压力 手术室每天工作量大,急诊手术多,随时准备抢救危重患者,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巨大的专业压力以及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是手术室护士精神紧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容易造成身心疲劳,产生慢性疲劳综合征。手术室护士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要求自始至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工作紧张也会产生心理疲劳。从而表现其动作协调性差,动作急促或过分迟缓,思维和判断失误增多,差错事故就会发生。

5.1.1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人力缺乏,人员配备不够。

5.1.2 人力资源使用不合理 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全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工作的内涵扩大,工作量增加,但护士人数未相应增加。

5.1.3在编不在岗现象 手术室护士岗位女青年居多,婚假、哺乳假仍占用护士编制,人员短缺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护理人力严重不足。目前手术室人力不足是基层医院未能普遍展开术前和术后访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 法律意识缺乏,缺少自我保护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医疗、护理法规很不完善,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仍然较薄弱,而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与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加,应此要通过护理法规、法律来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保障人民的健康。

二、 预防措施:

(一) 物理因素预防对策:首先紫外线的防护,开启紫外线灯时,人员应离开,检查紫外线灯管的强度,应戴防护眼镜。其次,现代化的手术室应设置防X射线穿透的手术间,无防X射线穿透条件手术间可订制多块可动铅板作隔离X射线屏障。参加手术的人员在X射线操作或做激光手术时,应穿铅衣、带防X射线和激光的防护面具。术中需要行透视或照片的手术,安排在专用手术间,照射瞬间除必需人员外,其余人员处于2m以外的地方,避免身体处于直射线中,操作C臂机的人员应穿铅防护衣保护。合理安排护士轮流参与需要使用C臂操作的手术,以减少个人接受射线的机率和射线量,护士一般孕期和哺乳期暂不参加此类手术。再次,激光的防护,不能用眼直接观看功率超过安全阈值的激光束;戴防护眼镜;定时检查维修、检测激光的防护系统。

(二) 空气污染预防对策:

提高手术室的空气质量,安装高度层流设备,保持新鲜空气得到补充,减少污染空气储积。术中用吸引器吸除焦烟雾,减少空气污染;挥发性麻醉气体现用现配,尽量采用高效低毒,并将麻醉废气排除室外;术前作好x线照射准备工作,术中尽量减少照射次数,减少室内无关人员,并备有防护衣,防护屏;孕妇避免参加此项手术。

其次,手术中使用电刀要同时使用吸引器,以便把使用电刀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异味气体和烟雾吸走,以减少污染降低手术人员的危害程度。

(三) 生物因素预防对策:

首先,工作中应注意做到预防锐器伤。保护皮肤黏膜,由于各种血液性传染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应把来自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都视为传染源,接触时必须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当估计术中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或骨碎片溅出时,术前应戴好面罩、护目镜、穿一次性塑料围裙上台。防止自身感染,脱去手套后再彻底洗手,以阻断传播途径。术中手术台上正确放置刀、剪、针、钩等锐器,需把锐器放在盘中传递,不能直接传递并尽量减少传递,严防刺伤皮肤。熟练掌握手术步骤及手术所用特殊器械,同时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配合手术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静脉穿刺用带有弹簧保护夹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静脉给药最好用三通并带有延长管。操作中如果不慎一旦被刺伤,需保持情绪镇静,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手术室护理人员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操作前后均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当接触污染物品或可疑污染物品时应用抗菌性洗手液反复洗手臂,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术前护士做好自检,手和前臂有破损或皮肤有微小感染灶时,暂不参与感染性手术。在术前为患者做静脉穿刺置管时锐器盒一定放在离自己较近的位置,以便把针芯直接放入锐器盒内,注射针头不回帽,以防误伤。术中规范操作,在传递针、刀、剪刀等利器时,避免用手直接传递,使用托盘传递,手术中护士要眼疾手快,准确率高,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四) 压力源因素预防对策

为确保人力资源合理使用,完善手术室后勤支持系统。认为合理按岗设置、使用后勤人员,把手术室护士从大量非主要间接护理及非护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关键。有关报道通过合理使用后勤人员使手术室护士的直接护理时间增加了17.9%。使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范围侧重于直接护理和重要的间接护理(如抢救设备、精密仪器的清洁、保养工作;开展护理业务查房等)。排除在编不在岗的现象,按所需的护理量合理安排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建立以手术病人为中心的排班制度。为手术室护士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环境。

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手术室护士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对手术步骤、患者状况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手术配合的准确性,提高手术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增强工作责任心,明确职责范围,提高法律意识。工作得心应手,自身从工作中发现并找到乐趣,才能做到心情愉快。科室实行固定班次和弹性制排班相结合,均摊每个人的工作量,中午12点有一替班,对接台和长时间的手术替换半小时,轮流用餐,稍作休整,这样身心会得到缓解,提高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洗手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矫正久站的强制,可采取两替向前抬起运动,以缓解下肢肌肉张力,促进静脉回流。关注手术野时,身体与头一起侧转,尽量缩短单侧头时间。巡回护士平时要运用好人体力学原理,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减少无效劳动。

(五) 噪声的预防

正确认识噪声的危害。在手术间内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仪器设备。使用中的仪器应尽量调低音量,暂不用的仪器应给及时关闭,减少噪音。

(六) 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正确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学习法律知识,避免在工作中触犯法律。

总而言之,手术室的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基层医院,手术室条件较差。只要我们具有高度的职业热情,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强化预防措施,一定会使职业危害降到最低。以平和健康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工作热情,投身到本职岗位,一定会把工作做的又细又准。对基层医院手术室环境污染及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及各级医院应引起高度重视,不断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接触有害因素的机会,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朱 丹,周 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7.

[2] 段素芝,杨素霞.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J].护理研究.2008.12

[3] 程珊,潘甦,罗惠.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1.6

[4] 胡辉,杨志纯.外科病区危害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1.5 

[5] 马璇.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对策[J]山东医药.2010(30).

[6] 梅红.基层医院手术室实施医院感染标准预防中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杂志.2010(8).

[7] 沈子楠.高工作压力护士的心理干预[J]实用护理杂志.2001.11

[8] 吴学英.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0.

篇8

关键词:肿瘤护理;职业损伤;危险因素;防护

所谓职业损伤主要指的是在工作中由于职业性危险因素导致的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主要包括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以及与工作有关的疾病。由于肿瘤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相对较为特殊,基本上每天均要与患者进行直接亦或是间接的接触,因而极易发生锐器和针刺等机械性的损伤,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早发现相关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1 肿瘤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1.1物理性因素 肿瘤护理人员大多在临床一线工作,与患者直接或者间接进行接触,因而往往会存在诸多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治疗子宫癌过程中需要采用放射性核素钴60进行腔内放射治疗,在该过程中会释放出的γ射线,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此时肿瘤护理人员如果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将会对机体造成损伤,例如不孕、放射病、白细胞减少、致癌、致畸等。与此同时,如果护理人员为及时对病区和配药室进行消毒,也会导致紫外线伤害护理人员的眼睛和皮肤。

由于护理人员经常陪同患者进行各种检查,因而会由于多次接触到各种放射线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比如,会由于电离辐射而导致患者患癌的风险加大,也会或多或少对护理人员的造血系统产生慢性损伤。护理人员会接触各种的仪器设备,如果仪器设备老化或者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则容易导致触电或者电灼伤。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最常规的动作是抬、搬患者,所以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出现腰背痛的现象。

护理人员会有可能患有眼炎或者皮炎,这是由于紫外线等消毒设施使用不当引起的。很多护理人员由于吸入过多的臭氧而产生胸闷、气短等现象。监护仪的警报铃声、工作时产生的噪音等则会引起护理人员中枢神经系统甚至是内分泌系统的损伤。

1.2生物性危险因素分析 在肿瘤科工作的护理人员由于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及唾液等,因此就可能会产生感染的情况。

1.2.1 HCV感染 HCV是一种病型肝炎病毒,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如果有人长期感染则可能会引起肝脏纤维化或慢性炎症坏死,甚至会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瘤的情况。干扰素能够治疗丙型肝炎,但是只能是缓解病情,维持的有效率为20%~25%。

1.2.2 HIV感染 HIV就是人们常说的艾滋病病毒,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为AIDS。很多HIV感染者的唾液、血液、以及眼泪中会含有一定的HIV病毒。这些患者会由于发热待查会到肿瘤科室,所以在肿瘤科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则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

1.2.3 HBV感染风险 HBV是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也称为丹氏颗粒。这是一种DNA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能够通过血液、以及其他体液进行传播。同时,乙肝病毒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也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比如在室温干燥的环境下能够生存一周。由于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的血液、唾液以及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进行接触,所以会很容易出现感染的现象。

1.3化学性危险因素 大部分抗肿瘤药物都属于细胞毒剂,其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之间不存在选择性。因此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理人员会存在较大的危害性,因为抗癌药物可以挥发到空气中,并经过人体的呼吸道、皮肤吸收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从而导致护理人员出现月经失调、白细胞减少、畸胎、脱发、自发性流产率增高、头晕等风险。肿瘤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经常见到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等都会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各种分泌物及使用过的器具当中,所有极有可能会通过呼吸道、血液等途径传播给护理人员。

1.4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诊治危重患者的过程中,由于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使得护理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如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疾病。另外,由于医疗纠纷日益增多,这便会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影响医患双方的利益。

2 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

2.1化学性危害因素防护 肿瘤护理人员要对各种细胞毒素类药物的使用说明、化学特性、药理作用、对人体造成危害、不良反应及操作防护有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最好将抗癌药的具体使用流程制成醒目的表格,并将其挂在配药室醒目的地方。以确保护理人员随时查看。预防化学性危害因素的主要措施是,在进行化疗药物配置过程中,要进行洗手、消毒处理,戴一次性口罩、帽子,穿一次性衣服,配置完成之后还要对衣物进行消毒。对于瓶装药物稀释后最好将瓶内压力排除,并用75%酒精擦拭操作台,然后再次洗手、消毒。

2.2严格遵守和执行接触抗癌药物的操作规范 护理人员在进行配药之前应先洗手,穿好隔离衣,戴好口罩和帽子等,在操作台上铺上一次性防护垫等。在抽取药液的时候应注意先在瓶内进行排气,排气之后再拔针,防止药液排在空气中。如果不慎将药液溅到工作服上,应及时进行更换。条件较好的医院可以建立相应的化疗药物配置中心,将化疗药物进行集中管理;条件不是很好的医院,其药物配置的环境应选择人流较少的清洁避风的地方,并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2.3物理危害因素防护 ①护理人员要做好锐利器损伤防护,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开展各项操作,在割玻璃安瓿时,最好在安瓿与手指间垫纱布,并且力度要均匀。②各类针头、锐利医疗废物要按《医院废物处理条例》中制定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分装、集中处理。③进入放疗场所要佩戴个人剂量仪,对自身的身体健康进行定期检查。

2.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工作 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知识的培训,减轻护理人员由于知识更新带来的心理压力;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将自己的心情调到最佳,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肿瘤护理人员损伤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减少危险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影响,不仅需要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及护理技能水平,还需要医院和社会的支持及帮助,为护理人员打造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陆伟平.观察探讨供血室护理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09(7):89-91.

[2]宋红霞,曹惠茹.传染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2(12):147-150.

篇9

【关键词】 检验科;职业暴露;分析

检验科人员在工作时常常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戴上手套降低了操作灵活性,天气炎热戴上口罩帽子又很闷,从而降低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最近几年来,医院已经采取了相关的预防措施,提高了检验人员对医院感染的意识和认识,然而随着检验项目数量的日益增长,检验人员每天要接触大量具有生物危险性的体液和血液,这又增大了检验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1 检验科医院感染的现状

1.1 患者因素 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据我国卫生部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已增加至84万例,其中有8万例为病人,而今年1至6月份报告感染患者较去年同期增加20.3%,报告艾滋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增加140.1%。自上世纪80年代经济繁荣起来后,梅毒又卷土重来。据统计从2012年1月1日到2012年4月30日在我院就诊的住院病人2171人,其中乙肝阳性130人,占6%。HIV筛查580人,确证阳性1人。HCV筛查580人,阳性6人。梅毒筛查629人,阳性14人。这是一组惊人的数据。只要有0.01ml的含有HBV(+)血进入体内,就可感染上乙肝,丙肝为输血后最常见的一种肝炎,如被带有丙肝病毒污染的利器刺伤,受伤者有3%-10%的机会感染丙肝。各种传染病人数目的增加更是对医务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2 医务人员因素 据调查统计发现,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比较欠缺自我防护意识和知识,当自身皮肤遭遇试管、血针、玻片等利器刺伤时,大多数人竟然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或者有些人员即使处理了,但是处理措施不到位,从而导致检验人员发生医院感染。据调查,我科工作人员中有20%以上的均被上述利器刺伤过,甚至有的竟然刺伤2次以上。

1.3 环境因素 由于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近距离采集和接触患者的标本,若患者的标本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加上一些气溶胶的产生,也会污染环境,这些都会使检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环境污染而发生感染。2 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对策

2.1 提高检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进行规范化的操作,并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养成戴口罩、手套以及帽子的习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2.2 检验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其血样后,应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洗手,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据研究表明,检验人员通过洗手可以消除30%的感染。因此,医院要对全体检验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要求检验人员在进行操作前,一定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在将手清洗完毕后,勿用工作服或公用毛巾擦手,以免洗干净的手再次被污染。

2.3 检验人员一定要将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进规定的储存盒内,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再次戴上针头帽,勿将手直接接触刀片和针头等,在采集、运输和处理标本时,周围环境一旦受到血样污染,要立即进行消毒,并将血污清理干净。

2.4 试验时正确使用生物安全设备与设施,严格遵守医院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流程,正确处理检验科出现的一些常见意外事故,能够熟悉各种设备和仪器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熟悉各种常见安全装备的使用方法,如防护服、隔离衣以及安全柜等。当实验结束后,要对工作台、桌面以及窗台等处进行消毒,室内空气要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实验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禁止将废弃物随意丢弃、扩散和泄露。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3.1 化学污染 检验人员一旦受到化学污染,要立即对污染部位进行清洗,并及时到急诊室进行就诊,并告诉医生是受到何种物质污染,以便于对症下药。在身体受到污染后的2天内,要向医院的污染管理科及其他有关部位进行报告。

3.2 检验人员一旦被污染后的针刺伤,要立即把受伤部位用力捏住,并将伤口处的血向离心方向挤出,并对伤口进行冲洗,千万不要来回挤压伤口。然后用碘伏或75%酒精为伤口消毒,最后将伤口用防水敷料覆盖。检验人员受到意外伤害后,要在2天内向感染管理科及其他有关部位报告,并认真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并在3天内为受伤的检验人员作HCV、HBV、梅毒以及HIV等基础水平的检查,如有必要需注射相应疫苗。

3.3 皮肤、粘膜、角膜污染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3.4 灼伤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至碱性物质基本消失为止,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

篇10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诸多组成元素及管理对策。方法:将不安全因素分类列出、对症解决。结果: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大大地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也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质量的意识。结论:加强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保证全程、全员、全面质量管理方案的良好实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管理

AnalyzetheManagementStratagyofNursingFactorofDangorousinOperatingRoom

Abstract:ObjectiveAnalyzesomecompositionelementandthemanagementstrategyofthenursingfactorofdangerousinoperatingroom.MethodsTolistthefactorofdangerousandsolvedit.ResultSafetycontainmentmeasurewhichwastoaimdirectlyatcoulddegradeincidenceofthenursingerrormanterially,atthesametimeitcouldelevationtheconsciousnessofsafequalitativeofnursinginnursingstaff.ConclusionItcouldmakeagoodsupervisingsystemonnursingsecuritycontrolwhichtomanagethenursingfactorofdangerousinoperatingroom,andwarranttopracticeinfineaboutqualilymanaoementprogramwholerange、wholemember、overall.

Keywords:Operationroom;Nursing;Factorofdangerous;Management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是指病人在手术室内不给病人造成意外的伤害,根据不安全因素种类而采取的各种安全措施。包括有医护人员的医德教育、工作技术提高等,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并处理之。

1临床资料

我院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6000多例手术病人。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容易出现的差错事故归纳起来有以下各种情况。

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输液针口感染;误用未消毒手术器械、物品;接错病人、开错手术部位;用错药物及输入异型血;灼伤、烫伤病人;异物遗留在体腔内;遗失病理标本;不当而致神经麻痹或长时间手术而致组织压伤;病人坠床、碰伤;物、器械管理或使用不当引起爆炸。

2方法与管理对策

2.1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认识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工作制度是保证护理工作秩序,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法规[2]。坚持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的原则。做到“三预、四抓、两超”[3],即预见、预查、预防;对容易出错的时间、容易出错的环节、容易出错的部门、容易出错的人,进行超前教育和超前监控。在每月及年终总结中对那些虽未造成病人伤害,但造成负面影响,为事故隐患,给予早会通报及口头警告。对检查中发现违规、违纪现象,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并提出整改措施,使护理工作安全警钟长鸣。

2.2重视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将成为21世纪护士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护士必须懂法、守法。使广大护理人员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自觉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4]。我们经常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文件,增强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全科护士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严格按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2.3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而且要有精湛的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以及高质量的服务水准。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护理人员必须不断的充实和更新知识,同时不断的增强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鼓励护士参加各种自考、函授,撰写论文、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对新毕业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理论、操作考试。请技术尖子来传授护理经验和技术。

2.4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缓解超负荷工作状态[3]手术室长期存在护理人员不足、工作量大、时间长的问题,护士长应该合理排班、弹性排班,关心护士生活、解决护士的后顾之忧,精神饱满的、全情投入工作中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5针对手术不安全因素,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

2.5.1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制订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手术完全消毒达标,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使病人在一个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手术治疗。

2.5.2接错病人、开错手术部位接病人时要认真核对病人的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手术部位,特别是接台病人更要加强核对。5岁以下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更要小心核对。不能将两小儿放于同一车床上。手术开始前,再与麻醉师、手术医生共同核对手术部位,或术前在手术部位画―个手术标记。

2.5.3用错药物及输入异型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手术时用药通常是口头医嘱,要做到重复―次口头医嘱,吸药后与麻醉师核对药瓶后方可用药,用药后药瓶保留。输血时严格执行输血规程,血液需经血库人员、手术室护士、麻醉师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

2.5.4灼伤、烫伤病人常见为电刀灼伤,使用电刀时注意负极板的放置,酒精消毒时不要太湿,电刀不用时固定放置,避免无意中启动开关烧伤病人。防止碘酒、酒精、双氧水等化学药物灼伤。

2.5.5异物遗留在体腔内洗手、巡回护士严格执行清点、核对、登记制度,术前、术后认真清点物品,特别是术中剪下的钢丝,克氏针,注射器针头套等,及时清理手术切口周围的物品,不用时及时回收。

2.5.6遗失病理标本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在病人机体上切下的任何组织,洗手护士都要认真保存。对护生及进修生单独洗手时尤其注意,做好带教工作。大标本可用治疗巾、弯盘、盐水盒存放,小的标本(淋巴结、囊肿等)用湿纱布包好,用钳夹住,放于弯盆内妥善保管,术后标本连同填好的病理单送到存放标本的地方,用10%甲醛固定,贴好标签。

2.5.7不当而引起的神经麻痹或因长时间手术致组织压伤掌握各种手术的摆放方法及注意事项。摆的原则:保持呼吸、循环功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使病人舒适,固定牢固。机体的着床支点避开神经走行的部位,避免肢体受压造成神经麻痹。使用气压止血带时严格掌握禁忌证,选择合适的气压止血带,压力适中,记录时间,定时松开。术后检查受压皮肤是否损伤。

2.5.8误用未消毒的手术器械和物品消毒和未消毒物品分开固定放置,使用前检查消毒效果、日期、名称、包装是否松散、潮湿、破损。

2.5.9物、器械管理或使用不当引起爆炸氧气、乙醚等吸入药严格管理,使用电刀时注意提醒。

2.5.10病人坠床、碰伤对于小儿、老人、术前使用镇静药。全麻病人清醒前期出现躁动,侧卧位进行腰麻、硬外时,病人均可能出现坠床、碰伤,要上好约束带或专人看护。

3结果

通过对手术室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及制订相应的管理对策,我科1a来各项工作指标有显著的提高,手术事故隐患风险大大降低。通过护理安全质量的管理,把手术室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最低程度。1a来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护士的法制教育,提高了法律意识,增强了工作责任感,也对护士的言行举止起到自律作用,2004年无一例护理纠纷出现。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使手术室护士在器械准备和配合方面有所提高,大大减少了因器械准备不足或不良而延误手术的情况。从2002年有2例电刀放置不当引起轻度烫伤情况后2003、2004年无一例此类事故发生,新护士专业技术及基础护理操作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操作技术合格率由原来的81%提高到90%。科学安排护理人力,使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休息合理搭配,提高了工作质量,减少了差错苗头。有针对性地预防手术常见不安全因素,提高效率,减少了护理缺陷,减少了护理纠纷。

4讨论

手术室工作是―个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风险高的岗位,在繁忙的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安全的隐患,任何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手术过程都带着潜在的风险,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进行质量监控,引用现代科学手段,坚持科学管理,有效的运用现代质量管理办法,使手术室护理安全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通过对手术室不安全因素的分析,我们体会到,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强化安全质量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是防范差错事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9.

[2]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