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平衡判断;方法和技巧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在学习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与判断时,我们知道化学平衡就是说,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发生改变,化学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可逆反应。然而,这一问题需要一些方法与技巧,来解决化学平衡的问题。其实,一套有效的化学平衡判断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化学平衡问题,还是一种化学思维。
一、高中化学平衡的定义
在学习高中化学时所涉及的每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能够保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发生改变,其产生的值是一定的。化学反应体系内的各物质的浓度不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平衡是化学反应平衡的标志。当化学平衡移动不再改变,达到平衡的状态时,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则说明,平衡就没有发生移动。例如,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中,加入多少水就会有多少水流出,加入的水和流出的水一直相等,化学反应平衡也是这样,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等于在化学反应中消耗掉的物质,因此,化学反应平衡移动中物质的量不发生改变。其平衡遵循化学平衡常数。
二、在高中化学中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已达平衡
1.根据化学平衡的概念
在高中化学中,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所形成的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而且,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也可以说,v(正)=v(逆),即为化学平衡。当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某种物质的消耗速率与该物质的生成速率是相等的,那么,就说该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由于反应速率之比与方程式系数之比是相等的,因此,在描述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就必须描述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比的化学平衡。
2.根据其他条件判断
首先,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它们的平均摩尔质量M=m(总)/n(总)。如果全是气体,气体总物质的量m不变。例如,N2(g)+3H2(g)=2NH3(g)其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可以说明该反应达平衡。其次,有固体或液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等体积与不等体积的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这时,可以说该反应达平衡。不过,也会有特殊的反应,像CO(g)+H2(g)=C(S)+H2O(g),当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等于12g/mol,其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平衡。当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不等于12g/mol,其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能说明该反应达平衡。最后,变化中生成的反应,这一般是发生在密闭容器中,然后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可逆反应。其一,压强改变,浓度改变,速率改变,若v正≠v逆,则平衡移动。例如,N2(g)+3H2(g)=2NH3(g),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体积缩小■,压强增大并且是原来的2倍,生成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也分别是原来的2倍,致使正反应速率与正反应速率分别增大,可是增大的倍数不同,导致移动不平衡,使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也就是v正>v逆,使平衡正向移动。其二,压强改变,浓度改变,速率改变,但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其三,压强改变,但浓度不变,速率不变,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例如,N2(g)+3H2(g)=2NH3(g)达平衡后,使其温度与体积不发生变化,在这一条件下,在反应中冲入一定量He气,由于冲入的气体没能够引起生成物与反应物浓度的改变,所以,此反应的反应速率不改变,气体的总压强不发生改变,即v正=v逆,平衡不移动。其四,总压强不变,但浓度改变,则速率改变,且v正≠v逆,则平衡移动。
三、高中化学中平衡问题的两个注意点
在恒容条件下,如果不小心混入了稀有气体,那么稀有气体会参与反应,引起容器内的压强变大,然而,化学平衡却不发生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在稀有气体参与反应时,不能够引起生成物与反应物中的浓度发生改变,因此,化学平衡移动继续保持平衡。除此之外,如果在化学平衡移动反应中,添加催化剂,虽然,可以让反应的速率加快,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但是,化学反应的平衡不会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催化剂也不会使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浓度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化学平衡也不会出现移动,保持在平衡状态。当学习这一内容时,应谨慎对待,避免出现失误。
综上所述,是对高中化学中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与判断,致使学生学习到更加丰富的有关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总之,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需要得到教师与学生的一致重视。
篇2
关键词:衔接;知识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5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27
中学化学学习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但初中和高中作为不同的学习阶段,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如何实现初高中化学的平稳过渡,切实把握教学衔接的生长点,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以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需要,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上、下册和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和课程标准,并参照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认为要想很好地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二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三是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上的衔接。
一、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和初高中课程标准,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比较初高中教材在知识内容、理论基础、化学实验上的特点;明确哪些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哪些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才能在高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1.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上、下册和高中人教版必修一),按照单元(初中)顺序整理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见表1)。
初高中相承接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再现,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上、下册和高中人教版必修一),整理了初高中教材中相同的图表,给出了相应承接的知识点(见表2)。
2.初高中教材在知识内容、理论基础、化学实验上的特点比较
初中化学在知识内容上突出基础性、启蒙性、发展性,主要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知识容量小,知识点零碎,教材内容浅显,属于生活中的化学;且没有相对完整的化学理论;化学实验是对某个知识点的定性分析,只要求记住现象和结论,具有浅显性、单一性特点。
高中化学知识内容注重宏观与微观联系、形象化与抽象化联系、共性与个性联系,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具有完整的电离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原子结构知识理论,且将化学理论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突出了理论的应用价值;高中化学实验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突出探究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需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同素异形体、溶解度的相关计算是初中教材出现但不做深度要求,高中教材未出现但作要求的内容,这些知识必须加以补充,以免造成学生知识点的空白。
氧化还原反应、结构理论基础知识、电离理论知识、化学实验必须加以深化拓展。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初中只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简单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中教材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得失的观点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会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利用电子得失相等立方程进行相关计算;初中只要求学生会找出1~18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高中则要求会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初中只要求了解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离子,高中要求掌握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初中化学对于气体的制取,只要求掌握O2、CO2、H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仪器等内容,高一年级涉及Cl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实验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气体检验、注意事项(尾气处理、气体干燥)等方面加以归纳,并将其拓展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教师要尽可能地分析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或者在新生刚入学时安排一次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便在新课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做好新旧内容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变被动式传授知识为启发式教学,启导、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做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同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修正、拓展、深化,使新旧知识合理化衔接。例如,在高一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可联系初中质量分数等概念,从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再如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时,可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作为切入点,逐渐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去进一步修正、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再以NaCl的形成过程为例,通过原子结构基本理论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巩固和理解。
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由于教学内容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等特点。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迁移拓展,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学习方法。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可以在适当时机开设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中,如刚入学时可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新课的预习,边预习边用短线将相关知识联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路径。接着在思维导图上用各色笔做好相关标记。如:“Why”、“不明白”等,便于上课时注意听讲自己未理解的知识点,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能力。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可通过对比法、类比法学习金属氧化物的共性和个性,如铁的氧化物知识采用列表对比法学习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做好预习笔记;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和试卷等。
高中阶段由于教学进度快,时间紧,学生作业量大。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讲解习题过程中,除一般方法要讲解透彻,一些解题技巧也要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建立解题的基本思路:题示信息 + 基础知识 + 逻辑思维。高中阶段最常使用的解题技巧有:差量法(质量差、体积差)、守恒法(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极值法、十字交叉法、关系式法、平均值规律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能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目标是一致的,初中与高中衔接,不是简单的把高中学习要求转嫁到初中,也不是把初中的学习要求拿到高中来。而应将初中、高中的衔接准确、到位地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始终,保证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质疑能力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并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一些技巧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培养疑能力的重要性
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也是中学化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为:
(1)有助于化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将知识能力的提升与实践感悟融为一体。学生自主提问比教师本身提问,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的提高。
(2)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3)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讲,现代社会需要有独创性的人才,勇于探索和实践,勇于怀疑的人才,而这些良好的品质,都源自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我们学过的知识点,遇到过的各种各类事物脑子里能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让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从心理上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训练,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示范一些思维方法。
(1)过程分析法。一个知识点一种理论出现,总有他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一种理论的演变到另一种理论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疑点与学生分析,使学生在解决这些疑点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
(2)矛盾法。事物的发展与产生总是与其对立的一面是分不开的,因此,找到问题学,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难以把握的,理解上存在困难的,有好的建议,好的方法,写到作业本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 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3)开放想象法。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也是创造质疑的源泉。通过想象来质疑,有助于开发思路,拓宽质疑角度。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质疑,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培养质疑能力的注意事项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2)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篇4
为了使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必须充分研究学生的特征,内容可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主要的兴趣和爱好,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技能和技巧,意志品质,文化素养和审美的发展,身体发展,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家庭和同龄人的影响,各学科的原有水平,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等。据此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的实际可能性”,然后把特征相近的学生归结为同一“层次”,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一、分层课堂教学
分层课堂教学是根据常规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分层实验、教学评价等。
1、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相应的学生使用。例如,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分为“达纲目标”、“提高目标”、“高水平目标”。其中“达纲目标”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是全班学生必须达到的。在教学中可以重点放在基础较差的那一“层次”的学生使用。并强化这一层次的学生落实达纲目标,强化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而且还需老师督促他们对这一层次的教学内容达到人人过关。“提高目标”重点供达纲后的中等生使用,要求他们在掌握达纲目标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高水平目标”供学有余力的优等生使用,重点拓宽优等生的知识面,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
2、设计分层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能直接反馈教学目标落实得如何。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及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根据问题的难易、繁简而有的放矢地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作答,避免问答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让优等生或中等生回答,如果问题太容易,没有给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开拓。所提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如果问题太难,他们会无所适从,从而产生畏惧甚至抗拒的心态,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提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让他们作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设计分层的课堂练习(或辅导材料)
为了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强化,教师应该分层次提供课堂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全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掌握知识,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成绩。作业要精选精练,不能让学生机械的重复。作业类型尽可能多样化。比如,方程式的书写、运算;实验能力考察题。而且作业要求层次化,尽可能分层递进。
4、设计分层的实验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分层的课后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评价将给教学以正确的方向,老师通过教学评价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了解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更恰当的因材施教;学生通过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的素质特点和学习状况可促进自己扬长避短,有效地进行学习。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不同方式的教学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另者,我们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设计分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保证达纲目标的落实。因为达刚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教学大纲是根据教育方针和中学教学计划制订的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对中学化学提出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中学化学教材编写和老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要保证达纲目标的落实。如果盲目、片面地追求“提高目标”或“高水平目标”的落实,会使我们的教学出现反常现象,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2、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做到有针对性地调节、矫正和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在不断变化的。作为教师,应适时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改变。特别是后进生,更应该跟他们谈心交朋友,拉过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克服学习的自卑心理。
3、给学生的分层要采取隐蔽的分层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在给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时,不要明确告诉学生,只是做到教师心中有数,特别针对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个自尊心特别强,又死要面子,如果告诉学生则会产生优生自傲,差生自卑的现象,少数学生则会对着干,反而向坏的方向发展,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总之,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们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所以,分层教学便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采取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教学技巧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用语的核心体现。方程式是化学计算和应用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运用好化学方程式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教好化学方程式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一、高中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难点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高中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类型增多,化学知识日渐丰富,给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一方面,反应类型增多,判断反应生成物的难度加大。例如铜(Cu)与硝酸(HNO3)的反应,生成物与硝酸(HNO3)的浓度有关,与浓HNO3反应生成二氧化氮(NO2)气体,Cu+4HNO3(浓)=Cu(NO3)2+2NO2+2H2O;与稀HNO3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O)气体,3Cu+8HNO3(稀)=3Cu(NO3)2 +2NO+4H2O,具体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另一方面,反应条件增多,涉及到加热、加入催化剂等,生成物的状态也各有不同,要注意细节。
(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在反应物和生成物较为复杂,且可能具有多种价态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成为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难点。在初中学习过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归一法等配平方法的基础上,高中又进一步学习了化合价升价法、电子守恒法等,进一步增加了配平的难度。例如,在高锰酸钾(KMnO4)、硫酸亚铁(FeSO4)和硫酸(H2SO4)的反应中,利用电子守恒,锰由+7价降到+2价变化了5,铁由+2价升到+3价变化了1,因此,高锰酸钾和硫酸亚铁的比例应是 1:5,但由于硫酸铁中有两个铁,因此,硫酸亚铁的系数至少应该是2,所以,高锰酸钾的系数就是10,再根据原子守恒,可解出硫酸的系数是8,所以方程式为2KMnO4+10FeSO4+8H2SO4=5Fe2(SO4)3+2MnSO4+K2SO4+8H2O。
(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正确的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基础。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基础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时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难点在于数据的分析和使用。要在已知的数据中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究竟什么样的数据可以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当中,也是学生容易混淆而出错的地方。
二、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技巧
(一)要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
要想正确地书写和运用化学方程式,熟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是基础。这样,在书写方程式时,就可以结合物质的性质推出生成物。如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在充分燃烧时,碳原子与氢原子分别与氧原子结合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有可能生成一氧化碳(CO)。还要明确某原子的可能价态变化,结合电荷守恒确定生成物。
(二)要分析化学反应的条件及原理
化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如果一味地强调这种抽象性,必然会使化学的学习与生活剥离开,降低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学生自然也就无法掌握看似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因此,要运用实验、多媒体“微课”、口诀等更加直观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记牢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原理,更加扎实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例如,在硫酸亚铁(FeSO4)与氧气(O2)的反应中,通过实验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反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硫酸亚铁水解生成不稳定的氢氧化亚铁,FeSO4+H2OFe(OH)2+H2SO4,此时淡蓝绿色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第二阶段:4Fe(OH)2+2H2O+O2=4Fe(OH)3,沉淀物变为红褐色;第三阶段,2Fe(OH)3+3H2SO4=Fe2(SO4)3,沉淀物消失,变为红褐色溶液。这个反应十分复杂,但如果学生观察过实验现象,就会对反应的几个阶段有更深刻的理解,方程式的书写自然迎刃而解。
(三)要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凌乱且分散,不利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学过的知识点,把知识由点穿成线,再由线连成面。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不能依靠死记硬背,要在区分各个知识点异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对众多的方程式进行模块化分解,再寻找各个方程式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在有限课堂时间内,把众多方程式中最核心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可以依次有逻辑地记忆方程式实现运用拓展的目标。
(四)要注重评价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自编习题,以例题的形式把知识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可以在课堂上以小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程度,并以此设定接下来的教学目标和习题课的讲授重点。小测验还能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当学生掌握得较好时,教师应给予表扬;对于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也要充分鼓励并加以引导。
三、总结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并非无章可循。要想使驮印⒖菰锏幕学方程式教学变得灵活、生动,一方面,教师要从知识的本质出发,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总之,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技巧有很多,教师要综合知识要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把方程式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化学思维体系构建当中,为学好化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如正.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01):76.
[2]肖中荣.复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举隅[J].中学化学,2015(06):54-56.
[3]范晓兰.浅谈化学方程式的教与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1):95-96.
篇6
关键词:兴趣;学习化学;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65-02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应集中在化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两个重要环节。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新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和演讲的场所,而是师生互动、心灵碰撞的舞台;新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点燃学生创造的“火把”。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乐于思维的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的时机和方式可分为三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一堂课的开端是很重要的,教师把握了开端就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喧闹嬉戏中转移到课堂上来,教师要以“民主”的态度、生动风趣的语言进行精彩适度的导入,使学生情绪饱满、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去。如:在讲“钠的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采用口吹使棉花燃烧的魔术表演技巧——事先在棉花中包一些过氧化钠,而后对着棉花吹气,棉花就燃烧起来。这个刺激而新奇的实验现象,自然会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表演结束教师立即提问:“吹气本来是灭火的,怎么会使棉花燃烧起来呢?难道这棉花与众不同?”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急于想弄清的,这些会使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寻求答案。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产生一种良好的教学导向。
2.解答疑难时创设情境。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较之初中阶段理论性大增,学生会感到抽象。如讲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况时,电子看不见、摸不着,许多学生就会感到虚幻无法理解,而借助于多媒体动画模拟显示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看到电子云的形成过程及核外电子运动的情况,进而很好地理解电子云的概念,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再如在介绍环保的内容时,应用多媒体模拟显示酸雨的形成过程和化学变化过程,让学生知道SO2和氮的气态氧化物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同时可利用多媒体列表对比,向学生清楚地展示目前我国大气的污染状况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也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还可以故意出错,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在新课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给讲授的内容蒙一层神秘色彩,能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减,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布置作业和预习时创设情境。在每节课小结时,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内容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下节课的到来。“引诱”学生打开课本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讲到“蛋白质”知识时,给学生留这样的调查题目的作业:“超市中奶粉的种类有多少种?为什么奶粉会分成‘婴儿奶粉’、‘中小学生成长奶粉’、‘中老年奶粉’、‘老年脱脂奶粉’?这些品种奶粉与蛋白质的知识有什么关系?不同的人群如何使用呢?”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积极调查,做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在作业评讲时,学生们讨论热烈,不少平时作业完成不好的调皮学生竟然也发言踊跃。他们在自主学习、讨论中不仅感受到化学知识很有趣,又懂得了如何利用化学知识科学地指导生活,帮助家长科学地选择生活用品。
二、发挥化学实验魅力,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实验是学生产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实验,不但要注重实验的趣味性,还要注重实验的探究性。
1.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常常使部分同学成为旁观者。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效果却会大为改观。如:在学习醛的性质时,我将醛的银镜反应演示改为分组,我巡回点拨、指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我们制出银子了!”一组喊出,其他组不服气,非制出银镜不可。同学们争先恐后,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从现象到结论再到原理的探究,不仅使得新知识得以巩固,而且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若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所无法替代的。如“SO42-的检验”,我将实验改为学生提出多种方案,我来演示验证。学生经过讨论,形成以下几种检验方案:先加HNO3再加BaCl2;先加BaCl2再加HNO3;先加盐酸再加BaCl2或钡盐;先加BaCl2再加盐酸。是不是所有方案均可行呢?我然后分别用他们给的方案来逐一进行演示检验,结果学生发现有些方案不够严密,是错误的。这样使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增强。
3.创设趣味实验。如:在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后,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公安人员怎样侦检指纹?能否用硝酸银溶液显现指纹?为什么?”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还有的说:“做实验确定。”显然,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我启发引导学生们阅读有关资料,掌握硝酸银溶液侦检指纹的方法,并组织学生们做了这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敢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自己经常动手实验。对于那些喜爱化学的学生来说,教学活动内的实验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我们可开放实验室,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仪器、组装仪器、大胆设想、积极探索,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学生的人格、知识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挥,进而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总之,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学好化学的催化剂。因此激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是化学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值得所有化学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文庆城,张世勇.谈化学愉快学习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2005,(9):1-2.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德祥,等.中小学教学新大纲及教材分析/中学化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篇7
经过了两轮高考备考的学生这时进入了备考最后复习阶段,考生们应该做些什么才对高考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高三学生临考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首先,要研究并落实考试说明中所涉及的考点、做有针对性训练。一轮复多数学校在三月上旬结束,二轮复习很快开始。从近年课改实验区化学学科考题的特点来看,试题考查的知识点绝大多数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和大学化学学习的关联知识,Ⅰ卷中试题多为基础、热点知识,Ⅱ卷重在知识的整合、理解和运用。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覆盖面大,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设计二轮复习方案、优化复习内容、重点梳理知识点,提高学生整合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要引他们回归教材、整理习题、适当训练。回归教材并不是简单把课本浏览一遍,而是注意梳理化学知识点,使基础知识和内容网络化、系统化、立体化;消除知识盲点;注意加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实验的理解,和这些知识点的前因后果、选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整理习题指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整理薄弱章节的,也可按高考7道选择题4道大题涉及到的热点、重点知识进行归类,反思自己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弥补。同时注重总结同类习题的解题思维模式以及审题、整合、挖掘隐含条件等的基本方法。还要找出自己因不规范答题和粗心造成的不必要的丢分,老是出错的一定要把错因一一研究透彻,保证下次不再犯。
其次,要重视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科学探究是新课改的亮点,会在高考中有一定的体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题型示例中选择5道实验题都贯穿新课改精神,要研究性地看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控制变量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学会误差分析方法。
再次,要研究近两年高考试题,特别是课改实验区考题,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精选习题进行模拟训练,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重在训练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为了省时高效,同学和教师间应多加强交流、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
另外,考生还要保持良好的临考心理状态。考前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强迫现象、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临考前的复习效果和高考的正常发挥。可以说调整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然而如何调整呢?
学生要主动充分地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以培养自己的自信。如“我没做的题,很多人也没做,我没复习到的,别人也没有,我紧张、烦恼,别人可能比我更紧张、烦恼。”也可以把自己的烦恼与父母、老师、好朋友沟通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发泄,而且可以换来别人的信任,这些信任会转化为你的信心和动力,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另外,还要保持复习和生活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让生物节律和心理节律正常运转,这有助于心态平衡和强化高考的信心。
篇8
关键词:守恒思想;高中化学;计算题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每年高考命题考查的范围之一。而守恒法又是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有如下特点:
1.化学知识与数学计算有机结合。化学计算的基础是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而运算能力在化学计算中尤其重要,很多学生数学基础差,所以化学计算能力非常薄弱。
2.基础性强,对化学基本原理要求较高。要合理地运用守恒法,要求对化学原理掌握得比较透彻,根据相应的化学原理列出相应的式子或者方程、不等式等。
3.有一定的技巧性。化学计算题往往涉及一些巧算,而这些技巧性的计算运用最多的还是守恒,有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等,更多的时候则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这种题型重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整体性,所以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一、原子守恒-关系式法
这种方法往往应用于比较复杂的多步反应或者多步计算,关键是把握好初始物质和最后的物质中间的量的关系。例:某化肥厂用NH3制备NH4NO3。已知NH3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HNO3与NH3反应生成NH4NO3。问制HNO3所用去NH3的质量占总耗NH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不考虑生产上的其他损耗)
分析:根据N原子守恒,制HNO3所消耗的N原子数和与HNO3反应的NH3的N原子数相等。设100gNH3,其中被氧化NH3的质量为x克,则有:(x÷17)·96%·92%=(100-x)/17,解得x=53.1,所以质量分数为53.1%。
二、原子守恒-差量法
差量法要求把握反应的本质,弄清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差,具体体现在体积差、质量差等。而如果将化学中的守恒思想运用在差量法的计算中,一般学生就比较难掌握了。例:将卤素互化合物BrCln4.66g溶于水,再通入过量的SO2,发生如下反应:BrCln+(n+1)H2O+(n+1)/2SO2=HBr+nHCl+(n+2)/2H2SO4,然后将所得溶液调至中性,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除去生成的沉淀后,所得溶液用过量的AgNO3溶液处理,可得到15.46g沉淀,试确定卤素互化物BrCln的n值。
分析:根据题意,卤素互化物的水溶液与SO2反应,可生成HCl、HBr和H2SO4。反应后溶液中加入Ba(NO3)2,目的是将产物中SO42-全部转化为BaSO4沉淀,同时避免引入可能与Ag+形成沉淀的阴离子;再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显然是把产物中的Cl-和Br-全部转化为AgCl和AgBr沉淀。所以15.46g沉淀是AgCl和AgBr沉淀的总和。因AgBr和AgCln中的Br-和Cl-均来自BrCln,则Ag+的质量=15.46g-4.66g=10.8(g),根据题中已知反应,可得关系式
BrCln————(n+1)Ag+
4.66g10.8g
80+35.5n(n+1)×108
10.8×(80+35.5n)=4.66×(n+1)×108得n=3
三、原子守恒-电子守恒法
例1:一定量的Cu、Fe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只有NO且为0.1mol,反应后溶液在常温下pH=1,求反应后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
分析: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铁与硝酸反应,无论是生成二价的铁盐,还是三价的铁盐,特征都是生成的盐中NO3-的物质的量与金属转移电子的量相等,而金属转移电子的量与硝酸做氧化剂所转移的电子的量又相等,所以后来形成的盐中NO3-的物质的量应该等于硝酸转移的电子,当然是0.3mol,而溶液pH=1,说明溶液中多余的硝酸是0.1mol,所以后来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是0.4mol。
例2:FeS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生成Fe(NO3)3,S,NO和H2O。若反应中有0.3mol的电子转移,求反应中没有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解:依题意,写出反应:(设参加反应的FeS为xmol,同时考虑铁和硫的原子守恒,初步写出系数)xFeS+HNO3xFe(NO3)3+xS+0.1NO。NO是还原产物,转移电子为0.3mol,而化合价上升的有铁和硫两种元素,所以有:2x+x=0.3。解得x=0.1。所以没有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即Fe(NO3)3的物质的量)为0.3mol。
四、原子守恒-电荷守恒法
篇9
【关键词】 化学 学困生 心理障碍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13-02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今高中生既要适应各学科新课程改革,又要应对江苏省高考方案的调整。在新的学习环境下,他们身上背负着较大的思想包袱,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化学是中学生的必修课,学好化学是每个学生的良好愿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化学学困生在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化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致使他们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化学学困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如果我们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心理障碍加以教育、疏导,学习困难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本文是2007年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立项课题的部分成果,主要以高中化学学困生为研究对象,以中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在查阅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江阴市祝塘中学等兄弟学校的化学学困生和化学学优生进行了对照性问卷调查,概括得出化学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并结合化学教学提出了教育对策。
1 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
1.1 自卑心理
有时也称自卑感,指的是因对自己的能力及某方面的心理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进入高中以后,随着身体发育成熟,以及社会、成人对其态度的改变,高中生会更多地把注意力指向自身。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对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如调查发现多数学困生在课堂提问时,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敢举手;普遍认为学好化学的信心不足,且信心常受考试成绩的干扰。
1.2 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情绪,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调查表明多数学困生对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不太当回事;化学课上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集中,不能认真听课等。厌学心理的产生多数并不是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而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较长时间困扰学生,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1.3 依赖心理
如今苏南地区的高中生以90后独生子女居多,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在给他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往往带来依赖心理的产生。一些学困生家庭条件优越,在家过多地依赖家长的安排与督促,缺少独立性与自主性。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教师过于依赖,缺乏主动钻研精神;平时学习中遇到稍难题不愿独立思考,总是依赖于别人给予解决,总期望教师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并分类讲述;习惯于教师的解题示范和例题的生搬硬套,少数学困生甚至伴有抄袭化学作业的行为。
1.4 应付心理
应付心理常常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纪律比较散漫,无所事事,临时抱佛脚,应付学习和考试,认为上学是在给父母和老师上的。[1]学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往往只注重对结论性知识的记忆,不勤于对结论内容的理解。对化学作业或试卷中的错误习题,不愿主动订正,即便老师催促后也是应付了事;多数化学学困生认为在江苏省高考新方案出台后,化学学习已不是太重要。
1.5 逆反心理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高峰期,生理发展速步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这容易在学生心中诱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导致他们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这方面令家长和老师感到十分头痛。如有些化学学困生喜欢戴着“有色眼镜”,常以自己的好恶标准来分析和判断客观事物,与同学难以相处,显得不十分合群;常常对家长或老师善意的说教产生厌恶和敌对情绪。少数学困生甚至想,越让我在化学上用功些、认真些,我偏不学,致使他们对化学采取淡漠或反抗的态度。
1.6 畏惧心理
通常指学生遇到未曾遇见的问题或在类似考试、作业中的疑难题重复出现时而产生恐慌、畏难怕错的一种心理。[2]化学学困生的畏惧心理主要表现为当重遇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同类题时,采取回避态度,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生怕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化学实验上因课前对实验内容准备不足,不敢冒然下手,尤其是对一些探究性实验更是如此;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担心答错;害怕考试,担心考不好被家长老师批评等。畏惧心理的存在已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化学学困生伴有一定的急噪心理、懒惰心理等,由于篇幅关系,不细细展开论述。
2 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
针对调查中化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加以教育疏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升化学学科成绩。
2.1 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学习的推动力;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方向。兴趣就像是一位无形的老师,当学困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会有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学习精神,学习起来就特别起劲,也自然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教学中应利用学科优势来培养、调动学困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可利用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功能,来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2.2 激发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困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克服心理障碍的动力保证。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3]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以语言、电教及实验等方式来呈现,它会进一步诱发学困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另外,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正确运用好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手段,合理使用表扬。同时更需要学困生增强自我效能感,要让学困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积极期望。
2.3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
对于学困生,仅规劝其用功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化学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为实现化学学习目的,完成一定的化学学习任务而进行的、跟化学学习系统内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途径。要选用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先熟悉教材的编写方式及教师的施教方式。教学中可多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学习笔记,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化学记忆与复习的技巧。如对元素与化合物的学习,可指导学生先物理性质后化学性质,再由单质、主要化合物间相互转化,建立该物质的知识体系。
2.4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是绝对优于其它方式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及学生状况,大胆地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借助于课本内容和教育软件,多采用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以便使学习任务更加有趣,促进学生对内容本身的学习;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化学问题,并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以实验组织教学是更是教师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此外,教学中还要注重化学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2.5 注重学生化学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
化学学科能力是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化学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四大能力,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化学教学实践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研究影响能力培养和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发展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可将教材中更多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以调动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化学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提升化学学困生学科成绩,是新课程改革下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学习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类型是多样的,究其形成原因也是多元的,其教育与疏导的过程也将是长期的,这需要教师的帮助,更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学困生健康地成长,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勇强.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S1):153.
篇10
【摘要】化学是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独有的优势,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其它任何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加强化学实验深层次教学功能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增加做实验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技能
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尤其要培养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培养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核心、实用、创造性”的科学。化学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的手段,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是形成化学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把科学实验教学视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1.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化学实验的学术品味诱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创新精神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性活动的内部动力机制。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之一。提高化学实验的学术品味转变学生观念,破除他们对创新的神秘感,提供范例和榜样、引导学生向创新型人才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放大、背景、空白等实验技巧和实验设计,来强化化学实验的学术品味,使各种实验结论的产生无懈可击;研究探讨各种正常和“反常”的实验现象,以渗透学术研究和科学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愿望得以满足,最终转化为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形成与发展是非常重要并且十分有效的。
例如:在讲解乙烯制备原理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H3- CH2 - OH〖FY(〗 浓硫酸〖〗170℃〖FY)〗CH2 = CH2 +H2O
然而,实验现象却是烧瓶中的液体逐渐变黑,生成黑色固体,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这一机会,通过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浓硫酸的脱水性,得出黑色不溶物是乙醇脱水碳化的结果,而生成的碳又可与浓硫酸发生反应:
C+2H2SO4(浓)〖FY(=〗〖FY)〗CO2+SO2+2H2O
刺激性气味是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的结果。如何证明这些推断呢?此时,教师应引导重新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确定反应后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从而有力地解释了实验中的“反常”现象(实验装置略)。
在这套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并且被化学知识使用的科学性、变通性和选择性所征服,这种化学问题的解决所创造的学术氛围也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健康的创新情感。
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探究能力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提问,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为什么在冰雪的路面上撒一些氯化钠,冰雪就容易熔化?酒精的凝固点是-117.3℃,而冬天烧火锅用的是固体酒精,它是怎么制成的?液化气的主要万分是无气味的烃类,而家庭用的液化气为什么有臭味?等,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真正解决它,可能要用到许多高深的化学知识,但这是没有关系的。正是有很多我们暂时还不懂的问题,所以我们才有认真学好化学的需求,可以说一个个的问题正是学习的持续动力。
3.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针对高中生的特点要十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因为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来源于兴趣和学习观察。从心理学角度看,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对实物,亲手操作、尝试,体会“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才会去探索、去创新。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兴趣尤其重要。从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激发可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尤其如此,皮亚杰的学说曾坚信,“学生自己也独立学习,是主动的参与者”。我们要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得主动,就必须把课堂上的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讲授为主,而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不足的教育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并帮助学生展示思维,激励其主动探究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去“发现”概念和规律,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4.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上好学生实验,提高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源泉,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做实验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只学会操作,而是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原理,突破教材框架的限制,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要让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引入概念,通过实验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发展新知。
求异是创新的核心。从创造学的角度看,学生实验最能够活化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要使化学实验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显现,首先应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用化学的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来指导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又要以化学的有关教学原则和新的教学思想指导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我们教学中,其实有很多实验的安排,都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设计的,只要我们能充分的加以利用,学生肯定会在实验中受益匪浅。同学们都知道MnO2可以作为KClO3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若用CuO加入到氯酸钾当中去作催化剂,加热制取氧气可行吗?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探索CuO作催化剂制取氧气的情况。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CuO也可以作KClO3加热分解制O2的催化剂,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比较(相同条件)CuO与MnO2作催化剂制氧气的快慢程度,这样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得以发挥,同时也促使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只要我们注重教材中的实验的教学,学生一定会提出和发现很多问题,创新能力自然会培养起来。
5.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巩固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毅力是创新的品质。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虽使学生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仍需巩固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过程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初步尝试。这类实验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逐步增加这类实验的次数难度,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造力,而且对他们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益的。
戴安邦先生说过;只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继续坚持教师创造性地教,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学,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和学生的创新潜能,找准结合点,使创造教育扎根于课堂,扎根于实验教学,就一定会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的人才。
由上可见,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尽快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新一代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严宣申.化学实验的启示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蔡秀慧,李平,张欣.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化学教学.
[3] 徐漓,王传娥.加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4] 陈仁胜.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北三峡学报.
- 上一篇:环境设计就业前景与方向
- 下一篇:视觉传达艺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