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功能与价值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的功能与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竞赛的功能与价值

篇1

[关键词] 体育 竞赛 商品性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的繁荣,体育也开始得到迅速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体育不断地受到来自商业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体育竞赛为主体,以奥运会接受商业运作为先导,体育领域开始大规模的商业化转变,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体育竞赛也开始成为商品,从此面貌一新。

生活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同商品打交道,商品是社会财富最基本的元素,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细胞,掌握了商品的属性和运行规律,也就找到了认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钥匙。当年马克思正是从研究商品入手,发现了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秘密。因此我们要发展体育竞赛产业化,就首先应当从体育竞赛作为商品的基本属性开始研究。

一、体育竞赛产品的属性

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在进入市场流通以前,一般通称为产品,体育竞赛产品具有其自身生产和销售的特点。

1.体育竞赛产品的无形性

与工农业产品相比,体育产品的特点是无形的,体育竞赛产品体现的是一种服务,即生产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在竞技体育中,只有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时,它才成为产品,供消费者欣赏、观看,消费者为获取观看和欣赏比赛的兴奋、感动等效应,而支付必要的费用,购买门票等。这种产品消费者在消费之前不可能看到,在消费之后,也不可能取得任何实体持有物。如消费者观看一场比赛,是抱着能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这一愿望来的,当比赛结束后,消费者得到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情绪的感动,留下美好的记忆存在。

2.体育竞赛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

传统的商品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从生产到最终消费需要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而体育竞赛产品却不是这样,它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生产和消费合二为一,两者在时间、空间上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消费者也会往往加入到生产过程中。例如一场篮球比赛,赛场就是生产场所,同时也是观众的消费场所,教练员的指挥,运动员的对抗、观众呐喊助威,烘托出赛场热烈的气氛,共同构成体育竞赛产品,同时为观众分享和消费。

3.体育竞赛产品的一次性

正是因为体育竞赛产品的无形性和生产消费的同时性,也就决定了它的一次性。无形的精神产

品无法存储,比赛一旦结束,产品消费的过程也就结束,再无法进行交易,因此,体育竞赛产品在

比赛进行时如果没有被消费掉,就会造成损失(例如体育场的空位子等)。这种损失不同于实物产品的损失,它表现为机会的损失,任何一场比赛从过程到结果都是无法再重复的,即使是电视节目的重播和回顾,那种比赛的悬念和现场的气氛也是无法再现。

4.体育竞赛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

传统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根据生产的成本和供求关系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价格。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也是可以测量和控制的,所以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质量标准。但是体育竞赛由于举办的时间、地点、参赛运动员的临场态度、情绪、应变等诸多因素影响,比赛很难保证有稳定的表现质量。不同级别、地域的比赛,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即使是同一支运动队或同一运动员,在不同的比赛中所发挥的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同时,观众对体育竞赛的兴趣、爱好、态度、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等不同,对同一场体育竞赛的评价也存在很大差异。

二、体育竞赛的商品效用性

由产品转化为商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过程。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产品的使用性。所谓使用性就是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性质。劳动产品首先必须具有使用性,才可能实现在市场上流通,才能够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体育竞赛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育竞赛是一种非实物性的产品,表现为一种服务,它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健康、娱乐、观赏和人际交往的精神文化需求,构成社会文化财富的内容。周末、闲暇,人们到体育场去观看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感受现场热烈的气氛、欣赏运动员高超的运动技术和战术表演,观看名人明星的风采和英姿,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

2.满足商家企业赚取注意力的需求

由于体育比赛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人群聚集,观众人数众多,正是商家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良好场所,企业完全可以借助体育比赛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因素,达到对自己企业品牌形象的良好宣传,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把企业的标识品牌尽收眼底。因此赞助体育赛事和体育营销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企业进行品牌宣传最重要的方式。

3.推动举办地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来自世界各地,无数生动的例子都可以证明,体育比赛,特别是高水平、大规模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完全可以促进举办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城市都在积极申办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正是看中了体育赛事的这种效应,希望通过承办高水平、高规格体育赛事,带动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倾全国之力,申办2008年奥运会,也是基于体育赛事这一功能和作用,它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4.对自我奋斗精神的激励

优秀运动员在竞技场上表现出力与美的结合,勇与智的对抗,高超的技艺,顽强的意志等,都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激励人们直面竞争,勇于奋斗。

5.对美的欣赏

体操、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将高难度技术和美丽、优雅的运动有机融合为一体。整个比赛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观众观看表演的过程,从商业意义上来讲,运动员更是一位演员。

三、体育竞赛价格的确定

根据价格理论,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成本、需求和竞争。成本是商品价格的基础部分,它决定了体育竞赛价格的最低限度。一般来讲一场商业体育竞赛,其成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运动队、运动员的出场费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队和运动员参加比赛,根据不同的运动技术水平、知名度等条件,都有不同的市场价格,竞赛的组办者必须向他们支付这部分费用。运动员是体育竞赛的生产者,出场费的形成,相当于企业支付给产业工人的工资,只不过体育竞赛的“产业工人”是经过长期艰苦训练、具有高超运动技术水平的运动员,表现出比较高的劳务价格。

2.竞赛场地、器材、设备的租用费、建设费

竞赛的组办者往往不是体育场馆的拥有者,因此需要支付场馆和相关服务的费用,不同档次的场馆其价格也必然要拉开差距。

3.办公综合费用

比如交通、通讯联络、会务、食宿、新闻宣传、安保管理和裁判员、工作人员的劳务费等,也占到体育竞赛成本中相当大的比例。

4.奖金等

有些比赛为了增加悬念和竞争,设立不同等次的奖金,也要计入成本核算。

除了成本决定商品的价格以外,对于体育竞赛来讲,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其价格的影响更为突出。人们的消费观念、经济条件、文化传统等,对于确定体育竞赛的价格基本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在美国,人们喜欢拳击、棒球、橄榄球、篮球、田径等,门票常常高达数十美元甚至更高,而足球观众却聊聊可数,门票只有几美元。再比如,1994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由于国人对中国队出现期望很高,一时间第二阶段在成都赛区的门票被炒到很高。当中国队在第一阶段比赛就兵败伊尔彼得,出线无望后,成都赛区的门票一落千丈,几元钱都无人问津。1998年中国队在世界杯赛中又没有出现,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国内的球市,甲A联赛的门票大部分价格下浮。

可以看出,在影响体育竞赛商品价格的因素中,其成本因素并不能起到关键作用,而人们的心理预期、市场供求、消费对象等综合性因素却相互作用,对体育竞赛的价格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举办一场商业比赛,除了进行必要的成本核算以外,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体育竞赛的商品属性,对比赛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有利于准确预测市场起伏变化,认识体育竞赛的市场运行规律,把我们的体育工作做好。

四、市场经济对体育竞赛的影响

1.体育竞赛的评判者和评判标准

竞技体育的评判者和评判标准正在悄悄改变。当体育竞赛逐步成为一种商品,它跟市场的结合就会越来越紧密,它就会在市场寻找自己的养分,将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这一外生变量转变为面向市场自己找养分,靠内生变量生存和发展。那么,竞技体育商品的购买者――观众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就成了竞技体育主要的评判者和评判标准。

2.体育竞赛的商业化改革

竞技体育的商业化改革包括:比赛节奏加快,以使观众不致厌倦;促进进球数增加刺激观众:使比赛双方实力不致过分悬殊,以保持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观众的观赏兴趣;实行主客场制;改变赛制,增加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制造悬念吸引观众;增加商业炒作等。

3.服务市场与服务政治的关系

体育竞赛的商品化,必然要求竞赛表演市场化。市场首先考虑的是观众、门票、资产运作和媒体,一句话,即经济收入。这一目标很可能与各级政府的目标相冲突。目前国内举办的全运会、省运会、城运会、农运会、大运会等各种竞赛,更多的是一种政治需要,而非市场运作的结果,往往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才能弥补开支。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中,供求双方都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然而由于体育竞赛活动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非体育企业希望通过投资体育竞赛而获取某种广告效应,以扩大自己企业和企业产品的社会知名度。于是在体育商品对利润的追求中就又出现了某种与一般商品供给不同的独特特征:当投资企业的投资保证或基本保证了一个体育企业的运行成本上升后,这个体育企业就有可能在提供特定的体育竞赛商品时并不更多地考虑是否可以通过这种体育竞赛商品供给而获取利润。这种现象不仅仅表现在一般的体育职业联赛中的俱乐部的经营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其它的一些体育市场经济活动中。这种在体育竞赛商品的供给中不以其本身供给利润为目的,而是通过体育活动而获取投资者某种间接的经济利益现象,是我们应当予以充分注意的。

参考文献:

[1]洪志华颜惠崇颜蔚蓝:体育竞赛商品与价格问题研究,2003,(5)

[2]唐桂黔:试论竞技体育的商品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杨铁黎:职业篮球市场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

[4]王民康:体育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

[5]杨铁黎张建华:职业体育市场运作模式的理论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0,(5)

篇2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体育竞赛;仪式;闽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0032-05

19世纪,“仪式”作为人类学一个专门术语出现之后,仪式研究发展成文化人类学的一个专门领域。进人20世纪,在比较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对仪式的探讨与宗教、历史等社会文化议题发生交叉,并渗透到社会研究的其他领域,体育即是其中之一。虽然人类学家对仪式的表述还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认同仪式是一种“社会行为”。广义的仪式包括各种各样的行为:从“你好”等日常问候的礼节到天主教弥撒的隆重仪式。狭义的仪式则是指在特定时空并按照一定程序实施的社会行为,这也是一般人通常所理解的“仪式”。仪式按照性质大致可分为两类:宗教仪式和社会仪式,其中社会仪式中较常见的就包括日常生活仪式、政治仪式和体育运动仪式。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种类:过渡仪式(出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就职仪式、定期仪式(圣诞节、复活节、生日、纪念日和国庆日等)等等。其中,过渡仪式又称“通过仪式”frites of passage),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标识性作用,因此在研究中颇受关注。

有关通过仪式的经典论述首先出自阿诺德・范・杰内普,他为“通过仪式”所下的定义是:“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态、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所举行的仪式。”在他看来,所有的通过仪式都有着标识性的3个阶段:分离(separation)阶段、过渡(margin-transition)阶段(或称“阈限(limen)阶段”),及整合(reaggregation)阶段。在范・杰内普的分析框架中3个阶段依次展开:首先,与日常生活的各种事务分离;其次,跨过门槛即通过阈限,过渡到一个仪式的世界里,这是一个脱离了日常的时间和空间的神圣世界,也是介于“分离阶段”(对应世俗世界)和“聚合阶段”(同样对应世俗世界)之间的中介状态;最后,重新跨过门槛(阈限),回归日常生活的世俗世界。在这3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是中介状态,亦即“阈限”状态。

在范・杰内普有关阐述的基础上,维克多・特纳对通过仪式理论加以发展。与范・杰内普一样特纳也将通过仪式划分为“分离、过渡、聚合”3个阶段,只不过他把它们表述为:前阈限(preliminal)、阈限(liminal)、后阈限(postliminM)。他强调在通过仪式理论中,“阈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阈限”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有“门槛”的意思。“阈限”状态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阈限有这样一种暗示,即如果没有身处低位的人,就不可能有身处高位的人,而身处高位的人必须要体验一下身处低位的人的滋味。因此,进入阈限前的磨练就显得至关重要,正是通过前阈限阶段的身体磨练,通过含有颠覆社会性逆反仪式性的行为使日常生活规范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和对抗,人才能跨过“阈限”这道门槛,由世俗世界进入神圣世界,从人转变成神。因此,前阈限磨练也是很多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神圣与世俗的分水岭。利奇(Leach)则将通过仪式视作人为的时间流,人在这个时间流中转变了自己的世俗地位和神圣地位,从世俗地位改变为神圣地位,再转变为世俗地位。而在这个时间流的转换过程中,进入阈限前的磨练扮演了重要角色。

1 作为“通过仪式”的体育竞赛

在人类学家看来,仪式是在一个社会“公共空间”中的“表演”(社会实践),由此看来,体育竞赛就是一种典型的仪式,它是在体育场馆这个特定的社会“公共空间”,由运动员充当“演员”进行“表演”的一种仪式过程。范・杰内普将通过仪式解构为“分离一过渡一整合”3个阶段,维克多・特纳以“前阈限一阈限一后阈限”与之相呼应。以此来考察体育赛事,则可以发现:体育竞赛从训练阶段到比赛再到赛后训练的整个过程也可被视作一种典型的“通过仪式”,与分离(前阈限)、过渡(阈限)、整合(后阈限)3个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比赛前的训练阶段、各级别的比赛、赛后的再训练阶段。其实,每个运动员都是在“训练一比赛一再训练”这样的历练中不断提高运动技能与水平,并实现由一般运动员到优秀运动员的升华。

范・杰内普将通过仪式解构为“分离一过渡一整合”3个阶段,其实每个阶段还可以进行细分,每一次“训练”或“比赛”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以过渡阶段的“比赛过程”为例,它在时空上同样可以划分为分离(前阈限)、过渡(阈限)、整合(后阈限)3个阶段。比赛前的热身、运动员入场、等待比赛状态是分离阶段,运动员听到指令开始比赛、经历比赛进程、到比赛结束为过渡阶段,比赛结束后的运动员庆贺、颁奖、向观众致谢可视为整合阶段,每个阶段的转变都有明显的分界点。

2 前阈限阶段:磨练的重要意义

2.1 创造神圣性

在通过仪式的理论中,前阈限阶段的磨练我们称之为“阈限磨练”,是人跨过“阈限”(门槛)实现由“人”到“神”的转变的重要保证。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平时与赛前的训练扮演了前阈限阶段磨练的角色,对运动员取得参赛权(即跨越阈限这道门槛)并取得好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刻苦的训练提升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解读:前阈限阶段的磨练,艰苦的训练使运动员承受着超乎常人的体能与意志力的考验,而这种磨练的结果是使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得到提升,同样也使运动员的人格由于提升而具有某种神圣性。

通过仪式强调阈限磨练的重要性是人类只有竭尽全力使自身与世俗事物分离开来才能变得神圣,而这种分离往往要以身心的艰苦磨练为代价。如果我们不能对身体施以暴力,不对我们的本能有所磨炼,我们就不能摆脱世俗生活。现代人中与苦行僧、圣徒最相近的人就是运动员,他们通常必须忍受身体痛苦和单调重复的训练。通过对身体的训练,或者说对身体忍受极限强度,来证明自己运动技能的高超和意志力的坚强。因为这种折磨和挑战是超出常人的忍受力,所以,那些优秀的运动员也被视为超常之人,人格也具有了某种“神性”,这点从人们对他们的称呼中便可看

出,最典型的莫过于:巴蒂斯图塔被称为“战神”、乔丹被称为“飞人”等。显然,“超人”的成就应归功于阈限磨练。

2.2 塑造“超人”的能力

对体育竞赛而言,“阈限磨练”的意义与其在纯粹的宗教仪式中的表现有所不同。在纯粹的宗教仪式中,“阈限磨练”更具象征性和抽象意义,那些标志与世俗生活分离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经历往往具有表演性质,而在体育竞赛的过程中,“阈限磨练”是真实且具体的现实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这种痛苦历练没有半点儿象征和抽象的意味。正是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阈限磨练”,帮助运动员在体能、意志和心理方面形成了超常的能力,进而奠定了他们成功的基础。

谈到优秀运动员成功的原因,除了天赋外后天的刻苦训练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天赋相当的人,训练刻苦者会更胜一筹。在高手云集的NBA赛场上,科比的天赋条件并不是最好的,然而近年来他却是表现最突出的一个,究其原因,就是疯狂而又刻苦的训练。用科比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的成功“一点秘诀也没有,只有不断刻苦训练。”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同样以训练刻苦著称。虽然拥有极好的身体条件和天赋,然而他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其超常付出,正如他所言,“我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然而,艰苦的“阈限磨练”并不仅仅是科比和菲尔普斯这种顶尖运动员所面对的,而是所有运动员都必须经历的生活方式,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这就是竞技体育,没有辛勤的耕耘,就没有丰收的果实。”“训练必须要拼命。”“拼命”就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法则,也正因为运动员的成功是建立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之上,所以,同为被追捧的偶像,人们对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的看法有着显著不同,娱乐明星的成功更多是靠先天条件和运气,而体育明星的成功更多靠的是实力和拼搏,因此,他们的成功也是实至名归的。

3 阈限阶段:“神圣空间”的构建与“集体兴奋”的实现

3.1 “神圣空间”的构建

按照涂尔干的理论,整个世界在时空上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领域: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比如,澳洲土著人的生活可以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部分:一是举行圣事、进行膜拜;一是狩猎、捕鱼和打仗。这两种生活形式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前者是神圣世界,后者是世俗世界。在世俗世界里,仪式的意义就在于人为地制造出一个时空上的神圣世界,将神圣事务和世俗事务隔离开来,使之互不相容。涂尔干的“神圣/世俗”区分旨在间隔出一个独立的时空范围,而这种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神圣,世俗”的区隔对于宗教仪式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就空间而言,仪式必须被安排在一个世俗世界之外的“神圣空间”中展开,因此,我们看到宗教活动往往必需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凡俗生活不能介入其中,这样,庙堂和圣所就被建起来了,它们是受到敬奉的圣物的居所,其地点不是任意选取的。如果神圣与世俗没有产生足够的“隔离空间”,仪式和宗教的崇高性便无从生成。宗教仪式如此,源自宗教仪式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电具有类似特质。宗教仪式拥有自己的祭坛、教堂、寺庙等圣所;体育活动也有专门为竞技和表演而设计的体育场馆,二者都制造了一个脱离日常生活的特殊空间。古希腊人在古奥林匹克竞技场进行祭祀仪典和体育竞技时,人们跨入竞技场就来到了圣地,进入了神圣的境区,这个境区和一般的土地是“隔离”开来的,是专门献给神的。由此可见,从涂尔干对神圣领域和世俗领域的划分来看,体育比赛便构建了类似于宗教场所的一种“神圣空间”。当然,这个空间的大小是不确定的,甚至没有十分严格的边界,它可能是两人对弈的棋局,也可能是10人对垒的篮球场,更可能是重大赛事举行、观众如云的大型竞技场。

然而,无论大小如何,这些体育空间都体现出了作为“神圣空间”的典型特征:同质性与平等性。在特纳对通过仪式的分析中,前阈限阶段与后阈限阶段均对应世俗社会,有着差序格局,有着等级制度和层层盘剥;而阈限阶段却是超脱世俗社会的,所有成员是平等的,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异。因此,在特纳看来。阈限前后的阶段反映了社会构成的现实,因而称之为“结构的”阶段,其特征是异质的、不平等的、世俗的、等级分明的。而阈限期的社会构成体现了“人的特殊关系”,在世俗世界是不存在的,故而称之为“反结构”的阶段,其特征是同质的、平等的、简单的、一视同仁的、谦卑的。阈限阶段的“同质”、“平等”等反结构特征构造了一个世俗世界里不存在的理想世界,体育比赛正是如此,顾拜旦因此而称体育为“阶级平等的工具”、“一切恶劣本性的有力克星”。作为“神圣空间”、“理想世界”,体育比赛把公平(平等)、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发挥到极致:运动员平等参赛、公平竞赛、裁判公正执法、比赛成绩公开透明。因此,有学者认为体育社会之所以建立起完美的形象,不仅仅是由于它宣称要去实现的价值,而且也是因为它展示其价值的直截了当的透明手段。正因为它毫无遮掩地公布成绩和名次,确保了正当的排名,所以体育的形象才更加完美。然而,体育比赛所建构的“神圣空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不仅为运动员的自我实现创造了一个机遇平等、公正无私、崇尚功德的“神圣空间”,同样,也为观众创造了一个能够尽情挥洒情感的理想世界。

3.2 “集体兴奋”的实现

体育本质上是一个身体经历的过程,保罗・康纳顿把这一身体经历的过程叫做“身体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伴随仪式过程的人群而构成的“共同体”,人们聚集到同一个特定的地方,形成一个人群的共同体,就开始了仪式过程。按照维克多・特纳的定义,共同体是一个没有结构或者只是初步建构起来的没有差别的社区,它甚至就是一个由平等的个体组成的团体”。其成员可能是互不认识的、平等的、直接的、非理性的关系,联系的纽带是具体的、松散的、暂时的。人们聚集在同一场所,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互动传达关注的焦点,分享共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此时不管他们是否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够通过其身体而互相影响。共同体的意义就在于它对造就集体意识和集体兴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莫里斯・哈布瓦斯认为,“集体兴奋”是人类创造力的温床。以澳洲土著人为例,他们的社会生活是在两个不同的周期中交替度过,两个时期形成了鲜明对照。在前一个阶段中,世俗生活占据优势,为了谋生而进行采集或者渔猎,社会的分散状态使生活单调、萎靡而且沉闷。当进人下一个阶段后,人们集中在特定的地点举行宗教仪式,集中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兴奋剂,由于集合而形成的一股如电的激情迅速使人达到极度亢奋的状态,“集体兴奋”就开始了。所有人敞开心扉,想表达的任何情感都不受阻拦,每个人都对他人做出回应,同时也被他人所回应。最初的冲动就这样被推进、加剧,犹如雪崩一样在不断地增强,最终,这种激情冲破了所有限制,爆发出来,所以到处是狂暴的举动、哭喊、嘶咧的嚎叫等各种刺耳的噪音,而

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他们所体现的精神状态。这种欢腾往往愈演愈烈,直至产生骇人听闻的行动,释放出来的狂暴激情势不可挡。又因为集体情感要想通过集体表达出来,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秩序,以便在协调中合作进行,所以那些举动和叫喊就趋于变得有节奏、有规律,于是,舞蹈和歌唱就此产生了。

与宗教仪式一样,体育比赛在其实践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在世俗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集体兴奋。体育比赛的同质性与平等性有助于观众“共同体”的形成。与运动员一样,进入体育比赛场域的观众也是同质平等的,在这里他们暂时脱离了世俗世界,褪去了世俗社会的印记,身份、地位、职业甚至性别的差异都变得不重要,他们更多扮演的是诸如某运动员的支持者、某球队的球迷之类的角色,在这个理想世界里,他们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暂时的、没有差别的、非理性的共同体。通过共同的参与,体验到激动或振奋,得到即时的回应,产生高度的集体兴奋,激发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感和团结感。在这个“神圣空间”里,人们尽情欢愉,欣赏体育带来的美感和激情,由于没有了世俗世界的差序和制度的约束,在这里,类似大喊大叫等“失礼性”行为也被合法接受,体育赛事也往往成为充斥“合法化的失礼(licenseddisrespect)或规定性的无礼(prescribed immodesty)”行为的狂欢。在狂欢中,运动员与观众的表现相互呼应,又有所区别,可以说是一种分层性的庆祝仪式。就运动员而言,在时刻,在此之前的一系列比赛所逐渐积累的紧张情绪引发了非正式的庆祝仪式:队员们一边拥抱,一边重复几个简短的词语或者为胜利而哭泣。胜利越大,悬念越多,所导致的身体接触就越多,接触的时间也越长,从拍手到拥抱,甚至是在赛场上垒起人山;就观众而言,此时也陷入狂热的情绪中,他们不仅以声音呐喊想参与运动员的庆祝,而且想在身体上距离运动员越近越好,不过,他们通常被阻止接近运动员,因为近距离的身体接触作为一种团结性仪式只留给仪式中的精英们,所以,狂热的观众们只能观望、呐喊、或者互相做一些身体接触。正是这些狂欢式行为造就了比赛场面最根本的诱惑:人们的情绪被周围喧闹的人群所点燃。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体育迷宁愿到现场观战而不满足于在家看电视转播的重要原因。到体育比赛现场,参与集体狂欢、体验运动员精彩表现瞬间的愉悦感,这就是体育的终极魅力所在。

4 后阈限阶段:反思与超越

4.1 角色的转变

社会中的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相应地,个体须依照社会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其权利。一旦社会位置发生变化,意味着他将扮演新的角色,必须以新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新的社会期望。而每一次体育比赛都如同一个通过仪式,运动员经历一次荣誉得失与地位转变的洗礼,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有些运动员继续从事体育运动,而有些运动员从此退役,他们面临的角色适应和转变是不一样的。对前者而言,社会身份和角色转换是一种同质性转换,只有层次和目标的高低之分,而作为运动员的身份、生活方式并没有本质变化;而对于后者而言,这种转换则是异质性的。这些退役的运动员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这种生活与以往的运动员生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性质与状态,是一种相对常态而世俗的生活。

在后阈限阶段,运动员告别了“神圣空间”,重新返回世俗社会,然而这不是以往社会身份的简单回归。在经过阈限阶段的考验后,往往带来社会角色的转换:胜利者获得地位的提升,失败者面临地位的下降,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地位甚至经济收入都产生了极大落差,而这种落差是与比赛的级别与重要性成正比的,比赛级别越高、越重要,则对比赛前后运动员社会角色的变化影响越大。因此,我们看到,诸如奥运会在内的国际性重大赛事对运动员的个人发展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其实,几乎每个运动员都是在“训练(前阈限)一比赛(阈限)一后阈限(再训练)”轮回般的历练中成长,经过不断的艰苦训练,通过一个个不同级别的比赛,运动员的水平不断提升,角色也不断更新:从3级到2级、1级,再到健将级运动员,从省冠军、国家冠军,到世界冠军。

4.2 反思与超越

阈限(比赛)阶段为运动员成长提供了重要经验,也是后阈限(整合)阶段反思的来源,这种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与他者的交流。赛场除了是竞技场所,更是个社交场所。除了选手与选手技术交流外,选手与教练、教练与教练,甚至与参与比赛的裁判、组织者、观众等他者之间的交流,皆可能影响选手赛后的生活。(2)与自我的交流。选手通过与自我的对话,对比赛中自身技战术、心理状态、赛前训练等进行再思考和反省。运动员通过比赛的历练,有意识地反思,重新设计自我实现和自我把握的方案,通过自律、磨练,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来接近或实现这一目标。

篇3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体育发展 互动关系

1.引言

生产力变革引起了生产方式和劳动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变化使得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凸显,而这种价值就在于适应生产力变革引起的身体机能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体育运动才有了真正走向社会并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依托。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生产水平是体育产生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水平决定了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性质和程度,社会生产水平决定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体育运动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了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指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经比较成熟。如,在美国体育产业总值超过千亿;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达到上百亿美元;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迅猛发展,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体育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资料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体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是人为了身心需要、社会交往的需求,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性需要。而人类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物质生产资料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用于生产劳动、工作、家务劳动的时间逐渐缩短,用于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步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时间必然越来越多,体育活动内容也日益丰富。例如:社区体育的迅速发展,娱乐体育、康复体育、保健体育、体育旅游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

3.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经济制约体育运动的规模和水平,体育的发展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其他物质条件。欧洲之所以成为现代体育的发源地,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主要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而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总收入,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统计结果表明:(1)亚运会、奥运会成绩与本国经济实力高度相关,而与本国经济水平相关不显著;(2)竞技体育水平与经济实力是同步发展的,群众体育水平与经济水平是同步发展的;(3)体育整体发展既包括竞技体育的发展又包括群众体育的发展,既与经济实力高度显著相关又与经济水平高度显著相关。

4.双向互动的利益取向

体育运动与经济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这种融合产生的巨大魅力,促使人们极力把握由此产生的巨大机遇。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竞相角逐国际性体育大赛的主办权,以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主办权的争夺最为激烈,一旦拥有,便大举筹资,悉心操持,锐意经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承办体育竞争不仅盈利,还给主办国和主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诱导效应。之所以这样,除了竞技体育本身蕴含的激励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经济。

通过体育竞赛获取巨额利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现代体育运动对国家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莫大助长,即间接的经济诱导作用,借助体育运动和运动竞赛的舞台,激烈竞争,开拓市场,开辟财源,开发产品,开掘技术。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水融而密不可分,体育依赖经济,经济借助体育,这是双向互动的利益取向使然。

5.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体育运动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在相对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的未来社会,体育将成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要落实到体育运动的智慧开发和运用上。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更离不开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足以表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志云.浅谈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9).

[2]蒙钢.浅谈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今日南国,2009,(145):59-60.

[3]杨美芬.试论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策略[J].体育与科学,1998,19(6):32-34.

[4]张剑珍.论体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9-22.

篇4

关键词: 奥运文化校园体育文化联系

1.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内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和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际体育竞赛,而且是影响深远、参与人数最多的社会文化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奥林匹克教育有它自身的内涵、方法、手段和理论。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从最广泛、最完整意义上来说,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造就一个完整的人。”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独特性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正是这些潜在的文化功能,使体育运动汇入了世界和平、进步、团结的洪流。

2.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诠释

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尽管不同的大学校园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体育文化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参与各种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以体现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使校园内呈现出一种体育文化环境。良好的体育风尚,能够活跃校园生活的精神氛围,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浓郁的体育风气,有助于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和发奋努力的情感,能优化心态,陶冶情操,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现代体育文化除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经济、政治功能以外,还具有促进人的社会化、调节人的情感等多元功能。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大学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奥运文化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联系

3.1奥运文化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1.1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并促进其创造性发展

教育性是校园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校园首先是教育场所和教育环境,高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拿名次,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强壮他们的体魄,健全他们的身心,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目的。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于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对青年一代进行伦理、道德及社会规范方面的教育,具有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奥林匹克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广泛传播,广大青年学生应加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和理解,进而推动大学校园内体育文化节,以及体育科技知识讲座,健身健美、武术、太极拳、气功、足球、棋类、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的蓬勃开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又是体育文化的创造者。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并在其中创造性开展活动。因此,奥林匹克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2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开放性

奥运会在不同国家举办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从体育比赛到艺术活动等,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奥运会吸纳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如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等折射出一种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里的反映,具有民族特征。它不仅体现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和竞技性,而且反映时代的体育精神和主题。这从每年各院校举行的各类体育竞赛的热闹场面中就可见一斑。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它不断地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开放的。因此,开放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大学生走出校园加体育活动,如观看各种国际、国内高水平比赛,在社会开展体质与健康、体育与科学、全健身宣传与咨询服务等。奥林匹克文化开放性和世界性,体现了人类崇高的理想境界。通过对青年奥林匹克知识的教育,通过多渠道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青年将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发展。

3.2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奥运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3.2.1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奥运文化的传承

发源于古希腊的奥运盛会,秉承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契合现代西方文化理念,融合东方先进文化思想,历经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和精神财富。在现代奥运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受到怎样的冲击,遇到怎样的变化,奥林匹克运动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项盛大的体育活动,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已作为一种传统被继承保留下来。这些文化的继承,让人们在了解承办国和承办城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同时,真正体验奥林匹克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充分享受体育文化的视觉冲击和独特魅力。大学体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积极上进,身体健康成熟,理解奥运文化和奥运精神,能够把握其精髓,领略其实质。大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融合其中,激励当代大学生追求更高的体育价值,继承奥运文化。

3.2.2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奥运文化的创新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是“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提倡的文化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是奥林匹克的精髓。而奥运会则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次创造性的经济相关的战略实践。奥运会筹划与举办过程中,文化与多元化市场的融合将推动我们奥运梦想的实现。大学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其创新能力首屈一指,在对奥运文化继承的同时,加以创新,是其本质工作。大学体育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训练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创新符合自己的新的体育文化,影响整个社会的奥运理念,以期对奥运文化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进步[J].中国体育科技,2001,(03).

[2]赵亮,刘晓丽,李大新.“人文奥运”背景下的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J].安徽体育科技,2007,(04).

篇5

摘 要 传媒与体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传媒,而体育新闻也是传媒人更爱报道的一个方面。因为体育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体育新闻对于受众来说更容易接受,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乐于去看体育新闻。所以说,体育离不开传媒,而传媒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体育。

关键词 体育 传媒 关系 作用

一、体育对传媒的影响

(一)体育对传媒的运营影响

体育丰富了传媒的内容,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随着观赏或者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以及我们所倡导的全民健身,体育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体育传播提高了传媒的整体水平。首先是一大批的体育新闻记者的应运而生。其次,大量的报道强化了媒体内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与运作能力。每次的重要赛事,各家媒体都会精心组织采写,别出心裁的寻找视角以策划出精品,更加吸引受众的目光。好的传媒机构往往能因为报导体育信息而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因此,媒介巨头争相购买体育俱乐部股权及电视转播权,在壮大自身的同时,增强了与同行的竞争力。

(二)体育为媒体带来的效益

奥运会期间,中央五套的收视份额最高甚至能达到34.7%。因为体育本身的无国界性和较高的欣赏性,让体育依靠自身的魅力能够引起很多国家、很多民族、很多层次等众多领域的人们关注,并且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体育的参与报道意味着能够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和更大的广告市场价值,越是被观众所津津乐道的重大赛事越是能给传媒带来不可想象的经济效益回报、强大的市场价值。正是体育和传媒的有效结合大力的促进了体育的快速发展,传媒业依托体育这个平台,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收益和广大的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说体育几乎是某些传媒的衣食父母。

二、传媒对体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传媒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舆论监督。传媒通过客观、真实、准确、及时的报道让大众在了解各大赛事进展的同时,也通过舆论来对赛事各个方面进行监督。首先,传媒促使公平竞争的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提升。媒体把运动场上的每个细节如实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一方面裁判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也促使运动员道德素质的提高,因为看着他们的不仅仅是比赛现场的人,还有电视机前的无数的观众。其次,传媒为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大规模的广告效应促进了体育报刊的发行,同时也加强了媒体自身的宣传,为其提供赞助商。传媒促进了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喜爱。体育运动通过现代媒体的介入,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参与的可能。奥运会、世界杯期间看一场精彩的球赛,很多人可以熬夜不睡觉。大众传媒就是这样通过日复一日的对体育的传播,去深化人们对体育比赛及整个体育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努力引起人们对体育明星热情关注的同时,丰富了人们的体育知识,增强了对体育的兴趣,影响着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当中去。传媒也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体育多种功能得以体现。传媒是体育宣传的必要渠道,它将体育的风采展示给大众,引起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并使之始终保持。由于媒体的宣传,渲染,越来越多得人关注体育,这些人顺理成章的形成了体育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体育彩票,体育竞赛的门票,体育器材的销售都需要媒体的大力配合。在媒介的宣传、包装下,体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健身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被尽情的挖掘了出来。传媒加速体育产业化步伐,为体育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三、体育传媒的改善之处

我国体育传媒的现状,是由我国体育事业的历史情况和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综合决定的,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虽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针对体育意识的传播上,仍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现在的体育新闻报道已经极大的娱乐化,但几乎全部落在竞技体育上,焦点仍然在竞技体育中的明星,并极力挖掘明星的绯闻私生活等以吸引眼球,而事实上,真正的荣誉是属于背后的整个团队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稳步推进,我们需要尽快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把大众健康体育的发展纳入我们的体育建设计划中。体育传媒应当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重视对大众体育的报道,推进大众体育发展。中央电视台目前对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体育传媒如今已日趋成熟,从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来看,应当更加注意其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总结

体育与传媒是一朵双生花,形影不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者之间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从事体育工作和传媒工作的人员只有了解和熟悉双方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促进二者向和谐共存的方向发展。随着当今我们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频道转播权也让体育事业加速发展起来,使得体育文化、事业双重发展,得到更好的市场经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莺.体育与传媒联袂推动体育传媒产业发展[J].2005.

[2] 陈宇家.体育产业与传媒产业的互动双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篇6

一、旧的体育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二、更新观念,突破旧模式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1)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了解相关规则与常识。

(5)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学会一项技能,形成一个爱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需要,从中得到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健康状况,让其终生受益。

2.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能不能保证为全体学生服务,实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体育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为少数、为多数,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问题,就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即使课余训练与比赛也不能例外。这是因为:(1)凡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活动,学生都具有同等享受利用的权利。作为学校体育教师就应当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对其所教全体学生负责。(2)课余时间训练辅导学生的提高,也应当是学生自身的提高,而决不是“通过他人经受训练来提高自己”,也不是少数人被训练提高了,就等于提高了全体学生。所谓普及与提高关系,如果脱离二者之间的纵向作用,而只追求横向影响力,显然这种理解是很不全面很不正确的。(3)课余训练旨在培养人才,那就更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要求“成才”的权利,更因为学生个体的禀赋、爱好、性格及环境条件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才华也各不尽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并开展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3.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出的特点

(1)健身性。健身性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人文性。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现代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

(3)基础性。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必须教会学生健体。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娱乐性。娱乐也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学校体育,是不能成为现代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5)竞技性。我们说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性,而体育的娱乐性可以说主要隐藏在体育的竞技性之中,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大多来自体育的竞技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体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必须指出的是,学校体育的竞技性并不等同于竞技运动。

(6)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7)选择性。选择性是从主体性中衍生出来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适应于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难度和要求,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8)民族性。在现代学校体育的多样性中,还将鲜明的体现出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些体育传统,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体育中来,学校体育也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传统。

(9)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必将冲破学校的樊篱,与社会体育沟通。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将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与同学和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其次是,学生家长和热心学校教育与热心学校体育的人士,将被请进学校,参与学校的运动会、体育节等。

篇7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探究了休闲体育诞生的原因以及休闲体育在福州市消费的多样化的因素。分析了具体体育消费的内容和消费人群,最后得出了福州人民为何消费休闲体育的原因,以及政府如何运用职能促进休闲体育在该区域的消费力度。

关键词 :休闲体育;福州;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85-02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Jas14108 )

1 休闲体育消费的普及

21世纪是一个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习惯以及社会风趣的一个时代。21世纪的出现标志着前工业化发展的结束,后工业化技术的成熟。人们较之过去很大程度上,工作时间明显减少,全是由工业化发展过后的产物机器取而代之。人们从原始的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有了丰厚的休闲时间。休闲一词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也是人类生活中的缩影,而今时与过往唯一的不同就是休闲时间的差异。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快速建设起来的社会物质精神文明,在自我工作、社会价值实现的同时,人们更想完善自身,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一层自我需要。人们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因此才会出现了休闲体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与选择。

体育活动是人们休闲时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和身体健康的一种积极客观的生活方式,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创造性地带动人群消费。这也是由此现今存在的庞大的各类与体育相关的产业。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世界休闲体育产业每年的产值超过了4500亿美元,并且每年还持上升的趋势。判断一个商品是否能成为一个产业,其关键在于产品和消费以及售后的服务能不能成为一个整体。休闲体育的开发商们深谙此道,开发商把握准了休闲体育产业的经营方式,把休闲体育的方式开发成分门别类的各种体育俱乐部,便于对社会人群销售和方便俱乐部组织的管理。这也是在福州乃至全国都存在分门别类的体育俱乐部如健身健美、高尔夫、保龄球、网球、羽毛球等等俱乐部,他们在城市的存在以及他们本身市场体系的完善与规范引导着福州市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行为。

产品的卖出需要主体与客体在以相互交流的前提下,从而达成共识,促进买卖的成功。在销售的过程中客体向主体介绍产品的功能与特质,引导着主体的消费观念,而主体则考虑是否有能力可以付出该产品的消费金额。以福州市太仓区为例,生产总值在2012年预计完成325.8亿元,比增11%;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总额达到了239.6亿元,比同年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与上年持平;财政总收入24.34亿元,比增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74亿元,比增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20元,比增12.5%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看,2012年我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预期目标,其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大幅高于预期目标。

资料可以看出,福州市的城市居民大部分都已经达到了中产阶级的水平,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发商体育俱乐部的林立以及城市居民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休闲体育的普及。

2 福州市居民体育休闲消费现状

2.1 具体休闲体育消费内容

休闲体育简而言之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性质的群众文化。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同片区域人们建立起了同种社区文化,对此种文化有着一种共同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因此在探讨具体休闲体育消费内容时还有剖析群众文化的性质。

靠近商业区的城市居民,从城市化进程来讲,商业区的房价较昂贵,因此居住于商业区的城市居民因为经济的富裕以及商业区周边地区的体育休闲场馆建设的林立,他们都会进健身房或者是羽毛球馆、网球馆来进行休闲体育的消费,一是因为选择这些场所能够体现自己身份的象征,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还有一个就是这些体育休闲场所离近自己的住宅,方便自己。住在住宅区的城市区民因为周边的绿化环境好,有许多公园或者其余的公共场所建设,这种区域的人群一般参加的体育休闲内容一般都是组团以民间体育竞赛的形式参加。如社团间组织运动竞赛的羽毛球、网球、足球等等借助于其他场地进行的比赛,花费不大,参赛者只需交少量的参赛费用就行。

2.2 消费人群分析

前面笔者已经分析了,参加休闲体育一个是要达到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个则是拥有一定的休闲时间,从而能够确切保证休闲体育的内容形式。在福州市城市居民当中在高档休闲体育场所消费的白领居多,自由职业者次之,蓝领最少。在这样的消费结构中,因为白领工作者都是拥有高学历和较长工作经历的一类人,他们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就能拿到高额的薪水。因为受过高等教育明白事理,了解生命的可贵外加工作时间的少,闲暇时间的多以及薪水的高额促进了白领阶层进入高档健身会馆。因为现今互联网的发达,商业信息在网上就能就行,由此也滋生了一大批淘宝业主,他们在经济上收入颇丰,时间上自由掌控,加上现在社会鼓吹加强身体锻炼,才能拥有一个好的未来,滋生了高档休闲体育的潜在市场。在蓝领阶层中,体力劳动干的最多,工资待遇最低,但还是抵挡不了他们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诉求。

3 福州市居民体育休闲消费的动因研究

人是一个高级且聪明的动物,人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目的性。从横向来看福州市居民进行休闲体育消费是为了身体健康,锻炼意志,强健体魄;从纵向来看是为了打发业余时间,缓解工作上的竞争压力,结交工作上以外的朋友。笔者认为福州市居民体育休闲第二种可能性较大。

休闲体育本来就是一种娱乐的消遣方式。从字面上分开来看,“休闲”即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本身的内涵就包括了“玩”的方式。人生不能时刻绷紧神经劳碌在工作的战场上,而要劳逸结合,保持内心的平衡,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体育”即身体参与的各种锻炼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他以身体躯壳作为基本手段,以活动内容为媒介达到促进身体素质发展,缓解内心压力的一种有意识地社会活动。两者相互结合休闲体育一词的诞生,引起了健身行业这个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众所周知参加休闲体育是为了个人身体上以及心理上追求良好的发展,只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比起从前的打麻将、下象棋这种脑力休闲体育而言,现今的社会上所从事休闲体育完全覆盖了从前的休闲体育,新兴的休闲体育都是与身体活动相关联的体力活动,这拓宽了休闲体育的发展渠道无疑是后现代文明的进步,然而福州市居民参与的这些休闲体育只是表面上所看到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另一方面,福州市作为福建的省会城市,是福建省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在全国城市的经济竞争排名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因此在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穿梭于各个行业的社会工作者,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因为社会竞争压力的巨大,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压力、竞争笼罩的环境之下。找一个友好的方式去宣泄社会工作人群的压力是他们强烈的诉求。而休闲体育是这些社会工作者的不二之选。从休闲体育在福州市的定位来看,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为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孕育了营养的土壤,这也是现今休闲体育场所在该区域品种多样化,服务监督管理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引领着福州市社会工作者休闲锻炼的意识,丰富了福州市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活动范围。

4 福州市层居民体育休闲消费的发展对策

4.1 政府职能部门加大促进居民休闲体育消费力度

全民都积极投入到健身的行业中,这无疑是一种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利国在于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利民在于增强社会人群的身体素质,强健体魄,丰富社会人群的业余生活。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在促进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有两个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是休闲体育产品售前的宣传;一个是休闲体育产品售后的监督管理。政府运用相关的政府职能在促进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宣传休闲体育等等对人们有益的地方,通过电视媒体、网络等现代化工具为媒介促进人群进行消费,此外还能建议且要求场馆老板在休闲体育产品的售前能够给福州市居民打点折扣。消费者知道、了解一个产品的好坏并不是推销员说的多么天花乱坠,而是消费者在买了该产品之后自己的切身体验,体验过后才知道该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真实需求。因此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运用职能去监督休闲体育场所对售后服务的把控,规范他们的产品售后服务态度。此种举措既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使其继续购买符合消费者利益的休闲产品,又能监督休闲体育场所,使其服务态度俱佳,文明买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4.2 多引进一些休闲体育项目

引进休闲体育项目是为了丰富休闲体育的内容,使休闲体育产品品种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进行消费。在引进休闲体育项目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引进而是要有远瞻性引进并且还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样才能投资的时候没有亏损只有盈利。

垂钓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有,在以前都是一些农夫为了家庭的生计去河边钓鱼,可以说垂钓的历史文化是非常丰韵的。近些年垂钓文化在全国都非常流行,很多城市的钓友都会在周末一起去湖边静静地享受这垂钓带来的悠闲乐趣,特别是那些中老年人对这项休闲运动乐此不疲,因此可以在休闲体育场所引进此种休闲项目,相信可以吸引不少中老年人前来消费。

攀岩是从登山运动中而来的,源自于苏联,起初是为了军事训练,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列入世界级别的比赛项目。最近攀岩在全国的大型城市都非常的火,参加这项运动的都是一些中小学生、青少年等等。许多孩子的家长都非常乐意让孩子去学习攀岩这项运动的技巧。因为对孩子而言一旦穿上攀岩所用的工具就一定要努力坚持下去,翻越这道墙。对家长而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培养对成功的信念,这也是最近攀岩运动很火的原因,而且参加的大多数人都是中小学生。笔者认为引进攀岩专注于青少年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卖点。

参考文献:

(1)申亮,肖焕禹。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决策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43-47.

(2)陈华。休闲体育消费的特征与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3):38-41.

篇8

体育法的特征是体育法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征象和标志。学者们普遍认为体育法具有自己的特征,体育精神贯穿于体育法之中,能够与其他部门法相区别。体育精神贯穿于体育法之中,而体育法的价值作为体育法的灵魂必然也贯穿于体育法之中,他们之间必定有着某种契合,那就是公平价值。张厚福教授在谈及体育法的个性特征时认为,体育法中贯穿了体育精神,是体育道德规范和体育纪律规范的法律化。为了实现体育运动的宗旨,维护体育的纯洁性,更好地弘扬体育精神,在各国体育法中都贯穿了体育精神,并使得一些体育道德规范和体育纪律规范上升为体育法律规范[7]。张杨在论及体育法的个性特征时,也认为体育法中贯穿着体育精神,是体育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各国体育法都把体育精神贯穿其中,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禁止服用违禁药物提高运动成绩等已被很多国家列入其体育法中[8]。闫旭峰谈及体育法的特征时也强调了体育精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体育法的内容体现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纪律规范,是体育法区别其他法律的鲜明特征之一[9]136。汤卫东在谈到体育法的基本特征时,指出体育法具有当然的体育性,而从体育法的内容看,体育法贯穿了体育精神,使得一些体育界特有的体育道德规范、体育纪律规范以及体育技术规范上升为体育法律规范[10]。朱琳运用价值分析法论证了体育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合理性。她认为,体育法的价值具有独立性,体育法的价值包括主体对客体的需求和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两个方面。体育法是基于社会对体育价值实现的需求产生的。体育法内在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各自迥然有异的法律精神与基本观念[11]。

体育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理应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学者们普遍认为价值分析法对体育法来说是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对于价值分析法的肯定,实际上也就肯定了体育法的价值对于体育法的重要作用。闫旭峰认为,“的法学研究,不仅包括对法的实然性、必然性问题的研究,而且还包括对法的应然性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就包含着对法的价值分析,即揭示法的价值关系,确定法的价值标准或价值目标。”[9]75价值分析法对体育法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分析方法是深刻认识和理解现行体育法律制度精神实质的钥匙;二是价值分析方法是改革和完善现行体育法律制度的重要方法。”[9]75朱琳对价值分析法对体育法的重要作用也作了分析。作者认为:“价值分析法运用于具体法律部门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揭示该法律部门产生、发展的规律和运行轨迹及其同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同时通过价值及其价值标准分析,选择合理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为法律部门的进步与完善提供指导原则、方向、操作方法和理想模式。由此,就体育法而言,根据价值分析方法,揭示其价值的相对独立性,是论证其作为独立部门法存在的合理性的重要进路。即只有把握体育法独立的内在价值并与其他法律部门如民法、行政法的价值相区别,才能从理性和逻辑的高度确立体育法的独立地位,为实现体育法律体系内在和谐统一奠定基础。”[11]

理念问题实际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因此与我国《体育法》修改理念的文章也必然会涉及体育法的价值问题。何殿英认为:“《体育法》的价值取向应该与宪法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体育法》应该持宪法的‘人权保障’原则,以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为立法旨归。”[12]田思源认为:“体育事业促进法在立法宗旨的规定上,应该以《宪法》为依据,在强调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和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作用的同时,还应强调其对公民心身的健康、愉悦的生活方面的作用,强调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体育精神的弘扬;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的规定上,在‘体育为民’理念的指导下,将‘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修改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体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13]于善旭教授认为:“《体育法》应顺应现代法治的发展趋势,确立权利本位的立法宗旨。”[14]任颖慧也认为,“应当以保护权利作为《体育法》修改的立法本位。”[15]贾文彤认为:“《体育法》的修改应该确立权利本位的立法宗旨。因为,任何法都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法,尤其应当以权利为本位,体育首先是人的体育,是人的健康和幸福的根本需要,因而,《体育法》是人民权利的法。随着现代法治的确立和民主立法的展开,权利本位的立法理念日益崛起。公民权利本位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本质的体现,要以公民权利为本位重构法律制度,实现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因此,权利本位应在体育立法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16]李先燕、于善旭在文章《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法修改理念的再思考》一文中,引用《奥林匹克》的第2条和第4条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一个维护人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从事体育运动是人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奥林匹克精神。通过论证认为我国《体育法》也应该按照《奥林匹克》的规定以“权利为本位”进行修改[17]。这些学者都是从修改《体育法》的价值理念入手,对《体育法》的价值理念进行了研究。

人权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法学家们的关注,而且法学家们也都普遍将它视为法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体育权利属于人权的一部分,这已经受到了法学家普遍认可,因此体育权利属于体育法价值的内容。对于我国公民体育权利是否已经由立法确认的问题,目前学者们持不同意见。有一部分学者对此持否定意见。饶晓红、周爱光认为,“《体育法》既然是对宪法的具体执行和补充,就应该明确宣言公民体育权利,以表达宪法精神,彰显自身的根本价值取向,便于人们迅速准确地判断《体育法》的功能和目标。但《体育法》对公民体育权利的规定呈现泛化和朦胧状态,既未对其予以明确认可和宣言,也未确切细化其主体和内容以便于操作,同时立法对宏观体育管理责任的规定明显多于对公民具体体育权利的规定。”[18]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此持肯定意见。于善旭认为,确认和保护公民体育权利是我国《体育法》的立法宗旨,进而作者列举了《体育法》中所确认和保护的公民体育权利,即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权、对外体育交往权、青少年体育活动特别保障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权、学生接受良好体育教育权、运动员受到良好培养并依法参加竞赛和流动及就业或升学权等16项权利。此外他还认为,国务院、体委和其他部委制定的大量关于体育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法规性、规章性文件也都有对公民体育权利的具体确认和保护[19]。还有学者如唐基云等对于公民体育权利发表了具体见解,但是对于我国立法是否确认公民体育权利并未作直接的论述和判断[20]。学者们普遍认为保护公民的体育权利在体育领域的法制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充分保障体育权利,体育事业才能沿着民主、文明的方向健康发展。冯玉军、季长龙认为我国《体育法》应从侧重行政管理转向突出对人民体育权利的保护[21]。于善旭认为《体育法》虽然以确认和保障公民体育权利为宗旨并已经显示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但我国体育法治建设应由义务本为转向现代的权利本位[14]。为此,《体育法》应该进一步明示和突出公民体育权利[19]。另外还有学者对于我国《体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人权的保障意义和实际作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于善旭认为,我国《体育法》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立法,是一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法律,是我国依法保护的人权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权状况全面改善的重要体现。通过《体育法》的实施,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和人身权,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并且《体育法》不仅仅保障了个人人权,也保障了集体人权[22]。李雁军指出体育属于人权的基本范畴并已被纳入国际基本人权保护,对人权的保障和促进是中国体育工作基本方针的直接体现[23]。于善旭认为,《全民建设计划纲要》以保护体育权利为核心,是我国切实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行动纲领,对我国人权保护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24]。

在国外,体育法的价值问题受到了充分重视,在体育相关法律中,均体现着体育法的价值,国外体育法的著作也都会对体育法的价值进行探讨。

1国际体育法律法规中对于体育法价值的论述

1966年第21届联大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其第12条规定:“人人享有能达到最高体质和心理健康标准的权利”;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0次会议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和1992年修定的《新欧洲体育》都反复明确申明:“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强调“要使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对所有人来说成为现实”;《奥林匹克》也明确规定:从事体育运动是人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有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事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将积极保护奥林匹克运动成员的权利作为国际奥委会的职责,特别强调所有参与者不分种族、宗教、性别地平等享有。《欧洲大众体育》的第1条就提出“人人都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欧洲大众体育》强调的是每个人的体育权利,不仅仅青少年、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尖子选手具有体育权利,社会上其他的人也应该具有体育权利,体育政策关注的对象应该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人们的体育权利不应该有差别,这就是公平价值的体现。《体育伦理纲领》在序言中指出:“本纲领的基本原则是倡导公平竞赛。公平竞赛是所有体育活动,体育政策以及体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公平竞赛是神圣的,它涵盖竞技体育和娱乐体育,适用于不同竞技水平和各种体育项目;本纲领是鉴于公平竞赛、体育道德、公共体育事业自愿服务运动等传统的体育基础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侵蚀,为克服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上述现象而构筑的伦理性框架。”另外,在各国颁布的体育法中也基本上彰显平等、自由、秩序等价值。

2国外体育法著作中对于体育法价值的论述

在国外学者关于体育法的专著和文章中,也充分显示着自由、公平、秩序等价值。霍洛内克在其著作“LegalLiabilityinRecreationandSports”的第3部分,谈论宪法权利的时候,涉及到体育法的价值。他强调在体育运动中要尊重基本的人权,尊重个人的隐私,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问题[25]。卡彭特在其著作“LegalConceptsinSport:APrimer”的第12章和13章,也谈到了一些有关体育法的价值的论述。在第12章,作者在宪法权利下论述了人们在体育运动中一些基本的权利[26]155-173。在第13章,作者单独论述了在体育运动中平等权的问题[26]173-201。格林菲尔德在其著作“LawandSportinContemporarySociety”的第7章论述体育纪律和法律规则时论述了有关确定性和公平的价值。纳夫辛格在其著作“InternationalSportsLaw”的第6章在论述体育法的作用时,涉及到了体育法的价值问题,他主要论述了人权和合作两方面的价值[27]。另外,科克里在其著作“SportinSociety”中对体育权利形成和分配的社会成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作者对于弱势群体平等参与体育的资格和机会进行了重点的研究[28]。爱泼斯坦在其著作“SportsLaw”第5章论述了体育运动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并且明确对这种性别歧视表达了不满和反感;第6章论述了残疾人体育权利的问题,呼吁全社会应该特别关注残疾人体育;在第12章论述了宗教歧视问题[29]。从整本书来看,作者始终体现着公平、平等、自由、反对歧视等价值理念。爱泼斯坦教授在文章“TheADEAandSportsLaw”中认为美国劳工法中对年龄的限制不应该对体育法适用,年轻的运动员同样具有从事比赛和接拍广告等的权利,不用受到年龄的限制,年轻的运动员和成年的运动员都应该具有平等权利。文章尽显反对歧视、要求平等的总体风格,认为体育法应该体现其平等的价值。琳妲教授在评论史密斯所写的“SportsLaw”一书时认为,这本书论述了体育合同、体育诉讼、体育犯罪、职业体育中运动员的权利和义务、体育领域内侵权责任的赔偿等问题,对于体育领域非常有价值,是体育法学生必须学习的书籍。琳妲教授在其著作“Sportlaw:AManagerialApproach”的第4章到第6章详细讨论了职业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并且对公平竞赛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研究[30]。沃特尔在其著作“SportsLawinNut-shell”中讨论了有关运动员权利,残疾运动员的运动权利以及性别歧视等问题,体现了要求平等和公平的诉求[31]。琼斯在其著作“SportsLaw”的第1章到第3章主要讨论了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兴奋剂检查和性别歧视等内容。其中在论述性别歧视的问题时,作者认为男女运动员因为体质上的差异,在各项运动中的表现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但是能否因为体质差别而进行区别对待呢?根据美国宪法第4条和修正案第14条平等保护条款的规定,女子应该在体育运动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机会,禁止在联邦资助的所有体育项目中存在性别歧视[32]。德国学者弗里茨威勒和丹麦学者菲斯特所著的“Sportrecht”一书中,论述了体育与国家、运动员权利、博斯曼球员自由转会法案、体育与欧盟法等等内容,重点强调了欧盟法在体育领域的影响[33]。另一部由德国学者诺尔特编著的“SportundRecht”将体育法学分为国内体育法和国际体育法,并且在国际体育法的部分详细讨论了国际体育竞赛规则(公平竞赛)和欧盟法(自由竞争)在体育领域的适用[34]。在日本,体育法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形成,2001年出版了《体育法学叙说》,对体育法学的基础理论、体育固有法的性质、体育法学的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日本体育法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体育法学学科的性质、国民体育权利、体育事故与救济、职业体育合同与法律、环境与法、妇女体育与法、体育法理念等。

篇9

【关键词】 体育 产业整合 特点 原则 途径

1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概念与意义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是一个融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来全面分析、重新审视体育产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兴理论探讨,它是属于谋划与管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研究范畴。所谓体育产业整合(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指决策者将行业内外的各种情况、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等方面准确分析后对相关产业资源(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采取的及时、有效调整(人力、财力、物力、能力)和科学重组(产品、市场、价值、消费结构)以及谋略规划。整合的目的是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项目和资源业配置、合理市场布局、理清消费层次、细分消费结构,系列产品优势,做到大小有别、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轻重分段、进退有方、急缓各异,分合据时,取舍科学,优胜劣汰,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整体效益、市场布局与成本结构(产品、管理)上的最优化。从工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产业的升级换代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是事物规律的必然,也是市场的须要,当时再好的高新产业可能就是以后的传统产业,甚至被淘汰。从世间任何事物生存、发展、旺盛、衰亡的变化规律讲,发展、变革、创新、整合是必需的,也是永恒的。

从战略思维的角度上讲,产业整合属于系统论的范畴与宏观思维谋略,它是规划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以通观全局的形式,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产业内部彼此关联但却彼此分离的属性、内容,把产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但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调整与组合成一个终端服务的系统,从而获得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从战术选择的角度上讲,产业整合又是信息论的内容与微观决策,它是指挥者充分的利用现有信息、条件能力,从整体效果出发,把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产业进行筛选或重新组合,以突显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产业配置、市场分布与消费需求的最佳结合。

从实施运作的角度上讲,产业整合更是系统理论、控制理论、协调管理、科学调整的具体要求和深化。它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协调、配合、核算和运作等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核心优势,从而提高产业链条的整体质量、效益和消费者水平。

从行为学科的角度讲,战略思维是解决为什么要做和怎样定位的问题,战术选择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实施运作是解决做到何种程度的问题。所以战略思维、战术选择和实施运作三者是不可偏废的,只强调某一个或两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用。

2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特点、原则与要求

产业整合,是企业运营中各种资源优化、重新配置的过程,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工具,是科学思维、理性分析的结果,也是社会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真正做到有效的整合,必须首先要了解产业整合的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2.1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特点

特点是指其行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市场的变化,意识的增强,理念的改变,很多行业都提出产业整合,甚至是跨行业的整合,这不仅是科学思维、综合判断、理性分析的结果,也是企业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业整合(包括主动整合和被动整合两个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优势互补,共同为社会、客户提供更加便利、更加优质的服务。综合分析,体育产业整合具有有效性、经济型、安全性、一体性和区域性四个特点。

2.1.1 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是产业资源整合的关键。在市场和产业整合中,有效性就是试图要整合的事物实际上是真正要求的最佳组合。它包括社会的有效性、效果的有效性、行为的有效性、结果的有效性和市场检验的有效性等多个方面;其产业通过整合后产生优势互补与社会正效应的合力,使其产业成为优者更优、强者更强或弱者变强、小者变大、愚者变智、由亏变赢的局面。体育产业整合后其产业整合体吸引力的大小即其系统功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产业单体本身,还应包括产业间的组合状况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重组、兼并不仅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效果,反而使得原本不错的产业产生了浪费、甚至冲突。体育产业是一个很多与人直接发生联系的产业,在无形产业的整合中,有效性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

2.1.2 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其产业通过整合后使其产业的成本(产品成本、管理成本、流通成本、综合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效益更佳,即消费者花较少的精力、时间、经费做更多更好的事情。经济性是产业整合的重点。众所周知,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经济性在体育有形产业和附加值产业中表现方面很多。现阶段很多企业对产品成本非常重视,为了降低产品成本,甚至不惜偷工减料,短分少厘,以次充好,到了不可附加的地步;但是却非常不重视管理的成本,使其管理成本高得离谱,有些企业管理成本甚至达到整个产品的百分之几十。

2.1.3 安全性

安全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事故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事先预防,以实现从源头杜绝事故和人类自身安全保护需要)是人们在安全意识上取得的一大进步。其产业整合后生产出的产品能保障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如运动员、健身爱好者使用的服装、鞋帽、器材器具、设备等;运动员的运动食物、药品、健身爱好者的保健食品及其餐、饮料的配方等;从世界范围看,安全性已经成为体育产业不可忽视的问题。消费者不都是专家,仅靠企业的自律是不够的,检测、监督、管理、处罚是保证产皮质量的重要方式。

2.1.4 一体性

一体性(是指企业利用社会化生产链中的直接关系来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在、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或横向联合的战略)的企业的品牌和产品突出。它能以一个为主导类产品,始终如一的向上提升、向前推进、横向联合兼并(如微软),使研发方向成引领的潮流,使产品成为某个企业的代名词,以及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企业大而散,产品泛而杂,没有一个是真正叫得响的拳头产品,消费者往往无它法而为之,所以把它称为“替代品”,按体育竞赛的话叫“替补”队员。一体性差的企业往往是没有核心技术,不能有效的与强者竞争。如我国的汽车业、应用软件业等。

2.1.5 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企业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以及对企业面对的不同区域市场的分析,确定开发方式,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确定重点开发区域和非重点开发区域的开发策略与开发措施,提出区域近期、中远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实际上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的目标所作的高层次、全局性宏观谋划)。产业整合应该体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它既是产品针对性的体现,也是消费者区域、层次的划分。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消费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地缘特点。东部和南部,以汉族为主,经济发展较快,现代体育相对发达,现代体育产业产品的消费十分普及;而在中西部少数名族居多,民族体育产业十分丰富,就是西南和西北相比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西南以水上的运动项目偏多,西北却以耐高原、善奔跑的马上项目为主。

2.2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指做事的大致方式和基本准则。根据世界大多数成功企业发展、壮大的轨迹,体育产业整合可以分为化零为整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受众需求原则、动态性调整原则和产品性价优异原则等。

2.2.1 化零为整原则

是指将若干弱小的、零星的、分散的同类产业或者企业整合成为一个中型或者大型的骨干企业。使其企业或者产品更具品牌性、竞争力,更便于把握发展趋势,更节约成本、更有利于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研发和生产。

2.2.2 优势互补原则

是指将多个互为所长、互为所短、各尽所能的企业或者产品整合成为一个结构完善或者产品功能互补的企业。使其企业管理(人才结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等)或者产品(价值、成本、市场)以及研发能力的优势更加完善,有利于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发展。

2.2.3 受众需求原则

也可称针对性原则(是指根据整合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资源、挑选恰当的整合工具和整合方法)它是根据受众的需求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段布局不同的产品。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段民众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如城区多功能的健身器具、高端产品、精神、心理层面等的需求量大些,而城郊和乡村零星、单一功能的健身器具、中低端产品和健康祛病等的需求多些。了解受众需求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分析市场,受众需求有高端、中端和低端三种,高端产品量小但利润高;低端量大则是薄利多销,中端是既兼顾利润和又有销量的群体,但却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部分。

2.2.4 动态性调整原则

动态性调整原则是指整个整合系统能够适应数据动态变化和用户需求随机改变的状况。满足动态性的系统应该是个开放性的系统,应能够把各种类型的数据、不同格式的数据(不同声调的声音以及用户的需求)整合到系统中,能够及时增加动态变化的数据。在信息检索方面,应能够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检索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功能,能够实现动态性的推荐服务。总之,整合系统满足动态性就是指其能够随着数据和外部各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产品和产业。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越高、科技越发达、动态性调整的要求越高,汽车业的宝马、奔驰和现代办公的微软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2.2.5 产品性价优异原则

推诚出新是企业得以高速发展的不二法门。从工业发展时代的经历看,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新产品(性能与价格)总是以更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更新的视角、更多的功能、更高的效率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和购买欲望,也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应该说,竞争越激烈新产品出现得越快。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是,在品牌、质量相同的前提下,谁的产品质量、价格(性价比)更优,谁的产品更受欢迎。在体育产业中,计步器被广泛的运用,如果将计步器设计在运动鞋内,并能够有对身体健康诊断的功能,配以运动、健康、营养等参考的意见,产品肯定大受欢迎。

2.3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的基本要求

2.3.1 做强企业,不是只做大企业

规模化、集约化是现代企业的标志,大而不乱、强而不威是体育产业或产业整合的要求,也是每一个企业立志做好、做长久的奋斗目标。但是做大以后如何更能够使主业优势突出,主次分明;做强以后也能给竞争对手留下活路(保持竞争活力,便于更大的发展),是有头脑企业主务必考虑的问题。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讲,任何个人(包括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弱点,适度保持竞争是有利发展的。从消费者和行业发展的角度讲,竞争主体的多元化是有利于向高层次发展的。所谓强大,是先有强再有大。可好些企业是做大易做强难,或是做大后而未必做强。事实证明,整合后越大越滥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但却是人们常常必须面对的现实。

2.3.2 突出自主能力,减少等靠要

自主能力是体育产业或产业整合的根本。自主能力主要包括决断能力、科技研发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资料数据综合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协调管理能力、产能扩张能力、市场调控能力、渠道开拓能力、后续维护能力、再度提升能力等多个方面。自主能力越强受环境的影响越小,竞争力越优、发展潜力越大,反之亦然。总是等别人有了新东西才去学习、模仿、复制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也能难领军行业。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创新才是最原始的创新,也是最具价值的创新。

2.3.3 规范行为管理,责权利明晰

行为和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行为(行动和作为的简称,指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是从上层领导到基层员工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企业员工的行为越好,企业越发展得好。管理无处不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千万不要把“管理”当成“料理”(或唐僧肉),人人都从中得到“好处”(都想吃)。从总体上说,我国很多行业的管理及协调能力还值得大家深入仔细的研究。只有当责权利明晰了,竞争透明了,关系理顺了,行为规范了,管理科学了,才可以杜绝很多不必要的漏洞,也可使发展更加顺畅。

2.4 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内容

体育产业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思维模式的整合、设计方案的整合、策略规划的整合、产品效益的整合、设备优劣的整合、综合成本的整合、市场需求的整合、管理方式的整合、实施途径、手段的整合等多个方面。产业整合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经常性工作。体育产业内容十分宽泛,据作者初步研究,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它包括无形产业(是指存在于体育运动中具有体育特质、受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持续地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产业)、有形产业(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直接产生体育实物的产品业)和附加值产业(是指由于体育的发展而引发、附加和派生出来的产业)三大类型,从产业内容看,它有多达30多个门类品种。

用独到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把产业的类型进行联合、重组和拓展,创造性地构建产业体系是产业整合的核心。根据体育产业的特点和整合原则,我们可将体育产业整合成为组合型产业、联合型产业、主辅型产业、独立型产业、拓展型产业、提升型产业和主导性产业等七类。

2.4.1 组合型产业

是指将若干各自孤立的、各自为阵的小企业整合成场地设备共享、产品门类齐全、管理形式统一、市场调控有序、运作程序规范的中、大型链条式的集团企业。组合既是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集成化生产的开始,也是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组合是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形式之一。在体育产业中如:可将单一的运动鞋袜业、运动服装业、健身器材业、运动设备业组合成体育用品业公司;或将单一运动鞋袜生产组合成为相关上游原材料的生产、开发到不同运动项目、不同人群需求个性化综合性鞋袜服务公司等。

2.4.2 联合型产业

是指将整个产品从研究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期服务一条龙(链条)式的企业,目前国内有实力的公司大多如此。也可以是将自己的主打生产产品的企业与销售渠道多,有专门经验的销售公司联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术有专攻),如发达国家的公司大多如此。在体育产业中如:以体育训练、运动健身为主的部门或教练联合营养专家根据不同的训练与健康需要配置营养食品;以名牌项目、明星运动员作资源联合传播业、相关制作业来扩大影响与经营范围等。

2.4.3 主辅型产业

是指以一个品牌(产业)为主要研发、生产方向,辅以相关的品牌(某个产品业)生产,既可验证主攻品牌的质量和应用范围,也可扩大经营能力的产业。主辅型产业关联度较高。如研究芯片为主的,附带装配电脑;以生产成品药为主附带种植药物等。在体育产业中如:以现代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的设计为主,辅以施工(施工辅以设计),或再辅以经营、管理等业务。

2.4.4 独立型产业

是指独立于其他产业的主打、核心、非缺不可的企业。如专门研发生产电机、印制线路板、为各个用户单位编写专用的应用程序等,独立型产业聚集当地独一无二的专门性人才。在体育产业中如:研发生产体育器材的碳合金、用于克服运动阻力各型材料;专门生产水上运动项目的设备、人体基因与健康、锻炼的筹划等。

2.4.5 拓展型产业

是指将产品功能、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到更广的层面的企业。如电脑输入系统由键盘输入拓展到语音、手写、触摸输入,再到思维传感;从汽车的人工驾驶操作拓展到全自动控制;安保方面从原始的人工值守到电子监控;在医疗方面从人工诊断治疗拓展到电子诊断治疗等;照摄像方面从机械照相、传统摄像到数码照相、数码摄像等。在体育产业中如:从运动健身拓展到电子游戏益智;从运动训练、竞赛(或锻炼)拓展到人身保险等。

2.4.6 提升型产业

是指不断将品牌或者产品向上提升,专做升级换代的企业。提升型产业的最大特点是不断使其达到精细化、集成化、优选化、智能化和螺旋式发展。如智能手机、远程控制等产业。在体育产业中如:运动动作技能公关、体育器材、用品的质量性能的优化等。

2.4.7 主导性产业

是指能引领产品未来发展方向,能影响市场后续走向,并能够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的产业。如电脑办公系统、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发展都是具有主导意义的产业。主导型产业其行业标准、受众体验的舒适度都远远高于同类和早期的相关产业,如洗衣机、苹果电脑、激光照排取代活字印刷等。在体育产业中如: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如何平衡;体育锻炼如何与工作需要结合而提高效率;体育锻炼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某些伤病等都有主导产业的潜质。

3 体育产业整合的途径

体育产业整合的基本途径(实现目标的方式、路径)有创建宽松平台,采纳多元建议;改变评判方式,促进主动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综合能力;丰富产业资源,拓宽产业渠道;规范管理手段,推进整体提升等五个方面。

3.1 创建宽松平台,采纳理念多元化

习惯影响意识,角度影响看法,思路影响出路。不同的角度决定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的看法决定着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宽松的环境和平台,不仅有利于思维更加活跃化,形式更加多样化,有更多的人勇于说真话、说实话、做实事;且宽松的环境和平台,还是百花齐放(多元化)建言的基础。否则,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更假,必然造成更多更难的社会问题和后效应问题。宽松的环境和平台,多角度看问题,辩证式思维的建议可能具有更多的实用性,有些优秀的建议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能不能以多元化的理念采纳,不仅是视野问题,也是能力问题,达人秀的环境和平台,不仅可以发现和考验各行各业的达人风采,也检验相关的智慧和能力。

3.2 改变评判方式,促进主动发展

评判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结果的优劣,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行为,没有国际公认的质量定位,很难有国际公认的产品。评价即体育竞赛、竞技的裁判(执行),它既受规则的影响又有主观的发展和发挥,评价方式既检验规则科学性又考察执行人的行为结果。评价的科学性、引导性、公正性、后效性、权威性是评判的关键。哪些应该是允许的、鼓励的、支持的、甚至加分的,哪些又应该明确的限制、禁用、甚至判罚,都应该在执行裁判工作前就有清晰的界线、共识、要求和具体措施,不应该使裁判员在工作时不知所措,更不应该让裁判员、甚至对运动员和观众进行误导。纵向和横向分析发现,每当有法难依、执法不严、令禁不止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除了明确的规则、正确的理解和执行,以及受众对正确与错误,可为与不可违、法规威严与合理、自觉遵从与抗拒的意识明确有关外,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才可能保正、促进产业,甚至社会的主动和可持续发展。

3.3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综合能力

产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率是因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各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综合能力的拓展也因时间、因环境、条件而异的,革新润育创造。从科技发展的规律看,单一的生产方式、执行能力、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发展需要的。从电影功夫熊猫、变形金刚的创作元素使我们再次感受到我国在拓展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现在网络信息、生活实践信息十分丰富,我们的实际需求者更需要有一种手段和能力把这些信息集中、整序、关联起来,把检索、应用系统集成起来,使用户知道到哪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怎样去查找这些信息,如何筛选检索结果,如何高效利用、综合运用、重新组合这些信息,并真正运用到生产、生活、产业发展的实际中去,而不只是盲目的炒作各种口号式的概念,才是产业资源、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

3.4 丰富相关资源,拓宽产业渠道

新工艺、新科技、新产业、新学科的建立是在相关科学发展基础上进行的。有了火药的出现才有枪炮、导弹、甚至人造卫星上天的可能;有了指南针才有海运、空运产业的发展,甚至雷达扫描与卫星定位的运用;电脑程序的诞生也是受太极思维的启发,就连中医、泡菜的产业研发我们都已经没有优势可言。我国古人原始创新能力不可谓不优秀、不可谓不辉煌,但在后续托展、扩大应用范围、转换发展模式、增强影响能力、厚实经济基础、充实民族实力等方面与外国人的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确、更先进、更科学的特点相比,其后人不得不感到惭愧、无地自容,并深刻反省;别人的能力也更值得深入的思考、学习、推广和借鉴。在体育产业方面,拓展思维、务实求变、依需求而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可为之处;仍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人云亦云,只会路子越走越窄,空间越来越小。作者曾曰,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甚至不去想的,关键是如何去想,怎样去做。

3.5 规范管理手段,推进整体提升

趋利是企业不变的真理。规范和丰富管理手段,是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保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国际化、世界的多元化、信息的普遍化、竞争的激烈化,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是永久的话题。从社会各种现象看,很多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包括我国产业在内的发展瓶颈。中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挤入强国之林,面临各种复杂的、变化的、有意无意的、甚至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激烈较量,没有综合能力的创新、思维模式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体制制度的创新、自主能力创新是困难的。

参考文献:

[1]宋凯.我国体育产业链构建的SWOT分析与战略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38)8:113-116.

[2]范存生.当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困境与经济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

[3]许玲.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结构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11(05)15.

[4]方春妮.体育产业集群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04)15.

[5]方武 等.浅谈我国体育产业资源及配置合理化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23)1:120-121.

[6]席玉宝 等.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06).

[7]辛利.关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02).

[8]邱雪.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01).

[9]石晓峰.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