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Internet的普及,已使得企业信息化领先者品尝到其带来的成果与收益,面对国内大型企业、国外技术领先型企业,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优势已受到极大威胁,在多种环境下生存,必须具备超强的能力,而信息化的建设则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发挥出灵活高效的市场应对,赢得市场先机。
作为一家中型服装生产企业的CIO,钱经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平台搭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尽快上线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并通过升级、扩展进一步完善企业原有的系统,才能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超越其他同行。
对于信息平台的搭建,钱经理提出以下应用需求:设计功能更为齐备的门户网站,保障日均网络浏览量在4000~5000人之间;上线小型的ERP系统,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把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做好。同时,整个系统要具备高可用性、可扩展性以及高度安全,同时允许用户进行远程管理,并要具备良好的环保节能设计,低能耗。
针对以上需求,全球知名企业华硕电脑提出了优化的解决方案。作为一家连续8年获得美国信息周刊全球IT100强企业,华硕电脑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制造品质、方案设施能力,已成为国内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合作伙伴,应用行业遍布制造、物流、教育、科研、金融、政府、传媒等,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基于众多实践经验之上,在性价比、易用性、稳定性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受到众多中小企业用户青睐。
考虑到中小型企业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是提升企业效率,强化企业管理的利器,华硕设计的方案中将会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为企业管理者搭建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整个信息化平台由3个主要层面来实现,以提升企业竞争面、整合企业内部运作面、风险决策控制面,具体提供包括企业邮局、电子商务、协同办公及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等多个应用模块,实现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而对于本制造型企业,ERP系统将成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心,而一个适合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则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回报,华硕的方案中ERP应用模块包含了采购管理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系统、物流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7个主要的独立子系统,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加载HR管理系统。
华硕中小企业方案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按需定制,所有应用系统均采用模块化方式,以保证企业在不同时期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来分步构建企业信息化平台,以避免信息化投资的损失。
在整个架构中,华硕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整体计算性能,对于电子商务服务器,华硕选用3台1U高计算能力服务器构成集群系统,不仅提升可靠性也同时提升了电子商务的订单处理能力,而在关键的ERP服务器上,华硕选用了2台5U高处理能力服务器组成集群系统,保证了核心系统的稳固运行;同时对于整个基础网络上华硕更是选用主干全千兆网络平台,并借由可管理式交换机实现网络传输的全面控制。
篇2
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情况看工业4.0领先供应商战略的推进
创始于1947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是全球制造业领域最负盛名、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之一,也是德国乃至全球制造业前沿技术发展应用的集中展示地。2013年4月,德国政府正是在该博览会上首次提出工业4.0战略。通过实地调研特别是与参会各方的深入交流,我们感到,德国工业4.0的理念接受度和技术成熟度都相对较高,其全球领先供应商战略目标很可能实现。
工业4.0理念因其前瞻性和延续性而易于得到国际认同。2016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题是“产业集成(Integrated I n d u s t r y)――发现解决方案”,展出包括工业自动化、数字化工厂、工业零部件、研发和技术、能源这五大块,其中重点关注工业自动化和IT技术的结合、能源和环境工程、创新的分承包解决方案、研发等话题。总的看,发展前沿基本都体现了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融合。工业4.0的发展演进体现着向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发展的连贯思路,自然更易于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德国企业不少技术及解决方案已相对成熟。从博览会情况看,在提供相关技术及解决方案方面,德国、美国等国的企业明显更具竞争力。作为博览会的主办国和合作伙伴国,德国、美国的参展企业数量众多,分别位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并且几乎涉及了所有关键领域,受关注度非常高。更重要的是,这两国的企业在基本理念、技术先进程度、解决方案成熟度和储备等方面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且两国都有多家领先企业,在很多高端领域和环节已经形成了群体性优势。总的看,在理念被接受的前提下,又能提供相关的技术及解决方案,德国企业“走出去”自然空间广阔。
国内应用见到实效:从博世集团洪堡工厂发展看工业4.0领先市场战略的推进
无论何种产业发展战略,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企业层面,落脚到能否提高竞争力。总的看,据德国工业企业联合会引用罗兰贝格公司的研究表明,德国与瑞典、奥地利、鄱兰这四国目前处在工业4.0建设领跑者地位,一些德国企业已经清晰地感受到工业4.0在效率改进等方面的效果。
具体以博世集团洪堡工厂为例。该工厂在博世集团内外部相关评比中多次获奖,被普遍认为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工业4.0样板工厂之一。洪堡工厂有两个事业部:一个生产具有大规模生产特征的汽车柴油系统,另一个生产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特征的驱动和控制部件。两相比较,后一个事业部的生产类似“大规模定制”,产品差异性更大,生产组织复杂性显著提高。比如,该事业部向1500多个客户提供4500多种产品,重量从0.2-300公斤不等,长度从5-80厘米不等,批量从1-100件不等,单个部件的生产周期从5秒到125分钟不等。为更好应对这种复杂性,该工厂在持续开展精益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4.0升级。工厂在2012年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研究智能工厂架构,2013年启动智能自动化和数据挖掘工作,2015年初建立了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工业4.0组装线。这种改造升级的成效是显著的,产品质量持续改善(从10年前的1000个PPM下降到70个PPM),生产和交付效率明显提高,客户认可度不断提升,市场空间也更为广阔。
抽象来看,生产制造型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基本不变的,即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满足更具个性化的需求。不同企业因自身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其能够选择的最现实、最经济的竞争力提升路径也有很大差异。洪堡工厂的实践说明,在技术研发、质量控制特别是整体的精益生产达到较高水平后,工业4.0解决方案已成为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从平台建设看工业4.0推进机制的完善
通过与德国各方的座谈交流我们发现,德国各界特别是政府对工业4.0平台(Platform Industrie4.0)建设寄予厚望。
建立平台是为解决德国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德国虽然对实现工业4.0战略目标持乐观态度,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层面的IT建设和应用比较强,但在整个社会的IT建设和应用方面还较弱,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巨大;二是仍然有45%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缺少面向数字化时代的解决方案;三是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与领先国家差距较大。工业4.0平台,就是在以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基于合作的竞争”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德国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
平台目前已经发挥实质性作用。工业4.0平台建设始于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三年多来已取得不少成效。一是成为知识和信息传播节点。在线图书馆汇集了政府相关战略文件以及平台各工作组的研究成果等内容。用户案例地图集中展示了德国各类型企业应用工业4.0解决方案的实例,目前已有200多个。二是为企业开展测试提供多方面支持。新的想法、模式、组件等在正式投入生产前都需要作测试。平台详尽列出全德国500多处能够开展相关测试的地点,以便于企业获取相关资源。三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平台已与美国、中国、法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建立了联系或提出了合作计划,希望让工业4.0从一个“德国课题”变成“世界性课题”,也为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
平台尤其重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隐形冠军”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制造业长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但在这次技术和产业变革中,基本都是大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做主导,而有相当一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还抱有怀疑或观望态度,特别是对前期高昂的投资和后续不确定的经济回报心存疑虑。针对这种情况,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平台尤其重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其做法主要包括:保障中小企业的参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测试、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以应用实例化解中小企业的顾虑。
启示及借鉴
通过在国内及德国与各个方面的广泛调研座谈,我们对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如何实现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一些深切体会。
领先国家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并且正在加强相互合作。主要国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是围绕理念、模式、技术、标准等多个维度展开的,核心是理念及其实现路径。从博览会情况看,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这两种理念目前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跑地位,其他发展理念尽管仍有迎头赶上的机会,但难度已经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博览会集中展示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100多种解决方案,一些领域的实现路径已相对比较明朗,这都说明领先企业已经将重点逐步转向商业化应用和推广。此外,自2016年年初以来,通过工业4.0平台与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的对接等方式,德国、美国正不断加强合作。2016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也是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契机。首次成为博览会合作伙伴国,美国派出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代表团参展。在博览会上,“当工业4.0遇上工业互联网”论坛共吸引了8000多人参加,很多与会者对标准衔接等抱有浓厚兴趣。
清醒看待我国与领先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切实增强追赶紧迫感。面对新工业革命,我国确实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但必须看到挑战也十分艰巨。国内外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政策协调和针对性、生产制造过程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创新组织方式等多个维度上,我国与领先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差距在中短期内可能都难以缩小。博览会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博览会的5200多家参展企业中,我国约有650家,绝对数量排第二位。但大多数企业集中在灯具制造、铸造等领域(我们并不认为这些产业是低端的,只是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展台与之相邻的企业大多也来自发展中国家,受关注度总体较低;少数企业开始进军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但目前来看还相对比较初级;仅有华为等个别企业能够开始在一些重点展厅与全球领先企业同台竞技。
正确认识制造业向中高端“爬坡”的复杂性和难度,应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产业发展实践已反复证明,行百里者半九十,制造业越往高端发展遇到的难度越大。先进制造业基本都是人才、技术、知识、资金密集型行业。在一定的条件下,人才、资金、设备等还相对容易解决,但技术成熟、知识积累、市场认可等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我国具备超大规模多层次国内市场等优势条件,不少产业在发展初期比较容易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但我们需要切实认识到在关键领域和环节实现突破的巨大难度,需要切实摒弃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篇3
安琳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研究所 研究员
李艺铭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 研究员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变革的重要方向,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展示了美好前景。智能制造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总体还处于试验阶段,它的发展面临技术标准、系统安全、网络基础设施和复杂系统管理等多方面技术挑战。全球制造业国家如何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并实现制造业的高速增长是我们亟需探讨的问题。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全球工业技术体系、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迎来重大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国家战略。可见,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各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
全球智能制造国家战略空前高涨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近日发表全球制造业报告指出,世界制造业的增长在今年第一季度继续保持低位。事实上,全球制造业增速放缓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期。去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对世界经济的表述使用了“新平庸”一词,意指世界经济面临普遍性的“弱复苏、慢增长、低就业、高风险”。制造业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旧增长动力的更替出现了断档。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总需求疲软,拖累汽车、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增长动力不断减弱,生物医药、物联网、新能源、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虽正在兴起,但由于规模尚小,不足以成为新的增长点。
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虽然持续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但并未阻碍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跨境融合,已经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发表文章分析指出,近年来,发达经济体的活动在继续回升,但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回升幅度相对较小,发达经济体国家对IT发展和新业务布局的持续支持是其取得回升的最重要原因。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加速融合,正对生产方式产生持续的变革。特别是消费互联网持续的兴起以及互联网发展中的快速、个性化需求,对制造业领域中的设计研发、生产组织、产业布局、资源调配、供销模式等多方面带来显著变革。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加速成形,数据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已经全面形成。欧洲、北美、中国、日本均特别重视网络安全和国家数字竞争力的提升。
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制造业增长仍将处于较为疲弱的状态,但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进,增速将逐步回升。尤其是美国经济向好,给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带来曙光。然而,制造业回升将以不平衡的方式实现,那些率先在重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实现生产组织模式变革的国家,将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并实现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工业大国普遍制定了制造业振兴战略,谋求未来竞争先发优势。例如,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德国提出了“工业4.0”,中国了《中国制造2025》等。美国侧重发展“通用蓝图”,使各厂商设备间实现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过程,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德国重点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CPS,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中国重点强调创新驱动、智能转型,推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各国的战略谋划普遍强调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面向工业应用领域的IT市场发展,特别是工业软件服务市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成员已遍布全球
工业互联网概念最初由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于2012年提出,指在物联网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大数据分析和远程控制技术,优化工业设施和机器的运行和维护,提升资产运营绩效。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源于GE自身作为老牌工业设备制造商,为应对经营成本不断上升、运营回报率持续承压的挑战所作出的战略转型选择。GE认为其兼具工业知识储备和软件分析能力的优势,希望通过倡导工业互联网对工业设备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在帮助客户实现营运效率和业务模式创新提升的同时,自身转型成为专门提供分析和预测服务的软件公司,从而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正如GE工业互联网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涛所言,工业互联网的提出“是行业竞争大环境不断演变和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消费互联网的衍生品”。
工业互联网着眼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满足制造业发展亟需提升效率,优化资产和运营的迫切需求,顺应了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大势,符合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所鼓励的方向。2013年3月,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工业互联网标准框架任务》。2014年3月,GE进一步联合AT&T、思科、IBM和英特尔等分别来自电信服务、网络设备、数据分析和芯片技术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带有鲜明“跨界融合”特色的工业互联网联盟,旨在制定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激活传统工业过程,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目前,联盟已经吸引了全球制造、通信、软件等行业167家骨干企业的加入,工业互联网已突破了GE一家公司的业务局限,内涵拓宽至整个工业领域。
全球工业应用IT市场并购活跃
全球范围内工业应用IT市场投融资活动非常活跃,各细分市场领域内的主要领导企业均有频繁的业务重组和并购动作,或补足自身短板,或拓展市场领域。总体看来并购行为非常务实,大企业纷纷根据既定的企业发展战略,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取得新技术,并与已有的产品线融合互补,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强化在各自优势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拥有领先技术的初创型企业,由于并购成本低,易于被快速整合,是大企业并购的理想对象。研发设计软件厂商的并购以加强功能集成为特征,竞争的焦点是打通企业研发业务全流程,构架全功能集成平台;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软件厂商的投融资重点在于面向智能制造时代集中优势资源尽快布局,打通技术环节,力推行业解决方案;业务管理软件厂商和市场分析软件厂商正面临商业模式的重大转换,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更快在云端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工业应用IT企业加速战略调整
2014年工业应用IT企业发展的
关键词 是“调整”。一方面,受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低迷的影响,企业在过去一年中的经营效益存在明显的压力;另一方面,新技术不断发展促使新一轮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在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工业应用IT企业纷纷对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企业架构、业务、产品、技术等方面做出优化和调整。西门子
工业自动化是西门子公司的旗舰业务单元之一,可提供丰富的自动化系统、工业控制和工业软件产品与系统,以及全面的工业解决方案,旨在帮助生产和过程工业中的客户更加迅速、高效、灵活地进行生产。2014年是西门子面向其“2020公司愿景”,调整动作最大的一年。一方面,公司大力推进各项业务部门的重组,把各项资源向优势的工业业务领域集中:原先广泛涉足的工业、能源、保健、基础建设四大业务领域全部取消,公司部门从16个缩减为9个;剥离出售助听器业务;出售博西家电所持的全部股份,彻底退出家电领域;竞购法国阿尔斯通能源业务(因法国政府干预而失败);并购英国发动机制造商罗-罗公司;并购美国压缩机和涡轮制造商Dresser-Rand;与三菱重工成立冶金工业合资公司;收购企业级MES软件厂商CamStar补强PLM产品线等。另一方面,公司正式启动了对组织架构的调整,精简机构、裁撤冗余人员以提升公司的决策和运行效率。欧特克
欧特克(Autodesk)主要从事三维设计、工程及娱乐软件业务,该公司认为被金融市场拖入发展徘徊期的全球制造业正在寻找一个发展的突破口。从2010年开始,欧特克对旗下的产品进行了深入的整合,以套件形式推出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建立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系统应用模式。先是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基本覆盖了设计、制造和材料等全仿真流程,实现了CAD和CAE的集成应用,然后于2012年推出了一系列SaaS服务,以CAD为核心,将其业务向各个层面延伸发展。2014年,欧特克完成对英国CAM软件提供商Delcam公司的收购,朝着提供更好的制造体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推出基于云的计算机辅助制造解决方案——CAM 360,允许用户可随时随地创建数字原型、进行模拟并转化为实体,并可以实现用户与合作者以及客户之间的互动。这一举动说明欧特克正在从虚拟的数字化设计走向现实的加工车间,是其发展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业务转型。通用电气(GE)
GE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是“工业互联网”概念的发明者,也是工业互联网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GE认为“当前的环境仍旧很有波动性,但我们继续在基础设施领域中看到了增长机会。”围绕此战略定位,GE在201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转型,将媒体、电器、消费者金融等不符合其全球基础设施供应商定位的资产出售,同时对原油和天然气、发电和高级制造等业务加大投资力度。GE目前正在剥离旗下遍布全球的零售金融业务,进一步缩减金融服务公司的规模,同时其170亿美元收购阿尔斯通旗下能源资产的交易预计将在2015年中期完成。SAP
SAP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SAP认为,工业4.0将从四个方面为制造业带来商机,一是优化产品,二是创造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强产品生产流程的灵活性,四是优化整个价值链的物流进程。SAP的产品方案旨在通过内存技术,数据库和数据平台,将各种硬件设备和电信网络等连接起来,在此之上开发服务,把管理和数据打通,把计算和应用能力与工业4.0对接起来。通过SAP erp、SAP制造执行方案、SAP制造集成与智能以及SAP车间连接器等解决方案,把信息管理系统、流水线、机器人、设备、产品、监控等所有生产相关流程互联到一起,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智能生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企业可以进行单批次灵活生产,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甲骨文(Oracle)
甲骨文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硬件和服务公司之一,早年以数据库业务为核心,目前是云计算和管理软件市场的主要竞争者。甲骨文2014财年全年财报显示,其当年总营收382.75亿美元,同比增长3%,业绩不及分析师预期。具体到软件和云服务,2014财年甲骨文营收291.99亿美元,同比增长5%,在总营收中占比76%。特别是云SaaS和PaaS营收11.21亿美元,同比增长22%,显示出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IT架构对比传统的IT系统架构的占比正在迅速提升。Salesforce
Salesforce是CRM云服务领域的领导者,也是全球运营SaaS服务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其服务可根据用户需求在云端自行定制组合,按需付费。在积累大量的用户之后,Salesforce开放了部分API,推出Salesforce1平台,允许用户根据应用需求调用平台功能,实现深度的定制和开发功能。Salesforce2014财年财报显示,当年实现营收40.7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33%,全年净亏损2.32亿美元,同比减亏约3800万美元。全年研发投资6.24亿美元,同比增长45%。此外,Salesforce预计公司在2015财年的全年收入为52.5亿-53亿美元,同比增长29%-30%。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展望
创新驱动成为企业主要发展动力。智能制造从本质上是技术驱动发展的一类产业。掌握领先的技术,形成性能出众、切合需求的产品,配合灵活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主要发展路径。在全球积极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技术、产品、市场、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更加强调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全球主要企业都在谨慎而积极地实施业务和组织架构的重组,这是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的体现。
调整能力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胜负手。智能制造的发展是一次带有鲜明颠覆性特征的技术革新,目前正处在初期。相关产业的市场发展也处在初期阶段,格局尚未形成。这意味着存在很多的机会,也有很大的风险。工业企业要发展智能制造,可能首先要重新思考过去很多年已经形成的生产组织形式、流程制度、部门环节是否还适用;工业软件产业要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也要首先检验自身的技术储备、业务架构和人员结构是否能符合新的市场要求。技术发展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企业的动态调整能力面临考验,能够在当前利益和长期布局方面取得平衡,并立足自身优势,做出能够有利于聚合未来发展要素的前瞻性部署和动态调整的企业,将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成为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互联网向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等全价值链环节渗透,形成新模式、新业态,重塑产业组织与制造模式,重构企业与用户关系。
篇4
在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物流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作为北方地区领先的物流仓储产品集成供应商,北京博途物流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博途”)多年来始终专注于制造业的物料管理服务,提供仓储货架、自动化生产线及其他周边设备与技术解决方案。在该公司总经理姜巍看来,帮助制造企业提升物料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实现从仓库到生产的有效协调,是一件充满挑战性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而这一独特的市场定位,与北京博途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找准方向不断成长
北京博途成立于1999年,最初主要从事货架、工位器具等物流设备的设计和生产。凭借扎实的技术能力和优质的产品,短短几年内,迅速成长为北方地区的主要货架供应商之一,客户遍及汽车制造、电子、烟草、医药等诸多行业。
在贴近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姜巍发现,围绕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能,制造企业对自动化输送及工位器具等非标物流设备有很强的个性化需求,于是便尝试为客户量身定制包括货架、工位器具、自动化输送设备等在内的一系列物料存储、搬运设备及解决方案,并提出“小制造、小集成”的全新市场定位。
对于“小制造、小集成”的概念,姜巍做了这样的解释:相对于通过规模化生产标准产品的“大制造”和大型物流系统建设项目的“大集成”而言,制造企业的物流改善与升级以小项目居多。这类项目更倾向于通过定制化的物流装备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小制造”。以及帮助客户选择最合适供应商的“小集成”服务。
事实上,北京博途早在2003年就开始参与一些制造企业的物流升级、改造项目。其中包括2003年施耐德中低压生产线改进项目,2004-2008年联想生产线包装改进项目,2005-2011年ABB高压新厂装配线、比泽尔压缩机装配线、东土科技装配线改进项目,2012年北汽物流发动机排序项目等(建议把年份放在项目后面)。这些项目不少是基于企业减员增效需求进行的。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北京博途伴随和见证了这些企业从最初人工装配。到无动力装配,再到现在动力装配,一步步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的升级发展,这让姜巍很有成就感,并发现制造业物流市场空间巨大。于是更坚定了企业发展方向。
全新的物料管理实践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物料管理涉及物料采购、仓储管理、配送上线、库存控制等多方面内容,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生产的连续、均衡、效率、成本等。
制造业的物料管理异常复杂,工业工程专业出身的姜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制造企业要实现准时生产、精益制造,必然对物料管理提出诸多要求。以往制造企业的物料管理大多是静态的,尤其是在装配型制造业,由于生产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物料配给、缓存管理,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料管理基本处于半失控状态。”他说。
在姜巍看来,随着制造水平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改进,制造业在物料存储、搬运方面将存在持续性的需求。而要把握这一市场机会,不仅需要较高的物流设备设计、制造能力,更要求对工业工程技术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工业工程是制造业之父,我们所熟悉的人机工程、供应链管理、精益管理、JIT管理、6S管理、看板管理等都是其研究范畴。”姜巍说。随着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成熟及进一步应用,特别是近年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不断涌现,制造业在物料管理方面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姜巍认为,今后制造企业的物料管理在设备应用方面的选择范围将更广,也更具系统性,并有望实现不同设备间的相互连通。
目前,北京博途已经开始将工业工程的核心思想逐渐融入到制造业物料管理体系的相关项目尝试。2015年。北京博途与北京奔驰的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服务商――北京中都星徽物流有限公司(简称“中都星徽”)合作,为其设计和建设料箱式自动化立体仓库(MINILOAD)项目。该项目系中都星徽在其方庄仓库为实现北京奔驰生产线的线束排序入厂而启动的。由于北京奔驰主要部件采用一车一码,而MES系统(制造执行管理系统)排序仅能在装配前3~4小时通知到物流企业,中都星徽需按生产排序将线束从周转箱转放在物料车上,并在1小时内送至北京奔驰的装配工厂。由于时间紧,对线束存放、库存管理、配送效率及准确率等提出了极大挑战。
针对该项目的要求,北京博途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下:首先,通过立体库增加存储空间;其次,通过自动扫码及库存管理系统及时核对供应商来料的准确性,并掌握库存情况。这样,不仅节省了仓储面积和人力,更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和准确率。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未来智能工厂的发展趋势,北京博途在该项目的规划设计中还预留出码垛机械手及AGV小车空箱回送线。为下一步实现智慧仓储做准备。其专业化方案与服务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制造业升级带来新机遇
核心业务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回顾公司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姜巍表示,北京博途自成立之初就寄希望于开拓众多业务领域取得快速发展,从物流设备的设计、生产到提供解决方案,不断突破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扩大产能和企业规模是姜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5年5月,中国政府《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任务,其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主攻方向。这也让姜巍开始转变思路一企业不一定要做大,但要跟随市场的步伐。
“受政策影响,智慧工厂是目前制造业普遍关注的一大热门话题,特别是机器人、AGV等智能设备的应用。要想把这些设备串连起来,就需要动态的物料管理系统,实现物料和设备的同步管理,通过设备把物料状况反馈给信息系统,进而反映到供应链前端,这也有助于改进生产调度和物料管理,实现柔性化生产。”姜巍说。
在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不仅需要物料的消耗统计、在线存储等静态功能,更需要实现对物料移动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在保证物料按计划顺利移动的同时,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而动态存储管理恰恰是“瞄准”了这一市场需求。
姜巍表示,动态存储的概念很宽泛,涉及立体库存储和平库网络化的配给、缓存方式等,因此其服务内容也可概括为两部分:一是仓库内部的物料管理,一是生产物流中物料变性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按照他的设想,未来典型的动态存储案例应该是这样的:从MES系统中获取订单后,物料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每一道工序的每一次移动都是受系统控制的,库房成为生产车间的一部分,实现物料生产管理的实时信息处理及设备调控。
篇5
1月12日,西门子PLM软件(Siemens PLM Software)在海南三亚举办了2016年度亚太地区渠道合作伙伴大会。在工业4.0热度不减、传统软件渠道商面临转型的背景下,这个大会的意义非同一般。
渠道面临转型
西门子PLM软件是全球领先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生产运营管理(MOM)软件、系统与服务提供商。西门子PLM软件全球总裁查克(Chuck Grindstaff)曾表示,西门子PLM 软件在工业4.0时代将是最优质的服务提供商之一。在这个“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不绝于耳的年代,西门子PLM软件的发展备受瞩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渠道合作伙伴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软件用户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购买软件,原来专注于软件销售的渠道商似乎变得不再重要。那么,渠道商到底该往哪里去?
“如果渠道商还是只想销售软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客户完全可以在网上购买软件,而不需要经过渠道商。” 西门子PLM软件全球销售、营销和服务交付执行副总裁托尼(Tony Hemmelgarn)认为,当前渠道商的生存之道在于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从软件销售商向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与此同时,西门子PLM软件的用户――制造企业正在积极应对向数字化企业转型的挑战,并在此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IT环境,它们确实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合作伙伴来提供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
托尼认为,要通过智能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就要缩短创新周期以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更高效地实现个性化生产以强化灵活性,以及通过全球化协作提高生产效率,这就要求制造企业采用全方位的软件平台作为支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西门子PLM软件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能够为数字化企业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的公司,其提供的智慧创新平台,可以支持制造企业打通产品概念化阶段、产品实现阶段和产品应用阶段,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流程。据悉,西门子PLM的产品线涉及从CAD/CAM设计软件,到仿真软件、测试软件、Technomatixs数字化制造解决方案,再到MES,衔接自动化生产软件,从而成为支持从虚拟产品开发到物理生产制造整个闭环的集成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帮助客户整合资源,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托尼说,西门子智慧创新平台是个革命性的平台,旨在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他还强调,西门子智慧创新平台可以整合西门子PLM软件丰富的产品线,同时平台还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以支持客户基于业务需求采用更加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渠道合作伙伴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托尼总结说,优秀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要将西门子PLM软件的产品优势和渠道合作伙伴的能力结合在一起。
托尼强调,渠道合作伙伴也应该基于行业或者产品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在俄罗斯,西门子PLM软件的一个渠道合作伙伴深耕西门子PLM软件的一个特别细分的产品,最终其业务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
提供CaaS工具
“我们期望渠道合作伙伴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成为领域专家。”托尼说。
当然,西门子PLM软件并不仅止于提出期望,而是积极行动起来帮助渠道合作伙伴向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其中包括和合作伙伴一起研究行业客户需求,为合作伙伴提供行业最佳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西门子PLM软件还为渠道合作伙伴提供CaaS(Campaign as a Service,活动作为服务)市场工具。皮特解释说,CaaS是一种数字化市场营销工具,基于某个行业为渠道合作伙伴提供行业知识和行业解决方案资料,目的是帮助渠道合作伙伴更好地与客户进行交流,并基于业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向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据悉,当前西门子PLM软件的CaaS已经可以覆盖制造业的各行业。
如何拥抱云取决于用户
尽管在产品上,西门子PLM软件已经向云转型,但是在渠道、销售方面,西门子PLM软件显得并不那么积极。对此,托尼表示,这是因为尽管当前有很多客户会跟他们谈论基于云的技术,但是仍在讨论这些技术能否真正落地。
此前托尼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云计算技术只是软件部署、应用的一个选项,帮助客户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才是西门子PLM的优势所在。
“我发现目前基于云计算的解决方案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托尼说,客户还是倾向于选择本地化部署来满足应用需求。不仅如此,他告诉记者,西门子PLM软件近期收购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客户原来是采用服务订阅的方式了应用软件,现在有很多客户却回过头来采用软件采购的方式。
托尼透露,他要求西门子PLM软件的销售团队要关注用户的业务需求和挑战,因此他们在采用基于云的销售模式方面不会激进,而是“有了需求后再研究”。
尽管如此,记者了解到,西门子PLM软件还是有所改变,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的购买方式,包括服务订阅模式。
中国市场没有太大不同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国家层面还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很多工业软件厂商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并强调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西门子PLM软件并不认为中国市场有太多的特殊性。
托尼认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全球的认识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推进的时间不一样。皮特举例说,近日在美国底特律汽车展上,某全球领先的大众汽车品牌厂商展示了一款新的汽车。这款汽车在中国生产、在美国销售。“可见,产品质量和产品标准全球是一致的。”皮特说。
“客户首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工业4.0’该如何起步。”托尼认为,制造企业应该先建立基础性平台,然后再基于产品设计或者生产不断满足应用需求。他强调,作为基础性平台,西门子PLM软件的数字企业软件套件Teamcenter优势明显:能够连接制造企业所需的各种软件以满足复杂的应用需求,而且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案例。
篇6
黄邦瑜就像老裁缝,一个手握大数据,利用ICT技术,为客户公司量体裁衣,并提供高端定制解决方案的信息技术裁缝。之所以比作裁缝,主要是为了和流水线式的粗暴生产区别开来。
作为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邦瑜对于当下众多企业在大数据应用上的浮躁心有不满。在他看来,现在的大数据已经被某些人演绎成为包治百病的“一贴灵”,甚至完全背离了大数据的核心价值。
在现代化大潮的推动下,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某种角度而言,甚至可以直接等同于财富。尤其是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信息的过滤、筛选、分析、整理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物联网、云存储、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启了“大数据”的时代之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期待能够有一个解决方案,帮助他们从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经营的规律。
“但大数据应用并不等于简单的信息梳理。大数据的应用通常需要有扎实的IT基础,来不得浮躁,否则很难让解决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黄邦瑜指出。
作为全球范围内的ICT领航企业,富士通拥有传统基础架构和云计算基础,但富士通并不大规模地生产模式化的解决方案,就是为了让企业客户通过定制化的服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需要量体裁衣
自2012年起,富士通加大了推广行业解决方案的力度,并在中国市场上倾注了更大的热情。正是因为如此,富士通在中国的企业形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曾经那个只会生产笔记本和打印设备的制造商,已经一去不复返。
富士通正在通过其多年积淀的ICT技术,转型成为一家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与中国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黄邦瑜发现,不少缺乏扎实IT基础的中国企业,把“大数据”看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引进“大数据”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浮躁。
胡春民:包括中国和欧美在内的众多跨国巨头都在涉足大数据业务,你认为中国与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在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上有哪些差距?
黄邦瑜:大数据的应用在国际上也是个新事物,中国、日本和欧美等国家都仍处在研发阶段,我个人认为中国同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在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的水平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如果说有差距,我觉得最大的差距还是体现在客户的成熟度上。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客户相对更成熟一些,因为他们过去在业务层面和IT层面的积淀都比较深厚,这让他们在大数据的应用上会有更明确、更具体、更战略的方向和想法。
在中国,一些IT基础并不扎实的企业可能会进入一个比较浮躁的误区,希望大数据可以变成一贴灵药,能够马上解决他们过去积累的所有问题。其实富士通在应用层面上也没有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因为给企业提供的大数据方案,它本身就是针对不同客户要解决的不同问题“量体裁衣”而设计的,是需要通过与客户共同研讨,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才能最终形成。
富士通拥有很好的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IT技术,但是要帮助客户找出规律,关键还是要根据客户的业务,企业不能指望富士通来告诉你所有的一切。如果可以的话,富士通就直接去做汽车、医疗或者其他行业了。
大数据解决方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客户和IT供应商一起去发掘规律的过程。就像制造业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但是很难有一种解决方案,刚好把企业经营者想要找的所有规律都找到。
富士通拥有很多大数据业务和应用场景的介绍,因为我们发现,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像软件一样成型的方案,你拿光碟过来一装就能立刻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一种我们称之为“最佳实践”的模式,即客户能够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或业务场景,把想要发掘的问题告诉富士通,然后我们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中国,我最担心的就是有客户跟我说,富士通你给我提个方案吧,用了这个方案,研发、生产、市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坦白讲,这个真的做不到。
胡春民:关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各国企业都拿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美国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则提出了“工业4.0”,和这些欧美企业相比,富士通等日本企业的优势在哪?
黄邦瑜:相比来说,德日企业好像更相似一些,美国公司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特征。我们在实施的方法论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同。我个人认为,与欧美国家的企业相比,富士通和其他传统的日资企业可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做得更扎实一些。
欧美企业通常会制造大量模式化的产品,并把它们打包出售,可以更快地产生销售额。但是在解决单体客户的实际问题上,总是有些欠缺、不够完美。这与富士通“最佳实践”的服务方式完全不同。
富士通可能不一定会形成这种大量的模式化、可打包销售的解决方案,我们一直都是针对每一个客户在做精准的“量体裁衣”,我们认为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会让我们的企业客户觉得更合适、更贴心,最后在用户体验上,我们的单个客户满意度会比欧美企业更高一些。
胡春民:除了硬件之外,富士通也在做软件产品,从产品线角度而言,富士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有什么特点?
黄邦瑜:每个企业在它的产品线上各具特色,而富士通最大的特色是“全”。我们在存储、服务器、运算分析软件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的研发。富士通的全套解决方案能够将这些部分更优化地整合在一起,因此从整体架构上看比较全面。对于客户而言,找富士通一家,各个环节都能够全部搞定,比较方便。
业务的全面性,让富士通能够针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一些功能优化,而这些经过优化的产品,可能在该环节的性能指标方面优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但这种全面性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我们的劣势,毕竟企业的经历是有限的,做得比较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会使富士通在某些环节上的专精度做得不太到位。
胡春民:在大数据真正实施的过程中,IT企业跟客户是需要进行很多沟通的。跟欧美的公司相比,富士通在这方面是不是具有更多优势呢?
黄邦瑜:我觉得跟欧美公司相比,应该是各有优劣吧,不能一概而论。
富士通一直以来都做得比较务实,这就使我们与一些企业在某些领域的合作关系会相对比较长久。合作的时间长了,富士通的工程师就会相对更加了解我们的客户。而且在日资企业中,人员流动率没有欧美企业那么高。人员稳定的好处就是我们的工程师在行业和业务领域的知识积累会更多一些,这种好处最后也会反馈给我们的客户。
云安全必不可少
胡春民: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相比,在做法上有很大区别。除了ICT技术以外,其工业基础也不一样。制造业的解决方案其实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单纯只靠ICT技术的支持。包括富士通在内的一些日本企业,在这方面有没有更好的一些做法?
黄邦瑜:举个医疗行业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医疗方面有一个影像解决方案,包括对CT影像扫描的收集,对病人进行相应的管理等多个方面。
像美国的某医疗设备公司,他们是做医疗影像设备的,在卖设备的同时就可以附送打包的软件。如果客户刚好需要他的软件,那么跟他们比,在价格上富士通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
但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因为它是设备制造商,他们附送的软件基本都是专门用于服务特定设备的,而医院不可能每个科室都使用它的设备,这时医院就需要一个全套的影响信息管理系统,而这恰恰就是富士通所擅长的了。
我们是IT厂商,我的关注点不在于设备本身,而是着眼在整个ICT的架构上,使之能够整体服务和支撑客户的影像系统。回到制造业上,道理也是一样的。
我觉得每行每业都存在“术业有专攻”的问题,而我们富士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通过IT手段将客户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无缝连接在一起,全方位覆盖研发、制造、ERP、销售等各个环节,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价值。
胡春民:富士通在硬件方面根基深厚,但是与Informatica这样的数据提取公司相比,富士通在软件和大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方面有什么优势?
黄邦瑜:Informatica在大数据的数据提取领域里确实是非常领先的。富士通也有数据提取的功能,在这个环节可能没他们好。但是,大数据分为若干个环节,除了抽取还有分析和运算环节。这些恰恰是富士通的优势。
而且,富士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这就意味着并非大数据所有环节都只能使用富士通的技术,Informatica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这样一来,在抽取环节,我们既可以用Informatica的软件,也可以使用自己的软件,甚至可以使用其他合作伙伴的软件。
一体化整合是富士通比较优势的地方,但是其他过程中也有一些的问题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数据安全问题。对于普通用户和小型企业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并不是很重要。但是,一旦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数据安全问题就受到重视了。
在企业里面,对于非核心业务来说,放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当涉及到公司核心的销售系统或者会员管理系统需要放到云端时,企业可能就会担心:“我把数据给了服务商,它是不是会恶意使用呢?”
其实,我个人认为,数据安全性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或者运作的问题。现在的IT技术很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防止黑客的攻击,但是却没有太多可供使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防止客户信息的恶意使用。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去管理,云的使用可能只会停留在一个很粗浅的层面。
胡春民:富士通是制造业出身。目前制造业有一个趋势就是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怎样让机器人、软件和系统更好地去结合。这其实是把IT企业的优势逐渐弱化了。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黄邦瑜:我之前看过的一个报道说,未来几十年后也许所有行业的公司都是IT公司。因为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高技术行业,IT已经成为公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时候所有的企业都是IT企业。以后这个IT和非IT的界限可能就会越来越弱。
篇7
关键词:产业融合;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因素
一、基于产业融合的制造业服务化动力机制分析
从产业视角来看,产业融合是以数字融合为基础,为适应产业发展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Greenstein et al. 1997)①,或者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植草益,2001)②。从产品视角来看,产业融合是通过采用数字技术后以前独立的产品的汇合或功能的统一 (Stieghtz Nils,2003)③,产品视角的融合,可以分为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
从产业融合的动力来看,包括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消费者追求更加方便、快捷、高满意度并且低成本满足需求的方式)、重大技术创新(重点是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产品、服务和协议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通用化程度)、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和企业竞争压力加大等方面(见图1)。
制造业服务业化本质是制造和服务的融合,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根据产业融合的动力模型,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因素主要有:
(一)消费者需求变化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变化,也会带动企业行为的改变。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能力和层次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追求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并要求消费便捷性、便利性,单纯的产品或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全球范围内竞争加剧
随着交通、信息技术的进步,资源和要素在全球配置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大大增强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可贸易程度大幅提高,地方保护、区域性垄断被打破,企业的边际利润下降,推动了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
(三)全球价值链重心转移
“微笑曲线”理论说明,随着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产品的价值环节向产品的两端转移,产品前端的创新研发、品牌、设计和产品后端的售后服务、市场、物流等环节占据了价值链的大部分。以汽车产业为例,当汽车工业进入发展时期,单纯的汽车制造投资回报率大约为3%―5%,而围绕汽车的服务投资回报率高达7%―15%。随着制造环节利润的降低,利润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利润,迫切需要向上游或下游的服务环节转移,一些企业甚至将制造环节剥离,转而发展服务业务。
(四)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在资源整合、市场开拓、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咨询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引发制造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产业格局的变革,带来产业体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而信息技术具有高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改变了服务产品无形性、不可存储性、生产和消费同时性等传统属性,使得服务变得有形化、可存储、可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和协同性。
(五)获取竞争优势
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是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一般来讲,通过服务获得的竞争优势通常具有持久性和不易被模仿复制性,在产品中植入服务,可以增强客户粘性和忠诚度,降低营销成本,以便在环境改变导致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变化时,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二、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具体因素和基本假定
根据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和企业决策行为的基本结论,结合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和相关研究,找出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具体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高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能够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在服务化过程中,对个人客户来讲,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实时采集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提供针对性更强、体验性好的服务。对企业客户来讲,关键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需要实时收集产品服务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用户信息反馈,如罗尔斯-罗伊斯利用信息系统实时监测飞机发动机的运行状态。
假设1: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导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即信息化水平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反之亦然。
(二)生产业依赖程度
生产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制造业服务化,但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如果市场上有符合企业特定的需求服务,那么企业更倾向于以整合运营商的角色来实施制造业服务化,即购买或外包服务,而不是企业自身生产服务。因此,基于投入产出的生产业依赖程度与制造业服务化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假设2:服务可获得性对制造业服务化系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取决于服务支撑和抢占市场,这两个因素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三)人力资本水平
人才是制造业服栈转型的关键,能够低成本获得特定的制造服务系统人才,无疑会大大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制造业服务化需要“一精多专”的复合型人才支撑。
假设3:经济体系中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即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反之亦然。
(四)相对融资成本
资金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支撑要素,但是由于服务业务以无形资产为主,缺少抵押物,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中,融资的难度大,成本高。因此,相对融资制造业较高的融资成本会阻碍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假设4:相对融资成本对于制造业服务化且有负向影响作用,即相对融资成本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低,反之亦然。
(五)相对生产效率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因素就是通过产品服务系统获得稳定、高边际利润的收入,尽管通过服务化可以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和顾客忠诚度,但是如果服务部门的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部门,那么服务化系数会降低,因为服务部门的低生产率会抵消差异化优势、顾客忠诚度提升带来的收益。
假设5:服务部门相对生产率对制造业服务化强度具有正向作用,即服务部门的生产率或者相对制造部门的生产率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
(六)创新能力
知识资源的可获得性是由一国的创新系统决定的,一国的创新能力越强,知识资源的种类越丰富,特定知识资源越容易获得,或者说企业获得特定知识资源的成本越低,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假设6:创新能力对制造业服务化强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即国家创新能力越强,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反之亦然。
(七)相对税率
很多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适用的税收制度不同,如我国在营转增值之前,制造主要适用增值税,而服务业则适用营业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基、税率都不同,所以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税收负担就会有所差异。税收负担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成本,因此,当服务部门的税收负担高于制造部门时,制造业服务化就会被抑制。
假设7:相对税收负担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负向影响作用,即服务业部门税收负担相对制业造部门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低,反之亦然。
(八)交易成本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成本是经济效率的净损失,交易成本升高很可能会抵消制造业服务化的收益。
假设8:交易成本与制造业服务化强度成反比, 即经济体系交易成本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低,反之亦然。
(九)行业竞争程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制造产品的贸易程度不断提升,其他国家的产品越来越多的进入本国市场,这给本国制造业的冲击很大。来自不同国家产品的竞争势必会挤压本国企业的市场空间,进而降低企业经营绩效。在强大竞争压力的趋势下,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巩固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制造业采取服务化战略。
假设9:行业竞争程度与制造业服务化强度成正比, 即行业竞争程度越强,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反之亦然。
(十)制造业盈利能力
制造业附加值或盈利能力客观上为制造业服务化创造了条件,但是从动力视角讲,如果制造业附加值率、盈利水平高,再加上服务化可能带来的“服务陷阱(service paradox)”(Neely,2008),会抑制制造业服务化动力,进而降低服务化系数。也就是说,制造业附加值率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并不一定高,因为高附加值率提供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基础能力,但也抑制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力。
假设10:制造业附加值率对服务化强度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取决于能力促进和动力抑制,这两个因素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三、变量选择和量化
(一)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信息化的效果很难找到适宜的指标和数据衡量,因此本文使用投入数据来衡量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具体来讲,用投入产出数据中制造业对信息化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主要包括办公设备和计算机(Office machinery and computers)、无线电、电视和通信设备(Radio, television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apparatus)、计算机相关服务(Computer and related services)、通信服务(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占总投入的比重来衡量,根据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使用表(Use table)计算获得。
(二)生产业依赖程度
制造部门i的生产投入系数可表示为:,其中,Xij表示产
业i购买的生产中间投入品j的数量,j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生产部门;Yi表示i部门的全部投入,包括固定资本折旧和人力,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使用表计算获得(表1)。
(三)人力资本水平
鉴于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是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需要高技能劳动力支持,所以许多实证分析中大多围绕高等教育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但是使用高等教育规模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也有一些缺陷,那就是教育并不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充分条件。因此,本文利用劳动力中高技能劳动力占比来衡量经济体系的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根据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产出就业表(output and employment)计算获得。
(四)相对融资成本
目前没有统一的相对融资成本的衡量指标和数据,本文利用服务业金融依赖系数和制造业金融依赖系数的比来衡量服务业相对融资成本,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使用表计算获得。
(五)相对生产效率
相对生产率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比④,根据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产出就业表(output and employment)算获得。
(六)创新能力
衡量创新能力有产出法和投入法,本文使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创新能力,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orld Bank)提供的WDI data(2011)。对于部分国家一些年度缺失数据,本文根据历史增长规律利用线性增长法进行了估算。
(七)相对税率
税收负担仍然用相对实际生产税率来衡量。某行业的实际生产税率等于生产税净额除以总投入,某工业行业相对税率等于行业实际生产税率除以服务业生产税率,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使用表计算获得。
(八)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一个综合概念,本文拟用经济自由度指数来衡量交易成本,经济自由度指数越高代表交易成本越低。经济自由度指数(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来自《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的年度报告,其根据贸易政策、政府政开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货币政策、资本流动和外国投资、银行业和金融业、工资和物价、产权、规制、非正规市场活动自由度综合而成,数据来自美国传统基金会(http://)提供的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1995-2013)。(见表2)
(九)行业竞争程度
一般衡量行业竞争程度使用产业集中度,但是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产业集中度并不适用,本文使用进口产品占总使用的比重来衡量行业的竞争程度,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供给表计算获得。
(十)制造业盈利能力
制造业盈利能力。由于制造业的净利润水平不可得,因此利用制造业附加值率来衡量制造业盈利能力,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使用表中现价增加值(Value added at basic prices)和现价总产出(Output at basic prices)计算获得。
(十一)制造业服务化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指数,以衡量制造业服务化强度,某制造业部门i的服务化系数为,
其中,Sij表示产业i提供的服务产品j的数量,Xij表示产业i使用中间投入品j的数量,Yi表示i产业的全部产出,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最终产出,Zi表示i产业的全部投入,包括所有购买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中间投入以及固定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j为贸易维护和修理服务、零售服务、酒店及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及旅游服务、邮政和电信服务、金融中介服务、不动产服务、机械和设备租赁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和开发服务、商务服务、教育服务、俱乐部服务和文化娱乐和体育服务等服务产品。根据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WIOD(http://))提供的各国投入产出表的使用表(supply table)、供给表(use table)可以计算出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系数和投入服务化系数(表3)。
(十二)时间和国家的选择
鉴于制造业服务化主要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我们选择1995-2009年作为时间跨度;而美国、德国、日本、芬兰、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是典型的制造业服务化国家;而且尽管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泰国等国家的制造业规模较大,但是主要是以代工为主,制造业服务化特征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没有选择这些国家,最终选择了14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国家进行回归分析。⑤
四、实证回归与结论
(一)回归方程
根据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建立回归模型:
psii,t=a0+a1iii,t+a2siii,t+a3thri,t+a4 fii,t+a5 proi,t+a6rdsi,t+a7tii,t+a8iefi,t+a9isi,t+a10vasi,t+εi,t(1)
其中psi为制造业服务化系数,ii为制造业信息化系数,sii为生产依赖程度,thr为经济高技能劳动投入占比,fi为相对融资成本,pro为相对生产率,rds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ti为相对税收负担,ief为经济自由度指数,is为制造产品进口比重,vas为制造业附加值率,t∈[1995,2009],i=1,2…,14,分别表示14个样本国家,a为系数,ε为误差项。
(二)回归结果
由于我们选取了主要代表性国家,而时间选取了1995-2009年的数据,为了推断总体,在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时,选取截面固定效应,而对时间采取随机效应来估计,同时也给出截面随机效应的结果,以便对比。式(1)的估计结果见表4。
(三)主要结论
根据表4的回归结果,Adjusted R2 =0.9469 F-statistic=144.21,回归方程总体显著;其中ii、pro、rds、ti、ief、vas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而sii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thr、fi在2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is不显著。
1.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ii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17835、0.00593,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1。
2.制造业生产业依赖程度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反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sii的系数都为负,分别为-0.02662、0.02695,而且都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如果市场有合适的提供主体,企业更加倾向于购买服务,这一结论呼应了假设2。
3.经济高技能补偿比例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thr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0608、0.00593,但仅在2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3。
4.相对融资成本与制造业务服务化系数成反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fi的系数都为负,分别为-0.00117、0.00119,而且都在2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4。
5.相对生产率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pro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6145、0.05818,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5。
6.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rds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1291、0.01226,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6。
7.制造业相对税收负担与制造业务服务化系数成反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ti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1533、0.01404,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7。
8.经济自由度系数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ief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0086、0.00088,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O8,即交易成本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越低
9.制造产品进口比重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is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0091、0.00504,但是不显著。
10.制造业附加值率与制造业务服务化系数成反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vas的系数都为负,分别为-0.16345、-0.15771,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五、政策建议
(一)建立一体化的产业政策体系
一是树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以制造业代工为主的国际贸易模式,并由此带来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也成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但是,在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远低于50%,服务业发展不足阻碍了制造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在消费全过程中相互渗透,制造业拉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边界越来越模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仅依靠制造或服务,经济发展质量无法改善,消费者需求无法满足。因此,从发展战略上,既要重视制造业发展,也要重视服务业发展,通过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二是建立一体化的产业政策体系,降低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交易成本。一是完善税收制度。对于间接税,加快营改增步伐,尽快在全国范围、服务业全领域实行,无论是制造企业整合服务,还是服务企业整合产品,都能抵扣进项税额;并在税率设计上,要向生产业倾斜,适当降低软件信息、融资租赁、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中主要服务业务税率;而且对于产品、服务混合经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要根据其业务范围,实用最低税率。对于所得税,将服务外包领域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优惠政策,扩展到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融资租赁和整体解决方案等行业;同样,对于产品、服务混合经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企业根据其业务范围,实用最优惠所得税税率。二是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成立政府公益性经济发展担保中心,并建立风险补助金制度,充实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储备基金,解决制造企业发展服务业务、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融资难题。针对工程装备产品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需要融资租赁支撑的发展趋势,要加强融资租赁立法,建立适度、透明的监管体系,加快建设融资租赁产权登记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完善融资租赁同业拆借市场,推动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三是完善科技支持政策体系,在加大对技术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制造、服务企业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软性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
三是加强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关键是以满足客户在某个特定事项的所有需求,这涉及到一些行业和产品之间的融合,如在提供以绩效为主的提供物时,要占用大量的资金,需要融资租赁服务的支持。然而,我国的金融、商务、制造、信息、研发、通信等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不同,各主管部门都从各自的视角制定了相关产业的支持、监管政策,这些产业在相互融合为客户提供价值时受到各种限制,制约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发展。因此,要从客户需求的视角整合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制定相互协调融合的行业监管、支持政策,形成合力,推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发展。
(二)要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强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黏合剂”,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力。《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因此要大力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产业链协同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提供工业设计、在线管理、电子商务、信息情报等方面的服务,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和产品性能之中,大力发展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以及增量制造,提高制造的敏捷性和柔性,为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提供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远程监控等服务。
(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服务业效率
篇8
国睿信维以帮助中国工业企业实现向“精益企业”转型为己任,专注于“产品全寿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软件研发、咨询服务和系统集成。公司基于国内外制造业的业务需求,通过应用“精益思想”理论、借鉴“工业4.0”的思路和整合国际领先的技术,构建高效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价值链,逐步形成了以“精益设计”“精益制造”“精益保障”和“精益管理”为核心的产品全寿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先进的IT运维管理服务。
国睿信维目前服务的行业包括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国防电子、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能源、高科技电子、重型装备等,服务的客户超过200家。通过应用国睿信维的解决方案,有效促进这些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改善售后服务质量和提升经营决策水平,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
在综合保障领域,国睿信维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保障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竞争力,推出了六性协同设计、综合保障分析(LSA)、交互式电子手册(IETM)、交互式电子培训、售后服务和维修保障(MRO)、全资可视化(TAV)、装备健康管理(PHM)、全寿期质量管理(QMS)、便携式维修辅助(PMA)等一系列自主产品,形成了覆盖产品承制方和使用方的“端到端综合保障解决方案”。
目前,仅在综保领域,国睿信维便已经拥有“国睿信维交互式电子培训系统软件”“国睿信维综合保障分析系统软件”“国睿信维培训内容管理系统软件”“国睿信维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浏览系统软件”等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产品,并先后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
同时,我们还拥有一支对综合保障业务、国内国际相关标准体系有深入研究和丰富工程应用经验的产品研发和咨询服务团队。经过5年多的打磨,国睿信维综合保障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在航空、航天、国防电子、船舶、兵器等军用民用领域取得广泛应用。
篇9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智能制造成为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的地位已毋庸置疑,而作为政策落地实践主体的传统制造企业也在寻求依托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
企业方面,潍柴动力、九江石化、海尔集团、蒙牛乳业等企业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陕鼓动力、沈阳机床、中国商飞、青岛红领、长虹集团等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身处制造业前线的与会代表也根据亲身的调查研究和业务实践对“智能制造”的实施建言献策。
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表示,他们正在探索以海尔COSMO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的模式,这个平台是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智能制造的中国版的工业互联网。希望中国成为世界智能制造第三极。在这个平台上,海尔的制造能力会与全球的资源结合起来,构建三个方面的市场,形成互联工厂的服务、大规模定制、大数据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以及智能智慧服务、检测与认证等8个大平台的服务板块,成为支持大规模定制的互联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数据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要以大数据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针对我国工业软件发展水平、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率、软硬一体化的智能制造整体方案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问题,他建议,一是要集中突破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的核心技术,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二是要统筹规划工业云平台,推动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三是要依托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大数据创客中心,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四是要培育壮大一批世界级的IT龙头企业,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支撑。
篇10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再工业化;沈阳;制造业
[DOI]10.13939/ki.zgsc.2016.24.216
1 背景及文献综述
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日渐完善,但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迟迟不能向增加值较高的环节突破,有陷入低端锁定的风险。同时,东南亚国家直接利用外资数量迅速增长,劳动、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迅速,中国制造业传统优势正遭受削弱。“中国制造2025”正是我国针对全球新一轮贸易投资秩序重构和制约我国制造业向高增加值环节突破的制度等长期性因素制定的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既是促进沈阳市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沈阳市作为中国重要制造业基地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德国工业4.0的意图可以用“双领先”来概括,即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以期把握德国制造的未来。2014年10月签订的《中德合作行动纲领:共塑创新》,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开辟了有效途径。2014年沈阳市实际利用外资44.62亿美元,其中4.28亿美元来自德国,位居2014年沈阳市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国第二位。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沈阳市制造企业与德国老牌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将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GDP中服务业占比高达70%左右,产业空心化凸显。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于2009年11月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开启了制造业回归的新时代。这说明,无论是新兴经济大国还是守成经济大国,制造业都是其立身之本。另外,应当充分认识到美国国家地位的特殊性,美国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使其再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必然是全球性的。2009年,中国制造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的29.3%,到2014年制造市场份额已经降至23.8%。再工业化战略对制造业影响的层次之全、范围之大都显示其极有可能对沈阳制造业产生一定负面作用。
现有研究中,关于“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制造业转型方面:黄群慧、贺俊(2015)指出任何工业强国都有其不易扩散、不易模仿的核心技术能力,在认同“中国制造2025”有其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其对中国制造业核心能力的分析的不足,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模块化架构产品和大型复杂装备领域,并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可能的方向。有关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影响方面:杜传忠,杨志坤(2015)德国工业4.0战略所提出的制造业发展基本方向、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制造标准以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力都值得中国借鉴;李金华(2015)通过比较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认为两者虽然各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德国工业4.0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对制定“中国制造2025”行动细则的指导、借鉴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并提出了若干建议措施。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方面:孙黎、李俊江(2015)着重分析了美国《出口倍增计划》的措施及进展,从GDP贡献率、产业结构、高科技出口、就业和中下企业五个方面解析了其政策实施效果,并分析了中美经贸可能受到的影响;李丹(2013)认为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推进,中国制造业已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该战略涉及制造业的所有层面,因此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应当是多层次的。另外,也有学者立足东北地区特点,对区域制造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黄群慧(2015)指出东北地区制造业面临“双端挤压”,应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制造业战略转型,走创新驱动战略。本文立足于沈阳市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前人对“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及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研究成果,力求揭示上述三项政策对沈阳全面振兴、工业强市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 沈阳制造业现状
2014年沈阳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产值为13433亿元,占其工业总产值的97.63%;制造业企业3515家,占所有工业企业的96.67%,其中装备制造业在总产值约占沈阳市制造业企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另外,通过实施《沈阳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实施方案》,成功突破了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同时,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庞大的装备制造网络并产生了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沈阳制造业同时也面临着如下挑战。
第一,外需疲弱导致出口下降。自2008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导致沈阳制造业出口目的地订单锐减。以金属加工机床为例,沈阳市金属加工机床出口额在2008之前保持连续增长,至2008年达到最高水平,出口总额为1.17亿美元。而2009年该产品的出口总额仅为0.43亿美元,出口额下降六成以上。截至2014年,该产品出口总额为0.51亿美元,尚未达到2008年的一半。
第二,制造业成本上升,传统优势减弱。劳动力成本方面,沈阳市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由2011年的39155元升至2014年的57549元,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相对而言,东南亚国家凭借其较低的工资水平、相对宽松的劳动法规和日益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承接了大量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成为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热点地区。
第三,R&D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在诸多制造业强市争相加大R&D投入的背景下,沈阳市R&D经费总支出却自2011年开始逐年下降,由2011年的91.428亿元下降到2014年的78.552亿元。在同时期,东莞市的GDP总量均低于沈阳市,但2013年东莞市R&D经费总支出达到109.93亿元,且尚处于快速增长中。2014年东莞市R&D总支出占东莞市GDP总量高于2%,而沈阳市当年R&D总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仅略高于1%。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直接造成了沈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大量关键零部件和制造业核心设备和主要产品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原始创新技术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均不足三成。
第四,组织结构不合理。在新常态下,沈阳市制造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愈加凸显。2014年沈阳市制造业企业共3515家,其中国有企业占4.35%,共153家;制造业亏损企业共224家,其中国有企业32家,占14.29%。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13433亿元其中国有企业贡献2573亿元,占19.15%;制造业总亏损为39.69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亏损10.55亿元,占制造业总亏损的26.58%。国有企业无论是亏损数量还是亏损金额比例均高于其总数量与总产值占比。这也说明了目前国有制造业企业还是存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3 “中国制造2025”对沈阳制造业的影响
第一,有助于沈阳大量仍处于“工业2.0”“工业3.0”阶段的制造业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有助于推广部分智能制造先行企业的先进经验、扩大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市场需求。智能制造工程旨在鼓励企业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自2016年开年伊始,沈阳机床的i5智能机床便收获了一万台订单,是2014年i5机床销售数量的5倍,这充分说明“中国制造2025”极大地刺激了市场对智能装备的需求。
第二,有利于沈阳市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环保技术在传统制造企业的推广和应用。绿色制造工程要求制造业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制造业企业绿色改造升级。沈阳市正全力打造多处环保产业园区,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突破实现制造业绿色生产所急需的关键技术设备,努力实现环保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第三,助力沈阳传统优势行业及战略新兴行业发展,并推动沈阳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的实施,必将推动沈阳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战略新兴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另外,要实现利用新技术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将有效推动沈阳公共创新平台及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提高创新效率,加速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沈阳机床联合神州数码等公司和工信部标准院以及清华大学等高校签署“中国制造2025创新联盟”,该措施能够有效缩短科研成果推广利用所需的时间,实现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
第四,为沈阳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实施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培养人才队伍,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培育质量效益竞争优势将推动沈阳制造业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制,提高质量标准,推进品牌建设。发展服务型制造将助力沈阳市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的发展,打破行业藩篱,推动探索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4 德国工业4.0对沈阳制造业的影响
德国工业4.0战略,对沈阳制造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沈阳市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德国工业4.0战略意图之一便是“领先的供应商战略”,由于中德两国制造业所处的层级不同,且德国大量的装备制造企业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德国制造业企业能够为沈阳制造业企业提供成熟的转型方案和技术支持。就这一点而言,德国工业4.0战略有助于沈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016年1月6日,国家发改委《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助推沈阳成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的桥梁。
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竞争一触即发。中德两国工业结构非常相似,虽然目前由于中德大部分制造企业所处层级不同,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不断推进,这种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德国工业4.0的提出显然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是为了提高德国装备制造业的话语权。这必然对我国部分先进制造业企业产生遏制作用,沈阳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的城市[ZW(]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4家上榜《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位居全国第五位。[ZW)],遏制作用会更加明显。仍以沈阳机床生产的i5智能机床为例,由于该产品的出现,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档数控机床领域的贸易壁垒预计会有所减弱,目前德国德马吉森精机已经推出了其最新研发的智能机床,i5智能机床能否经受得住国际同行的冲击,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5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沈阳制造业的影响
第一,不利于沈阳吸引外商投资。中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以及低端制造业进一步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都将增加沈阳吸引外资的难度。在2010年,沈阳市制造业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87个,新签合同外资额174061万美元。截至2014年,制造业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26个,新签合同外资额为-11103万美元。同期来自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由19个减为7个,新签合同外资额由19893万美元减为1439万美元。这种变化虽然不能完全归因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但其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沈阳制造企业同美国制造企业逐步由互补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这在资本密集型和中高端制造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再工业化实施后,美国金属冶炼行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工业交货值都出现了明显回升,而这三个行业也同时位于沈阳市五大优势产业中,会对沈阳制造产品产生一定挤出效应。再工业化战略还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回升,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在2008年之前由2000年的14.09下降至9.14,2009年该下跌趋势被扭转,至2011年提高至9.89。可以预见到,未来沈阳制造与美国制造的战场将不仅限于美国市场,而且是以世界市场为舞台。
第三,美国政府滥用其国际影响力,给沈阳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制造了困难。近年来,美国推动TPP谈判进程,其极高的准入标准将中国排除在外,提高了生产成本较高的美国制造的竞争力,为重返美国的制造企业创造了盈利空间。自美国实行再工业化战略以来,沈阳市制造企业产值利润率一路下滑,至2014年跌至5.41%,较2010年下降了22.82%。如上文所说,沈阳市制造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因于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在客观上使沈阳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更加艰难。
6 政策建议
第一,培育全流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联盟。考虑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水平,以单一企业来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尚不可行。[ZW(]黄群慧,贺俊在《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中指出,我国制造企业与德国西门子等能够提供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综合集成企业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ZW)]但沈阳市已经出现了在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掌握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这就为沈阳市牵头成立一个立足沈阳、辐射全国的全流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联盟创造了条件。
第二,在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同时,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推进机械装备再制造,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在加大环境监测力度的同时,引入专业环保服务业务,培育环保服务业。
第三,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条件好的企业自建研发中心,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项目的研发;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成立事业性的科技服务机构,设立制造业公共技术研发基金,对有巨大需求的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进行扶持。
第四,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健全质量管理体制机制,推广实施先进的制造业标准;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品牌意识,注重培育品牌价值,推动沈阳制造由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优势转变;引入制造业质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的行动评价方案。
第五,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商业模式转型,强化制造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和科技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主辅分离与外包业态的发展。
第六,加强与德国企业合作,积极争取更多《中德合作行动纲领:共塑创新》项目落户沈阳;组建相关专家组,重点考察德国制造的标准化策略、智能工厂设计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相关技术,并将德国经验沈阳化。
第七,鼓励在智能制造细分领域掌握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的企业实施全球战略,在工业4.0大潮方兴未艾之时抢占国际市场,为将来推出更多智能制造产品打下基础;培育沈阳核心制造能力,结合沈阳市制造企业在模块化制造和大型复杂装备制造领域的传统优势,打造与美德日等工业强国优势互补的沈阳制造“核心能力4.0”。
第八,改造低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美国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流的经验说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发展制造业的唯一出路,通过对低端制造企业的改造升级,足以弥补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劣势,达到持续吸引外资的效果。
第九,针对美国政府滥用国际影响力的行为,除了依靠中央政府利用外交等手段同美国政府博弈外,可以推动沈阳市制造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利用跨国公司的力量组合优势资源,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6):5-17.
[2]唐志良,刘建江.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2(2):12-20.
[3]李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多层级影响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13,29(6):4-14.
[4]杜传忠,杨志坤.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82-87.
[5]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