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发展状况

篇1

【关键词】俄罗斯 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新技术及代表性项目 发展优劣势 科技奖励

1 俄罗斯科技发展简史

俄罗斯的改革及振兴是由彼得大帝从西方引进先进科技从而发展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开始的,彼得大帝的首要措施就是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近三百年来,俄罗斯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很多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就有门捷列夫、罗蒙诺索夫、科罗廖夫等等,这批科学巨人的名字将永载科学史册。曾是昔日的超级大国的苏联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展开了科技竞争,建立了种类齐全的科研机构队伍,涉及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苏联在航空航天、造船、核能、电子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直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国家经济衰退,这一时期的俄罗斯科学技术处于严峻的社会环境中,科技事业收到巨大打击。科研经费急剧减少,国家的科研投入因而减少,科学基础设施差,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俄罗斯科技资源流失。进入21世纪,逐步复苏的俄罗斯力图振兴科技,俄罗斯的基础研究水平虽然落后于美国,但仍具世界最先进国家之列,尽管困难重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俄罗斯扔基本保住了其作为世界科技大国的一席之地,在许多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2 俄罗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

2.1 优势领域

在高新技术方面,俄罗斯在许多领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如航天工业、核能工业、空间服务、武器和军事技术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军工和航宇技术,俄罗斯集中了最优秀的科研力量在军事领域,无论是在宇宙太空的研究与开发方面还是在尖端武器的研究制造方面,俄罗斯都是世界的佼佼者,丝毫不逊色于美国。

2.2 航宇技术

俄罗斯是空间科学大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独立全面掌握空间站制造、发射和回收技术的国家,它的卫星设计技术、载人飞船部件、空间飞行系统技术等等都处于世界前列。俄罗斯积极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并且分享尖端科技成果,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共发射了3000多颗卫星,拥有多种运载火箭,成功研制出可回收式火箭助推器,并正在开发宇航核动力装置。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轨道上运行15年之久后,于2001年3月完成其历史使命坠入南太平洋海域,“和平号”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它是20世纪质量最高、寿命最长、载人最多、技术最先进的航天器,在和平号上,俄罗斯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创造了连续在太空逗留438天的世界纪录。

2.3 核能技术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核聚变能的国家之一,俄罗斯的核能发电量约占俄国全国总发电量的16%,现有10座核电站,31个反应堆机组,总功率为23200兆瓦,俄专家还开发出了可以把核裂变能量变成激光的超大功率激光装置。

2.4 激光技术

俄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还研制出一种功率十分强大的激光切割装置,这种新型激光器的功率比已有同类激光器高出近两倍,它的工作过程由计算机操控,该装置发出的光束可以切割厚度达40毫米的金属及其他各种材料,切割误差小于0.1毫米。

2.5 主要研究发展领域

全世界的国家都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而俄罗斯的氢能研究和使用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早在1941年列宁格勒就将氢能发动机安装在汽车上。氢还可以作为核电站贮能,目前最具前景的项目是汽车机模块氢反应对国际项目,由俄罗斯一些重点研究所和美国美国能源部实施项目管理及资金支持。

3 俄罗斯科技发展水平综述

目前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水平良好,已恢复到苏联水平,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科技的振兴。首先,俄罗斯科技潜力仍居世界领先水准。俄罗斯具有一流的全民文化素质,素有“科教兴国”和“专家治国”的历史传统,俄就业人口中具有高等和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数比例很高,智力潜力居世界领先,教育改革显现成效,这对于增强国家科技储备和科技发展的后劲是十分有利的。科技投入逐步增加,政府增加科技预算拨款额度,科研开发队伍的数量居世界前列。虽然目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其科技体制能集中国家力量发展最具前景的关键技术,并能较快取得在这些领域的世界前沿位置。军工和宇航技术仍与美国并驾齐驱,但民用技术相对落后,但不乏强力,为了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俄罗斯联邦政府采取大量新立法、行政和管理措施,基于“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考虑,确定战略性关键技术,在某些科技领域实现国家层面的突破,使其作为俄罗斯科技的重点发展方向,并使之在俄罗斯各个部门的发展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火车头作用。

4 俄罗斯科的技奖励

4.1 科技奖励的规范

1994年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奖励条例》是俄罗斯国家奖励的基本法律基础。俄罗斯联邦国家奖是对公民在保卫祖国、国家建设、经济、科学、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维护公民生命和权益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给予鼓励的最高形式。国家奖励委员会将负责对评奖材料进行评价,按规定一人可多次获同意奖章,俄罗斯国家奖中的勋章部分一般都分为一级和二级,国家奖亦称“总统奖”,它是俄罗斯的最高荣誉奖,获奖者将获得奖章和证书,并无物质奖励。除俄罗斯国家奖之外,俄罗斯科学院也设有许多奖项。主要奖励机构有:俄罗斯总统国家奖励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奖励委员会,俄罗斯“全球能源奖”基金会。

4.2 俄罗斯科技奖励的特点

俄罗斯具有悠久的尊重科学与知识历史传统,并形成了良好的的社会氛围,评奖过程公开透明,层次分明,学术领域奖有30项,专业现金工作者奖则细到多达100项。科学奖励虽以自然科学为主,但也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科技奖励既包含在国家奖励体系中,科技界又有自己的专业奖项。

参考文献:

[1]龚惠平.《俄罗斯科学技术概况》,科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多媒体

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二、以多媒体形式的课程整合

1.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复习课中,多媒体课件的效果更加明显,它可以做到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系统地重复彼此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回忆快,记忆牢固。如在物理的整合过程中,复习"圆周运动"时,可把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卫星运动及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可以讨论小球脱离轨道的条件及各种圆周运动问题中的最值问题。复习"碰撞"问题时,可以用课件来演示各种碰撞,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使物理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

2.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

3.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实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好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应以一个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

2.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上的具体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积极地去探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

四、总结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政府职能定位;园区体制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13

现代农业园区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国自1994年开始启动建设第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先后启动建设了4批7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10年12月科技部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国家农业园区。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对于发展广西北部湾海洋水产业,增加农渔民收入,带动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受到了北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其建设和发展仍然处于初创阶段,还面临着政府企业管理职能定位、示范带动机制的建立和融资引资等方面的制约。笔者系统梳理了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初创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内一些学者从组织体系、园区定位、运行模式和园区规划等方面对国家级农业园区进行了研究。蒋和平 [1]对农业科技园区提出了比较完整有代表性的定义。卢凤君等[2]从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政府、企业和协会为园区三大主体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组织模式。蒋和平等[3]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功能定位、经营主体定位、运行机制定位进行了研究。蒋和平等[4]以山东寿光、河南许昌、武汉南湖和四川乐山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案例,对“设施农业+企业化”、“农业技术推广创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4种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模式进行分析。蒋和平等[5]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涵义及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归纳了“专家+农户”、“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专家+龙头企业+农户”和“专家+市场+农户”4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运行的模式。邵华 [6]依据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的案例,探索和研究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问题。

1 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背景与现状

1.1 建设背景

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发展和成型过程。北海市政府自1999年开始筹备北海海洋农业园区建设,直至申报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历时10年之久,大致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

1.1.1 筹备建设期(1999―2003年) 1999年北海开始重视并着手海洋农业园区的建设,以地处铁山港湾的“北海南珠科技园”开始建设为标志。2001年“广西沿海现代农业实验区铁山港功能区”开始建设。2003年北海首次申报以海洋农业为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但是由于基础条件较差未获批准。

1.1.2 基础提升期(2006―2009年) 2006年北海以海洋水产的特色产业优势参与“两广国家林产化工和水产星火产业带”建设,成为该水产星火产业带建设的主体地区并纳入建设重点。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建设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1.3 规范发展期(2010年以来) 2010年北海市再次申报以蓝色海洋农业为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该项目被列入“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和2010年市政府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12月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准,成为继百色之后广西的第二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2 发展现状

1.2.1 园区的主要布局及各功能区的定位 北海国家农业园区的总体布局是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

(1)核心区。规划区位于银海区及铁山港区。园区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规划建设,分别建设海洋科研创新园、海洋产品加工物流园和海洋科普观光园3个功能板块。核心区的主要功能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水养殖优势品种的种苗繁育、集约化和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水产品高值化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国际交流、旅游观光等。

(2)示范区。总面积约1.03万hm2,分布于铁山港的营盘镇,银海区福成镇、高德镇,合浦县东海岸的白沙镇、山口镇,合浦县西海岸的党江镇、沙岗镇、西场镇。示范区的主要功能是示范、推广海水养殖名特优新品种、高效安全养殖新技术,推进海水养殖标准化生产,以及出口型水产品养殖基地等。

(3)辐射区。辐射区作为园区技术和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分布在北海、钦州、防城港以及北海至广东雷州半岛西岸沿海。

篇4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32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过:“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从卡耐基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珍贵的资源。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人力资源是其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源,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技术人才,在技术研发、项目和市场开发等方面都需要具有能力的员工,因此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更多、需求更大,人力资源状况更加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科技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创业之初对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高,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会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不符合的则将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应该重视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但是,目前很多小微企业往往会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致使公司的人力资源存在以下不足:

1.1 员工年龄年轻化,缺乏实战经验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员工年龄比例经过有关调查,表现为企业有66.67%员工年龄都在30岁以下,30-40岁的员工占比33.33%,而40岁以上的员工比例为0。年龄为20―30岁的员工占绝大多数,这个年龄阶段的员工在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处于活跃时期,做事情敢于挑战、有主见、事业心强。但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工龄较短,并不具备足够的工作经验,当公司面临重大的突发问题时,年轻的员工易陷入不知所措的工作状态中,营造出紧张的工作氛围,在面临公司决策时也很容易出现偏差,导致企业走向失败。虽然在企业创业初期需要具有创业精神、敢于挑战的年轻人,但其比例过大也将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企业缺乏管理类人才,员工流失严重

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期缺乏的人才类型的调查中,管理类人才占20%,较高的比例也反映出管理类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创业初期,成立时间短,在管理制度方面往往比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管理类人才的缺乏导致各项福利措施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这也导致企业员工的离职率比较高。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人才的流失无疑不是对企业的重创,而要想解决员工流失所带来的问题,不仅加大企业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需求,更是在资金方面增加企业的压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员工的流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1.3 部分核心员工的能力难以达到企业的发展要求

在调查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对于核心员工技术研发能力的要求比例最高,达到了60%。核心员工的能力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核心员工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发展要求,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是企业对于其核心员工要求最高的。技术人员如果缺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研发能力,势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将浪费企业在其身上投入的成本和时间,加重企业的负担。在目前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中,部分核心员工的能力也难以达到企业的发展要求致使企业在发展上停滞不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2 科技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状况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缺乏人力资源规划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初期的创业阶段存在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由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企业往往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企业长期的发展规划。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微企业根本没有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缺乏,会使企业很难科学的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也无法了解企业在各阶段对不同人才和其能力的需求状况。盲目地使用人力资源,可能会导致公司人、财、物各方面的浪费,在关键时刻,其负面作用也将放大致使企业发展遇到障碍,阻碍企业良好的发展。

2.2 人员选拔没有经过科学的招聘程序

企业的人员招聘一般要经过科学的程序,首先需要分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然后通过正规渠道公司招聘消息,派专业的人员在正式场合进行招聘,经过后续的面试、笔试、复试等环节考核其素质、能力多个方面,科学地对投放建立的人员进行选拔。而整个过程需要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且花费的时间较长。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很难重视到招聘中科学程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一些小微企业为节约成本,会让员工从身边认识的人中寻找企业需要的人才。这虽然大大降低了招聘成本,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招聘的人才质量。因为在这样的小范围里,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员。

2.3 忽略了员工的培训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对各类员工及员工能力的需求比重也会发生变化。为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企业可以通过招聘选择合适的人才,也可以通过培训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尤其在没有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时,培训显得将格外重要。但对于小微企业,在更关注短期效益的情况下,容易忽略对员工的培训,毕竟在培训方面,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给企业增加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在员工的培训方面,容易得到企业的忽略,这也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原因。

3 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状况方面问题的建议

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发展的阶段,人力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决好人力资源状况方面的问题将有利于企业在未来阶段的发展,延长企业的“寿命”。

3.1 严格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科技型小微企业需根据制定的企业战略确定在不同阶段的目标,目标的确定有助于企业健康地发展;其次,企业应分析在不同阶段实现相应目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确定各类人才在企业不同阶段大致所占比例,人员构成的确定会使得企业在发展中得到平衡;最后,在进行分析后,就应按照企业的发展趋势,在保证企业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整,使其处于最有利于公司发展的状态。人力资源规划是动态的,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公司的发展前景、目标,不断进行调整,让企业能够不断保持活力,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3.2 科学招聘和重视培训员工

科学招聘是企业获得合适人才的重要途径,企业应该重视科学招聘,因为没有经过科学招聘,企业将难以找到适合人才。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前提是分析在此发展阶段企业需要哪类人才及所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应通过正规的渠道招聘信息吸引专业人才;再则,面试阶段,企业应派专业的招聘人员从学历、能力及素质等各方面对应聘者进行面试考核,采用灵活的面试方式选择最适合企业的人才。另一方面,如果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或者企业的员工人数处于饱和状态,为增加员工的能力以更好支持企业的发展,则可以采用培训的方式。企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需求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机制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初期发展阶段易受到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约束,这些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为消除这方面的阻力,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企业在研发新的技术、开发新的项目时,就可以与高校合作,鼓励高校中具有这方面能力的优秀学子积极参与。企业能够有效利用高校优秀学生所具备的才能,而高校学生则可以利用此番机会得到实践锻炼,为以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基础,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更多的高校学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与高校合作,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不足,汲取高校中鲜活的创新性血液,支持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企业人才

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不仅要能招到合适企业发展的人才,更应该做到能够留住人才。如果企业无法留住自己的员工,那么这个企业也将无法得到长期的发展,最终会面临着结束。为有效的留住员工,企业需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一方面,奖励制度的制定能够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员工获得奖励是企业对他们在工作中付出的认可,当员工知道自己的付出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在精神层面上员工会有种成就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自我勉励、更加努力。当员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更加努力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他们将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我是否要离开。同时,通过奖励对员工的工作付出进行认可,是企业对员工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员工能在这里得到基本的认可,这也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解决人力资源状况问题的措施能更有利于企业得到更长久的发展。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雪军,王波.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2,(24).

[2]鄂齐.中国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贫困;社会责任;企业;慈善捐赠

中图分类号:D4;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212-03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积极有效地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就突出,特别在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成绩显著,但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于贫困线之下。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贫困人口的减少意味着社会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同时社会差距的缩小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内部团结,减少集体行动的成本…。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而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完善慈善事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1 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状况

加快扶贫开发进程,要以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四轮共转”的模式同时推进。政府历来以扶贫济困为己任,但政府扶助的财力、物力与贫困地区彻底脱贫的需求相差甚远,还需广泛动员社会、企业,以及广大群众共同关心支持。要解决贫困问题,就要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在财富分配上,有三次分配之说,而慈善事业就属于三次分配,三次分配要提倡社会责任。作为营利性企业,有能力担负此责任。尤其国有企业,具有一般企业难以比拟的、广泛的社会责任,承担着做优秀企业公民、为社会作道德表率的责任,这其中当然就包括扶贫帮困、奉献爱心。特别是动员各类企业进行以扶贫济困为内容的慈善捐赠工作。内容包括: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扶贫;积极促进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通过以上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扶贫开发机制,从而使贫困人群脱贫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最终实现贫困地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在我国,企业捐赠是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对于组织市场和社会资源,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企业扶贫捐赠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就对教育的捐赠而言,资料显示,中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 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者不超过10万家。而外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

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曾表示,我国国内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仅占到国内GDP的0.1%;而美国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美国GDP的9%,美国的富裕阶层――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做出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 700多亿美元。

虽然我国企业慈善捐赠在第三次分配中占主导地位,但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水平仍然较低。从绝对捐赠水平来看,2004年中国企业慈善捐赠总额约为5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企业慈善捐赠总额为120亿美元,是中国的近20倍。从相对捐赠水平来看,中美企业也有相当差距,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捐赠约占税前利润的0.25%,而同期美国企业慈善捐赠占到税前利润的1.2%,约为中国企业的5倍。由此可见,美国企业将较多的利润捐赠给社会公益事业,确实比中国企业更为“慷慨”。

当然不能就此对国有企业一概否定,其中也不乏富有责任感,积极出资扶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支持扶贫、和赈灾事业,积极回报社会各界对中国石化的支持和帮助。2006年中石化共投入扶贫资金837.5万元,在4个定点扶贫县实施了19个项目;支援班戈县建设资金1 186万元。

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唯一的单位荣获“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特别贡献奖”。自1996年开始,由全行员工自愿捐款,设立了“中国建设银行爱心基金”,并开展了一系列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活动。10年来,建行的爱心基金共向社会捐款3 472.6万元。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加根表示,“扶贫济困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要加大帮扶力度,必须各方出力,闰土集团作为全市的一家重点骨干企业,理应在扶贫济困中有所作为,多作贡献”。2004年,在扶贫济困、尽好社会责任方面,闰土集团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全年各类捐款达到871万元。

2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和价值观分析

企业进行慈善捐赠活动,仅仅是出于道义责任,还是基于企业公民理念?企业公民理念是企业良性捐赠的基础。对于企业公民理念的认识,国内企业认同度略低于跨国公司。根据调查结果,两类从“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的认同出发进行慈善捐赠的企业中,跨国公司占81.8%,国内企业占70.8%。可见,国内企业对企业公民概念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企业的发展和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福利息息相关。企业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影响之外,必须全面考虑对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消费者、社区等)的影响。企业进行捐赠回报社会,同时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也给企业带来效益。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承载了中华儿女的美德和仁爱精神,救助贫困,扶持贫困,是一项神圣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有能力的企业应尽其所能为中国扶贫事业做出努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此形成良性互动,把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优势同贫困地区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结合起来,把企业发展建立在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和帮助群众致富的基础之上。这样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这样做,让当地经济发展,企业自身同时得到发展,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也得到提升;这样做,实现了“义”和“利”的统一,共同发展,共享和谐。

3 调动企业慈善捐赠积极性的建议

我国要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企业向慈善公益捐赠,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良好发展,为全民造福,这需要舆论宣传、政策导向、法律制度等的配合。

3.1 加强慈善捐赠舆论宣传

相关部门特别是新闻媒体应加强对慈善捐赠的宣传力度,倡导企业公民理念,建立企业社会效益的评估体系,树立崇高的企业公民的社会风范,鼓励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于已经向慈善公益事业捐赠的企业,媒体应大张旗鼓地给予宣传报道,营造捐赠光荣、受人尊重的氛围,引

导企业对自身盈利价值观的重新定位,最终促进浓厚的社会捐赠风气的形成。

3.2 健全慈善捐赠政策导向

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对于动员社会力量捐资扶贫非常重要,政策性因素是促使企业扶贫捐助的首要因素,其中各种税收优惠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企业捐赠需要一系列政策对其进行鼓励,需要完善政策措施,采取税收优惠以及其他金融手段,鼓励企业捐赠,调动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在税收优惠资格上,落实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精神。税收优惠额度上,落实财税(2004)39号文,明确企业捐赠享受捐赠税前全额扣除的优惠。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发文加以明确,以便各级税收机关遵照执行。

另外,遗产税应当加紧研究并开征,没有遗产税便不可能有真正发达的慈善事业,尤其是我国父母为子孙造福的传统文化严重阻碍了人们参与慈善公益捐赠,完整的有利于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税制必然包括捐赠税收优惠与遗产征税。

3.3 建立慈善信息统计和慈善评估机制

我国目前的慈善捐赠水平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我国大量的公益捐赠并不是通过慈善系统来实现的。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先后有18 723个民营企业参与了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项目13 544个,到位资金总额达1 069.96亿元,为1 176.27万人提供了扶贫帮助;有19 003个企业参与了各项光彩公益事业的捐赠,捐赠总额达130.83亿元。除了向制度化的各种慈善机构捐赠外,还有大量的捐赠是通过单位、社区、民间等各种非制度化途径完成的,这些捐赠目前没有统计。此外,需要建立非营利评估机制,对公益机构的非盈利性、公信度和执行能力进行评估,对捐赠事项的公益性进行定期分析,以引导企业对慈善领域和弱势群体的关注。

3.4 将慈善捐赠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

我国企业的捐赠往往是一种偶发性与暂时性的行为,没有将捐赠纳入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当中,没有将捐赠视为赢得长期商业利益的一项持续性源泉。最好的捐赠办法,便是将企业捐赠融入企业战略,为捐赠拟定一个与企业经营业务有关的主题,然后制订出系统、详尽、有针对性的公关计划与营销策略,来突出企业的社会公益理念。以可持续的眼光去实践参与捐赠,并将捐赠计划、运作机制、激励措施等诸多内容规范化、制度化。

篇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9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1993年、1996年、1998年和2005年之后,发表的第5份描述世界各大洲科技发展现状的全球科学报告。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专家学者,以客观的立场、广阔的视角,分章概述了世界各大洲以及美国、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在科技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高等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科技成果等方面的情况,清晰描绘出2006至2010年世界科技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的全景图画。

这份报告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数据鲜明地呈现出全球科技发展变化趋势。其一,全球研发版图加速向多极化转变,欧盟、美国和日本在全球研发总支出的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他们的主导地位正受到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研发支出迅速增长的严峻挑战。这一趋势在企业研发开支中表现更为显著。其二,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战略共识。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更加重视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作中加快科技创新,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则纷纷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即使是贫穷国家或地区也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三,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科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速度和广度呈几何增长态势,为逐步缩小世界各国民众科学素养差距提供了可能。总之,全球科技创新与发展日益形成更趋多极化、更具创造活力、更有竞争性的良好环境。

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创新格局加速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对中国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报告所反映的5年,正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的5年,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中国研发支出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全球科研支出的比重大幅增加,成为推动亚洲研发支出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全球之首,科研产出的数量亦相当可观,科学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名列第三。报告确认了这一发展趋势,并明确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当前,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稳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推进,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吸收各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翻译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就是要为科技决策部门、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态势提供一个更宽阔的信息平台,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学决策化进程,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真诚地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辛格先生、贾古玛先生,感谢中国科协调宣部、国际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同志们为促成本次合作所做的积极努力,感谢各位译者的辛勤劳动,感谢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欢迎各位读者对本报告的翻译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本文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2010》一书序言)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管理;管理变革

前言

低碳经济是现阶段各国都在进行关注的内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需要面对世界普遍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保护的阶段性内容,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方式,从而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针对社会范围内的低碳经济要求,低碳经济的社会背景,企业在进行生产和管理时,及时调整管理方式,使得企业的发展状况能够更加适应低碳经济社会的要求,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障社会效益,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的环境保护,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论,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一,它需要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或其他的手段,尽可能地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双赢[1]。低碳经济的要求更近似于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以我国的科技发展方向和进度而言,具体的实现方面,尚存有一定难度。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的变革的方向性

(一)企业文化变革

一个企业的文化发展方向,也就意味着企业本身以及其员工的价值观取向。因此,企业管理需要变革时,首先需要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变革。首先是物质文化层面,需要企业在建筑、广告、产品的外包装以及设计等环节中体现出低碳经济的理念,其次是企业的行为文化层面,需要企业员工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体现出低碳经济的理念,以此来促使企业发展体现出低碳经济的理念。另外也需要在制度文化中强调低碳经济的理念,企业领导和管理层在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等活动中,就能够体现出低碳经济的意识。最后则需要在精神文化方面进行加强,使低碳经济的意识贯穿企业整体文化中。

(二)战略管理变革

另外,也需要在战略管理方面进行变革。企业的发展战略本身,需要体现出企业的低碳经济意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向低碳化转变,企业的战略理念从利用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企业的使命也同样需要向低碳社会发展[2]。企业不再单纯的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而是关注低碳生活,不断推动企业的传统战略管理方式向低碳经济的战略管理方式变化。

(三)职能管理变革

最后,企业为迎合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也需要推动企业职能的变革。企业职能大致包括对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模式的变革,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权责制度和考核机制;财务管理的会计、审计和投资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整理利益;在营销模式方面企业的关注点增加自然环境,营销模式的核心向人类社会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变革的措施

(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在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进行企业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方面,首先需要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与消费者交流的主要部分,企业形象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某一个企业的印象。而企业的形象,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企业文化所影响的,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够令消费者提高对企业的信任感,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中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令企业的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改变管理方式的重要性,进而能够更加轻松地推动管理变革在企业中的贯彻实行。

(二)树立绿色生产理念

其次,需要树立起绿色生产的理念,并将绿色生产的理念贯穿到生产过程的整体环节中。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污染环境的产物,而受限于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对生产过程中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净化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为达成低碳经济的要求,需要企业树立起绿色生产的理念,增加能够保证绿色生产的技术方面的投入。尤其是某些会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更需要提高对能源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不断降低废气废水的排放,保证企业管理能够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3]。

(三)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最后,为迎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应该不断加强对管理体制的变革。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对企业管理的体制进行全面的变更和优化。这种管理体制总体来说包括多个方面,不仅需要对财务管理模式和企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不断修正企业的营销模式和发展方向,最重要的在于对企业的人事管理问题进行调整。低碳经济也同样意味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会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激发出工作人员全方面的能力。通过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推动企业管理向低碳经济方面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所影响。现阶段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比较大,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要求和影响下,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自然也需要围绕低碳经济的要求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变革。本次研究指出为与低碳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变革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企业文化、企业的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职能管理进行深入的变革。而企业进行管理变革的措施方面,则需要企业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以此来不断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管理方式,能够更加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变革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4(08):32.

[2]王素云.试析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变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07):167-168.

篇8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发展已经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总量开始进入高位、高速增长期。进入新世纪,科技发展加快,特别是确立自主创新战略以来,科技投入产出总量呈现高位、高速增长态势。近两年,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总量除美国、日本外,已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当,有的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2006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8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研发人员150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22万人,均居世界第二位。按当年汇率计算,2006年我国研发投入(3003亿元)次于美、日、德、法、英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达到3664亿元。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申请69.4万件,授予专利权35.1万件,都处于世界前几位。2007年,我国的SCI、EI和ISTP论文总数达到21.8万篇,保持世界第二。我国科技发展的总量大,速度也快,近年来主要投入产出指标增幅都大大超过GDP增幅,也大大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增长率。近5年中,我国研发投入的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7年专利申请量增长20%以上,专利授权量增长30%以上。

第二,我国科技引进已经处于高端区域。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需要的技术和设备几乎都是引进的。在短短的30年里,我们通过开放和引进,完善学科布局,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改造,迅速接近国际科技前沿,进入了引进的高端区域。2007年,技术引进合同中的技术费占合同金额的76.4%;其中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引进合同金额占全部金额的66.0%;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线引进合同金额占全部金额的26.1%。而改革开放前期的技术引进,以设备为主合同金额所占比重高达80%,而以技术为主合同金额所占比重只有20%。这说明,当前引进的重点,已经不是设备和生产线,而是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许可这种高层次的软技术。2006年,国家“863”、“支撑”和“973”三大科技计划引进人才2734人,包括国外专家34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均为留学回国人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留学回国人员在校长中占78%,在博士生导师中占63%,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占72%。当前,已不是引进一般人才、进行一般性学术交流的问题,而是要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和团队。

第三,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仍处于第三量级。在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简单的数量差距,而是一种级差。如果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大致划分为3个量级,最高级是美国。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但却雇佣了世界近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支出占了全球研发支出的1/3。第二级是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而我国则处于第三级。

因此,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科技发展状况的判断是三句话: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这三句话非常恰当,完全正确。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

二、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创新结构不合理,重大原始创新不多。缺乏重大科学发现。很多领域基本原理没有突破,学科体系建设没有进展;与国际权威的科学奖一直无缘,国家科学技术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奖项也经常出现空缺;世界一流的重大成果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寥寥无几。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和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缺乏重大技术发明。2007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全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22%和9.1%。在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中,国内仅占47%。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中文输入法领域,这四类专利共占79%。

二是产出结构不合理,作为生产要素的科技成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拥有专利成果330多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70%~80%可以进入生产领域,“85%的美国人均收入增长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提升”。

三是科技发展不平衡,创新活动覆盖率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研发人员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2%、21.8%和17%。产业科技发展不平衡。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集中分布在教育、金融产业、科研单位、公共管理、信息产业以及文化卫生领域,所占本产业就业者比重除文体娱乐业35%以外,其余均在42%以上;而制造业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占本行业就业者的比重,仅为6.38%。

四是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研发不平衡,内资企业创新效能较低。中国现在的工业增加值当中,超过1/3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进出口贸易总额5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在近年来的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中,三资企业占近90%。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无线电传输、移动通信、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的分别占93%、91%、85%、69%、60%。

三、我国科技发展转型升级战略

要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促进科技发展转型升级,从数量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从投入拉动型向生产消费型转变,从单纯科研型向研发经营型转变。

(一)制定和实施国家研发战略。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时,我国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为2.5%。若GDP每年增长7.18%,按2007年不变价格计算,2020年我国GDP将达到61万亿元。届时,研发经费将超过1.5万亿元,这是2007年研发经费的4.2倍。近两年,政府一些管理部门和企业科技管理部门都已经感受到研发经费高速增长的压力,有的企业反映对突然增加的研发经费不知所措,制定国家研发战略迫在眉睫。

(二)制定和实施国家科技振兴产业战略。把产业集群作为科技振兴产业的支点。组织产业集群中的产学研力量,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创新,建立产业链,形成产品市场,建设充满活力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中国科技500强。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地位。

(三)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战略。把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扩散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统筹协调,结合产业转移开展技术转移,以技术转移为主导带动产业转移,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技术转移。

四、实现转型升级战略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有最终用户的科技公共投入机制。国家科技公共投入机制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改革先研发、后产业化的研发模式,在研发的起点就引入最终用户,用企业机制运作研发项目,研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凡是有国家需求的项目,都要实行此种改革。

(二)设立“产业集群创新重大专项”。目标是“五个一”: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一批经济增长点,推出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造就一批高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三)对基础研究实施积极的投入政策。必须改变企业只搞开发、不搞基础研究的状况,重点支持企业的基础性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发,以及大学、院所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四)以开发类院所为主体建立我国的研发产业,拓展企业技术创新内容。

(五)成立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该机构负责促进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区域的转移扩散,以及企业间、区域间的技术转移扩散,制定技术经营政策,负责技术市场监管,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服务;开展企业技术需求调查,组织技术转移可行性评价,跟踪调查技术转移后的使用情况。

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与科技部随后制订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新的比较优势。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仿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断。

一、国际政治动因:技术威慑成为斗争焦点

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既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也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20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体现。今天的高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术上的领先是主权国家参与国际政治较量、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之一,技术威慑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为有效的威慑手段。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现代科技工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实力和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主动权。在当代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竞争力问题的那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央政府必须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通过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来引导其发展。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追赶”成为我们政策设计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安全观念的变化,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使得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看到,高新技术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其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由于一些国家将中国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正在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压制,因此经常把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问题政治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技术合作和引进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我们必须分清科技发展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次,可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技术引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坚持把技术的赶超和跨越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产业。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世界,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受侵害是一国政府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担起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历史重任,“技术瓶颈”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来看,在科技发展上摆脱过去的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是我们必须确立的战略思维,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统一应该成为技术选择的出发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有过去20多年那样好,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安全上的高风险期。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安全利益出发,主动进行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家战略能力,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者战争。21世纪是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竞争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最佳选择。没有自己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中国要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获得相对优势地位是不可能的。我们逐渐成型的新科技发展战略之所以强调要着重研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二、国内经济动因: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过去20多年中国的发展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数量型增长”,经济增长明显超前于科技进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导下,虽然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中国自主科技进步进程缓慢,统计意义上的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知高并不等同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纪开始后,由于科技和信恩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全球化所导致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只有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中国自主产业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换,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阶段。这一时期自主科技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主要原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个目标不仅是经济数量增长的概念,更是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的综合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质的提升。作为从属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现在,我国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实现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争取到2020年前后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中期目标,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支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必须完成科技发展由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正因为如此,我们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从2003年开始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使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场,但是“全面开放、跨越发展”应该是我们在确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坚持始终的基本思路。

中国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历史变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外来型工业化”。一方面工业化所需关键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另一方面东部和中西部经济联系不紧密,沿海地区的技术引进没有起到拉动内地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强调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的科技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努力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国内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化成效如何,主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普适性”:“科技是牵头的方面”应该落实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科技部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是实现科技发展战略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重大措施,必须以原始创新为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实现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

篇10

关键词: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聚类分析;雷达图

当今世界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科技发展水平之间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力是国家实力、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地区)的科技竞争力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熟知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基础。还包括体制、机制、环境等“软因素”。而城市科技竞争力又是影响一个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对提升区域竞争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江苏作为科技强省,经济大省,为了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对全省范围内的主要城市的科技竞争力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为此,本文在分析城市科技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所获得的数据对江苏省10个主要城市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分析各类城市科技发展的特点,为各个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1 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科技总量、科技实力、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的一种综合体现。目前对于科技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家这一层面上的,但对于科技竞争力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已基本达成一致,主要包括:科技发展(包括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方面)、科技潜力以及制度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城市科技竞争力定义为城市在科技发展、潜力及其体系内制度方面,在相应的竞争环境中,与其他相应的城市相比而言所具有的吸纳科技资源和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城市科技竞争力是一个规模庞大而关系复杂的巨型系统,它的内涵十分广泛。一般而言,城市科技竞争力处于企业与国家竞争力之间,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政策体制环境下,由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要素形成的一个动态的有机统一体。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科技发展。城市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城市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科技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方面。科技投入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没有投入何来发展?而科技产出则是衡量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是城市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城市在科技竞争力的发展条件和具体的政策执行方面存在显著的非均衡性,即当前不同城市科技竞争力发展的体制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城市科技竞争力必然要受到地区和国家两个层面在科技政策和体制要素方面的约束。这种约束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方面的情况,具体主要包括科技工作领导情况、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基础性科技工作情况和科技工作特色及突出成效等几个方面。

三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科技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而考察城市科技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科技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只有将城市所有的科技资源充分合理运用,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城市发展的长久之路。

2 聚类分析

城市科技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主要可从城市科技发展、城市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和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几个方面进行,而全国城市科技进步考核正是从这几个方面的考虑设计了指标体系,为此,本文利用考核指标体系(来源: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态势分析课题组)和考核所收集的数据对江苏省10个主要城市(南京免于考核)的城市科技竞争力水平进行聚类分析。考核指标体系有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情况、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和科技发展指标三个一级指标。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情况包含科技工作领导情况、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基础性科技工作情况和本地区科技工作的特色及突出成效四个二级指标,用十个定性指标阐述。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包含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二级指标,用九个定量指标阐述。而科技发展指标又包含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个二级指标,用十个定量指标阐述。聚类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2003―2004年科技进步考核得分,聚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为更清楚、更直观地反映江苏省主要城市科技竞争力的现状,笔者根据我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小组处获得的资料,经过收集整理,借用“雷达图”的形式和基本原理对其进行了描述。雷达图(RaderChart)又称蛛网图,可用维数较高的样本数据画图。其步骤如下:若有N维评价指标,则将整个圆(360度)作N等分,由圆心连接这N个等分点,得到N个辐射状的半径,即为N个指标的坐标轴。然后,将N个观察值点映射到相应坐标轴上,依次连接起来得到的N边形即为平面表示的N维雷达图。它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闭环,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样本的“姿态”,并便于与标准线(区)进行对照比较,直观地显示样本的优势和劣势,为改善样本“姿态”指出方向。“科技竞争力雷达图”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提出来的。根据上述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不同地区按照一级指标在雷达图上显示出来,用3个区域分别代表各一级指标的发展状况,将其发展水平映射到相应的坐标轴上,连接各点便能得到一个三角形,从而一目了然地看到该地区科技竞争力的水平和结构。它能够比较清楚地反映出现阶段该地区科技竞争力的相对水平,一级指标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可看出与其他地区比较的情况。由于各个一级指标都采用他们的得分进行表征,数据处理比较简单,首先进行标准化(样本值一均值)/标准差,再将处理后的数据映射到0―1区间内即可。

由图1我们可以粗略看出江苏省主要城市的竞争力的相似性情况,再结合快速聚类不同类别的聚类结果(见表1),最终确定分为六类结果最合理,即第一类包括扬州市、镇江市和泰州市;第二类包括常州市、南通市;第三类包括连云港市、盐城市;第四类:无锡市;第五类:苏州市;第六类:徐州市。

3 结论

将上述聚类分析结果和其考核得分情况(数据庞大,仅列出主要数据,见表3)以及图1可以看出构成科技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对聚类分析结果给出实际解释。以苏州为例,它的各个指标处于对称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对称”仅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严格的描述)表明其科技竞争力各要素之间呈较好协调发展的态势,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

同时,依据以上数据处理结果,可以将这十个城市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均衡发展型城市。以苏州、无锡为代表。苏州、无锡同属江南,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发展的先头部队,致力于发展“服务业主要在上海,制造业集聚在苏南”的互补态势,更好的成就与上海的对接。他们各要素之间呈较好协调发展的态势,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无锡的科技促进和科技发展都排名第一,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值分别为1和0.5;苏州的科技促进排名第二,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值分别为0.621 386和0.555 556),经济发展迅猛,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一直是全国瞩目和经济学家讨论的焦点,详见表2。

第二种管理促进型城市。以常州和连云港为代表,常州和连云港经济发展较快,他们的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值分别列为第一、第二,详见表3。这反映出他们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使得它们更好地扩大了科技的溢出效应和资本的增值效应,更大程度上发挥了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三种普通发展型城市。总体来说该类型城市的科技竞争力的发展具有较广阔的空间,应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将各种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谢守红.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98―99.

[3]鞠芳辉,杜晓燕.中国沿海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得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3(3):83―88.

[4]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19―20.

[5]廖远涛,顾朝林.关于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设想[J].规划师,2003(7):34―36.

[6]Lain Begg.C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J].Urban stud-ies,1999,36:795―810.

[7]Peter petitive advantage agglomeration economicsand regional policy[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Review.1996.19: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