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培养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4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培养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培养知识

篇1

【关键词】生物学生记忆能力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memorize the biology knowledge

Zhu Dan

【Abstract】On one hand, students need to memorize plenty of knowledge when learning biology,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lation among the knowledge is quite complex.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memorize, should make them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deeply, should arous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pay attention to integrate with practice, doing which can deepen students’ memory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Keywords】BiologyStudentAbility to memorize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生物的识记内容相当多,联系又相当复杂。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方面要加强,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

1.深刻理解知识。生物学有很多理论知识要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准、记牢,才能灵活应用。对要记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先理解知识的组成及其关系,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变成形式简单、层次清晰的知识链,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便于记忆。如:学习自由组合规律时,判断、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再给同学们举实例,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就比较扎实。

2.引起学生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学生也容易记祝。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开始的时间内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最好。如:讲“生物的变异”一节时,我讲到:1977年11月在台湾出中捕获了一只雌性白猴,它的主人向全世界发出“征婚”消息。直到1979年6月我国也捕到一只白猴,正是雄性的,大家都非常希望这两只白猴能结为“夫妻”。为什么人们这样做呢?原来白猴的出现是件稀罕事,它是生物变异的结果。大约要经过一万年的时间才可能出现一次,这种变异性状才能够看到。那么这种变异是如何产生的?过程如何呢?它属于什么类型的变异呢?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给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篇2

高职生物素养学生课堂教师生命是什么?对于这样一个貌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刻的问题,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回答。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如果认同这种看法的话,我们的教师也需要扪心自问,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尊严了吗?给学生以活力施展的空间了吗?给学生以张扬个性的机会了吗?如果没有能做到这点,虽不能说是“谋财害命”,但也至少是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与活力。

一、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学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学校中、在课堂里生存的?这样的问题也许是教师很少主动去探寻的。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生命体之间信息的交流。在课堂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群体,由于教师是“术业有专攻”“闻道总在先”,且在年龄上要长于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优势群体。而学生“知者少”“闻者寡”,且在年龄上要优于教师,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劣势群体,两个群体在学校所处的地位不同。

教师在课堂上发出各种各样指令,布置各种各样的要求,以他的是非观来衡量判断学生的是非,以他的标准作为学生的行为标准。可以这样说,教师的生存方式与学生是不同的,教师作为一个优势群体,如果没有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的话,就很可能用自己的思维来替代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行为来替代学生的行为,忽略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所作所为。

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积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色彩波澜,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迎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不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他们很有可能在课堂上是生存于书本世界,徜徉于书本,远离于现实,而在课下是生存于现实生活世界,汲取着生活的真知,接受着生活的淬炼。

学生之所以在学校中感到学习纯粹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凡此种种,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系。

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有数学,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例如,在生物课堂中讲《食物和营养》一课时,让学生记载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数量和总热量的估算及包含的主要维生素、矿物质,讨论其膳食的合理性,或以一顿普通的中餐和“麦当劳”“肯德基”等西餐比较,对比得出主要营养素的差别,这会使学生学会用自己所学发现身边的问题,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对学生有挑战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

学生的心理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教师也常常发出“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的感叹。应该说,学生心理上发生变化,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态度上与以前的学生有所不同是正常的,这恰恰说明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顺应这样的变化,不能用旧有的框架与模式来处理今天的事情,面对今日的学生。具体到课堂教学来讲,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排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和行为上。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创设问题情景,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

生物教学在问题创设上,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知识的基本规律,组织成有序的、系列的问题,组织学生去探究和解决。比如在呈现案例《遗传的现象》后可提出“从生殖过程来看亲子之间的遗传桥梁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设问“怎样理解基因是控制性状遗传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前后两个问题比较,后一个在解答时更能体现系统的分析和整合的方法。

四、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班级上课并不等同于全班集体教学,不等同于不能因材施教,集体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指导都可以在现有的班级上课制中留有一席之地。以全班学生为对象的集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达到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完成知识传输的目的,但是却不可避免地忽视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由于学生一直处于静听的位置,所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受影响。个别教学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为出发点的,可以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使得教师的教学对症下药,但与此同时教师花费在个别学生身上的时间会相应延长,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会出现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

小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纳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之长,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积极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组学生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弥补了因个别学生而导致教学进程加快或放慢的缺陷。在这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其特点和优长,要根据教学的不同目标以及不同情景加以灵活多样的综合运用。

五年高职学生很小就进行职业方面教育,但是其生物素养的培养不能忽略,要将其最终培养为:(1)具有必备的生物知识、练习好相应的基本技能,使其在生活中能够学有所有用;(2)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用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即使课堂外遇到生物相关知识的疑问,也会运用以上能力来解决;(3)具有对生物相关职业的岗位要求的知晓,为将来如果从事相关职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关辉.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0,21(5):70-74.

[2]张桂敏.心理学、教育学案例教学研究[J].济宁师专学报,2000,21(4):89-90.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鲁晓成.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3

1、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一个人意识的核心。要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例如:只有在了解显微镜结构及使用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具有较强的显微镜操作能力,才能在操作中寻求更快捷的方法,或提出改进显微镜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措施。这样会激发学生寻根究底,利于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应知识的积累,创造就失去基础。当然,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这样会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削弱了创造力产生的根基。生物学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课本,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甚至向其他学科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在改进教法中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就范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就范式教学方式不给学生留有积级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创新教学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积级主动地思维。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探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进行,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能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而得到答案后,接着再追问一些启发性问题,如你如何想到这个答案?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解决问题是否合适?能否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等,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思维。

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3、观察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生物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初中生不仅好奇、还很好动,在日常生活中对生物具备或多或少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设计、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有所发现,并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①尽可能开设探索性的实验: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能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学习,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不是机械照搬。如“探索绿叶在光下的功能”,让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材料,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探索。②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科学研究方法设计新的实验。如:学习“呼吸作用”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推断叶在黑暗条件下的变化,在“脊蛙反射”实验中,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其感受器是皮肤等。③教师有意设计一些有趣的小课题,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实验找到答案,如“本地河流污染情况的调查”、“本地区留鸟、候鸟的种类”、“本地区珍稀动、植资源及保护状况”、“近亲结婚及其危害”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4、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那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挖掘教材内容,去吸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述生殖时,就联系利用克隆技术繁殖出的绵羊“多利”,讲述遗传物质基因时,介绍我国在培育转基因动物方面取得的成就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从内容安排和讲授形式上要善于在学生面前揭示一种新东西、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面前的好奇心。如学习“鸟纲”时,设计一组问题:鸟为什么会飞?人缚上一双翅膀就能飞了吗?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

5、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青少年阶 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一丝不苟、坚韧不拨以及自尊自信等品格。生物课本中能培养学生品格的内容很多。例如,达尔文为建立生物进化学说时的那种一丝不苟,敢于吃苦、乐于思考、坚韧不拨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影响。

篇4

关键词: 生物复习 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 实验设计能力

在新课改和现代教学观逐步推行的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提高生物的复习质量,是每个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本”为本,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方法,以提高生物复习质量。

综合知识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在复习时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夯实基础时,对生物概念原理的理解要规范,解题答时注意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来描述课本上的练习题中的图表、图解和数据等内容,养成使用专业术语规范答题的习惯。

在阶段性复习过程中,要求多种思维机能并用。引导学生听课听什么,要听老师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听老师对一类问题(或习题)是如何分析的;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笔记。忆即复习工作,一堂课下来或一个章节下来,我们必须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复习整理过程。通过复习,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另一方面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此即为古人所说“温故而知新”。“思”,即同学们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纠”,即无论是平时学习还是高考复习,测试总少不了,那么当老师批阅后的试卷发下来后,我们怎么办?这些问题你完全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自己发现问题之所在并予以更正。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在新课程教材别注重“概念图”的教学及练习,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抓好重点知识、重点章节的复习,这是备考的重中之重,应打破章节的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采用不同的形式重新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能提高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如必修一课本内容的主线为:分子——细胞——细胞结构——细胞功能——细胞分裂分化——细胞衰老死亡——细胞学应用(选修一)。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以活跃学生思维。

三、选择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些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以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关注社会焦点和热点是生物复习不可忽视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书本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的问题。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应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生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学医透析与生物膜,果蔬贮藏与细胞呼吸,除草剂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植物“烧苗”与渗透作用等。再如: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干细胞、沙尘暴、克隆技术、艾滋病、甲型流感、口蹄疫、西部大开发、富营养化污染等社会热点问题都涉及生物知识,因此,在生物复习中有关这些方面的训练也要高度重视。

四、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生物复习质量。

新课程特别注重实验思维的培养,在教材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并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思维以概念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设计和推理能力。复习教学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篇5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更多的是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历,因此提升中职教育中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非常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众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因此在提升中职教育实践能力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物理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变相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现象,从而打造高水平综合型人才。

1中职物理教学的现状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职教育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不同方面对教学情况进行全方面介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目前中职物理教学进展。

(1)从教学内容上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使用的中职物理教材还是传统的教材,因此学习的内容和普通中学的学习内容一致,不符合专业型人才培养要求,同时也会很难符合现代化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导致自身学习内容和实际应用相差甚远,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2)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方法目前使用的仍然是“灌输式”教学,这种教育法方式不符合现代化教学需求,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学生不会积极参与教学就会慢慢失去主动学习的能力。“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会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3)从教学评价上来看。目前评价中职物理教学最关键的就是根据考试成绩说话,也就是说考试分数的高低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中职教育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教学评价方面应该增加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2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上文已经详细介绍目前我国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希望通过现状论述能够为日后优化中职物理教学提供参考,下面可以根据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中职物理教学质量。

(1)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应该深入调研目前的中职物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教师是否满意目前的教材。通过详细的调研,找出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使用的教材当中存在的问题,由政府统一修改教材,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教师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

(2)从学校角度来看。从学校角度出发主要需要做到两方面改进,一方面是对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就是强化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最关键的是制定相应的激励和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公开课,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倡集体备课的方式优化课件,从而在课堂上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应该保持学校和当地工厂或者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成立实习基地。这样一来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将理论转变为实践。中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有利于学生自身技能的培养。

(3)从教师角度来看。①做好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认识物理现象并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因此教师应该做好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分组实验和随堂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或者教师提出物理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于中职院校的条件限制,一些实验现象无法重现,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为学生演示这些物理现象,例如测试电流,可以用计算机动画表示电流的运动过程,提高教学效率。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因素,要改善教学效果,就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例如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营造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多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不论是互相讨论还是自己查阅资料,只要能够得到答案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不应拘泥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良好融洽的关系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气氛、环境息息相关,师生之间应该面对面地交流和探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看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4)从学生角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中职物理教育教学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自身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注意形成良好的自我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校学生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培养对生活的观察意识,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将物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实践中,培养自身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将物理知识和自我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自觉地应用物理知识,这是提高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

篇6

一、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1.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须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搞清仪器的量程,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选用适当量程,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

2.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对安培表、伏特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刻度尺之类的仪器,还要学会零误差修正,让学生懂得零点是相对的,零误差的修正在生产上有普遍意义。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前调节零点或修正零误差的习惯。

3.会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掌握读数的一般方法,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同时,要学会正确读数的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若是凹液面读凹处,凸液面读凸处,从安培表、伏特表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并且正对指针,估计读数四舍五入等。

4.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杆杠的平衡条件制成的,因此,使用前和秤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刀口,要让学生理解保护刀口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使用方法和规则;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1.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

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如:力学实验中的支架滑轮的安装,牵引线的走向,斜面的架设等,有时要对一些仪器做机械调整或电气调整。

2.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进行数据处理、运算,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整理数据时,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应对该数据补测。要指导学生按有效运算法去处理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适当分析讨论。

3.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的结果。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必须让学生懂得减少误差首先要发现它的存在和来源,其次是确定减少误差的方法。实际上,只有改进实验方法和仪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测量的结果,提高测量精确度。

4.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

5.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再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线,整理好仪器和导线。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以免损坏仪器及发生实验事故等。

二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途径

1.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

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在分组实验中,既有思维,又有操作,实验时,教师可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在台上做示范,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做,这种方法对于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是合适和有效的。

2.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既可完善、丰富、深化课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主要形式有:①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②组织参观活动;③举行操作实验竞赛;④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篇7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是在整个学科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分析物理现象,掌握自然界的物理规律,是取得物理好成绩的有力的保证。

一、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教学的根本方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器材,对物理科学进行探究式的实验,人为模拟或控制自然界的现象,将复杂的问题转变成简单化的过程,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找寻现象的本质规律。引人入胜的物理实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养成尊重科学、尊重客观事实的良好素养,因此,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注重实验过程,创新实验思维,提高物理素质

1、演示初中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欲望。人类兴趣的产生,是产生求知的最直接、最内在的驱动力,只要有了兴趣,事情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物理实验是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有效的引发措施。比如: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重,对妙趣横生的实验,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变幻莫测的实验现象,沟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这种不拘泥教材的束缚,让学生自由的创设条件去实验,将以往的演示教学搬到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中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激发起学习兴趣,亲身实验体验,感悟到事物的内在本质,真正地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初中第一节“引言”来说,在做完教材中的实验外,追加了一个小实验: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个矿泉水瓶子。教师指导学生在瓶子的底部开一个小孔,并向瓶内灌水,水便会从瓶口汩汩流出,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倘若将瓶口的盖子盖上并拧紧,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时,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水还是会流出来吧?”,“堵住啦,没有办法流出”,“应该会慢慢地流出来吧?”,学生们的脑海里会出现各种可能性,教师说道“同学们,凡事皆有可能,大家的猜测在未验证之前,都是有可能的,大家想验证下事实是怎样的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答道“想!”,于是,师生们将瓶盖拧紧,做了实验,结果几种现象都出现了,这时,学生就纳闷了,怎么会这样?教师给学生两分钟的思考时间,再跟学生们讲出现象的本质--大气压强的原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起,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并为后期的物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2、创设高效课堂,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新课改》要求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地位关系,以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地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拓宽学习思路,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让实验更加趋于理想化,从而掌握物理知识。比如:在导体、电压章节,用水果电池电压做实验器材,将器材的电压特征、电压大小等与哪些相关因素产生联系?与这些因素反应后,会出现哪些现象?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在物理实验中,通过对水果的种类、大小及插入金属片深度的测试,进行了各种尝试实验,对不同的水果及金属片的插入深浅,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探究,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结构,了解认识到了这一实验蕴含着物理问题的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原理。这种手脑结合的探究式实验,能够促进学生的独立处理物理问题,提出有新意或有价值的实验问题,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初中的物理教学还有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培养中学生的物理素养教学。建立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判断,相应地对物理原理进行计算和验证,抓住实际事物的主要矛盾,用多种实验手段和测量,将物理理论与实际现象相统一。比如:在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章节中,利用钢球、斜槽轨道进行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取决于哪些因素。将斜槽轨道放在实验桌上,再将不同重量的钢球从斜面的顶部滑落下来,钢球沿着轨道冲击着小木块,推动着木块前行,以此判断钢球所具有的能量大小。教师让学生们动手测试,注意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并加以记录。实验证明,质量大的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远于重量小的钢球,那就得到质量大的物体的动能大吗?不一定,教师再让学生将小钢球将斜面的位置调高,小钢球的冲击木块的距离也同样可以达到质量大的钢球的冲撞距离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经过从教材的信息快递中获知,物体从斜面到木块的速度与斜面的高度有关,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因此,出现木块的推进距离,真面目在于冲撞物体的速度大小决定了它的推进距离。这就是物理转化法。结语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不仅要验证教材中的实验理论,还要注意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引发思考,提出问题,正确全面地写出物理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形成细致观察,理解世界的观念和能力,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学生。

参考文献:

[1]柳海忠.新课程环境下物理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11)

[2]李健.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2(03)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物质微粒观;教学策略

化学作为一门从分子、原子水平进行物质研究的学科,其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对物质的微观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对物质的深刻了解。由于物质微粒观贯穿了整个化学教学当中,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课程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途径,在教育方式上就需要做到一定的创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去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因此培养学生的物质微粒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物质微粒观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13年推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里面就明确了其教学宗旨,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将物质微粒观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阐述。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物质微粒观能够更好的落实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度。在其以后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物质微粒观作为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观念,其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认识物质的组织以及相关化学变化等等,最终实现学生形成一个保持辩证、提高探索欲望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物质微粒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顺利学习化学,探索世界的奥妙。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相反的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保证了整个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使教师队伍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具体策略

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是一个从微观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全新的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原来所有的宏观方面认识物质有一定的区别,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模型和认识,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制定严格、可行的教学计划,制定出相应的具体策略来保证学生物质微粒观能够顺利建立和培养,具体来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采取以下策略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1.制定分阶段的教学计划。和其他所有的教学活动一样,化学教学在实践阶段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由于对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就需要学生能够领悟到最基础层次的物质微粒观。针对初中阶段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时应该先从培养学生的微观视角作出基础,让学生养成一个思考化学问题从微观角度出发的习惯,而不是原有的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解读。例如构成物质的粒子是极其微小的,在后续的学习阶段则将培养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认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方面,例如微粒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使得微观粒子在大量聚集时形成宏观物质,通过这种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学计戈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对物质微粒观由浅到深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切记冒进。

2.展现化学知识的动态化。教师在进行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的过程中,其最高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宏观了解微观的一种动态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现象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一旦学生能够将这种转换做到一个更快速更清楚的认识,学生就能够更好的进行后续的学习。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理解和认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例如,学生在最初撼确虫化学知识的阶段,对部分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能量的变化阐述出来,帮助学生从分子、原子的基础上了解微粒运动,具体而言学生在学习“烟”“雾”“烟雾”三者之间的区别时,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之所以会产生这三种现象,是因为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能量发生变化导致其中的微粒运动加速,固体小颗粒的聚集形成烟,液体小颗粒的具体形成雾,烟雾是固体小颗粒与液体小颗粒的混合,只要了解微粒在聚集之后其物质状态属于哪种,学生就从微粒的本质上了解了三种现象的区别。

3.做好课堂教学有效引导。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若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则学生对微粒观的培养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要坚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这一理念,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和认识。利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好奇心的促使之下进入到更加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借助己经掌握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了能够做好更好的引导,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教学法,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保证问题的连续性,换言之就是设计的问题能够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因此还需要考虑到问题的层次性,在问题难度递增的情况下保证其问题涉及到学生己经积累的知识点和当下的学习进度,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知识。其次,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启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向学生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的反思。最后,教师问题的设计需要在符合学生目前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普遍适应性。

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物质微粒观,教师需要将知识点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示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最好是能够站在学生视角用更加简单的方式,以一种简单、直观和有效的方式来展现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微粒观,而不是从教室自己的想当然的角度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例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寻找到相关课件直观展示出电流的形成的过程,利用生动活泼的课件将原电池的内容展示出来,通过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原电池形成的条件等。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将直观展示与微观角度两酱结合帮助学生在了解宏观现象的同时有效培养其物质微粒观。

篇9

关键词:护生;服务性意识;培养

护理工作是一门特殊的服务行业,而服务意识是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行业需求,为了使护生毕业后能成为优秀的护士,就必须提升护生的人文素质。南开大学校长康岫岩说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内在品质、外显行为养成的过程,必须大处着眼,细微处着手。环境的熏陶,行为的训练雕琢,来不得半点急躁与粗放。”服务性理念的培养亦是如此,护生只有具备服务意识,才会使服务成为习惯和自然,愿意为他人付出,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1 进行服务性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1 中职护生的背景

现在的中职护生都是90后的孩子,一直过着 “一切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服务”的生活,养成养尊处优、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他们在初中阶段的成绩整体偏差,有的护生学习能力及习惯较差;他们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期,也是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的错综复杂的矛盾阶段【1】;有些中职护生对护理专业没有情感,更缺乏为他人服务的意愿。但是,以后工作的性质却要求他们具有独立行事能力、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掌握许多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要尽力通过护士资格考试;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中职护生来说是极大的改变和挑战。所以中职卫生学校是他们转变“为谁服务”理念的摇篮,老师也有责任在情感、为人处世、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给他们以科学的引导。

1.2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健康及与健康相关的医疗卫生状况,对卫生保障的需求和期望日益增高。尤其是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家属,他们不仅关心医院的医技水平、就医费用、医院的环境,更期待优质的护理服务。2010年卫生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活动,基础护理要求由护理人员承担。这不仅对医疗单位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卫生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整体护理,护士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操作、专科护理能力,还需要改善服务态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因此,中等卫生学校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重点掌握生活护理的要点,并早期渗透服务性理念。

2 进行服务性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2.1 课堂教学中服务性理念的渗透

自护生开始中职教育的第一堂课起就让他们明白为患者服务和人文关怀是护士永远追求的目标。理论教学中教师运用游戏法、角色扮演法、P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让护生充分感性认识到患者的需求和护士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在授课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关怀的内容。在实训教学中练习的阶段,要求护生每一次练习时把学到的沟通、礼仪、心理护理等人文知识运用进来,培养护生的人性化服务技能。比如:进病房前敲门,让患者有准备;根据患者的生活背景和年龄称呼患者;与患者交谈时态度要和蔼、有礼貌,声音大小适宜,语调平和沉稳,尊重患者;为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操作前征求患者的许可;操作后感谢患者的配合等。这不仅是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良性接轨的必然要求,也是护生角色向护士角色顺利转换的有效保证【2】。

2.2 校园生活中服务性意识的渗透

护理人文思想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相应的文化积淀、教育熏陶和理念渗透。一方面学校与教师共同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两者相辅相成,协同促进护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上到政策、下到各项工作和设施、每次课堂教学,都可以渗透着人文气息,让护生随时随处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如可以在校园内的墙壁上悬挂学生在福利院参加社会实践的照片。另一方面,在学校住宿生活的护生们,需要逐渐丢弃“以我为中心”的习惯,通过集体生活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与人和睦相处,从小处着手运用服务理念为他人服务,如通过认真做值日为全班同学服务。使护生在学校就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从而缩短护生到护士的过度期,为将来的护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社会实践中服务性意识的渗透

“服务性学习”教学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方法,它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服务性。学校可以让护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在周末或假期到福利院、养老院为孤儿和老人提供基本生活护理;也可以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联系,让护生参与他们的义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护生真实体会到护理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患者,而是所有的个体;护理工作不仅存在于医院,还应深入到社区。在社会活动中,护生可以和社区及医院工作人员、社区中不同背景的个体进行沟通,并共同解决许多问题。通过“服务性学习”,使护生的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还可以了解到将来要从事的护理工作的意义和职责,既强化了他们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更强化了他们作为专业的医疗服务人员的责任感,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护理工作的服务性本质【3】。

2.4 临床实习中服务性意识的渗透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的良性接轨,是护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阶段,也是强化护生服务性意识的好机会。现在临床上要求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就需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首先,护生要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并将它贯穿于实习的始终,因为它是患者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培养护生服务性意识的基本方法。其次,实习中护生应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是医疗护理的需要,更是患者的需求。因为人们对与健康、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更迫切。护生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沟通水平,还有利于减少护患纠纷。最后,实习中要求护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为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在护理服务中,尊重患者,不因他们的社会职务,贫富、生命质量的高低而区别对待;通过观察和交谈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并通过各种努力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回答患者问题时要准确、耐心,处处理解、关心患者,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

2.5 考核中增加人文知识的比例

考试虽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它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重视;所以可以在各种考试、竞赛中增加人文知识的内容,判断护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护士资格考试中人文知识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护理技能竞赛中更注重人文知识的运用。因为科学合理地将人文知识运用于护理工作,能更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体现护理工作的服务性。

总之,从多方面对中职护生进行服务性意识的渗透,对于中职护生服务性意识的树立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展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更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护理工作者的要求和体现。

参考文献:

[1]毛靖主编.护理专业教学法.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

[2]朱钢美,李南.《护理专业学生人性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26(18):51-52

[3]黄宝延,沈宁.《服务性学习的概念及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12(23): 531-534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元认知能力;关系探讨;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01-02

当前教育领域元认知理论的提出源自西方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所谓的元认知,主要是指从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自我心理状态的构成、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自我学习任务的构建以及自我学习策略的制定等等。在各种认知的形成过程中,元认知起到主要的监控与调节作用,这也是构成生物学习思维的主要模式。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状况来看,元认知指导着学生思维活动的执行,同时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起到相关的协调与促进作用。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能力远不足以代表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而建立在教学情境基础之上的认知活动发展才真正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理解情况。

一、关于元认知能力与高中生物教学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元认知理论应用强调特定教学情境的营造,在有效的认知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形成。由此可见,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元认知能力培养,不仅仅在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感知和记忆过程,而着重在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的多重角度,无论是教学手段的选择还是教学目标的构建,都应建立在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基础之上,从认知培养角度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关于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与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元认知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关于元认知知识的概念,主要是指学生对自我知识的一种整合与完善过程,这与生物学认知概念中的结果呈现有着相同的含义。这不仅在于学习目标的构建,更在于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过程。因此,生物教学中通常会运用实验或是探究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元认知知识的灌输,突出环境影响对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2.元认知调控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元认知调控的存在关键在于一种认知活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环节的修正,都必须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过程中达到一定的策略完善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生物课程中元认知调控的执行,不仅关系到学习反思过程的实施,也与整体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3.元认知体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这一认知体验过程的实施是对学生现有生物课程知识的一种补充与完善,无论是教学情绪的优化还是教学环节的优化,都是一种元认知概念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这些全新的认知体验过程势必能够让学生在生物教学中获得更加有效的情感体验。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措施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绝非仅仅在于生物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应当是一种主体性教学思维和终身学习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传播。元认知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学生阶段内学习效果的提升,注重生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强调从多角度来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是当前生物课程教学的基本改革趋势,也是元认知理论应用于生物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实施现状,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从如下几方面得以呈现:

1.教学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元认知培养的重要意义。高中生物教学在于一种生命教育内容的灌输,它不仅涉及到相关的生物理论知识,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元认知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知识构成不仅包含了相关的生物演化过程,一些生物遗传或是环境特征也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更好地促进学生元认知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拓展。

2.认知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与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与必要的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紧密相关。这一教学情境是学生能力与思维共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气氛创设的重要因素,不仅优化了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过程,也使得元认知调控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体现,更好地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3.注重教学反馈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体现。教学反馈也是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这一环节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教学反馈关系到生物教学的教学结果,同时知识与技能的灌输也是学生意志力培养的有效路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教学手段共同实施,这一系统性的教学实施过程也是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4.重视元认知监控在生物教学实施中的有效补充。关于元认知监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是指教师必须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元认知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找准教学过程的重难点,为生物教学的开展创设更加有效的教学氛围。因此,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存在的元认知监控过程,对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实施效果也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