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作用

篇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其运用在高职化学教学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高职;化学教学;运用

化学是一门内容枯燥、知识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吃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化学教学质量若是得不到提升,将会抑制高职院校的发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在高职化学课堂之中,可以诱发学生的研究动机,优化教学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高职化学教学效率,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1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创新型技术人才供小于求,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技术性人才的责任,应当加大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指根据相关的研究理论来引导教学模式,同时还和素质教育思想有效结合起来。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有较多的化学实验,相对于其他的科目,化学教学更能有效落实时下倡导的素质教育[1]。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研究大幅度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够在原有传统教学上做一定程度的补充,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自身具有独特的特征,主要是对物质的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高职院校中的学科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尤其是化学学科,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化学的实用性充分展现出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学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如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这些既是当前化学领域需要研究的内容,也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内容,备受人们的关注。化学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要对相关的化学理论进行研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要高度重视,确保选择的课题既满足目前社会对于绿色化学理念的需求,又能让学生可以从研究过程中学习到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比如能源、污染等。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老师在课题选择上不仅要深入研究相关的化学理论,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尽可能保证学生研究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吻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高职院校有很多专业都学习《分析化学》这门课程,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相关的研究课题,比如,针对环保专业,老师可以设置课题“水果蔬菜中残留农药的危害以及去除办法”、“装饰材料中甲醛的含量以及危害”、“电池中有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扩散”等。针对轮机专业,化学老师可以设置研究课题“酸雨对不同金属的腐蚀程度”。针对汽车专业,化学老师可以设置课题“汽车尾气的主要组成及其转化”。

2.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对化学实验进行研究,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是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化学老师起到一个辅的作用:①化学老师的辅导。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化学老师是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老师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事必亲躬、大包大揽,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造成抑制,也不能不闻不问,完完全全充当一个旁观者,任由学生盲目开展实验活动[3]。老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研究动机,让学生保持着研究兴趣和研究热情,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指导,给学生的研究指明正确的方向,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技术性问题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研究“酸雨对不同金属的腐蚀程度”这个实验中,学生不可能运用真正的酸雨进行实验,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代替酸雨。又如,在研究“水果蔬菜中残留农药的危害以及去除办法”这个课题的时候,学生因为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去设置实验条件,老师可以给学生传授“正交试验法”等方法和相关理论。②学生自主研究。很多化学实验是学生独立完成不了的,化学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形成能力互补型实验小组。学生可以挺过上网查阅资料、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模型,根据实验方案开展受控实验、社会调查,从实验中获取相关数据,一起讨论分析,最后形成一个初步的结论。再将实验结果反馈给化学老师,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取得最佳的实验结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将其应用在高职化学教学之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是研究性学习相对于其他学习模式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化学老师要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海玲.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J].教育与职业,2013,(29):7-10.

[2]李静.新时期高职化学的教学困境与解决策略探讨[J].科技风,2015,(23):5-7.

篇2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阅读、参观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教学重点,难点),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些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5A第8课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布置小组任务,要组织一次郊游,你有哪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What time is the trip?How long is the trip? Where shall we go? What is the weather? What do we need? Can we take some …? How many students will go on the trip? Do we need …? 这些问题就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和主动尝试解决问题。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在5A第四单元Halloween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万圣节的资料,学生找到了万圣节的代表物品,例如,南瓜灯,万圣节儿歌和游戏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初步整理和归纳资料,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关万圣节的起源,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对西方其他节日的研究兴趣。

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供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

例如,教师对牛津小学英语5A第8课的学习反馈,可以写郊游计划书。在班级中发表,从计划书的完整性和可行性方面打分。学生不但学会了英语表达方法,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在万圣节的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报的形式,对本课做一个汇报,内容可以是针对万圣节的,也可以是他们感兴趣的西方节日。加深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作用

在小学英语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的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篇3

一、 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和求知欲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求知欲来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巴甫洛夫称之为“探究反射”。人类的好奇虽然有与生俱来的一面,但人类的好奇心可以转变为求知欲。当新奇的刺激出现时,人们就会引起有意识地注意,首先想接近、了解事物,进而尝试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所以学生的求知欲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来源于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同时也来源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

目前很多知识不再困于学科界限,往往是跨学科的、综合的、涉及到人类对整个世界的重新认识,对学科、技术、人才、社会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重新思考。以思想政治课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上网阅读、查找文献资料,学生认识到政治学科知识涉及的范围广,应用普遍,而且能解决许多生产、生活、环境、资源和能源等社会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将政治学科的知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发展、国防等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判断,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层面,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

二、 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用权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辩。”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人是能动的、自主的、万物之灵,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人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行为。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促使学生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培养人格建设的方法和能力。

以政治学科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一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依靠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的素质;二是在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人格水平;三是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科技,促使人格的现代化。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生分工合作,互相交流,资源共享,培养了合作精神。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这种特定情境中获知、育情、炼意、导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均衡健康发展,达到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 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创造中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善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知识载体、实验设备和器材等条件,充分发掘自身学习潜力,积极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充分掌握获取知识的主动权,有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独立进行探索性学习。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的发展不是完全由外在因素塑造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中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主体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从教师来说,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就会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来说,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说,研究性学习让每一个参与教学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甘甜,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会大大降低。

以政治学科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让学生自行确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可以是自然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包括时政热点、人类生存环境等等,可以是政治单学科,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例如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历史学、哲学与文学、哲学与地理学等方面,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角度、切入口、过程设计、方法手段等层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度。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宗旨,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获取信息,并将学到的政治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及应用于实践,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在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由学生自主寻找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学生就获得学习的最大自由度,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经验,没有特定的设置内容,学生从十分广阔的生活空间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课题,通过自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实现认知、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和发展,真正做到在创造中学习。

四、 研究性学习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践的观点是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人的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一个人的创新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基础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大部分来自于书本;直接经验则是学习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以政治学科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不是让学生记忆或理解一些知识,而是通过展示一个例子、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围绕一个或几个专题去学习知识、探究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研究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实际联系理论”,学生并不仅仅满足于了解一些例子、某些背景或情景,而是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这些现象提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完整地掌握学过的理论。这里着重强调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这里的体验创造或创新不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创新意识、态度和观念,包括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意识、对现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这真是对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只给学生讲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内化为自己的素质,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观念,这样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篇4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写作;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班级容量和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英语,同以前英语课堂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英语写作,在班级容量大的情况下进行英语写作大学,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可以说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老师出题-学生写作-老师评判-发给学生”这样的英语写作环节一直都是大部分英语写作教师所采取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于老师评判的作文有些还看一看,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看。对老师辛苦批出来的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很多学生不会去认真对待。更重要的是,学生英语写作的自信心备受打击,这样使得他们对写作产生一种抵制情绪,从而产生恶性循环。改变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过程中的“主角”迫在眉睫。

一、合作学习

1. 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上个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该理论的开创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

通过合作学习理论,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倡导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理论主要是强调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彼此互动,改变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之间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模式。在合作学习理论下,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从而减少了按照学习成绩或者能力分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借助于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成员在写作训练中的实际表现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更正,从而帮助学生在汲取丰厚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

2. 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首先,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和交往发展起来的。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也体现在与较强伙伴的合作中。小组成员通过讨论、争论、商榷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合作,不仅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也表现出比单独活动更为高级的行为,对认知发展更有利。

其次,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进行。

二、合作学习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性研究

1. 准备阶段。

此阶段大概需要三周的时间,通过笔者所在的学校选取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熟悉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引入合作学习的定义、熟悉合作学习与英语写作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对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加深和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将班里的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组四名同学,设定组长。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了解小组各个成员之间的语言运用能力,写作基础能力以及在写作当中的优势与劣势。这样做,只是为了第二阶段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时提前扫清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2. 合作学习理论实施阶段。

(1)信息整理与反馈。小组成员通过老师布置的任务开始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与信息,针对这一话题,将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整理出来。在课堂下,小组成员之间把自己在课下的信息整理在小组之间进行整合和交换,形成初步的框架。

(2)建构阶段。针对这一话题,小组成员之间开始独立的进行文章的建构。信息的整合与交换让学生感到有的可写,在此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当指导学生注意写作的一些基本注意事项,例如:标点、大小写、格式以及书写问题。

(3)小组互评。合作学习理论下,每一个小组成员既是一个小的集体,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信息的交流,对于文章的建构达到了最初的要求。接下来,小组成员之间开始进行成果互评,将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错误指出来,当然一些好的词和句子同样加以标注。各小组成员将拿到的文章进行再一次的整理和写作,然后上交。

(4)教师评注。作为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组织者,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与修改,提出合理的建议。一个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好的文章,都要进行批注,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习进步快的同学要提出表扬,好的文章要进行全班朗读。这样不但鼓励学生,而且对于自信心的增强也是一个好的方式。

(5)小组讨论与复习。针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普遍不高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反馈以后,学生将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细致学习。改正相关错误,并再一次进行写作训练,以期达到巩固的效果。

将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确提高了学生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英语写作,学生们不再那么犯怵,能够比较积极的去面对。于此同时,资料搜集不及时、课堂秩序混乱、个别学生自制力不强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还应当加以研究,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篇5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习为主体的活动,但这样不意味着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作用可有可无,事实上,从选择一个好课题,遵循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到最后结题,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指喜爱的情绪。它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活跃的心理因素。那么兴趣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由客观生活意义和在主观情绪上引力所致。学生的兴趣来源于诱因,进而产生需求,在学习上表现出高度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兴趣,学习才有热情,才会有动力,才有可能持久,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内在矛盾发展来激发学生探索心理。

②利用语文学科知识的固有趣味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③引导学生挖掘语文学科知识科学性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接近’和‘挖掘’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有的创造性才能或独到发现,教师要及时发现,善于引导,鼓励学生不迷信于古人、名家、老师,进行大胆探索,从而使学生尝到学习乐趣。总之,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千方百计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维行进状态。

二、因材施教、自主选题

如何选好课题?这是保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的第一道关,教师要认真做好指导工作。指导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爱好、特长,从学生实际出发,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基于这些底数,教师指导选题时,要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自主选题的原则。

现代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需食则资以肥料,好光则复以有色之玻璃,其间种类之别,我寡之量,皆几经实验之结果,而后选定了;且随时试验,随时改良;决不敢挟成见以从事焉。”这个形象比喻生动地说明我们应该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根据其个性特征,采用种种适当方法加以引导,应力避主观臆断,感情行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所传授知识必须完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在对青年进行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上,通常没有一门学科要教到详尽无遗而且也不能做到这一点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据其材、适其量、有的放矢,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宽拓深的空间,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至创造个性的形成,同时不能为了迎合所谓“自主”而忽视将其兴趣引向探求知识方面,防止出现课题操作性、无实用性、角度空泛、内容老旧。

三、授以方法,教会学生研究学习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的报告中强调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后三种学习方式都包含着社会能力培养内容,它们与学会认知一起构成了教育的四大枝柱。法国的社会学家埃德加 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听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综上所述,学会学习至关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鱼,则终生受用无穷。”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一切认识活动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学生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主体有目的、积极主动的,有创造性的作用于客体的结果,具有很强的能动性。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诱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应当是确定的,同时又应当是可变的、不确定的,因此教师要相机而行,因势利导,要借劲儿使劲儿,要随时鼓励诱发学生积极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多思善想,深入钻研的学习精神和学习习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先人做法,要大胆设疑。实践证明,这样做常常是会获得意久的收获的。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动是绝对的,人的认识,人对知识的把握等只能在动中进行。离开人脑兴奋波的冲动,离开人的感知器官的运动和大脑加工系统的开动,就无法“研究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动手搜集信息资料。主要方式:①社会调查,传统教学是封闭式的教学,教学远离生活,隔绝社会,忽视课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几乎没有社会的能力培养内容,造成学生视野狭窄,思路闭塞,缺乏灵活应变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关心现实,了解社会,善于向社会寻求帮助。②查阅材料,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信息来源也不断丰富,现在,学生不但可以到图书馆查阅图书获取材料,还可以通过电视、上网方式获取资料。

(三)培养学生具有思考――分析――创新能力。

知识和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博学并不一定使人智慧。”占有大量资料并不是目的,如果仅仅只让学生人云亦云,充其量他们只能是知识的“复印机”,这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强调要实现学生系统的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强调学生在研究学习中要发挥能动作用,开动大脑思考,狠下一番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功夫。学生自主研究并独到思考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逐渐学会了搜集与筛选有关信息,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特点和规律,并能在这基础上,重组材料,综合分析,有机使用。

当然,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很多,如果教师不授予学生正确方法会直接导致整个研究学习的失败。正如恩格斯指出:“方法正确,我们就可以免得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

四、建章立制,竞赛的学习情境

篇6

关键词: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实验教学

“操作系统”是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此课程对该专业后续知识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程序设计以及系统设计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去设计系统及程序平台。因此,重视操作系统的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对该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从事系统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很多本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操作系统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主要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很好地把握实验环节的比重。同时,还存在着实验内容过分相同,没有体现应用性,也没有设置多个级别,不能分层次地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实验的问题。

“操作系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这门课能够更好地去进行系统和程序的设计。对于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学,需要加强重视程度,增加教学课时,完善软硬件设备,为实验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为更好地实现操作系统的教学,还需要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解,以此为出发点。应用型本科,强调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偏重技术的专业,“操作系统”的教学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了解计算机知识,熟悉操作系统内容,能够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相关的程序设计的人才。从这个目标来看,计算机专业偏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改革途径

1.设置多层次实验内容

要将应用型本科的“操作系统”这门基础课教好,首先要改进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有梯度的内容,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同学更好地去学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操作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大型程序,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实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从实验设置的内容上来讲,可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

(1)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这种类型的实验主要是通过一些指令及命令来操作系统,使其做出一些应,让学生以此来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

(2)算法实验。这个实验主要针对一些学习程度比较深入的,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操作系统的知识的学生。在内容上,以一些算法为主体对象,让学生去编写算法,实现规定的功能。在算法上,一般是以一些比较经典的、偏向于实际生活的算法来锻炼学生,学生通过这个层次的实验锻炼,能够对操作系统的算法实现过程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2.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改进,除了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需要有梯度之外,还需要对学生实行实验分组,综合考虑各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再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一方面能够使其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沟通,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各组在实验中会有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学生能够相互交流探讨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驱动型的教学方法,能激活实验教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驱动型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实验中设置一个核心任务或者目标,让学生来围绕这个任务进行实验。

驱动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运用驱动型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将不同层次的实验进行再一次的内容划分,通过设置小任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去探索操作系统的知识,进而了解和掌握其核心要点。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采用分组实验,配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利娟.“操作系统”课程的几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

[2]邢丽莉.“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1).

篇7

【关键词】 初中地理 研究学习 新课改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之一,正是由于地理研究性学习具有极为丰富的素质教育功能,因而,地理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研究探索热点之一。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实施研究性地理教学的。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指向

与其他学习活动一样,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要扩大学生的知识,培养能力和其他意志品质等。但是,它关注的重点和价值指向与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的知识,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尤其不是仅仅由基本教科书规定的知识。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不再追求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追求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宽,而是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到实践中去运用。前者要求学生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不同知识之间建立横向联系,后者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使之 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的能力,不只是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的背诵、理解、掌握、复述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地撰写科研小报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

由此可见,地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时间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任务。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

1、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地理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由于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学习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然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地理研究性学习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不完全受地理知识掌握量的限制,更多的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如以张凯为组长的“关于传统快餐业与洋快餐业的调查”中,地理课本中从未涉及到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该小组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洋快餐进军平谷时,既考虑了城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宏观因素,在具体选址时也考虑了人流量大的商业黄金地段这一有利区位因素。他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涵盖了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感知印象与渠道、食物品种与饮食习惯、顾客构成、用餐时间、店内外装潢设计等多种因素,又将统计资料转变成形象直观的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已具备了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三、重视社会问题和价值现的培养

从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的研究课题来看,绝大部分课题都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反映国计民生中的热点。纯粹自然地理的考察选题极少。一方面表明学以致用研究社会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表明地理学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功能。这在过去中学地理教学中体现不足。

正因为调查分折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在无形的亲身体验中和批判性思维中内化和形成了一定的个人价值观体系,如地理学阐明的人口现、资源现、环境现及区位观等。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忧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学生在论文中都谈到类似的深刻体会,甚至出现了“保护我们拥有的每一滴水”的强烈呼吁等。这种价值观培养的力度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达到的。

四、加强学生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其结果往往是积极性和消板性并存。譬如:建材业是平谷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既带来了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又造成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学生在诸如此类问题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逐渐懂得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应该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并抓住问题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类似这样的分析中,学生通过主动的实际分析无形中形成了辨证思维方式,效果比课堂灌输要好得多。

篇8

关键词:教学效率;课堂参与度;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赵占香(1971-),女,河北柏乡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北京?10017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人才强教青年骨干教师”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37-03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教育行业更是突飞猛进。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普及,大学和普通高中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职业院校的招生生源急剧减少且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困生的数量急剧上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世界工厂”不能缺少技术工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技术工人的重担。但是,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越来越举步维艰,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讲课越来越没有激情,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上课认真听讲的人数越来越少,学习成绩也逐渐下滑。恶性反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循环,造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都处于尴尬的境地。难道职业院校的教学真的走进死胡同了吗?下面来看一组对我校(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数据。

通过图1和图2中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不同的反应,这也许与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英语作为基础课,笔者更重视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在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现在上课是一种痛苦的情况下,认为“学习是件有趣的事”的人占8.2%;“能认真听课,并跟得上”的人占18.6%;这两部分学生(占总人数的26.8%)应该是班里学习纪律各方面都很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和教师形成很好的互动;另外两类学生,反映“有的课程跟不上”(25.7%)和“想好好学,但学习真让我头疼”(26.2%)各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班级中有一半多的学生有学习的内在动机,但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没有转化为外在的学习行为。还有17.9%的学生反映上课“常常犯困,打盹儿”,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但不排除学生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不感兴趣。假设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有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这部分学生也是课堂中的可调动因素。

通过分析,教师、学生普遍反映现在学生厌学、课堂教学难组织的情况下,班级中仍然存在96.6%的积极因素和可调动因素。因此,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如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引导转化消极因素。

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参与度

1.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一节课)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指导、组织学生通过该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效率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质量的提高。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学生的学习质量较差(25.7%的学生感到有的课程跟不上),即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因此单纯增加课堂的教学内容只能导致目前的学习状态继续恶化。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方面入手。

2.任务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个简单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明白,都理解。认真分析班级中学生的思想表现,为什么有些学生内心里想学但行为上又厌学呢?深层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或很少)获得和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失去了学习动力。按照行为认知主义的理论,人在做出某一行为后,只有得到正向的刺激才会产生正面的强化,激发他再次做出这种行为。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在学生付出学习这种劳动后,非常需要一种正向的刺激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老师要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积极的评价,要认可学生的付出,肯定学生的成绩,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呢?虽然我们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坚持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的优点。但如果老是不切实际的表扬,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为所有学生(尤其是有学习动机,但有没有学习行动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才是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根本。老师应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跳一跳,摘到桃”。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正是为此设计,对症下药,特别是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篇9

白细胞作为血液细胞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在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与抗原侵入等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血液中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等是一种“污染物”,其同种异体输注会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FNHTR)、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同时白细胞还是一些嗜白细胞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的载体,输注含白细胞的血液制剂具有传染这些病毒的危险。因此,去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我站自2003年9月~2005年12月开始用以下三种方法对全血、红细胞制品去除白细胞技术进行了实验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血站型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四联血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3688,用前批批检。

血液由我站采集提供,全血400ml/袋,红细胞制品1u/袋。

1.2 方法

1.2.1 方法Ⅰ 过滤法:用血站型四联袋采集血液,将血袋悬挂于支架上,依重力作用自然过滤,让血液全速充满滤头进血端,下端开始滤出血液后开始调节速度,速度以250滴/min最佳。

1.2.2 方法Ⅱ 离心法:用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在一定温度、时间、转速的情况下,离心血液,去除白膜。

1.2.3 方法Ⅲ 洗涤法:用生理盐水洗涤血液3~4遍,去除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分别留取Ⅰ、Ⅱ、Ⅲ三种方法去白细胞前后血标本同时做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红细胞压积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各项检测指标,计算出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游离血红蛋白量。

2 结果

(1)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6.6±3.3,红细胞回收率可达(%)89.1±5.3。(2)离心法白细胞去除率(%)66.8±11.3,红细胞回收率达(%)86.7±8.3。(3)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84.9±6.4,红细胞回收率可达(%)76.4±6.8。(4)经实验证明过滤法最为理想。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范围日益扩大,人们更加重视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输血常常会引起输血反应,主要有:细菌污染输血反应(血液及器材被污染)、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型不合)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通过采用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污染造成的输血反应几乎已被杜绝;采用单克隆技术和严格进行交叉配血,溶血性输血反应已很少发生;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却有增加的趋势。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了供血者含有白细胞的全血或血液成分所引起,白细胞是某些病毒和病变物质的附着体,临床上因输入白细胞导致的交叉传染也时有发生。我们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用过滤法能高效去除白细胞,达96.6±3.3%。且红细胞回收率高。在去除了绝大多数的白细胞后,减少了相应的抗原白细胞的输注,减少了淋巴细胞毒性反应,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通过临床应用,普遍反映过滤去除白细胞后的全血、红细胞制品质量较前明显好,血液外观色泽红,含氧度较前高,血液输注流畅,无凝块堵塞。2005年由于方法Ⅰ的开展应用,为我市器官移植病人提供了高质量的全血、红细胞制品,延缓了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的发生。为手术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经常反复输血的病人使用去除白细胞全血、红细胞制品可起到治疗的作用,而对于一些新的患者可起到预防体内产生HLA抗体的作用。去除白细胞全血、红细胞制品的使用,为临床提高输血质量、防止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尤其是用于需要经常反复输血的病人、器官移植的病人、预行骨髓移植的病人。阻碍白细胞过滤技术大规模使用的主要原因是费用问题。但是,虽然使用去除白细胞的全血、红细胞制品与使用没有去除白细胞的全血、红细胞制品相比,从受血者每次用血的价格看,好像费用在增加,但由于减少了输血反应、减少了手术后感染以及缩短住院时间,医疗总费用可相应减少,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病原体感染机会乃至降低了死亡率。因此,100%实行白细胞过滤正成为新的国际输血标准。

【参考文献】

1 美国血库联合会(AABB)标准委员会.血库和输血机构标准.中国输血杂志,1997,10:13-17.

2 陈志哲.警惕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华内科杂志,1997,36:291-294.

篇10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2011年秋季,我们提出了《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的重要课题,并立项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探讨高中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从“学会知识”走向“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基础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突出学生获取知识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遵从学习者认识规律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是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普通高中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种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是指教师通过援引、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去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首先,研究性学习以哲学为基础,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原理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任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需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到规律。因而,人的认识活动、改造活动和精神状态具有主观能动性。研究性学习正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创造过程,是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具体分析、观察、体验和感悟,然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从课题选择、方案制定、实施研究、成果形成到交流表达无不依赖于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才能使自我得到发展。其次,研究性学习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据。卢梭说:“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让他自己去发现这些学问。”卢梭的主张与研究性学习从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课题和项目,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杜威也从经验与过程的意义上去认识和理解知与行的关系,他认为知与行是直接统一的,从而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强调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出了“经验课程”。而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其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研究性学习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发现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如出一辙。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还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认为学习不是学生孤立的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学习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互动完成,从而促进人与人间的合作与联系,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合作的精神”之课程目标惊人的相似。上述理论为我们研究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某些小课题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活动类作业,是研究性学习成果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全面性原则:研究性学习以培养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为课程总目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贯彻因人设计,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3. 问题性原则。课题源于问题,问题源于生活。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从教科书、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并且围绕课题去搜集资料、调查研究,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教师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学习是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的原则。教师应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科学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地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5. 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研究性学习主要目标之一。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作业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内容和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去实践、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与实践体验以及学习结果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和创造需要。

在研究中,我们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精神、科学的态度和道德观、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为目标;以年度为单位,综合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主题作业;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等主题,每年向全校师生提供100多项课题供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同时还根据社会和形势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充实课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作业表现自己和展示自我。

在作业设计的形式上,我们紧扣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创新设计了四种类型的作业:

1. 搜集整理资料型作业。搜集整理资料型作业,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作业。人们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其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专访、观察和查阅文献等。这类作业包括活动方案设计、电子或手抄报、展板和课件等。

2. 实践操作型作业。实践操作型作业,就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可视性的物品或载体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模型、作品、成品和实地操作等。

3. 情景设计型作业。情景设计型作业,就是通过创设特定情景,因“疑”生趣,因“疑”生奇,充分激发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照片、录音、录像、表演等。

4. 生活体验型作业。生活体验型作业,就是记录自我成长过程和对事物认知过程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成长记录、演讲、日记、研究报告等。

四、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具有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与学习形式的灵活性等学习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设计与指导方式方法,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特点,总结提炼出下列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研究性学习重要载体,《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下转71页)(上接33页)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发现的前提条件。在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培养民主氛围和问题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和调动情感,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强化方案设计。我们认为,任何有创意的成果都出自于学习者学前精心设计的方案。因此,我们在研究性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严把三个重要关口:一是指导与选题阶段,综合考虑学生内在和外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因素,包括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与能力等。二是实施阶段,强化学习型组织形式建设,积极推行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个人研究与班级相结合的三种学习组织形式,让研究过程及管理逐步深入。三是总结阶段,强化成果意识,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成果形式。

3. 激活学习主体。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是基于学生自我兴趣,自主选题学习研究,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留足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目标、内容、方法,包括指导教师;自我决定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但不排除教师的必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