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

篇1

一、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高中数学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这些理念正是研究性学习中大力提倡的.笔者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很注重研究过程原始材料的规范与积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研究过程中,是否能充分利用数学的工具性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即建立数学模型),是否有一些创新的亮点.

(二)新课程的内容为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

新课程中除了保留了原有的主干知识外,增加了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例如:算法、数据处理、概率统计、导数及其应用等,这些知识可以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笔者认为指导教师除了对这些知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还应指导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三)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对新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有重要意义

篇2

一、走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性质认识上的误区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生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他们关注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并非地理科学研究。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借鉴于地理科学研究,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对于地理科学研究而言,研究是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变成地理专业人才,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地理问题。例如,学生做《某某地水土流失现状调查》这个课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取证,收集信息,分析出一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建设性方案,而是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不是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有许多共通之处:二者都强调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在功能上都能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但是,二者有着实质上的差异:地理课外活动实质上仍是地理教学活动,但它是学生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可自由选择参加并无什么课业任务的活动。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指向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其立足于地理学科,又可以超越地理学科。既然,作为一门课程,就有法定的课时安排和相应的任务要求。

二、走出离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价值认识上的误区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表现出选题范围广、资料来源渠道多,处理资料能力要求高,结论的实用性强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l.不能将其功能“神话”。地理研究性学习如果能够有效实行,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不少地理教师会走向极端,认为这个“好东西”应该时时、处处、生生都用。其实,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就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在新课程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只是要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地位,使两种方式相得益彰,各尽其能,否则,我们将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学习方式的又一次失衡。

2.其价值取向与高考是和谐的。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尚有困难,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肯定会浪费不少时间,这样必定会影响备考,高考质量肯定下滑。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地理试题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题目逐渐走向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所以,高中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给备考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会有利于广大师生在新的高考形式下赢得先机和主动。 转贴于

三、走出教师角色认识上的误区

1.地理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有些地理教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角色定势,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仍处处以“权威”自居,要求学生按照他指定的课题、设计的方案执行,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处处干涉,一切由他说了算。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并且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其实,学生选择的课题有可能涉及地理范畴的任一分支,甚至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是无准备甚至不熟悉的。教师应当放下架子,平等的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教学相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地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

有些地理教师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既然强调自主探究、亲身实践,那么,就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这又走人另一个极端。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有特定规律的学习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学生常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常见的有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学生会面临选题不当的问题。

四、走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评价上的误区

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若评价不恰当会导致地理研究性学习偏离正确轨道,从而违背活动的初衷。

1.评价要同时重视过程与结论。

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必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如建立学习档案袋等,记录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当然,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应当重视学习的结果,因为追求成功是人的本能,在成就需要的驱使下,使学生表现出追求较高的目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这样一种积极的状态。

2.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

篇3

【关键词】课后作业 发展 研究性学习 初中思品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17-02

《思想品德》新教材,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的呈现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后作业必然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引进研究性学习、优化课后作业将是这一学习方式的具体教学策略之一。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后作业困惑及成因

新课程实施以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然而,在欣喜地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老师们也不得不面对思想品德课的课后作业出现的一些新困惑:

1.传统作业模式的打破与新的作业模式尚未建立之间的冲突

思想政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型的课后作业模式:注重知识点的回顾,在此基础上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统一等,形成相应的作业反馈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旧的传统作业模式必然要被打破,而课改后作业尚未建立。因而,新的课后作业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传统模式缺失与新模式尚未建立的冲突。

2.传统作业的封闭性与课后作业的开放性的冲突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及个性发展的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各项工作“平等”地完成老师每天所布置的作业题。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会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以提高,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烦或反感,学习成绩无法提高。

研究性质量检验后作业的层次性与全面性、探索性与开放性,讲究答案的多元化。使学生在做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作业时,不仅能够积极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改变作业单一化的弊端,设计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题设计做到开放性,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品课后作业如何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后作业的困惑之一。

3.传统评价模式与新课程背景下评价模式的冲突

传统课后作业的评价在应试教育下评价方式单一,注重知识识记,忽视体验,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评价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缺乏教育性。目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后作业应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主要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和理解: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可在校内外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

2.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着眼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践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人才的培养应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确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性学习。①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②实施研究性学习是贯彻落实初中思品课教学原则的客观要求,并为原则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余地。③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存在的弊端,决定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④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

三、实现研究性学习与课后作业的整合策略

1.树立全新的课后作业观念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课后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就应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2.新的课后作业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新的课后作业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尊重学生个性化原则;②联系学生生活的原则;③综合性原则;④合作探究原则;⑤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原则。

3.探究新型的课后作业的模式。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学生个体探究模式。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如七年级下册《做自主自强的人》篇首有一个主题探究:“自立需要自强,自强需要自立”,教师鼓励同学展示自立自强的技能与成果这一活动,来激励学生走自立自强之路等。

(2)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学生小组合作模式。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

(3)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与学生合作,师生互动模式。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让学生学习教师所承担的调控组织教学的角色,在鼓励学生参与控制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自学,学会阅读与分析教学素材,学会概括把握重难点,在对自己的理解提出质疑,反复斟酌的基础上讲授知识,与学生探讨和争辩澄清对知识的误解。这是一个研究和探究的过程,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策略,也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教师劳动的艰辛,增进师生感情。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潜能很大,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师生互动合作作业模式流程图

4.课后作业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发展,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1)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2)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如,笔者经常让学生在课堂前三分钟让学生把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收集的时政热点进行展示、评论。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社会点滴,从学生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态度及价值。

四、关于研究性学习与课后作业整合的思考

引入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内化知识、外化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体验中学会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究,在交流中增长才干,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①学生能力存在层次性、差异性,因此,能力弱的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指导。②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得出问题没有条理性、逻辑性,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归纳整理。③学生寻找资料的渠道有一定的限制,教师应努力探索适合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后作业形式。

总之,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课后作业就是分战场。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繁重的作业形式,引进研究性学习,还学生以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人文作业,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应是我们共同探索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 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1999

3 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10)

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 研究性学习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92-01

随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指定的必修课,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当前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历史研究型课程目标,是对历史教育任务的具体化和细化,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历史研究性课程的目标主要有:塑造良好的悄感,实现优异的人文价值;实践历史研究型课程,构建和谐发展的能力;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接受、认知、掌握与感悟。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1. 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选定的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把研究结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3)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

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4)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沦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也可以围绕其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应性。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生研究历史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调查报告、历史人物评价、整理的史料册子、历史小报等。教师要对学生形成成果过程加强指导,尽量提供有关条件。在学生开始写论文时,教师应该提示先拟定提纲,通过报告会、研讨史事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2.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研究性学习呼唤新型的研究型教师。我们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木质是创新,技术创新取决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取决于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中,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的出现。由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倡导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化,是目前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转变观念,更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会自我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做法,得以重新调整和整合。

(2)解决好课题的开放性与学科要求的限度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可以会遇到如何把握课题开放度的问题,这种涉及到学科内及学科间的深度与宽度等问题.课题学习所说问题的情境中不会只包含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还包含其他知识和技能,甚至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或木课程后面才可能接触的知识。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会使研究性学习走许多弯路。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事先做好知识的整合分析,进行模拟研究备课,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某些反映做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实施因势利导.如:在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提供资料和建议,引导学生将问题的开放性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问题意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将培养信息素养贯穿于整个研究型课程之中,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军.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2]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篇5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背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形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中人人要学会学习、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也是形势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生活在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内心世界丰富,主体意识强烈,在信息资料面前与语文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主动研究、主动质疑、合作探讨,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其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汉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等理论基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理论是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性、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特点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基础;教育发展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认知结构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新知识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现代课程论基础;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一个领域。所谓“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理解和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应,泛指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渗透在各学科、各类学习中。如果从课程角度理解,是有课程计划安排的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边生活和学科中确定研究对象及专题课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语文学科内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与合作性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过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减少简单、烦琐、低效的训练,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向学习语文的深层次、高层次深入,形成语文学科的科学素质。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汇总研究;如何提出质疑,分析论证;如何互相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对语言文学形成独特的感受等等,使学生在研究中积累学习经验,在质疑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在感受中领会语文的魅力。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实效,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去研读课内课外的文学现象,发现并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获取文学知识;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自发地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文化品位。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会了学生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它对现代教育作用重要,意义深远。

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体。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教学法的研究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应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 “起调”扣人心弦, “主旋律”引人人胜, “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2.准确定位新增加的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该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进行实例了解。例如,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切线的斜率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少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过程练习。又如,欧拉公式内容,一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的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

研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教师如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是这样进行的:小朋友,喜欢“蓝猫淘气三千问”吗?动画片里的蓝猫研究过很多问题,今天它又想知道:钟面上有什么?分针是怎样走的?时针是怎样走的?分针和时针有什么关系?你也想知道这些问题吗?让学生自主研究(自己观察钟面,自学书本等方式进行)并填写学习报告:我的学习报告,研究内容,我的发现。只有在这样的亲历过程中,学生才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在找到解决问题方法中掌握新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中展现自我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又一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有力,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学生在交流发展中,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全面,形成共识,形成数学结论。这样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摆脱了“填鸭式”“一言堂”等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在展示自我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数学信息,感受了数学的魅力,达到科学育人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最佳境界。

三、拓展延伸中再现风采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升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结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直接、亲身地去体验和研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以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为宗旨的课程。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成为“主角”,学生成为知识接收的“容器”课堂教学毫无生机与活力。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倡导他们自我发现与探索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成为当前历史课堂“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给学生更多“探索”与“发现”的机会,他们才能真正调动学习热情,不断提升问题意识与实践能力。

一、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心理障碍是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培养方法是: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成份要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指正。对问题指正时要尽量让学生相互讨论。

其次要给学生有足够的问“问题”的空间,不能对问题草草了场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充分争论,尽量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事实上在争论中又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二、收集分析信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便进入了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搜集史实资料、提出观点和总结整理。

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同时在小组内实行具体分工,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负责查找资料、执笔等,大家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标强调“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倡导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个体的学习方式。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与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分工之下,可以积极参与到集体讨论的活动之中,同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

接下来,根据计划的规定,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图书馆查询、上网查找、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所需史实资料。并及时做好对研究情况和体验的活动记录,这也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学生开始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历史资料,提出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综述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主动搜集资料、查阅史料,并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这一过程本身也就是研究的过程。提出观点和假设后,就要选择论据,论证观点或证明假设。选择的论据在质量上必须可靠、具体和严密。

三、形成表达成果,提升交流总结能力

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研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演讲赛、宣传栏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还要认真地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励再战。

四、培养社会责任,增强社会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它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让学生在 “研”中学,从“做”中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并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启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不断的尝试中可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如开题、论证、讨论、采访、提问、咨询、信息搜索、写作、论文陈述等知识和能力,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的研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热情。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就面临着挑战,我们应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也意味着生机和希望,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证明,教学改革能够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努力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其实就是在创造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会芹 如何构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目标《西部大开发》2012年 第9期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专题类研究性学习 策略分析

研究性学习的288个课时应如何合理分配给各学科?它的评定和打分的对象是谁,如何评定和打分更科学合理?这都是当前高中科任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自身的特点,让我们分析一下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整体规划与学科分解策略。

一、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要求全国各省、市高中从2002年9月1日起使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可以主动地获取、灵活地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进行确定专题的研究。它也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实施的计划中说明了研究性学习必须达到288个课时。

作为以一门以课题或项目研究为载体的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它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它的内容是在生活中如何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

二、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有以下几点。

(一)288个课时应如何合理分配给各学科

一些学校花了很大的精力只注重对外的大力宣传和展示教学成果,却忽略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不够,因为一般只是少数年级或少数学生参与。目前,数、理、化、英、生、政、史、地、音、体、美、信息技术等科目是高中生要接触到的,可一般的学校研究活动时间、地点、内容都没有落实到科任教师和学科教学的课时和计划中。所以,288个课时应如何合理地分配给各个学科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语文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起码需要30个研究性学习课时。

(二)研究性学习的评定和打分的对象是谁

研究性学习学分在新课程设置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高中毕业生必须在三年的选修中至少拿到6个学分,要达到116个必修学分。作为必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就高达15分,而语文、数学、英语那些学科只占用了剩下的10分。指南倡导,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社区都可以成为评价者。

(三)研究性学习如何评定和打分更合理

15个学分实际上真正落实在语文学科上有多少分,怎样分配才有教学特色呢?对此,我们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例如,对于高考生而言,作为必修课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在什么时间结束?相对于学生而言,在三年的高中学习阶段,具体参加与研究几个课题的数量为多少?一个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应该研究几个语文课题?

(四)高考试卷如何体现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定

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家长和学生以及普遍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和高考成绩,都不注重学生平时的动手以及综合能力,造成了高等教育存在的“高分低能”不好现象。我建议将研究性学习的成绩、鉴定以及成果列入高考考生档案和附件中,这样利于课程更进一步的实施开展。

三、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与学科分解策略

为了全面落实师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相关的教育部门做好必要的组织建设和统筹协调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抓好新生的入学工作,做好相应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三年规划。关于研究性学习学分的量化可以如下: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每门学科各1.5分,剩下的1.5分由各科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加分。

(二)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对象与实施步骤和策略

高一年级:一般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属于知识探究类型,可以在学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促进学生获得学习经验以至围绕模块学习形成学习报告,教师可做进一步的指导,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高二年级:只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准学术研究类型,可以在学科延伸中落实研究内容。

真正为学生减压,教师就得适当地对新课程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和删减,宏观把握教材内容,具体合理地安排课外和课内的学习内容。

高三年级:只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研究类型,可以在学科延伸中落实研究内容。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可研究的事物无处不在。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方案,并深入开展活动。在对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客观调查和比较问题,效率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只要健全我国的教育体制、评价机制、改革教材编写等,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会更进一步地得到全面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始于美国,由英语“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要素就是“问题”,即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亲自参与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道德。

5.培养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学科教育运用过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具有开发价值的内在驱动力。过去,在英语或其它学科教学中,我们过多地侧重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接受式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则与“接受式学习”不同,它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获得结论。

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真实型的语言运用,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从理论上来讲,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研究性学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第二,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英语教学观为基础:第三,研究性学习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所受的是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人们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天职。“接受”、“应试”是传统学习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不断地给学生讲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做中学”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预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

3.激发学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说明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题材广泛,有天文、历史、地理、人物、科普、小说、传记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求知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地方,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也为渗透研究性学习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学成了师生共同研究问题、共同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一条或几条新闻,然后在课上复述给全班听。最好是当天的国内外新闻,可以是爆炸性的新闻,也可以是逸闻趣事,凡是有价值的新闻都可以在课上再次。既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时事,又可以增加同学们用英语交流的兴趣。

4.充分利用英语教材

在现行高中英语课本中,有很多篇目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高中英语第二册(下)Unit 22 A tale of two cities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单元主要由两篇阅读文章组成,简要介绍了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关系和故事梗概,但没有涉及对小说的背景介绍和剖析。我们可以此为突破口,设计一系列与小说有关的研究专题供学生选择,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并在作研究的同时,锻炼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考虑到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我们更应该积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督促,并尽可能为其创造语言环境。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运用Project Work,强化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对于改善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为迎接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在研究性学习理念溶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中走得更深、更远。

四、教学实例分析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有许多课文都是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如Saving the earth(拯救地球);No Smoking(禁止抽烟);Feeding the world(世界粮食问题);Disability(残疾)等,其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事业成功、身体健康、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各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本课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启发学生就课文中提出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又能使教材内容学以致用,使知识转化为学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下面就以高二(上)Unit9 Saving the earth为例,谈一谈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课题:家乡的污染(Pollution of Our Hometown)

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

运作流程:

Step1:提出课题——学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世界某些地区的污染情况,教师提出主课题“家乡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