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质量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质量的概念

篇1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概念;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

对于“教学质量”概念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教学质量的概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教学质量就是教学结果质量,即学生质量;(2)教学质量包括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3)教学质量包括为教学所提供的人与物的资源质量(投入),教学实践的质量(过程),成果的质量(产出或结果)。

首先,结合体育教学领域,尽管教学的前期投入、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场地设施条件等对体育教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围绕学生变化与发展而进行的;其次,从“教学质量”的词意角度分析,教学质量应包括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但体育课程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教师的“教”最终还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体育教学质量应直接指向体育教学之后的学生身心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一)形成成熟、积极的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拥有一颗较为敏感的心,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会对学生未来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性体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积极的心理所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促进多元化的卓越,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

体育课堂的进行“让所有同学都能发现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将“卓越”定位在纯粹的文化课成绩上。精彩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为这种多元化的卓越提供了可能。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尝试及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并在该项目上取得好成绩。

(三)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在体育比赛项目中,绝大多数属于团队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等。团队体育项目教学是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素养及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成绩,在运动过程中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协作的优良品质。

(四)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一个体育社团往往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与此同时,整个团体又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做出奋斗。如此的场景设置很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规律。这样的环境可以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后所面对的人际交往产生模拟,帮助他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要树立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科学锻炼以及合理营养并重的观念,既要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理念,保证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观念、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考核的质量观,最后是面向全体学生、打好扎实基础、培养发展能力、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观。

(二)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方案

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拥有一个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吗,从而不会使课堂训练变的混论,没有秩序。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合理将对影响到学生的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教师也就无法调动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明确教学任务的目的,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在训练学生原地跳远的时候,教师要在教学前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规范的完成原地跳远,并让学生对原地跳远产生兴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主的训练,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

(三)合理布置场地、科学使用器材,做到真正为教学服务

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布置场地和器材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激起学生的练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在场地的设计布置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小场地多用途”和“一物多用”的优势,根据教材的需要、练习方式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不同形式的场地,力求做到合理、艺术、新颖、实用、安全。在器材的使用上要科学多效,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如何使用器材,保证使用安全,提高器材的使用率,做到真正为教学服务。

(四)以 游戏为切入点提高中小学体育课趣味性

学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对于学生不易掌握、容易出错的教学动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简单、生动、可爱的游戏视频课件,配上一些学生喜欢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练习。二是针对教学内容,适当插游戏节目或者体育比赛。比如,为了掌握投掷球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手持纸飞机、降落伞、小沙包等轻物进行各种游戏练习,掌握用力方法之后,让学生手持小垒球练习,重点感受一些基本动作的用力,最后指导学生使用实心球,利用单、双臂学习前后抛的方法。

(五)师资队伍大力建设

只有建设起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勤奋实干、懂得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才能深化对体育教学体制改革,必须把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上。体育老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了解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督促体育教师提高工作水平。通过对在职教师培训计划活动以及教师资格年度考核与评比等方式来加强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在各种交流、培训以及活动当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总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这样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光合作用; 概念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34-001

一、光合作用概念的导入策略

概念导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良好的开端,一节课的开头就应该能够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导入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我们可以采取创设情境导入:

有些蔬菜大棚内是挂发红色或蓝色光的灯管,并且在白天也开灯。

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同学们了解了蔬菜大棚中为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而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特别是红光或蓝光的作用导入本节的学习,既结合了现代农业,又紧扣“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课题。

二、光合作用概念的生成策略

1.寻找关键词

先给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让学生试着去找一找本概念中的关键词,培养学生遇概念寻找关键词的习惯和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能自己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这对学习生物学中的概念很重要。例如: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存储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的过程。这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2.实验法

学生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出和分离

本节课中捕获光能的色素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实验法。实验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离出的不同色带,注意色带的不同颜色、分布顺序和宽窄,思考其中的原因。

3.分析法

分析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材上介绍的历史非常经典,所介绍的都是在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学生认真了解其重要过程,等于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这对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是必要的。

4.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找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加以理解、辨别和记忆。高中生物学很多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了区分新旧概念,不使其混淆,常以列表或图解的形式进行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为了更好的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区别,我们可以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需的条件、场所、原料、产物等多方面列表比较。再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我们可以从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联系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从而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这样能够形成相对比较清晰的新概念。

5.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对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讲授时采用恰当的比喻加以说明。可以把“光合作用”形象的比喻成绿色工厂:厂房是细胞,机器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品是有机物,动力是太阳光光能。教师让学生联想自己所熟悉的工厂来联想“光合作用”这一概念。

这样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光合作用概念的巩固策略

1.练习法

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牢,不准确,不完善,不深刻,还经常会遗忘,并且会和旧概念相混淆。这需要通过一些练习,利用已学的概念解决问题对概念进行巩固和加深。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构建概念图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构建概念图策略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概念,它是巩固概念的主要策略,它指引学生对已学概念的回顾,梳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画概念图的方法,组成概念体系,使新概念恰当地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机构中从而构建出概念图。例光合作用的概念图如下:

构建概念图,一方面能真正实现有意义学习,条理清晰,形成知识网络,从整体上对知识点进行把握,避免机械记忆;另一方面还可实现长时间记忆,使回忆更容易。

四、光合作用概念的强化策略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很好地应用,概念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你所学习的概念的具体应用,即在所给的具体情境中解释或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使概念内化到相关的概念体系当中去,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例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更进一步强化了光合作用的概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概念方面的知识。如何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生物学事实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引发概念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比较交流,归纳概念深化概念,及时运用所学概念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强化概念教学,是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必修1教师用书,人教版

篇3

【关键词】化学概念 物质的量 概念隐喻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42-03

总所周知,化学 1 是高一刚入学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整个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必不可少。化学 1 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化学 1 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主要包含三大知识板块: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认识化学学科和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其中,在认识化学学科知识中,难点是概念教学,如体现分类观的“物质的分类”,体现微观思想和定量思维的“物质的量”系列概念,等等。可以说概念教学是高中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而“物质的量”又是核心概念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整个高中化学知识学习中必不可少。它联系着宏观和微观,联系着定量和定性,抽象深奥,难以理解。掌握这一基本概念,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思考化学问题,又有助于学生定量表征化学反应,促进教学中的相关理论与实际相互融合化以及相关化学知识的系统化,“物质的量”概念教学一直是众多老师的关注点。

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易忽略概念教学,往往采取以解题教学或者陈述知识教学等代替概念教学。这样的教学仅仅将学习看成是知识获取而不看重知识生成性,采用“一个定义,几项注意”的教学方式,没有从概念的背景引入上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体会概括本质特征的机会,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机械性地接受知识。特别在章节起始时,能否从整章知识体系以及相关概念的关联角度考虑本章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主要思想方法以及基本过程等,这是部分教师容易忽略的教学任务,忽略章节起始的重要作用。再加上“物质的量”概念的抽象与陌生,造成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产生困惑。所以如何有效进行“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解决学生思维困境显得至关重要。

一、概念隐喻理论对教学引入的启示

面对刚入高中的新生来说,身心与智力水平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不够高,很大程度上还属于感性经验支持的经验型者,对知识的理解需从身边熟悉的、宏观的、具体的事物角度思考和领会。而“物质的量”是一个陌生而又全新的概念,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却又是用于计量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子、离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抽象y懂。学生需要较强的或较好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将研究视野中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可见,“物质的量”概念的引入,是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一个思维困惑点。此外,对学生而言,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相关系列概念,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聚集在一起,具有高密度的认知陌生性,这也是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一个挑战。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Lakof 和 Johnson 认为:“概念隐喻最主要及最基本的功能是从一个基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自然界相互联系的、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一个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目的域。简单地讲,概念隐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人们所认知的具体经验知识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抽象思维。”

如何在学生有限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认识水平下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物质的量”概念?概念隐喻理论提到科学概念的形成总是与学生所认知的具体经验知识相联系,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物质的量”概念教学,能否选取学生熟悉的、恰当的、具体的事物作为教学载体,采用类比、集合的方法,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呢?

因此,在本节课的概念教学设计上,笔者在背景的引入上重着笔墨,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曹冲称象”故事作为知识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你知道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在称象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哪里?随后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打”“一件”等例子,初步架起定量的概念。紧接着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如何称量 1 粒大米质量?”再让学生体会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点,就是集合思想,即转化思维,化小为大、聚微为宏的思想。

教学设计摘录如下:

情景一:生活中的计量

〖问题〗如果请你快速拿出 200 个曲别针,你会怎么做呢?(再次体会积小成大、聚微为宏的便捷性)

〖教师〗12 只铅笔是一打,24 瓶啤酒是一件,20 只香烟是一盒,10 盒香烟是一条。(借助日常例子,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积小成大、聚微为宏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景二:化学实验中的计量

〖问题〗回顾初中一个化学方程并提问:

2H2 + O2 = 2H2O(点燃)

〖教师〗那么,2g H2,32 g O2,36 g H2O 中各含有多少个分子呢?(从化学情景中再次让学生体会积小成大、聚微为宏的思想,进而体会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

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计量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量在生活中应用的目的就是“化繁为简”。进而引导到学生不熟悉的化学试验中的计量,提出概念引入的必要性。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一个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目的域,减少陌生感,使学生较容易接受新概念,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同时架构定量思维与集合思想。

二、“诱思探究”教学法理论对问题设计的启示

“诱思探究”教学法:“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在学生对高难度知识进行探索、反思和讨论的过程中,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建立一定的思维方向,使学生进行自我攻克和创新突破,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那么,对于身心与智力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高一新生而言,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能够用自己已储备的知识与能力对事物观察分析、积极主动探索、思考探究并解决未知领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而非“填鸭式”的教学,对知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诱思探究”教学法理论主要是以“诱”代“讲”,开启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面对困境r,如何思考。教师要不断地捕获动态课堂中生成的动态思维点,然后切实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点,适时推进,引导学生积极整合自己的旧知来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一步步走进问题的核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弥补“以讲为主”或“精讲多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架设预设性的思维点(静态)

“物质的量”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曹冲称象”、水稻以及曲别针等)或旧知识(如初中所学的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水分子等)中提炼相关的化学问题,逐步诱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由最初体会的“积小成大、聚微成宏”的思想,引导到新概念学习之上。

教学设计摘录如下:

〖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解决这一难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指导思想是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创设问题情境一〗农业科研人员在研究水稻良种培育时,如果在没有精密天平(只有托盘天平)的条件下,如何称量一粒稻谷的质量?(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小成大、聚微成宏)

〖创设问题情境二〗如果请你快速拿出 200 个曲别针,你会怎么做呢?(再次体会日常生活中积小成大、聚微成宏的思想)

〖创设问题情境三〗初中如何描述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2H2+O2=2H2O(点燃)?那么,2 g H2,32 g O2 ,36 g H2O 中各含有多少个分子呢?(用积小成大、聚微成宏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四〗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它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约 0.05 mL)大约有 1.7 万亿亿个水分子。怎样才能科学又快速地确定一滴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诱发学生思考,联想生活中的计量例子,用积小成大、聚微成宏的思想解决问题。引入概念)

(二)捕获课堂中生成性的思维点(动态)

学生在教师架设思维点的过程中,对“集合”有一定的思考,而且在不断被诱思的过程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倾向去解决问题情境四“一滴水(约 0.05 mL)大约有 1.7 万亿亿个水分子”。教师此时要及时捕获课堂中思维的生长点,在学生已有的集合思想(定量)知识上,引导学生思考并领会物质的量的引入的必要性以及 1 摩尔的量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断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其对高难度的核心知识进行自行探索、自我思考,进而自我攻克和创新突破。

教学设计摘录如下:

〖教师追问问题情境四〗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架设一座从微观世界通向宏观世界的桥梁,那么,怎样去架设这座桥梁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讨论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

〖创设问题情境五〗根据资料卡片(国际单位制的基本物理量),如何认识物质的量?(与熟悉的物理量对比,让学生再次认识这个物理量与时间、质量等类似)

〖教师追问〗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大家可以预测化学中的微观粒子多少个作为一个集团合适呢?也就是说 1 摩尔的物质中究竟含有多少个微粒呢?能够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描述吗?这个数字是如何得到的?(让学生体会到该概念引入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必要性)

……

(三)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

设置阶梯习题,实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迁移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摘录如下:

实践练习一

(1)1 mol H2O 中含有 水分子

(2)3 mol CO2 中有 个碳原子, 个氧原子

(3)2 mol NaCl 中有 个钠离子, 个氯离子

(4)1.204×1024 个氢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问题〗请同学归纳总结物质的量(n)、微粒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实践练

教材【学与问】

实践练习三

如何知道 1 g 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最后再次回归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该问题,理解此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计量的意义类似)

总之,“物质的量”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整节课下来,据课堂反馈和课后学生反馈,学生能较容易地接受该概念并能较熟练地应用。本节课充分联系和利用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经验,让学生成功建构这个化学概念,在情景与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使其思维能够沿着教学内容和自身发展进行展开,让学生始终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前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积极主动对知识进行分析、探索和搭建,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以此推动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资助(2016B012)。

篇4

关键词:极限;导数;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质量

一、引 言

1.数学课程的作用

在当今信息时代,数学知识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生活等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重要。李大潜院士在2005年的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1]上提出“数学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是一门科学,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也是一门技术。”徐利治教授[2]提出“国家富强更加取决于数学学科的发展水平。”这些足以说明数学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性。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等很多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的内容是大学数学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之一,对很多专业的学生来讲,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后续一些课程的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他们的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中所具有的通用性和基础性,使高等数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数学教育和知识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比的。数学课程不仅是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数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运算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今后的科学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数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我国多年来的“精英教育”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学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基础差距很大,学习态度各异,学生层次不齐,有一些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比较累,少数的很难适应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多数学生无论是基础还是学习态度,都不具备“精英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他们表现出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较典型的一些特征。当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发生很大变化,不能保障正常的教学条件,对保证教学质量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的时候,2001年教育部就出台了4号文件,对解决本科教学质量问题提出了要求。如何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就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此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强调抓好本科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浙江省教育厅也发文(浙教高教[2005]99号)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1号文件精神,提出加强浙江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与指导意见。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强调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文件提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教育部多次文件,强调本科教学质量,这就又充分证明了教学质量是本科教学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保证本科基础教学质量和怎样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任课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就以我校近期高等数学A(1)的期末考试卷中的两个试题为例,结合我们的教育对象和教学过程,对极限与导数的教学方法,乃至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分析,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途径,研究“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促进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问题的提出

1.极限与导数

极限与导数的概念和知识是高等数学课程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好、学好极限与导数的内容直接影响着高等数学其它内容的教与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别重视极限概念的介绍,力求对计算极限的各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通过典型实例来为学生演示与讲解。介绍导数时,重点强调概念的同时,以函数的左右导数的含义说明和解释函数在一个点的导数存在的条件,也举例为学生演示分段函数的求导方法。由于极限与导数内容的重要性,多年来的期末考试中都以不同形式,有一定数量的题来考察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这次也是如此,与极限、导数的概念和知识有关(包括导数的一些应用)的题有11个大小题,分数占考试卷总分数的50%。对多数的极限与导数的题很多学生做得还较好,而对以下两个题很多学生出现了不该发生的错误,反映出对极限与导数的有关内容的理解还是有些模糊、不深刻等弱点。

2.两个考试题

第三,在课时大量减少,学生层次发生较大变化等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完全适应这些变化,从而对如何保证重要而基本内容的教学效果缺乏必要的分析与深入的研究。由于课时减少,讲极限与导数时可能对概念与运算法则只做常规的介绍,而对这些重要概念的介绍或基本方法的讲解中忽略了通过一定量的实例来讲解与演示的必要性,或只突出讲解有一定难度题目的计算或对具有一定典型形式的题型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当课时减少对做适量的例题与上习题课带来了一定困难时,放松或减弱了对学生的必要的一些训练和举一反三的讲解。 第四,部分教师缺乏监控大班教学的必要经验,在教学中更多的顾及了进度,没能及时分析和总结课堂教学过程,或与学生沟通不全面,没能及时发现和了解“夹生饭”,没能采取补救措施。

3.对极限、导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设想

篇5

关键词:数学理论;数学应用;数学建模;独立学院;教学质量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重点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生源与一本和二本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别,进而独立学院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应相对地区别于一本和二本;围绕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同时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生源的特点——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不知道为何而学、学习数学有何作用,这些抽象的高等数学概念是怎么来的,怎么会产生这些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要以突出数学应用为目的,要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和明白:其实高等数学内容和概念的高度抽象源于实际应用,高等数学上任何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来源于实际应用的需要,从实践中来,然后到实践中去,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目的在于应用,学习高等数学的源头出于需要,学生只有弄清楚了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和实际应用的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加强高等数学的应用教学实践,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达到提高独立学院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

高等数学上任何概念的产生,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来,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才产生了一个数学概念。以高等数学课的三大教学内容之一微积分为例,微积分主要包含极限、导数(微分)和积分三大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产生了这些数学概念。

极限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极限的概念?在介绍极限的概念之前,我们首先提出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圆周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提出了这些问题,很自然的,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再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说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就是极限思想在几何上的体现,这说明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极限的概念,如果没有极限的概念,没有极限理论,不管圆内接多边形边数有多大,始终只是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要想得到圆面积的精确值,就必须借助于极限的概念和极限理论,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了极限概念和极限理论的产生来源于实际应用的需要。

我们在讲述导数概念的时候,同样也要先引入导数概念产生的意义。现在大多数教材上都是从为了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和求曲线切线斜率这两个经典的实例,抽象出它们解决问题的共同实质——函数相对自变量的瞬间变化率,导致有了导数的概念,变化率有广泛的实际意义,凡是牵涉瞬间变换率就是导数。例如,加速度就是速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角速度就是旋转的角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线密度就是物质线段的质量对线段长度的变化率等,这些都可以用作导数概念来源于实际需要的案例。同样微分概念的产生是为了求当自变量增量很小时,能既方便又有较好的近似程度的函数值相应的增量;不定积分的产生源自于已知一个函数的导数,为了求它的原函数;定积分的产生可以认为是为了求平面曲边图形的面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等。总之,微积分中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实际上,任何一个高等数学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因此我们在高等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高等数学概念产生背景的教学,在引入一个高等数学概念之前,必须详细介绍这个数学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个概念,让学生完全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及作用,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对高等数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二、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

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才能体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体现出它真正价值的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验数学的作用,领略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大的威力,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呢?

1.少讲解题技巧,多讲实际应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注重数学的解题技巧,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教学,比如介绍了两个重要的极限公式后,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两个公式在求极限时的应用技巧,而很少或者根本不讲这两个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其实这两个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比较普遍的。例如,重要极限公式一可以用来证明并回答我们前面提到的圆的面积为什么等于圆周率乘以圆的半径的平方;重要极限公式二可以向学生介绍在求连续复利中的应用;在介绍微分时一定要讲讲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引出导数概念后多讲些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应用是学习高等数学动力的源泉,要使学生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高等数学的动力,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高等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自觉性。言而总之,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高等数学的应用教学。

2.加强数学与各专业知识的应用联系。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研究数学,而是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在自己所学专业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我们从事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懂各种高等数学知识,还要弄清楚高等数学与各专业知识的联系,每个专业中用到了哪些高等数学知识,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是重点。比如,工程技术类专业,就要联系导数、积分在工程技术类的专业课中的应用讲解;计算机专业就要加强函数级数展开在计算函数值上应用的讲解;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则要注意导数在经济学中应用的讲解;生物学专业则要注意微分方程在生物学上应用的讲解。几乎每个专业的专业课都要用到高等数学知识,我们高等数学老师必须要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体现高等数学在专业课上的作用,才能吸引学生学好高等数学。

3.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是体现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它不仅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去。那么怎样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去呢?我们老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多收集一些数学建模案例,当然先从一些简单的案例入手,比如我们在介绍微积分中求函数最值的时候,就可以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实际上微积分中很多数学概念的产生背景里也有数学建模思想,只要我们老师用心去探究,数学建模思想可以融入到大部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中去;当然,加强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开设数学实验课也是一种数学的实践教学,它可以把高等数学上一些抽象的问题用计算机软件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问题,有比较具体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实践与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是当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广大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在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明勇.浅谈如何提高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J].北京:今日科苑,2010,(16).

[2]刘霞.独立学院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

[3]袁慧.在独立学院中加强数学应用性教学的探讨[J].教学研究,2011,(5).

[4]张杰明,等.关于提高独立学院数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篇6

【关键词】概念图 高中 生物教学 应用

前言

概念图最早是由美国学者Joseph D. Novak教授所提出的,简单来说它属于知识表达的一种方式。概念图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将知识与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概念连线或词语联结的方式清晰地展现给人们,如此一来不但能够使得受教者在繁杂的学习中准确地掌握知识点,而且该教学方法的应用也能有效地培养受教者的分析能力。高中生物作为一本科学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点不但专业性以及难度较高,同时部分知识点较为相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概念图的应用必须做好三要素的链接

要想充分发挥出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做好核心概念、支概念以及连接词这三要素的链接至关重要。这主要是学生在高中生物知识学习中,时常会因某些相近的知识点而产生对概念理解错误或不能很好以某概念为中心辐射出相关知识点的情况,从而致使他们无法准确地掌握生物知识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概念图时必须将核心概念、支概念以及连接词这三要素做好,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清晰的概念图中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基因是有遗传效益的DN段》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要想用好概念图进行教学,那首先需要确定染色体作为核心概念,随后在这一核心概念下划分出诸如基因、染色体、DNA以及脱氧核苷酸这四个支概念,然后在用适合的连接词将这四个支概念链接起来,最后教师再以染色体这一核心概念将同源染色体、显隐性基因、染色质以及脱氧核苷酸的构成等概念辐射出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该知识点教学中通过概念图便能一目了然地准确掌握。

二、概念图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

教学设计作为指导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纲领,其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度,因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对此,笔者认为将概念图应用于教学设计中能够较为有效地促使其设计更为合理。首先,概念图的应用能够使得高中生物教师能够以清晰的概念图作为指导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其次得益于概念图良好的逻辑关系,使得教师能够将教学方向、重点等内容有效地设计进去。最后,概念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章节前后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联系上下知识点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这一生物知识点。

例如,在细胞结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中,生物教师可以采取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如下图所示。

通过这样的细胞结构设计,不但能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有条理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掌握细胞结构的知识点,利于他们学习这些知识以及形成牢靠的知识记忆。

三、概念图应用于高中生物知识复习中

概念图除了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外,还可以将其应用于生物知识的复习中。得益于概念图在知识结构上所具有独特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其应用于高中生物知识复习中时不但能够让学生很好地将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概念图应用于复习中能够为他们的复习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使得学生的高中生物知识复习更有效率。因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广泛地应用概念图。对此,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复习课内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概念图。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联系上下知识点教师应当在概念图制作过程中加入与该知识点有关联的上下知识点。

例如在基因知识的复习课中,教师应以基因作为核心概念,随后以基因结构、基因工程、基因复制与表达作为支概念,然后分别将各支概念的知识点填充进概念图,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学生的基因知识复习在清晰的主线作为引导,将原来零散杂乱的基因知识通过组织及联系、整合成生命本质遗传专题复习内容,使得学生的复习更具有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更强调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已经成为了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重任。随着概念图在教育行业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将其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上文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够有助于教师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因此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值得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海云. 例谈概念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教学,2010(7).

[2] 陈敏.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结中应用的初探[J]. 宁德师专学报,2008(1).

篇7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有人喜欢这个,有人喜欢那个;有人愿意做这个,有人愿意做那个……这都是人的天性决定的,这也是造成人的个性不同的原因。事实上,要想改变人的天性是很难的,所以,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说。但是,人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后天了解、掌握的知识来改变先天的人性,然后融入共性的大家庭中,这也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所为的责任,否则还需要传道授业解惑吗?所以,遇到差距太大的个性,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能力有限,这不是他本人的错,而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没有尽到责任的缘故。每个人喜欢什么,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正好这个人发现并喜欢它的独特之处,所以就产生了兴趣。数学既然有人喜欢,就证明喜欢的人被数学的独特之处所吸引而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数学的独特之处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来勾起学生的兴趣,我想一定会收到最佳效果。如果达不到,就证明教师本身的数学很差,缺少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适宜的方式和方法。由于人们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又产生了兴趣,然后才能谈到教学质量问题。

二、对教学质量有客观的评判标准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教学质量?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达到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从表面来看是显示在分数上,只要分数及格了,教学质量也就算及格了。所以,人们千方百计地追求高分数,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所以,现在有、、抄袭……而其为自己这样得来的分数很自豪,丝毫没有愧疚感。因为这样得来的分数同样是教学质量的结果,同样被认可,同样能找到好工作。但从实际来讲,分数并不能代表什么,不能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自我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真正达到标准的教学质量不是这样的结果,而是运用自己所学的文学知识,从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然后在自己工作实践中为自己所用,通过实践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把它总结出来,然后运用自己的表达能力表达出来,写成书传承后人,这是从个人方面来讲。如果从社会来讲,教学质量应该是指他所教出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是对社会有用的栋梁,而不是危害社会的罪恶之源泉。如果想保证这样的教学质量,教师是首当其冲的榜样,所以,有“为人师表”之说。如果教师的质量在下降,那么,学生的质量一定会随之下降。

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化时代的数学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基本功是对教材、教法、学生要有能力把握,在信息时代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数学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备课,上课,学生利用多媒体搜集资料,浏览信息,完成作业等,都需要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因此,多媒体教学与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整合能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四、加强学法指导

我国当前小学数学现状是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播,轻学法的指导;重视机械重复的模仿,轻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死记硬背和完成大量的机械作业,忽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内化。在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本应是舵手的学生却在题海中挣扎,将学生淹没。学生感觉疲惫,恐惧与逃避成为当前许多小学生的的心理趋势。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下面正确的学习方法。

1.“先学”——把工作做到前面,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复习节奏上应比教师的课堂复习快一到两节,在教师讲解时,正好能达到“趁热打铁”的效果。

2.“听教师讲”——有的放矢,深化、查漏、补缺。教师在课堂复习中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知识内在连接的交汇点,这些是学生在自己复习教材时难以完全理解消化的。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要精力集中,带着问题学习,把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一一对照,纠正自己对知识点的错误理解,推进对重难点、知识交汇点的深入理解,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共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学生不跟着教师的节奏,教师讲解不听,自己学其他的内容,看似是个刻苦的学生,实则折射出自己的“虚荣”心理,会害了自己的,因为自己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远远达不到教师的水平。

3.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差。

(1)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2)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学生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4)要指导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后,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写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课本,回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把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真正达到内化和吸收。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29-01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增加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知识体系,概念图恰好能够满足这一改革要求,并且能与生物知识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概述

1.1 概念图的构成。概念图是由节点、连线、层次、连接词组成,是将生物概念之间的联系用科学命题的形式展示出来的结构图,其中概念图的节点表示结构图中的生物概念,连线是概念之间意义关系的表示,连接词表示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表示概念之间的等级关系。

1.2 概念图的制作。(1)确定概念主题,例出相关概念。(2)按照层次关系写出概念,最有概括性的概念放在第一位,再依次写出下一级概念。(3)采用邻近连接或是交叉连接的方式,将相关概念用连线连接起来。(4)连接之后用最能概括的词语写上相应的连接词。

2.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

2.1 丰富教学设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的概念多且复杂,适当的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将有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简便,教师也能通过概念图设计教案、丰富教案,并且能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 直观呈现知识。概念图本身就是一种直观呈现知识的教学工具,将其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将多且复杂的概念简单化,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相关概念知识,且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转变成概念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概念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

2.3 教学协作工具。合作学习目前已经逐渐被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因此利用合作小组的特点让学生共同构建概念图,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完善,且师生之间也能通过概念图得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2.4 教学评价工具。使用概念图来评价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可以检测到学生对某些生物难点知识的理解够不够清楚,以及生物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使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个知识点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学生也能从概念图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篇9

【关键词】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温故而知新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是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化学基本概念是反映客观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它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可以为他们系统地学习具体的物质知识和理论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及其化学实验技能打下基础,使他们能透过纷繁庞杂的物质及现象,理解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进行概念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概念教学的作用,只有通过优化的教学过程才能得以充分的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入式教授方法,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能很好地达到概念教学的目标。在此,就当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同仁们一起作些探讨。

1 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为主体”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它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这种需要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要靠外界诱导才会产生。化学基本概念多是些抽象的语句,学生没有学习的自发兴趣。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用“下面我们学习一个重要的概念……”的教学用语,很难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该分析所学的概念,努力把它跟学生熟悉的工农业生产实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已学过的或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概念有用,从内心产生“我要学”的愿望。例如,在对农村学生讲“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前,如果先讲一段使用农药的故事:甲、乙、丙三人使用同一农药杀灭同一害虫,甲的药液过浓,乙的过稀,而丙的适当,结果甲田的害虫和庄稼都被杀死,乙田害虫安然无恙,只有丙田的害虫消灭、庄稼茁壮成长,使学生认识到确切地知道溶液的浓稀非常重要。“怎样表示溶液的浓稀呢?”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动机的素材不一定都从课本外寻找,要注意从教材中挖掘。例如,在讲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之前,教师可先指出在生产和科研以及我们今后的学习中,经常要应用和计算原子的质量,然而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千克做单位来表示,记忆和使用都很不方便。然后可让学生读出几种原子的质量,以强化“不方便”,强调寻找新途径的必要性。这样,学生便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新概念的教学活动中。当然,一些不太重要的概念,也不必都在讲授之前做一番文章,这种做法应忌讳不紧扣概念和叙述冗长。

2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反映。由实验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思考,透过实验现象抓住本质属性,便能在大脑里形成概念。

化学所研究的客观事物是物质及其变化,只有让学生看清物质的特征和发生变化的现象甚至亲手做实验,才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因此教师应该克服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且使实验现象正确、鲜明、生动。例如,“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是基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在做这个实验时,开始应该让学生看到试管里加进黑色粉末氧化铜,然后向试管内通入氢气、加热。反应一会儿试管口有水滴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如果红色物质能做成光亮的“铜镜”则更好。生动的直观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而形成概念的关键则是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有的老师实验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CuOCu+H2O,然后照本宣科:“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只是三个孤立的知识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原反应及其定义,对还原反应的概念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找出由化学反应现象到形成还原反应概念的途径,把三点按其内在规律连成一条线,则能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这里必须做好三点之间的两个线段的连接。一是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认真分析反应物变为生成物的过程是“在这个反应里,氢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与它结合生成水;氧化铜(铜的氧化物)失去了氧而还原为游离态的铜”。这后一句把该反应与“还原”一词联系起来;原来的铜被氧化后变为氧化铜,氧化铜失去氧又还原为原来的铜,这样,“还原”一词就变得不陌生了。二是根据上述分析,氧化铜失氧而被还原,或者说氧化铜中的氧被氢夺去的反应是还原,于是就把还原反应与其定义联系起来,原来好象风马牛不相及的“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智能。

概念的形成在没有条件做实验时,则应把已有的知识、数据、资料等摆出来。例如讲授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应列举原子的具体质量说明用”千克“作单位表示不方便,然后通过举例或比喻,进一步说明必须用相适应的质量跟原子质量作比较,才能得到简便的数值,从而引出用碳一12原子的1/12作标准。应该注意摆事实要具体,切记抽象。例如,一般不单说''氧原子质量非常小”,“碳一12原子的质量与其相适应”等等,而说“氧原子质量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碳一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1.66×10-27'千克”(若不用负指数表示更直观),两者相比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9994≈16。这样,虽未做实验,但给学生的仍是“生动的直观”。否则,由抽象到抽象,学生则难以理解概念的内涵。

3 先揭示本质,后定义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并能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会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定义则是严格准确地表述概念内涵的语言。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就难以理解定义中为什么必须采用这些词语,就容易记错定义,在运用中就会误判外延。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学生往往会忘记“参加”二字,例如做某些图示题时错写成“4A+B=2C+A”。这就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不甚理解的结果。所以,概念教学的目标能否达到,主要看学生是死记硬背定义还是理解掌握内涵,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息息相关。

在概念教学中,先给概念下定义还是先分析其内涵,对初中教学来讲,往往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注入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的给出,常常有两种不同的程序。一是教师提出为了确切表示物质的溶解性,要介绍一个新的概念――溶解度。什么是溶解度呢?教师板书溶解度的定义,然后对“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质量”等“四要素”――分析。二是教师先提出要确切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就要作出相应的规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可用溶解的克数多少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但溶剂的量不同溶质溶解的克数也不同,必须规定一定量的溶剂――100克;在100克溶剂中,物质溶解的量也有多有少,还必须达到溶解的最大限量――饱和时溶解的克数;此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还应规定“在一定的温度下”。按照这些规定,来确切表示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就是溶解度。然后让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上述两种程序中,前者在教师给出溶解度,因学生缺乏认识的基础,突然出现的概念离“可接受区''太远,学生积极性会因之受到挫伤,尽管接着又分析了”四要素“,终因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使信息接收率大为降低。学生不理解概念,只好死记硬背。后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个问题搭桥,创造了一个个思维的近距离,让学生自己达到终点。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仅容易理解概念,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掌握了科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一般先要通过实验或运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概念的内涵,然后尽量让学生归纳出定义,教师给予订正强化,然后再举例练习、巩固概念。当然,教学方法应该为内容服务,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概念,对于理解力较强,自觉性较高的学生,也不应该受此限制。

四 温故而知新,编制概念网

化学基本概念数量多、类型繁,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建立,都需要有学过的概念作基础,同时又为学习后续概念做准备。因此,温故而知新,既体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又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很好地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到温故而知新。

例如,温“饱和”概念之故,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之新。

不同概念的相互联系,又带来了概念之间易混淆的困难。这就要通过对比,找出概念之间的差别。对初中学生来讲,概念之间的对比应尽量避免抽象,例如,比较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应具体列出Na与Na+、Cl与CI-异同点;要抓住概念的主要内容,一一对应比较,例如,学生在做溶解度计算题时,常常把“溶剂”和“溶液” 混淆造成错误,应该引导学生比较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这两个概念在有关方面的异同。

所谓“概念网”,指的是各种概念纵横之间的联系,自然也包括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编制成有关的概念网,就说明已经掌握了有关方面的全部概念。当然,这一工作通过长期学习才能实现,初中阶段只能编出概念网的若干片段。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的生命线和生存线,是所培育人才质量高低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而教学质量管理则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是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并进而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正本清源:教学质量管理概念的界定

教学质量管理是什么的问题是开展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因为在不同的教学质量管理概念的指导下,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原则和方法,从而引起教学质量管理行为上的混乱。

质量是人们对产品或服务价值观的反映,质量评价的好坏是人们对产品或服务做出的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而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概念。国际标准化组织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ISO9000质量标准中把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可区分的特征满足明示的、通常隐含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或“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综合”。狭义的质量是指产品质量,而广义的质量则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等。

教学质量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效果价值观的反映,是和人们对教学活动的需要及其期望相关联的概念。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总体结构中的核心结构,是一个有特色的、质的、规定性的有机整体,是教学中人才培养所应达到的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素质提高的水平。教学质量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系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教学质量的本质就是学校教育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适应并自觉服务于社会需求并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其基础在于人才个体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充实和丰富自我的总体素质的程度。

通常而言,教学质量管理包含宏观教学质量管理和微观教学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所谓宏观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学校的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规格的需求,为学校制定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方面的质量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结构和水平的基本要求,提供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同时为确保教学基本要求和规范所必需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所谓微观的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学校根据主管部门所制定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要求,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等教学资源,以及所给予的相关政策,对学校各项具体教学环节实施有效的、全面的管理。更具体而言,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的过程。宏观的教学质量管理属于目标管理,而微观的教学质量管理则属于过程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本文所研究的教学质量管理,是专指微观的教学质量管理。

二、以人为本:教学质量管理观念的转变

(一)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

主体性教育质量观强调以人为本,认为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中,人是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表现在管理内容上,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质量管理、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管理;表现在管理目标上,着眼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肯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表现在管理模式上,立足于多样化和科学化,更加注重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发展要求;表现在管理制度上,倾向于灵活性和有效性,激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有效参与,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只有不断强化主体性认识,把管理活动真正定位于一切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最佳效能。

(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

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是系统论观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应用与反映。现代教学质量管理特别强调系统整体的观念,主张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要素和各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可概括为“三全”管理模式,即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全方位管理要求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工作环节、岗位都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全过程管理强调教学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预定的目标,重视预防的积极意义,而非仅重视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的作用;全员参与管理体现了教学质量管理以人为本的特点,强调对全体人员质量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强调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责任,而且是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关心并且积极参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作出努力。

(三)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

传统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其质量标志是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符合性程度,是一种静态的管理。现代教学质量管理强调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质量改进,其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适应于满足高校利益相关者需求变化的适用性程度,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动态教学质量管理反映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追求没有止境的现实,否则就不能自立于高校之林,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持续有效的质量改进活动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改进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制定与执行新的质量标准,实现质量水平的提高。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任何质量因素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即使是质量标准,稳定也是相对的,而变化和发展是绝对的。因此,要建立定期的教学质量体系的评审制度,对教学质量体系要素、质量体系的运行状态等进行评审,并不断地完善与改进质量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高的需要。

(四)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

教学质量管理的多元性是指对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组织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可以构建不同的管理格局,同一学校在不同的阶段和发展时期也可以形成不同的重点。这种教学质量管理观主张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管理模式与格局,在各自的层面上达到既定的质量目标。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一方面是由实现教学过程的客观条件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就人的因素而言,校际之间,教师的基础不一样、学生的素质不一样、管理人员的层次不一样,管理水平自然不同;就物的因素而言,发达地区经费投入较多,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先进,较之不发达地区经费投入较少的学校,在管理的内涵与形式上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质量目标的差异性所决定的,现代教学质量管理观的核心是强调管理活动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提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管理过程中要因校而异确立不同的评价定位,主张不同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三、与时俱进:教学质量管理标准的创新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及尺度,也是人们行动的依据。没有教学质量标准,人们无法根据具体的质量标准去开展工作,管理者也无法依据质量标准进行有效地指导、监督和调控。实施教学质量管理,首先应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并使之细化为可观察、便于操作的质量要求。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过程之中,它是教学过程相应阶段质量,即设计质量、准备质量、培养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机综合。因此,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应覆盖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质量管理标准的确立,要体现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课程为本、立项建设、经费保证、队伍立足、教材到位的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组织指导教学各环节,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就具体质量标准的属性而言,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一般可分为教学条件质量标准、教学活动过程质量标准以及教学活动结果质量标准等三类。

教学条件质量标准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达到一定教学质量结果所必备的条件尺度。对人而言,它是指从事某类工作,履行一定职责必备的素质要求;对物而言,则是指开展教学活动所必备的物质条件。教学活动过程质量标准是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教学质量赖以产生的教学过程,而对教学活动过程提出的质量要求,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常规标准,以及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规范等。教学活动结果质量标准则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情感、智力能力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学生的学业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但是,学业质量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实现的,各学科的教学也有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同时,不同活动主体也有各活动主体最终结果的质量标准。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业质量、管理者的管理质量是不同主体活动结果的标尺。因此,教学活动结果的质量标准不仅应分学科制定,而且还应分主体制定。

四、科学有效: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约束机制

高校不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还应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使之形成先进的、科学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既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规律,更要符合新形势下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从观念上和新的质量观、人才观和管理观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教学质量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格遵守教学工作规范;执行教学事故分析和处理规范;建立健全职称申报与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评价的申报制度等。

(二)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员和教师组成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监督队伍,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听课评课活动,促进广大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例行教学检查和听课评课;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的教学检查与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员的教学检查与听课评课;教师同行的相互听课评课;教学观摩课和公开课;教学质量投诉等。

(三)加强教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的监测与保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对教学质量保障条件和数学资源的系列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能确保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有:专业建设与质量评价;课程建设与质量评价;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实习质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等。

(四)畅通信息渠道,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为了全面掌握和监督教学质量状况,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必须建设起信息畅通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以便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也只有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反馈机制的主要内容有:建立课堂教学质量与反馈制度;建立课程考核成绩统计分析与反馈制度;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立学校、院(系)和教研室定期教学质量总结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等。

(五)制定激励措施,完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