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后服务核心概念界定

篇1

引言

近年来,高校教师质量在发达国家尤被重视,有关其的理论探讨及研究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对而言,我国的高校教师质量发展水平还比较不成熟,人们对其认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对我国在高校教师质量这一概念进行分析,以期提升理论界对于高校教师质量的重视。

1、高校教师概念界定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在高校工作的人员统称为教师,事实上,不直接从事教学与研究的人员能否界定为高校教师呢?叶赋桂从西文词源上指出英文中高校教师“faculty”一词与人的心智、灵魂有关,而人智能力量所形成的思想和知识经过系统分类后形成学科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把这些学科知识从自己的心灵浇注到他人的心灵上。从这个意义来讲,只有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才是教师,甚至更严格而言,只有教学人员才是真正的高校教师。

学术界对高校教师的界定已达成共识,即高校教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研究。除以上界定外,有关高校教师的界定,还可以从高校教师评价实践中找到答案。从目前国内外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看,基本都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评价。由此看,高校教师是具有特定指向的,是高校中对学术工作负有责任,以高深知识为基础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群体,是一种具有极强学术性的职业。

2、高校教师质量的现状概括

近年来,根据对高校教师质量的调查,将调查的结果做一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之而来的却是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扩招使很多高等院校开始争取人事编制指标,尽快扩大教师队伍,增加教师人数,大量吸收、录用青年教师到学校从教。尤其是那些原来办学规模较小,教师队伍人数较少的学校。这就造成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学历提高了,年龄降低了。很多高校把保证教学正常运行问题放在首位,相应也就更加弱化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培训要求。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师范教育培训学习,只是参加一些简单的短期培训。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没有时间进一步吸收消化,以便熟练运用;他们缺乏的教学知识、方法和技能,也没有时间去全面了解、系统把握,无从转化为教学技能;扩招过程中引进的青年教师多头授课、教学过量、仓促上阵、疲于应付,导致了不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了精力不济、备课不充分、教学效果不好的现象。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整体下降。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出现的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妨碍了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以教育教学为核心的高校教师质量探析

3.1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纷繁多样的教材品种,选取合适的课程教材不仅仅是教材科(处)从事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也是摆在任课教师、教研室、各学院(专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选取教材时,任课教师必须从课程类型、教材内容、讲授对象的层次、教学课时的长短、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出发提出合适的教材。任课教师提出合适教材后,教研室还需要共同讨论,严格把关,最后由学院(校)审核确定。这种严格的三级管理模式是保证课程教材选取质量的关键,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材随意选取带来的种种弊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3.2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握着课堂的节奏,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决定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到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视频技术的应用,高校教师同时面临着教学外部硬件条件和内部软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方面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便利。诸如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也存在课件文字太多、页面转换太频繁、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等诸多弊端。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和工具,使课堂教学更加思路清晰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手段改变了而教学思想和理念仍停留在原来水平,两者之间自然会产生明显的沟壑,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3.3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任课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融会贯通,使学生能理解和学会利用已有学科知识,搭建起自身的知识框架,使他们零散的知识结构逐渐系统化、完整化。对于教学人数比较少的专业选修课类的小型课堂,任课教师要注重和增加师生互动以及课后的交流沟通,投入更多的教学精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选课者学习的精力更加集中,学习效果更好。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接受。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出现了暂时的模糊性,甚至失去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且学习方式由被监督式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式个性化学习。这种变化要靠互动式课堂教学来实现。

3.4加强师生间的课后联系沟通

“上课就来,课后就走”的模式及有限次数的点名使很多教师和学生互不认识的现象司空见惯。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很少,仅仅只是某学期某门课程的一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课后时间无限,应该加强师生间的课后联系沟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电子邮件、短信、飞信、微信、微博等形式是师生间联系沟通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应尽可能跨越师道尊严的障碍,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成为他们成长路上重要的良师益友,解答他们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所有困惑。现在很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措施能够很好地弥补师生间交流沟通少的不足,至少打开了一扇师生间沟通的窗户。

篇2

作为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利器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教育人员及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实践探索。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学

结构,学生在课后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视频、电子教材等媒体资源及数字化环境进行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获取知识,在课上通过完成作业、应用讨论、协同创新等活动完成知识内化,课后学习的衡量标准是学习情况达到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的效果,课上学习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完成了本次课程内容的内化[4]。翻转课堂根植于教育实践,是一种以改进实践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教改模式[5],目前,翻转课堂的实践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得较为广泛、深入。基础教育领域,杨刚等人系统整理了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美国高地村小学、林地公园高中、柯林顿戴尔高中、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的布里斯学校等十大翻转课堂经典案例,其中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师JonBergmann和AaronSams,录制PPT及讲课声音形成学习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以便缺席学生补课,进而应用这些视频形成了在家看视频、课堂完成作业及指导的翻转课堂模式,堪称是翻转课堂的起源地[6]。在高等教育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Strayer在统计学入门课程中的实践[7],加州州立大学基于合作项目理念的实践[8],Papadopoulos及Roman在电气工程课程中的实践[9],Johnson等人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实践[10],以及我国杨九民教授等学者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所进行的应用实践等[11]。对翻转课堂模式的理论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RobertTalbert教授所总结的包括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与针对性的课前练习,课中快速少量地评测、解决问题并促进知识内化及总结与反馈的翻转课堂结构模型[12]。张金磊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构建了包括课前设计模块(教学视频的制作、课前针对性练习)及课堂活动设计模块(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反馈评价)两大关键环节的教学模式[13]。在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中,我国学者还很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或依据具体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活动及模式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翻转式教学模式设计[14]、面向化学实验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15]等。当前,对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讨主要聚焦于创建教学视频以完成知识传授、设计课堂环节以完成知识内化,而无论课上课后都需要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成功与否。活动理论为有效活动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从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和规则六大要素及生产、分配、流动和消耗四个子系统分析活动系统[16],其最终目标是将客体转变为结果,而力图使得转变过程中,所有系统要素之间的矛盾尽可能小,而所达成的效果和效率尽可能大。本文将基于活动理论六要素分析翻转课堂经典案例和研究经验,提炼与归纳翻转课堂得以顺利实施的策略影响因素,如表1。

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架构

作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方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维度的相关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NGLS(NextGenerationLearningSpaces)项目构建了教法———空间———技术(pedagogy-space-technolo-gy)学习空间设计与评价框架[17],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则提出了包括设计———建立———应用(Design-Build-Occupation)三大循环环节的学习空间基线开发评估模型[18]。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从空间结构、接入环境、支持服务和用户能力四个维度建构“人人通”建设一般框架,其中空间结构包括角色空间、资源空间、工具空间、过程信息空间以及协调机制等[19]。关于学习空间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基于技术的视角进行空间划分,例如挪威科技大学在移动学习视角下将学习空间划分为听报告、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三类[20];还有的学者基于具体教学模式进行空间划分,如CindyE.Hmelo-Silver则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构建了由问题空间和相关概念空间组成的学习空间[21]。本文将引入TPACK分析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TPACK框架提出的本质是基于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需求,这一点恰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实质吻合,即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22]。本部分将基于TPACK脉络层次,系统分析网络学习空间应具备的特点和功能,将网络学习空间各模块应具备的功能特性与TPACK中的要素相融合,提出以教学法维度、技术维度、学科内容维度为基点支撑,引入学习者能力维度和沟通管理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中涵盖教师、管理者及机构等相关要素,从而形成以“个性化、连通、灵活、智能”为特点的网络学习空间整体维度建构(如图1所示)。(一)需求分析在该维度中将教学法定义广义化,包括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结构等。网络学习空间中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了教学法,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同的教学法对学习空间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功能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及任务。(二)技术维度技术维度将主要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整个网络学习空间底层技术的支持,称之为内部支撑技术,包括云计算、Web2.0、Web3.0和利用丰富的网络接入技术、智能感知识别技术来确保空间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其二是整个学习空间中各模块供教师及学生使用的教学软件、社交工具等,称为外部技术配置。在技术支撑方面应考虑到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技术的要素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记录学生在空间中的学习轨迹等。(三)学科内容维度学科内容维度主要是协助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与教,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进行对应模块的学科内容设置,主要包括教学资源(教案、课件等)、学习资源(视音频、动画、图片、文本等)、学习工具,作业与考试系统、学生档案袋等类别。(四)学习者能力维度网络学习空间能否真正实现应有的功效,从实质上完成学与教的革命性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对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的驾驭能力。学习者包括学习个体与学习共同体两类学习对象,能力维度包括知识建构能力、资源利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创新反思能力和评价激励能力六大方面。(五)沟通及管理维度这一维度主要是确保各类目标人群可以无障碍随时沟通,网络学习空间整个体系的完整运行,以及管理机构完成对教学的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督等作用。主要包括信息、互动答疑、教学质量监督、家校沟通、私密安全等要素。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模型设计

为了有效落实翻转课堂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网络学习空间需要能够支撑翻转课堂模式及有效策略,提供学生在学习视频后及时测试学习效果、教师及时有效地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实施个性化辅导、课堂中协作学习与知识管理一系列必要活动等功能。本部分将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影响策略及网络学习空间五项构建维度,以自适应学习系统参考模型为核心部件,探索设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适应学习服务、突出“个性化学习”理念、又能将教研、学习、管理,即教、学、管三大模块涵盖在内的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一)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策略与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的耦合分析本文通过对翻转课堂经典案例和研究经验的系统分析,从活动理论的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规则六方面提炼与归纳了翻转课堂得以顺利实施的策略影响因素,并以TPACK为基础提出了包括教学法维度、技术维度、学科内容维度、学习者能力维度和沟通管理维度的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翻转课堂策略影响因素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都将直接影响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构建,二者的关系分析如下:(1)学习者能力维度是主体及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学习者包括学习个体和学习共同体两类对象,能力维度包括6大类能力,只有准确诊断和把握学习者的能力维度才能为学习者推荐更加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2)教学法维度直接影响工具、规则及分工,教学法维度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理念、教学结构等,这些要素恰恰是工具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影响策略,并对相关工具的选择具有明显影响。教学法维度的核心要素还将制约整个活动系统的分工与规则。(3)技术维度是工具的有效保障,在翻转课堂的策略影响因素中,工具既包括理念层面、软条件方面,也包括硬件方面,而技术维度包括内部支撑技术和外部技术配置两部分,是工具类影响策略的有效保证。(4)学科内容维度是工具的中心要素,翻转课堂的工具类影响策略直接与学科相关,无论媒体、资源、环境、活动、设备的选取都要符合学科内容的特点,进而进行对应模块的内容设置。(5)沟通管理维度为分工、规则提供有利机制,沟通管理维度促进整个系统的完整、灵活运行,管理既包括师生间的课堂管理也包括纵向行政管理,这都为活动系统提供了分工、规则方面的依据。(6)网络学习空间的五个单一维度复合支撑主体活动生成客体,只有在充分尊重学习者能力维度的基础上,有效运用教学法维度、技术维度、学科内容维度和沟通维度,才能达成知识接受和内化。(二)自适应学习系统参考模型选取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同时具有鲜明的信息技术支撑特色,网络学习空间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一种,能够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支持。自适应学习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种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23],因此,可以作为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的参考与依据。黄伯平、赵蔚等人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从领域模型、各模型所具有特点、依据相关模型开发系统所具特性等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认为LOAS更适合于现实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24]。本文将以LOAS为参考模型作为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核心构件。LOAS自上而下包括DM、GM、UM、AM、PM五层,针对不同层给出了具体的操作符。DM指的是领域模型,通过目标进行概念图的界定;GM是目标和约束模型,目标定义关注点,约束界定搜索空间;UM是用户模型,由变量之间的关系所表达;AM是自适应模型,提供自适应机制;PM指的是呈现模型,将在考虑物理属性和环境特征的情况下产生针对指定平台的代码[25]。(三)翻转课堂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模型构建翻转课堂具有明晰划分课后活动与课上活动的特点,基于翻转课堂模型的网络学习空间既要突出该典型特征、有利于翻转课堂有效实施影响因素的达成,又需要符合所总结的五项构建维度。本文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是以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的五个单一维度和复合维度为根本基础,以落实翻转课堂为指导理念,将整体模型功效分为:底层支撑基础、学习空间、研训空间、管理空间及沟通空间。模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研、管理为辅,主体部分以翻转课堂课后学习与课上学习为落脚点,把关于学习内容的正式学习情境与非正式学习情境均架构在以自适应学习系统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空间模型中。1.底层支撑基础对应前文所阐述的网络学习空间技术维度中的内部支撑技术,这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所需要的最基本底层支撑基础,包括服务器虚拟化、云存储技术、安全系统和网络接入四部分,只有具备这些最基础的底层保障,才能够支撑网络学习空间中每个模块正常、优良运行。2.学习空间该模块是整个网络学习空间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落实翻转课堂策略影响因素和网络学习空间五维建构要素的具体体现。学习空间的主体是学习者,其能力维度是构成用户模型(UM)的主体要素,在学习目标清晰的前提下,学习者通过工具的支持、共同体协作和遵守分工职责与相关规则,将在课后完成知识传递,在课上达成知识内化。该模型以LOAS为核心部件,也包括DM、GM、UM、AM、PM核心要素,但是,根据翻转课堂的典型两阶段模式,将每个要素都分为了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分别在图中以t和i进行标识。在知识传递阶段主要集中于如何将传统课堂学习的内容以适合的资源类型及学习序列呈现给学习者。通过对学习者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的分析得出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和认知状态,运用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技术等为学习者编制适合的学习目标、呈现符合其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媒体类型,并且通过符合其能力的测试项目让教师掌握其学习情况,从而使学习者完成知识传递过程。在知识内化阶段主要集中于对教师所实施的翻转课堂模式课程组织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对学习者个性特点的分析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通过自适应引擎将学习活动序列和学习内容适应性地呈现给学习者,以完成网络学习空间中个性化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跟踪评价等功能。3.研训空间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训空间主要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优化课堂质量提供支持。能够通过视频录制工具、学科工具软件和仿真实验室等支持学科内容资源与媒体的编写与创作,支持个体备课、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家培训、交流研讨等,从而促进翻转课堂模式的更好落实。4.管理空间管理空间有效支撑网络学习空间沟通管理构建维度中的管理功用,为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正常优质教育教学提供了牢固的保障机制。该空间既包括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如及时掌握学生课前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课堂中参与各项活动的效果,对学困生预警预报等;该模块还按照工作流程支持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灵活掌握整体教育教学情况及质量。5.沟通空间会话与沟通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无论课前学习还是课堂活动组织,只有能够有效达成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意义会话,才能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沟通空间是网络学习空间沟通管理构建维度中的沟通功用的集中体现,将负责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社会公众在整个网络学习空间中信息的传递与分享,另外该空间将与学习空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四、翻转课堂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案例分析与设计

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包括一个基础、四类空间,其中基础指的是网络学习空间赖以实施的硬软件及网络基础,四类空间分别是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面向教师的研训空间、面向管理者的管理空间,以及各类空间都需要的沟通空间子模块。在四类空间当中,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无法脱离底层支撑基础及其他三个空间而独立存在,但却位居四类空间中的核心重要位置。下面将从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总体设计及学习空间设计两方面进行案例分析与设计。(一)空间总体设计案例分析从空间服务对象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个人空间和机构空间。其中个人空间又可以根据建设目标及服务范围细化为学生空间、学科教师空间、班主任空间、教研主任空间、教研员空间、家长空间等,机构空间也将根据建设目标及服务范围细化为班级空间、教研组空间、学校空间、教育局空间等不同类型。在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模型构建实际空间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用户或机构的个性化需要延伸模型的核心部件进而构建相适应的功能与服务。在图3所示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支撑系统[26]中,包括了学生空间、管理者空间、班主任空间、教研员空间、科任空间、家长空间6项个人私有空间,班级空间、年级空间、教育组空间、学校空间、教育局空间等机构空间,覆盖了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面向教师的研训空间、面向管理者的管理空间,其中也内在涵盖了沟通空间。该网络学习建设支撑系统包括了云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云安全系统、云分布存储、异地容灾备份、网络设施、服务器资源池、云存储资源池等基础支撑,覆盖了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中的底层支撑基础。(二)学习空间案例设计如上分析的案例,虽然能够覆盖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一个基础、四个空间,但是,却未必能够有效支撑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核心模块学习空间的内在机制与原理。翻转课堂的典型两阶段分别指向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知识传递环节的推理机制与传统自适应推理机制很类似,因此,在学习空间案例设计中,将针对知识传递环节直接给出空间设计界面,针对知识内化环节给出系统流程图。在知识传递环节,学习者将见到如图4所示的学习界面,其中明确指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指导,媒体资源是系统根据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特点分析得到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与资源媒体属性(如抽象或具体、时间长短、背景知识、媒体类型等)进行匹配程度近似计算而甄选的。为了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还将设置测验锚点,在学习过程中监测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结束后测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该环节,学生还可以进行求助教师解答、与同学交流等其他活动。图4知识传递界面知识内化环节贵在学习活动的组织,在翻转课堂当中,比较集中的活动方式是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教师讲解共性问题及讨论,这就需要提供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功能。随着翻转课堂的逐渐深入,在课堂中将逐渐引入与选择教学模式相关的讨论、科学实验、互动、创新协作、提问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因而,学生的活动既包括必选活动,又包括通过对学习者个性特点分析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活动。本案例将知识内化环节设计为首先查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及反馈(对应学情分析功能),对学生所遇到的集中问题将进行集体解析,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非普遍性问题教师则会采取个性化辅导的方式(对应个性辅导功能);然后系统判定是否有其他活动(讨论、科学实验、互动、创新协作、提问等),如果有其他活动,自适应模型将根据教师教学活动安排、用户模型、约束模型、领域模型的综合推理,进而呈现适合学习者的活动序列并让学习者依次参与活动。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 移动互联 技术 职业教育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在助推职业教育发生新的变革。本文将从移动互联网概念的界定、移动互联技术、使用移动互联技术后带来的改变、以“演示文稿的动画制作”为例,移动教学的总结,从五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索一种适应时展趋势的、适合职业教育变革的移动学习空间。

1 移动互联网概念的界定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目前呈现出互联网产品移动化强于移动产品互联网化的趋势。从技术层面的定义,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从终端的定义,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因此一般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应用和内容仍是移动互联网的根本。

据《2013-2014年中国手机/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预测,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比例首次超过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到2018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将是智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 25.6亿人。截至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5亿人,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这一数字还在发生着变化。

目前,通过对任课班级170名学生的调研发现,学生每人必备一部智能手机,并且使用手机的频率高。他们从事的手机网络服务功能,包括手机新闻、微信聊天和搜索信息三大功能,其中少部分的学生上网还会关注生活、体育等信息。

2 移动互联技术

紧跟移动互联发展趋势,使学生随时随地关注课程信息,特开发了如下移动互联方式:

(1)微信的使用。建立了任课班级群组,使课上、课下融合,使教师和同学摆脱时间和地点的束缚,能够与学生随时随地无缝对接,达到课上学习时间有限,课下学习时间无限的功能。也能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2)数字校园平台的使用。已将该门课程资源上传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平台上提供了课程的大纲、计划、课件、微课视频等信息内容,供学生们学习。并且可以实现作业的提交功能、师生资源的共享功能等,使学生的学习不再限定在90分钟的课堂内。

3 使用移动互联技术后教师、学生的转变

(1)学生通过上述移动互联技术的使用对比,之前学生的学习仅限制于课堂,现在只要学生遇到问题,就能与老师进行沟通,讨论,解决问题,达到知识的无死角学习方式。

(2)教师通过移动互联技术的使用对比,不仅教学策略得到丰富,而且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善。师生关系达到很好的融合,不再沉浸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阶段。

(3)课堂效果:课堂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多种移动互联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乐学,会学,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达到了知识的最大化。

4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演示文稿的动画制作”为例

将一些有应用性、趣味性的学习任务,与移动互联技术相关联,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面节选“演示文稿的动画制作―动画的制作”教学案例:

(1)班级:15级物流管理1班,课时:90分钟

(2)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动画的基本类型;学会设置动画效果的最佳制作方法;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演示文稿类型进行动画制作;能够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素质目标:动画制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小组展示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自定义动作路径;动画对象播放顺序;难点:计时选项设置;动画的组合应用。

(4)教学设计。本节课以案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实践,对演示文稿的动画制作进行学习,通过案例讲授巩固学习的知识点,并拓展物流管理专业需要运用到的其他知识。

(5)具体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教学导入、激发兴趣。以实际作品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任务实施、自主探究。学生分小组根据既定的任务单完成任务;环节三:小组展示、审美提高。利用lanstar教学软件完成小组展示;环节四:归纳总结、知识延伸。

教学实施过程:首先,课前:学生登录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进行“演示文稿的动画制作”章节的知识巩固,平台上提供了每一章的电子教案,每个知识点的微课视频,以及课程所需的素材资源库。其次,课堂:90分钟设计4个环节:教学导入15分钟,任务实施35分钟,小组展示25分钟,归纳总结15分钟。

①教学导入: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引用了某商场节日宣传的动画作品,进行添加动画类型前后的对比。播放后学生们都感受到添加了动画的幻灯片给人赏心悦目、眼前一亮的感觉,没有添加动作的幻灯片则比较呆板。通过之前动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我们观察到商场节日宣传幻灯片的动画类型,同学们可以进行尝试着制作。

②任务实施:依据不同演示文稿类型每4位学生分为一组,包括广告类、教学类、商务类。各小组根据不同的任务单要求,利用素材库中的相应演示文稿,进行节日宣传片的动画制作、课程电子教案的动画制作、销售行业年度汇报的动画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给一个对象添加多个动画,使它的动画效果更“炫”?如何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时间,使多张幻灯片连续播放?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将问题一一解决,教师再对集中出现的问题在归纳总结中进行归集讲解。

③小组展示:小组制作完成后,利用lanstar教学软件进行作品展示,学生对每一组的作品进行在线联机讨论,发表实时评价。各小组依照老师和同学给予的建议进行修改,课后将作品上传到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供同学们欣赏和今后学习。

④归纳总结:师生对演示文稿的类型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广告类演示文稿中动画类型要运用丰富,能够给人带来视觉冲击。教学类:动画类型运用恰当,能够表达中心内容;商务类演示文稿动画类型少量简单、符合逻辑的动画装点。再次,课后。课后学生依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创作品,并上传到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登录平台依据知识考核表进行打分,作为本知识点各小组的考核成绩。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群组进行知识点巩固学习,和拓展知识的学习,以及答疑、讨论。真正使学生能够接受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最后,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帮助者、协作者,从课堂作品的实施到自创作品的完成,遇到问题,充分发挥出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技术的便利;小组的展示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成果。

5 移动教学的总结

(1)借助互动式教学设备,学生知识掌握更牢固。互动式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所讲授的知识形成交互模式。那样学生将注意力从始至终集中在所讲内容上,并运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将存在的问题发送到教师终端来寻求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修改教学策略、方式。这样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更牢固。

(2)将教学的内容项目化,达到学生学习兴趣最大化。通过将教学内容项目化,使学生分组进行任务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进行项目创作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职业技能,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3)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培养、锤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将课堂互动环节、任务模拟制作环节、自选作品完成环节、团队协作等过程环节,充分显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篇4

校园文化是大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文化,建设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本校特点的大学文化,是摆在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各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1校园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对于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视角不同,说法不一,但站在整个大学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方面贯穿于大学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及具体的校务工作中;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植根于观念和行为范畴,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包括学校“独特的办学精神、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的总体价值观复合体”。

校园文化既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等同于具体的校园文化,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关于大学的文化,是类体概念,表明其产生于大学,与大学相互依存,大学文化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离不开大学这个主体,是大学和文化的结合;另一层是大学内的文化,是个体概念,指特定大学的个体文化,是大学文化个性化的一面。世界上各国的大学不计其数,中国的高校也有数千所,但风格迥异。如果从大学文化的角度来究其原因,便是大学文化的个性化层次使然。因此,校园文化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概念。作为大学这样一种社会专门组织,有自己的专门文化,又有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但大学文化归根结底是通过生活于大学之中的人际活动,不断进化、积淀而成的。

校园文化总体上呈现下列特点:一,多元性与主导性。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还有各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多元性。尽管如此,我国高校的性质及根本任务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导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向陶冶爱国主义高尚情操。二,科学性与思想性。校园文化本身就极富知识与智慧,有很强的科学性及浓厚的科学和学术氛围。同时,校园文化的主体还具有境界较高、思想敏锐的特点。三,稳定性与可塑性。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必然带有学校特定条件下的历史积淀。校园文化不仅影响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格的可变性,同时,它要受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职能的支配以及教育者对其施加的影响。四,独立性与开放性。校园文化以其特定的环境、主体、途径及成果,形成了区别于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相对独立体系。同时,校园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孤立地生存发展。

1.2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要素,是使大学生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精神支撑。优秀的校园文化品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对此我国有位教育家提出了一个泡菜理论,认为大学就要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此氛围中思考、感悟,升华,完善。

21世纪的大学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大学学术环境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学校对师资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提供适合发挥才能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大学就能凝聚、吸引高水平师资,就有可能发展,有可能超越。

在21世纪,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所学校影响力越大,知名度越高,其生活空间就越大,生命力也就越强。19世纪末,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就是以其“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新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文化而使柏林大学乃至整个德国成为20世纪初“世界大学的耶路撒冷”。

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不同地区的大学、同一地区的不同大学为了各自的生存发展在生源、师资、科研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实力强的名牌大学,必定拥有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在21世纪,凸现竞争优势的就是这些大学文化的强势群体。

强调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自觉地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培育新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机制,增强活力,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调整,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等,形成一种全新的竞争氛围。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高校必须具备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方面的资本和优势才能生存和发展。这需要大学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市场观、服务观、人才观、竞争观、创新观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文化,这正是大学校园文化在新形势下所孜孜求索的内容。

1.3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大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大学环境、大学秩序、大学风气,这三个方面互相依存,由外及内、由硬到软。大学文化由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可分为五个方面,即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媒体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体文化是载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是一种寓教育于环境的“潜在课程”,是学校环境、设施、气氛及教风学风、校园精神的有机整合,能使师生感受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和熏陶。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学校要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神圣、魅力和诗意。因此要整体推进校园文化

建设,努力使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高品位大学应当是一所探索求知的学苑。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研究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人、教育人的力量。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学校应当成为师生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空间;高品位大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乐园。要追求深层意义上的生动活泼---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人的智慧的深层挖掘,情感的充分释放,这样,学生才会有成长的真正快乐;高品位大学应当像家园那样充满亲情,在学习、活动、交往、合作中融入亲情,才有可能坦诚、深刻;在亲情中,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高品位大学应当像文化宫。21世纪的办学格局必然更为开放和灵活,既能接纳早期教育和成人教育,又是开展课前、课后、周末、假期文化活动的场所。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和辐射优势与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提高对社区的影响力,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温馨的育人环境。

教育家丹尼尔认为,“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和持之以恒的韧性,关心他人的善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都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大学文化必须承担重要任务。

2.国内外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与分析

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昂立于中国高校之首,屡开各风气之先,与其近百年来一直坚持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分不开。个性鲜明、富有影响力的学校,肯定会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砌构,以及附着于上的自始至终稳定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先生构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在北大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着北京大学傲然前行、卓而不群。

清华大学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成为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园中林山四时变幻,环抱一泓秀水,掩映两座古亭。心旷神怡的美景与优秀大学文化相映成辉形成了百年香醇般的校园文化。

中山大学掀起“中大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涵盖了本校活动的一切领域和层面。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在大学的生存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但其精髓在于培育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群体意识。一位著名国外教育专家写到: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东南大学建各种学生社团,形成了志愿服务、文艺演出、学术科技、书画摄影、主题辩论、环境保护等主题鲜明的系列社团活动,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浙江大学严谨治学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凝聚、吸引一批高水平的师资。武汉大学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做了新颖、独特的界定,提出了“奋发图强,建设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精心设计,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健康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的整体思路和构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实践中积累,在继承中发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独具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提出了“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工作思路,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园文化是硅谷成功的灵魂。同时,硅谷的创业文化也不断提升着斯坦福的校园文化,使斯坦福始终鹤立在高科技产业的最前沿。植根于校园文化沃土,创业文化成就了今天的硅谷伟业。

调查分析发现:各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法不尽相同,但都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奠定了跨越式发展本校坚实的基础。人文学院侧重于理念形成和形象塑造;综合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侧重于科技氛围的营造,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大学的长远发展结合,赋予校园文化建设以新的内容。

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伟大工程,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并形成特色任重道远。只有运用科学指导,高扬教育理想主义,广泛吸纳一流大学经验,加快改革,完善机制,扎实工作,全员参予才能逐步实现建设高品位大学文化的目标。

1)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精彩的校训,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山东交通学院“明德至善,格物致知”,美国斯坦福大学“让自由之风吹拂”,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无不张显大学鲜明的个性,具有极强的宣传教育意义。

2)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写好校史、建好各类陈列室、展室,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生动反映学校发展历程,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要发挥成才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以其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精心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提倡名人名家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和各类奖励。

3)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建好大学生文体、科技中心,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

4)重视校园景观建设,搞好绿化美化,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桥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以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和他人的美好情操。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观的规划、建设、命名及管理工作,增强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赋予校园里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学校建成绿色校园、文明校园。

篇5

【关键词】PBL教学法;继续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1、前言

传统数学教育的方式通常都是采用三个基本步骤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沿用多年,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的弊端。为了克服这些弊端,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相继推出,致力于帮助学生在取得优异数学成绩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全社会对与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与理论二者的高度结合,这是对教师也是对教学模式的新要求。经过不断的时间沉淀,教材也在不断的更新和编写,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在逐渐加强,始终保持在数学学术发展的前沿位置,对于交叉学科的内容也要很好的掌握。本文通过对PBL教学法以及继续教育教学的研究,对解决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实现教学的最终发展。

2、PBL教学法的概念

PBL教学法中的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英文缩写,其中的重点就是P—problem(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可见在这一教学法中,教学核心就是问题。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来设定不同的情景教学,在情境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教学,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并且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最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PBL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从开始应用至今,一直都是很受重视的,这一教学方法可以贯穿课前、课堂、课后的所有教学步骤。

3、继续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3.1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

继续教育的教学理念是有著名学者保罗朗格朗所提出的,用我们的语言来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解决眼前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领悟教育的真正意义,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够不断的探索,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终身教育就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推动下的必然产物,主要是为了适应科学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存在的,各项科技都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学术发展也没有停滞,一个人要想不被时代淘汰,终身学习是不可避免的。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利用各种机会去提高自身能力,在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中,更新自我知识储备,跟很高的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一直都伴随在我们身边,教育的变革也在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不被发展的教育体系所淘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要对数学领域内的新发现和发展,都要持续关注,积极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够为学生传达最新鲜的知识血液。继续教师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的体系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2继续教育是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对教师的培训基本都是体现在师范类院校的全日制教育,这也成为了为社会输送教学人才的主要渠道。教师不仅是职后教育的称谓,更是职前教师的称谓,终身教育思想就是指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准的教育思想,入职培训、骨干培训等等,都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也是终身教育的体现。继续教育是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更加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在社会群体中,属于知识类人群,主要就是通过自身的专业技术传递知识,为固定的对象提供专业的服务。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都是教师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继续教育的添加,让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时代和科技水平,不断的更新教育方式,普及教育体系的全面性,与时俱进,都是非常必要的,更是教师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3.3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专业化要求

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在教师的未来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通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训练,并且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逐渐的获得教师教学技能以及提升知识储备,在教学实践中更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成为更加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的专业化有两个不同的含义,第一,教师个体,通过定期的师范教育或新晋教师培训,从一个没有职业经验的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教学经验,专业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的成熟型教师。第二,指的是教师的职业水平从非专业到准专业再到专业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教师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是适应教学体系的必经过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的专业能力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影响到受教育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成为正式教师教育前的“非关注”阶段;师范生的“虚拟关注”阶段;新教师的“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也就是说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后其专业化发展不是完成了,而是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自我更新阶段”,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除了让学生理解所教的内容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构建意义;教师知识结构发展的重点不再是专业知识,而是学科教学法知识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于是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

4、PBL教学法在继续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的繁琐以及不同程度的难度问题,许多学生的学习精力不集中,学习时间不充足,这些都导致了数学教学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如果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采用PBL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围绕问题展开情境教学和情景讨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最终以合作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课堂教学分为课前预期、课堂讲解和课后复习三个步骤。在这三个步骤中,课前预习是首要的内容,这一步的学习虽然无法设置较为具体的问题情境教学,但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并且在浏览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的生成一系列的问题,以方便下一步骤的教学。课堂讲解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心里对知识有了一个大体的框架,并且对框架内的问题也有了基本的界定,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框架,将教师讲解的内容安去,对预习时产生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逐一解决。课后复习也同样重要,课后复习时,学生会围绕着问题来进行思考,对课堂讲解中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如果还是无法解决,那么就可以带着问题去咨询教师。这些问题都是PBL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去解决问题。

4.1PBL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使用

PBL教学法中,虽然核心内容是P,但是L—learning,也是重点内容,不可忽视。在具体的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建立问题,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不走弯路。在不定积分知识点的学习中,在逆运算的基础上,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针对下列问题:已知某曲线y=f(x),在任何一点上可以求得该点(x,y)上的切线斜率为k(x)=f(x)。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逆运算的基础之上进行思考:如何通过函数的导数来探求其原函数,也就是说通过不定积分导数的逆运算来求原函数.同时还可以拓展问题:如果所求出的原函数不止一个,则这些原函数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PBL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作用,教师在熟练掌握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教学技巧,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都能够从容应对,并且还能够引导学生去主动的学习。

4.2PBL教学法在数学课后反馈中使用

任何的教学方法的主要针对过程都是课堂,在课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学生自动自觉的去学习,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进行辅助,数学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课堂中,教师已经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学习方法,如何思考,这一系列的技能都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知识框架。课堂的学习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是课后的复习时间是无限的,学生在课堂中无法消化的知识点,一定要进行课后的沟通、交流和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次课后,都要利用这些途径,去巩固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在脑海中根深蒂固。[3]这样不仅能够加强记忆程度,还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次都能够灵活的处理各类问题。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内涵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在我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内涵丰富、涉域广泛、具有重大挖掘价值的课题。它不但与高校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而且关涉到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组织发展、人格发展、学术研究及教师个体的生存质量。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是什么

首先,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高校教师发展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高校教师发展是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为核心,促进教师有效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有关理念、方法和实践的综合性框架,包括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专业发展、个人发展等内容[1]。它是高校教师在教学的思想理念、教学的知识技能、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教学的过程与监控等在教师教学实践中不断进步、完善、提高,是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各要素协同配合、相互促进、整体发展,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化过程,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涵和主要内容。

从教师发展的诸构成要素的关系来看,教师教学发展作为教师发展场域(这里的场域是指影响教师发展的各种主客观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有机构成,与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发展、人格发展、学术科研等存在交叉包含关系,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它与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发展、人格发展、学术科研发展是并行(空间)发展、同步(时间)发展、整体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学发展离不开专业、组织、人格、学术等方面的发展,并以诸因素的发展为依托。

其次,教学发展与专业发展既互相区别有密切关联。根据美国教育联合会(NEA)1991年对教师发展提出的界定,认为教师发展应围绕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四个目的。专业发展包括促进个人成长,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意识。教学发展包括学习材料的准备、教学模式与课程计划的更新。这为教师教学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教师发展的整体视域。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专业发展是在共同发展主体、趋于一致的目标追求的前提下教师职业成长的两个层面,是专家学者在不同视域下对教师职业特征的不同理解与描述。专业发展被理解为增进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和活动,其核心是

教育者作为一个专业的发展。[2]它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关于专业发展,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66)中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从而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工作还要求教师对其教导之学生的教育和福祉具有个人的和共同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强调专业的标准。诸如,194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制定了一个“专业”评判的八条标准,2003年澳大利亚颁布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明确规定了专业化教师应具备的标准。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第一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类,教师被划分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在学科领域中的成长和发展,它强调教师专业角色的成长和发展,主要关注教师某一个学科专长的培养。专业发展主要的活动有带薪休假、帮助教师取得高一级学位、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等[3]。

教学发展主要描述教师如何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提高教学技能、完善教学方法、完备信息加工转换策略、增强课堂组织管理效率、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活动过程,以及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增长与转变。它是通过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丰富学习材料等,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学质量的过程,强调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突出教师的职业性。教学发展的活动主要有建立教学档案袋、开设教学研讨班、分析和改进教师教学技巧、运用教学技术等各种与改善教学相关的活动。

两者在实现的路径上、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在专业发展方面,欧美国家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研究,已经出现了一批值得重视、可资借鉴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如:教育日志、成长史分析、行动研究、传记研究、故事与叙事、课堂观察、分享文化等,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在特定学科领域中的成长与发展。在教学发展方面,国内外的主要策略有建立教学档案袋、开设教学研讨班、专项培训、集体备课、同行交流、访问学者、精品课程培训等,借以实现改进教师教学技巧、丰富教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同时两者存在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专业与教学两个概念上讲,专业为教学设定了方向,规定着教学的内容,教学是专业目标的实践途径,是专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两者的联系上看,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实现形式。教学发展是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为教学提供保障和服务。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什么及如何发展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究竟要发展什么?这是一个综合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它不仅涉及概念的界定,还在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组织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同时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要通过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知识的增进、教学技术的更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进来实现。因此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它不是简单的教学技能或手段的发展,不是片面的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在教师大脑中的简单积累,也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而是一个集教师教学的理念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专业教学与个人发展、教师进步与学生成长等多要素、多维、有机、综合的发展。吴振利根据斯特尼特(2006年)的研究,把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总结归纳出了20个方面[4]。总体上概述了美国关于教师教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教学知识方面包括技术性知识、方策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临床教学知识等。教学技能方面包括改进教育技术、进行合作教学、改善教学方法等。教学行为方面包括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激情和群体亲和力、改变教学方式和领导角色等。根据美国的经验,技能型发展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基本内容,教学领导发展、教学生涯发展、学科性教学发展与跨学科教学发展则是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高级内容。

如果对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构成及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诸多方面:教学知识、教学技术、教学能力、教学理念、教学心理、教学学术、教学态度、教学生涯、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伦理等诸多方面。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研究型高校来说,侧重点应放在课题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实践难题、创新性等方面;对于教学型高校来讲,应侧重发展应用性、实践性、实用性、规范性强的微观教学问题。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教书育人是永恒主题,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过于强调科研与社会服务,使部分高校教师淡忘了作为教师的职业身份,忽视教学工作,那是舍本逐末。即使在研究型大学,教学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毋庸置疑。教学发展是教师发展的重点环节,是教师学术发展的基础,这已成为我国高校的共识。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方式,总结国内外经验,主要通过个人发展、组织发展两种方式来实现。个人发展主要指教师作为个人并为了个人,由自己发起的教师教学发展;组织发展是指教师作为组织成员并为了组织,由组织发起的教师教学发展。在实践中两者相互交织、共同存在。国外的方式主要有习明纳、个人咨询、工作坊、教学小组讨论、同伴教学评价、教学会议、提供教学资料、视频、手册等。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正在探索自主发展、引领发展、协作发展等多种形式的发展模式,国内的方式既有传统形式的专家讲座、以老带新、访学、进修、经验交流会等,又有新形势下的精品课程培训、集体备课、督导评课、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进校(评估)、学术论坛、教学基本功(技能)大赛、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这些形式,见仁见智,尚处在初期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首先,教师教学发展具有多层次性。从微观教学行为上看,教学过程包括课前教学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反思提高三个阶段。课前准备包括制定授课计划、明确课程及课节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境况、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策等环节;课中教学包括讲授、讨论、提问、课堂管理、教学组织、教学监控等环节;课后反思包括教学反思、评价、整改、调节等环节。站在教学发展的宏观视角分析,教学发展既表现为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阶段不断改进、完善、提高,又表现为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等各环节不断扬弃的过程。

从教学的知识技能构成上看,教学发展涵盖了教学理论、教学知识、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技能、教学反思、教学手段、教学创新等多方面要素,这些要素是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方面,是教学的基础构成。教学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集中表现在作为一个有效的高校教师所需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知识、理论、方法、技能方面。上个世纪美国学者对教师所需的教学知识进行了归纳分类(Shulman,1987),具体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关于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结果、目的、价值、及其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5]。 这些知识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所必备的职业知识,是高校教师入职从教的必要条件。教师教学发展是各构成要素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整体发展。它既是教师在运用教学知识综合教学诸要素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建构教学模式的主观性过程,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性过程。

其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对象具有复杂性。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交互过程,教师教学发展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发展。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意义建构活动,是人类传递自身文明与经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个人发展及人类进步。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建构的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活动。从这层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学发展的对象蕴含了教师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发展、“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交互发展三层内涵,后两者是教师教学发展的依存性条件,是构成教师教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就教学的本质来讲,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三方面的统一[6],高校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形成及心理素质完善的过程。一方面,知识本身包涵着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思想政治等内容,当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时,也同时内化了思想观点。另一方面,教师的信念、态度、作风、行为等,无时不在起熏陶作用[7]。高校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包括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传递科学文化,使学生获得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创造力,还包括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校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而应理解为一个探索知识、培养智能、培育情感与态度、形成价值观的过程。高校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相比较,应该具有认知的批判性与创生性、活动的探究性、发展的多维性、交往的人文性、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开放性、学术的前沿性、专业的应用性等特点,高校教师教学充分体现如上特征才能更好地满足来自于社会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学习发展是由外部的知识性材料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框架、由辅接受型学习向自主性的创新型学习转变、由知识信息的获取向独立思想意识构建的转变过程。与教师教学发展相对应,学生学习发展可分为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转化信息三个环节。信息接收是指接受学习信息,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讲授或呈现的理论、原理、概念、事实等陈述性知识,及如何进行读写算、怎样学习记忆思维、动作类技能技巧等程序性知识。信息加工是运用策略加工教师呈现的信息,其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和监控策略,认知策略包括注意策略、记忆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监控策略包括自我管理策略、检查与诊断策略等。信息转化是学生知识建构或个性化思想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外部知识的内化、个性化思想的形成、操作性技能自动化等。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交互发展表现为教师教学发展与学生学习发展是一个统一发展过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学是双方赖以的平台。从目的论意义分析,高校教学要实现宏观与微观二重目的,一是使命目的,即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科技研发、传递与创新文化;二是直接目的,即服务学生、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仅就教与学的关系看,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高校教学既是教师教学发展、教师个人发展的载体,更是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平台。教师的教学发展影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与学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第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教学心理建构的过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是一项高度心理关涉的活动。从教师个性特征及职业心理特征来看,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教师的效能感、教师的成功期待等都是影响教师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霍兰德(Holland,1985)的职业生涯理论,把职业者划分六种类型,即实际型、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常规型。他认为具有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个性特征的人即社会型的职业者比较适合教师职业。而像具有烦躁型、胆怯型与整合型人格的人不适合做教师。[8]根据林崇德的研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教师教育的效能感、价值期待等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教师教育效能感、价值期待和学校客观状况三个因素进行预测,[9]这表明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但事实上,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对高校教师进行职前或职中全面的、相关的职业测试及心理筛查,也没有充分关注教师的职业状态及教学发展情况,很多入职者是“被教师”了,教师的心理成长对于其本人或管理者来说处于“黑箱”或“灰箱”状态,影响制约了教师的成长与教学发展。关于教师心理与教师教学发展的关系研究显得愈加迫切且必要。

从教学的心理进程上分析,高校教师教学可以划分为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获得、教学的技术方法策略的建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即从知识到技术、再到能力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教育理念,即教学理论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教育教学、专业学科、组织管理、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发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第二个阶段是习得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包括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等。第三个阶段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教学能力,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发展是三个阶段依次往复循环,不断提升的过程。一般来讲,第一个阶段在入职前完成,一般通过师范教育、专门培训、岗前培训等渠道来实现。第三个阶段主要在职中完成,一般通过师范生实习、试讲、职前培训、参与教学活动、同行交流等形式实现。第二个阶段的发展既需要职前的储备,又需要职中践行、检验与提升。教学发展过程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各阶段基本一致,教师入职后渐次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几个阶段Berliner(1998),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会随着职业发展阶段的晋升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3] 徐延宇 高校教师发展:基于关国高等教育的经验[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版p25、23

[2] Thomas R.Guskey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 方乐 张英等译 中国轻工出业版社 2005年版p12

[4] 吴振利 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p26

[5] Sterne HerneJohn JesselJenny Griffithe 主编 学会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引论[M] 丰继平 徐爱英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版 p55

[6] 马云彭主编 课程与教学论[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p224

[7]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34。

篇7

[关键词]劣构问题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情境

[作者简介]袁宇翔(1978-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B/S架构网络存储软件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R-153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86-02

知识经济的到来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世界,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而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即从让学习者学会知识到让学习者学会学习、从让学习者学会记忆到让学习者学会选择、从关注“解决问题”到关注“问题解决”、从让学习者独立学习到让学习者协作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一种能培养学生高阶认知能力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为重要。

一、问题与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

1.问题的概念与分类。对于问题的概念,纽威尔和西蒙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它具由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状态、目标状态、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的一系列操作。乔纳森(Jonassen)认为,问题有两个关键特征:问题是某种环境下的一个未知实体(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存在差异);所寻找的或解决的那些未知的东西有一定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技术的价值,如果没人觉察到某种未知或没有确定某种需要,也就没了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是议题,是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存在于某种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境中,有机体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且达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问题可以分成谜问题、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三类。良构问题是指具备如下特点的问题:问题的条件比较确定;涉及某一知识领域中常规的、良构的概念和规则;有正确的、统一的答案,即标准答案;有可知的、可理解的解决方法;决策的选择与所有问题状态之间的关系是已知的或盖然性的;有一个最佳的、特定的求解过程。而劣构问题往往具备如下特点:问题的构成存在未知或某种程度的不可知部分,可操控的参数很少;具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没有原型的案例可供参考;不能确定哪些概念、规则和原理对形成解决方案来说是必需的;需要学习者表达个人对问题的观点或信念,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人机互动过程。

2.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定义。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把教学活动置于复杂、有意义、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探究、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要求课堂的教学和学习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必须是劣构的)进行展开,通过问题的解决学习到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等。

3.问题的教学模式的三要素及其关系。该教学模式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分别是问题情境、学生和教师。

第一,问题情境。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要求围绕真实的、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是劣构的,问题的界限并不要求很明确,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解决而且没有原型可供参考;同时问题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跨学科的讨论、合作交流是学习的真正目标。

第二,学生。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外在学习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基于问题的教学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不仅是猎取知识的主人,还要能够积极地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在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学会捍卫自己的见解。

第三,教师。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量表面上比传统教师的工作量少很多,实质上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反思。

二、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修正

1.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基于问题的教学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比较有影响的是钟志贤提出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流程。该流程教学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界定与分析问题、组织分工,对问题进行方案设定,列出已知信息以及需要做的事情;探究和解决问题,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并相互交流;结果和成果的展示;评价与反馈活动。

上述模式虽然能够反映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全貌,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时间划分比较紧张,知识不系统。因为基于问题的教学的核心是对问题的解决,重心放在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培养上,但明显不足之处是时间划分比较紧张,学习的知识不够系统。所以课堂中要解决问题的数量不宜多,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确立目标之后应直接进入分析问题的环节。如果换成学习模式,学习者在课后自学时可以进行双向执行。二是在判断问题完成与否之后,选择进入到确立问题的环节。笔者认为应该导入到分析问题的环节,因为问题没有解决并不是不能够确立问题是什么,而是对问题缺乏分析。如果问题完成了,在新情境中应用之后,有必要的话可以重复所有的步骤,去发现新的问题。三是该模式忽视了反思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反思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直观的体验,所以及时地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加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也易于学生对所探索知识的保持和提取。

2.问题的教学模式的改进。针对以上的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执行,并试着选择和重组相关要素,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第一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在明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真实、挑战性的情境。问题可由教师预先准备也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探讨确定。在明了基本问题之后是设计单元问题,单元问题是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和操作的问题。基本问题构成了一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性质,单元问题是为基本问题服务的,通过单元问题的解决掌握学科的基本问题。

第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在分组合作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分析问题的实质形成假设。找出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并搜索要解决问题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然后验证假设,推理证明。

第三,展示成果。如果问题已经解决,让各个小组展示最后的成果,成果可以使用多种多媒体方式比如网页制作、幻灯片、调查报告等。没有解决就应该继续对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

第四,评价、反思。各个小组的解决方案各不相同,需要对每个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回顾与思索,可以选择几个小组进行出声思维,这对于知识的保持和再提取有很好的效果。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测试等。评价方式包括书面考试、动手实践操作、书面报告、多媒体作品等。评价的内容则是针对学习目标来定,包括知识的获取情况、合作情况、最终作品、能力提升情况(如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以及学习态度的转变。

第五,迁移练习。用同样性质的问题形成练习给学生完成,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对问题会有质的发现。这个环节在课堂中也可以省去,留到课后。

三、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

为了进一步阐释上述教学模式,笔者用一个教学案例《图像再创作——Photoshop制作母亲节贺卡》来说明执行步骤,案例设计的主要环节如下:

1.问题的确定。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有专门关于图像处理的章节,教学重点是对Photoshop工具的了解。Photoshop中有许多基本的工具需要学生学习,在学会如何使用工具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一个主题“母亲节贺卡”进行制作,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使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很恰当。

2.确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层面的目标是学会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学会对基本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图像进行艺术加工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3.情境创设。用一些精美的节日卡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比如新年贺卡等)。通过卡片的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抛出问题,在即将到来的母亲节你可以为母亲做一张电子贺卡。

4.提出问题。本案例由教师直接抛出问题,拿出一些关于母亲节的图片素材,供同学们选用,自由地组合和创设母亲节贺卡。

5.分析问题。学生们分组讨论应该如何来处理这些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对先前知识的回忆,并简单地示范在Photoshop中各个工具应该如何使用。比如文字工具、拖拉工具、选取工具等。此时提供学生们使用wiki平台,wiki网站中针对各种工具的使用进行专题的讲解。

6.解决问题。依据刚刚学习的知识,大家使用Photoshop工具进行图像的处理。分析并解决问题大概需要20分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保持注意力和积极性。

7.展示成果。在解决问题之后,停止同学们手中的活动,每一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讲解每个小组的解决方案以及展示小组的制作成果。

8.评价、反思、概括。最终的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取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点以及其他信息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他信息教师的评价留到课后完成。在每个小组对自己小组的作品和其他小组的作品评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复述,将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图片创作时的相关技巧。

9.练习迁移。留下课后作业,让学生们课后独立完成,围绕母亲节将图片制作的更加完美。课后可以自己搜集素材,比如母亲的照片还有自己的照片。在图片创作的同时将这样创作的原因、图片要表达什么感情都记录下来。在下节课教师挑选部分作品进行评析,表扬并鼓励。

四、结束语

基于问题的教学是一种以发展学习者高阶认知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不仅在于其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教育理论新思潮,而且它确实能够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好坏需要用实践去证明,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对现有模式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邵志芳.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艳军.基于问题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理导航(中旬),2011(12).

篇8

1.明确德育重要地位。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德育课则是德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从事德育教育教学的能力。

2.把握德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做法,从认知、情感、态度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和影响,在政治上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道德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情操和意识,在思想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在行为上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个性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转变德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强化自我教育的动机,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长足的进步。

4.遵循德育基本原则。德育课要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进行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求真务实,提高教育的感染力。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强化知情意行的统一。既重视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教育;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培养;既重视价值观念的塑造、人文素质的提升,又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化引导和管理相结合,既要注重引导、激励,又要注重约束、管理。

二、实践推进

1.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林语堂先生说过,英国剑桥学生是被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更为重要。教师要以德育人,以才育人,以情激情,以行导行。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品、良好的风度和亲和力,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最基本要素。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语言表达、教材把握能力,课堂组织控制能力)外,还必须在涉及重大、敏感的政治问题时,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问题,如腐败、看病贵、就业难等社会问题,要用正确的、辨证的、科学的观点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2.优化德育内容,彰显德育的时代感、针对性。

2.1注重德育生活化,将抽象的理论讲解与学生身边的、耳闻目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象和事件分析相结合。如《哲学与人生》中讲内外因关系时,就可以毕业生中的优秀典型讲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在人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辩证思维、巩固专业思想、逆境奋发。

2.2注意德育职业化。抓住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将德育与专业结合,在重点的确立、案例的选择、作业的布置上,把不同专业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合在德育之中,如《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业道德的部分,烹饪专业主要突出安全、卫生、节约、服务的意识;计算机专业主要突出网络安全、公德意识;会计专业主要突出诚信、严谨的重要性等。这样可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且二者相得益彰。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可采取如下策略:(1)省。与以往或其他课程重复的不讲。(2)略。与本专业学生关系不大的少讲。(3)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及时更新补充新的内容。在《概论》课上,宣传中央最新精神、最新提法;在《法律基础知识》课上,将新的法律、法规内容、新的立法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上,经常将社会经济现象、热点问题的分析引入课堂;在《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上,将学生普遍关心的,如择业、就业等问题及时引入课堂,使课程内容紧扣时代的脉搏。(4)引。引入热点、难点话题,引入好的教学资源,《百家讲坛》、《道德观察》、《焦点访谈》、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介绍、感动学校人物、诗词读本、企业文化读本等内容。(5)改。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实现学科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3.把握德育的梯度,提升德育课的科学性。所谓德育的梯度变化就是要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确定重点内容。

4.精选德育方式,提升德育课实效性。要根据职校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课程类型和教学方法,创新形式和载体。

(1)课程类型。要从知性德育向实践德育转变。传统德育课堂主要侧重于知性德育,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较少,主要侧重于概念界定、知识架构和逻辑体系。现代德育注重实践教育,强调参与、互动。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制作小报等,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中职学生主要以实践德育为主,知性德育为辅。高职学生则需要将知性德育与实践德育相结合,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2)教学方法。德育教学要根据中职生与高职生的不同特点与课程类型选择不同的方法。

(3)创新形式和载体。可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统筹安排学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采用“请进来”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名人到学校给学生介绍社会改革、发展的情况,宣讲先进人物事迹,畅谈先进人物工作、生活的体会,与师生开展直接交流和研讨。采用“走出去”,主要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企业走访活动等为依托,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服务活动。也可开展时政新闻评析、优秀作品分享活动。做法之一是每节课开辟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就最近生活中看到、听到或自己感兴趣或觉得有意义的新闻、话题进行介绍、阐述、评论,其他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加以引导、评论。

篇9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制教具;建构主义;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20-03

1 研究的背景

早在17世纪,现代意义的学校从诞生时就产生了教学具,以后,教具便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到19世纪中期,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开展了自制教学具的指导评价研究,开始注意利用教具、学具来实现师生之间信息传输与转换,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很多国家都对随手取材的实验达成共识,把自制教具称为“廉价”的教具。

在我国,以前的教育一般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B,自制教具的开发与研究几乎是个空白,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自从课程改革以来,这种状况得到很大改变。1986年,第一届全国自制教具评选活动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刘忠德同志批示:“很同意开展此项活动。”自此,教具作为教师的一项教研成果,得到当时国家教委的承认和肯定,与会同志纷纷建议今后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全国性自制教具评选活动。

这次会议以后,我国教育界掀起自制教具的,教育部先后举办全国自制教具评选,各省市也纷纷响应,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涌现出多批次优秀自制教具作品,并得到推广和普及。

虽然自制教具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地区不平衡、学校不平衡以及城乡差异、年级差异、学科差异等不少问题。为此,根据本校实际,笔者提出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发展。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自制教具的概念 所谓自制教具,指教师和学生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材料,利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其中数学自制教具,就是师生为了方便数学教学而制作的辅助工具,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自制数学教具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开展各种数学实验活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发展创新能力。

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包括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理论。

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交织的状态,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一般容易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来认识,然后转化为理性认识。这就要求给学生提供一种具体形象的事物,以加快学生的认识迅速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在“概率”的教学中,可以扑克、硬币、彩球等可感可知的具体事物,通过玩游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概率知识的形成,进而明确概率的意义。

2)教育学理论。教育学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是课程的接受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体验课程,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去创建课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建构新知识。因此,学习不能靠硬灌输,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产生矛盾,进而引起认识冲突,以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完成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就需要教具的参与和辅助。

4)课程改革理论。新课标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自制教具,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

实践价值 自制教具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目前教学状况的迫切改进。目前的教学状况,表现在有些教师教学思想比较落后,怕影响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少,对自制教具的认识不足;还有不少教师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习惯于自己演示,让学生观看。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独立操作能力不强,教学效率低下。表1是学生调查情况统计分析表。

3 研究的目标

1)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通过自制教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发展创新能力。

3)通过自制教具,促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动桓台县世纪中学数学教学发展。

4 研究的对象

桓台县世纪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

5 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制教具的应用情况,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了解学生对自制教具的兴趣和对数学教学的需求。

文献研究法 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和网上搜寻,了解国内外有关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关论文和著作,寻找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

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经常进行理论学习,不断对比、总结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具制作,做到研究、实践、推广同步进行,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

6 研究的成果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成为教学的核心。通过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动手自制教具,促进学生动手动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定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因为有其发生和形成的过程,所以如果空洞地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了解。通过自制教具,学生可在直观形象的操作中直观地体验到概念的变化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如果只口头上讲“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学生既模糊,也不易理解。此时可让学生用几根小木棒拼一个三角形,拉一拉;再拼一个四边形,拉一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亲身体验到三角形是不容易拉动的,而四边形则容易拉动,由此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对三角形这个特性含义的理解也就深刻了。最后通过交流讨论,说出生活中一些三角形的物体,如单车支架、电线杆上的支架等,进一步明白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道理。

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学难点不但学生难以理解,就是教师讲解起来也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借助数学教具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使用教具之前,教师需要认真选用教具,使教具真正能发挥作用,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具,可通过自制教具来解决。如在教学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时候,教师可通过自制教具来解决,即让每个学生拿一张横格纸,先观察横线之间的关系(横线是互相平等的,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然后要求学生在横格纸上画一条垂直于横线的直线,观察这条直线被相邻横线截成的各线段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时再在横格纸上任画一条与横线相交的直线,测量它被相邻横线截得的线段是否也相等?学生经过计算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比值是相同的。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难点就容易突破了。

增加数学课堂容量 课程改革提倡情境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要创设情境,自制教具可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如在讲解“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木条自制教具,用三角板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自的关系,很快探究出“平行线的性质”。由于自制教具简单明了,对其研究的对象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因而能有效地把研究的现象清楚明白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吸引学生观察和思考,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加大课堂容量。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实验年级的学生与非实验年级学生相比,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经过追踪调查和分析比较,充满学习兴趣的学生由36%提高到56%,主犹嵛实挠33%提高到70%,主动自制教具的由12%提高到32%,课外时间自主探究学习的由36%提高到73%,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由55%提高到86%,家长关心支持的由56%提高到88%。表2是2016年初中三年级期末成绩对照表。

7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自制数学教具实验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次锻炼和检验,虽然以前也搞过自制教具活动,但像这样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还是第一次,因而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努力改进。

1)树立研究意识,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自制教具,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教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树立学生意识,合理选择时间,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制教具,探究知识的发展过程,养成探究习惯。

3)作为一线教师,除了认真教学以外,还要加强读书,努力学习,开阔眼界。如在课题研究中明显感到理论知识的不足,这就是平时少于学习而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了多读书、多学习以外,还要及时做好笔记,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积累资料,以备后期使用,为以后的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电子商务》是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讲解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及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整体理论框架的同时,结合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实例分析,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实践应用操作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需求,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学院的大纲严格执行,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和积极性。如果继续用这种方法来教学,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其它几个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的师资力量来自于管理、计算机、网络、营销或其他专业,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并且缺乏电子商务相关的实践经验。

2.教学资源配置。目前电子商务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其专业理论体系不完整,商务实践也在探索之中。现阶段各学校采用的电子商务教材有许多版本,而且大多知识点相对陈旧,根本无法满足电子商务教学的需要。电子商务实践环节不仅仅是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电子商务知识的补充和调整。但可用于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的资源,仅仅是一些电子商务模拟平台、模拟操作等验证性实验环境,只能使学生产生一些初步的认识,离“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目标还相差甚远。

3.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为辅,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手段比较少,而且方式、方法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要求,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变化较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多,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又是必需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也使用过相应的模拟软件来熟悉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但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操作,还没有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来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确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根据不同人才需要进行层次界定,建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且相应地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人才重在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学生应加大实践教学周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坚持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认识、学习知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鼓励学生创新等。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培养应用型的高等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前提下,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都以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2005年,我们修改教学大纲时,增加了18课时的实践课时。这样学生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还是有部分内容没有实践机会,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不断丰富实践课内容,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实践教学内容,我们还编写了《电子商务》实践指导手册。学生可以很明确地知道每次实践的目的和任务,能将理论知识良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电子商务概论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讲授的理论和模式比较多,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础、社会基础、技术基础、人文基础及应用环境等)、Internet电子商务、EDI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三流、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等等。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电子商务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柔性化的指导思想下,担任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内容方面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从而选定合适的教材。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强调针对性,各教材介绍的内容与侧重点不同,只有将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参考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对电子商务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该标准既体现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又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围绕该标准的要求组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可以将课程教学与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考证有机结合。

由于电子商务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任课教师应在教材之外适当补充介绍新的学科成果,不断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新知识,还能养成学生注意学科发展的良好习惯。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门核心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几乎囊括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不宜讲解得过于深入,做到只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和给出必要的线索,以便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良好地衔接。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成为专业课程的简单浓缩。

三、教学方法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法、专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针对性,可以获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法。《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复杂,如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网上支付的流程、网络营销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如果从理论角度来讲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易消化。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理论课后都辅助一次上机实践,这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实践教学法分为真实的实践和模拟的实践。真实的实践就是去访问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通过信息的浏览,获得最新的资讯。通过真实的实践,同学们以消费者的身份对网上购物的流程进行了解。例如在“电子支付及网上银行”的实践教学中,笔者综合运用了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到银行网点办理网上银行业务,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金融服务;然后教师可以在机房给学生现场演示网上银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学生跟着教师边学边做,不仅容易理解接受,而且印象深刻;最后再安排学生把整个实践过程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分析,深入挖掘网上银行的其他业务功能及安全操作注意事项。针对同一内容,实施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2.学生参与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每次上课的前5分钟交给同学们让同学说一些关于电子商务最新资讯,介绍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案例、自己从事电子商务的经历或者对电子商务的一些想法,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会精心准备这5分钟的内容,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充分展示自己。有的同学介绍的电子商务师一些信息,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大家讨论如何复习到了信息共享。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他们机会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

3.专题讨论法。定期的开设一些讨论课,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学生体验网上购物,普遍担心的是钱付出后收不到货物,或者实物与图片不符,由此引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主要瓶颈之一的诚信问题,就“如何提高电子商务诚信”开展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该课题现状与发展动向,然后归纳整理,写出小论文,最后分组开展讨论。通过专题讨论法,不但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归纳分析的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还加深了专业层次。

4.实例教学法。虽然《电子商务》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它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基础的。因此,在大量借鉴国外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胆创新,完全运用实例教学法来组织课堂内容。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实践”、“实用”原则,特别适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可以用一个实际的案例,如淘宝店铺等,作为贯穿全书的现实世界中的案例教学对象。围绕这个案例来介绍从事在线商务要考虑的问题,利用这个现实世界案例来研究电子商务的观点和技术。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将课程要讲述的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都结合这个实例探讨电子商务的观点及要研究的边缘技术,用以解决一个焦点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子商务整体框架体系结构。

通过案例的讨论,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手段改革。

电子商务实验课开辟了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以往的写板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运用Flash课件和视频文件等形式进行流程讲解会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电子商务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能够直接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就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知识水平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对本专业学生,积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辩论、上习题课、软件应用、课堂展示、课后答疑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对电子商务课程教授进行支持,恰当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提供宽松、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平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授课教案、章节习题、教学大纲、案例分析、教学视频、参考文献、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源也已经上网,这都有助于解决学生预习、复习、自学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

五、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考核一般采用考试评分制,老师通过考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考核,并通过试卷评分来考核学生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