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篇1

关键词: 中学生 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确,随着对教育本质的探寻与领悟,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命因独特而灵动,成长因个性而精彩。当下,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开发差异已成为许多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追求。

纵观教育现状,学生的全面发展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由于过于强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已渐渐失去个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以成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严明纪律、正襟危坐,注重步调一致,要求统一,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却自我。

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努力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动态地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创造多问、多种信息交流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释疑的愿望,为学生提供体验、琢磨和独立探究的条件,培养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此,我校提出“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以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个性教学,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所蕴藏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研究关键词内涵。

个性化,和大众化相对,常用来指具有个体特性的需求和服务。

个性化学习是指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学力、兴趣、偏好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教育者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生理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保证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就是实践者,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又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具有实践的自主性、理论的应用性、集体的协作性和动态的生成性,其研究的对象是实践者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思想观念。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理论。

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野。教育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因学定教等原则,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突出其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主体活动能力的提高。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转换视角和自身的角色位置,从视学生为“物”转变为视学生为“生命的人”,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主动者”,从视学生为“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主体”,把提高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个性是可以认识的、把握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是无止境的,任何人都应进行终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我们主张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点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承认其个性,尊重其个性,培养发展其个性。同时,尊重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也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引领,因为在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身上,可能存在某些不良的因素,需要指导其矫正、改变、完善,使之成为良好个性。良好的个性靠自己完善。辩证地说,我们所说的个性培养,是指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等得到充分发挥的个性,只有具有这样的个性,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个“主动参与、自我选择、创造未来”的人。

2.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智能理论学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才能”作为智能培育的共同目标,这与个性发展教育的主旨不谋而合。如果我们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擅长这样或那样的一种或多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个性发展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支点,即在个性教育活动中,向学生展示的智能领域也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真正帮助学生寻找最佳智能点,在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在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在的优势,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以便今后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自己带来创造和欢乐。

3.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同个性密切相关,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尼采语)。人的创新性的发展总是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分不开的,同样,人的个性也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张扬、凸现和完善的。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新,创新是以个性发展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没有自身的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现,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个性发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条件,没有个性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个性化学习在我国的中学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且班级学生人数多的限制下,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操作上,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班级教学的整齐划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关注不够。

个性化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1)“教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甘于保守,对集体教学范式的反思和批判不够,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2)集体教学观念埋没了个性。许多教师认为集体教学更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在划一的标准尺度下,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形成。(3)课程只关注共性忽视个性。“学校只关注课程的共性,即全员学习统一的教材,探究共同的学习问题,这是与个性化学习截然相对的”。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研究学习课题,这种做法会导致个性化学习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效。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得动态、发展,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何实现中学班级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的协调与互补,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和难题。因此我们确立“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力图通过行动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一)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推进课题实验的研究。

1.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在充分发挥班级教学作用的基础上推进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研究。

2.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引领,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作用的基础上促使年青教师的成长。

3.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在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逐步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以实践课堂教学为主轴,注重课题实验成果的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

课程体系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保证学生多样化个性的需求与发展。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索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和实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策略。

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指导,一方面应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另一方面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方法,教师应有不同的指导,而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自己探索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4.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体系。

探索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以校本教研的方式为平台,注重教师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合,推动课题实施。

1.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元情智及价值观的和谐、能动地发展,为最终成为具有优良个性、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潜能,从整体上促进我校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情感素质和思想素质不断提升,使之成为充满人格力量和富有创造能力的个性化教师,更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课题实施过程

(一)充分准备,奠定研究基础,完成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申报工作(2011年9月—2011年11月)。

我们多次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让各教研组长传达课题研究精神,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初步筛选参与校主课题的教师,明确课题负责人、联系人。组成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学科集备组三级课题运行网络,并建立系统的课题档案:选题—论证—申报立项,通过“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请教研组长根据本组特点自行确定教研组子课题,填写福州外国语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从而完成教研组子课题申报工作。

(二)骨干引领,深入研究(2012.11-2012.2)。

本阶段我们借助骨干教师引领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研究,把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学校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动员,推动教师小课题研究。2012年2月29日下午特别邀请了福州教育学院科研处郑新发主任为我校全体教师作了一场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的推进指导讲座。郑主任不仅从理论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等问题,而且从实践角度为我们开展“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活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步骤及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一览表

(三)总结提升,全面推广(2012.2-2013.6)。

本阶段,课题组将成功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动课题案例研究,推动全体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倡导“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2年2月—2013年6月,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本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为核心共开设了33节校级公开课,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让教师们深入课堂一线,互助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共同研讨,寻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13年5月6日—9日,我校结合课题研究举办了市级教学开放日活动。2013年5月6日周一下午第二节教研室主任李慧老师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设了“创设语文课堂和谐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研究汇报课,福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应永恒专家、福州教育学院语文学科章肖涛老师应邀莅临指导。本节课作为语文学科岗位培训活动、前来听课观摩的老师达100多人次,第三节评课过程中应永恒专家还作了“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术讲座,听课老师一致表示受益匪浅。5月9日周四下午第一节林沉副校长开设了“探索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的策略”课题研究汇报课,福州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黄道亮、林昉老师应邀前来指导。5月10日周五下午第二节林先老师开设了“在体育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陈闽旭老师开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以上课堂设计形式新颖,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学科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进行,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并撰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我们从老师们上交的论文中挑选出13篇,编撰了《“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四)完善成果,总结提高(2013年5月—2013年9月)。

巩固和完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研究活动本身质量进行反思,旨在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2013年5月—9月各子课题组开始课题总结,每个教研组先后进行了子课题结题汇报工作。主课题组在全校各子课题结题的基础上撰写《“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并汇编《“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集》。

五、课题实施中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取向,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文献分析、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采取边实践边总结,在行动中研究、在常态下研究、在合作中研究;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课题研究,教师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方案、开展实验、适时验证、调整修改并加以归纳总结,开设观摩研讨课,撰写论文等。

(二)文献研究法。

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问题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学习国内外成果和经验,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课程标准》等文件,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然后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

(三)叙事研究法。

收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教育教学随笔或教学叙事,描述和记叙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等。

(四)个案(追踪)研究。

课题组将对若干教师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深入详细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

(五)经验总结。

课题组以本校的初高中一、二年级为研究对象,对课程实施进行持续两年的跟踪回溯性研究,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并总结规律,提炼形成“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初步探索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做法。

1.制定差异性目标,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备课时,教师在课标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课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做两个分析:一是教材分析,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共同基础。共同基础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学情分析,分析所教的学生,具体到一节课,根据本节课所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及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在学习成绩上分出层次,在学习风格上划分类别。特别是了解学困生基础与本节课的起点所应具备的基础差距有多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只有课堂活动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设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实践性活动与创新性活动及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等。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创设情境,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知识发展既依赖于生物性成熟因素,又依赖于主体的主动经验,主体通过作用与外部世界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与现实有关的知识。因此,现在的教学不再是将一大堆知识、概念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使学生把握着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意义关系的知识结构,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易学,甚至有效地将此一结构应用于处理类似情境,从而产生较大的正面的学习迁移作用。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强调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这一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大环境。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物化环境,如:充分利用校园网,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校环境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舞台,让学生成为环境的主人。如: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优秀作业等置于橱窗板报。

(2)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心理环境,如:我校利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等机会让学生有公开表现自己、自由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习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3.个性化教学,促进个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即努力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民主课堂。教师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加以补充,对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

(2)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新授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可放慢速度,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教学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知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培养训练则可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复习课宜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讲评分析课宜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3)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让学生的特长、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词语释义和句型转换的例题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堂练习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深入地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地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的目的。

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的,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地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的目的。教师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特长,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4)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有效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

(5)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质疑、积极操作、学会反思。要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扬长补短。并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优化课堂结构,帮助学生获得最佳效益。

4.实施个性化评价,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良好的个性要获得健康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充分关注个体的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所以在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自评、互评,必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

(1)课堂教学中个性化评价。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个性化的。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学业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例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学优生,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话“很好”、“不错”予以肯定就行了,对“学困生”则要多鼓励几句。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张扬个性化。

(2)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对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学优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也可以评为较高等级,从而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而且活化作业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了提供平台。

校本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我们依托课改,依据自身资源,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同特点,开发了校本课程122门,其中《传承与探索——足球》、《仓山历史文化纵横》、《实用模拟联合国教程》、《日本风情》、《孔子与论语》等精品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科拓展等方面,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5月11日(星期五)我校结合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以“外语教学‘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阶段汇报及教学成果展示”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我校蔡双娇、李志华、黄薇、张影、吴登建、王慧群、蔡超七位外语教师与Jack(英语外教)、Sinja(德语外教)两位外教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其中英语、日语各开一节校本课程,学生流利的英、日文口语表达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课堂以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开放日中,我们还展示了我校的部分校本课程。其中地理组陈秀丽老师开设了《福州茉莉花茶的衰与兴》,课堂设计形式新颖,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地理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郑云清副主任的高度肯定,市教育学院陈彬、王信文老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建议向全市推广此课例;历史组袁静老师开设了《陈宝琛——近代福州教育的奠基人》,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地方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从而实现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体育组洪利增老师开设了《足球组合技术练习》,结合校本课程《传承与探索——足球》中的传、停、运球组合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在掌握组合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自主选择,从而为比赛服务,整堂课设计合理,目标达成率高,也深受专家和同仁的好评;高二(5)班班主任陈念研老师开设了《青想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结合校本课程《追寻校本陈景润足迹,走求实、成才、探疑之路》,通过观看VCR与微电影、讨论、竞赛等多样的形式,渗透“理想、幸福”教育,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渴望、对成功的不懈追求。“一标多本”——改变过去材,统一结论,组织教师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教材,选择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本课题的开展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努力先将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运用多种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两年中,我校共有学生168人次在国家、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并有60篇于各级各类刊物,43人次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九、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深感教科研的艰辛,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觉得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把握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故造成在联系实际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在觉得学校大力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理论修养。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有待进一步磨合。由于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及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把握不同会造成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有些教师认为课题的研究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其实,课题研究应该是为教学服务,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最佳化的教学途径,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践,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高效。因此课题研究一定要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研促教,还必须让教师达成共识,让每一位教师认识自身应当承担的课改责任。

再次,我们觉得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方式、方法上的不足,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延伸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

最后,如何提供学生更有效的个性发展平台。

篇2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

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具体任务:

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

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

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

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

本课题组负责人曲秀丽老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于晓坤和冷天崖老师分别撰写了浅议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等研究论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教案

王崴老师上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汇报课— “丹东七日游”,组织学生进行了“全球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辩论会,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教案。探讨和摸索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

5、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6、由杨桂玲老师整理和形成了课题组例会的纪录。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味;选题;素养

目前,紧跟新课改进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引进各个科目中,个人觉得,研究性学习应该具有学科特性。作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应该有语文学科的语文味。语者,语言也;文者,文学文化也。基于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包括对文字的学习整合和对文学、文化的学习整合这两大方面。

文字的整合是积累、梳理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同时部分文字的整合也是对学生沟通能力的锻炼。文学的整合是对十几年来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检验,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对文学作品方方面面的解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自我理解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实际上语文的这几方面的研究型学习是最具有语文味的,也最能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要根据学习的认知能力,学习情况来展开。初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其认知度和知识的广度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引导学生确立课题最好紧扣文本于课文中进行,这样是对课文阅读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有利于平时上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形成新的见解。如教学《鸿门宴》中,学生阅读时,发现鸿门宴中描写了危机四伏的矛盾关系,但是几乎没有着笔在宴会上,于是学生在读到“赐之彘肩”时,想到这场宴会是否有蹄子汤这一说,鼓励进行考证,最后定题——鸿门宴席上是否有蹄花汤这道菜。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在东床快婿这个典故的阅读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郗鉴选择了王羲之当女婿?有一个异样的声音说王羲之当时很性感,于是这个课题可以做这样一个引导——东晋人的择婿观。其实进行对文本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时,学生思维最为活跃,观点也比较多。能够入选进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其文学而言,在文学史上堪为经典,在文字的考究上自然也不会缺乏文字的精准性,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也可以激发学生很多的观点。如在《荷塘月色》中讨论让学生咂摸用词之美时,学生自己会选到“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泄在叶子和花上”,或者会选到“薄薄的青雾浮起来”,便开始咂摸“泄” 和“ 浮”这个字了。还有些人会选到“田田”等的叠词,尤其是后者,很多学生发现《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赤壁赋》等千古名文都有这些词的使用,由此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学习过的叠词,然后探讨叠词的使用方法等。甚至很多学生发现该文还有修辞之美,可引导学生总结更多的修辞,引导他们去探究修辞之美。高一的学生由于其认知度低,也许会发现很多创新的观点,但是多数缺乏严谨的考证精神,这时也只能是重在引导推进研究型学习的进程了。

在文本中自主学习,在探讨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确定研究性学习,这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摒弃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观点,有利于进一步确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观念。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确立课题而外,最好根据语文各个模块的内在关系来进行研究型课题的确定,同时结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板块进行综合性整合。一来可以继续推进文本的深层次探究阅读,二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避免学生的盲目性选题,还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自然也合乎于未来高考的考试大纲。如高一,根据文字型研究性学习和文学型研究性学习给出如此课题供学生选择,高一语文课题研究项目:分析《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探讨《论语》中“仁”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分析《论语》中“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分析《论语》中“礼”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分析《论语》中“义”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鉴赏巴金《家》中的艺术手法;探讨巴金《家》中的主题思想;分析鉴赏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鉴赏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鉴赏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艺术手法;探讨分析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题思想;分析鉴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鉴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手法;分析鉴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主题思想;成语的现状以及应对策略;探究对联的文化内涵;错别字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流行新词的现状及其反思;姓氏的源流以及现状;初探文学史上“穷而后工”的现象以上课题立题的这几种整合实际上是对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灵活运用的具体体现。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

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实施研究性学习既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实施,并实现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又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学校校本科程范畴,开发和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突现数学的科学品质。本文介绍一下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设置过程。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主体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学习形式和勇于质疑、善于思辩、尝试批判的创造性思维品质.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学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沟通、合作与表达交流,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分阶段目标:

目标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进展状况,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基础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1、第一阶段,以“阅读材料”、“课外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及部分教学内容的招展与延伸为载体,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确定研究专题的方法,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探究意识和查阅文献资料技能、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沟通表达技巧等。

2、第二阶段,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为载体,学习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重点培养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预见、构思与策划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及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3、第三阶段,以“阶段汇报”、“解题答辩”、“成果展示”为载体,继续学习有关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资料佐证和提炼观点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自如、条理清楚的表达能力、综合思辩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第四阶段,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高考热点问题为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与应用机会,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活动中获取各种知识,发展各种技能。

2、指导性原则。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坚持“教师指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监控评价全程”的原则,避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危险性,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动力。

3、过程性原则。注意实践体验,注重全员参与,关注研究性学习中的过程感受与情感发展。

(二)课程计划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准备阶段

1、请区教研室专家指导实施工作。

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年级主任为组长,各备课组长和该学科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实施课程的课题组,并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小组。

3、做好请示、协调和物质准备,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4、宣传动员:对学生及家长召开宣传、动员会议,宣传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争取家长支持,激发学生兴趣。

5、指导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

(二)实施阶段

1、指导小组有教师相互协作,分工负责,管理教学时空,安排辅导与研究指导等。2、内容、方法与策略见《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在年级“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监控评价与行动研究总结等;各备课小组主要负责课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指导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各小组定期开会协商,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二)年级各备课组按课题组要求,具体负责各阶段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三)按照预先设计的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课程监控量表评价量表等组织课程实施,并随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每一阶段实施结束,进行相应的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并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修改原有方案和量表。

(四)课程实施随时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分阶段调查学生感受和进展情况,分析相关数据,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注意建立数学研究性活动课题库,汇总、展示相关成果。

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工作。评价工作在学校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教部和数学教研室共同完成。通过教师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所指导学生的问卷反馈及其在课程实施中所发辉的作用而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定:指导者的热情,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提供研究方法的能力,指导课题设计的能力,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能力,课程开发实施及相关研究成果等.评价结果量化后纳入教师年级考核,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篇5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对策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5年来,农村高中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农村高中在研究性学习方面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与同仁切磋。

一、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优势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与城市学校相比,实验室条件没有城市的好,如没有3D打印机、基因测序室、植物组织培养室、丰富的网络资源等,但农村也有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优势:农村有着丰富的地域优势: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这里有古老浓厚的乡土文化,有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在这里遍地开花,产业结构形式多样,自然物种丰富,民俗风情各异,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内容。其次农村高中生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农村学生淳朴,能吃苦耐劳,对学习执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农村的学生,对农业、林业、渔业、家畜饲养、种植养殖业十分熟悉,甚至有的人还非常精通,本身就是行家里手。只要我们抓住农村研究性学习的这些优势,因地制宜,因人而宜,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生活经验,身边小事,科学选题,同样会将农村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我们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方面,认真调查研究当地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科学制定研究课题,积极实施研究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如根据渭源当地农作物种植的实际,确定了《小麦、柴胡、马铃薯两年三茬套种试验》,此课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主动划出地让同学们做试验田,通过两年的精心实验,取得了良好收成,并在当地推广。《地膜覆盖甘草人工种植的对比试验》将野生甘草4~5年成材入药的年限缩短为2~3年,此研究成果获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二等奖。《探究不同土壤对小麦发芽的影响》通过不同土壤对小麦发芽的影响的研究提出了用城市垃圾做肥料变废为宝的应用前景,《纯木质悬臂拱桥――渭源灞陵桥承重探究》通过对渭源灞陵桥承重探究,展现了劳动人民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两项作品获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二等奖。《渭源县地方文艺形式调查》通过走访、资料查阅等方法对渭源县地方文艺的各种形式进行搜集、整理、汇总,为挽救渭源古老传统的地方文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这些课题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到了知识,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以看出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存在城市优势和农村优势问题,只不过是研究方向角度不同而已。

二、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方面

(1)对研究性学习只是政策方面的宣传介绍,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依然流于形式,只是在相应学段结束后,学生填一张学分认定表直接由教师给出该生该学段研究性学习的学分,未将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2)没有组织过选题、开题、结题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及研究性学习开题、结题报告会。

(3)办学条件不足,实验设备、网络资源、图书杂志等资源不足,且班额大,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4)教师教学任务重、课时紧张,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5)仍然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手段,没有出台鼓励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政策,导致教师对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对学生提供的有效帮助少。

2.学生方面

(1)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没有问题可探究;学生不会撰写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研究性报告、不会科学地设计实验、不能够及时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等;没有养成动手实践、及时总结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2)学生从小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探究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思维不够活跃,不善于或不敢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观点;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总怀疑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怕遭别人反对或讥笑。

(3)查资料的途径少甚至不会查阅资料。

(4)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参与意识淡薄,不愿意与别人合作。合作与讨论意见不统一时,认为争论浪费时间或没有时间参与讨论或认为没有必要讨论等。

(5)学生虽然对研究性学习兴趣浓厚,劲头也足,但由于学生文化课学业负担重,每天陷在题海中,课外实践活动少,没有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又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及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6)大部分农村学生是寄宿生,信息来源少,很少看电视、接触网络,知识大多来源于课本,对课本以外的知识接触少,因此知识面窄、眼界不开阔。

3.家长方面

有些家长不了解研究性学习,甚至怕影响文化课学习,不赞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些家长怕学生上网浏览不健康的内容,不赞成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等。

三、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对策及建议

1.学生有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校按国家课程标准和省上的各科教育意见指导书,安排开设课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甘肃省教育厅规定:双休日不准补课。这样使学生有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阅读书籍;学生有时间走向社会、走向农村、走向工厂、走向自然;有时间干一些属于哪个年龄段孩子自己想干的事情,自己能干的事情,享受一下那个年龄段的乐趣;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体验感悟一些课堂、书本、教师讲授中学不到的东西。

2.学生会进行研究性学习

高一级学生一入学就进行有关研究性学习方面的专题讲座或播放光盘或印发详细资料,使学生一入学就了解研究性学习,会选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搜集整理资料等,就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保证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15学分的落实,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3.学生有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加强学校信息化资源及其它学习资源(如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的建设,按全国教育信息化要求,建设好“三通两平台”,提供信息资源。可在宿舍楼、教室接上因特网,方便学生查阅资料、也可尝试一周开一节信息资源课,让学生查阅一些资料或者看一些视频资料,以补充家庭学习资源不足的情况。延长学校图书室、资料室的开放时间,同时安装电子阅览室便于学生查阅资料。

4.教师乐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校制定出台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政策,把教师的这部分工作计入工作量,肯定他们的这部分劳动,调动教师研究和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5.及时交流评价激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以班级或指导教师指导的项目为主组织研究性学习的开题、结题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开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记录系统》,构建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中既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又强化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等多种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

6.高考录取参考研究性学习

目前,一些学校不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原因,是对学校的评价仍然以高考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导致学校不重视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没有安排充足的时间和经费,其次与领导的认识水平思想观念有关。但应试能力和考试分数替代不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考为导向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机制没有完全改变的情况下,通过高考录取参考研究性学习,倒逼学校、家长、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不失为良策。如果能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纳入到高考录取中,从制度上形成像抓高考一样抓研究性学习,破除简单的、单一的以文化课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标准,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校、学生、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这项工作就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旦智塔.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90新问.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1.

篇6

一、研究性学习与物理知识的关联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所学知识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如有立题报告、开题报告、答辩过程、结题报告、论文等步骤),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和领导、组织、管理、协作的能力。由于此项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自愿的,所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从而构建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而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对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会用物理知识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学生有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恰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吻合。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果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对知识掌握牢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物理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和广泛,学生经常接触和应用,这样就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融入研究性学习,将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当然,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在物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提出课题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选择课题,而课题的提出至关重要,因为一个课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和成败关键。而现在学生还不太会选题,容易出现课题过大或太偏的情况,如有的学生提出“生活中有关力现象的研究”,这种题目太笼统,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很多,没法研究,还有学生提出“关于黑洞现象对人类生活影响研究”,这种题目当前科学界都还处于理论阶段,查资料很难,学生自己更没法研究,不能深入实施。所以教师在这一个阶段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或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课题,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应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物理基础和学校、家庭的条件出发进行选题,这样才容易实施。具体来说可从物理规律上进行选题,如:“研究影响滑摩擦力的因素”、“各种液体的折射率”研究、“液压千斤顶的原理”研究、“不同水的电阻率测定”研究等;也可以从物理实验上进行选题,如:对“超重与失重实验的改进”研究、用注射器对气体实验定律的研究等;还可以从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物理现象等方面进行选题,如“氟里昂对大气的影响”研究、“温室效应”的研究、“菜刀上的力学知识”研究……研究课题。

2、要注意研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提出课题后,教师应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设计出表格,比如立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书、答辩记录表、访谈表、实验记录表、结题报告书、结题答辩表等一系列表格,要求学生对表格内容进行仔细认真的思考后再进行填写,让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作为教师还应对学生所选择的课题引导他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如对课题选择的背景、研究课题的方法、涉及的物理知识、实施的方法与步骤等等。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研究方案进行论证与探讨,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

3、要注意强化实施过程的指导

由于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一阶段做不好就得不出满意的结论,学生就得不到完整的锻炼,比如我带的一个小组对超重和失重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想把原来用手拉物体加速(减速)运动改为用电动机带动,这就需要控制电动机的转速及正反转,以及功率的大小计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查阅哪些资料、弄清楚原理,知道需运用哪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比如对弹簧劲度系数的研究,教师可指导学生应学习哪些知识,然后让他们绕制不同的弹簧来研究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4、要注意课题结题的评价体系

篇7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特点 目标 数学研究性学习 选择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它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其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提供的,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关心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一些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篇8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学生能力

学生的发展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要有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要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

教学的每一个策略,首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从而使智能得到发展。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例如:研究性学习课题――古诗鉴赏。研究的课题内容:古诗的特点、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古诗的语言特点、古诗的形象与意境、古诗的思想与感情、古诗的背诵技巧、古诗的鉴赏方法、古诗的答题技巧、古诗的命题趋向。研究的思路提示:研究内容比较多,每组可以自选课题的内容;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搜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安排,学生学习的动力十足,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二、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实施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治理河水污染。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河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区域污染的程度是否相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沿岸的居民、工厂、单位持什么态度?本地的气候条件对水污染有何影响,水体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探索研讨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亲身实践调研)、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例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知道水污染处理可以采用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生物处理,还有节约用水减少排污量、调整工业布局、改革产品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以下学习习惯:(1)常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2)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以及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3)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学习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4)自信的学习习惯,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超越和拓展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展,创新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方法的研究。

四、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从不适应研究性学习到逐步适应研究性学习再到乐于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学生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过渡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学校的数字教育具有极大的好处。新的学习方式的获得,必然意味着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知识的途径。与以往相比,运用网络的学习方式由“自发状态”转化为了“自觉状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融合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探究兴趣;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能力被学生提到了比较高的地位,以往单纯学科成绩好的学生不再是最吃香的学生,一部分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强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信心,全面素质得到了提高;关注历史和文献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和求知的动力。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知识的途径,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看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生命力所在。

例如: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研究性课题内容:高中学生上网都做什么?每周花多少时间上网?高中学生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提供研究的思路提示: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这样的研究性活动设计,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会收到很好的效益。

五、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因此,我们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抓实教研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要求教师按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确立课改理念、策略,不断为自己充电补血,从思想上、理念上、行动上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因此,我们把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抓实教研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要求教师按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确立课改理念、策略,不断为自己充电补血,从思想上、理念上、行动上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加强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优化学生主体活动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与创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用发现法、探究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

总之,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选.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J].新课程(教研),2011,07.

[2]王德明.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

篇9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导:“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本文从确定切合实际的课题,营造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师生“共建平台”的建立,控制好“精度”等方面来阐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 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导:“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这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起了示范和向导作用。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态度,从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那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使历史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取得最佳效果呢?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切合实际的课题,营造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研究性学习课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确定课题,即确定研究什么,课题选择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题目的选定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题,课题必须要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先对学生做一两次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讲座,让学生先有个心理准备。然后指导学生确定课题,鼓励学生质疑,注意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提出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能够独立、自由地发表个人见解,能自主地进行学习研究,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历史网站等地方去查找资料,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讲述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先指导学生设置这样的一个开放性的课题《众说纷纭秦始皇》,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于秦始皇评价的资料。主要分成三个小组: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日本、欧美等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这样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对研究课题作初步分析,让搜集活动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程度避免搜索的盲目性。接着每个研究学习小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落实每小组成员的任务,各小组成员搜集资料,然后每小组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别归纳分析我国古代时期、近现代以来、欧美等西方世界对秦始皇这一人物评价有何特点。由各小组分别撰写一份研究学习报告。最后把三组的观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为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同一人物的分析评价会不同,并试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这时候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思考,这样通过组织讨论,给学生真正探究的时间空间,变“众说纷纭”为“集思广益”,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拓宽知识面、学会分析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师生“共建平台”的建立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2.1 制定好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制定好研究性学习方案,把研究性学习确实落到实处。一方面,课堂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还要能够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还要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

2.2 提高对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对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同时提高其它学科教师、学生和全社会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丰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能使学生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和史学品质,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习惯,又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有效地把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化与活化,而且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

3 控制好“精度”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所谓“控制精度”就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的高低,即学生在研究内容的层次上、研究的方法上、期待值上要求达到的程度。

如何控制好开展研究性学习 “精度”呢?这是高中历史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者在开展研究性活动前认真备课的重点因素之一。因此在控制研究性学习“精度”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明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础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和作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构层次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

一、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术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次课程改革浪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美术特色和优势力量。其中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的号召和顺应时代的发展,许多普通高中教育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颇有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或开展的方式一知半解,出现了开展方式过于形式化、学生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样的研究学习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方面无法起到突出的效果。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它也指明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解释:“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在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它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教师的“解惑授道”来引导学生习得相关知识,又在实践上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来验证问题的假设,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个性塑造的和谐发展。

二、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让高中生在鉴赏中体验快乐

高中生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转型时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胜心,喜欢网络,追求时尚,观念比较前卫。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应该摸清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他们的心理优势,开展美术鉴赏活动。一是以很多高中生喜欢上网的兴趣爱好为突破口,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挖掘网上丰富的美术鉴赏教育资源,并将其有选择地整合到美术教学课堂中,以此弥补教材资源的不足,开阔高中生的视野。此外,创新美术鉴赏作业布置方式,如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美术鉴赏作业的布置。例如,高中生可以充分利用QQ、论坛、徽博、博客等网络交流平台,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在网上进行探讨。二是根据高中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在鉴赏教学中巧妙设置悬念,激发他们的鉴赏兴趣,不断引领他们进行体验式鉴赏。三是根据高中生好胜心较强的特点,适时开展美术鉴赏竞赛活动。鉴赏竞赛能够有效地激发高中生鉴赏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高中生进行美术鉴赏的兴趣。在美术鉴赏竞赛活动中,高中生为了获得竞赛的胜利,会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从中获得美术鉴赏竞赛活动带来的激情体验。对于获得成功的学生来说,其能够体会到美术鉴赏竞赛的胜利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用心地学习。例如,开展美术鉴赏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会中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美术鉴赏交流,从而在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交流的喜悦。

三、学生应从美术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适当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美术与社会和其他文化相联系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使美术鉴赏走向了一个新台阶,赋予了新的意义。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题目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列出。通过民间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并把所得的图片,视频等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整合、汇总,形成研究报告。这种学习方法,扩大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视野,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美术文化的扩展探索,加大了知识面。美术中的研究性学习,使美术走向生活。例如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十六课《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列出多种研究课题,有《中国民间美术一剪纸》、《中国民间美术一年画》等,学生可结组自由选择这些课题进行探索研究,也可在范围内自拟题目进行研究,根据所选课题,学生进行搜索资料,分析研究,最后写成研究报告。有一组学生做的《中国民间美术一雕塑》的报告中,把雕塑分为石雕,砖雕,木雕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配以下载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详细的了解了中国民间美术中的雕塑这一大块,感受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学到了课本中没有涉及的方向,提高了审美水平。

总之,美术鉴赏课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的重要环节。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要与时代、与学生实际相适应,不断探索研究美术鉴赏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5.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