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优势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专业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专业优势

篇1

关键词:优势专业;价值取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94-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专业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在省重点专业、国家示范专业、国家骨干专业、省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于2012年启动了省高职高专优势专业的建设计划。该建设计划旨在遴选建设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条件较好、“双师”队伍水平较高、教育教学模式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效评价的优势专业。在优势专业建设4年期内,根据该专业的在校生数,每年按工科类0.25万元/生、经管及其他类0.2万元/生安排补助经费。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被列入优势专业建设项目。为了抓住机遇、建好专业,我们有必要分析优势专业建设的价值取向,廓清优势专业的内涵,结合法律事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查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一、优势专业价值取向分析

浙江省财政厅、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提出了优势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优势专业的建设过程,应进一步明确优势专业的价值取向,优势专业的内涵和建设标准,从而确立优势专业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所谓专业优势,是指该专业具有旺盛的社会需求或者预期具有旺盛社会需求的专业,在招生规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教研、科研、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并且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优势专业在价值取向上与特色专业、示范专业相比,更强调专业的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专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度,同时也要求优势专业具有较大的在校生规模。优势专业应具有以下特征:

1.适应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势专业必须对接所在区域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产业对接,专业与所在区域的产业契合度高,具有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得到社会高效评价。优势专业应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行业、家长、学生对该专业给予较高的评价;社会需求旺盛,生源持续稳定,招生条件严格,深受学生、学生家长好评;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优势专业能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行业、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行业及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专业建设。

3.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处于所在区域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专业建设物化成果多、档次高。优势专业应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充分满足教学科研需求;课程建设具有较高的水准,拥有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重点建设教材等衡量专业课程质量的标志性成果;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及骨干教师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知名度高。优势专业能带动专业群的共同发展,并在相关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4.专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与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骨干专业的价值取向不同,优势专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招生规模。招生规模大,才说明该专业有良好的社会需求。这样的专业才能形成优势。

二、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建设情况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成立于2000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够胜任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中小企业法务等法律事务的一线工作岗位,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通过多年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取得了较多的物化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示范建设专业、浙江省特色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等荣誉。

1.创立了“校局联盟243”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三级合作”长效合作机制,开辟了法律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新途径。法律事务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探索了以“整合教学资源、共建共赢、合作培养”的管理平台为依托的校局联盟,形成了“二融合”(法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与专业学习相融合、职业能力培养与基层法律服务相融合)、“四阶段”(认知学习、情境式实训、跟班式实习和就业式顶岗)、“三提升”(法律思维和法律关系分析等基本能力,证据收集审查判断和法律文书制作等专项能力,纠纷调解、民事诉讼等基层法律事务处理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法律事务专业在校局(地市司法局)联盟、系局(县级司法局)协作、专业与司法所联动的“三级合作”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学校与司法行政行业及中小企业法务部门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它还与司法行政行业及中小企业法务部门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基层法律事务岗位任职要求的对接;组织学生参加以基层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顶岗实习,实现专业教学环境与基层法律服务环境、学生实践与基层法律服务相对接;与行业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员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行业发展相对接。

2.专业课程体系符合行业需求,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创新了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行业专家的全程参与,学校重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基层常用法律文书制作》、《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省部级精品课程《民法》、《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刑事法律与案例分析》、《民间纠纷调解》、《中小企业法务》、《普通逻辑》;出版了特色教材8本。课程建设,使本专业的课程更加符合基层法律服务行业的需求。法律事务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诊所实训与模拟演练相贯通”的教学模式。

3.师资队伍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和服务行业能力增强,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通过多年建设,学校打造出一支“双师”结构合理、协同互补、具有较强凝聚力、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的课程开发培训、挂职锻炼、行业调研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骨干教师比例达90%以上。聘请行业一线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完善了兼职教师库,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由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实践、实训课程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4.建立了集群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践教学基础,在同类院校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先后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萧山司法局、海宁司法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以企业法务、社区工作、司法行政工作为内容的三个集群式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建立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法律宣传服务中心、案例判研实训室、纠纷调解实训室、法律文书制作实训室、模拟法律模拟审判等实践教学场所;从而形成了集功能性、实用性、先进性与示范性于一体,特色鲜明的校内外法律实践教学基地。

5.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和行业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专业建设,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平均大于90%,专业对口率、工作能力、行业满意度、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等指标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行业培训和法律服务工作,形成若干法律服务项目;同时积极开展行业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解决行业的实际问题,提升行业服务水平,为所在区域的经济、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法律事务专业的优势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生存环境恶化。麦可思公司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本科法学专业近年来一直被列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前三名(2011届、2012届本科法学专业半年后就业率分别名列第二、倒数第三,多年被列为国家红牌专业)。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就业率近年来也处于落后状态。这一局面的形成与各院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规模有关。法学专业和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对口率一直很低,影响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行业用人机制和学院培养人才规格不适应。法律事务专业所依托的行业是司法行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政策,司法行政系统的工作岗位,包括律师、公证员、监狱人民警察、社区矫正工作者、司法助理员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全部为公务员编制,需要具有本科学历才有资格参加招录考试。根据《法官法》、《检察官》法的规定,法官、检察官等工作岗位还必须通过司法考试,才有资格参加招录考试。而参加司法考试必须具有本科以上文凭才有资格。至于法律服务工作者岗位,目前在我国各地情况不同,多数地区出现萎缩的局面。

3.专业对口率得不到正常评价。法律事务专业面向管理类工作岗位,而管理类工作岗位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从法律事务专业最近几年的就业岗位来看,多数到企业单位工作。但除了一些大型企业设立企业法务工作岗位以外,一般中小型企业不设固定的企业法务工作岗位,而是将企业法务工作交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办理。我院法律事务专业虽然也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企业法务工作岗位,但毕业生在不设企业法务部门的中小企业从事企业法务相关工作时,有些调查公司在统计时认为其不对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对法律职业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只有法官、检察官、律师才是法律职业岗位,因此,也有的学生和学生家长认为在企业从事相关法务工作与所学的法律事务专业不对口。

四、法律事务优势专业建设问题的对策

1.突出重点,继续进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继续加强行业调研,将调研重点放在本省和没有设置同类院校和同类专业的我国西部地区。通过调研,我们能够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全面掌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真听取行业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突破难点,争取政策支持,构建基层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本专业建设最大的难点在于行业用人门槛过高,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等单位无法接受本专业的毕业生。因此,我们应当争取在浙江省开展基层司法行政招录体制改革,招收法律事务专业(基层司法行政方向)试点学员,从而解决本专业学生就业不对口的问题。争取政策支持,使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能够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入职资格。

3.彰显特色,依托行业、融入行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局联盟、系局(县市司法局、街道)合作、专(专业)所(司法所)合作的“三级合作”制度化建设,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与3个司法局、1个街道,10家企业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专兼结合、比例合理、业精德高、精诚团结的专业建设团队。校局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建设专业课程。

4.形成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服务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本专业的建设水平。继续组织教师开展挂职锻炼和行业调研,加强行业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解决行业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升行业服务水平。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率、就业质量、行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和行业服务水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法律事务专业所面临的困难,创出一条法律事务专业优势专业建设新路。

参考文献:

[1]周建松等.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2]闵敢,肖春竹.“能力训练与基层法律服务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3]潘昀,闵敢.高职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之构建与实践――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业 实践教学 培养 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70-01

1 旅游管理专业实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实践教学,就是指专业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实习、实验、设计和实践等。这种教学方式最开始知识为了检测各专业的理论教学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能力,从而很好适应社会上各职业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其所应用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用来验证该专业的理论教学成果,更重要的目的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应对旅游业中的突发事件上具有妥善处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行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因此,在当今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必须实行实践教学。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把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当作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专业人才做准备。

2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出专业水平高的旅游应用型人才,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进行不断的改革,但在许多旅游业不够发达的地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课学时短。高效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课学时的安排。在高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只有保证实践教学课时充足,才能有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许多高效的旅游管理专业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理论教学质量,课程时间分配不科学,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远远不能达到当今培养高技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2)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目前,我国用作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较少,很多教学课程都只能实行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不能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3)实践教学不符合社会需求。由于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导致我国旅游业发展步伐受到阻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不能沿着新的科学性知识体系将实践教学很好的融入到课堂。

(4)实践教学的层次过低。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且层次过低,使得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时间学习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改善

(1)加强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才能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为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安排相应数量的教师外出进修,将全国各地有名的旅游景点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贯穿到实践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才能跟得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中外知名旅游学术专家到该校开展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和专家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实践学习中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2)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个性的培养。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企业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企业中从基层做起,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旅游管理的经验,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但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们大多希望一毕业就能从事旅游管理工作,这与企业的生产要求相差甚远。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加强学生在该专业中综合技能的培养,给学生分析当今旅游管理企业的现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面对旅游管理工作中的突发问题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个性的培养,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个性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该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的塑造起到促进作用。

(3)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将理论教学贯穿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想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更显著,首先,要对实践课程时间比例进行相应的调整,缩短理论课的授课时间,使得课程比例分配更合理,这样能有效完成学生就业的上岗前培训,实现当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人才,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其次,还要单独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制定相应的实践课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劳动观念,使其在就业前就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化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理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兴趣。最后,各高校应该在校内外都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后,即可进行校外实训,校外实训也就相当于岗位培训,学生能在实训中更深刻的理解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市场塑造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4 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在逐渐提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都存在问题和缺陷,各大高效只有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实践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志军,杨洪.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1-184.

[2] 陈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57-59,72.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法 旅游专业 优势

旅游业是一门典型的为人服务的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服务已经成为是一种具有较高技能含量的高层次服务工作,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旅游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相结合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下面就应用多媒体教学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优势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多媒体手段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集光、形、声、色于一体,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借助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旅游专业中的《导游基础》,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在课堂上空洞地说教,很难把我国优美的旅游资源、精深广博的旅游文化等内容形象生动、淋漓尽致地讲述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中国古代园林》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建筑风格与特点,我运用录像体现现苏州园林“完美的图画”,运用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特色的景点图片体现某一个角落的“图画美”,而且在放映录像时还配了古典音乐,通过直观的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景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让学生走进自己的感知世界,通过体验知识背景、知识构成和知识应用的措施,使学生产生一种无自学意识的、不稳定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转贴于

二、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旅游专业的教学要实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为旅游行业培养出集智能与技能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教师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旅游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采取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参与实践、探究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

旅游专业《导游业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学会导游员的服务程序与方法,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服务人才的教学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却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讲景区导游服务这部分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旅游团队游览北京故宫的投影片,创设了在实地旅游的教学情景,要求学生在观看图片时,随影片的移动进行讲解,中间插入导游员关于景区导游讲解的录像让学生对照, 通过在这样情景中的的练习, 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多媒体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篇4

一、贵州省旅游市场现状

贵州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雄奇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之日渐看好的市场前景,决定了旅游业必然会成为贵州最具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贵州旅游资源富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特别是贵州以喀斯特风光为主的,即集瀑布、溶洞、湖泊为一体的自然风光;以贵阳、六盘水等为代表的避暑休闲度假资源;以西江、肇兴、音寨等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融合了以、四渡赤水等为主的红色文化,以屯堡为主的老汉族文化,以镇远、青岩为代表的历史古镇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城市、核心景区周边乡村旅游资源。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中药材、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吸引着大量的外国客人。

(二)爽爽的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因此,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三)丰沛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旅游发展形势大好,越来越多的国外旅游者被这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保护完好的少数民族风情所吸引,但是贵州省的涉外导游并不多,这个问题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加凸显出来。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在为培养涉外旅游人才做努力,但成效并不大,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涉外旅游专业师资不足

从贵州省的各大高职院校看来,能够独立纯英文教学的教师并不多,而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教师更为稀缺。大部门涉外旅游专业的教师由学英语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组成,所以在教学上,英语专业的老师不熟悉旅游领域,而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又不能娴熟的运用语言能力为学生答疑解惑,造成了涉外旅游专业并不“专业”的问题。

(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拼接严重

课程体系建设在一个专业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专业到底应该开设几门课程,具体开设哪几门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分别安排在哪几个学期,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好好思考的问题。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涉外旅游专业课程基本上是英语专业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简单拼接和叠加,并没有建立起适合这个专业的独立课程。

(三)家长学生对涉外旅游专业认识过于片面

很多家长简单的认为,涉外旅游专业不过也就是培养导游而已,只是可以带国外的客人罢了。在历史文化底蕴并不是十分厚重的贵州省,很多家长都认为做导游是一个特别没有前途的职业,认为导游这种职业只是在吃“青春饭”,没有任何发展可言。家长的这种认识对学生本身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导致部分高职院校辛辛苦苦的建立起涉外旅游专业,却没有学生前来报名,即使有一定的录取率,也会因为低报到率而被取消。

二、解决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所遇到的困难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进企业计划

在贵州省各大高职院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进企业计划。可以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的高级人才;外聘国际国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管理层人员作为学校客座教授,不定期来做报告或者讲座。学校可以有计划的派送涉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到有经验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学习;可以让教师直接进入知名旅游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

(二)建立有涉外旅游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定位,结合贵州旅游市场的情况和用人单位用人的情况,建立具有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教学特色、突显职业教育、多学科结合的课程体系。作为面向职业和岗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一定要与市场紧紧相扣。构建课程体系之前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有计划的到涉外的旅游市场和企业中去进行调研,明确将要开设的课程是目前企业需要的并真正能学有所用

(三)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认识涉外旅游专业

各高职院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涉外旅游专业。涉外旅游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范围包括:旅行社高级领队,涉外导游,高端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以及销售等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事景区的外语讲解与管理工作,涉外业务的翻译工作以及旅游行业的行政工作等。事实上,涉外旅游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阔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篇5

    关键词:旅游翻译;跨文化意识;专业化发展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已成为不少国家的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从而令跨文化交际成为旅游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中国,旅游业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迎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向更高层次发展。

    旅游业对外文化传播属跨文化传播。其性质与特点要求从业的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这一重要素质。翻译工作者在跨文化意识指引下。以专业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工作方法,准确把握旅游翻译的本质和特点,更新翻译理念与方法,丰富旅游文本译文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翻译文本的实用功能,巧妙解决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凸显的现实问题以满足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迫切需要。

    二、跨文化意识对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笔者认为,对于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的解读,《追求专业化发展》(Bailey et al.2004:4)这本专门讨论英语教师专业化教育和发展的着作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美国学者Dale Lang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下的定义是“Teacher development is a term used in the literatureto describe a Drocess of continual intellectual,experiential,and attitudinal growth of teachers”(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知识水平、经验水平、职业态度不断提升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对译者而言是一个翻译水准、翻译经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专业的旅游翻译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才能成功地肩负起向世界译介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任。笔者认为,追求旅游翻译专业化发展的译者有三个主要特征:

    1)具备专业成长的必要基础:接受过专业的英汉语言技能教育和培训,对文化差异敏感;具备专业发展的技能:熟悉各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掌握专门用途英语(ESP)、文化与交际的理论原则和细节;既有理论积累,亦有实践经验,能为国外游客提供专业的翻译服务;

    2)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中西文化精华兼容并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保持对大干世界的好奇心:

    3)具备令人满意的专业素养:对译文高度负责,对旅游翻译工作的理解不只停留在谋生获利的肤浅层次上:在翻译过程中积极体验旅游翻译领域的工作特点,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跨越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避免交际失误。

    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与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跨文化意识是旅游资料翻译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养,是衡量他们专业水准的标尺之一,也是提升旅游翻译质量的基石。

    三、跨文化意识与译者专业素养的优化

    跨文化意识的现实意义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它能促进旅游翻译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首先,具备跨文化意识使译者能够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翻译。去理解翻译。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旅游英语翻译;其次,跨文化意识促使译者在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文化层面进行深入和大胆的探索;此外,跨文化意识令译者意识到恰当得体的、符合跨文化规律的旅游翻译可帮助祖国展示新时代的面貌。塑造强大的正面形象,赢得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无数商机。

    可见跨文化意识让掌握着语言罗盘的旅游翻译工作者意识到要树立品牌意识,对译文精雕细琢,追求精品译文。中国旅游业要创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必须以成功的海外宣传策略为依托。由于旅游英语翻译的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法律、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对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够充分、对文化与翻译的相关理论掌握不够纯熟的译者无法驾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同步有效转换。“翻译工作者迈向专业境界的重要一大步,是提高对自己笔下作品的文字质素要求”(周兆祥,1998:66)。认识到这一点会促使译者高度重视自身修养。保证译文品质。自觉赋予译作文字个性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跨文化意识让译者克服功利心态。树立精品意识,在人性附加值上做文章,使旅游宣传推广手段向高层次发展。可以说,以跨文化意识为基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开阔译者思路,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旅游翻译工作的社会意义。译者思想境界和创造力的提升有助于营造旅游业良好的语言环境,开发有巨大市场影响和市场效益的旅游品牌。

    四、跨文化意识与旅游翻译质量的优化

    跨文化意识推动旅游翻译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它能显着提高旅游翻译文本的译文质量。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向世界推广中国的旅游业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士。旅游翻译工作者处理旅游翻译材料时,跨文化意识能够指引译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量。从分辨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审美习惯等方面人手,洞悉英汉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合理选择翻译方法,使译文符合旅游文本的专业特性,将语言文化信息有效传递给外国游客,达到传递语言文化信息和对外宣传的双重效果。

    1.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创造的灵活性

    由于跨文化意识能指引译者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能够表现出敏感的认知,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对文化差异的洞察力,译者会自觉地置身于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优先考虑外国读者的反应,灵活处理旅游翻译材料,尽量避免“主观性翻译和译文难以理解”的现象(谭载喜,1999:238-239)。

    译例:端午节简介(原文略)

    译前分析:原文有一千多字,涉及端午节的各种别称、主要和次要的节日内容、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屈原的生平、爱国情怀与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关联。可谓枝繁叶茂,洋洋洒洒,若全盘照译很容易使文化背景不同的国际游客陷入信息焦虑。

    在充分考量汉英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本着知难而进的专业精神,旅游翻译工作者应学会利用灵活回旋的空间,牢记几个旅游翻译准则:1)摆脱汉语思维方式,遣词造句准确地道,避免重复堆砌;2)关注文字的简练达意,避免过多引申;3)遵循突出主题信息的策略,避免面面俱到。

    笔者尝试用三个信息版块、近三百个英文单词来翻译原文一千多字中蕴涵的主要信息。力求使主要信息的传递方式符合国外游客的语言文化心理:

    Dragon Boat Festival

    *Duan Wu,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falls 0n the5th day of the 5th month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Itdiffers each year but it generally comes in June;e.g.Itfails on June 19th in 2007),This is one of the most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special forcommemorating the death of Qu Yuan(339-278BC),Qu wasa patriotic poet and a great thinker reknowned for hisinnovative ideas and his profound love for the ordinarypeople,But unfortunately,he was exiled,During his harddays,he created many verses filled with affection for hiscountry and his countrymen,Later,he drowned himself out0f despair in the Miluo River in Hunan Province when hiscountry had been conquered.

    *Qu Yuan expressed his feelings in his literarymaterpiece Sorrow After Departure:I sigh and wipe awaymy tears,oh! I'm grieved at a life of woes,

    Touched by his loyalty,the local people hold dragonboat races each year on the anniversary 0o his death,andthey make zongzi and drop them into the river to feed thefish,hoping that Qu's body Call be kept intact so that his soul will be permitted to go to heaven.

    *Dragon boat races and eating zongzi are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s of this special day,Zongzi is pyramid-shaped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They are made of glutinous rice and stuffed with pork,ham,chicken,dates,or sweet bean paste,The customs of eating zongzi and holding dragon boat race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ave become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Just come to China to experience the fascinatinglocal culture.

    笔者尽力在翻译过程中强化跨文化意识,避免逐字逐句的硬译:1)另辟蹊径一超越形式而在更高文化层次寻求信息的转换和连接;2)化繁就简一打破原文布局,合理调整思路;略去无关文字,重新组合文字;精心筛选重点信息,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增益和更改(下划线部分);3)直指其意一借用英语广告的常用排版模式。列出要点;译文因此变得简洁明了、直观易懂,更加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4)画龙点睛一借用《离骚》英译中许渊冲先生的精妙译笔(2004:31),为旅游资料的翻译增添文化内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两句诗言简意赅。传神达意,形象意境皆出其中,让国外游客有机会通过诗歌这一美丽的语言形式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

    2.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创造的可读性

    以跨文化意识为指引的旅游翻译文本以国外游客为受众,其目的是创造一个了解中国自然地理、文化习俗的平台,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和听懂,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会自觉注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旅游者的内心感受,格外关注译文的实用性,有意识地选用国外游客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传递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帮助他们领略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独特魅力,感受世界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再看另一份西藏旅游产品的推广资料:

    八月,雪顿节的召唤

    千千万万的佛教徒从全世界涌向拉萨,以最虔诚的心。一步一个顶礼膜拜,朝圣至高无上的佛祖。最隆重的晒佛仪式、最欢腾的藏戏表演、最热烈的赛马活动……使神秘的西藏风情尽在眼下。

    以下是笔者在跨文化意识指引下,追求更具可读性译文的翻译尝试:

    August,the Charm of Yoghurt Festival Every year,on the 4th day of the 8th month in theTibetan calendar is Sholton Festival。or Yoghurt festival。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of the year in Tibet,Tens ofthousands of Buddhists across the world come to Lhasa,prostrating themselves at each step,worsh,Lpping theirsacred Buddha with utmost piety,

    The grand“Sunning Buddha”ceremomy,the festiveperformances of Tibetan operas,and the fascinating horse-race-everthing is to feast your eyes with the mysterious customs of Tibet,

    Note:Legends have it that in spring when everythingin nature is budding and reviving everywhere,Tibetanmonks choose to stay in the monastery to avoid tramplingon any tender lives outside.

    These monks will stay inside until Yoghurt Festvialwhen the local people treat them with yoghurt and the bestfood they have; the local people aslo perform Tibetanoperas while the monks take out a gigantic Buddha imageso the local people can worship.

    译文考虑国外游客不同的文化背景,遵循英语的表达习惯,首先提供雪顿节的基本背景知识。旨在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空白;然后在译文后加注。旨在增进国外游客对西特的本地文化习俗的了解,更好的发挥旅游翻译资料吸引游客、推广旅游产品的功能;此外,标题选用“Yoghurt Festival”,每个段落围绕一个要点,旨在简单易懂,理顺思路,避免阅读疲劳。

    3.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创造的得体性

    译者除了熟悉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和灵活运用适合的翻译方法。还要了解不同文化的礼仪和习俗。充分考虑译文在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可接受性,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处处为译文读者着想”(贺学耘,2006:58),凭借得体的译文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公示语的翻译尤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因此。处理公众场合的文字信息时译者首先要实施“目标情景分析即需求分析”(Hutchinson&Waters,2001:12),明确国际友人在不同场合的社会行为及心理诉求。例如。“游客止步”应译为“Staff Only”:“请勿在草坪上行走”应译为“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或“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小心台阶”应译为"Please mind the step”。译文温馨贴心。处处展示出热情、礼貌、友好的态度,既能传递出体贴细致的专业服务意识,又能透过细节折射出译者的翻译理念、翻译经验和翻译智慧。旅游翻译的得体性实质上折射出译者对两种文化语用原则的洞察能力和驾驭能力,是跨文化意识的直接体现。

    五、思考

篇6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既定主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并就牡丹江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进行专题研讨。闭幕式上,马波会长和徐德宽副会长共同为孙文昌先生颁发了中国区域开发研究杰出贡献奖。经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研讨会将由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承办,并同时举办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20周年庆典。

此次会议的主题为“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发展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此背景下,选择这一会议主题,旨在就区域旅游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多视角、深层次、跨领域的研究和探讨。综观会议收到的55篇论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一主题。

一、转型背景下城市与旅游(休闲)的融合发展研究

城市是中国旅游业的主要载体,城市旅游历来备受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旅游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机制始终未能真正形成。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城市旅游的发展要适应城市形态的变化而主动改变自己,而另一方面,发展旅游又构成城市化的实质内容。可见,从动态的角度看,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多篇会议论文对此予以关注。

主要有杨振之等对休闲城市的标准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对城市休闲的基本问题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城市休闲的产业体系、城市休闲的游憩方式与城市休闲的空间构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王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所依赖载体的广泛性一方面使旅游业边界模糊,另一方面使旅游业成为以服务为核心的庞大的产业群体,出现了与其他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趋势,并以上海为例,提出了空间融合、组织融合、产品融合和智力融合等4种产业融合的方式,指出融合发展出现的新增长点的集中体现是旅游新业态的兴起。袁书琪等探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旅游开发应关注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历史遗产与生活体验之间的关系,二是现代建设与原有山水之间的关系,三是历史文化与现代商务之间的关系,四是传统审美与现代游憩之间的关系。

此外,何佳梅指出城市商旅联动是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组织创新,通过对现代城市商业和城市联动发展的内外营力及其功能分析,提出了城市商旅联动发展的主要思路。梁保尔探讨了老字号这一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城市文脉,认为老字号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利于城市文脉传承和城市旅游发展。吴建华等认为城市休闲文化建设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因而建设城市休闲文化,创造市民休闲生活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之一,并以广州市为例,分析了基于市民休闲文化消费状态与需求的城市休闲文化规划方向、建设目标与管理对策。徐淑磊研究了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布局、经济关联存在的多种对应关系,指出当前城市与景区的发展正面临着由低级向高级跃进的挑战,走城市与景区景观共轭、和谐发展的特色道路,是实现城市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区域旅游发展的市场化机制与产业组织优化研究

步入转型期的中国旅游业,既会发生形态、功能、结构上的改变,也需要在动力机制上产生变革。在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职能重心是不同的,随着目的地的演进,政府的职能重心需要从“先驱者”向“协调者”调整。总体上,一方面市场化是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由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构成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一大内容,同时也是转型期旅游业增长的技术动力。本次会议的诸多论文就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市场化和产业组织优化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主要有江金波基于广州乞巧文化节旅游开发的实践,认为实施城市传统节庆旅游开发,要在群众性广泛参与基础上,将其物质性与精神性元素开发有机融合,善于运用市场化运作,提升其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其关键是活动项目、传统工艺及其产品的市场化。刘少和等以广东区域旅游转型发展为例,指出由于我国地区差异,旅游转型发展也存在区域特色,既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又需主观创意,引导市场。陈超等应用业务矩阵评估法和地理集中度模型分析了福建旅游市场的现实竞争态势,及其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郭伟等以忻州市为例,对欠发达区旅游开发的空间组织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忻州市旅游开发的4种空间组织模式。简王华提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发展及区域协作应采取的措施与保障。廖卫华等分析了珠三角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其面临适应性的调整和提升,主要是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基础上构建珠三角旅游地品牌,以增强珠三角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及竞争力。王然通过对中国旅游大区域整合阶段整合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在尺度规模、基础优势、方式类型、实效进展等不同方面的整合特点、整合模式和发展对策。王雪晶等以我国新的区域划分结构为基础,通过对各区接待旅游者、旅游资源拥有量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评测与分析,归纳出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

三、旅游效应的统筹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对多种旅游效应进行统筹调控,不仅是旅游消费市场的自然倾向和本真追求,也是旅游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旅游业的功能由单一经济转周经所环境、社会文化多功能的统筹调控,意味着对旅游效应的研究必须从单一方面的研究走向多元研究。本次会议论文中涉及旅游就业、旅游容量、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

主要有郭为等通过一系列量化分析得出饭店和旅行社的发展在总量上显著影响就业,但它们的发展变化对就业波动的弹性贡献不大;旅游就业中,间接就业或者由旅游所带动的其他就业的增加比直接就业更加重要。何媛媛在科博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1992~2006年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就旅游业人力资本与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增长关系作实证研究。徐建英以我国著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调查和分析了社区居民在旅游业中的就业状况,探讨了限制社区居民进入旅游业的影响因素。李琛在回顾国内旅游容量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容量研究中的误区进行了剖析,指出国内旅游容量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马波回顾了生态旅游研究发展的过程,指出其特征与存在问题,并就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梁明珠等在分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世界遗产项目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外国家公园与世界遗产项目开发、保护管理模式和考察经历,提出了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任鸣指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来自管理边界、地域边界和合作边界的制约,出现了许多畸形和萎缩,并结合浙江实际,分析、解剖这种“边界”负效应的来源与危害,提出了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篇7

目前,我国已确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和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3月,黄石市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黄石旅游业,要找核心,抓重点。以工业资源依托,特别是工业遗产,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实现工业资源的综合集约利用,进而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是黄石市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围绕工业旅游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找到黄石旅游的“引爆点”。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概述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D繁荣D衰退D转型D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旅游业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誉为“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更是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发展旅游产业是经济转型的不二之选。

二、黄石市依托旅游业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发展旅游业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各类城市发展因素中基本大同小异,但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却造就其独特之处。纵观其内外部因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影响旅游者自身旅游需求的因素;二是除旅游者自身之外的市场因素。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也受这些因素影响。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收入、社会心理因素和其他变量,这主要与城市发展进程有关。资源型城市相较于普通城市而言其自然景观、自然环境、就业情况、经济状况等有较大的区别,这些也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将这类城市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出来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工业旅游是这类城市的主要特色资源。

(二)黄石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黄石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全市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旅游景区11家、湖北省四星级工业旅游景区1家、湖北省旅游强县(区)1家、省级旅游名镇1家、旅游名村2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8家,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具备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旅游村镇等10家;旅行社45家,其中4A级1家、3A级14家;星级饭店24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酒店13家、客房2200间、床位数4000张;旅游汽车客运公司8家,旅游客车168辆;内湖游船120艘,已初步形成以“食、住、行、游、娱、购”等要素为主体,其他关联产业为支撑的旅游产业体系。201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80.6万人次,同比增长18.7%,实现旅游总收入117.5亿元,同比增长17.6%。

(三)黄石旅游资源概况

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青铜是湖北三大世界级旅游品牌之一:一江、两山、青铜),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湖北有“千湖之省”之称,黄石有“百湖之市”之名,被誉为“半城山色半城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湖北省唯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矿)、四星级工业旅游景区-劲牌有限公司等工业旅游资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塞神舟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大冶石雕、阳新采茶戏等;有4个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黄石家矿山公园、仙岛湖风景区、东方山风景区、雷山风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石市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等,大冶市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鄂王城遗址、兵暴旧址、红三军团革命旧址等,阳新县的龙港革命旧址等;地方戏曲文化旅游资源:阳新板凳龙等;地方特色饮食旅游资源:金牛麻花、东风农场东楚鱼面等;宗教旅游资源:被誉为三楚第一名山的佛教圣地东方山等;地方特色工艺品及艺术品:青铜制品、大冶殷祖古建园林等;除此之外还有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这些景区(点)中没有规模大、知名度高的重量级精品旅游景区(点),但部分景点因其资源的独特性具备打造高质量景区的条件,如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东方山以及阳新仙岛湖等。

(四)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旅游业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枢纽,是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培育对象,更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就业、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和谐及区域间交流与合作;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与城市形象创造的作用。2016年黄石市举办的第三届保安桃花节,开幕式当天吸引了10万余名游客,300余户村民沿路设点售卖农副产品。石田古驿油菜花音乐节、军垦农场“三花”节以及七峰山的樱花节则“引爆”了我市乡村赏花游,当天3个景区共接待游客16.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余万元。

三、黄石市发展旅游业的策略

(一)政府主导,积极促进城市经济向旅游业转型

根据国务院要求,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和支持,中央财政也将给予那些已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的城市以资金支持。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黄石来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接受国家扶持,是实现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在总体规划、市场环境、区域协调、公共服务、安全保障、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借助国务院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增值,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黄石市政府在追赶先进和补偿历史欠账的双重压力下,积极促进城市转型,在农业、电力、钢铁铜矿及相关产业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城市资源的枯竭,使得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都有限。然而,旅游业作为当代的无污染绿色“朝阳产业”,成本低、效益高,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黄石市政府要加大对原有适存景观的保护和监管,制定相应法规,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将黄石市旅游业做好做强,成为未来黄石经济的强大支柱。

(二)重视旅游优化组合,发展黄石市旅游产业链

黄石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其中的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原生态的传统古村落、繁多的矿产资源遗址、精彩纷呈的现代农业观光园等都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旅游业是一个极具综合性的行业,产业关联度极大,拉动作用强,涉及吃、住、行、游、娱、购等六大直接相关行业,同时也间接的与金融、医疗、建筑等行业相互作用。黄石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旅游,更应该放宽视野,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城市发展综合多元型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拓宽旅游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塑造品牌,打造个性化的“工业遗产旅游特区”

黄石旅游资源丰富,在优化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的过程中,应审慎地位,既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因素,又要考虑周边地区的竞争及旅游客源地的情况,明确自己的旅游业发展方向。如今的黄石虽然已“沦落”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但并不意味着曾经红红火火的工业遗迹已沦落。目前,黄石有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矿区,它们都是黄石的骄傲。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重复照搬其他省市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黄石的旅游业发展需要思考,需要特色,需要发挥那些曾经让黄石人骄傲的工业资源的作用。只有打造出独特的旅游点,做到人o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点,以此构建黄石旅游的特色产业链,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因此,以黄石市旅游业的发展,应着重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及矿山公园等工业遗产旅游地为主,大打工业遗产旅游特区牌,对已有的工业遗产地进行合理规划整合,整合其他旅游资源,全新定位,形成特色工业旅游文化产业链,打造黄石工业旅游目的地品牌,以品牌和质量为核心,提高黄石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将黄石打造成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

(四)利用新媒体,提高城市旅游知名度

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发展旅游业不应拘泥于传统法式,更应该积极适应时展,利用互联网,打造城市新印象。

篇8

Abstract: The tourism invests lowly by it delivers, th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few pollution, the catalytic nature to be strong high, the employment rate higher characteristic becomes in economic society reforming the first choice industry, Tangshan is the typical resources city, is facing urban reforming, the industry restructure equally with the numerous resources urban development, uses each kind of superiority condition fully, develops the tourism vigorously, promotes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reforming and the social economy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旅游业 生态环境 产业结构

key word: Resources city Touris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作者简介:王淑娟(197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

基金项目:2009年度唐山师范学院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C03

我国目前有660多座城市,其中属于因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资源型城市共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目前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关闭,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矛盾日益突出。[1]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经济转型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发展的必由道路。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唐山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唐山是国内罕见的煤、铁、石油等资源聚集区,百年重工业的发展这形成了唐山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严重依赖。由于具有发展资源型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唐山产业结构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从产业轻重比例来看,唐山市重工业比例逐渐加速,由2000年的79.1%增长到2009年的92.7%,而轻工业则由20.5%下降到7.3%。从唐山市前10大行业来看,资源型产业结构更加明显:几乎全部为资源型产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到51.5%。唐山市正下最大决心、下最大气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发展模式转变和城市转型。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关闭,落后的产能被淘汰,许多企业都采用先进技术,减员增效。作为唐山经济支柱的钢铁产业,钢铁企业最多曾有100多家,通过以产权为纽带的整合重组,2008年唐山市钢铁企业减少到17家,淘汰落后产能炼铁产能577万吨、炼钢产能558万吨,仅此一项就会产生不少下岗工人,从而加大唐山市的就业压力。[2]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1]

资源型城市转型通常是地区经济支柱产业由工矿业向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转变,[1]旅游业以“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典型的朝阳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首选产业。[2]

二、唐山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唐山背山面海的地理格局、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特有的地方历史文化,造就了多种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拥有山、海、林、岛、泉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兼具历史与文化内涵的世界遗产清东陵等人文景观,北部山区明长城风貌古朴,原汁原,水下长城为长城独秀。市区内建设中的南湖生态公园、环城水系及曹妃甸海滨休闲旅游区将使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书写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五个第一”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井、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的工业传奇)。1978年唐山大地震将唐山化为废墟,32年后在废墟上崛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座生态之城,工业旅游资源、地震旅游资源、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就都成为唐山特色的社会旅游资源。

2.2 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3452.23亿元,全国城市GDP排名中位居第19位,居河北省第1位,人均GDP达6817美元,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81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18位,在地级市中排在第4位。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的可能与保障。

2007年12月13日,唐山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1月份,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科技部确定唐山等20个城市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及京津冀区域合作和环渤海16个港口城市区域合作、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等为唐山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环境。

2.3 区位条件

唐山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西部毗邻的北京、天津经济发达,是我国主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重要的旅游客源产出地。与唐山市接壤的承德、秦皇岛是河北省重要的旅游城市,所以从空间结构上看,唐山正处于人口稠密、经济发展速度快、旅游消费能力强的经济区域以及旅游中心城市相互吸引和相互辐射的交错地带,唐山正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地带,正在形成京津唐一小时交通圈。该地区拥有2亿人口的消费群体,市场容量占中国大陆总量的10%以上,是中国市场容量最大、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京津地区是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聚集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700万,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50余万,相当增一个中等城市;至2015年将增加至1400万,且唐山市区人口已达295万。二是巨大的机会市场。北京和天津是国际性城市,也是旅游集散中心,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为唐山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市场,旅游消费的市场空间无限。

三、推动一、二产业三产化,实现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全面优化

“一、二产的三产化”就是对过去“大而全“小而全”运作的一、二业实施分拆,把应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部分分离出来,由不同性质与功能的第三产业来运作,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

旅游业在服务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覆盖了“行、游、住、食、购、娱”六大产业要素,对相关产业的渗透力极强,涉及到交通业、商业、建筑业、通讯业、金融业、外贸业、纺织业等诸多相关产业,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9个,[3][P120]在第三产业中是服务范围最为广泛的经济行业,具有以“劳务”为主的服务性质,据专业预测,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者,就会带动第三产业相关行业3―5个就业岗位,旅游业每增加1元直接收入,第三产业相关行业将增加4.3元间接收入。[4]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成为安排劳动力就业的重点发展产业。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2009年唐山市服务业增幅1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4.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5]

3.1延长一、二产业产业链

唐山是百年工业重镇,煤炭、钢铁、陶瓷工业文化发达,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工业资源打造工业观光旅游、工业体验游、旅游产品工业生产基地,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陶瓷博览园等丰富、扩大了旅游业,满足游客对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求知和体验的好奇心。而企业通过以上项目的开发增加了经济收入,延伸了工业产业链,某些产品可实现就地向游客出售,减少了市场流通的环节和流通成本,企业还可借助这一平台向游客展示企业文化,获得很好的宣传与推介效应,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

唐山乡村旅游资源丰富,针对京津冀城市圈,建立品尝型、采摘型示范农业园区,让游客尽享农事体验的田园收获乐趣,建立科普型、文化型、技术型农业园,发挥现代农业的教育、科普功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河、海及湿地资源开展观光渔业和参与性水上项目。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对接,扩大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拉长农产品增值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新型产业。

3.2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发达文化中的重要指标,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是正相关的关系,第三产业比重低说明该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唐山产业结构明显重型化,第二产业占50%以上,第三产业中34.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6]旅游业是典型的综合型产业,旅游产业链上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构成旅游业,各要素相互依存,“工旅互动”与“农旅互动”既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同时又培育了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业自身比重的增加,从而逐渐弱化第二产业的比重,发挥旅游业其对其它行业的放大效应。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可吸纳就业人口空间无限,且旅游业越发展,“以人为本”的服务对劳动力需求越大,可以通过对下岗职工的行业培训吸纳他们从事旅游服务业,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劳动力的安置提供很好的平台。

3.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旅游目的地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目的地环境的优美与愉悦。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吸引力因素,洁净、清爽、和谐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唐山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在城市转型中重点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城市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治理”,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整治力度,通过对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和整治,2009年唐山市淘汰落后炼钢产能360万吨、炼铁549万吨、水泥630万吨、造纸29.8万吨、小火电机组62.4万千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2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1.8万吨和6.5万吨,城市环境在不断优化。一手抓“培育”,培育绿色循环经济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在采煤沉降带上建设现代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变工业废墟为天然氧吧,2009年扩湖工程形成11.5平方公里水面,栽植全冠大树7.6万株、造林4100亩、种植草坪和灌木3100亩,57公里的环城水系通航,面积达91平方公里的南湖公园一期工程峻工并对市民和游人开放,唐山正在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江小蓉,龚志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旅游业发展路径[J]商业时代2009(20)

[2] 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3]张广瑞,刘德谦,宋瑞.旅游绿皮书.2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

[4]中国旅游局.2007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 长沙市 旅游行业 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长沙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长沙市旅游产业正式迈入千亿元产业集群,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60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8.72%,实现旅游总收入1006.3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948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8.8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29.26%;接待入境游客116.9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7.23%。

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254家,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共22家,经营入境旅游业务的共232家。五星级旅行社7家,四星级旅行社25家,三星级旅行社9家。

截至2013年底,湖南省5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7家,分别是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南岳衡山旅游区、韶山旅游区、岳阳楼-君山岛旅游区、张家界天门山旅游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长沙市花明楼景区,长沙市共有2家。

全市旅行社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大型、连锁型旅游企业,中小型旅游企业生存压力大。仅去年一年,长沙市陆陆续续关停了20多家中小型旅游企业。

未来,长沙市旅游发展要与建设“两型社会”相结合,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加快“两型景区”的创建工作,着力构建山青、水碧、天蓝的生态环境和秀丽景观;要与打造现代宜居城市相结合,推进旅游同文化、工业、商务相融合,努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要与促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把“农家乐”旅游作为全市乡村休闲旅游的一个拳头产品来抓,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使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要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文化化。

2对长沙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2.1紧扣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前瞻定位专业培养方向,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旅游行业发展最大的特点是资本进入旅游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旅游行业的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展,旅游集团化、连锁化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面临新机遇。旅游行业开始加大对互联网及新技术的应用和整合。随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将会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根据旅游行业发展出现的这种新特点、新趋势,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紧扣行业发展现状,明确旅游企业用人要求及同类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状况,以学院传统的导游专业技能平台为基础,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高级导游旅游方向、旅游营销方向、会展旅游方向、电商旅游方向、旅游职业经理人方向等综合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适应社会对旅游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2立足专业培养方向,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开发职业化课程体系

立足专业培养方向,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和旅游企业的资源优势,聘请旅游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规划设计与开发。课程体系设置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建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具体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各环节为任务,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

2.3以在职培训和企业顶岗锻炼相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应该提高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具体的培养途径包括:一是有计划地送专业教师到全国知名的旅游院校或全国示范高职旅游院校深造和进修,更新和拓展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够带领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改革;二是有计划地派送专业教师到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旅游企业顶岗学习和挂职锻炼,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流程、服务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积极聘请行业知名的专家、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组成兼职教师队伍。邀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开设讲座和专题报告,全面参与课程指导和课程开发。整体完善教师团队的教师水平。

2.4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完善实践基地,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是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向的综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专业技能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实践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讨论法等能够提升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方法。实践教学形式应该多采取走出教室,走进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等形式,比如进旅游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基本组织结构;实训课搬进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

篇10

价值。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CBE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52-02

0 引言

根据CBE教学模式,运用DACUM分析法针对旅游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对旅游职业进行岗位分析,从岗位能力入手,指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此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等,并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思路。对指导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发展,探索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CBE培养模式

1.1 CBE培养模式简介 CBE(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的重点是教育教学体系设置,教育教学即人才培养,本文就直接称CBE培养模式。CBE模式是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计课程形态,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开展CBE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开发(DACUM),它的本质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DACUM模式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为主线、服从于企业需要、岗位需要和工作需要的课程设置。在西方职业教育领域,DACUM被公认为一种经济的、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由于DACUM的理论核心是“适用于特定岗位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与高职院校的设立初衷不谋而合,故而受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重视并被投入到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划中来。

1.2 CBE的特征 CBE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其中,“能力”指的是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它包含四项内容:①知识,即与本职业、本岗位密切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领域;②技能、技巧,指操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态度,指动机、动力、经验、历练,是一个情感领域、活动领域;④反馈,即对学员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评估的量化指标领域。将四项内容整合起来就形成一个“专项能力”,通常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个“专项能力”(通常是6-30个),构成一个“综合能力”,一般8-12项“综合能力”构成一个“职业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现将CBE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进行列表比较。(见表1)

2 CBE培养模式的指导价值

2.1 培养目标“具体化” 以CBE培养模式为指导,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情况下,可明确高职旅游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2 文化教育“功能化” 旅游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就业导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工具性。运用CBE/DACUM模式,既考虑面向旅游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旅游教育质量的提高,既考虑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求,同时兼顾旅游管理专业长远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任务、旅游职业技能培养任务,在实际职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具备旅游职业工作能力,实现学习与旅游职业工作“零距离”。

2.3 专业教育“实践化”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两大特点。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迎合了现代企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最终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以CBE/DACUM模式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进行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整合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改革实习实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遵循旅游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高度重视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与相关旅游企业合作,系统设计开放性旅游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旅游专业教育实践化。

2.4 教学过程“活动化” 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强调“鲜活”的教学课程设计。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将课程设计项目化,并根据课程设计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根据CBE/DACUM模式,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旅游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旅游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旅游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帮助学生按照认识规律、由浅至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旅游项目任务,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完成向旅游职业人的转变。

2.5 质量评价“社会化” 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要求,可以描述为“岗位零距离”,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与企业岗位对接,其质量要由社会来鉴定。运用CBE/DACUM模式,积极推进以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跟踪与分析,收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反馈信息,准确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质量。及时反馈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从而为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创新提供较为详实而完善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陈传伟.CBE/DACUM模式的教育学特点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5:20-21.

[2]李隽.浅谈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模式(CBE)[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21-22.

[3]李友华,邱运亮,刘振湘.CBE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应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133-136.

[4]潘琳琳.CBE模式下旅游高职教育实践类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