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篇1

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研究性学习报告开题报告。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

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由这个开题报告,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出来,做这项研究时我们的选题是来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这说明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我们应该时刻想到研究性学习。看一看自己所上的内容是否能为成为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选题。《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

--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这个开题报告,在课题背景中就提出了"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这样就很好地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和当今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观点联系起来了。很好地解决了将课本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这个研究选题变得更有意义。

从学科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开题的素材,然后我们怎么将学科教学深化呢?这个任务就要交给研究性学习来完成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会取得什么预期效果呢?进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上述选题中我们可以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一步步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证题和结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历史教师外,其他各个科目尤其是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相关教师都可以做为该研究选题的指导教师。这样就使得原本让一个历史老师花很多时间和心血想深化研究的历史问题,变成了一项计划周密、步骤严谨的集体活动。很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都迎刃而解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教学不可分离和不可割裂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有很好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

那如何将各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有意互补呢?我认为应该重点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人员配置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涉及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学科,首先要设置一个专家组来保证其师资的质量。这个专家组应该由各个科目的科组长和任教该年级的备课组长担任。这样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保证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有相应的专家做指导。其次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组的成员。除了师资以外还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才行。所以学校各行政领导要对研究性学习予以高度重视。在各个场合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还可以担任研究性学习的名誉专家等。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成员要广,宣传的力度要大,毕竟新事物要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二.师资培训问题

专家组的老师要定期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让其在各具体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到研究性学习,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具体学科教学,把具体学科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供给研究性学习做开题参考。

三.合作与交流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是通过学科教学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提出来,让研究性学习去研究达到

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我们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该问题涉及到很多学科要求各科老师互相合作配合一起为研究性学习服务。这个时候各学科的老师一定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

四.评价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而弱化其甄别功能。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要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体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把一些优秀的成果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专刊上发表。对于发表的成果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某些学校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进行过类似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还是第一次被列出来。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正始兴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将科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其他资料:

以下是关于如何适应高中生活的资料:

参考资料如上:

一、放松自己

面对一个不熟悉的陌生环境,人们会有一种紧张不适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在一种新的环境里,无论是人的肌体还是心理,出于自我保护需要,人都要对环境加以观察、了解,作出判断,然后选择。不管新的环境跟以往的环境有多么不同,我们都要面对这一现实,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尽快融合到新环境中去。

新学期马上就要到了,很多的同学会从原来的学校毕业,到新的更高一级的学校去深造。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同学却因为换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觉得特别不舒服。有的同学说,新学校、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使他们感到紧张,不知应该怎样去应付。

曾经有一位同学说,开学第一天,老师让每个人介绍自己的情况,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轮到他时,他却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个手心都是汗,出尽了洋相。后来,那个场面不断地在他脑海中浮现,他便认为同学们一定瞧不起自己了,老师对自己也有成见了。于是他不敢跟同学在一起交往,有时恨不得一放学就马上回家。由于过分紧张,课堂上的听课效果不佳,他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也出现了问题。开学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也考"砸"了,他越想越害怕,不知该怎么办。

其实,从这位同学叙述的内容分析,他存在着社交障碍,他没能从社会交往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加之因家庭、学习等影响,"客观"上导致他们的内向性心理特征倾向。由于在众人面前"交往"失败而极易导致自卑心态,越想交往成功就越易出现紧张心理,甚至焦虑、恐惧,以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心里非常苦恼,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

此外,具有社交障碍的同学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自尊心极强。这种强烈的恐惧感,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说话语无伦次,口齿不清,行为拘谨。而面部表情和行为通过反馈更加强了紧张意识和恐惧感,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者不仅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不敢出户一步,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

交往不适或交往障碍的中学生还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动性比较差,在其内心深处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所以也就使他们产生希望别人或外界的力量去帮助自己,使原有的自卑被逐渐消弱,如果一旦没有外界的鼓励和指导,他们交往不适的症状就会更加显著。

因此,从内心里摆脱依赖,表现自信,是他们战胜自我的关键。加强主动性,不要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到他人的身上,则是他们行动的保证。

为此,建议:

第一,要敢于面对现实,承认自己交往的失败。因为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其认识和行为是不能脱离现实的,并时刻与现实相接触的。相反,心理有障碍的人,总是想尽办法逃避现实,甚至希望生活在假想的环境当中。

第二,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在出现问题时,中学生应首先了解自己,解剖自己,特别是对自己的不足不要"讳莫如深",而要敢于"暴露",同时还要寻找自己的长处以增强自信心。

第三,发挥自己优势,在人多的场合表现自己,及时抓住各种能锻炼自己的机会,每一次交往的成功,都将有效地加强对自己交往能力的正确认识。用"我能行!"这样积极的语言暗示自己,即使偶尔失败也没关系,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具体办法:

一是发挥自己的优点,增强信心,知道自己原来也不差。

二是找出学习榜样或能激励自己发奋的格言,作为自己追求的方向。

三是肯定自己的能力,重新振作精神。

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在初中时,你也许是一位学习出众的尖子生,而进入高中后,你突然发现周围高手如云,自己并不出众,你是否为此感到伤心和懊恼呢?

在我们中学生当中,有一种常见的毛病或叫"通病",就是自我期望过高,而自我评价过低。也就是说,有些人志向很高,心气儿很大,可是一提起自己的条件,又觉得这也不行,那也太差。这种"过高"和"过低"的反差就造成了一些人产生消极的自我意向,从而失去了应有的自信。

这种反差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是横向和别人比较形成的。例如拿别人的高智商和自己的普通智商比;拿别人的高个子和自己"二等残废"的身段比,当然会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心理学家指出,几乎所有人情绪的消极反应都仅仅是由于自信心不足的结果。一个缺乏积极的自我意向的人,会轻易夸大那些微不足道的过失和不足,自己吓唬自己,就像面临天塌地陷的灾难一样。例如一个女同学仅仅因为在人前唱歌走了调,而感到无地自容,难以抬头。所以,简单点说,一个人万万不可拿自己的弱处去比他人的强项,这样除了自寻烦恼,越来越自卑以外,再无所收益。

我们提倡的比较,是自己和自己比,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只要是有一点点的进步,就是成功。积少成多,你慢慢就会有大的进步。这样去想,我们就会产生获取进步后的欣喜,自信就会油然而生。如果和别人比,也应在羡慕别人的同时,看到自己身上特有的长处,正视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明白在现有情况下怎样去努力进取。

目前,同学们在学校里最经常的比较是比较学习成绩。学习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中的名次如何。在这种情形下,不少学习上落后的同学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因在班上名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重大突破,因此也就得不到同学、老师、家长乃至周围人的肯定。虽然自己和自己比是进步了不少,但是和别人相比,仍感到灰溜溜的。这种学习上的处境和由此造成的失败心态,使这些同学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或恐惧,以至认为自己真无能,天生不是学习的材料。有一些学校,每次大考小考后都要排名次,排座次,造成一种非让你和别人进行比较的局面,这种做法,无论是对哪一个座次上的同学,都没有太明显的积极意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同学们自己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意识:自己和自己比,只要有提高,就是胜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自我鼓励,而尽量避免因和别人比较而产生自我贬低。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只麻雀,它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孔雀高贵。瞧,孔雀高高地昂着头,挺胸阔步,抖开尾巴上美丽的羽毛,开屏的样子简直漂亮极了。麻雀想它一定要学孔雀的样子,到时候所有的鸟儿都会赞美它。麻雀伸长脖子,抬起头,深呼吸,让自己胸脯挺起来,并开屏似地伸开尾巴上的羽毛。麻雀学着孔雀的步伐四处踱步。可是这样做,使麻雀感到十分吃力,脖子和脚都疼得不行了。最糟糕的是,什么黑乌鸦、金丝雀,甚至蠢鸭子,全都嘲笑这只学孔雀的麻雀。不多久,麻雀就觉得受不了了。麻雀想,这游戏太不好玩了,我当孔雀也够了,我还是当麻雀吧!遗憾的是,当麻雀还想像原来那个样子走路时,已经不行了。它除了一步一步地跳以外,再也不会走了。可怜的小麻雀在和他人的比较中,迷失了原来的自己。这个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三、适应寄宿生活

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而要寄宿学校,这对许多中学生来说,起初会感到诸多不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绝大多数同学都是能适应学校的这种集体生活的。因为青少年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并且离家住校的生活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成长都是很好的磨炼。

为了能尽快适应住校生活,你可以作如下的准备:

一、在进寄宿学校前,你可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如独居一室,每天起床整理房间和内务;自己学着动手洗衣服、洗碗等,争取早日扔掉父母包办的这根"拐杖",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二、进了寄宿学校后,要与同寝室同学搞好关系。不要事事斤斤计较,要努力做到"对己严、对人宽"。别人遇到困难时,你应主动关心帮助,这样你就能与同学和睦相处。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和矛盾时,还可向老师求救。

篇2

一、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001年9月——2002年1月,我们召开了多次课题组会议,对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再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近几年来,我校文科高考成绩年年再创新高,在全市多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类学生英才济济,汇聚一堂,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为全校所公认。2、高考改革的趋势。2000年广东省高考(3+X+1)文理综合试题第十九题(上海市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考题;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老山汉墓走出西域美女题)亦属研究性学习的考题,这两题的出台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学习的考题在高考中开始出现,紧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级文科班历史教学的任务。3、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历史课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杨柳、周雪红老师任教,这对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较为便利。4、班主任支持。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较为支持,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工作

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我们只能利用历史课及一些班会课时间进行动员。首先,请教科所苏敏老师作专题报告(2002年1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国内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以及柳州市几所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情况,使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请周梅莉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同学们明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够锻炼大家的学习、工作能力,是高中阶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机会。最后,杨柳、周雪红老师利用本班历史课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这一任务只能利用寒假时间进行,所以,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以寒假作业(作业全文另存)的方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放假前将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放假时进行研究,开学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将寒假作业布置下去后,我们着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首先,我们组织学生组成课题组,规定1——5人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与指导老师的联络等,并负责将研究课题和本组成员名单交给老师。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体现全体成员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其次,为了把握研究方向,保证进度和质量,我们要求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其内容包括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时间进程,小组成员的分工,预期的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等,并规定了研究方案交给老师的时间。最后,进行开题论证工作,研究方案交上来后,我们组织了开题评审会,对每个组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评审(开题评审会记录另存)。为此,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评分细则,内容有课题组所选(拟)课题的意义、课题组所选(拟)课题的可行性、课题组所选(拟)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的恰当程度、课题组对所选(拟)课题的设想的合理程度、课题组成员陈述课题及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等几项,依据这一评分细则对学生的课题进行了评分,好的研究方案建议学生保留,不合格的课题要重新准备后再通过开题评审,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在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并通过开题论证之后,我们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没有课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寒假时间自主进行研究,我们教师着手进行指导工作。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我们首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其次,我们给学生讲解了进行资料收集工作的方法:1、通过媒体搜集资料。我们指导学生通过媒体搜集资料,如互联网、图书馆、音像制品、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都是较好的搜集资料的媒体。2、实地考察。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由同学们亲自到现场勘察,采集相关素材,并提出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带照相机、摄像机进行摄影摄像,并将资料输入计算机。由于没有课时,只能在假期进行这一工作,所以我们提出必须要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并注意安全问题。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相关部门(如旅游局、旅行社、博物馆等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其实,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除上面的途径外,还可借助父母的关系,找到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借助社会关系,访问不同层面的调查对象等等。在搜集到相关资料后,一定要注意原始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等)的保存,有条件的同学最好将资料输入计算机保存。

五、研究成果展示

2002年3月,寒假结束了,同学们带着原始资料回到了校园,我们首先指导他们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文字资料,还有数据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软件资料等。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得出研究成果。同学们有的写出了研究论文,有的写出了调查报告,有的整理出颇有分量的研究笔记,还有的提交了大量的相片、软件等,取得成果共记42项(大量成果另存,成果一览表附后)。我们指导他们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将所得成果输入电脑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 我们选取了一部分优秀成果,在2002年6月进行了研究成果展示,黄明旻、张超、杨秋慧、胡宾等同学展示了他们制作的课件,对此,我们还进行了现场摄影、摄像(相片、录像带另存),这次展示,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校历史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组建三年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钻研,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兄弟学校学习,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篇3

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两种含义。即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归宿的学习活动,它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极大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它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它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标

1.内容:

挖掘化学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

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与化学教材相对应的各阶段研究性课题等。

2.研究目标:

学生目标:

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师目标: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务,即建立问题的初始状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让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进行研究。

学科目标:

化学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调查、通过观察实验和奇趣事例、通过原有知识储备、通过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获得较为牢固的知识。

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1.基本原则:

(1)全员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2)综合性原则:由于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在已学过的知识间建立一定联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系统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从学科的学习带向综合的学习,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期有所收获。

(3)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探索性原则: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2.研究方法:实验法

3.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由教科室组织举行系列讲座,学习理论,设计方案。使教师和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引导师生及学生家长提高认识,作好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准备。

(2) 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明确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归类分析问题以及选择课题的一些原则。

(3) 做一些课题研究的示范工作学科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描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论证——解释结果——评价结果——问题解决的学科上展示,对学生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

(4) 培养课题研究的骨干。通过学习,有的学生已着手开展研究,我们在各班培养一些课题研究的骨干,以带动全体学生。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具体任务是:

(1) 指导学生定课题。从身边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课题。学校在课题选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选题比较有特色。一是围绕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如食品中防腐剂的含量及对人体的作用,购买小食品的消费情况的调查;二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课题,如房屋装修的材料与污染情况调查、人体所需元素的调查,通过调查、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 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

教师对学生所选课题就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指导、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制定研究方案。(3) 以班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选聘指导教师,高一年级共确立了82个化学课题,化学子课题组对课题进行归类和整理。

(4) 整合各方面力量,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确定课题后,我们整合各方面力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集中活动和分散步活动相结合,重点从两个方面让学生实践、体验。一是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结论。二是调查研究。学生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得调查结果,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

(5) 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估。对课题研究进行陈述并展示所取得的效果,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班级展示学生的调查报告,评估内容。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研究性学习的参与程序。

(6)课题组成员分工挖掘研究性学习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将设计研究性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7)开展研究性学习公开课,

四、研究成果

我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其中上研究性公开课有:

付晓艳:《氯气》一课获辽宁省重点协作校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大奖赛一等奖

张玉洁先后上了两节研究性公开课。课题分别是《卤族元素》和《环境保护》。

效果显著。

顾绣红:《家庭装饰与污染》一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潜能。

陶萍和王恩成:《食品安全》别具一格。

候跃平:《环境保护》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课堂生动活泼。

我组有关研究性学习论文有:

候跃平:《研究性学习教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恩成:《机遇与挑战》获第xx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

《角色转换》获辽宁省高中化学新教材研讨会一等奖

《新课程与自学能力》获东北地区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一等奖

付晓艳:《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获东北地区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霞写出了《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

经过近一年的实验和探索,研究性学习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一个课题组的学生认为: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而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有科学的决策,我们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学生非常赞同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高尚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观察、交往、研究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xx

篇4

开题报告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编制的“施工蓝图”,一个规范的开题报告能为研究者提供明确的操作程序,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1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成员分工、实施计划、可行性论证、预期成果及其表达形式等,其中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主要部分。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的原因。如“嘉兴市区南溪路绿化现状的调查”的课题背景中这样写道:“……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植树造林搞得热火朝天。但由于重植轻管,部分市民缺乏社会公德,破坏绿化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因此,杜绝不文明行为,保护绿化成果已成为堕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如“水葫芦泛滥与生物人侵”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是“通过对水葫芦泛滥与生物人侵的课题研究,了解水葫芦的生物学特征、生活史、泛滥成因及防治对策,初步学会调查研究、对照实验、资料收集和处理等方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有时也可以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成员分工是指课题组每个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角色和应完成的任务。如组织协调、资料搜集和处理、撰写报告、外出调查、拍摄等等。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等。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负责人。各阶段时间安排要合理、充裕。如选题、资料搜集、计划制定、交流展示尽量安排在课内完成,而调查、实验、资料处理、论文撰写尽可能安排在课外;若是实验研究要考虑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如果是外出调查,要写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地点、交通工具、需携带的器材等等。如果是实验研究,必须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实施计划写得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可行性论证还要写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应采取哪些对策。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一般常用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2开题报告的格式

一般用表格形式呈现,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详见附件:研究性学习课题“宠物热对社区生活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3撰写开题报告的注意事项

3.1注意可行性开题报告要详细、明了,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题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教师的指导能力来确定,研究器材和资料搜集尽可能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来完成。在报告定稿前,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其趋于完善,便于操作。3.2注意科学性开题报告要体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等特点。提出问题和目的意义要与预期结果相吻合;报告中各部分(或栏目)要如实填写,切忌张冠李戴;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提出的观点要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3.3注意过程性开题报告中必须体现出研究过程,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选题~开题~资料搜集~实施~结题~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预期结果等。

参考文献

篇5

“教学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把已有知识简单地介绍给学生,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向导。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充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构建,有利于塑造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学习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智能水平与实践能力。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意义

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扭转这种局面的一剂良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对待新知识,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其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意识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及推广价值

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依据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教师来决定,教师给了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对于采取什么方式学习,教师也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本课题的推广应用在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陈旧模式,其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积极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探索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同时也意味着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运用,凭借这些知识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活动,使他们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锻炼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2.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与老师信息交流的同时,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易于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着本能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有共同的语言,他们之间能踊跃发言、大胆置疑、敢于想像,能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其合作精神,产生一种同伴效应。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实施的过程及主要做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及研究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是2003年9月接手的初一年级学生。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1月)课题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2004年3月——2004年7月)实验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5年7月)课题验证总结阶段。

(二)具体做法

1.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实验老师所带的学科在历次统考中均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通过本课题研究所教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3.通过研究,摸索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4.通过研究,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5.提炼并撰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心得和论文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本着认真、扎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开展研究与实验,摸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也提炼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素材。

七、对课题的思考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贯彻启发式原则,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等教学思想的具体论,解决课堂教学统一施教,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考与学协调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得到真正实施。实践证明这一课题的探索是可行的,它确实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束缚,教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地位提升到主动学习的地位。这一课题的实施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八、课题组织

黄强(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的组织和论文的撰写。

吴道明(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胡学权(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

篇6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其核心部分就在于信息技术课程。按国家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形势要求开展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规律。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层面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提出到实施仅仅两年多,加上国际上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队伍力量薄弱,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相当不成熟,尤其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远未形成一定的共识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全面铺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十分不利,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对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而提出的。“行动研究”一词,一方面是指行动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就在于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其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模式、课程评价量规等将成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尽快改变“行动在先,研究在后”的不利局面。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师在职发展问题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国依据计算机教育理念、目标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怎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承担起教育信息化基层尖兵的责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几所著名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在职培训”这一理念而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此次行动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希望通过对教师较长时间段内的专业发展状况跟踪,分析专业发展状态变化的原动力,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以及面向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四)学校发展、学习环境改善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细胞——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展,更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结果的关键因素。

(五)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手段单一,状况令人担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方面。不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在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里,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于评价的问题。什么样的评价适用于信息技术,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探索

同所有的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学科也应有自己的教学理论。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刚刚诞生,因此,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它的建立付出努力。但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近两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并且保留着大量并不适应教育改革的、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此次行动研究将在研究课程实施的同时,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如何建立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如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开发与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试图立足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方案。

二、指导思想

(一)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释的。无论是理论研究的依据、素材、问题的引出,还是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所有的问题——不论是实践层面上的还是理论层面上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研究、检验。

(二)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层面问题,但目的是为了透过课程的实践表象抓住课程设计的本质

课程的一切问题,从表象上来看都体现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或者说课程研究者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出现在课程的实施这一阶段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关注的不仅是课程实施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环节的研究寻找、验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面向过程,面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强、变化迅速、难以书面表述等特点,其课程评价将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程度这一关键“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进步”将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仅仅是“变化”。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关注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真正能动、自主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与课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整个研究活动中的许多具体项目更应该由教师设计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学者的“指示”下完成。

(五)校长

在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变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长通过变更学校的学习环境影响课程的实施作为学校的行政主管,校长对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整“学习/教学环境”,间接地通过学生和教师来实现的。因此,行动研究必须关注校长的行为,加强对校长这一学校特殊角色的研究。

三、基本设想主要观点: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重点;②通过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探索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方法;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研究内容与子课题设计本课题分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和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研究(分别简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三类子课题。其中,理论研究已经基本确定研究方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研究方向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政策、设计、实施等方面开展理论性的研究,为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课题研究周期为1~2年)。已确定的研究方向如下:1.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2.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研究3.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4.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5.信息伦理与法规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7.学校发展与信息化学习环境改善研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区域发展、教学研究、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等视角开展实践性研究,适合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作为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主要研究方向(建议):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性研究。包括区域整体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例如:h省(l市、n区)、区域特色性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例如: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区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研究等。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包括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质化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等。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策略及模式等。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发展。包括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培养研究、教师培训研究等。

篇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18-03

【摘 要】目的 通过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高血压心室重塑的可能机制。方法 2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干预组(ATV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以10只正常血压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和生理盐水灌胃,10周后进行心肌细胞凋亡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NS组大鼠和ATV组大鼠与WKY组大鼠相比,左室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血清及左室心肌中TNF-α蛋白、AngⅡ蛋白和血清中ET-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e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ATV组大鼠与NS组大鼠比较,eNOS活性ATV组大鼠显著高于NS组大鼠(P<0.05),余各指标均显著低于NS组大鼠(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抑制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室重塑和改善心功能可能与其抑制TNF-α、AngⅡ、ET-1的表达,提高eNOS活性有关。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自发性高血压 大鼠 心肌细胞凋亡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Myocardiocyte Apoptosis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LIN Aiqin,NI ju,ZHU Xiao-han,DENG Shuang-quan

Zhen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Zhengzhou 450052

【Abstract】Objective we aim at studying the mechanisms of atorvastatin to retard myocardiocyte apoptosis and impro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SHR.Methods Twenty healthy male SH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tovastatin treatedment group(ATV group) and 0.9% NaCl diet control group(NS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en WKY rats to SHR, were used as normal control group(WKY group). Rats in ATV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for 10 weeks, and rats in NS group and WK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nly 0.9% NaCl of the same volume in the same time. Treatment ten weeks later, myocardiocyte apoptosis indexes were examined.Results Compared with WKY group, the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ocyte apoptosis index, the TNF-α, AngⅡ, andET-1 concentration in the serum and expression in the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 of ATV group and NS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these indexes in the ATV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compared with NS group, while the activity of eNO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the index in the ATV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compared with NS group.Conclusions Atorvastatin inhibits myocardium apoptosis, retards cardiac remodeling andimprove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of SHR,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se effects that it can de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TNF-α, AngⅡand ET-1, and increase the activity of eNOS.

【Key words】Atorvastatin;Hypertension;Rat ;Apoptosis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导致的心室重塑可导致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心肌细胞凋亡在心室重塑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抑制高血压后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会成为治疗高血压心室重塑的一条新途径。因此本研究选取阿托伐他汀,观察其对SHR心肌或血清中TNF-α、AngⅡ、ET-1和eNOS活性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心室重塑中细胞凋亡的影响和机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健康清洁级雄性SHR20只,体重(184.7±16.2)g,以及同周龄(16周)和体重的健康清洁级雄性WKY大鼠10只,体重(183.6±17.5)g。SHR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干预组(ATV组,n=10)和生理盐水组(NS组,n=10),以正常血压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n=10)。

1.2 检测方法 ATV组大鼠每日给以ATV 10mg/kg 加生理盐水2ml溶解灌胃,NS组大鼠和WKY组大鼠每日给以生理盐水2ml灌胃。持续10周后, TUNEL法测定左室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和左室心肌中TNF-α蛋白、AngⅡ蛋白及ET-1蛋白的浓度,并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中eNOS活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各组均数间比较前先进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检验(LSD)。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血清及心肌中TNF-α浓度及AngⅡ浓度的变化 见表1。

2.2 各组大鼠MAI、ET-1水平和eNOS活性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最近国内有文献[1]报道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细胞凋亡指数而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组织和血清中TNF-α的浓度从而通过抑制死亡受体途径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此外还可能与抑制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PDCD5、Bax的表达有关。本实验发现SHR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增高,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说明他汀类药物改善高血压大鼠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这与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Jones[2]发现用洛伐他汀可以诱导人恶性胶质瘤细胞株凋亡。国内吴祖群等也发现辛伐他汀可以诱导肺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他们认为他汀类药物对蛋白异戊二烯化的作用与其诱导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应用不同的他汀类药物以及该类药物作用对不同的细胞或同一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结果不同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NO可抑制心肌凋亡。Yasuhiro等[3]发现用NO预处理可减少阿霉素诱导的心肌凋亡。Robert等[4]的研究说明NO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启动的信号通路在抑制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Feng等[5]发现缺血再灌注前10 min给予L-精氨酸可显著减少心肌Caspase-3活性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抑制iNOS表达,减少心肌硝基酪氨酸含量;而再灌注3h后给予L-精氨酸,则iNOS表达,心肌NO显著增加、心肌损伤、凋亡增加。本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表达,提示他汀类药物与高血压大鼠心肌中eNOS活性有关。

研究发现外源性 ET-1具有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但目前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ET-1与NO比例失调有关。本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表达,提示他汀类药物与高血压大鼠血浆中ET-1的表达有关。同时TUNEL法检测凋亡心肌细胞显著增多,反映心肌实质细胞丢失,提示高血压在心肌细胞肥大、心室肥厚的同时,心肌细胞仍有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参与心室重构。

本研究发现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和血清中ET-1表达水平和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功能恶化有关,心肌细胞凋亡是心功能从代偿走向失代偿重要的病理基础。腹主动脉缩窄动物模型中由于长期慢性压力超负荷,心室肥厚,过度代偿肥大的心肌细胞相对缺血、缺氧,以及多种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失调,造成原发性心肌细胞凋亡增多,心脏有效收缩力下降,促使心功能走向失代偿。在长期机械牵张超负荷和体液因子诱导下,高血压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ET-1表达上调ET-1通过促进血管收缩、心肌肥厚以及对心肌细胞直接毒性作用,造成细胞损伤和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等,促进心功能恶化。我们认为除了上述机制外,高血压时表达上调的ET-1通过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实质细胞丢失也是心功能恶化的原因之一。拮抗 ET-1 的生物学效应将是抗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本研究还发现心肌和血浆中TNF-α和AngII的表达均明显升高,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表达,这可能与高血压时心肌组织缺氧、血流动力学紊乱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有关。有研究[6]表明TNF-α在刺激心室肌组织异常增生、肥大、纤维化的同时,与TNFⅠ型受体结合启动DR途径而诱导细胞凋亡。因此,他汀类药物抑制或减少大鼠TNF-α的高表达,可能成为减少高血压时心肌细胞凋亡、防止或逆转左心室重塑的一种新思路。

本研究结果同样也表明,高血压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抑制血清和心肌组织中TNF-α的表达,这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有关[7]。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虽然高血压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抑制高血压血清和心肌组织中TNF-α的表达,但ATV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TNF-α的表达仍均高于WKY组,提示阿托伐他汀仅能部分抑制血清和心肌组织中TNF-α的表达,治疗高血压仅用他汀类药物是不够的。

动物实验发现,当AngⅡ升高时,左、右心室出现冠状动脉血管周围细胞间质纤维化,有微小疤痕形成,并常波及心内膜。这种反应性和修复性纤维化在没有RAS激活的动物模型中并没有观察到,证明循环RAS水平升高有致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同时研究也发现心脏组织存在局部RAS[8]。心肌局部和循环升高的AngⅡ与AT1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另一方面,AngⅡ可通过激活p53、刺激Bax基因的转录进而降低Bcl-2/Bax促使细胞凋亡。而循环中AngⅡ增高引起血压升高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协同心肌AngⅡ共同加速心室重塑的进展。他汀类药物已被证明可抑制AngⅡ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主要是一些脂溶性他汀,如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能对心肌肥大起抑制作用;而水溶性他汀如普伐他汀因具有肝细胞选择性,不能穿过非肝细胞的脂膜,对AngⅡ在心肌中的作用很少有影响。另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G-蛋白的活性,减少AMI后依赖于活性氧产生的AngⅡ刺激形成心肌肥厚抑制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这可能是他汀类药物延缓心室重塑,提高心功能的部分机制。上述各种因子间的相关关系若能进一步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高血压心室重塑的机制并进行药物防治。

参考文献

[1] 樊爱英, 韩子明, 张贺. 洛伐他汀对肾硬化大鼠细胞凋亡影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7):572-574.

[2] Jones KD, Couldwell WT, Hinton DR, et al. Lovastatin induces growth inhibition and apoptosis in human m alignant glioma cell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4, 205(3):1681-1687.

[3] Yasuhiro M, Sumusu A, Kino M, et al. Nitric oxide inhibits myocardial apoptosis by preventing caspase-3 activity via S-nitrosylalion. J Not Cell Cardial, 2005, 38: 163-174.

[4] Robert SS, Jun A, Chun FR, et al. Human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delivery protests against cardiac. remodeling and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Life Sei,2005,76: 2457-2471.

[5] Eeng L, Erhe G, Ling T, et al. Critical timing of L-arginine treatment in post-ischemic myocardial apoptosis-role of eNOS isoform.. Cardiovasc Res, 2004, 62:568-577.

[6] Mann DL. Recent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 the failing heart. Heart Fail Rev. 2001, 6(2):71-80.

篇8

关键词:程序性权利;高校;学生;法律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5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国的一部分,是教育领域法治实践和法治创新的重要环节。当前加强校园法治建设,要求我们一方面处理好学校内部各种法律关系,为依法治校提供良好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在执行学校管理和服务政能的同时,依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

纵观近年来在教育领域频繁发生的法律案件,高校与学生之间关于学位授予、学籍管理、处理决定方面的管理纠纷和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最为集中。法律争议直接反映着权利义务配置的分歧,而权利义务归根结底又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从司法实践的结果来看,不难发现两大类型纠纷争议的本质核心问题――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转和学生合法权利的保障,因此必须厘清并正确定位。

1 高校学生程序性权利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与实体性权利相对,高校学生的程序性权利是指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步骤来保障其自身受教育权、隐私权、人格权、财产权等实体性权利的权利。具体到高校管理过程来说,学生的程序性权利主要体现在学生拥有的正当程序保障权,这一保障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程序进行中的权利,即当学校做出与学生权益相关特别是不利行为(如退学、处分)时,学生享有的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要求学校告知不利行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事后申诉等事项,如参与权、知情权、陈述申辩权、听证权。另一方面为事后救济权利,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8条至第64条系统规定了学校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后学生的救济方式,直接保护了学生的申诉权和权。

尽管有相关规定对学生程序性权利提供了保障路径,但实施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1.1 程序性权利界定模糊

从现行法律来看,程序性权利的内涵和外延并未明确规定,尤其是对学校作出处理决定时,学生行使程序性权利的具体程序当前没有任何法律进行规范;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虽然关于高校学生权利与校生纠纷救济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地步,但对法规和高等学校校纪校规等实体性规范关于何为程序性权利、如何保障程序性权利的推进效果不佳。

1.2 现行保障程序性权利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听取学生或其人的陈述、申辩”、“学生可以提出书面申诉”的规定虽然为学生在校期间行使权利指明了方向,但是寥寥数语也带来了使用过程的困难。以参与权为例,高校依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授权制定程序性权利具体操作规范,高校校纪校规制定原本应遵循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备案等一系列程序。但绝大多数现实情况是学生被动接受学校公布后的操作规范,毫无参与权可言。

2 校生法律关系的界定对保障学生程序性权利的重要性

程序性权利的出现,往往因为学生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实体性权利被侵害,高校管理与学生权益之间出现冲突,而冲突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双方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即权利义务配置的界定。

2.1 界定校生法律关系是学生行使程序性权利的前提

承认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法律关系,意味着学生可以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行使程序性权利。从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等案例可以发现,高校对于管理权的行使并非全部都可以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应当具体分析法律行为的性质和当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区分高校的“自主管理”和“行政管理”。

只有厘清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才能真正保障学生面对学校处理决定时能够正确行使程序性权利。当前,特别权力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监护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双重法律关系等关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理论,主要是根据高校与学生法律地位的不同,在平等或隶属或复杂的法律地位基础上,高校和学生的权利义务配置不同这一核心内容直接决定了高校管理者行使权利(权力)的基本原则不同。如民事法律关系下高校应当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平等公平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行政法律关系原则下高校处理学生关系时应当坚持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等。

2.2 明确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地位是界定校生法律关系的前提

高校与学生之间不同的法律地位,决定了不同的权利义务配置,影响到双方产生争端时的不同处理机制,对学生程序性权利保障非常重要。从法理学角度来讲,根据法律主体地位的不同,可将法律关系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隶属型法律关系,这些关系应用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则具体表现为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因此,明_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地位是界定法律关系的前提。

2.2.1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我国《教育法》将学生定义为“受教育者”,即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反映出法律对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作为高校重要成员的忽视。一味将学生界定为被管理者就等于无形中扩大了高校“行政主体”的影响力。因为在隶属心理的作用下,学生即使受教育权或学习权受到制约和侵犯,也难以突破庞大复杂的高校处理程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学生被定位为“公共服务的用户”,高等教育是公共服务,高等学校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正如德国《大学基准法》第36条规定,“注册之学生是高等学校的成员之一。”表明了对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重视。学生是学校不可或缺的成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在学校的重大事项上拥有发言权,尤其在涉及学生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应该给予学生参与决策的权利。

2.2.2 高等学校应定位为公务法人

根据我国《教育法》第31条,我国的高等学校被定位为事业单位法人,承认了高校是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承受者。然而近年来校生诉讼的司法实践已经承认了高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主体地位――高校享有招生权、学籍管理权、奖惩权、颁发学业证书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单方意志性和较大的自由裁量性,体现了行政权的基本特征。在大陆法系的德国,高校被定位为“公务法人”,具有法人和行政主体的双重属性,以此解决高校法律地位的困扰。

3 多元化的校生法律关系的构建

明确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公务法人,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关系,从而保障学生程序性权利的有效实施。结合当前实际,应当构建以宪法法律关系为基础,行政法律关系为主、民事法律关系为辅的多元化法律关系。

3.1 多元化校生法律关系的法理基础和价值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管理、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伴随而来的是高校或以民事诉讼的被告身份,或以行政诉讼的被告身份在法庭上迎来学生的质问。司法实践的发展要求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为此类诉讼奠定法理基础。建立多元化校生间法律关系的法理依据主要在于宪法、民法、行政法的相关原理。

第一,基于宪法原理,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该规定使受教育权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宪法理论,学生作为公民同样是基本权利的主体,学校包括高等学校负有尊重学生基本权利的义务。学生不仅在学校具有积极能动的权利,同时也具有防御学校侵犯其基本权利的权利。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属性,决定了高校与学生之间基于受教育权而发生的宪法法律关系存在。

第二,基于行政法学上的“平衡论”原理,根据罗豪才教授行政法“平衡理论”的观点,该“平衡”是指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在总体上应当是趋于平衡的,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在行政程序法律关系中通过不断扩大行政相对方的参与权来实现。行政法的发展过程就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方权利义务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平衡论与高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之契合,在于强调了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尤其是参与权。鉴于高校拥有类似而不等同于行政权力性质的管理权,其高等教育的公益属性要求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利用行政权力的强制性、机动性,又要控制随意性。高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正是体现了兼顾高校权力与学生权利、兼顾效率与公正、兼顾公共利益与个体私益的平衡。诚然,高校作为公务法人,其主要职责是实施高等教育,实现公共利益,但也需要考虑学生利益,基于平衡论基础上的行政法律关系满足了这样的制度需求,并通过在程序上扩大相对人即学生的参与权来实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

第三,基于民法学上的“契约理论”,契约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同意和正义要素,“所有的社会合作都经由契约来治理,而不是通过命令来治理的。个人是独立自主的,每个人决定有关自己的全部事务。”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社会成员的平等和自治被放在了较高的位置,高校所享有的来自法律授权的管理权应当通过民主的程序制定的规章,并由高校本身和学生共同遵守,来实现部分管理权的让渡,民主和平等本身就是产生权威的一种机制。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为高校行使自治权提供法律依据,《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法律为学生保障自身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校园中的各项法律行为综合了行政色彩与平等之义,既强调学校的行政权力,又突出权力与权利的平衡,是高校与学生多元化法律关系的体现。

3.2 构建多元化的校生法律关系

3.2.1 以宪法法律关系为基础

以宪法为基础法律关系是保障人权的要求。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关系,应当考虑学生作为受教育权的主体所享有的程序性权利,将学生的法律地位定位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成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在学校的重大事项上拥有发言权,尤其在关于学生利益的重大问题应该给予学生参与决策的权利。

此外,高校作为依法治校的主体,应当树立宪法权威,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创新。具体表现为:首先,处理好高校、教师、学生三者关系。学校与师生之间形成的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在学生纠纷处理、教师纠纷等方面,高校应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依法办理。其次,为实现公民的受教育权,高校应当代表国家充分尊重并保障学生的这一基本权利。高校确立、变更、消除学生的基本权利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经过法定程序,不得随意限制、剥夺;国家应完善以宪法为指导的一系列教育行政法律体系,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辅相成,有步骤地推进《学校法》的制定,在规范高校内部外部权力结构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规范。

3.2.2 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

从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来看,一方面,为维护教学秩序、保障学校运转,高校会采取行政管理措施,使得高校具有了行政权力能力。按照主流观点,高校作为公法人的角色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纳,在行政管理的过程即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的过程,因而具有行政主体的特征。另一方面,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过程中,学生的权利与高校的义务相互参照相互对应,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参与人,使得学生符合行政相对人的特征。

从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来看,高校行政管理的具体形式主要体现在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教学管理、奖励和处分。在这些行政管理过程中如何切实保证学生程序性权利非常重要。例如,学籍管理行中有些事项涉及学生身份资格的设定(或存续)、变更与终止,如休学与复学、转学、退学,应受行政法治原则的支配,势必无法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和权。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利益,允许学生通过行政法的渠道获得救济。再如,对学生实施奖励和处分是高校行使行政管理权的重要内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设专章进行了规定,具体包括高校做出处理决定的程序和学生异议后申诉权的行使。处分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因而处分权必须受到严格限制。

3.2.3 以民事法律关系为辅

民事法律关系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就高校和学生而言,不可否认双方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特征。作为承担高等教育职责的高校,其民事领域的权利当主要包括:开展科学研究,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变更名称、类别和其他重要事项。高校学生的民事权利除了在校期间享有财产权和人身权之外,具体还包括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申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权利等等。当高校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学生可依据相关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学校提起民事诉讼。

处理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客观上居于强者或优势地位的高校一方应该明确在这些领域里与学生之间是处于平等法律地位,不要发生法律角色错位,把本应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混同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之中。

参考文献

[1]章剑生.现代行政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1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彭俊.中国公立高校校生纠纷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4]余雅风.学生权利与义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5]苏林琴.行政契约:中国高校与学生新型法律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篇9

曲靖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LCT(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与高危型HPV(人瘤病毒)检查在宫颈癌前病理变化初期筛选检查的临床价值。 方法 抽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该院就诊的500例病人,在同一时间采取LCT和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查,对LCT和(或者)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查存在异常的病人在阴道镜之下采取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而且和同一时期门诊单一采取LCT的500例病人作对比。结果 500例病人当中筛选检查出来一共有36例(7.2%)高危型人瘤病毒感染者,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涂片异常的病人31例(6.2%);两种检查方法全部为阳性的病人17例(3.4%)。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测结合LCT与单一LCT相对比,两种方法LSIL(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分别为2.16%、0.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为0.91%、0.26%,癌为0.29%、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查能够降低LCT检查的假阴性几率,把LCT联合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查对宫颈癌以及癌前病理变化初期筛选检查,其效率明显高于单一采取LCT,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早期筛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高危型HPV;宫颈癌前病变

[中图分类号] R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83-02

[作者简介] 李鹛(1975-),女,彝族,云南石屏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宫腔镜、阴道镜、宫颈疾病和妇科内分泌方面的工作。

宫颈癌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疾病,其病死率以及发病率非常高,并逐渐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要对宫颈癌采取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在这当中对宫颈癌病变的早期筛选检查就非常重要了,然而早期的筛选检查还需要依靠科学的筛选检查技术[1]。根据以上情况,根据这一情况,该研究抽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500例病人在同一时间采取LCT和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查,对LCT和(或者)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查存在异常的病人在阴道镜之下采取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而且和同一时期门诊单一采取LCT的500例病人对比,探讨其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理变化的筛选检查率是否优于单一采取TCT,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在该院给予宫颈病理变化筛选检查的500例病人采取LCT和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测。对临床检测呈现阳性病人在阴道镜之下定位采取宫颈活体检查送入病理检查。随机分为LCT联合高危型HPV检测组和LCT组,每组250例。当中,LCT联合高危型HPV检测组病人年龄在29~42岁,平均年龄为35.9岁;LCT组病人年龄在28~43岁,平均年龄为36.8岁。

1.2 临床方法

1.2.1 单一LCT组 首先将宫颈表面的黏液擦去,再使用宫颈细胞刷置入距离宫颈管口1 cm位置,采取顺时针旋转五圈,将其放到细胞保存液当中,之后把其当中的细胞进行处理、制片以及阅片。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临床诊断采用国际癌症协会TBS诊断标准[2],其中包括;①正常范围当中;②鳞状上皮细胞异常:ASC(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意义不清的不典型鳞状细胞)和ASCUS-H(不除外上皮内高度病理变化的不典型鳞状细胞);SIL(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SCC(鳞状细胞癌);③腺细胞异常;AGC(不典型腺细胞);倾向肿瘤不典型的腺细胞;AIS(宫颈管原位癌);腺癌。

1.2.2 DNA联合结合LCT 组 在以上检查的基础之上,人瘤病毒筛选检查标本取样程序以及要求全部按照宫颈细胞学取出实施,采集的标本放置到细胞保存液当中,室内温度保存,送入病理检查,采取杂交捕获方法给予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查[3]。

1.2.3 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LCT或者(和)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测呈现阳性的病人在阴道镜之下采取宫颈组织活体检查,送检,进行最终确诊。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全部临床数据采取spss14.0统计软件给予分析。计量资料的对比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危型人瘤病毒感染的阳性几率

500例病人当中筛选检查出来一共有36例(7.2%)高危型人瘤病毒感染者,其中以人瘤病毒16型、人瘤病毒18型、人瘤病毒58型、人瘤病毒33型、人瘤病毒31型,它们依次为20例(55.6%)、11例(30.6%)、4例(11.1%)、2例(5.6%)、1例(2.8%),见表1。

2.2 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检查结果

TBS诊断报告显示,在500例病人当中,在正常值范围当中占13.92%;良性细胞改变占79.7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涂片异常的病人31例(6.2%)。在其当中ASC和AGC16例,LSIL11例,HSIL4例、鳞状细胞癌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理便哈以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病理以上17例(54.38%),见表2。

2.3 两组临床检查结果对比

两种检查方法全部为阳性的病人17例(3.4%)。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测结合LCT与单一LCT相对比,两种方法LSIL(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分别为2.16%、0.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为0.91%、0.26%,癌为0.29%、0.1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宫颈癌前病理变化是经过组织学活体检查确诊CIN(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浸润性)的初期病理变化[4]。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成为宫颈癌(浸润性)也许需要10~15年之间,其间宫颈上皮内瘤变也许会减轻或者完全消失,但是也许会持续发展[5]。所以,定期采取宫颈癌筛选检查,及时发现初期宫颈癌以及宫颈癌之前病理变化,进而对浸润性宫颈癌发展进行阻断,进而使发生宫颈癌的几率明显减少。

宫颈涂片检查是筛选检查宫颈癌的关键方法,由于其假阴性率较高,非常容易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癌的漏检。现如今,因为LCT在取材以及制片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检查宫颈异常细胞的几率显著提升。该研究临床实验结果显示,CINI级阳性符合率56.87%。其阳性结果和宫颈组织病理结果符合率分为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65.38%,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89.35%,癌100%。因此,可以表明宫颈病理变化程度越高,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敏感性就越高,同时也表明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就对宫颈高度病理变化检测的敏感度越高,和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6]。

宫颈病理变化筛选检查当中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查的重要意义:高危型人瘤病毒感染是CIN以及宫颈癌的主要诱因。根据相关临床表明,高危型人瘤病毒会导致95%以上的宫颈癌。鉴于其和宫颈癌之间的关系,高危型人瘤病毒已经当做筛选CIN以及宫颈癌的首先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当中。该文临床结果显示,500例病人当中筛选检查出来一共有36例(7.2%)高危型人瘤病毒感染者,其中以人瘤病毒16型最为常见,占总体的55.6%,之后为18型,占总体的30.6%,和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7]。

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测结合LCT与单一LCT检查结果对比当中,两种检查方法全部为阳性的病人17例(3.4%)。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测结合LCT与单一LCT相对比,两种方法LSIL(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分别为2.16%、0.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理变化)为0.91%、0.26%,癌为0.29%、0.1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表明结合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测一定可以提高液基细胞学对宫颈高级别病理变化的阳性准确率[8]。

另外,在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测阳性的情况之下再选择给予阴道将检测以及宫颈组织活体检测,能够使病人的宫颈损伤以及经济负担明显减轻,所以,把高危型人瘤病毒检测与LCT联合应用在宫颈病理变化的检测当中,具有可行性,在临床当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琳琳.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与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对比性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19(4):867.

[2] 马博文,郭云泉,马丽骊.液基薄层细胞技术对宫颈上皮细胞异常筛查作用的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1, 33(3): 287-290.

[3] 杨英捷,赵健,李雪倩,等.人瘤病毒同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J].中国妇产科临床, 2011, 7(4): 253-256.

[4] 彭芝兰.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命名分类病理及转归[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 19(8): 454-456.

[5] 顾美皎.TBS系统中异常上皮细胞的诊断和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19(8): 466.

[6] 钱德英.重视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质量管理控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3(7): 497-498.

[7] 李亚里,杨怡卓.人瘤病毒亚型检测在宫颈病变分流管理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7): 501-503.

篇10

1、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5、预期主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