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教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举办“集体婚礼”。事实上,他们所依据的“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的理论是一个伪概念,是假借游戏之名对幼儿的“愚乐”。这起闹剧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界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精神,缺少人文关怀等。学前教育界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弘扬人文关怀,坚持职业操守,建立专业调控机制,以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从而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集体婚礼”;敏感期;幼儿游戏;科学精神;学前教育庄严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01-06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100多名幼儿举办“集体婚礼”。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既暴露了个别学前教育工作者混乱的教育观念和荒唐的教育行为,更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必要作一番深入讨论。
一、“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皮亚杰说过,“当发生一个有关心理事实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向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请教,而不应该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辨去发明一个答案”。…据报道,这所幼儿园是在“幼儿性教育”的主题下策划和举办这场“集体婚礼”的。该园园长说,在3~6岁幼儿中,已有不少幼儿进入了“婚姻敏感期”,幼儿园组织“集体婚礼”活动是在因势利导,向幼儿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婚姻敏感期”成了该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儿童性别化的心理学研究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敏感期也称关键期,是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孕妇服用一种药物对胎儿有无破坏性后果,取决于胎儿当时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与时间关系密切。关键期的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及其他许多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说法与关键期的概念是相互支持的。所有主张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也都认同在一个特定阶段内,儿童会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对动作的练习和探究,在出生第一年末对母语口语的运用和创造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发现许多特定的关键期似乎只存在于一部分物种之中。例如,即使是鸟类,也有不发生印刻反应的特例。又如,一些在种系上非常接近的物种,它们的关键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此外,人们对关键期的长短是否仅仅受遗传因素制约以及经验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都存在很多争议。有研究发现,在关键期之后,如果将适宜的刺激呈现足够长的时间,生物有机体同样也能产生印刻现象。看来,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人们开始接受一种比较有弹性的说法,即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关键期,但特定的文化可以改变关键期的结果。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关键期在胚胎发育和神经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关键期在个体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中有一定的对应效应。因此,与其说关键期是表示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时间期限,不如说是表示个体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敏感程度,即学习水平。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具有灵活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灵巧的动作功能,具有抽象的符号系统,具有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语言系统,具有覆盖全部生活的社会系统,因此,人类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高度灵活性和变通性,很少会把自己限定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可以说,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目前仍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而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敏感期。这一说法可能比关键期的说法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在人类的性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激素(如酮、雌激素等)对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如出生前的8~24周、出生后的1-5个月,以及从青春期开始到整个成年期。早期的酮效应可以永久地改变脑的结构和脑所控制的行为(称为“组织效应”),如生殖器分化;青春期后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神经环路从而对脑和行为作暂时的改变(称为“激活效应”)。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性器官已经分化,而性腺还未成熟。从生理基础看,幼儿不可能处在“婚姻敏感期”内。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看,3~6岁的幼儿尚未形成性别恒常性,即幼儿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性别观念,比如男孩认为“自己是男孩,而且永远是男的”,女孩认为“自己是女孩,而且永远是女的”。性别恒常性的形成是儿童性心理和性别行为发展的关键。学界普遍认为,性别恒常性包括对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性别确认(性别标签)、了解性别在时间上是稳定的(性别稳定)、了解一个人的性别不随表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性别一致)三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三方面是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逐步递进的。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看,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在什么时候会达到完全水平还没有完全得到研究确认,但肯定是与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才会逐步了解各种守恒现象。那么,儿童也应该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才能建立性别恒常性的。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性别的分类,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性别角色的冲突上。也就是说,在幼儿没有建立性别恒常性之前,他们热衷于在与和自己同性别的同伴的活动中寻求和掌握同性别的角色行为,并在这样的活动中依据同伴的行为风格培养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适应同伴关系,并逐步形成社会性自我。这种儿童同性别活动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司空见惯,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性别隔离”。在幼儿园里,大多数男孩热衷于奔跑追逐,远离成人的监控,重视活动的主导性,而女孩更多的是倾向于互助合作,远离打闹。学者们发现,性别隔离是一种普遍的、在儿童很小时就有所表现的现象。男孩大概在36个月、女孩在27个月时就开始表现出性别隔离倾向。在幼儿期,大多数幼儿不太和异一起玩,只有约10%的幼儿会单独与异交往,约25%的幼儿会参加混合性别的群体活动。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性别隔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意义,有利于儿童形成性别认同,使自己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与同性别伙伴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形成合乎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也有利于儿童建立社会归属感,形成独立的社会性自我,为日后承担成人角色做好准备,等等。有学者指出,儿童一般是从10岁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异性的,不过这一年龄界限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性取向等有很大相关性,具有个体差异。由此可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看,幼儿在3~6岁阶段并不存在谈婚论嫁的内部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展看,说3~6岁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符合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二、“集体婚礼”不是幼儿游戏
有人为幼儿“集体婚礼”辩解,说这只是一场游戏,是扩大化了的“过家家”。这就涉及到对幼儿游戏的认识了。
“游戏是儿童早期主导性的社会活动,它能持续地在儿童的成熟过程中,为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些条件。因此,引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成人需要知道游戏的性质和功能。”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无论人们怎么定义游戏,游戏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即游戏必须是愉悦的,游戏必须是受内部动机驱使的,游戏必须是自愿参与的,游戏必须是自由选择的,游戏必须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游戏必须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游戏的方式是与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等等。幼儿之间的“过家家”,确实具备以上所有的游戏特性。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过家家”是一种幼儿十分喜欢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既是编剧和导演,又是演技精湛的演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最反感的事是将现实掺和到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中,确实有幼儿喜欢扮演“爸爸”“妈妈”,也有幼儿明确表示“我爱你”,还有幼儿喜欢玩“结婚”“生孩子”等与性有关的游戏,不过所有这类角色游戏都只是情境性的、想象的,是一种表现生活经验的娱乐活动。一旦游戏结束了,角色和关系也就消失了,角色之间没有什么“要开始对对方负责任”“对家庭负责”“要学会成熟、忍耐”之说。没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幼儿会在角色游戏结束后依然“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然而,郑州这所幼儿园的100多名据说是经“自由恋爱”参加“集体婚礼”的幼儿却是“在幼儿园一楼大会议室里”“依次走上台”“会议室里响彻《婚礼进行曲》”“老师与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或者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吻一个”“对于这场婚礼,家长们也很期待”“早早在台下等候”。甚至有个别人吹嘘说:“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这哪里是幼儿的“过家家”?有学者严正指出,“这不是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这不是儿童的游戏,而是成人的游戏”。不知道幼儿“集体婚礼”的策划者、主婚人以及众多兴高采烈的家长是否想到过这“游戏”并不好玩,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初衷?当幼儿还没有形成社会性自我、还不能内化社会规范时,他们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承担对所谓婚姻的责任的。幼儿“集体婚礼”完全不是娱乐或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愚乐”——愚弄幼儿取乐!如果说举办幼儿“集体婚礼”的初衷是为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那么,这个被“放大了的‘过家家”’实质上是一场成人编导、幼儿表演的儿童剧。
说到对幼儿的性教育,我认为不能停留在生理水平上,热衷于欲说还休的性器官介绍,而是应该包括生理水平、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和生命水平四个方面。仅就性心理而言,心理水平的性教育应该包括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使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包括性心理健康的新一代。用取闹的方式开展性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幼儿的性游戏。幼儿的性游戏不仅表现为“过家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戏扮演,也表现为对自身和对异性性器官的兴趣和玩弄。因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幼儿是一个“对性好奇的个体”。幼儿的性心理发展主要受制于激素的调控,但也会受到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榜样原型的刺激。在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发下,激素有可能会过度分泌,导致幼儿性早熟。幼儿“集体婚礼”逾越了性别隔离的界限,很可能刺激幼儿性心理的内部张力,引发更多的性游戏。这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此外,这个由园方主办、家长证婚的“婚礼”很有可能扰乱了幼儿的社会性自我,割裂了幼儿与同伴,尤其是同性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以致为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集体婚礼”后,真的如宣传的那样,“新郎”“新娘”之间的关系变得“专一”“负责”,那就意味着幼儿间的同伴交往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这值得欣喜吗?但愿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评价幼儿的游戏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并不依据成人的愿望和臆断,而是取决于游戏是否为幼儿喜闻乐见,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游戏的发展价值与成人无关,但游戏的品质却往往与成人有关。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对幼儿游戏的过多干预、限制甚至剥夺,造成了幼儿游戏的匮乏、无趣甚至丧失。幼儿“集体婚礼”的编导者们注意到“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并据此认为这是对幼儿“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义,是将成人的欲望、念头、心机无端地强加在幼儿身上。有什么根据把幼儿之间的正常往来看作是“爱情”“婚恋”?有什么证据证明健康婚姻观可以在幼儿园里“灌输”?有什么证据认为幼儿期是灌输婚姻观的“好时机”?没有任何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可以证明。可见,所谓幼儿“集体婚礼”完全是一批成年人对幼儿的戏耍,是对幼儿心理的无知,是对幼儿游戏的曲解,是对幼儿教育的亵渎。
幼儿园中的游戏,以及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都应该顾及仪式层面、生活层面和生命层面等三个层面的意义和逻辑。在仪式层面,要保证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在生活层面,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在生命层面,要体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贯穿这三个层面的主轴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只有这样,游戏,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才是有效的和有益的。反之,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树立科学精神,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
这起幼儿“集体婚礼”的闹剧虽说只是一个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是深层次的、普遍的。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首先,学前教育界要有科学精神。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暴露出幼教队伍中科学精神的匮乏。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有条理的怀疑、有逻辑的批判、有规则的实证和有自律的谦虚四个方面,其核心是有规则的实证。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事实根据和数据。其中,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反映的是一种崇尚实践、尊重事实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玄学、空谈、弄虚作假和欺骗。多年前,我曾感叹过,“在心理学领域中不乏‘热心的外行’他们几乎不从事实证研究却善于去思辨心理规律,其后果往往是误人子弟”。时至今日,这些“热情的外行”不仅存在于心理学界,而且充斥在教育界,尤其是学前教育界,导致乱象丛生:“教育口号”漫天飞舞,“教育成果”遍地开花,“成功的教育家”层出不穷,科学的教育理论却捉襟见肘!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作为一份教育职业。被弄得丢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庄重。有学者指出,面对纷纷扰扰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维护学前教育理论的严肃性”。这个呼吁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适时的。维护学前教育的严肃性,最根本的是弘扬科学精神,与违反科学精神的迷信、武断、伪概念、伪命题以及一切有害于幼儿发展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
说到科学精神,我感到有必要谈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理论的问题。科学不同于常识的地方,在于科学认为理论比事实更重要。因为任何事实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局部的,而理论能用来解释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大量工作是对事件的控制,并不经常去解释和预测现象。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成为个体观察和处理一切人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的“婚姻敏感期”就是一种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造的理论而已。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小的、感性的、发展中的个体,但学前教育的性质应该是成熟的、理性的、理论化的。人为地割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或歧视理论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表面上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却收效不大,问题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因此,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鼓励幼儿园教师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之间的平衡。
其次,学前教育界要大力弘扬人文关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有明文界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应该是所有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完全体现了对学前儿童的人文关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有所欠缺。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虐童案,光是那条莫须有的“起跑线”,就累伤了孩子,累坏了家长,累垮了教师。游戏和闲暇成了中国儿童的稀缺资源,儿童成了学习机器,学业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教育如果忽视了幼儿,那么也就忽视了生命的自主性,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种不良的教育,包括所谓的幼儿“集体婚礼”(连谈婚论嫁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幼儿的“心罚”。心罚和体罚,都是对幼儿的摧残。
在学前教育中弘扬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要把幼儿当作人来对待。幼儿有尊严,幼儿有权益,幼儿有独立的人格。人所具有的,幼儿都有。尊重幼儿,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尊重幼儿,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再次,学前教育界要坚持职业操守。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乎幼儿,而幼儿是一类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既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幼小稚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动力;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民族的希望。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坚持职业操守,操守的核心就是热爱幼儿,严谨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当作一项庄严的事业来完成。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没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坚持不下来的。幼儿需要游戏,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游戏幼儿。有学者将这一点提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就全国范围来说,目前普遍缺乏幼教师资,需要加速培养既有教育理论素养又懂得婴幼儿保教的合格师资。教育部已经将学前教育专业正式列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这对加快培养幼教师资是有作用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幼教师资,必须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师资培养,提高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寻求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避免沿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免将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技能化、简单化。
最后,学前教育界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据媒体称,郑州这所幼儿园“举办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规模最大”。可见,学前教育界缺乏专业调控机制,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加大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组织和推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业务交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推进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职后培训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受训教师的理论自觉。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在学前教育的当下,虽然时有幼儿“集体婚礼”之类的荒唐个案出现,但是只要我们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必将迎来学前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9.
(2]w·达蒙,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59.
[3 JM·J·克斯特尔尼克,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7.
篇2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
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篇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8(B)―0017―01
素质教育就是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依据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属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三体”观。
一、课堂教学思想上的“整体观”
根据素质教育“全面性”的含义,课堂教学思想的“整体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全体学生看成一个整体,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①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应试教育下以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尺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②要为全班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也就是常说的“成功教育”或“赏识教育”。③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成为优秀的人才,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视思想道德目标、文化科学目标、心理情感目标和身体技能素质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教育的功能性目标,还要用形成性目标来保证学生获得道德、审美、情感、态度等基本素质。
当然,强调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素质要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性,更不排斥在一个整体中各人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决不能被理解为均匀发展或统一发展。
二、课堂教学对象上的“主体观”
教学活动要有学生的参与,教学内容必须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功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发展其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其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行为主人,这样才能顺利实现预定的目标,否则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才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与“主导”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学双方的地位、作用、关系的高度概括,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框架的基本结构。
篇4
【论文摘要】教育美学是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一门新兴美学学科,它着力探究让教育按照美的规律来运作与发展,从而通向至美纯美的境地,以提高当代教育的整体质量。德、智、体、美、劳这五项指标中,“美”是这几年才加上去的,这一时代的进步,更促进了教育美学的萌芽与发展。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大转型期,而素质教育环境的优化是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是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地、及时地运用美学、心理学理论研讨存在于教育领域的美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真正全面提高中国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教育美学,教育美学促使教育环境整体协调,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素质教育网络。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优美的品质、良好的学风,要培养出正直诚实、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坚韧勇毅、开拓创新的一代新人,都离不开教育美学的实施。若要对学生施以深刻的审美愉悦与审美感受,以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提高其审美能力,这一切也只有通过教育美学来完成。可以这样说,教育美学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因为教育美学与美育一样,具有形象具体的鲜明特征,受教育者极易接受。它又具有以情感人的情感性,极易实施。
创设与发展教育美学势在必行,亦切实可行。这一点,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之区分时就透辟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设与发展教育美学,即为了充分发挥美在教育中的作用,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应当指出:教育美学的形成与发展,颇符合教育艺术与科学发展的趋势,亦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深入改革触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是需要很好地加强教育审美化,正确判断与强化教育的审美属性,用美学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正确指导教育与教学活动。国人对教育审美价值的清醒认识,对教育审美属性的深入开发,对教育审美经验的不断提升"使教育美学取得长足发展且日益深化。
那么,当今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怎么样去构建、发展这一门新的教育美学?笔者以为至少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准备:
首先,要加大对中外教育美学史的研究力度与广度。教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是近几年才起步,但是这方面的思想诚如上文所言却早已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关于教育美学的认识,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去耐心提取、认真分析、科学总结。
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教育思想家在教育美学、尤其在教育艺术和教学艺术方面发表过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教学艺术的意义。而我国古代的教学艺术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学记》中。《学记》全面论述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学习与游乐、学习与休息、亲师与乐友等多种辩证统一关系,是我国古代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艺术辩证法,《学记》还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艺术。此外,明代的王守仁,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鲁迅、梁启超等,都对教育美学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西方对教育美学的研究也可上溯到古希腊,其教育美学思想是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古罗马的西塞罗等人的教育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之后的夸美纽斯、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也都从各自的教育观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美学见解。现代外国很多教育家也都关心教育中的美学问题。
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家对教育中的美学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其共同特点是:他们都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在教育指导思想上,他们大多都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愉悦和满足;在教学方法上,都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有些教育家还身体力行,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但中外历史上的教育美学思想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范围窄。他们大多只是论及教育美学的一个方面——教学艺术问题,而且对教学艺术本身的探讨也不够全面,谈论较多的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等。二是理论层次低。他们对教育美学的认识,大都停留在经验描述状态。具体来说,它们只是作为某种感想或言论而存在,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没有真正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这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拓展空间。转贴于
其次,构建、发展这一门新的教育美学,我认为还要不断加强教育美学的基本理论建设。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须切实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须深入理解现代心理学美学,须正确摆布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三者的关系。这里着重阐释一下对现代心理学美学的借鉴。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深化了对审美主体、审美体验与文艺创造、文艺鉴赏的心理研究,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经验给当代美学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欣悦地看到:心理学美学的崛起与拓展,已与传统的哲学美学双峰对峙。而现代心理学美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学美学重在探索与揭示教育的审美主体心理的特殊功能、目的与任务,它对于教育的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教学改革。当然,教育审美与教育艺术知觉过程中的实验探究,易见显效,而教育心理实验方法用于教育审美经验探究时,受各种条件制约,见效较慢。所以说,当前如何在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理论的有益营养与科学结论,博采各家之长,寻求创新发展,丰富与拓宽一种能够正确阐释教育领域审美经验与心理机制的新理论——教育美学,已成当务之急。
在教育美学的基本理论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特别加强教育领域的美学问题,心理学问题即教育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此外,笔者认为还应下大力气拓展与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教育美学这个概念内质的准确界定,教育美学的发展空间研究,深入探讨教育主体美、教育客体美、教育环境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态美这几个具象及其在教育美学中的位置,作用及存在价值、研究教育美学的教育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教育美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教育美学与美育的辩证关系、科学总结,正确解释教育领域的审美现象、形象揭示教育的心理基因与审美规律$创设教育审美学说,有力指导教育的审美实践,系统总结教育美的创造、寻求深化素质教育与教育美学的契合点、深入探寻将教育主体美、教育客体美、教育环境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态美等落在实处的技术问题;这几个问题我认为是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的重点,也是强化教育美学内涵的根本所在,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真正释放出教育美学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教育美学的社会价值,使教育美学发展到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篇5
【摘要】教育技术应用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必竟是一个新的课题,尤其是经管类课程的信息量大,表现方式多样,如果使教育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经管类课程的特点,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共同的探索。
经管类课程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如何上好此类课程是高校经管类老师面对的严峻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但面对这个新的课题,针对经管类课程的实际特点,如何能够有的放矢的做好二者的结合,是我们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 2 0 0 1 ] 4 号)中明确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比例应达到3 0 % 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 5 % 以上。”所以,高等学校必须要应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经管类学科的教学而言,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其相结合,是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之一。现代教育技术对经管类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
促进了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书本,数字化音像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交互网络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声像并茂。可以有效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为创建以 “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支持,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构造各种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形式依据黑板和讲台,进行课堂教学,而现在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和网络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纬度展开。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可以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课时,而不象传统的教学手段费时又费力。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鲜明的信息化特点。当前是信息化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鲜明的信息化特点。广泛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提高教学信息量。网络技术在培养人的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通过网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信息获取、选择、加工能力更为突出,有较强的网络生存能力。所以,现代教育技术朝着信息化方向全面发展,培养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当前经管类课程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观念问题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建立新型教育观。新型教育观强调以大教育观的视野审视当代教育,大教育观要求我们的思想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人力教育—人的教育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向受教育者授以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教育是谋生的重要手段。而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应试教—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追求片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和人格,追求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
一次性教育—终身教育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次性和阶段性的,人只要在某一时期接受一定时间的教育,就足以维持一生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革新了人们的教育观。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人的教育、素质教育及终身教育等大教育理念的实践提供了忠实保障。而我们也必须以大教育观为指导,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观念:教师从" 教" 转变为" 导",学生从" 灌输对象" 、" 知识容器" 转变为" 学习主体 " ,媒体从" 知识载体" 转变为" 认知工具 " ,课程从" 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 转变为" 以人为本" ,呈现出" 综合化、特色化、个性化、多功能化" 的特点,教学观从" 教为中心、知识中心" 转变为" 学为中心、问题中心" 。
课件设计问题
教育技术领域的设计包括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等几方面。这里重点谈谈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设计。
我们所讲的学习资源是指" 帮助学生学习的各种媒体资源(即软资源)" 。学习资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代表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一般可分为课件库、教学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及网站学术、教研专题信息等。
当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设计不科学,所以究竟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大作用,实在令人怀疑和担忧。有一些经管类课件确实对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但有相当一部分,纯粹是文字图片的堆积和知识技能的堆积,纯粹是书本搬家。而且由于设计开发者缺少调查研究,重复建设现象也十分严重,导致资源浪费,课件成为" 网络垃圾" 。经管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和随之而来的教学环境的改变。大力宣传教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强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重视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从而更好地应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转变角色,学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首先,应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的培训,让他们对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有一个感性的、基本的认识,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现代化教学环境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的优点,这样为进一步的培训工作打下基础。
其次,对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使他们学会制作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课件。让教师学会制作电子教案,并能在校园网上使用,能让课件以实时记录的形式展示在校园网上,使学生能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沟通、交互,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质量。加强对教育技术应用在课程中的效果的评价
评价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要有多方面的标准,不能单看有没有使用多媒体,使用了什么教育技术。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以什么指标来检测效果,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看其认知结构、态度行为的变化和个性发展程度。其次,我们要弄明白站在什么立足点上审视效果,是用传统教育价值观还是用现代大教育观(前文已有论述)。一门课程,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接收,或存在师生间的交流问题,就不能算是一门成功的课程;教学一定要留有空间,学生自己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课后自学,查阅资料,这可能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后,检测效果的最大法则就是经济,即用最少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用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此外,效果模式的选择也应被纳入我们研究的视野。
篇6
关键字: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初中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也是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实际需求,对于体育教学的新课程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所谓的体育教学的模式,主要就是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知道直线,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一种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性,进而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实现教育效益上的最大化。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教学的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是处于一种主导性的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实践和精力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示范,并且要求学生必须严格的按照教师的讲解来进行,学生进行知识消化的时间以及空间非常的少,这就使得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以及独立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非常大的阻碍。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却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依然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课堂积极性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阻碍作用。
1.2教学的评价缺乏客观性
从目前的教学发展来看,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成果的优与劣直接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对于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态度以及成长没有进行足够的关注,而是更多的采取考试的方式来实现成绩由高到低的评估,这就使得整个的教学评价缺乏客观性。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限制,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按部就班的采取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这就使得教师并没有对于学生平时的运动情况进行关注,只是根据期中和期末的成绩来进行学生的成绩判定,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发挥失常的问题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形成逆反和抵触的心理。很多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对于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训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体育的知识无法进行灵活性的运用,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分析
2.1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科学的教学观树立
在初中体育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益对于其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教学效益,主要是在经历了一段的时间之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发展。在体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正确的衡量标准,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的技能把握以及的实际参与性,心理健康的发展等多种方面来进行,因此在进行体育的健康知识以及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实现对于情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与信任的平等关系,最终建立更加友好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2.2正确的认识教学有效性,实现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的定位来实现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培养,来实现科学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的保持教学思路的清晰,同时还需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实际生成性。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课堂总体的灵活性以及随机性,注意课堂的设计不能够过于细致,在教学目标的实际设定上也需要体现出在认识到学生在活动参与之后所体现出的行动上以及情感上的变化,避免出现由于教师的实际参与过多而导致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并不是非常的确定。
2.3通过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满足
所谓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通过应用系统的科学理论方面的观点以及方法,通过调查与分析的方式来实现教学中问题以及需求方面的满足,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同时还需要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进行教学步骤的策划,教师需要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实际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方面的选择,进而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最终实现教学活动的合理化的规划与安排,最终使得整个课堂的可操作性实现一种最优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等来进行教材内容的增加与删除,但是需要保证增加的内容是真正的符合学生的实际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的。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之后,还需要采取何种方式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不断的增强,通过教学设计的最大限度发挥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结语
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教学对于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并且在不断的教学中来实现反思与实践,最终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生成,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现芬.探究新时期初中体育有效教学构建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05).
[2]蒋腾.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有效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1.(82).
篇7
强国必先强教 。教育强则必须有高素质 的教师队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也让我意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减轻学生 过重课业 负担是 全社会 的共同责任 ,政府、学校 、家庭 、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但是做为学校 ,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祖 国的未来不能靠一群“一心只读圣 贤书”的书呆子去建设。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 ,也许在试场上为某些学生带来了喜悦 ,却让更多的学生在心灵深处与 “读书”决别 ,这样 的代价未免过于沉重。我在国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 中学习到了北师大附中张人利老师所讲的“后茶馆”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书中学”一种学 习方式转化为从 ”书中学”和“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变 ,势必影 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茶馆式”教学,符合当代教育的总趋势:使教育走向对话 ,走向合作,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值得传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工作关键在于有效激发小学生 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 ,根据学生好奇 、好 问、好动 、好胜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使教学过程波澜迭起 ,富有活力。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发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兴趣 中能用实际例子 、用通俗 的道理 ,启发孩子们对学好文化知识的用处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创造性 ,更多地提倡 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 “做”中学 ,学生的主动意识被调动 了,就会心情愉快地、踏踏实实地用心去学 、去记忆 ,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 ,是再多 的作业所无法 比拟 的。孩子对老师过多的机械的作业 ,往往是是敷衍了事 ,有 时,甚至于因为老师不 可能一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时 ,偷懒逃避 ,这样学生的责任意识反而 日益淡化 ,老师在学生心 目中的威信也 日趋下降。磨刀不误砍柴工 ,及时地总结学习方法,全 面回顾 总结学习过的内容 ,是更有效的学 习手段 。所以,老师启发 、引导孩子们注重科学有效学习方法的培养、创新 ,是更重要的。甚至于玩游戏,做做家务,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不仅学生的心情得到松与调剂,还能使学生眼界开阔,对学习不但没有不良影响 ,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果 ,促进学极性 。广大教师应以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 ,以积极主动的科学教育态度,把认知理解和快乐教学紧密结合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活动。
媒体 的辅助 ,教师的引导 ,学生很快的进入 了角色,引发了情感。接着 ,教师又以身示范 ,为学生作榜样 ,在电教手段 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种设计 ,从学生的角度 出发 ,给学生充分 的活动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了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在教学 中要根据学生“好问、好动、好强 的心里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 习活动 ,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答案。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独立的思考过程 中常常能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教师应对这些见解适时肯定,让学生的好胜心不断得到强化 ,让学生 的潜 能得到不断开发 ,在体验成功 的需要 ,获得成功感时,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 ,探索和发现的小学教学的科学发展思路— —改变学习方式 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崔 建华生知识、技能、思维 、体魄、品格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当然 ,我们应该对学生作业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和评价 ,该留的作业 ,坚持 留,决不允许有人偷工减料 ,而机械重复 ,没有实际效果 的作业 ,坚决抵制 ,尽 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的每一份付出都有回报。
这不仅解放了学生 ,其实也解放了老师 、家长。
我们老师不仅要看学生六年 ,更要想学生一辈子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形势潮流的一代新人,为我们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铺路搭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 的情感积极因素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8
一、我校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没有领会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2.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不透,教材处理欠妥。
3.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
4.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5.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
6.不能坚持用英语授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太多。
二、对今后英语教学的建议
1.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纯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教学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进步。
任务的设计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 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
② 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及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③ 任务应设计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的过程;
④ 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
⑤ 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
⑥ 完成任务后一般应有一个具体的成果。
2.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应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掌握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自我发展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教师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他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要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内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交际策略。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
① 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5.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①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
② 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③ 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9
一.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招聘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有单一专业人才向合素质人才转变。因此,语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中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存在理论多于实践、容易脱离现实等问题。因此,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受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一) 中职语文教学的地位亟待改变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语文教学脱离实际,造成了学校不重视、教师观念旧和学生没兴趣学习的现象,语文在中职学校俨然成了副科。中职语文教学要改变这种尴尬地位,就必须与专业学科有机结合,使语文学科具有专业特色,增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这不仅能改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使教育部门重视语文学科。从而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确立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
(二) 以学生为主体的必然要求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原则,但传统的语文课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切合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因此,语文课程也应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这不仅可以突出中职专业特色,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 突出职教特色,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需要中职教育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突出职教特色。职教的语文教学应具有操作性强和职业化的特色。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他们的基础薄弱,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但是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动手能力也很强,因此,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时间紧,语文也仅有一年的课程,时间紧迫、任务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编排尤为重要。通过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语文教学中融入专业学科知识的措施
(一)教学贴近专业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教材变为学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添生动实用的情景训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专业性。只有把教学的课程内容贴近专业需求,符合本专业学生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
(二)调整语文课程内容,分专业细化教材内容首先,确定语文教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学习的这部分内容。这是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其次,可按照文理科将语文知识分为两大模块,根据每个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凸显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化的特点。比如文科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可在这部分多加入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将语文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而理科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在学习好核心模块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其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第三,根据具体专业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篇10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已使以前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角色、教材使用、学生知识的获取重新定位。作为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下面对有关化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转变观念是关键。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探究型转变,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适应现代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以往的传授者为促进者,学生管理者为引导者。积极主动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设计多种教学方法。
二、转变教学策略,培养思维学生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智力的过程。传统教学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强化训练,而忽略各种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载体,活动形式以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为主;从过程来看,学生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查资料、验证、下结论的过程。探索能力是一个高层次的能力,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要求极高,但在探究中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学生终身受益。
三、营造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
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的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知识,师生传递信息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也在此体现,因此,优化课堂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有亲切的教态,课前充分准备,讲解教学内容不死板,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与学生对话,直接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当堂解决,提高教学效率。最后,要研究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课堂。
四、研究教材,活用教材
新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以学生情境的创设为手段,因此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广泛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整体把握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教书不是耍贫嘴、说笑话,也不是抖包袱、吊书袋。一切脱离教材,不切实际的调侃,都有哗众取宠之嫌。与此相反,只有博览群书,深挖教材,不断研究课标与考试说明,具备一桶水、一井水的知识功底,带着深厚的爱生激情,披文入情,把握知识要点,体会感情空间,才能理清教材思路,融会贯通。
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我体会到两点:一是对教材内容不要补充过多、过难的知识;二是以实验为基础,老师应创造条件,多做实验,不要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能做学生实验的尽量不演示,或让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做演示,其他同学观看,讨论指出问题。
五、研究学生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采用谈话交流、问题检测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知识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补充或删减部分知识,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教学安排,做到有的放矢的地备课和授课,增强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心理,课下做好心理教育,构造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信其师从而重其道,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思考身边的事,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手的良好习惯。
六、学习多媒体知识
通过多媒体了解外界有关教育教学新信息,使其成为教师备课资料的一个来源。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从网上找出很多环境被污染前后的对比照片,分析污染原因,讨论解决的可行性办法。通过讨论,学生印象深刻,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借助多媒体,也可使一些抽象的、微观的化学知识形象化,更易于学生接受。
七、锤炼语言,勇于探索
- 上一篇:社区服务方案策划
- 下一篇:简述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