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数学教学中学生元认知 能力 培养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reform, how teaching better reflect students ' learning has become a focus of subjectivity. Our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is to foster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to allow students to learn; and students of cognitive ability is the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ies. Therefore,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Metacognitive ability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Metacognition abilities and its meaning;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Metacognition in main content - meta-cogni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structure; the third part describes the mathematical Metacognition is and how it relate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s learning; the fourth section describes how the teaching of metacognition.
Key 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Metacognition; training
一、问题的提出及元认知理论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写道: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 “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学习”。
当前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开展和深入进行 , “教会学生去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去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整个教育界 ,乃至整个社会迫切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很多问题 ,主要是不会学习或不太会学习所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 ,而不是主动获取知识。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学效果就要改变学生学习状况。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 ,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教学策略 ,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上的指导 ,特别要在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上下功夫。在此形势下 , “元认知”这个 70 年代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韦尔提出的概念在我国受到异常重视 ,因为它对开发学生智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学科教育领域方面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元认知问题 ,并且也开始着手研究 ,有的教育工作者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而且在现行教育条件下元认知的开发已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前景。
元认知理论对我们工作的意义在于研究指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自我意识的活动,可直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反馈的作用,对人的知识又起到一个监控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同时学会自己总结自己对学习过程的调控方法,学会获取反馈信息,矫正学习中的错误。
二、数学元认知
(一)数学元认知概念
数学元认知就是对数学认知活动的认识和监控 ,它具体包括数学元认知知识、数学元认知体验和数学元认知监控。数学元认知知识是学生对自己数学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及有关内容的认识 ,包括数学经验知识、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核心思想、数学思维模式和数学策略性知识。关于元认知的知识的获取是通 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的认识而不断获得 ,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二)数学元认知能力与数学学习
数学元认知能力是学习者对数学认知活动的认识和监控的能力,它不仅仅是对所学习的数学学习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 ,同时需要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 ,以保证数学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还要对数学学习结果了解和评价 ,检查自己的数学学习行为是否达到预定目的。
数学元认知能力不仅要求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加工材料和加工过程 ,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的策略是否运用恰当 ,要不断地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调节、改进和完善 ,使数学活动不断向预定目标前进。在此过程中 ,对目前的处境作出清醒的自我评估 ,并由此作必要调节 ,既使出现错误 ,也不会简单放弃所作的努力 ,而是力求找出原因,作必要修改 ,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数学元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 ,能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转化数学问题解决的目标。元认知能激活和改组对数学问题的解决的策略。元认知能通过元认知知识的引导作用 ,使学生主动理解题意、主动思考解题策略 ,不断对头脑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尝试与探索;元认知能通过元认知体验的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参与 ,使学生超越认知障碍 ,不断克服困难 ,朝着目标前进;元认知能通过元认知监控作用 ,剌激学生解题思维模式的内部运行机制 ,促使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另外 ,学生在数学能力上表现出差异 ,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元认知调节和监控等内部机制的作用所以发展数学能力重要方面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
总之 ,只有学生的数学元认知能力水平提高了 ,数学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灵活性、自控性都会得到提高 ,就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策略。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创造性 ,会对数学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学好数学。
三、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采用教师数学教育观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等方法进行有效训练。
(一)数学教育观的转变
先进的数学教育观是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指导思想。在目前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 ,课堂教学仍然是进行数学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让学生真正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习数学不是单纯的“镜式反映”而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数学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心理过程 ,而不是其外在表现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立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但应该高度重视本身观念更新的同时 ,也应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力图促使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观念产生变化 ,要让学生摆正自己学习主体性的地位 ,极大地调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和发挥最大能动作用,让学生的数学元认知能力水平得到极致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意识
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可以投入数学学习活动的各种力量的认识。自我意识是学习活动的前提,而学生的数学自我意识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向,是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力量源泉。
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与学生接触较多的这一有利时机 ,积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增强自我效能感。在某种意义上 ,自我意识与元认知有共同的本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如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随时肯定学生的长处 ,巧妙灵活地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技巧指出学生的短处;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区别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 ,学会自我评价 ,让自我评价起到矫正、激励、完善、优化的作用;克服学生自尊心理的变态表现 ,努力消除不恰当的自卑感或优越感。
(三)加强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与方法就是数学中的元认知知识,而数学元认知知识是数学元认知能力的基石,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数学元认知知识,数学元认知能力水平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数学思想与方法是中学数学中教学的重要内容 ,整个中学数学的内容基本上按照基本数学思想的轨迹而展开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等同于数学知识 ,在课本中 ,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 ,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数学思想与方法则是一条暗线 ,反映着知识间横向联系 ,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 ,需要人们加以分析、提炼才使之显露出来。
在具体教学的实施中 ,数学教师可以把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到教案中去 ,让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上掌握数学知识 ,重视教学过程的展开 ,在通过转化、变换、综合、分析、尝试、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对宏观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着重理解其思想实质 ,认识到他们的重大作用;对逻辑型数学思想方法着着重清其逻辑结构 ,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其逻辑推理形式;对技巧型数学思想方法应着重培养运用方汉的技能技巧 ,注意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在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中 ,不能操之过急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与知识教学、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按照反复孕育、初步形成 ,应用发展的顺序逐步完成 ,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知识教学 ,有意识地反复孕育同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尤为重要 ,以期收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之功效。中学数学中解题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数学教师可通过解题教学 ,挖掘、提炼解题的指导思想、在归纳总结、揭示规律 ,在较高层次上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作用 ,使学生掌握其本质。
(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
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就是对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及有关内容的认识 ,包括数学经验知识、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核心思想、数学思维模式和数学策略性知识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
1、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策略及适用范围。数学思维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辩证性、概括性、科学性。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事实上 ,学生已不自觉地运用其中一些策略解决题目 ,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让学生看到思维策略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2、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 ,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问题、变更问题、选择策略、变更策略、引入辅助问题、综合运用策略 ,总之 ,要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这样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就能有针对地选择适当策略 ,有效地对自己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调整。
教师要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对学生所得到的解法、解答 ,教师应让学生出声地把思维过程展现给自己 ,而不是简单地评判错、对 ,教师应从他们出声的思维过程中得到足够的信息 ,从而有效地向学生清晰地示范如何解决问题 ,使学生掌握缺乏的技能 ,逐步完善认知技能 ,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选择最佳策略以求高效低耗 ,发展思维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高层次,学生数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元认知知识、数学元认知体验和数学元认知监控都会得到提高,则学生的数学元认知能力也就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前根据学习内容明确目标及思维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学习中能及时发现问题 ,并能针对问题进行自我调控;在学习结束时能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学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价 ,判断自己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和策略的运用水平。
总之 ,只要我们采取适当、可行的教学策略 ,必将对开发和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数学教学中这些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途径的实施 ,学生将逐步完成从“要我学数学” ,到“我要学数学” ,从“教师教我学数学” ,到“我自己学数学”的过渡 ,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也即达到学会在二十一世纪生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中华.浅谈中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学院报,2002(9)
[2]齐宗平.数学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开发.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3]马志成.元认知理论促进新课程反思性教学.教育探索,2009(9)
篇2
在现有招生体制下,一般农村普通中学的高一新生是经过重点中学、城市普通中学层层筛选过滤后余下的,无论知识结构还是能力结构均与重点中学和城市普通中学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异,而高中物理较初中物理又有一个比较大的台阶,使得这些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难以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转合,部分学生经过一些努力,但是效果不大,开始视物理为“无理”,荒废物理学习,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十分有必要对他们学习物理困难的成因作深刻的调查与分析,找出教与学的最近发展区,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为此,笔者就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学科教学问题相结合这个层面,作了问卷调查与分析,经过实践,探索出一些对策和措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元认知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的表现及对学生的调查
所谓元认知是指知识掌握的自我监控心里机制,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意识,是个体检验、调整和评价自身思维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关于个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表现在以下方面: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善于检测达标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会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方法等。在问卷中,我把它在物理学习中的表现分为三个方面八个维度,调查结果如下:
1. 物理学习活动前的自我监控
(1)计划性 对学习活动无计划的占68.45%。
(2)准备性 在学习活动前未作好各种具体准备的占87.26%。
2. 物理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
(1)意识性 在学习活动中不清楚学习目标和对象、任务的占31.40%。
(2)方法性 不讲究策略选择并且采取适当学习方法的占58.03%。
(3)执行性 在学习活动中不能控制自己去执行学习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学习顺利进行的占79.61%。
3. 物理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
(1)反馈性 在物理学习活动后不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反馈与评价的占47.81%。
(2)补救性 在学习活动后不根据反馈对自己的学习采取补救措施的占63.29%。
(3)总结性 在学习活动后不思考总结学习经验与教训的占61.82%。
这样的调查结果充分表明,农村高一新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多么贫乏!如此贫乏的元认知能力,何来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主性?又何以发挥主体作用增进学习效率?面对如此缺少元认知能力的新生,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怎么办?
二、培养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1. 加强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元认知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智力)有一定关系,但不等同于一般认知能力或能力倾向。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没有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即使有很强的一般认知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反之,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元认知能力,即使一般认知能力不高,也能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很好。可见,元认知能力不但能促进一般认知能力的发挥,而且也能弥补一般认知能力的不足。而一般认知能力与先天素质联系紧密,元认知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针对农村普通高中生源的一般认知能力及上述对其元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有实际意义的。
2. 寻找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构建可操作平台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大体可通过三条途径获得:一是通过学生自身学习自我获得;二是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三是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显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培养。那么,如何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呢?经过笔者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应该以物理知识、物理思维方法、物理技能为载体,融合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通过言语调节和解决问题技术的提高来进行整合,构建起可操作平台。
下面以解决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为例谈谈:
(1)理解问题
在学生面对要解决的物理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或者学生自问或者相互提问:这是哪类问题?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是什么?这种物理过程有何相关概念和规律?有哪些处理方法?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解什么?是否有临界条件、隐含条件等。
如果学生在这个步骤中对问题的情景无法想象出来,那么教师可以用模型、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例、图形、实验演示等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拟定计划
把已知与未知结合起来,能不能马上发现他们的联系?若不能发现它们的联系,就应该考虑一些辅问题,以便最后形成一个解答计划。这一步引导学生:过去见过这类问题吗?如见过这类问题,但是它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那么能发现一些用得上的概念、规律和公式吗?该怎样用它们?假如不能解决问题,首先试图解决某个相关问题。能想出一个曾经解决过的容易解决的相关问题吗?还是一个类比问题?现在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等。
(3)执行计划
解答问题,同时在每一步骤问自己:在用一种方法顺利解决了问题后,有没有不同方法可以解决同一问题?如果有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优?
(4)回顾总结
解答的结果符合物理实际吗?能检验演算过程吗?可以总结出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吗?能用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去解决与其同类的问题吗?通过解答这个问题,你对用到的概念、规律、公式是否有进一步的理解?现在的理解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如果过去对相关概念、规律、公式的理解不够彻底,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等,
实践证明,通过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回答以上问题,学生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如同找到了解决物理问题的金钥匙,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由怕物理变为喜欢物理,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实施高效教学。
三、培养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应及早抓起
篇3
关键词:语文复习 认知能力 能力培养
一、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在高三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高中学习重要课程之一。培养学生语文认知能力里,根本上就是培养学生对自我有认知,有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能力。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识别和吸收,而且是人工加以处理之过程。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语文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知识层面和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语文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他们明确自我需求,能够清晰的明确对知识的渴求,能够有目的性去调节学习过程。从而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认知学习目的需求。
(二)帮助学生快速完成学习目标需求
认知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在进行科目学习时,学习效率会比较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关注的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认知能力。众所周知,认知是学生将自我的认知活动作为认知培养对象,在进行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时,需要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都能达标,满足课程标准需求。
二、高三语文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一)确立高三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明白教学主体人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在开展教学时,应该树立起语文学习主体人地位之教学思想。在学习方式中,学生要转变被动式学习方式,学生应该更加主动去学习,去接受知识。例如:教师进行语法结构推断法教学时,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应该明确学生认知能力培养重要,基于该教学目的上进行高中语文复习。语法分析推断需要充分解释句子中的充当的成分,推断出词语在句子中所具备的词性,从而判断出其中意义。“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这个句子中,其中的“坚”,“锐”还有“执”“披”都是宾语,因此可以进行解释为,坚硬的盔甲以及锐利的兵器。教师讲解语法结构推断法时,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认知看了一个句子之后,知道哪些是动词,宾语,助词从而准确的定义。将以往被动式接受逐渐过渡到主动式接受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在课后需要经过领悟,情感吸收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机应该将重心放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高三学生语文认知能力培养之关键环节。
(二)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文教学认知知识
简单而言,教师设立教学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心态要正确,学生调整好学习心态是语文复习教学之关键。学生应该基于平静的心态之下去接受知识,不能因为即将到来的高考而焦虑,不能在复习阶段出现浮躁不安的心态。因此,教师在进入复习教学环节时,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类型以及特征,给学生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不断强化学生目标意识。选择目标教学方法去激烈学生,去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基于目标激励引导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会有所提高,学生对自我的目标有个强化认知。自己会解析问题,认知自我知识结构,从思维特点、学习目标上改进,制定出合适自我的学习策略。学生拥有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目标,教师再给学生一些指导帮助学生,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能力。
(三)宽松学习环境推动认知教学开展
高三语文复习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给学生传授知识,不断强化学生的认知和体验。学生对复习阶段学习有个清晰认知,不断丰富自身认知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判断自己是否达到认知目标要求;也可以在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中,丰富多元认知体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必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认知力提升的关键。在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同学生搞好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老师占据主导地位,一切都是由老师说了算。学生即便是有意见,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与教师搞好关系。教师应该具有宽大的胸怀。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同时在教学中还要以参与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加强同学生的沟通,逐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有助于实现教学民主,学生之间的平等,由原来的竞争对手变为相互写作的伙伴则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
三、结束语
认知能力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要极力让学生对文章学习是基于审美视角中进行,这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审美重要性,这是学生发展审美的必要要求,也是我国综合人才重要途径。教师只有自己感受到内容的韵味,才能感染到行文内涵,只有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才更好的感染的学生,基于情感教学基础上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因此,需要教师自我感染之后,在设计出合适教学的教学方案,这对学生产生的感染会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代礼胜.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 -2009年5期
篇4
一、元认知的概念及其价值
元认知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中。弗拉维尔对元认知作了一个简化的界定: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自我学习能力。
元认知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意识性,能使学习者明确自己拥有什么知识,自己正在做什么,做得怎样,进展如何;二是调控性,使学习者能随时根据自己对认知活动的认识,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并使认识活动能有效地向目标逼近。因此,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体现为深层次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元认知与科学课程的关联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探究的分目标中,也有相应的要求: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综观儿童元认知发展的历程,元认知调节有一个从他控走向自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中介作用,故教师应当思考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使学生从他控状态进入自控状态。这有赖于教师的计划、策略、言语暗示和提醒等。在探究式科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要把教师的授课策略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要增强学生科学学习的自主性及反思能力。
三、在探究实验中应用元认知监控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其编写特色是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活动。现以其中的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中“摆的研究”一课为例,重点介绍如何在探究活动中抓住各种生成性问题,利用提问等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引发其思维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实施教学目标中的“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知道对比实验中的定变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活动过程”与“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这一部分时,就可用元认知监控理论,对学生面对的问题进行追踪指导,引导学生将面对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测量实验,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实验的关键在于分别针对“摆长、摆幅与摆锤重量”三个影响因素设计对比实验,最后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分析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但事实上,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改变一个条件,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实验操作是有难度的。学生的关注点都在变量上,而注意控制变量,就会因为忽略对不变量的控制导致实验失误。
因此,在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改变每次实验的摆绳长度,但是要保证摆锤和摆幅不变,如果忘记了怎么办?怎样做才能不忘记?”经过快速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可操作的方法――把摆锤和摆幅的设定记录下来,写在表格的最左边。这时教师可以追加提问:“原来绳长、两倍绳长、三倍绳长设定为多少才合适?”每个小组先把实验参数写下来,快速浏览过后,笔者发现,对于摆绳长度的设计,有一个组是这样定的:2厘米、4厘米、6厘米(因为这套装置绳长可以设置到18厘米,因此这样的参数可以提出来讨论)。当笔者把这组参数提出来时,五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出现“一面倒”的意见,对于这样的设置有什么不好的问题,只有个别组认为可以设置到18厘米的装置,而现在只用了6厘米,有点“浪费”材料。最后的讨论结果是,这个组还是按照这样的参数进行实验,但是每个组在实验时,更加注意可能出现的情况了。
经过全班讨论后的实验记录表,修改了实验参数的记录形式,于是三个参数都出现在记录表里了。其中不变的“摆锤”记录为“( )倍重力”,“摆幅”记录为“( )度”,而“摆绳的长度”则增加到“原来绳长:( )厘米;两倍绳长:( )厘米;三倍绳长:( )厘米”。通过增加了这样的记录,能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保证变量的有效控制,得出比较好的分析结果。
最后汇报添加实验的原因时,一组同学说:“实验参数的设置除了要有一定的规律外,还要考虑尽量把差距拉开,这个实验,如果只是改变了绳长的2厘米,就需要多做很多组,实验的时间和次数就要增加,原来练习册上提示成倍增加摆绳的长度,就是希望在3次实验之后能得到明显的结果。”这样,学生就真正思考到了实验参数的设置意义,初步了解到了设置参数的一些要求。这一系列过程,让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做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实践后的思考
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也面对这样的问题:假设固定的一个小组是4个人,那么,4人的认知能力差异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便难以兼顾。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差异非常大,有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有很强的自我监控能力;而有的学生则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缺少自我效能感,更缺少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学习上被动应付现象很严重。
篇5
关键词:外语教学;元认知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086-01
一、研究背景
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人都曾面临这样的一些问题:许多学生在开始学习外语的时候兴趣盎然,但是这种兴趣往往难以持久。还有一些学生虽了解不少学习的技巧与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也努力认真,但是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这样他们逐渐对英语学习丧失了信心。实践证明,要改变这些现状,就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这个改变过程就是通过学生个体,对自身的感知、注意、思维、理解、记忆等认知过程进行积极地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实现的。这种积极地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就是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J.H.Flavell于1979首次提出,之后Garner(1987)指出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后经过心理学家的研究,都无一例外的认为元认知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元认知体验是学习成功的支持和动力,元认知监控则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元认知。
二、元认知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元认知的出现使人们了解到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认知过程积极地监控、调节的过程。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元认知能力的差异是导致学习者成绩差异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外语学习中,元认知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协调作用,有助于学习者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许多调研显示我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已趋向于使用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但由于许多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较弱,情感调控能力不强,他们对学习策略的运用仍处于无意识状态,对自己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任务尚无了解;加之教师往往侧重于具体的学习内容任务紧密结合的认知策略,而忽视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自主性,是广大外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的元认知知识。学生是否善于学习,与其所具有的元认知知识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其认识到元认知的重要作用,自觉地吸收有关元认知的知识,学习元认知策略。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各种学习策略和如何应用这些策略的知识,比如教会学生在听课或读书时如何记笔记;帮助学生用提纲法、图示法、列表法等方法重新组织所学过的知识,促进记忆。
(二)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在具体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和详实的学习计划。当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自主的学生会主动地分析自己现有的水平情况和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预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由此确立学习活动的目标和即将采取的学习策略。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要教会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例如,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学习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达到何种程度,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及需要的背景知识等,将会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具体的信息之后才可能设置出真正激发内部动机的学习目标。
(三)鼓励学生自我监测、自我调节。元认知监控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中,将自己的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它在学习中表现在自我检查、评定、调节自觉的学习,懂得哪些内容已经领会,哪些内容尚未领会,能正确地评估自觉的学习水平,预测自己的学习成绩,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活动自我监测,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困难问题,设法弥补不足,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逐步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到学生。
(四)帮助学生反思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有基本了解,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具体操作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教师精心设计出关于学生性格、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观念等等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仔细地作答。教师也可以经常到教室里去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通过这些途径,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最终将结论反馈给学生。总之,做这些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到别人学习的长处,对比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通过反思,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可以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在学习过程就可达到有目的自我调节。
四、总结:教师都是“曾经”的外语学习者,也是“专家学习者”。他们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元认知知识,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意识,扩大他们学习策略的选择范围。学生是教师元认知的分享者,并能在分享中学会合理使用元认知策略。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是可取的有效的。但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广大外语教师应该将元认知融入到平时的外语教学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静(1981-),女,陕西宝鸡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参考文献:
[1]Flavel,J.H.1979.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new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0):906-911
篇6
关键词:概念;认知;培养方式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这一门科学知识,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如何,解题能力高低,数学认知能力的优劣,无不与数学概念掌握情况有关。因此,每个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它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环。
1.认知数学概念的方式
中学数学里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利用恰当的方法引入概念,学生不但能有意义地获得概念意识,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相比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而言,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认知数学概念的途径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1通过生活提取实例
初中教材中的许多数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实例。对于这类数学概念我们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引入对应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将客观的生活实例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进行融合,从而加强对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主动性。比如:生活中许多对应关系,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不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等我们逐渐体会到了变量之间依存关系,进而引入了“函数”的概念。几何变换中的旋转、平移、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分别从车轮、等生活实例中受到启发。
1.2从类比中看差异
有些数学概念产生于我们已知的相对清晰的初级概念中,这时就需要根据新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辨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反映出学生对建立起新概念认知能力的敏捷性。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我们增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属性,得到了“菱形”的概念,再在菱形的基础上我们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属性,得到了“正方形”的概念,平面几何中的多数概念多是这种推演之下而得到对新概念的认知的。又如,在学习分式的约分,可以类比分数的约分,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回忆并练习分数的约分可导出分式约分的概念和法则等。
1.3从已知数学问题中拓展出新概念
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里,有时为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此时老师会提出一个“难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学生从已知的知识中无法去判断这个概念,教师可以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这个新概念,最终总结出新概念的特性。学生就能逐步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认识新事物的探索性。学生相对于已认知概念而言对新概念的认知能力得到升华。比如: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2无法直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从而教师在学生认识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了无理数的概念,可以举例:1、π、3.3哪些属于无理数,再追问无理数不能直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否就不能间接表示?从而对其概念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1.4注重概念间的关键词、关键字形成潜认知能力
对于构成一些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对关键词、关键字眼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刻性,形成潜认知能力。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基础之上的。“元”表示未知数,“次”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次数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学生便于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
2.抓住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升华认知能力
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初步形成的同时,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是认知能力形成的高级阶段,也是对数学概念由表及里思维扩展的认知阶段。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准确性、严谨性认知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着“反向”的相依关系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自然数是人们认识“数”中最开始接触的一个数学概念,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需要,逐渐引入了有理数、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实数中包含了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显然实数的范围就比自然数要大得多。从四边形的边、角这两大方向的种差的抽象化可学习好特殊四边形概念的类结构:唯一一组对边平行+四边形梯形;两组对边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继续抽象特殊化:另一组对边相等+梯形等腰梯形,有一个直角+梯形直角梯形;有一个直角+平行四边形矩形,邻边相等+平行四边形菱形,有一个直角+邻边相等+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3.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概念,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认知理解。因而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数学概念的语言相互转化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数学表征能力的发展,而概念语言认知能力在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减弱或变得非常有限。”例如,在讲圆的有关概念时,圆是初三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但对圆的概念学生并不明确.而圆的概念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对于“定点、定长”就需要老师用图形给学生加以解释。“所有点”也需要老师用图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才更理解透彻圆的定义。比如cos是表示的余弦函数的一个完整符号,它不仅表示了三角函数的种类和名称,而且如果从变量的角度来看,它还表示了是自变量,cos是的函数。
总之,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概念学习尤为重要。学生掌握概念不是静止的,而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已有知识再一次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教师在对学生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努力通过抓住概念认知能力培养的基本方式、内涵和外延、巩固和应用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使得把看起来隐性的概念显性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才能为学生建立起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的结构图打下基础,达到把抽象概念学好学透,进而学好学活数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建辉.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设计中应具备的几种意识.《数学通报》,2004年,第2期。
篇7
[关键词] 元认知训练法;体育教学;运动技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 G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60-1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大多数体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忽视被施教者的主体地位与身心发展。只知道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忽视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同时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体育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可见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初中体育课程的规划安排,让初中体育课与时俱进地符合当今教学发展目标。将元认知理论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促使学生产生“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终生体育观念,那么培养学生的体育元认知能力十分常重要的。
一、元认知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新范式和新的研究取向。传统观点把人的认知活动机械地区分为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范畴,而元认知概念强调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之间是具有联系的,它有助于将传统研究中各认知领域的成分重新整合,更有助于将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讨论与研究。一个人如何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则属于更高一级的认知活动,元认知是针对后一种认知活动的能力而提出的概念。我国心理学者根据对元认知表述的理解,大多数学者将元认知视为个体对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调节功能的一种新的表述。我国心理研究者对国外的元认知观点进行了整合,将元认知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元认知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学习元认知就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过程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学生对自己认知体育学习过程的认知能力。目前,在体育学习领域内的元认知研究还及其贫乏,有关元认知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但体育运动中的元认知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近年来在体育教学的元认知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者利用了实验的研究方法,在很多不同的体育项目上进行了实验分析。刘娜,胡效芳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对学习健美操的学生进行元认知培养和训练进行了探索,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元认知能力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该文中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元认知知识的相关训练,对照组依旧按照原来的授课方式进行练习。从实际效果看,经过四个月的培养训练,实验组的元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P
体育教学中运用元认知训练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促进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技术发展。有些研究人员经过实践研究,提出了元认知―反馈强化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个技术动作的完成,是学生主体从输入、处理、存贮、输出信息到反馈信息的完整加工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有了刺激就有反应,不是一个直线式的连续积累的过程,反应与刺激也不成比例,而是要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编码、存贮等中介环节的一连串心理转化活动即元认知训练,来填补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有反应。对于一定刺激的反应如何,主要看刺激是作用在什么样的个体上(不同的个体元认知水平不同),没有学生主体的连续积极的参与,教学本身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可见,加强元认知训练是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关键。
四、小结
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思想意识和自学能力。体育课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不仅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用元认知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既能提高学生体育方面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也能使学生自觉地调控体育活动,顺利地达到学习和健身的目的,教会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方法,这是元认知理论的最终目标,而且也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这一点对体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是十分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何鹏.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01).
[2]王长生.运动元认知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在运动情境中实验研究的设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9).
[3]李静,苏煜.元认知训练对大学生游泳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2,(12).
[4]张邵礼.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策略的实验报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李琳.元认知能力与新课程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04,(3).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49
元认知是学生进入小学数学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检查与反思以及纠正的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时,不仅要使学生“能学习”,而且“会学习”。
一、元认知能力的概述
“元认知”即指“学习”,由于认知活动主要是指对某个知识活动的学习,对于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即为认知活动自我意识。在相P认知活动中进行自我反思与调节,可对自身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进行改观,也就是常说的认知活动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与学习中,将其称为“元认知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1. 向学生介绍元认知
由于小学生刚步入学校或者步入时间较短,所以尚未举办良好的学习思路与准确学习的方法,多处于听从教师指导的情况,由教师进行全面指导。例如预习、上课、复习、写作业、考试等,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必经的方法。从理论上来看,这一学习过程是正确的,但是在认知过程中,学生作为认知活动与认知思维的主体,而不是认知思维的领导者。因此,在某认知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方面无法得到更好的认识,所以针对每位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进行良好的反思,寻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检查与纠正,最终完善自我。只有培养学生这种元认知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对待学习与学会学习。
2. 鼓励学生进行元认知体验
小学生因为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较弱的时期,所以对于直观性强的数学知识能有很好的认识,而对于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数学公式理解能力较差。为了保证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所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创造较多元认知的体验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认知。由此,教师在进行数学题讲解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解题练习,使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在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便于日后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中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来进行教学,依照班级人数可分为若干个小组,课前教师可先准备100以内的相关加减法题目,分别将其列在白纸上,在课堂中将其发给各个小组,所有小组均采用同时作答法,并对各小组之间的作答时间进行登记,最后根据每组的作答时间与准确率来进行评比,对作答正确的应给予适当的表扬与奖励。随后,还可以让各组之间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实践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对自身进行反思,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
3. 加强学生锻炼元认知能力
学生在分析和思路的解题练习环境中,能主动结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思考分析,同时根据练习的效果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小建立起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的探究,从而让学生提高元认知的能力,同时提升数学解题的技巧和能力。所以,教师若是有条件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解题练习,让学生相互讨论,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开拓性的解题思路,探讨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题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加减改为乘法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例举一个加法算式:“5+6+6+6+6+6”,让学生例出乘法算式,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6×6-1”;二是“6×5+1”;三是“5×7”。针对例举正确的学生,教师因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其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让学生分析这几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或者哪种有误,并让其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告知学生错误的原因,从而使其纠正自己的错误,进行改正。由上可知,对一题算式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变,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迅速进行解答。
4. 课后辅导中强化元认知
在课堂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实际进行联系。通过学习与了解其中规律,结合生活实际,既可以将学到的数学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可以在实际生活的探寻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将其带入到数学学科领域,研究其秘密。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钱振玉.小学中高年级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研究[J].苏州大学,2011(23).
[2] 华 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6(31).
篇9
新课标不论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课改理念,无不需要学生自主、自动、自由的参与,这其中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将元认识概括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可见,元认知的有关理论符合新课标对培养学生能力的有关要求。
我们理解的元认知主要表现为老师能够深入知识结构本身的内涵,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依据理论适用的范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不断地自我提问、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报告。这就要求引导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提醒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的计划是什么?我是否正在实施我的计划?我做得如何?具体表现在一节课中,课前要求学生反思:我要学什么?我自己能学会什么?课中反思:我学会了什么?我学的是什么?我是怎么学会的?我还有什么不会?课后反思:我还想学什么?我还有不会的怎么办?当然元认知训练应渗透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不能模式化,主要的精神是体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监控。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讨:
一、设疑引导,启迪元认知
有了疑虑才能产生认识冲突,激发认识需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设疑、破疑、再设疑的过程,即“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路线前进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是机械地记忆和模仿,处于被动状态,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方式不能是单一的,被动的接收方式,而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应用数学,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将新知识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讲授函数概念,设置如下一些问题:
(1)y=1与y=0x+1是不是“同一个关于x的函数”?
(2)y=1和y=sin2x+cos2x是不是“同一个关于x的函数”?
(3)画出y=1与y=sin2x+cos2x的图像
(4) 请分析函数y=x2,
x∈{-1,0,1}和函数y=│x│,x∈{-1,0,1}是否为相同函数?
(5)通过上述两个具体问题的讨论,谈谈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谈谈函数图像在认识函数中的作用?对照函数概念论述你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设计,呈现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性。以问题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思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元认知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探索。
二、一题多解,加强元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设计实现方案,培养学生元认知。如例题2的解答过程:
设a∈R,函数
f(x)=2x3-3(a+2)x2+12ax+4.若f(x)在(-∞,1)上为增函数,求常数a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先求
f’(x)=6x2-6(a+2)x2+12a≥0即f’(x)=6(x-2)(x-a)≥0。当a≥2时f(x)的增区间为(-∞,2)和(a,+∞),再求出当a
解法二:由f(x)在(-∞,1)上是增函数可得
f’(x)=6x2-6(a+2)x+12a≥0对x∈(-∞,1)恒成立,这样就转化为求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使最小值大于或等于0可以求得a≥1.
解法三:因为f(x) 在(-∞,1)上为增函数,所以只要使得f’(x)在区间(-∞,1)大于0即可,又因为
f’(x)=6x2-6(a+2)x+12a 是一元二次函数,所以当(1)Δ≤0时得a=2,(2)当Δ>0时,即a≠2时,有a+2>1且f’(1)≥0,可得a≥1且a≠2综合(1)、(2)得a≥1。
[点评]: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由函数的单调性求字母范围的基本方法:①已知区间是所求单调区间的子集;②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③一元二次函数根的分布。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让学生善于对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使我们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加强了学生的元认知。
三、适时渗透,激活元认知
通过激活问题,把原来题目的一湖平静变得波涛汹涌,从而激发学生把问题想得广、想得深。激活解法,核心是在于思维的“多层性”与“创造性”,在于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使思维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厦门六中的杜幼兰老师在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就很好的 演绎了这点。整堂课就由一道题不断渗透,层层深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元认知。
四、重视归纳小结,加强元认知能力提升
Flavell指出,元认知指的是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是对自身知识体系再认识,是对认识的升华,在此基础上对自身认识能力进行调节和监控。总结的过程中既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巩固,同时,也是自身知识体系的认知过程,所以总结能够加强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总结过程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1)通过总结实现已有知识体系的系统认识和复习。元认知既然是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自身认知能力包括了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即成为了元认知的初级阶段和必经步骤,提高元认知能力,知识体系的总结和系统化非常重要
(2)通过总结提高对自身知识体系和认知活动的认识。元认知过程终究是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总结的过程适当的对自身解答问题的能力进行反馈和调节,对自身知识体系和知识体系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总结,促使知识体系总结基础上的升华,加强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每章内容学完均安排有小结,小结是一章重要知识的总结。一章内容讲授完,及时小结,能够帮助学生完善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从系统化、结构化的高度去把握知识,使所学知识变得更完整、系统。
有位哲人说得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面对新课程,追求新目标,应强化元认知能力的训练,变“学习数学”为“研究数学”,自觉克服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慧冰.《中学生协同学习与元认知整合研究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对于高中生信息技术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在大的环境下的客观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对元认知的运用可以超越具体情境,适用于多种问题解决活动,与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相比,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更高的指导价值,更能促进学生迁移的发生,如何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成为课程改革和教法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实际教学实践当中,却存在着如何结合具体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问题,当然这也是当前元认知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提出怎样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2.元认知理论内涵
2.1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的概念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从表述形式上有差别,但其核心内容十分相似,概括起来就是元认知理论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即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对个人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学习方式的认识,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特点的认识。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2.2信息技术元认知能力解析
在研究元认知概念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将信息技术元认知定义为学习者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进度和学习交互的自我意识与自主监控能力。根据董齐的元认知结构分类,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元认知由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信息技术元认知监控以及信息技术元认知体验三个因素构成。
(1)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是学习者所具有的关于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包含学生所积累的关于学习任务的知识、关于信息技术学习策略的知识以及对于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特征的知识。(2)信息技术元认知监控能力是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可概述为学习者在执行某一认知任务时所具有的能力,有意识且定期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3)信息技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着信息技术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主要包含学生的成就体验、情绪体验、效能体验和兴趣体验四层含义。
3.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3.1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元认知能力培养目的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结合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逐步渗透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的学习;通过选择策略的训练能够促使学生元认知技能水平的提高,并在其他学习中产生有效的迁移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元认知体验的敏感性和自我意识、自我调节的能动性;最后实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2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第二,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形成有意义的信息技术元认知技能;第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实践与探索精神,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技术元认知体验。最后,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发挥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将信息技术元认知迁移到别的学科学习中去,成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1)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促进元认知知识扩充。首先,要发挥教师导学作用,系统传授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学生初次接触到一种新问题时,学生不熟悉甚至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此时教师的导学必不可少,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应全面而系统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教师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目前所具备的元认知能力和水平;针对具体的授课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要顺利完成课程任务所必须知道的内容,如要做什么,依据什么步骤等等。其次,设计的任务应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具有探索性质。最后,创设丰富的问题提出情境。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问题的提出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利于回答者的思维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同样,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提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类似的学习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原有知识图式的激活,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认识课堂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获得较高水平的关于任务和问题的信息技术元认知知识。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元认知技能
首先,制定计划,培养学生有步骤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性是信息技术元认知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解决任何问题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顺序,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其次,设计“自我提问单”,培养学习者自我发问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方式来看,更应倡导教师鼓励学生更多的自我提问,比如“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信息?”、“我是否获得的信息够全面?”、“我是否多用一种方式来尝试一下?”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清晰的了解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逻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能力。最后,自我行为记录,培养学习者自我监控的能力。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尤其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机或网络上存在的很多其他信息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其忽略自己正在进行的任务。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自我记录”的方式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率、完成任务的效果、进度等方面一一作出记录,并以此为基础要求学生对自己作出客观评价。
(3)设计反思性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元认知体验
第一,任务的细化,让学生更具体的获得反馈信息。信息技术课堂中所要完成的任务涉及有关信息获取、评价、组织与应用的各个环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具体、完整的任务,难以使学生获得由完成任务所获得的认知体验。第二,反思,并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以反思为主的评价活动,即给予学生展示作品、相互对比、取长补短的机会,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缺陷与优势,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三,要求学生撰写信息技术学习的“睡前日记”。设计信息技术反思型日记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超越认知,对每次课中的认知进行自我再认知,使学生习惯于进行反思,能够自觉的自我检查信息技术认知结构,清楚学习任务、能够对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进行评价,而最终形成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信息技术学习策略,形成由反思、检查、计划、补救以及再反思所构成的学习习惯。
- 上一篇: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 下一篇:小学教学常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