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改革;培养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31-02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办学需要,我院在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办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对教育理念、教育认识、教育方法等认识的不断提高,使我们的实验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我们结合实验教学工作有意识的对实验教学理念、方法进行学习与实践,并努力用它来指导和提高我们实验教学工作的质量。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

针对实验教学活动的具体工作方式,国外总结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种是“刺激-反应”理论,另一种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首先由英国人提出,并在英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我们认为:可以参考或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应当积极稳妥的进行改革实践的工作。根据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教学的具体特点,考虑到我院商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利用计算机开展实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在借鉴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的,在部分实验教学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工作。

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一)刺激反应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各自的主要内容

1.刺激反应理论把环境看作刺激,把伴随产生的行为看作反应。认为学生的知识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灌溉来获得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通过刺激而获得知识;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一词是借助于建筑学的术语。建构主义理论把教师视为建筑物“脚手架”的设计者,设计完成后,由学生自己去攀登,即自己建构知识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1.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设计的情境、会话、合作等方式,学习者自己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2.提倡情境教学情境一般是指与当前教学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

3.强调自主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分析教学目标,导出课程模块的教学主题和当前的教学要求;确定与当前教学要求相关的情境内容(包括资料、信息等);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达到的效果

1.由于给了学生比较充裕和自主的实验空间,所以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带着任务学,学用结合,学习效果自己可以随时掌握;

3.实验作业的内容要有个性化,通过实验作业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4.实验作业的成果是一套完整的作品,通过作品的比同学们既可以互相鼓励,树立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也可以自找差距,达到自省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使用计算机开展实验教学工作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计算机类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项目经常出现低水平重复,具有创造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少,指导教师常会把实验中存在的设计性、综合性问题或教学难点给忽略掉,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实验而上机,在实验时基本上是按照指导教师所讲的内容或实验指导书上写的实验步骤去“照方抓药”,不注意实验过程,不善于主动思考、质疑,不能积极探索实验本身的目的,只是初步掌握了对某个软件或程序的操作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出学生积极活跃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学生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教材的帮助很难能独立完成实验,更谈不上自主的设计或创新性的去做实验,达不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应当在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模拟实际的工作过程,完成一定的任务,但是,更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或验证假说的实践活动。

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创新素质的培养要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而计算机实验课程本身就是一项探索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即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所以从本质上说,在计算机实验课程中更应当注重和始终贯穿着创新活动。

(三)积极稳妥的进行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

1.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方面,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将以讲为主转变为上机自己实践为主;让学生当学习的主角,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给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创造条件;

2.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所设计的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学会基本方法,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体系:分单元进行模块化的教学结构设计;

教学过程:以作业设计为主线、鼓励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

教学侧重:讲授基本方法,重点在实验,关键练能力;

教学评估:注重过程,只记成功。

3.工作实例:

我在“Dreamweaver”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工商管理班的专业特点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班、面临就业,……,而“Dreamweaver”又是一门关于网页制作的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认真设计、严密组织的情况下,我对这门课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

(1)根据教材中每个章节的授课内容,提出实验题目和实验要求,让学生先自己设计实验的思路、方法和过程;

(2)根据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并从中总结出更为可行的实验的思路和实验方法;

(3)让学生在上机实践中进一步感悟科学、合理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技巧,再以此来提出创新性的实验思路并加以验证;

(4)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以他们自己所在的班级为情景对象,完成自己“班级网页”的制作任务,并将它作为最终的考核成果。

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使学生能够带着一定的任务,有目标的边练边学,在实践中达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扩展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

在把任务布置下去之前,我仔细的向学生介绍了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的目的与意义,学生们非常欢迎。他们都情绪高涨的主动实践,他们自己组织、策划并完成了班级网页整体的框架结构设计,完善了详细的具体设计内容,每两个人一组,自愿组合,自领任务,每个小组的任务都不同,例如:有的同学完成“校园生活”,有的同学完成“班级介绍”,有的负责链接……。在进行“班级网页”制作的过程中,虽然学生们遇到了许多的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实践,攻克了各种困难。学生们主动的、创造性的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课后大作业的全部工作,而且学生们做的非常出色,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的自主意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他们的实践效果之好,完全超出了我课前的预想。学生们面对自己的作品也非常的振奋,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潜力与能力,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网页,并且做的并不比别人差!所以,尽管只有16学时的实验,通过“Dreamweaver”实验课的学习,感到收获非常之大。

三、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工作的体会

(一)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并要在教学工作中积极稳妥的进行实践;

1.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实验教学方案的把握与设计,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表扬与激励的作用;

2.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相互交流与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使他们真正懂得:依靠团队精神,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制胜法宝;

篇2

魏智渊:毫无疑问,朱永新老师在新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不甘于坐在书斋里,而是敏锐地洞察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存在的严峻问题,并振臂一呼。可以想象的是,作为开创者,他的行为,有一定的离经叛道的性质。直到今天,许多人还认为作为教授,就应该在书斋里扎扎实实地做学问,而视参与包括教育变革之内的社会变革为“不务正业”。

但朱老师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满足于书斋之内的坐而论道,而是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甚至是对民族深沉的责任感投身于教育变革之中。他的热情与敏锐,唤醒了一大批认为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民间教育工作者,投入到这场新教育洪流中来。

朱老师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大的感召力,来自两个方面:

首要是他的人格魅力。认识朱老师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个胸襟特别开阔的人,而且没有架子,比较性情,并特别强调行动,很乐意并经常与教育领域各个层面打交道。几百场讲座中,相当数量的讲座都是直接进入学校讲的,这是很了不起的。这种推动教育改革的热情和诚恳,感染和感动了许多人。

最重要的,则是他提出的教育改革主张,恰好切中了这个时代的教育病症。他的教育理想之所以尤其在一线教师中引发广泛的共鸣,正是因为这是一种“恰逢其时的理想”。也就是说,他引爆了民间要求变革的情感力量,并比较好地表达了民间力量对教育改革的诉求。

但是,理想主义的激情,要转化为强烈而持久的改革力量,则需要许多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因为“新教育之梦”的实现,需要太多力量的联合: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并从教育哲学层面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这将奠定新教育的教育哲学基础;建立在教育哲学基础之上的日趋完备的学校文化系统;与教育哲学和学校文化相适应的成熟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质量及实施的研究系统和培训推广系统;确保整个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系统……可以想象,没有许多人的合力,要想有效地推动教育变革是不太可能的,这不是靠朱永新老师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所谓的“后朱永新时代”,是指需要更多的人接过朱永新老师燃起的火把,并使之成燎原之势。这意味着在新教育最初设计基础上的继承、改造、发展,尤其是生生不息的创造。例如,在六大行动之后,新教育又陆续开发了三大课程,并逐渐形成了新教育独特的学校文化系统,这就是一种继承与发扬。但无论如何发扬,始终未曾改变也不应该改变的,是新教育实验的理想气质和行动精神,这是由朱永新老师开创并奠定的新教育的灵魂。

对这一点,朱永新老师从一开始就多次强调。他多次讲《石头汤》的故事,就是希望解放民间智慧,大家都贡献力量。这几年尤其是最近,新教育确实“百花齐放”,实验区校在发挥自主性,不同的团队也在进行不同的研究,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朱老师最希望看到的。

如果要总结一下,可以说,朱永新老师开创了新教育理想。但最终,新教育理想高过任何人,新教育人的薪火相继,既不断地照亮了理想,也让个体生命通过一份伟大的事业而获得了意义。

《校长》:有一线教育人认为,新教育是民间运动,但是在推广中也显现了“行政推动性质”,造成一些一线教师的忧虑或紧张。您如何理解这类疑惑?

魏智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其实很难截然分开。一个校长或局长受到新教育理想的激励,在权力范围之内推广新教育实验,这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对校长或局长来说,是自下而上,因为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上级命令,而是内心的认同;但对校长管理下的教师,或局长管理下的学校来说,又往往成了自上而下的。因为并非所有的教师或校长,都认同新教育理念,这就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是多方面的,包括一些形式主义,也是这种冲突的结果。

新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民间教育运动,因为新教育本身是不存在世俗权力的。但新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在机缘合宜的情况下,与行政力量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因为行政力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借助行政力量,而在于如何借助行政力量。

某些地方,在行政推动新教育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引起了一些一线教师的不满,这是要引起注意并加以研究的。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因为行政部门理解新教育文化尤其是新教育管理文化并与之反复对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偏差是难免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出现偏差,而在于是否通过各种力量的对话及时纠正偏差,并逐渐形成适合本校、本地区的新教育发展模式。

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反思和改进。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研究和调整,正是新教育精神的体现。因噎废食,认为新教育不应该借助任何行政力量,则是偏颇的,也是不现实的。

《校长》:有人认为,新教育最近几年要比以前更能“花钱”,有所“铺张浪费”。您如何看这类质疑?

魏智渊:所谓新教育最近几年的“铺张浪费”,应该主要是指新教育年会这几年日趋豪华,耗资不菲,这也是事实。连续三年,年会分别在江苏海门、河北石家庄、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恰恰都是经济发达的实验区,办会水平高,客观上给人以铺张浪费的感觉。但因为年会财务是承办方承担的,所以新教育团队无法左右会议的财政。

纵然如此,这个意见是有价值的。我认为,以后的年会,应该更多地与主办方加强沟通,尽可能地朴素而热烈、宁静而悠远,这更符合新教育精神。

《校长》:我们了解到的最多的质疑,是对新教育理论、核心教育哲学基础的质疑,而且新教育内部对其理念认知也存有差异、分歧。从一线学校、一线教师的角度,您如何理解以上质疑及内部分歧,从而积极地推动新教育发展?

魏智渊:经过几年的发展,新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也逐渐拥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教育哲学基础(但为了严谨起见,对这些理论和教育哲学基础的梳理,是以后的事),这些理论和教育哲学基础,也渗透于正在发展中的新教育课程中。

目前最紧要迫切的,是通过对新教育课程的理解与实践,通过以新教育课程为基础的对话,通过建立对影响新教育理论形成的重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理论等流派典籍的共读基础上的持续不断的对话,来不断地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

新教育内部对理念认知确实存在差异、分歧,甚至是对立。这里包括了非常复杂的情形:

一是对新教育发展的理解不一致导致的分歧差异。新教育内部,有些成员(包括实验区校及个人)对新教育发展之初的理念和操作比较熟悉,但是对新教育最近几年的发展缺乏跟踪理解。而最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是对前期的继

承和深化发展,但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修正。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导致了分歧,也导致了实践上的差异:有的学校仍然以做六大行动为主,有的学校则对六大行动加以深化,以课程为主导。

二是对新教育本身的理解不一致导致的分歧差异。有一些从新教育中发展出来的项目,与新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兼容,但也有一定的冲突,是属于新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旁枝。这种差异对新教育是有益的,可以形成一种对话,相互从中得到滋养。当然,也有一些完全背弃了新教育理念,但仍然冠以新教育之名的项目,就不在此列了。

三是因为另外的一些原因汇聚在新教育旗帜下,但与新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仍然冠名“新教育”。

这些分歧甚至冲突的存在,在一线学校和一线教师那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我认为,不违背新教育基本理念的各种分歧,应该允许存在并通过不断对话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违背新教育理念的,应该及时予以澄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校长》:有人认为,新教育的存在是一个奇迹。您如何看新教育未来的发展、走向?

魏智渊:新教育的存在,确实是一个奇迹,但这是一个“必然的奇迹”。也就是说,民间要求变革教育的呼声,必然地要借一种力量得以表达,新教育恰逢其时,成为承担这个使命的力量中非常重要的一支。这股力量的存在,对国家层面的整体的教育改革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启发。

经过几年的发展,尤其是一群杰出人才的加盟,新教育已经不太可能仅仅成为一场激情的时代表演,也不可能成为一场经验主义的潮流,而将成为有自觉的教育哲学追求和文化追求的教育改革。

在未来,新教育可能贡献于中国教育的,至少有:

在吸纳人类文明精华,尤其是教育哲学精华的基础上,再次重建以儒道为根基和核心的教育哲学,使教育变革和思考深深扎根于传统的土壤中,成为传统的继承者尤其是弘扬者;

在教育哲学的烛照下,逐渐完善学校文化及课程系统,并为中国教育贡献丰富的教育理论资源和课程资源;

培养出一大批特征明显的新教育教师尤其是榜样教师,这将是传统优秀教师之外的新型教师,有自觉的文化追求、扎实的专业素养、成熟的课程开发和操作能力并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并形成成熟的教师培训课程;

培养出一大批对本土文化有深厚情感和较深理解,同时又非常开放和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显然,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新教育整体系统的不断变革:更有效率,更具创造力,更开放。

篇3

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部分列举如下:

1、辽宁师范大学:简称“辽师大”,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一所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京市,是中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始建于1982年,前身是教育部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学校自1997年开始培养五年制大专生,2002年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

3、辽宁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始建于1986年,原设有聋教育、弱智教育、盲教育三个专业。经过二十年的教育实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结合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高职教育近几年的发展变化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了150年,从原有的教育模式大多是教师在课堂进行单一“知识”的传授,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在考试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毕业之后,我们的学生来到企业后又总是觉得自己无从下手,仿佛觉得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完全不会应用。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显现出来。因此,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高等职业院校开始尝试与职业接轨,高职院校尝试在学校推进职业资格证的考取工作,让学生们在学校内系统学习各岗位的职业技能知识,并考取不同种类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我国人力和社会保障局的职业资格证,各行业协会的职业资格证。一夜之间很多组织纷纷推出各类资格证书,“考证热”开始在各大职业院校陆续开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技能资格证的考取,确实从某些方面提高和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单纯的理论知识到职业技能相关知识的转变。但从形式上依旧很难脱离考试的传统模式,所以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学生为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背题应试的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高等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截至到今天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全国高校职业技能大赛,大赛的规模和效果不断显现,同时国务院批准每年5月的第二周在全国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今年大赛也将于5月8日至6月8日在天津主赛区和15个分赛区举行,近500万名职业院校学生报名参赛。通过技能大赛这种形式能够很好的检验我国职业教育的成果,参赛学生努力拼搏,团结合作,展现技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从“职业资格证书”到“职业技能大赛”的转变效果明显

国家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周的重要活动固定下来,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度,也是新的形式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2.1职业技能大赛指明了高职教育的目标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从注重“知识”传授开始向提高“职业能力”转变,传统的考证模式只是从教学表面改变了教学模式,实际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知识的记忆和学习,并没有把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协作技能包括沟通技能很好的结合起来,而职业技能大赛则恰恰需要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正是需要具有上述能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技能大赛的举办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借鉴了很多国外技能先进大国的经验,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超级大国,在职业教育技能的培养上,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思路,每年都会举办不同的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们在大赛中学习,在动手中进步,真正激发学生们的职业潜能。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人才。

2.2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交流”

传统的高职教育包括近几年的“考证”模式,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都是独立在进行,往往在毕业后和考证后只是具备了相应水平的知识储备,但往往缺少与其他同学在技能上的沟通与交流,更谈不到协作与配合。而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则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在平时的训练和学习中更加注重与同伴的交流和沟通配合。任何一项大的发明与技术革新一定缺少不了团队的协作,因此我们说大赛的举办给学生们提供了这个契机。

2.3推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随着职业技能大赛在高职院校中的推广,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人认识到,为了提高整体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有必要把技能大赛的成果面向所有高职学生进行推广,让更多的高职学生体会到职业教育的魅力。因此把职业技能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也成为了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界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了职业能力的提升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之本。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就是把技能大赛的模式搬入到课程中,通过课程项目化,把技能大赛的内容分解到每节课程中去,用课程项目带动教学,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动手,学会协作和创新。这也正是职业能力大赛的主旨所在,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2.4职业技能大赛的未来

篇5

 

职业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以社会就业为实际导向,不断强化工学合作,从而迎合当今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但目前在我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工学合作的应用还存在较大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也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在这种背景下,对职业教育工学合作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工学合作的意义

 

首先,工学合作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主要倾向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给社会输送现代应用型人才。而工学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环境。其次,工学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高素质人才。工作合作直接把学校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减少了企业社会招聘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最后,工学合作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本身就需要以社会需求为主,培养当今社会最紧缺的人才。而工作合作能够让各大高校了解到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对于知识、技术、设备的应用情况,从而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保障职业教育的品质。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工学合作,并且各个高校也积极响应号召来进行改革探索。但是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应用效果仍然有所欠缺,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职业教育高校对工学合作的认识还不够。一些高校认为工学合作就是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只要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就是工学合作。还有一些高校认为工学合作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仅仅专注于学生的校内实训,对于企业顶岗实习不关注。这些对工学合作认识的不足都使得职业教育当前的工学合作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层次,并没有达到改善职业教育的效果。

 

(二)政府宏观监督不够

 

工学合作虽然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但是也要依赖于政府的力量才能进行。而目前我国工学合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很多细节部分都没有相应的规定,从而很难对学校和企业进行指导,从而导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合作的应用效果一直不高。另一方面,政府在工学合作中投入的力量过少,没有做好监督和调控工作。目前工学合作中还存在很多重复建设的专业,极大的浪费了工学合作的资源。

 

(三)工学合作相互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合作最大的问题还是各个主体之间的脱节。作为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并没有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在工学合作中没有跟企业联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跟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我国很多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都是数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性不强。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到社会中还要重新学习新的技术体系,大大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效率。

 

三、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改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虽然说在职业教育中使用工学合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但是工学合作并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就行了,而是需要学校借着工学合作积极了解当今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技术应用现状和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在了解这些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工作合作来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从而对教育方向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方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工学合作的进行。工学合作本身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约束和指导,那么合作关系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成效。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其引导职能,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的实际现状,设立相应的《工学合作促进法》,并在法律中明确政府、学校、企业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工学合作能够长期有效的展开。其次,为了使用我国产业调整的需求,政府也应该介入工学合作体系,利用其宏观调控职能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一方面要不断减少高校专业的重复建设,尽可能的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产业调整的需求,适当的增加新专业,满足社会需求。

 

(三)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

 

工学合作的主体还是职业教育高校,其最终的效果也是由高校来决定。因此职业教育高校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首先,高校应该利用工学合作来发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即根据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优先支持市场需求比较大的专业,从而更好的提高教育服务。其次,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编制应该紧紧围绕就业需求,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来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这之中,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和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交替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将工学合作中的各个部分落到实处。

 

四、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强调工学合作,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出众。但工作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品质,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职业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工学合作,响应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改革,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深入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给社会市场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产业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高考试题;贵州考区;分析

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发展,学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实施。高考更应该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服务。纵观2011贵州考区高考化学试题,是以书本为依托,立足化学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化学知识的运用,考题的设置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相适应,正是素质教育思想和精神的体现。

一、试卷机构分析

2011年贵州考区高考化学试题,由8道选择题和4道大题组成,分值108分,占理科综合的36%,这三项在最近几年均无变化,十分稳定;只是涉及到的各个考点分值每年都有微小的变化。近三年的考试大纲来看,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潜能。考题以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的性质为载体,命题对化学用语、化学基本定律、化学研究的方法、化学实验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这一考题特点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二、 试题分析

1.注重教材知识

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是以教材为依托,因此许多考题都给学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效第消除了学生对高考的恐惧。如2011年第27题无机化学推断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化学反应及其特殊化学反应的知识和判断,同时考查基本的化学用语相关的计算实验现象等;如生活常实对温室气体、以及铝热反应等;铝热反应的实际用途在教材中,是以一副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留意了教材中的那幅图,那么结合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就能够找准题目的突破口,准确的、快速的找到题目中问题所涉及到的具体答案。从而有效地节约了考试时间。第29题对氯气和一氧化氮气体的制取的考查,内容素材来源于卤族元素和氮族元素这两章,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的考查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加以改编,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设置考试问题,组成完整的题目,来呈现给学生。这样的考题对中学化学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导向性。2011年高考是贵州省实行新课程以前的第二次考试。考试选材彰显老教材的特点,并未对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加以考查。整个题目的设置在前几年的基础之上还是平稳的,无重大变化。

2.注重信息迁移能力

科技的进步将实际的问题简洁化,能用图表或图形传答的信息就无需位置的累述,能够达到更加简洁的效果,在2011年的化学试题中,出现了多种类似的信息,如表。

试题所考查的科学信息素养

题号 考查的科学信息素养

27

28

29

30 利用简单的框图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平衡移动中物质浓度的变化表

制取氯气和一氧化氮的实验装置图

有机物的合成路线图

在作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框图、浓度变化曲线、实验装置图、有机合成路线图,并结合相关的材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最终找到准确的答案。这正是化学科学素养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如第29题是一道有机信息题,考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同时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迁移能力。该题以金刚烷和环戊二烯的合成路线图为素材,分子结构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环戊二烯的合成路线为题目素材,设置问题,考查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类型及其反应条件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分析

本套试题根据《考试大纲》考查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重点考查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化学、有机化学等内容。难度与3009年和2010年试题相差不大,属于中等难度,无偏题怪题。考点方面:①2009和2010年选择题均考查了离子方程式,而2011年的试题中没有涉及,而是以离子共存问题考查离子方程式,从这三年来看离子反应仍然会成为以后高考的必考点。②2009年和2010年均由对热化学方程式的考考查,而2011年没有涉及该考点,但该知识还可能作为今后考题的热点。③2009年2010年2011年均考查了利用守恒法解答问题,守恒法的运用同样是以后高考命题的热点。④无机推断题、化学平衡、化学实验、有机推断题在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均出现,并都出现在非选择题中,这将成为今后命题的一个固定模式,在试题的制定上不断更新,在能力考查上不断加强。

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0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例如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的实质。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将继续走“基础性、创新性、探究性、开放性”的路线。要求考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真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凸显课程的三维目标和基本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彬.2005-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机化学试题分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篇7

与普通的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专业性更强,学生在毕业后,通常只需要熟练工作的过程,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以及操作技术等。最直接影响高职通信技术教育的因素包括部分高职院校仿照本科院校办学模式,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模式;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模糊不清,导致部分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教学模式仍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照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和教学;老师自身的素质不强,动手能力差;实验设备落后,不能仿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等,此外学生自身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高职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改善,通过调查发现,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受到教学设备和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这种情况。此外我国高职院校中,由于整个行业人才的缺失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使得学校很难聘请到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企业经历的双师型素质的老师。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调整下,实训基地的建设较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通信技术发展较快,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器材无法赶上技术更新的速度。

3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瓶颈

我国现在已经建成了第三代通信技术网络,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标准得到了应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第四代通信标准LTE,并且开始在一些地区商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通信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随着中兴、华为等公司的发展,网络相关设备的使用,也都是国内公司生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通信行业急需大量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技术人员的主要场所,是通信网络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基层技术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主要是在高职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实验室的设备不够先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熟练地操作最新的设备,这已经成为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

4结语

篇8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理想

自人类产生以来,人们就对什么是教育、如何实施教育、如何达到理想的教育和实现教育的理想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说,人类的教育史是一部探索理想教育的追求史,是一部追求教育理想的探索史。

翻开今天有关教育的文章和书籍,可将其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对过去教育的反思和总结;二是对现实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三是对未来教育的憧憬和向往。然而无论是对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教育的论述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体现时代的特点。尽管从实际上来看,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对教育各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但无不与其所处的时代相联系。同时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民族的差异、的差异,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这些无不说明教育及教育理想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世纪更替,不断推进的全球化历程正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全面和深刻的影响。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高涨。近几年听到的两种声音特别响,一是一边倒的对中国教育的大批判,社会已达成了与传统教育彻底决裂、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共识;二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响亮口号。然而,杨振宁教授却说过,他很幸运地既学习了祖国传统教育中的“推演法”,又学到了美国的“归纳法”,两种方法使他获得了成功。全球化时代使中国教育面临战略选择,与国际教育接轨是我们必然的选择,然而接轨首先遇到拿什么去接和接什么轨的问题。譬如美国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而我国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的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怎样接轨?正如柳斌同志所说:“我看在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问题上,是无法接轨的”。

对中国今天的教育我们必须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确立时展观点,正确评估我国现实的教育,全面认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该向何处去的问题。固步自封固然要不得,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全球发展的趋势;但“全盘西化”同样是有害的。布什政府以唯一全票通过的法案即是以学习中国基础教育为主的教育法案。我们决不能妄自菲薄。新世纪之初审视我国的教育,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和历史观,不要因为没有大陆本土人获得“诺贝尔奖”而难以释怀,也不要因为常常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而一俊遮百丑,更不要因为外国人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难,但你们必须买我们的货”而耿耿于怀。因没人获得诺贝尔奖而否认中国的基础教育,或因常常获奥赛金牌而沾沾自喜都不利于我们对今天教育的深刻反思。

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现实中国的教育即充满着矛盾:教育培养目标与对教育评估的严重脱节;教育的为社会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功能与现实生活中研究社会、研究学生不够的矛盾突出;基础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基础只重视分数和升学的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社会用人制度中重文凭,重学历而轻能力的现象仍随处可见;教育领域中的反教育现象、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还没有完全根除,所有这些使人们对现实的教育和理想的教育产生了诸多疑问。

今天的只是现实,理想永远高于现实。失去理想犹如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失去了航标一样是十分危险的。“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对教育及理想的思想须多些理性,少些浮躁,少些功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实施意见中指出,2000年以后,再用若干年时间,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则要求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要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最大的障碍不是资源问题,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十几亿人的素质问题。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管理目标,选择适宜的管理模式。近几年,在上述方面许多地方出现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只是我们必须明确学习借鉴别人的东西,如现成的教学模式、管理经验等,不如学习别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的精神和不断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精神。

篇9

【关键词】浙江高考 数学试题 发散思维 变形

浙江一直处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充分体现出浙江作为教育大省的魅力。综观浙江近几年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浙江推进高考改革的良苦用心,而这份努力从高考理科数学就可看出。

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浙江高考数学的命题特点及趋势,笔者以2012年浙江高考理科数学的一道答题为例,阐述了几种方法。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高考作为重要的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而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应试技巧。所以,对于广大的考生而言,既要扎实地学习好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以发散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以最佳的状态面对高考。

这样一来,(2)复杂的计算过程在面积分割的条件之下得到很大程度的简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当然,在思考之二的解法变形之中,需要学生能够在考试的过程中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这样才能有助于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解题准确率。

思考之三:圆可以看成椭圆的特例,如果把题目背景放置于圆的背景下解答,那解题的效果会如何呢?笔者对此做了如下尝试:

篇10

【关键词】熟读;归类;自测

字音、字形考查虽在中考语文中的比重不大,分值只有4分,题型也比较单一,两道选择题,可在历年来的中考中,失分较严重,一是平时语文课堂上对字词学习不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也主要让学生以自学为主,没有落到实处;二是因为分值低,复习范围广,学生觉得麻烦,加之在复习中方法不当,从而因字音字形题的失分影响了语文成绩,对此,我们通过中考复习实践,总结出以下复习策略:

一、依托《中考说明》,熟读字词。

《中考说明》中附录部分列出了字音字形题的考查范围,以音序排列,给出所有的考查字词,可是数量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掌握,可以通过熟读的方法,有序地展开复习。要求学生以一个星期为单位,每天晨读时读五组(如星期一读A至E组,星期二读F至J组,以此延续),一星期读完,循环往复,直至中考。

二、自主批注,准确掌握读音。

要求学生人人拥有《中考说明》中的字词附录资料,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障碍,对于在“熟读”过程中不认识的或把握不准的字词,在资料上作注音批注,人人必须达到:每一字,每一词能准确读出。

三、归类整理,高效识记。

(一)翘舌音、舌尖音字词归类。

由于受方言的影响,我校学生对于翘舌音和舌尖音不明辨,要求学生分组整理,按组别分工协作,一组学生整理声母是z\zh的字词,一组学生整理声母是c\ch的字词,一组学生整理z\zh的字词,然后,资源共享,在字词表中作标注,同时要求学生识记声母出现较少的一类,从而达到明辨。

(二)前鼻音、后鼻音字词归类。

涉及in\ing,en\eng韵母的字词,学生也往弄混,对此,让男生归类n\ing组,让女生整理en\eng组,识记该韵母出现较少的字词,在诵读中读准、记牢。

(三)“不能以偏旁定音字”归类。

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往往造成认字认半边,出现读错的情况,如:“粗犷(guǎng)”常被错读为“粗犷(kuàng)”,“诘(jié)责误读为诘(jí)责”,此类问题在中考中常常出现,为避免误读,只有一个办法――识记,要达到准确识记,就要不断重复,加深印象。让学生在字词表中把这些“不能以偏旁定音字”整理出来,强化诵读,自然而然也就能准确掌握。

(四)易写错字词归类。

近几年的中考,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常常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学生常常出错,在复习中,可以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整理出易错字词归类表,互相传看,明确正确写法,达到对字词的正确掌握。

四、人人参与出题与测试,提高测试的针对性。

对字词的测试,常常是借助于测试卷,往往针对性不强,让学生参与出题,更符合班级学生状况,测试的有效性会更高,可以让学生自主出题,每两周每位学生出一份题,组与组交叉测试,学生的兴趣高,效果比较突出。

五、复习形式多样,重视课堂引领。

集中时间进行字音字形复习,收效不大,不如分散有序展开。集中复习只需安排两节课,让学生了解到要正确解答字音、字形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了解陕西省近三年的考题题型,同时做好复习规划,把复习放到课后,让学生动起来。每节语文课,安排课前三分钟训练,前期进行“读”的检查,中期进行“写”的训练,后期进行字音字形综合辨别测试,以检查、训练、测试引导学生的复习进程。

六、研究题型,掌握答题方法。

近几年,陕西省语文中考字音字形题与高考接轨,均为选择题,给出四组字音、字形,让先选出正确的一组,这就要求学生采用排除法,去把明显错误的画出来,从而选出正确答案。复习中可加强该题型的训练,做题时,可先把明显的错误划出来,遇到难辨的,可以暂时放一放,最后检查试卷时再去定夺。

字音字形复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重在学生的自主复习,教师多给予方法的指导,重在任务的落实与督查,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复习的无序化、盲目性,让学生在复习中产生成就感,复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崔允t.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3] [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墨]罗森勃吕特、维纳、别格罗.控制论哲学问题译文集(第一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美]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