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篮球特色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篮球特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篮球特色课程

篇1

关键词:篮球 校本课程 社区学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完全由学校自己实施编制的课程。国家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为创建特色化学校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一、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培植特色学科,开设篮球校本课程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教委直属学校,位处大型社区内。特殊的地理位置,给我们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是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而家庭教育则是这两者的基础。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其作用和意义已超出了教育本身。我校正是以此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通过不断摸索,找准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切入点,扩大教育覆盖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了篮球校本课程。学校采用与家长、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推进体育教育进社区,学生走进社区,同样可以保证校外的体育锻炼,将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融为一体,这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

二、篮球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1.建立学校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我们成立了篮球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学校校本课程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确保做到“三协调”,即学校管理层次的协调、管理部门与教师的协调及师生间的协调,为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及篮球校本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

我校本着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原则,以篮球专项教师为中心,以点带面,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等形式,组织大家进行篮球知识、技能的学习,以便提高我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为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创“主辅并进”教育形式,推进篮球校本课程的实施。

所谓“主辅并进”,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辅,实现普及与提高;以篮球运动队为主,实现高质与特色。这是以九年一贯制的思路来设计的,构建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有效保证了体育基础教育的连贯性。

(1)以课堂教学为辅,实现普及与提高。体育教学是我校篮球校本课程的基础,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来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此实现普及与提高。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便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①小学段篮球校本课程教学。对于小学学段的学生,教学之初是以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喜欢篮球,使学生在学习中就对如何从事篮球运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初步建立学习篮球的兴趣;而后再逐步、逐阶段地进行篮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形成“人人喜欢球、人人会耍球”的良好局面。

②中学段篮球校本课程教学。以小学段篮球校本课程教学为铺垫,再加上篮球作为中考体育加试项目之一,教学力度更为明显,学生的意识与心态也有所不同,使得中学段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较多的篮球基本技能,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提高,从而更加推进了我校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展。

(2)以篮球运动队为主,实现高质与特色。对于那些在篮球教学中基础好且具有良好天赋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重要的是应采取措施来精心培养他们,尽量为他们提供施展篮球才华的空间。

4.保证课程实施时间。

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有教学时间作保障,我校结合实际,保证课堂教学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两课时,运动队训练统一每周一次,以此确保课程实施。

5.以赛促练,向社会打开特色建设窗口。

我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展,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以篮球运动为载体,抓特色,促素质发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篮球教育的辐射作用。我校根据自身实际,定期开展“学校篮球对抗赛”、“我与家长亲子趣味比赛”、“与社区居民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以此宣传和动员学生家长及社区成员参与其中,共铸特色。

三、篮球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及思考

1.篮球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2.缺乏全盘考虑和整体设计。校本课程正逐步落实,但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且校本课程教材很难编写和统一。

3.不可否认,校本课程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担当着一定的角色,它以其独具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家宏观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新事物,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篇2

一、学校基本情况

青岛市城阳区铁骑山小学创建于1962年,地处美丽的铁骑山脚下。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10名。近两年来,在城阳区政府、惜福镇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铁骑山小学办学环境和设备设施逐步得以改善,各级政府共投入建设资金240万元。学校现配置有篮球场二个;高、低练习篮球架36个,学校常年坚持普及篮球运动,打造篮球特色,要求学生“人人一个篮球,人人会做篮球操,人人精炼一项篮球技术”以此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

二、落实组织领导,确保篮球运动的蓬勃开展。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加强管理,强化各级职能,保证活动经费,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体育组长、卫生老师等教师为成员的体卫工作领导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讨解决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中的多种问题,并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以保证篮球训练工作的实施。同时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创设训练质量考评机制、管理保障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设具有篮球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整体上体现出学校所追求的特色目标和重点突破的特色项目。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宣传学校特色工作,使校园透射浓厚的篮球特色校园文化氛。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障篮球运动的普及。

为落实区教体局新课程教育教学计划,开足体育课时,保障篮球运动开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外聘和内培的模式,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练参与到管理和训练中。学校目前配有两名专职体育教师和两名篮球专业教练员。专业教师是办好篮球特色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注重体育教师培训和体育科研工作开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和篮球教学的水平。近两年来,在区教育局、区体校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多次承办城阳区体育教育教学研讨以及篮球理事校训练交流活动,保障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

为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制定了相关考核、激励制度,将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人、到部门、到班级。学校每年定期开展校级篮球运动会和冬季运动会,通过活动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篮球运动的兴趣和集体观念,并在竞赛中发现和挑选篮球“苗子”。今年学校篮球队有6名学生特招升入重点中学。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果及影响越来越大,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球队参加训练,因而把体育训练工作推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四、注重校级交流,提高篮球运动的水平。

为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篮球运动的水平。学校注重加强兄弟学校的联系,经常邀请高水平的篮球运动队来校切磋球技,即增进了友谊,同时促进了队伍建设。

2012-2014年我校部分男女篮球队员经过刻苦训练、精心准备,首次代表城阳区参加青岛市中小学篮球锦标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学校球队成绩优异连续夺取了青岛市中小学生篮球赛锦标赛前三名,在青岛市篮球布局学校比赛中和城阳区“区长杯”比赛中连续获得优异成绩。

学球各级部篮球队注重学生基本技术的培养,注重良好的体育心理素质养成。体育组精心编排的“篮球操”和“篮球秀” 表演,是篮球训练工作中的又一亮点。球队多次参加了城阳区大型开幕式文艺演出,精湛的表演深受观众及新闻媒体的关注。丰富的活动开展即增强了学生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运动中健康成长。

五、科学谋划未来,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

为落实城阳区关于建设教育强区的有关决定,推动铁骑山小学 教育“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素质教育目标发展目标,逐步形成具有显著育人效应的办学品牌。我们将以“特色学校”创建为契机,今后三年学校将努力营造具有体艺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制定出适合体艺特色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支会训练的特色师资队伍。

篇3

三人制篮球起源于美国,俗称“街头篮球”。 三人制篮球运动一直就是大众喜欢的一种运动方式,现代NBA全名星周末还专门安排三对三斗牛赛,其中的艾弗森等著名的球员都有街头篮球史。

随着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三人制篮球作为篮球竞赛的一种形式,受到篮球爱好者的广泛喜爱。目前,社会各界自发组织的三人制篮球赛正在各地蓬勃发展,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爱好者,对全面提升我国篮球运动的整体水平和促进我国篮球事业的普及与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本人认为三人制篮球在学校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三人制篮球运动易组队,设施简易(半个篮球场),规则、技战术相对简单,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适中,加之目前我国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学生的篮球基础落后、篮球爱好者与日俱增、场地供需矛盾突出之现状,三人制篮球以其独有的游戏性、趣味性、短周期性等特点,具有普及性、对抗的激烈性、运动负荷适度性等特点。三人制篮球不仅仅在街头、社区有先天优势,在学校推广、普及更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本校1~6年级60个班全体学生及全体教师

2.2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资料整理法

3.三人制篮球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策略

3.1开设三人制篮球校本课程,促进篮球运动校本化

三人制篮球校本教材,整个校本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安排,第二部分是三人制篮球的评价内容和标准,第三部分是三人制篮球的竞赛规则、裁判手势和比赛常见的问题解答。

精心设计三人制篮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教学时数和考核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三人制篮球的技术特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三人制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本次研究重点分为三个学段:第一,一、二年级掌握基本的运球动作:双手交换运球,熟练、协调做出双手胸前传接球、行进间运球、投篮动作,以及简单的运球规则,篮球场地的介绍。第二,三、四年级掌握直线运球、曲线运球、单双手传球、单双手篮下(任何点)投篮、简单的“一过一”战术,三人制篮球(半场)的基本规则及场地介绍、以“一过一”战术为主的三人制球赛,并组织校季专项技能竞赛。第三,五、六年级掌握“二大步上篮”动作、“一过二”战术、三对三比赛(男女)、基本的篮球规则、有战术配合的三人制球赛,并组织校季联赛。

3.2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三人制篮球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关键,是引领者,所以提升专业素养是重中之重。每周进行篮球专业知识的培训,从基本动作的传授讲解,到三人制篮球比赛规则,或者研讨三人制篮球开发的实践操作和进展如何。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篮球比赛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3增添体育设施,满足学生活动需要

我校是一所一校三址的学校,分为三个校区,一、二年级是一校区,三、四年级是二校区,五、六年级是三校区,每学年学校都分配150只篮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给大课间活动、日常篮球教学、篮球比赛等活动。另外,学校还添置篮筐、篮架、移动篮筐、篮网等器材,这都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让学生的日常活动有了保障,使三人制篮球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4重在普及,贵在坚持

三人制篮球的开发,重在普及学生的篮球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篮球这一项技能。学生通过六年的三人制篮球的学习,篮球技能必然更上一层,那么就离不开“坚持”。坚持每周一节篮球课,坚持每天的大课间篮球活动,坚持每学期一次的三人制篮球比赛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三人制篮球的普及中提升。

3.5建设学校三人制篮球文化,营造三人制篮球氛围

学校利用宣传栏、专题网站、学校广播站,大力宣传三人制篮球知识,让全校师生全面了解三人制篮球的文化内涵。布置篮球文化角,在墙壁上展出三人制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的图片和文字;同时,张贴校篮球达人照片及校联赛比赛的情况。组织开展三人制篮球主题活动,内容有绘制手抄报、黑板报,或三人制篮球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营造三人制篮球学习氛围。

4.结果与分析

4.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

三人制篮球运动集跑、跳、投于一体,在运动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是一项有益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项目。由于三人制篮球运

具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这就要求篮球活动的参与者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4.2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迅速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公开课教学、公开课教学评比评优、课题研讨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4.3形成了以三人制篮球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作为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载体,我校对三人制篮球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本校教育资源,结合本校特点,构建鲜明的学校体育特色,形成特色的体育文化。

我校的体艺“2+1”工程中就是篮球,我们以这为契机,充分挖掘三人制篮球课程,细化三人制篮球教材,深化篮球教学,形成以三人制篮球为特色带动其他体育教学方面的窗口化学校。为了打好小学阶段的篮球训练中学生的基本功,提高训练水平,提高训练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重点研究在篮球训练中方法的探索,以基础动作的教学作为重点,为小学生三人制篮球项目的后继发展提供坚实基础,逐渐形成以三人制篮球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我校通过3年多的努力,在校园中基本形成“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成特色”的三人制篮球的特色之路。学校以三人制篮球建设为抓手,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整体发展,实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三人制篮球校本化的不断发展 ,学校体育的生命力不断彰显,师生在浓郁的三人制篮球氛围中感受着篮球文化,使校园三人制篮球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5.2建议

5.2.1加大三人制篮球培训的力度,使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更大的提升

篇4

关键词:校本篮球课程;体育课;兴趣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践中意义重大。根据自己学校特色、场地、师资等特点,将篮球作为校本课程在全校普及,每周利用一节体育课来进行篮球教学。研究表明,校本篮球课程对促进体育课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篮球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颇多益处。它具有健身性、趣味性、集体性等特点。在小学中将篮球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对发展学生的速度、弹跳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有积极作用。让学生因篮球课的开设对篮球充满兴趣,继而将这种稳定持久而积极的心理倾向长期保持且融于体育课中。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特尔斐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其中采用的问卷分别是:(1)关于体育课调查问卷;(2)关于篮球课调查问卷;(3)关于体育课和篮球课的调查问卷。三张问卷的重测信度R分别为:0.81,0.79和0.84。三张问卷发放人数都为116人,回收率分别为95.61%,97.37%和100%。

三、结果与分析

1.篮球课对培养学生篮球兴趣的意义

本次研究前后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从所得的数据分析:通过篮球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在没有接触篮球之前对篮球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占52.25%,对篮球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为47.75%,而当学生们上了一段时间的篮球课后,有75.68%的学生认为通过上篮球课培养了自己的篮球兴趣。经过篮球课教学之后,学生对篮球非常感兴趣的有55%,一般感兴趣的有34%,总的感兴趣比例达到89%。从两张图表来看,上篮球课之前和之后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有着相当大幅度的提高。可见,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篮球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2.篮球课对促进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意义

篮球校本课程的开设,通过实践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调查显示,在每周三节体育课中利用一节课来上篮球课,篮球课的开设不但没有影响到体育课,反而对体育课的上课效果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绝大多数的学生(75.23%)都认为通过上篮球课促进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又有72.48%的学生认为通过上篮球课使自己更喜欢上体育课了。篮球作为体育的一项内容,在实践中表明,如果学生上好篮球课后,到上下一节体育课时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更高,从而使他们在较少课时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尽管,将体育课的一部分课时用于上校本篮球课,但事实上篮球课的开设对体育课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学生对增加篮球课和体育课课时有着强烈的渴望。84.40%的学生希望一个星期多上一些篮球课和体育课。由此可见,篮球课和体育课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3.篮球课和体育课对培养学生意志、情感的意义

调查表明,篮球课和体育课之间存在着兴趣的迁移关系。除此之外,它们对学生意志、情感的培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体育锻炼的各种收获中,学生认为体育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占有36.41%,这或许不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但在各种收获比例中依然占首位,可见,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另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从篮球课开设后,分别有76.15%和73.39%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使自己获得了快乐轻松的感觉和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篮球课的开设使体育课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体育课也更感兴趣。这也证明了两者的兴趣迁移关系,同时又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校本篮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调查研究得出,篮球课对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和促进学生的体育课兴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篮球课的开设使学生更喜欢上体育课,增进了他们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另外,学生对篮球课和体育课的认识也是非常有见地的,他们认识到了二者对其健康的重要性。他们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篮球课和体育课给他们带来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筛选型课程”到“普及型课程”[J].教育参与,1997(6).

[2]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68-469.

篇5

项目名称:微课建设在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区域特色形成的作用

引言

微课堂(microclass)是以在?的、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录像记录课堂中某一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是一种供教师或教学研究者教学、观摩、学习、反思和研究的资源,基本形式包括以5-8分钟教学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微设计)、教学反思(微反思)、教学课件(微课件)等[1]。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重点都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在长达45分钟的课堂中,精彩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而学生的注意力也往往只能保持10-25分钟,若长时间注意力得不到缓解、放松,学生就很难保持学习兴趣,从而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微课程的意义就在于它不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在一节课40分钟内呈现出来,而是利用5-10分钟的时间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内容给学生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5-10分钟的视频也很方便学生从网络上观看或者下载。

一、微课建设在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区域特色形成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建立技能感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微课可以有效解决教师示范动作不专业、不到位的问题,通过视频链接,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专业教师的技能展示,通过微课中的示范动作或者利用优秀运动员录像动作的慢放、回放,使动作清晰而又准确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克服了教师自身无法完成的示范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感知,轻松完成体育任务的学习。对于专职的体育教师来说,所学专业,甚至年龄的不同,都会在给学生做示范时并不一定能完成各种运动的标准示范。微课就某一教学环节分解,通过视频把重点和难点教给学生,可以反复播放,给学生建立最有效的感知[2]。例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如何蹬腿、协调发力、压腕等,为体育教师动作的讲解示范节省了时间,还有效避免了教师教授错误的情况发生,对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区域特色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湖北区域特色的体育教育

目前,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简单,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微课却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来完成体育学习,一段优秀的微课视频,不单单是技术、技能的讲解,还是对关键知识点的巩固,里面的画面动作在音乐效果的陪衬下显得格外生动有趣,优秀专业运动员的示范,配以文字和声音的讲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练热情,可以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3]。例如,在湖北省特色的篮球投篮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投篮动作时,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教师投出去的球有没有被投进,教师的讲解有可能被学生另外的兴趣所忽略。这时微课中一些湖北省专业篮球员的投篮视频,可以更好地诠释投篮动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投篮教学更轻松地达到预期效果。

(三)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体育教师由于受专业素养、认知水平、运动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很多繁琐的技术动作的示范中,难免不能做到专业和面面俱到,即使可以示范到专业水准,但由于动作的瞬时性,很难让学生看得明白,从而不利于技术重点的掌握。而微课可以有效打破传统 教学的弊端,利用微视频的慢动作将技术动作一一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此外,体育教学是实践性的,教师的讲解难免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微课可以将传统的理论教学简单化,生动化,变抽象为形象,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4]。对此,微课建设有利于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有助于分层学习,让学生逐层掌握湖北省的特色体育知识

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也会存在优秀生和后进生的问题,由于学生体育能力参差不齐,体育教师采取同一进度的教学,难免出现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好”的现象。优秀学生一看就可以掌握的运动技能,后进生可能反复看、反复练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鉴于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能力强的同学分层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安排练习或游戏环节,对于后进生的问题,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帮助其跟上学习进度。后进生通过课外看湖北省特色体育微视频,来提升自己的体育能力,从而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这对把握教学时间,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等都具有不可比拟的效果。比如在湖北省特色的排球垫球教学中,有的同学很快就掌握了垫球动作要领,并能在练习过程中熟练应用,老师就可以给他们一只球,让他们更早地熟悉球性,而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将他们单独分组,利用IPad中的视频,让其反复观看,最终达到学会动作技能的目的。

(六)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湖北特色体育知识

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涵盖了各种湖北省特色的运动技能、湖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保健知识、湖北趣味活动等,但体育课上不能面面俱到。此时,微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湖北特色体育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或喜欢的技术理论来进行学习,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符合信息时代体育教学的优化调整。例如,湖北省特色“蹲踞式起跑”的教学微课,可以在教学微课开始部分介绍1896年第l届现代奥运会,美国的托马斯?伯克采用“蹲跪式起跑”方法获得了奥运史上第一个1OOm冠军,延伸到2009年8月16日,柏林田径世界锦标赛10Om决赛中,博尔特以9秒58获得冠军[5]。通过微课讲解“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可以在微课视频中一页一页显示l00m记录的演变进步,让孩子们对“蹲踞式起跑”动作技能既有了全方位的理解,又了解了历史,一举两得。

篇6

一、加强领导,明确方向

多年来,我校牢固树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先导。为确保学校课外文体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化,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书记为评价组长、分管体艺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阳光体育活动”和“体育、艺术双3+1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导处主任和体育、艺术学科组长。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并实施我校“阳光体育”和“体育、艺术双3+1项目”活动方案,增加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生有兴趣的活动项目,确定了活动时间、地点、指导教师,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评价标准。领导小组和各项目小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我校还把“双3+1项目”纳入到班级考核中,确保了“阳光体育”和“体育、艺术双3+1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夯实体育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校所倡导的,因此,学校始终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艺术内涵”放在首位,并力求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几年来,学校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大连市星海湾街道的支持下,我校不仅购买了大量体育器材(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网球拍、蹦蹦球等),而且在操场周围的墙上安装了一些不同高度的篮球圈;在校舍的后身,用水泥和砖砌成水泥乒乓球台;在操场周围的墙壁上涂刷了一些体育绘画;在操场地面上画出一些不同形状的方格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我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利于学生课余时间锻炼和欣赏。同时学校领导还发动全校教师、家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大量形式多样、美观实用的体育器械(纸球、藤球、保龄瓶以及铁环等),建立我校“体育超市”。平日,学生利用大课间操和业余休息时间,在“体育超市”里尽情玩耍他们喜爱的项目,为我校丰富多彩开展“快乐体育”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现在,学生徜徉在校园内,运动在校园内,得到的是智的启迪,美的熏染,力的震撼!

三、目标让学生知道——把课程标准、体质监测标准、各特色项目的标准交给学生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潜在的运动兴趣和达标的欲望被激励、被唤醒、被鼓舞,我们把课标和各种标准交给学生,这样,目标、标准在手,学生就有了前行的路标,有了前进的方向。

做法一:将《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标准》和学校自定的“双体艺3+1项目”评价标准打印出来,张贴在每个班级的墙壁上。让课程标准走近学生,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

做法二: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放给学生,学生知道需要锻炼的具体项目和达标程度。特别是近几年,初升高的体育被纳入了考试的项目,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体质,社会也在关注学校的体育工作。我们也采用“家校联动制”:踢毽、跳绳成为所有学生的一项体能作业,学校提倡学生每天在家完成“5+5”锻炼,即5分钟踢毽,5分钟跳绳。家长监控,并把任务完成情况记录在家长签字本上。班级还成立了评价小组,对每天完成任务的同学给予星级表扬。

做法三:把学校特色运动项目的目标、评价标准交给学生。课后,各特色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标准有针对性地练习。

四、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和“双3+1”项目,确保各项目活动时间

为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条件和特点,在领导小组的共同研究下,确定了我校开展项目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课堂教学主渠道,即国家规定的体育课。

(二)大课间操活动

1.大课间操时间安排

每天上午9:30—10:00(30分钟),夏季时间每天上午7:50—8:20(30分钟);每天下午14:30—15:00 (30分钟),夏季时间每天下午14:50—15:20(30分钟)。

2.大课间操体育活动项目安排:

(1)上午大课间操(表1)

(2)下午大课间操(表2)

(三)建立本校体育艺术双3+1项目“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通过“项目特色班”“项目训练队”以及“校本课”三个途径加以落实。

五、健全管理体系,彰显活动成效

学校经常对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情况和体育艺术特色队每周的训练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学校大队部也组织大队委员定期对大课间教师到岗、学生出勤、学生精神面貌及活动情况等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将检查评比结果纳入班级量化评比之中。各具特色、花样繁多的活动项目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到快乐和健美,也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7

近几年来,田东县致力于做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控辍保学、改善办学条件、安全管理、推进营养改善计划、关爱留守儿童等教育工作,学校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善,“读书难”问题基本解决。在这一背景下,王军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在田东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进艺术体育教育工作,创建艺体特色鲜明的文化校园和欢乐校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号召得到了田东县教育局、文体局、文联等部门的积极响应,2012年秋季学期,在各部门的推动和监督下,艺体教育工程在田东县中小学逐步铺开,如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调研,就无从决策”

田东县教育局局长黄忠义说:“不调研,不走下去,就无从决策。”田东县首先从查找问题出发,逐一细化并解决各校在推进艺体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实际困难。

2012年9月4日至14日,由教育局、文体局、文联等部门人员组成的6个调研工作组分别深入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开展艺体教育专题调研活动。各调研组重点走访了乡镇中心小学、乡镇初中以及具有艺体特色教育基础的村完小等47所学校,召开了48场专题座谈会,参加座谈会人数达1 510人,个别访谈96人。最终,各调研组根据调研情况撰写了《田东县中小学艺术体育工作调研报告》。

调查发现:该县艺体教育活动场地不能满足需要,村镇小学几乎都没有运动场,各乡镇农村学校几乎都没有音乐、画室等功能室;各乡镇农村学校体育器材普遍缺乏,音乐器材奇缺;各校特别是乡镇学校的艺体师资严重不足;各校没有成熟的机制模式、经验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各种教学规范和流程没有足够了解,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为了进一步吸收各方意见,2012年9月18日下午,该县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陶国铭在田东县政府第一会议室主持召开了退休艺体干部座谈会,向到会的15名退休艺体老干部代表及文体、文联等部门的专家征集有关开展艺体教育工作的良策。

针对艺体教育场地不足、器材缺乏的问题,田东县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经费测算表,努力做到“缺什么就补什么”。2012年,田东县财政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帮助学校添置艺体教育器材。同时还通过社会捐助和家长自筹等方式,解决了一些简易器材的配置和修缮工作。

为了解决艺体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2012年以来,田东县引进艺术和体育类特岗教师49名,选送37名教师参加县内外艺体教育师资培训,聘请21名退休教师和文艺、体育部门的专家挂任学校艺体教育的顾问和指导教师。经过争取,田东县还与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百色学院5所高校签定合作协议,开展中小学校艺体教育课题研究和师资培训,安排高等院校学生到本县实习实践,组织本县相关专业在岗教师接受专题培训或脱产学习,进一步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田东县把艺体科目从以前的“副科”回归为常规教学体系和考评科目,艺体教育受到公平对待和应有的尊重,从而激发了艺体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思林镇坛乐小学农彩先老师是艺术类特岗教师,于2012年到该校任教,为了适应器乐特长教学的需要,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专业技能大幅长进,深受学生、家长喜爱。

针对各校没有成熟的机制模式、经验可供借鉴这一问题,田东县县委书记王军,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李素娟等县领导及教育局的领导多次组织各校校长、教师召开艺体教育工作推进会,还多次深入学校实地检查指导学校艺体教育工作,帮助各校理清思路,确立特色项目。

为了帮助学校开展艺体教育,田东县采取了“示范先行、包干督导”的策略,选取具备艺体教育示范基础的14所学校,如田东县第二中学、田东县油城学校、田东县第一小学等作为示范试点学校,实行领导挂点包干督查指导制度。例如:思林镇坛乐小学由黄忠义局长包干督导,祥周镇布兵小学由该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陈琼包干督导,田东县第二中学由该县教育局副局长黄植昌包干督导。

2012年11月12日至14日,田东县教育局组织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基教股等相关人员,与该县文联原主席潘仕师、田东县实验高中音乐教研组组长李战、县文体局副局长韦年平等,分别组成3个工作组,再次深入14所重点示范学校,组织召开艺体教育工作研讨会,对各学校的项目设置作进一步论证,根据规范化、多样化原则,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发掘本地各民族的艺体文化资源,最终确定了各校的艺体特色项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14所示范试点学校中,有的原先就有较好的艺体教育基础,自实施艺体教育工程以来,这些学校的艺体教育水平跨上了新台阶。

作为广西篮球训练基地学校,田东县第二中学将艺体活动课调整为每天1节,注重培养学生篮球裁判员,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同时,该校将报名参加艺体兴趣活动的1947名学生编成钢琴、舞蹈、声乐、书法、田径、篮球、象棋等30个项目的班级,安排了45位有艺术、体育对口特长的教职工予以指导。

田东县第二小学成立男女生篮球队并强化训练指导,自2002年起,该校的篮球女队在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比赛中荣获“七连冠”,2012年代表田东县到百色市参加比赛获得第二名,有5名学生被市体校录取并送到上海业余体校集训。该校还聘请县艺术团退休干部梁志仕老师到学校开办二胡特长班。

作为留守儿童示范学校,祥周镇布兵小学依托乡村少年宫的资源开办兴趣班,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目前,该校已开设有唢呐、古筝、国学、象棋、篮球、足球等兴趣班。该校聘请附近驮仙村的覃启辉、模范村的黄正勇两位民间艺人到校指导学生吹唢呐,提高了学生唢呐队的吹奏技能。

有些示范学校原本艺体教育底子薄,但依托周边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田东县思林镇是嘹歌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红色教育基地示范点。坛乐小学根据以上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小合唱团”,并运用唢呐与嘹歌搭配的表现形式,演唱由思林当地故事改编成的红色歌曲,展现了红色故乡的美好生活。该校还开办了武术、民族体育等多种兴趣班。

作登瑶族乡梅林小学将具有瑶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金锣舞引入课堂,从二至六年级中挑选学生学习金锣舞,现在该校许多学生都会跳金锣舞。除了金锣舞,该校还开设有唢呐、瑶族山歌、篮球等选修课程。该校五年级学生班玉勇、四年级学生梁大朝,因家庭生活困难,产生厌学情绪,一度有过退学的念头,但自从加入唢呐演奏兴趣班后,思想、行为上都有了较大转变,各科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还被评为校“三好”学生。

平马镇甲逢小学结合该校壮汉双语教学的实际,要求音乐、体育教师结合壮民族文化的特点,教授学生一些壮文民歌,并开展扁担舞、竹杆舞、抛绣球等体育教学活动。

那拔镇那拔小学依托本地棋盘滩这一特色景观,组织开展围棋进课堂艺体教学活动,从低年级开始开设围棋课,促使学生爱上围棋艺术。

……

黄忠义局长说:“自实施艺体教育工程以来,我县各校的校风校貌呈现出可喜的变化。”首先,城乡学校的艺术、体育教学得到了加强,普遍向常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从而带动了各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由于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办学方向,许多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优势项目,如田东县第一小学的鼓号队,田东县第二小学的电子琴、扬琴队,布兵小学的唢呐队,坛乐小学的嘹歌队,田东县第二中学的篮球队等。其次,艺体教育的规范化促进了各校教学常规和课余管理水平的提升,如今,大部分学校都能合理安排师生教学、生活活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艺体教育工程已在田东县全面铺开,目前该县教育局正积极地为各个学校筹措资金,艺体教育工程即将以燎原之势“烧”遍田东县每一所中小学校。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酉呀的歌呵嘹,更尼度力于道理哈列不乐来嘹,固几存分排卡表呵哎,嗨哎很赖嗨高兴嘹。”(壮语:现在我们还小,道理懂得少,唱几句排歌,给大家助兴)2012年11月17日上午,从田东县实验高中传出清脆的嘹歌声,这是思林镇广养小学的学生在2012年田东县中小学生大型艺术展演活动中的民间艺术展演专场演唱嘹歌。在民间艺术专场,除了原生态嘹歌,学生们还表演了秧歌、金锣舞、锣鼓等节目。当日下午,器乐专场也在该校隆重举行,学生们表演了葫芦丝、笛子、电子琴、钢琴等。晚上是舞蹈专场,台下座无虚席,学生们总共表演了16支舞蹈。次日上午,舞台表演专场的节目精彩纷呈,学生创编的课本剧时而使人大笑,时而使人感伤。

2012年12月5日至7日,田东县教育局联合县文体局组织开展了2012年中小学生田径锦标赛。比赛共设置了60米、100米、200米、800米及1500米田径赛和跳远、垒球、铅球等项目,田东县18个初中代表队和15个小学代表队参加了各项比赛。此次活动激发了该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效推进了该县体育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自实施艺体教育工程以来,田东县一方面要求各校做好日常艺体教育教学,一方面组织开展了大量校际间竞技比赛活动、县级大型文体活动等,营造了浓郁的艺体教育氛围。该县还把中小学文化艺术节和中小学生运动会确立为固定的县级艺体活动项目,拟定每两年举办一届。

近年来,每逢重大节假日,田东县都会开展艺体活动予以庆祝。2012年元旦前夕,田东县组织开展了“美丽田东千名童星书画迎新”集体创作活动。2013年田东县芒果节,该县又组织举办了“芒香美・田东梦”素质教育成果晚会。当晚,2万多名群众现场体验了这场视觉盛宴。晚会以《乘梦而来》为序开场,分为“寻梦”“追梦”两个篇章,涵括经典诵读舞蹈、器乐演奏、武术表演、民乐合奏、茶道表演、情景朗诵等17个节目。在晚会上,学生们朗读国学经典《三字经》,展示武术《中国少年志》,跳起舞蹈《憧憬》,表演男子群舞《士兵》……寻梦、追梦,学生们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风采,也充分反映了该县积极推进艺体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

篇8

一、构建特色文化,引领学校办学

河沙小学历来重视对学生心志的培养,“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定位,既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综合考虑了学校生源的特殊性,符合学校校情。在“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引领下,学校以“励志笃学,厚德立人”为办学理念,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特色定位的背景

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河沙小学特色定位的大背景。培养个性鲜明、素质全面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唯有真正的强者才能经得起社会风雨的洗礼。且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小学教育是学生求学的起步阶段,在此时期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才能使其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立志于学,成志于行。

河沙小学自身生源情况是学校特色定位的另一个背景因素。我校经过调研分析后发现,我校学生总体上乖巧、听话、动手能力较强,但学生在理想志气、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感恩等方面相对薄弱。基于此,我校提出打造“励志・立人”特色文化,希望在特色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能够树大志、立厚德,茁壮成长。

2.特色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志向是天才的幼苗。”“励志”即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达到立成学之志、立成长之志、立成才之志的目的;“立人”就是让师生学会立身、做人,尤其是要做感恩之人。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意指自己对人有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由此可见,“立人”这一特色文化内涵,重在德育,只有学生立身做人,才能推己及人,造福社会。

在践行“励志・立人”特色办学的过程中,河沙小学通过体育运动、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三大特色项目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志气,使“励志・立人”这一特色文化的内容更为丰富,育人目标更趋清晰。

3.办学理念的含义

“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实施需要一双能统领全局的“眼睛”,这双“眼睛”即核心办学理念。河沙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励志笃学,厚德立人”,“励志”“厚德”是教育途径和手段,“笃学”“立人”是教育目标。

“笃学”语出《论语・泰伯》:“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即专心好学的意思,而“厚德”即深厚的恩德,出自《淮南子・论训》的“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河沙小学以“励志笃学,厚德立人”激励师生的理想和志气,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志向远大、专心好学、懂得感恩、德性高尚的教师和学生。

二、推进特色建设,实践特色文化理念

1.建设“励志校园”,以景感染师生

“励志、感恩”是河沙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基于“励志・立人”的特色文化,我校以砖红色教学建筑为主色调,上面写有学校励志的校训和三风,充盈着阳光与活力。正对着篮球场的办学楼上悬挂着我校的办学理念,使学生在享受阳光体育之时亦能感受到学校的育人氛围。

走在校园里,一排排绿树环绕着篮球场和足球场。操场一角的老树下安放了乒乓球桌,供学生学习之余休闲娱乐。伴着朝霞或夕阳,不时可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身影,一切如画卷般和美。

2.打造“励志教师”,倡导德能兼备

为打造“励志・立人”的特色文化,我校致力于培养励志教师,在提高师德的前提下,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研训结合,使教师自身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强大的心志。

河沙小学通过集体教研和专业培训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新课改的大环境,引进全新的教学思想,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观念;破除“一刀切”的教育观念,确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构建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相统一、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教育过程。

此外,我校以“课题带动、骨干推动”为动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着力培养骨干教师群体,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目前,我校教师在科研上成果显著,已有“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品质培养的研究”“小学低年级以励志故事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天文知识活动的探讨”“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等市、区级课题研究;我校参加“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深入探索项目”研究,成为荔湾区第三批“跨越式”课题实验学校。科研课题研究给学校、教师、课堂带来了变革,我们的教师在研耕中成长,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实现励志“跨越梦”。

3.推行“感恩德育”,渗透育人目标

“感恩”是河沙小学“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育人目标之一。为此,我校将感恩渗透在各项德育主题活动中,该活动系统现已初具雏形。我校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养成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生命健康教育五大重点,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帮助学生“立人”,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与感恩品质。

(1)通过教师节、建队日等重大节日,组织相应主题班队活动

如利用关爱老人社团组织主题活动;利用教师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庆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培养学生形成感恩品质的同时提升学校在河沙社区的办学声誉。

(2)2010年9月成立了河沙小学关爱老人社团,以开展德育特色活动

该社团成员由少先队大中队干部20人组成,社团围绕“关爱老人,爱满河沙”主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把河沙敬老院作为创建社区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特色阵地,深入开展学雷锋“五册”(敬老册、拥军册、手拉手册、助残册、绿化册)活动。

(3)组建家校联系网络,实施家校联动

我校把办好家长学校的工作纳入特色教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并组织学生、家长、教师参与感恩现场活动;观看孝亲励志电影;利用各大节日进行感恩渗透,教会学生关注孝道,学会感恩。

4.构建特色教育体系,激发教育活力

河沙小学以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多年来不断推进励志课程建设,构建“励志・立人”教育体系,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1)“励志课堂”践行“六个优化”

课堂是我校实践“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主渠道。“励志课堂”的核心是积极导向,引导学生每天说好的、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自主思考。为此,我校认真规划,调整学科课堂安排,充分发掘教育点,在各学科中渗透励志元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对“励志课堂”提出了“六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观念,面向全体,注重能力,发展个性,民主平等;二是优化教学目标,重视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优化教学过程,坚持精讲巧练,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重视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四是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教法研究,注重学法指导;五是优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趣,创设情景,挖掘潜能;六是优化教学评价,坚持动态地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会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穿插上述励志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校本课程开发“多元化”

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上,我校通过科技特色项目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立足学校师生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在科学实践中立志为学,成就远大理想。河沙小学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特色项目的开展为载体,构建校本活动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内容打破年级,横跨学科,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有趣、丰富,能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内容,通过感知、思考、实践、交流,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锻炼身体、陶冶身心的目的。

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上,我校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坚持通过精品课程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心怀感恩之情。为此,学校编写荔湾文化精品课程“弘志・感恩”,通过励志、感恩故事,结合小学生的年级特点,通过榜样渗透和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的淳朴感情,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并对社区产生辐射。通过这些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的灌溉,渗透“立人”理念,使学生爱家乡、爱生活,激励他们做文明“河沙人”。

5.大力发展三大特色项目

目前,在区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河沙小学体育、艺术、科技三大特色项目日趋成熟,成为打造特色学校的重要载体。我校的阳光体育活动使学生在运动中养成坚韧的心性;艺术教育则在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中渗透“励志・立人”提倡的感恩元素,使学生在端正审美之余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品质;科技教育让学生在科研求知中敢于探索,立志为学。

第一,在阳光体育方面,我校开展“阳光体育展演风采”系列活动,以踢跳类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踢毽子、“8”字跳绳、定点投篮、定点足球、30米对向接力等阳光体育竞赛,在比赛中坚韧心志。学生以“励志”之心积极拼搏,赛出自己的风格,欢笑声、加油声溢满校园。

第二,在艺术教育方面,我校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项艺术才能,并在艺术表演中渗透感恩教育。围绕“励志・立人”中与感恩有关的育人元素,我校教师在小品编剧中渗透感恩元素,如以“武松打假”为主题,让学生感受感恩和诚信教育。我们还在美术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如在书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翰墨飘香之中书写眼中的感恩世界。

第三,在科技教育方面,我校围绕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开展植物种植系列活动,组织认识分辨植物的课程;设置植物种植园地,营造学科学、重实践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科学探索中树立志向,从而成志于行。我们让学生动手感知科学,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科学的描述与交流。

篇9

  学校体育老师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本学期将通过教学实践,确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田径及篮球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教育,确实完成教学任务,以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措施

  强调运动爱好与习惯的养成,强调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内容少而精,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个体发展和需要的联系;以目标统领内容的选择,学校和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很大的选择余地;适当增加健康教育专题的学习内容。

  努力施行新课程标准,用新的理念来强化教育教授教养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身心得到和协地发展。

  四、工作要求

  1、认真学习,转变观念,力求立异。认真学习强化新课程标准,加深对课改工作的熟悉,在工作中积极实施课改要求,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教授教养的新理念来指导体育工作,用立异的思维,改革课堂教授教养的模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2、依照新课程标准,搞好体育课改活动。要全面开展体育课改活动,在体育课中要有新的理念,要有立异意识,在上好平时课的条件下,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健康课上,力求有创意,逐步使我校的体育课正规化。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锻炼,身心得到和谐地发展。

  3、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正确评价学生能进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体育课堂教授教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评价还要从学生的自身条件出发,因材施教,进步学生积极加、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兴趣。

  4、抓好“两操”、“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积极贯彻全民健身活动纲要,学校“两操”、“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和“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两操”“课外体活、大课间、特色体育活动”更要促进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所以要认真组织、检查各班学生开展好广播操和下午大课间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5、继续抓好业余训练,争取更大成绩。认真抓好我校业余训练工作,春、冬季是训练的大好时机,为了全面进步我校各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体育组决定对我校各运动队全面选拔和分项强化训练,力争在今年的市、区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校争光。重视体育课安全问题,体育课的安全问题是我们体育教师所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上课前,应认真检查场地器械是否牢固安全;在课堂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在教授教养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

  学校体育老师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健康为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二、教学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5.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

  三、教学目的

  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4、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5、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实心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6、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7、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8、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教学重点:

  1、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2、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教学难点:

  1、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2、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xx人,学生们对体育课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对于刚刚接触体育课的一些新同学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他们的的兴趣,发掘其潜力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初期,他们生性好动活泼开朗,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常规还不大了了解。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将因材施教,提高兴趣,发现体育人才,重点抓课堂纪律,强化课堂常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

  授课时数根据学校要求,本学期共讲20周,每周体育授课为3学时,共60学时。每个学期实际上课定为16周,共48学时。上课过程中,若因场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将临时调整。第一学期以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配以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多上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每次授课一个到二个主教材(如:跑步或;立定跳远)其余(如篮球、队列队形、身体素质)训练将作每次课的准备部分内容。每节课都争取有一个或两个小游戏。

  六、教学要求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七、具体措施

  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重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体育课上的活动。利用体育运动游戏项目,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分组形式开展教学,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1、重点培养课堂教学常规,狠抓队列队形、路队和两操;

  2、针对学生在平时体育锻炼的弱项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使每位同学的每个技术动作都能到位;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工作计划3、利用奖励措施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4、重点训练学生的队列队形;

  5、重点强化课堂常规。

  6、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7、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8、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9、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好对他们的培养。

  学校体育老师工作计划3

  一、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维性。都从传统模式中带来更新与改革。其中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指导思想,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健身育人课程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现状分析:

  高三年级的学生中有部分男同学躺倒不干且学习习惯不好的,经过上学期的常抓不屑虽有好转,但还有极少的同学不但自己不学好,还影响其他后进同学的进步。还带了个别同学开始有偷懒的行为。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好的,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的。

  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田径(短跑、中长跑),体操(以广播操为主)、游戏、篮球、足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篮、足球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更多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本学期共讲20周,每周体育授课为2学时,共40学时。上课过程中,若因场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将临时调整。二、具体实施计划

  第1周—第4周1、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2、武术理论知识

  第5周1、短跑教学2、游戏

  第6周—第11周1、复习短跑2、武术搏击(实践课)

  第11周—第14周1、中长跑、游戏2、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第15周—第16周1、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并在比赛中应用

  第17周—第18周1、全面复习本学期内容准备考试

  第19周—第20周科目考试计划应达到的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1,身体发展目标: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国家体锻达标合格率力争达到90%以上,为我校连续保持体锻达标区先进单位作努力。

篇10

关键词:化整为零;阳光体育;科研引领;特色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59-02

2013年6月13日,南京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暨阳光体育观摩展示活动在建邺区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举行。江苏省、市各级体育专家、领导与来自南京市14个区的一百多位体育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体育教研组向出席活动的老师、专家们展示了网球、武术、健美操三门体育校本课程。

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丰富的体育校本课程、创新的“阳光体育课程”赢得了参加活动的全体老师及专家们的高度赞许。那么,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以下简称“中华上中”)对阳光体育课程进行了哪些思考、改革和实践呢?

化零为整,效能加倍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次强调:要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认真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

为响应通知要求,有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中华上中在体育场馆建设、体育教师配备、体育课程开发、学生体育专长培养等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调研与实践,形成了学生主导、教师指引、全员参与的学校体育教育运行机制。中华上中就阳光体育活动课程的时间做了大胆调整,将原先的上下午各半小时整合为下午放学前1小时。改革后的“阳光体育一小时”节省了以往进退场和组织活动所损耗的时间,化零为整,延长了运动时间,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之余有更多的时间来选择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这一改革在体育兴趣培养、运动技能形成、体能素质提高等方面的收效是十分明显的:2013年的南京市中考体育测试中,中华上中初三学生全员满分通过!

内容丰富,个性飞扬

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团体活动和俱乐部活动。团体活动包括集体跑操、武旗操两项。跑操是学生从铃声响起后自教室开始跑向操场,围绕操场跑步2~4圈。看似简单,其实这个设计首先是旨在每天巩固学生应急逃生的训练,其次是用这种形式为下一步的锻炼做好准备活动。

团体活动中,学校自编自创的武旗操尤其值得一提。首先,武旗操选择了屠洪刚的歌曲《精忠报国》为背景音乐,音乐响起,整个中华上中校园内就别有一股民族自豪感飘涌弥漫,这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其次,武旗操选用校旗作为器材,兼具中华武术和大型团体操的两项功能,符合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及情趣爱好,同时也是对学生爱校教育的延伸。武旗操动作的创编,既有武术的刚柔并济、开和自然,也有团体操的整齐划一、气势恢宏,可以说是寓德育、体育、美育于一体,既有利于锻炼身体,也适合广场表演。自教授并开展训练以来,深受学生喜爱、家长赞誉、社会肯定,武旗操已成为中华上中一道别具特色的亮丽风景。

俱乐部活动是最受师生欢迎的,包括身体素质训练、球类(篮球、网球、羽毛球、板羽球、乒乓球等)运动、体育趣味游戏、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在内的近二十多个体育俱乐部活动,让学生尽享运动快乐。俱乐部课程规定每班每周至少一次的身体素质训练和一次体育游戏,所有活动采取菜单式课程模式,周一至周五以班级为单位轮换选择俱乐部,每个月俱乐部内容不一样,网球等锻炼器材由家长自愿购买或者选用学校提供的器材。每到俱乐部活动时间,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师生灵动的身影,挥洒的汗水,欢快的笑声,每个来访者都会被这气氛感染,深深体会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欢乐。

“体育导师”,跨越学科

为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在自主选择的俱乐部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发展体能、提高技能水平,学校在设计多项体育活动项目时就考虑到,要给每个俱乐部配备至少两名“体育导师”。体育老师只有那么几个,怎么解决这个“供求矛盾”呢?校长把目光从体育教师转到了其他学科的教师身上,既是给学生当导师,又促使自己参与锻炼,学校还将这些“导师”们的工作计入工作量考核,真是找到了一举多得,一炮多赢的好方法。

数学老师许吴山不仅数学教得好,还爱好打乒乓球,算得上水平很高的业余选手,学校开展每天一小时大课间活动后,许老师主动报名给学生们当乒乓球项目的“导师”。不仅如此,王校长自己也是阳光体育导师,大课间时她会穿上运动服和一群孩子一起打篮球。除了让每个有体育特长的老师都当上阳光体育导师,中华上中的每个班主任也成了学生们体育锻炼的第一负责人。

科研引领,课程指路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任何短视地将应试作为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都将在未来付出惨痛代价。但是,体育教育也应是科学的,只有依靠科研的引领,将体育课程设置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使其发展健康,成果丰硕。

中华上中不仅在阳光体育大课间的时间和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在体育校本课程的设计方面也是花足心思,建构了包括校本体育必修课程、校本体育选修课程、体育特长训练课程三个层次的校本体育课程。本学期,选修开设了包含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武术、青奥小记者、健美操等共计八项校本体育课程。

2013年,学校成立了武术队和跆拳道队,每周三下午的选修课时间,分别由南京市武术协会的武术专家和南京市体育学院跆拳道队的专业运动员来校授课。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到了“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磨练了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在5月份的亚青火炬手选拔汇报表演中,学校武术队受到市体育局领导的表彰。

中华上中把对体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转化成课题,《提高初中阳光体育活动有效性与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实践研究》在2013年成功申报并立项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同时,该课题也正在申报省级课题。

体育特色,助力青奥

在办学理念上,中华上中将网球和武术确定为两项体育特色科目,力争使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至少具备两项特长。

中华上中打破校园有型的围墙,引进社会资源,与南京市网球管理中心合作,成立了南京市青少年网球基地学校。作为网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中华上中在建邺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新建了4片标准化网球场,不仅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安排了网球类活动,更请到南京市网管中心的专业教练开设了网球选修课,进行每周2节的网球校本课程教学。

得天独厚的运动场地条件使各类网球类活动、赛事得以在中华上中开展。自2012年底至今,已有华东地区少年儿童网球邀请赛、南京市教师网球培训班、2013年南京市少年儿童网球赛、2013长河CTA网球户外嘉年华暨“京山杯”全国小学生南京站趣味网球大赛相继在学校成功举办。

优质的训练场地,专业的教练指导,良好的练习氛围,吸引中华上中学生积极参加到网球运动中。他们自发购买球拍,配备运动器材,热情关注网球赛事,网球已然成为了中华上中最亮眼的特色课程。

为了更好的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中华上中以开拓者的精神前瞻未来,积极与韩国大邱岭南中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在网球与跆拳道教学方面交流经验,促进体育类校本课程的国际化发展。

未来展望,多彩阳光

创新的阳光体育模式、丰富的校本体育课程、多彩的体育赛事参与使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的学子们浸润在体育带来的幸福中,沉醉在体育带来的激情中。

而学校则通过丰富的体育校本课程设计和举办承办的各项体育活动(赛事),向社会展示了中华上中在体育教学、体育社团创办、体育课程建设和校园体育文化营造方面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