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篇1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让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也得到了重视,目前我国各地区城市在园林生态绿化建设规模上都有所扩大,这让城市形象和品质都得到了提升。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园林病虫害问题,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在对园林植物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过去的防治病虫害方式主要是将病虫害以及虫害源头进行扑杀,这个思想已经在大部分人的心中生了根,可是现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局限于扑杀,而是可以容忍一定数量的有害生物存在,只要其危害不足以对植物观赏产生影响即可。

城市园林生态圈中,人类、害虫、天敌、植物、环境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复杂的循环圈,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所以植物病虫害防治要以生态学为基础,从管理上就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尽量不使用化学药物来进行灭虫害,多采用自然相克的原理来对虫害进行控制,平衡生态圈的稳定。

所以在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规划的时候,需要对全局进行把握,将生态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都纳入考虑范围,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可。在此基础上,要做好检疫工作,为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条件,适当使用化学药物防治,采用多种防治方法并用的方式来进行预防和治理。

1、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病虫害对于植物的生长及其不利,而且对于植物的美观会产生影响,对植物城市园林尽管造成损坏,因此需要加大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力度,而在防治过程中,需要遵守防治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生态原则: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从总体的园林生态出发,以病虫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出发,全面分析各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生态平衡及防治效果的关系,进而综合处理植物病虫害问题。

1.2控制原则: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对病虫害加以控制。

1.3客观原则:在展开病虫害的防治时,需充分结合地区的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熏烟及喷雾等,不可盲目操作。

1.4效益原则:展开病虫害的防治目标在于以最少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的投入,来控制病虫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采取的相关措施要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避免破坏及污染生态环境。

2、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措施

2.1建立健全各项园林管理制度

园林管理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合理完善的园林管理制度来规范各项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组织的领导,以切实做到防治人员队伍的专业化,要充足储备各种类的高效低毒农药,要齐全配备各种药械,以预防突发性病虫害出现时可以及时有效的展开控制。需要强调的一点的,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不能单一应用某种农药,应该交替使用不同农药,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形成耐药性。

2.2做好植物检验的工作

随着我国生态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园林的绿化面积日益增加,国外和国内园林部之间的交换苗木品种的活动日益增多。在这同时,也为人为的传播园林各种植物疾病提供途径,所以在引进国外的苗木品种时,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展开植物检疫,将进苗地区容易传播、繁殖快速而且危害大的病虫种类作为是重点检疫的对象,不可将危险性的病害虫传出或者是传出。

2.3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一方面要估计植物对于绿化和美好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合理进行搭配,注意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当地严重的病虫害种类喜好的植物,应该尽量少种或者是选择具有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规划来进行病虫害防治。

2.4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植物长势和病虫害的发生及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做好养护管理,在植物生长较差的时候多浇水、施肥、除草,让植物自身的抗虫害能力获得提升,在秋冬季节进行修剪,将已经被病虫害侵蚀的枝条进行修剪,让植物能够有足够的养分越冬,降低病虫害的传播,增加植物的透光度,消除病虫害滋生的潜在隐患。

2.5合理应用各种诱杀技术

向外引进苗木品种,有可能会引进其它的苗木病虫害,在加强检疫的同时,还要重视各种诱杀技术的应用。诱杀技术主要是以害虫害的趋化性以及趋光性作为根据,将害虫诱集于一处进而杀灭的一种技术。现阶段,灯光型的诱杀技术、色胶板的诱杀技术、诱饵型的诱杀技术以及性外激素的诱杀技术比较常用于园林病虫害的诱发中。这些技术操作起来快捷、简单,不仅投资少,且应用效果佳,同时还可以保护人居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

2.6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药物防治不能盲目使用,非不得已的时候才能使用,并且优先选择低毒、污染小的化学农药,尽量不使用广谱性农药,而且不要长期固定使用一种药物,防治虫害出现抗药性。用药最好是根施或注射,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2.7要合理选择无公害的农药以及施药技术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无公害的农药以及施药技术,是非常关键的。生物农药、杀虫剂以及仿生农药是目前最常用的几种无公害农药。除此之外,高效氯氰菊酯为除虫菊酯中具有最高药效的药物,在新型的杀虫剂之中,定虫眯以及吡虫啉尤其是适合于刺吸式德害虫,可放心使用。在施药技术的应用方面,若是采取常规喷雾的施药法,有可能会出现比较多的弊端,造成尽管使用可高效的除害农药,可是收到的双重效果却是较低的。

篇2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病虫害;青海云杉

随着国家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重视度的逐渐提高,对于自然保护区森林病虫害防治也有一定的深入研究,但是因为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病虫害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就需要针对病虫害防治现状,提出整改措施,希望能够满足森林病虫害防治要求。

1、寿鹿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1.1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逐渐提升。最近几年,因为自然保护区当中人工造林面积逐渐增大,所以,单一树种造成的病虫害威胁在不断提高。再加上气候环境影响,使得冬季偏暖、干旱等现象频发,使得病虫害自然死亡概率逐渐降低。再加上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也在无形中增大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1.2病虫害种类逐渐增多,并且损失也在日益加重。随着病虫害范围的扩大,其种类也在逐渐增多。其中,已经被发现的病虫害的治理难度在逐渐提升,再加上未曾发展的病虫害的影响,就使得其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直接的威胁,让自然保护区面临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

1.3顽固难治。在寿鹿山自然保护区中,最为严重的病虫害包含了云杉梢斑螟、云杉蠹虫以及锈病等,一旦出现这些类型的病虫害,就直接的连片出现。如果不能及时的控制与防治,不但会增加防治难度,同时还会急剧扩大危害局面[1]。

2、寿鹿山自然保护区树木病虫害防治措施

2.1注重检疫,严格防范新病虫害的侵入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病虫害传播也在急剧增长。所以,为了避免因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病虫害蔓延,就需要做好相应的检疫工作,避免具有危害性的病虫害侵入到自然保护区。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优良树种的选用,能够强化自身的检疫能力,避免病虫害被扩散。利用天然林保护工程,注重现有树木保护,杜绝乱砍滥伐和盗伐的问题,确保森林结构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对于现有的灌木林地、宜林地等需要采取封禁的措施,避免人为的干扰与破坏对其生长造成影响,尽可能提高林分质量,帮助其提升整体的抗逆性。

2.2提高防范措施,注重融合森林防治科技含量

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病虫害防治,无法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针对自然保护区病虫害的种类,就可以调整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基于现有的保护方法,通过营造混交林,采种壮苗等方式,实现林业的集中化管理。强化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将病虫害与林业的发展相互联系,促进协调发展。在防治病虫害方面,需要坚持积极防治,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考虑到自然保护区数目病虫害的种类较多,再加上病虫害威胁的面积较大,所以应该避免认为的农药使用,采取封育和营造的方案,来提升树种的自身抵抗能力,拓展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如果自然保护区地形位置相对平坦,则可以利用化学剂的方式来救治,通过Bt制剂、病毒制剂等农药,使用低残留、无污染的化学药物,就可以满足高效与安全施药的要求。在治理方面,也可以选择以虫治虫的方式,通过天地昆虫的适当引入,也可以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

2.3减轻人为干扰,完善生态保护

保护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就需要尽可能降低人为破坏,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确保森林资源完整性得以保护。通过封山育林的措施,实现封禁保护,就可以快速恢复森林资源,提升整体的抗病性。同时,也可以选择退耕还林的措施来加以保护。注重对自然保护区林地的综合治理,增加林地制备的覆盖面积,将耕地还给林地,确保生态环境不会退化。在植树造林方面,就应该合理的选择树种,来提升林地整体的抚育能力,并且将病虫害的防治贯穿到整个造林过程之中,这样才可以确保病虫害的防治可以局限于可控的状态下。如果林地病虫害问题严重,则可以选择防治与抚育相互配合方式,控制危害,防止其蔓延。

2.4青海云杉病虫害防治

2.4.1突出重点

考虑到在青海云杉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其种类多、危害大、分布广,所以,就需要集中物力和财力,做好防治,特别是针对传播蔓延快、面积大河危害性强的病虫害,就应该重点防治。如,对于云杉梢斑螟而言,化学防治中40%氧化乐果乳油、25%灭幼脲悬浮剂和4.5%高效氯氰菊酷乳油是防治云杉梢斑螟幼虫的有效药剂。物理防治则考虑在越冬幼虫活动前,剪除被害梢,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在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布置各种诱虫灯进行灯光诱杀成虫。当然,青海云杉还存在其他的病虫害,如云杉蠹虫和锈病。在具体的防治中,就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好相对应的防治处理,这样才可以确保青海云杉的生长不受到任何的影响。

2.4.2提高综合防治手段

在综合防治方面,就是选择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互结合的方式,注重营林技术预防和生物防治的大力推广,能够科学使用化学农药,这样才可以保护好天敌和有益生物。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到危害特征、生长状况以及症状,掌握不同环境之下生物生长的规律与特性,进而针对性的选择防治时机和治理措施,才能够满足最佳的效果要求。如果处于山区,出现青海云杉大面积的病虫害防治,如果处于林分郁闭的条件下,就可以通过杀菌和杀虫综合防治的方法,同时,克服水源不足以及交通不便等问题,也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3]。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就需要对其现状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可以提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敏琦.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6(02):41.

篇3

关键词:园林植被;病虫害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一些园林植物病虫害也在不断发生,有的已经对园林植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园林工作面对的一项重大难题。现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现状、遵循的原则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发展方向做一初步论述,以供广大园林技术人员了解和参考。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常常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使得很多花类植物出现花苞坏死、腐烂,植物的茎叶呈现残缺不全和畸形,不仅使植物失去了观赏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绿化效果,有一些病虫害可以造成植物品种的质量逐年下降,并最终导致整棵植物死亡或者整片植物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居住环境,虽然使用化学药剂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止效果,但是很难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必须使用生物防治等可持续发展手段来提高防止效果。

有资料显示,香樟树极易遭受黄化病和袋蛾类虫害的侵袭,黄化病是一种全株类病害,主要发生在生长季节当中,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石灰或者垃圾偏多,植株严重缺铁,根系生长受阻。一旦出现此病,香樟树的嫩叶就会呈现黄白色,叶片的下部出现淡绿色,如果不加以及时的治理,严重时会导致整棵树的树冠变成黄白色,新生枝叶焦头,甚至枯死,使当地政府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必须对园林植物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防治措施来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从另一方来将这也是存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遵循的原则

由于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到园林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到城市园林生态建设,所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要,但是在防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生态原则

生态防治是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科学地协调绿地系统中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增加物种多样性,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达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从园林生态出发,从病虫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出发,综合考虑生态平衡及防治效果的关系,进而综合处理植物病虫害问题。

2、控制原则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在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然调控,人为干预,是提高自然控制病虫害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栽植树种多样性的选择、栽植植物的合理配置、优质苗木的选择”等都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基础。

3、客观原则

在展开病虫害的防治时,需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各种因素和病虫害生长发育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采取熏烟及喷雾时,应综合考虑有利于施药的气象条件,同时要抓住病虫生长发育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病虫害发病初期或害虫在初孵化至3龄之前抗药性最弱,是施药的最佳时期,同时要分清防治对象的类别,不可盲目操作。

4、效益原则

开展病虫害的防治目标在于以最少物力、财力的投入,来控制病虫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当发生病虫害时,要分清害虫是食叶、刺吸、潜叶性害虫

还是地下害虫;病害要分清是真菌还是细菌、病毒等引起的。分清病虫发生的类别,采取适当的措施,都有利于病虫防治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城市的构建对于处于西北偏远地区的县市而言,处于起步阶段,从构建的过程来看,由于缺少经验,在布局、病虫害的防治上均存在一些不足。

1、缺乏全民参与性

园林植物归属权的多样化使防治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漏洞,很难做到统一协调。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园林处管辖范围的植物容易及时治理,而城乡结合处山地植物发生的病虫害很难及时进行防治,致使这些地方的受害植物成为病虫害的繁殖体。

2、防治困难

园林植物差异很大,因此对器械的种类和质量要求很高。例如对于人行道树的病虫害防治,要求喷药高度必须超过树冠的高度,很多药器械难以达到要求;又如天牛的插毒签防治等方法,由于树体高,虫口多集中在顶部,人力、物力、财力均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影响防治效果。

3、环境污染

用药不当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会威胁人们的健康,使园林病虫害防治上适用的农药种类受到限制。因此,许多农林业上使用效果好的农药,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上却不宜使用。同时城市园林绿地或绿带往往是多种植物构成的,农药使用不当也会对某些植物产生药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观赏价值。因此,在不了解一些新型农药性状的前提下,不宜大面积使用。

4、人工防治病虫害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防治天牛砍伐病枝、截干等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虫口数量,也是目前西部偏远城市广泛采取的措施,但同时也破坏了树形,失去了植物的整体美和破坏了植株间的协调性。

四、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发展

1、坚持可持续发展

植物――病虫――天敌间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法则,存在某种自然控制关系,使病虫种群密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波动。只有病虫害的危害后果超出经济阈值方可考虑予以防治。防治上要求100%的防效是不科学的要求,它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造成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严重后果,要达到持续的、有虫不成灾的效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时,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辩证地看待环境、植物、病害、虫害、天敌和各种防治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可持续发展,从控制病虫害的基础抓起,把病虫害防治纳入园林建设总体工程范畴。

2、加强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科学的种植和管理,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在绿化设计时,从园林生态系统总体出发,依据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和发展的环境要求,抓住影响病虫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科学种植、管理,营造出有利于园林植物和病虫天敌发生繁衍的生态条件,达到预防或减少病虫发生的目的。其次,要加强生态手段防治园林植物病虫的研究,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选用生物农药和化学信息素来防治园林害虫,利用化学信息物质来控制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园林植物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多种因素综合考量

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调控、综合防治以及害虫生态治理的角度考虑,仅以杀害有害生物个体为唯一目的的做法,不是最佳的防治效果,它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必须以生物间动态平衡规律去考虑防治措施,防治病虫的目的不是消灭害虫,而是要控制病虫,使其不对园林植物造成明显的危害。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预防放在第一位,把防治作为预防的补充。

结束语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要求较高的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园林的管理者具备加高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不同季节的病虫害情况和防治措施,而且还要在工作中充分考虑人与生态环境等突出因素,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应用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止中,提高园林植物的质量,促进生态的平衡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道标,张昊民.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深圳农业信息网,2013,(2):42-45.

篇4

一直以来,森林病虫害基层测报工作就是森林工作站的一个重点工作。只有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出现,才能够保证森林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确保我国现有的森林面积不受损失。

二、各个监测网点做到分类管理

在不同的县级地区,所在的生态环境、气候和降雨情况不同,所可能产生的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县级各个网店的测报监理工作,应该在全面监控和掌握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区域的监测网店做到分类管理,对于一些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做比较严密的测报管理,对于灾害较少的地区采取踏查的测报方式。分清主次,以便于更有效的做好测报管理工作。针对不同方式的测报管理机制给予相应的测报资金,做好资金的运转和比例调控,以便于将更多的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做好森林病虫害的测报工作,最大程度上减轻病虫害所带来的损失。

按照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于监测点进行合理的分配,一如在病虫害常发区域建立严密监测点,这些区域往往是病虫害最为严重的地域之一,加强对这些地域的管辖和监测,能够更有效的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在严密监测点设置有7到8个固定监测点和八个以上病虫害的临时监测点。根据以往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该地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至少四到六次的调查次数。在一些病虫害偶尔发生的地区设置机动调查点,要求对其设置6到8个临时性的病虫害测报点。对于一些常年都几乎没有病虫灾害的地区设置报告点,不需要设置临时调查点和固定调查点。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在相关县级设置9个严密监测点和21个病虫害机动调查点和两个报告点,它能够在实际的测报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提高了病虫害的预测监理工作,增强了对于病虫害防治的主控性。

三、完善测报管理规章制度

制订了《森林病虫害测报及森林植物检疫实施细则》、《红脂大小蠹调查补助及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森防方面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测报员的工作职责、测报调查区域、时间和方法等作了详细规定,并将测报工作长期作为各基层林业站、林场责任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测报员的工作积极性,上报的虫情材料合格率大大提升。

四、强化森林病虫害预防硬件设施完善

硬件设施是重要的基础之一,因此,要着力加快森防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在原有实验器材和野外工作工具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预测预报硬件建设,引进现代化的大型设备,建成完善的办公、测报、防治、检疫检验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

五、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

只有一个好的测报团队,才能够将测报工作及时认真的做好,在监测之前,对于病虫害的发生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威胁,以及做好监测管理工作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所具备的重要性进行一定的灌输和学习,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测报员对于监测工作的工作认知和责任认知。在此基础上,测报工作的完成,不仅仅需要测报工作人员对于技术要熟练地掌握和了解,也需要测报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作为森林病虫监测的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技术培养应该作为重中之重。测报员因本身的工作经验、培训程度、工作经历、工作时间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在对测报员培训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测报员予以一定的考核,并进行优秀等级、中等、和比较低下水平的等级分类。针对不同测报员的技术水平给予相应的工作培训。在注重对测报员理论技术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实际工作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和训练。例如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先对测报员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培训,比较优秀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通过对森林检测的实际操作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互融合和贯通。

六、提高测报工作技术的科技含量

想要能够更加精准的做好测报工作,就需要针对测报工作的测报技术和测报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探索。在以往的80年代的时候,县级病虫害的管理和测报工作只是对一些矮小林木的病虫情况进行考察,这种考察方法并没有对于病虫情况的检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再后来90年代中期,更多的林分开始进入中龄林,对于以往的针对矮树的监测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新的形势,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为此,为了做好适应工作,针对病虫害监测技术人员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探讨,最终推出了一种新的“振落法”的监测方式,它的应用是用木棒对于树木进行敲击,从而对于病虫的震落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得病虫情况的监测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社会不断发展,世界环境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变之中,要想更加精准的在不断的环境改变之中保持着较高的效率,森林病虫害监测工作就需要我们对于监测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病虫害新的形势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以往病虫害的监测方式进行总结和改良,及时组织测报工作人员进行探讨和实际操作实验等,结合大家的力量,不断的对监测工作进行改良,从而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真正意义上落实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七、森防工作今后发展方向

今后森防工作应逐步建立健全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体系、检验检疫体系、综合治理和应急防控体系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以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完善危险性病虫防范机制。强化森防目标管理,重视监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从源头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抑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危害,并防范新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以实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八、加强检测,综合治理

1、切实落实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加快我国的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早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保护森林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降低森林病虫害损失,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同时,提高人们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到林业部门的日常议程中,作为新世纪的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从根本上推动绿化造林的速度,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2、强化对森林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

预测和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将病虫害的调查检测分析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对病虫害的动态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掌握,实行定岗定位、责任到人、定时调查、指定方法、固定地块,避免病虫害造成严重的危害。从发展的角度观察,以县为基本预报点,迅速建立起全省的健全、全面覆盖的网络预测预报体系。并结合本区域的气象 气候以及林木资源状况等资料,实现对全省病虫害情况的长期预警预报监测,为我国林业部门实施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3、充分利用和开发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科技是森防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持。由于我省在森防工作中尚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因此,采取有目的性的改进尤为重要。首先,应坚持生态林业建设原则,以保护好现有林地为基础,实行适时适地造林,栽种良种苗木,营造混交林,并将森防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其次,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早期预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加强林木自然的病虫抵御能力,推动病虫害防治与林业生产和谐发展的科学道路;最后,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农药的使用规定。

4、加强林木的检验检疫,杜绝病虫的入侵

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加强对植物检疫相关条例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增加人们对检疫工作的支持与理解;增设森林病虫害检疫检查站,以实现对病虫害的严格检查。同时,对苗木进行源头管理,加强产地管理。尤其是在公路上难以设置检查站的地方,必须加强产地检疫;对国内外进口的各种的森林植物必须经过各口岸检验检疫部门,但在运至目的地后,仍需当地森检部门的认真检验,以确保万无一失。

篇5

关键词:核桃;病虫害;防治技术;成因;南方;南丹县

在党的十精神的指引下,在建设“核桃种植大县”的目标激励下,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努力探索科学发展、富民惠农的新路,大力推进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利用区域的优势条件,将核桃产业列为农业产业结构的一次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振兴与农民创收。然而,核桃病虫害的防止也是一项较为棘手的问题,需统筹各方力量合理解决。本文立足于南丹自然环境特征与核桃病虫害的类型,就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给出一些可行性的技术策略。

1 南丹县发展核桃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南丹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位于旅游名城与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之间,距离三峡龙滩电站仅70余千米,与荔波漳江风景旅游区仅相隔一江。由于常年受到海洋季风的影响以及森林覆盖率高,南丹县气候终年凉爽,年均温度仅16.9℃,年降水量1470毫米,无霜期达307天,山清水秀,四季皆宜人,气候较为独特,降雨丰沛,日照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四季如春,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南丹县地势南低北高,多数区域的海拔在500米-1000米间,地形异常复杂,属于中亚热带山地气候。植被状况优良,但又有一定的地域差异。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无疑对发展核桃产业奠定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2 南方核桃病虫害的主要类型

南丹县境内核桃的种植较为普及,同时,核桃病虫害的类别也呈现多样化特征,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2.1 云斑天牛

这类病虫害以蛀干危害,它有一对高于体长的触角。成虫呈现黑褐色,背部通常有一对浅黄色或白色的斑纹,体表的绒毛呈白色状,所产卵是淡黄色的、长卵呈圆形。幼虫是淡黄色,前胸具有两个明显的黄白点,该小点的上部各有一根刚毛,虫蛹是乳白色的。云斑天牛以幼虫或成虫在蛹室、蛀道度过冬季,次年初夏成虫便会出现,并咬烂核桃的嫩叶。该虫通常在距地面40-160厘米的树干浅凹槽行产卵,约半月幼虫孵化成功。被云斑天牛啃食的核桃树皮多有腐蚀印痕,皮纵向开裂并伴有液体流出,紧接着蛀虫进入木质部,虫道大约长24厘米。

2.2 核桃溃疡顽疾

该顽疾在绝大部分的核桃产区均会发生,是一类真菌引发的病害,主要危害幼核桃树的嫩枝、树干,通常受其危害的植株率达25%-40%,直接致使落果日期的提前到来,使得果实的总产量显著下降,果实品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若在重病区域内,被危害的植株率能达到80-100%,极大地遏制了核桃植株的生长繁育,出现枯枝甚至整株衰亡的几率空前加大。

2.3 黑斑病

黑斑病主要因细菌侵染所致,在6-8月出现于叶与新长成的树梢上,通常病斑呈现黑色,严重时核桃植株叶柄上会产生黑色的细条斑纹,产生病害的核桃枝叶发生皱缩现象,容易下落。

2.4 核桃枝叶的白粉病

这类病害多因囊菌的白粉菌侵入感染,在春夏之交的核桃枝叶上具有一层网状白色的霉层,该层逐渐加厚呈现明显地白粉状,在秋天的白粉层上,易出现大量发黑的细小颗粒,核桃枝叶感染该病时的叶芽异常娇嫩、形变卷曲,若不及时防治,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坏死。

3 核桃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性策略

3.1 广泛宣传,加强核桃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型培训

南丹县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通过县、乡、村三级会议的形式,动员和调动广大种植户投身到防治工作中,通过熟悉核桃病虫害的类型及预防措施,做好技术创新,选派经验丰富的核桃产业指导人员深入乡镇农村,对核桃的栽培、施肥、嫁接、修剪以及病虫害的预防等技术问题开展规范、专业的培训,鼓励种植户加强管护,树立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促进技术防治措施得到一一落实,为南丹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3.2 明确规定病虫害防治责任,制定可行的防治措施

牢固贯彻“谁获益、谁防治”的基本原则,将开发核桃产业与防治病虫害密切结合起来,对病虫害的相对严重的乡镇村庄,需依靠专业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肆意传播,全面提升南丹核桃病虫的防治成效。

3.3 在核桃的生长期要多观察,锁定病虫,提前施药,预防危害

在采摘前后要做到全程防治、滴水不漏,坚持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有机结合的策略性对策,全面掌握病虫害的生物特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注重基础,将优良品种培育引进,在运输中严格把控检疫环节,避免高危病虫害的侵染,进而从根源防治病虫害。

4 结语

总而言之,广西河池市南丹县的核桃产业具有十分有利的发展势头,要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持续增加种植面积,并做好核桃病虫害的防治,搞好技术推广与创新,强化各项技术途径的应用,加大正规管理力度,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篇6

番茄喜温,适宜的生长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16~18℃。低于15℃番茄种子发芽、花芽分化、授粉受精及果实转红都会受到影响;低于10℃生长缓慢,生殖发育受到抑制,5℃茎叶停止生长,2℃受到冷害,0℃即被冻死。高于35℃生殖发育受到影响,高于40℃生理紊乱而热死。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差有利于积累和转输养分,促进植株健康发展,防止徒长增强番茄抗病抗逆能力,提高产量。番茄对湿度要求的基本原则是除发芽、出苗以及分苗定植后的缓苗期要求较高湿度外,其他时期都不需要较高湿度;对水分要求,除定植前和开花期以及转熟期适当控水外,其他各期都应保证充分的水分供应。番茄营养供应的原则是,番茄需肥量较大,各时期都应保证充足的营养,但各个时期对肥量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前期应侧重氮肥,后期应侧重钾肥,磷肥的需求贯彻生育期始终。番茄通过锻炼可提高自身的抗热耐寒能力。北方地区应采用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降低取暖保温费用,保证番茄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以获得高产高效。在不影响番茄正常生长发育条件下对番茄进行低温锻炼,成为保护地番茄管理的主要措施,一般情况下在番茄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需要最适温度,如番茄发芽、出苗、花芽分化、授粉受精及转熟期以及分苗定植之后保证适宜温度,可以促进番茄的正常生长和受伤后尽快愈合恢复生长;而在分苗及定植前则要通过充足的锻炼,以保证安全度过受伤后的艰难时期;在正常生长阶段,温度可适当降低。

一、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1.发芽期(催芽)。催芽前温汤浸种10min或10%磷酸三钠浸种20min可杀死种子内外病菌。将番茄种子置于28~30℃下持续12h,之后于10℃持续6~8h至出芽。无需光照,需较高空气湿度和足量水分。床土按1∶1∶1比例配制营养土,1m2床面施磷酸二铵50g。

2.出苗期(播种至出苗)白天25~28℃,夜间18℃,最低13℃,无需光照,需较高空气湿度和足量水分。注意防治地下虫害和苗期病害,可于床面撒毒谷或百菌清防治。

3.幼苗期(出苗至见心)。白天温度23~25℃,夜间15~18℃,最低13℃。保持较低湿度,但需要充足的光照,并适当控水,猝倒病是此期主要病害,可使用草木灰与百菌清混合施用防治。

4.分苗前期(见心至1叶)。白天温度20~25℃,夜间13℃,最低8℃。尽量控水,保持较低湿度和充足光照,猝倒病也是此期主要病害。

5.分苗后缓苗期(分苗至正常生长)。白天温度25~28℃,夜间18℃,保持较高湿度和足量水分,光照充足,草炭、马粪、土按1∶1∶1的比例配制营养土,1m2施磷酸二铵3~4kg,防治地下虫和苗期病,可撒毒谷,施百菌清或链霉素。

6.成苗期(缓苗后至3叶前)。白天温度20~25℃,夜间13℃,最低8℃。保持较低湿度和足量水分,光照充足。喷施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800倍液或爱多收。病虫害防治同分苗后缓苗期。

7.花芽分化期(3~4叶)。白天温度23~25℃,夜间13~15℃,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同成苗期。

8.壮苗期(5叶至定植)。白天温度23~25℃,夜间8~12℃,最低2~5℃。适当控水,保持较低湿度,光照充足。病虫害防治同分苗后缓苗期。

9.定植后缓苗期(定植至正常生长)。白天温度25~28℃,夜间15~18℃,保持足量水分和湿度,光照充足。底施农家肥112.5t/hm2、磷酸二铵450kg/hm2、尿素450kg/hm2、硫酸钾225 kg/hm2。防治地下害虫和枯萎病,可选用撒毒谷或施百菌清+链霉素。

10.开花期(缓苗后至明果期)。白天温度25~28℃,夜间12~13℃,短期最低8℃。适当控水,保持较低湿度和充足光照。喷施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800倍液或爱多收。防治灰霉病、早疫病和落花落果,可用番茄丰产剂一号加灰霉宁或速克灵200倍液叶面喷施或选用速克灵600倍液,或甲霜灵百菌清500倍液喷防。

篇7

关键词绿色苹果;水肥运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和提高,膳食结构亦随之发生改变。水果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随着环境保护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苹果由于酸甜适度,口感好,营养丰富且耐贮藏(几乎可全年供应市场),倍受青睐。因此,如何生产优质的绿色苹果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绿色苹果生产技术简介如下。

1水肥运筹

选用正确的肥料种类和合理的施用方法是保证生产绿色苹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绿色苹果的生产一定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基本原则[1]。一是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主要是指人畜粪便、厩肥、各类磷肥、骨粉、土杂肥作物秸秆等,富含氮、磷、钾三大要素,而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完全可以满足苹果生长和结果需求。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活动增强,使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营养物质,同时产生酸性物粒结构的形成,增强保水保肥性能,且肥效长,肥效稳定。有机肥多作基肥使用,近年来提倡基肥秋施,原因是此期气温较高,有利有机物的分解,此时正是苹果根系第3次生长高峰期,可满足当年花芽分化和营养积累,为翌年开花坐果丰产奠定基础。主要方法有环状沟施和放射状穴施,深度40~60cm为宜,土层浅的园块可结合深翻改土、逐年扩沟的施肥方法,改善植株的立地条件。二是无机肥的施用。无机肥多作为追肥和补充肥施用,早春可施1次氮肥,促其枝叶生长,同化更多的营养物质;花期可喷1次硼肥以提高坐果率;果实膨大期喷1~2次磷酸二氢钾,提高果实含糖量和品质,并增进红色品种着色。对挂果多的植株追施1次三元复合肥,以增大果个。三是测土配方肥的施用。因地区、土质不同,各地土壤中营养含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了解本地区土壤中各类元素的含量,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施肥方案,以免出现过量或不足。过量不但造成浪费,还会带来不利影响。如氮肥过量,不但造成枝叶旺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衡,而且会抑制花芽形成,导致果实品质下降;若不足,则不能正常生长和结实,还会出现病态。如缺铁,可出现黄叶,影响光合作用;缺锌则出现叶簇状枝和不易坐果等病态症状[2]。四是稀土原素的施用。稀土是近年来开发出用于果树生产上的矿质元素,主要是镧系和钇等,目前主要施用方法是根外喷施。其作用是提高叶片中的过氧化酶活性,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产物,还能增加细胞质膜对电解质外渗的控制力,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性,比如抗寒抗旱等,一般使用浓度为500~1500mg/kg,于生长旺盛期施用效果最好,2次为宜,有效期30d。干旱时全年都可灌溉,尤其是冬灌可增加树的抗寒性,花前灌保证开花坐果,春灌促进果实膨大,满足树体生长需要等,用水要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

2田间管理

覆草可将表土层变为稳定层,枯草的腐烂既为果树提供肥源,又可增强保水保肥功能,有利于改良土壤。于早春用稻草或麦秸等作物的秸秆覆盖20cm厚,宽视植株大小而定,一般2~3m为宜,气候干燥时要注意防火。做好疏花疏果工作,防止挂果过量,每序花留单果,产量控制在22.5~37.5t/hm2为宜。套袋可减少农药和尘土对苹果的污染,并能防除病虫害,特别对着色品种,套袋后上色快,果皮细嫩光洁美观,果肉清脆、商品价值高。花后10~15d进行,用双层为好,袋的规格为16.5cm×13.5cm,用防潮和防菌纸做成,对着色品种在采收前40d左右去袋,时间以早晨或下午为好,避免中午去袋后因阳光强烈而造成日灼。一般品种在采收前去袋即可。发芽前将老皮刮掉可去除越冬病虫源,如轮纹病斑、越冬虫卵等,减少病虫害的发病几率。修剪可使果树生长快,成型早,枝条分布合理,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推迟树体衰老,延长盛果期,克服大小年等,使单一的冬季修剪变为全年修剪,如摘芽除萌、摘心扭梢、疏除徒长枝、拉枝等春季修剪。

3病虫害防治

东海县苹果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轮纹病、早期落叶病、白粉病、腐烂病等,虫害主要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螨虫类、金纹细蛾、天牛等[3]。发芽前用6~7°Bé石硫合剂对越冬的病虫源进行铲除,防治效果非常突出,对苹果全爪螨越冬卵的杀伤几乎达到100%,对上述病害的防治效果亦可提高30%左右,于花前用1次吡虫啉防治蚜虫,花后再用1次0.5°Bé石硫合剂防治白粉病和螨类。挂糖醋罐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梨小食心虫、卷叶蛾、毛虫类等成虫。5月以后用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防治烂果病、早期落叶病等,后期可加用1次多抗霉素。桃小食心虫对苹果危害最重,因此是重点防治对象,通过性激素掌握其发生规律,在成虫羽化高峰期的第8~9天喷药防治,与灭扫利结合可防治螨类,与灭幼脲三号结合可防治金纹细蛾。对腐烂病,勤查、勤治都将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方法是将枝干上的病灶用刀刮除,涂以10~15°Bé石硫合剂,若经雨水冲刷,需再涂1次。防治天牛需勤查勤治,于6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期进行捕捉。

4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是保证苹果品质的关键,采收过早,果实含糖量不足,酸度较大,口感差;过迟,果肉变软,口感绵淡,降低耐贮性能。只有适时采收,才能使果实食用品质最佳,贮藏寿命延长,从而获得较高收益[4]。

5参考文献

[1]潘前,踪贵丽.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03,107.

[2]李丙智,范崇辉,冯存良,等.有机苹果生产技术[J].果农之家,2010(3):36-38.

篇8

关键词:番茄;栽培;管理措施

番茄别名西红柿、洋柿子、狼桃、番李子、金橘、番柿、六月柿、洋海椒、毛腊果,为茄科(Solanaceae)番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每100g鲜果含水分94g左右、碳水化合物2.5~3.8g、蛋白质0.6~1.2g、VC 20~30mg,还有少量的胡萝卜素、矿物盐、有机酸等。可生食、煮食、加工制成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是人们喜爱的蔬菜和水果。

番茄原产南美洲,在我国各地均普遍栽培,以夏秋季出产较多。其产量多与栽培管理密切相关,只有保持适当的管理措施,才能获得高产。

番茄喜温,适宜的生长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16~18℃。低于15℃番茄种子发芽、花芽分化、授粉受精及果实转红都会受到影响;低于10℃生长缓慢,生殖发育受到抑制,5℃茎叶停止生长,2℃受到冷害,0℃即被冻死。高于35℃生殖发育受到影响,高于40℃生理紊乱而热死。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差有利于积累和转输养分,促进植株健康发展,防止徒长增强番茄抗病抗逆能力,提高产量[1]。番茄对湿度要求的基本原则是除发芽、出苗以及分苗定植后的缓苗期要求较高湿度外,其他时期都不需要较高湿度;对水分要求,除定植前和开花期以及转熟期适当控水外,其他各期都应保证充分的水分供应[2]。番茄营养供应的原则是,番茄需肥量较大,各时期都应保证充足的营养,但各个时期对肥量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前期应侧重氮肥,后期应侧重钾肥,磷肥的需求贯彻生育期始终。番茄通过锻炼可提高自身的抗热耐寒能力[3]。北方地区应采用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降低取暖保温费用,保证番茄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以获得高产高效。在不影响番茄正常生长发育条件下对番茄进行低温锻炼,成为保护地番茄管理的主要措施,一般情况下在番茄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需要最适温度,如番茄发芽、出苗、花芽分化、授粉受精及转熟期以及分苗定植之后保证适宜温度,可以促进番茄的正常生长和受伤后尽快愈合恢复生长;而在分苗及定植前则要通过充足的锻炼,以保证安全度过受伤后的艰难时期;在正常生长阶段,温度可适当降低。番茄栽培各个时期的一般管理措施[4]如下:

(1)发芽期(催芽)。催芽前温汤浸种10min或10%磷酸三钠浸种20min可杀死种子内外病菌。将番茄种子置于28~30℃下持续12h,之后于10℃持续6~8h至出芽。无需光照,需较高空气湿度和足量水分。床土按1∶1∶1比例配制营养土,1m2床面施磷酸二铵50g。

(2)出苗期(播种至出苗)白天25~28℃,夜间18℃,最低13℃,无需光照,需较高空气湿度和足量水分。注意防治地下虫害和苗期病害,可于床面撒毒谷或百菌清防治。

(3)幼苗期(出苗至见心)。白天温度23~25℃,夜间15~18℃,最低13℃。保持较低湿度,但需要充足的光照,并适当控水,猝倒病是此期主要病害,可使用草木灰与百菌清混合施用防治。

(4)分苗前期(见心至1叶)。白天温度20~25℃,夜间13℃,最低8℃。尽量控水,保持较低湿度和充足光照,猝倒病也是此期主要病害。

(5)分苗后缓苗期(分苗至正常生长)。白天温度25~28℃,夜间18℃,保持较高湿度和足量水分,光照充足,草炭、马粪、土按1∶1∶1的比例配制营养土,1m2施磷酸二铵3~4kg,防治地下虫和苗期病,可撒毒谷,施百菌清或链霉素。

(6)成苗期(缓苗后至3叶前)。白天温度20~25℃,夜间13℃,最低8℃。保持较低湿度和足量水分,光照充足。喷施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800倍液或爱多收。病虫害防治同分苗后缓苗期。

(7)花芽分化期(3~4叶)。白天温度23~25℃,夜间13~15℃,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同成苗期。

(8)壮苗期(5叶至定植)。白天温度23~25℃,夜间8~12℃,最低2~5℃。适当控水,保持较低湿度,光照充足。病虫害防治同分苗后缓苗期。

(9)定植后缓苗期(定植至正常生长)。白天温度25~28℃,夜间15~18℃,保持足量水分和湿度,光照充足。底施农家肥112.5t/hm2、磷酸二铵450kg/hm2、尿素450kg/hm2、硫酸钾225 kg/hm2。防治地下害虫和枯萎病,可选用撒毒谷或施百菌清+链霉素。

(10)开花期(缓苗后至明果期)。白天温度25~28℃,夜间12~13℃,短期最低8℃。适当控水,保持较低湿度和充足光照。喷施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800倍液或爱多收。防治灰霉病、早疫病和落花落果,可用番茄丰产剂一号加灰霉宁或速克灵200倍液叶面喷施或选用速克灵600倍液,或甲霜灵百菌清500倍液喷防。

(11)坐果期(明果至白熟)。白天温度25~28℃,夜间12~13℃,短期最低8℃。保持足量水分和较低湿度,光照充足。前期施磷酸二铵225kg/hm2、尿素450kg/hm2;中期施磷酸二铵150kg/hm2、硫酸钾225kg/h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800倍液或爱多收。防治灰霉病、晚疫病、叶霉病、脐腐病、青虫、蚜虫、白粉虱、潜叶蝇。防治方法同开花期,并摘去残留花瓣;或用百菌清50%烟雾剂或叶雾净粉剂薰蒸;或施过磷酸钙或叶面喷氯化钙灭杀毙800倍液、万灵2 000倍液,或敌敌畏1 0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800倍液。

(12)成熟期(白熟至转红)。白天温度25~28℃,夜间13~15℃。适当控水,保持较低温度,光照充足。叶面喷磷酸二氢钾800倍液或爱多收。防治腐烂病,可选用硫酸链霉素。

参考文献

[1] 唐高霞.保护地番茄温度控制技术[J].吉林农业,2006(11):23.

[2] 甄占萍,杨会芹.水分胁迫对番茄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1,17(4):98-99.

篇9

关键词:园林工程植物配置原则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园林景观建设越来越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论是理论的阐述或是实践的效果都证明,植物配置在园林工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植物配置的技术和手法,就成为园林专业技术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1、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是设计人员在遵循其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的选材和创作,使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艺术生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园林景观效果。

1.1动静均衡植物配置中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构成了景观的基本骨架,即确定了基本风格。动,是指植物形态自然而飘逸,静,则是指形态较规整和“静止”。在植物配置中,二者比例得当、协调均衡,对景观效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2层次变化为避免景观的单调和刻板 ,需运用多种植物营造起伏错落、蜿蜒曲折、灵动优美的变化空间,其变化的情况,应根据景观的需要而定,如景观的位置及表现风格等。做到层次丰富而不臃肿;分明而不分离。一般而言,纵向,应是从背景树由高到低的变化,而横向,则富于高低起伏的变化。多角度地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

1.3色彩搭配协调园林工程中,为增强景观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选择不同色彩的植物进行配置,如色叶植物和开花植物等。设计应根据景观的性质和功能进行全盘考虑,确定所选植物搭配的对象、位置、和比例,做到色彩对比分明而协调,富于变化而不凌乱。例如,在自然式休息绿地中,应以较多的深浅不一的绿色搭配为主,适当配置彩色植物,给人回归自然的轻松和悠闲的感觉。

1.4季相变化春夏秋冬的交替,是大自然的规律,作为自然的产物,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包括色彩或形态的变化,如发芽、开花、落叶等。即为季相变化。园林景观是大自然的艺术再现,因此,园林设计亦应尊循植物的季相变化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如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配置,以丰富景观内容,充分体现自然之美,从而收到更好的景观效果。

1.5节奏韵律在植物配置中,是指一种或几种植物组合有规律的、连续的反复和变化。如简单韵律、反复韵律、交替韵律等,是园林艺术创作的方式之一。对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道路两旁绿地、中间的隔离带或一些狭长地带,采用有规律变化的植物配置方式,有“起伏”或“反复”的连续变化,使景观带产生如同音乐般的韵律感以及良好的视觉效果,避免单调、平淡和疲劳感。

2、植物种类的选择

在植物配置中,要综合考虑景观的性质及功能,植物的形态、习性、以及地形地貌等,合理选择植物,收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2.1园林景观的类型及功能一般来讲,休息性绿地多为自然式布局,选择植物应以形态生长自然、季相变化较为明显的乔灌木和花卉为主,适当配置整形植物,以丰富景观层次,给人以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感觉;观赏性景观,则应选择形态优美、色彩丰富的植物,多以灌木花卉和整形植物为主,使其造型优美,丰满亮丽,增强观赏性;纪念性景观,多为规则式布局。植物选择中,应以形态较规整和适合修剪整形的绿色植物为主,适当配置鲜花和色叶植物,从而体现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和历史厚重感,增强缅怀或纪念的意义。

2.2植物的习性这是我们在选择植物时,首先要注重的一个方面。自然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而这些规律是由植物对气候、土壤以及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而形成的,也就是植物的习性。因此,植物的选择应遵循其生长规律,选择能够适应某种环境条件的植物进行配置。

2.3植物的形态特征主要是指植株的高矮、大小和枝叶的分布及形状等。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在植物配置中,应做到结合绿地的功能、性质来选择不同形态的植物。比如,在休息性绿地中,适宜栽植树形自然、分支随意的植物,而对于纪念性绿地和道路隔离带等,则应选择树形较规整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植物适合多种景观绿地的栽植。

2.4地形地貌植物配置即选择中,除了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外,绿地景观的地形地貌也是一个应当注重的因素。否则,若植物选择不恰当,栽植地点不合理,则会极大地影响景观效果,或者给日后的维护管理造成不便。例如,在坡地绿化中,宜选用一些大中小型的乔木相配植,形成自然的坡地疏林,林下栽植低矮的花卉和地被(若是较陡的坡地,则应选择不需修剪的种类,以减轻管理难度),增强景观效果。

3、植物配置方式

主要分为自然式和规则式两大类。

3.1自然式配置指植物组合接近自然生长的状态,体现自然美。主要包括:

3.1.1孤植主要作为独立庇荫、观赏或景观构图的需要,一般作主景,其作用主要是划分园林空间、表现植物的个体美等。

3.1.2丛植将植物三五株至七八株不等进行群体组合,形成自然群落,作主景、配景或背景、隔离等。其特点是,配置自然,构图规律,表现群体美和个体美。

3.1.3片植又叫群植。以一两种乔木为主,与其他乔灌木搭配,数量较多,表现群体美,具有成片成林之效果。适宜于较大面积的绿地栽植。

3.1.4带植以带状形式组合栽植数量较多的乔、灌木。多用于道路隔离带等,作背景或隔离措施,形成树屏,富于韵律感。

3.2 规则式配置是指植物组合配置形成各种几何图形,规则、整齐,具有图案美,增强观赏性。主要有 :

3.2.1行植将植物按一定顺序整齐排列栽植。 分为单行、双行,多行(如树阵等)。多用于广场、围墙边等。

3.2.2环植即将植物作环形栽植,主要有圆形、半圆形或多重圆环等,形成图案。

3.2.3带植即带状栽植。较前两种有所不同,主要用于行道和隔离带栽植。具有遮阴、隔离作用,富于韵律感,同时,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

4、植物配置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植物配置除了要结合实际,综合运用以上原则和方法外,还要掌握几个要点:

4.1植物病虫害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园林绿化的重要课题,应从各个环节加以重视。在植物选择和配置时,首先要了解植物感病的情况。在我国许多地区,发生有较严重的食叶性害虫,如刺蛾、蓑蛾、毒蛾、粉虱、蚜虫、介壳虫等。又如重庆地区由于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导致山茶灰斑病发生较为严重,每年5月至6月初、7月至8月为发病高峰期。在配置时,尽量少用容易感染病虫害的植物,以防止和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展,减少养护管理的工作量,提高景观质量。

4.2交通及游览视线由于有的环境空间需要不同程度的开敞,植物的组合搭配要考虑视线的通达。例如,在公路转弯处和交通岛,不宜栽植较高大的乔、灌木,以免遮挡汽车驾驶员视线,造成车辆行驶不便或引发交通事故。此外,植物配置应当注意疏密和错落,避免密不透风,使游人视线通透,具有层次感,增强景观效果。例如,有水体的景观,植物栽植应注意让游人在较远处就能看到水面,感到亲切和自然。

4.3植物配置设计要进行实地勘察设计应当深入现场实地勘察,不能搞纸上谈兵,否则,就会达不到理想的绿化效果,所以,进行实地勘察是植物配置设计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郦芷若等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桂花;栽植技术;养护技术

桂花Osmanthusfragrans(Thunb.)Lour. ,又名岩桂、木犀,木犀科桂花属。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喜光,在幼苗、幼树期要求有轻度蔽阴,成年后在阳光充足条件下生长旺盛、叶茂花繁;其优良品性深受人们喜爱, 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金秋时节,桂花怒放,到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桂花馨香,是市场上的畅销品种。

1 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常绿小乔木,树皮粗糙,为灰褐色或灰色,芽叠生,树高达12m。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微酸性土壤。较耐寒,对气体污染有一定抗性,喜空气湿度较高,但不耐干旱瘠薄,不耐烟尘。常见优良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除四季桂花期长、香气淡外,其他3种花期短、香气重。一般在中秋、国庆期间开花,花期约2周。桂花有2次开花现象,第1次花后2周左右又再度开花。由于早花品种始花期9月中旬,而晚花品种在10月下旬开花。因此从9~10月间可陆续闻到桂花的芳香。桂花花期常受气温和湿度影响,秋季低温湿润,花期较早;反之高温干燥,则花期相应延迟。

2 栽植管理精心养护

2.1 选择园地

因桂花栽植后的生长发育和开花情况与所栽植地块的土壤性状有极大关系。故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富含有机质、呈酸性或微酸性、日照充足的园地栽植,以利于桂花的生长。

2.2 适当整地

在园地选定后,视具体情况进行整地和土壤改良。一般来说,整地宜在栽植前2个月左右进行,以充分发挥土壤的蓄水保墒作用,保证栽植工作的及时进行。

2.3 季节选择

除了炎夏和寒冬季节以外,其他时间均可栽植。但无论何时栽植,桂花树苗要求带有完整的土球并作适当的修剪。由于桂花的主根不明显且侧根和须根均很发达,所以桂花是一种耐移植且栽植成活率高的园林树种。桂花栽植密度要根据栽培目的立地条件而定,作园林观赏树种,通常株行距为2.5m×2.5m。

2.4 浇水与排涝

新栽的桂花树一定要做好浇水工作,并要浇透水,尤其在种植后的1个月内和种植当年的夏季。有条件的可对树冠喷水,以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减少树苗的水分蒸发。另外,为了促进桂花提早开花,在9月中旬,花芽开始萌动时,应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桂花大苗在正常的养护期间不需要大量浇水,在特别干旱的夏秋季节可适当浇水。桂花不耐涝,排水不良会造成大量落叶,根系腐烂甚至死亡。雨季应及时排涝或移植受涝害植株,并加入一定量的沙子种植,促进新根生长。

2.5 合理施肥

以薄肥勤施为原则,以速效氮肥为主,中大苗全年施肥3~4次。春梢是当年秋季的开花枝,春梢长得壮,将来开花就多。早春的芽开始膨大前根系就已开始活动,吸收肥料营养。因此,早春期间在树盘内施些肥料,促进春梢生长。秋季桂花开花后,为了恢复树势,宜迅速补充营养,需施速效肥料。其间要根据桂花生长情况,施肥1~2次。

新植桂花由于根系受损伤,吸收能力较弱,追肥不宜太早。移植坑穴的基肥应与土壤拌匀再覆土,根系不宜直接与肥料接触,以免伤根,影响其成活率。施肥不宜太近也不宜太远,以免不利于肥料的吸收。

2.6 整形修剪

桂花修剪是培育单干桂花的重要措施。及时合理修剪,能使其通风透光,加强光合作用,并可减少病虫害,从而使桂花生长快、树干直、树形美。

2.6.1 抹芽。桂花发芽时,主干和基部的芽也会萌发,应及时将主干下部无用的芽抹掉,使水分营养集中,促进上部枝条发育,形成理想树形。

2.6.1 疏枝。培育单干桂花,应从幼苗开始就要有意识培养主干通直,保持一定的枝下高,剪去无用枝条,一般成材后的桂花枝下高在1.5m左右。

2.6.2 短截。剪去徒长的顶部枝条,使桂花高度保持在3.5m左右,冠幅2.5~3m。移植桂花时,为了保持完整的树型,不宜强修剪,只需剪除干枯枝、病虫枝,疏除重叠枝、交叉枝、纤弱枝,对徒长枝要加以控制。

3 病虫害防治

桂花的三大病害是褐斑病、枯叶病、炭疽病,四大虫害为白介壳虫、盾介虫、全爪螨、红蜘蛛。防治桂花病虫害,应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3.1 物理防治

3.1.1 黑光灯诱杀。利用此灯发出的紫色光,引诱能飞翔的金龟子、刺蛾、地老鼠、蝼蛄等害虫的成虫,使之落进黑光灯下水盆淹死。黑光灯宜设立在地形开阔地带。

3.1.2 黄色捕虫板诱杀。可用于监测,并能有效控制粉虱等害虫的初期数量,防止暴发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