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作业成本;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医院

近年来,医院面临的内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医院的成本管理体系也要进行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满足现有的管理体制的各种要求。笔者通过对A医院的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医院的成本管理举措因为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的不力以及成本管理组织的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其应有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将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来进一步的研究医院成本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从而对医院成本管理中的主要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让医院的成本管理体系有所改善,最终建立起现代医院拿过适用的成本管理体系。

1A医院作业成本预算体系设计

医院的成本预算主要是作业所需要的成本的总量,包括两个部分数量和价值。

1.1作业成本因素中的“量”的因素

作业成本因素中的“量”的因素也就是作业资源的需求量,也就是医院各个作业中心估计的资源的需求量:例如,人力成本需求量一般来说指的是需要的人员的数量;物资需求量指的是在经营的过程之中,为了完成各项作业所需要的物资的总量。

1.2作业成本因素中的“价”的因素

作业成本因素中的“价”的因素也就是医院为取得各项成本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既可以是单位的成本也可以是数量乘以单价的总成本。所以,这部分的预算包括单位成本的预算以及单位总成本的预测。

2A医院作业成本预算的编制方法

2.1整个预算周期的起点是预算的编制问题

成本预算是医院整体预算的重要环节。要依据成本预算的内容不同,根据成本预算性质来选择恰当的预算的编制方法。比如:在一定时期内人员的工资、固定资产的折旧等是不随着作业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属于固定成本,可以用固定预算法;作业中所消耗的水、电、取暖等费用和作业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然而是不成比例的增减,可以考虑使用基数法;药品、卫生材料等与业务量之间是密切相关而且二者之间成同比例的增减,所以关于这部分变动成本的预算可以用弹性的预算法;有些医院运行之中所不可缺少的、为了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比如,职工的业务培训费、宣传费以及招待费等可以用零基预算法。

2.2年度作业成本的需要量预算

对医院各级作业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初步确定医院各作业单位的成本需要量。对医院的各项作业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每个部门具体需要哪些方面的作业以及每项作业完成所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源,并依据医院现有的条件以及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与调整,为每一项作业都配备资源,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各项作业预计完成的作业量,这样就能够预计出医院作业成本的需要量。根据计划期的门诊数量、住院的病人数和病人的结构,对完成预算所需的作业量可以进行预测,比如,物资的采购、发展新技术、处理的材料、治疗病人、维持病人关系等这些种作业的需要量。假如在医院的决策当中某些作业或许会有重大调整抑或是作业流程有被优化的可能,那么就应对作业资源的需求量进行相应调减。在对医院的作业成本需要量确定好之后,医院的决策就要对资源需要量的供应能力进行考虑,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筹集资金,把对作业成本需要量的相关预算转向财务预算。

2.3分解落实成本预算到各作业部门

分析完医院的各部分作业后,要根据预算期之内的各作业所需要的资源耗费为各作业指定成本与费用的标准。依据作业的流程,为各作业配备合理的人力、物力、财力。假如在已经知道预计作业的数量和预计作业的单位成本的前提之下,我们就可以得到各项作业的预算的总成本。每一个作业的预算成本的总和就是该医院本年度的预算的总成本。完成全部预算的总成本是需要各作业中心来进行落实的。再把预算的总成本分解到各个作业中心时,要与作业中心的责任、权利进行结合,该作业中心要有能力和有责任控制所分解的成本。

3A医院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

作业成本法可以把A医院成本核算分为三个阶段:其一,利用医院的HIS系统对医院各科室的总成本进行核算。其二,前面的基础上,开展对项目成本的核算。医院科室的总成本中可以直接计入到医疗项目的成本就可以直接进行计入,不能直接进行计入的,可以按着资源的动因将其分配到各作业,从而形成作业的成本库,这样就可以依据消耗的作业动因量分配到各医疗服务项目,对各医疗项目的单位成本进行核算。其三,对病种成本也就是出院病人的平均成本进行核算。

3.1成本核算包括的具体内容

建立成本核算的有关编码库,并确保基础的数据的采集编码库中有人员、物资、设备房屋面积等基础的数据,而且还要有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量。依据作业成本分配,把产出医疗项目成本和作业成本及成本报表计算出来。

3.2成本核算实施阶段。成本核算的步骤及成本核算的划分标准

进行第一层次的划分――划分应计入成本支出的成本和不计入成本支出的成本。根据成本开支的范围进行划分。广义的成本指的是所有的支出,狭义的成本则把有些支出不计入成本。根据新制度的规定,“上级财政拨款形成的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的支出不计入成本”。但是,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要区分资金的来源,分别进行成本的核算。

进行第二层次的划分――划分计入当期成本的支出与不计入当期成本的支出。并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进行分别核算。其中,基建投资和固定资产购置费不计入当期的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当期的成本。

进行第三层次的划分――划分各作业单位的归属费用。依据作业性质的不同,我国公立医院的作业单位一般可以划分为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后勤科室。那些分配给拥有病人与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的费用属于直接费用,主要直接费用有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的管理费用,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科研费用。分配给行政后勤科室的费用则属于间接费用。

进行第四层次的划分――主要是按照成本动因设置成本库来对各项间接费用进行分别归集。成本动因的选择,除了分析费用的相关性,还要对医院管理基础及其数据的可取性进行分析。主要的成本动因包括:住院的病人数、门诊的病人数、职工的人数;科研项目;办公的面积;用水量;用电量;用车的里程;资产的占用量。

进行第五层次的划分:把归集到各成本库里的成本依据作业单位的成本动因数量进行分配,并分配到各作业单位。

作业对应的成本动因包括:(这里指以入院需手术的患者为主的作业):

入院检查…-入院的人数;检验…-试剂的费用;检查…-设备的价值;治疗…仪器;手术…手术的分级;护理…护理的分级及护理的时间。

进行第六层次的划分――把已经归集到各作业单位的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第三层次划分结果)与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第五层次划分结果)再分配到具体成本对象,各个具体的成本对象可以是病区、病种,也可以是项目。

4结论

在当前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深入,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实施成本管理正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只要在坚持现代成本管理的模式不断推进,善于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推进计划和实施举措,成本管理就一定能够在公立医院中取得全面的成功,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将会不断追赶先进企业。

篇2

【关键词】单病种付费;低成本扩张;经营成本

一、实施按病种付费策略

按病种付费方案的具体实施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适合单病种管理的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费用测算、专家论证,对实行定额收费的单病种疾病患者,一律收相同的费用;另一种是单病种最高限价收费制度,即先同上确定病种费用的最高额度,患者所有费用总和不得超出最高限价,花费没达到最高限价者按实际费用计算。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单病种最高限价收费制度更容易接受,而且目前各医院实际实行的也大多为这一模式。

1.选择单病种付费标准确定方法。从理论上来说,进行病种成本测算,按病种成本确定付费标准是最科学的方法,但就我国目前情况难以很快做到按病种成本核算确定付费标准。所以,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以现实实际发生费用作为主要数据基础确定病种付费标准。如果能对高费用病种按实际发生的病种费用去除不必要费用后的数据,确定付费标准,既能对医院进行比较合理的补偿,又能控制医疗费用。

2.选择病种和搜集相应病例费用。选择容易分类和测算的病种先试行,根据确定的单病种种类,搜集相应病种前一年住院病人的出院病历和相应的财务结算帐单资料,待经验成熟后逐步扩大。由于数据搜集和分析需要大样量本,在选定医院的基础上,要尽量扩大选定病种的样本量,以期达到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3.付费标准的测算。对不合理费用的去除方法是选用一定比例的病历,经医学专家评审,查处不合理要素的金额,并计算出其占病种费用的平均比例,然后按照这个比例从收费中扣除,同时参考区域内的物价指数、药品价格指数,考虑客观存在的上涨因素,在预测的可控区间内,最终确定比较实际、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标准。在研究制定单病种住院医疗费用标准时,应根据不同类别的地区、不同医院等级来研究确定单病种的费用标准。

4.确立单病种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单病种多因素指标利用加权评分法进行月、季、年度综合评价,将多因素指标合成一个新的、没有单位的综合系数,用此系数表示每一病种医疗质量的相对水平,运用百分制定量评分法进行对比分析,以促进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

5.强化病种医疗质量监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监督考核机制,组织专家小组定期抽查医生采取的治疗方案是否经济而且有效,依据住院病历医嘱认真对照核查各项收费是否合理,用药检查是否规范,评价、监督结果应与对医疗单位的奖惩相结合,并与医生的职称晋升和其他各项奖惩制度相结合。

6.健全配套政策措施。财政投入可根据基本医疗服务确定的病种范围实行补助的方式。可据往年资料和财政补助能力计算病种补助比例,补助费用总额根据基本医疗服务中病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确定。对医疗服务质量不合格者,依据评价结果扣除相应费用,甚至给与其它惩罚。

二、低成本扩张,综合控制策略

(1)健全医疗成本管理体系,完善医疗成本管理责任制。要把医疗成本降低的目标层层分解,将医院综合指标分解成单项指标,把单项指标分解成具体的小指标,明确各个科室、班组直至个人的医疗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医院、科室、班组三级医疗成本管理组织,明确医疗成本管理责任制。(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会计知识,又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卫生经济管理人才,必要时可通过引进人才的办法,加快医院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3)完善分配机制,促进增收节支。要以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为依据,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作为奖金分配的考核标准,指标中既包括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指标,又包括医疗质量指标。(4)推动规范化、统一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国家应投入专项经费,在全国范围内招标确定专业开发公司,针对医院类别、级别,开发规范化、统一化的医院信息系统,这有助于克服目前各医院孤军奋战、力量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系统设计不统一、信息难以共享的缺点。

三、通过外部监控,加强监测评价

1.经营成本指标重点评价。(1)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率:该指标反映医院的总体管理水平,降低该指标的途径是降低管理费用支出或减少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计算公式: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率=管理费用/支出总额。(2)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医院人员工资、津贴、补助、奖金、劳务费等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支出总额。(3)总成本费用利润率:该指标反映医院在经营过程中,每消耗1元的成本,应获得多大的收益。从总成本费用角度,衡量医院的利润水平。计算公式:总成本费用利润率=期内医院利润/期内总成本费用×100%。

2.经济效益指标重点评价。(1)万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该指标说明医院平均每万元固定资产所产生的价值,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可综合考察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效益的提高程度。计算公式:万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平均占用固定资产净值(万元)。(2)经费自给率:它是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不包括财政专项补助支出)的比率,表示医院经常性的平衡能力。经费自给率大于1说明医院经常性收支能够自给;小于1说明医院离开政府补助将无法生存。计算公式:经费自给率=业务收入/业务支出。(3)总资产收益率:正指标,反映医院资产的利用水平,引导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计算公式:总资产收益率=全年业务收入总额/(平均流动资产十平均固定资产)。

3.运营效率指标重点评价。(1)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正指标,该指标是医院职工创造价值的体现。通过本指标的分析,对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非常重要。在职职工人均业务收入数,是衡量医疗服务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公式: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期内业务收入/期内平均在职职工人数。(2)病床使用率。反映了病床的一般负荷情况,说明了医院病床的利用效益。计算公式:病床使用率=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期内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四、医院管理流程再造

医院管理流程包括行政、党务、人事、财务流程,内涵着计划、组织、控制流程。其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和分析核心管理流程;规定这些流程的关键绩效目标;设计新的管理流程。这就要求重新设计、改造医院组织系统。(1)简化和合并功能部门。要抛弃独立设置部门的做法,合并部门,简化流程,以此来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当医院的某些功能不能独立时,由其它部门或岗位代管。同时对医院必设的岗位,在找不到合适人选时可以空着,一旦发现合适人选,立即补上。(2)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中最高决策层直接面对一个个的团队,中间层次取消,让管理者、决策者直接面对操作者,直接接受操作者的反馈信息。在进行医院组织设计时,要强调团队设计,要实行组织结构扁平化,而不要有什么事就增加一个管理职能部门,这样无休止的设置下去会严重阻碍组织的结构发展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黎婷.浅析医院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问题[J].中国外资o下半月.2010(10)

篇3

贡献率,是经济效益分析中的常用指标,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与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之比。而人力资本贡献率,则为企业使用人力资本所得到的全部最终产出成果与企业对人力资本总投入之比。根据人力资本贡献率的定义可以发现,影响人力资本贡献率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本产出与人力资本投入两部分。人力资本产出,又称人力资本贡献额。从企业角度而言,是指员工生产出的社会商品总价值扣除物质资料投入以及补偿劳动成本耗费外的剩余价值部分;从员工角度而言,是指员工生产出的所有价值扣除工资分配额后由企业所保留的部分。人力资本投入,又称人力资本消费额。是指企业为了增加劳动力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等而进行的消费与投资。对企业而言,大致包括医疗和保健投入、职业培训或非正规教育投入(如企业安排师徒协议所付出的投资)、正规教育投入(为员工在职深造付出的投资)、企业外部培训投入、对外交流投入等五方面内容。

人力资本是企业最活跃也最难控制的资本,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人力资本为企业提供的产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的联系方式和变动方向却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把投入和产出单纯地割裂开进行控制,是片面而且不科学的。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能,建立系统、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必须以人力资本贡献率为最终衡量标准,规范人才的选育用留四个环节、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合理增加人力资本甄选、开发、维护投入,建立基于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以选人环节为起点,为提高人力资本贡献率奠定基础。

依据湖南省烟草专卖局的招聘原则,公开公平、开放高效、择优录用、竞岗选才的人才甄选机制是公司构建员工队伍的基础,也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基础。要提高人力资本贡献率,就必须在制定人员需求计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新增人员的边际效用情况。在企业物质资本远远超过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本时,新进人员所创造的边际效用为正值,人力资本投入将带来总产出的大幅提升,此时,就需要进一步加大用人需求,扩充人员规模;当企业现有物质资本远远低于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本时,新进人员将成为企业的负担,人员创造的边际效用为负值,人力资本投入不但不能提高总产出,反而会使企业付出更大的人工成本,此时,就需要严格控制用人规模,通过人员流动计划、人力资源改革计划等将人力资本规模抑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在进行人员招聘时,作为基层组织,应该在对现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计划,严格按照应岗位职责、工作任务、技能要求,将相应的人员需求具体细化。

2.以育人环节为重点环节,提升人力资本投入效率。

导向明确、系统规范、层级合理、覆盖全面的精益育人机制是行业系统进行人力资本开发、挖掘人力资源潜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际上,员工在之后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是否能够有效应用培训所传授的内容和技巧,才是评估培训成败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实际需要的培训效果具有隐蔽性和显现的滞后性,这就需要从制定培训计划和跟踪培训结果两个步骤入手,强化培训与实际生产过程的衔接。首先,依据烟草一线业务的特殊属性,以专卖、烟叶、营销为三大主线培训科目进行针对培训,密切联系工作时间中的疑点难点。其次,培训对象应选择直接从事该项工作的业务人员,增强信息价值传导的直接性和有效性,同时力求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使得接受培训的人员能够通过培训具备相应的比较优势。

3.以用人环节为核心,增加人力资本产出额度。

完善人适其岗、用当其时、才尽其能、岗宜其人的高效用人机制是公司全面利用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能的核心。办公楼、配送中心、车组等物质资本对行业而言,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而人力资本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调配度高。因此,当企业出现因人员配置不均衡、不合理所导致的精益生产浪费时,就需要及时调整。首先,明确岗位职权和责任说明,烟草依托岗位的不同属性及特质,将全局岗位职系划分为:管理、专卖执法、专业职能、专业技术和服务支持等五个职系;在对行政级别和工人级别进行统筹管理的同时,以岗位职级为核心进行岗位权责划分;其次,全面实施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明确每位员工自身特点和优势,实现人员最佳配置,并在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成长和晋升平台,实现多通道个人成长实现。再者,拓宽资本取用范畴,合理利用市场体系中的人力资本,借助劳务用工的现代用工形式,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产出。通过以上措施充分整合有形的物质要素和员工个人知识、能力等无形要素,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最终取得企业和职工的共赢。

4.以留人环节为调控,合理调整人力资本贡献率。

篇4

人本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在于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时基于人本视角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作为一名辅导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还要对学生怀有一份爱心和责任,这是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前提。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辅导员要做好的不仅是管理学生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塑造学生的思想灵魂。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辅导员是培养和凝聚这个主力军队伍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因此,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

(一)管理方法落后。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大多数高校内都引入了年轻化富有活力的辅导员队伍,一般情况下,一名辅导员少则负责几十名学生,多则负责几百名学生。由于年轻的辅导员缺乏管理经验,在管理工作上多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即以政治辅导为主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制度上的严格管理,而忽略了必要的心理沟通和交流。

(二)管理能力的缺失。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要做好这些,就必须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当前的辅导员队伍中,大多数年轻的辅导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和系统的学习培训,致使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足,其管理能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三)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由于辅导员面对的是普遍的高校学生,而高校学生属于个性发展的一代,其性格特点的多变性决定了管理的难度,另外辅导员还需要顾及自身的日常,其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给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效率的方法

(一)以生为本,以德育人。高校学生作为高校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重视“以生为本”的教育核心,在人本视角下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切实保障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这里提倡的是在大学生的校园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辅导员不能对其活动进行全面的干预管理,要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使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辅导员要把握一定的限度,对学生的活动实行适当的引导,防止学生出现错误的偏向。另外,高校辅导员还要注意“以德育人”,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荣辱观等科学的思想政治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年级大会或主题班会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利用校内典型的先进模范学生为代表,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二)靠近学生,走进日常。在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注意向学生靠近,这不仅是学习问题和学习方法上的近,更是向学生生活和学生内心情感的靠近,高校辅导员要时刻铭记,自身是作为高校学生的服务工作而不是管理工作,在为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向导。例如,在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查寝工作中,辅导员要做的不是看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是否在寝室,而是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成为学生生活里的知心朋友。让辅导员的查寝工作不再作为一种例行检查,而是一次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活动。

(三)心理教育,解决困惑。高校学生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或情感上的困惑。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教育的针对性,例如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新环境适应的困惑,大二大三学生主要是学习和情感困惑,大四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的困惑。对于不同的困惑,辅导员应充分了解这些困惑的共性与学生的个性,将两者结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合适的开导。在平时的管理工作活动中,要密切注重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情感变化,对于出现异常行为的学生进行第一时间的了解,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切实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拓宽平台,全面管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媒介的产生为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高校学生普遍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微信、QQ、微博等互动聊天工具成为他们的日常必备。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要从学生平时的习惯爱好入手,例如,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面对面的思想教育,这时候辅导员就可以利用微信或者QQ对学生进行间接式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拉近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另外,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微博动态,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对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情感疏通和引导,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各种沟通交流渠道的拓宽,有利于加强辅导员和学生间的互动,使辅导员能够充分掌握对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

四、总结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思想情感的引导者,这就需要辅导员在人本视角下展开学生的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5

关键词: 体育管理学 现状 趋势 前景

一、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当人类产生后,开始共同劳动和生活的时候,管理活动就开始了。管理实践活动成为管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基础与源泉。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继而法、德、美等国开展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的大变革,也促成了管理思想的革命。此时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却为后来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了管理科学建立的标志。此后,许多学者都力求将各派观点兼容并蓄,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逐步趋于统一,形成新的、全面的、统一的现代管理学。

二、体育管理学在国内的发展

1935年我国出版了金兆均的《体育行政》,但真正研究和建立体育管理学科则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此时,我国体育院校开始研究体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学历层次已经齐全。1985年部分体育院校开始增设体育管理本科专业,1989年武汉体院正式招收体育管理研究生,现在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大学已有3所。

体育管理学科的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在我国发展较快。1985年广州召开了“全国体育管理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体育管理学学术活动。原国家体委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系统科学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学术组织经常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仅从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引进体育管理专著,而且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体育管理学专家来华讲学,对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发起,筹建了亚洲体育管理学会。

三、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管理思想观念将会发生转变

体育管理将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向民主、科学的决策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统一集中的管理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转变;体育管理将由重视理论性管理研究向重视务实管理研究转变,明确政府与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二)体育管理的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完善

体育管理学将会进一步分化,学科体系将不断扩展。体育管理学的分化发展使其产生了体育管理原理、竞技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军队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物业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体育人才资源管理、体育科技管理和体育资金管理等二级学科。体育管理学的某些二级学科根据特殊需要,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学科。例如,体育产业管理的下面有可能产生体育旅游管理、体育广告业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体育市场管理、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等。社会体育管理有可能产生乡镇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伤残人体育管理和大众健身俱乐部管理等。

(三)体育管理学科知识结构日益趋向合理

自20世纪80年代体育管理学科建立以来,我国出版体育管理学教材达20多部,反映了体育管理学知识结构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这些教材的基本结构大体上是: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体育管理职能—体育管理对象—体育管理实践,该体系基本能反映我国当前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2.各教材的基本原理与职能部分具有一定的体育特色,同时从一般管理学当中的借鉴稍显过多。管理对象部分基本实现了一般管理与体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实践部分反映了体育管理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与方法。3.其内容不断更新,体系日益完善,结构趋向合理,反映出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四)体育管理学知识内容的发展趋势

1.我国体育管理学内容体系的演变

基础理论的内容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体育事业管理的内容比例增加,体现出管理理论与体育管理实践的不断融合;基础理论侧重点各异,表现出内容体系从整合到分散,再到整合的发展趋势;体育事业管理内容日益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吻合。

2.我国体育管理学基本内容的发展趋势

体育理论和管理理论进一步融合,不断提炼、归纳和总结出新的规律,在原有体育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更具有体育管理特色的体育管理原理和原则,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已具雏形。在内容上,逐步走向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融于体育中观管理中,由注重宏观和中观的理论研究,向重视中观和微观研究延伸,体育管理学更具有实践应用性。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拓宽了领域,丰富了新型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21世纪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大,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将向面向改革、面向客观实际、面向未来发展。体育管理系统、体育管理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社会体育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民健身运动、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将成为社会体育新的亮点,针对社会体育的各个领域由原有的中观层次的研究向微观领域深化和细化研究,大大充实更实用的体育管理内容。体育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使体育经济管理成为体育管理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同时,体育管理将会不断充实符合体育特点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四、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

21世纪体育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对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都培养了大量体育管理人才,出现了各种体育管理的学术成果,同时其体育管理实践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在各高校纷纷组建,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管理人才将有一个大的需求。同时,体育管理实践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这表明体育管理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汉超,谢英.国际体育管理知识体系构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张瑞林.论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体育学刊,2003(1).

篇6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药学专业 应用型药学人才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被誉为“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药学人才需求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大力整顿以及制药企业GMP认证管理的深入推进,对药学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药学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对实现我国医药业现代化、振兴医药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定能力,围绕能力设课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追踪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实习生拟就业岗位调查,企业缺岗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应为适应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合理使用中西药的理论和知识、药品储存保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物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知识、医药市场营销和营销心理等从事药品营销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应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审核和调配处方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使用仪器对药品进行检验分析的能力、药品保管的能力、药品经营销售的能力、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素质结构应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以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医学、医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处方调配、合理用药指导、药品检验、经营、销售及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保证。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药学教学模式由化学―药学教育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教育模式和化学―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化,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两课”、英语、计算机基础、医药工作应用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化学模块:包括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

3.生物医学模块: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临床疾病概要等。

4.药学模块: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生物化学及生化药品等。

5.经营管理模块: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营销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市场营销学等。

6.选修模块:包括临床药理、化妆品化学、美容中药、生物制药、管理文秘、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会计学等选修课程。

7.隐性课程:渗透在其它各模块之中,主要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以实施对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实践、集中演练、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实习分2个大方向,前半年在医院中西药房、药库、临床用药或科研所(药检所)等事业单位轮转,后半年在医药企业的制药、药检、后勤仓管、验收开票、业务员、药店营业员等岗位轮转,同学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由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岗位广的特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让更多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药学人才早日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朱扶蓉.药学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6,(6):15-17.

篇8

论文摘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和学校体育工作,该体系包括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经验总结,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方针.文章从体系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教材从1983年问世至今,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7个版本的教材,它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编写过于突出“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二是缺乏系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章节目标不匹配;五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和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于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的匾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较好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并影响到教学效果.鉴于该课程知识体系自身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双方共同互动努力,强化学生专业和课程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和学校体育改革成功经验,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对体系中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进行简要描述,旨在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1.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1.1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m被翻译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种的内容或技移至上行;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学校体育环境;教师列举学校体育现象,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1.1.2教学规律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有一定的规律体系:它有根本规律、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具体规律和局部规律组成.教学论中的根本规律和基本规律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样,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根本规律体现在“三个符合度”上,即教学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科本身和教师素质发展的需求.

基本规律体现在“四要素”调控上,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手段四个主要因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传播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诱导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内容是教学的原材料,学校体育学内容框架结构要依据学校体育工作现象和规律来构架,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它;手段是教学的载体,各种教学手段间有其必然联系,学校体育学教学只有将讲解、提问、讨论、多媒体展示、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组织活动等多种手段结合运用,才能具体体现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教学价值.

1.1.3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我们总是先认识事物的外延,然后在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才能确定其内涵.由此笔者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以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指导思想,结合7个版本教材内容框架体系和6个省级《学校体育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经过系统地分类、梳理和逻辑分析后,将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达成的目标和要求对应概括为表1.

1.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规律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以及相应章节教学目标和任务,树立“三来”教学理念.“三来,指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个胜是修来的;创设‘三境,教学环境.“三境,,是指学习场景、学习气氛和学习情绪;策划“三途径”实践思路即课堂中实践、课夕限内实践、校外实践fr21.依据以上整体设想,笔者将实践内容架构设置为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实施方针(见表2).

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活动控制的简要描述

2.1实践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具体目标为:1)学生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会设计一份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课教案和PPT理论课讲稿;3)会“说课”和评价一堂体育课;4)能上好一堂体育课;5)会制订各种课外体育计划,能组织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6)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检查评估内容体系和程序;7)能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设计.

2.2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主要分三种模式:

2.2.1课堂实践模式

以课堂为阵地,主要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单项操作训练,强调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习题训练和案例分析.习题训练通常按章节进行(作业),重在巩固各知识点;案例教学则是先由老师以一定的知识点为背景提出案例交由学生讨论.该模式优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能学以致用,并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2课外校内实践模式

以所在学校为实践基地,主要在一个单元或该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形式有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学生观课、评课、顶岗上课;到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在学校院(系)组建运动队并指导训练,编写竞赛规程,承担竞赛裁判工作.这种实践模式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学校体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能为学生日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搭建操作平台.

2.2.3校外实践模式

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带领他们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主要实践形式有:社会调查、认知实习、顶岗实习、体育服务等.这种实践模式让学生真正处于真实的职业气氛之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有了课程实践内容体系,为了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效度标准.

2.3.1课堂实践内容标准

1)阅读教材、查资料描述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写出2000字以上的小论文;2)根据某阶段学生年龄、性别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写出教师指导方式、负荷控制与学习评价方式;3)每位学生设计一份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课外体育训练阶段(周)计划、年度竞赛计划和竞赛规程,设计检查评价方案;4)指出该课程研究热点和盲区,引导学生毕业设计.

2.3.2课外校内实践内容标准

1)每个学生设计一份实践课教案,然后安排在公体顶岗见习,原任课教师在教案上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交);2)实习前,学生被分成若干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练口令、术语、队列、队形的组织、指挥、调动与变换以及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指导教师给予书面评价;3)能“说课”,观看教师或同伴上课写一份评课报告;每人制作一份20分钟理论课课件((PPT),并能熟练操作和讲授;4)每人必须交一份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记录表和评价表;5)每人必须交一份院(系)代表队训练指导表;6)每人必须交一份承担学校体育竞赛工作记录表(上述所交表格须有各相关部门签字盖章).

2.3.3校外实践内容标准

1)每人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关于师生对体育认识的调查报告;2)组织学生观摩附属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或竞赛,并写2000字左右的观后感;3)独立教学,协助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搜集校方反馈信息;4)每人交一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调查报告或实习后感(3000字左右).

3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真正体现该课程的本质功能和特点,才能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篇9

自主锻炼是指“以我为主”的自学、自练、自评、自控的体育锻炼,自主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体现。自我体育意识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的从事体育锻炼。从自主锻炼-自我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这三个层面来看,自主锻炼是自我体育意识的主要途径,自我体育意识是形成终身体育的前提。培养自主锻炼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纵观整个学校体育,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有体育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但忽略了如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特别是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高位阶段,是小学体育和中学体育的延续,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体育的最高层次,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最好时机。

二、培养高校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和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1.培养高校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既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能有一两项突出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喜爱体育的态度和能力、正确的体育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

2.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锻炼习惯。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高校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体育锻炼贵在持之以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4.言传身教,密切师生感情,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5.重视目标管理,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重视目标管理,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目标交给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做到确切、明确、具体、量化。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

6.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缺乏自主学练的时空,没有思考、探索问题的余地,学习气氛沉闷,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等缺点。因此,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学练的过程,为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创造必要的时空。把学生自我学练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学内容的制定、组合应符合一般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程序、方法应多从学生出发。教学中要有严密而紧凑的组织措施,使整个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充满着活力和明快的节奏。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兴趣出发。无论备什么课,须先吃透教材,那怕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也应“温故而知新”。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然后分析归纳、提炼升华,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制定出“系列练习”程序,编写出系统科学的教案,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奠定思想与物质基础。

三、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养成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方法的目的。养成终身体育思想,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中国学校体育》,2001。

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趋势, 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过程,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就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矩阵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其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重点教改项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JY00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