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血液透析;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ermanent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ization in hemodialysis methods of extending life. Methods Aseptic technique was strictly implemented, the skin tube department changes and body temperature were closely observed, and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ere taught with self-management. Results The average service life and retention time of permanent jugular vein catheter was 402.1±401.8days.Conclusion The above method can be extended by a permanent jugular vein catheter of life, reduce catheter complications, improve patient comfort, and improve the adequacy of dialysis.
[Key words] hemodialysis; permanent jugular vein catheter
在中国,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约在10/10万人口以上,而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患者重要的替代治疗措施之一,据统计透析患者为建立血管通路及治疗血管通路的并发症需花费1/4的住院时间,在血管条件差和老年重症患者中花费更多。因此,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稳定、可靠的血液循环通路(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研究表明中心静脉长期插管易于使用,保留时间长,为缺乏合适血管通路的中长期血透患者提供了较适合的手段。但同时存在技术要求高,使用不当容易发生并发症等问题,会直接影响透析充分性。为此提高对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并发症认识,使用得当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延长置管留置的时间,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及病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取 2007年7月—2009年7月 在我院肾内科血透室应用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 31~80岁,平均年龄(61.29±14.5)岁,均为尿毒症患者每周透析2~3次,每次4h,血流量180~230ml/min。
1.2 置管途径 采用颈内静脉。
1.3 置管方法 所有导管均选用美国Tyco Healthcare Group LP公司生产的双腔留置导管。患者取仰卧位,双肩部垫枕头,头向后仰略转向左侧,皮肤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巾,在喉结与胸锁乳突肌交点水平,右颈内动脉搏动外侧,胸锁乳突肌内缘处进针,针与皮肤呈45°角;方向朝右乳房,边进针边抽吸,当有暗红色血液抽出时,停止进针,送入导丝,然后依次送入扩张管,拔出再送入留置导管,拔出导丝,这时将准备好的肝素盐水注射器分别将导管各腔空气抽吸干净,注入肝素盐水,在插管周围皮肤处缝合两针,将其固定。如果需透析的病人可连接管路透析,不需马上透析病人可以用肝素盐水封管,无菌纱布敷盖,将管口用肝素帽盖紧,妥善固定。
1.4 透析中操作方法
1.4.1 导管通畅时 每次接管前戴无菌手套,铺治疗巾,取下导管末端的管帽弃掉,用碘伏消毒管口两遍,包括穿刺处皮肤,导管周围,导管与皮肤交接处至少上下10cm,用5ml注射器分别从动静脉管腔中各抽吸2ml残血弃之,反复抽吸管腔血液2次,确定管腔通畅,无血栓后分别夹住动静脉管路管夹,连接透析管路进行透析。将透析管路妥善固定于枕旁,防止过度牵拉而造成病人不适或创口出血。
1.4.2 导管不畅时 (1)如出现动脉端血流不畅而静脉端血流畅通时,可将动静脉两端对换,当回血压力不高时或透析机不报警,可继续进行血透; (2)如回血压力很高可能导管内有血栓形成,或形成活瓣,只能抽出少量血液,应行溶栓治疗。(3)对于透析中血流量不足者,应先严格消毒,再调整管子的位置。
1.5 透析后操作方法 (1)透析结束后,动静脉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5~10ml,注入盐水的同时用止血钳轻夹导管壁,以保证管腔内无血液,再注入约2ml含1000~1250U肝素的生理盐水,并于注毕前夹闭导管,并拧紧肝素帽,以防导管内血栓形成。(2)将导管暴露与体外部分用安尔碘消毒并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于胸壁。
1.6 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管理 (1)洗澡时如何密闭患处; (2)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进行伤口换药; (3)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观察患处的炎性变化。
2 结果
管周渗血1例,管腔不全栓塞2例。留置时间最长1592天,最短20天,平均保留时间为(402.1±401.8)天。血液流量平均200~250ml/min,通过临床对并发症预防及时处理,透析效果满意,达到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无一例重置管。
3 讨论
3.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感染的发生 无菌技术是指已被灭菌的物品不被污染并使之保持无菌的方法。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的途径是中心静脉,距心脏较近,如果置管处被污染极易引起全身感染而危及生命。所以在透析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2 每次透析前必须严密观察皮肤置管处的炎性变化 每次透析前必须严密观察皮肤置管处的炎性变化,及时发现早期炎性反应,早期处理。如果早期置管处有红的迹象,应该每天换药直至消失。如果继续发展应根据医嘱用抗生素封管或拔除导管。
3.3 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 体温的变化是全身炎性变化的早期征象,颈内静脉置管的透析患者每次透析前测量体温,并询问患者主诉。如果体温升高,应及时请示医生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防止透析中患者发热造成炎症播散加重病情而危及生命。
3.4 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管理不容忽视 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后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不便,尤其是洗澡。洗澡可能打湿敷料污染皮肤置管处,造成全身感染。因此嘱患者及家属洗澡时一定密封置管处,严禁打湿,如果打湿一定用无菌换药法进行伤口换药,保证伤口的无菌。
3.5 颈内静脉置管的优点 安全可靠方法简单,经过几分钟的操作就可完成,病人痛苦少,活动方便,保留时间长,血流量满意,可达250ml/min以上。
篇2
[论文摘要]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目前尚无统一的最后定义。多数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单指研究型课程,指“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尤其注重实验,化学实验是解决化学教学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化学研究性学习只有通过化学实验才能更好进行
实验一直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更是化学教学的亮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实验为切入点,进行了多次的教改尝试。
1.化学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要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进行。
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求知探索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假想需要化学实验进行科学验证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因此,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在教学中要更好地把化学实验融合到化学研究性学习中。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化学实验的多变场景。
化学的实验融合到研究性学习中,本身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提出问题假设研究探索结论知识重建能力形成,教师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让学生先到实验室做实验,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运用学科知识。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酒精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可燃性来区分,也可以根据AgNO3等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实验创新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转贴于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研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研究性的本来面貌。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研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研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在学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在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化学实验并非惟一途径。
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研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如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质疑,我们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但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3.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原则——实事求是。
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通过这几年关于新课改的多次培训,再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化学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确是化学教学中一把“很有杀伤力”的利器,而“化学实验”则是这把利器游刃有余的主战场。简而言之,没有化学实验就谈不上化学研究性学习,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联芳、叶传满:《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入门指导》
2、江苏常州武进区横山桥中学 王 燕《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 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 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 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 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 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 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 健 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 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 宏 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 刘 强 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12]童光慧,《研究性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apwsb.myrice.com)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86-01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通过提高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课本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正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的全新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体渗透研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生成研究性问题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在提出问题之前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创设音乐学习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表演、播放录像、VCD多媒体辅助以及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的图片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产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心理,从而形成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好的情绪,有目的地去体验音乐美。
[案例1]我在一年级的《两只小象》的歌词教学中,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基本熟悉旋律的情况下,我向每组(四人一组)发放了与歌词内容相联系的几幅画,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根据歌词内容把图画按顺序依次排列。当范唱开始,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着歌词,眼睛也机灵的搜索着图片,一一排列。范唱结束,学生也通过图画的排列,把歌词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我又向每一小组发了歌词的字条,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看图片,把每一歌词字条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教学到这一刻,班里的学习气氛简直到了沸点,每个孩子的耳、眼、手、脑都积极的运转,然后我请每一组出事图片和歌词的并排列顺序,答案都不约而同,这时,我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要求学生看着图片跟着音乐伴奏轻声唱歌词,这样两三遍练习下来,每个孩子都掌握了歌词内容,这节课的歌词教学就借助了几张画,设计了几个情境问题,顺利将学生带如了这教学过程,期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些情境中,把耳朵的感受用画来体现,再用画面的内容与歌词相连接,最后再用声音来表现歌曲,把枯燥的歌词教学化做有趣的活动之中,美的教育也贯穿始终。
二、演绎生活体验,提供研究材料,拓展研究空间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新音乐课标也大力提倡开发和利用校外的各种音乐课程资源,认为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有好的影响的,可予以积极的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在音乐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2] 常用的速度标记“慢速、中速、快速”的教学片段(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时候,布置了回家的研究作业:关于我们身边的音乐的速度的研究)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常见的音乐速度标记,请说说是什么?生:慢速、中速、快速。
师弹奏三个音乐片段,请学生聆听,并说说它们是什么速度。
生边听边说。师: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观察研究了你们身边的音乐,有那些音乐是慢速?那些是中速?那些是快速?生1:我家楼下的老年活动室经常播放的音乐是慢速的。生2:我觉得我们学校早上升国旗时演奏的《国歌》音乐是中速的,还有上次我们开运动会时进场的音乐也是中速的。生3:我妈妈告诉我迪吧里放的音乐是快速的,但我没有听过。……师:这些音乐如果随便播放可以吗?生:不可以的。(此时学生已经能够领悟到速度对表现不同音乐形象的作用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不必进行理论上的说教,点到即止。)师:老师这里有三种情景,需要你设计不同速度的音乐,你怎么选择?出示图片:妈妈给婴儿摇篮;国庆阅兵;赛龙舟。生小组讨论,反馈:妈妈给婴儿摇篮时用慢速的音乐;国庆阅兵时的音乐是中速;赛龙舟时用的音乐应该是快速。
音乐本身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提升和概括。我们身边的生活处处存在着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原型。音乐课堂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取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他们周围熟悉的情、景、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发现,产生对问题进一步分析与解释的愿望,并得出结果。
三、多角度运用教材,促进多渠道获得知识
小学音乐教材的各课或是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条循序渐进的“双基”的隐线。多角度运用教材,加强学习内容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探究。
[案例3]舒伯特《摇篮曲》的教学片段
背景说明:我以“人生第一歌”为学习主题,围绕摇篮曲这一题材的音乐展开教学。学习感受多首摇篮曲,来探究摇篮曲题材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另外将一首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的片段与舒伯特《摇篮曲》一起进行教学。并安排了课外的两首摇篮曲《东北摇篮曲》和印度尼西亚的《宝贝》,作为欣赏内容。1、设问:人生第一歌?2、引出“摇篮曲”。
3、欣赏《东北摇篮曲》和印度尼西亚的《宝贝》。4、唱唱勃拉姆斯《摇篮曲》的片段,练声和初步感受音乐特点。5、学习舒伯特《摇篮曲》。6、师:刚才我们接触了这么多的摇篮曲,请同学们说说摇篮曲有什么特点?7、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研究。8、汇报1:它们都比较柔和,优美,抒情。
汇报2:它们的速度都是慢速。
汇报3:它们的力度一般用弱或中弱。
汇报4:它们大都表现安宁、温馨、亲切的气氛。
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 机械机电专业教学 因材施教
一、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条件
世间何物都是有果必有因的,贯彻实施因材施教也有它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一)对学生的了解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在学校里,学生的道德思想、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等,老师都应该了如指掌,即便不能全部知道,但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基本情况应该明白。另外,在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都应该被老师了解清楚。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比较欠缺,对机电知识更是一张白纸。教师的教学必须从“零”开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建立起因材施教中的“材”。
(二)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首先,中职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能力,加强专业技能修养,不仅会讲,而且能够亲自带领学生实践。中等职校生学习的内容虽说不比高职高专和大学的难,但是对很多学生来说,涉及内容概念抽象晦涩,理论深奥难懂,应用性较强的难题,学生会出现不能理解、不会操作的困难。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随机应变,对学生因材施教。只有教师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技能提上去了,才能对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找好切合点是因材施教的重中之重
缩小教材内容与实践应用的差距,避免教与学的脱节,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就当下情况来说,由于社会压力过大,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紧缺,真正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这就为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因此,灵活应用教材,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完美结合是因材施教的制胜法宝。
二、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方法
(一)理论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在机电专业中,《机械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这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若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则恐怕难以使教学任务进行下去。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是学生学习机电的基础,所以,基础概念很多且晦涩抽象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列举日常所见的例子,使老师的课堂教学生动丰富,也令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强化。
实物的展示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相信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会比较清晰,记忆也会鲜明深刻。
(二)教与学都应该具有层次性
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针对没有一点机电专业基础知识的中职生来说,更应该使学习层层递进,一点一点深入。
在《机械基础》中,平型带传动、三角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原则分别是“松边外侧近小带轮”、“松边内侧近大带轮”和“松边内外近小链轮”。由于挠性件的结构性能和传力性的不同,安置张紧轮的位置也不同。对于这三种传动使用的张紧装置的不同之处的理解对学生接下来原则的学习、区分和记忆就更容易了。
(三)教学设计应有针对性
在学生观看模型或实物前,教师应该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这样,学生会积极认真参与,课堂氛围也会热烈,积极性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学习常用机械传动系统――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和蜗轮传动时,可让学生先听老师的讲解,再由学生分组以实物结合生产现场,自己理清各种传动系统的组成、优缺点及相互之间的异同。
针对不同知识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教法,是因材施教的本质所在。
(四)认真贯彻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法
在中等职业机电专业课上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是适应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其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依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体现出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
对于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技能掌握情况,教师必须熟知于心。在平日实践与作业中,教师应及时做好检查工作,亲临现场了解学生的具体工作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能表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解决,多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只有因材施教的各个环节都抓好了,才能培养出有特色、全方位、创新型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三、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的学习为三年级和进入社会体验实践生活打下基础,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对该学生中职学习生活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只有抓住这一大好时光,结合教师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一定会冲破社会的巨大压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波.机电专业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现代商贸工业,2010(06).
篇6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全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层次培训任务的落实以及各级组织与部门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推进,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准实施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本纲要。
课程的基本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一、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日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技术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
三、综合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四、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
五、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以下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分目标。
一、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了解信息的价值;
2.认识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工具,知道相关硬件及软件的名称,了解它们的输入、处理、输出各个部分的基本功能,并根据需要进行基本的操作与简单应用;
3.学会使用几种基本的信息加工工具与通讯工具,并根据需要利用它们开展交流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
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
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
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中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产生并保持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2.初步形成有目的地选择、判断信息和有个性地表达信息的意识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意识,具有初步的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的良好认识。
(四)行为与创新
1.能够规范、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注意维护与保养;
2.形成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
3.能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二、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与积极的反思,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初步了解信息、数据、编码等知识;
2.熟悉几种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能通过比较和探究说明其特点,掌握其基本应用技能;
3.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与严重危害,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需要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能够甄别信息;
2.熟悉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并交流的几种基本方法;
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了解几种不同的工具、技术,能够利用它们完成任务或设计制作作品,并能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深入持续的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热心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四)行为与创新
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信息活动中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
2.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
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总体结构
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和初中阶段都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模块的学习。基础模块小学分为两个阶段、初中为一个阶段,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拓展模块分别设置为拓展I“主题活动”、拓展II“程序设计”和拓展III“机器人”。拓展I为34学时,一般在小学开设,部分初中也可以根据入学学生情况选择开设;拓展II为34学时,主要在初中开设;拓展III的内容,小学和初中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各34学时,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
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如下图:
学习模块(学时数)
小学
初中
学习
要求必修选修
二、各模块概述
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划分为四项内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又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各项内容在横向上互相联通,内容也相互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
拓展I为“主题活动”,开设时间以小学为主,其规定学习形式为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它又分为硬件使用拓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两类。硬件使用拓展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将部分常用计算机外设以及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融合其中,让学生同时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工具,使学生通过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作用,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其未来生活的巨大作用。
拓展II为“程序设计”,开设时间以初中为主,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他们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让这部分学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为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拓展III为“机器人”,小学和初中均有具体设计,它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三项内容。与基础模块相似,这三项内容在纵向上构成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序列,在横向上既各自陈述一个方面,又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本模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这个实验平台,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和接触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一)基础模块
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与交流
小
学第一阶段1.感知生活中的信息,知道其作用;
2.尝试从多渠道获取信息;
3.开始形成对电子读物的阅读能力。1.能够说出计算机输入、处理、输出设备的名称;
2.初步掌握使用键盘和鼠标器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3.能够创建文件夹存放文件。1.熟练掌握键盘操作方法,并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
3.能使用常用绘图工具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1.获取一个网络身份,尝试信息并参与网络交流;
2.注意网络交流中的文明礼貌。
第二阶段1.结合需求辨别信息的有用性和时效性;
2.积累提取关键词的经验,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信息;
3.学会下载网页及文字、图片等网页元素;
4.尊重他人的信息作品;
5.树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1.能够合理地对文件进行分类;
2.能够操作、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尝试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
3.会利用浏览和搜索功能查找计算机中文件;
4.养成及时备份文件的习惯;
5.在文件的复制、传递与共享中加强安全措施。1.会进行文字、段落及文档格式的设置;
2.掌握在文档中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能根据需求进行编辑;
3.通过集成文字、图片等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4.进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并思考作品的表达效果。1.学会使用至少一种常用的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网络交流拓展生活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2.形成信息与交流中的责任意识并注意安全。
初
中第三阶段1.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
2.了解和使用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
3.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
4.尊重他人的著作权。1.了解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构件及其作用;
2.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3.初步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法;
4.会使用工具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缩;
5.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1.会综合运用标记与格式等功能编辑常见的应用文档;
2.了解图像基本常识,初步学会使用一种专门的图像处理工具;
3.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
4.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
5.会对音频、视频文件进行简单的编辑。1.初步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
2.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辅助学习
3.能够对所熟悉的主题网站的内容、结构、风格及质量进行分析;
4.能够制作简易网站,能够使用一种工具简易网站,并尝试参与网站的维护;
5.能够结合实例说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畅想未来。
基础模块内容详细说明
第一阶段
以兴趣为主导,学习基本的鼠标器、键盘操作,处理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并能利用光盘和网络等资源辅助学习,初步参与网络交流活动,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产生初步体验。
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联系生活实例,感知信息的存在,知道其作用。
(2)知道信息有多种来源,尝试根据信息需求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3)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阅读多种形式的电子读物,初步形成阅读能力,并体验多媒体在呈现信息方面的优势。
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能够说出计算机基本的输入、处理、输出设备的名称,认识常见的计算机外部设备。
(2)初步掌握使用键盘和鼠标器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3)能够根据需要创建文件夹保存文件,并学会给文件夹和文件作有意义的命名。
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熟练掌握键盘操作方法,并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
(2)能够在文档中对文字进行插入、删除、分段等简单编辑。
(3)能够使用一种常用绘图软件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并能对图片素材进行修改、调整等处理。
例1:围绕一个主题,利用简单的绘图工具创意绘图,体验使用计算机绘图工具表达信息的乐趣。
例2:在半成品图片的基础上,通过增补信息或调整图片,使其满足表达要求。
4.信息的与交流
(1)尝试使用一种网络交流工具,了解其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通过参与网络交流活动,体验网络身份的虚拟性。
例:登录一个儿童网站,申请网络通行证,对网上作品发表评论,还可以到BBS参与交流讨论。
(2)在网络交流中注意文明礼貌,对别人发表的观点、作品不恶意攻击。
第二阶段
通过学习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基本技巧,提高网络交流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能对收集的信息做有用性和时效性上的判断,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
(2)了解关键词及其意义,积累提取关键词的经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信息。
(3)能够使用菜单中的“另存为”、“图片另存为”、“目标另存为”等命令将网页及网页中的图片、文件等保存到本机上。
(4)尊重他人的信息作品,获取他人信息时注意及时记录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合法地的使用他人作品。
(5)了解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在获取网络信息时,注意防范计算机病毒。
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认识常见的计算机文件类型,根据文件分类的需要,创建文件夹保存多种文件。
(2)了解文件的重要属性信息,能够操作、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尝试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
(3)学会利用浏览和搜索功能从本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中查找所需要的文件。
(4)知道由于硬件损伤或病毒侵袭会造成信息丢失,养成及时备份文件的习惯;
(5)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复制文件或与他人传递、共享文件的过程中,认识可能存在的病毒感染,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根据表达和文体格式的需要进行文字、段落及文档格式的设置。
例:综合使用字体、字号、对齐方式及段落设置,编辑常见应用文档,如通知、留言、书信和小报等。
(2)掌握在文档中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能根据需求进行编辑,体验利用表格组织与表达信息的特性。
(3)能够使用一种信息集成软件,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集成文字、图片等素材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4)对作品进行展示与评价,并思考作品所使用的各种信息表达形式在表达主题上的效果。
4.信息的与交流
(1)学会使用至少一种常用的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网络交流拓展生活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2)在网络交流中产生对自己所信息的责任意识,提高对虚假信息和恶意活动的辨识能力,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
第三阶段
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复杂问题,将技术的文化特性与个性表达融为一体,通过信息的加工、组织,体验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利用。
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性,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
(2)了解远程登录、FTP等不同下载工具,了解他们的特点,利用多线程、断点续传等功能提高下载效率。
(3)综合多种因素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
(4)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包括对其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等。
例:在引用受著作权保护的网络资源时要取得著作权持有人的允许,并以恰当的方式表示感谢。
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了解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构件及其作用,知道计算机是如何通过这些构件工作的。
(2)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能够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3)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意义,知道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法及信息的度量单位,能读懂信息存储空间及文件的大小。
(4)会使用工具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缩,以节约存储空间或方便传输。
(5)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
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会综合运用标记与格式等功能编辑常见的应用文档,并通过字处理软件中的处理工具提高文字处理的工作效率。
例1: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字处理软件制作带有封面、目录、页眉、页脚等特定格式的文档,利用项目编号、分隔符、本样式等工具提高文档的可读性,并能够尝试设计报纸、杂志版面。
例2:字处理软件中提供了“查找与替换”、拼写检查、修订文档、机器翻译(繁简转换、英汉互译)等工具,体验其功能及解决特定问题的效果。
(2)了解图像基本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一种专门的图像处理工具修改、调整图像或实现简单的艺术效果,运用技术辅助创新设计、个性化表达。
(3)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
(4)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
例:在电子表格中输入关于家电销售的数据,利用其计算功能分析处理数据,从数据统计结果中发现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了解常见的音频视频文件格式及播放软件,使用一种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尝试采集与简单编辑音频、视频。
4.信息的与交流
(1)初步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知道一些常用网络术语的意义。
例1:结合身边的网络环境,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主要硬件及其功能,如服务器和工作站、传输介质、集线器等。
例2:了解IP地址与域名的基础知识,知道常用的网络术语,如URL、HTTP、WWW等的意义。
(2)能够根据学习与研究的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辅助学习。
(3)能够对所熟悉的主题网站的内容、结构、风格、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
(4)综合多种素材制作简易网站,并提高对网站规划、设计与制作过程的科学管理意识,能够使用一种工具简易网站,并尝试参与网站的维护。
(5)能够结合实例说明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深化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差异。
(二)拓展模块
拓展I:主题活动
适合学段:小学为主
拓展类别项目活动建议
硬件使用
拓展信息采集如以“我身边的植物”为主题,到室外观察或参观植物园:①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各种植物的图片;②利用图书馆或博物馆获取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③访谈植物学专家、教师或其他人员,用录音笔、MP3或其他语音设备记录访谈材料。以恰当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以班会或者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
信息转换将现场采集的数字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通过扫描仪将纸质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体验数字化资源的特征,及利用计算机加工与管理数字化信息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拓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如在“国家的名片——货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各国货币资料,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研究,制作多媒体作品,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其他学科的教师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并以合理的方式组织管理信息,做教师的“信息小帮手”。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资料,拓展学习交流合作的渠道和范围。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个人信息资料,加深对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拓展II:程序设计
适合学段:初中为主
内容项目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
要点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算法思想及其意义;
2.学会使用流程图等方法描述算法;
3.知道算法的多样性,能有意识地设计与筛选算法,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案。1.了解程序的基本知识,知道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2.选择一种容易掌握的程序设计高级语言,掌握其基本的命令及语法规则;
3.结合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分析算法,选择程序结构,并尝试编写程序解决问题。
4.能够读懂简单的程序,分析其功能,并知道如何调试和修改程序。
程序设计内容详细说明
1.算法与问题解决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算法思想及其意义,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算法。
例:我们到商店买东西,首先确定要购买的东西,然后进行挑选、比较,最后到收银台付款,这一系列的活动实际上就包含了算法。
(2)学会使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来描述算法,知道流程图的基本图例,了解自然语言和流程图的区别和联系。
(3)知道算法的多样性,能有意识地设计与筛选算法,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案。
2.程序结构与设计
(1)了解程序的基本知识,知道程序控制的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2)选择一种容易掌握的程序设计高级语言,掌握其基本的语法规则。
(3)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算法,选择程序结构,并编写程序解决问题。
(4)能够读懂简单的程序,知道程序表达的基本意义,并学会调试程序。
例:给出一个“10米折返跑”的小程序,能够判断这个程序及其中语句的意义,并能调试运行。
拓展Ⅲ:机器人
适合学段:小学、初中
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
小学阶段1.了解机器人的相关概念及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机器人的兴趣;
2.知道电路的概念,会连接简单电路;
3.知道几种传感器的功能,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
4.知道电池和电动机的作用并学会使用;
5.简单了解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的工作过程,知道其主要用途;
6.了解教学用机器人的基本构成,会使用功能模块拼装这种机器人。1.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简单问题的处理过程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举一反三;
2.了解流程图的相关知识,并能用流程图编写简单程序;
3.了解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并结合实例形象地描述其实施效果;
4.能在模拟系统上编写程序,会将程序写入单片机或控制系统;
5.会根据模拟运行结果或实际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调试修改。1.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需要解决并可以借助机器人技术解决的问题;
2.能提出利用动力、传动或传感等功能部件组合制作应用系统的合理方案;
3.了解控制系统的作用,能提出其与动力、传动、传感部件组合制作简单应用系统的合理方案;
4.能够与他人分工合作,设计并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简易机器人,初步形成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
初中阶段1.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沿,分析我国在此领域的差距,树立民族责任感;
2.知道动力系统的构成,会根据需要拼装动力系统;
3.知道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会根据需要拼装不同类型的传动系统;
4.知道几种简单机械构件的基本功能,会根据需要利用它们组装实用系统;
5.了解多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能够综合使用各种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
6.理解控制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会利用其控制各个功能模块。1.知道流程图及程序的基本知识,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并画出流程图并编写程序;
2.了解算法及其意义,能够用算法表示实际问题的处理思路;
3.掌握将算法转化为流程图的方法,明确“确定算法-程序实现”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4.综合利用三种基本结构设计程序并可以结合实例形象地描述其实施效果;
5.掌握程序编写的一些简单技巧;
6.知道如何将程序写入单片机或控制系统,并根据运行结果调试修改。1.能够利用零部件构造各功能模块;
2.会根据需要选择、更换、组合配件构建性能不同的功能模块;
3.能够利用自行设计的功能模块制作出切合实际的应用系统;
4.初步了解机、电器件的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养成正确使用机器人的良好习惯;
5.通过合作设计制作多功能的简易机器人,形成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
机器人内容详细说明
小学阶段:
1.构件与功能
(1)了解机器人技术的相关概念、分类、应用及其发展状况,通过这些机器人技术相关内容的介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例: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慧和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
(2)理解电路和电路元件的相关知识,并能根据这些知识利用相关元件连接简单电路。
(3)了解红外、声音、光敏和碰撞等基本传感器的基本功能,知道其基本用途。
例:利用红外传感器制作一个简单的防盗装置,手靠近时,就响。使学生体验红外传感器的功能。
(4)知道电池和电动机的作用并学会使用,并学会将电池和电动机接入电路。
(5)简单了解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等基本的传动方式的的工作过程,并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说明其主要用途。
(6)了解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的基本功能模块,会使用这些功能模块拼装简单的机器人。
2.算法与程序
(1)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简单问题的处理过程,然后根据所学的方法描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了解什么是流程图以及流程图的表示方法,并能用流程图描述简单问题的处理过程。
(3)了解程序的顺序、选择和循环这三种基本的结构,并结合实例察看其执行效果,并能举一反三。
(4)能在模拟系统上通过图形界面的形式编写简单程序,会将程序写入单片机或者控制系统;
(5)会根据模拟运行或实际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调试修改,发现实际运行与模拟运行的不同并知道其原因及解决办法。
3.设计与制作
(1)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机器人技术解决问题。
例:声控灯解决楼道的灯光控制问题、用红外传感器制作防盗系统等。
(2)了解控制系统的作用,能提出其与电动机、传动结构、传感部件组合制作简单应用系统的合理方案。
(3)通过与他人的分工合作,设计并制作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简易机器人,从而逐步养成积极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初中部分:
1.构件与功能
(1)明确机器人的基本概念,知道机器人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的典型事例,了解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现状,树立民族责任感。
(2)掌握动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根据原理拼装简易电动机。
(3)理解传动系统的基本分类和工作原理,并根据需要拼装变速箱,完成动力的传递。
例1:一对啮合的齿轮其模数必须一致,否则无法正常运转。
例2:组装变速箱(齿轮箱)。
(4)知道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和生活中一般结构中的简单机械构件的基本功能,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它们组装具有实用功能的简单系统。
例1:了解机器人的底板、主板、轮子等机械组成部分,并且能根据机器实物的结构图将这些机械设备拼装成实用系统。
例2:用继电器和声音传感器组装声控灯。
(5)了解几种常见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利用传感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将其运用到简易系统的制作过程中。
2.算法与程序
(1)知道算法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算法的基本特征,能够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2)理解并掌握“确定算法-程序实现”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能简要描述具体问题在计算机中的解决过程。
(3)掌握算法的基本表示方法,特别是流程图。
(4)知道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并能综合使用,然后可以结合实例形象地说明其实施过程。
例:编写一个小程序,使教学所选用的机器人能够完成如下任务:遇到红、黄灯的时候制动,遇到绿灯的时候继续行驶;当发现障碍物的时候能发出警报,并且转向。
(5)掌握程序编写的一些简单技巧,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了解主程序和子程序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能根据教学所选用的机器人的运行状况说明程序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6)知道如何将程序写入单片机或控制系统,并根据运行结果调试修改。
3.设计与制作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用不同的配件组装所需的功能模块。
(2)能够利用自行设计的功能模块组装出贴近实际的应用系统。
(3)初步掌握机、电器件与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知识,养成良好习惯。
例:保养和维护常用的机、电器部件;电池若长时间不用应从电池盒中取出;轻拿、轻放各电器部件等。
(4)明确控制模块及其他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基本作用,能基于控制模块设计较为复杂的应用系统。
例:用闭环电路、红外传感器、继电器制作自动冲厕器并画出组成方框图。当人走近便池时,自动冲洗厕所,当人离开后,再次自动冲厕,整个过程始终在检查是不是有人走进使用便池。
(5)能够通过合作设计并制作多功能的机器人以完成稍复杂的任务,养成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
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开设建议
各市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依据本纲要提出课程开设规划,各县(市、区)可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根据学校硬件条件、传统特色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方面因素来确定,可以是硬件或者软件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横向拓展,也可以与其他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其它内容结合实施,教学上可以采用主题活动、兴趣小组或一般的课堂教学形式。开设时需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工具来对待,特别注意保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认知状态的健康发展。
本纲要针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初中课程必修模块不再基于“零起点”或“低起点”。考虑到设备、师资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原因,最近几年内我省还会有少部分初中一年级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补偿措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为小学3年级。根据本纲要所提出的内容,3~4年级完成基础模块中的第一阶段学习内容,5~6年级完成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初中1~2年级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内容。拓展模块的开设可以根据情况穿插在基础模块的开设过程中,或在高年级集中开设。课时安排量可以采用每周1课时常年开设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每周2课时隔学期开设的方式。
在拓展模块的选择开设中,除拓展I以小学为主,拓展II以初中为主,拓展III小学和初中都可以选择外,部分有条件的小学,在选择一个拓展模块的基础上,可以在部分班级或以小班形式尝试开设拓展II;部分初中可以根据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开设拓展I。
在开设拓展I时,整合类主题的选择以基础技术准备、资源收集、学习管理或其他辅主题为主。
拓展III中包含一些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部分小学如果已经选择开设拓展III,则拓展II可以不再选择;选择拓展II而没有选择拓展III的学校,建议使用比较直观的编程工具或软件。
二、课程资源建设建议
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又是学生发展的工具。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新课程观、新教学观为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为基本依据。一般情况下,基础模块可以分小学和初中两学段编写教材。拓展模块可以编写相对独立的教材,也可以编写与基础模块相整合的教材,或者不编教材。
同时,应当做好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可以通过配套光盘、教学辅助网站等多种形式建设立体化课程资源。
为了兼顾小学阶段学习过机器人和没有学习过机器人两种情况的学生,建议针对初中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采用低起点、高终点的方式安排初中拓展III模块的教材,也可以用光盘或其他补充材料的形式为起点较低的学生提供帮助。
为更好地开展拓展III模块的教学,建议学校选用综合设计的教学用机器人。综合设计的教学用机器人既是一个教学用机器人的标准件组合,又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实践的综合“实验箱”(可以称之为“学生机器人”)。机器人的选用除了考虑经济、实用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如机器人配置中的零件的质料、形状及所采用的拼接、安装技术等等,都必须符合相关质量、卫生及安全标准。
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和选用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技术装备的合理配置、合理使用和适时改造,应注意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出发,适度增加信息技术软件选用的开放度,加强不同风格、不同特征软件的合理配置与选用,以为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背景和可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同时也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更好的条件支持。
三、教学建议
(一)鼓励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建议适当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主题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但主题选择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可以综合其他学科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信息技术的教学,如键盘训练与拼音学习相结合;多媒体应用与辨物分类及自然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网络浏览与社会常识的学习相结合;益智游戏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等等。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良好行为习惯。
鼓励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积极的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从拓展模块内容的特点及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出发,拓展模块的教学可以灵活地采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甚至是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
要通过提供补充材料、集中补课、异质分组等方式,切实解决初中生起点不一的问题。
鼓励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加强沟通,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与学科教学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二)注重培养学生个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要达到本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保证全体儿童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发展。同时,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出发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通过兴趣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等方式,为一部分具有特殊兴趣与能力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
(三)基于实验仪器设备或者实践环境展开教学
所有模块的学习,都必须尽量基于真正的仪器、设备或基于真实的实践环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及实践能力。机器人模块的学习,建议尽量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作为实验平台。在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引导学生领会机器人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评价建议
信息技术的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课程的基本目标展开。应当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由“学会信息技术”到“会学信息技术”;应当充分利用课程评价本身的教育功能,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应当充分体现课程评价对教师教学及其改革的调节功能,指导信息技术教师科学认识课程评价的各项结果,合理地设计和调节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既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有一定的标准,但标准要有所侧重,不宜过于复杂。评价标准可以在活动前提出,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由师生共同确定。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作品的收集与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现场观察与记录等形式。班级或学校可以建立学生档案袋,以记录学生发展的过程。
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个别指导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学生反思回顾学习过程、促进自身发展的依据。
(二)总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