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保险理财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块链保险理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FinTech;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88-03
一、FinTech的内涵
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金融科技)的缩写,指的是金融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型产业。主要是指,高科技和互联网公司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开展的低门槛金融服务。FinTech与银行提供的服务和金融产品互为补充,不是颠覆的关系。
FinTech具体内涵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以数据和技术为驱动。从两个维度上讲,首先是数据维度,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规模要够大、维度要够广,且要合法;其次是技术维度,在数据基础之上,叠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
第二,提升行业效率,降低行业成本。FinTech可以快速、大规模获取用户;可以通过用户标签,更精准地找到特定的目标用户,提升转化率;可以利用大数据风控体系,减少人工审核。风险决定融资价格,风险控制得越好,资金成本也就越低。
第三,FinTech不应该跟传统金融机构抢生意,而应更多去做传统金融不能做或做起来成本很高的业务。
第四,服务金融机构。FinTech对传统金融机构不是挑战,而是服务与支持。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模式需要验证,另一方面,在用户体验要求上,传统金融机构跟金融科技公司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差异。
二、全球Fintech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FinTech的融资规模
金融行业的每次变革都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新技术的运用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有着天时地利的因素。由于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各国政策都在鼓励并支持金融新范式,金融科技公司则适时破土而出,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也都参与其中。全球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融资规模在迅速扩大,2013年为 40.5 亿美元;2014年为122.1亿美元,较上年翻了3倍,其中11%的资金为A轮投资;2015 年预计超过 200 亿美元,增速达到 66%。截至2016年3月,共有1 400余家金融科技拿到总计超过350亿美元的融资。
(二)Fintech的公司性质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有 5 家为上市公司,其中 4 家是美国的公司,细分行业包括借贷、支付和征信,最后一家为新西兰的财务软件服务公司。
(三)Fintech分布的地域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美洲公司有 27 家,欧洲、非洲和中东公司有 11 家,亚洲公司有 9 家,澳洲公司有 3 家。从国家分布来说,美国公司占了半壁江山,有 25家公司上榜,中国排名第二,占有 7 席,英国排名第三,有 5 家公司入围,见图2。
(四)Fintech分布的行业状况
在 TOP50 金融科技公司中,借贷行业占比最高,为 30%,有 15 家公司上榜;其次是财富管理行业,有 9 家公司上榜;保险行业排名第三,有 6 家公司入围;支付行业排名第四,有 5 家公司入围。
三、FinTech带来的金融创新分析
(一)FinTech对金融服务的创新
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利用科技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包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加了金融服务的受众数量,并提高了金融服务的频率,因而扩大了整个金融服务市场的规模。虽然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来自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冲击,但是金融科技带来的最大影响是满足了过去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实现的金融需求,服务了过去未被服务的客户,其实只是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
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金融科技公司根据大数据征信为贷款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贷款方案和贷款利率,根据个人理财目标和风险属性选择最合适的投资组合,而这些服务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根据互联网用户的特征,更多创新的金融产品有望诞生。
(二)市场化贷款平台的创新
随着机器的入侵,新一代金融模式通过分享经济与数字化的结合,直接将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撮合在一起,这其中最大的入侵者是市场化贷款平台。
市场化贷款平台最初只是个人与中小企业的借贷空间,现在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目前约80%的资金来自银行、对冲基金和养老金等机构,早已超越了P2P所包含的内容。市场化贷款平台掀起了一场贷款范式的革命,贷款平台的核心部分在于智能化机器,贷款的审核、批准、定价、信用评分、资金支付全部由机器自动完成。换句话说,机器替代了传统银行中的信贷员、审批人以及后台的一系列流程,将贷款审批流程从几周缩短到几分钟的时间。机器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直接将借款人与贷款人配对,并实时监控借款人资信和经营方面的动态变化,解决信用风险难题。市场化贷款平台在融资成本方面有很大优势,平台的支出平均只占贷款余额的2%,远低于传统银行的5%―7%。2014年美国市场化贷款平台交易额达55亿美元,据普华事务所预测,到2025年该平台规模将达到1 500亿美元。
(三)对支付的创新
经济活动中的每笔交易都要经过资金的支付和结算。几十年来,信用卡和借记卡一直占据着支付的绝对优势。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体验经济崛起,第三方支付公司应运而生,移动支付成为众商家争夺的新战场。三星、谷歌、微软和美国一些大型零售公司也在构建自己的移动支付系统,争夺对客户体验的控制,一场硝烟弥漫的大战拉开序幕,2016年成为移动支付年。
美国的Paypal和中国的支付宝等运用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解析能力和安全保障技术,通过一系列应用接口程序,绕开传统的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形成独立的支付平台。中国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移动支付共发生45亿笔,总金额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253%和194%。其中,支付宝在移动平台市场份额为70%,腾讯支付平台财付通19%。中国银联于2015年12月18日宣布同苹果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推出Apple Pay,顾客只要将苹果手机靠近支持银联云闪付的 POS 终端,通过指纹认证即可,让顾客获得极致的支付体验。
(四)区块链――破坏性创新
区块链技术是机器重塑金融业的最具颠覆性的创新,意味着重新开创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清算体系。区块链是一种以数字化形式在分类账本里完整记录公共交易的机制,并且这些记录是被所有网络共享,一旦交易被确认,就不能修改,每位参与者都可以查询到每笔交易历史。它同现有金融机构清算体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去中心化,不需要任何一个中心服务器或中心机构就能完成工作。由于区块链信息透明,解决了金融业最令人头疼的信用问题,让交易活动更加通畅、高效。区块链(Blockchain)受到各大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格外关注。
区块链的应用存在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巴克莱银行已经为这项技术找出了45种用途,从客户身份信息的储存、跨境支付处理,债券或股票交易的清算和结算,到那些自作的智能合约如信用衍生合约等,再到如果一家公司出现违约机器会自动支付等。区块链技术将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清算系统产生巨大冲击。
美国和英国的300多家技术初创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如何让区块链技术为金融服务,许多大银行的前高管也投入其中,如JP摩根的Blythe Mastes,CDS之母,正带领着区块链创业公司Digital Asset Holdings,再次站在金融创新的前沿。花旗集团正紧锣密鼓在其实验室开发行内模型,创建一种数字化货币Citicoin;高盛也于2015年11月申请将正在测试中的虚拟货币SETLcoin用于证券交易的实时清算。20多家大型银行之间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共同制定金融服务的区块链标准,打造一个全行业的新平台。另外,纳斯达克开始对区块链技术做试验,希望交易所的业务不被吞噬。
(五)智能化交易方面的创新
金融市场交易成功的关键在于智慧与速度的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后,交易员操纵金融资产价格等违规频发,对比之下,机器主导的交易逐渐在金融市场上形成气候。未来几年,随着多层级计算机网络通过自主学习,在图像、语言识别方面产生技术突破,机器交易员必将全面替代人工操作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人。
例如,利用新闻在影响市场走势方面的作用,道琼斯和彭博等金融数据供应商早已开设了专供机器阅读的新闻专栏, 为机器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机器硬件技术方面的突破也让金融数据传输速度日新月异,0.001秒就可以拉开高频交易获利差距,在把握金融市场上转瞬即逝的套利机会和完成复杂的交易方面拔得头筹。
(六)理财方面的创新
机器在投资理财方面开始步入金融专业人士的神秘地带,自动理财软件的登场取代了理财师和财务顾问的角色,在降低手续费的同时,又借用了理财专家的智慧,解决了投资者的困惑。嘉信理财集团(Charles Schwab)、美国先锋集团(Vanguard)等大牌投资公司先后加入到自动理财的浪潮中,一方面希望新技术为公司带来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解决财务顾问正在老龄化的问题。目前理财顾问平均年龄51岁,30岁以下的不到5%。从理财师指示机器到机器指示理财师的转变迟早要到来。Future Advisor是一款在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智能理财软件,由两位前微软工程师开发。软件根据现代组合投资理论建模,在市场机会的把控、股票的选择等方面模拟优秀金融理财师的思维,利用算法调整投资者年龄和风险偏好。智能理财软件Robo-adviser通过年龄、工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等一系列参数,自动设计投资组合,由于大部分自动理财资金以跟踪一些主要股票和债券指数基金为主,目前已被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黑岩集团收购。
参考文献:
[1] 李扬.中国发展消费金融研究[J].当代财经,2016,(2).
[2] 廖雯.基于经济增长的消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在线,2016,(5).
[3] 李娜.基于中英消费信贷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6,(4).
篇2
定义
2016年8月,瑞银、德银、桑坦德和纽约梅隆银行宣布联手开发新的电子货币,计划在2018年前推出区块链方案应用于交易清算,并试图建立全球银行业的通用标准。这标志着国际金融机构在金融尖端技术领域开始发力,但尽管这样,目前全球金融科技业仍处于初期阶段,甚至对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实际上也无统一规范的定义。
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6年3月了金融科技的首份世界报告,对“金融科技”进行了初步定义,即金融科技(Fi n t e ch)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金融机构正运用科技积蓄强大的发展动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与产品进行革新与拓展,并广泛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资本市场等领域。总体而言,金融科技主要包括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网络融资、智能金融理财服务以及区块链技术等四个部分。
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
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科技的初级形态。在信息技术服务普及,传统金融服务缺位、普惠金融需求上升以及利率市场化下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强烈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在渠道端发力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技术变现的重要途径。但近些年,以互联网载体实现金融业务的扩张对金融发展的意义限于前端获客展业,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贡献有限。加之监管与传统服务的缺位,长尾强劲的需求,P2P领域更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信息技术公司从信息中介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摇身一变成了“金融机构”,甚至成为非法集资的重要通道,其实质并没有实现金融“互联化”。
现在,以互联网方式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和客户获取方式已走入过去时,当下网络边际渗透能力与空间开始收缩,传统互联网经济进入繁荣后期。互联网金融监管落地为金融科技已悄然从“互联网+”模式跨入技术深度创新与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区块链及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原先前端获客展业的金融业发展原动力将出现深刻转移,更多将聚焦金融服务本质。
提升金融效率和优化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的核心在于科技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和运行方式,对推动金融提质增效,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方的共同受益⒎⒒痈重要的作用,金融业态往更高阶方向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金融科技开始逐步兴起,从电子化办公,将银行、证券交易的手工操作变成电子操作,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效率;本世纪的互联网技术,使得金融的交易可以跨越区域和时空;近几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科技出现了1.0版,即互联网金融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连接,大大降低了传统金融的服务门槛,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大大提高;现在,金融科技正在进行2.0版的升级,金融科技进入智能时代,传统金融的组织方式将会改变,深度挖掘、提效减支、覆盖盲区将成为主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延伸了金融服务的深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科技有助深挖金融需求,使传统业务更具灵活性与延展性,实现个性化风险定价、服务与精准营销。二是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互联网、大数据与风险分担机制创新使金融服务能够覆盖传统金融机构因杠杆经营风险要求而不能覆盖到的金融需求,扩展服务范围与服务能力。三是改变了金融服务的组织形式。新型科技如区块链通过重构金融组织方式,颠覆性地实现高效、低成本的服务方式,优化客户体验,降低了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错配。
就目前具体的四类金融科技形态而言,金融效率提升和金融服务的优化各有其特点和差异。首先是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第三方支付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已经比较清晰。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和便利,对现有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进行了补充,推动现有金融体系进一步提高自身效率。
其次是网络融资。以众筹和P2P为代表的网络融资或线上融资活动,定位于小额股权融资和小额消费借贷,填补了金融服务空白,在客户风险和信用评审上进行了创新,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
第三是智能金融理财服务。这主要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财富管理的咨询、顾问等服务,智能机器人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当然,由于金融市场和产品较为复杂,智能机器人是否能够实现自我学习和提高,提供更优于现有金融机构和专业理财人员的个性化投资建议,还有待市场检验。
第四是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点对点高效价值传递是区块链的“利刃”。由于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技术特征使其具有天然“去中心化”的属性,简化一切需要中心化组织的信息获取、甄别和传输过程,缩减交易链条,这意味着在安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完成点对点的高效率的价值传递成为可能。不过,由于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和风险管理的现实障碍,最终在金融体系全面使用保守估计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然而,该技术一旦最终在金融领域全面采用,则可能会彻底改变现有金融体系结构和运行框架。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监管的挑战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目前的监管理念和法律法规可能带来了根本性的挑战。
首先,金融科技由于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特性,再加上金融服务供给侧的日益多元化,目前以传统的栅栏方式简单隔离商业银行和网络借贷之间的风险传播途径的方法来防范风险,面临了巨大挑战。
其次,由于金融科技具有无中心的发展趋势,金融风险也以分布蜂窝式的形态呈现,目前采取的对现有金融机构的自上而下的监管路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目前许多中外金融科技公司帮助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流程外部化的再造,使用架在云端的平台帮助金融机构提高中后台流程的效率和绩效,而区域公共云中心正在为全球多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服务。这带来了数据跨区域的问题,核心业务不得外包、数据本地化的监管要求也遇到挑战。
第四,金融科技的发展使金融交易的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的工具纷繁复杂,对监管部门运用数据分析辅助监管的意愿和能力也带来冲击。
应对措施
尽管监管的方式和手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对金融科技监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致性原则。应根据金融科技业务本质,对其中的金融活动实施监管,要求金融科技创新必须遵循现有金融监管基本原则,以确保标准的一致性。
创新性原则。监管应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三种监管模式,即监管沙盒、创新中心和创新加速器。所谓“监管沙盒”模式,即允许在可控的测试环境中对金融科技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进行真实或虚拟测试。所谓“创新中心”模式,即支持和引导参与金融科技的机构理解金融监管框架,识别创新中的监管、政策和法律事项。所谓“创新加速器”模式,即监管部门或政府部门与业界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提供资金扶持或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快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和运用。
篇3
一、去中心化
原指信息技术中由节点决定中心的方式,和“中心化”的由中心决定节点的概念对应。现在多用在互联网中,指从web2.0时代开始,用户能够共同参与网络内容的产生,可以自由选择阶段性的中心,这种权级相对平等,开放式、扁平化的结构模型。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去掉绝对的中心,自由产生各个相对阶段性的中心。
比如最典型的例子是社交媒体、博客等UGC。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任何人都能参与到社交网络中去,自己产生内容并且自愿地关注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或人物。外卖平台分流了学校食堂的流量,约车软件分流了公交系统的流量,这些都是去中心化的例子。中心对于用户来说不再是强制性的存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是个很好的理想主义状态,但是对于平台来说,实现这个理想状态还是需要放下很多,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二、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的根本就是强调个性化,指的是在需求曲线上那些少量的需求,将所有非流行的市场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也就是要在细小市场上赚很少的X,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
在企业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之下,往往形成大量企业参与红海之争却对于蓝海市场不闻不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沟通成本下降,关注非主流市场的风险大大降低,也让很多企业越来越开始关注人们小众的爱好和需求。在很多领域,长尾效应越来越凸显。
比如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长尾效应,让金融从业者开始关注那些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而不是对大企业趋之若鹜,长尾效应的优势在于数量,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数量显然远远大于那些“白富美”企业。很多针对学生、农民、创业者贷款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崛起,尤其是在消费金融领域大展身手。
三、蓝海市场
所谓的蓝海,指的是未知的市场空间或者是处于市场竞争很小的状态中。相对应的红海市场是指已知的市场空间,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的市场。那么企业要想在大规模竞争中胜出显然有难度,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就能获得相对持续性的优势。企业是选择另立家业开辟蓝海市场还是堵上全部家产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路,就是每个企业的战略选择了。
互联网催生了太多万亿级的蓝海市场,传统产业在互联网上都能找到另一片天空。比如互联网家装领域,将传统家装市场搬到线上,帮助广大消费者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农村电商让农村居民享受种类丰富的消费品,也加快农产品进城,解决农民的负担。另外,人工智能、云计算服务、生鲜电商外卖等都是待挖掘的万亿蓝海。
四、场景化
场景赋予了产品个性化的意义,当产品被嵌入了一个个特定的使用场景中时,影响商品品质的唯有人们真实的体验感。移动互联网把人们的消费地点最大化地延伸开来,不再局限于商场、柜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场景中,只要有潜在的需求,就能够产生消费行为,并且能够达到黏性消费,人与人之间的口碑传播和场景间地自然转化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营销变得不再生硬,不再让人反感,突破了以往商品一旦被生产和售卖,商业行为即告结束的局限。
人人都喜欢听故事,如果能够让用户成为故事的主角,商品和用户联系在一起,商品就成了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平安夜的苹果,南山塔的许愿锁,电影院的爆米花等等。近几年,不少产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场景化营销,比如互联网保险将功能明确的保险产品嵌入特定的互联网场景,结合特定场景下用户产生的风险管理需求提供保险服务。互联网理财和第三方支付行业通过打造不同消费场景下的产品渗入人们的生活,让消费变成自发的需求。另外,随着互联网把人的个性需求一一放大,私人定制也成了场景应用的一大热点。今年各大电商平台抢滩年货节,都把个性定制摆在了营销的重点。
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在提升,性价比不再是决定消费的首要因素,场景化就是消费升级的产物。在未来,寻找合适的场景或创新场景并为之提供符合逻辑的消费选择是商家必须学会的技能,为产品制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五、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不是距离的问题,或者说不只是物理概念上的距离问题。有很多事情开始好像很容易,过程中也像模像样,但是问题总是出现在“好像”上,不重视末端,不重视细节,不重视衔接,不重视事后服务,这些问题是影响用户满意度的病根,但也是最难解决最容易忽视的。很早几年就开始提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关注这一概念,比如快递物流行业,随着网购的兴起包裹安全、及时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就成了快递业最难搞定的“最后一公里”。城镇居民的超市生鲜O2O,农村消费品电商,要想带动市场需求,转变用户的消费习惯,物流都是亟待解决的“最后一公里”。
近来十分流行的“共享单车”,能够实现市民想停就停的愿望,不用再为找不到还车点而浪费时间,解决了休闲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已经在很多城市备受欢迎。在紧密联系群众,切实解决群众最迫切的生活难题上,我国各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颇具成效,开通了集电话服务、网络在线服务、短信服务、手机APP、微信服务、微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诉讼服务平台,致力于打通便民的“最后一公里”。
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善始善终,注重服务的公平公正性和长效性,把服务落到实处,帮用户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六、资本寒冬
资本寒冬的说法是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流行起来的,数据表明,2015年8月份比7月份投资额度下降63%,新三板投资从53亿直接降到4亿。这种快速下降让人们纷纷惊呼资本寒冬来临。但是到了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资本并没有过冬,只是越来越集中,投资人的眼光越来越犀利,寒冬之说只是个伪命题。
不可否认资本在我国互联网创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风口飞猪论”还记忆犹新,但是随着太多不成熟的创业项目蜂拥而至,投资人发现风口过后,飞起来的猪还是得摔下去。毕竟资本的终极目标是赚钱,被创业者一番天花乱坠的演说一忽悠,必然导致短视和后劲不足。正是在这种环境中,看起来一场严酷的资本寒冬悄然而至,残忍却并不出乎意料。
井喷式发展之后是不可避免的资源过剩,特别是两类创业团队的出现。一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理念盲目跟风的投机主义者;二是过于自信,大谈情怀却缺少可行的盈利模式的理想主义者。这两类创业者在后院烧钱烧的不亦乐乎,却忘了烧的是投资者的钱,血本无归的教训发生多了之后资本终于冷静下来。
事实上是,寒冬只是一些人的寒冬,那些真正好的项目反而拿了很多钱,资本的回归理性帮助淘汰掉了很多滥竽充数的项目,也帮我们寻找到了真正有潜力成为独角兽的企业。投资的趋势是资本变得集中起来,创业团队更加重视自我建设,品牌、技术和团队上的不断强化。
七、重模式轻模式
重模式是指自营模式,市场推广、技术研发、仓储加物流配送、采购部门、售后服务全部由自己完成。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控制能力强,由于多是各个流程中的最有组合,往往可以形成一定的行业壁垒,可以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自由发挥增量市场的拓展。但是要想实现这种模式的真正价值,企业需要投入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巨大,接入的环节越多,运营和管理成本越大,这是一般的中小型企业难以想象的。就算是有能力承担起这种巨大成本的企业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寻求每个环节上的突破,这对企业全能型人才的要求O高。
而轻模式就相当于是平台模式,只要包含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招商三个部门即可。互联网发展至今,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便捷,因此运营成本低,适合创业团队快速启动平台,如果有个好的市场营销团队就可以实现快速渗透市场。但是正因为进入门槛不高,平台模式的竞争异常激烈,缺少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平台模式的普遍问题。
目前的大趋势是轻重模式已经纷纷开始走向融合,模式的选择仅仅是一个企业进入市场的最初选择,随着O2O的发展回归理性,我们看到太多的企业在自己选择的模式上固步自封,苟延残喘。比如在餐饮外卖行业,美团和饿了么的大战并没有闹得两败俱伤,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两股不断创新进步的力量,它们抛弃绝对的模式束缚,把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轻重模式的边界变得模糊,走向融合。
八、云计算和大数据
云计算颠覆了传统的IT架构,一方面使得用户不必再为一次性或偶发性计算任务而购买昂贵的IT基础设施,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和IT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云计算体现出超强的运算功能可以有效支持信息数据的运行、计算、储存、管理等,提高数据信息安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在云计算技术下,大数据时代来临。有句话叫“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大数据做的是全部样本而不是抽样,因此它关注的是效率、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大数据时代的思维,用数据去创造价值,现在企业利用大数据最多的是做预测,并且已经初见成效。
我国的云计算领域已经显示出一派蓬勃的生机,除了BAT三家抢滩公有云市场外,华为、网易、京东和三大电信运营也在全面布局云计算,另外一些在细分领域崛起的云计算创业企业比如青云、UCloud等平台实力也不容小觑。云计算正在成为新一代的商业基础架构渗透到各个传统行业中去,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不仅在电商、金融、娱乐领域越来越受欢迎,教育、医疗甚至政府机构也开始拥抱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
未来,在互联网创造的以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市场上,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解决人的需求。与此同时,安全仍是伴随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最大问题,这也是未来技术应用过程中最需要完善的。
九、UGC、PGC、OGC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生内容的创作被分出了三种,分别是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
PGC和OGC的区别主要是以是否领取报酬为分界,PGC是有知识背景的人群义务地在网络创作,比如微博上的红人和知乎上的一些大神,深受各大网站的欢迎。OGC则是各大新闻站点、视频网站等职业作者创作的内容。而UGC为代表的网站有各大论坛、博客、社交平台上,用户自行创作内容。特别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网络上吐槽、八卦、展示自己的生活圈,未来依靠社交红利释放UGC将成为网生内容的主流。
今年的网络流行语也是特别多,比如什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笔芯、吃土、小目标等等,这些都是网民自己创造出来的,并且能够迅速火爆起来,这就是UGC的优势。那么,现在的各个社交平台,各种APP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想办法让用户产出优质的内容。通过这些优质内容来获得更多共鸣形成一个个圈子,通过社交关系来黏住用户。
随着OGC内容越来越多,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内容付费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像优酷土豆、爱奇艺、网易云音乐等网站都开通会员专享的内容,但是目前各大网站的会员黏性并不高,各大平台之间的差异化内容还没有形成。未来,网生内容的井喷期还会持续,我们将迎来质量与数量起飞的时代。
十、区块链
区块链(Blockchain)目前主要应用在比特币(P2P形式的数字货币)上,是在没有中央控制点的分布式对等网络,使用分布式集体运作的方法,可以说是利用计算机程序在全网记录所有交易信息的“公开大账本”。
区块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化,链条里的任何一点消失也不会影响其余点的正常工作,是个去中心化、去信任的结构,所有的点根据既定的规则运行。在运营过程中所有交易都公开透明地进行,交易双方匿名,每一笔交易都通过密码学的方法与相邻两个区块串联,因此可以做到可追溯。去中心化、去中介信任和数据库可靠就构成了区块链技术的三大特征。
区块链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就是中介信用问题,双方在互补认识又没有中介的情况下可以完成交易,过程高度透明且数据高度安全。区块链的这种特性可以应用到信用记录系统、身份认证系统或产权认证系统中,那么我们现在常常遇到的“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样存在性证明的难题将不复存在。分布式账本和点对点传输植入银行机构的对账、转账等业务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除了用在虚拟货币上,区块链技术在电力、支付、股票交易、财产公证等领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受到国情的影响可能会最先应用在非银行的泛金融领域,目前我国关于区块链领域的布局还多限于技术研发和死路交流,未来将极有可能出现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商业平台,挑战目前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但是基于目前区块链技术还未成熟,价值认可和监管态度还不确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区块链这个新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十一、众创众包众筹
“众创”指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来创业。众创空间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众筹”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只要具备发起人、平台和发起人,就能启动一个创意项目,为更多的小成本经营或创作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众包”则是指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这跟外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众创、众筹、众包其实都是共享经济的体现,共享经济已经是火了好几年的概念了,其初衷就是对社会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仅是最开始的Uber、滴滴那样的网约车、Airbnb那样的短租房,社会上的资金、人力甚至时间、创意、技能、经验等相对抽象的服务也可以分享。随着国家对这方面监管制度的完善,分享经济的模式将在各个领域内展开,因为它的本质指向一种乌托邦式的氛围,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最后大家都是分享中的受益者,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所向往的状态,但前提是参与分享的人不可以有一点不纯的目的,一旦目的变了,那分享就变成了掠夺。
十二、去电商化
可能很多人还觉得电商是个新词汇,但是2016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马云豪言“电商将不复存在”,并且提出了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的五个新词。
去电商化,其实是在宣告着O2O进入下半场,纯电商将线下交易搬到线上的行为已经不可行了,现在要做的是将线上、线下更紧密、更有机地结合起来,线上不能离线下的实体商店,线下店铺也要积极融入互联网延伸交易行为。商品生产企业、物流、线下销售终端和消费者成为命运共同体,并且以消费者为中心,平台方起着连接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过去纯电商的弊端是没有合理分配好线下和线上平台的职能,甚至有些实体终端认为电商是在和线下争夺消费者资源,实体店消费者流量减少,线上平台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这种恶性循环并不是电商产生的初衷。因此在O2O进入下半场以后,新的销售模式应该产生,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平台将需求反馈给商品生产企业,企业在平台上实现精准营销,线下终端演化为体验场馆,淡化销售额销售量,强化营造消费场景的作用。
在用户时代,去电商化的概念应该是摆平电商困境的有限方法,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显然是个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结语
纵观以上的这些互联网时代的词汇,无非都是互联网带来影响的具体表现。互联网庞大的用户基数可以轻易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沟通成本、缩短沟通距离,颠覆着传统商业世界的规则。我们处在一个时刻变化着的时代,互联网让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接受新事物和创造新事物,予以快速的反应和适应。
互联网对这个时代纵深地切入、蔓延、生长,有的人抓住了机遇走在前面,有的人相见恨晚奋起直追,人们都在更努力地适应着这个互联网笼罩下的新时代。
鲁迅有一句名言,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在如今听起来还是那么地掷地有声,如雷贯耳。新时代的路要新时代的人们去开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一年,一句话: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路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迅速,传统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互联网金融催生出许多新的金融业态。同时,伴随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金融脱媒趋势日渐加快,银行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日益严峻。为适应新趋势、新环境与新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利用金融科技的强大动力,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自身经营转型升级与发展。
1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1.1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功能有机融合的产物,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支付、生物识别、区块链等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支付、投资、融通、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具有平台金融、碎片金融、信息金融和普惠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演化升级。目前,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贷款、众筹、数字货币、金融产品(基金、理财、保险等)网售、金融信息服务等发展模式。
1.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运用较低的成本直接接触客户。资金供求双方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项目甄选、撮合、价格匹配和资金交易,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不需要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进行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运营成本相对更低。传统金融机构承担的是组织者、平台的角色,它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利益交换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这一关系变成了客户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2)工作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自动的挖掘与分析,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业务的审核、评估过程,客户不需要在现场排队等候,客户服务体验更好,工作效率也更高。传统媒介会受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互联网的存在有助于打破时空的限制,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受这几个维度的约束,可以为客户能够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3)弥补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资金的融通,其关键环节是供需两端信息对称,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金融服务成本较高。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重建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可以降低信息成本,有效控制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技术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4)具有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是联合国于2005年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率先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任何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供给与服务,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低收入人群、农民等社会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拥有平等享受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信贷权也是一种人权。
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2.1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良性效应
(1)长尾效应:传统银行强调的是大客户、大众市场及主流业务,虽然也关注“个性化定制”、“二八定律”,但由于在精准定位、数据收集、有效分析、柔性生产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信息处理技术,因此传统商业银行无法低成本的满足小众客户独特需求。而互联网金融具有包容、开放、互动的特性,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具有处理小额、海量交易笔数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整合碎片化的需求并形成规模优势。(2)鲶鱼效应。传统商业银行由于存在进入门槛和制度监管约束等问题,存在业务运营模式老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弊病。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能倒逼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改变传统盈利模式,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客户体验与满意度。(3)迭代效应。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这就都要求银行尽可能快的推出的原型产品或服务,完成上线前的测试,而且要让更多的普通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试验与验证环节,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和互动,及时完善原型设计,进行持续的微创新、不断完善,真正推出客户体验好、竞争力高、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银行获客能力。(4)社区效应。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将更加依靠于传统金融体系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企业、移动运营商、数据收集公司、信息处理公司、移动支付公司、客户咨询公司、网络安全公司等密切合作。从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竞争模式转变为以银行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之间的竞争。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中,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金融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共同打造共赢的合作模式。
2.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思维形成冲击。互联网精神实质是开放、平等、包容、分享,这对传统银行的运营思维形成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改变传统银行业务采用的分布式业务流程作业方式,将人工处理流程转变为计算机智能化处理,彻底颠覆了传统银行靠增加员工和物理网点来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能力的传统经营思维。客户的金融行为加速向线上迁徙,而且金融服务与生活场景的关联嵌套日益紧密,客户更加关注个性、强调体验、渴望互动等属性增强。可以预见,智能化、便捷化和低成本的综合智慧银行将大行其道。(2)小微业务与零售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后,市场更加复杂多变。传统商业银行靠利差收入来维持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向小微业务、零售业务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当前,创新与创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催收大量的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此外,以80/90后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不断发展壮大,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购物、虚拟社交、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方兴未艾,零售业务潜力巨大。(3)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当前,我国的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将有利于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剧了资金脱媒,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出现,使大量的社会资金绕过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直接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出。互联网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出现,社会资金快速从银行体内流向互联网金融机构,对银行负债业务造成了严重冲击。(4)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难以持续。目前,利差收入是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基于此的发展逻辑就是不断做大业务规模。商业银行想扩大业务规模,首先要做大负债业务,拓展银行存款来源,进行存款争揽。而互联网金融企业销售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基本维持在4%-5%左右,但大大高于银行同期基准存款利率水平,导致银行存款不断流失,倒逼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利率,压缩银行利差收入水平。
3积极拥抱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1)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当前商业银行经营压力较大,由于物理营业网点存在较高房租、水电费、物业费等固定费用,使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大大超过非网点渠道。这些固定费用非常高昂,严重侵蚀银行的利润,降低了营业网点的盈利水平。互联网金融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有助于倒逼传统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升级。(2)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平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弥补传统金融的供给不足的短板。由于互联网具备低成本、大规模处理标准化信息的先天优势,有效降低银行提供小额金融服务的成本,扩大金融服务的供给范围。互联网金融依据长尾理论,能够覆盖更多的客户,有利于偏远地区与弱势群体的客户获得金融服务,被认为是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与突破。(3)顺应技术发展的需要。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带来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能够复杂环境下做出有效精准决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了解客户,成为提升银行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开重塑商业生态,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4)有助于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互联网技术已经全面融入企业经营和居民生活当中,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多功能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提升客户体验、打造线上线下互为支撑的服务模式,全面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
4传统银行业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发展的路径
4.1形成互联网意识,运用互联网思维
金融网络化是时代必然的趋势,商业银行必须要适应新环境,及时更新金融理念与意识。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规律,参考和引入互联网方面先进、高效的信息技术,努力寻求在业务领域更好地服务客户和市场的方法和路径,在意识和思想上能够跟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水平,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4.2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打造转型新动能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生物识别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科技的运用,构建包容性强、功能齐全的金融科技平台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加强跨界合作,改变过去对抗的思维定式,努力做互联网巨头与科技巨头的合作伙伴,构建多元化互联网跨界融合渠道,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人性化的金融产品,提高获客能力,共同打造共赢的合作模式。
4.3要依托丰富的线下资源,建立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
区别于互联网公司纯线上运营模式,商业银行大都具有完善丰富线下渠道和物理网点,业务体系更是相对成熟。商业银行要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获得性,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推进物理网点的转型升级与智慧网点的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培养客户独特的体验习惯,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
4.4坚持风险可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商业银行实施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要以风险和成本为约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搭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要妥善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二者之间的矛盾,为商业银行的创新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4.5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互联网金融的智力支持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金融学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企业管理等深度融合的行业,要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层次、分重点地加强培训,建立专业化的团队。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管理体系,提高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水平,不断激发员工的归属感,激励员工通过不断创新,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5,(1):11-16.
[2]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5,(10):102-117.
[3]王金龙,乔成云.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的互动发展[J].新视野,2014,(5):14-17.
篇5
中国银行业在遭受互联网金融颠覆余波未平之时,近期全球范围内对银行业更猛烈冲击的声音又此起彼伏。
9月下旬,世界领先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对全球各大银行经过分析得出报告,被形象誉为“银行业死亡笔记”:未来能活下来的银行只有五分之三。接着,前日在朋友圈疯传的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的一份报告更是“危言耸听”:到2030年即15年内银行将消失,全球百万银行员工面临失业。而就在10月24日,据美国财经网站Business Insider消息,银行业的Uber时刻悄悄拉开大幕,美国大银行大幅关闭网点,美国银行、花旗和摩根大通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已经关闭了389个网点。随着移动活跃用户的增多,更多交易通过数字渠道完成,砖瓦砌成的网点已不再那么必要。而通过数字渠道办理业务的成本,也远远小于网点渠道。网点关闭的衍生品就是银行裁员,银行员工失业。
其实,早在去年12月初,巴克莱前CEO詹金斯就表示,全球银行业未来10年将裁减半数员工和分支机构。
何止国际机构呢?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常务副会长杨再平先生很早就预言:未来若干年中国20多万个银行物理性网点或不复存在。网点没了,人员何处去?裁员肯定是不二选择。
要说麦肯锡、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只是研究咨询机构的预测猜测而已,那么美国银行业大量关闭物理性网点,欧美银行开始较大幅度裁员,则是已经进入“实战”阶段了,预示着研究机构的报告已经开始变为现实。
对全球银行业最大的冲击是互联网金融或被欧美称为科技金融的冲击。这种冲击从业务种类看,几乎涵盖了银行所有主体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信贷资产业务,存款等资金来源业务,理财等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等。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使得银行业束手无策,直面冲击,欧美日本银行业尤甚。
科技金融的冲击
中国银行业由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兴起早,冲击来得早、来得快,其准备得也早,并且目前都在斥巨资涉足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受互联网金融或科技金融冲击相对较小。不过,在科技金融领域,中国银行业还在睡大觉。
金融科技在两大领域正在发力。一是智能金融科技。包括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EVA,智能投资顾问等AI人工智能。目前,摩根大通、花期、德银以及日本银行等都在斥巨资投资智能投顾。试想,金融业高端服务的智能投资顾问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那么还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呢?二是数字货币领域。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货币,大有替代货币的趋势。各国央行或被冲击。
从互联网金融或称科技金融对传统银行冲击的具体表现看,互联网金融或称科技金融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高效性,自主自由、无时无刻、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约束就可以完成一切金融交易的特性,传统银行根本无法与其竞争。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整个社会融资的多元化,抢走了银行业不少地盘。同时,互联网金融直接促进了全社会直接融资的大发展,而直接融资又是传统银行间接融资的坟墓。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生态构建或让传统银行边缘化趋势已经凸显出来。我们拿最熟悉的支付宝例子来“说事”。支付宝已经于10月12日开始提现收费(支付宝转到银行卡),其狐狸尾巴已经露出来了。以后提现收费了,放在支付宝里的钱怎么办?支付宝回答,支付宝覆盖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在线购物网站,支持几百个城市的公共服务缴费,包括酒店、便利店、餐饮、医院、出行等众多行业。还有余额宝、定期理财、买基金买保险等投资领域。意思是通过提现收费的价格手段将客户留在、锁定在支付宝营造的网络消费投资的闭环里,让其赚得的盆满钵满,并通过蚂蚁积分激励机制锁定粘住客户。
试想,当支付宝的生态圈越来越大时,即:只要把钱转入支付宝就可以在其生态圈子里开展生产、消费、娱乐、休闲、投资等等人们需要的一切支付结算金融消费与需求活动时,支付宝将会成为网络王国的央行,无形中拥有电子货币的发行权、掌控权。同时,将一大部分金融交易、金融活动都锁定在了支付宝的生态闭环里,无形中使得传统银行被边缘化。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未来。
在全球性金融科技大潮猛烈冲击下,传统银行物理性网点大幅度减少是没有悬念的,裁员也是不可抗拒的。但银行业消亡似乎还论证的还不那么严谨。
传统银行的出路
在科技金融多重冲击下,传统银行怎么办?出路何在?
目前,欧洲银行业、日本银行业以及亚洲一些银行普遍采取裁员的做法作为应对困境的措施之一。这种做法不是治本之策,完全是舍本逐末之举。银行业走出泥潭的出路在于拥抱科技金融,后者是唯一希望。银行业务数据化、移动互联网化、智能化是方向与出路。未来银行业一定是一个科技金融公司。就像原阿里巴巴,现在的蚂蚁金服旗下的互联网金融银行――浙江网商银行,成立之初300人左右,而其中250人都是科技人员。
麦肯锡报告显示,金融领域数字化驱动的裁员有望在三年内将利润/损失水平提高20%-30%,而股本回报率ROE也有望上升2%-3%。数字化可以扩大4%-12%的销售空间,增加交叉销售的潜力。传统银行一定要抓住金融数字化提高效率效益的杀手锏。
传统银行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财富实力、管理经验等的积累,完全有实力把握住金融科技的大趋势,迅速向其转型。就拿移动支付来说,中国银行业目前已经后来居上,例如农业银行的手机移动银行客户体验越来越好,只要推介力度跟上,占领一定市场份额没有悬念。
篇6
关键词: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 风险 风控 融合
互联网从1987年进入中国,经过十几年缓慢的发展,在2011年开始了进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质性热潮,到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达到一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业务寻找互联网为依托,逐步形成了网上支付,网上购买,网上集资,网上理财等线上金融服务的选择。
传统金融打个比喻可以称为“凳子金融”,最大特点是“守株待兔,等客上门”,最大的特点就是凭借自身具有牌照优势来谋取利息差的一种“衙门式”服务模式。相比“凳子金融”,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平台和区块链技术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通融并且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使传统金融不得不撤销凳子,真正回归“便捷、对称、互动、普惠”这一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充分展现出其创新强、覆盖广、成本低、效率高等特性。金融的核心能力是议价能力和风险定价。客户金融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在传统金融中操作难度较大,需要消耗巨大的成本。通过互联网金融,金融产品或服务尊重客户体验,以客户为导向,反向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将金融化于无形,去中介化,通过交互式营销,这些操作只需要用指尖点击鼠标或者用指尖触摸手机即可完成。称为"指尖金融”。
今年暑假,有幸与几个同学组织了闻融互联社会实践队,实践的主题是考察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重点考察了P2P代表公司红岭创投、O2O代表公司深圳淘金山公司,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及网络安全公司深圳广道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互联网股权投融资平台的深圳众投邦公司、提供小微金融理财服务信贷工厂的联金所、创新型互联网抵押贷款平台钱来网公司,通过调研并在各个方面搜集资料,认识到目前金融已经实现大跨越的发展,传统的金融从交易各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需要金融机构的实体网点进行操作,发展到互联网金融供求各方的信息获取趋于相对对等透明,通过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跨越了实践和空间的限制,彻底改变了“凳子金融”的运行操作模式。互联网金融利用数据云计算通过设定的各种风控模型,寻找相应的客户群体,快速进行决策,降低服务成本,改善服务效率,提高服务的覆盖面,使供求各方信息沟通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各方真正实现了资金的对接。
现代金融发展从“凳子金融”到“指尖金融”的跨时代的演化,形式改变了,但金融的核心本质-信用与风险却没有改变。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使数据信息更及时、更透明、更多元、更动态、更可靠,对金融需求双方的信息对称和交流作用凸现,使需求双方匹配的时间、空间更广、更宽、更分散,金融风险匹配和防范能力更强,信用识别效率更高。解决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历史难题,更为高效便捷地实现数据分析、信息透明、资源整合,给“凳子金融”生态圈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刹那间,“指尖金融”成为掘金利器,各路精英云集,各种新概念频生,各种模式呈现,各种平台云起,欣欣向荣的景象,难免也出现各种乱象,坏账、跑路、破产等等问题,究其根本是对风险的无所敬畏。 “指尖金融”的风险究竟有哪些? 同属于金融领域,相对于“凳子金融”,但发生的诱因、形式等不同,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信用风险:借款方不愿意或者无力履约造成未能及时或者足额偿还而违约的可能性;
(2)道德风险:企业内部欺诈、流程不完善漏洞、员工违规操作等;
(3)交易风险:交易操作风险;
(4)技术风险:于经营的平台信息技术系统发生故障,使得系统失灵或者业务中断不能保证交易有效、及时、有序、顺利进行;
(5)监管风险:由于国家监管或者政策法规,自律性的组织制定等各类规定涉及的可能遭受到的法律或者监管的处罚从而造成的重大财务损失风险;
(6)市场风险:未预料或者对市场利率、国际汇率、借款企业或个人经营的行业市场波动进而未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的潜在风险。
金融服务的本质在于收益实现的延迟性,与普通的商品交换不同,在商品交易交换、支付完成以后,收益立刻体现,即使存在赊销方式,也是金融服务的范围。正是由于这种本金归还的延迟性,就形成风险后置,所以就必须搭建相应的风控系统。针对上述的信用、道德、市场、政策、监管、技术等风险,设定相应的风控体系。
目前国内的各家平台的风控体系良莠不齐,针对不同的平台运营模式(表现为纯线上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线下债权模式、公益模式等)可以归为下面几种风控形式:信用认证包括信用报告等;引入保险模式、机构担保或者抵押物、质押物等担保方式;采用风险备用金计划;快标分散风险;债权拆分组合进行转让;平台保证自担风险模式;金融机构信用模式;小额贷款担保模式;同时,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目前国内主流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多选择了和专业的第三方风控软件提供商合作的模式,将自有模式和三方结合起来,比如国内的主流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使用的风控反欺诈服务。但由于征信系统不开放,假冒猖獗,投资人不成熟,热衷刚性对付,征信不完备,需要作大量的前期工作;引入各种担保模式,难管理,目前企业担保的数百倍于自己净资产的交易,杠杠放大过大;而且目前担保行业也是鱼龙混杂,无异于同床异梦;风险准备金模式很难将不良资产覆盖,而且监管不严会被挪用。看似完美的风控背后也会让人心头一紧。
“指尖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一个淘汰,去伪存真的过程,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的对待,既不能谈“互联网”就色变,把“指尖金融” 看成混乱不堪,不加甄别一巴掌拍死,全面枪毙;另一方面也不能任“指尖金融” 衍生出“草根金融” 放任自由生长,对其风险及控制不理不睬,要认真对待,寻求规范发展的道路,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其充分生长壮大。同时也要以金融创新和金融重塑的姿态积极推动并对其规范监管和引导,并学习传统金融多年的监管经验,摒弃不足方面,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方式,通过海量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逐步形成适应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思路体系,从而突破“凳子金融”的监管理念,适应“指尖金融”本身的发展特点和运行规律,为互联网金融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凳子金融”和“指尖金融”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传统金融具有口碑强、多年积累的甄别风险能力、资本、规模效益、客户群体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灵活处理各种复杂大额的借款情况,而互联网金融却在数据挖掘和数据积累等方面优势,能够低成本拓展客户和发展业务。二者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在金融功能上的优势互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营销对象的互补。“指尖金融”实际上是对“凳子金融”传统业务较少涉及或服务盲区的领域进行补充。传统金融追求规模经济性,集中将资源分配到对利润贡献大的业务领域,出于成本与风险的考虑,针对中小企业或者次级借款方面由于获取信息成本较高,需要花费较高的人力、物力、时间等各种成本,收益与成本不成比例,从而小微企业扶植力度欠缺。但“指尖金融”规避了这一弊端,成功将“长尾理论”运用到金融业务服务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利用率,弥补这一不足。“指尖金融”凭借其互联网覆盖范围广、操作便利的先天优势,建立具有门槛低、效率高、手续简单特点的融资平台来满足小微企业和次级借款者的融资的实际需求,对“凳子金融”服务范围进行了有效扩展。但在高端客户群体的点对点的个性化全方位服务则是“指尖金融”的短板。
二是思维方式互补。“凳子金融”由于具有独特的牌照优势,更多依赖于雄厚的资本以及口碑以及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与监管政策的指导,“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导致缺乏金融创新的动力。而“指尖金融”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分析互联网用户的行为习惯,利用数据分析和处理为客户提供多维度的用户体验,注重创新思维的经营管理模式需要传统金融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思维方式上看,“指尖金融”与“凳子金融”之间形成一种线上与线下、互联网思维与传统金融理念的优势互补关系。互联网金融业务在运营管理中运用以客户为中心的大数据云计算思维、用户体验思维以及平台交互思维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思维。
三是运用技术互补。互联网优化了“凳子金融”服务手段,改变了以本身为主导出发转变为以客户为导向的满足用户需求而服务点对点的资金对接服务手段。“指尖金融”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和海量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等手段,通过建立用户、云、产品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动态、多维的生态系统,从而深入挖掘不同用户消费偏好归纳出个性化需求,跨越时间和空间,为客户带来丰富的多元化产品和完美的用户体验,交易效率大幅提高、交易成本更低、操作更便利。
从上面的介绍和分析,“指尖金融”并不是对“凳子金融”进行毁灭性和颠覆性的变革,而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下进行二者的融合,向着智慧银行方向进行变革。融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数据资源共享。数据资源共享是“凳子金融”与“指尖金融”进行战略合作的前提。互联网金融拥有大量的用户行为、用户习惯、购买行为、交易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数据获得用户需求,而传统金融对客户群体的资信各种财务数据以及资质状况比较了解。将两者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全面地了解各种用户群的相关需求及各种信息,从而对后续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提供更完善的数据。
二是建立共同评级系统。“凳子金融”和“指尖金融”在征信方面有各自不同的评级系统。各方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完成这个数据系统。数据共享以后,信用信息更完备,根据共享资源优势互补重新建认评级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处理,以较低的成本,高效的分析客户信用评级,拓展客户规模和客户群,提升整个利润空间。
三是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凳子金融”与“指尖金融”进行战略合作以后,在金融这个大框架体系下可以从金融理财、供应链金融、小微企业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等等多个角度、多维度进行,通过互联网技术金融碎片化的思想,通过产业创新可以实现更多的跨界的多元化金融产品,提高金融覆盖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是建立共同风控系统。“凳子金融”经过多年的发展并经过市场检验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的风控系统。“指尖金融”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海量大数据也形成了数据特色的风控模型,通过战略合作,发挥二者的优势,扬长避短,构建完整的金融生态圈,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篇7
香港作为中国对外经济金融交往的主要桥梁之一,随着与内地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的日益增加,逐渐转型为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据香港金融发展局的报告,2014年,金融服务业对香港GDP直接贡献16%,其中银行业占比高达61%;保险业占18%;基金管理及投资顾问服务业占9%;证券业占7%。此外,金融业创造了10万个职位,也间接对香港GDP贡献6%,使香港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其中,银行业从业人员占42%,保险业占25%,证券业占10%,基金管理及投资顾问服务业则占7%。
来自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显示,尽管并购整合使香港银行业的所有认可机构(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从1997年6月底的366家逐渐减少至2016年底的195家,但其中香港资本的认可机构只有9家,内地资本的认可机构26家,其余全为外资认可机构;在全球排名前100位和500位的银行中,有75家和163家在香港营业,充分显示了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的吸引力,以及银行业汰弱留强的竞争态势。银行业作为香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从香港和内地日益紧密的经济金融关系中获益良多。
银行资产规模先缩后扩
经济是金融的基础,经济发展决定金融需求的规模,影响银行业市场环境和业务空间。尽管在上述危机期间,香港经济出现过衰退,但整体来看,从1997年至2016年,香港按可比价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年均实质复合增长率为3.2%,在成熟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1997年底至2016年底,银行业总资产从8.4万亿港元增至20.65万亿港元,总贷款从4.12万亿港元增至8.02万亿港元;总存款从2.71万亿港元增至11.73万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8%、3.6%和8%。在银行业总贷款中,对香港本地贷款(含贸易融资,下同)合计从2.23万亿港元增加至5.64万亿港元,对香港以外贷款从1.89万亿港元增加至2.38万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和1.2%。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1997~2003年的连串危机使香港出现经济衰退和严重通缩,加上日资银行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因资本不足而大量收缩在香港的离岸贷款业务,导致香港银行业的总资产和总贷款大幅收缩至6.49万亿港元和2.04万亿港元,其中本地贷款和港外贷款收缩至1.81万亿港元和0.23万亿港元。若以2003年至2016年计算,银行业总资产、总贷款、本地贷款和港外贷款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3%、11.1%、9.1%和19.7%,显示CEPA为香港银行业带来较多的贷款业务机会。至2017年4月底,银行业总资产、总贷款和总存款分别进一步上升至21.17万亿、8.52万亿和12.2万亿港元。其中自2004年开始办理的人民币存款,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由强转弱,从2014年底1万亿港元的高峰逐渐减少至2017年4月底的5289亿港元。
银行业务和产品日益多元化
香港银行业没有分业经营限制,银行可以从事多元化的零售银行业务、批发银行业务,以及证券经纪、基金/资产管理、保险、投资银行等业务。近20年来,随着内地企业大量来港上市,以及香港、内地和全球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日益增加,促使香港银行业的传统存贷款以外的各项业务和收入迅速增加。据香港证监会统计,1997年至2017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市场的新上市公司合计为1326家,其中红筹股和H股分别为88家和209家,占新上市公司总数的22.4%,尚未包括在港注册的中资控股蓝筹公司;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日平均交易额中,红筹股和H股合计的交易额占35.1%,有助银行上市包销、财务顾问、证券经纪等业务和收入的增加。据香港保监会统计,1997年香港个人人寿及年金有效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为230.11亿港元,2016年上升至4032亿港元;同期新造保单保费收入总额从62.6亿港元上升至1865亿港元。据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统计,1999年各类基金总销售额为68.44亿美元,2016年增至658.72亿美元。上述寿险和基金大部分是通过银行旗下的保险/基金公司及银行渠道销售的,有助银行的基金管理费、保费收入和销售佣金收入增加。此外,人民币国际化、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CIBM(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等的开通,也有助银行业推出新产品,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及带来新收入。
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较强
2016年,尽管零售银行的净息差仅为1.32%,但非利息收入占总经营收入的比重高达44.3%;以经营溢利和除税后溢利计算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1%和1.44%;所有银行的净息差、以经营溢利和除税后溢利计算的资产回报率则分别为1.04%、0.82%和1.01%。2016年,银行业的业务收益指数高达193.9(2008年为100),高于除银行外金融业为127.1的水平。不过,银行业的特色是其业务高度集中。例如,按业务收益及其他收入计算,前20间认可机构的业务收益及其他收入在2014年占整个行业总数的72%。
不断发展新科技产品
随着高科技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对电子银行服务的需求日增。香港银行加大创新力度和科技资源的投入,积极发展电子渠道和流动银行,致力整合各服务平台,令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流动应用程式、微信公众号、自助银行及分行等线上线下管道无缝衔接,在不同的金融场景广泛应用网络金融科技。此外,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认证等新技术的发展,香港银行与创新科研机构在技术、产品、渠道方面加强合作,积极研发能应用于银行业务的崭新金融科技,推动创新科技与传统业务的融合,以迎合客户现时的生活模式及需要,提升银行营运效率。
银行业经营较为稳健
- 上一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下一篇: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