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收获与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收获与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收获与反思

篇1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0—0058—01

研究性学习已被明确纳入必修课,但由于观念、方法、师资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很模糊。笔者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对我省高中课改调研资料的学习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

从结构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偏正短语,形式是探究,实质是学习。虽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理解,但作为中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经历探究的过程,通过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并以研究过程为依托获取知识,提高探究能力。要认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还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探究活动。究其特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重视”:重视研究的过程,重视实践,重视经验。

研究性学习有别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重在“研究”,其价值体现在研究结果上。而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和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上。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走出课堂和教材,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调查、考查、访问、测量、实验等活动收集材料与信息,收获最直接的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三个阶段

研究性学致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1.在问题情境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探究课题,制订活动方案。对于一名高一新生来说,对研究性学习还很困惑,学校教研部门应通过专题讲座进行培训,通过优秀案例和典型问题帮助他们认识课程目标。而本阶段的核心是确定探究课题,先是学校课程委员会要提供若干活动主题或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学生经过思考参考选题后,还可以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学校课程委员会再对所有的课题进行筛选和审核,最后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小组课题。课题确定后,探究小组就要着手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填写《课程探究方案表》。

2.在实践体验阶段,要特别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实践”和“体验”已经说明了探究主体的不可取代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的过程,是探究性活动,其核心是思考,即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研究小组要按照探究方案,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和归纳资料,并判断信息价值。在本阶段一定要做好课题探究的管理工作,学生不熟悉研究性学习,难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加强过程管理就可以保障探究的可控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课题探究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探究过程也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对学生以后从事探究工作大有好处。

3.在总结反思阶段,研究小组要将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成果的展现形式可以是小报告、小论文、小设计、小发明等。在对成果进行交流、评价时,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互评,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发展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本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规范的结题报告,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在增强自信、凝聚团队精神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他人。

篇2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常见误区

1.过分着重

(1)现象描述:某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生成小课题、小组汇报交流活动方案、小组成员实践、各组代表汇报成果、活动结束后分别进行评价。活动总时间为12个课时,其中评价花了5个课时。结果学生普遍感到厌烦,不愿意再开展研究性学习。

(2)问题实质:学生为烦琐的评价所累,从而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成因分析:教师机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的要求,把手段当成目标,为评而评。

2.失之空洞

(1)现象描述:某个环节的活动评价中,甲生说:“小明表现很好,是值得我学习的。”乙生说:“小红很认真,我要投她一票。”丙生说:“第四小组发言很精彩,这个小组是最棒的。”课堂看似热闹却收效甚微。

(2)问题实质:评价华而不实,在“面”上泛泛而谈,而在“点”上缺失。

(3)成因分析:缺乏评价的“尺子”,教师没有为具体活动量身定做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依据。

3.拘于形式

(1)现象描述:每一场活动都要进行自评、他评、互评;评价者必须涵盖成员、组长、老师、家长;评价方式必须有口头的、有书面的……

(2)问题实质:把所有的评价方法方式都集中使用于每次活动,不加挑选、不分主次。

(3)成因分析:教师没有对活动特点进行分析,找不到对应本次活动的最有效评价方式。

以上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学生、教师、家长。如果某种活动中的某个环节操作烦琐、流于表面又成效不佳,这种活动就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为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让评价实实在在、简单易行。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误区的矫正策略

1.突出重点

评价的功能有导向、激励、反馈、鉴定等。评价是为课程服务的,它的直接作用就是为师生活动情况提供判断标准和判断结果,从而改进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亲历、体验,活动评价必须紧密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我们要针对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重点、难点,突出某个活动阶段的评价,而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为评而评。

如在以“人c自我”的研究性学习领域,学生基本上以个体探索实践为主,教师则应当着重从“学生是否充分了解自己”“是否善于表达自己观点”这两个方面设计评价内容,重点评价个体实践的深度以及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对小组活动方案的完善程度、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评价,就可以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

同样的道理,在“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实践领域,每个领域的评价重点也应当不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理解每个领域的活动重点不同。学生通过几年的连续活动,才可以做到综合、兼顾。只有把每一个活动领域的评价重点都落实了,学生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

2.细化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的评价内容只是勾画了大致的评价要点,需要教师根据每一次活动对这些评价内容进行细化,使评价者能够根据教师给予的标准进行快速、准确、客观的操作评判。根据笔者多年的教研经验,评价标准要做到紧扣活动主题,教师本身必须对活动主题了然于胸,和学生一起感受活动中的重难点,体会活动的艰辛,直面活动的困难,收获活动的喜悦。

如某个班级开展题为《今天我带娃》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制订了“今天我带娃”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评价表针对每个小组的不同的实践内容分别制定评价标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以利于学生互评有“法”可依,点评有根有据。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只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能制定出一套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评价内容。

3.明确方式

评价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性质可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照媒介可分为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按照角色可分为自评和他评……不同的要素交叉,会形成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果每一场活动把这些评价都用上,既不可行,也没什么效果。在活动中,以一两种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的方式,既能达到预期效果,又显得简单有效、重点突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笔者认为:自我评价理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方式,学生的自我反思应当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

学生自评,不仅需要详细的标准,而且需要鲜明的个性。在每一场活动评价中,除了常规的一些标准,还要有充分评价自己独特体验感受的内容。如“我在活动中做得最好的是哪一点,从中得到的收获是什么?”“我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克服困难了吗?如果克服了,经验是什么;如果没有克服,原因又是什么?”“我在活动中哪一个方面做得不理想,有什么教训,今后怎么做才好?”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分工不一样,他们实践内容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自评内容的个性化。学生通过各具特色的自评、反思、总结,才能不断促进自我成长。在以自评为基本评价形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活动本身的特点引进其他方式的评价。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开展的,侧重于学生互评;主要在家庭里完成的,可以适当请家长评价;需要走上社会开展的,可邀请社会相关人士进行简评。

篇3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探究教学;案例;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真正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活跃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述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以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几点做法.

一、问题解决与探究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所谓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数学探究教学已不再是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记忆、模仿,而是强调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强调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定理和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强调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数学的探究教学离不开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是指从问题出发,以数学思维方法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的教学,再发现、再创造的教学.在问题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知识、能力、思想、概念等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教学实践,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观察分析,发现转化讨论探索,合作解决反思交流,内化提高等四个步骤.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案例

以下是笔者最近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课例,以供大家进行讨论,欢迎提出宝贵的建议.

篇4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学生 品格 迁移

随个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新课程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已逐步显现,对中小学教学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已初露端倪。其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对中小学生品格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1 能够增强学校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随个接受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被“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所代替,同学之间关系已不再只是竞争关系,而是逐步变成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研究课题仅凭一个人的精力、能力和智慧很难完成。只有多人合作,集众人之智,聚多人之力,集思广益,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研究新课题。这样,在学习实践中,那些愿意合作,善于合作,能够合作的学生必然收获多,进步快,而那些不善于合作的学生必然所学少,进步慢,这必然会激励善于合作者继续努力,也必然会刺痛那些不善于合作的学生,促使他们自我反思,弥补不足,积极加入到合作学习的潮流之中。

2 能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交往动机是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合作者敢于、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乐于与人合作,乐于与他人共享信息资源、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增强合作者与他人交往的动机和欲望。对于那些平时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必然会对他们产生良好的影响,能促使他们变得开朗、活泼、乐于交际,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甚至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

3 能够提高学生感觉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直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越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很多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都与研究者对外部世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敏锐感知分不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加以列举。

4 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时间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研究性学习课题都不是简单、容易完成的课题,否则,就不需要多人合作研究。但正是因为课题有难度,才能激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这就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时候,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有超常的想象能力,常规思维、惯常思路和方法根本无济于事,所以说,有难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会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5 能够磨砺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甚至屡屡失败的打击,这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必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者会不断品尝失败的滋味,也会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学生的品格会得到磨砺,意志会逐渐坚强。

总之,随个新课改的逐步实施,随着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的普及和推广,研究性学习会对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产生迁移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篇5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倍受关注,被广泛地引入到各科的教学中。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实践表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尚存有许多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现加以分析澄清。

一、走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性质认识上的误区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生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他们关注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并非地理科学研究。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借鉴于地理科学研究,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对于地理科学研究而言,研究是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变成地理专业人才,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地理问题。例如,学生做《某某地水土流失现状调查》这个课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取证,收集信息,分析出一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建设性方案,而是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本文由收集整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不是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有许多共通之处:二者都强调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在功能上都能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但是,二者有着实质上的差异:地理课外活动实质上仍是地理教学活动,但它是学生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可自由选择参加并无什么课业任务的活动。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指向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其立足于地理学科,又可以超越地理学科。既然,作为一门课程,就有法定的课时安排和相应的任务要求。

二、走出地理研究性学习价值认识上的误区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表现出选题范围广、资料来源渠道多、处理资料能力要求高、结论的实用性强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l.不能将其功能“神话”。地理研究性学习如果能够有效实行,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不少地理教师会走向极端,认为这个“好东西”应该时时、处处、生生都用。其实,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就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在新课程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只是要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地位,使两种方式相得益彰,各尽其能,否则,我们将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学习方式的又一次失衡。

2.其价值取向与高考是和谐的。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尚有困难,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肯定会浪费不少时间,这样必定会影响备考,高考质量肯定下滑。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地理试题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题目逐渐走向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所以,高中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给备考带来负

 

转贴于

面影响,反而会有利于广大师生在新的高考形式下赢得先机和主动。

三、走出教师角色认识上的误区

1.地理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有些地理教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角色定势,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仍处处以“权威”自居,要求学生按照他指定的课题、设计的方案执行,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处处干涉,一切由他说了算。地理本文由收集整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并且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所以教师应当放下架子,平等地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教学相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地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有些地理教师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既然强调自主探究、亲身实践,那么,就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这又走人另一个极端。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有特定规律的学习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学生常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如很多学生会面临选题不当的问题。

四、走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评价上的误区

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若评价不恰当会导致地理研究性学习偏离正确轨道,从而违背活动的初衷。

1.评价要同时重视过程与结论。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必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如建立学习档案袋等,记录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地理研究性学习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评价应该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诸如学习态度、知识、能力、毅力、合作性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不能戴有色眼镜,认为研究性学习一定是成绩好的学生才做得好。因此,教师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为每位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作出全面的评价才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到自己是有收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小课题;探究能力;情境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形成活动主题的,其实最初学生感兴趣的也是那些自然界形形、变化多端的现象。我们可以以学生提出的这些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出发,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形成小型易操作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学生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什么都想知道,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喜欢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更多是随意性和盲目性。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定期性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动植物的生长、校园的环境布置等等,然后让学生讲述各种现象,从现象中提出各种问题,师生共同整理提炼出较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创设情境等手段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仔细观察中思考,提出问题。如,在“校园里的落叶树”的研究性学习中,已到了寒冬,可校园内植物出现反常现象:王晶同学发现柳树、银杏长出了嫩叶。接着老师和大家一起观察,发现其他枫树落叶了,可还有三棵枫树没落叶,依然红艳娇嫩。大家便把“校园里的落叶树”作为本次综合实践的研究课题。

二、引导独立预设,拓展探究思路

猜想与假设是研究性学习重要的基本思维方法。在研究性学习的每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少数学生由观察思考而提出的,其他学生看似认同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大家的问题,深入思考的学生显然不太多。教师这时不应急于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应让学生先通过实地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初步猜测和想象,形成假设雏形。再在课堂鼓励学生在猜想假设中进行大胆的想象,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形成并拓展探究思路。

如,三年级“校园里的落叶树”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提出“落叶树为何不落叶”的探究问题后,学生先对校园内的那三棵枫树进行实地观察,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每位学生在此基础上都对这寒冬中的自然现象进行推断、猜测,经过小组讨论及教师的引导,形成了几条探究思路:调查种植花木的农户、观察落叶树的地理位置、测量气温以及咨询气象局天气变化。

三、丰富亲身经历,强化探究能力

无论是前期探究问题的产生,还是形成探究思路,都必须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去亲历观察、调查、实验,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多的是让学生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去亲身体验,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不要急于向学生公布、传授科学知识。

如,三年级的“走进蔬菜王国”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蔬菜入手,通过采访菜农了解种植蔬菜方面的知识,接着以小组为单位种植蔬菜,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在这一长线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参与了采访、观察、调查,初步学会了写观察日记和调查小报告。

四、引导评价反思,形成探究态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将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材料。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学生相互之间要学会客观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别人或自己汇报的研究结果,从别人的汇报中审视自己的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能初步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对自己的成果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也能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见解和研究成果,对于不认同或不理解的观点可以大胆地反驳与申辩。

研究性学习只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领域,以小课题、小项目为研究性学习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在三年级尽快地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乐趣,积累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活动经验。当然,随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增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篇7

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据此,探究性学习设计必须要科学。首先要考虑到学习者、目标、方法和评价,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础。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注意开展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参与的,要结合需要探究的主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主题应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这样探究问题的价值才会更大。设计问题时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实例来达到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真正目的。

2.课题研究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我们只有保证课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不半途而废。所以,在课题选择上不仅要符合学生当时所具备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3.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的设计。写好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应采取其他辅助教学形式,例如,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活动中开展研究;留为作业,在课下或假期中研究;小组的专题讨论;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通过一些社会实践,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应用一些数学思想等多种方式。

4.评价程序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完成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尽量使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总体上: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奖相结合、管理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体验和感受,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自我发现———欣赏自己的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及潜能、特长的发展,达到以“评”促“展”的目的。具体上:除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还要重视课题的实施过程,全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评价的权重向量。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果,而且重视学生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多种收获和体验、多种能力和品质。通过研究结果,了解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是“知道”还是真正理解,对其他学科的涉足情况,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和开放精神;以小组为单位,兼顾个人表现,对学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尤其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对其学习的影响。

5.教师角色的定位。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教师的角色及责任是不断地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过程中给予适当地指导和协助,不可以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独立或和其他同学讨论完成。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要避免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大包大揽,又要结合学生的需要适时地予以学生引导和帮助,并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二、结语

篇8

我所在的学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当地居民(条件好、文化素质高)的孩子已不在招生区域学校上学,90%以上的孩子都到学校规模大、办学质量好的学校上学,反之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校学习,学校招生服务范围内的城市学生数量在不断减少,因生源复杂造成学生学习参差不齐。诸多情况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同时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教师上课面临重重困难,最终导致学校办学绩效不高,学生学习成绩差,教师教学工作压力大。

鉴于以上原因,作为一位教师,要立足校情、师情、生情分析、调整自己,多在教学业务上钻研提升。只要付出,就会收获教学成果,因此,薄弱小学的数学老师要抓好课堂研究性学习。

二、正确分析学生

抓好课堂研究性学习要确立解决方案,立足班级弱势环境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局限性,既要求教师方面自我分析,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析。

1.一石击不起千层浪。学生来源差异大,学生学前教育差别也很大,个别学生学前教育几乎为零,加上学生信息闭塞,好多知识要靠学校教师传授,学生知识面窄,思维有限,课堂生成的思维性火花很少。正确分析学生,在课堂研究性学习上才会有的放矢。

2.学生习惯难成自然,按部就班。务工子女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大部分学生学习十分被动,以致厌学,造成班级管理难度大。数学教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个孩子同等的期望。

三、研究性学习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目前现状下,我反思总结了研究性学习存在的明显的局限性:第一,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第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第三,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的,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那么研究的结果就会变成一种盲目乱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第四,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不现实的。第五,对接受性学习的认识也有其优点与局限。其优点表现为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另外接受性学习对教育设施的要求较低,成本低,经济易行。但接受性学习也有其缺陷:首先,对于低年级儿童,接受性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只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光靠接受性学习是不够的;其次,接受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研究性学习。

四、充分凸显研究性学习的优点

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下的,学生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研究。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呢?可以来自接受性学习,也可以来自研究性学习,但主要的是来自接受性学习。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接受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体经验做支柱,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具体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性学习又是接受性学习的基础。

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并随知识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接受走向研究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学的材料等具体条件选择教学方式,只有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才是好方法。薄弱学校由于教师片面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方式虽然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只求花哨,没了效果,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钻研、乐于思考等流于形式,还是走接受性学习的老路。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接受性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性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无论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年段、不同知识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灵活地整合两种学习方式。

五、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

篇9

    一、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要目标明确

    新时期,社会随时生了变化,高中政治老师的嗅觉应该更为灵敏,要紧跟教学方法的新号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知识的讲解,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自主开拓思维。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的,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国外称之为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教育者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充分保障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保障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方法,比如:提出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收集信息——成果的展示——评价——反思。

    例如,学习“世界文化之旅”时,针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学生和其他文化的距离拉近了,但有些同学迷失在其他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或不屑于了解;有些同学对外来文化持有偏见,采取防卫的心态;有些同学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由于语言问题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会使得沟通产生困难。因此学生需要在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了解和感受中,在老师与同学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中,在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出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一代中学生。明确目标后,可以课前让学生组织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且用具体的事例进行比较说明。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从衣、食、住、用、行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拓展思维空间。然后,上课时让学生展示他们收集到的资料和调查结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再进行评价,起画龙点睛之效,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二、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要发挥主体意识

    在学生的成长中,老师的作用非常大。任何一门学科,作为老师都要当好参谋与伙伴,做好组织与引导。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发挥政治课的优势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与探讨。要让学生在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辩能力,提高素养,从而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教学中,无论是政治类课题研究型还是知识探究型都要让学生亲自面对,给予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体验合作探究的趣味和分享收获的喜悦。如上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综合探究部分的“正确对待金钱”时,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便开展了一次辩论赛。确定辩论赛的时间地点后,正反双方参赛同学分别寻找资料,再对资料进行加工,整个准备工作做得积极而愉快,充分体现了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

    三、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合作意识

    新时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才能促进成功。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要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全面发展。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防止一部分学生在动,另一部分学生在玩的现象发生,鼓励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工合作并互相沟通,最终树立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我在上政治课时,班上就分成了几个小组,每小组发一块小黑板,上课前,学生就针对老师布置的主题进行探究,且将要点整理在小黑板上,课上或展示或引起观点上的小组争论,既拓展了知识面,又激发了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篇10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主要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结论通过传递式教学直接教给学生)相对应,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一种教学形式。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以下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通过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将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物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也是最让学生头疼的一门课,它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目前,很多老师仍然没有转变观念,依然是老式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灌输式教育方式,重视传授文化知识,轻视培养能力。导致学生成为应试型选手,实际应用能力非常差,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直接接受知识更重要;2.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缺点,如:教学方式简单化;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被忽视、学生的天性被扼杀。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有些老师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计划,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计划,一步一步的往下走,逐渐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那么,这种“探究式学习”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因为它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灵魂――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日常教学中,所有那些在课前就已经设计好了所谓的正确答案,然后在课堂上主动地把学生的反应往已经设计好的答案上引导,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个性化思维,不允许学生想到错误答案,这样的探究多半是有名无实的假探究。

三、教师创新指导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措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创新的指导学生,让研究性学习在物理学科发挥其重要作用,根据个人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用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具体如下:

(一)在基础理论知识的串联和应用方面创新指导。

通过研究性学习,应该培养学生如何将学过的分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课本中相关联知识点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经联系起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如“足球场上的力学知识”就至少需要物理中很多的知识。如力学、能量转换、压强等知识。

(二)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上创新指导。

高中物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起来都比较吃力,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迎难而上的精神,这对于学生学习物理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因此要选择学生感的课题去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学生不能“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但是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很多。

(三)在授课方式上有所创新。

让物理课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外实现,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在实践中体会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

(四)在探究题材上教师应该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