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习作教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习作教学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实验

在初中化学课中,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要讲解清楚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四、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篇2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Concept Map)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它是由节点(概念)和连接节点的线段(关系标签)所组成的,能形象化地表达某一有意义的命题中各概念节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细胞分裂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如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等。在复习过程中,可先列出这些概念(如下图),让学生画出概念图来表示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总结与评价。

二、构建概念图

第一,确定好课题,列出与之相关的概念。取材时注意找自己熟悉的内容,这样便于相关概念的构建。

第二,确定关键词,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概念图时首先应该确定其中关键的概念。

第三,确定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画出框架图,选出准确的连接词来构建各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

三、概念图在建构课堂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1.概念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概念图本身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对教材更熟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整合,做题时知识点的提取更容易。概念图的绘制可以培养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图等能力。

2.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在刚上课时使用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在课中使用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建构概念网络;在课后使用概念图,有利于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概念图可以作为教师检测知识点的工具;在复习时,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利于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

3.概念图可以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构建概念图时,学生通过分析、整合知识点,对所学的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学生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对他们复习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经常构建概念图,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意义。此外,

教师会常犯这样的错误:每节课总想着讲了几个知识点,还有几个知识点没讲完,很少去关注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教师的预设不等于学生的生成,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物学现实。

其实,教师不应该纠结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或学会了多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和学生一起共同构建课堂知识体系,实现高效课堂。

例如,仍以“染色体”这一概念的构建为例,可以出示知识框架结构让学生补充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通过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倡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新知获取、解决和分析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通过师生合作,构建如下图更为完美的知识体系。

篇3

大修订“新”教材中,原来课文后面的“读读写写”被删除,“基础训练”中的字词练习内容被现在的“积累·运用”中的“读一读背一背”取代。可以说,单从教材呈现形式来看,几乎看不到原来字词练习的影子。对使用惯了“老”教材的一些教师来说,字词练习内容的“取消”似乎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小学语文,字词的学习是基础,取消字词练习,语文还教什么呢?”

这的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大的一种改变。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忽视字词教学的现象,抑或是教师家长在课本以外,四处寻找用于字词练习的材料,对教材做补充处理。

一种矛盾现象这里所说的字词练习,主要指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以及组词、选词填空等练习形式。作为练习形式,上述几种类型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为什么要删减这些内容?问题出在哪里呢?请看下面的现象:

1.为了考试的需要,师生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去做这样的字词练习。老师、学生甚至家长一般都认为,只要练习到位,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机会比较大。

2.在习作或口语交际中,不注意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篇章结构等“写法”的教学方面,对字词应用这个基础环节反而忽视。这种现象的集中表现是不纠正习作中的错别字及运用不恰当的词语。

仅从上述两种表现,可以看出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单在认知领域,我们极为重视字词教学;另一方面,在综合的应用领域,对字词的准确应用却又很不重视。这也许是语文考试重认知、轻能力轻应用的倾向对教学工作起到不良导向作用的结果。

矛盾的背后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字词学习进行心理学的简要分析,从中透视其矛盾所在。我们可以把字词的学习粗略地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对字词的知觉学习。即在视觉与听觉上,对字词做出辨别。反映在练习上,有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的辨析。第二个类型是概念的学习。对(字)词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辨别。反映在练习上,有选词填空、组词、近义词或反义词辨析等练习形式。

第三个类型是应用的学习。如原理的学习: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运用;问题解决学习:人类的所有文字都是概念,所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语言符号的参与。

这个分类虽然十分简单,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它,来判断目前所存在的字词教学问题:

1.从学习测试(如考试)的实际情况看,前两种学习类型的测试多且标准明确,后一种学习类型的测试少,有些标准无法量化。如在习作中,词语运用得是否恰当,往往难有确切答案。由于缺少统一标准,对词语实际应用的检验受到忽.视。

2.试图以知觉与概念的学习来代替应用性的学习。这种倾向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地对字词进行知觉辨认与概念辨析,学生就能获得对字词的充分把握。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学生最终把握字词,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的环节,知觉辨认与概念辨析,只是字词掌握的一个方面。

3.误把考试题型当成了训练类型。目前字词练习的许多形式(如本文前面列出的一些形式),是一种检测题型,它们是用于测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的,是用于测验的,严格说来,它们不是主要的练习形式。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说,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学习的可迁移程度很小,所以,似不应把检测题型当成主要的训练形式来使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字词练习,只是字词教学的一个方面,并且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如果为了适应考试的题型,把大量的精力用于这些练习,在教学的精力分配上是不合算的。

解开字词教学的疙瘩

我们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大修订教材的处理,其本意并不是要削弱字词教学,相反,它力图摆脱为了应试而进行的低效率训练,使字词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适应字词教学的这种变化,其基本途径应是以应用促认知,把应用和认知结合起来。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建议关注以下方法:1.加强习作评改中的字词纠错。习作是对字词的具体应用,忽视习作中的字词纠错,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认”“辨”,忽视“用”,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2.在阅读教学中,多做成段的听写、多做笔头复述。成段听写与笔头复述,是发现学生字词掌握真实情况的十分简洁的做法,通过这两种手段,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字形,是否真正理解了词的意思。其简洁之处在于,听写之后,学生可以自己对照课文找出问题;既使在创造性的笔头复述中,课文原文也给学生的遣词造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篇4

关健词:小学 习作 命题方向 语言环境

一.习作的内涵

习作,就是根据范文进行写作练习的方式。一般按照范文,联系其描述方法,修辞手法等。习作与写作的概念不能等同,习作是作文教学的一部分,是为正式写作前期奠定基础的重要工作,实质上就是预备写作的过程。比如,就即将毕业离开学校,对母校有何感想与建议这一论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使学生回顾美好的校园生活经历,激发学生自身对学校的情感态度,再进行问卷调查式的询问学生对学校的意见与建议,这样也能够为其正式写作铺垫情感基础。

二.小学习作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

1.习作命题缺乏灵活性

对习作的不理解,是造成教学质量薄弱的重要影响因素。习作是为正式写作前期奠定基础的重要工作,但不是正式写作之前迅速短暂的十几分钟的练习工作。而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习作命题较为单一。一方面,是因为阅读素材首先。山区学校,学生购买作文素材、阅读资料较为困难,教师自身也只能依靠传统的教材课本来选取适当资料予以习作训练,这就使习作命题范围受限制。另一方面,教师对于习作的命题方向一般向正式写作靠拢。从体裁而言多选用记叙文格式,将一件事、一个人描述清楚,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描写,而较少选用书信、便条、请假、通知、图画作文等开放形式,而单一选择命题式或者半命题式的习作训练方法,主体自由度较小,且谈论的是诸如国家、社会、生态等较为抽象化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少。小学作文能力水平要求学生能够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或者运用连贯语言紧抓事物、人物特点,表现个人简单情感态度。一般而言,文体格式主要为记叙文、观察文、儿童诗甚至童话等,体裁多样,学生可发挥性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加强命题方向的多元化,活跃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学生能够多层次的叙述生活见闻与所思所想。

2.批改标准主观化

当前习作教学中,其批改标准的教师主观化较为突出,评价拘泥于形式,学生没有从指导中获得效果。一方面,教师对习作批改往往从几点着手,诸如是否字迹功能、层次清晰、有无错别字、修辞手法运用等,而疏于对学生事件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与之前写作技巧能力的提升、立意是否新颖、思维想象拓展问题等进行客观评价与讲评。因而学生对习作批改更关注的是成绩的优劣。另一方面,习作批改没有得到后续的反思与再创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集中于大方向的批改,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参与度为零,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将习作训练作为课堂任务型工作,因此学生也没有反思再创作的自主意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宣读优秀写作,而优秀文章的精化批改,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再创作意识,但是这通常也会使得中等生与学困生得不到鼓励表扬,教师也较少安排面批,因此也使得习作评价效果形同虚设。

3.语言环境较差

山区教育不同于当前城市教育,普通话普及率较差,部分语文教师年龄偏大,教学方法陈旧,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想象。部分较贫困的山区教育中,多媒体使用率也较小,学生日常接触的知识较为片面,对当前社会多元化形势与新鲜事物等的了解甚少,整体习作训练学习的语言环境较差。为减少与避免此类问题,学校需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与课堂互动中都需要普及普通话运用。此外也要鼓励学生有效应用电视、广播、收音机等设备练习语言与观察表达,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三.小结

小学阶段是各学科知识的奠基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受益终生。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一系列诸如习作命题缺乏灵活性、批改标准主观化、语言环境较差、写作兴趣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教师应该就此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给学生习作技巧,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积累素材,由被动习作转化为主动写作,爱上写作,并乐于写作。

参考文献

[1]张云.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马冬雪.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篇5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给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笔者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好的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学习九年级几何“点的轨迹”一节后,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像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教师的“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篇6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局限,往往只致力于参与活动,而忽视了体验,活动过后,激情褪去,收获所剩无几。如果不能在活动中对学生的体验加以强化,仅凭指导其“观察、想象、描述”,往往会事倍功半,活动流于形式,并失去了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触发体验,指导写作的良机。

体验,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作为教育学概念,则是指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从而受到影响的过程。体验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全部的“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

从体验的心理学、教育学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活动体验型习作课中的情感反应、丰富联想、深刻领悟无一不与体验的深刻程度有关。活动体验型习作指导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兴奋、兴趣、体验、想象、表达,从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一、教学活动设计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才能倾心投入。如教学“吹瓶子”一课时,教师可提问:如何用一个信封就能将装满水的大瓶子吹倒?这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答案的兴致,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又如,教学“真没想到”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猜猜箱子里面到底有什么,随着大箱子、小箱子、魔袋的一一出现,悬念丛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教育名师张化万的经典习作课“称金鱼”“吃西瓜”“摔鸡蛋的学问”等,无一不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课堂上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即使是最迟钝的学生眼睛里也能发出光来。

二、强化手段要形式多样

即使是对学生很具吸引力的活动,不注意强化的手段,也会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劳和对后续写作的抵触。因此,强化体验的手段要形式多样。

1.情景重现法。例如,在教学“高空抛蛋”前,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在家先做抛蛋的试验,探究从3米高空抛下,鸡蛋怎样才能不碎。课初,教师可让学生交流各自试验的过程,之后,让试验成功的学生现场重现试验过程。通过情景重现,可使学生对高空抛蛋这一活动的体验更加深刻。

2.演示法。例如,在课上演示买卖物品的场景,师生表演买卖双方,然后让其他学生观察买卖双方在语言动作上有哪些好的做法,又有哪些不文明、不卫生的做法,并提出改进意见,表演者再根据同学提出的改进意见当即重新演示。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买卖过程的体验,又丰富了学生的感受。

3.陈述法。例如,在教学“开核桃”时,教师可请开核桃失败的学生上台,其他同学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介绍自己是如何打开核桃的。这些学生由于打开了核桃,比较自信,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指出别人的问题。这样全体学生在其陈述中再次回味活动过程,体验就更加深刻了。

4.分析比较法。还以上述“开核桃”一课为例,教师可让台上的学生重现自己的失败过程,然后根据其他同学的经验介绍,在分析中甄别合理的方法,选择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法再次尝试。这样可使学生再次思考各自的活动方式,比较优劣,这也是在心理上对体验的一次强化。

5.演示+描述法。继续以“开核桃”一课为例,台上学生在听取了别人的经验以后,再次尝试打开核桃。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其他学生观察、描述台上同学的表情、动作、心理,然后讲述自己观看的感受,使台上学生的活动成为演示。这样可使全体学生的体验在观察描述中又一次加深。

三、强化过程要循序渐进、合理安排

强化过程绝不是简单的活动重现,要体现设计上的循序渐进、合理安排。例如,张化万老师在教学“吃西瓜”时,用录像重现了学生吃瓜、抢瓜、品瓜等情景。从表面上看,录像只是在重现过程,但那是在学生有了尽情尽兴地吃瓜、抢瓜、品瓜的真切体验之后的重现,那是在学生依然沉浸于吃瓜、抢瓜、品瓜的美好体验之中的重现。因此,这一环节是在通过营构一种新的体验以强化和彰显对吃瓜、抢瓜、品瓜这一过程的重新体验。因为是一个换了角度、换了心境之后的重新体验,所以,学生的感受就显得格外真切,学生的体验就显得尤其独特。

我在“开核桃”的教学中,共设计了三次强化体验的环节。第一次是请失败的学生演示自己开核桃的过程,以动作来再现情景,便于台下的学生观察,分析失败原因。第二次是请成功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以言语描述来再现情景,比第一次上了一个台阶,留给听众根据言语想象思维的空间。第三次是请失败的学生再次尝试开核桃的同时,引导台下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这时的强化过程达到了更加复杂的思维训练阶段。

四、强化过程还需要教师的预设与机智

活动型体验习作课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地设计教学的各环节,力争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但在课堂实践中,总会出现各种教师事前考虑不到的情况,即课堂生成问题。这些生成,有的与教学关系不大,有的与教学密切相关,如果教师不能对它们作出及时、巧妙的处理,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错失教学良机。

例如,在做“开核桃”的课前准备时,我特意到市场挑选了比较坚硬的核桃,为的是给学生开核桃制造一些困难,让他们开动脑筋,尝试各种方法。但在课堂上,没想到我一声令下后,大多数学生在几分钟内就把核桃砸开、撬开了。这与我原先的设计是背离的。怎么办呢?按原计划进行教学(成功与失败的人数差不多,组织小组交流各自的做法,再集体交流)显然不行。于是,我就根据两个没有成功的学生为突破口,组织教学,强化体验。 其实,就算学生都成功打开核桃也无妨,教师可做一个失败者,请学生来帮忙,这样也能达成强化的目标。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新媒体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75

人们通过文字的书写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他人传递信息。因此,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习作能力,才能保证文字的合理运用和信息的良好传递。小学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字交流能力及文学素养的基础教学,对学生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教师也应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小学习作教学中新媒体应用的意义

新媒体的出现和运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人们运用互联网收集、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即时交流,大大提升了工作、学习的效率。目前,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教育领域也开始将其运用在实践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具有提升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意义。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学习意识未能完全形成,其学习动力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兴趣。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灵活生动。它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全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其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培养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同时,新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对丰富教学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能够将多种素材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如声音、文字、影像等,为小学习作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同时,新媒体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而发展,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时,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找到大量所需的资源,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另外,新媒体的运用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实现双方之间的即时沟通,及时解决习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相互交流写作心得,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小学习作教学中新媒体的具体应用

(一)丰富习作素材

素材是学生创作文章的基础,素材积累不足,学生便会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但是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阅读的资料有限,教师又无法要求他们在习作过程中去重新体验生活。新媒体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描写“牡丹”的习作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牡丹,甚至知道牡丹是我国的国花,但是对于牡丹的具体种类、形态等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关于牡丹的简介、图片、视频等,在习作前先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上为学生展示所收集的素材,请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在每张图片旁都加上所展示的牡丹种类说明,并添加“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诗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在了解不同种类牡丹颜色和形态的过程中,能够积累一定量的古诗词,并体会到诗词中所描述的牡丹特征及其代表的含义。小学生十分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片所吸引,能够认真观察每一幅图片,并尽可能多的记忆上面的信息。在观察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展示与牡丹相关的视频,展示牡丹成长、绽放的过程,使学生为生命的美丽而惊奇。随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写作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便会发现一些学生对牡丹繁多的品种十分感兴趣,还进行了仔细的描写;一些学生则着重描写了牡丹的代表意义,引入了教师提供的诗词;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在习作中感叹大自然和生命的奇妙。由此可见,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同时也实现了其思维的拓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建立素材资源库。例如,运用QQ建立“习作资源群”,将每一次习作的素材上传至群文件中,在为学生布置习作题目后,要求学生前往群文件中查找相应的素材,通过素材获得思路的拓展。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优秀写作素材分享给全班同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从而将更多的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自身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激发写作欲望

一讲到写作文,不少学生会大吐苦水,不是没内容可写,就是写得笼统,不够具体。尽管教师反复引导、提示、启发,学生还是无从下笔,只好通过编造、抄袭来交作文。那怎样突破这种困境呢?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让学生不再感觉生活单调,不再忽略身边的人与事。例如,在进行“写一种小动物”为主题的习作时,教师先提出习作要求,指导学生重点观察小动物的习性,并将小动物以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传到班级的微信里,或在朋友圈上。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的观察重点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发上来的视频达到了二、三十条,有拍小金鱼的,有拍小仓鼠的,有拍小乌龟的……教师选择其中精彩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多次播放,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与冲动,等到开始写作时,学生的思绪就会如泉水般涌出,真实而流畅。

(三)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进行习作的主要动力。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以“春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先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并录制小视频传到微信朋友圈里。教师将优秀的视频集中起来,做成课件。在作文课前,播放给学生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并配以欢快的音乐,如《春天在哪里》等,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便能够立即进行回忆,并主动向教师和同学叙述自己回忆中的春天。在新媒体的运用和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充分融入了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中,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用文字描述春天的欲望,激起了自身的写作兴趣。

在习作训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抽象的题目,学生难以理解这类题目,就无法进行良好的创作。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实现教学情境的创建和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这类题目。例如,在要求学生以“温暖”为题进行习作时,学生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身体感知上的温暖,但是无法对其内涵进行拓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创设温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温暖的内在含义。如为学生播放《为妈妈洗脚》的广告片,并询问学生看过广告片的感觉以及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怀,或是为学生播放具有正能量、传递温暖的视频,使学生充分理解温暖的真正含义。同时,在播放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温暖事件,使学生充分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其习作内容充实且蕴含丰富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习作水平。

(四)指导构思方法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新媒体教给学生习作的构思方法,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文章连贯有序。例如,在描写“中秋节”的习作训练中,若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向学生介绍中秋节,学生便也会在习作中对教师提到过的内容进行简单拼凑。为指导学生进行良好构思,教师可以将PPT分成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中秋节的来源和时间等,其次向学生讲解古代中秋节的习俗,最后描述现代人过中秋节的习惯,并在每一部分设置过渡语,使学生在习作时也能够按照教师引导的思路,将文章写得井然有序,过渡自然。

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新媒体,为学生制作网络概念图。概念图就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教师运用这一手段,将学生每个阶段的写作内容显化出来,并以线段连接思路,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习作内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对习作进行良好构思。

(五)建立交流社区

新媒体能够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甚至家长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建立习作交流社区,为学生、家长提供与教师共同交流的途径。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习作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习作上传至博客、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学生在这些新媒体上看到自己的作品,会立即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获得习作动力,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习作任务。同时,在的习作的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在获得积极评价后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刺激学生的习作兴趣。在此基础上,家长和学生也能够通过新媒体,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反馈。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充分激发写作兴趣;家长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了解自家孩子的优缺点,明白指导习作的方向;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能够实现彼此的理解包容,进一步实现对孩子习作学习的鼓励与支持;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实现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获得百花争鸣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实现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

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新媒体的运用也逐渐成为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现有的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合理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指导学生构思方法,从而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陶象胜.教学媒体融入 享受习作快乐――多媒体在习作起步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58-60.

[2] 袁贞宏.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6(1):134-135.

[3] 邱胜东.多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 (10):149-150.

[4] 张燕.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巧用多媒体策略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 (1):59-60.

篇8

案例简述:活动作文――读心术

一、谈话激趣,谈谈罗真人及读心术。

二、展示法术――学生将扑克牌打乱,随便抽出一张,师通过夸张的表演(平心静气、默念咒语、对视双眼),成功读出了学生抽出的扑克牌。生惊呼。

三、传授法术――昨天罗真人托梦给我,叫我在班里招收弟子,谁愿意拜师学艺?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心术。师念动咒语将法术传授。生得到“真传”后成功表演读心术。生再次惊呼。

四、习作训练。

五、评析片段。

(注:以上案例中上台表演的学生均为教师事先安排的“托”,下同。)

教师表演可谓是出神入化,学生热情空前高涨,课堂迭起,甚至听课的老师都被蒙在鼓里。但课堂进行到一半,活动结束之时,老师话锋一转――“接下来我们把刚才的事写下来”,学生好比出笼的小鸟被一把牵了回来,老师也从玄乎的“罗真人传人”变回了原型。此时热闹的课堂马上平静下来,还有学生小声抱怨:我就知道要写作文……课堂转瞬间从游戏变成了习作。

从整节课堂来看,“活动很快乐,习作仍无趣”。活动的开展完全是为习作服务的,为了习作而刻意进行。如果是早知道要写作文,相信仍有一部分孩子宁可选择不要活动。有中等生的习作案例为证(节选):

老师的表演开始了。他让一个同学把扑克牌打乱,随意抽出一张牌,然后念了一段咒语,看着同学的眼睛,――以活动作文《读心术》为例居然说出了那张扑克牌!太神奇了,同学们争着要上去亲自抽取牌。可是时间不够,老师只表演了半节课,剩下的时间就要写作文了。今天的课真有趣!

孩子的思维依旧被禁锢在写作中。在他的潜意识里,玩只是个过程,写才是最终的任务,所以他的文章只停留在“写过程”的层面上。我认为,“活动作文”,虽然“活动”二字在先,“作文”二字在后,但不能把“活动”与“作文”活生生地拦腰截断,而应该让习作成为活动的一部分,活动更是习作的组成部分,两者水融。因此活动作文课,千万不能只是为了习作而活动,否则就游离了“活动作文”的概念。请看此案例改进版。

案例改进(仿宋字部分):

故弄玄虚――师:老师得到了罗真人的真传,给大家展示货真价实的读心术。

展示法术――师:昨天罗真人托梦给我,要将这读心术传授他人。我将在班里挑选观察力最强的几位学生,做我的弟子,请仔细观察。

学生将扑克牌打乱,随便抽出一张,师通过夸张的表演(平心静气、默念咒语、对视双眼),成功读出了学生抽出的扑克牌。生惊呼。

语言训练――师:你看清楚读心术怎么施展了吗?生纷纷回忆刚才老师的动作、表情,以及同学的反应。

生踊跃发言后引导:善于倾听、善于总结,也是观察力出色的体现,谁能把过程说清楚?

再弄玄虚――指名表达出色的学生上台表演读心术。师念动咒语将法术传授于他。生得到“真传”后成功表演读心术。生再次惊呼。

语言再训练――师:你们学会了吗?请你说说读心术怎么施展?学生纷纷说出表演时应该注意的顺序、动作。

玩中带写――师:罗真人的弟子不是那么好当的,敏锐的观察、流畅的语言组织、端正的字迹是成为罗家弟子的最起码条件,我不知道我们班哪些人符合条件?那么接下来,老师就要挑选弟子了。(下发稿纸,让学生将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稿纸不同于一般作文稿纸,上印有“读心术弟子入门考查”铅字。)

评析片段――师随即点评,结合片段的质量,“择优收徒”。

此课后中等生习作片段:

老师的读心术真的太神奇了。老师先平心静气。只见他伸出两手,吸一口气,再长嘘一口气。我们大家跟着做了几组。“吸气,呼气。吸气,呼气。”我的心砰砰跳,是不是罗真人在我呼吸的时候会显灵?妈妈总说:心诚则灵,我这次是真的心很诚,罗老人家,求求你看在我心诚份上,告诉我那张扑克牌吧……

篇9

[关键词] 初中数学;预习作业;作业设计

一般而言,数学教师对于作业这一环节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所布置的作业多为课后作业,目的是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对于课前的预习作业,很多教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位。其实,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也是尤为关键的,能够促进学生的预习工作,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宏观掌握。

一、预习作业的类型

预习作业与课后作业是一样的,有着多种多样的类型,教师可以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应的作业类型,比如可操作型的预习作业、差异性的预习作业、精练化的预习作业、合作型的预习作业、趣味型的预习作业等。

1.设计可操作型的预习作业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使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就失去了预习作业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布置和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有具体要求与明确方向的预习作业,使学生知道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完成。也就是说,可操作型的作业是具体、直观的作业,是有一定探究性,但是又没有太高难度的作业。例如,在讲授相反数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理解相反数,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预习作业:画出一条数轴,数轴上标示出2和-2,3和-3,4和-4,7和-7,然后观察数轴,发现每一对数值之间有何关系,有何特点。作业布置之后,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来探究,画出数轴,在数轴上设置相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数值的观察了解数值的特点,对相反数有一定的把握,同时也复习了数轴的内容。这样的作业就是可操作型的作业。

2.设计差异性的预习作业

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不同,对于知识的掌握速度不同,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同,所以对于数学的学习是有着一定差异的。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布置相同的作业,就无法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预习作业的布置需要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品质、个性特点、知识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能采取“一锅煮”“一刀切”的做法,应当对作业设计富有层次、多样化。对于优等生应当提出较高的要求,设计的预习作业应当有一定的难度、知识跨度,使他们能够发现隐藏的问题,能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于中等生,预习作业的设计应当难度适中,设计具有一定发现性、点拨性、探索性的作业;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设计预习作业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作业要能够经过努力使问题得到解决,应当减少操作难、理解难的作业,使他们力所能及,从而在学习上具有成就感。只有这样,不同的学生才能通过预习,通过完成预习作业来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能够实现预习作业的最终目的。

3.设计精练化的预习作业

当前,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为学生减负,然而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很重,尤其是数学学科,更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那么,如果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是否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呢?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精练化的预习作业,注重作业的质与量。比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不能随意安排,而是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情况来具体设计,注重体现启发性与巩固性,尤其是布置一些举一反三的题目,使学生能够通过最小的作业量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4.设计合作型的预习作业

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让学生组内合作,从而在合作中完成预习任务。比如,教学“展开与折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1)小组合作,组内成员需每人准备1个立方体的纸盒和一个长方体的纸盒。

(2)每个成员都将自己的小纸盒沿着棱剪开,将每个面都连接在一起,观察剪了几刀。

(3)将剪开的立方体铺开,并将得到的图形画下来。

(4)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所有图形,并且总结规律,派一名代表发言。

将小立方体纸盒剪开并非难事,学生都是可以操作的,但是要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不简单,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并且互相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这一次预习作业的设计中,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发挥群体的智慧,提高预习效果。

5.设置趣味型的预习作业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这一过程而言可谓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素,如果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兴趣,缺乏积极的倾向,便难以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具体设计预习作业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年龄特征出发,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愉悦的,情绪高昂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中感受到乐趣。比如,教学“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一节之前,为了让学生了解调查报告以及数据统计,教师布置了一份调查作业――调查中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由于贴近生活,学生对于这一作业形式感觉到十分有趣,他们很快便根据自身的消费情况和支出的项目来设计调查内容,罗列出了各个选项,并且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本校同学,小组合作,完成了这次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于调查研究的过程、数据的统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也了解了同龄人的消费情况,并且在调查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并对正确的消费观念进行了宣传。在正式上课之后,学生将新授课内容对比自己的调查研究,丰富了对于调查研究的认知,大大激发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预习作业的注意事项

1.预习作业要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

每一节课的授课内容都有其固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的方向。为此,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弄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据此设计贴近教学内容的预习作业。以有理数这节内容为例,老师需要教给学生三方面的内容: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的特点;有理数加减乘除法。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每一节内容,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都要有针对性,根据这个目的来进行。

2.预习作业可以结合练习册来设计

c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是最贴近教材的,教师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可以结合练习册来设计,更容易使学生接近所要学习的内容。仍以有理数一节为例,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从课本中找到有理数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同时在练习册上,每一种计算方法,各找一道类型题,也就是说,加减乘除各找一道题来练习。课本是知识的来源,而练习册是对知识的扩展。学生在预习时,需要简单地了解课本和相应的练习。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课本有更深层的认识。

以上,我们分析了预习作业的几种类型,并且分析了设计预习作业的注意事项。预习作业并非可有可无的,它能够使学生从更高的视角来对新授内容加以认知和了解。为此,教师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并不断探究如何更为高效地设计预习作业,以通过预习作业来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益琴,郁云翔.初中数学中基于课前“预习活动”有效设计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17).

[2]蔡朱峰.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作业的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杂志,2007,(06).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想象作文;小学语文

写作是主体运用文字符号来表述事物概念、传递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感,从而实现交流沟通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把握想象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就需要教师自身把握习作的客观规律,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放飞思维,大胆想象,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灵感加以润色,及时抓住灵感的尾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本文意在以教育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主要示例,从教学的大目标到细化的方案,展现出教师培养小学高段学生想象作文的基本教学思维和切入点。

一、纵向梳理,掌握教学大纲

首先,纵向分析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习作题目对想象作文的要求:三年级教材开始设置了习作板块,八册课本共设置了五十八个习作题目,其中有八个与想象直接作文挂钩,这八个题目展现了教育部对小学生想象作文不同年龄阶段的要求。低年龄段主要培养想象能力,只要能想象,任何天马行空的故事都可以作为习作。但高年龄段的要求逐渐加入了“大胆合理”。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构思上动脑筋,不仅要写法新颖,有吸引力,更应紧扣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想象代入到科学允许的范畴之中,不能太过超前,可以限制一个大概的科学发展范围对科技发展变化的想象需要符合时间的维度,需要有实现的合理性,比如不能想象二十年后人类全部迁移到火星生存,因为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来审视,短短二十年是实现不了的。基于此,学生需要清晰地认知到想象内容实现的可能性是确定想象合理性的关键。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对想象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想象加工改造旧形象来增强想象的合理性,一种方式是黏合,将旧的形象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在头脑中结合成新的形象。另一种方式是夸张,即通过突出旧形象的某些特点。还有一种方式是典型化,即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三年级下册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就是使用了黏合方法将人的特征与树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由此创造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小真的长头发》这篇文章从头发长的特点出发,想象长头发可以做一系列事情,使用了夸张的方法。第三种典型化策主要运用在小说当中,在六年级上册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中,提到需要学生自己创设“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这里就可以运用典型化的策略,把生活中不同人物的特征集合在一个人身上。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这三种方法引导学生练习、体验、并掌握基本方法。

另外,想象类作文更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也就是说创作者需要对自己“创造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而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跳板,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不是狂想、妄想,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革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需要让学生细心观察,查阅资料,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使想象大胆而有新意,具有时代性的同时更加合理。

二、具体分析,提出培养方案

了解总体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思维模式,建立不同的习作框架,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进行想象写作,以下列举三种常用的想象习作的写作手法:

梦幻式想象

顾名思义,借助无限梦境来抒写自己的畅想。这种形式最被常用于创作科幻类想象作文。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在梦境中学生可以不被拘束,畅想自己轻松进入外太空,跟随外星智慧文明留在火星上的印记寻找到了新的星系,发现了外星智慧文明……

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梦境为开头,以醒来后希望梦境变成现实为结尾,构思巧妙,将最终立意放在“科技改变生活”之上。

游记式想象

顾名思义,将自己代入未来场景,以第一人称游记的形式记叙自己在未来生活的一次奇妙之旅。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可以写一次在未来的侏罗纪乐园之旅,游乐园通过分析恐龙化石骨骼,利用娴熟的3D打印技术重新克隆出恐龙,并且通过基因改造驯养出性格温驯的恐龙族群,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恐龙们在公园之中生活玩耍。

漫游式游记的写法具有代入感,也有很强的真实感。

描述式想象

顾名思义,直抒胸臆,描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可以直接介绍一座完全应用了智慧屏幕与人工智能服务的科学城市。这座城市中任何一块地砖、一面墙壁、甚至是一个餐巾纸盒的平面,轻轻触摸,都能够激活智慧屏幕,随时都能连接服务器,就近召唤人工智能服务。

这种形式常用于单独一种想象的详细描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更考验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与逻辑性,值得鼓励。

结论

科幻类的想象写作教学无论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探究,都是宏大和深邃的。想象写作能够锻炼学生对当代科学技术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把握能力、分析和综合想象的思维能力,以及拓展更有深度的思想与更广阔的视野。教师在写作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写作本身,更应该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趣味课堂、提高文章水准、激发学生兴趣,能够使学生把握习作妙趣、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