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真两性畸形;细胞遗传学;鉴别诊断
两性畸形指的是体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其生殖腺既有卵巢又有的,即性腺性别和遗传性别一致,但是生殖道官和尿生殖窦却具有两性的特征[1]。两性畸形分为假两性畸形和真两性畸形两种,真两性畸形指的是患者具有完整的生殖腺,有清晰地曲细精管和生殖细胞,卵巢具有完整且正常的卵泡和卵细胞,若只具有或者卵巢的残遗组织,则不属于真两性畸形。生物兴趣小组一成员的父亲为某医院医生,在其父的指导下,我们生物小组参加了本次研究,本文以2016年6月某院接收的1例男性真两性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社会性别为男性,年龄32岁,未婚,身高163cm,有胡须,喉结较小。生殖器检查发现,其分布呈女性特征,7cm,双侧8―9ml,可触及输精管。患者智力正常,其父母表型正常,不属于近亲结婚,患者有一姐一弟,身体健康,无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本人有血尿史,无用药史。
1.2 辅助检查 患者血清睾酮为12.94nmol/L,雌二酮475.2pmol/L,孕酮4.05nmol/L,黄体生成素16.23U/L,卵泡刺激素43.17U/L,催乳素6.94nmol/L。
1.3 细胞培养 抽取患者的外周血2ml,接种2%植物血凝素、20%小牛血清[2],将其放置于PH7.2的淋巴细胞培养基中,在37℃环境下培养72h,并在终止培养前0.5h内于样本中加入秋水仙素,按照常规方法收获细胞。
1.4 染色体标本制备 按照常规方法制备,G显带处理,镜检30个细胞分裂相,选出其中5个核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对其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
2.结果
患者双亲的染色体分析未发现异常。经外周血淋巴染色体检查,证实患者的核型为46,XX,对其右侧阴囊进行剖腹探查发现,患者腹腔内有5×4×3cm大小的子宫,宫颈3.5×1.8cm,子宫右侧具有完整的卵巢和输卵管,左侧有子宫圆韧带。经电子显微镜检,未发现Y染色体易位于X或者常染色体上的情况。对患者口腔上皮细胞进行X染色质镜检发现,其X染色质阳性率为15%。诊断完毕后,经患者同意,切除其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矫正为男性性别。
3.讨论
真两性畸形指的是个体同时具有卵巢和,并且性腺组织完整。性腺的分布可以分为一侧卵巢、一侧或一侧卵巢或、另一侧为或双侧均有卵巢及组织[3]。患者一般被当做男性抚养,其青春期会出现发育异常或者血尿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在确诊之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性别矫正,切除子宫或者卵巢,并在术后补充适当的性激素。
百度查询得知:真两性畸形大部分属于散发性病例,尚未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学特征,且超过80%的个体染色体核型为46,XX。临床研究认为,这种情况可能因为母体在怀孕过程中使用了雌激素,导致女胎男性化,或者母体患有男性化肿瘤,如卵巢囊肿、肾上腺素肿瘤、黄体瘤等,导致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影响了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性分化实际上是胚胎期正常分化的结果,其包括三个阶段:染色体确定性别、染色体性别转化为性腺性别、生殖管道分化完成[4]。激素水平决定了男性表型,若激素水平过低,就会导致胚胎的原始性腺分化为卵巢,胚胎发育成女性,形成真两性畸形。
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核型证实为46,XX,其腹腔内有5×4×3cm大小的子宫,宫颈3.5×1.8cm,子宫右侧具有完整的卵巢和输卵管;患者的睾酮水平超过正常女性5倍,X染色质阳性率为15%。断完毕后,经患者同意,切除其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矫正为男性性别。综上所述,患者的社会性别为男性,但是具有完整的女性生殖器,是典型的真两性畸形表现,为此,应当在早期确定畸形的特征,实施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韦仕喻,兰晓梅,汪伟伟,彭文红,张立文.46,XX女性假两性畸形1例报告[J].广西医学,2010,01(09):46-47.
[2]吴守伟,胡明洁,唐宝定等.外生殖器畸形患者遗传学检查的临床意义[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0,07(12):39-43.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2月~2011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均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5种探针:CSP12(12p11.1~12q11.1)、D13S25(13q14.3)、ATM(11q22.3)、RBl(13q14)及P53(17p13.1)(北京金菩嘉公司)。按照说明书流程操作,每例患者至少计数200个细胞。阈值采用10例健康人外周血均值+标准差x3。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CLL的临床Binet分期及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CD38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和门诊收治的84例CLL患者,所有病例诊断均符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比较用卡方检验计算概率值,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
2结果
2.1患者资料
男性56例,女性28例,男:女比为2.0:1,年龄36~88岁,中位年龄61岁。51例有详细病历资料可以进行Binet分期,Binet分期以C期患者为主。所有的患者均进行了FISH检测,有62例患者至少有1种遗传学异常。62例患者进行了CD38检测,17例阳性。62例患者进行了LDH检测,其中13例LDH增高(表1)。
2.2FISH结果
遗传学异常的种类包括:13q-(包括RB1缺失或/和D13S25缺失),P53基因缺失,-12,ATM缺失,+12(图1)。
84例患者中有62例(73.8%)至少有1种遗传学异常:有1例(1.2%)患者同时有4种遗传学异常(13q-、P53基因缺失,ATM缺失,-12共存),有8例(9.5%)同时有3种遗传学异常(13q-,P53基因缺失,ATM缺失,-124种缺失中有3种),有19例(22.6%)同时有2种遗传学异常,有34例(40.4%)有1种遗传学异常。遗传学异常最常见的为13q-,占56%,其中包括3种形式:D13S25缺失19%,RB1缺失3.6%,二者共缺失33.3%;其他依次为P53基因缺失(28.6%),-12(16.7%),ATM缺失(13.1%),+12(13.1%)。各种遗传学异常或单独存在,或合并其他异常(表2)。
2.3比较不同的遗传学异常与性别、年龄、Binet分期、LDH是否增高、CD38是否表达的关系
Binet分期、LDH水平及CD38表达进行比较,发现在>60岁年龄患者里,+12阳性率显著高于<60岁患者(24%vs3%,P<0.05),未发现其他相关性(表3)。
2.4CD38表达与性别、年龄、Binet分期、LDH的关系
CD38表达与性别、年龄、Binet分期、LDH是否增高进行比较,发现CD38表达与否与LDH水平是否增高相关,在LDH增高组中,CD38表达阳性的病例比例增高(67%vs20%,P<0.05),而与性别、年龄分组、Binet分期无关。
2.5随访
对53例有联系方式的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随访至2011年9月,中位随访时间26(1~150)个月。5例患者因疾病进展于发病后1、3、7、16和56个月死亡,其中1例患者死于CLL继发的难以控制的自身免疫性贫血,另外4例患者死于原发病进展。5例患者中3例患者具有del(17p13)或del(11q22)异常或复杂异常(定义为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学异常)。其中9例单纯del(13q14)异常中,无1例患者死亡。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各预后相关因素中,年龄(>60岁vs<60岁)、Binet分期、CD38与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各遗传学异常中,伴有del(17p13)或del(11q22)或复杂异常预计中位生存时间为75个月,单纯具有del(13q14)异常组的预
计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其他患者预计中位生的CLL患者的遗传学异常阳性率在64%~82%,存时间为120月(图2)mc3umaectr01llsdel;13q14)最常见,而del(17p3)、+12和del
3讨论
CLL作为一种预后异质性很强的疾病,评价预后指标众多,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学异常具有重要的判断预后的价值。但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仅20%的人可检测到克隆性遗传学异常,随着间期FISH在CLL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超过80%的CLL患者可检测到基因组异常,大大提高了CLL的基因异常检出率H。
国内外多数研究发现,通过FISH技术检测(11q22)不同研究比例略有不同。本研究中结果同以往的研究类似,但新发现12号染色体缺失。本研究12号染色体缺失信号比例平均为10.23%(7%~22%),经过多人多次复核,明显高于我院12号染色体缺失的阈值6.02%,排除了假阳性的可能。虽然从年龄分组、性别、Binet分期、LDH水平以及CD38表达未发现中12号染色体缺失CLL患者有何特殊之处,但由于随访时间及患者数有限,其临床及预后意义有待于观察或其他研究进一步证实。
以往的研究显示具有+12遗传学异常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的形态,容易向幼淋细胞白血病转化,表达更强的SmIg与FMC7,预后更差,Binet分期也更晚,容易在B或C期。本研究发现+12遗传学异常在>60岁年龄组中更易出现,但是没有发现与Binet分期的相关性,原因可能与标本例数偏少有关。
篇3
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其中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
C.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答案:C
这道题目综合性比较强,主要考察了三个方面的知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不仅考察了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还要求做题的学生能对其融汇贯通的运用。
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这道题目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只是单独对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进行分析,或者针对DNA的复制进行判断,都无法很好的完整解答。而这需要将两者结合运用,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
首先,需要同学们能够理解题目所暗含的信息。题干中“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细胞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二是该细胞为雄性原始生殖细胞(即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即精细胞)。也就是说,根据所给信息,先从两个角度去解题: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两种细胞分裂方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下面简单的利用图形进行比较(以染色体的变化为例):
有丝分裂过程如下图:
减数分裂过程如下图: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
通过有丝分裂,亲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因为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得子细胞最终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根据题意A选项中“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意味着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两次,B选项中“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
如果只是对这两种细胞分裂过程进行分析,这还不能完全的解题,
还需要对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过程进行理解。题目中“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假设DNA进行多次复制,则DNA的半保留复制如下图:
下面根据题意结合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进行分析:
(1)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有丝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
第一次有丝分裂过程如下图,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但是其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含3H。
第二次有丝分裂过程如下图,子染色体中只有一半被标记,这两条子染色体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含3H。
综上分析,该雄性动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子细胞中染色体是否含3H无法判定,所以含3H的染色体数为0-2N。
(2)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原来体细胞的一半,其中的每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其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含3H。
减数第二次分裂: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其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含3H。
综上分析,该雄性动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经过减数分裂,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含3H的染色体数为N。
篇4
省市
表演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播电视编导
河北省
340
255
230
黑龙江省
311
254
235
安徽省
313
255
237
湖北省
312
255
245
湖南省
316
255
篇5
1、国内外发展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设立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师,逐渐普及至欧洲、澳洲、亚洲许多国家。在美国康复医学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并形成培养医生、护士和康复医学技术人才并进的格局,康复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21世纪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疗法。目前各国培训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模式不完全相同。如美国医学大学毕业生要在指定的康复医疗机构中进修4年,轮转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科及老年科等科室,并要完成学习规定进修课程,还要为本科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讲授课程,经国家专业认证机构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康复医师资格。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设置康复学校或康复专业培养康复治疗师,大部分国家采取4年制本科培养模式,授予理学学位,部分国家是3年制专科,在大学设立物理治疗系(专业)或作业治疗系(专业)。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培养康复治疗师推行本硕连读6年制,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已转向主要培养硕士学位的PT专业人才,分为物理治疗理学硕士(MSPT)和物理治疗硕士学位(MPT)。截至2001年,日本共有131所大学设有物理治疗专业,其中有18所大学设立4年制本科、有26所专门学校和53所3年制专门学校;另外有110所大学设有作业治疗专业,其主要开设课程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理疗法研究法、理疗法评价概论、理疗法教育管理学、假肢矫形器学、病态运动学、检查测定法、生活环境学及疾病鉴别治疗学等。此外,许多国家也在大力培养假肢矫形器工程专业人才。截至2006年,美国有15所学校设立假肢矫形技术本专科专业,德国、英国等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本科教育,中国、日本、韩国等9个亚洲的国家、地区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专科教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现代康复医学。1982年中山医科大学率先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4年原卫生部确定在医学本科院校中增设康复医学课程。1992年原卫生部召开康复医学教育研讨会,并颁发了《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制定康复治疗师(士)、康复医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等院校正式开展康复治疗学历教育。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建立康复治疗学(4年制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近40所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一些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目前已有百余所,形成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全覆盖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2009年,国家颁布新医疗改革方案中肯定了康复的地位,指明了康复的功能,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包括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发展康复医学己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内地不同院校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及专业分化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之中。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达到世界物理疗法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疗法师联盟(WFOT)要求的最低教育标准,未进行PT、作业治疗专业(OT)亚专业分化。
2、未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
(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
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三、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概念教学;遗传学前概念;前概念成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5-1本文中,前概念指的是学生在习得某一科学概念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与体验产生的对该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将新的信息、观念、经验与最适合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而言,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分析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障碍之所在,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高中遗传学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胞学基础和遗传规律等内容,涉及基因、染色体、细胞分裂、遗传定律等众多核心概念。由于遗传学概念的抽象性和相互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遗传学前概念。本文对高中生具有的遗传学前概念进行调查,并对前概念成因进行了分析,为遗传学概念教学提供参考。
一、高中生具有的遗传学前概念
高中生在“基因”概念的学习中往往认为“基因是染色体片段”、“DNA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基因”;而在学习“细胞分裂”时,学生认为“同源染色体只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必须为‘X’形,且形态、大小相同并两两配对”等;在有关“性状”概念的学习中,学生认为“相对性状是同一生物的不同性状”、“相对性状只能有两种不同的表现类型”、“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等;学生在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认为“基因型YyRr的个体形成Yy、Rr两种配子”。
二、高中生遗传学前概念的成因
1.日常生活经验因素
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生物学前概念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观察和感知,形成大量的感性知识。以这些感性知识为基础,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作出判断,而这些感性知识将形成日常生活概念。日常生活概念对现象的解释要求以满意为主,而科学概念追求的是对现象的完美解释和预测,二者对事物本质掌握度的要求不同导致学生在将日常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中遇到困难,这些困难将导致学生形成前概念。[1]
2.社会媒体信息因素
现代生物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普通大众对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理解那些深奥的生物学术语和专用名词,媒体往往会对这些术语和名词进行浅显易懂的诠释。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概念的严谨性和精确性会被人为降低,导致学生从社会媒体中获得的科学资讯和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信息存在不一致而引起前概念的产生。[2]
3.相关学科知识因素
生物学很多的知识与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不同学科对同一概念的阐述有差异,或者是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还没有学习,学生在建构某些生物学科学概念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例如:应用两大遗传学定律计算概率的问题,数学上有关概率的内容还没有学习,学生对于概率的一些原理如“乘法原则”、“加法原则”常难以理解,导致对概率计算的问题始终是迷迷糊糊。另外,数学上有关概率的内容几乎不涉及“条件概率”的问题,而遗传学概率计算很多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如“生病男孩”和“男孩生病”在数学上没有任何的不同,但在遗传学概率计算时是显著不同的。
4.学科概念教学因素
研究表明,教师拥有大量的科学领域中的前概念。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在科学用语、术语上的表达不够严谨以及教师口语等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正式或非正式教材上的定义、图表或者提供的实例不够全面也会使学生产生歧意,从而导致前概念的产生。
例如:在进行“相对性状”的概念学习时,老师对“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进行举例往往都是举两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如“豌豆高茎和矮茎”、“人眼睑形状的单和双”等,给学生造成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只能是两种,从而在判断“人血型分A型、B型、AB型、O型”不属于相对性状。
5.个人认知缺陷因素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认知缺陷导致前概念的产生。这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学科知识不足,往往对概念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缺陷,如进行不恰当的类比,依靠直觉和想象进行判断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传染病 防治 综合医院
为了解和掌握该院传染病疫情动态,防止传染病漏报,预防交叉感染,遂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传染病上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传染病患者进行统计,共接诊法定上报传染病首诊病例5024例次,疫情数据资料均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用Excel软件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发病概况:2006~2010年共报告传染病5024例次,其中,乙类传染病3974例,丙类传染病872例,其他178例。2009年最多,其余4年均在900~1000例。
发病位次及构成:2006~2010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其中,乙类16种,丙类5种。细菌性痢疾、肺结核病及病毒性肝炎位于前3位,分别占报告总例数的37.58%、18.29%和12.74%。见表1。
重点传染病季节分布:①细菌性痢疾:全年均有发病,7~9月份为发病高峰,7~9月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48.30%,各月发病情况,见表2。②病毒性肝炎:全年均有发病,以1~3月发病数较多,其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34.59%,各月发病情况,见表3。③肺结核病:全年均有发病,以3、4月为发病高峰,其病例数分别占全年病例总数的12.50%、11.41%,各月发病情况,见表4。
讨 论
本院报告的传染病例数基本能反映出该辖区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根据分析结果明显可以看出该区域主要的传染病为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病,其病例数占传染病总数的68.61%,其中细菌性痢疾占报告总例数的37.58%,其原因可能与当地的卫生条件较差有关。从历年报告的传染病例看,各种传染病的季节分布特点有着明显差别,病毒性肝炎高发季节为1~3月,占全年总病例数的34.59%;细菌性痢疾高发季节为7~9月,占全年总病例数的48.30%;肺结核高发季节为3~4月,其病例数分别占全年病例总数的12.50%、11.41%。2009年由于甲型H1N1的大流行,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数较前3年明显增多,2010年传染病例又降至923例。本文通过对我院2006~2010年报告的5 024例传染病进行疫情分析,对做好院内传染病感染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当地疾控部门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对策与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应对多发传染病如痢疾、肝炎及结核提高警惕,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及传染病漏报,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是目前防治工作中的重点。
表4 2006~2009年各月肺结核发病情况(例)
表1 2006-2010年传染病的构成比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差异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41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现代教学之中,这势必会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冲击,而如何认识多媒体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在教学之中运用好这两种教学模式对我们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地图教学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影响较为明显,传统地图教学模式和多媒体地图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是教师必须要仔细思考的重要内容。就两者的差异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的更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地图教学
(一)教师对传统地图教学的认识
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的地图教学仍然采用传统地图教学法。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当成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更加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利用图中的有效信息,因此,教师会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感性认识的训练。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教师选择更加简单的经验教学,即直接将自己得到的一般性经验教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其他能力的提高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此外,因为传统地图教学无法对复杂的地图进行简单直观地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难度太高。长此以往,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除了教学目标不恰当之外,传统地图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传统地图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有很多缺点,比如说经验性强、目标设定不科学还有层次性不强等。此外,传统地图教学对学生的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地图教学仍然注重学生直观经验的积累,但是对学生的培养却往往没有耐心,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学生对传统地图教学的认识
传统地图教学因为缺乏趣味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往往对传统地图教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并且因为传统地图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因此,教师会对学生采取题海战术。这样的要求之下不少学生都感到身心俱疲。此外,传统地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因此不少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另外,传统地图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硬性记忆,因此,在学习过程之中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但是却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对地图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此外,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不多,在地图教学过程之中也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
二、多媒体地图教学
(一)教师对多媒体地图教学的认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图教学过程之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媒体技术的身影。就当前来说,多媒体地图教学以其自身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喜爱。在多媒体地图教学过程之中,因为多媒体技术更加有吸引力,因此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可以将原本复杂难懂的地图进行分解,这样学生分析和理解起来就会更加的轻松。此外,多媒体地图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多媒体地图能够更好地将地图进行立体展示,同时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多媒体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针对学生的问题选择最佳的教学资源。举个例子来讲,学生对某一地区降雨量的多少没有直观的感受,这个时候笔者会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当地区的各个时间段的实际图像,不同的降雨量造成了不同的景观,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此外,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用其软件进行圈划,这个时候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效率必然会有所提升。
地图其实不仅仅是简单抽象的线条和精简的文字概括,其实更加是当地文化和地理的产物。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之下学生能够对地图背后隐藏的信息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向学生展示当地的自然风情、气候情况还有历史文化等,这些都是传统地图教学无法实现的。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还能够将不同的地图进行整合和对比,比如说降雨量和粮食产量两幅图的对比就能够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学生对多媒体地图教学的认识
相对于传统地图教学,学生对多媒体地图教学的兴趣更大。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能够让地图动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此更加感兴趣。比如通过演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在历史长河之中大陆的运动还有气流的动态运行等。这些都能够让学生感到惊奇。此外,学生更加习惯多媒体技术展现的立体地图。这在学生理解一些复杂抽象的地图知识的时候帮助很大。此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之下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高。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地图转化成为图标。有时候学生对地图的理解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地发现其中隐藏的信息,但是在图表的帮助之下学生则能理解,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了解多媒体地图教学和传统地图教学之间的差异性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因此,广大教师要好好思考这一问题。通过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选择最好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物竞赛试题;分析;复习策略
1出题情况总体分析
03年—12年,十年高中生物竞赛遗传学的题量和分值基本保持稳定,生物竞赛全部为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遗传学部分每年的出题总数目一般在15个以上,多的可以达到25个,难度基本相当,题量、分值保持相对稳定。
通过历年真题可以看出,在十年竞赛试题中遗传学部分,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有:减数分裂、孟德尔遗传定律、伴性遗传以及DNA的相关内容,这几部分内容不但出现的频率高,而且分值比例也较大,充分体现了生物竞赛注重考查主干知识的特点。
2出题模块分析及复习策略
通过对十年生物竞赛真题的分析,已经清楚地知道了遗传学考试的重点,因此在今后的竞赛复习中要有所侧重,辅导老师也应针对出题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以下几点是针对历年真题中各个模块出题情况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复习建议:
2.1针对减数分裂模块
减数分裂模块出现在高中生物课本必修2,课本中以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讲解了减数分裂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然后简要的说明了每个时期出现的主要特征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但是就历年的减数分裂部分的出题难度来看,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来应对全国生物竞赛显然不够,还应补充一些大学遗传学所学的知识。此外,针对实例来考察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及数目变化的题目较多,复习时因有所侧重。
2.2针对孟德尔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模块
从十年真题可见,孟德尔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这两个模块出题最多,关于这两部分的题目每年都有,而且数目颇多,难度较大,因此掌握这部分内容十分必要。针对孟德尔遗传定律模块,一部分题是给出后代基因型和亲本中的一个基因型,让学生推测另一个亲本的基因型;还有一部分是给出基因型,让学生算出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和所占比例,这类题相对容易。较难的是关于自由组合定律相关内容的考察,这部分往往给出的题目表现型比例不是课本给出的9∶3∶3∶1,而是这4个数字的随机结合,比如9∶6∶1、9∶7等,让学生推测显隐性基因或者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伴性遗传这部分出的题一般比较难,大部分题目就是给出父母或家族中男女的患病情况,然后让学生算出后代中患病男性或患病女性的概率;还有一部分题是给出亲本和后代的患病情况,让学生推测遗传方式。
2.3针对DNA复制、结构及变性模块
对于DNA的相关考题占有不少的比例,尤其是DNA的复制,考察的较多,关于DNA的结构和变性也有考察,但是出的题目较简单而且数目不多。针对DNA的复制必修二是以实验的方法来说明的,但是就其复制过程来讲,课本讲解的过于简单,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复制需要的条件以及复制的特点。掌握这些知识来应对竞赛显然不够,需要老师按照大学课本把DNA复制的过程系统的给学生讲解一遍,让其真正了解DNA复制是如何进行的,尤其是注重其中的小知识点,如:引物的作用、复制步骤以及3’端和5’端变化。
2.4针对基因突变、重组、表达模块
基因突变内容的考察一般为突变后的特点、突变的类型以及利用突变制备筛选培养基,考察时往往和实际例子结合。基因重组考察时往往和遗传图相结合,告诉学生图距,让其算重组率。基因的表达部分一般是考察翻译所需原料、中心法则内容、给出具体例子让推测后代表现型、还有些是给出基因数目让其推测表达后蛋白质的数目。
该模块出题范围较为广泛,大部分以实例的方式考察,而且考察的内容远远超出了高中课本,所以在复习时,老师最好以例子进行讲解,学生也应自己多注意搜集这方面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复习。
2.5针对其他模块
针对遗传图谱模块,主要是计算遗传图距,或者告诉遗传图距求其他。例如:在玉米中,AB/ab与AB/ab杂交后代中双隐性类型的数目为全部子代的16%,这两个基因间的遗传图距是:A.10;B.20;C.40;D.60。这部分内容完全来自大学内容,因此需要老师进行重点讲解补充。
染色体变异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结构变异,数目变异考的较少,而且一般会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变异类型。例如:引起镰形细胞贫血症的Hbβ链突变的分子机制是:A.移码突变;B.碱基缺失;C.碱基置换;D.堿基插入。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侧重点,多看一些染色体变异的实例。
基因在染色体上这部分内容考察方式一般为告诉基因型和后代表现型,让学生推测各个基因之间的关系,或者告诉两个亲本上的复等位基因,让学生推测后代的表现型。这部分内容往往和连锁基因一起考察,因此在复习时,在学好高中课本知识的同时应该适当的补充相应的大学内容。
3总结
本人通过对十年内全国生物竞赛真题的分析,得到以上的信息,并针对各个模块的考察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复习策略,希望对今后参加生物竞赛的同学和辅导老师有所帮助。当然,生物竞赛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阶段乃至各个环节都需要缜密设计,要讲究科学、合理,做到有序、有度、有方。
作者:郭宇红
篇10
关键词:化学工艺 强化传热 途径 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传递过程,通常来说有温度差的存在就有热的传递,也是说温差的存在是实现传热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是推动力,在化工中有很多过程都直接或间接与传热有关。自从发生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以后,能源费用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大,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能源紧张的情况愈来愈凸显,另一方面在各工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节能潜力。要想高效的回收化工、石油等工业生产过程过存在的大量余热并加以充分利用,就必须十分重视对强化传热过程途径的研究。
1 传热的基本形式
一个物系或一个设备只要存在温度差就会发生热量传递,当没有外功加入时,热量就总是会自动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根据传热的机理不同,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化工生产中碰到的各种传热现象都属于这三种基本形式。
1.1 热传导
一个物体的两部分连续存在温差,热就要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真到各部分的温度相等为止,这种传热方式就称为热传导。物质的三种形态均可以充分热传导介质,其中固体金属主要是通过晶格之间自由电子的运动来进行导热;液体和非金属固体通过个别分子的动量传递来导热;气体的导热方式主要是通过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来实现的。
1.2 对流传热
热对流是指物体中质点发生相对的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交换,热对流是流体所特有的一种传热的方式,即存在气体或液体中,在固体中 不存在这种传热方式。其中只有流体的质点能发生的相对位移。据引起对流的原因不同可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热对流与流体运动状况有关,热对流还伴随有流体质点间的热传导,工程上通常将流体与固体之间的热交换称为对流传热,即包含了热传导和热对流。
1.3 热辐射
热辐射是一种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过程。一切物体都能以这种方式传递能量,而不借助任何传递介质。通常在高温下热辐射才是主要方式。
2 传热过程在化工中的应用
传热过程就是对某一物体供给热量,或者从其中移走热量的过程,也就是热量的传播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热现象是极其普遍的。在很多工业中,特别是化学工业生产中,传热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因为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要求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下进行,而反应过程中不是放出热量,就是吸收热量。为了使化学反应过程能维持一定的温度,就必须及时地供给所需要的热量并及时的移走放出的热量。因此在化工厂中反应器的外部或内部常装有换热设备,而反应器本身也常常需要热量。例如,氮肥生产中,氮气与氢气的混合气体要在500℃左右的高温(并且要加上一定的压力)下才能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而氨与未反应的氮、氛气体的分离,则需要通过冷却与冷凝的办法把混合气体中的氨以液体的形式分离出来。可见,这一生产过程中就有原料气体的被加热和反应气体的被冷却、冷凝等传热过程。其次,因为化学工业是耗能较大的工业之一,注意节省能源会使生产成本下降,为此,常常将排出的高温气体或液体中的热加以回收,这均需要用换热设备来完成。因此对化学工艺中传热过程的研究就成为了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3 强化传热的途径
传热过程的强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设计和开发高效换热设备,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经济目的。相反,许多场合需要力求削弱传热,隔热保温技术在高温和低温工程中对提高经济效益关系重大,已经发展成为传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公式(其中K为传热系数;A为传热面积;tm为平均温差),只要提高方程式右边任何一项,均可达到提高换热器传热能力的目的,但究竟哪一个环节是传热的控制步骤,则需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只有针对传热过程的薄弱环节采取强化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1 增加传热温差
在生产上常常采用增大温差的方法来强化传热,主要的方法有:用饱和蒸气作加热介质,通过增加蒸汽压力来提高蒸汽温度;在水冷器中降低水温以增大温差;冷热两流体进出口温度固定不变,逆流操作增加传热温差。但是大大多数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以下产问题;物料的温度是由工艺条件给定的,不能任意变动;加热剂(或冷却剂)的进口温度往往也是不能改动的;冷却水的初温决定于环境气候,出口温度虽可通过增大水流量而降低,但流动阻力迅速增加,操作费用升高。由热力学第二定律,传热温差越大,有效能损失越大,于是,非但不能增大温差,有时还要减小温差,以降低有效能损失。
3.2 提高传热系数
提高传热系数,必须设法提高冷热流体的两个给热系数,降低间壁热阻和污垢热阻,但应分清矛盾的主次,重点放在薄弱环节上。对于金属壁面,导热一般不构成主要热阻,垢层热阻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变大,往往成为控制传热速率的主要因素,防止结垢和除垢是保证换热器正常工作的重要措施。
3.3 改变流动状态
对流传热时,热量以导热方式通过滞流底层,对流热阻主要集中在这是,因此,强化传热的方法是减薄滞流底层的厚度和增强边界层的湍动程度,可能过改变流动状态来达到这一目的,通过特殊设计的传热壁面不断改变流体的流动速度和方向,增强边界层的扰动,如:将换热面加工成粗糙表面;在管内表面上加工螺纹槽,制成螺纹管或螺旋槽管,在管内安装插入物强化管内的传热,常用插入物是麻花纽带,制作和装卸都方便。
3.4 引入机械振动
使传热表面振动或流体振动,目的是加强滞流底层的湍动。关于有相变的沸腾和冷凝传热,也发展了一些强化传热的理论和技术,不过,这两种传热过程的给热系数已经相当高,强化传热的要求并不十分迫切。
3.5 增大传热面积
用螺纹管或螺旋槽管代替光管,在光管外表面上加螺旋翅片,或在管壁上加工轴向肋片,称之为扩展表面,都能有效提高传热速率。但是,扩展表面的温度低于基管的温度,传热量的增加率低于传热面积的增加率。加肋还可提高传热系数,凡能导致千安培增加的换热表面称为“强化传热面”。
3.6 减小接触热阻
两个固体之间发生导热时,由于两固体表面实际接触面积不大以及两者之间气体层的导热系数很低,因此在两固体表面之间将产生接触热阻。当热流密度不高时,可以略去接触热阻,但当热流密度很高时,则接触热阻必须考虑。降低接触热阻的方法主要有提高接触表面光洁度或增加物体间的接触压力,以增加接触面积;在接触面之间充填导热系数较高的气体(如氦气);在接触表面上用电化学方法添加软金属涂层或加软金属垫片。
3.7 辐射换热的强化
在高温设备中,辐射换热是换热的主要形式。比如在锅炉炉膛、工业窑 、燃烧室和发动机等高温能源转换系统中,辐射换热占有主导地位。影响辐射换热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增加固体表面辐射率能够有效地提高物体表面的散热或吸热能力。
物体表面粗糙化可以引起物体辐射率的增大。
真正由于物体表面上的沟槽而引起的辐射率的增加是很有限的,导致其值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表面粗糙化后随之而发生的表面氧化。
表面氧化膜的厚度决定了辐射率的大小,随着氧化膜厚度的增加,它对物体表面辐射率的影响也逐渐增大。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化学工艺过程中强化传热过程的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传热的基本形式主要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只有将这三种形式的传热途径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强化,就能有效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并相应的推动工业节能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 下一篇:资金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