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新教学观的基本概念
(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性,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他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那种无视儿童存在的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否定了生命的独特性。
(二)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的“非特定化”意味着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证明了生命的未完成性、未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生成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发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人生来就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四)关照生命的整体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二、新教学观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思维观
以往,我们固守的教学思维是一种“确定性思维”。即把教学看做为按确定路线展开的,教师备课仅仅就是备教材,而备教材则往往又变成备教材的知识点和教材规定的路线。接下来,教学就是按教材所预先规定好的进程式跑道来进行,不能有一点脱离跑道的现象存在,甚至在什么时间跑到什么地方,都预先给规定好了。这显然没有人的创造性的展现。为此,必须转换教学思维,确立起“生成性思维”,具体表现:一是重创造,反预定。教学不是一个被给定的物,而是由人给定的活动,是人生命的展开。这就意味着教学在展开之前,是不能完全被预见的,这种不可完全预知性就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它不仅关注教学过程的流,而且更关注教学过程的变。所以作为有创生性的教学,它不应该是教导的,而应是帮助的、激励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是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着转变或格式塔式的转变,不再是排斥断裂、突变,而是积极地利用它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转变知识的疆界,甚至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创生,而且还有意义的显现。三是重差异,反同一。生成性思维就是要重视差异性,不强调绝对的同一性和标准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看法、理解、体悟,教师甚至有时要随时就学生的看法、观点与学生展开对话,或引导学生相互对话,真正尊重学生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观
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1、基础性特征: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效果不是即时性的,而是显现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之中。
2、民主性特征: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活动性特性: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的活动,是课堂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4、层次性特征:课堂教学中教的层次性和学生学的层次性,体现了教学中对人的关注,课堂应使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其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地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
5、开放性特征:课堂教学要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活力,形成时间上、空间上和人际上的多维交流和联系,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6、生成性特征:课堂教学应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
可以这样地概括:课堂教学过程是沟通、对话、交往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过程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和播种活的知识,学生要生成和生长新的知识。唯如此,才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转贴于
(三)教学评价观
我们认为,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有着新的教学评价观。当然,现行的以考试为轴心的教学评价制度,也有着一定的价值,但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存在的诸多弊端。首先,它面向过去。教师很少就学生的作业与学生进行交流,更少有教师重申或利用测试作为未来学习的基础。其次,面向分等。这种制度奖励强者、幸运者和顺从者,而责备和惩罚不幸者、迟钝者,不能适应环境者以及那些与众不同的和感到与众不同的人们。最后,面向分数。无疑这样的评不会促进人的发展乃至创生。那么教学评价改革究竟路在何方呢?要构建和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努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开展不同主体之间的评价活动,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学生自我和教师自我的评价,尤其要特别注意学生自我和教师自我评价在整个教学中所起的反思性和反馈性作用。
2、评价目标的整体性。教师要树立一种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目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做整体评价。
3、评价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与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四)教学语言观
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可阐释性”。具体说来,这样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语言应该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描述性语言是可阐释的,而分析性语言是说明的,前者意味着教师希望保持会话的继续,而后者意味着教师希望获得精确的讲解;前者意味着开始,而后者意味着结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一定的描述方式讲解课程,从而鼓励学生与我们共同探究,通过与文本对话探讨各种可能性。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逻辑,不讲精确性,而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诱使学生参与到对话中,诱发、鼓励、鞭策学生去进一步阐释。
2、教学语言要向学生的生活开放。教学语言本身要尽量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这样学生才更可能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感受,从而在教学中安置自己。
3、教学语言在语调、信息内容等方面要多一点孩子气。以往我们的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好像不喜欢以友好的口气与学生对话,不喜欢开玩笑,总是板着面孔,粗声粗气,仿佛学生就是他的奴隶,必须臣服其下。而且问题往往是封闭性的,强行作出一种回答。在这样的语言中,学生哪里还能有说话的地位、勇气,他们只能关闭起心灵的窗户,退避三舍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多一点和气,多一点孩子气,多一点亲近感,只有这样,才可能让他们喜欢和接纳,学生才能乐学、乐说、乐于参与。
三、新教学观下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一)个性教育与个体的社会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充分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珍视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无疑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过分张扬儿童的个性,忽视儿童个体社会化进程,那这样的教育势必是片面的。在这里应强调三点:一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从社会学角度看,行为规范就是社会或特定群体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所给予的规定性,并使个体通过这些规定的约束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因此,个人行为规范化是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途径。二是价值观念的社会化。个人的社会价值指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个体的价值观则是个体对这种存在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常具体表现为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害等的判断。它对个体是否遵守社会规范,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教学不应强调个性教育而淡化学生价值观的社会化教育。三是理想目标的社会化。理想和希望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也是儿童未来社会生活目标的重要定向因素之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篇2
作为一线教师,是改革的实施者,是关系着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的观念不更新,不改革,就无法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对接。下面,谈一谈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1 转变观念是前提,响应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改革的前提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是必然的,是时展的产物,是从事数学教学研究的成果,一场革命一定会带来新一轮数学教与学的良好局面。不尝试,就不知道这当中优与劣。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正确的数学论证手段,教导学生重点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形成思维上的具体。
2 终身学习是关键,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知识结构要求。
高中数学新教材打破了原来的知识结构体系,将知识模块化,使很多从教多年且已习以为常的教师很不适应,数学教师难以再靠吃老本来维持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动态型。所以,无论年轻与否,必须终身学习,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适应新的知识体系,按照新的知识体系学习与教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研究,没有年龄隔阂,放下架子,如年长的教师可以向年轻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能力,提高使用几何画板,Excel等软件的能力,并辅之教学。年轻的教师可以向年长的教师学习新旧教材知识过渡处理的能力,一个教研组,就是一个小战斗集体,共同发展,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
3 促进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核心,形成丰富的学习方式。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总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必须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
教师确实感到“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改进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与艺术性,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在授课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背景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识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4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丰富教学手段。
《课程标准》关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理念比以往更加全面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增强数学的可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信息收集和资源获取、计算工具。这样丰富的内涵给我们的教与学都带来了更大的开发空间。例如,倡导学生使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研究圆锥曲线的动态变化过程等等。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的转达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过去认为生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如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等),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熟悉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适当,不要为了用而用,是需要才用。
5 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教学研究与资源共享。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面对的是严峻的挑战,单靠外出参加教研、学习,许多出现的疑惑、问题是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的。所以教师与教师之间应加强合作,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分担问题,分享成功,通过不断的交流获取教学信息与灵感。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108-02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基于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各个学生的价值。因此,在全新的背景下,应当重视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障教育的质量。
一、小学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过于单一的管理模式
以往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主要负责开展各项教学活动,重视面向学生讲授知识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教学的目标。此外,学生需要严格地按照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与生活活动,受到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与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管理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分数开展,无法全面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基于上述状况,加快对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 僵硬呆板的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学生的成绩高低论英雄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中,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习惯与态度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阻碍管理模式的创新
近些年,学校不断地扩招,学生数量与规模扩大。然而,现有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不利于保障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将精力集中于评职称中,忽视对教学的研究,课堂教学中一直沿用落后的教学方式,既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至课堂教学中。相反,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感觉身心疲惫,传统管理的管理模式,严重着教育管理者,导致教学课堂沉闷无趣,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压制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教育管理模式一直得不到创新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4. 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教育事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教育者以及管理者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小学教育者的学历层次较低,高素质的人才严重缺乏,加上学校培养培养管理队伍的投入,缺乏完善的队伍建设机制,无法体会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面临着岗位与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尤其是部分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经常性地将行政管理与教育管理工作相互混合,无法发挥出管理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教育管理
1. 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学校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进一步地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人精神层面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体价值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管理者应当重视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起民主化与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当不断地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阶段,学校主要通过分数、进度以及效率等可量化的指标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该考核方式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教学的质量,仅仅是反映出教学的数量,无法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甚至部分的教师盲目追求教学的进度,不断地加快教学速度,忽视对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考虑。虽然短时间内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地通过考核,但是无法保障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管理者应当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与沟通,转变教师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为学生营造出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
3.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在认知发展特点等方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促M者,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传授丰富的知识内容的同时,更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突破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束缚,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为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4. 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
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一直沿用以往落后的教育评价体系,阻碍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往的评价模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查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不重视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态度。因此,全新的教育评价体系下,重视考核教育工作者的引导能力,促使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管理的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的职业能力与教学效果。
5. 完善竞争与奖励机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内深入推进,应当采取合同制取代以往的终身制,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促使教育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应当采取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的要求,以择优聘任以及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拨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不仅如此,学校应当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将员工的工作业绩与薪酬待遇相挂钩,体现出工资待遇的差别性,既可以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又可以创新教学管理的模式。
6. 转变落后的观念
随着新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重视改善与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应当转变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积极融入新课改内容,在教育管理领域逐步地渗透自由民主化的理念,推动新改革的顺利进行;其次,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行责任负责制,明确各自的职责;最后,应当加强对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队伍,推动管理品牌效应的提升,充分地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引起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与方式,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为小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使得小学教育管理得到全新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丛日红.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67.
[2] 潘光跃.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路初探[J].小作家选刊,2015(21):212-212.
[3] 吕春琴,谢根甲.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科技视界,2015(10):200.
[4] 安香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3).
[5] 刘晓苏.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2.
篇4
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中,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如何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制订企业发展战略,组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从而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二、“一个明确”与“四个结合”
(一)一个"明确",即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应把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营销知识应用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
(二)四个"结合"
1、讲授基本理论与反映最新发展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既要系统全面地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又要善于介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营销思想和观念,同时尽量体现世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体现21世纪中国市场营销的创新水平。
2、理论讲授与营销实践相结合。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具体讲,也就是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除理论讲授外,还要求有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社会实践、案例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调查分析、市场预测、定量研究等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并适应知识创新的需要积极推进市场营销教育创新。
3、掌握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动向与了解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市场营销学是一门诞生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的新兴边缘科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动向,同时还要注意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4、课程改革要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针对市场营销学这门兼具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较强特点的学科,教学内容一定要结合当前学生的现状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结合学生的现状,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他们,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一)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尝试
1、对案例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积累资料,要求学生加强在课外的多方位的知识吸收,建议学生不仅看课外书籍,还应从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等新科技媒体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主张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市场中去用心观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咨询和启发。譬如像“肯德基”为什么总跟“麦当劳”在一块儿?他们选址是否有什么讲究?为何生意总那么红火?今年街上流行什么样的服饰?
3、锻炼学生的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这是一个营销策划人必备的基本才能。要求学生评价一些经典的营销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会做人。营销教育实际是“通才”教育。结合案例中的做法,激发同学们思考,评析案例中的企业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如果让我去做会怎样……根据班级状况,适当的时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二)关于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思考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子计算机、录像机、多媒体等,建议购买一些国内外先进的营销软件,模拟企业的市场运作,以便学生加深了解,帮助开发创造性思维。此外,还需购置一些教学录像带,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应用,能做到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三)两种教学基本程序。(1)下发教师挑选好的营销案例,附上几个思考题供参考——学生自主学习——分组研讨(课外) ——各小组代表课堂发言——各小组成员即兴发言——或逐一点评,或总体总结。(2)学生课外寻找亲身实践过的选题——课堂评点自选案例——学生评点、评议——小结。
四、关于本学科的能力培养
从社会对营销人才需求能力的调查来看,作为营销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我们这门学科的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吃苦耐劳精神、持之以恒精神等。
(1)市场营销是从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入手的,那么,就从市场调查开始,让学生着手去做。包括制定调查计划、方案、方法、调查执行过程、调查统计到调查结果分析全过程。可以将学生分组,调查工作涵盖整个学期。
(2)抓住市场这个大资源库,让学生利用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锤炼了他们的个性,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将来的社会定位。
(3)适时的请一些专业人士到学校,介绍他们的成功与挫折,介绍他们在做营销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等。
(4)利用我们建立起来的实习实训基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营销实践中来。
五、关于考核办法的改革
在考核办法上应采取学科成绩与学习成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即采取老师布置、指导实践作业,学生上交作业成果,如调查报告、计划书、促销活动策划书等的方法,并配合实践问题答辩式考试,同时考核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能力。
六、发挥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1、教练员角色。教练员源于体育,作为一项新的管理要素正被越来越多的业界所接受。教练不是帮学生解决问题,而是提供一面“镜子”,使学生洞悉自己——理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并就其表现的有效性给予直接的指导,令学生及时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这种新的教学观在案例教学课中得到体现。学生在做《华素片定位案例分析》时,由于是第一次以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一个作业,学生既感到新鲜刺激,又觉得无法入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一个教练员,及时指点迷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项目负责人明确下达各组任务,这才把矛盾化解,保证了作业按时按质完成。
2、参与者角色。为了使课堂讨论充分开展,教师不要轻易参与争论与评说,除非学生有此要求,也只能以普通身份发言,以免使自己的论点左右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热烈讨论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能否上好案例研讨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计算方法;教学改革;工程计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5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学计算已成为继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 而科学计算的核心是计算方法。计算方法作为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之间的一个“桥梁”,在很多学科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很多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必修或选修的基础课程。计算方法课程研究借助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理论,与其他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它更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注重算法思想及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从这个角度而言,它的教学应当与应用密切联系。
针对本科学生的计算方法课程,又名数值分析或数值计算方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非线性方程求根、插值与拟合、数值微分与数值积分、常微分方程数值解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计算方法课程的选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等,同时该课程还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例如C语言或Matlab等。
计算方法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方法性和实
用性。计算方法中涉及的大多数理论是在高等数学中学过的内容,但是它更注重怎样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理论本身。因此,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例如泰勒展开、微分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余项定理等。(2)计算公式较多且难记,尤其一些误差分析的公式。(3)注重对计算机的使用,许多问题必须在计算机上才能实现。针对这些特点以及目前的课时安排,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质量以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方式,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之间比例失衡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计算方法课程所面临的挑战,也是计算方法课程组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
中国计量学院目前开设的计算方法课程面向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力学和安全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大三学生,学分2.0,共36学时,其中8学时为实验教学学时。结合本课题组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改革尝试,本文主要阐述我们在计算方法课程上的一些思考和举措。
一、教学思想的更新――工程计算思想的提出
将计算方法简单地看作是在做数学练习题的想法是很片面的。计算方法不仅提供了利用计算机等工具近似求解数学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高等数学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想。
计算方法课程的理论与方法有很广泛的工程背景,每一种方法都直接或间接与应用相关,这些方法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大多数是从工程应用中提出的。例如,实验数据处理、汽车船舶外型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问题中的插值与拟合,沙尘暴、空气污染物扩散模拟等问题中的线性方程组数值求解,“香蕉球”、“弧旋球”等趣味性研究的微分方程数值求解,化工过程软仪表构造中的非线性方程求根, 光学电压互感器中的数值积分等。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中确立工程思想至为重要,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极大地改变他们对大学数学教育的看法。从计算方法的教学目的来看,这些想法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且也是大学基础教育中所缺乏的,即让学生感受理论与实践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理论服务于实践以及理论到实践的回归过程。所以,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强调问题的工程背景和工程计算思想,对学生有助于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确立工程计算思想,还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不好倾向。如果学生以工程师的身份来面对一个计算问题,其投入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强于纯习题式训练。实现从学生到工程师角色的转变,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抽象学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课题组追求的一个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应用能力与计算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立足于目前开设课程的课时量以及面向学生的数学基础,重点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及计算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举措。
1.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计算方法的核心思想,即离散、逼近、迭代和近似等思想。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于严密的数学定理和定律,而实际问题一般比较复杂,无法直接套用理论,因此从严密的理论到实际应用需要一些“折中”和“妥协”,这就常常会有连续问题离散化,用已知的简单函数逼近未知函数,远离精确值的猜想逐渐迭代至精确值等。无论哪一种“妥协”的结果,都是一种近似的过程,因此误差思想必须始终贯穿。对这些核心思想的领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使学生对计算方法课程的作用和任务有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了解“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多媒体教学内容的更新。多媒体手段可加大课堂信息量,能挖掘出“黑板”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 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一方面通过图像和视频方式,增加相关的科研与工程背景介绍,尤其是教师自身的科研和工程经验,引导学生以科研工作者或工程师的角色进入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处理,通过一些图形或动画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拉格朗日插值余项定理、样条插值曲线和欧拉方法等准确直观地演示在屏幕上,帮助学生克服对公式的畏难及厌烦心理,从对结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方法和理论的理性认识。
3.新概念和新方法的引入。例如汽车设计中的
Bezier曲线、Google的云计算、GPU计算等,通过这些新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突破传统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赋予计算方法课程以持久的生命力和魅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掌握一种先进的计算软件(工具), 如Matlab, Mathematic或Maple等。通过自己编程实现算法往往会纠缠于编程语言的语法问题,其结果使得学生缺乏耐心和信心。面对计算科学的发展,计算方法课程应改革过去重点面向编程语言的做法,将学生的角色从原来的“程序员”改变为“工程师”,注重培养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先进的面向科学计算与工程计算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利用Matlab 等软件的强大的计算功能和图形处理功能,使得抽象复杂的定义、概念及算法简单化、清晰化,使得计算结果“可视化”。这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素养。各种算法的构造过程都体现了如何从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出发, 用化繁为简、以直代曲、化连续为离散、逐步校正、无限逼近等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计算素质的范例。教学中应渐进地、系统地传授其基本思想、原理和方法,尽量简化理论推导过程,注意由浅入深,有详有略。
三、实验内容的革新――工程背景下的“计算”
实验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一定数量的工程计算实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应用具体算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验题目的选择。题目的恰当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实验题目如果略去实际工程背景,仅仅给出数学公式和方程,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题目应当尽可能提取自教师自身的科研工作或工程项目,可以将项目中的一些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并与计算方法的课程内容结合布置下去。例如“微流体纳米颗粒的电动力学研究”研究项目中的颗粒运动可以简化为微分方程的求解,流体运动可以简化为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超常颗粒多相流动力学模型”项目中的颗粒的布朗运动可以分解出非线性方程求根、多项式拟合和数值积分等三个问题,学生在进行这些计算的实验中实际上已经参与了教师的科研和工程项目,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荣誉感,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科研活动。
2.以团队形式完成实验,三人为一组,明确分工,注重合作与协调,强化实验的流程,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算法选择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答辩的形式考查实验完成情况,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展示工作成果的舞台,能起到增强学生责任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大美,谢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方法课程改革
[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2]陈焕祯,姜子文,刘尊东.计算方法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
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3]孙亮.数值分析方法课程的特点与思想[J].工科数学,
2002,(1).
[4]冯秀芳.对提高“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与实践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5]杨芳.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课堂教学的优化[J].中国教育
学刊,2002,(2).
篇6
论文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高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高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
2 教学方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高职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从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习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2.1 选用合适的教材
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由于高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市面上适合高职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高职学校以前曾选用过专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差别,前者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后者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研究。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2.2 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2.3 注重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注重实例教学,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作为每个教学模块的开始,让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教学开始,对模块的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完成目标任务需要哪些知识。随后,再以实例为主辐射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性、目的性更强,普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3 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训课为重点,实训内容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训任务之中。在实训过程中借助教学课件,采用讲、看、练一体化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在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从而更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3.1 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3.2 通过竞赛来促进技能
学校每年定期举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评价方式
高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这就使得我们要去寻找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既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种是: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以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和平时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
综上,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校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再者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篇7
关键词:流体力学;教学理念;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41-02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平衡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在哈工大是机械类、材料类、仪器仪表类、航空航天类、建筑工程类、热能动力类、流体动力工程类等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既有基础学科的性质,又具有鲜明的技术学科的特点,既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课程有紧密的联系,又是专业课的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工程实际意义都较强的课程[1]。哈工大流体力学教研室成立于1956年,历来重视教学研究及教学质量,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思想,在基础教学与实验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一系列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正在进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升级。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转换观念,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入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一、改革教学理念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衡量标准则是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是抽象概念多,数学分量重,理论性较强,许多复杂的流动物理现象难以用言语和具体图像清晰地表述[2]。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有很多较难的知识点,例如流体微元运动的Cauchy-Helmholts速度分解定理、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边界层基本方程及近似计算等,这些知识点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推导,往往要占用很多课时,同时这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是空洞和死板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是多数教师能够本着负责的态度将这些知识难点讲解清楚,也往往并不能使学生对这些难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教学过程是事倍功半的,容易引起学生对这些知识做机械的符号记忆或者陷入对推导严密性的过度钻研,无法建立起流体力学的全局思维方式,进而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梳理所讲授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流体力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要让学生明白,流体力学的学习不是背定理、记公式,而是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一门新的科学知识,了解它的人文背景,学习它的思想和方法,掌握它的原理和应用。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教与学的同步,授课时关注学生的反映,根据学生的反应对授课进行调整,必要时放慢节奏或变换讲解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有必要参与到深层的学科知识应用中,因此可以让同学参加与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引导同学应用流体计算模拟软件,实现模拟实验[3]。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引导可以消减同学对流体力学公式繁多的苦恼,而在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将得到很大的锻炼。实践证明,学生可以完成适当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的拓展研究,实现课程与科研工作的相互促进。在积极开展第一课堂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大赛这样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张扬个性的舞台,使学生得以将课本所学知识充分的运用,并从制作和创新过程中学到了比课本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流体力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流体力学知识应用面广、基础性强的特点,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此类科技活动。另外,流体力学教师还应该经常举行科技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内容调整
目前所使用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包括了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漩涡理论基础、理想流体平面势流、粘性流体动力学、相似理论基础、流动的阻力与损失、管路的水力计算、粘性流体绕物体流动、气体动力学基础、机翼及叶栅理论、流体要素测量等内容。总的来说涵盖了流体力学工程应用的多数情况,但是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调整。首先,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较多,多年未更新,有些知识也趋于老化,应适当地对内容进行增减。2006年专业调整后,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教学按一级学科制定教学内容,在这种体系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应在主体结构保留的情况下,对于涉及到工程热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内容进行删减,避免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使课程之间的界线更加明晰。这样的好处就是,学生利用有限的课时可以将流体力学主体结构体系学得更好。另外,由于工程流体力学更多的应该涉及流体力学的工程应用,所以关于漩涡理论、理想流体平面势流及粘性流体绕物体流动章节内涉及的较多理论性知识且与工程应用关系不大的应该适当精简,减少课时占用。其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与工程应用相关的内容。美国著名的流体力学教材《Mechanics of Fluids》(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出版)选取了贴近工程实际的管道流动、叶轮机械流动、环境流体力学等内容,作为经典流体力学主题内容的有机补充[4]。哈工大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也应该针对学校定位及专业设置,在广泛调研开课专业的需求基础上,适当增加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工程应用知识。最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应更新与近期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内容。由于教材不可能年年更新,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基础之上,适当增加与科技进展相关的内容,例如流动的虚拟实验、流体参数的现代化测量、流体力学的发展现状、流体力学的最新应用情况等,让学生了解到流体力学的科技前沿,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其学习流体力学的热情和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哈工大流体力学教师较早地采用了不完全教学法、潜科学教学法、社会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角度教学法等创新性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课堂教学要素有机组织起来,发挥整体的最大效能。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培养能力,以展素质;并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改革统一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上目前还有一些争议和讨论。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知识点多,公式推导多,难度大,对于具体的知识点利用板书详细推演在课堂教学中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流体力学整体思维的把握。由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很多流动现象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用板书表达清楚,很显然传统教学方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可以更好地创设教学意境,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黑白为彩色,变无声为有声,通过丰富的图例、连贯的动画以及真实的实验录像,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趣味盎然,使抽象、晦涩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5]。另外,流体力学的特点是数学分量重、理论性强,所以又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对于涉及到重要理论公式推导的内容,简单地将推导过程搬到课件上去,并不能使学生了解重要理论公式的来龙去脉,也难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个时候需要收起屏幕,用板书认真书写每个符号,推导每个关键公式,并解释其中的物理概念和意义。多媒体和板书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我们可以取其长而避其短,采用两者兼顾而又两者不弃的原则,交互使用,相辅相成。
四、更新考评制度
哈工大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技术基础课,目前采取了综合性的考评方法,总成绩由作业、实验、考试三部分组成,学生共计要完成60题左右的作业,由教师进行判分并作为总成绩的10%;共计要完成11项左右的实验,根据学生对每个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及实验报告的质量情况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来评定成绩,若有两次不及格或者缺席者必须重做否则不得参加期末考试。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为闭卷,占总成绩的80%。流体力学考试的组卷与课堂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课堂教学如果注重内容的应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则在组卷时应适当减少客观题,丰富试题类型,加大理解性和综合性题目的分量,避免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而学生临近考试加班加点应付考试的现象。另外,根据课堂教学和课外科研实践的特点,对于偏重于工程应用的专题,可以探索利用撰写科技论文、提交科研作品的方法进行考试,与传统考试成绩综合来建立起更合理、更具实践意义的考评制度。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面向工程应用人才的课程,所以教学核心始终应该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贯穿流体力学思维模式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长期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卓如,金朝铭,等.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赵超.“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中国冶金教育[J].2010,(5):63-64.
[3]李岩,孙石.《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教文汇[J].2008,(11):88-89.
[4]C.P.Merle,C.W.David.Mechanics of Fluids(second edition)[M].NJ(U.S.A.):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1997.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思考
一、引言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教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中阶段,正值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同时,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
发展和完善。
二、改变传统评价模式
2.1改革考试制度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家长、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以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发展、一位教师教学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考试有着不可避免的指挥棒作用,许多教师眼中"见分不见人",主张"考什么,教什么,评什么,做什么",完全不顾教育的目的和教育规律。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则异化为分数的奴隶。当一切都以考试和分数为中心的时候,课程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因此,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观,逐步形成对评价的认识,淡化急功近利思想,杜绝弄虚作假的风气,同时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对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道德教育。
2.2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2.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高中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其次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要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将考试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避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的现象。例如,让学生对本地区近代以来交通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查,认识交通进步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倡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纸笔考试和其它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历史学习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2.2.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评价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其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素质
3.1加快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更新
为了迎接历史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应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思维,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定位思考,积极确立一切以服从于教育改革、服从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服从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理念。与此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机制,积极探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方案,逐步由现行的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定学定教的唯一评价机制过渡到以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综合提高为目标的多元化教育评价机制。作为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还应积极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有计划地、系统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争取使新课程理念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形成社会支持、家长参与的改革局面,为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推动高中历史教师理念更新和素质提高
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教师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有离职倾向。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工作清苦,待遇低,也有的教师对工作不感兴趣;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的知识广度、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都未达到应有的能力要求:第三,教师的业务状况堪忧。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经常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县镇的农村教师现代教学手段更为薄弱。第四,教师的知识更新不足。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业务学习,特别是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欠佳。 有怎样的历史教师,就有怎样的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总之,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高中历史教育的使命。
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课程改革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尤其是家长)做好宣传工作,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及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精神,营造课程改革舆论气氛。在全社会掀起浓厚而又热烈的改革气氛,建立一种社会、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大力争取家长与社会的支持。课程管理者和课程改革的发动者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扩大声势,让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体会到改革的必须与重要,急迫和不可逆转。为了引导家长感知课程改革,学校可以举办新课程教学活动开放日,把家长请进学校课堂评教评学,印发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制作大型课程改革宣传展板,张贴标语和课程改革歌等,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与家庭教育等内容,使家长了解为什么搞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改什么、家长怎样支持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并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家长的疑惑和问题,让课程改革深入民心,产生积极的、广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同社区的沟通,充分利用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教学,使学校、社区、家长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第3期。
[2]李应奇,《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5期。
[3]张京《浅析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抵制因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4]丁敬业,《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第6期。
篇9
[论文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中学数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针对问题精心创设情境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20章的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达到开发潜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作业设置多样化,正确评价学生
新课程则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究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结束了扇形统计图知识的学习后,我布置学生自定主题,设计一个扇形统计图,并涂上彩色作为作业上交。学生们确定的主题很多,设计出的扇形统计图也美丽自然。比如调查学校或班级同学姓氏、同学年龄、出生月份或生肖星座、男女生比例、喜欢的电影或歌曲类型、喜欢的明星类型、喜欢的科目或书籍类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饮料或水果、近视情况、家庭人口数量、长短发、爱好的体育活动或球类、团员和非团员比例、拥有QQ号和上网时间、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课余时间的安排,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三、多关注和赞赏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同学们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也做他们的益友。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这位老师了,他们学起这个科目来自然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学生王某,初中刚入学时数学不及格,一直以来对这门学科带有极大的恐惧心理。我通过观察发现,该生实际上有学习潜力,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平常注意对她多加鼓励,定期给她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其实际情况给她制定了阶段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其学习兴趣。通过三年来的努力,该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已经跃居中上。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良方。
对那些爱动脑筋,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力培养其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不断超越自我。
篇10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情感教学;情感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62-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广泛关注,如国家教育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便成为了热点关注的话题。众所周知,初中英语教学一直把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语言情感,从而营造良好初中英语教学氛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本论文中,笔者首先对情感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中如何进行情感教学。
二、情感的内涵及情感态度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1.情感的内涵。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态度体验。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感。从这点上而言,情感主要反映的是个体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英语语言教学角度上而言,情感是学习者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它包括感情、感觉、情绪和态度等。实践证明,教师情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研究情感教学对于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2.情感态度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英语语言学习与情感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渡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好目的语,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习得才能发生”。这主要与学生的情感状态有关。情感状态可以分为焦虑和放松。有实践表明,学生处于放松状态,可以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而学生处于焦虑状态时,获得的语言输入较少。由此可见,情感态度对英语语言学习有着重大影响,教师必须注重在英语课程改革中进行情感教学。
三、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中如何进行情感教学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良好情感氛围促进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被动吸收者的关系已经不能适应英语课程改革后的英语教学。因此,在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必须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争取以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所谓新型师生关系,可以简单理解成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融洽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自身的言语中感受到亲和力,从而产生信任感。由此,师生之间就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课堂上营造出最佳的情感氛围,促进英语教学活动的展开。
2.发掘学生英语情感,以“利用”学生英语情感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初中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应该是在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的基础之上。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发掘学生英语情感,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而在英语课堂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初中生的情感变化,依据情感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例如以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1 Topic 1 Our coun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Section A为例,这节课主要是以祖国的发展变化作为切入点,在教学中很容易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放两首国歌,一首是其他国家的,如美国,另一首就是中国的,听完之后,教师可以巧妙设置导入,如可以问Do you love our country?If you love our country,please tell me why。问题虽然很简单,但是作为中国人,相信每位学生都会毅然选择热爱自己的国家。此时,整个课堂活跃起来,积极探讨自己的国家。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图片,顺势导出中国变化发展之快。此节课的亮点就是教师充分抓住学生的爱国情感,导入新课,利用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促进初中英语教学。
3.丰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从活动中树立信心。初中生处于爱表现的阶段,期待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英语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从活动中树立信心。例如教师在教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4 Topic 1 Section B时,教师可以把班上同学分为五组,以游戏竞赛形式让小组成员对抽到的卡片的问题进行回答,问题有Who is the first space traveler of China?Which spaceship did Yang Liwei take?When did Yang Liwei go into space?How long did Yang Liwei stay there?等问题。对于抽到的问题,小组成员有可能不懂,而此次活动正提供机会让学生互相帮助,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帮助学生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此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某节课展开演讲比赛,词汇比赛,英文歌颂比赛等活动,让每位学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潜能,并在活动中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四、结语
总之,在英语课程改革中,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中的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这也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此外,初中英语教师注重情感教学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情感引导促进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感悟
- 下一篇:企业文化宣传月活动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