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Mechanics is a fundamantal knowledge to learn about the 《PIEM》.The 《PIEM》can not be understand only mechanics is mastered. The use of mechanics in steel bar design is discussedfor more learn about and use the new editional《PIEM》
Key words:Mechanics PIEMLap Anchorage
关键词:力学 平法 搭接 锚固
中图分类号:O3文献标识码: A
笔者认为,《力学》是学习《平法》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力学,才能理解平法为什么要那么做。比方说梁的钢筋,为什么上部钢筋只能在梁跨中搭接?而下部钢筋就只能在支座旁边三分之一跨的长度范围内搭接?如果不知道原理,不多问一个“为什么”,就不能真正说“懂”。下面我就举两个“力学在钢筋设计中的基本原理应用”的例子,希望读者指出不足,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希望读者“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原理反射理解到其他地方,培养在思考中学习的好习惯。
1.梁的上下部钢筋搭接位置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梁最基本的一种破坏时的情形。
一根梁,两端都有支座(等于在柱子上),我们在中间施加压力,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你知道答案是梁最终会断裂,那么,想想裂缝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很明显,梁的下部会最先出现裂缝。力学实验证明,下部钢筋会断,
上部钢筋会在中部被挤压成“灯笼”。请看下面的力学示意图。
可以想象,假如梁的下部钢筋在跨中处搭接,结果会是怎么样?结果一定是在跨中搭接,受到梁内部最大的拉力,当然容易断裂了!
可以引出《平法》中那些经验做法:
①梁上部要有支座负筋,并且通常伸入支座三分之一跨长
②梁的上部钢筋要在跨中搭接;下部钢筋要在支座两边三分之一跨长处搭接
③支座的两端往往需要箍筋加密(抗震加密)
2.锚固、搭接的力学原理
在理想情况下,钢筋当然是能不需要搭接最好,就像混凝土能最好一次性浇筑一样,一个整体总会比两个结合的内力要强。但因为混凝土有水化热等等原因,并不能一次性把整栋大楼浇筑好;钢筋因为生产、运输等原因,并不能长到刚刚好的长度。所以规范的市场里,钢筋一般是9米,或12米的规格。这是从市场层面解释为什么要有搭接。我们想想为什么需要锚固?把一个小木块架在墙上,或者用铁钉钉在墙上,结果是不同的吧?用铁钉当然比单纯架在墙上更能稳固木块,问题是:铁钉要多长才能做到固定木块,又不浪费呢?
力学上有专门的计算公式,需要根据钢筋的直径、表面粗糙程度、受力大小等,计算出锚固的长度。简单说,该计算公式的原理就是找到一个
临界点:钢筋刚好拔出的那一瞬间,刚好断裂。这样你可以明白为什么级别越高的钢筋它的锚固长度越大了吧?
篇2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从游戏开始,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的快乐,帮助幼儿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
一 常规方面
1.在老师指导下,玩室外大型玩具。
2.学会与同伴一起游戏,懂得运用礼貌用语。
3.知道爱护用具与材料不摔,不乱丢玩具。
二 自理方面
熟悉一日的活动环节,帮助幼儿提高自我能力,基本上能够自己吃饭,洗手,入厕,入睡,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幼儿感受到快乐。
三 保育方面
1 清洁整理各个活动场所的卫生工作,为幼儿创设一份温馨舒适的活动环境。
2通过老师的讲解,倾听生活小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养成自觉的好习惯。
四 班级工作
1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适时引导,以儿歌,故事,游戏等形式提醒,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 以身作则,经常与幼儿使用文明用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礼貌用语习惯。
3 将安全的知识融入主题活动中是孩子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4对幼儿的个别情况要和家长多交流,形成共识,共同做好保育保教工作。
5 注重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发现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加强引导帮助
6 我班年龄小,因此在工作中两位老师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统一要求,加强幼儿的一日生活.
7 在工作与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耐心听取多方面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五 家长工作
1利用校讯通向家长回报幼儿在园情况
2 利用家长接送时间做好日常联系工作,是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
篇3
大家晚上好!我是一名辅导员,一名最基层的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者。
今晚,xx大学的校园格外美丽,因为开学是一所大学最具有魅力的时刻,它再次迎接了无限的可能性,孕育着各种希望和想象,而这所有希望和想象的源头就是你们——亲爱的新同学们!不仅如此,你们还是我们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从你踏入xx大学的校门那一刻开始,四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将时刻陪伴你们!
我们愿意在你奔向梦想时,助你一臂之力;
我们会在你踌躇忐忑时,坚定你前行的勇气;
我们或许在你得意忘形时,向你泼一盆冷水;
我们还会在你承受事与愿违的失落时,给你鼓励和安慰!
更多的时候,我们在你身后默默注视和支持,为你们的成长感到无比欣喜!
如果青春是一本书,我们就象是这本书每一页右下脚的小小编码,也许你不会时时想起,而我们,就在那里。不会乱码,也不会缺席。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们已经准备好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如果你们已经准备好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和坚持,如果你们已经准备好享受独立和自由,如果你们已经准备好面对挫折和失败,那么,我要说,我们也准备好了:
我们希望成为你们的wifi,只要你们需要就可以随时连接上!
我们愿意成为你们的充电宝,在你疲惫动摇时给你充满正能量!
亲爱的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走进她,融入她,不给自己离她越来越远的借口和理由!在这里,你可以放大青春里所有美好的因素,包括激情,包括纯真,包括善良,包括奋进。从这里启航,只要你们愿意付出思考和汗水,那收获一定是硕果累累!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我们关注你们的成长!
我们守望你们的幸福!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标 教学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26
新课改时代的产物新课标,是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守的教学纲领性文件。面对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我们的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仔细研读新课标,在充分理解新课标的情况下把握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便为我们的高中物理课的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进步的阶梯,也为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提供条件。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高中物理课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标的理解谈一下在高中物理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学生分析力、思辨力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在所有的高中课程中,物理算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科目。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学文科,主要是因为文科没有物理这头“拦路虎”。当然,选择理科的学生中很多学生的物理成绩也是不甚理想的。因此,我们高中物理课的教师也很是为难。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引领学生的思维朝着开阔的视野发展。因为物理课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就要有那种思维的脉络。只有掌握好了方法,学生才可以顺利地学好它。众所周知,物理这一学科的相关内容大都是英美等国的学者、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理论和成果,他们的思维和中国人的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故要想学好这门学科,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开拓自己的思维,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学好,结合相关理论常识,把握其中的要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畅通无阻,物理也不再会是其高中生涯中的一大痛处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高中物理知识点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生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物理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很大一部分也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现象与教学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学习了。例如,在高中一年级的物理教学中,会涉及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教授,这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奔跑在马路上的汽车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进而过渡到对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应概念。由于学生对这一生活现象相当熟悉,因此,他们可以顺利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还有在讲解重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相信学生可以迅速地把握并运用好这一知识点解决相关的习题。类似的知识点还有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丰富我们的物理教学课堂、充实学生的见闻、活跃整个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奠定基础。这样进行教学,学生也会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物理教学质量也会取得一个飞跃的进步。
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也可以指导学生将多种学习方法紧密结合,以顺利开展整个教学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配角,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新课标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师的教学,也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标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及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也可以充分地采用和实施,相信学生面对这一新的学习方法,肯定会积极响应,课堂教学也会变得异常活跃。高中物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来获得最终的理论常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探讨,进而把握得来的理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相对简单的物理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通过课堂小测验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检验,相信他们可以很好地掌握知识,也能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小测验,这样学生也可以在物理的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对其今后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为主,将教师的讲解放在次要的位置,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也是我们新课标中的一大特色。
新课标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地位。这就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也相应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次序。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学之上,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真正学习的能力。新课标就解决了这一突出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了显要的位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一改往日的做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播。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也可以很好地把握所学知识点。而且对于这些知识点,由于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得来的,因此,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可以充分地理解和运用,这也就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篇5
[关键词] 学生管理; 基本原则; 高校; 新时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74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120- 02
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样化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与过渡,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办学主体多元化,对象普及化,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加之,大学生思想活跃,市场经济的冲击,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社会的转型,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同样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综上,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太难管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太难做了。笔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因其对象是人,而人又是主观的,是能动的,是个性化的,因而对其相应的管理工作就具有复杂性和艰难性。然而,无论人是怎么主观能动和个性化,无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怎么复杂和艰难,其某些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的。
1 责任与道德
责任与道德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大学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和经历。大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情感、性格等养成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秉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意识,以父母之爱和父母教育子女之责任,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准则,在学习、生活、情感、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关心学生,力争做到教育家杨贤江先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等,无不体现了对教育工作者道德品行的期待和要求。此外,学生具有向师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与学生相处和服务学生的专职人员,其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权力的力量与征服是短暂的,被征服的对象则是不服气的,而道德的力量与威信则是长久的,被征服的对象亦是心悦诚服的。这亦好比“以德治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应“以德治人”。因为一味地“以法治人”只是工具和技术层面的约束与惩戒,不得人心。而“以德治人”则是人心工作,是赢得尊重和信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的征服。
2 人本与服务
人本即以人为本,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传统上抑或习惯上,学生被视为教育过程中被动的客体,是需要教师填充的容器,是被教师改造的对象。教师则是主导教育过程和学生改造的主体。以致教育中,经常是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物,不见人。学生的兴趣、需要、个性、地位等皆被成人的意志强行扼杀和摧残。随着人们对教育研究和认识的深化,以及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的丰富,学生被视为教育的主体之一,与教师一起构成教育过程的交互主体,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是与成人一样拥有兴趣、需要、个性和平等人格的人。因此,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与理念,尊重、教育、服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体到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改变传统的认识习惯与思维定势,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行为准则,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需,从学习、生活、情感、心理、道德、交际等各方面给学生以“全人生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生动活泼地发展。与此同时,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新理念。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视管理为服务,视高校学生管理为服务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基础工作和基本过程。
3 期望与公平
著名的霍桑效应揭示了期望、关注和心理暗示之于人的努力和发展,以及企业绩效和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用霍桑效应关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不言而喻。众所周知,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期待。学生同样渴望教师的关注与期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份关注、一个期望和心理暗示都会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动力,都会给学生以鼓舞和方向,都会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学生朝向预期的目标与理想前进,完成“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变身。同时,公平亦是教育追求的价值标准和理想目标。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全球性话题与课题。促进教育公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自是如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摒弃以经济、门第、权势、关系、人情为标准论学生的势利倾向,树立“有教无类”和“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与理念,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学生的家庭出身、经济状况、权势关系等区别对待学生,只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特点开展因材施教。
4 激励与创新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被视为现代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动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励的起点是激发人的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其实质是追求双向满足,即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个人需要。学生管理工作亦是如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激励之于学生管理的重要作用与价值,积极学习各种激励理论,了解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动机,引导学生产生面向组织目标的行为,在此基础上,评价行为,并根据评价结果,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方法激励学生,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满足个人需要。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没有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爆炸式方式急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市场需求急速变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创新不仅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更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关键和核心。高校作为生产知识、创新知识的高深学府和思想工厂,在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和地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创新之于大学生和国家社会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一方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追求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和思想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实践、制度、文化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宝英.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实践[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篇6
关键词:新本院校;二级学院;沟通管理
新升本科院校(下文简称:新本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提升本科办学水平,还需要应对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而带来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处于体制内办学环境下,目标管理活动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了目标协同领域,毕竟在权威式管理模式下目标分解并不构成问题。为此,讨论新本院校二级学院的管理沟通问题,也应纳入到目标协同中来。
作为高等教育单位,解决二级学院管理沟通问题的出发地应在于推进办学水平,而且评价管理沟通问题的解决效果,也应置入到办学水平的提升环节来进行。 此时本文的讨论逻辑也就清晰了,即如何促使二级学院在目标协同下完成办学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在目标协同中所发生的管理沟通包括了:上行和下行等两个方面。因此,这也就涵盖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一、新本院校二级学院所存在的沟通问题
以二级学院管理层为基点,其中所存在的沟通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上行沟通时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上行沟通是指二级学院管理层向主管上级进行工作汇报,或者围绕着某一具体事项进行交谈。由于二级学院作为办学单位,所以上行沟通的主题也一般包括: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其它事项。此时便存在着两点问题:(1)上级主管部门并不完全清楚二级学院在办学中所遭遇的具体困境,从而在听取汇报时会消极对待二级学院管理层的诉求;(2)二级学院管理层的部分管理人员因机会主义动机,而未能完整回报办学中所遇见的困难。从问题所发生的概率来看,最为常见的是沟通问题。特别是上级主管副校长,可能会因自身的偏见来差异化的对待二级学院管理层的工作汇报。
(二)下行沟通时所存在的问题
与上行沟通相对应,下行沟通则是指二级学院管理层与本院教师和其他人员的信息交流活动。一般而言,二级学院内部的信息沟通大致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即线下和线上。线下的会议是内部信息沟通的主要形式,但此时也时常出现“一言堂”和“万言堂”的状况,导致信息沟通要么出现单向反馈,要么向四周发散,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二级学院内部对相关事项的处理。线上信息沟通的方式则包括:QQ群、微信群等。不难知晓,线上信息沟通仍面临着时间选择和形式选择不当的问题。
二、解决沟通问题的切入点
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可谓是相互联系但又自成一体;同时,解决教学相关事宜依赖于高校多个部门的协同。限于篇幅,本文并不考察平行沟通问题。但直面另外两类沟通问题,仍感觉到完善新本院校的管理体系任重而道远。就近期所要开展的工作而言,这里从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沟通问题的切入点。
(一)关于上行沟通问题的切入点
新本院校属于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二级学院相比过去的系部拥有更多的自限。因此,这就在更大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上行对校级管理层的压力。此时所要解决的则是,如何使信息的沟通更具有建设性,而不只是呈现出“汇报――否定”或者“汇报――肯定”的形式。
(二)关于下行沟通问题的切入点
二级学院的发展依赖于本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特别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中,需要发挥各专业背景教师的智慧,以及依托院系范围内的团队凝聚力。因此,下行沟通就要破除“一言堂”和“万言堂”的局面。具体的办法可以是,收敛所要讨论的议题,并在任务中强化目标管理。
以上从两个方面所给出的切入点,便为下文的对策提供了思路。这里仍需做出说明,我们在解决二级学院沟通问题时需要建立起短期和长期目标。以上两个切入点,则是针对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的。
三、对策
根据以上所述,对策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展开:
(一)深入分析当前沟通问题
本文以二级学院管理层为基点展开了主题讨论,那么该管理层就需要深入分析当前在沟通中所存在的问题。其中,应着力分析在下行沟通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指出,新本院校面临着适应本科教学体系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任务,那么管理层便需要在动员和事项商讨上建立起可行的沟通机制。而且,应避免权威式管理而导致的一言堂现象。
(二)增强上行沟通的建设性
笔者认为,解决二级学院的沟通管理问题,不只是需要二级学院的管理层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沟通手段,还需要校级管理者能提升自我的领导能力修养。然而,在短期内我们应更加重视二级学院管理层的沟通能力提升问题。笔者建议,二级学院在进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事项汇报时,应一同呈上对该事项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就能使上级领导能在短时间内对方案进行决策。或者,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围绕着方案进行商讨和优化。
(三)提升下行沟通的时效性
在下行沟通中需要强化目标管理,而且教改和人才培养问题都十分专业,它们都需要依托教师们的专业背景来开展工作。因此,在实施下行沟通时需要完善沟通的路径,以及沟通的对象。笔者建议,应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目标分解,从而管理层便只需要与不同的教研室进行沟通,这样就增大了沟通的实效性。另外,沟通对象可以界定为教研室主任或者教学团队成员,这样就增强了问题解决的时效性。当然,全院大会或者个别交谈可以穿插其中。
(四)多途径下加强平行沟通
这里还需要增加对平行沟通问题的探讨,这也是影响新本院校目标协同的重要问题,如二级学院与教务处之间的协同问题,便是在各所新本院校中时常出现的。笔者建议,二级学院管理层不仅需要在工作中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从而帮助协调与教务处的协同关系;同时,管理层也需要与教务处管理层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不难看出,这是符合国情的。
四、实证讨论
作为管理者可以暂时抛开这些下属的能力问题,抛开管理者对团队的培训问题,我们仅从在一个水准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如何指令来探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上级对下级传递命令是需要技巧的,本段所述的这种技巧将解决初任管理岗位者对于下发命令方法。向下传递指令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下发指令者对于工作任务的分解能力,第二个前提来自于传递命令者对于被命令者能力与背景的具体了解。下发指令的技巧只有一个就是我所述的“最小化可执行”,其意思就是“你的下属究竟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做到什么样的工作?”,要确保你下发命令的每一条细节都是你的下属力所能及的。当你发现你的下属在你所的命令中,有部分细节他无法达到,你就必须学会将这个环节进行细节分解,一直分解到他力所能及。当你的下属能力提升的时候,你布置任务不必再分解到如此细节。我们用游戏网站运营管理来描述:当你新招聘一名编辑,他上岗的第一天,你将教会他如何一条资讯,必须细化到资讯的题目是什么,图片应该如何处理,标点符号的规范是什么。当这位编辑工作一到两年以后,他的能力已经足以策划一些专业内容,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告诉他,你最近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就可以。
五、小结
本文从上行和下行沟通完成了对管理沟通问题的探讨,并认为:对策可以围绕着“深入分析当前沟通问题、增强上行沟通的建设性、提升下行沟通的时效性、多途径下加强平行沟通”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沟通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
[2]周娅.高校沟通管理对提升学生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1).
[3]孟丽.论沟通管理在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中的应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9(2).
篇7
近期我有幸聆听了程晓堂教授关于英语教师需要学习的英语教学基本原理的讲座。程教授先从“为什么谈英语教学基本这个话题”出发,分析了英语教师学习英语教学基本原理的必要性,包括教学设计与实施存在很多问题,教师正在逐步改善课堂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很多教学活动设计的不够合理等等。
程教授强调,课堂活动设计要符合真实性。程教授举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涵盖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其中一个是复述故事,向憨豆先生介绍空城计这个故事。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是:Mr Bean will come to our school next week. What will you introduce the story to him? 程教授的问题是,憨豆先生下周是不是真的会来,学生是否会相信,这样的设计符合实际吗?这个案例可以改成:向憨豆先生介绍空城计这个故事。另一个案例,教师给学生播放黄山的视频,T: Where is Huangshan?S1: It’s raining.这个案例主要说明问题设置要跟视频内容相关,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这些案例都说明语言使用要有真实性,不能忽略什么时候适合用这样的语言,怎样运用这些语言,不能为了用语言而使用语言,应该让语言发挥它交际的功能。
接下来程教授又列举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误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遵守或体现外语教学的基本原理,要求教师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教学上都要遵守客观规律,要勤思考,多钻研,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新。
篇8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改革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思想观念及教学观念所限,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总是作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少直接和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很少表达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何,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教师在实际接触学生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是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思维和行为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及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
现在的世界正处于社会主义低潮时期,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冲击着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接受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笔者在教学开始前和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交流等教学方法,或问卷调查,让每位学生写出自己的思想困惑和理论疑难;或通过主题谈话,师生之间各抒己见,进行各种思想的交流;或课后利用网络论坛、邮件和QQ等形式,师生双向讨论交流,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摸清学生所思所想。通过了解发现新时期大学生有以下特点:一方面,他们思想积极敏锐、健康向上、崇尚奋斗、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有较强的自尊心、自我表现欲、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有较强的自学和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喜欢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碰到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他们均有一定思考,能够试着去分析和理解;只要理论具有说服力,他们愿意去学习和接受,也就是说不存在与之间的天然隔阂。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法制、纪律、诚信观念不强;价值目标取向错位,趋实用化、短期化、直观表面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抬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不少大学生对基本原理课有厌学和抵触情绪。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是在摸清学生所思所想基础上,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将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小老师”讲堂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课程辩论赛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结合起来,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与思维参与的空间,让学生愉快地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在群体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小老师”讲堂教学法
此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在三尺讲台上分享见解和感悟的平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讲堂开始之前,笔者从教材中挑出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内容让学生选择,并对主讲人进行了培训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进行大量阅读,查找资料,完成知识重构,提前准备好讲稿内容和多媒体制作,在保证其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订正错误的知识点,增加准确度和趣味性,保证内容的可接受性,体现学生的中心作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事例及所学专业出发,运用适量典型的影视资料,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多媒体的展示时机一般是在突破难点、阐释重点的时候,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淡化和思维抑制的时候。在“讲堂”中,主讲人不是纯粹地讲授,他需要结合其它教学方法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讨论、辩论,相互学习,杂取百家,互为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小老师”讲堂因主讲人是学生,所讲内容大多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俗易懂,所以学生很爱听,也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探索和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推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2.专题讨论教学法
笔者在运用此教学法教学时,首先把基本原理某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按照内在逻辑组成一个专题。然后提前一周把上课的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让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围绕专题阅读文献、准备资料、写好发言提纲或讲稿,制作好PPT。选举一名代表到台上进行8分钟左右演讲,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随时补充,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或是能够讲得头头是道都是回答正确。对于抽象性和概括性强的内容,为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引导同学们通过案例,让学生听得懂,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可让小组外的同学为本小组同学打分,同学代表和教师分别点评。每个小组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尽可能创造让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课程辩论赛教学法
课程辩论赛与通常意义上的辩论赛不同,它主要体现了课程和教学特点,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所以我们将课程辩论赛简化为三个环节:立论陈词、自由辩论、总结陈词。每位辩手需遵守“重在辩”的精神,赛前做好充分准备,辩论过程中要求每位辩手均发言,发言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尽量脱稿。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课程辩论赛正式队伍由六人组成,可以有两名替补队员,报名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教师鼓励班级其他同学为自己所在“方”收集相关资料,依据提供资料的价值大小为学生打平时分,这样可以让班里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将整场课程辩论赛的组织服务工作交给班级学生自己承担,由教师在班上指定一名班干部负责,其他同学协助,主要负责比赛计时计分统分以及比赛的影像资料留存、宣传报道等工作。如果条件允许,教研室各位老师所带班级之间也可以进行课程辩论比赛,成为全校学生参与的活动。实践证明,课程辩论赛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团队配合的教学氛围,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同时,锻炼了大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4.实践教学法
此教学法是通过读书小组、社会调查或与学生党团活动结合等形式完成的。在教师指导下组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读书小组,给学生列一些相关的参考书,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或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或社会调查,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参观活动、服务活动,中高年级同学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难点问题调查等活动;或把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学生党团活动的主题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结束后,可让学生写论文或实践报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原理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事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论,增加说服力和吸引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同感;同时,可促进学生深入认识社会,将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
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但不能少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原理”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保障条件在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一是教师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应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新教材的课程内容经过了高度整合,其理论容量之庞大、任务之艰巨都是空前的,所以要求教师具有广博而系统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研究能力,一专多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尽量脱稿讲授,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述深奥的基本原理,熟练地把教学与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结合起来。二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相比承载着更加重大的育人使命,在教学当中更应该关爱、体贴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情理交融的学习氛围。“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就可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是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总结能力。教师组织、协调工作做得好,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感觉很自信,就乐于参加教学。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做好学期的整体准备和每节课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如人格激励、分数激励等,或把高年级较好的做法展示给他们,用好班干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要善于总结,在每次课上完后总结,针对课堂讲授后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现场感受,找出不足之处,记录下来,下次予以改正;一个学期结束后也要总结,对反响好的部分继续保留,对教师讲授时“底气不足”、学生反馈平平的部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更换教学方法和内容,重新修订与完善。
“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是既定的,但其教学法的研究却是无穷的、动态的。不断拓展、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熟练地运用基本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国炎,等.中国化与大众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 冯刚.高校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陈占安.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J].教学与研究,2004,(11):7-9.
篇9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基本模型的构建,离不开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四要素:教师、教学知识、过程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其中,教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学知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客体;过程是教学知识交流创新的途径;信息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在理清四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关键环节(知识习得、分享、整合、存储、创新),建构出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的基本模型。该基本模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和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具体见图1:
一、五个基本环节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模型包含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反思教学问题”“群体阅读”“课堂实践”“总结与提炼”“教学实践与反思”。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这五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反思教学问题出发,分析并明确教师对教学知识的需求。然后通过群体阅读方式,获取教学知识。再通过课堂实践中应用及领悟教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验、诀窍等,提炼并生成新观点,进而产生新的教学知识;最后再迁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内化教学知识,并成为教师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上一轮探求结束后,将促进下一轮的教学知识探求,不断螺旋上升,促使教学知识不断的共享与创新。
(一)反思教学问题
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并确定现阶段教师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教学问题所在就是教师教学知识缺失的地方。找到阅读教学问题的根源后,便找到了研讨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寻求与分享老师所需的教学知识。
(二)群体阅读
当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阅读。我们通过教师群体阅读的方式来补充教师的教学知识的缺失。群体阅读指的是组织者从问题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而开展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的互动阅读交流活动。教师把群体阅读与个人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分享与传递个人的理解与思考。这种“理解与思考”实现了教师价值观念、个人实践知识的转化与更新。
(三)课堂实践
群体阅读在于获取需要的教学知识。如何应用及发挥教学知识的价值,需要课堂实践,教师们通过群体阅读,获取了新的阅读教学知识后,便尝试应用在课堂上引导教师应用教学知识。通过课堂实践,老师们才会有如此多的体会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教学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渐转化成个人的教学知识的过程。这是实现教师教学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总结与提炼
经过课堂实践后所产生出来的教学知识,是零碎的,杂乱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统整,才便于教师对这些教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精品教学资源管理不应只停留在获取和应用所获得的教学知识上,而应更深入去思考和总结,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或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或提炼出新的有效教学策略等课程建设成果,这是精品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其价值体现。
(五)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老师应用和团队所产生的教学知识,进一步领悟和内化,进而转化为个人知识。同时,团队成员间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批判。因为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与重构,教师才能创生出对教育问题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W问题,以及促进教学知识的持续创新。
二、四项促动因素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包括群体对话、信息技术、互动场和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对精品教学资源的创新,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知识,然后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师与知识之间产生联结,再利用分享的组织文化加速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促进教师持续地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价值增值,提升教师素质和组织的竞争力。
(一)群体对话
教师是教学知识的载体,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主体。教师优质的隐性知识能否有效提取,教学知识能否得到共享与创造,实现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均的转移,依赖于教师间的对话与互动。因此,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群体对话,才能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到知识创新的迈进。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职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基本模型探析
(二)互动场
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场”的概念。“场”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略“场”的建设。
互动场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场所”,是教师教学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空间。教学精品资源创新中,组织者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教学知识传递的“知识场”,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或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场”,才能为教师提供适宜的知识共享和创造的平台。可以说,没有“互动场”,教学精品资源创新无法进行。给教师创设了各种教研的“场”,如实地集体备课、网络集备、课堂教学观摩、网上论坛等,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智慧生成”的教研活动机制。由此可见,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对话互动的“场”,使教师知识流动起来,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三)信息技术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精品教学资源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教师个人层面,其二就是组织层面。我们从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与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两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1.精品教学资源知识创新的管理系统平台结构
我们以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例,建设该专业的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能对相关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虚拟的研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QQ等。具体如图2 所示。
篇10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就业
为了解土建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完善土建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建立地方院校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对07-13届土建类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一、近几年徐州工程学院土建毕业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共计发放个人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5份,其中54份问卷提供资料不完整,401份问卷提供了完整资料,问卷有效回收率80.2%。本研究基于401份有效问卷展开。调查内容与符合要求的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汇总表:
根据调查分析,由上面汇总表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在土建毕业生中,大多数人认为创新意识对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平时能够有意识进行创新意识培养与训练的人并不多,认为自己有创新意识和能够创新性的开展工作的人也很少,大学期间参加过创新训练计划的人也是极少部分,这说明,徐州工程学院土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徐州工程学院土建毕业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土建类人才培养的观念有待提高
土建类人才创新教育没有突出高等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有待提高,缺乏把教学从“教”转向“引导”的观念。
2.专业教学计划有待改革
教学内容大多是传授和灌输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迪,缺发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足,开展科研创新、学科竞赛、素质与能力提高等活动的广泛度不高[1]。
3.对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仍有待加强
仍需大力建设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提高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学生与科研导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普及范围小
对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力度不足,普及范围不够,土建类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人数极少[1]。
5.大学生对于创新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具有功利性
对于创新总是抱有过于美好的幻想,往往导致了不切实际的想法。更有甚者并不是想通过创新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是抱着极强的功利性来参与创新。
6.合作意识欠缺
当今许多学生从小并没有养成合作意识,也没有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学校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创新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
三、徐州工程学院就业现状
1.就业率
徐州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有4864人,其中土建类毕业生有445人,根据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 2014届445名土建类本科毕业生中有445人走上工作岗位、读研、出国、参军、创业或其他方式就业,最终就业率为100%。
2.工资情况
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公司对徐州工程学院2014届土建类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土建类毕业生毕业3个月的平均工资约为2500元。
3.就业的地点
2014届毕业生中,流向苏南五市(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有207人,在苏中地区就业的有78人,留在徐州及其他苏北地区(宿迁、连云港、盐城、淮安)就业的有160人。其中就业人数较多的城市中,就业毕业生所占在江苏省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徐州22.76%、苏州13.99%、南京10.87%、无锡10.22%、南通9.60%。对比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生源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徐州、苏州、南京、无锡四个城市是徐州工程学院毕业生流入的主要城市。
4.专业匹配度
调查数据显示,徐州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毕业3个月时的专业匹配度为65.70%,15.33%的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无关。
四、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专业人才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取决于国家政策和市场的需求。近十年来,中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现代化,需要大量的土建类人。因此,土木行业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再加上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导致土建这个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为增强自身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招聘标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成为重要指标之一[2]。
2.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长期以来,土建类专业一直是一个热门专业,导致很多的土建类毕业抱着好专业不愁就业的思想,再加上一些学校的渲染和优秀校友的先例,很多土建毕业生对自身定位过高、期望值过高。他们不愿意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或地区就业,而经济发达的就业要求又高,名额也有限,这大大限制了大学生自主择业的范围。
3.学生素质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
随着土建行业的不断发展,土建类专业开放性逐渐增强,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变得多元化,这对土建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备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的土建类专业人才。然而,如今的土建类毕业生由于学校、社会教育的错误引导,父母的过分溺爱,独立自主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土建人精神,导致他们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4.就业对口率低这与用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是一部分学生没有认清就业问题和自身能力之间的关系。他们在学校里基本上是一心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至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如何提高职业能力,大都一无所知。这样的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由于实践能力不足,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5.宁就业,不创业
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环境。然而如今的大学生一毕业就想着如何去找一份稳定,待遇优厚的工作,很少有人会想着去自主创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毕业生们缺乏创业观念,完全不将自主创业视为有效的就业途径。
五、应对措施
1.加强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给自己定位和把握市场人才需求的情况,合理设置就业期望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待遇、高薪水。
2.加强实践教学。不能让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死学专业知识,要将学生带出学校,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社会。对于土建类学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当地建设工程现场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土建行业在当地的发展状况,从而更深层次的了解土建这一行业。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高校要详细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对学校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就业工作方面的意见;共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土建类应用型人才,达成多方合作共赢的目标。同时可以邀请一些用人单位的骨干,与学生交流就业心得,帮助他们规划以后的职业生涯,让毕业生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与国家发展需求的完美结合。
4.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在“五四”青年节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享赋[3]。土建类专业的专业性质也决定了毕业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创新类的比赛,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提供一份保障。
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与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与就业能力的自我完善
(1)自觉提高创新意识
许多大学生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是因为以前的学习教育使他们认为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没有课本学习重要。而大学生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人际资源,应该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地参加创新创业类的实践活动,为自己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只有提高了创新创业意识,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当中来。
(2)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还要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包括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实习培养、志愿服务等等,在发展职业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与必要的知识。
(3)正确选择合适的创新创业方向
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的方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而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周围的环境和已经掌握的的资源,选择合适的创新创业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4)团队协作不可或缺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一个有方向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能发挥出的力量,是单独一个人所无法比拟的。古老的智慧告诉我们:“一根筷子容易弯,一把筷子难扯断”,而单打独斗早就不再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不懂得精诚合作的人只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所以对于创新创业来说,团队合作则更加是不可或缺的。
2.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创新与就业能力培养方案的完善
(1)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并认识创新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指导学生选择职业,而且重在以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让他们能从社会的基本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掌握合理选择就业方向的能力。职业生涯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创新创业的目标。
(2)落实并加强优良学风建设,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忧患意识
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发挥好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在入学时就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让学生尽早的进入学习状态,及时制定学习目标,逐渐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相关的能力。我们都能看到,当代社会心态浮躁,许多人缺乏诚信,这也是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不讲诚信,弄虚作假,是创新创业的大敌。为此,教学管理中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严厉的措施,坚决杜绝此类现象的出现。
(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
寻找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知识或体验过创新创业具体过程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让他们带领一批学生创新创业,给予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将领会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姜慧,殷惠光.土建类人才创新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01)
- 上一篇:体育新课标课程性质
- 下一篇: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