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的专业类别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的专业类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虽然国家提出了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但还没有国家层面针对法律英语课程专门教学大纲。本科阶段法律英语课程教学如此,研究生阶段更是缺乏可参考的统一的课程教学指导规范。在研究生法律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类别研究生进行区分地法律英语教学以更好地完成不同的培养目标成为教学中的难题。通过近十年的不断实践、思考、研究与总结,提出可区分的不同的教学目标以目标实现方法,以期完善研究生法律英语教学的效果,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紧密关联。目前我国法学专业硕士大致上可分为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与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法律硕士(包括法学与非法学)不同。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以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实务等多方面为指向,偏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法律硕士是以致用、实务为指向,侧重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法律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与相应区分。
对法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应区分与本科生法律英语教学目标的不同。如果说本科生阶段法律英语教学目标设定为对法律语言特点、句型、语法的了解、对英美法制度与文化的基本了解以及法学专业翻译与写作知识与技巧的初步掌握与应用。那么研究生阶段法律英语教学目标则应设定为熟练掌握国际公约、规则以及外国国内法条文的格式与特点,并能对照联系本国相应法律制度的用语进行较为准确地阅读理解与翻译;能够熟练查找并阅读理解本专业方向国外文章;了解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文章的要求并能撰写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了解各种法律文书格式并能进行基本写作等。这样既能体现了该课程从本科生阶段到研究生阶段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衔接过渡,又符合了对法学硕士研究生偏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目标。
对法律硕士研究生来说,应注重与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目标相区别。由于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偏重于学术研究能力,其教学目标也相应侧重于研究生法律英语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偏重于实务应用,其教学目标则也应偏重于实务应用,即应设定为能够熟练掌握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国际公约、规则以及外国国内法条文的格式与特点,并能对照联系本国相应法律制度的用语进行较为准确地阅读理解与翻译;能够撰写与翻译学位论文摘要;熟练掌握各种法律文书格式具有较高水平写作能力。这样使法律硕士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与实务需求相一致,对与实务相关的法律文书写作方面的熟练程度要求比法学硕士高。
教学目标的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位置,经过区分设定的不同法律英语教学目标,会使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环节有了依据,更加清晰明确,教学效果会更加完善。
二、不同类别研究生法律英语课程设置的考虑
研究生法律英语课程设置需要区分。硕士研究生整体上都经历了初高中以及大学阶段较为系统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英语学习,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与能力。不同的是法学硕士研究生与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还具有三到四年专科或本科的法学知识系统学习经历,对英美法等外国法有一定的了解。而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主要修习其他专业,对法学知识了解较少,对法律英语了解更少。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区别对待,不能简单地统一学时、统一开课时段合并上课。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法律英语课程应较早开设,最好开设在研究生第一学期。这一时期,研究生比较能专心学习不受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因素的干扰,学习热情高。且随着专业课学习展开,同时开设的法律英语课程关于外国文献、案例、法条等查找、阅读与翻译技能的训练对专业领域学习与研究有很大帮助,能够达到“学中用,用中学”的效果。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由于已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水平与专业知识,也应考虑在第一学期就开设法律英语课程。而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则最好在第二学期开设法律英语课程,并考虑相应增加学时。因为,只有在第一学期经过专业课学习,对法学专业知识有一定掌握后再学习法律英语,才能够更好地将英语与法律知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而只有增加学时才能有充足的教学时间来补足本科阶段本应学习的法律英语内容,并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提高以完成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
三、不同类别研究生法律英语教学目标实现具体环节的思考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设定的依据,而教学内容又离不开教材的选择与使用。从教材情况看,专门适用于研究生的法律英语教材较少。虽然有些书籍在前言部分有提及该书适用于研究生或本科生或从业人员,但是从内容编排体例上大致相同主要是对外国法律制度的介绍,区分度不高,体现不出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不同,也不能完全满足实务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单一依靠这些教材教学,既不能涵盖全部的课堂教学内容也不能实现全部的教学目标。随着LEC考试设置,虽然出现一些针对LEC考试的综合性教材,不仅有外国法律制度介绍还增加了一些语言学内容与写作内容,但是这些书籍更适合本科生学习,并不能满足研究生尤其是不同类别研究生学习需求。因此,研究生阶段,以指定教材为主进行课堂教学并不可取,教材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类别研究生灵活处理。对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来说,可以教材为辅助作为课后阅读资料或翻译资料使用。而对法学研究生与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而言,并不需要专门教材,而是应根据专业研究方向不同与个体情况差异采集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所需资料。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英语教学方法如语法分析+词汇讲解+阅读理解等,转换到范例讲解、采集资料、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上来,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参与并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对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应“以练习应用为主,以学为辅”。教学内容应体现为对读写译能力的侧重培养,具体包括介绍外国文献查找与收集方法,要求学生自行查找收集本专业研究所需文献;介绍外国文献阅读与摘要技巧,要求学生阅读外国文献并能够撰写摘要;锻炼学生进行汉英法条互译;介绍案例摘要技巧,要求学生撰写案例摘要并能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起诉状、答辩状等法律文书。教材为其自行收集的文献案例与教师指定的文献与案例。对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教学内容除了包括读写译内容,还要适当增加听说内容。具体为锻炼学生进行汉英法条互译;撰写案例摘要并能分析评价;介绍各种法律文书格式与特点,要求学生练习写作并最终熟练应用;增加通过外国法庭庭审与外国案件录像环节,要求学生练习撰写案件摘要,在此基础上以小组形式撰写起诉状与答辩状等法律文书,并模拟法庭庭审,由法官组学生撰写判决书。其教材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予以选编。而对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除了上述教学内容与手段还要增加课堂讲述内容,主要是对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英美法律制度特点、外国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律文化的差异等内容进行介绍以拟补学生本科阶段法学专业学习的不足。其教材应既有介绍英美法律制度与文化的出版教材也应有各种经典或及时案例等内容。
综上,研究生阶段的法律英语教学不应再局限于“学”,而应是强调“用”;不应再以普及教学为主而应侧重于个别指导,因人而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不同类别研究生的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
篇2
法律是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章制度,保障社会秩序的有效运作,调解人们生活之间矛盾的法治体系,对于以法律来说,是一种比较有科学性质的一门课程,其理论知识不仅专业程度较强且在实践中涉及的专业性也是比较强的,以此作为法学中的服务法律和法学实践的实质。以此作为基本条件来对法学进行了分类,第一,直接服务于法律研究与法治研究,其主要的意思就是讲的法学中的实务研究。而在实务研究中又包含了两层意思,即(1)借助于法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理论来对法律的制定实施有效的措施;(2)将法学理论作为法律运行的基础条件,以此来达到法律的完整性。第二,利用间接的形式来达到法律和法治在法学中的分析类别,其主要指的内容就是在法学研究中对原理的分析。这一种形式上的分析代表了法学实质上的理论构成,从中提出了法律和法治在社会中运用的一些法律依据。这两种类型的关系就像砍柴与磨刀的关系一样,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法学教育的类型。在法学研究中,既需要注重对人才的培育还需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由于砍柴与磨刀都是法律和法治实践中所必须的,所以对于法科人才的培育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1)重点培育有专业性质的实务人才和理论人才,从而能够形成两种法学教育类型。对于实务型人才的培育目的是在于实务工作岗位。对于理论型人才的培育来说,需要明白:要加强对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使其能够熟练的掌握书本中的一些法律概念,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这有这样才能在运用时做到脱口而出,这样才符合培育理论型人才的目的与需要。从培育课程的内容上讲,需要加强学生两方面的知识,即一方面,对于以后打算就业于法学理论事业的学生来说,必须掌握全部的法学科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满足。(2)对于法律实务工作岗位来说,其自身带有的研究性要求实务人才要具备实务研究能力,对于培育实务型人才对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研究能力。在校法科学生和法学老师是法学理论工作中最能反映法学教育的过程,对于社会中那些工作于法律实务的人员和工作于法学教学的理论者来说,其主要形成了法学知识的教育体系。但是,对培育类型进行具体的区分并不是代表了在法学理论型人才和学科型人才中某一个可以从事于理论工作岗位,而是要求这两种类型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理论知识,因为这无论对于理论类型的人才还是学科性的人才都是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均需要结合法律实务中的实际问题,因为在教学内容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重合与交叉。所以,对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仅仅是在法学研究的取向上有所侧重。
二、法学研究类型是构筑法学教育体系的基础坐标
在一些学校中对法学知识的教育对法学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校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师资力量的雄厚都代表了这个学校中学生学习的好坏程度,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社会来说,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拥有高知识含量、高素质的法学人才。与国外的一些法学人才培育机构来说,主要运用的教学方式是: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不同,却都是以两种法学研究作为内在依据的。
第一,根据其研究目的上的差别,需要对法学人才进行划分,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划分,因为在不同的国建中对法律教育的规定也是不同的,有的偏向于对学生实务研究的培育,有的偏向于对学生理论性的学习,所以,在这两种模式上,第一种更重视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培育,比较注重于法律实务与理论的结合。
第二,从两种研究能力出发,设定不同培养层次。每个国家都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本科、硕士、博士等,而培育出来的法科人才类型是要有不同层次的学历的。实际上,从事于法律实务的必须是科班出生的,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等高学历学位人员都集中在法学理论工作岗位上。
三、法学研究类型为法学教育调整提供指引
根据目前我国一些学校对法学人才的培育来说,知识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才会设置与法律相关的专业,对于一些职业院校来说,根本没有设立与法律相关的专业,因为法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需要具有一定的资格才可以从事于本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以至于在中国的法律岗位上出现了对人才的大量空缺,造成了法律人才难找的现象。即使有一些学生获得了法学学习的资格。但其学习的成果不理想,而造成了在一些本科院校内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从事于法律事业。在社会中对法律在形式上设立了不同的学位,有研究生学位,还有硕士生学位,这二者的确立代表了我国法学教育的主要差别。对于解决法科人才的短缺是当前培育能够培育人才的师资需要,以法学二级学科为专业的法学是建设开始,形成了培育各门法学课程教师的理论人才品种。在之后出现的博士就是对此的延伸,而法学本科将培育任务转变成了培养实务人才。我国法学教育针对人才的缺失做出了重新的定位和调整。第一,将两种法学研究能力作为标注,对社会法律中人才严重空缺的现象有以下几种解决办法:(1)将原来存在的本科院校法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实务法律的院校,将本科院校中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取消掉。(2)将非法学背景的法律硕士作为实务型品种来进行保留,将法学硕士和博士作为理论型品种,取消法学背景的法律硕士和法学本科。第三,将两种法学研究能力作为一种门槛,清楚这两种岗位人才的准人资格,若是没有受过实务型法学教育的法学博士是不允许进入实务岗位的。
篇3
我国法学专业教育近几年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却普遍不好,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几十年来,我国的法学教育无疑在量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全国大多数不同类别、层次的院校均设置了法学专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国的法律院校有七百多所,在校学生七十多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对我国法学教育而言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专业配置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实践能力培养的欠缺导致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所以有人这样概括目前我们的法学教育:法律文化熏陶弱、法律专业教育窄、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教育和学生的共性多个性少,这样的法学教育培养出的人很难适应实际需要也不太容易做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一、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法学院校,基本都以培养法律工作者为目标,而法律工作者大多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律工作人员及法律研究人员。但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不仅要掌握法律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才有可能处理好不同专业领域的案件;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较高的职业道德操守。这些专业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具备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实践,还需要经验丰富的导师和足够的教学资源。英国的法律教育在大学阶段分为基础知识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最本文由收集整理后阶段的实习,类似于医生的培养;而美国则以研究生教育为法学教育的起点,因为他们认为法律工作者承担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职业操守。反观我国法学教育大多都是以获得文凭为目的,而且各种类别、各个层次都有,还包括所谓的函授、夜大等,直接造成文凭泛滥人才奇缺的尴尬局面,而我国法学教育肩负的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目标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二)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当前法学教育普遍注重灌输法律知识,学习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学生的知识来源不是课本就是老师的讲解,而且方式上大多是被动地记忆,这样学生可能会系统地掌握了法律知识,但学生从始至终都没有或者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课本怎么分析就是什么,不知道也不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被动地接受与记忆,而不是主动地批判地看待问题,而法律工作者最需要、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批判精神。同时我国法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他们自身都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看的还是科研成果与理论文章,至于符合法学专业特点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却不作为评定依据,更何况在我国法学教师承担法学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任务,欠缺实际经验的老师如何能培养出不欠缺实际能力的学生呢?即使现有为数不多的能力培养课程也很少有类似于法庭调解、法庭辩护、庭审实践或律师实习等这样的课程。虽然有近半年的实习期,但学生基于考研、就业等各种毕业事项的压力根本不重视;实习机构对实习学生实际能力不太信任,更不愿意为其承担风险和投入成本,即使接纳了实习生所谓职业技能训练往往就是“打杂”或者流于形式。
(三)法律职业素养教育缺乏
我国的法律发展历史在近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外源型的发展,并不是本土内在的自发的发展类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法律文化和法律精神是有所欠缺的。虽然几十年来法律文化的发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因为欠缺而导致的问题始终还在,比如当前法学教育过于重视法律知识和法条的训练,却完全忽视法律职业素养,更不用说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毕业之时只知法律条文,不知法律文化,更不知法律背后的渊源和价值所在。这样的结果不太理想,法律虽然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法条会不断修改更新,但不变的就是法律背后的东西,比如法律精神与法律文化,还有法律价值等;同时法律也不是孤独的学科,必须也只能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完成法律工作者的使命,发挥法律的作用。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职业素养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太过功利性,仅将其作为工具和手段,缺乏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和法律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环境培养的是以法律为工具的投机者、冒险家,而不是法律至上的正义使者。
二、我国法学教育的完善途径
(一)调整法学教育格局,结合培养能力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
优化我国法学教育结构首先应该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培养能力、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确立不同的、有可能实现的教育目标。法学教育必须遵守人才培养的规律,如普及型的法律教育以普法为首要任务,主要是为了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以充分发挥法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务型法律教育自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是以后从事实务要具备的,还要有一个或多个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比如处理经济类案件对公司企业的财务制度要有基本的了解,处理医疗纠纷就要对医疗领域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研究型的法学教育则以培养法学教育和法律研究人员为目标,培养方向更倾向于法学理论的学习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国大专层次以及成人、在职性质的法律教育还有各个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应以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为目标,以基本了解和掌握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为教学首要任务;本科层次以及法律硕士教育应以培养法律实务人才为目标,既要学习现有法律制度还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法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和法学教育人员为目标。
(二)引入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法律属于应用型学科,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它终究要与实际相结合。法律应用人就要具备分析法律的能力、概括法律事实的能力、多角度的说服力缜密的论证能力等。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不足的地方太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正落实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总是先设定条件与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法律,学生的知识源于自身实践。老师此时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通力合作。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都主张案例式教学,但大多将其作为法学教育的辅助工具,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真正落实需要教师本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选择的案例必须能体现法律的复杂性、争议性以及不同解决方法的冲突性,过于简单的案例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大部分适合的案例需要教师精心挑选或设计。
2.引导学生确立多个思维方向,能用不同角色的角度看待相同的案件,为不同角色的利益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法律的思维规范性很强,离不开规范的法律用语,法律思维也是逻辑性很强,坚持三段论,需要的是冷静与缜密,所以法律需要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角度是需要后天的反复训练,而且这样的训练不能有固定的模式,要保持灵活多变。传统的法学教育都是从法官的角度看待案例,通常是假设你自己是法官你该如何处理这个案件,在我国的法律环境中法官的职责就是严格遵守法律,法官要探求的是法律的本意;而对于律师而言更重要的则是在法律的环境之下怎样让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法学教育中不能给学生灌输固定的思维方向,而是让他们多种角色都尝试,毕竟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个案例诉求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而且学习法律的人除了做法官、律师还可以做很多与法律相关的职业。更何况即使选择一种法律职业,以后把对方职业的思维模式掌握清楚更利于做好自己的工作。
3.授课教师要多元化。不能只局限于有很高学历的法学研究型人员,其实也可以是从事实务的法律工作者,如律师、法官、企业法务人员,每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法律工作者给学生带来的都是不同的经验与思考;也可以采取措施增强本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世界名校法学院的老师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从事法律实务。
4.重新定位学生的实习课程,要让学生真正在实习中有所收益。实习课程是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学校要与实习机构及时进行沟通与协调,科学安排实习课程的时间,尽量减少或避免与各类考试的时间冲突,学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配备自己的实习指导老师,让实习课程真正成为法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三)深化法律职业素养教育
篇4
前文已述,不当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存在否定法通识课存在的意义;并谈及了法通识课与部门法律课程的关系。指出法通识课与部门法律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关系。于此进一步阐明基础性与专业性不可互相取代的关系。商学院各教学系数量不同地开设了一些相关部门法律课,以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法律知识储备之需。因此,必须阐明,已经开设了部门法律课,是否还有必要开设一门法通识课。这需要释明法通识课与部门法律课的功能差异,从而表明彼此不可替代的教学地位。法通识课与部门法律课程都服务于法律知识的培养,这是相同的教学功能。但它们不应该互相取代,它们有各自的功能目标。相比较而言,法通识课服务于法律学习工具性目标,侧重于培育学生形成对现行法规范形成全视角的概念性认识,初步具备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形成找法、用法技能性知识能力。部门法律课则立足于专业学习需要,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组成养分而存在,其内容依附于专业知识需要而各有差异。就知识构成而言,部门法律课程只介绍法律知识体系中一个局部。因此,部门法律课程教学是要培养学生与相关专业具有关联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为了培育学生学习法律的能力,也不立足于法律制度体系认知法律。这种功能上的差异,在教学上表现为要有效地推行部门法教学,应以法通识课为基础。为说明这一关系,以作者所授《经济法》课程为例。
《经济法》作为一门部门法,就其在我国法律制度体系的划分中,以一个部门法而独立存在。但由于非法学专业的教学不是专业的法学教育,以学习法律知识为旨,为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并未按照法律制度体系的划分确定学习内容,而在在“经济法”这处标题下,划入了民法、商法和社会法等部门法律类别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对我国法律制度体系有前提性理解,才不至于在学习中犯方向性错误,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则的内涵。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量法律术语的使用(这是任何部门法律教学无法回避的语言困境),学生必须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否则,学生如果连“权利”、“义务”、“责任”、“诉讼”、“时效”这些最基础的概念都无法理解,教学的展开几乎寸步难行。非法学专业的法律教育当然不必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作为专业法学教育的基础概念,但没有常识的认识,法律的学习并不能实现服务专业知识的目的建构。即使一个简单的法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守本法。”(产品质量法第二条第一款)一个没有经过法通识教育的学生也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适用。而一个有阅读法律基本技能,受过法通识课培养的学生,却很容易把握这个法条的基本内涵和适用方式和范围。这可以说明,法通识课有部门法律课程不能取代的存在意义。
二、法通识课的学科知识建构
前文已述,立足于商学院的法通识课程,区别于现有的法律基础课和法学通论课,是一门在内容上基于商学背景建构的新课程。要开设一门新的课程,两个基本条件必须满足:合格的教材与师资的保障。师资保障立足于商学院的人才制度,超出本文的论证。教材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尽管一门成熟的课程,如果有有经验和饱学的教师,即或暂时没有教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手稿,一边探索一边完成教学,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学科教学所需教材。但商学院不是专业的法律院校,没有大量的专业法学师资储备,难以实现这种没有教材基础的高素质师资需求。法通识课作为一门新课程,一旦开设将面向全校,不是一两个教师能单独完成,需要有一个教学团队。因此,合格的教材,是教学必备的基础性条件。因此要开设这门课程,必须有合格的教材。就现有市场上能够寻找的教材而言,一本现存的,符合商学院教学实际的合格教材很难能找到。合格教材的获得,必须通过商学院自身解决。立足于商学院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作者对商学院法通识课教学内容作如下简要设计。
法通识课以培养学生树立基本法律意识,初步了解我国法律制度,具有理解和阅读法律法规的基本能力,能一般地找法、用法为教学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上由三个部分组成:法基础理论、法律方法和部门法律知识。法基础理论为学生学习和理解法律知识作概念性准备。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有自身特殊的概念体系。了解基础性概念,是入门的钥匙。但是,由于法学理论发展的丰富,决定了其概念体系的庞大,一门通识课只能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就入门学习必不可少的元概念进行学习。这些概念包括权利、义务,法的渊源和效力,以及涉及权利救济的诉讼,等基本概念。“法律方法论是一门关于正确和公正地作出法律判断的学说。”作为一门通识教材,不必系统地介绍和探究作为学说的法律方法论。但是,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是要树立法治观念,找法、用法。要做到遇事找法,要学会正确地应用法律。法律应用是一种判断活动,是要断定事实是否符合法律。将个案向规范提升,将规范具体化,使规范向个案下延,在此过程中形成特有事件的法律判断,这是一个需要专业法律知识素养才能有效完成的行为,因此,专业的法律问题必须求助于职业法律人,“真正的法律服务工作仍然要靠专业的律师才能胜任。”通识课能够承载的是,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法律部门的基本知识,能够初步具备对不同法律问题对应不同部门法,实现法律与事实的初步建构。并通过学习培养正确阅读和理解法律条文和法律规范内涵的能力,正确适用可类比的相似案例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到课率;学风;现状;思考;独立学院
高等学校的学风是校风的一个重要标志。优良的校风、学风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是高等学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如何针对独立学院及生源特点,加强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各类需要的人才,是当前独立学院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独立学院“学生到课率”统计数据分析独立学院学风的现状并提出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路。
一、“学生到课率”分析
“学生到课率”是指按教学计划进程安排,教学班理论课程(含实践课程)学生实到人数与应到人数的百分比。独立学院大多没有采取完全学分制,学生按学年教学计划安排,按周课表时段参加学习。因此,“学生到课率”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也是学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为了跟踪教学进程,全面掌握教学过程质量,督查“教”与“学”的情况,采取了“学生到课率”的周检查通报制度。教务处每周派专人随机抽查课堂,以巡查的方式统计学生到课率;另一方面学校专职教学督导随机随堂听课,在课堂真实统计学生到课率,上述两种统计的学生到课率,每周公布一次。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以来,两种渠道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学生到课率的情况和规律。学生到课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与教师、学生、专业、课程、学生管理、教学条件与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也反应教学过程一定的规律性。
(一)学生到课率与学科类别有关
表一是一组反映学生到课率与学科类别的关系数据
信息学院、城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是以工学为主的学院,而商学院、文法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是与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有关的学院。表一说明: 以工学为主的学院学生到课率明显高于文科专业为主的学院。分析原因是理工专业许多课程中知识内容及体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较好的数理基础,一般要通过教师讲授才能理解并掌握。同时,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强,往往缺课后,后续内容更难理解。而文科类课程一般以讲述为主,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从文字上理解、把握。因此,文科类专业学生到课率明显低于理工类,而艺术类学生到课率偏低的原因也是学科、专业的特殊所致,艺术类专业(美术、音乐)大多是个性培养教育,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对老师个别培养、指导非常重视,因此,表现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到课率较低。
(二)学生到课率与课程类别有关
表二是一组反映学生到课率与课程类型的关系的数据
高等学校是实施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在教学计划中一般都安排大量基础课,如语言类、数学类课程,同时还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表二说明: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公共基础课和思政课,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更是达到全员参与,决不缺课,而思政课到课率明显偏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公共基础课与高中阶段的课程有一定的连续性,思政课的内容学生都能理解,另之思政课课堂容量大,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同一专业,到课率随年级增长而递减
表三是两个典型专业(经济类: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到课率与年级的关系的数据。
同一专业,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到课率逐年递减。学生刚进校对大学的学习环境、方法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一年级学生一般均能按照学校设计的教学进程按部就班学习,到课率较高。随着适应程度增加,学生自主意识增强,选择方式增多。因而出现随年级增长,到课率递减的趋势,这一规律在文科、工科是类同的。表三还可说明:同一年级仍然是工科学生到课率高于文科(经济类)学生到课率。
(四)学生到课率与教师类别关系
表四是一组反映教师类别与学生到课率的关系的数据
独立学院的教师成份与公办高校有所不同。目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有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以主办高校(即母体高校)专职教师为主,聘用少量专职教师为辅。另一种则是以建设自有专任教师为主体,聘请少量兼职教师为辅。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后一种模式。专职教师的管理与公办高校专职教师一样,即人事组织关系在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事业、责任、权益与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表四说明:专职教师任课的学生到课率高于兼职教师。分析其原因,专职教师属于独立学院一员。工作责任感、事业心明显强于兼职教师,加之学校管理、考核严格,专职教师对教学投入程度较高。而兼职教师与独立学院是一种劳动用工关系,兼职教师通过讲课取得合理课酬,与独立学院事业发展关系不大,再加之兼职教师大多在公办高校工作,本身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来独立学院任课是第二职业,不可能全心投入。因此,兼职教师往往是“来去匆匆”,与学生不可能建立密切的联系,到课率低于专职教师。
(五)选修课“选而不修”
学校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开设多类选修课。表五是选修课开课不同时期到课率抽查统计的结果。
从表五明显看出,报名选课学生不少,实际选课学生不多,选修课开设期间,“选而不修”的现象比较普遍。分析其原因是选修课内容受欢迎程度不高,加之安排在双休日开课,大多数学生不愿放弃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加上部分部分任课教师本身对选修课态度不够认真和选修课考核方式及其它性质等因素,导致学生选而不修。
另外,学生到课率与学生管理工作也有直接关系,学生班级素质导师认真负责,班风正,学生到课率较高;相反,班级管理涣散,学生到课率明显偏低。再者同一班级,女生到课率一般高于男生,这也是一个普遍规律。
二、对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思考
学生到课率很大程度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从学生到课率的统计数据可以分析独立学院学风现状,到课率是学风和教风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治学不够严谨,教学育人的意识不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严重滞后;有些同学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谈恋爱,玩游戏等现象都与到课率有关,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把学生到课率做为衡量学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将到课率直接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全校上上下下都把学生到课率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经过常年不懈的努力,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学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充分表明到课率与学风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生到课率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到课率与学科类别、课程类别、年级专业、教师类别、课程性质等因素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些因素很大程度取决于独立学院的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工作三个层面。因此,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的管理三个层面入手,以提高学生到课率和学生课堂听课率为切入点,全面促进独立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措施如下:
(一)根据独立学院发展定位,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属于技术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个发展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让独立学院学生建立明确的专业、岗位意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知道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如何学等,并以此提高到课率和听课率,进而促进学风建设。
(二)以教学过程为主线,以课堂为载体,抓“教风”促学风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教学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通过教师严谨治学的学风,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公开、公正的严格管理,形成优良的教风,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以学生工作为桥梁,以学习活动为载体,抓“学风”的养成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引导,以学生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倡导以学习为荣的良好氛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竞赛活动(数学、英语、计算机操作、演讲等比赛,科技创新与小发明等)和专业技能证书、培训考试等。以自律教育为切入点,抓好宿舍风气,班风的建设,严格规章制度,奖惩公正分明。
(四)通过“三育人”活动,营造学风建设的大环境
篇6
关键词:法律英语 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
“法学+外语”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法学和外语两个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重新把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上议案。国内许多高校,为了实践教育部新大纲要求,由原来的单一专业开始向“某一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因此复合型人才成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专业+外语(如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国际新闻、法律英语等)的课程设置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知识诉求。
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正是高校对新型人才需求模式的回应,因此许多综合性大学、外语院校以及政法类院校,因其丰富的法律和英语资源、浓厚的人文底蕴、以及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密切的国际交流。为“法学+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再加上加入WTO后,既精通英语又熟悉国内外法律的律师及其他法律工作者备受青睐,因此“法学+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运而生。但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又面临一些问题,如:专业融合程度难以达标:课程设置较为僵化:培养目标有模糊化的倾向等。因此“法学+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法学专业ESP课程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国外对ESP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Halliday(1964)首先提出了ESP的概念。Hutchinson&Waters(2010)认为ESP教学应该被看作一种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基础上的语言学习理念。国内ESP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ESP理论的介绍和引进;二是ESP本体研究和专业角度研究。二者都为从“法学+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法学ESP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法学+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所谓法学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具有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能够在多个领域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才。综观我国其他的高等院校,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多种多样。
(1)双学位。双学位有两种,一是该法律院系的学生在取得法学学士学位以后再攻读英语文学学位,二是其他语言(包括英语、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在取得语言方面学位的同时,再攻读法律作为第二学位。
(2)法律硕士。即本科必须是非法律专业的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力)获得者,再攻读法律硕士学位。
(3)中外合作办学。例如法学院的学生通过合作办学和交换生的形式,取得国外、国内两个学位证书。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
培养“英语+法律”复合型人才要求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发现式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1)现教材统一,实现因材施教,以“分级教学为依据”。为避免法律英语教材盲目照搬国外有关的原版教材内容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偏差,要求教师发挥一线作用,通过查阅资料,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编写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料和书籍。同时,在“法学+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进行。通过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期内达到的学分要求来决定基础英语和ESP英语模块的选择。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完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后续的课程。
(2)进行合理、科学的法学ESP课程体系建构,实现与新大纲配套的操作细则和统筹规划。根据分级教学的进行,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结构、学生的需求和语言水平,定位和设置法学ESP课程,确定法学ESP课程的类别。建立法学ESP课程体系。从而实现通用英语与ESP英语和双语课程的对接途径,建立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课程设置方面,法学专业确立了民法、刑法、诉讼法和国际法在内的14个主干课程,增加了英语课程中听、说、读、写、译及语言学等基础课程。同时重点强化:
1)口语:使用英语来进行法庭模拟角色表演,课堂中增加“debate”的环节来讨论法律话题。例如“依法治国重要还是以德治国重要”等引发的法律问题进行口语辩论,增加学生的法律术语和口语流畅性的练习。
2)写作:尝试增设专门的法律写作课程,此外还可以在英语课程中增加法律题材的写作内容,从而达到法律和英语写作更好地融合。
3)精读与泛读:从大一开始全面整合英语技能课程和法律英语成分,使学生融人“法律+英语”的氛围,为合理、科学的法学ESP课程体系建设提供课程支持。同时,可以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以某个班级为试点来进行测试,之后再各个班级推广,达到预期效果。
(3)建设高水准的法学专业ESP课程教师团队。加大教师培训与对外交流的力度。有效地促进法律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鼓励英语专业老师攻读法学专业的学位课程,同时为法学专业的老师开设英语听、说、读、写等相关课程。
三、“法学+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意义
(1)“法学+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法学ESP教学将开辟教学的新模式。法学ESP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了政法类院校专用英语教学的应用,一方面通过从法律英语的角度来分析法律事务,有利于优化利用法律语言,避免语言失误。另一方面,通过现代化教学资源,如运用中西方法律实例的语料库。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能动性。可以解决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向ESP教学思维的转变问题,即实现从单纯的语言知识输入到全面地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转变。同时,也解决了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到政法类特色的大学英语多模态研究与实践转变问题。
(2)“法学+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法学ESP课程体系构建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法学ESP课程可以一方面要按照法律的观点、方法以及法律规范、法律文书的特殊需要来研究英语在法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运用:另一方面运用语言学尤其是应用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法律英语的教学。真正体现“用法律学英语”和“用英语学法律”的双重目的。
(3)“法学+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法学ESP课程体系构建会极大地优化教学过程。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把法律英语的术语和情境语言融合进去。避免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说教。避免英语教学中“先基础。后应用”的常规路径。通过“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先试点,后推广应用的方法更科学有效。法学ESP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将首先在法学院个别专业进行试点,并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成果。
篇7
(一)课程设置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轻松方便,所教学的内容以及相关的课程设计,都是借鉴的本科院校,不符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而且高职院校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从本科院校直接挪用,或随意删减运用,唯一的不同就是教师在讲课时的深浅不一样。经过调查可知,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以及国际性的法学等,这些学科知识虽然都比较重要,但它没有结合高职院校实用性的特点,注重的还是研究性教学和理论性教学。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本来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差不多,则会给高职院校学生将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方式落后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时需要创造更多的实践环境来进行教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仍在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授课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记的形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造成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如今虽然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但不是每一个高职院校的每一间教室都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因此教师们一般还是采用黑板和粉笔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们收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而不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二、改进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要认准自己的教学目标,即教学要以“职业化”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其中关于理论性、广泛性的法学知识,教师可以进行压缩性研究,没有必要非常细致的讲解。减少理论知识的教学时间,应该将课程时间着重放置在法律技能培训中,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案件的审判,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进行旁听,或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模拟法庭,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差,而且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也较低,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要注重法学的实际运用。如现在人们比较关注的就业问题、购房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合同法、劳动法、房地产法等教学。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要为学生解惑,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素质,教师必须有优良的道德修养,专业的法学知识,丰富的案例经验以及熟练的教学方法。如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传统教师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被淘汰,如今更多的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和计算机运用等方式,因此教学要跟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法学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类别也很多样,因此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对所有的内容进行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粗糙,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时间只用来记笔记,几乎没有思考、讨论和分析的时间。因此如果想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教师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洞悉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实践水平得到提高。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之外,课外的教学也很重要,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各种通讯软件进行交流和讨论,如QQ、微博、微信等,利用这些通讯软件可以即时反应学生的疑惑,教师也可以即时进行解答。另外,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实力,还应该建议学生自考本科,从而使学生既有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又掌握本科院校的理论知识。教师在制定考核内容时,要符合国家司法考试的要求,促使考试的实践性内容较多。
三、结束语
篇8
大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绝不能忽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法制教育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落实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基点,创建与时俱进的新模式。
(1)法制教育重新定位。把法制教育从德育体系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教育门类,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和大学英语课并重,“高校的法制教育只有按照自身的教育规律独立地、系统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才能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应采取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但需要建立自己独立且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高职高专学生整体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而非法律工具主义下的部门法律知识灌输。
(2)构建全程式法制教育体系。借鉴国外法制教育模式的系统性特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程式法制教育体系。“美国在法制教育上从小学到大学设置了环环紧扣、由浅入深的法律教育体系。其具体做法是:在中小学开设社会课、法制课和公民教育课,介绍美国宪法及法律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美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强化法律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大学注重让学生了解社会制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了解社会制度为人们做了些什么以及人们如何受到它的影响等问题,了解诸如家庭、教会、立法和审判机关等构成社会的主要机构及其功能。”我国应当将法制教育课程贯穿于小学至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并合理分布法理学和部门法学的阶段性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遵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思维习惯和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3)法制教育牢牢把握网络时代形势。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开设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法制教育红色网站,将法制教育渗透到网上查询、网上论坛、网上对话等子栏目中,使学生娱乐的同时接受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鼓励学生干部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交流手段传播和宣传法律理念,例如通过法治微博、人人网的法制相关内容主页、微信的法制内容主页等等。
(4)构建坚实的法制教育师资基础。当前,从师资结构来看,高职高专法制教育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者部分行政工作人员兼任,这部分教师由于并非法学专业出身,其授课形式难免会落入单纯的法条灌输的俗套。要增强高职高专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优化整合现有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第一,为工科高职高专配备适当比例的法学专业人才,通过法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丰富工科高职高专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第二,工科高职高专应提高对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培训进修的重视程度。给予法制课教师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第三,建立校外法律专家宣讲团,聘请公、检、法、司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到高校进行法制宣讲,促进校园内外法制教育师资的沟通与交流。
(5)法制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拓展。各高职高专院校除了在公共课中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和创新法制教育实践形式以外,还要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需求接近的法律课程。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加强有关市场经济方面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制教育。例如,在电力专业开设电力法规课程、在会计专业开设经济法、税法、公司法课程、在营销专业或物流专业开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开设知识产权法课程等等,实现专业技能教育和相关部门法律教育相结合,法学精神教育与法条文义教育相结合,法律素养教育与法律工具教育相结合。
篇9
[关键词]高效;职业化教育;法学本科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76 ― 02
一、地方高校传统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推动下,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然而,L期以来,很多地方高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于目标定位模糊,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基本上照搬了国内一些著名法学院系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培养出的法学本科专业学生普遍缺乏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法律实务能力,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律应用型实务人才的需要, 以至于造成法学本科专业培养规模越来越大但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却越来越不够的“结构性失衡”的突出矛盾,导致近年来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高校的法学本科专业已居就业难的“红牌”专业之列。具体而言,当前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准确
目前,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于如何确定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法学界历来对此也存在着较为对立的争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法学本科教育是到底是应该实行以培养学术型法律人才为主还是着重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几乎所有高校法学院系实践中都采用的是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很少有法学院系愿意承认自己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因此,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内容更为注重通识教育和法律基本知识,职业教育内容缺失〔1〕。然而,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对应用型法学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法律人才的实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以职业为导向,在抓牢学生基本素质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法律应用能力,使他们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近些年法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尽快推行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机制,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走出一条不同于部属法学院校的发展之路,尽快确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迫在眉睫。
(二)专业培养方案不合理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法学院系因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准确导致培养方案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最为突出。一方面,片面追求知识面的广度而开设了过多的计算机、英语等非专业的公共课程,忽视了法学的专业特点,淡化了法学的专业教育特性。另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而全,且注重理论方面〔2〕。基本上以部门法学科的划分或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为标准,照搬教育部确定的的16 门核心课程,以传授系统的知识为目的,教学上主要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法律知识的社会场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具体运作。因此,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的力度不够。总之,很多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被大大忽略了。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三)法学教育同质化非常严重,没有办学特色
目前,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多达600多所,这么多法学院系在办学层次、类别上分为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法学院系在生源质量、办学目标和经费投入均存在很大差距,这就客观上要求各个法学院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特色办学。然而如前所述,很多地方高校采取了传统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分离的培养模式,且各高校教学体系与内容并无实质性区别,培养方案千校一面。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学人才的需要,,法学院校成了脱离社会实际的“象牙塔”, 造成法学专业学生年年就业难的局面。目前,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这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和改革,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法学职业化教育
考察世界各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构成元素,可以发现两种基本: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强调应当让学生获得从事法律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从业者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法律素质教育模式。主张法学教育应该以学术性教育为主,强调培养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法律人,同时为法律高级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应用型人才是法律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已经越来越成为更多地方高校的共识。职业化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法学专业教育职业化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3〕。职业化法学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述为:培养教育目标是以从事司法职业为基础的法律职业者;培养方式是法学院的培养与法律职业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内容是建立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基础之上的法律职业教育;教育方法是以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为主,注重师生的教学互动;教育定位是法律职业教育。近年来,教育部倡导的以“法学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改革;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推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着力解决法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问题。司法部允许在校法学应届本科生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亦为政府部门对法学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转向的因应举措,在事实上也成为法学本科教育回归职业教育的重大推助力。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法学作为实践性强的一门社会学科,知识的终端输出的价值必然在于解决社会的各种纠纷〔4〕。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法W专业创立于2000年,开办之初,只是专科的法律事务专业,2005年正式招收本科专业而停招法律事务专科生,目前本科毕业生累计已经超过千人,在10多年办学过程中,该校法学专业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近年来,该院着手法学本科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积极探索“双向互动”的教学改革,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机制,强调特色办学,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实务法治部门,根据法律职业共同体人才发展趋势,法治人才需求制定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因此,近年来,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了大幅度的修改,明确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侧重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熟悉各种法律规范包括各主要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能够运用基本技能处理一般法律实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作为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方法。因此,在保留教育部规定的部分法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法律文书写作、庭审观摩、法律辩论、社区调查、模拟法庭与法律实务能力训练等系列实务课程。在教学模式方面,大量增加实践环节,通过校地合作教育,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推行“嵌入式教学”和全真案例教学法,把课堂塑造成真实的案例场景,通过案例的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法律实践的社会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际的训练体验法律实践运作,增长职业技能。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法学本科教育要加强实用人才的培养,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不可少。减少灌输式、填鸭式、书斋式的教学方法,吸收和借鉴美国法学专业职业化教育的方法和经验, 这一经验确实值得地方法学本科教育参考和借鉴。一方面,可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初步的职业能力,能够解决未来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长期与法治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法学人才中积累的资源,以社会需求导向,以产学研用协同、校地合作为主要培养途径,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进行法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与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该校自推行法学本科职业化教育模式以来,通过加强应用能力和职业化教育的改革,该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较大突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结语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作为法学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最有效的方式〔5〕。综上所述,在当前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法学本科实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化教育模式已是必由之路,因为这种培养机制有利于实行与老牌政法院系及部属高校的法律院系分类培养机制,有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总的来说,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探索,我们确立了以职业化教育的法律本科教育模式,当然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但是只要坚持职业化教育的道路,我们一定可以体现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不同于部属院校的办学特色。
〔参 考 文 献〕
〔1〕唐力,刘有东.反思与改革: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法律职业教育为视角的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01):37.
〔2〕吴珏,地方高校法学本科职业化教育探索的新思路―――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
(32):196.
〔3〕戴谋副,法学专业职业化教育模式探讨〔J〕.学理论,2009,(14):83.
篇10
关键词:法律诊所;教学方法;反馈式教学法
法律诊所的名称是受到医科类学生毕业实习要去医院临床实践的启发,早期的实践者思考,法科学生是否也该有一个类似于医科的实践名称呢?于是就把法律实践称为法律诊所。法律诊所课程属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一个舶来品,在2000年最先引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武汉大学等7所高校,这些学校先后开设诊所法律课程,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诊所法律教育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是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他强调的学生实践参与性、法律职业伦理、实务技能训练等特点,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在从事法律诊所课程教学工作中,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法律诊所课程既是一门法学实践课程,也是一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独特的课程。从国家总体战略讲,我国近年来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力图激发大众的创业创新精神,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为了推动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2015年10月中国传媒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文件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里,提到“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开展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作为教师,要想提高教学实效,树立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要想最终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调整设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探索。教师对诊所式教学方法可能存在不同的认识,对于诊所式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可能存在不同的模式,这些都不应该影响教师根据自己学校、专业的教学情况,自主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诊所教学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案例研讨式教学法、角色模拟式教学法等都采用过。与此同时,在诊所课程几个教学单元中,如会见当事人、事实分析和评估(法律研究)、事实调查、调解、谈判,都不同程度存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大量互动,这些互动对于教师来说,其实就是对学生模拟角色、对事实分析等活动的一种反馈。反馈式也是一种教学法,探讨该种教学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一、反馈式教学法在诊所教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肯定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辅之于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诊所法律教育教学更是注重于教学方法的应用,重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原因在于诊所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环节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有法律知识方面的传授,但更为侧重的还是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的训练。这种注重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首先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不能像一般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注重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下面以一份教学单元的“大纲”为例,说明教学方法在诊所教学法中的地位。教学单元:“会见”教学目标:明确并掌握会见当事人的目标、实施步骤、技巧、职业道德、会见效果评估。教学方法:讨论法、角色模拟法、反馈法教学环节:一是由教师着重讲授会见当事人的重要性。二是由教师给出案例,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接待律师2名、当事人父母,共四人角色。教师作为观察员旁听会见过程并作好必要的书面纪录。三是由各组学生代表介绍会见中的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自然情况、当事人法定人自然情况、当事人及法定人对案情的陈述、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学生在会见当事人时是否了解并掌握了会见的目标(目的)、使用哪些会见技巧、遵守哪些律师职业道德、对会见的评估分析作了没有。让学生讲一下真实接待当事人中遇到哪些问题。四是教师对各组模拟会见作评估。五是教师总结会见当事人的目标、实施步骤、技巧、职业道德。六是学生反馈通过这次诊所课学到了哪些有用的内容,有何感受,(如果有已经过案件的学生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对本次课作总结。我们看到在一张A4纸上基本上就可以把一次教学单元的大纲囊括。在这份大纲中,有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环节中,每个步骤都用比较精确的时间去把控。在教学环节里,教师对各组模拟会见作评估;教师总结会见当事人的目标、实施步骤、技巧、职业道德;学生反馈通过这次诊所课学到了哪些有用的内容,有何感受等,这些环节实质上都是教师对学生模拟会见当事人过程的评价反馈过程。
(一)反馈式教学法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分析法律实务的能力以及综合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在模拟角色前往往先分组讨论教师给出的案情,教师在学生分析案情的过程中,应该像一名观察员一样去倾听每组学生的法律分析,在学生的分析中往往会运用他们以往所学的诸如民法、民诉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必要时记录下他们的分析,以便在后面的环节中进行评价反馈。教师不在此环节记录下学生的具体表现,就可能在后来的反馈环节里缺乏明确的针对性,不能准确的告诉学生分析问题过程中哪些是值得肯定的?疏漏了哪些重要问题?
(二)反馈式教学法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在课程模拟中的表现
正像前面所述,教师在学生下面的模拟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在模拟角色中的表现,特别是观察学生模拟过程中语言和肢体动作,并做记录,以便在后面的环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大家一起分析评价模拟角色的同学有哪些值得肯定的表现?存在哪些不足?
(三)反馈式教学法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从中发现热爱公益法律事务的人才
诊所课程虽然有授课教学环节,但同时也提供对外法律服务的窗口,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民事诉讼案件,学生免费的案件一般都带有公益性质,学生们在民事案件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师们在指导过程里可以发现真正热爱公益法律服务,恪守法律人职业道德的优秀学生。从以上分析看出,反馈式教学法是诊所课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能够及时的在课堂上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分析、判断。反馈式教学法还是一个开放的互动式学习过程,不仅教师反馈给学生信息,而且台下的其他学生也可以对模拟的同学进行评价反馈,学生还可以与教师探讨交流,达到师生互学、学生互学的目标。这种反馈不仅使得模拟的学生受到启发,而且使得其他学生也共同受到启发,就是力图达到教师、学生自我提高、共同提高。
二、反馈式教学法的几个要素教学法
“包括普通教学法和分科教学法。分科教学法就是研究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①诊所法律教育重视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对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这就决定了诊所法律教育区别于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诊所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法学教学,诊所教学方法不会以灌输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反馈式教学方法作为诊所法律教学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着重表现在它是一个开放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知识的传输过程不是仅仅从教师传输到学生这样一个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传输,教师反馈给学生信息,指出学生分析、模拟法律实务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们也可以和教师共同探讨,谈谈自己的想法认识,在诊所课的教学实践中,诊所教师深深体会到这种双向交流反馈,有时学生的想法认识也会对教师产生深刻启发,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从要素角度分析,正如分析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样,往往有主体、客体、内容这样的要素。反馈式教学法也应该有自己要素,这种要素类似法律关系的三要素说,即主体(教师、学生)、内容(反馈信息本身)。
(一)教师———信息的反馈者
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要能够驾驭课程的全过程。教师应该精心安排每一次课程单元的教学活动,衔接好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选好教学案例,认真做好记录,思考好反馈的内容,即时准确反馈给学生。
(二)学生———信息的接受者
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在课程教学中也是主体之一,是诊所课堂中重要参与者,对案情的法律分析、模拟角色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掌握综合法律知识的程度如何,法律思维能力强弱,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等都会影响到其作为信息反馈接受者的接受程度。
(三)内容———反馈内容
反馈内容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分析、模拟的一种评价,运用没运用到相关法律知识?分析的逻辑符合法律逻辑?模拟中的语气、肢体动作是否准确等,这种评价应该是有选择的,教师要有取舍,要选取有代表性问题、存在普遍问题给予评价反馈。
三、反馈式教学法的类别分析
反馈是指信息的返回。从传播学术语讲,是受众对传播者发出信息的反应、意见或建议。从教师评价反馈的语气上看,反馈式教学法包括肯定式、否定式的类别。
(一)肯定式方法
根据现在90后、95后学生心理特点,特别是学生承受力较为脆弱、自我意识较为突出等特征出发,反馈式教学法要多采取肯定式、鼓励式的方式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比如说,教师在评价反馈时,要用“分析的不错”、“很全面”、“非常好”、“你是怎样理解的”、“你问当事人的方式我同意”、“你们组列出的当事人诉求准确”等。目的就是对学生分析、模拟活动,做出一个评估,以检验教学效果。
(二)否定式方法
否定式就是对学生分析、模拟角色活动存在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这实际上是教师不赞成学生分析、模拟角色过程的一种评价反馈。但是这种方法又不能是生硬的直截了当地评价,最好带有一定婉转语气,“你看这样是不是更好”、“能否”、“会见当事人时,先寒暄一下,是不是比直接问话更好呢?”、“这样分析,是不是更全面呢?”、“再熟悉一下这方面的司法解释”等等。这种反馈方法既可以使得对方知道你的态度意见,同时也使得对方了解你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帮助他。
四、反馈式教学法的运用尝试和问卷分析
反馈式教学法在运用时要特别注意教师评价反馈的语气,多采取肯定式、鼓励式语气。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一些反馈的技巧。下面参考诊所教学记录,说明运用此教学法时使用的技巧:一是,反馈内容不要轻易下判断。教师在反馈时,不要过早对学生的模拟、练习下判断,要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识?如何得出这样判断?二是,反馈的走向应该是互动式的。教师反馈不能是单向的知识、经验、技能的传动,而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包容性强的互动式过程。教师反馈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谈自己的认识,把自己的认识再反馈给教师,这种互动交流的反馈效果不仅对学生提高认识,弥补漏洞,提升技能有帮助,有时会对教师给予深刻的启发,帮助教师在今后的课程中提升自己的反馈水平。三是,反馈式提建议而不是指责,不要用“你怎么这样分析”这样的指责性语气。教师反馈时应该多用建议式的语气,如“你看这样分析好不好”,“我建议是不是应该这样……”等。像朋友之间说话一样,根据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建议式的语气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传导的是正能量,也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四是,反馈要遵循客观性。就反馈的内容来说,反馈应该遵循客观性,围绕反馈内容进行,不能夹杂反馈者本人的主观认识。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反馈的准确性。五是,反馈的语气直接一般好于婉转。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88%学生们的回答是希望反馈直截了当,但不是生硬的直截了当,而是语气平和的直截了当。有的学生说“教学本来就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学生对直截了当的方式接受快,课堂效率更高”。六是,肯定式的反馈好于否定式反馈。肯定式就是肯定、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否定式就是批评学生。综合问卷调查中学生们回答,学生们都认为以肯定式为主,但对学生表现中的不足也希望教师及时指出来,以帮助学生改正不足。在探讨反馈式教学法运用中,教师利用上法律诊所课时机,向授课学生发放了问卷。问卷主要围绕诊所课程教学方法共设计了一些问题,学生们都作了回答。就这些问题,逐一进行的分析,本文在此省略。但从分析完试卷后,从问卷本身来看,发现了教师自身、诊所教学方法、学生这三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2005年春季中国传媒大学加入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春季学期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笔者见证了诊所课程的发展。作为一名从事诊所课程的一线教师,亦认识到探索诊所式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定义式的教学方法。诊所教师要不断付出自己的努力,探索、找到其中的带有规律性东西,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提高诊所法律教育教学水平。我想引用一名诊所教师的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教师都平淡,学生如何卓越?”,并以此自勉。
[参考文献]
[1]甄珍主编.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
[2]李傲.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