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沟通。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一节中,学生对侧面展开后与扇形对应关系的理解很困难,对为什么学此节知识也很困惑。于是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做圆锥,动手剪圆锥,结合实物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了他们实践探索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1 写好教学反思,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各地都组织专家编写了新教材,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新教材贴近时代,图文并茂,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具有地方特色.但在教材内容、教材结构设计、知识点的呈现方式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新教材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现代科技、社会和人文的联系.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加以适应.我们都知道,班上每一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加之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交互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师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不管教师准备的如何充分,教学环节考虑地如何周到,上课时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遗憾.比如,演示实验不成功或可视性差;有些问题因设计得过于笼统、抽象,学生不知从何作答;有些场景的出现可能只要借助于一两副图片或视频就会使场景生动形象,从而省去了生涩冗长的文字描述.这些要求我们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同时课后及时研究总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认知特点,找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教学过程的修改意见,并把它们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教学的改进,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效率.
2 写好教学反思,有利于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由此物理新教材中的实验不再简单的由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组成,更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的内容.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勤动手、会观察、善思考的科学素养?如何促进实验时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在实验时人人有事做,而不是组内一两个优生包办代替?怎样利用身边物品自制教具、学具,完成探究性实验或自主实验?如此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例如,在探究物体的导电性实验时,学生利用“旧灯泡的灯芯、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源、酒精灯”等身边物品和实验器材,探究玻璃在高温下的导电性.但实验中并没能使小灯泡通电发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往往含糊解释一下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其实这样的实验学生并不会有收获.通过教学我就思考,如果教师不直接给出原因,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结果会怎样呢?在下一个班上课时我采取这样的方式,不一会儿,学生分析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电源电压偏低、加热玻璃时的温度不够高、电路中的电流太小不足以让小灯泡发光.接着我让学生讨论根据这些原因,如何改进实验的设计,需要哪些器材,哪种方法是最可行的.又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提出:用电压较高的电源实验;用温度更高的热源加热;用电流表(小量程)代替小灯泡,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还有学生提出,听说发光二极管耗电少,可以用它代替小灯泡度试.这时我对同学们的思考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提醒学生:电源电压是可调节的,范围是0~24 V,若用其它电源,电压不要高于36 V,否则对人体不安全;若要用高温热源注意不要烫着自己和同学;有可能改变一个因素还不能达到效果,需要同时改变几个因素才能工巧匠有使实验效果明显.然后提供电流表让各组重新实验,学生终于欣喜的看到了“玻璃导电”了.
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如今实验教学不等同于教师简单地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更不是在黑板上讲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思考,参与到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当中.当然由于课前备课时没有准备高温热源(如酒精喷灯)和发光二极管,这给探究过程增加了一丝遗憾.也是教学反思值得关注的地方.
3 写好教学反思,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新课标指出,物理课程应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在大部分教师心里都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有效期将学生进行分类的,这样分类的结果往往优生经常受到表扬,差生经常受到批评,更有的老师对差生进行谩骂甚至体罚.久而久之,优生各方面的素质得不到提升,而差生会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师生关系处于教学活动的对立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教师的进步.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教学 尝试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50-01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标,使地理教学焕然一新,让平时的地理课堂既有利于师生互动,又能让我们的学生应试胸有成竹,使地理教学这门艺术不留遗憾,独具魅力?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要敢于进行大胆的尝试,勇于创新。以下是我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地理创新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尝试一: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必修一“月相”这一内容,是作为课外活动要求部分。在课堂上,我针对该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亮面圆的一面的朝向,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由于大多数同学来自乡镇中学,地理基础较差,所以很多同学顿时感到很迷惑。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精心设计好的表格,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在天气晴朗的农历上半月上半夜和农历下半月下半夜观察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及亮面的朝向,然后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通过一个月的实践观察,大多数学生能直观地发现:农历上半月的月亮上半夜可见,月亮在西半天空,亮面朝西;农历下半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月亮在东半天空,亮面朝东。有几位同学经过合作,用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他们对月相的观察结果(如图),很有创意,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好评。
教学反思:月相的变化这一地理规律比较抽象,如果老师没有为学生创设情景,没有让学生进行月相变化的观察实践,而是直接由老师来讲述,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学生直观地发现了月相变化规律,这个收获比单纯的老师讲解要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也更有助于记忆。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各抒己见,不必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但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尝试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着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指导高一(2)班某小组确定的《墨江河水质污染问题分析》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生产实际确定研究方案,学生很受启发,并在老师的全程指导下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在结题过程中撰写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课题报告。
此外,我还与学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大气热力环流”,“调查学校家属房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让学生重温了课本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反思: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对实践数据的处理,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可以建立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材料,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形成的能力、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及新的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尝试三: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充实教学内容,活化地理课堂
篇4
论文摘要: 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我们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已四年,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报章书刊,还有专著都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结合每节课如何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何况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学情各不一样,这都给教学带来难处。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反思,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在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
三、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篇5
关键词: 新课标;教学反思;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相长
一、教学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左右相关教材,制定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1、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确有说不完的话题。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研究学生,制定发展目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有时却实在让我们头疼,上课了你得提醒他拿出教材和学习用具,你得提醒他该坐正了,拿笔了,或者一问三不知…等等。学生的主动性在哪呢?一言以蔽之他不知学了有何用,没兴趣。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主动想做的事,就会越做越有兴趣,就会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明确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授新知识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已有知识,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去思考、判断和创造。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是“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该,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你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思考问题,你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的“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沿着一级级情景的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活动主体地位,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演变成学习的检查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应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展成合作教学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会随之增强。
2、优化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尝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之后的情况是不言而喻的。
篇6
反思要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获得新的发现。
一、关于数学课程内容
长期以来,我们有着对数学教材过重的依赖,靠教材讲数学的传统沿袭至今,认为讲好教材就是学好数学。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老的方法行不通,新方法又一时适应不了。不少教师不能准确地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出现了机械性穿插一些过去出现在旧教材中而被新教材删除的内容,或者对新教材体系按旧教材体系重新整合,人为超越课程标准并拓展、延伸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就干脆照本宣科等现象。比如讲同底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反函数关系时,有的教师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反函数的性质。这完全违背了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新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大量活动的线索,提供了许多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和来源,是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兴趣点和出发点。我们对这些内容一定要足够重视。比如购房中的数学,九连环,海伦与秦九韶,概率与密码等素材。但每部分知识怎样教教材并没有明确。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联系实际,对教材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加工,把教材内容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可以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汲取数学知识,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使数学学科成为师生共建的生活化的开放性的课程。比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时,我将学生带出课堂到校园里去画教学楼实验楼的三视图,学生们个个都兴趣盎然。教材不是数学学习的唯一内容,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积极开发生活化、开放性的课程资源。
二、关于教师的位置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我们应该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中,教师应勇敢地跨越阻隔师生之间交流渠道的一切障碍,尽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融入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多一些协调,少一些武断,理解学生,分享学生学习的甘苦。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和恐惧心理,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和爱护,老师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是他们有力的支持和依靠。
当我们努力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就会发现自己的真诚很快得到了回报:数学课上的冷场消失了,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想上无顾虑,行动上就大胆,思维上就无其他障碍;课后问问题的学生多了;因意见不一与你争论的学生多了。这样的新型氛围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让学生尊敬你、崇拜你,并将对你的感情转化为对数学浓厚的兴趣,而且将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尊重理解他人的人文精神、同情扶助弱者的人道主义思想潜移默化地带给了学生,净化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关于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对于一节课的评价,不同时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有不同的标准,随着新课标的推广,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作相应的调整。目前,我们要纠正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
第一,以往我们把一节课必须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作为衡量一节优质课的标准,使教师在课上始终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的一些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遭受被扑灭的厄运。在新课程实验的条件下,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也应该大力提倡。教师课上要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而并非完全按既定的设计生搬硬套。教师应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课堂教学。
其二,升学率的困扰,重结论、轻过程这种形式上的捷径教学一直盛行。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传授,这样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篇7
一、教师转变教育思想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就要做到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意识,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方式和教学反馈等。
作为七年级的体育教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由于在小学的体育教育很缺乏,以至于导致许多现实问题。有部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自己跟其他同学的关系疏远,从而成为体育课上的旁观者,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此类情况更为突出。其实,对于这部分学生本身来讲,都具有想要融入到大家团队当中去的强烈愿望,但是,往往自己就给自己加以束缚,怕别人嘲笑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排除在课堂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干预。教师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目标来组织教学。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教师要适度调整教学策略,对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使我们的教学与课程理念相吻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对教学的直接作用。
在新课改实施的条件下,针对七年级新生的现实情况,为了培养他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我们就可以通过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培养他们再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所获得的欣喜感受。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也应该采用多变的形式,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形式上多加考虑,使学生有新鲜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达到练习的最佳效果。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因此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游戏也是教学中的有效载体。
三、运动技能教学是“立课之本”
体育技能的教授是体育课的核心部分,是体育教师职责所在。如果说体育课上体育技能的教授成为一片空白的话,那么体育课与学生参加业余体育活动有何区别,又何谈什么体育教学,那么体育课的存在有多大意义。把“放羊式”体育教学说成“开放式”体育教学,是一种完成不负责任的说法,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态度,至于体育器材、场地等问题对体育教学是有影响的。但体育教学条件是可以克服的,是需要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的,而不能仅仅因为器材和场地不足,而放弃体育课教学,或者体育技能的传授。
四、传统模式与新课标理念继承与摒弃的反思
传统体育教学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重“教”轻“学”比较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以至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学大纲规定什么教什么也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新课标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注重调动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把教学的中心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课标的评价模式比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准确、公平。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基本局限于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对他们的学习态度、情感、合作、身心、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在应用新评价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影响学生持续发展的因素。
五、体育教学反思方法的选择
篇8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程在总体上存在太多弊端,比如过分强调记忆功能和机械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不够,课程内容也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成为只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对高中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本文展开的相关探讨希望能带来有益的教学启示。
一、“新课标”改革之“涵”与“域”
实施“新课标”首先要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针对性,了解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范围,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做到反思有方向,贯彻和落实新课标有指南。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定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不是以往的语言知识。传统的课程侧重于对英语的记忆和机械化训练,单纯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只能够获得书本上死的知识,脱离了生活,毫无用处。在新课程标准下,重视的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包括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听说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等。只有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将英语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是一种可以使用的能力而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更加的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所谓的终生学习能力。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只是一个阶段,即使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也时刻需要学习。而传统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教师只是死板的进行传教,重视英语的语法讲解和词汇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功能主要是“教”是单纯的灌输知识的工具。“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自身定位,从“教”的角度转变为“学”研视角,通过较色转换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终生学习能力,变灌输为自酌自饮,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新课标重视的是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是对知识教授的能力升华,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理应成为高中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向。
二、新课标改革之“教”与“思”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是重中之重。在传统课堂,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机械,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运用综合能力培养。教师一味照本宣科,让学生依靠教材上的内容练习,学生最终学会机械对话,英语语言能力并未形成好处。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传统课程下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方面的施教。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享受快乐学习过程。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必须从这个角度入手来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尤为重要。
(二)教学模式的反思
高中,是一个学习压力相当大的阶段。高考的压力不仅是让学生感到紧迫,对教师和学校而言同样如此。在高考的压力下,大多数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也是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负面影响。英语是高考中的基础学科,分值比例较重,但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相当死板,教师几乎是按照高考考试大纲进行讲解,常常带领学生快速的过一遍教材中的课文,不给学生留下多少时间,立马转向课程中的词汇;其次,在词汇讲解完后,进入课文中的语法讲解;最后做题练习,教师再进行讲题。
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是机械应付高考的模式,教师重视高考大纲中提及的语法和词汇,而忽略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语法和词汇本身又枯燥无味,加上教师反复的讲解,学生如何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又如何因为兴趣而积极自主的学习,这都是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总之,新课标相比于传统课程,注重的不再是学生的英语知识,而是对英语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出发,适应新课标的标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反思 反思策略
一、政治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目前政治课常常存在诸如“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课堂感觉很闷”或由于我们老师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度不够或由于课堂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环节等原因而导致一堂课下来往往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感觉课堂是低效的。新课标是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透则新,思新则进。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室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反思教学,让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从而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及策略
反思是一种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对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改进[2]。我认为:首先要对我们目前政治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反思。而反思要重点应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环节:缺少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精心设计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重要原因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进行认真,周全的教学设计或是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1)教学目标模糊。教师对教材的深钻不够,对新课标把握不准,教材内容处理随意,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2)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当或缺乏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3)缺乏对学生认知现状的分析,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教学的设计,如:粤教版的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老师在备课设计上常常是简单围绕教材内容去设计几个问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什么?3)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现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课堂上老师更是照本宣钢“一问一答”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尤其是我们珠三角较为富裕地区的学生)往往会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了巨大成,但就较难理解“我国为什么现阶段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我们目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是什么意思等等重点难点问题正是学生往往存在困惑的地方。
2、教学实施环节:缺乏有效引导和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今天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为了追求“高效”,节约时间,课堂教学中对核心的概念,规律,问题的分析往往没有认真设计有效的启发,引导进程。为了成绩,把更多时间放在学生反复,机械的课堂练习上,练习缺少梯度。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上课时只注重问题的提出,而且教学实施中往往缺少耐心,往往为了教学的进度,提出问题后很快以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方向上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指向预定答案。如果是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有效的,但往往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空间,不利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策略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这就主动放弃了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的良好机会。尽管课堂教学的反思的内容较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行动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收集反思,如:日志、录像、教学观摩、调查问卷等记录方式。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采取不同的策略。
1、通过写日志来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
教学日志可以记录自己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如:教师通过日志的方式把自己教学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教学的评价,预期的结果,未预见到的事情,教学的成功之处与还不满意或有不足的地方等记录下来,以便课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除了教师写日志外,日志还还可以让学生来写,学生可记录学习时的感想或提出问题或遇到的困难等,以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教学。这样的日志才为我们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和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
2、通过观摩他人平时的教学来反思
现实中有许多课堂教学观摩往往是出于应付“上级教学质量”检查或为了“某场竞赛”而进行的公开课,这种为了应付别人听课而刻意的“做秀课”是很难有实效性。因此,为了发现问题,达到真正的教学反思目的,平时多听一些推门课,即听一些不带“做秀”成分的课,才有真正的研究性价值,才能真正收集到课堂信息的反馈(每周计划听1-2节推门课,每次听课之后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流)。对此,只有观摩者与被观摩者的关系完全是平等和互助的关系,具有相互信任的基础。
3、可以通过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的学生进步得更快,反思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熟,许多学生通过写日记或周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我们教师可从学生的周记反思中,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及学生对课堂的反馈问题,为我们教师自身的反思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为政治教师,我认为可采取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完成,让学生学会反思,并作为教学反思的参考。
总之,反思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然后知困”,有反思才会知不足,有反思才会明差距,有反思才会有超越,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真正成为学者型,专业型,研究型的教育者[3]。实践证明教学行为与反思行为有效结合,有助于较快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更能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论坛-2007(04S)-10.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44-01
生物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高中生物具有:知识点多,不易记忆;难度大,不易理解;知识面广,不易把握;实验多且要求高,不易操作等特点。生物学科在高考理科综合分值中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因此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所以,要上好生物课,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走进新课程,要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寻找一条适合教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具有新课程标准特色的教学之路,使高中生物课堂变成高效的课堂。我认为高中生物教学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对新课标高中生物模块的基础衔接的反思
对于如何开展好模块的教学工作,让学生顺利完成每个模块的知识学习,并做好高中生物模块的基础衔接,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努力:(1)上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因为一个模块反映了一个或者一组的主题或者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情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模块的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2)按照课程理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3)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对各模块之间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处理好各模块之间的相互衔接。
2.注重教学观念的反思
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喜欢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一节课黑板写得满满的,这堂课的确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内容正确,加之教师的口才也很好,所以从表面上来看的确讲得很精彩,但是往往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例如,进行课后测试时,很多考试的内容甚至考题都是上课时老师讲过的,学生答题的效果和没有讲过甚至没有学过没有多大区别。这样老师就会很纳闷,就会一味的去怪学生,骂学生,最后老师就失去信心,因为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好了,并且讲得好讲得坏学生考试出来的效果没有多大区别。这样的老师在教学上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他们不会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明白教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学观念的转变必须先行,从而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我在进行"自由组合定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课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一堂课上把我的讲解控制在10分钟之内,给学生讲解自由组合时一开始采用"棋盘法",在分清楚各种表现型所占的比例及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后,引导学生在以后做题时要多用分支法,在简单的讲解后让学生自主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计算出各种表现型及基因型所占的比例。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后的反馈和测试中,反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促使我在传统和现实的教学模式之间进行反思。所以,如果教师能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教学一定能取得成功。又如:在学习高中生物"有丝分裂"这一节的内容时,我提前做好教学案,要求各学习小组的学生在课前用橡皮泥把"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形态和染色体行为做出来。课堂上,我要求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描述各个时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我在最后再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事实证明,这样的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轻松,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记得很清楚,并能长久记忆。在高中走进新课程后,我在教学方式上的改变,都是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去探索和实践的。
3.注重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思考,不断总结,寻找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如:现在提倡的"271"模式,即一堂40分钟的课用8分钟讲解,28分钟让学生讨论学习,4分钟教师总结和引导学生做习题。还有"352"模式及其它模式。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例如进行"应激性"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我进入课堂后没有讲话,而是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自主讨论,在活跃快乐的气氛中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实际上我这节课讲得很少,学生很活跃,教学效果却很理想。
4.注重教学方法的反思
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方法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及教师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方法上。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4.1 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成绩不好的后进生更应该多加帮助、多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进步,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目标。
4.2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
- 下一篇:课程改革的方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