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贯彻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得新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高中阶段,尤其是从高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内容的增多,教学时间的缩短,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方法。与旧教材的内容相比,高一经济生活内容以前教学时间为一年,现在要求一学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高一下学期的政治生活旧教材放在高三才学习的内容,现在高一下期学习对学生是有难度的,在高中阶段还增设文化生活以及选修内容。从整体上说,比以前所学习的内容增多,学习的科目增多,总体教学时间缩短。为更加有效的课堂效率,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方法。
3、教材编写的特点,呈现的方式,增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教材编写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注重了理论知识与时代性相结合,融入了新知识,新观念。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旧教材相比,增加插图,图标,漫画、情景等,从情景出发,通过基于生动的案例,基于真实情景,基于启发性问题的设计中阅读探究。使学生入眼,入耳,入脑。通过启发提问,学习活动,综合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课本不仅是教材,更是读本。
4、新课程改革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人类知识总量的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学习型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一种美德,而起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同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活动的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多。培养具有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的能力是即将成年的高中生走向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强化意识,尝试成功,愿意自主学习。经常灌输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经常给学生讲一些高考状元,本校,本年级学习优胜者重视自主学习领先的实例,我在教学教育中还给学生讲法拉第自学成才的故事,讲门捷列夫艰难求学的故事,讲彼得大帝为振兴国家游历西欧学习技术的故事,唤醒主动学习,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知识,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空间,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笔者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创设高一同寝室的学生有的高档名牌手机,有的抵挡手机,没有手机的同学给父母打电话要买手机的情景,要求分析他们的消费心理,各自的消费心理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贴近学生的实际,有话可说,有措施可提。在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参与,并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感受成功,体验成功,推进学生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并形成习惯,愿意主动学习。
2、培养习惯,优化方法,善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关键点是抓住教材目录,课题,框题,了解主干,深层次是记录本课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疑难问题。正如布鲁巴克所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也正如于漪所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的过程。”
其次是听课的习惯,首先是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设计真情实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笔者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敢说,会说,善说,静思,善问,行动”的班级氛围和课堂氛围,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学习《公司经营与发展》这一框时,笔者创设泸州老窖兼并五菱酒厂,面对郎酒等白酒的竞争,面对打造白酒金三角政策,你作为领导者,职工,怎么做?你怎样评价他们的决策。贴近生活,大家踊跃发言,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建言献策,积极自评与互评。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经营好发展好公司上。其次,作为政治学科,在高一年级尤其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课堂笔记首先要记载的是本课的主体知识结构,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方便自主复习。
复习的习惯,特别要提醒和要求学生注意的是复习归纳整理成问题。使知识问题化。以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高层次甚至整个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也正如顾明远教授说:“21世纪的教育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敢想敢说,善于创新,也就是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有的是边做边翻书,有的是先看书后做作业,有的是先做作业后看书。我们倡导的是后两种,这样可以有效检测自己。并且对不熟悉的知识做到印象深刻。
3、了解特点,利用资源,高效自主学习。教材是由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组成。单元及序言简要告诉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课题及导言简述本课的主题。框题是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目题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辅助文,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是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或者对实例,资料,数据的引述。了解各自的地位及组成,自主学习,看目录,看课题,看框题,看目题建立整体体系,反看情景资料运用观点分析材料情景,这样做到高效的阅读教材,高效的运用教材。
善于利用《聚焦课堂》等参考资料,高效自主学习。根据知识构建,帮助建立学案,了解体系;根据疑难分析,提升学习分析能力;根据重点知识例题降解练习,做到先学后教,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4、开发资源,联系生活,快乐自主学习。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有手机,都有自己的QQ,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群。作为教师也可以加入到班级群中,共同关注的话题,参与其中,感受学生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快乐的学习。笔者在布置假期有关探究《投资理财的选择》《个人收入的分配》《身边的企业家》的活动时,把调查研究的问题,注意事项,在班级QQ群中,探究结果可以发到我的电子邮箱,也可以书面的形式。同时我也参与他们的讨论。这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经济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体会经济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当然在教学活动学中,也注重要让学生认识经济知识的实用性,能够用经济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快乐学习。
三、在新课程改革下,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注意事项
1、加强老师的指导,不断发现问题并修正完善。
篇2
关键词:师范生;学习观;调查研究
新的课程改革对于未来的新型教师——本科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以下统称为师范生)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策略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学习观是学习者对所学习知识的目的,内容及意义的认知理解。师范生作为统领教育未来的后起者,应当践行和推进教育改革的双重任务,他们的学习观必然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从业态度和方式。通过对师范生学习观现状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学习观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师范生学习观的建议,对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科学的学习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过程和方法
我们选取了一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大一至大三的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并在初步试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完善。调查时采用集中发放问卷,统一回收问卷的方式,分别从大一至大三实行了抽样调查,每专业每级发放问卷50份,文科500份,理科500份,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3份,其中理科522 份,文科291份,有效回收率为81.3%。问卷内容共设计题目23个,分别涉及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调查研究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习者的社会需求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而师范生在接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渐渐明晰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观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在问题“你目前的学习是为了什么”的统计结果:有38.2%的师范生的学习目的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深造打基础,32.6%的师范生选择了为将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目标注重实用、实惠,趋向近景性、直接性的考研和谋求理想工作。另外,有20.6%的师范生选择了提高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说明有部分师范生已经意识到能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还有4.5﹪的师范生选了其他,这说明少部分师范生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总体看,虽然师范生的学习目的个人化倾向比较大,但总体上是明确的,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二)学习策略
高效率的学习结果得益于有效的学习策略。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可见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学习者只有依据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学习的潜在规律的正确把握的前提基础上才能提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对“你最常用的学习策略是”调查结果显示:有48.5%的师范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一点是我们所期望的,这说明师范生在自身的学习道路上已经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另外,还有24.7%和11.4%的师范生认为学习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勤学多思,仅有6.2%的师范生选择死记硬背,这表明大多数师范生开始抛弃死记硬背,避免用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能够综合运用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学习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师范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和领悟程度。师范院校所开设的学习课程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学习的态度和质量。在对“你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的看法是”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8.2%的师范生对高师院校所开设的学习内容的满意度一般,不满意的人数占34.1%,很满意的仅占2.3%,可以看出,师范生对于师范院校开设的学习内容满意度较低。从进一步地访谈知,他们普遍认为当前所学内容更新度不够,与社会、生活的相关度的结合不够,跟不上时代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师范生学习观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部分师范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师范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师范院校的重视。结合新课改对于师范生学习观的实际要求和上述对于师范生学习观现状的调查研究所示,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和现代新型教师的主阵地,应当首当其冲的发挥自身优势,重新建构符合新课改背景要求,适合教育时代新环境的教育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和壮大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和健全师范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范生的从师动机,从而帮助和鼓励师范生塑造和形成良好的学习理念,激励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激情;改革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从多元化角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鲍玉静.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N].中国教育报,2001,09,10(3).
[2] 蒋亦华.我国高师院校学生观的分析与构建[J].江苏高教,2005,(2).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社,2003.
[4]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2.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三化学教学方向;高效率
一、新课程改革的简述
新课程改革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课堂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全面发展学生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生为基础规定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得以体现,提高了化学教学的质量,给社会培养出了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
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更明确,走向了对学生有利的教学之路。新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化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在化学课程的教学方面必须做到强调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决定他们的化学学习质量。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进度,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是对化学教学的障碍,所以化学教学中必须消除这些障碍,让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2.新课程改革中重视改变化学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基础,整体、合理地设置高中三年的教材,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高中化学不需要太多的、大量的化学教材,要整合学生用的教材,知识不要太分散,这样新课程改革中才能做到高中化学的高效性。
3.加强学生生活和化学课程内容的联系。新课程改革中要改变化学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按照学生的需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化学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化学课程本来就属于自然科学类,用不着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要以理解为目的,然后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确定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目标,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围绕着教学目标授课,就会大幅度减少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便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2.利用探究性教学。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无论是化学教学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有了对化学的兴趣才能学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化学课程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在化学实验中探究,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规律。
3.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提倡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谈到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又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灵活地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位教育家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在教学各个方面起的作用不同,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会影响到教学氛围。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扬教学民主,跻身优化教学组织机构。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要做到让学生没有什么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跟教师一起进行研究。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一言堂,学生不敢提出疑问,教师也不管学生的情况。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要消除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表示自己的热情,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有质疑,教师要善于倾听,在此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激励。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充满挑战,呼唤智慧的激励艺术。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浅谈了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以及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运用这些策略就可实现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海生.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高效课堂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12).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经验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4-02
经过长期实践,在我国高中化学课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试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人们在师资利用、师生课业负担、作业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在实践中也发现在教材的编制、教材的使用以及教学资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解决。
一、高中化学课改取得的经验
1.教师资源的利用
由于当前许多学校的内部存在着一部分教师资源被闲置的局面,故而在教师资源的利用中,需要不断挖掘教师的潜力,将闲置的教师资源挖掘出来;并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岗前培训,盘活这部分被闲置的教师资源,并将其运用到教师资源短缺的岗位中。同时,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可以进行“分学段排课”的方式,以此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每周实验课的课时数,最大化满足新课程的实施。
2.解决师生课业负担
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解决师生课业负担方面也总结出了相关的经验,首先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布置作业的水平,争取用最少的作业量就能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最后,学生要加强课堂学习,以充分掌握知识,更快更好地完成课后作业。
3.选课指导上的经验
由于教师具有指导并教会学生怎样去规划人生的义务,因而在选课指导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选课指导服务。一是,可以建立教师指导选课的制度,由各学科教师从头到尾地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并通过长期的跟踪来分析学生选课的科学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努力完成自己所选定的内容;二是,学校可以同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制定一套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向学生全面的介绍新课改的具体思路、规章制度、措施等,并详细地介绍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学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等;三是,学校要定期举办选课指导讲座,利用具体的案列模拟来分析选课的科学性,以此帮助学生能更加明确选课需认真考虑的因素。
4.作业处理上的经验
在对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作业进行批阅时,教师要将作业按照不同的作业类型进行分类,并从层次性、探究性、科学性、有效性的角度出发,从而实现对学生练习时间、难度及作业数量的“度”的把握。
5.教学方式上的经验
在教学方式上,首先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学习与理解,旨在教师能够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高中阶段化学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和积极的态度,因此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日后的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对于高中化学必修课来说,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和多元化同有限的教学时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故而,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选择最核心、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探究,并采用适宜的、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化学课改存在的问题
(一)1. 依据我国教育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来看,教科书的出版单位需要根据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材的编写。但是目前,在教材编制中由于编写人员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上存在的差异,故而无论是教材编写的方式,以及教材编写的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编写人员是第一次按照新课程的标准来编写教材,在时间上较为紧迫、任务也较为繁重。因此,编写出来的教材难免会出现知识点衔接不当的情况,即便是同一个出版单位,由于各学科编写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也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
2.教材的使用
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给予地方、学校充分的自,这其中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选课的内容等。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材,但是教材选择的决定权不在一线教师手上,而是各地方的教研员。由于一线教研员人员不足,加之时间紧迫,因此不可能对所有版本的教材一一进行仔细对比,这样就很难发现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容易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3.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并大力鼓励教师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学校均实行大班制教学,每个班级的平均人数达到六十人。过多的学生人数,减少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就算想转身都很困难就更别说进行分组讨论或游戏教学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难以实行新型教学法,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法难以改进,造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难以落实。
4.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短缺,一方面表现在实验教学资源的不足上,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高标准的要求下,学校实验室的开放性以及实验室的条件和实验资源都达不到标准。如实验器材缺乏、实验室建设不规范等;另一方面是教师资源的不足,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校要有充足的教师来应对选修课的需求,然而这一要求对很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来讲,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我国的教学体制一直处于被束缚的局面。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制度一直处于不明确的情况下,导致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底气,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拿捏不准重难点。因此,如何检测新课改下教与学的评价机制,成为影响新课改实施的一大问题。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同时也收获了较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成为普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尚未解决,作为学校而言就需要其采取各种途径或方法转变教师的观念,树立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教材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不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不相协调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当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随之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教师、学生、教材协调发展的教学评价新体系,不但要重视学生结果的评价,还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从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但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表面现象,流于形式,没有将评价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二)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很少,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不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严重制约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三)地理教育改革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要想实现地理教育教学的进步与飞跃,必须要有教育理论作指导,而当前的教学情况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理论做支撑,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有的教师不能把握地理教学广度与深度,难以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造成了地理教学的盲目性,不利于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地理教学,教师会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而且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和实践没有多大关系,使得地理知识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地理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同时发展个性。
1.重视实践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强调地理学科的特点,实施开放性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发现当地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和特点,自主写地理调查报告,同时还能让学生自主收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信息等,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之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文明旅游》这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在谈谈看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实现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内容不同,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初中地理主要描述了地理景观,而高职地理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时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积极思考,掌握更多有效的地理学习方式,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按照学案自主预习,学生自己提出观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研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发言,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之上,通过学生发言引起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和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3.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灵活多变
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广阔的自然天地和人文景观,很多知识有着直观性和趣味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其中包括挂图、多媒体设备、幻灯片等,还可以发动学生自主设计切实可行的学具,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团结就是力量,每一个地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和组内其它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成长提高。另外,教研组要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制定相关的教研制度,如集体备课和听评课制度,使每一个教师的能力都能得到不断提升。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广大教师要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地理教学的特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手段,突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完美地渗透到实践中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会求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宣霖.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初探[J].大观周刊,2011(47).
[2]何玉红.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课堂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2).
[3]陈继文.新课程下地理有效教学途径初探[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3).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发展计划校长支持性环境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学校发展计划则是一套从国外引进的比较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联系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际,正确地履行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职责,为新课程改革营造一个适宜的管理环境,去统领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软肋——新课程改革需要寻求一个支持性的管理环境
较之以往,新课程改革的确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当新课程改革实施到了一定深度,触及到学校的文化、制度、管理理念等深层次问题的时候,教师们就会感觉到无奈和无助。教师们迫切需要一个为他们提供开放的、自由的,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的管理环境。然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软肋就是一个从制度层面、从学校整体出发的管理良性环境没有先期建立起来。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也能够对原有的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管理做局部的改革,但显然这样的做法是被动的和辅的。解决这一软肋的关键人物在于学校校长。校长必须为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支持性管理环境,这对校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
在新课程改革中,校长的关注点在哪里?何为校长应为之事?这些问题应引起校长足够的重视、思考和正确定位。校长应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主动者,去统领全局,去寻觅和建立一个能从学校整体上,从制度层面上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学校管理环境。学校发展计划无疑是一个可供校长选择的较为理想的选项。
二、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适合并能够支持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还是新课程改革,都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文化、社会的相同背景,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其底蕴和渊源是一致的。
两者所处的层面不同,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显然,前者对于后者是一种根本性的支持,能为后者提供一个适宜的良性的管理平台,一种安全背景,一种自由氛围,一个制度支撑,一种生长的“土壤”。这正是前期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所缺失的,是许多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寻觅和建立的一个新的学校管理模式。而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是可以在学校发展计划的技术及理念引领下建立起来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
三、新课程改革应成为学校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关注点——校长要制定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
总体上说,旧的管理理念及模式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在全国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管理层面引入了学校发展计划。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必然要把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热点来关注,从而制定出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一)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过程中,校长必须明确和处理好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如果从学校管理学角度来考查这两者关系的话,学校发展计划引发的学校管理改革必须承担起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性管理环境的历史使命,即在学校发展计划下学校能形成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通的全局性的管理制度、工作平台、文化背景,去正面服务新课程改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主动统领和倡导新课程改革,使校内形成一种新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纳入视野。一方面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全过程中必须深切关注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不能将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割裂开来,学校发展计划不应是充当一个被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角色,而应该做新课程改革的主角,将新课程改革主动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计划当中去,从学校整体层面去规划和推进新课程改革。(二)既然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学校发展计划就可以也应该要有意识地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策略、行动纳入到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使这两者同步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交融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在学校发展计划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上,应该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任务加以体现,并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得以落实。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目标体系去构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去推进新课程改革。比如,第一步可以是建立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目标一致的学校管理制度,第二步是围绕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抓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第三步回到课堂上来,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要在学校发展计划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宜于新课程改革的自主管理机制——校本管理机制。所谓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是学校组织有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并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校本管理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学校的管理是否立足于学校的根本,从学校的本色出发,进行自我管理;二是学校是否有能力、有权力、有责任进行自我管理。学校发展计划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等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第一个问题,同时也对第二个问题提出了匹配性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学校能从学校的本源出发,从当地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学校的条件、问题和特色出发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学校的本源是什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什么?学校的发展条件和问题在哪里?学校需要如何定位?学校需要配备怎样的教师?培养怎样的学生?诸如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很好地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配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修,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管理。(四)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
篇7
一、文化心理积淀不足
课程具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品质与特点,课程改革必然以社会文化的变革为基础。而社会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与制约,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发展所引起的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完善,由心理定势、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构成的社会文化心理,不仅影响着课程改革的信念、路径与方法,而且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度、难度与效果。旧课程能否顺利地退出历史舞台、新课程能否成功地进入主渠道,主要取决于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心理的积淀程度。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心理积淀不足的现象与问题。
1.“应试教育”的文化传统
在我国, “应试教育”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根源,这是今日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性、根源性因素。它使许多人包括教师、学生、家长都固执地坚持“榜上无名、脚下无路”的信条,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十分异常。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普遍存在的心态、思维方式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分数的至高无上。为了维护教师的这种权威与尊严,为了保证分数的只升不降,似乎一切手段、措施都是必要的,都具有“教育性”。显然,这种“应试教育”的怪圈与“幽灵”,绝不仅仅是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形式与教材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关于教育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心理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与束缚,主要是这种顽固的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心理定势使然。无疑,不打破这种文化心理传统,新课程改革则无从谈起。
2.功利主义的价值心理定势
在人们已定势了的观念中,教育俨然是 “敲门砖”、“点金术”。于是,教育与金钱、职业、地位、权势建立起了稳固的、强有力的连接,并形成稳固的心理定势,使人们无不对之求之若渴。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们,无不不惜任何代价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而这种“最好的教育”无非是能求得功名、获取利禄的功利主义教育。它追求的是外显的名与利,而不是内在的魅力。任何与功名利禄无关的教育,不仅被视为“装饰性的”、“没有用的”教育,而且必然被“淘汰出局”。这种作为获取功名利禄手段的教育,虽然具有显赫的地位,但因其放弃了神圣的内在尺度、标准与追求而丧失了教育的根本性依据。无疑,不消解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心理定势,新课程改革则无据可依。
3.本质主义的课程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转换对课程改革具有决定意义。它不仅影响人们对课程的认识、态度与行动,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人们是否接受、认同、执行某种新课程范式。在课程品质上,本质主义坚持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逻辑以及准确无误的标准、毋庸置疑的结论,使课程呈现出 “确定性”、“权威性”品质及稳定的、永恒的特征。在课程目标上,本质主义坚持以承传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全部的内容,要求学生只牢记所谓“现成”的知识,形成规定的技能。于是,承传定论性知识,成为学校课程当然的旨趣。这种“基础性”的课程旨趣,降低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只局限于低层次的认知领域,缺乏高层次的情感、态度、思维、行动等方面的依据,诸如创造性、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现代人才必需的重要素质,明显缺乏培养平台与机制。在课程实施上,本质主义坚持决定论与反映论,课程实施被定位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遵循一种僵化、肤浅的“输入一产出”的运行程式,只关注接受、掌握、认同、服从等指标。这种只认同而不批判、只掌握而不生成的逻辑与目标,不仅扼杀了学生发展的无限潜力与可能向度,而且剥夺了学生学习乐趣与兴趣、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并对学生的心理、精神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显然,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完全无视学校课程的发展性、创新性、建构性的特点与机制,造成了权威主义的教育逻辑与塑造、加工、驯化式的教育途径及方法。千百年来,教育过程中严重的异化现象与效果,无不是本质主义课程思维方式使然。无疑,不转变这种本质主义的课程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则无路可行。
二、教师准备不足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效果。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表明,缺乏能 “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使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准备不足。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准备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适应”与“不符合”两方面。“不适应”是指教师在主观上存在的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差距。“不符合”是指教师在客观上存在的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差距。“不适应”与“不符合”突出地表现为教师在对新课程认识上、态度上、行动上、方法上、素质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主要不在于对有关课程政策与形势变化的了解,而在于更为深层次的文化观念的变革,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发生的心理定势的调整、思维方式的转换。我国新课程改革严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不适应新课程教学,而且很难恰如其分地把握新课程的真谛、使命与方法。尤其是实质性、系统性培训的缺乏,使教师对新课程明显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现象。新课程所面临的严峻的时代背景、形势与问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新课程更为深刻的理论基础、内涵与使命,没有得到自觉的领会;新课程在品质、目标、模式、语言等方面的显著突破,没有引起普遍的共鸣。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的、浅层次的对课程管理政策、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方面变化的把握。另外,还存在对新课程的某些理念的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的认识与理解,诸如将新课程与以往课程及其教学完全对立起来,将实践活动、自主课堂、探究学习、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新名词与新术语看做是新课程的根本属性、品质与标准等。
受制于积淀已久的 “应试教育”的文化传统、心理定势,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普遍存在怀疑、忧虑与观望的心态,而且还有部分教师将新课程视为制约提高升学率的障碍与负担,排斥新课程改革,在态度上、行动上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要求。具体地说,在新课程改革中明显存在两种消极的态度与行为:应付性态度与行为,即对新课程改革表现出一种不够严肃的、不以为然走过场、摆样子;排斥性态度与行为,即对新课程改革表现出一种畏难情绪与态度,对新方案、新教材、新方法,因缺乏理解不能实施,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的理解不深刻,依然坚持沿袭久远的“确定性”课程逻辑、“基础性”课程旨趣与“认同性”课程品质等古旧思维方式与信念,以及“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等传统模式与方法,从而造成新课程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与困境,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难以落到实处。
2.方法不得当、能力不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除了需要教师认识深刻、态度端正、行动积极外,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巴甫洛夫曾指出: “科学随着方法学上获得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更广阔的眼界,看见从未见过的事物。” ①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明显缺乏有效方法、措施以及驾驭能力。由于认识上不深刻,教师不仅意识不到新课程改革在方法学上的重大突破,而且缺乏自主的、成熟的、恰切的方法与课程教材处理能力。在我国,教师作为 “权威依赖”群体,没有自主探究的权力、习惯与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权威依赖”造成教师思想惰性,只关注权威的结论与方案。教师不仅期待而且依赖课程改革专家“”的方法,严重缺乏独立思考与主见,甚至离开专家就不知所措。面对各执己见、五花八门的学术观点与方法“药方”,许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如不能正确处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课程资源的恰切性问题,漫无边际地开发课程资源,造成课程资源泛化现象;不能正确地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无限制地扩展学生自主活动空间,造成课堂边界模糊倾向;不能正确地处理教师职责与学生需求的关系,过度诠释、片面地夸大学生的中心地位,造成师生角色错位倾向等。显然,方法不得当与能力不支持,造成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机械模仿等现象。
三、摆脱困境的路径选择
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单纯的课程政策调整、内容更新或教材变换的问题。作为一种从指导思想、目标、体制、结构到内容、模式、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发生全面、深刻变化的改革,新课改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艰巨的课程建设工程。因而,新课程改革需要进行充分论证、探索、积累经验与准备条件。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与思维方式,明确课程与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视野、立场与逻辑
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任何领域的改革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实践活动的历程表明,无论多么完善与美好的改革方案,都会因为落后的、不合时宜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制约而落空。今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施过程也是因为明显缺乏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转换,从而造成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重阻力以及传统课程与教学认识论的强力反弹。因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与思维方式,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尤为迫切。转变观念与思维方式必须明确三个问题:什么人转变观念与思维方式、转变什么样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和怎么样转变观念与思维方式。
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只是教育政策制定者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所遭遇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制约与困境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思维方式对新课程改革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阻力,因而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消解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思维方式,建立起与当代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精神相适宜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思维方式。
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应是空洞无物的套话空话,而应是内涵明确、指向具体、有较强操作性与指导性的改革路线与方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乏转变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呼吁,但具体要扬弃、建构什么样的观念与思维方式,不仅不十分明确,而且缺乏广泛的认同。今日的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转变 “应试教育”及其所造成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的成才观,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价值理念。
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可能是通过行政命令而立竿见影的事情,但也绝不是遥遥无期、无能为力、顺其自然的事情。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需依靠制度制约与政策引导。目前,转变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行机制,完善教材审定制度、考试制度,强化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的改革决心与信心,使全社会各个领域了解、接受、认同、支持新课程改革。
2.建立恰切的课程改革方法论
改革意味着重新选择。在改革过程中,改革者不仅要合理地解决 “改什么”的内容问题,而且要恰当地解决“怎样改”的方法问题。“怎样改”的方法问题对于改革能否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学校课程改革中普遍缺乏的恰恰是对“怎样改”的方法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课程改革常常只是局限于目标、教材、内容的更新与调整。方法问题应成为今日的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必须正确面对与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方法问题,必须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新课程改革是具有较强专业化品质的教育改革,即“内生性”改革。新课程改革能否解决、摆脱形式主义的问题与误区,关键在于积累丰富的“内生性”改革经验,并从“外推性”改革转向“内生性”改革。其次,课程改革必须在解决、克服所诊断出的问题与弊端的同时,保持、继承已有的优势与经验,走“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再次,课程改革必须改变教师的“中间人”地位,赋予教师改革自主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专家课程”转变为“教师的课程”。新课程改革能否解决、摆脱改革主体边缘化的问题与误区,关键在于积累丰富的“草根型”改革经验。
3.转变传统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逻辑,建立“研究与发展”型教师队伍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生;教师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它是课程本身及教学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教育部对课程改革进行新的要求,它要求重视先进理念对课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渗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
新课程改革不是打乱已有的教材,而是要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到课堂中去,推陈出新,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懂得学习,获得基础知识,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一切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全脱离传统的传授者、演讲者的独有身份,要脱离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让自己参与到课堂,深入到学生,一起去感受、去认识、去探究,跟学生有效的互动,有效的分析讲解。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组织能力、较强的表达力,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把主角的位置还给学生,学生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以致用。现如今不是只注重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就成了一个发现者,开发学生的潜质和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这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知识。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具体的实施者。教师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质量。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无限大的发展平台,让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要遵循这一理念,向更好的方向努力发展。
通过新课程实施改革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求。作为新一代教师应加快步伐,跟上新教学改革的脚步,积极展现自我。
篇9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发生变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被重新界定,教学结构被深度调整,以提升化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强化崭新的教学理念,昭示教学改革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总体水平。例如,在高中化学教材的“必修一”中,第一章的主体内容是:从实验的角度探究化学知识,也就是说,应依靠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倡导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教学要求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教学要求。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实验器材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实验课的效果不好,或没有开设较多的实验课,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点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教学要求,即实验既是一种颇具画面感的教学方法,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培养他们的钻研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方法更具创新意识。最终,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教学评价体系发生改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标准不仅在于学生的成绩,更在于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就评价方式而言,则专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和个性化的发展,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以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从而适应当前的评价体系。
4.设计相关的课程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目的不仅在于升学等,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有更加长远的追求,并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后续发展上。所以,在设计相关的教学理念方面,应高度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从而实现学习服务生活和社会的目的。基于此,在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相关课程理念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崭新观念
1.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视。由于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应将化学知识教学与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并使之相互补充。此外,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须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既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又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强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改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就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具体包括两点。其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引导者角色,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教育观念,在教学的同时,对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好的现代化人才。
3.进行探究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愿、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并认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进行指导,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4.将技术融入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具体到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以及利用资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网络下载相关的文件、图片和视频,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又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10
>> 新课程与改革 我与物理新课程改革――探究的历程 我校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 我与新课程 教师与新课程改革 语文新课程改革伴我同行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体验 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谈谈我眼中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我收获了许多 新课程改革问题之我见 我为新课程改革着急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与教师评价改革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试论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建模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 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 新课程改革与开放的精神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我与新课程改革 我与新课程改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一、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四、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五、采用切合实际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关键词】师生关系面向全体现代化手段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面对 21 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挑战,相继确定和实施了新一轮的教育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我国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教育体制改革被提上了日程,新课程改革也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展开,通过多年的课改与实践,我充分认识到了,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自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老师参加了各种集体培训并阅读了许多课程改革的有关书籍,坚持学习的同时并及时总结课程改革。通过五年的学习、培训、研究、思考,我们的教师都开始有了新的理念。课程教学的呈现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很大转变,并且确立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既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也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实施,既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与欲望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在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更充分的体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兴趣高涨、思路活跃,恢复了活泼好动的天性,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潜能也得到了最大开发,时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气氛也变活了,学生们开始喜欢新课程,适应新教法了。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回归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提出问题、经过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则退居为配角,不外乎起到服务、点拨、引导的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课程改革要成功,前提是教育要创新;如固守旧有的教育模式,课程改革必然夭折。
在这几年的课程改革工作中,我积极地把课程改革精神贯穿于我的课堂教学之中,再加之我的及时总结也算是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是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之中,我力求打破传统的封闭、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使人回到本位,开启他们的思维潜能、培养其创造力、发展完善的个性,具备迅速适应环境的心理素质,拥有丰富深沉的情感世界,并能与其他人密切合作,精诚团结,有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真正了解自己并具备再度发展的基质。总之,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生机勃勃、能独立开辟一片片天地的新世纪人。
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是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三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落实好新课程改革,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1)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要塑造别人,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如果有了比较高的文化品位,高尚的美德修养,就能影响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在思想道德方面,要让学生以教师为楷模,比理想,比正气;在学习上要以教师的敬业精神为动力,比成绩、比进步;在生活上以教师的高雅、朴实、庄重的形象为镜子,学会时常对照自己,修正自己。
(2)丰富的知识水平。教师必须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熟知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同时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拥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要的青少年心理学知识。
(3)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自身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超越自我、控制自我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要有健康的心理,要保持较为沉稳的心态,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多方面的教育能力。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了解、赏识学生的能力,组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等等。
四、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更细的关爱,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采用切合实际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的需要,我们尽量运用教学媒体。视觉型媒体如投影仪、幻灯机;听觉型媒体如录音机、语音实验室、组合音响、无线电广播;视觉型媒体如录(放)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教育性、知识性与艺术性为一体,有助于发挥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今的教学现状是英语多使用录音机外,大部分的学校、尤其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学校基本上不使用媒体,仍然是一本教材、一个备课本、一支粉笔、一名光乎乎的教师。这必然会影响课改的推行。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增加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资金投入,加强教研、教学设计实践,尽快建立起现代化教育教学系统。在没有完善之前,也应该多使用已有的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之类。在有条件时,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教学实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