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每个人的脑部都分成了左右和右脑,并且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是可以激活我们的脑部组织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脑潜能开发---左右脑思维训练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脑潜能开发---左右脑思维训练方法
1、训练数学逻辑
家长对孩子进行数学、逻辑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开发左脑的目的。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早,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相对较迟,因此,抽象思维的训练要采用形象、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说,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数一二三四,而是让孩子数苹果、数鞋子等;学会了数数,再学加法和减法等运算。学习运算也要与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如与具体情景相结合,孩子容易接受。具体的运算会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等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再着手训练孩子的推理能力。
2、锻炼右手
手与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脑发达,手也就灵巧。反过来也一样,手锻炼得灵巧了,相应的大脑半球也就更发达,手巧则心灵。右手由左脑主管,经常锻炼孩子的右手,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左脑。锻炼右手的机会很多。拍球、弹琴等,都能锻炼右手,对孩子来说,锻炼左脑最好与游戏结合起来。
3、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锻炼孩子语言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多听、多说、多读。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神话、寓言、诗词、童话等。多听可以积累词汇、领会语义、熟悉语境。父母也可以经常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编故事,续故事,复述故事。编、续和复述故事除了锻炼语言能力外,还锻炼孩子的逻辑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因为故事的先后展开,都有内在的逻辑。适度地让孩子早一点认识汉字,及时地打开獐自己获取知识的大门,让他们提早阅读,这对锻炼语言能力、广泛接受知识很有好处。要给孩子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多接收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多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训练,这对开发左脑是很有好处的。
右脑思维
右脑思维者指的是一群惯用右脑,右脑比左脑发达的人。右脑思维者一般左撇子占多,因为右脑支配左半身,左撇子惯用左边肢体。一般人都是惯用右手,所以左脑比右脑更加发达一些。右脑思维属于感性思维方式,因为右脑负责图画、音乐、韵律、情感等分工。
右脑思维者的特点:
右半脑发达的人在知觉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强一些;而且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强一些。在各种动作上相对更敏捷一些。
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
右脑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有些人身上,直觉思维甚至变成一种先知能力,使他们能预知未来的变化,事先做出重大决策。
左脑的记忆回路是低速记忆,而右脑的是高速记忆,左脑记忆是一种“劣根记忆”,右脑记忆则让人惊叹,它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刺激右脑。有意识的调动左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是开发右脑的有效方法。
五个非常棒的儿童右脑开发训练小方法
一、刺激指尖法
可以把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即掌管这块肌肉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
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练习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
二、借助外语开发右脑
美国神经科学家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三、体育活动法
每天跳上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的让左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的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四、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的能力
要教孩子指物画画,指物说词。有时我们会见到,一些家长让很小的孩子背古诗,孩子非常流利的背诵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然而他并未见过鹅,也未见过鹅悠然浮水的样子,这样只能在左脑中留下一些文字符号,非常不利于想象力的开发。应该到农庄,至少到动物园,在形象场景下学这首诗。孩了再背诵这首诗,头脑中出现的不再是一些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生动的景象。
五、借助音乐的力量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右脑开发的七个训练方法
(一)脑波放松训练
首先,我们要对脑波有个初步的认识。人脑中有许多的神经细胞在活动着,而呈电器性的变动,也就是说,有电器性的摆动存在。而这种摆动呈现在科学仪器上,看起来就像波动一样。这种脑中的电器性震动我们称之为脑波。用一句话来说明脑波的话,或许可以说它是由脑细胞所产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由于电子工学的进步,脑波的周波数也得以用仪器测定。国际脑波学会就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定为α(阿尔发)、β(贝塔)、δ(迭尔
塔)、θ(西塔)之名。(相关文章推荐:你知道脑电波吗?)
当阿尔发静态波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α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充满灵感及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相关文章推荐:α脑电波相助,轻松学习速读)
“脑波放松过程”是放松感官,聚集体内能量,诱发阿尔发静态波,从而进入大脑幻想与创造空间的过程。这是右脑学习最为关键的淮备阶段,因为一旦思维进入阿尔发静态波状态,就会快速接收影像,挖掘出储存在潜意识深处的东西。越放松,呈现的影像也就越多。达到完全放松,要过七关。学会放松会让你受益匪浅:让身心逐渐包围在爱里、冷静沉着、快速恢复到最佳状态,说明找回记忆中的影像。
(二)眼睛训练
眼睛训练威力无穷。双眼的刺激能够对视觉、记忆、情感、思考、创造力,甚至直觉产生巨大影响。眼睛训练会启动整个大脑,这是因为每只眼睛都连结着大脑的左右两侧。每只眼睛的视觉接收器右侧都与左脑相连,而左侧则与右脑相连;右边远处的视野靠左脑来形成,而左边远处的视野则靠右脑来完成。中心区域由左右脑共同完成。(相关文章推荐:快速阅读训练中缓解眼睛疲劳的方法)
眼睛运动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①增强聚焦能力
②提高浏览速度
③刺激大脑发育
④加速回忆搜索
⑤整合左右脑
⑥提升敏感性
(三)视觉影像训练
视觉影像训练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训练过程,可以激发观看物体后像或者负像的能力。什么是后像呢?当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这种现象叫做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像和负像。正像在于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痕迹。如在暗室里把灯点亮,在灯前注视灯光三四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看见在黑的背景上有一个灯的光亮的痕迹,这就是正像。因为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同样的“亮”的品质。随着正像出现以后,如果继续注视,就会发现在亮的背景上出现一个黑斑的痕迹,这就是负像。因为它保持的“黑”品质和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亮”品质相反。如果用的是彩色刺激物,例如对一个红色的四方形注视一定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张灰白纸上,那么在这张灰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蓝绿色的四方形。这是负像,因为它保持着与原来效应刺激物(红色四方形)互为补色的(蓝绿色四方形)色觉。但是,在彩色的视觉中,却很少有正像出现。
后像能够启动用于影像记忆力的主要视觉中心。将正像转变为负像,然后再将负像还原为原始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你正在训练自己的思维像照相机一样工作!后像还可以通过帮助大脑思维形成更加清晰的影像,提高视觉能力,打开统领记忆力,直觉能力和创造力的右脑潜意识区域。黑白后像会提高视网膜杆体细胞的功能;彩色后像则会加强锥体细胞的功能。这是右脑教育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因为学习者可以立刻亲身体会到它的效果。(相关文章推荐:视觉停留和快速阅读的关系)
(四)思维影像训练
思维影像训练是一种超凡的训练过程,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二维和三维的影像。通过训练,影像变成融合全部感官的,全息的、有型的图像。大脑思维是灵魂的实验室,在你的思维影像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你就可以运用思维,在实践之前,慎重而具体地想象一番。(相关文章推荐:在大脑里画思维导图)
进行这项训练的目标:
①训练在大脑中形成影像。
②用各种感官来体验影像。
③从各个角度观看影像。
④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和改变影像。
(五)观察训练
观察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双眼以捕捉到更多的细节。观察得越细致,记忆越清晰生动。观察训练是以“右脑潜意识处理所有资讯,左脑有意识处理所有资讯”这一原理为基础,有利于增加左右脑处理资讯的数量。(相关文章推荐:五个方法练习你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六)记忆连结
记忆连结中包含了有次序性物体。一般来说,顺序记忆主要靠左脑完成。(记住,左脑负责线性,逻辑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通过一个“趣味故事”连结模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右脑也引入其中!(相关文章推荐:连锁记忆法)
(七)影像记忆力/速度阅读
影像记忆力指的是,在瞬间同时记住几件事情——按顺序或者随意。我们通过图片、形状、词汇、句子、数位等等来进行训练。虽然这种快速记忆一直被视为是右脑的职责,但这里的游戏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大脑左右两侧共同发展——右脑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影像,然后通过语言、绘画、行动、玩耍来增强左脑的功能。
篇2
一、让学生想学、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会学,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大大的益处,怎样做到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认为: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强调学生参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更为重要。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他们就会积极用脑去想,千方百计地探求其中的奥妙,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 只做到让学生想学还不够,还要使他们会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辨证施教,而且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方法,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飞跃,这是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而动作思维就是具有较强体验性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教学情景,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探求知识的乐趣。如:教长方形面积时,让学生画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量完后,引导他们思考,沿长方形的长边和宽边摆的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厘米数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铺满长方形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和宽的乘积。通过这样实践操作,学生手脑协同活动,不仅领悟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知识。新旧知识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任务。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利用截补法使其变为长方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了,这样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去,完成新的知识的同化,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一类知识的方法,特别使学会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如教学数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除数是什么数,能否把除数变成整数,怎样变,被除数呢?学生完成了再讨论,两个除法算是的商一样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很快悟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初步学会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逐步学会“会学”。
二、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及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数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用插图 小学语文课本,大多图文并茂,在教学中,要注意配合课文,充分利用插图,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美丽的公鸡》中教学“得意洋洋”一词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首挺胸,嘴巴张大,双目圆睁,尾巴高翘。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请一位同学表演公鸡的神态,另一位同学表演“得意洋洋”的神态,同时让其他同学细致观察并比较两位同学表演的神态相似与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得出“得意洋洋”原来就是骄傲自满的意思,从而从具体形象中记住了这个词,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二)寻找空白 文章中,常有些“空白”,倘若找准了这些,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去填写这些“空白”,则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受益匪浅。例如:《粜米》一文末段的省略号,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个“空白”,循着“如果不粜,会怎样”的思路,展开想象,并与粜了米作比较,会得出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形成画面:米价还会跌,地主逼上门,债主来讨债,短工要工钱……通过这些画面的理解分析与判断,认识到即使米再好,价再低,也不得不粜。通过启发思维,想象旧毡帽朋友粜米所得的或多或少的钞票后怎样安排艰难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中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篇3
学习成绩差,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兴趣,没信心,作业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老师认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家长认为是孩子贪玩,甚至是多动症的问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其实,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学习障碍所至。所谓学习障碍,简单说就是不能学习,其显著特征就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听、说、读、写、算等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的成绩低下等现象,本质上说是学习成绩与智力不匹配。
儿童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机能不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心理或环境等因素造成儿童基本学习技能的失调,具体说就是听、说、读、写、算等技能失调。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大家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技能的形成一方面与个体知觉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可以通过特殊教育和特殊训练方法加以改善的。
南通市博远少儿智力潜能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殷伟老师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并结合中外理论及专家的精华,摸索出一套完整的青少年测试训练方案。这种教育方案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独特性和科学性。
儿童学习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加以区分就无从治疗,无法训练。按学习能力划分,可以把学习障碍分为视知觉――动作统合障碍,听知觉学习障碍,阅读障碍,数学能力障碍及注意力障碍。一般来说判断儿童学习障碍,需要多学科协作,由专业人士通过教育测试进行诊断。所以学生在进入博远教育培训中心课程前,会进行一项系统的能力测试――殷氏推力测试,准确了解其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及不足。然后根据青少年能力水平的差异,制定出适合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学习方案。整个过程就如同中医会诊,中医在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之后,诊断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在5~7天的基础治疗之后,进行复诊,医生再根据这一阶段的治疗和病人的具体情况,对药方进行调整;在又一个5~7天的治疗后再进行复诊,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与治疗情况重新开方。循而往复,直至病愈。
殷氏开智教育的教程亦是如此。在经过对学生系统的测试分析之后,针对青少年能力水平的差异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的训练方案,如同中医开药方,首先制定出5~7天的学习训练方案,在经过一周左右的训练后,及时地进行“复诊”,依据学生适应及训练情况,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周而复始,经过六个月的训练之后,会看到学生入训前存在的问题逐渐得到纠正与提高。这种教育训练课程与中医更为相近的一点便是――对症下药,针对的是具体的症状,找到症结之所在,在根本上对学生进行纠正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如美国福曼学校的罗普尔所说:学习障碍儿童只是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与其他人稍有不同而已,只要教育者找到了钥匙,就能把他们带到任何地方。
曾经在中心培训过的王聪,入训时是三年级的学生,玩什么东西都特别灵,家中的电脑、电器都会摆弄。可是一到学习时就像换了个人,写作业拖拉,写字经常多一笔少一划,算数不是忘记写得数,就是抄错数字,上课老是搞小动作,东张西望,不注意听讲。妈妈着急,给他请家教也无济于事。
经过博远培训中心的老师测试后发现王聪的智商为100分,属于优秀。但是其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只相当于7岁,属于儿童学习障碍。这样一个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儿童要学习三年级的课程,就会遇到视知觉记忆和书写的困难。这一障碍会妨碍他上课专心听讲,妨碍他对数学竖式题的计算,导致他粗心大意,最终出现了所谓贪玩、懒惰。
对于这种学习障碍的孩子,家长应及时了解学习能力上的弱项,并采取补救措施。经过博远少儿培训中心的教师6个月字词记忆训练和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训练,王聪的这两项能力达到了现有课程要求,学有进步。
王聪的变化足以说明,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培训课程的6个月中,中心不仅安排基础的训练课程,还安排了F1赛车、外出游学等多项实践性训练,在活动中锻炼孩子的胆量、视动统合协调能力、思维反应的灵敏度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中心课程还安排了外教课程,外教并不是教授语法、时态等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地点也选在公园、茶馆或户外,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同时,在寒暑假期间,还将有针对性的安排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让孩子在游乐中纠正不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提高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殷氏开智教育――殷氏学习训练法源自南通市博远少儿智力潜能教育培训中心的创办人殷伟老师。在江苏省第二届民间发明创新奖评选中,殷伟老师以其独创的“开智教育法”喜获二等奖,并被授予“江苏省民间优秀发明人”称号。独创出的一整套青少年测试及一对一训练方案,包括极富独特性的“殷氏推理”、“殷氏学习训练法”、“殷氏思维训练法”。
殷伟本是一个拥有10多项发明专利的发明家,源于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培养儿子的深切体会,开始关注并探索兴趣教育这一全新领域。在培养儿子殷超的过程中,殷伟更是充分发挥兴趣导向,使孩子通过获得成功体验来不断激发兴趣,挖掘学习的动力。小学四年级时殷超就获得第九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5岁那年,独立意识和自主性很强的殷超赴英国牛津留学。对儿子教育的成功,引得不少朋友把自家的孩子托付给殷伟,请他帮助拓展思维,殷伟的培训方式很特别:在卡丁车玩耍的潜移默化中锻炼了注意力、胆量和协调能力;外语课选在公园、茶馆或户外上,不知不觉中“哑巴英语”开口了;生活丰富多彩了,写起作文来也自然流流下水。如今,6个孩子全都获得江苏省创造发明一等奖,其中一人获全国金奖,并相继考取清华、北大、南大等重点院校。
在博远少儿培训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整洁空间内,有8名富有经验的南师大毕业专业老师每天带着孩子们探索未知的世界,开发自身潜能。他们不会急于求成,培训内容与语数外无关;他们“功夫在诗外”,学生成绩能在短时期内显著提高;他们更加着眼长远,学生的道德品格、为人处事、行为习惯都逐步改善。原因何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帮助学生挖掘出理解、联想、创新等诸多潜能,在对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手段灵活运用中,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实现从学习成绩到思想状态的全方位优化。
目前,兴趣教育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南通市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原南通师院院长易国杰教授在亲身体验了殷氏学习训练法后认为,殷氏学习法从兴趣入手的理念和做法最值得肯定,也是其价值所在。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进行探究,形成系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开拓智力,取得很好的效果。
篇4
【关键词】培养意识;激发动机;发展思维;树立品质
创新能力是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新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指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而动物不能。”【二】,“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这是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的。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落到实处,所以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
1、营造自然放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没有生理的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造。
课堂上要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景观,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践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
2、激发和培育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好奇心,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进学习的进程。”【四】
激发好奇心的常用方法有:
(1)创设故事、游戏的情境。如学习体积概念时,可以巧妙地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学习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熟悉的烧饼入手。学习等量转换时,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2)创设合作竞争的情境。如学习小数乘除法简便运算时,我让同桌分别用一般的笔算方法和转化的简便方法算,从竞争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到简便计算的优越性。
(3)创设有趣的练习。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设计在“1、10、100”三个数的后面添上适当的计量单位,使这三个数相等,再要求学生用同一个单位把上列各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出小数的性质。
(4)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激情,带着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创新。
(5)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求知。不仅教师设疑,教师还应有目的地创设一种学生们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存在足够的创新机遇。
3、实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教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五】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再创造方法。
(1)独立创造。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
(2)合作再创造。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努力渗透合作意识,因为合作模式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对那些答案多样、思考出现困难、涉及面大的问题适宜采用小组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班级适当的交流取得共识。
(3)指导再创造。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点拨。数学教学应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为学生创设一个各抒己见、大胆提问、干说敢想的交往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激活思维,鼓励求异、启发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六】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例如:在一堂计算教学课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28+17×2.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能不能用(7.5+2.5)×(28+17)进行计算?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的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会告诉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随着教师简单的否定,在羞涩中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被扼杀掉了。而有些教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首先表扬学生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意性,再提出是否存在问题?有无解决的方法?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意识,从而通过研究发现了多种较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1)原式=7.5×17+17×2.5+7.5×11=(7.5+2.5)×17+7.5×11;(2)原式=(7.5+2.5)×28-2.5×11;……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创新的欲望。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磁带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极为重要的。还是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利用分小组合作的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创造动机的激发,并不只局限于某一部分特定的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动机,是历史富于每一位教师的使命。
三、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的意义。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1、条件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1)创设情景: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七】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有意识的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布置问题情景,可以用讲故事、放动画、设置情节等手段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之中。案例一: 课始,老师设计如下动画:(用课件演示) 绿草如荫的在森林里,小动物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旁。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 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边疆不断地数下去,每一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正式开始,只听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它们是怎样很快作出判断呢?”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这样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这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游戏、竞赛等吸引学生,常能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创设情景:“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创造力并不是某些天才的专利,而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智力品质,存在于精神健全的所有人之中。”【八】根据这种观点确立起来的教育策略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生。在课堂上,我们采用课内外分小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轮流当讨论小组长,使人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老师则深入到每个小组以学习者的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在启发引导的同时,得到了及时的反馈,修正后来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请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要求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表现自我时,都有一种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提高发展。
(3)帮助成功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关爱,渴望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别强烈。”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获得成功时,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使学生获得成功,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怪。,这将使学生体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案例二: 在复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老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华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明每分钟走65米,小华每分钟走70米。经过8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要求学生通过画图来解答。学生通过分析、画图(如图1)很快得出了两种解法:65×8+70×8和(65+70)×8。老师还发觉有一位学生还在研究这题,就问你对这题还有什么看法,这位学生说:“老师,线段图为什么这样画呀?我可以把小明和小华家都画在学校的同一方向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怎么列式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随即表扬他很会动脑筋。是的,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又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图2),从图中不难看出,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小华家离学校的米数减去小明家离学校的米数,学生理解题意后,列出式子70×8―65×8或(70―65)×8,都得到老师的表扬。反过来,小明家和小华家的位置调换一下会是怎么样的结果?还有其他的情况吗?老师继续鼓励学生思考,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于是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除了上面几种情况,还会有什么情况出现?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都有不同的想法,都有所收获,获得成功。
(4)诱发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九】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祥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案例三: 在一次秋游活动之前的数学课上,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问学生:我们明天就要去秋游了,秋游这项活动得用到许多数学知识,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问题。如:(1)全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几人?参加“学军”活动的有几人?(2)秋游活动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回来?需要几天?(3)秋游活动是在市内还是在郊外?(4)我们是乘车还是步行?(5)如果乘车去,每辆车坐几人?一共要派几辆车?来回的车票要多少钱?(6)去的路程有多远?汽车的速度是多少?(7)路上来回要用多少时间?(8)如果每人需带100元,这100元怎么花才合算?等等。大家各抒已见,在班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可见,学生面对自己要参与的活动,觉得有很多问题要提,连那些平时不爱提问的学生在如此的课堂氛围中也参与到提问的行列之中。面对学生提出那么多的问题,于是我就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进行市场调查,并把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让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问题提得好。
2、激发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1)大胆猜测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是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基础之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 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他说,如果在学习数学是还有数学发现方面的什么事情可以做的话,就必须使学生有个提问题的机会,在这些问题中他得在一定水平上,首先是猜想,然后是证实一个数学事实,然而普通教科书不提供那样的机会。
(2)诱导联想 联想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的扩展,是使不同概念相接近,并从中引出结论的能力。新奇的联想,可使问题解决得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并给人以美感。是一种较好的发散思维训练方法。数学教学的过程常是利用旧知的迁移来完成新知的认识的过程。碰到新问题我们引导学生联想已解决的问题或旧问题。如当学生解题有困难时,我们不急把解题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针对思维的障碍处去疏导和诱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找到契机,解决问题。通过联想把学生装的求知欲与思维引向亲的领。
(3)捕捉灵感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创造发明都来自于灵感。灵感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不是一种单一的创造能力,而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和记忆力自然融合,使问题迅速地解决。有时在课堂教学中,无论老师和学生都会爆发出一种突如其来的办法和妙计。这时就要设法将其捕捉住,尽量让打开的思路继续发展。案例四:在教学万以内笔算退位减法,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我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沉默约半分钟之后,一个同学突然举手:“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不仅使全班同学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而且使我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在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我的头脑似乎有的“灵感”,“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看很有研究价值。现在就请大家来说说,笔算退位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呢?”大多数同学认为不能,问其原因,学生说,因为书上说要从个位减起;我们刚才不是讨论过了,只能从个位减起。有些同学认为是可以的。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按从高位减起进行演算,观察计算过程,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得出万以内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从高位减起,一次看两位,不够减时,也要向前一位退1,要先退1,再写差。
(4)求异求佳 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有时可以到讲台上边讲思路边画图,有时由一个同学编出题再由他指名请另外某位同学解答,有时可以交头接耳议论,有时大声争论,甚至回到家里连父母也参与进来。尤其是一题可以多解时我总是让他们另辟新径,老师从不轻易下结论,给他们尽量创造交流思维的机会,对那些思路简捷,解法独特的发言,全班总会爆以掌声,羡慕不已。这种氛围极大地激起同学们创造思维的热情,同学们的思路有时比老师还要深还要广。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给以充分的肯定,并表示向他们学习,从而树立了一种师生平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风气。
3、突破定势,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1)开发习题 充分开发书上的例题与习题的功能。
教师要自编开放式习题,经常以一些条件不充分,过程不确定,结论不唯一的习题来训练学生。 可以在课末时出现开放题,让合作讨论。也可以每天出示一题开放题让学生回家去思考讨论,去社会调查。案例五: 在第三册,学生学会了1——6的乘法口诀后,我布置家庭作业:“小朋友回家从1——6里选两个数编文字题并列式计算。”“编几道,老师?”“编乘法吗?”我解释说:“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题目都可以,能编几道纠编几道?”“能选三个数吗?”一个学生问。我想了想,说:“可以。” 第二天当我检查作业时,不禁我赞叹不异。学生不仅数量编得多,而且有几道编地意想不到。大多数小朋友利用加法、减法、乘法编了几道。最多的一个小朋友编了二十多道,还进行了分类。他选了数字4和5,加法文字题:1、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多少? 2、4加5得多少? 3、第一个加数是5,第二个家属是4,和是多少? 4、比5多4的数是多少? 5、4与5合起来是多少? 6、比4大5的数是多少? 7、什么数是由4和5组成的? …… 减法的文字题:1、5减4得多少? 2、被减数是5,减数是4,差是多少? 3、被减数是5,差是4,减数是多少? 4、两个数的和是5,其中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几? 5、5比4多多少? 6、5少4的数是多少? 7、4比5少多少? 8、5可分成4和几? 9、5与4相差多少? 乘法的文字题:1、4乘5得多少? 2、5乘4得多少? 3、一个因数是4 ,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4、第一个因数是4,第二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4个5是多少?5个4是多少? 6、4与5相乘,积是多少? 看这个学生编得多好,特别是加法的第七题和减法的第三、第八两题。除此之外,还有小朋友编出的:什么数每堆6,有2堆?他是从摆学具中悟得的。我把这题稍改一下,“什么数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瞧,多棒。我把这编加上“平均”两字不就为除法应用题作了良好的铺垫了吗? 有几个学生选三个数编了好多道题,其中除了连加、连减外,还有几道题很有创意,如:“6减去3再加上1,和是多少?”“1乘3再乘6积是多少?”真是难得,我们的学生有其思维方式,有其解题技巧。
(2)锐意创新 一个勇于创新者一定敢于向旧的传统习惯、向权威挑战。
教学中养成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自我挑战,敢于另辟溪径的习惯。 案例六: 四年级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课本中的算法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除数与商连乘起来”,即:[24,60]=2×2×3×2×5=120。在学生已学会了课本提出的算法后,还不能就此罢休,正如数学大师波利亚的名言指出的那样:“没有一道题可解得十全十美的,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探讨、总结,总会有点滴发现”。【十】因此,就启发学生打开思维,再观察式子,寻求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有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新的方法:[24,60]=2×60=120,或[24,60]=24×5=120。这种方法是偶然的,还是具有普遍性呢?请你自己举出一些例子来验证。学生最终得到这种算法将甲数短除后所得的商与乙数直接相乘,得出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比课本简便。这种方法是学生立足课本知识之上,通过进一步探究,创新得到的结果,再通过学生举例,探究原因证实这一结论。
(3)各抒己见
每个学生个体之间的切磋辩论使每个学生的大脑牌高度兴奋状态之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进行思路接触,每个学生个性都受到其他学生提出意见信息的刺激与启发,有利于激励出创造性的设想,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标。案例七: 在复习一般应用题时,我出示一道题:某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7天修完,若需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几米? 甲解:60×7÷(7-1)-60=420÷6-60=10(米);乙解:60÷(7-1)=60÷6=10(米)。 他说:这条公路计划7天修完,若提前1天修完,只能用6天。在6天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加起来等于计划1天修的米数,所以只要把60除以6即可。大家对乙另辟蹊竟径的最简解法十分赞赏,但是还是有点不明白。这时,另一个学生(丙)提出质疑,他说:用乙的解法把题改为若需提前6天修完,即1天修120米,而公路全程有420米,是不可能题签天修完的。我表扬他敢于质疑,并启发说:我们画个图,结合图形来研究,好吗? 1天的工作量 提前6天的工作量 在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得到以后统一意见。 在(1)中,提前1天用6天修完,只要把1天的工作量分成6份,平均分配到6天的工作时间去,就是若要提前1天修完,每天就要比原来多修“60÷6=10米”。乙的解法实际上是60×1+(7-1),这里把“1”省略了是可以的。在(2)中,提前6天用1天修完,那么就要把6天的工作量60×6=360(米)都加到1天的工作量中去,即60×6+60=420(米)。在本例中,学生赞赏了乙的最简解法,丙未真正理解其思路,持怀疑态度进行质疑。若加以否定或让他当中出丑,那对丙的学习激情和批判冲动将是一种残酷的打击。实质上乙的解法只是“提前1天”的特例,而丙要寻求的却是“提前几天”的通解,这也是丙思维中创新的火花。让他们各抒己见,在矛盾对立冲突中深入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4)自编习题 自编习题是技能技巧的运用,是自我评定的一种形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践。从给式编题,结合图编题,按条件补问题的编题,发展到编一类题目,如“计算题测试”,“应用题能力考”,“概念题测试”等等,逐步加大难度。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到期末复习阶段,还要学生编制期末大考试卷。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当发现有重复内容,允许改动,发现能针对自己薄弱环节或教材的重难点编题,给予表扬。比如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要求学生去调查社会生活,结合生活实践,编了几十类不同素材的习题。编题的过程也是学生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装的想象和创新。编完考卷后,分学习小组互相批改,通过自我评价和互评相结合,最后,评出最佳卷子,优秀习题,由学生自己打印编排成卷。这一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培养了活动能力。总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那种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创造才是教师最重要要创造。因此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末来社会培养出一代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四、 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过去,人们更多的是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因为,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质。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的加以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十一】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21世纪科学教育与刘默耕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会议材料》R
[2]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夸美纽斯著 任钟译 N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 3EDU教育网摘录
[4] 《谈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方法转变》N 陈世刚 2008年第4期
[5]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和实践能力》N 张国营 2008年第4期
[6] 《浅谈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N 刘湘兴 2008年第4期
[7] 《浅谈新课程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组织艺术》N 王美根 2008年第4期
[8]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j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M
[9] 《数学方法论》j 郑毓信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 上一篇: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 下一篇: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建议